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第十六课

《走出沙漠》
沈宏
作者简介
• 沈宏,中国浙江省湖州人,生于 1959 年。现为《湖州晚
报》专刊编辑。

• 著有小小说集《初恋印象》。

• 《走出沙漠》获小小说选刊 1989——1990 年度优秀作品


奖。曾获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提名奖。

• 《走出沙漠》被选入中国多省中小学语文教材。
小说简析
• 《走出沙漠》传达了在任何逆境中都要坚守信念和精神,没有信念和精
神就不能战胜绝望,故事共分为五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 1~3 段):作者一开始就写着:“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


着凶光……”可谓突兀一笔,有万钧之力,造成狂风暴雨即将来临之
势,顿时扣住读者心弦。这里采用“直接插入事件法”,先声夺人,劈
头的悬念一下子吸引住读者。

‣ 第二部分(第 4 段):此处简约地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在节奏上
略有舒缓,显示行文张弛有道。这里,有两点须细思考:一是如果把
这一段与开头一段调换一下位置,效果将如何?二是,即使是过渡性
的叙述,也不能毫无目标。小说把目光集中在“水壶”上,一下抓住了
核心。
‣ 第三部分(第 5~14 段):写几个人为了得到水壶,发生了激
烈的争吵。这段描写的作用是蓄势,为推向高潮做准备。

‣ 第四部分(第 15~16 段):这里讲事件出现转机——大家找


到了水!大伙兴奋的心情,作家只用了极简的几笔勾勒——
凡与主旨无太大关系的,都惜墨如金。实际上,找到水,并
不是人为地安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而是要为结局蓄足力量。

‣ 第五部分(第 17~20 段):最后,在读者还沉浸在胜利突来


的喜悦中时,小说突然陡转——点出了拼死护水壶的真相,
在人们产生更大的惊愕时收束全篇。
情节 1 迷路走进沙漠并缺水

情节 2 肇教授用一壶沙假装为一壶水

情节 3 “ 我”为了这壶水和三个同伴紧张对峙

情节 4 和同伴坚持到了黄昏

情节 5 发现了绿洲

小说时间线
情节安排
《走出沙漠》情节安排的次序是: 3—1—4—5—2 ,与小说的时间线不
同:

A. “ 我”为了这壶水和三个同伴进行了紧张的对峙(情节 3 )

B. 半个月以前“我”和三个同伴跟随肇教授来考察风土人情,但在沙漠
迷路,不久便缺水(情节 1 )

C. “ 我”和三个同伴坚持到了黄昏(情节 4 )

D. “ 我”和三个同伴发现了绿洲(情节 5 )

E. “ 我”讲出事情的真相——肇教授在临死前为了鼓励大家不要绝望,
就用一壶沙佯作一壶水(情节 2 )
写作手法——插叙
• 《走出沙漠》的情节安排是 3—1—4—5—2 ,这种叙述结构是从中间讲起,
然后把前面的内容天衣无缝地加进去,再把中间省略掉的情节移到结尾,快
速补出,这就形成了叙述的跳移(插叙)的写作手法。

• 譬如在第 4 段穿插了事件发生的背景,暂时中断了原本正在叙述“我”为了这
壶水和三个同伴紧张对峙的故事,在第 5 段再继续叙述三个同伴“仍死死盯着
“我”胸前的水壶。”

• 小说运用插叙的叙述手法,能够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

(1) 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使读者产生浓烈的阅读兴味;

(2) 造成情节上的跌宕,形成波澜;

(3) 因叙述的跳移而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这就把大量的空白
留给了读者去补充,丰富了读者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使小说含蓄蕴藉,
耐人回味。
悬念
• 除此之外,作者用了小说中非常引人的手段——“悬念”。

• 作者把肇教授的死因和把没有水的水壶传给“我”的情节挪移
了出来,放到故事后面才快速补出。

• 这种“跳移”的叙述方法使小说的重要情节被挪移,制造了情
节上的空白和叙述上的悬念。

• 一个简单的结构使故事出现了真相突然展示的情节突变,
造成了读者对这篇小说真相的强烈期待。
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 小说中肇教授虽然在故事开始之前已经去世,却是贯穿小说的灵魂人物。

• 作者对“肇教授”的人物形象共有三次的侧面描写,都是通过第三者——主
人公“我”回忆式的叙述,分别是:

‣ 第 4 段交代事情原因

‣ 第 8 段提及教授临死前的话

‣ 第 19 段交代真相

• 通过以上三次的侧面描写,肇教授为了他人自我牺牲的高尚品格,和为了
让大家走出沙漠的深谋远虑,都十分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典故
• 望梅止渴,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假谲〉篇:

‣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
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非常口
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梅子
的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了之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
操乘此机会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