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DOI : 10.

13573
3卷第 /j . cnki . sj zxyxb. 2001. 01. 014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期                         V o l. 3, No. 1
2001年 03月 Jo urnal o f Shijiazh uang Teachers Colleg e M ar. 2001

印度佛教孝道观研究
高 玉 春
(河北师范大学 马列部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 要〕我国佛教学者虽然对印度佛教有无“孝”一词 ,佛典是否弘扬孝道有所争议 ,但事实却


雄辩地说明释迦牟尼佛一贯倡导孝道。 他不仅强调孝顺父母是“佛法”、“圣道” ,而且是孝道的典范
和楷模。佛教典籍无论是巴利文《经集》、小乘佛典《阿含经》 ,还是大乘诸多经籍 ,都毫无例外地倡导
尽心孝养父母。并将孝敬父母的孝道纳入戒律之中 ,规定凡不尽心尽寿 ,供养父母者皆犯轻垢罪。探
讨佛教孝道观的特色和功能 ,可使上述观点更具立足依据。
〔关键词〕孝道 ; 佛法 ;佛性 ; 小乘 ; 大乘 ; 释迦牟尼 ; 《经集》 ; 《阿含经》 ; 轻垢罪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88( 2001) 01-0047-03

   印度佛教及 其典籍是 否弘扬孝道 ,形成 系统的 孝道观 , 生 (又云尸加罗越 )。 佛告诫他: 父母为东方 ,应以五事 敬顺。
这 是一个有争 议的问题。 方 广 先生在 《佛教 典籍百 问》中 师长为南方 ,应以五事敬奉。妻妇为 西方 ,应以五事敬侍。亲
说 ,印度 佛教根本没 有“孝 ”这个 词汇 ,而采用“报恩”这一 说 族为北方 ,应以五事观敬。童仆为下 方 ,应以五事敬授。以沙
法。又说 ,释迦牟尼并 不以某个特定的众生为对象而报恩。言 门婆罗门为上方 ,应以五事供奉。这就是 佛说的“佛法之六方
外之 意是印度佛 教并不倡 导孝敬父母 ,更无 孝道观 ,只有 指 礼”。 《长阿 含经第一 分· 卷二》又指出 ,佛告 比丘: “复有七
向普渡众生的“报恩”观。我认为 ,这种看法与事实相悖 ,因而 法” ,“何谓为七? 一者敬佛 ,二者敬法 ,三者 敬僧 ,四者 敬戒 ,
有必要系统阐释佛经中所弘传的孝道观 。 五者敬定 ,六者敬顺父母 ,七者敬不放逸。 如是七法 ,则法增
长 ,无有损耗。”
  一、“孝道”在佛典中的定位
《心 地观经· 第三报恩品 》还明 确地将对 父母的 知恩报
印 度佛典有 无“孝 ”、“孝道 ”概念 ,其实 诸篇佛 经已作 出 恩称之为“圣道”。指出 ,“世界一切善男女 ,恩重父母如丘山 ,
响亮回答。《佛说梵网经》中就两次出现“孝道”一词。 该经写 应当孝敬恒在心。 知恩报恩是圣道。”
道: “若 杀父母兄 弟六亲 ,不得加报 ,若国主 为他人 杀者亦 不 《贤愚因缘经· 须 提缘品第七》还以感人肺腑的 事例。
得加报。杀生报生 ,不顺孝道”。又指出 ,“若佛弟子 ,有出家菩 赞颂佛孝敬父母的美德。佛住在罗阅祗竹园精舍时 ,有一天 ,
萨 ,在家菩萨”及“十方贤圣僧” ,“今欲请僧求 愿” ,“若别 请僧 世尊和阿难拿着钵走进城去乞食。 佛对阿难说: 无论出家还
者 ,是外道法” ,“不顺孝道”。显然 ,《佛说梵网经》对“孝道”的 是在家 ,慈心孝顺 ,供养父母 ,这样的功德是 难以计量的。 我
断定 ,勿容置疑。 所以这样说 ,是因 为我回忆过 去时 ,也慈心 孝顺、供养父 母 ,
释迦牟尼佛一贯倡导孝道。 他不仅强调孝 顺父母是“佛 甚至用自肉救济父母的危急之厄。以这样的功德 ,上为天帝 ,
法”、“圣道” ,而 且又是“孝道”的典范和楷模。 下为圣主 ,乃至成佛。 三界特尊 ,都是由于这种福德呀。
《摩诃僧 祗律· 明 四波罗夷法 之四》阐述道: “诸天子 以 佛在现世更是孝敬父母的榜样 ,为世人 所敬仰。 他的父
偈问: 何等人趋向善? 何等人生天?何 等人昼夜长养善功德?” 亲净饭王逝世时 ,佛亲自来到父王灵前 ,执持香炉 ,走到灵柩
世尊 以偈答天 子言: “孝顺父 母 ,供 养沙门婆 罗门 ,及诸尊 重 前面引路送葬 ,尽了人事的天职。 释迦牟尼佛 虽然是一个身
修梵行者 ,是为人法。” 遨方外 ,离开家庭 ,抛父 母、别祖 宗的比丘 ,可 是他对 生身父
释迦牟尼还将孝顺父母纳入佛法范 畴。 《长阿含经 第二 母双亲极为 孝敬 ,为佛教徒树 立一个良 好榜样 ,特别 是成为
分 · 卷第十一 》中的 《善生 经》 ,着重阐 述了佛关于 在家弟 子 出家僧众的典范和楷模。 (见明 法师敬述的《佛法概要》 )
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的教诲。说王舍城有一位长者 ,其子叫善 释迦佛还针对孝敬父母与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表 现 ,确

⒇ 〔收稿日期〕 2000-10-20
〔作者简介〕高玉春 ( 1936-) ,男 ,河北师范大学马列部教授 ,主攻哲学、佛学。
48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 3月

立了应持的不同态度。 当比丘问何得名有大 慈悲大方便时 , 讼。”做到“义感自然 ,当相信厚”。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佛举例说: 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三子: 其一子 者有信 ,顺 心恭 佛陀乃至大小乘佛典不仅倡导对父母的孝道 ,而且将孝
敬父 母 ,利根 智慧 ,于世间事能 速了知 ;其二 子不敬 父母 ,无 敬父母的孝道纳入佛教戒律之中。
信顺心利根智慧 ,于世间事能速了知 ;其第三 子不敬父母 ,无 《五分律· 卷二十》说: “佛告诸比丘 ,“若人百年之 中 ,右
有信心 ,钝根无智。佛陈明上述三种情形后又问: 父母若欲敬 肩担父 ,左肩担母 ,于上 大小便利 ,极其珍 奇衣食 供养 ,犹不
告之时 ,应先教谁先亲爱谁 ,当先教谁知世间事? 迦叶菩萨对 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 ,尽心 尽寿 ,供养父母。若不供
佛说: 世尊 ,应先教有信顺心恭敬父母 ,利根智慧知世 者。 其 养 ,得重罪。”
次 ,第二 ,后及第三。 而 彼二子 ,虽无 信顺恭 敬之心 ,为愍 念 《佛说梵网经》要求“于父母兄弟六亲人 ,应生孝顺 心 ,慈
故 ,次复教之。(《大般涅 般
木 经· 卷第三十三》 )佛亦表示赞同。 悲心。”并将 孝顺父母 同“三 宝”并 列 ,强调 必须“孝顺 父母师
然而对不可救药的“不孝之子” ,佛陀则主张另当别论。《佛说 僧三宝”。还规定为“孝顺至道之法”。同 时 ,又将孝顺心提升
孛经》指出: “明者有四不用: 邪伪之友、 亻妄谄之臣、妖嬖之妻、 为 “佛性 ” ,要 求“菩 萨应 生 孝顺 心 ,救 渡一 切 众 生 ,净法 与
不孝之子。”佛将“不孝之子”视为同“邪伪之友”、“亻妄谄之臣” 人。”《佛说梵网经》还针对不同的违逆孝道行为 ,分别作为予
一样有劣行的人 ,并裁定在任何场合不予使用 ,表明佛对“不 以相 应 治罪 的 规定。”若 佛子 ,常应 发 一切 愿 ,孝 顺 父母 师
孝之子”是深恶痛绝的。 僧。”“若一切菩萨 不发是愿 者 ,犯轻 垢罪” ;“不向 父母礼 拜 ,
应现佛陀心髓的佛教经典 ,无不从多视角阐扬佛教 孝道 六亲不 敬” ,“犯 轻垢罪” ;“于父母 兄弟六亲 中 ,应 生孝顺 心 ,
观 ,强调孝道的极端重要性。 慈悲心” ,若“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若佛
巴利语佛教经典《经集》 ,属于上座部佛教即南传佛 教的 子有谤三宝 ,孝人谤三宝”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父母师僧
一部佛教早期经典汇编。其中已形成 “孝敬父母”的孝道的萌 弟子病 ,诸根不 具 ,百种 病苦恼 ,皆供养令 差” ,甚 至“见病不
芽。 譬如 ,《大 吉祥经》指出 ,“侍奉 父母” ,“是最 高的吉 祥”。 救济者 ,犯轻垢罪”。
《如法 经》强 调 ,“依法侍奉 父母” ,“遵行此道 ,便会 成为名 叫 无疑 ,佛 教戒 律的 实施 ,必 然严 格规 范僧 众行 为 ,达于
`白光’ 的天神”。《毁灭经》、《无种姓者经》认定“生活富裕 ,但 “行者阶道之正路”。 (《佛说梵网经》 )
不 赡养青春 已逝的年迈 父母” ,“这种人是 无种姓者” , (指 卑
  二、孝道观的内涵和特点
下 低贱的人 ,也指低 级种姓或被 逐出种姓的 人 ) ,“是毁灭 的
原因”。 而“杀母”、“杀父 ” ,则是“六大罪”之 一。 印度佛教 的孝道观 内涵十分丰 富。 但从 孝道的 对象来
作为 传入中国汉 族地区的 佛教 —— 北 传佛教 的部派 佛 看 ,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教的经典《长阿含经第二分· 卷第六》指出: “当于尔时 ,众生 狭义的孝道观是指 孝敬父 母。 《菩 萨 目炎子 经》 (又称 《孝
之类 · 永不复 闻十善之名 ,但有十 恶充满期 间。”“众生能 为 子 目炎经》 )说: “人有父母 ,不可不孝 ;道不可不学。 济神离苦 ,
极 恶 ,不 孝父 母 ,不 敬 师长 ,不 忠 不 义 ,反逆 无 道 者便 得 尊 后 得无为 ,皆 由慈 孝、学 道所 致。”《吉祥 经》认为 “孝事 父母
敬。”“如今能修善行 ,孝养父母 ,敬顺师长 ,忠 信怀义 ,顺 道修 亲” ,“是 为最 吉祥 ”。 甚 至《四 十二 章经》视 “孝其 亲”为“最
行者便得尊敬。”《别译杂阿含经· 卷八》认 为 ,“若远至他国 , 神” ,指出“凡人事天地鬼神 ,不如孝其亲矣 ; 二亲最神也。”狭
行伴名为亲 ;于自居家中 ,慈母最为亲”。 《长阿 含经· 卷二》 义的孝道观还包括孝顺师僧。 《佛说梵网经》有时强调“孝顺
也强调 ,孝事父母 ,尊顺师长 ,要“瞻视护养 ,未尝懈怠”。而且 父母师僧” ,有时要求对“三宝”生“信心孝顺 心”。 并对“父母
指出 ,恪守孝道 ,于个人 ,于家庭 ,于国家 ,都有莫大益处。 三宝”要“敬心奉持”。
传入 中国汉族地 区的佛教 — — 北传佛 教的大 乘佛典 也 广义的 孝道观是指 孝顺一切 众生。 《佛说梵 网经》强调
毫无例外地弘传孝道。 《大般涅 般
木 经》要求在 家弟子 ,宜 应修 “一切众生 ,是我父母”。 又要求“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孝 顺心 ,
习“四种法”。其中之一是“恭敬父母 ,尽心孝 养”。只要“恒行 方便救 护一切众生。”《华严 经· 净行品 》又指 出 ,必须以“一
此四法” ,必然“现世为人之所爱敬 ,将来所生 ,常在善处。” 切众生为依 ,为救 ,为 归 ,为 趣 ,为 炬 ,为明 ,为照 ,为导 ,为胜
大小乘佛典还告诫人们如何做到孝 道。譬如《善生经》指 导 ,为普 导。”并做 到以 一切 众生 ”为第 一 ,为大 ,为 胜 ,为最
出: “夫为人子 ,当以五事敬顺父母” ,“一者供 奉能使无乏 ,二 胜 ,为妙 ,为极妙 ,为上 ,为无上 ,为无等 ,为无等等。”《华严经
者凡 有所为先白 父母 ,三者父母所 为恭顺不 逆 ,四 者父母 正 · 十回向品》还要求“为一切众生作护” ,“为 一切众生作舍” ,
令不敢违背 ,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长阿含 经· 卷十一》 甚至“身肉骨肉 ,与众生共”。
要求“夫为人者 ,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一者给施 ,二者善言 , 佛教之所以强调要孝顺一切众生 ,是因 为:
三者 利益 ,四者同利 ,五者不 欺。”又指出 “弟 子敬奉 师长 ,复 第一 ,“众生”“是我父母”。 《佛说梵网经》指出: “一切男
有五事。”“一者 ,给侍所需 ;二者 ,礼敬供 奉 ;三者 ,尊重戴仰 ; 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
四者 ,师有教 束力 ,敬顺无违 ;五者 ,从师闻法 ,善持不忘。”切实 生 ,皆是我父母。 而杀而食者 ,即杀我父母。”
实 施 “五 法” ,势 必“弘崇礼 律 ,训之 以道 ,和 顺忠 节 ,不相 怨 第二 ,佛性入众生性 ,众生性入佛性。(《佛说梵网经》 )既
第 1期                 高玉 春: 印度佛教孝道观研究                     49

然佛性与众生性乃一体 ,那末 ,孝顺众生即是 佛性 ,因而 应当 顺 ,乃至用身肉救济父母的高尚孝道精神。它还告诸世人 ,恰


永远奉持。 恰缘于宿世的如此功德 ,也才使释迦牟尼必 然修行成今世之
第三 ,孝顺众生是成佛行善法、功德法。 《大智度论 · 卷 佛 ,而被上为天帝 ,下为圣主的三界所特尊。
九十五》指出: “若能自舍己乐 ,但为一切众生 故行善法 ,是名 第五 ,以佛教哲学的因果关系论证子报 恩的必然性。《大

上人。《华严经· 十回向品》也认定“所有成佛功德法 ,悉以回 般涅 木 经 · 卷三十六 》以因 果观对孝 道观作了深 刻的分 析、
施诸众生。”因而《杂阿含经· 卷三十六》强 调 ,“如此之功德 , 论证。指出: “如是果者有两种因 ,一者近因 ,二者远因。近因
日夜常增长”。 者所谓种子 ,远因者谓水粪人功。是名方 便果报恩果者 ,如世
第四 ,“生佛性孝顺心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佛说梵 间人供养父母。父母咸言: 我今已得恩养 之果 ,子能报恩名之
网 经》 ) 而且 “履行 仁 慈 ,博 爱济 众 ,有 十 一誉 ,福 常 随 身。” 为果。”以上述 因果关系 阐明孝敬、供养父 母的必 然关系 ,不
(《法句经》 ) 仅使孝道观与因果观实现巧妙融合 ,也使孝 道观奠立于坚实
第五 ,慈悲济世是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 佛陀说: “我哀 的佛教哲学根基之上 ,从而更富有雄辩的说 服力。
愍汝等诸天人民 ,甚于父母念子”。 (《无量寿 经》 )而且“佛见
  三、佛教孝道观的功能
众生烦恼患 ,心苦如母念病子。” (《涅 般
木 经· 师子吼菩萨 品》 )

因为“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 ,是般 若波罗密之母 , 弘扬佛教孝道观 ,无论是在当今社会 ,还是未来经 济、科


诸佛之祖母。” (《网明菩萨经》 ) 技高度发达的社会 ,无论是对佛教界 ,还是对世俗社会 ,都是
纵观佛教孝道观 ,的确独具特色: 十分必要的。 因为它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德。
第 一 ,倡导 尽孝道要 立足于念 住孝顺 心。 正如《心地 观 首先 ,向善止恶功能。孝的出发 点和归宿是向“善”。《分
经》指出的 ,“不如一念住孝顺心 ,以微少物 包养悲母。”《孝子 别善恶所起经》要求“用谏晓事 ,善心好意 ,敬事尊老 ,礼节兼
经》也强调 ,供养父母不若劝父母为善去恶。” 备”。而凝定 “善心” ,就要“视人 之善 ,犹己之善 ; 视己之善 ,犹
第二 ,慈心修养 ,孝顺父母 ,则寿命延长。《长阿含经第二 人之善”。 并做到《法句经》所要求的“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分· 卷第六》强调 ,“何善可修? 当孝养父母 ,尊事师长。于是 , 其次 ,作舍、普济功能。履行孝道 ,就 尽孝道者而言 ,应当
其人即孝养父母 ,敬事师长 ,寿命延长八万岁。” “不为自身求快乐 ,但欲救护诸众生”。 (《华 严经· 十地品》 )
第三 ,礼敬父母死得生天。《善生 经》说善生童子 ,顺婆罗 甚至还要为孝敬父母 ,救护众生而“作舍”。正如《华严经· 十
门之法。每朝洗浴 ,礼拜六方 ,佛见之而说佛 法之六方礼。其 回向品》指出的: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 ,令免一切诸苦 事故 ;
中之一是礼拜东方父母。 而“敬顺不失时 ,死皆得生天。” 为一切众生作护 ,悉令解脱诸烦恼故 ;为一切众生作归 ,皆令
第四 ,以轮回转世说认定在父子关系中孝道之功德。《贤 得离诸怖畏故 ;为一切众生作趣 ,令得至于一切智故 ;为一切
愚 因缘经· 须 提缘品》指出: “阿 难问佛 ,不知世 尊过去 世 众生作安 ,令得究竟安稳处故 ;为一切众生作明 ,令得智光灭
时 ,慈 心孝 顺 父母 ,不 惜身 命 以 身肉 救 济父 母 的 事是 怎 样 疾暗故 ;为一切众生作灯 ,令住究竟清净处故。”甚至如同 《佛
的? ”佛告 诉阿难: 阎浮提有 一个大国 ,提婆 国王身 边有一 个 说八大人觉经》所说的要“发大乘心 ,普济一 切 ,愿代众 生 ,受
大 臣 ,名 罗 目侯 ,他 怀着凶 恶的 叛逆念 头 ,杀死 了大王 和最 大 无量苦” ,以便“令诸众生 ,毕竟大乐”。只 要都能做到“可护一
的太子。并要派兵杀害最小的太子修婆提罗 致。在外逃躲避 家 ,宁舍 一人 ; 为护 一村 ,宁 舍一 家 ; 为护 一国 ,宁 舍一 村”。
时 ,粮食吃光 ,饥饿 迷荒 ,出 于对七岁 儿子须 提的 爱怜 ,提 (《因缘僧护经》 )就必然“具行众善 ,净诸世界”。 (《华严经·
婆国王准备杀掉夫人。这时 ,儿子对父亲行礼道: 但愿父王杀 明法品》 )
我身 ,不要害我母亲。 又对父亲说: 如不杀死 我 ,可以割 我身 再次 ,调适整合功能。 信守佛教孝道 ,必须使人们”生度
上肉吃。在父亲日日割肉后 ,又用刀肢解儿子骨节 ,剥离仅有 脱心 ,息灭恶念” , (《四十二章经》 )“完成人格 ,好生地做一个
的少量的肉。 直到剥光为止。 然后便伤心地离开。 儿子立即 人”。 (《太虚· 佛陀学 纲》 )而且 ,由于“能 善行礼节 ,常敬长老
发愿: 我今日 用身肉供 养父母 ,持这样的 功德 ,去求 佛道 ,普 者” ,必定“四福自然增: 色、力、寿而安”。 (《法句经》 )佛陀还
济众生。 这时 ,天帝见他意志坚定 ,心不移动 ,便将他的 身体 认 为 ,“若能 尔 者 ,长 幼和 顺 ,转 更 增盛 ,其 国 久 安 ,无能 侵
恢复成原形。此时 ,须 提的父母及国中其他人也一起赶来 , 损。” (《长 阿含经· 卷二》 )势必“完成优美家 庭 ,良善社 会 ,和
无不异口同声地称赞。佛对阿难说: 那时的修提罗致 ,就是今 乐国家 ,安宁世界”。(《太虚· 佛陀学纲》 )反之 ,若“父母不供
日我 的父亲净饭 王 ;那 时的母亲 ,就是今 日我的母 亲摩诃 摩 甘旨 ,六亲固以 弃离” ,则“不能安 国治邦。” (《何山大 圆禅师
耶 ; 那时的须 提太子 ,就是今日的我。 警策》 )要达于上述境界 ,就必须通过“完善道德的生活”和严
以上 所述事例 ,无论是 讲世尊过 去世与 现世的 轮回 ,还 格戒律等 途径 ,不断调适、整合、完善个人 “人 格”乃至家 庭、
是在家与出家的转换 ,都着力弘扬儿子对父母双亲的慈 心孝 社会、国家和世界 ,以呈现恒久和谐、协调、稳定状态。
(责任编辑 李来和 )
(下转第 51页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