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大理学院学报 第11卷 第2期 2012年2月

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 Vol.11 No.2 Feb. 201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比较研究

师文浩1,孙亚玲2
(1.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昆明 650500;
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昆明 650500)

[摘要]教育研究方法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教育相关学科学生的培养质量。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美国等教育发达地区的
教材注重方法论与方法的结合,重视定量研究,组织框架清晰合理,案例与理论密切结合,具有实践性;我国大陆同类教材虽然
日趋完善,但在以上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同类教材仍存在差距。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2)02-0089-04

Comparison of Textbook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SHI Wenhao1, SUN Yaling2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Textbook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would influence student's training quality in relevant disciplines. After the
comparison of some textbook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textbooks from some areas with developed education experiences as
US have clear and reasonable framework, stress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highlight the connection of methodology and methods as
well as tha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xtbooks written by mainland Chinese scholars have been improved greatl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in the above mentioned aspects.
〔Key words〕educational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 textbook; comparison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 代表性或影响力的7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
当中。改革什么?如何改革?这一系列问题只有通 它们分别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钟鲁斋教授1935
过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得到答案。教育科研是教育发 〔 1〕
年编著的《教育之科学研究法》 (以下简称“教材
展的生产力,可以说,中国的教育研究人员在多大 1”
);西北师范大学李秉德教授1986年编著的《教育
程度上正确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将 〔 2〕
科学研究方法》 (“教材2”
);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
决定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能走多远。 〔3〕
教授1995年编著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材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教育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袁振国教授2000年编著
学相关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采用什么 〔 4〕
的《教育研究方法》 (“教材4);西南大学陈时见教
样的教材来对这些未来的教育研究者们进行教学 〔5〕
授2007年编著的《教育研究方法》 (“教材5”
);华
将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选取了国内外具 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2007年编著的《教育研究方
有代表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从内容安 〔6〕
法专题与案例》 (“教材6”
)和云南师范大学孙亚
排、组织框架、表现形式及周边材料等方面进行比 〔 7〕
玲教授2009年编著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
较分析,并对国内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和
材7”
)。这些教材出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之
建议。
手,能够反映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的特点
一、教材选取 和演变。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我国大陆地区比较有 为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材进行比较,我们
总第 98 期 社会科学 大理学院学报

还同时选取了来自美国的4本被广泛使用的教材和 量和实证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6〕。但无论


1本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教材,它们分别是:Oregon 是何种原因,我们认为将“测量法”等在教育研究中
大学M.D.Gall教授编著的《Educational Research:An 占有重要地位的“工具性”知识请出教材,是有待商
Introduction》 (
〔 8〕
“教材8”
);San Diego State大学C.M. 榷的。在比较中我们还发现,
“文献法”
从“历史法与
Charles 教授等编著的《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文献法”中被独立出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教材
Research》
〔 9〕
( );Oregon大学Joyce P.Gall 教
“教材9” 4”中,
“文献法”分别在第三章和第九章中出现,著
授等编著的《Applying Educational Research:A Practical 者在这里主要是区分了文献在研究的前期准备阶
Guide》 (
〔 10〕
);Toledo大学William Wiersma
“教材10” 段和在研究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我们认为
等编著的《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An Intro原 这样的区分很符合教育研究的实际情况。
duction》
〔 11〕
(“教材11”
)和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王文科 第三,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被引入,例如
〔 12〕
教授2000年编著的《教育研究法》 (
“教材12”
)。 个案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等新理
论和新方法大量出现在最近几年的教材当中。
二、教材比较分析
2.横向比较
(一)内容设置
我们将我国大陆的教材与美国和我国台湾地
针对教材的内容设置,我们一是对我国大陆地
区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国内教
区的教材以年代为线索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
材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教
我国教材的演进。二是将我国大陆地区的教材与美
育研究的本质、意义和重要性,教育研究的步骤和
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教材进行比较,尝试分析其中
注意事项等)、教育研究的方法(文献法、调查法和
的异同。
观察法、历史法、实验法等)、教育研究的模式(个案
1.纵向比较
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
研究成果
以年代为线索,我们发现,教育研究中的历史 〔 17-18〕
的表达(报告、论文的撰写) 。与国内教材相比,
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经典”的研究方法得以保留,
美国的教材除覆盖了国内教材的基本内容以外,还
这也体现了这些方法在教育研究中是占据主要地
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位的。另外,所有教材都讨论了教育研究的基本概
第一,重视方法论(尤其是认识论、研究范式
念、意义及研究步骤等,同时还包括研究成果的表
等)与方法的结合。我们发现, 10、11”都用
“教材8、
述(如:论文撰写)。最近几年的教材与过去的教材
了专门的小节来介绍教育研究中的认识论以及对
相比,主要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改变。
应的研究范式,包括实证主义、建构主义、解释主
第一,一些严格来讲不属于教育研究方法范畴
义、社会批判理论等认识论或范式方面的问题。在
的内容被删除。例如,
“教材1”中的“课程编制法”

这方面,美国教材一是介绍详细,二是将这些知识
“教材2”中的“表列法与图示法”均没有出现在最近
渗透到具体的方法当中,在介绍具体方法时穿插讲
几年的教材当中。
解,不仅仅介绍方法本身,而且通过方法论的知识
第二,内容的整合或分离。“教材1”中的“问题
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方法。相比
法”在以后的著作中均没有出现。实际上“问题法”
较,国内“教材2、3、
5、7”辟有专门的章节进行相关
本身不是一种方法,而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步骤,这
3”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
介绍,而且“教材2、
一点在后来的著作中均以“发现问题”出现在“教育
法论体系。但是对于方法论与方法本身的结合做得
研究的过程”这部分中。“教材1”和“教材2”中出现
较少。国内的教材中,方法论和方法是分离的,
也就
的“测量法”在以后的著作中没有出现或仅仅是一
是说,著者很少告诉读者:当你处在何种认识论的
笔带过,我们认为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测量更多的
前提下,你应当做什么样的研究,不应当做什么样
是作为工具而不是方法存在〔 13-15〕;二是我国近一二
的研究。国内教材鲜有使用大量篇幅来指导学生如
十年来对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定性和思辨的,而定
何利用方法论来正确选择和运用方法的〔 17〕。
总第 98 期 师文浩,
孙亚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比较研究 第 11 卷

第二,重视定量研究中的“工具性”知识。美国 后一章
“评估性研究”
。“教材11”
,第一部分(1耀5章)
教材对于定量研究中的“工具”
—测量和统计,
—— 给 “研究过程”包括“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 研究
予了足够高的重视,尤其是统计,在“教材8、10、
11” 问题的确定”
、“查阅文献”、
“交流研究成果”和“评
中专门辟有独立的章节进行介绍,在“教材11”中甚 价研究报告”
,第二部分(6耀13章)
“研究设计”包括
至用了两章来进行介绍。我国台湾地区的
“教材12” “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 实验研究”、
“ 准实验研
也用了两章来介绍统计的知识。相比较,我国大陆 究”
、“非实验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的研究设计”、
的教材仅有“教材2”和“教材7”用了一章来介绍统 “历史研究”、
“人种志研究”和“混合法、建模法和德
计,其他教材有的只是简要介绍,有的甚至没有出 尔菲法”
,第三部分(14耀17章)
“研究工具”包括“抽
现统计相关知识。 样设计”
、“测量与数据收集”
、“ 数据分析:描述统
第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我国教材中均出 计”
和“数据分析:
推断统计”。
现了的“教育调查法”和“观察法”,在美国教材中, 10、
“教材9、 12”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虽然几本
仅在“教材8”中出现。关于这个现象,我们认为并不 教材之间划分编目的依据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根
是美国学者不重视调查和观察,而是他们更多地将 据自己的理由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成了
调查和观察看作一种技术手段而不是一种方法。因 不同的部分,这样的好处是使得学科知识体系更加
此他们对调查和观察的介绍倾向于结合人种志研 清楚明了。最明显的是
“教材8、10、
11、
12”
都将方法
究、田野研究等具体的研究方法来介绍。其实从“教 设计与操作工具进行了区分,像测量、统计等内容,
材8”中出现“观察”的章节名称就可以看出来,
“教 不作为研究方法的一部分,而作为搜集、分析资料
材8”第九章是“通过观察和内容分析收集研究数 的工具来介绍。另外, 10、
“教材8、 11”
对于质性研究
据”
,也就是说,该书作者认为,观察不是一种教育 和量化研究相关内容的组织有明显的区分和说明。
研究的方法,而是一种收集资料的手段。对于是否 相比较,
大陆教材的内容组织框架比较笼统和
应该改变大陆地区教材中将“调查法”和“观察法” 混乱,想象一下,当“行动研究”
、“叙事研究”和“实
单列的做法,我们认为并不重要,但是无论是否需 验法”
、“ 调查法”等作为并列的章节出现的时候
要单列,将这两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介绍是 (
“教材4、5、7”
),读者难免会认为本应当归为“教育
值得借鉴的。 研究的取向或模式”的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与应当
(二)组织框架 归为“教育研究具体方法”的实验法和调查法等是
内容的组织框架方面,我国大陆教材基本上都 等同的。当然,在此我们并不是要说明哪种编目的
是按照“章-节”的结构来组织,而4本美国教材和1 道理更好,我们只是认为著者应当将知识按照一定
本中国台湾的教材均采用了“编(篇、部分)-章-节” 的规则进行编排,以使这门学科的框架体系更加清
的结构。例如,
“教材8”,第一编(1章)
“教育学——
— 楚,
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更加一目了然。
研究的领域”包括“教育研究的本质”,第二编(2耀4 (三)表现形式及周边材料
章)
“研究规划”包括
“拟定研究计划”、
“教育研究中 在教材内容的表现方面,
美国教材非常注重理
伦理、法律及人际关系问题”和“文献综述”,第三编 论与实际结合,不仅有每章后的案例,对于每个知
(5耀9章)
“研究方法”包括“统计方法”、
“选择抽样”
、 识点也有大量的案例作为支撑。希望通过实例来使
“利用测验和自我报告法收集研究资料”、
“ 研究资 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相比较,我国的教材更多的仍
源的收集:问卷及访谈”和“通过观察和内容分析收 是“教条”的罗列和文字的堆砌,理论严谨而系统,
集研究数据”
,第四编(10耀13章)
“定量研究设计”包 但例证较少。在
“教材7”中这方面有所改进,作者大
括“描述性研究和因果-比较研究设计”、
“相关研究 量引用了自己研究过程当中的许多案例、工具来进
设计”、
“实验设计I”和“实验设计II”,第五编(14耀16 行辅助教学。
章)
“定性研究法”包括“个案项目研究”
、“定性研究 “教材10”
的编写形式很有特点,其中文名称是
传统”和“历史性研究”,第六编“应用研究”包括最 《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就像题目所体现的,这
总第 98 期 社会科学 大理学院学报

是一本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教材,将教育科学研究的 体实践上指导学生。表现的形式可以多用关系图、
相关知识和大量的案例结合,手把手地教导学生如 结构图、
表等工具,
避免完全成为文字的堆砌。
何进行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本来就是一 [参考文献]
门重实践的课程,我们认为这样的教材很符合学科 〔1〕钟鲁斋.教育之科学研究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特色。我国目前也出现了这样的教材,
“教材6”包括 2009.

“怎样选题”、
“ 怎样做文献研究”、
“ 怎样写开题报 〔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告”“怎样做历史研究”
、 、“怎样做调查研究”
、“怎样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做实验研究”、
“怎样做理论研究”等7个专题,是一
1995.
本以指导实践为目的的教材。但与“教材10”相比,
〔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内容覆盖面还不够完整。 〔5〕陈时见.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课后练习方面,
美国教材每章都给出大量的思 〔6〕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
考题或者实践题目,供学生巩固自己的能力,而国 学出版社,2007.
内的教材题目较少甚至没有练习题。 〔7〕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教材11”还将数据分析部分用到的大量数据 〔8〕Gall M D.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许庆豫,译.6版.南京:

以SPSS和Excel的格式保存在光盘中随书附赠,以供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学生练习,体现了美国教材重视现代工具的使用。 〔9〕Charles C M,Craig A. Mertler.教育研究导论〔M〕.张莉


莉,张学文,
赵振洲, 2003.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国内的“教材7”在这方面单开一章介绍统计和SPSS
〔10〕Joyce P. Gall,Gall M D,
Walter R. Borg.教育研究方法
软件的使用,说明国内教材已经开始重视先进的方
实用指南〔M〕.胡秀国,郭书彩,屈书杰,
译.5版.北京:

法和工具。
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三、结论 〔11〕William Wiersma,
Stephen G. Jurs.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译.9版.北京: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从自身发展的
〔12〕王文科.教育研究法〔M〕.台北: 2004.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角度来说,我国大陆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经
〔1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过了演变和改进,无论从内容、框架和形式来看,都
1999.
日趋完善,而且在不断地与世界接轨。但是与教育 〔14〕张丰.对教育科研方法体系的新理解〔J〕.教学与管理,
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教材建设还存在不小 1999(7):
33-34.
差距,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淤在内容安排上,应 〔15〕金哲华.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内容改革探微〔J〕.现代教育
注重方法论与方法的结合,使学生不仅学会教育科 科学,2009(1):
66-67.

学研究的方法本身,更知道如何利用方法来做研 〔16〕郑日昌,
崔丽霞.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

究;重视定量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实际 反思〔J〕.教育研究,2001(6):17-21.
〔17〕田虎伟.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的比较分析〔J〕.
上,从我国高校教育学科普遍开设《教育统计与测
中国高教研究,2008(4):28-32.
量》课程来看,国内学界并非不重视量化方法,但如
〔18〕易高峰.试建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J〕.重庆职业
何将定量研究方法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很好地融
技术学院学报,2004,
13(10):
154-156.
入学科,是值得研究的。于在内容组织框架上,
应当
突出学科体系,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对于 [收稿日期]2011-09-09 [修回日期]2011-12-09
不属于同一范畴的知识,不要以并列的章节来叙 [作者简介]师文浩,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
述,而应分为几个部分讲解。盂教育研究是一门重 智能教学系统研究.
实践的课程,教材内容应该引入大量的实例,从具 (责任编辑 杨朝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