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入行论》

第 3 品 - 受持菩提心
善说海科判 学习
无著菩萨 善说海 总科判 架构
“ 丁二、受持之方法” --- 总科判 ( 善说海 ) 架构
“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 总科判 ( 善说海 )
丁二、受持之方法(在自相续中怎样受持菩提心)戊二、论义(论的意义):
己一、加行(前行,正行前的准备工作):
庚一、净化自相续:通过八支供积资净障,净化自心相续,成为法器。
辛一、供养:为了受持菩提心而供养上师三宝,积资净障,断除吝啬心;
辛二、顶礼:通过顶礼来积资净障,断除傲慢心;
辛三、皈依:要想修持菩提心,前提是受持皈依戒,皈依是一切修法的基础;
辛四、忏罪:罪业是生起菩提心的障碍,通过四种对治力来清净业障;
辛五、随喜:随喜是对治嫉妒心之修法,也是增长广大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
辛六、请转法轮:众生为无明愚痴所蒙蔽,我们要祈请诸佛菩萨转动法轮;
辛七、祈请不涅槃:祈请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长久住世,能使无量众生获益;
辛八、回向福德:将所修善根布施给众生,还能令善根得到保护并增长广大。
庚二、为利他而修心: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自心。发殊胜菩提心之前,除了
八支供,还要舍施我们最执著的三种事物:身体、受用、三世一切善根。不
求任何回报,心甘情愿地舍弃一切。菩提心的违品就是我执,而身体、受用、
善根三者是凡夫最执着的,所以要拿最执着的、最根本的病源下手而修心。
此外,布施这三者还能积累广大的资粮。这些前行修持是获得菩提心的基础。
辛一、总说布施一切:总体上宣说布施自己的一切物品,分为两点来说明:
所施的物品(身体、善根、受用)、布施的原因(舍尽脱苦、成就涅槃)。
辛二、别说布施身体:特别宣说布施身体。如果凡夫最执着的身体能从内心
真实舍弃,其余的贪执自然会烟消云散,修持菩提心的障碍也能遣除无余。
己二、正行:念诵受持菩萨戒的偈颂“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
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己三、后行:通过赞叹菩提心,令自他生起欢喜心,使得菩提心不退并增上。
发了菩提心之后,还要对它进行善加保护,使它得以稳固强大,永远在自相
续中延续下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修自他赞叹,令自他都生起
极大的欢喜心和珍惜心,从而才会对菩提心尽力的保护,并让它永不退失。
辛一、令自欢喜:令自己生起欢喜心,菩提心有两方面的功德,值得我们赞
叹并让自己心生欢喜:成办自己的利益、成办众生的利益。
辛二、令他欢喜:在上师三宝前,宴请并给予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科判分析 --- 随喜的修法,一方面能有力地对治修行大障碍 --- 嫉妒心;另一
方面可无勤积累起大福德资粮,迅速成就菩提。善根分世间善根和出世间善
根,都值得随喜,世间善根可以获得世间安乐,出世间善根可以获得解脱安
乐。
壬一、随喜世间善:
科判分析 -- 随喜世间的所有随福德分善根,世间善根可获得暂时的世间安乐。
壬二、随喜出世善:
科判分析 --- 对出世间善法的随喜,分两方面,即对“随解脱分善根” 的随
喜,又分为随喜声缘阿罗汉的善根、随喜大乘菩萨的善根。

辛六、请转法轮:
科判分析 --- 他利:众生处于愚痴黑暗当中,需要正法的指引。自利:请转
法轮也是积累善根、净化相续的一种殊胜方便,可以净除自己舍法罪、谤法、
邪见、阻碍别人传法听法等恶业,增上自己听闻正法的因缘。祈请的人可以
得到佛陀大德转动法轮所产生的善法功德。
辛七、祈请不涅槃:
科判分析 --- 他利:佛或者传承上师们,哪怕是住世一天,即便不传法,也
能够给整个世界带来很多的祥和,给众生带来无穷的利益。自利:在《极乐
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修行祈请不涅槃,能够消除自己的寿障。通过祈
请,佛陀大德延长住世期间,所产生的善法功德,祈请的人也能得到。
辛八(回向福德)分二:一、总回向;二、别回向。
科判分析 --- 回向就是把所修的善根布施给众生。自利方面,回向可以保护
善根: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善根很容易被嗔心、疑悔、炫耀和不当的回向所
毁坏,所以,行持善法之后,立即以回向印持,善法功德便有所归属。回向
可以使善根增长广大:把善根回向给众生,犹如把一滴水融入大海,只要海
不枯竭,这滴水就不会穷尽。这就是令功德持久不消失,且广大无边的窍诀。

壬一、总回向:
科判分析 --- 总结性的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众生离诸痛苦。

壬二 别回向 :一、为患病者回向;二、为饥渴者回向;三、为贫穷者回向。
科判分析 --- 特别回向,是特别针对某些对境而回向。别别回向的原因:
1 )此三类有情十分痛苦,愿以此回向消除痛苦; 2 )三种特别回向,分别
对应了人寿减少时的三大灾难 --- 饥馑劫、疾疫劫、刀兵劫。
癸一、为患病者回向:
科判分析 --- 本颂对应人寿 20 岁时的疾疫劫。世间有很多苦受,但疾病的痛
苦是很难忍受的,患有疾病的众生非常可怜,所以专门针对这一类众生做回
向。
癸二、为饥渴者回向:
科判分析 --- 本颂对应人寿 30 岁时的饥荒劫。
癸三、为贫穷者回向:
科判分析 --- 本颂间接讲了刀兵劫。堪布根霍仁波切讲义中说:此处虽未明
庚二(为利他而修心)分二:一、总说布施一切;二、别说布施身体。
科判分析 --- 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自己的心,来放下我执。菩提心的违品就
是我执,会障碍菩提心的生起,而身体受用善根三者是凡夫最执着的,所以
此处要拿我们最执着的、最根本的病源下手而修心,目的是要去掉我执,获
得真实菩提心的基础。此外,布施这三者能积累广大无边的功德,也是为生
起菩提心积累广大的资粮;“通过布施 + 放下我执”是比较容易行持的方式。
辛一(总说布施一切)分二:一、所施;二、原因。
科判分析 --- 总体上宣说布施自己的一切物品,分为两点来说明。布施的物
品为身体、受用、善根三者为代表的一切物品;布施的原因是舍尽脱苦、成
就涅槃、“死时的被动舍弃”远远不如“生时的主动布施”。
辛二(别说布施身体)分二: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二、回向成为
利众之因。
科判分析 --- 特别宣说布施身体,因为三者之中凡夫对身体最执着,广释中
说,
龙猛菩萨对精美瓦罐的微细执著,都能造成无法面见本尊这么大的障碍,我
们要发起真实利他之心,求证究竟佛果,如果不从内心舍弃一切,怎么能成
就呢?而无始轮回中,我们最执著的便是身体,如果从内心真实舍弃此身,
其余各种贪执自然会烟消云散,修持菩提心道上的障碍也能遣除无余。通过
前面两个颂词的引导,我们愿意真诚的布施自己最执着的三样东西,这里的
颂词以身体为例,说明布施之后如何具体的去落实行持。
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分二:一、无条件而布施;二、发愿成为
利益之因。
科判分析 --- 布施与自己结缘而造善恶业的一切众生,以身体为例,说明布
施之后如何具体的去落实行持。
癸一、无条件而布施;
首先是实际行动中的行持:无有任何条件的布施自己的身体给有缘众生。以
身体为例,在实际行动中去落实布施,以布施真实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
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
然后是通过发愿回向的方式,让众生缘自己而产生的意乐和行为具有大义,
能够成为利益有缘众生的因,只要是与我结缘的一切有情,不管是通过意乐
还是行为与我结缘,也不管结的缘分是善还是恶,凡是与我结缘的一切众生,
愿他们的意乐和行为都具有大义,即与我结缘就能获得利益。
子一、总说:总体宣说,希望缘自己的意乐行为能够成为利益众生的
因。
子二(别说)之 丑一、回向意乐具义:愿众生缘我的发心具有大义。
子二(别说)之 丑二、回向行为具义:愿众生缘我的行为具有大义。
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
通过发愿回向的方式,希望自己能成为利益众生的根本,化现为利益众生的
种种身份和事物,对境是有缘无缘的一切众生。菩萨的发愿意义非常深远的,
不仅能够在当下利益众生,而且通过愿力连接,以这些菩萨化现的有情无情
物与众生结缘,成为众生未来的解脱之因。这里的“回向”,可以解释为
“发愿”,愿意以这些资具利益众生,也可以解释为“回向”,做了善法后,
希望善根成熟于利益众生的这些方式。上师的解释:这种回向,可以说是对
未来的一种回向,前几天也讲了,未来、过去、现在的善根都可以回向。那
未来的善根怎么回向呢?就是通过发愿的方式,将自己未来帮助众生、利益
庚二(为利他而修心)分二:一、总说布施一切;二、别说布施身体。
科判分析 --- 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自心,放下我执,获得受持菩提心的基础。
辛一(总说布施一切)分二:一、所施;二、原因。
科判分析 --- 总体上宣说布施自己的一切物品。
壬一、所施:
科判分析 --- 所施物,所要布施的事物:自身一切物品。这里以身体、受用、
善根为代表,因为这三者是我们最执着的。本颂的“为利有情故”可以说从
“他利”的角度说明了布施的原因,为了生起菩提心而作布施。下一颂则是
寂天菩萨从“自利”的角度说明应该布施的原因,引导学者从凡入圣。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

壬二、原因:
科判分析 --- 为什么要把最贵重最执著的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呢?前面一颂
讲了真正的菩萨,布施一切的理由就是利他,这是从“利他”角度说明布施
的原因。为了引导凡夫,这里此颂从自利的角度讲述了布施的利益,引导学
者从道理上去理解和接纳,并逐渐随学趋入真正的布施。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

辛二(别说布施身体)分二: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二、回向成为
利众之因。
科判分析 --- 特别宣说布施身体,因为三者之中凡夫对身体最执着。
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分二:一、无条件而布施;二、发愿成为
利益之因。
科判分析 --- 布施与自己结缘而造善恶业的一切众生。
癸一、无条件而布施:
科判分析 --- 无有任何条件的布施自己的身体给有缘众生。发愿布施三者之
后,以身体为例,在实际行动中去落实布施,以布施真实对治日常生活中的
烦恼。
【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
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科判分析 --- 通过发愿回向的方式,让众生缘自己而产生的意乐和行为具有
大义,能够成为利益有缘众生的因。
子一、总说:
科判分析 --- 总体宣说如何通过发愿回向的方式,让这些缘自己而产生的意
乐行为能够成为利益有缘众生的因:愿结缘的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 】
子二(别说)分二:一、回向意乐具义;二、回向行为具义。
分别宣说,意乐(发心)上,不管别人对我是欢喜还是憎恨,都希望他们能
得到利益;行为上,不管众生对我有什么样的行为,都希望他们能得到利益;
丑一、回向意乐具义:
科判分析 --- 愿众生对待我的发心具有大义,无论众生有什么心念,均能获
益。
【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

丑二、回向行为具义:
科判分析 --- 愿众生对待我的行为具有大义,无论众生做什么行为,均能获
益。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

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愿自己成为利益众生的根本):
科判分析 --- 回向成为利众之因,希望自己能成为利益众生的根本,利益众
生的种种身份和事物,对境是有缘无缘的一切众生,以此方式培养利他心。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我愿成彼仆。 】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
己二、正行:发菩提心的正行,受持菩萨戒。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
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
颂义:如同诸佛首先发起愿菩提心,然后发行菩提心,依循修学次第,安住
于菩萨的诸学处上。如是我亦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起愿行菩提心,然后于诸
菩萨学处,按其次第精勤地修学。

己三(后行)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后行。
科判分析 --- 后行修自他欢喜。受了菩萨戒之后,紧跟而来的情况就是:会
出现各种修道的违缘、各种恶劣的心态,这时该如何保护心中刚生起的这棵
菩提心苗芽呢?菩提心刚生起时,还很娇嫩柔弱,如果保护得好,它就可以
茁壮成长,最后变成参天大树,如果保护不好,它可能就会夭折死去。为了
让菩提心不退失,并且能够不断的增长,我们一定要通过赞叹的方式,提高
自己守持菩萨戒的心力和定力。为什么要用赞叹的方式呢?从令自己欢喜来
看,受了菩萨戒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去赞叹菩提心,我们就会认为受菩萨戒
是非常正确的行为,内心也非常的欢喜,从而就会尽心尽力的去保护,同时,
菩提心在这样的一个充满欢喜心的内心环境当中,会增长的更快,此外,在
欢喜心的驱动下,也会愿意去行持各种善法(第 4-9 品所说的内容,已生不
退失,不退而增上),积累善根后让菩提心不断的增长(善种力)。。
反过来看,如果没有这种欢喜心,说明对菩提心不重视,不用说令它增长,
连出现菩提心损坏的违缘时,也不会去保护它。从令众生欢喜来看,有自利
利他两方面的作用。发菩提心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广大众生;通过令众生欢
喜,众生也会欢喜赞叹菩提心,这种众人赞叹的氛围,反过来也会激励自己
的欢喜心,令自己的菩提心增上,否则,如果大家都排斥毁谤菩提心的话,
这种恶劣的氛围,也会影响自己对菩提心的欢喜心;此外,通过令众生欢喜,
其他众生、邪魔外道、妖精附体等就会消除怒气和嗔恨心,逐渐逐渐愿意帮
助修行人和其他众生。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得到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生
怕一不小心弄丢了,对这方面比较重视,经常有一种保护心。同样的道理,
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受持了菩提心,并且非常珍惜,非常欢喜,从今以后肯定
就会尽力的保护,让它永不退失,不会随便放弃。。这一点非常重要!

庚一、连接文(连接上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颂词中,第一个“如是”为承上,回顾通过“前行、正行”受持菩提心的
过程;第二个“如是”为启下,也就是通过后行修持赞叹来保护菩提心并令
其增长。

庚二(真实后行)分二:一、令自欢喜;二、令他欢喜。
真实宣说得到菩萨戒的后行修持,令自己生欢喜心,令众生生欢喜心。
辛一(令自欢喜)分二:
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首先是令自己生起欢喜心。菩提心有两方面的功德值得赞叹:成办自利之功
德;成办他利之功德。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赞叹,让自己生起欢喜心。
壬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
因为成办自己的利益而生起欢喜心。此科判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
面,“思维人身难得具有重大意义的道理而生欢喜心”。第二个方面,我们
获得了这样的菩提心后,应当以不放逸的行为来使它稳固,不要让它不合理
地消失了。第三个方面,用比喻说明菩提心的难得。
壬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菩提心不仅能成办自己的利益,而且也能成办众生的利益,对此大家理应生
起欢喜心。发起菩提心的人,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因此,对于“菩提
心”能够成办众生的利益,也要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辛二、令他欢喜:
如何令众生欢喜呢?就是在上师三宝前,宴请众生为贵宾,要给予他们究竟
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愿所有的众生皆
大欢喜。为何要令众生也要生欢喜呢?有自利利他两方面的作用。发菩提心
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广大众生;通过令众生欢喜,众生也会欢喜赞叹菩提心,
这种众人的赞叹,反过来也会激励自己的欢喜心,令自己的菩提心增上,否
则,如果大家都排斥毁谤菩提心的话,也会影响自己对菩提心的欢喜心;此
外,通过令众生欢喜,那些邪魔外道、妖精附体等就会消除怒气和嗔恨心,
逐渐逐渐愿意帮助修行人和其他众生。

己三(后行)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后行。
科判分析 --- 后行修自他欢喜心。
庚一、连接文(连接上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

庚二(真实后行)分二:一、令自欢喜;二、令他欢喜。
科判分析 --- 真实宣说后行修持,令自己生欢喜心,令众生生欢喜心。
辛一 令自欢喜 分二: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科判分析 --- 首先是令自己生起欢喜心。菩提心有两方面的功德值得赞叹:
成办自利之功德;成办他利之功德。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赞叹,让自己生起欢
喜。
壬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
科判分析 --- 因为成办自己的利益而生起欢喜心。此科判分三个方面进行阐
述。第一个方面,“思维人身难得且具有重大意义的道理而生欢喜心”。第
二个方面,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菩提心后,应当以不放逸的行为来使它稳固,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

壬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
科判分析 --- 菩提心也能成办众生的利益,对此大家理应生起欢喜心。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

辛二、令他欢喜:
科判分析 --- 如何令众生欢喜呢?就是在上师三宝前,宴请众生为贵宾,要
给予他们究竟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