You are on page 1of 24



四 宗

章 制

主讲人:
顾伟列教授
第一节 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本节要点】
一、家族
1 .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家
庭,家族内部持有同姓一家族的观念。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父系家族中
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握家
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
权利。
一、家 族

2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
断的根本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
(农村乡社)、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
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
一地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
的群体意识。
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

1 .中国封建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
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
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
构造。

2 .就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
血缘关系。
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

3 .就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
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
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
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
地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
别。
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

4 .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 1 )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
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
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
念。
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 2 )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封建时代地主阶级
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
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
家称为“世族”、“世家”、“高门”等,卑庶之家则
称为“寒门”;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
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 《通
鉴外纪》

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
断发生变化。
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 3 )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
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
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
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
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
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
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
集权。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 .“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
朋友这五种关系;“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的纲纪。

2 .人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
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
忠。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3 .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
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
制。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
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
面,当社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
和向心力,对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
用。
第一节 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本节关键词】
• 家庭 家族 宗族 家庭结构
• 血缘 姻缘 血缘观念
• 门第观念
• 孝悌观念
• 家国同构 三纲 五常 人伦
第一节 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本节思考题】
1 .简要说明家庭、家族、宗族的区别和联系。
2 .举例说明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
3 .为什么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是以家族为
本位的 ?
4 .简要评析儒家的孝道观。
5 .“三纲五常”的内容是什么?请作出你的评述。
6 .通过对国与家、君与民的关系的分析,试述
“ 家天下”政权模式得以长久传承的原因。
第一节 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
【本节参考文献】
1 .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
社, 1992 。
2 .王玉波著:《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
馆, 1997 。
3 .冯尔康著:《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
书馆, 1996 。
4 .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二回
“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本节要点】
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
统的法则。

2 .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
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
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
制度。
宗 法 制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3 .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
系统显然的血缘实体。
( 1 )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
( 2 )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
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
( 3 )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
( 4 )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4 .奴隶制瓦解后,曾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演
变为封建宗法制。
( 1 )统治集团上层仍按血统亲疏承袭特权,
皇位的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 2 )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相结
合,一方面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
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丧、
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

1 .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
存在的基础。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
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
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
者,又是乡村基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
与政权于一身。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

2 .封建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
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制强调尊卑有别、
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
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

三、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
1 .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2 .崇敬祖先。
3. 尊重传统。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本节关键词】
• 宗法 宗法制度
• 嫡庶 大宗 小宗 嫡长子
• 封建秩序 封建等级
• 国民性格
• 创业意识
• 崇敬祖先 尊重传统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本节思考题】
1 .为什么说宗法制度在周代已经完备 ?
2 .为什么说与奴隶制相适应的宗法制,

了封建社会又演变为封建宗法制 ?
3 .宗法制对封建秩序的维系起了什么作
用?
4 .宗法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有哪些影响?
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本节参考文献】
1 .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第八章)上海
教育出版社, 1985 。
2 .王玉波著:《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
1997 。
3 .冯尔康著:《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
印书馆, 1996 。
4 .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三回
“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复旦大
学出版社 2006 。
谢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