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4

自我狀態

過去 , 來自外在 父母

成人 此時此刻

過去 , 來自內在
兒童
自我狀態不同於超我 , 自我 , 本我

超我 Superego

A 自我 Ego

本我 Id
兒童自我狀態的定義

兒童自我狀態
C
一系列個體幼年時
期遺留下來的感覺 &
行為模式
父母自我狀態的定義

父母自我狀態
一系列從父母形象學習
來的感覺 , 態度與行為
成人自我狀態的定義

A
成人自我狀態
一系列自主性且適用於
當前現實的感覺 , 態度
與行為
功能性的自我狀態

CP NP

FC AC
行為分析
兒童 自我 狀態

a) 自由型 兒童 (Free Child) 可以從以下的行為加以分


析:好奇的 , 自動自發的 , 衝動的 , 無拘無束的 ,
FC AC 自我中心的 , 任性的 , 富創造力的 , 吸引人的 , 愛
玩耍的 , 害怕的以及情緒激動的

b) 適應型兒 童 (Adapted Child)


6. 抱怨型的兒童 (The Complaint Child) 向別人表現
出適應與順從
7. 反叛型的兒童 (The Rebellious Child) 表現出來的
是抗拒別人的要求,如必須做 ( 思考或感覺 ) 什麼
;不能做 ( 思考或感覺 ) 什麼。操縱與急性子即如
此。
8. 退縮型的兒童 (The withdrawn/detached Child) 既
不妥協也不反抗而呈現退縮
行為分析
父母 自我 狀態

a) 控制型 父母 (controlling Parent)


• 正向的控制型父母:肯定的 , 果斷的 ,
有說服力的 , 坦率的。
• 負向的控制型父母:支配人的 , 持有偏
CP NP
見的 , 多疑的。

b) 照顧型 父母 (Nurturing Parent)


• 正向的照顧型父母:可靠的 , 助人的 ,
讚許人的 , 有同情心的。
• 負向的照顧型父母:縱容別人的 , 過度
保護的 , 捨己奉獻的 , 不切實際的。
成人自我狀態

某些成人自我狀態的特徵是有效
的,具邏輯性與思考性,能根據
A
事實估算機率來解決問題,有組
織,而非情緒化的。
結構分析
一級分析 (First order analysis)
以 P2, A2, C2 表示
P2

A2

C2
結構分析
父母自我狀態的二級分析 (Second order
analysis)
MP MP
FP
FP
母親的父母自我狀態 父親的父母自我狀態
Mother’s Parent ego FA
MA Father’s Parent ego state
state P2
FC
MC FA
MA 父親的成人自我狀態
母親的成人自我狀態 Father’s Adult ego state
mother’s Adult ego state
FC
MC 父親的兒童自我狀態
母親的兒童自我狀態 Fathers Child ego state
mothers Child ego state
結構分析
兒童自我狀態的二級分析 (Second order
analysis)
P1

C2 A1

C1

P1 兒童自我狀態中的早期父母自我狀態 The early Parent ego state in the Child ego state
A1 兒童自我狀態中的早期成人自我狀態 The early Adult ego state in the Child ego state
C1 兒童自我狀態中的早期兒童自我狀態 The early Child ego state in the Child ego state
如何診斷自我狀態
1. 行為觀點 (Behavioral diagnose)
2. 社交觀點 (Social diagnose)
3. 歷史觀點 (Historical diagnose)
4. 現象觀點 (Phenomenological
diagnose)

四項觀點必須相互一致才能確定某一自我狀
態的存在
自我圖 (Ego gram)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NP CP A FC AC
自我圖與恆定假說

自我狀態的能量是恆定的。某一自我狀態的
能量增 ,其他自我狀態的能量就會減少。
無論心理能量如何流動,其總量不變。
自我狀態病理學
Ego state Pathology
內在對話中,成人自我狀態沒有被包含進去。
In the internal dialogue is the Adult ego state not included
into the discussion
P

C
OK 對話 (OK dialogue)
在 OK 對話 ( 又稱會談 ) 中,成人自我狀態沒有被包含進去

In the OK dialogue also called Conferences, is the Adult
ego state not included into the discussion
P

A C
自我狀態病理學 ( 續 )
Ego state pathology, cont.
污染 (Contamination) 的定義
當父母或兒童自我狀態 ( 或兩者同
時 ) 侵入成人自我狀態,造成混亂

污染 (Contamination)

P P
P
A
A A

C C C

• 父母污染 兒童污染 雙重污染

Single contamination Single contamination Double contamination


排除 (Exclusion)
不同的自我狀態被關閉起來 / 排除在外

P

A
A

C C
溝通 (Transactions)
溝通分析 (TA) 提到三種溝通分別為:

• 互補溝通 (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s)
• 交錯溝通 (Crossed transactions)
• 曖昧溝通 (Ulterior transactions)
何謂互補溝通?
當箭頭平行,只有兩個自我狀態涉入,且發出反
應的自我狀態即原先所期待的自我狀態。

P P

A A

C C

A B
互補溝通的例子
A: 現在幾點鐘? What is the time?
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
Adult ego state Adult ego state

B: 三點鐘。 It is three o'clock


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

Adult ego state Adult ego state


平行溝通的原則

當溝通的向量彼此平行,對話將
會一直進行下去。
交錯溝通
當向量非平行,超過兩個自我狀態涉入其中
,溝通的向量會交叉而過。

P P

A A

C C

A B
交錯溝通的例子
A B
成人 (A) 自我狀態 成人 (A) 自我狀態

現在幾點?
What is the time?

B A
父母 (P) 自我狀態 兒童 (C) 自我狀態

Go and bay yourself a watch


交錯溝通的原則

當溝通呈現交錯狀態,對話會中
斷且有新事情發生。
曖昧溝通
出現兩種訊息:
一個是社交層面的訊息
一個是心理層面的訊息
曖昧溝通
Drawn like this:

P p

A A

C C

A B
曖昧溝通的例子
Person A Person B
C C
我不想做了 ( 生氣地說 )
C P
我不知道怎麼做,你可以幫我嗎? ( 以懇
求的眼神 / 非口語訊息表示 )
Peron B Person A
A A
讓我們來看看怎麼做
曖昧溝通的原則

在曖昧溝通當中,曖昧的訊息
( 心理層次 ) 強度較大往往會被
回應。
漠視 (Discounting)

• 漠視表示忽略自己或他人的某些重
要層面。
• 漠視是一個大腦中的機制,透過態
度、肢體語言或被動行為,無意識
地呈現在人際溝通過程中。
被動行為 (Passive behavior)

• 什麼都不做 (Doing nothing)


• 過度適應 (Over adaptation)
• 躁動 (Agitation)
• 暴力或無能 (Violence or
incapacitation)
漠視的區域 (area)

• 自己 (Self )
• 他人 (Others)
• 問題 (problems)
漠視的類型 (Type)

• 刺激 (Stimuli)
• 問題 (Problem)
• 選擇 (Options)
漠視的四種層次
• 存在 (The existence) ex: 漠視刺激的
存在
• 重要 (The importance) ex: 漠視刺激
的重要
• 改變 (The change possibility) ex: 漠
視改變的需要
• 能力 (The personal ability) ex: 漠視
自己或別人有改變的能力
心理遊戲 (Psychological
Games)

• 心理遊戲由一系列曖昧的溝通所形
成。
• 結局是不舒服的感覺 - 扭曲的感覺
(a racket feeling)
• 心理遊戲開始於漠視也結束於漠視

解釋心理遊戲的不同取向
共生關係 (Symbiotic relationship)

P P

A A

C C

Mother Child
溝通圖 (transactional diagram)

A B

P P

A A

C C
例子
A: 我先生在婚姻關係中漸行漸遠,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C P (1)
< 曖昧訊 息 > 妳告訴我的都沒用。 P C
B. 你要不要一起出去吃個東西? P C (2)
< 曖昧訊 息 > 我無法幫助人。 C P
A: 好,我想去但是他不會想去的。 (3)
B: 如果你們去日月潭度假個幾天呢? (4)
A: 好,但是他不會想要離開家的。 (5)
B: 如果邀請幾個朋友在家晚餐呢? (6)
A: 這或許可行,但是他不喜歡邀朋友來家裡。妳結婚了嗎? A A (7)
< 曖昧訊 息 > 妳根本不知道怎麼幫我? P C (8)
B: 才不是呢! A A (9)
< 曖昧訊 息 > 我不擅長幫助人。 C P (10)
A: 我知道你為什麼不能幫助我了,是不是還有其他人可以幫我? P C
(11)
卡普曼戲劇三角形
Karpman’s triangle

迫害者 拯救者
Persecutor Rescuer

受害者 Victim
心理遊戲公式
Berne’s Formula G.

餌 + 獵物 = 反應 轉換 混亂
結局

Con + Gimmick = response -> switch ->


cross up -> pay off
如何處理案主與工作者之間的遊戲
• 心理遊戲公式 (Berne’s Formula G.)
• Con + Gimmick = response switch
cross up pay off

4. 停止遊戲的關鍵點在於不要理會他人的邀
請 ( 餌 ) ,也不要對案主發出邀請 ( 餌 )

5. 確認 的獵物中, 沒有漠視自己、他人
或環境。
處理遊戲的不同方式
1. 忽略邀請 / 遊戲的餌 (Ignore the
invitation)
2. 陪對方玩遊戲 (Play the game)
3. 面質遊戲 (Confront the Game)
4. 進入嚴重程度較淺的遊戲 (Change the
game to an lighter Game)
心理遊戲的程度
• 第一級心理遊戲 - 結果是玩遊戲的人在其
生活中可接受的。
• 第二級心理遊戲 - 玩遊戲的人不想要別人
知道他在做什麼。
• 第三級心理遊戲 - 結果產生嚴重的傷害,
像是進入醫院或停屍間。
遊戲的分類
根據戲劇三角不同的位置區分遊戲如下:
• Victim games
ex. 可憐的我 (Poor me)
• Rescuer games
ex. 我只是想幫助 (I’m only trying to
help)
• Persecutor games
ex. 都是你害我的 (See what you made
me do)
安撫 (Stroke) 的定義

• 伯恩:安撫表示一個人的價值與存
在是被認可或接受的。
• 安撫是生物性的需求,原因是我們
出生到成年都持續存有對刺激的需
求。
• 伯恩稱此為刺激渴望 (stimuli-
hunger) 。他繼續又提到刺激渴望
需要持續的刺激。此需求無意識地
運作著。該渴望決定了生理、 情感
、 認知與行為反應。
• Stainer (1979) 強調安撫的剝
奪與操縱是一種形成個體不同腳本
型態的社會控制。
TA 談到兩種安撫
正向的 & 負向的
什麼是正向的安撫?
如何被表達?
•無條件的安撫 (Unconditional
Strokes)
Ex. 很可愛。以態度,言語或手勢表
達。

•有條件的安撫 (Conditional
Strokes)
Ex. 我喜歡 這樣做。以態度言語或非
什麼是負向的安撫?
如何被表達?
•無條件的安撫 (Unconditional
Strokes)
Ex. 很差。口語或非口語表達。

•有條件的安撫 (Conditional
Strokes)
Ex. 做的很差。口語或非口語表達。
缺乏安撫

如果孩子無法獲得正向安撫,
他們會尋求負向安撫。因為兩
種安撫都會帶來刺激。沒有安
撫我們將無法生存。 ( 安撫是
一種認可 )
安撫的型式

我們尋求正向或負向安撫的型式,在
生命早期即已形成,並且對往後的經
驗造成頗大的影響。影響個體的安撫
型式的要素為:
Con.

- 存在之後,透過獲得安撫來進行各樣活動

- 尋求負向安撫以獲得存在與活動的優越感

- 尋求安撫的型式已不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
響。
對安撫的不同觀點

•不要給正向的安撫
•不要接受正向的安撫
•不要要求 想要的安撫
•不要拒 不需要或不喜歡的安撫
•不要給 自己正向的安撫
(Steiner 1974)
扭曲分析 (Racket Analysis)
• 扭曲是一種兒童時期被接受的感覺,
被用來掩蓋某些不被接受的感覺。
• 不只有感覺 (feeling) 會受到扭曲
,信念 (believes) 也會,一如
rocketry system 所呈現的。
扭曲系統

腳本信念/感覺  扭曲的表現   增強的記憶


有關腳本信念  1. 可觀察的行為    1. 情緒點券

1. 對自己      2. 內在身心體驗    2. 過去的回憶


2. 對他人     (如心身症)  3. 證明自己是對的
3. 對生活的本質   3. 幻想
 
扭曲的感覺
 
 
腳本 (script) 的定義
伯恩對於腳本的看法:
• 腳本是兒童早期在父母壓力下所形成的一
套生活計畫。 (WDYH, 1979 p. 32)
• 每個人在其兒童早期常決定了他們要如何
生存、如何離開這個世界,並且此模式將
伴隨其一生。 (WDYH,p.31)
腳本
• 腳本是童年時期決定的一套生活計畫,持
續受到父母增強,後續事件的調整,與後
來的決定所累積而成。 (WDYH 1979, p. 418)
• 一種廣泛的潛意識生活計畫。 ( TA in Psychotherapy,
1961, p. 23)
什麼影響腳本的形成?
如下:
- 出生時的故事
- 名字的意義
- 當時家中發生各種疾病或情感上的衝擊
- 經濟困境或優裕
- 家人成員之間的分離
- 預期或非預期的懷孕
- 母親的健康
- 產前與產後哺育的困難
腳本矩陣 (Script matrix)
• Father Mother

P P

A P A

C A C

•Child
形成矩陣的訊息
• 從父母的兒童自我狀態出發對應到孩子的兒童
自我狀態的訊息,不外乎以下兩種:禁令
(injunctions) 與允許 (permissions)/
歸因 (attributions) 。
• 來自父母的父母自我狀態的訊息被稱為反禁令
(Counter injunctions) 。其中的五個被
稱作為驅力 (Drivers) 。
• 從父母的成人自我狀態出發對應到孩子的成人
自我狀態的訊息稱為程式 (program) 。
腳本矩陣
• Father Mother

P •驅力 P

反禁
程式
A 如何 P A
… …

C A C
禁令
C
允許
歸因
•Child
腳本訊息如何被傳遞?
• Father Mother

•驅力
P P

反禁

程式 方 式
A P 口語 A
如何
… …
非口
C 語的 A • 模仿 C
方式 語 方式
Inju
nctio & 非口
ns
口語
C 允許
歸因
•Child
兒時決定
• 年幼的孩子其生活計畫不單單只受到
外在因素、父母或環境的影響,相反
地,孩子也會因應外在壓力對其生活
做成某些決定。
兒時決定 (續)

1. 孩子做的決定。在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裡
,幼兒依其生命腳本作為生存與獲取所需
的最佳策略,孩子視其父母為:
b. 擁有權利者 ( 滿足孩子的需求與否 )
c. 定義現實者 ( 父母所說的一定是對的 )

孩子也會因應外在壓力對其生活做成某些決
定。這些決定並非有意識地形成,但會透
過非口語的方式,以情緒反應呈現。
兒童自我狀態 vs. 禁令
Father & mother

P1 child

P1
A1

A1
C1

C1
禁令 (Injunctions)
• 早期決定的要素 - 允許與禁令,經常透過
非口語的方式呈現。 Bob and Mary
Goulding 發現以下 12 個主題經常一而再
地出現,成為人們負面早期決定的根源。
這些禁令分別是:
• 不要存在。 Don’t be (don’t exist)
• 不要做自己。 Don’t be you
• 不要當小孩。 Don’t be a child
禁令 (Injunctions) (續)

• 不要長大。 Don’t grow up


• 不要成功。 Don’t make it
• 不要 ( 做任何事 ) 。 Don’t (don’t do anything)
• 不要重要。 Don’t be important
• 不要歸屬。 Don’t belong
• 不要親近。 Don’t be close
• 不要正常。 Don’t be well (don’t be sane)
• 不要思考。 Don’t think
• 不要感覺。 Don’t feel
反禁令 (Counter injunction)
這些父母對父母的訊息原本被稱做反禁令
,因為這些訊息與禁令背道而馳。
ex. You are my prince- princess
驅力 (Drivers)
驅力乃透過口語以及非口語的型式從父母而
來的訊息。聽起來是正向的,然而因為這
種訊息會附帶有「只要 …我就會喜歡 」
。因此這樣的訊息變得負向。
驅力訊息
• 要完美 (Be perfect)
• 要堅強 (Be strong)
• 快一點 (Hurry up)
• 取悅他人 (Please others)
• 努力嘗試 (Try hard)
不被驅力與允許帶著走
1. 要完美 - 把事情做好但不一定要完美
2. 要堅強 - 可以把感覺表達出來
3. 取悅別人 - 可以擁有自己的需要
4. 努力嘗試 - 可以把事情完成
5. 快一點 - 可以慢慢來
兒童自我狀態 vs. 早期決定
Father & mother
child
P1

P1

A1

A1

C1

C1
Life positions
• 四個生命地位。一個人面對他自己或他人
所採取的基本態度,意即面對自己或他人
的行為可有一種以上不同的選擇。當孩子
適應了一種選擇,他很可能把腳本的其他
層面建構得與先前的選擇一致。伯恩寫到
:每個遊戲腳本與命運的基礎都建立在這
四種地位上。
The OK coral
.
•I am not-OK – You are OK I am OK – You are OK

I am OK- You are not-OK I am OK- You are not-OK


Daily life and life positions.
• 我們每一個邁入成年期的人,其腳本都建
立在某一種的生命地位之上。但是我們並
不是經常都處在那種狀態中。我們經常在
不同的地位中轉換。 但是我們仍舊有一種
較常身處的地位,通常稱做基本生命地位

The Games are also part of the
script
The games are learned in the family,
Not-OK Mini script
• Not-OK Mini script

• The driver

• Vengeful
• Child

• The Final
• Mini script Payoff The Stopper (Injunction)
The OK Mini script
The OK Mini script

The Allower

Affirming
Free
Child

The Wower
The Goer
How is script lived out in daily life.

                                               Racket    system

      

SCRIPT REINFORCING
BELIEFS / FEELING RACKETY DISPLAYS MEMORIES

Beliefs About:
1. self 1. Observable Behaviors Emotional Memories

2. Others. 2. Internal sensations


  
           

3. Quality of Life 3. Fantasies and dreams


               
Feelings Repressed at
Time of Script Decision
            
The self-Perpetuating Strategies
As we live our lives, we spend time
maintaining the decisions and positions
we have taken, and reinforces or frame of
references. We use a whole collecting of
operations to do this. These are our self-
perpetuating strategies, and, this includes:
- games
- habitual ways of transacting
- time structuring
Cont.
- discounting
- passive behaviors
- thinking disorders
- stroke patterns
- drivers
- selective remembering
- selective perception
TA philosophy
- Children are born OK
- People can change
- People knew what they need to do to
solve their proble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