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1- 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役

同、光年間救國運動的起落

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役

(一) 義和團事件背景 :

1. 列強多次侵略中國, 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 在甲午戰爭後, 更陷入被列強瓜分危機, 民眾

排外情緒日增.

2. 教案頻生, 地方官對「民教衝突」處理不公, 民眾仇教情緒日增.

3. 洋貨傾銷, 土產滯銷, 傳統工業破產. 輪船、火車引進, 船伕、挑伕失業, 民眾生計困難,

遷怒洋人和洋貨.

4. 1898 年 山東天災嚴重, 災民遍野, 成了義和團興起的温牀.

(二) 義和團的興起與發展 :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 是山東民間反清復明組織, 聲稱只要畫符念咒, 便可神明附體, 刀槍不入.

1890 年以「扶清滅洋」為名 (搶掠洋財為實), 受到山東官員招攬, 改名「義和團」.

團民到處殺教士、燒教堂、拆鐵路, 引起各國抗議.

1899 年 山東巡撫袁世凱對義和團大力征剿, 團民轉向直隸發展.


-2- 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役

當時滿清親貴和守舊官員思想愚昧, 相信義和團的符咒能抵擋洋人槍炮, 慈禧太后大力支持並稱他們為

「義民」, 容許他們進入天津、北京, 進行排外活動.

(三) 八國聯軍之役的經過和發展

(1) 八國組成聯軍 :

~ 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不成功, 要求本國政府干涉.

~ 1900 年 6 月英、美、德、法、俄、日、意、奧 組成「八國聯軍」, 進攻大沽口.

~ 清軍與義和團共同圍攻外國使館, 日本使館書記和德國公使先後被殺.

~ 6 月底, 慈禧太后正式向各國宣戰.

(2) 北京失陷 :

清軍與義和團不敵聯軍, 聯軍攻陷北京, 並四處搶掠. 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至西安,

途中下詔罪己, 並派李鴻章與各國議和.

(3) 東南互保 :

東南督撫劉坤一、張之洞 主張剿滅團民, 但清不採納.

後來, 慈禧太后下令宣戰, 東南督撫拒絕受命, 反與列強私訂《東南互保條約》.

因此黃河以南地區得以避過聯軍攻打.
-3- 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役

(4) 1901 年, 《辛丑條約》:

1)賠款白銀四憶五千萬両, 分 39 年清還, 以關稅、鹽稅作擔保.

2)折毁大沽口炮台, 北京、天津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之間, 准許各國駐兵.

3)在北京劃定使館區, 各國可在區內派兵駐守, 中國人不准在區內居住.

4)懲辦支持義和團官員, 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仇外組織.

(四) 八國聯軍之役的影響 :

1.折毁大沽口炮台、 北京劃定使館區、軍事重地被列強派兵駐守, 中國全無國防可言.

2.巨額賠款使中國經濟更見枯竭; 關稅、鹽稅作擔保, 中國經濟被列強掌握.

3.義和團事件暴露清廷愚昧, 有識之士相繼投身革命.

4.清廷讚許東南督撫與列強私定互保條約, 使地方勢力日增, 埋下日後軍閥割據的局面.

晚清立憲運動

(一) 立憲運動的背景

1) 康有為, 梁啟超在外地鼓吹「君主立憲」. 知識分子也認為立憲可維護清廷統治,


-4- 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役

積極推動立憲思想

2) 日本因立憲致勝, 俄國因專制而敗, 國人要求跟隨日本「君主立憲」. 清為了挽回垂危

的政權及回應訴求, 宣布準備立憲

(二)立憲運動的經過 (三)立憲運動的的影響

1901 年 慈禧太后下詔罪己推行新政

1905 年 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 並主張仿効

日本憲政

1908 年 頒布《欽定憲法大網》, 憲法賦予君權太重, 立憲預備期限太長,

以九年為立憲預備期限 缺乏誠意

1909 年 各省成立「諮議局」, 京師成立「資政局」, 作為


立憲預備機構

1910 年 議員赴京請願, 要求組織

「責任內閣」和召開國會

1911 年 清廷成立「責任內閣」 「責任內閣」只對君主負責, 成員以皇族為多,

被譏笑為「皇族內閣」, 揭露清廷立憲虛偽
5月 (縮短立憲預備期限)

民眾對立憲失望, 轉而投身革命.

1911 年 10 月, 「武昌起義」爆發, 立憲派紛紛

支持, 促使清亡.
-5- 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役

** 孫中山就是革命的先導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