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8

达摩血脉论浅读

沙门超然 撰

得闲文化珍藏
本书由诸亲友及学佛同修捐资助印
赠送结缘,不得售卖
目 录

达摩血脉论浅读…………………………………………001

附:直指觉性赤见自解浅释……………………………128

回向文
引 言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个“佛性”
在哪里?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够觉悟它?对于此类问题,
佛经虽多有宣说,却较少直接指出。为什么?因为语言文字
有其局限性,难以企及佛性本身。假如世尊勉强直指,一旦
弟子根器不足,就会发生错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反而
不利于正法流传。
世尊深知言教之不足,故于灵鹫山上,手拈大梵天王供
养的金色婆罗花出示大众,拈花不语,只静静地望着弟子们,
将此遍在妙性直接拈出。弟子们大都不明白世尊心意,幸好
有摩诃迦叶尊者观花见性,法喜充满,一改平日苦行头陀的
肃穆神情,不由得破颜微笑。
世尊于是在经教外别传一法,曰:“吾有正法眼藏,涅
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
摩诃迦叶。”并叮咛迦叶尊者:“汝能护持,相续不断。”

当时,大迦叶尊者奉领佛陀法旨,顶礼而退。禅宗一脉,
由此开端,迦叶尊者为初祖,阿难尊者为二祖,等等。此后
一直流传到菩提达摩大师,乃是西天(古印度)第二十八代祖
师。
达摩祖师遵其师般若多罗尊者的嘱托,远来东土,传续
此法,利益后世众生。继承其法脉的,依次为: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正所谓:“一
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祖师如一花,二祖至六祖如
五个花瓣相继展开。六祖之后,禅宗遍传天下。
在师徒传承之外,达摩大师还留有几部著作,其最为直
截了当的开示,当属《血脉论》,为历代禅师所推重。修行
人若能深入研读,足可作为“教外别传”之心要补充。在善
知识越来越稀有的末法时代里,修习禅宗一法,离不开《血
脉论》和《坛经》。
《血脉论》到底是不是达摩大师的著作?许多人对此表
示怀疑。其实,完全不必怀疑,能造出如此奥妙论典的人,
在佛教来说,必是证果的大乘圣者,而圣者绝无妄语,不会
冒名顶替。另外,纵观全文,虽然经过了弟子们的润色,仍
然可以看出,许多地方有不合汉语习惯的文字顺序和用法,
这恰恰说明,本论的作者是外族人。
作为出家沙门,本人常年研习大乘经论,如《遗教三经》、
《金刚经》、
《圆觉经》、
《楞严经》、
《大乘起信论》等等,后
遇到《血脉论》,反复研读数十遍以上,受益颇多,法喜充
满。深觉本论透彻吻合大乘了义经典,足可彰显禅宗一脉与
世尊言教之不二交融。
正所谓“教是佛语,禅乃佛心”,借教言之方便,明诸
佛之本心,堪称是末法时代习禅之通途,此即“借教悟宗”
是也。

《血脉论》成书已久,在当时属于白话,但历经一千多
年的时代变迁之后,如今读来难免颇多晦涩。其中妙义极为
精深,也非初学者能够明了。
本人在研读、观修《血脉论》的同时,将个人研修笔记
整理成文,题为《达摩血脉论浅读》,曾连载发布于本人的
新浪博客,读者反馈甚佳,故曾结集成书印行。今以此注解
流通正法之善因缘,愿一切得遇者都能够深入研读祖师著
作,发明本心,顿超生死轮回之幻相。

愿此甚深正法久住世间,愿一切众生都能见性解脱。

沙门超然
公元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于浙江临海延恩寺
达摩血脉论浅读

沙门超然 撰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这是达摩大师《血脉论》的总论题,本论所阐述的内容,
就归结为这一句话。大师开宗明义,和盘托出,直接凸显出
“万法唯心”之妙旨,标明“以心传心”之宗风。

问:为何叫做“血脉论”?
答:这是一个比喻。所谓“血脉”,本来是指一个家族
的血统传承;而本论则足以代表佛陀与历代祖师的心印传
承,就好比某个家族的纯正血统一样。本论所显发的,正是
佛陀最纯正的心法。

大师首先阐述论题,这样说道:

“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界当中的一切众生与万物,
都从一心当中交融混杂而生起,也同归于当处一心。前面出
世的佛陀也罢,后面出世的佛陀也罢,所传承的就是这个心。
只是以心传心,不需要额外标立文字。”

所谓“混起”,就是从“混沌一心”当中,随着不同因
缘,内里相互交融而纷然发生。那么,这个“混沌一心”又
是什么呢?
它就是大家的无明心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则本有之
光明觉性就会变现为混沌无相之心,这时,咱的妙明真心也
就显现为阿赖耶识。于是,三界当中的一切六道轮回,一切

- 1 -
妄想烦恼等等,都在其中纷然发生了。
然而,奥妙之处在于,无论三界万物如何发生,咱这个
“一心”是不会被破坏的。这就好比,无论如何地风吹浪起,
“水”是永远都不会被破坏的。乃至于,纵然寒冬时节,水
结成了冰;纵然日照火烧,水蒸发成了水汽,等等,水还是
水,本质没有丝毫改变。
咱的“一心”也是如此,任您历经无量劫的生死轮回,
发生无穷无尽的千变万化,一心还是一心。而且,就在纷繁
芜杂的变化当中,就在您分别烦恼的同时,咱的当处一心始
终如如不动、明明朗朗、空空荡荡、冷冷静静、平平常常。
它就是万法之源,就是佛祖心印,也就是禅宗无上心法之血
脉,“即心是佛”之心也。

问:真的吗,我咋找不到这个“心”呢?
答:此心无相,找得到的都是假相。您莫着急,一会儿
呀,达摩大师会帮您找的。

所谓“以心传心”,传的就是咱这个当处一心,它本来
不是文字可以代表的,所以说“不立文字”,也就是不要刻
意标立文字相的意思。在这里,达摩大师并没有说不可以使
用文字。
要知道,所谓的“立”,就是树立。有所树立,终非正
法。为什么?因为,正法没有造作的缘故。
虽然没有造作,方便地加以运用也是无妨的,因为一切
的一切,无非是一心之妙用;用来用去,终究不离一心,也
不破坏一心。因此,佛陀可以随缘说法,祖师可以随心造论,
咱大家呢?可以随力学经,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乃至于依
照经论禅修实践等等。

达摩大师所说的“不立文字”,是告诉大家,不要执着
于文字相,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要深入体会其中
的法义,并运用法义来指导修行。这个“不立”并非指不可
使用,否则的话,大师一边说“不立文字”,一边又宣说《血
脉论》,还讲了很多开示,用的都是语言文字,岂不是自己

- 2 -
打自己耳光么。

关于“三界混起,同归一心”,毫无疑问,这也就是所
谓的“万法唯心”了。有人问:
“法师,这个“万法唯心”之心,到底是哪个心呢?”
“就在您提问这个当下,请问您有几个心?”
“哎呀,据我所学的佛法来说嘛,我总共有眼、耳、鼻、
舌、身、意六识心,再加上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喔,
我现在总共有八个心吧!”
“那么,您是用哪个心来问我的呢?”
“啊?这,这可就不太分得清啦!”
“呵呵,当然分不清啦!因为呀,您根本就没有那么多
的心。您太拘泥于文字名相本身了,要知道,‘不立文字’
就是达摩大师特意说给您的呀!其实呢,您的八识心,只是
一个心,只是当处一心;乃至于您的妙真如心,也只是当处
一心也。”

咱的当处一心,显现染净诸法,具足一切功德,它就是
“万法唯心”之心。正因为如此,它也叫做“不思议心”。
当处之心本不可思议,本来通达于法界,本来就是法界全体。
有些人妄说“万法唯心”之心,他说呀,“万法唯心”之心
就是无明心。又说:清净心无相嘛,咋会生出来万法呢?
殊不知“万法”当中,既包含着生死轮回染污之法,也
包含着一切圣者的清净解脱之法;既包括有为法,也包括无
为法。难道,“无明心”可以生出来清净解脱么?可以生出
来无为法么?
讲经说法,不可以离开佛陀的圣言量而随意发挥。关于
万法唯心,大乘了义经典当中时常有所宣说,如《圆觉经》
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
从空而有。”世尊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的幻化万法,都来
自于如来的圆觉妙心,它就是“万法唯心”之心。此圆觉妙
心,显然不可等同于无明心。
但是,微妙之处在于,这个圆觉妙心既不是“无明心”,
也不是狭义的“清净心”;它既包含“无明心”,也包含“清

- 3 -
净心”。它就是咱的当处一心,当处的不思议心——认识它,
就叫做开悟;明了它,就叫做见性;实证它,就叫做证果;
圆满无碍地运用它,就叫做佛陀。达摩大师所说的“以心传
心”,传的就是这个当处的不思议心。

它到底在哪里呢?请继续聆听大师的开导:

问曰: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因为大师独畅“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所以有人问道:
“如果像您所说的那样,不立文字的话,那么,您把什么叫
做心呢?”

提问的人,已经习惯了思维分别,总是要到文字和名相
概念当中去寻找依据。一旦放下了文字,他们就找不到自己
的心了。
实际上,如果不放下思维分别的念头,不放下情感、概
念等种种认知,就不可能找到当处的心。比如说,就在此时
此刻,假如您正在回忆某些事情的话,您的心不在当处,而
在过去;假如您正在预想某些事情的话,您的心不在当处,
而在未来;假如您正在分析当今社会事件以及别人状况的
话,您的心不在当处,而在别处。凡此种种,都不是当处之
心,也就不是“以心传心”之心了。
应当怎样让自己的心回到当处呢?那需要“反观观自
心”。换句话说,让心只是关注它本身。这就是“观心”,即
所谓“神光内敛”是也。说白了,就是不要攀缘。
对此,还有一种表述,很简单也很实用,那就是:随时
随地,请大家放松自己的心。忙碌而执着的人们,请给自己
的心随时随地放个假吧,让它休息一下,享受一下哪怕是片
刻的安宁。
安宁的心,差不多就是当处的心了。

这里,请您停一下,看看自己那颗安宁的心。静静地找
到它,看一会儿。

- 4 -
这样的心呀,光秃秃的,没啥内容,也不需要任何东西
来填补。您会发现,它的轻松安乐不会变化;同时,一切境
界和景象,乃至于所谓的明了智慧等等,都可以自在地显现,
都可以自如地运用。犹如一面镜子,明照而包容了周遭的一
切,却又“花含镜内镜无心”。

于是,达摩大师回答关于心的提问,为大家直接指出“以
心传心,不立文字”之心。

答曰:
“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大师回答说:“你向我提问的,那就是你的心;我回答
你的,这就是我的心呀。”

如此直截了当,如此简明易懂。毫无疑问,达摩大师指
的就是咱这个当处之心,也叫做当下之心,还叫做当前之心。
它乃是一切言语行动之发起者,一切思维观察之诞生地,一
切境界之源头,更是世界万物之承载者和认识者。
假如没有了心,谁知道这个世界呢?谁知道一切万物的
存在呢?存在还有何意义呢?
人是万物之灵,只因人人有此心,此心即佛心。

问:嗨,没啥稀奇的,那不就是第六意识心嘛?
答:非也。这个当处一心,既包含前六识,也包含第七
末那识,还包含第八阿赖耶识,甚至它也包含咱的清净心,
而不仅仅是第六意识心。通常,只有在第六意识心歇息之时,
当处一心才会显明,它不属于分别念的缘故,它就是分别念
之如如体性的缘故。就好比呢,水波平息,才能够观察到真
水,真水无香且无形。

因此,当处一心也叫做“不思议心”,也叫做“妙真如
心”,还叫做“净圆觉心”等等。它还有许多名字,由于它
本来具有知觉性,所以也叫做“本觉”;由于它超越一切烦
恼,所以也叫做“波罗密”;由于它天然无相,所以也叫做

- 5 -
“自性空”;由于它具备一切功德,所以也叫做“如来藏”;
由于它远离一切戏论,所以也叫做“大手印”;由于它无所
不包容,所以也叫做“大圆满”;由于它不会被破坏而能够
摧毁一切烦恼,所以也叫做“金刚心”;由于它善于通达一
切法,无所不通晓,所以也叫做“一切种智”,等等。
无论它有多少个名字,它不在别处,就是咱的当处一心。
假如有人离开了当处来观察心的话,那么,他观察到的只能
是妄想心而已,已经不是纯粹的心了。

由于当处一心从来就没有形象,也超越相貌,不容易被
明了,需要智慧观察。故大师继续引导大家这样来观察:

“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
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
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假如说我没有心的话,我用什么来回答你呢?假如说
你没有心的话,你用什么来问我呢?那个问我的,就是你的
心呀。”
“从无始的无量劫以来,以至于在你行住坐卧的一切时
候当中,在你所在的一切处所当中,到处都是你的本来心,
到处都是你的本来佛。”

作为一位大慈悲的圣者,达摩大师达古知今,现量观察
一切众生的无量劫之生死轮回,把实情告诉了大家:是咱的
本来心显现出了一切,因此,所有的一切都是咱的本来心,
也都是咱天然本具的本来佛。
这当处的心、本来的心,是如此玄妙,如此不可思议,
又是如此普通与隐蔽。只因为它的无形而被咱忽略了,这就
叫做“不觉”,也叫做“无明”。
傅大士说得好:“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又说:
“夜
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所指的就是每个人的当处一心。
可是,一会儿叫做“心”,一会儿叫做“物”,到底是个啥东
西呢?呵呵,本来不是个啥,不过,叫做“佛”也无妨。所

- 6 -
以达摩大师说道:

“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它既是心也是佛,就是如此。

祖师一语道破天机,此外别无剩语。一切众生之本心就
是佛,只因为迷惑情境而不自知。若能一念回光返照,悟得
本心,便识得本佛也。
各位同修,您只要随时让自己的心,从纷繁芜杂的境界
当中,从分别执着的念头当中,就那么轻轻一回头,所谓“苦
海无边,回头是岸”也,蓦然回首之际,当处之心明明朗朗,
心境一如了不可分,如此圆融无碍,非佛而谁呢?再不用怀
疑,此乃“即心是佛”之妙心也。

诚如大师所言:

“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
有是处。”

“除了这个心之外,终究没有别的佛可以被找到了;离
开这个心之外,再去寻觅菩提和涅槃,没有丝毫可取之处。”

因此,咱的这个当处一心,就是唯一佛陀,所谓清净法
身是也。离开了它,再也找不到别的佛了。
问:不对吧?佛经上说,咱这个贤劫就有千佛出世,而
在无边世界当中,还有着无量诸佛呀?
答:当您想到“贤劫千佛”的时候,千佛在您的心里;
当您说起“贤劫千佛”的时候,千佛在您的口里;当您有朝
一日,见到“贤劫千佛”的时候,千佛就在您的眼里呀!总
之,千佛也好,无量诸佛也好,何曾丝毫离开过您的心呢。

一切法都是如此,终究发源于您的当处之心。

- 7 -
这就是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时,所觉
悟的妙境。太子借着星光,返星光而回归心光,于是,顿悟
心境一如之妙境。
此心境一如之妙境,正是您的当处一心。无论您如何地
分别烦恼,此妙心妙境始终明明朗朗,所以叫做菩提觉性;
它从来如如不动,没有生灭,所以也叫做究竟涅槃。除此当
处一心之外,别无佛法,别无一切法。

一切法的呈现,正好诠释了当处一心。
它就是一切法的法性,就是一切众生的心性,乃至于,
也就是一切事物的自性。无论把它叫做什么,它才是呈现一
切万法的唯一性。所以大师说道:

“自性真实,非因非果。

“这个心,就是一切众生的自性,它是真实不虚的,不
属于因,也不属于果。”

当处之心就是咱的自性,它因为不变异的缘故,不属于
因果。实际上,所谓因果,不过是自性的作用和显现而已。
自性一旦发起作用,一旦有了显现,自然就会遵循因果,自
性本身呢,却并不会随着因果而生灭变化。所以达摩大师说,
咱的自性,它是真实不虚的。
自性也是实相,它就是《法华经》上面所说的“诸法实
相”;同时呢,也就是《心经》上面所说的“诸法空相”。

对此,马上就有人开口质疑:不对,不对!法师,反了,
这俩词明明是相反的呀?
答:对呀,反了就对啦!相反的东西,往往就是同一个
东西的两面呀!不信,您把手伸出来仔细看看,一个叫“手
心”,一个叫“手背”;一面光滑些,一面粗糙些;一面有指
甲,一面没有指甲;一面冲上,另一面就冲下……您看,都
是相反的吧?但是,却本是同一只手啊!

- 8 -
咱的自性也是如此。它既叫做“自性”,也叫做“自性
空”
;既叫做“苦空无我” ,也叫做“常乐我净”;既叫做“众
生性”,也叫做“佛性”;既叫做“心性”,也叫做“法性”。
听起来,好像都是相反的;其实呢,只是当处一心而已。

此当处之心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叫做涅槃。所以,大
师说道:

“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

“所谓的法,所谓的一切法,即一切存在,本来就是心,
都是心的内容而已;一切众生的自心,就是涅槃。”

奇哉!此乃佛法的最不可思议之处。若非世尊及达摩祖
师等一切圣者的亲证,如此妙法,谁人能知呢?
所谓“法”,是泛指一切存在,无所不包。而这所谓的
一切存在呢,竟然就是咱的当处一心,就是咱心中呈现的内
容而已。

啊?您不信?那您请观察一下:
您所看到的一切,是否都在您的视觉当中呢?您所听到
的一切,是否都在您的听觉当中呢?您所嗅到的一切,是否
都在您的嗅觉当中呢?您所尝到的一切,是否都在您的味觉
当中呢?您所接触到的一切,是否都在您的触觉当中呢?您
所想到的一切,是否都在您的意识当中呢?
如果您仔细观察体会的话,您会同意的,确实如此,所
谓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在眼、耳、鼻、舌、
身、意六识当中。就在每一个当下,它们无法被割裂,密切
地关联在一起。
除此之外,请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其它东西,
不属于色、声、香、味、触、法吗?
答: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咱自己的心,这个当处之心
了。

- 9 -
问:未知的世界很广大,人类还有许多没观察到的东西
呢!不是吗?
答:没错,确实如此。不过,未知的事物一旦出现,一
旦被咱观察到,就立刻变成已知了,也就立即属于六尘了。
因此,它们终究属于六尘境界,终究不在心外。

所以呀,没有任何东西不属于咱的六尘。过去的一切事
物,属于过去的六尘,在咱的过去心当中;如今的一切事物,
属于现前的六尘,在咱的现在心当中;未知的一切事物呢,
则属于未来的六尘,就在咱的未来心当中啊!
所谓的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难道,咱真地有好几
个心吗?非也,《金刚经》云: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
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的心念已经消灭,所以不可得;现在心的心念奔
流不停,也是不可得;未来心的心念尚未生起,更是不可得
啊!不过呢,三心了不可得之处,并不属于断灭和虚无,而
是了了长明。它虽然没有任何形相,却天然具有明了的能力,
具有无穷的力量。它,就是一切众生,以及一切诸佛菩萨所
共有的不思议本性——佛性,它就显现为当处之心。

假如说,真有个东西可以被称为“造物者”的话,非它
莫属。原来,您的心,我的心,一切芸芸众生的心,就是世
界的缔造者——这才叫做真相,这才叫做公平。
须知过去的心念也罢,现在的心念也罢,未来的心念也
罢,都源于咱的不思议当处之心。乃至于,一切万事万物,
一切六尘境界,也都源于咱的当处之心。所以达摩大师说“法
即是心义”,所谓的一切法,本来就是咱的心。同为传佛心
印祖师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当中也如此说道:“所言
法者,谓众生心。”二位祖师正好相互印证。
不仅如此,作为万法之源,咱大家的当前心体,无论其
中如何地妄想纷飞,如何地分别烦恼,如何地攀缘造作,它
从来就不曾有丝毫的变异,也不曾有丝毫的生灭。所以,达
摩大师说“自心是涅槃”,咱的当处之心就是大涅槃,就是

- 10 -
究竟解脱的彼岸。
因此,就不需要到别处去寻找佛陀和菩提了,大师继续
开示:

“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如果有人说,在心之外,另外有一个佛陀可以被找到,
另外有一个菩提可以觉悟的话,没有任何道理。”

所谓佛陀,就是觉悟者。觉悟什么呢?觉悟了当处之心,
也就觉悟了一切法。所谓菩提,翻译为觉性,也就是觉悟之
性。它在哪里呢?就在你我的当处之心,那个无形无相而明
明朗朗的光明之性。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心念所化现的,
都是起起灭灭的幻觉而已。
如《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
间中,无不由心造。”大家的心,就好像一位无比高明的画
家,正是它,创作出了色、受、想、行、识五阴,乃至于整
个世界。

那么,自心佛与菩提觉性到底在哪里呢?该如何观察
呢?大师如此开示: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
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
心外,见佛终不得也。”

“既然心外无佛,心外没有菩提,那么,所谓的佛陀和
菩提觉性,到底在哪里呢?”
“这就好比呀,如果有人用手来抓虚空的话,他能够做
得到吗?”
“所谓的虚空,只是有一个名字而已,又没有任何相貌,
所以既抓不到,也丢不掉啊!这就说明虚空是捉不到的,心
呢,也是如此,也是找不出的。”
“除了这个当处之心以外,想要见到佛陀,终究是做不

- 11 -
到的。

在这里,达摩大师告诉大家,咱的心,咱的当处之心,
是没有任何相貌的,就如同虚空一样,没有办法被找到,同
时呢,它也不可能被丢掉。
找不到,并不意味着不可认识,通过智慧观察,或者是
善知识的引导,乃至于佛经的引导等等,完全能够明了它。
大家修行,修的就是这个,就是要明了当处之心,充分地觉
悟它。
例如那个著名的公案,当二祖慧可大师,请达摩祖师给
自己安心的时候,祖师说:“将心来,吾为汝安。”二祖呢,
找了好一会儿,连个影儿都没找到,于是说:“觅心了不可
得。”然后祖师说:“为汝安心竟。”——经过达摩祖师如此
善巧的引导,慧可大师从妄想分别的心念当中,回到了当处
一心,回归了无形无相而自然明了的心性本身。于是啊,自
知自明,恍然大悟。
那个自知自明的自家珍宝,从来就没有啥样子,也没有
什么不安,没有妄想烦恼。它从来就在这里,从来就是平平
静静的,从来就是空而充实的,哪里还需要什么“安心”呢!
您只要找到了它,就会发现,心本来就是轻松安乐的。

各位同修,如果您心有不安,有烦恼的话,要知道,不
安的是妄想,烦恼的是分别。而您的当处之心从来就没有那
些东西,也不会受其影响。大家只要学习着,让妄想分别的
心回到每一个当下,久而久之,功到自然成,想不开悟自性
也难呀。
为什么?因为当处之心就是佛,此外无佛。大师说道: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
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所谓佛陀,就是自心所成就的,可为什么,很多人非
要离开自己的心,到外面去找佛呢?”
“那些出世的佛陀们,前一尊佛也罢,后一尊佛也罢,

- 12 -
佛佛相传的,乃至于所开示的,都是本来心呀。因此,心就
是佛,佛就是心;心之外没有佛,佛之外也没有心。”

到这里,即心即佛之妙旨,已然历历在目。

所谓“佛是自心作得”,是说呀,三世诸佛出现在人世
间,都是自己的心所成就的。从最初的发菩提心,是愿心;
中间的开悟觉性,是明心;其后的实证法身,是秘密心;最
终的圆满成佛,是究竟心。一切都是心的显现,如此而已。
随着心境的不同,菩萨显现出了不同的外在现象和因
缘,而所有这一切呢,无非都是本来心呀。只有咱的本来心,
才能够发起菩提心;只有咱的本来心,才能够开悟觉性;只
有咱的本来心,才能够实证法身;也只有咱的本来心,才能
够圆满成佛。
因此呀,据经教所说,一切众生之所以能够成佛,其唯
一的正因是什么呢?那就是:一切众生,本性是佛。所谓的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意味着,一切众生之本来心就是佛
性。
因此,大师继续说道: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
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分。若也不
信,自诳无益。”

“如果说,在众生的心之外,另外有一个所谓佛陀的话,
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没有人能够找得到啊!”
“既然在心的外面找不到佛,为何要生起那样多的关于
佛陀的见解呢?”
“像这样沉迷在种种见解当中,只不过是在一层层地欺
骗和迷惑自己罢了,是不可能明了本来心的。像这样,被那
些属于无情之物的文字概念等所束缚,反而没有了本来的自
由。”
“如果有人不肯相信的话,他就会停留在自欺欺人的境
界当中,不会获得任何利益。”

- 13 -
这里,大师再次提醒心外求佛之人,千万不要固执己见,
否则的话,每天用那些名词概念骗骗自己,毫无意义。
关于自心是佛,大师继续说道:

“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
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
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

“自心的本来佛,是没有任何过失和缺陷的;只是一切
众生,因为颠倒妄想的缘故而不能够觉察和知晓自心就是
佛。”
“如果知道自己的心是佛,就不应该再向心外面去寻找
佛陀了。”
“心佛是不需要再度过苦海而成佛的。那些用自己的心
去寻找佛陀的人,是想要把自己度化成为佛陀,但他们却根
本就不认识佛陀。”
“凡是那些向心外面去寻找佛陀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没
有认识到,自己的心本来就是佛。”

所谓“佛无过患”,是说大家的自心之佛是没有任何过
失和缺陷的,本来就是圆满的。有人问:那么,咱这人世间
的一切过失和缺陷,种种的不圆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不从哪里来。是大家因为“不觉悟”的缘故,把它
们错认为“过失和缺陷”,错认为是“不圆满”。
其实呢?无论一切事物如何地显现,无论一切因果如何
地相续发生,它们当下就是圆满佛性的呈现,当下就是圆满
的。而所谓的“过失和缺陷”呢?本来就是一些因果业报的
正常现象罢了,那里有啥不圆满呢!如果说,真有啥东西不
够圆满的话,那就只能是咱大家的分别心了。
一切事物,只是因为思维分别才被命名为“圆满”或者
“不圆满”,被命名为“过失”或者“功德”,等等。但这并
非事物的本来情形,只不过是人们当时心里的感受和想法罢
了。实际情形呢?根本就不属于任何概念。

- 14 -
因此,一切事物的本来状况,经文当中把它方便称为“诸
法空相”,或者“自性空”
、“第一义空”
,再或者“无我”、
“如
幻”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法相名词本身,兼具着“自身否
定”的含义,乃是一边确立一边清扫,犹如“标月之指”一
般,将法界的实际状况指引给了大家,大家需要如法观察,
切莫因言废义。

所谓“佛不度佛”,是说啊,虽然一切诸佛菩萨都发愿
要广度众生,但实际情形是,一切众生本心是佛,并没有什
么众生需要度过苦海而成佛。因为所谓的一切众生都并非实
有,虽显现在一切幻化之中却本来圆满。
就在如幻的生死轮回里面,一切众生之心性不曾有丝毫
变异,本来是佛。因此,只需要觉悟本有的佛心,而实无苦
海可度,实无佛道可成。
到这里,所谓“度众生”,所谓“成佛”,乃至于所谓的
“众生”与“佛陀”等等,都成为了方便之说。大家万万不
可执着于名词名相,而需要深切体会其中的微妙内涵。

既然“佛无过患”,既然“佛不度佛”,所以大师说: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
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因此,不可以忘记了自心之佛,反而用自心之佛去礼
拜外在的佛陀;也不可以忘记了即佛之心,反而用即佛之心
去念外在的佛陀。”
“自心真佛不需要诵经,自心真佛不需要持戒,也不会
犯戒。”
“自心之佛本来就没有持戒和犯戒的问题,也不会造作
任何善行和恶行。”

这里,达摩大师并不是反对大家拜佛,而是告诉大家在
拜佛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自心之佛;也不是反对大家念佛,而
是告诉大家在念佛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自心真佛。

- 15 -
问:那到底还需不需要拜佛和念佛呢?
答:为了度化自己的妄想心,不仅仅是拜佛和念佛,乃
至于念经、持戒与行善等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需要的。但
如果有人已经调伏了妄想心,已经能够随时随地不迷失自心
真佛的话,那就随缘啦。正所谓: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这样的人啊,真是不可思议!他们的心已经没有了虚假
造作,他们的自心真佛了了现前,不必依赖于念经,也不属
于持戒与犯戒,更不会拘泥于善行和恶行,他们就是真实的
见性成佛之人。
只因自心真佛超越一切造作的缘故,对于它没有任何可
做的,也无关乎修证,只需要觉悟明了则自然解脱。

关于如何才能找到佛,如何才是佛,大师说道: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

“如果想要寻找佛陀的话,必须要见性,见性就是佛。”

所谓“见性即是佛”,是说大家的本性、本心就是真佛,
因为妄想的缘故而迷失了,也就忘记了。注意,那个陷入迷
失的只是咱的妄想心而已,而本心之佛是永远都不会迷失
的,它如如常觉,不曾陷入妄想,也不曾落入生死轮回。因
此,大家只要透过妄想找到自心如如之性,便知它才是佛,
这就是“见性”。在见性的一刹那就会明白:哦,原来千经
万论所宣说的就是它呀!别无奇特。
那时才会相信,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确实是佛,确
实是本来的觉者。这是一个众生视而不见的天大秘密,非透
过之人难以明白。

可是,如果不见性的话能够找到佛吗?能够成佛吗?对
此,大师说道:

- 16 -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
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
不得也。”

“如果不见性的话,纵然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也
不会有真实的利益。”
“因为呀,念佛是善因,自然会得到善果;诵经会得到
来世的聪明;持戒则来世得以生在天上;布施呢,会得到来
世的福报,等等。可是,从这些果报里面寻找佛陀,终究找
不到啊!”

问:既然达摩大师都这样说了,那是不是就不需要念佛、
诵经、持斋和持戒了呢?
答:非也。大师强调的是见性,不过,所谓的见性,是
需要修行基础的,而念佛、诵经、持斋、持戒等等,就是见
性的修行基础,也是助缘。对于某些大根器人来说,或许并
非必要;而对于大家来说呢,则正是见性的必要途径。
问题在于,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念佛、诵经、持斋、持戒
等行为上面,而是要在这样的修行当中,能够反观修行的人,
反照修行的那颗心,能够以法会归内心。这样的话,久而久
之,自然就会见性。
比如说,在念佛的时候,一边念佛,一边反照自己那颗
念佛的心,找找它在哪里:“这个念佛的,到底是谁呢?”
这就是宗门下参话头,参“念佛是谁”的来历了。一旦把这
个事儿参透,破了疑情,就是初步见性之时。
再比如说,在念经的时候,一边念经,一边闻、思、修,
由听闻佛经而进入耳根,由耳根而入心,由心而思维,由思
维而明了法义,由明了法义,到心法相应,自然会觉悟到那
个明了之心,一样可以明心见性。因为,那个当处明了之心
就是达摩大师所说的“即心是佛”之心也。
持斋、持戒等修行方法也是一样,善巧运用的话,都是
可以见性的。只不过,对于如今的多数人来说,由于思维分
别比较发达的缘故,念经闻思修就显得比较适合。只要能够

- 17 -
简单生活,安静地禅坐念经,放下杂事牵挂,老实地进行闻
思修,就比如这部《血脉论》,慢慢地念它千百遍,随着法
义的逐渐深入内心,久而久之,杂念自然脱落,见性总归不
难。

每每有人说禅宗见性成佛的修法太高深莫测,缺少下手
方便。其实,这些人没有好好学习禅宗祖师的开示,他们甚
至连《坛经》都没认真学习,就盲目得出结论,真是无知而
可怜啊!
各位同修,如果您对于禅宗传佛心印之妙法有信心,又
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实修的话,请仔细看《坛经》第二页,因
为念诵《金刚经》,帮助惠能开悟的那位房客,在向卢惠能
介绍五祖弘忍大师的时候,说得很明白:“大师常劝僧俗,
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祖师说得如此清楚,那位房客也信受了,实行了,连住
旅店的时候都在诵经。所以呢,才有了卢惠能的听经开悟,
此乃六祖大师入道之助缘,这就是不折不扣的自他两利。
可是后来的人们,也包括现在的人们,为啥就不按照祖
师的教导老老实实地去实践呢?为啥总要天南海北地到处
寻找窍门呢!祖师已经开示得如此简单明白,难道还会有比
这更简单的修行方法吗?目睹如此之类的诸多现象,实在令
人感慨,令人无语。

修行佛法,与小时候上学读书是不一样的。那时,老师
和家长要求孩子们要及时改正缺点毛病,以免形成陋习。于
是,很多人学佛后,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治疗自己的陋习方面,
比如淫欲习气,分别、执着与烦恼习气,等等,道理固然不
错,只不过这样修行,事倍而功半。
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圣人也不例外。圣人之所以成为
圣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缺点,而是因为他们明达心性的缘
故。所以呢?明智的学佛者,不管自己有多少缺点,也不管
自己有多么地不完美,这些都随它去。这样随它去,恰恰放
下了自我执着,放弃了自我包装,正好开始修行。
如何修呢?要运用自己的特长来修行。什么特长?咱善

- 18 -
于妄想分别呀!好,那就用它来修行,用它来念经闻思修。
让自己的心尽情地想,尽情地思维法义,思维得越深入越透
彻越好。但千万不要脱离开经文的指导,免得误入歧途。
一旦您在经文的引导下,到达了极其细密的思维心当
中,妄想反而没有了,只剩下了正念。妄想都没有了,那淫
欲心呢?种种分别烦恼呢?更是不见踪影了。于是,随着正
念观察法义的功夫逐渐纯熟,自然就会回归当处一心,那一
刻,您将明心见性。
在《楞严经》第五卷,二十五位圣者自述圆通当中,富
楼那尊者就是因为说法而证圣果。尊者说法,大家念经,可
谓殊途同归,都属于闻思修,都动的是嘴,都明白的是心。
尊者说法既然能够证果,咱退而求其次,念经开悟自性,有
何不可呢?《高僧传》当中,念经和看经开悟的人,记载颇
多。
如果自己修行了很久,功夫已经很深入了,自己感觉心
和法已经能够相应,却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窗户纸而不能够明
了心性的话,该咋办呢?大师说道: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
性,即不名善知识。”

“如果自己总是不能够明了心性的话,就必须向善知识
参学,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去了结内心当中的无明攀缘——
它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如果尚未见性的话,就不能叫做善知识。”

正所谓“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对于普通人来说,
想要明了自己从未明了过的自性,确有其难处。难在哪里
呢?就难在不知道自性到底啥样子。
其实,自性也罢,心性也罢,当处的心也罢,“即心是
佛”之心也罢,离咱每一个人丝毫也不遥远,就在每一个当
下,无人不见,只是少人能识而已。
大家随时都可以见到自性,却从来就不认识它,这真是
不可思议,令人匪夷所思啊!慧思禅师说得好:“道源不远,

- 19 -
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

思大师把咱的毛病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咱大家呀,没有
能够放下心中最后的那一点儿无明攀缘,也就是虚妄的寻觅
之心,它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
幻法”,“取”就是攀缘。
那咋办呢?达摩大师告诉咱要向善知识参学,善知识乃
是见性的过来人,通常他可以观察到,您最后的那点儿执着
在哪里。不过,即便善知识很慈悲,用各种方式指出了您的
执着所在,您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不一定能懂,因为语言的
作用是有限的,对于无形无相的心性来说,语言还是太粗略
了一些。
另外,如果您和某位善知识的缘分不够深,通常也难以
获得法益。这就好比一个电路,所有的元器件都安装好了,
只等着合上开关就可以工作了。结果呢?您把开关一合,咦
——咋没反应呢?
因为呀,开关生锈了,电阻太大。
咱和善知识之间的缘分,或者说,您对于善知识的信心
也是如此。缘分深,信心就大,那就如同电路开关的电阻小、
电流通畅一样,自然就会有效果。反之,缘分浅,信心就不
足,纵然得到了善知识的指点,您也不会接受,难以相应的
缘故。啥样的人才是善知识呢?如达摩大师所说,只有明心
见性的人,才叫做善知识。
问:经文里不是说,具足正知正见的人,就叫做善知识
吗?
答:没错。不过严格说来,尚未见性就不会具足正知正
见。不见空性,就不会具足声闻乘的正知正见;不见佛性,
就不会具足菩萨乘和佛乘的正知正见。
见性,就如同夜行人迎来了黎明时分,前途后径,一目
了然。所以,见性也叫做见道,明见菩提之路,明见成佛大
道。
否则的话,仅仅凭着思维分别,仅仅凭着知识和理解,
就称之为正知正见,未免贻笑大方。因此,对于那些尚未见
性却被奉为善知识的人,达摩大师说道:

- 20 -
“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
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
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
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
处。”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尚未见性的话,纵然能够讲说三
藏十二部经典,也不能够免除生死轮回,仍然会在三界当中
受轮回之苦,没有超出的时候。”
“过去,佛陀在世之时,有一位善星比丘,能够背诵三
藏十二部经典,却仍然不能够免除生死轮回,只因为不见性
的缘故。”
“既然善星比丘是这样,那么,如今有些学佛人,能够
讲解三、五本经论,就把这个当做是佛法的话,真是愚痴的
人啊。”
“假如不认识自己的心,就算能背诵那些书本闲文,也
终究没啥用处。”

这段话呀,时常被大家所误解,以为达摩大师反对讲经
说法,反对念经和诵经。
其实,大师所说乃是针对时弊而言。那是南北朝时代,
佛法在中国相当发达,南朝和北朝的皇帝都崇信佛教,士大
夫们自然也是蜂拥而起,纷纷习经背论,参学讲席,捐建寺
宇,佛教之气象蔚为壮观。一时间,在两朝共约四千万国人
当中,您猜猜僧人有多少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南北朝前后一百六十多年当中,僧
人最多的时候有近三百万,少的时候也有百万人。这个比例
是惊人的,可以说,当时的国家财富,大都流入了寺院。那
情景,与历来的藏传佛教颇有几分仿佛。

虽时逢乱世,朝代交替频繁,可当时中国佛教之兴盛是
空前绝后的,实非隋、唐可以相比。恰在此时,达摩祖师来
到了东土,只因西天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早有预

- 21 -
言,所谓“东土有大乘气象”,就是说咱汉地人有大乘根机,
传佛心印之法便应缘而来了。
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发现中国人学佛有自己的套路,不
肯按照人家印度的路数来。印度是啥路数呢?以禅修为根
本,以经论作为禅修的指导,并不曾把佛法仅仅当做学问来
研究。即使是相互辩论,那也是在实修的基础上进行的,辩
论的不仅仅是学问,更是智慧。
中国人则不同,自晋代以来,谈玄说妙便在上流社会蔚
然成风。随着佛教的传入,士大夫们忽然发现,最玄妙者莫
过于佛法,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显示一下自己的聪明
才智与博学多闻,真是带劲,太有面子了。
直到现在,包括许多出家人在内,也在搞所谓的佛教文
化,究其源头,都承继于玄谈之风;另外,也受了近代西方
科学研究的影响。
不是说佛教不是文化,只是,作为佛陀的弟子,大家必
须要知道,佛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佛陀对于众生的慈
悲教育,是大无畏的法布施,其无与伦比的解脱智慧源于佛
陀的修行实践,绝非来自于奇思妙想。因此,要想契入佛经
妙义,必须付诸修行实践才可以。
如何实践呢?在经教的指导下,知足并持戒,止观与禅
修。

看到当时的中国人大多喜好讲解佛经、背诵佛经,以此
作为自我炫耀的资本,把佛法仅仅当做知识来研究,把经文
里的学问就当成了佛法,而忽略了解义与修行,忽略了观心、
禅修等实践,所以达摩大师才说了这一段话。
是的,读经、背经、讲经说法等等,都可谓功德无量。
但是,如果自己不能够亲见不生灭之妙性,就不可能超越生
死轮回。仅仅凭着思维分别心,凭着知识和学问来讲经说法
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得不到现前的法益,也降伏不了自己
的烦恼,种下的只是未来解脱之因。
将来,也许是遥远的将来,说法者会因为这个善根而明
心见性的。那是以后的事了,在此之前呢?漫漫生死轮回之
苦还无法免除。

- 22 -
善星比丘乃是佛陀的堂侄,非常聪明,但聪明过头了就
会自以为是。当他把佛陀所说的教法都背下来以后,尚未真
正理解,更没有见性,他就得出了结论,原来佛法没啥了不
起的,不就是说“诸法皆空”嘛!我也会说呀!我说得更加
彻底,我认为呀,一切法完全是空无所有,乃至于因缘果报
等也都空无所有。因此修行也空,证果也空,成佛也空,等
等,一切皆空。
其结局呢?据《楞严经》记载,善星比丘因为“妄说一
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这是恶意诽谤佛法的业报,
尤其是作为佛陀的弟子。
对于这个地狱的来历,佛陀特意加以说明:“善星比丘,
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
妄所招,还自来受。”
善星比丘作为佛陀的亲属和弟子,因为不肯实修,尚未
见性的缘故,便自以为是地狂妄说法,彻底违背经文的原意,
曲解了法界实相,因谤法招致了地狱业报。此地狱发源于他
的妄想分别之心,实属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
给大家的启示呢?那就是不可以把讲经说法作为炫耀
的资本,不可以脱离经文而随意地狂妄说法。应当依照《佛
说当来变经》所要求的那样,“按本说经,不舍正句”才对。
是的,说法的人可以有所发挥,但应当大致符合经义。如果
有人故意扭曲经文的法义,借以标榜自我见解的话,这位善
星比丘就是他们的祖师爷,活榜样。

另外,必须要知道,念经闻思修也罢,讲经说法也罢,
其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接受佛经的引导,消灭妄想分别,
让自己明心见性,也帮助大家明心见性。乃至于在法的引导
下,逐渐消除自他一切烦恼习气,共同圆满本来佛果。
假如您有了这样的认识,即便尚未见性也可以学习讲经
说法,且必定会自他两利。因为您知见端正的缘故,发心纯
粹的缘故,不求名利的缘故,踏实修学的缘故。
反过来,假如有人为了念经而念经,为了讲经而讲经,
甚至为了贪图名利而讲经说法,是不可能因此而明心见性

- 23 -
的。他们纵然能够背诵许多经文,纵然大有学问,也终究无
法获得真实利益,依达摩大师开示,此乃闲事罢了,故名“闲
文书”。

既然连佛经都被达摩大师称之为“闲文书”,大家究竟
该到哪里去寻找佛陀呢?大师说道: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
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如果要寻找佛陀的话,必须要直下见到自性才可以,
自性就是佛性,也就是佛陀。”
“所谓的佛陀,就是见性之后的自在人,无事可牵挂的
人,没有造作的人。”
“如果不能够见性的话,整天心绪茫茫,向外面奔走追
求,这样寻找佛陀,本来就不可能找到。”

所谓“见性”,到底要见个什么性呢?要见本性。它也
叫做心性,还叫做觉性或佛性,乃至于叫做众生性,叫做物
性,叫做法性等等,都是它。究其本质来说,因为它无形无
相,所以也被称之为空性。
这个“性”到底是什么?大约说来,就是一切事物最基
本的存在性。一切万事万物其存在的基础都是心,万物都是
心的显相,而心是空性兼明了性,心就是性。这个具有最原
始能量和能力的东西,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宇宙的本源。
它不可破坏,所以叫做“性”;它与我们密切相关,是我们
内心的最底层,本来具有觉知,所以也叫做“心”;它还能
够随应各种因缘显现为虚空及一切事物,所以它也叫做“法”
或“法身”等等,不一而足。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性”本身,不会有任何生死轮回
和生灭变化;同时它也绝不是一潭死水,而是风起便兴千重
波,可以随着心念显现出千变万化,其性则如如不变。
它没有自我认知,你叫它性也罢,叫它心也罢,叫它法
身也罢,等等,它丝毫也不会在意。但是它明白,而且充分

- 24 -
包容,坦荡光明,一点儿也不会陷入计较。为什么?
因为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它就是一切,一切就是它,
本来不是两个。虽说不是两个,可也不是一个,它可以代表
你,你不可以代表它。除非呢?有朝一日您圆满觉悟了,您
才可以代表它,那时您的尊号叫做佛陀。
因此,佛陀不是某位神灵,而是一个彻底觉悟了的圆满
生命,通常显现为人。虽然是人,却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和
神灵,堪为一切人和神灵的老师,故名“天人师”,即所谓
人天师表,一切众生的慈悲导师。

虽说“觅佛元来不得”,佛陀不是从外面找来的,但如
果自己始终无法明白,无法觉悟佛性的话,就需要寻找善知
识了。对此,大师说道: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
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虽然向外寻找佛陀,根本就不可能找到,乃至于见性
也不会得到什么;但是,如果想要明白,想要见性的话,却
必须要参学善知识,一定要最诚恳地苦苦求学,好让自己的
心彻底明白。”
“觉悟不生灭之性,才会超越生死轮回,这是修行人最
重大的事情,千万不要让这一生白白空过,或者弄一些境界
和见解来欺骗自己,那没有任何意义。”

所谓“虽无一物可得”,首先是指前文的“觅佛元来不
得”,向外面寻找佛陀是根本找不到的;其次,大师是在告
诉咱,即便见性了也不会得到啥东西。
原因何在?因为所谓的见性,只是自性见自性,自心明
自心。许多人总以为见性如何如何困难,其实就在一转念之
间,做到了才知道丝毫也不难。不仅不难,简直“易如反掌”

就那么一回头,把向外的攀缘心往回一扭——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时才发觉,所谓的自性,自己平时天天都见,时时都

- 25 -
见,只是不曾认出。恰如俗话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
缘对面不相逢。”用在这里恰当极了。您看,两个缘分浅的
人,即使在大街上曾经面对面走过,但相互都不曾注意到对
方。为什么?因为习惯性走神了,各自沉浸在胡思乱想当中
呢。
人们就是这样,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纷繁杂乱的妄想当中
做活计。因此,虽然他们无时不刻地伴随着自性,运用着自
性,却从来都不曾认识。
那该咋办呢?如果有极大诚恳心的话,可以去参学善知
识,接受善知识的教导。各位同修需要牢记达摩大师前文之
开示:“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但是问题又来了,大家凭啥知道某位大德是否已经见
性,是否真正的善知识呢?
这个问题堪称无解。因为呀,到这里更是法无定法,不
可一概而论。除非您大体已经见性,才有可能看得出别人是
否见性。因此,自古禅宗门下,不是说啥修行都没有就跑去
参学,而往往是在多年修行之后,已经开悟或具有了相当的
见地,才去参学善知识。
在此之前,老老实实地参禅,要么,老老实实地学习佛
经。等到啥时候豁然开悟,或者自己很清楚,离见性只差一
层窗户纸了,需要指点,再去参学善知识。那时才会具有“切
须苦求”之心,才能够接受善知识的教导而“令心会解” 。

如今的许多人,第一没有多年参禅的真实功夫,第二没
有多年深入经教的闻思修水平,第三更没有悟境。他就急着
前往参学善知识,试图来它个一劳永逸,得个指点立马就明
心见性,了生脱死。
对于这样的人,我实在无话可说。

相对于前文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一切世间法都
如同梦幻泡影。如何知道呢?大师说道:

“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

- 26 -
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

“纵然有的人很富有,家里的珍馐美味堆积如山,亲戚
眷属多如恒河沙数,无比风光。可是这种种的一切,睁开眼
就可以看见,合上眼的时候还见得到吗?”
“因此就知道啊,一切有为生灭之法,一切无常的事物
们,就和梦幻泡影是一样的。”

世间人之追求,无非是自我的所谓成功,所谓富有,所
谓事业广大,所谓升官发财,所谓家族兴盛,等等。他自己
呢,享受着犹如众星捧月一般的风光,做个威风的大家长。
人活到了这个份儿上,夫复何求矣。
不过呀,您所拥有的这一切,睁开眼的时候,您就看见
了,合上眼的时候,您还看得见吗?
傻子都知道,当然看不见啦!
但是,这看似平常的日常现象当中,却隐藏着极大的秘
密之法。

您看,当您睁开眼的时候,您看见了周围的事物,看见
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很清楚。您闭上眼的时候呢,事物们
都不见了,您啥都看不见了。果真如此吗?
非也。就在您闭上眼的时候,您还看见了一个东西,那
就是“黑暗”。那么您睁开眼可以看到光明,可以看到光明
里面的一切事物,闭上眼又可以看到黑暗。这说明,光明和
黑暗是生灭无常的,您周边的一切事物是生灭无常的,而您
的那个“看”的能力呢?则是如如不动的。
甚至,就算是一个盲人,眼睛坏了,他仍然可以“看”
到眼前的一片黑暗,他的那个“看”的能力,丝毫也不曾失
去。
在《楞严经》上面,佛陀把这个“看”的能力,其实就
是内心觉察的能力,叫做“见性”或“见精”。它不会随着
明暗现象而变化,它本来就是大家如如不动的自性,或者说
是自性之天然妙用。无论您看到光明还是黑暗,您同时也
“看”到了它,为何就不认识呢?

- 27 -
它是没有任何生灭变动的,不会随着外在的因缘而变
化,所以达摩大师前文说:“自性真实,非因非果。”

对于达摩大师和一切见性的菩萨们来说,当他们睁开眼
的时候,他们不仅仅看见了光明和光明当中的事物,他们还
看见了自己的心性,无相而明了;当他们闭上眼的时候呢,
他们不仅仅看见了黑暗,同时也看见了自己的心性,无相而
明了。
此乃见道之“常觉不昧”。对此,禅师们将其形象地描
述为: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半夜天很黑,但丝毫不妨碍
它正在大放光明,明了一切;天亮了以后呢,万物显现,它
依旧明了一切却丝毫不见它的踪影。
各位同修,那个即使是在半夜里也不断大放光明的,天
亮了以后却又不见踪影的,人人都有之知觉性,正是您的本
来面目,何不自观自见。

不仅眼根如此,其它五根也同样如此。能够无时不刻地
透彻六根六尘而明达心性,不会“陷入”思虑分别,那才叫
做见性的人。请注意,不是没有思维,而是不会“陷入”其
中。完全没有思维的是死人,形同木石。
这个道理不难明白,但要做到不加思维地随时明了心
性,却并非容易之事。那需要您的心彻底远离攀缘,对六尘
境界不再牵挂流连,需要“赤条条一丝不挂”才行。
在藏传佛教大圆满法当中,把这叫做“见到赤裸的觉
性”,是属于“彻却”的初步成就,是最初的“见性成佛”。
在这里,大圆满与禅宗用的是相同的表达。
在禅宗当中,关于如何实修,如何具体地做到见性成佛,
如何实践“烦恼即菩提”,六祖大师开示了极为简洁的修行
方法,祖师说道:“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啥意思呢?就是说,当咱大家一开始总是习惯用第六意
识的思维分别,去攀缘并沾染境界的时候,咱的脑子里尽是
些分别执着的念头,念念不停,那就叫做烦恼,其中伴随着
无穷无尽的苦。后来,当咱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于一念间
回光返照,一刀两断,当下脱离了境界的束缚,放下了对于

- 28 -
人、事、物等种种概念的染着。此时心并没有死去,它只是
平息了犹如波浪一般的妄想执着,回归了当处的自知、自明、
自念、自觉。它无形、自在而明了,清清白白,太太平平,
正是咱本来的菩提觉性。
所以说,迷和悟只在一念之间。前念着境就迷,后念离
境就悟;迷则陷入烦恼,悟则显现菩提。什么是菩提?觉性
是也。

至于如何做到“离境”,那需要反复不断地观察与练习,
需要学会“回观”,逆着攀缘习性往内心当中观察。无论如
何,只要您持之以恒地依教奉行,六祖大师早就给您授记了: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
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各位同修,就请这么干吧!既然大家已经得闻《血脉论》
和《坛经》,已经遇到六代祖师传佛心印的无上妙法,那就
请终生信受奉行,如同奉行佛陀的亲口教导一般。只要坚持
不懈,如六祖大师所说,您必将转凡成圣。

在实际观修当中,当您的“离境真心”,或者叫做“赤
裸的心”,它初次显露出来,初次被您捕捉到的一刹那,您
必然是吃了一惊,必有恍然大悟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开悟”

但不一定足够透彻,通常您还需要继续观察修行,或者对照
学习经论,验证并透彻悟境。
直到您的心几乎不会再被境界所扰动,总是赤裸裸、坦
荡荡的,总是通透明了的,总是觉醒而慈悲的,总是了无变
动的,完全超越了一切名词和概念而卓然独立,却又圆满包
容一切事物。那时才是初步的见性成佛。那时,诸佛大道便
在您的面前展现了。
那时,在藏传佛教大圆满法来说,您成长为了一名“大
圆满相应法行者”;在密乘各宗来说,您被尊为“伟大的瑜
伽士”;在汉传佛教禅宗来说,从此,您是一名地道的“禅
师”;在汉传佛教的教下各宗,如天台宗来说呢,您就是一
位足以住持正法的“大法师”。

- 29 -
如何住持正法?时时处处不离妙明真心,此即正法之
源。

假如您修行了很久,功夫已经很深入了,法义也通达了,
可就是无法见性的话,该怎么办呢?达摩大师说道:

“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
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如果自己不明白的话,就需要赶紧寻找善知识;如果
不寻找善知识的话,那就会空过这一生,无法悟道。”
“虽说佛性每个人自己本来就有,但如果不依靠善知
识,许多人终究无法明了。”
“不依靠善知识而自行悟道的人,在一万个修行人当中
也难有一个。”

通常来说,大家需要善知识的指点,才能够悟道。而指
点自己悟道的人,就是自己的“法师父”,藏传佛教当中则
称为“根本上师”。
如此因缘极为殊胜,可谓难逢难遇,“不可以少善根福
德因缘”得遇善知识。善根不够的人,就算是遇到了善知识
也不会得益,因为缺乏福慧因缘,就会缺乏信心。所以学佛
需要福慧双修,需要踏踏实实地布施、持戒、念经、皈依三
宝、禅修、观心,并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大愿等等,需要实行,
投机取巧是没用的。
所谓的福慧双修,布施供养得福,读经习论得慧;定心
不乱得福,观察明了得慧;持戒得福,离相得慧;发慈悲心
得福,发平等心得慧,等等。修行的方法很多很多,详见各
部大乘经典。

如果有人福慧双修,坚持不懈且精进无为的话,他的福
德因缘很快就会具备,佛菩萨和护法神自然会加持他,让他
遇到有缘的善知识,甚至直接加持他开悟自性。
后面这样的人,我们往往称之为“无师自悟”。其实他

- 30 -
们不是绝对的“无师”,他们是以法为师,心与法相应,得
以觉悟。而法呢,正是佛陀讲说的,佛陀就是老师。更何况,
还有诸佛菩萨和护法善神冥冥当中的加持之力,这些都是殊
胜因缘,也是善知识。

关于无师自悟的人,达摩大师说得很清楚,有是有,但
很稀有。对于这样的人,达摩大师继续开示:

“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
是生而知之,胜学也。”

“如果修行人,因为自己的福慧因缘成熟了,自行得以
觉悟圣者的密意,那就不用再参学善知识了。”
“这就是所谓的生而知之,本来就是明白人,胜过那些
学而知之的人。”

在这里,达摩大师充分肯定了无师自悟的可能性。实际
上,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这样的高僧非常多,简直数不胜数。
就我自己所知,远到南北朝时期的慧文禅师和慧思禅师,近
到明末四大高僧,乃至于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广钦老和尚,
以及谛闲大师、印光大师等诸多大法师们,都是依法而无师
自悟的。
倘若真能够如此的话,达摩大师说得很清楚,就不用刻
意去参学善知识了。问题是,如何知道自己的觉悟没有偏
差?或悟境是否已经透彻呢?
答:您既然可以依照教法而无师自悟,当然就应该懂得,
需要依照教法而印证,同时增进悟境。
其实,无师自悟的人通常都有一个逐渐增进悟境的过
程。而如同悉达多太子那样一悟就到佛地的情况,是极为罕
见的。因此,或许您也可以无师自悟,不过在尚未通达一切
甚深法义之前切不可妄自认证,以免自欺欺人。
就算已经通达了甚深法义,也不可得少而足,须知通常
情形下,即便开悟也还是个凡夫,尚未超凡入圣。而那些隐
修在人世间的圣者,他们早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 31 -
无寿命相,所以根本就不会自我标榜,也不会公然宣称自己
就是圣者。
反倒是一些名利之徒,把邪悟当做正悟,自欺欺人,藐
视因果,每每自称是某某佛菩萨的示现,借以聚众敛财,广
收弟子等等。他们看起来虽然很风光,可将来的业报啊,怎
一个苦字了得。

所谓“生而知之”,孔老夫子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
知之、困而学之和困而不学四类,足见人的天分各自不同。
而人们天分的不同,恰恰诠释了佛教的因果业报之规律。所
以在过去的中国,善恶因果历来深入人心,它也成为了中国
人的道德基石。
如今自然科学发达,人们却很少相信因果了,国人也就
没有了道德基石。于是坑蒙拐骗横行,奸淫欺诈泛滥,中国
人越来越不像中国人了。一如国学大家梁漱溟先生所说:
“中
国人,没有了中国人的气味。”

达摩大师所说的“生而知之”,指的是那些无师自悟的
修行人,他们过去世本来就是悟道者,是正在人间行菩萨道
的菩萨,所以根机猛利,胜过了普通的学修者,能够自行悟
道。
如果您自觉不属于“生而知之”的人,没办法自己悟道,
那么大师告诉您了:

“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已悟了,不
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

“如果自己总是不能悟解实相,就必须勤奋刻苦地去参
学善知识,依止于善知识的教导,才能够得以开悟自性。”
“如果自己已经透彻地悟解了,不去向善知识求学也是
可以的。”
“已经悟解的人不同于迷惑的普通人,那些人没有能力
分别清楚是非与黑白,一开口就会宣说虚妄的佛法,以自己
的执着心诽谤佛陀,诋毁教法。”

- 32 -
所谓“悟解”,不同于理解,其中“悟”是指觉悟自性
或了悟实相;“解”呢,则是指能够自行解开心结,也就是
解开自己心中的烦恼。
如圣僧宝志禅师,在其《大乘赞》第十首一开头就说: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
跋蹄。”

因此,真正的悟道不仅仅是觉悟了自性,还要能够随时
解得开自己的心结,随处放得下牵挂执着才行,这才是“悟
解”之真义。
悟道其实没啥好悟的,也不会得到什么东西,只不过是
破除了心中的“根本执着”而已。一旦根本执着消融,所谓
的佛性自然了了现前。虽然现前,却并不是说真有那么个东
西,或真有那么个样子叫做佛性;而是时时能够了知现前一
切无非佛性,无非心性。如此了知,却并不需要思维,只是
当下明了。那当下呈现的,便是自性。
对于这样的人,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他们“内
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换句话说,他
们通达了一切法。大家需要知道,所谓“通达一切法”,并
不是说什么都会了,什么都不用学了;而是指他们不会再执
着于一切法实有,因此在他们心里一切都畅通了。
像这样畅通的心就是觉悟之心,就会显现出本有的光
明。就好比万里无云的晴空当中,太阳在虚空里大放光明一
般。

所谓的“迷人”,是指一般芸芸大众,对内执着于自我,
对外执着于境界。像这样内外执着,也就迷失在了自己的分
别妄想当中,所以叫做迷人,因妄想不停而迷失觉性的缘故。
这样的迷人,是没有能力分别清楚法的正与邪、黑与白的。
“皂白”就是黑白。因此,当他们讲经说法的时候,如果肆
意发挥的话,就难免错解佛法,把自己的虚妄见解当成了佛
法来加以宣扬。严重的,甚至会在不知不觉间诽谤佛陀,诋
毁教法。

- 33 -
稀奇的是,在末法时代啊,这样的人往往广受欢迎。何
以故?因为他们所说的虚妄分别之法,与世俗之法格外相应
的缘故,令芸芸无知大众欢喜的缘故。

那该咋办呢?难道尚未开悟自性的人,包括那些尚未开
悟自性的法师和大居士们,就不可以讲经说法了吗?
答:非也。如《金刚经》、
《圆觉经》等佛经所说,读诵
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于随力为人解说,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广为诸佛所赞叹,远远胜过了无量身命布施之功德。毫无疑
问,对此大家理应依教奉行。
但尚未开悟的人讲经说法,属于典型的教学相长,是在
学习讲经,必须要有谦逊而慈悲的态度。应当依据经论如实
地进行讲解,不应当随意发挥,应当避免自以为是的标新立
异之说,避免哗众取宠的行为。同时,最好谦虚地参考祖师
大德的注解来讲说,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解。

而那些已经如实了悟自性的大德们,他们讲经说法或许
会不拘一格,但却总能够契合法义,契合如来的真如密藏。
他们能够真实地利益众生,能够善巧地住持佛法。同时,他
们最显著的特征是放下了名利之心,拥有了平等的慈悲心,
没有了刻意的造作追求,只是在随缘行菩萨道,随缘自他两
利。

最可怜的,是那些明明没有悟道,却以悟道者自居的人。
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了博取信众与名利,在佛法
当中擅自做主,要么标新立异,要么迎合世俗,要么自赞毁
他,再要么开创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简易法门,美其名曰方便。
他们广收弟子,树立山头,拉帮结派,高举行菩萨道的大旗,
场面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呢?无非都是为了小团体利益和
个人崇拜而已。
对于诸如此类的沽名钓誉之徒,达摩大师说:

“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
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

- 34 -
“诸如此类的人尚未真实悟解,他们为了名利欲望等目
的,纵然不断地讲经说法,犹如下雨一般,也不过都是些魔
说魔法,本来就不是佛说佛法。”
“这样说法的老师就是魔头和魔王,而盲目追随的弟子
们就是魔的子民。迷惑无知的人们,任由魔头所说的魔法所
指挥,在不知不觉当中,堕落在生死苦海里难以自拔。”

所谓的“魔”也是众生,不可以把人家想象成为某种恐
怖的样子,把人家“妖魔化”。在佛法当中,比较恰当的理
解是“心邪为魔”。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有魔的一面,谁
没有动坏心眼儿的时候呢。
时常观察一下自己,一旦陷入了粗重的贪、嗔、痴,差
不多就是魔。反之,当咱发起了慈、悲、喜、舍之心,显现
出了平等心、宽容心和清净心之时,咱不就是佛嘛。

不过,如今的人们更喜欢作魔,而不是作佛。假如您称
他为佛,他或许就不高兴了:啥意思,讽刺俺呐?
您要是把她叫做魔呢,比如您对她说:哎呀,您真是魔
鬼身材呀!她马上就会高兴地回应您:是嘛,谢谢!我的网
名就叫做某某小魔女。

这是一个充满了禅意的时代,无敌的禅意。
啥意思呢?所有的概念都崩溃了,一切无形的束缚,上
面都已布满裂缝,随时准备土崩瓦解。
禅者,随心自在也。倘若人们确实摆脱了概念的束缚,
何处不是禅呢。

“魔”也罢,“佛”也罢,都是人作的,都由心而显现,
所谓“佛魔一心”是也。因此,修行人无需痛恨“魔”和“魔
王”,而只需要远离,只需要怀着慈悲心和怜悯心,方便远
离。至于残酷的争斗,大可不必,那只能两败俱伤。况且,
那些一个劲儿地与“魔”缠斗不休的人,又算啥角色呢?俗
话说得好:“狗咬狗,两嘴毛。”

- 35 -
在这里,达摩大师所说的“魔”和“魔王”,特指的是
那些尚未开悟自性,却以善知识自居从而谋取名利的人。他
们凭着自己的思维见解与臆测,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曲解佛
法,迎合世俗的口味,将无知的弟子们引入歧途。
他们对于正法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内心充满了贪欲,
所以达摩大师把他们叫做“魔”和“魔王”。而那些盲目跟
随的弟子们,不妨就叫做“魔民”,他们因跟错了老师而陷
入邪知邪见当中,距离正法越来越远,使自己的解脱之路变
得遥遥无期。
所有的魔都极善于伪装,都会巧妙地通过各种途径,宣
称自己是某某佛,是某某菩萨,是大师,是得道者,是末世
的拯救者,是证悟实相的人,是大成就者等等,甚至超越了
多数古代的高僧大德们。
他们由于得到邪恶鬼神加持的缘故,或多或少都具有一
些非凡的本领,例如看看前生后世,驱除怨家债主,咒语治
病等等,不一而足。如今的人最现实,目光也最短浅,他们
看谁有本事,谁名声大,谁势力强,谁弟子多,就觉得谁比
较靠谱。

其实,从此类现象来观察善知识,在末法时代是最不靠
谱的。为什么?因为越是真正的善知识,越近于无为,其外
相往往越简单、平实。不可以用事业大小和财富多少来衡量
善知识,那只是往昔的福德因缘而已,与修证无关。

对于这些根本就没有明心见性,却自我标榜为佛菩萨的
大师们,达摩祖师说道:

“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
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

“只要是尚未明心见性的人,却狂妄地自称是佛,或者
默许弟子们称自己是佛。此类众生是极大的罪恶之人,他们
会欺骗其他一切众生,例如自己的弟子们,引导他们误入魔

- 36 -
的境界。”

所谓“妄称是佛”有多种方式,要么自己公然宣称,要
么默许弟子们宣称,要么假造种种神奇预言来间接宣称等
等,骗子们的花招数不胜数。
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取名利,扩大自己的影响,满
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许,他们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也会宣
称自己的法门是正觉佛法,也会提倡什么真善忍之类,也会
高唱度众生的曲调,大声疾呼住持正法,等等。
但骗子终究是骗子,早晚要露出马脚的。最多挨到临终
之时,能否坦然面对死亡,能否提前预知,能否临终自在,
这些都是衡量真假修行大师的关键。国人历来强调盖棺定
论,确有其道理。

各位同修,时值末法五浊恶世,在修行方面建议您不要
轻易相信活着的人,不要轻易相信各路大师们的言论和教
法。既然是佛弟子,就应当以佛陀教法为根本。
如果您需要寻找老师,需要依止善知识,或者依止金刚
上师的话,那很好。但是请一定仔细进行考察,全面考察自
己未来的老师,看看他是否已经明心见性,是否具有不染尘
欲的出离心,是否具有平等普遍的慈悲心,是否具有持戒的
言行,是否比较宽容自在,是否心境祥和,是否发自内心地
敬仰佛陀,是否通达大乘教法,是否看淡了名利和欲望,是
否能够洁身自好地注重实修而不是到处攀缘。最后,还要看
人家是否真地愿意,并且有时间来指导您修行。
如果这些条件基本满足,您才可以考虑依止,另外还要
看您和这位善知识之间的缘分是否良好。这样的考察和观
察,应当进行比较长的时间。例如,藏传佛教某些教派的优
良传统当中,要求金刚上师和弟子之间的相互考察,需要进
行三年以上的时间。
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自己的法身慧命
怎可轻易地托付给别人?除非对方是真正了不起的善知识,
是真正的菩萨行者和真正明心见性之人。那么,如果善知识
也接受您的话,双方一旦达成依止和被依止的师徒关系,您

- 37 -
理应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弟子。

问:什么样的弟子才合格呢?
答:把师父当做佛陀来看待,真正信受奉行他的教法,
没有丝毫怀疑。同时不能要求师父像佛陀一样完美无暇,甚
至要求师父具备佛陀那样的超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不应当
用分别心和执着心来挑剔师父的缺点。
这显然不容易,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所以,当人们
纷纷感慨善知识难寻难遇的时候,您是否知道,诸佛菩萨与
持法大德们也在感慨弟子难得呢。

为何说尚未见性的弘法者,尤其是那些妄自称佛的人是
魔王,是极大的罪恶之人,会把弟子和一切众生引入歧途,
骗入魔界呢?达摩大师继续说道:

“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
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如果尚未见性的话,纵然能够解说三藏十二部教典,
也都是魔在说法。”
“像这样仅仅凭着知识和学问就讲经说法的人,正是魔
王家里的眷属,本来就不是佛家弟子。”
“尚未见性的人,连法的正邪与黑白都分辨不清,他们
凭什么能够免除自己的生死轮回,甚至帮助别人免除生死轮
回呢?”

达摩祖师一声狮子吼,真可谓惊天动地。
这句话,也吓退了无数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从此再也
不敢讲经说法了。他们说:“不得了,祖师说啦,没有明心
见性却讲经,就是魔呀!”
不仅如此,当看到别人讲经说法的时候,他来劲了:
“嗨,
你见性了吗?”
谁敢随便说自己见性了呢,一般都会谦逊避让,或者用
禅机回应。

- 38 -
这位看不懂禅机,便接着来劲:“你没见性就敢讲经,
知道不?达摩祖师说啦,你就是魔,你就是魔王呀!你等着
将来下地狱吧。”

像这样理解祖师的开示,属于典型的“断章取义”,他
们不知道,达摩祖师如此开示也是针对时弊而言的。
当时正是南北朝时代,公元五百年前后,佛陀涅槃一千
年刚过,正法时期刚刚结束,像法时期刚刚开始,佛教相当
发达,得道高僧大把地有,印度和西域来的菩萨、圣僧、罗
汉们,可谓比比皆是。
那年头讲经说法的人,都是不得了的大法师,要不然早
就被听众给哄下来了。那时讲经说法确实需要有真实见地,
至少也要具备非凡的慧解,能够洞达佛慧。否则,仅凭学识
丰富而讲经,难免偏离经义,实在是害人不浅。既然害人不
浅,不正是“魔”嘛。

另外,达摩大师也的确是如实说,是胜义说,是契合究
竟义之说,绝非妄语。因为只有见性之人才有能力住持正法,
才真正看得懂经文,其所说法义才能够圆融透彻而不会落入
邪知邪见。
但是祖师这样的开示,并不适合于当今的末法时代,不
契合世俗义的缘故。如今明心见性的人很少,假如不见性就
不可以讲经说法,在这人世间该如何宣扬佛教呢?谁来宣扬
呢?谁敢随便以“明心见性”自居呢?

并非只有达摩大师这样说,禅宗大德们的开示,常有此
类契机之说,只契合部分人的根机而并不契合普遍妙理,更
不契合世间法。这叫做“契机不契理”,只能称之为“论”,
不能称之为“经”。如何叫做“经”呢?是指普遍适用的说
法,如佛陀那样的圆满开示。
佛经能够契合普遍妙理,宣说出世间法的同时,也会照
应世间法,从而适合大多数众生的根机,这叫做“契理契机”,
称之为“修多罗”,译为“契经”,简称为“经”。这是佛陀
的殊胜之处,智慧圆满的缘故。

- 39 -
即便如此,也不可以认为经就胜过论。原因何在?经云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乃至于“法无高下,契机者妙”

佛经祖论都是圣者之真实言教,并无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
不适合的问题。

因此,关于谁能够讲经说法,还是要依照各部大乘佛经
的教导,不论见性与否,都可以随着自己的能力为人解说。
如《金刚经》所言,“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其功德无量无
边。《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亦云:“善男子,彼诸众生,若
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
尊余无知者。”

关于“免生死”的问题,也叫做“了生死”,至少要明
心见性才可以初步做到。为什么?
因为见性的人现量明见自性不生不灭,就从根本上超越
了生死轮回,觉悟生死如幻。就好比,一旦透过水波之波形,
观察到了无形的水性,知其本无高低起伏,便会明白,无论
水波如何涌起都是如幻的假相,丝毫也不会破坏水性。
生死轮回也是如此。无论因果业报如何让我们生生死
死,见性的人如实观察到,自性并不会随着生死轮回而有丝
毫的改变,犹如水性永远也不会被水波的起伏破坏一样。身
体有生死,心性无生死。
对于大家来说,这或许只是一个美妙的道理。对于见性
的菩萨们来说,则是每一个当下的默契,是当处的自知自明
与如如醒觉。

各位同修请从这里努力,各自明了才好。一旦透过思维
分别,亲见本有的不生灭性,如对镜自照一般清清楚楚,这
就叫做见性。对于这样的人,达摩大师继续说道: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
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
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 40 -
“如果能够见性,那就是佛;不见性呢,就是众生。”
“如果说离开了众生性之外,另外有一个佛性可以被找
到的话,那么这个所谓的佛性,如今在哪里呢?”
“既然找不到,就说明当前的众生性就是佛性。”
“因此,当前众生性之外没有另外的佛,所谓佛陀就是
当前众生的本性。”
“除了当前的众生性之外,没有佛可以被找到;在佛陀
与佛性之外呢?也没有另外的众生性可以被找到。”

达摩祖师这段开示有点儿绕口,却把佛陀、佛性,与一
切众生之间的关系说透了。那就是: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
生,本性无差别。一切众生之自性,就是佛性。

各位同修,让您见到佛性,您或许觉得很遥远;可是见
到自己的众生性,即自性,这有何难呢?
就在每个人的见、闻、觉、知,与所见、所闻、所觉、
所知的无法分割之处,何处不是咱的众生性与自性呢?何处
不是咱的佛性呢?
它就是那个不需要思维分别而自然明了的本来性能。只
要您停止攀缘,放舍牵挂,便会发现它就在那里,也在这里,
虽然没有相貌,却无处不在。

如此观察,就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的这句经文,是一个巧妙的实修口诀,需要
大家长期观察与实践。一旦到达了如此心境,自然就会觉悟,
犹如六祖大师一样。
所谓“应无所住”,就是放舍牵挂执着;所谓“而生其
心”,就是当处显现本来心。并不需要另外生出一个心,就
在您放舍了思虑念头之时,那个不死的心明明白白呈现,就
是了。
找到它以后,就用它布施、持戒、忍辱(忍耐)、精进、
禅定、般若,去实践六波罗蜜,去自在生活。此心虽无所住
却妙用无尽,自在无拘,没有什么能够束缚它。

- 41 -
既然祖师说见性如此重要,于是有人发问,如果不见性
其修行情况会怎样: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
广兴福利,得成佛否?”

有人问:“如果不见性的话,通过念佛、诵经、布施、
持戒和精进修行,甚至广做一切利益众生的福德事业,是否
能够成佛呢?”

请大家注意,此问题的前提是“若不见性”。假如没有
这个前提的话,广如诸佛经所说,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善根将
来也会成佛。通过修行这些善法,便会种下善根,将来早晚
能够见性,早晚会成佛。
但是在“若不见性”这个前提下,情况就不同了,祖师
坚决地回答:

答曰:
“不得。

达摩祖师回答说:“做不到,这样无法成佛。

又问:
“因何不得?”

对于其中的原因,提问的人又继续追问:“为什么做不
到呢?”

这也是咱大家所关心的,对此,达摩大师详尽解答: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
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

祖师回答说:“只要以为有一丁点儿法门可以成就,就
还属于有为法,还在因果当中,还会承受业报,还属于轮回
之法,就不能免除生死轮回,像这样修行,啥时候才能够成

- 42 -
就佛道呢!”

达摩大师是在告诉大家,也告诉提问的人,什么得不得
的、能够不能够的、成不成的,都属于有为法。只要还有一
丁点儿诸如此类的东西,那就不是本来面目,不是本来佛。

各位同修,真正的佛是不需要成的,也不曾被破坏。为
什么?因为有形成就有毁坏,有成有坏,就是生死轮回,如
何能叫做佛呢!真实的佛陀就是法界之实相,它没有成住坏
空,经云:“无坏复无成”

这里所说的是法身佛,也就是咱大家的本来面目。所谓
见性成佛,毫无疑问,就是指明见法身,或者说明见佛性。
佛性就是法身,就是真如,就是如来藏,就是实相,也就是
第一义空。它不曾形成,也不会被破坏,因此,佛陀说它“如
如不动”。
如如不动之心,就是佛性。不过,并不是故意按住它不
让它动,那是徒劳无益的。而是就在生死轮回当中,就在大
家烦恼不休之时,它始终如如不动。您只需要找到这个地方,
一旦观察到这里就会明白。
这个地方,毫无疑问还是咱的心。但它不是心念,而是
马鸣菩萨《起信论》所说的“心源”。论云:
“又以觉心源故,
名究竟觉。”一旦觉悟了心的源头,就叫做究竟觉悟。究竟
觉悟不就是佛陀嘛。即便是最初观察到如如之心,那一瞬间
也是不可思议的,那必定是妄念平息之时的觉醒。
如同过往无数觉悟者一样,那一刻,当您平息了思虑分
别,如如觉性呈现之时,您便回到了永恒的安乐之乡,内心
分外自在与明了,那就是见性。

假如您见性了,如何判断自己的见地正确无误呢?就用
祖师的这段开示,请仔细观察自己的觉悟之处,是否属于有
为法?是否还有成败变动?是否会随着因果而变更?这些
都不会出现,那才是真正的如如之心。“如如之心,即是真
实”,它就是真实自性,也是佛性。

- 43 -
对于“因何不得”这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说,不见性
的话,纵然去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等等,也无法成佛,
达摩祖师继续解答:

“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
佛,不习外道法。”

“成佛必须是见性,如果不见性,仅仅宣说因果业报之
类,乃是外道教法。”
“如果真是佛乘人的话,不会学习外道教法。”

佛教入门,常谈因果,但那是初级课程,是方便法,是
表面现象而不是根本。
所谓因果,也叫做因果业报,它只发生在生灭心当中。
见性的菩萨们在如如之心当中来观察,一切因果业报本属于
如幻不实,并非实有之法,根本无需执着。因此,见性是根
本,如如之心是根本,因果业报则属于方便之说。
所谓“若是佛,不习外道法”,其中的“佛”应当指“佛
乘人”,即《坛经》所说的“最上乘人”,此类人发心广大,
不求人天福报,也不求二乘涅槃小果,但求成就无上正等正
觉。和卢惠能一样,他们的发心也是“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对于不见性,纵然念佛、诵经等等,也无法成佛这个问
题,祖师继续深入解答:

“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
何得成?”

“佛陀是没有业力的人,超越了因果,所以不属于因果
业报。”
“只要以为成佛可以得到哪怕一丁点儿东西,都是在诽
谤佛陀,又凭啥能够成佛呢?”

达摩大师并不是在否定因果,而是告诉大家,胜义的佛

- 44 -
陀就是清净法身佛,其中不会积存任何因果业力,就好比虚
空当中不会积存泉水一样。这是莲花生大师用过的比喻,非
常生动而贴切,大师说:“如同虚空的空中积不了泉水,所
以空性之中,无功德与罪业积存之境。”
莲花生大师所说的空性,指“空性法身”,其实就是“清
净法身”,也叫做“明空不二”
,还叫做“心性”,更叫做“自
觉之性”等等。很清楚,它就是达摩大师所说的“见性成佛”
之性和“以心传心”之心。
无论哪个教派,只要是大乘佛法,对于真实佛陀最终的
明了,都是等无差别的,连言语表述都是如此地一致。在这
里,大圆满与禅宗完全可以相互印证。

历史上,许多禅师都达成了如此的证悟妙境,从而彻底
解脱了生死轮回,超越了因果业力之束缚,永嘉玄觉禅师堪
称其中的典型代表。禅师在《证道歌》当中说: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大家请看,永嘉禅师亲证法身实相之后,自然灭除了一
切生死罪业。而此法身不外乎大家的“自性”,它就是天生
的佛陀。
对此,莲花生大师开示得尤为清晰,大师在《直指觉性
赤见自解》当中说道:“只要能真实证悟此性,则一切都将
解脱。”大师还教导弟子们:“是故必须求悟此自觉之性。”
换句话说,大家必须要发愿明心见性,必须要有这个修行目
标,并为此不懈努力。

综合以上各位大师的开示,毫无疑问,不见性就无法成
佛。佛性本来天成,远离一切生灭造作,超越因果和业力,
并非仅靠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等等,就可以成就,而是

- 45 -
必须要见性,必须要“真实证悟此性”,那么“一切都将解
脱”。
即便明心见性,依据诸位大师的亲证和开示,其中“法
身觉了无一物”,莲花生大师把这叫做“并非任何实成,唯
有空空洞洞”,达摩大师则称之为“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
佛”,真可谓异曲同工。

关于成佛的问题,达摩大师继续开示:

“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
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只要有所住着,无论是住着于有一个清净心,还是住
着于有一种觉知能力,或者是住着于有一个圆满慧解,再或
者住着于有一种透彻见地,等等,世尊都不许可。”
“佛陀法身不存在持戒和犯戒的问题,佛之心性本来空
寂,不属于染污和清净。”
“一切诸法之法体本来无修无证,其中无因也无果。”

达摩祖师这段开示,彻底扫尽了一切相,荡除了一切思
维、分别和认知,直显本来面目,可谓痛快淋漓。如此最上
乘之无为圣境,难解难入。
其中,“佛都不许”之“佛”,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佛
无持犯”之“佛”,指法身佛。
“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
则直指“诸法之法体”本来就是法身佛,不因修行而成就,
不因证果而获得。此无为法体超越因果,不曾有过任何生死
变迁。
如此不可思议之佛果,怎是念佛、诵经、布施、持戒、
精进与修福而成就的呢?这些都属于善因善果而已,都还在
因果造作当中,都是生灭法。

关于不见性,纵然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等等,也不
得成佛,达摩大师进一步解答:

- 46 -
“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
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佛陀不需要持戒,佛陀不需要修行善法,佛陀也不会
造作恶行;佛陀不需要精进,佛陀也不会懈怠,佛陀是没有
造作的人。”
“因此,只要人们带着有所住和有所执着之心,却想要
见性成佛的话,都是不被许可的。”

这里的“佛”,都是指法身佛。所谓的“见佛”,就是见
到法身佛,即“见性成佛”。可是,只要修行人心里还有一
丁点儿住着之心,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见性成佛。
所谓“见性”,就是完全赤裸此心,完全呈现其本来面
目,那就是自性佛,亦名清净法身佛。

关于不见性不得成佛这个问题,达摩大师继续开示: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
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佛陀不是佛陀这个名字所能够代表的,大家千万不要
以名字来理解佛陀。”
“如果您尚未明见这其中法义的话,就说明您在一切时
候,在一切处所,都还不曾明了本来心。”

问:既然不是名字,那“佛陀”到底是什么?
答:说它是什么,早已经陷入了虚妄分别,又怎会明心
见性呢。如古人云:
“说似一物即不中。”真要是明心见性之
人,便会处处明了本来心,处处不落知见分别。到这里,可
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闲杂人等开口之处。无论
开口不开口,本性自如如,都是本来佛。

如果不见性,不仅无法成佛,修行还容易出现偏差和种
种问题。对此,达摩大师继续说道:

- 47 -
“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
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
见性,然后息缘虑。”

“如果有的人尚未见性,却在日常一切时候,总想让自
己的心不造作,命令自己无为,这样的人是有极大罪业的罪
人,是愚痴的人。他们会因此堕落在无记的顽空之中,整天
昏昏然如同醉鬼一般,无法明辨善恶是非。”
“如果真想修行‘无作三昧’,首先必须见性,然后平
息内心的攀缘和思虑,安住如如自性。”

所谓的“无作法”,指三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
昧”和“无作三昧”
,乃是转凡成圣的殊胜法门。如此修法,
必须以明心见性为前提,否则,尚未见性却命令自己修无作
法,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需知这样的命令,就是一种造
作的心念。

对于不见性不得成佛这个问题,达摩大师予以小结:

“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如果不见性,而能够成就佛陀正觉之道,没有这样的
道理。”

对于达摩大师上述“佛是无业人,无因果”等一系列开
示,大家必须要知道,大师是说法身佛没有生灭,不属于因
缘果报,而并不曾否定尘世间的因果业报之现象。
可是,有些人错解大乘佛教“诸法本空”之妙义,把它
理解为拨无因果的断灭空。针对这样的人,达摩大师说:

“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
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
如是见解。”

- 48 -
“有些人错解佛法,导致了拨无因果之见解,竟然肆意
造作贪嗔痴恶业,狂妄宣说一切法本来是空,即使作恶也没
有罪业和罪报。”
“这样的人去世以后,随着自己作恶的业力,会堕落到
黑暗的无间地狱,许久许久也没有出头之日。”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不应当发生这样的见解。”

达摩大师语重心长,怜悯那些否定因果业报的人,他们
因不信因果而肆意造作恶行,将会招感无间地狱的罪报,故
加以提醒。
所谓“拨无因果”,出自《地藏十轮经》:“拨无因果,
断灭善根。”还有《楞严经》:
“拨无因果,一向入空。”指否
定因果业报之见解。“拨”:遣除。

综上所述,对于大家的成佛之路来说,明心见性是第一
步,尤为重要。有人问:既然如此,这个“心性”到底在哪
里呢?
答:如达摩大师前文所说:“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
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原来,在在处处的一切作用都是咱的本来心,都是咱的本来
佛,只是大家不认识而已。
所谓“心性”,就是那空不可得的作用者,它与作用密
不可分。只在当前,不在别处。

对此,有人提出了质疑: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
之时,云何不见本心?”

有人问:“既然所有的作为,所有的运动和活动,在一
切时候当中都是人的本来心;那么,当无常到来,人们色身
死去的时候,为何见不到那个本来心从身体里面跑出来
呢?”

- 49 -
提问的人不明白达摩大师的意思,他以为在人们平时的
所作所为当中,里头藏着一个东西,叫做本来心。藏在哪儿
呢?他以为,肯定是藏在身体里面。因此,当人们色身完蛋
的时候,总应该有人会见到本来心从身体里面跑出来吧?可
是,为什么从来就没有人看到过呢?

从前,在西方国家,曾经有几位科学家对人类的灵魂感
兴趣,便向政府提出申请,要做一项伟大的捕捉灵魂之试验,
得到了批准。
政府允许他们在实验室当中,为几位死刑犯执行死刑。
科学家们把死刑犯关在了完全密闭的大玻璃容器里,注射了
毒针。他们以为,灵魂啊,这下子你可跑不了,咱要把你抓
住看看,好好研究一下。
结果,罪犯死了许久,身体都冰凉了,也没看见灵魂从
罪犯的身体里面跑出来。科学家们很失望:上帝说的不对呀,
人似乎并没有灵魂。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聪明的科学家过分高估了科学
的价值,也太小看灵魂了。假如能被您那区区玻璃罩子给罩
住,那还叫做灵魂吗?那也太不灵啦。

在佛教当中,并不认同灵魂的说法,因为西方人对它的
理解,大约是:永恒不变的灵性。
在佛陀和无数的觉悟者看来,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永恒
不变的灵性”,或者说“灵魂”
。科学家们所要寻找的,其实
是人的“神识”,在普通人死亡以后,确实会有一个神识离
开身体,随着业力变现为“中阴身”。它的样子,据相关经
论说,欲界众生的中阴身,高约两尺,形似一个五、六岁的
儿童,是淡金色的;而色界天的中阴身,则比较高大,是透
明的。中阴身的构成不同于地球物质,要微细许多,它们因
而具有神通,可以自由穿越山河大地,去寻找有缘的投生处。
所以,中阴身几乎不可能被科学仪器探测到,更不要说抓住
它了。

- 50 -
问:
“神识”和“中阴身”如此神奇,它们是否就是“本
来心”呢?
答:还不是。“神识”也叫做“阿赖耶识”,它是众生投
胎转世的无明心体,是众生习气种子的总仓库。它并非一成
不变,而是随着众生心念时时在变化当中,因此它不同于灵
魂,不是某种“不变的灵性”。
虽说“阿赖耶识”还不是“本来心”,但“本来心”也
不曾离开“阿赖耶识”,它们交融在一起。如《起信论》说,
阿赖耶识乃是染净和合之心识,其中的“染”是指无明习气,
而“净”就是指“本来心”,亦名“真如”。

因此,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是透过起起灭灭的无明心念,
明了其中的如如之性,那就是“本来心”。奇妙之处在于,
大家生活当中的一切作为,一切思虑分别,甚至是烦恼习气
等等,都不曾掩盖住“本来心”,更不曾破坏它。而且,这
一切都发源于“本来心”,也都依托于“本来心”而呈现。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
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众生日常的一切所作所为,都
发生在“圆觉妙心”当中,此“圆觉妙心”就是“本来心” 。
根据这句经文,稍微延伸一下,那就是:圆觉妙心在哪里呢?
它就在一切众生的种种作为当中,它就是那一切作为的承载
者,它包容着众生的一切,与众生同在。
因此,并不需要等人死后再去寻找“本来心”,而是每
一个当下都可以明见“本来心”。一旦做到,那就叫做明心
见性。

对于“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这个问题,达
摩大师如此回答:

答曰:
“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大师回答:“本来心常常现前,你自己视而不见。”

关于其中原因,提问者继续发问:

- 51 -
问曰:
“心既见在,何故不见?”

他问道:“既然说本来心常常现前,当今就在,为什么
大家都看不见呢?”

问题本身很清楚,请看祖师如何善巧开示,引导大家见
到本来心:

师曰:
“汝曾作梦否?”

为了方便进行引导,达摩大师反问道:“你是否曾做过
梦呢?”

答:
“曾作梦。

提问的人回答:“我曾经做过梦。

大家也一样,谁都做过梦。那么,梦和自己的本来心有
什么关系呢,达摩大师继续引导:

问曰:
“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

祖师接着问:
“你做梦的时候,是你自己本身吗?”

答:
“是本身。

提问的人回答:“是我自己本身。

毫无疑问,大家正在做梦之时,那就是自己,不可能是
别人。此时,自己的“本来心”在哪里呢?它不曾离开梦境。
因为“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所以在睡
梦当中,一切梦境都发源于“本来心”,就在梦境发生之处,
“本来心”就在那里呈现。

- 52 -
那个会做梦的无形之妙能力,它不属于梦境,承载着梦
境,包容着梦境,显现着梦境,明了着梦境,它就是本来心。
它就是您的心,当处之心,无论睡与醒。

生活当中也是一样,所以,达摩大师继续追问:

又问:
“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

大师继续引导,问:“那么,你说话,你做事情,还有
你所有的活动,与你自己本身有区别,还是没区别呢?”

行住坐卧,说话办事,显然都是咱自己本身的作为,都
体现了咱本身。究其根本,也都体现了咱的本来心。因此,
提问的人回答:

答曰:
“不别。

他回答:“没有区别。”

既然行住坐卧,言谈举止,乃至于睡梦等等,都与咱本
身没有区别,所以达摩大师如此开示,帮助大家观察“本来
心”之所在: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
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
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

大师说道:“既然行住坐卧与你本身没有区别,那么这
个行住坐卧的色身,就是你的本来法身;这个本来法身,也
就是你的本来心啊。”
“这个本来心,从无始以来,从无量劫以来,与如今的
当处之心没有区别。”
“它不曾有生死,过去不曾产生,未来不会消灭;在圣
贤它不会增加,在凡夫它也不会减少;它不会被烦恼所染污,

- 53 -
也不会因为烦恼消失而变得清净;它不属于好与坏、善与恶;
它也不会有来、去的变动。”

达摩大师如此为咱直指人心,透彻地告诉大家,既然一
切作为都是咱自己本身,那么,包括色身在内的一切,也就
都是咱的法身。所谓“法身”,大而无其外,遍含一切法也
遍现一切法,故名“法身”。因此,法身如来名为毗卢遮那,
翻译为遍一切处。
经云:
“三世诸如来,同共一法身。”遍满法界只是一法
身,其中本没有你、我、他之差别。法身如此遍在,当前则
显现为自己的身心。如全水成波,切不可波外觅水,那是徒
劳的。全法身只在当前,切不可于当前身心之外,另外寻觅
法身。即便是你的妄想烦恼,也丝毫不曾离开过法身;犹如
水波不曾离开水,也不可能离开水。

如达摩大师所开示,法身不在大家的色身之外,而是与
色身相即相融;当然,法身也不在世界之外,而是与世界相
即相融。但究其根本来说,法身又是空性,本来心也是如此,
其中没有任何实有之物:

“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
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
相貌。”

“这个本来心当中,也没有是与非,也没有男女相,也
没有僧、俗、老、少,也没有圣人和凡夫之差别。”
“其中,既没有佛,也没有众生;既没有修行与证果,
也没有因果业报;既没有筋骨和气力,也没有任何相貌。”

虽说达摩大师直指色身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本来心;不
过,大师并不是指那个色身之相,而是指色身当中蕴含的妙
性。此妙性与色身不二,无法分割,圆融一体。
色身与法身的关系,好比什么呢?就好比水波与水的关
系。水波就是水,它由水而呈现,水外无波,波外无水。可

- 54 -
是,水波的波纹,那个形相却不是水本身,它不能代表水,
那只是个假相。
同理,咱的色身就是法身,其妙性(大约可以理解为活性
和天然活力)就是本来心,色身之外无法身,法身之外无色身。
但是,大家色身的形相,绝不可以代表法身,那只是业力所
成的虚假幻相。

法身超越一切虚假幻相,本来心也是如此,它超越一切
山河大地,丝毫也不会被境界所障碍。于是,达摩大师继续
解说本来心的情形:

“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
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
得。”

“这个法身与本来心,就犹如虚空一般,无形而无处不
在,抓也抓不到,丢也丢不开。”
“山河大地和石壁山岩也无法阻碍它,它可以自由地出
没往来,通畅地神游于其中。”
“它本来就透彻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大山,本已
渡过生死轮回之大河;一切所谓的生死业力,都不能拘束此
法身。”

虽说色身就是法身,法身就是本来心,但要透过现象亲
自明了这个本来心,明了此如如之性,却并不容易,因为它
没有形相。对此,达摩大师说道:

“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
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

“这个本来心微妙不可思议,难以见到;它不同于咱的
肉团心,这个心呀,就是人们都想见到的那个心灵。”
“但是,在这个本性光明当中,成天伸手抬脚的人们像

- 55 -
恒河沙那样多,等到你一问他这个事儿,却总是说不出来,
好像木头人似地,没了反应。”
“一直都是自己的本性在受用着一切,人们为啥就不认
识呢?”

“此心是人皆欲得见”,是说人们都想找到自己的心灵,
此心灵就是本来心。但结果总是徒劳,心灵根本无法被找到。
可是,人们的一切作为不正显示了心灵的存在吗?哪里还需
要另外寻找呢。
见性的一刹那,就是透过现象直观本性,只在当前。

“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是说大家随时都在用本
来心受用着一切,明了着一切。只要人们从境界当中一念间
回光返照,就应当认出自己的本来心,可人们为啥就不认识
呢?

对此,达摩大师引用世尊的话,继续开示:

“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
还没,只为不见性。”

“如佛所说,一切众生都是迷失了心性的人。”
“众生迷失了心性光明,才会向外攀缘追求,因此而造
下无边罪业,堕入了生死轮回之河。虽然也想逃出来,却被
业力纠缠而沉沦于其中,只因为不见性的缘故。”

如何证明众生都在迷惑之中呢?达摩大师继续说道:

“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
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

“一切众生,如果不是迷失了的话,为什么一旦问起本
来心这回事儿,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明白呢?”
“就是自己举手投足之间的那个妙能力,为啥就不认识

- 56 -
呢?”

这句意思很清晰,不需要再解释。各位同修只需要时常
如此观察,早晚会明白。所谓明白,不过是一念回头而已。
大师继续说道:

“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
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

“因此知道啊,大圣人佛陀说得没错,一切众生都是迷
失的人,他们自己不明白罢了。”
“因此知道,这个本来心很难明了,只有佛陀一人能够
通达此妙法;其余一切人类或天神,以及各类众生等,都尚
未明了。”

正因为如此,达摩大师常说见性就是佛,不见性就是众
生,本论当中多有这样的开示。但见性也有程度之不同,通
常,只有彻底见性,也就是破尽无明的最究竟觉悟者才被尊
为佛陀,其他尚未究竟的觉悟者,则称之为菩萨、善知识,
等等。

下面,达摩大师为大家开示见性解脱的情形:

“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
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
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如果有人对此智慧明了,那么,他的智慧明了之心就
叫做法性,也叫做解脱。”
“这个智慧明了之心,不会被生死轮回所拘束,乃至一
切事物、一切法,都没有办法束缚它,因此可以把它叫做大
自在王如来。”
“它也叫做不可思议,也叫做圣体,也叫做长生不死,
还叫做大仙。”

- 57 -
“这些名字虽然不同,但其如如性体却是一回事儿。”

这段开示真是令人鼓舞。达摩大师直接把佛陀和大家的
关系说明白了。那就是,咱的“智慧明了之心”就是万法之
“法性”,就是本来的“解脱”,它就是佛。
生死轮回拿它没办法,根本束缚不了它,所以它就叫做
“大自在王如来”。它也就是“不思议”的如来秘密藏,它
也叫做一切圣者的“圣体”,也叫做“长生不死”
,还叫做“大
罗金仙”,简称“大仙”,等等。
纵然说得如此玄妙,它就是咱当下的“智慧明了之心”
而已,它随时都在这里。各位同修,如果您还不明白,没关
系,只要认真读念观察经论,当妄想净化为正念,正念回光
返照之时,只一念间,您就会明白的。
所谓“大仙”,是“大仙人”的简称,古印度人把梵行
圣者称为“大仙人”,而不是咱平日里所说的狐狸精、黄鼠
狼、龟、蛇、虎、豹等精怪。这些精怪也被老百姓称为“大
仙”,同名不同义。

通过大师清晰的开示,很清楚,见性也罢,觉悟本来心
也罢,成佛也罢,离大家一点儿都不远。大家只需要学习经
论,依法禅观,在佛陀和祖师的引导下,逐渐显发出本有的
“智慧明了之心”,就是了。
那么,如何叫做“智慧明了之心”呢?请看大师进一步
解说: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
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
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所谓智慧明了,对于圣人们来说,那就是,他们的种
种分别之作用,都不曾离开自己的本来心。”
“自心之度量,本来无比广大,其应用更是无穷无尽。”
“自心应用在眼睛,就可以看见色相;自心应用在耳朵,
就可以听闻声音;自心应用在鼻子,就可以嗅到香臭气;自

- 58 -
心应用在舌头,就可以尝出味道;乃至于一切作为和活动,
无非都是自心的应用。”
“那么自心在哪里呢?一切时候当中,只要到了言语穷
尽之处,那就是自心的坦露。”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就是说,圣人依然能
够发生分别,但这个分别不同于凡夫的分别执着,它属于妙
智慧,不曾离开本来心的缘故。经云:“分别一切法,不做
分别想。”就是这个意思。
像这样的分别,也可以叫做“如幻分别”,或“自在分
别”,其心境当中只有分别明了之念,而没有分别执着之念。
甚至,圣者不需要起心动念,就可以当处了知一切事物之差
别,即“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这个“无心”,也就是六祖大
师所说的“无念”。“无念”而不曾死去,“无念”而当处明
了,那就是诸位的本来心。
它也就是“智慧明了之心”,就是自心之本来面目。人
人都有,当前即是,只是大家还不曾认识它。那么,它究竟
在哪里呢?

它就在“语言道断”之处呈现。
这个地方,古代禅师把它叫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当心念平息了,心性显露之时,任何语言文字都没法形容它。
它乃是空洞洞的、赤裸裸的,剥除了一切包装和伪诈,不在
一切概念和定义当中。只可觉悟,难以言说。
在那里,一动念,一开口,早已不是了。虽然不是,却
也不曾远离。

关于自心之情形,达摩大师继续说道: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
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
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因此《胜鬘经》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 59 -
“所谓的色无尽,也无非都是自心,是说心识能够善巧
地显现并分别一切。乃至于,其一切作为和运用,都是自性
智慧。”
“本来心虽然没有形相,但其中的色法和智慧却无穷无
尽,所以说: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达摩大师在这里引用《胜鬘经》经文,所开示的正是自
性如来的无尽妙功德。
“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是说在
大家的自性如来当中本具有无穷无尽的色法,其中的妙分别
智慧也是如此,本来就有,不可穷尽。

对于这个“色无尽”的自性法身,达摩大师继续开示:

“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
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

“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色身,就是烦恼。”
“因为,一切色身都有生有灭,都在生死当中。自性法
身则常住不灭而终究无所住,它就是如来法身,它常在而不
会变异的缘故。”

大师的开示非常清晰,同修们只需要反复观察,浸润于
其中,自然就是实修实证的解脱之路。同时,达摩大师也是
在告诉大家,要把修行的重点放在明了自性法身这方面,这
才是正道。不可以像许多外道修行者那样,太过专注于转变
色身而忽略了明心见性,忽略了不生不灭的常住法身。无论
他们把色身修行到何种地步,色身终究属于生灭法,终究无
法超越生死轮回。
而自心,即自性法身呢,则本来就超越生死轮回。

一切修行,见性是根本,了悟自性法身佛最重要。因此,
达摩大师继续说道:

“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

- 60 -
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
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佛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
“传佛心印的第一代祖师大迦叶尊者,也只是觉悟了本
性。本性就是心,心就是佛性。所谓佛性,也就是这个与诸
佛相同的当处之心。”
“前面的佛也罢,后面的佛也罢,只是传承这个心。除
了这个心之外,再没有佛可以被找到了。”

所谓“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类似的开示,在大
乘经典当中非常多,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切众生,皆
有佛性”等等。所谓“佛性”,也叫做“觉性”,大家平时的
“觉知”、
“觉照”、
“觉察”等等,都是“觉性”的作用,也
都是觉性本身。乃至于一切“见、闻、嗅、尝、觉、知”,
还有思维分别等,也都是大家“觉性”的作用。
透过这些作用,反向观察,就可以找到“觉性”,那就
叫做明心见性。在佛陀的引导下,如此明心见性且得到佛陀
以心传心的人,乃是禅宗初祖大迦叶尊者。

有一次,在灵鹫山的法会上,世尊用手拈起大梵天王所
供养的金色婆罗花,瞬目扬眉,望着大家,把婆罗花展示给
大家看,只如此拈花而不语。在会大众都不明白世尊的心意,
一时间默然无措,不知该咋办了。此时,唯有大迦叶尊者心
眼明澈,心领神会而破颜微笑。
于是,世尊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
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
叮嘱迦叶尊者:“汝能护持,相续不断。”
当时,大迦叶尊者奉领佛陀法旨,顶礼而退。

这就是著名的“拈花微笑”,世尊拈花不语,迦叶破颜
微笑,被誉为禅宗第一公案。
和世尊夜睹明星而悟道一样,大迦叶尊者虽然当时已经
是一位大阿罗汉,早已证悟了空性,具足六种神通,但是,

- 61 -
直到这一刻,尊者在世尊的启发下,才真正明心见性,真切
地觉悟了法身遍在而见性成佛。尊者因此“破颜微笑”。要
知道,圣者是不轻易笑的,其心如如的缘故。包括世尊和大
阿罗汉们在内,必然是有特殊因缘,圣者才会发出会心的微
笑。
是的,据许多佛经开示,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比较伶俐,
易于入道。但这并非绝对,通过眼根而明心见性的人也大有
人在,悉达多太子、大迦叶尊者,都是如此。
在那个奇妙的瞬间,世尊用金色婆罗花把无处不在的觉
性,通过眼根指引给了法会大众,大迦叶尊者当下了悟。尊
者了悟的觉性,就是尊者之本来心,也就是尊者与世尊及一
切佛陀,乃至于各位同修,共同的当处之心。
这个了悟,超越了阿罗汉所证悟的空性,显现了法身遍
在。佛陀与佛陀之间,佛陀与祖师之间,祖师与祖师之间,
所传承的就是这个法身,也就是当处之心。除此心外,别无
佛陀可得。
它就是你现在读念本文的心,当前就是。

问:大阿罗汉难道还不曾了悟当处之心?
答:大阿罗汉当然已经了悟当处之心,而且是证悟。不
过,他们只是证悟了心性“空”的那面、“无为”的那面和
“无作”的那面。
他们还不曾觉悟到当前心性本来圆满,其中“有”也是
“空”,“有为”也是“无为”,“有作”也是“无作”。换句
话说,一切造作都不曾破坏心性,一切造作无非都是心性之
妙用,无非都是心性本身。就在当前,心性法身圆满遍在,
它就是法界全体。对此,圣僧宝志禅师曾说:

“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
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
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
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

这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与二乘圣者之间的差别。大乘菩

- 62 -
萨因为明心见性的缘故,一方面广发大愿,广度一切众生;
另一方面,又不会失去对于心性的明了,无时不安然于如如
法身。他们证悟了一切法本空、一切造作本空、生死轮回本
空,因人法皆空而得大自在,具足种种无碍妙用之功德。
大阿罗汉等二乘圣者们,虽证悟了空性,却沉溺于空性,
沉溺于无为解脱当中。他们以为,生死轮回是一边,空性涅
槃是另一边,而他们已经度过了生死轮回,已经到达了空性
涅槃,怎可以再堕落回去呢!这就叫做“法执”。
他们把空性叫做涅槃,而不曾通达,一切法都是空性本
身,都是涅槃本身。因此,固然不应当造作与攀缘,不可执
着万法为实有,但也不应当舍弃空性法身当中本有的无尽慈
悲之广大妙用。
因此,在《法华经》上,世尊呵斥他们只到化城,未到
宝所,是尚未究竟的觉悟者。

而无明颠倒的芸芸众生呢,则彻底迷失了自性法身佛,
连空性也不曾了悟,连化城也没到。他们整天在虚假的生死
轮回当中,为了区区小事而劳碌奔波,一路奔波一路执着烦
恼,一路承受生老病死,真是苦不堪言。
各位同修应当好好问问自己,您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
呢?这慌乱的生活究竟有何意义呢?

即便开始学佛修行了,许多人却总在外相上面用功,如
达摩大师所说: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
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
佛。”

“陷入了颠倒妄想的众生,不知道自心就是佛,便整天
向外面攀缘追求,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又是念佛又是礼佛。
请问,你们那个佛到底在哪里呢?”
“不应当产生如此这般的见解,以为佛陀是自心之外的
一位圣者。其实,只要了知自心不生不灭,便会明白自心之

- 63 -
外再没有其它佛陀了。”

正所谓“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乃至于“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只此当处之心,本是法界全体,怎可偏执于向
外求佛呢。
问:那十方诸佛又是何物?
答:十方诸佛与十方净土,都是此心之随缘妙用,就在
您当处的心性法身当中,十方佛土随缘起灭,毫无真实可言。
《圆觉经》云:“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
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一旦您
如实证悟了此心性法身,经文接着说,则“始知众生本来成
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显然,达摩大师传佛心印之法,与大乘了义佛经本是一
脉相承。对于通达者来说,完全可以相互印证。

问:既然当处之心就是佛,可它为何没有世尊那般的超
能力呢?
答:当处之心本来具有不思议神通功德,它就是心性法
身。只是由于众生尚未如实证悟心性,还沉迷在妄想烦恼当
中,被五蕴乌云遮盖了本有的种种功德,暂时无法显现而已。
就好比太阳虽有无量光明,一旦遇到了满天乌云,灿烂的阳
光就不见了。

下面,借助于乌云遮太阳的比喻,从凡夫直到成佛的整
个修行过程,依据《圆觉经》,大约是这样的:

初始状态:普通凡夫,自性被粗重的五蕴习气所遮盖,
迷失了当处之心,完全忘失了自性法身佛。因此不停地攀缘
六尘境界,陷入了虚妄的分别执着之苦。对于他们来说,虚
假的生死轮回将没有穷尽。
特点:自性本来是佛,自己却不认识,方便叫做一切众
生。
比喻:犹如极阴暗的天空,太阳被浓重的乌云所遮盖,
完全不见了亮丽阳光,四周一片昏暗。所谓太阳,一点儿影

- 64 -
子都没有。

第一步、开悟自性的凡夫菩萨:自性虽然仍被五蕴习气
所遮盖,但他们很有智慧,他们的心已经开始回归当处,隐
约观察到自性的光明从五蕴当中透出来而无处不在,从法理
上明白了一切都是佛光。因此开始放下分别执着,其心境逐
渐明朗与自在,烦恼迅速减少,确信自己必将圆满成佛,确
信虚假的生死轮回将会彻底被超越。
特点:《圆觉经》所说“凡夫随顺觉性”,得“法界净”,
可以称之为悟道,是最初的开悟自性。在参禅法门来说,相
当于破本参;在念经闻思修法门来说,相当于开圆解,也叫
做解悟。
比喻:犹如阴沉的天空,太阳被有浓有淡的乌云所遮盖,
不见了亮丽阳光,比较昏暗。所谓的太阳,仍然看不到。但
是,由于乌云有浓有淡,透过云层的阳光出现了变化,太阳
的存在,已经可以被智慧地识别出来。

第二步、相似见道的贤位菩萨:自性被逐渐淡薄的五蕴
习气所遮盖,智慧变得非常明朗,菩萨的心几乎不离当处,
现量观察到自性的光明从五蕴当中透出来而无处不在,通达
了一切都是佛光。其妙分别智慧已充分显现,执着变得很轻
微,心境进一步发生转变,比较明朗与自在,烦恼越起越少,
开始踏上成佛之路,开始超越虚假的生死轮回。随着菩萨三
昧禅修的不断深入,本有的神通妙用将逐步显现。
特点:《圆觉经》所说“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可以
称为相似的“见性成佛”,属于最初的证悟。由于其见地已
经透彻,叫做大彻大悟也可以,只是其道用尚未充分显现。
比喻:犹如薄云的天空,太阳被有洞的云朵所遮盖,偶
尔会露出一缕阳光,但并不是完全透亮的,仍被较薄的云层
遮掩。能够隔着云层,看到一个隐约的太阳,这就已经很清
楚了,不需要再观察与识别,太阳就在那里,红彤彤的。

第三步、见道与修道的地上菩萨:自性被微薄的五蕴习
气所遮盖,智慧变得极为广大,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已经显

- 65 -
现,觉悟了法身遍在。菩萨心无所住,自性的光明透彻了五
蕴境界,当体即是佛光遍照。菩萨的心境无比明朗与自在,
粗烦恼几乎不会再发生,只是内心轻微的扰动尚存,已经超
越了虚假的生死轮回,能够随缘广度众生,即将圆满成佛。
特点:
《圆觉经》所说“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称为
如实的“见性成佛”,也是不可思议的法身大士,叫做菩萨
摩诃萨,即大菩萨。
比喻:犹如万里晴空白云朵朵,太阳间隔着被白云所遮
盖,即使遮盖,也随时可以看到太阳。一会儿阳光普照,光
芒万丈;一会儿日透白云,略有阴影。

第四步、圆满的佛陀:五蕴习气完全消融,智慧圆满,
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无处不在。过去、现在、未来,不离当
前一念;十方无尽虚空,只在当处一心。灿烂已极,归于平
淡。慧光朗照,一切如幻不实,无量生死轮回都消融于本来
法身,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特点:《圆觉经》所说“如来随顺觉性”
,是究竟的“见
性成佛”,是无上的觉悟者,名为大觉世尊。
比喻:犹如万里晴空丝毫无云,阳光普照,一切平等光
明。

因此,大家需要知道,修行是不能够急于求成的。通常,
最初开悟自性的时候,还不具有特殊能力,不具备神通妙用。
其后,随着烦恼习气逐渐轻微,随着定力的增长,种种妙功
德将会逐步显现。
另外,有些人并未明心见性,却具有一些神通功德,这
有三种原因:一、宿世福业所招感,属于“报通”;二、世
间禅定之功德,属于“修通”;三、获得了某些神灵的加持,
属于“加持通”。前两种还好,第三种情况非常危险,很容
易落入邪道当中,假如您遇到了,请尽快远离。修行,从根
本上来说,不可以依赖于别人,修行不离自心,否则就是外
道。“外道”者,心外求法是也。
目前,大家应当通过修学,争取开悟自性,即觉悟本来
心。所运用的是大家的般若智慧,每个人都天然本具般若智

- 66 -
慧,那就是禅,不需要外求。所谓禅者,就是觉悟本来心的
人,觉悟则知心当处解脱,向来如此。

本来心无相,空而自明,乃是真正的法身佛。大家所礼
拜的佛像等等,则只是幻相而已。对此,达摩大师引用经文
说: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
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
尔现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
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所在之
处,即为有佛。”
“因此知道啊,自己的当处之心就是佛;所以不应当用
自己的心佛,去礼拜外在的佛像。”
“只要遇到有佛陀和菩萨的形相,忽然出现在自己眼
前,切记,完全不用去恭敬礼拜。”
“因为我自己的本来心当中,本是空明寂静,本来不曾
有这些相貌。如果去贪取这些假相,那就是自己的心魔,彻
底落入了邪道当中。”
“如果明白这些都是自心当中发生的幻相,根本就不用
礼拜了。”

达摩大师引用经文告诉大家,真正的佛是无相的,也是
无处不在的。因此,这样的觉性之佛不可能离开大家的当处
之心,更不需要到外面去寻找。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这句经文,破尽了一切相的真实性,同时告诉
大家,您的心能够离相,就见到了佛。因为,离相之心就是
佛。
又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那么,《金刚
经》可以放在什么地方呢?任何地方都可以。因此,任何地
方都有佛。其秘密含义就是:佛陀无处不在。

- 67 -
于是,根据佛经的种种开示,大家应当如此观察佛,也
应当如此观察本来心:
第一、佛(本来心)是无相的;【不可眼见,不可耳闻,等等】
第二、佛(本来心)是无处不在的;【当前呢,它必然在这里,
也必然与心同在】
第三、佛(本来心)是觉悟的,是具有明了作用的;【能
够见、闻、嗅、尝、觉、知,等等】
第四、每个人都有佛性(本来心)。【真巧,每个人都有心,
它就是那个无形无相的觉知之源,一切作用都从那里发生。您就是它,
它就是您,哪里还需要寻找呢】

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才是真正的佛,也才是真正的本
来心。达摩大师给大家总结出来了,只可能有一个答案:“自
心是佛。”除此之外,别无可能。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
当中也明确说过:“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
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为何大家可以作佛?因为,各位的心本来就是佛。
这个“心”就是达摩大师所说的“自心”,但它不是指
“心念”,而是指“心念之源”,也叫做“离念之心”。如马
鸣菩萨《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
是也。所谓“离念”,不是说故意不起念头,而是说自心佛
本来超越念头。即便不动心念,它也不曾死去,本觉常在;
即便心念发生了,它也不曾有丝毫改变,无论心念如何起起
灭灭,自心佛常自如如。

问:既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还需要到外面去找
佛吗?还有必要用自己的心佛去礼拜外在的佛像吗?
答: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需要,也不必要。不过,从方
便法门来说,如果把礼佛作为一种修行方法,用来忏悔习气
和罪业,用来降伏我慢,用来修行平等心和慈悲心的话,也
无不可。

- 68 -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睡梦当中还是禅修当中,如果有佛
菩萨形象忽然出现在大家眼前,如达摩大师所开示,切切不
可恭敬礼拜。为什么?因为:
第一、所有这些形象都是幻相,都是自己的妄想心造出
来的,不可以当真,如果您把它当真的话,那恰恰是自己的
心魔在作怪;
第二、这些形象也可能是天魔与鬼神所变化,如果对它
们恭敬礼拜的话,很容易被它们所加持而误入邪道。

因此,禅宗门下常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不是真
地要去“斩”人家,而是说,修行人要勇于“斩”掉自己的
攀缘心和执着心,佛来不敬,魔来不惧。只此如如之心,自
然与道相应。
其实,禅修与梦境一样,没有任何魔怪能够伤害修行人,
不属于同一个法界的缘故。再厉害的魔,也只能够通过扰乱
修行人的心来达到目的。那时,只要大家看得破,明白一切
都是幻相,自然不会被它扰乱。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达摩大师继续告诉大家:

“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
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
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
净,何处有如许相貌。”

“那些在禅修当中见到佛菩萨形相,便会恭敬礼拜的
人,是因为不知道这些的缘故;如果知道了就不应当礼拜,
否则便会被魔所摄受。”
“恐怕初学者不知道这些,因此要在这里反复辨别明
了。”
“诸佛如来的本来心性当中,完全没有这些假相,对此
请务必留心。”
“只要有奇异的境界出现,切记不要去理睬它,更不应

- 69 -
当产生惧怕和恐怖之心;不要有任何疑惑,我的心本来清净,
哪里会有诸如此类的境界和相貌呢。”

达摩大师都说清楚了,禅修当中出现的种种奇异境界,
以及佛菩萨的相貌等等,都是幻相,并不是心性法身当中本
有的。因此,一概不要理睬它,要用自己的智慧看穿它,它
便会无趣地消退。
包括以下情形,也是一样: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
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
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
生位中。”

“乃至于在禅修当中,出现了天龙、夜叉等八部护法鬼
神,出现了帝释天王,出现了大梵天王等天神的相貌,也同
样不用心生恭敬,也不需要害怕恐惧。”
“因为,我的心本来是空明寂灭的,一切相貌都是妄想
习气之妄见,并非实有,只要不去理睬它就好。”
“如果以为佛就是那个样子,以为法就是那个样子,并
对佛菩萨和护法神的相貌产生敬重心的话,就等于自己落入
了苦恼众生的行列,不是合格的修行人。”

这里的“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是指佛教
当中的护法神。其中包含天龙等八部鬼神,再加上统领八部
鬼神的四大天王,其上的帝释天王,以及娑婆世界之主,初
禅天的大梵天王,最重要的护法神都在这里了。
其中,所谓“八部鬼神”,分别由四大天王所统领,大
约是这样的:
东方持国天王,居住在黄金埵,统领:乾达婆(音乐鬼神)
和毗舍阇(吸精气鬼神)二部鬼神;
南方增长天王,居住在琉璃埵,统领:鸠槃茶(瓮形鬼神)
和辟荔多(饿鬼类鬼神,如面燃大士等)二部鬼神;
西方广目天王,居住在白银埵,统领:富单那(热病鬼神)

- 70 -
和毒龙(就是人们常说的龙,通常有毒)二部鬼神;
北方多闻天王,居住在水晶埵,统领:药叉(捷疾鬼神,
飞行迅速)和罗刹(吃人精气鬼神)二部鬼神。

另外,有许多大菩萨示现为金刚护法神,也叫做密迹金
刚力士,它们有些就在八部鬼神当中,有些则显现为天上的
将军。例如著名的韦陀菩萨就是金刚护法神,也叫韦陀天将,
是南方增长天王座下的八大将军之一,也被尊为四大天王座
下三十二天将之首,显现的是天大将军身。
此外,还有许多菩萨示现为鬼王来护持佛法,它们能够
约束和管辖各自种类的鬼神,不让它们损害修行人,教化它
们修行善法。

所有的这一切护法神,无论是哪一种形象出现在禅修当
中,都不需要刻意地去恭敬它,也不需要害怕。因为,在空
寂明朗的如如自性当中,这些都是假相。
修行人只需要安然于本来心,就是正修行,就不会误入
魔障。因此,对于禅修当中的境界相,达摩大师小结到:

“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
不取相,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如果想直截了当地领会,就是不要贪取一切境界相而
已,再没有其它可说的了。”
“因此《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此种种都不是实有之相,都是幻化因缘的不定之
相。”
“这些因缘不定之相,就是无常生灭之法,因此,只要
不贪取境界相,就符合了佛陀的圣意。”
“所以《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总之,禅修当中的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相,都不应当贪取。

- 71 -
大师所谓的“取”,是指信以为真,因而发生攀缘,对
正神的形象产生恭敬心,对邪神的形象产生恐惧心,对境界
则去分别其善恶好坏,等等。这样便迷失了本来心,陷入了
妄想烦恼当中,便会被魔王和鬼神所摄受,非常危险。

因此,汉传佛教当中,通常要求修行人开悟自性以后,
再去独自住山和闭关,以便深入禅修实证。即“不破本参不
住山”,等等。因为所谓的开悟自性,所谓的破本参,就是
用当下的智慧看破了自己内心的粗重执着,放下了它。放下
了粗重的我执,也放下了粗重的法执,本来心当下显现,才
叫做开悟自性。
对于参话头来说,“念佛是谁”的那个“谁”,确信无疑
地被找到了,从此再也不会失去,这个本参话头也就瓦解了,
被参透了,所以叫做“破本参”。例如:“自打一见梅花后,
直到如今更不疑。”这句禅诗所描述的,就是破本参话头的
情形,非常生动。
开悟自性的人,由于打破了粗重执着的缘故,即便在禅
修当中遇到种种境界相,他也不会太在意,不会迷失于其中,
因而具备了深入禅修的资格。出家人当中有句行话,叫做“得
了住山的本钱”,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对于达摩大师为何不许大家在禅修当中礼拜佛菩
萨,有人提出了疑问: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他问道:“为什么不可以礼拜禅修当中出现的那些佛菩
萨呢?”

问题本身很清楚,需要补充的是,在禅修和睡梦当中礼
拜佛菩萨,通常属于“观想礼拜”,也就是身体没动,而观
想自己正在礼拜。即便如此,也不许可。关于其中原因,请
看达摩大师的解答:

- 72 -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现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
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大师回答说:“因为呀,天魔波旬以及阿修罗等等,它
们显现神通的时候,都能够化作佛菩萨的样子;不过,那只
是它们的种种神通变化而已,它们本身是外道,终究不是佛
呀。”
“佛就是自己的本来心,千万不要错误地去礼拜那些外
道鬼神。”

这位“天魔波旬”,乃是欲界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的一
位天王,据说它是欲界的主宰者,因此,它不愿意任何人超
越它的统辖范围。每当有人禅修深入三昧,即将出离生死轮
回的时候,它就会前来扰乱。要么用欲望来吸引,要么用恐
怖景象来恐吓,等等。佛陀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降伏的就
是这位老兄。它的神通很广大,可以变化出任何形相,包括
佛陀的形相在内。
关于“阿修罗”,在这里,达摩大师指的是天道的阿修
罗王,是《楞严经》所说的四种阿修罗之一,最厉害的那种。
它具有极大的神力,可以和大梵天王、帝释天王,以及四大
天王争权。阿修罗王最喜欢喝酒,可是业力所招感,它就是
酿不出酒来,为此它时常会发脾气。
阿修罗男众很丑,女众却很美。阿修罗王的一个女儿因
为长得太美了,胜过了天女,便被帝释天王迎娶为妃子。可
见,这天上和凡间一样,众生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帝
释天王是佛教的大护法神,可是它的老丈人,却是扰乱修行
人的阿修罗王,而且,它们之间不时还会发生战争。
和魔王波旬一样,阿修罗王也可以变化出多种形相,包
括佛菩萨的形相在内。它前世曾经也是修行人,喜欢争强好
胜的缘故,没能够悟道解脱。一旦有修行人深入三昧,即将
得道之时,它就会感到惶惶不安。因为,按照《楞严经》开
示,修行人深入三昧,便会与一切圣者的清净心相通,其中,
连虚空相也开始消融,于是,魔王和阿修罗王等等鬼神们的
宫殿,便会随着虚空消融而摇动崩塌。所以《楞严经》第九

- 73 -
卷云:“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
(‘都’的意思)来恼汝。

世尊说得清楚,一旦大家深入三昧,这些妖魔鬼怪都来
了,因为您危及它们了。其中,最具有蛊惑性的是,它们会
变作佛菩萨的样子来迷惑大家。一旦您信以为真,恭敬礼拜
的话,就很容易被它们所摄受。至少,您的心已经着相,距
离悟道就远了。

因此,达摩大师反复强调,不让大家礼拜那些忽然出现
的佛菩萨,因为它们“总不是佛”。那到底什么才是佛呢?
大师继续讲解: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
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
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佛陀,本是西方印度的语言,在这个国度叫做觉性。”
“所谓的觉,就是指灵觉,人们在生活当中,应对着各
种机缘而待人接物,包括抬抬眉毛、眨眨眼睛,运动一下手
和脚,等等,那都是自己的灵觉之性。”
“这个觉性就是人们的心,也叫本来心;这个心也就是
佛;佛呢,也就是道;道,也就是禅。”
“禅这个字,不是任何凡夫与圣者所能够测度的。”

达摩大师是印度人,他最清楚佛陀这个词在梵文当中的
原义,大师直接告诉咱:西方印度语言的佛陀,就是本土所
说的觉性。
那么,觉性又在哪里呢?它又是啥东西呢?如大师所
说,它就是大家的灵明之心。人们生活当中所有的一切言行
举止,一切思想,一切见闻觉知等等,无非都是觉性在作用,
也无非都是觉性本身。
这个觉性,它就是本来心,它就是佛心,它也就是众生
心。充分觉悟它的人叫做佛,迷惑的人就叫做众生。虽然叫
做众生,其觉性与佛却并无两样,只是尚未觉悟而已。众生

- 74 -
之内在,与佛陀同样不可思议。因此《金刚经》云:“须菩
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禅这个字呀,不想不明白,想了更糊涂,达摩大师说它
“非凡圣所测”。原因何在?六祖大师云:“患在度量也!”
禅也罢,佛也罢,道也罢,心也罢,都不是思维心念可以企
及的,又怎可以“测度”呢!
所谓的“禅”,便是本来心现前,一切不加造作,心不
逐念,万物太平。只在当前,不在别处。

关于禅,关于本性,达摩大师继续开导大家:

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
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
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还可以这样说:见本性就是禅,如果不见本性,就不
是禅了。”
“即使有人能够讲说千经万论,如果不见本性的话,他
也只是凡夫,他所说的不是佛法。”
“最上乘的究竟之道,是无比精微与深奥的,没办法用
语言说明白;佛典经教都是语言文字,又凭啥能够抵达道体
本身呢。”
“只要能够见本性,就算一个字都不认识,也没关系。”

所谓“至道”,就是指“道体”本身,也就是究竟的觉
悟之境。所谓“不可话会”,就是难以言诠,无法用语言文
字来表达。为什么?因为,语言文字是思维心的产物,道体
则是本来心,乃是思维心之源头,远比思维心微妙许多。
就好比用大孔渔网捕不了小鱼一样,用扰动的语言文
字,并不能够准确诠释道体本身。不过,在娑婆世界传道,
除了语言文字,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古人云“文以载道”是
也。此乃不得已之方便,千佛出世,都是运用语言文字来宣
扬正法。
如今,在善知识极其稀有的末法时代,在众生分别习气

- 75 -
无比粗陋的时节因缘里,大家别无选择,通常还是要依止于
佛经祖论来修行,那不是一般的语言文字,而是传道之甚深
方便。大家只要长期熏修,浸润于其中,功夫下到了,自然
能够因文会义,因义起行,因行了悟。

倘若能够如此的话,就算自己不识字,听别人念经,听
别人说法,只要听进去了,同样可以见性,见性则明达道体,
无关语言文字。如达摩大师说:
“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这正是圣人无虚言,最终应验在了六祖惠能大师身上。卢惠
能以文盲樵夫之身,听客人念《金刚经》而开悟,听五祖大
师讲《金刚经》而大彻大悟,并继承祖位。
六祖大师如此之示现,对于泱泱中华文明大国的学佛者
来说,不啻于一剂良药,就是告诉大家,学法要会义,会义
才能够明心,心体本来是道。一个人能否悟道,与知识和学
问无关,只在于明心。

下面,达摩大师继续解说明心之道: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
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
得及。

“如果见性,那就是佛;心性圣体本来清净,其中本没
有任何杂思污秽。”
“所有的经论言说,都是诸位圣者从心体当中发起的妙
用。”
“发起妙用的那个心体,本来就了不可得,它空而无相;
文字语言根本无法到达那里,三藏十二部经典又凭啥到达得
了呢。”

所谓“圣体”,就是指本来心之“心体”;所谓“杂秽”

就是指妄想烦恼。心体当中本来没有妄想烦恼,也永远不会
被妄想烦恼所破坏,所以说它“本来清净”。
觉悟了“心体”的人就是“圣人”,此时,“心体”也叫

- 76 -
做“圣体”
。可是它并非实有之物,而是本空,且难以言说。
心体也叫做“空性法身”,其中圆满具足觉悟之道,一切功
德妙用本自天成。

对此,达摩大师以圣者亲证之量进一步开示: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
不觉知。

“道体本来圆满成就,并不需要修行与证得。”
“道体不同于声音、色形等尘相,它无形质,极其微妙
而难以见到。”
“见道的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办法准确地说给
别人。”
“如此之道体,只有如来能够知晓,其余人类、天神等
等,都尚未觉知。”

所谓“道本圆成,不用修证”,是说道体人人具备,本
来如此,它不因为修而成,不因为证而得。所谓“修行”与
“证果”都是方便之说,其中,“修行”标示着见道者净化
习气的过程;“证果”则标示习气净化后,道体已经全然显
露,不再迷失。

所谓“不可向人说也”,意思是没有办法准确地说给别
人听。为什么?因为语言源于思维心,而思维心根本无法抵
达道体。一动念,一开口,已经不是了。
问:如何才是呢?
答:请向一念未动之际观察,请向开口之前参寻。这就
是“参禅”。一旦您参明了心念之源,参透了言行之性,便
会自知自明。虽然自明,也无法拿给人看,更是难以言说与
形容。
问:此后如何?
答:纯熟之后,执着消融。起心动念不离本来,行住坐

- 77 -
卧无非佛事。面貌虽未改,心地已安然,常在解脱。

接下来,达摩大师为大家继续解说觉性之佛和本来之
道: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
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
知。

“这个‘道本圆成’之道体,以凡夫的智慧无法企及,
所以他们才会有种种执着之相。”
“如果修行人不能够当下明了自心本来空明寂灭,便会
以虚妄心执着境界相为实有,执着一切法为实有,那就落入
了外道见解。”
“如果确实知道一切诸法都从自心而化生,那就不应当
有任何执着了;既然还有执着,就说明还不知晓‘诸法从心
生’啊。”

“智慧”是什么?就是“知道”。一般凡夫都知道什么?
他们只知道相信自己的见闻觉知之感受,把那个叫做“真
实”。于是,以“凡夫智慧”来观察,一切存在都是实有,
实有就不再通畅,到处都是阻碍不通,到处都是你我是非之
冲突。
最要命的,他们不“知道”自心本来就是空明寂灭而了
不可得的,连这个“主人”都如此虚幻,它所拥有的一切又
有何意义呢。
虽然许多人似乎知道“万法唯心所现”的道理,但他们
真的“知道”吗?假如确实知道,又怎会执着呢?既然还会
执着,就说明其实还不知道。

初学佛,在于“明理”。道理明白了,其实内心还不是
完全相信,必须要深入内心去“如理观察”,这就是实修,
也就是止观与禅修。
许多同修喜欢专注于改变外在现象,例如,通过修法让

- 78 -
身体变好了,让事业生活变得顺利了,让周围的人认可自己
了,甚至,他用手一指,雪就融化了,有功夫了。他们把这
些叫做“实修”,谬之千里。
这些不叫“实修”,这些叫做“着相”
,他们把这些如幻
之事都当做实有,如达摩大师所说,他们“不了自心本来空
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矣。已经落入外道了,自
己还不知道。

假如有人尚未明心见性,而专注于修气脉,转变色身等
等,毫无疑问,都是些自欺欺人的外道,不是佛弟子。这些
人已经误入歧途,若不及时醒悟,难免落入魔道。“魔”不
见得是坏人,多半是偏执之人而已。
藏传佛教当中的深奥密法则不同,那是建立在明心见性
和证悟空性的基础上,并且有殊胜法脉传承,有金刚上师指
导,才可以修的。人家是觉悟法身之后,再来修气脉,以便
发起报身和化身之妙用,乃是真正的不可思议之秘密法。

关于明心见性之后,如何看待经论文字,达摩大师说: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
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
本无言,言说是妄。

“如果亲见了本性,就会明白,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
统统变成了没用的闲文字。”
“千经万论之作用,只在于引导大家明心见性。一旦在
教言的启发下,豁然契入而觉悟本心,那么,教典文字还有
啥用呢?”
“最究竟的妙理,非语言文字可及,经教只是语言词汇
而已,实在不是道体本身啊。”
“道体本身丝毫没有语言之相,但凡有所言说,都是虚
妄。”

这段开示,达摩大师否定了语言文字之相,亦如《楞严

- 79 -
经》当中世尊曾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谓异曲同工。
世尊讲说了无数经论文字,时不时还要总结一句“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或者如《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等等,用意何在?
答:只怕弟子们不善学,死抱着经论书本不放,执着于
名词概念本身,错把“标月之指”当做了“月亮”。

问:那到底该如何看待经论文字呢?
答:达摩大师“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这句,已经把经
论文字的作用诠释得淋漓尽致;而“言下契会”这句,则把
大家该如何学习经论说明白了,那就是:大家需要依言会义,
依义明心,这就是经论文字的作用。一旦您因经教而明心见
性,则“教将何用”,就不必再死抱着书本不放了。

各位同修请如此用功,如达摩大师所说,大家也能够“言
下契会”。就把这部《血脉论》反复研读,不断参悟,必然
会有“言下契会”之时,当即明心见性,才不辜负大师一片
苦口婆心。见性之后,就不会再拘泥于语言文字本身了,那
时,一切经论妙义都可以通达无碍。明心见性之人,即便不
识字,也能够自在说法,六祖大师就是榜样。

下面,达摩大师为大家开示修行当中遇到的种种境界,
既有梦境,也有临终境界。大师说道:

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
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

“如果夜间在睡梦当中,梦见了楼阁、宫殿、大象、骏
马之类,或者树木、园林、池塘、亭榭,诸如此类的种种景
象;不可以产生一丁点儿的喜爱和贪着之心,因为这些全都
是有可能去投胎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贪爱。”

这些是古人的托生投胎之处,以今天来说,还应当加上
别墅、豪车、高楼大厦、精美居室,等等。总之,一切世间

- 80 -
人所向往的居住境界,都不可以贪爱。否则,那很可能就是
您的托生之处。

就转凡成圣之修行来说,有两类成就:一是即生成就;
二是临终成就。即生成就相当于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
在世之时已经得证法报化三身,是指活着的登地菩萨,极为
罕见。临终成就则相当于藏传佛教的“中阴成佛”,在生之
时已经明心见性,已经悟道,但并未证道,等到临终之际,
舍弃色身之时,方才得证法身。历史上,即便是高僧大德们,
多数也属于临终成就。
关于这方面的修法,藏传佛教当中比较详尽,莲花生大
师对此多有开示,就是所谓的“中阴救度”修法,大家可以
参阅。达摩大师在《悟性论》当中,关于见性之人的临终修
法,则有如下开示:“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
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
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
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其实,这也是达摩大师所开示的悟后修行方法。大师告
诉大家,即使对于悟道的修道人来说,通常也要色身去世之
后,道体才会圆满成就。这就好比,使用兵器把树砍断还不
够,必须要连根挖出,树才会灭绝。这个树,比喻的是生死
烦恼。
所谓“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不是说不许念头产生,
那是枯木禅,是痴人,是呆子,如佛所说:“木石无异。”而
是说修行人明心见性的缘故,能够做到“念念消归自性”,
心念随缘起灭,自然而然,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发生执着,不
会念念追逐不停。
什么是“妄想”?后念追逐前念,如此念念不停,名为
“妄想”。为什么会不停“追逐”?因为错把“思维心”当
做了“自我”的缘故,便会执着与追逐。时时处处维护自我,
那就是众生的“我执”;而错认出“自我”,就是“无明”。

到了临终之际,即便已经明心见性,也必须要注意,不

- 81 -
要被无明习气,尤其是贪爱习气所驱使而再次托生入胎。对
此,达摩大师予以开示:

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被魔摄。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
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

“到了临终的时候,不可以贪取任何境界相,就能够消
除一切障碍,以明心见性的智慧,证入清净法身。”
“只要一念之间产生了怀疑,失去了对于自性的明了,
就会被魔王趁机摄受,再次落入生死轮回。”
“心性法身本来清净无染,不会承受任何业缘;只因众
生迷惑的缘故,不知不觉向境界去攀缘,因此承受虚妄的业
报而落入轮回。”
“所以,只要还有爱恋与贪着,就无法生死自在。”
“如今,只要大家充分觉悟本来法身与本来心,就不会
再被习气蒙蔽而继续生死流转。”

所谓“疑心瞥起”,就是一念无明妄动,则无始习气种
子便会接踵而来,随着业力前往投生。可是,前往投生的只
是众生那个妄想“心识”而已,绝不是心性法身。如大师所
说: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此乃一切法中最秘密之法,所谓
明心见性,必须要找到那个“清净无受”的东西才可以,它
就是本来心。它明白,它包容,它遍在,可它丝毫也不会陷
入喜怒哀乐当中。所以它就是大自在,不曾轮回。
当前,它就清净无受。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任何时候,它
都是这样清净无受。充分地觉悟它,就会明白生死如幻,确
信自心本来没有生死。所以大师说:“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
即不染习。”达摩大师是在告诉大家,明心见性之后,也就
悟得了本来心和本来法身,虽然无始以来的种种攀缘习气仍
旧虚妄存在,但无论如何也影响不了“清净无受”之心性,
其中没有生死轮回。
当这个“清净无受”之心性不会再被遗忘,修行人念念
不离它的话,那就叫做证果的圣人。那时,“但念念之中,

- 82 -
不得妄想”,大师前文说得明白,圣者念念清净,不会落入
妄想执着。从此便有了广度众生的能力,无论示现在人间,
示现在动物界,或者示现在鬼神当中,圣者都是自在的。

对此,大师继续说道:

若从圣入凡,示现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
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
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如果圣者以大慈悲心,从法身圣境转入凡间,示现在
各类众生当中,随缘教化,自然是为了广度众生。”
“因此,圣者无论是‘顺行’证入法身,还是‘逆行’
示现入轮回度众生,都是自在的,任何业力都无法拘束圣
体。”
“成就圣体的人,许久以后便会具备大威德之神力,那
时,一切种类的业力都将被圣人自在运转,无论是天堂还是
地狱,都奈何不了圣体。”

所谓“从圣入凡,示现种种杂类”,
“圣”就是圣体,也
就是如如不动心,人人本有,各各不无,就是咱的自性法身
佛;“凡”就是一切众生,有很多种类,所谓的六道轮回等
等。
大自在的圣者,例如观世音菩萨等一切菩萨摩诃萨,可
以千百亿分身,示现数不清的个体,在六道轮回当中修行佛
法,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广度众生,为众生做修行解脱之榜
样。其中每一个个体,在现象上都必然遵从于各自的因果业
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其心性圣体则了然超越生死,不随
因果而改变,不会被业力所主宰。
于是,像这样的千百亿分身菩萨,既可以逆着无为而造
业,显现在生死轮回当中与众生结缘;又可以顺着无为而修
行,最终达成解脱,归于如如圣体。无论“逆行”还是“顺
行”,其心性圣体,则了然超越于一切因果业力,丝毫不会
被拘束。所以达摩大师说:“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

- 83 -
拘它不得。”

所谓“圣成久有大威德”,是说在明心见性之后,当菩
萨成就了法身圣体之时,已证圣果,但并不会立即拥有神通,
而需要较长时间“长养圣胎”,才会逐步显现不思议功德妙
用。
那时,“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菩萨将能够自在地运转业力。
问:如何运转业力?
答:所谓“转福为寿,转寿为福”,“长劫入短时,短时
入长劫”,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等
等。
最经典的例子,世尊寿命本来是一百岁,由于观察到末
法时代出家弟子生活贫苦,世尊于心不忍,发大慈悲,舍去
二十年寿命,通过回向把它转化为末法时代出家人的福报。
这就叫做“转寿为福”。
以此因缘,如今的出家人不算太清苦,只要肯发道心,
肯用功修行,即便不攀缘,也会有信众护持,衣食不缺。因
此,各位出家的道友们,请格外珍惜今生的福报,把它用在
修行上,用在如实宣扬佛法上,切莫辜负世尊的慈悲布施。

自在地运转业力是以后的事儿,如今呢,大家还是凡夫,
是下面这种情形,达摩大师说道: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
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

“一切凡夫的神识是昏昧的,不同于圣人,圣人的心识
乃是内外明彻,因果清爽。”
“如果尚未明心见性,尚未亲证法身圣体,对于‘逆顺
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有怀疑的话,就千万不要造业。
一旦造下了恶业,便会随业流浪在生死轮回中苦不堪言,那
就悔之晚矣,没有谁能够解救啊。”

- 84 -
所谓“凡夫神识昏昧”,世间人都是如此,不明因果业
报,不识自性光明,整日沉浸在妄想分别当中,笼罩在烦恼
黑暗里面,故名“神识昏昧”。广钦老和尚对此曾有过生动
的描述,老和尚说,在家人整日里“头呆呆”。我也特意观
察过亲朋好友们,果真如此,从修行的角度看,他们的脑袋
就像浆糊。

所谓“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
是指对于前文“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和“故圣人逆顺皆得自
在,一切业拘它不得”存有怀疑。这很正常,多数学佛人对
此都会有怀疑,尚未明心见性的缘故。
即便已经见性,若未到“无修无证”之地,也难免存有
怀疑,尚未通达“造作皆空”的缘故。既然有怀疑,就不要
造业,否则,难免随着业力流浪生死。到那时后悔也没用了,
以造业之心承受业报之果,谁也救不了你。
正所谓“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世间凡夫平日里肆意
杀盗淫,不知持戒与修行,一旦大难临头,知道害怕了,通
常也晚了,业报现前,难逃恶果。菩萨则不同,菩萨不杀不
盗不淫,只因明达因果业报,所以平等敬畏一切众生,不敢
伤害众生,也不敢令其烦恼。
所谓“众生欢喜佛欢喜”,行菩萨道,首先在于不伤害
众生,不让众生烦恼。至于有些人,用花言巧语让大家高兴,
用雕虫小技给大家添乐子,又大可不必,那是“醉翁之意不
在酒”。他不是为了让“众生欢喜”,他看中的是您口袋里的
钞票。
有些法师讲经说法也这么干,那真是彻底悲催了。

倘若是亲证法身的大菩萨,他们已经“内外明彻”,彻
证身心世界本空如幻,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他们即便造业
也无妨。原因何在?空心造作空心受,不是罪来不是福。所
以,南泉禅师为解决小小纠纷,不惜斩猫;鸠摩罗什以比丘
身竟然收下御赐的十位宫女,生育出一批后代。诸如此类,
大家知道就好,不可盲目效仿。
“东施效颦”的结果,只是被人讥笑而已;冒充圣人的

- 85 -
结果呢,那真是业海无涯,苦恼无尽。

法身不仅本来清净无受,其中还具足一切功德。因此,
修行人不怕贫穷,也不曾贫穷。永嘉大师云“穷释子,口称
贫,实是身贫道不贫”,确实如此。
如何是“道不贫”?达摩大师开示:

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
作,即入如来知见。

“所谓的贫穷困苦,都发生在自己的妄想分别当中,如
果能够明了这个本心,才知道自己本来就具有无尽的宝藏。
因此,修行人应当一代一代相互劝慰与勉励,只要在明心见
性之后,放下一切造作追求,随遇而安,就会逐渐契入如来
知见,成就如来功德。”

“贫穷困苦”只是生活现象,一期生死业报身的短暂境
遇而已。身体穷不要紧,只要有简陋的衣食滋养色身,就完
全可以修行。历史上,绝大多数圣僧都很穷,穷到了破衣裹
体,住坟地,乞食为生的地步,还在坚持精进修行,怎会不
证果呢。
如今的人,看似生活条件很好,实则很穷,穷得几乎没
有了自己的时间。所谓修行,又从何谈起呢?什么这个责任,
那个义务,实话告诉大家,纯属扯淡。那都是人世间的别有
用心之人编出的谎言而已,自我安慰而已,虚假概念而已,
毫无意义。
一个修行人,真要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好,为了众生得益,
那就放下一切出家修行,比照顾家人强千百万倍。将来一朝
得道,所有亲缘眷属都能够沾光,一同出离生死轮回,一同
受用无尽的法性妙乐。只是,眼前的这虚假景象,又有几人
看得破呢?感情、面子和物欲那点儿破事,又有几人肯割舍
呢?
既然放不下,既然不肯割舍,所谓明心见性,也几乎没
可能。何以故?心不离相的缘故。

- 86 -
下面,对于尚未明心见性的初发心学佛之人,达摩大师
予以开示: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
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

“最初发心修行的人,他们的神识往往是动摇不定的。
如果在睡梦中时常见到奇异境界,不用怀疑,都是从自己心
里发生的,并不从外面来。”

所谓“初发心人”,在佛经当中有两类含义,第一、是
指最初发起菩提心,刚刚开始修学佛法的凡夫菩萨,也就是
大家;第二、是指“初发心住”位的菩萨,例如《华严经》
云:
“初发心即成正觉,所有慧心不由他悟。”就是指初住位
的菩萨。初发心住位的菩萨,已经开悟无生法忍,相似地见
性成佛,并且有了最初的证量,得到了菩萨三不退当中的“位
不退”,不会再退入普通凡夫的境界,因此,他们已经不同
于一般的凡夫了,而被称之为“贤位菩萨”。

显然,达摩大师这里所说的“初发心人”,是指像大家
一样,最初发起菩提心的凡夫。虽然已经发起菩提心,已经
开始修学佛法,但道念还不坚固,修行也不稳定。所以,宿
世的种种习气时常会泛起,表现在睡梦当中,便是奇异的梦
境。无论梦里是什么内容,达摩大师告诉大家,根本不用怀
疑,那都是自心习气的显现,并不从外面来,也不能代表什
么。

不过,有一些梦境则不同,属于修行的征兆,对此,大
师说道:

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现。
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

- 87 -
“如果在梦里见到极大的光明出现,超过了太阳的光
芒,就说明残余习气快要断尽了,法界性已然开始显现。

“如果有这样的事,就是今生能够成道的因缘和预兆。
但只能自己知道,不可以向别人说。”

所谓“法界性”,也叫做“法性”,是一切万法共有的如
如性体,其实就是法身。法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心性,三
者本无差别,其本质则是空性。
通常,带有预兆意义的梦境都发生在后半夜,从丑时到
黎明前时分,人已经得到充足的休息,心境相对明朗,比较
容易出现梦兆。而且,必须是非常清晰的梦境,才可以看作
是一种预兆或某种启示。
梦见自性的大光明也是一样,应当是在后半夜,而且非
常清晰才算数。倘若如此的话,据达摩大师开示,说明自己
的烦恼习气即将清净,法性光明已经开始显现,就快成道了。
所谓“成道”,也叫做“得道”,并非仅仅指明心见性,而是
指如实的见性成佛,即初地菩萨实证法身。因此,也叫做“证
道”。类似于永嘉玄觉禅师那样的成就,或者虚云老和尚那
样的成就,才可以叫做成道。在此之前,即便明心见性,也
只能叫做“悟道”,或者“见道”。

至于“唯自知,不可向人说”,无论禅定境界还是殊胜
的修行境界,都不应当轻易告诉别人,以免发生“违缘”,
即招引来不利因素。同时,向别人说本身就是一种着相和炫
耀,认假作真了。

类似的征兆还有几种,达摩大师说道:

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
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
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
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

“或者修行当中,在寂静的道场里行、住、坐、卧之时,

- 88 -
眼前出现了光明,有大有小,也不要说给别人听,更不应当
贪着,这也是自性的光明。”
“或者在黑暗的夜里静修时,行、住、坐、卧当中,眼
前看到了光亮,景物像白天一样清清楚楚,不要大惊小怪,
这也意味着自心将要显现本来光明。”
“再或者,夜梦当中竟然见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清清
楚楚,也说明自己心里的种种攀缘习气要息灭了,即将成道,
也不可以向别人说。”

成道的征兆,可以是梦里,也可以是行道之时。无论白
天与黑夜,只要有以上光明出现,据达摩大师开示,那都是
自性的光明。自己知道就好,不可以告诉别人。

虚云老和尚就属于上述情形,他五十六岁那年,历经了
种种劫难之后,在高旻寺禅堂里面打禅七,一心一意了生死。
老和尚后来回忆说,自己当时“功夫落堂”,就是已经深入
三昧,念念都在本参话头上面。这时,心已经完全不散乱,
几乎不再需要睡眠,昼夜一心,纯一本参话头,老和尚一路
加紧用功。
一天夜里,在不倒单的禅坐当中,忽然看到大光明如同
白昼,禅堂内外一切都清清楚楚,隔着墙远远看到香灯师正
在某处解小手。第二天,老和尚特意询问了香灯师,得到了
证实。虚云老和尚当时知道这是境界,便不予理会,只管用
功。终于,某天,禅堂护七的人,给大家行茶的时候,一不
小心,开水溢出了茶杯,烫到了虚云老和尚的手,老和尚不
由得手一松,茶杯落在了地上,啪地一声,碎了。
茶杯碎了,这一声脆响也打碎了虚云老和尚的疑情,打
破了心里面最后一点儿黏着。用行话说,这叫做“桶底脱落”。
老和尚因此大彻大悟,见性成佛。
依据达摩大师的开示,很明显,虚云老和尚不是一般的
开悟,不仅仅是悟道,而是“成道”,也叫“得道”,是地道
的见性成佛,亲证法身。这也是古来少有的大成就,虚云老
和尚因此被赞为“千年一高僧”,激励了许多后来人参禅行
道,堪称是末法时代汉传佛教修行之楷模。

- 89 -
此外,如果在夜梦当中,竟然看到了屋外天上的星星和
月亮,清清楚楚,说明自己的妄想攀缘要息灭了,这也是即
将成道的征兆。自己知道就好,不可以告诉别人,以免产生
障道因缘。
那么,如果梦境一片昏暗,是何征兆呢?对此,达摩大
师说道:

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

“梦境里如果总是一片昏昏然,内容不太清楚,景象比
较模糊,好像在阴暗的地方行走时的情形,这说明自心的烦
恼障比较严重,自己要明白。”

这是大多数人的情形,很少有清晰的梦境,通常就是一
片昏昏然。这说明自己的烦恼习气比较粗重,距离成道还远。
所谓的“烦恼障”是三种障之一,这三障是:业障、报障、
烦恼障。
其中,“业障”指过去世贪嗔痴等等习气在今生的延续,
这些习气既能够造业,也会障碍今生的修行。“报障”是指
过去世所造业力在今生招感的业报,这些业报使今生的修行
变得困难。“烦恼障”就是每个人心里的妄想分别之烦恼,
尤其是种种执着,会让人心绪不宁,同样障碍修行。
修行人要想获得成就,必须克服这“三障”的阻碍。一
般说来,通过忏悔可以消除“业障”,通过持戒和修福可以
改善“报障”,通过闻思修与禅修可以逐渐降伏“烦恼障”。
一旦降伏“三障”,尤其是降伏了“烦恼障”之后,就能够
见道,初步明心见性。

见性之后,如果见地已经足够透彻的话,该如何修证,
是否还要继续念经闻思修呢?对此,达摩大师说道: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
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

- 90 -
“如果已经彻见本性,就不用再读经和念佛了,在实修
实证来说,广学多闻,掌握丰富的佛学知识,并没有好处,
反而会让自己的神识变得昏昧。”
“如来施设经教,只是为了标示心性之方便,如果已经
识得本来心的话,哪里还用再看经学教呢。”

大师这段话,是说给已经彻底明心见性,准备通过实修
去成就圣果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读经、念佛,广学多闻,
增长知识,反而不利于实修,不利于深入三昧。因为,思维
心的使用会让他们的神识变得扰动而昏昧,不利于证果。

不过,一下子就大彻大悟的人非常少有。因此,一般人
开悟以后,通常还需要学习经论,或者参访善知识,来透彻
悟境。即便是六祖惠能大师,当时的卢惠能,初次听到客人
诵《金刚经》而开悟时,其悟境也并未透彻,所以才不远千
里去参五祖大师。
直到默默劳作了八个多月以后,在五祖大师的房间里,
听祖师讲解《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卢惠能才
于言下大悟,被祖师认可。
各位同修请注意,到这个时候为止,卢惠能并没有得到
禅定,因为他整天在干活,也从未修过禅定。因此,禅宗门
下的明心见性,与狭义的禅定无关。能否见性,不取决于禅
定,而取决于修行人的般若智慧。见性就是明达道体,而道
体本来“不定不乱”。
后来,卢惠能混迹于猎人队伍当中,避难十六年,每天
水煮野菜为生,看似无所作为,其实是非常精进的,自律极
为严格,但吃肉边菜。这个阶段,如下文所说,正是卢惠能
在见性之后的“息业养神”,因此而“余习亦尽”,逐渐消尽
了残余习气,最终成就圣果。
到后来,卢惠能剃度之后,成为住持正法的六祖大师,
其成就已经不可思议。到了晚年,当刺客用剑砍他的脖子时,
竟然会发生剑和脖子互相穿越的奇迹,把刺客都吓得晕死了
过去。

- 91 -
六祖大师成道的过程,不同于悉达多太子夜睹明星的觉
悟,因为,太子是在第四禅当中禅修,从三昧当中证悟成佛。
也不同于虚云老和尚的觉悟,因为,老和尚很早就得到了禅
定,也包括一部分神通,后来才大彻大悟而证道。
对于多数汉族人来说,学习悉达多太子和虚云老和尚比
较困难,他们都是由定而发慧,先得禅定,后明心见性而直
接证道。学习六祖大师则比较适合,先学习经论,通过经论
而见性悟道,然后再去实修实证,争取通过“息业养神,余
习亦尽”而成就圣果。
即便今生没有能力成就圣果,以明心见性的智慧行菩萨
道,也足以自他两利。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当在上品。

至于如何见性悟道,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认可以下三
个途径,那就是:
第一个途径:经由经论的闻、思、修而开悟自性;
第二个途径:经由某个具体法门的实修而开悟自性,例
如参话头、念佛、持咒,等等;
第三个途径:经由善知识的引导、启迪,甚至是棒喝而
开悟自性。

这是汉传佛教的说法。藏传佛教当中,以大圆满法门为
例,据丹贝旺旭仁波切《金刚密乘大圆满》一书(宗教文化出
版社,2006 年第一版)中,第一百四十五页说道:
“要认识大圆满觉性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为‘闻思之见
规’,第二种为‘窍诀修持规’,第三种为‘加持转移规’。
在这里大圆满自宗所用的方法,就是第三种。”

显然,金刚密乘大圆满,也认可念经闻思修可以开悟自
性。汉传佛教当中,此类情形颇多。所谓“认识大圆满觉性”,
就相当于达摩大师所说的“见本性”。所谓“窍诀修持”,就
是对于某个具体口诀的实修,禅宗参话头便属此类,一句“念
佛是谁”便是窍诀。
所谓“加持转移”,是指金刚上师对于弟子的大力引导,
让他直接悟入觉性,好比一碗水倒入另一个空碗那样直截了

- 92 -
当,这需要弟子对于上师具有无比坚固的信心。禅宗的“以
心传心”便属于此类,同样需要师资道合,需要极为殊胜的
因缘与信心。

至于明心见性以后,如何进一步转凡成圣,达摩大师予
以如下开示: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
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如果在见性以后,想要从凡入圣的话,就必须停止一
切造作,保养心神,随缘随分简单过日子。”
“如果嗔恚等习气比较重,凡事不能随缘,反而会在习
性的驱使下,距离成道越来越远,这等于自己耽误自己。”

本段文字接着上文,其中隐含着一个前提:“若见本性。

关于这方面,达摩大师前面也讲过:“若拟修无作法,先须
见性,然后息缘虑。”这就是明心见性之后的实修方法。
所谓“息业”,就是停止造业,或者说停止造作。不仅
仅是恶业,连善业也要一并放下,因为善业也属于造作,并
非真正的无为,有碍于成就圣道。
正因为如此,六祖大师对于一部《坛经》的最终开示乃
是: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也有禅师云:“坏事不如好,好事不如无。”总之,即便见性
了,也要学会没事儿,放下一切造作,才是超凡入圣之行。
所谓“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是说
修行人见性之后,仍旧可能有严重的残留习气,比如说嗔恚
习气,再比如说淫欲习气,等等。此时,不可放任习气发作,
而应当通过持戒和自律来降伏习气。否则,便是自己耽误自
己。

因此,大家首先要争取明心见性,在见性以后,则应当
遵照达摩大师的教导:
“息业养神,随分过日。”逐渐调服自
己的种种习气,将来就能够“从凡入圣”。到那时:

- 93 -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
圣人破邪魔。

“从凡入圣的圣人,可以在生死轮回当中自在地出入,
有时隐去圣德而示同凡夫,有时直接显现圣者功德,情形不
定,但一切因果业力都无法拘束其圣体。”
“既然叫做圣人,就说明已经破除了邪见和魔障。”

达摩大师这段开示,讲述圣人的功德。大家不要觉得离
自己很遥远,因为只有看清前面的道路,才会有修行的动力
和信心,才会有希望。
为何许多学佛人会退失道心?因为他们没看到希望。其
实,修行没有那么难,自心本是佛心,自性就是佛性,只要
放下无聊造作,“息业养神”,习气烦恼慢慢就会清净。就好
比浑水在水桶当中澄清的过程一样,只需要耐心坚持与等
待,并不需要费力。
修行是最省力的生活方式,造业才费劲。

对于修行解脱的全过程,达摩大师为大家小结:

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
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
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一切众生只要彻见本性,其残余习气顿时便会冰消瓦
解,神识将永不再昏昧。必须是直心当下明白才可以,就在
如今。”
“如果想要真正体会大道,首先不要执着于一切法为实
有,便会见性;然后应当停止造作,保养心神,残余习气便
会逐渐消尽;到时自然明白,而不必费力用功。”

所谓“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是
指大根器人“顿悟成佛”的情形,这类人一悟便到佛地,直

- 94 -
截痛快。但必须是直心当下明白,一悟到底才可以。悉达多
太子就是这种情形,一悟便成佛,定慧力已经圆满的缘故。
虚云老和尚也属于此类“顿悟”,只是圆满程度不及世尊而
已。

所谓“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
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则是大师对一般“渐悟”根器人的
开导,各位同修基本属于此类,我自己也是。依据达摩大师
开示,其中包含三个修行步骤:
第一步:如果想要真正体会大道,首先不要执着于一切
法为实有,便会见性;【明心见性的要点在于放下自己的执着,具
体方法就是闻思修和禅修。此步骤为:见道(自见自明)】
第二步:然后应当停止造作,保养心神,残余习气便会
逐渐消尽;【见性透彻以后,通过无为无作,逐渐消尽习气而转凡成
圣。此步骤为:修道(无为而修)】
第三步:到时自然明白,而不必费力用功。【一旦圣体现
前,才发现本来成就,不从修行而来。此步骤为:证道(无修无证)】

这三个步骤当中,最紧要的是第一步“明心见性”。实
际上,对于多数同修来说,一下子大彻大悟并不现实,通常
需要好几次明显的“悟”,次第增进,一次比一次更加清晰
透彻。这个过程,离不开经论或善知识的指导,也离不开多
年的学修积累。如果“见性”足够透彻的话,后面的实修则
是顺其自然的事,修行人自己明白。
因此,禅宗历来有句老话:
“但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
修行人最可宝贵的是具备了“见道”的智慧眼,见地端正透
彻,从此不会再落入邪道和外道。至于修行功夫有多么了不
起,禅定有多深,神通有多么显著,则在其次。因为,外道
和魔道也有这些东西,某些方面甚至更厉害,可那终究是修
行的副产品,不是成佛之正路。

《血脉论》到了这里,达摩大师已经把见性成佛的妙法
大体说清楚了。此乃佛陀嘱托祖师,祖师代代相传的禅宗一
脉之最根本内容。下面,还有一些枝节问题,请继续聆听大

- 95 -
师的开示:

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
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外道修行人没有领会佛陀的法意,不明白成佛的方
向,他们用功最多,结果,过于用功反而成了造作,违背了
圣体无为之密意。”
“他们整天驱使着自己,忙碌于念佛和诵经之类,反而
使心神灵性变得昏昧,无法脱出生死轮回。”

达摩大师这里所说的“外道”,不仅指佛教之外的外道
修行人,也包括“着相”的学佛之人。据大师所说,他们也
是“外道”,其心向外奔走追求的缘故。
不少学佛人,出家在家都有,他们念经与念佛追求速度
和遍数,想要获得更大的功德。他们认为,念得越快说明功
夫越好,念得越多意味着功德越大,于是为自己制定了充足
的功课,每天为此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把这叫做修行。
以达摩祖师来看呢,他们是在修行,只是落入了“外道”
而已,他们将会越修越糊涂。

问:那到底该如何“念佛”与“念经”呢?
答:念佛不求速度与数量,而是要声声清晰、念念分明,
念念当中对于佛陀充满了信心与恭敬。如此持之以恒,念到
心佛不二,自然心开意解,明心见性。
念经不求速度与遍数,哪怕中途有事暂停也无妨,下次
接着念。念经重在开智慧,具体方法就是闻、思、修,每个
字都念得清清楚楚,每句经文都听得明明白白,这叫“闻”;
一边念,一边体会经文的大致含义,这叫“思”;同时用心
接受经文法义,信赖它,在心中实行它,这叫“修”。
如此念经闻思修,能够迅速产生法喜,自心与经文自然
会相应。每一次相应,都会有体悟发生,心境随之逐渐开通,
早晚会明心见性。
当然,念佛与念经都是长期工夫,虽然不可造作,但也

- 96 -
绝不能偷懒。只有精进无为,才会换来自在安乐之果。

关于如何才是修行成佛之正路,以及其中的种种误区,
达摩大师继续开示: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
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
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佛陀就是不造作的闲人,哪里需要去拼命开创事业,
追求广大的名声与利益呢,死了以后有啥用?”
“只要是尚未见性的人,却把读经、念佛,长期精进地
学习;日夜六个时分(古印度把一天分为六个时分,每个时分大约
四小时)都在行道,一天到晚禅坐不倒单;或者广学多闻等
等,把这些当做是佛法。”
“诸如此类的众生,他们虽然在修行,却都误解了佛法,
都是些诽谤佛法的人。”

上述修行很了不起,许多人对此十分向往。但是,如果
尚未明心见性,却把这些修行功夫就当做是佛法,那就陷入
了执着错认,误解了佛法。因此,达摩大师说他们:“此等
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此乃祖师对他们的呵斥,提醒他们不要忽略了学佛的根
本,那就是明心见性。

对此,达摩大师继续说道: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
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
佛无识只学多闻。

“前面的佛也罢,后面的佛也罢,只是宣说了见性成佛
之法。”
“一切造作之行都是生灭无常的,如果有的人不曾见

- 97 -
性,却狂妄地说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都是有极大
罪业的人。”
“佛陀的十大弟子当中,阿难尊者在多闻方面公认为第
一,但他对于自性佛却不认识,只是广学多闻而已。”

单就广学多闻来说,在佛陀的弟子当中,阿难尊者被公
认为第一,没有人胜过他了。但是,佛陀涅槃之前,阿难尊
者却仅仅证得了三果阿那含,只见空性,未见佛性,尚未见
性成佛,也未得无漏。这足以证明,仅仅广学多闻是不够的。
佛陀涅槃之后,在大迦叶尊者的指导下,阿难尊者既证
得了四果阿罗汉,也明心见性而觉悟法身,成为传佛心印的
第二代祖师。这就是说,阿难尊者乃是世尊经教传承和心印
传承集于一身的大成就者,非其他阿罗汉可及。这就是大乘
明心见性的殊胜之处。
一般的辟支佛和阿罗汉,虽然是尊贵的圣者,其中,辟
支佛被佛陀称之为“中乘”,阿罗汉则被佛陀称之为“小乘”

合称为“二乘”圣者。但是,他们并不曾见性成佛,远不及
已经明心见性的“大乘”地上菩萨之功德。有的时候,在甚
深教法当中,佛陀也会把他们和外道相提并论,说他们还没
有真正到达解脱,尚有微细的变易生死。
同样,传佛心印的达摩大师也如此开示:

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
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经
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

“二乘修行人和外道修行人,都不曾认识自性法身佛,
他们从观察‘法数’进行修证,不知不觉已堕落在‘法数’
所对应的因果当中。”
“这些识数修证的众生,以修行之业,获得相应的业报
和业果,不能够彻底免除生死流转,严重地违背了佛陀的密
意,他们就是诽谤佛法的众生,即使杀掉他们,也没有罪业
和过失。”
“如经所说:‘阐提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
’”

- 98 -
这是本论最惊心动魄的一段文字,在此,达摩大师诠释
了如来甚深教法当中的“杀度”法门。同时,也是对二乘修
法的深深呵责。
所谓“识数修证”,是说二乘人和外道修行人,都是依
据“法数”来观察修证的。什么是“法数”?就是对于“法”
的次第分别。例如,小乘人依据苦、集、灭、道“四谛”法
来观察修证,以此为因成就阿罗汉果,这个“四谛”就是“法
数”。其修行方法,就属于达摩大师所说的“识数修证”。
同样,中乘人依据十二因缘来修证,所谓:无明缘行,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
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含老病死忧悲苦恼)。
这“十二因缘”也是“法数”,以此观修为因,成就辟支佛
果。同样属于“识数修证”。
虽然二乘圣者通过“识数修证”到达了涅槃,但并不是
最究竟的解脱,他们还在“法数”所对应的因果当中,只超
出了三界内的“分段生死”,还存有三界外微细的“变易生
死”。他们所到达的“涅槃”,还不是诸佛如来真如法性之本
来面目,而是由“识数修证”之清净因,所招感来的清净果。
他们还在微细的因果流变当中,这叫做“变易生死”。
二乘圣者以此为究竟,这就是对于如来正法的一种“诽
谤”。虽说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智慧浅薄才如此错会,但
仍有很大过失。因此,世尊时常呵斥他们为“焦芽败种”,
说他们是“增上慢人”。

既然是“焦芽败种”
,不是佛种,除去又何妨呢?因此,
达摩大师说他们“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乃
至于“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

之所以说二乘圣者“不免生死”,还在业报当中,那是
因为他们还有所住的缘故。住于哪里呢?就住在“行阴”灭
尽了,心似乎已经不再生灭的那个地方,那里还属于“识阴
境界”,并非真正的不生灭。《楞严经》云:“此湛非真,如
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其中还有极为微细的妄想,

- 99 -
世尊称之为“颠倒微细精想”。它也就是禅宗门下所说的“真
常流注”,参禅者必须要摧破它,才叫做“见性成佛”。
在“行阴”灭尽那个地方,如《楞严经》卷十所说,小
乘声闻人“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
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由于他们本性的妙智慧尚未
圆满显现,他们“疏觉真伪”,也就是没有能力辨别真假涅
槃,认假作真,所以才会“因果相酬” ,落在因果流转里面,
属于五十种阴魔当中,识阴魔的第九种:“是名第九,圆精
应心。”所成就的因果之果位呢,世尊说他们“成趣寂果” ,
贪着并纠缠于空性境界,叫做“生缠空种” 。
也是在那个地方,依据《楞严经》卷十,中乘缘觉修行
人,“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
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
人则堕定性辟支”。他们属于五十种阴魔当中,识阴魔的第
十种:“是名第十,圆觉㳷心,成湛明果”。也还在微细的因
果当中,并未到达究竟的涅槃,落在了贪住于圆满觉明的境
界里面,世尊说他们“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
二乘圣者当中的定性声闻和定性辟支佛,他们虽然被世
尊列在了五十种阴魔当中,但他们是不会再堕落的,只是“声
闻缘觉,不成增进” ,暂时无法进步了,暂时无法成佛而已。
在这个阶段,他们也属于“一阐提”当中的一种,依据窥基
大师《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对于佛经当中“一阐提”的总
结,他们被称为“无性阐提”,没有成佛之正因,将会进入
偏于寂灭的禅定,在定中则失去了成佛之果。于是,他们在
很多劫数里面都不能进一步修行,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直
到极遥远的将来,他们肯接受佛陀的教导时,才会重新发起
菩提心,开始行菩萨道,走上成佛之路。
所谓“一阐提”,指的就是断灭善根佛性的众生。如《大
般涅槃经》所说,即使杀掉一阐提人,也没有杀罪。其中“迦
叶菩萨品”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
(迦叶菩萨问佛:)“世尊!一阐提辈,以何因缘,无有善
法?”
(世尊回答:)“善男子!一阐提辈,断善根故;众生悉有
信等五根,而一阐提辈永断灭故。以是义故,杀害蚊子,犹

- 100 -
得杀罪;杀一阐提,无有杀罪。”

因为二乘人属于“无性阐提”,所以达摩大师说二乘人
“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并引证经文“经云:阐提
人不生信心,杀却无罪过”。虽然不知大师引用的是哪部经
文,因为大师是印度人,是从梵文的意思转述而来,根本无
从查找。不过,对比上面《大般涅槃经》的经文,就已经可
以作为印证了。

“一阐提人”不相信自己有佛性,更不相信自己会成佛,
甚至不相信真有佛。反过来,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能相信,与
“见性成佛”就会相应。对这样的人,达摩大师说: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
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
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
以不信。

“如果对于见性成佛有信心,这个人已经是有佛位的人
了。”
“如果自己没有见性,就不要搬弄是非去诽谤如此珍贵
的善法,否则,便是自讨苦吃。”
“善恶业的造作,一切都清清楚楚,其中的因缘果报明
明白白,所谓天堂和地狱,就在每个人眼前的造作当中。”
“愚痴的人不信这些,就在他们造下恶业之时,便已经
开始堕入黑暗地狱了,他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只因为业力习
气太粗重的缘故,所以他们不信佛法。”

所谓“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
,佛陀本没有什么“佛
位”,只是以修行人的“信心”为因,将来必会圆满成就相
应的“佛果”。因此,只要有了成佛之信心,其实就已经具
有了相应的佛位。如各部大乘经典所开示,
“因地心”与“果
地觉”一脉相承,本是不二。
所谓“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同

- 101 -
理,“造业”与“业报”也是一脉相承,同样不二,就在不
信正法之人造下恶业之时,其地狱罪报其实已经开始出现
了。具体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作恶者的心绪当中,那其
中的忿恨、怨怒、残害、损毁,以及狂躁不安等恶劣情绪,
不正是地狱现前么?
只不过,这才是一点点微小现报,更加苦痛的业报还在
后头呢。所以,对于无上甚深之法,大家可以不懂,但不可
以任意贬低,乃至于妄加诽谤。那将会障碍自己的究竟解脱,
无端造出种种苦痛与烦恼。

为何说业力和习气重,就会导致“愚人不信”,令许多
人不信正法,不信见性成佛之法呢?达摩大师解说道:

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
故,凭何辨得日光?

“业力重的人不信佛法,也不信见性成佛之法。这就好
比先天失明的盲人,生下来就没有健康的眼睛,所以不会相
信有光明。纵然反复告诉他,也不会信,只因为眼盲的缘故,
凭什么分辨得出阳光呢?”

其中道理很清楚,《圆觉经》也说:
“一切众生,生无慧
目。”一般众生天生就缺少智慧眼,信佛很不容易,尤其是
相信见性成佛之法。更何况那些业力和习气都严重的人呢,
他们更加不会信了。如今不信佛的人远远多于信佛的人,这
是末法时代的正常现象。因为众生的业力越来越重,杀盗淫
妄遍地都是,如是因如是果,这个世界不妙矣。

不过,一般众生无论投胎到了哪里,似乎它们都很满足
其状况,特别留恋那里的境遇,它们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的。
如达摩大师所说:

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
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着,亦言我今快乐,不异

- 102 -
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

“那些业力严重的愚痴者也是如此,现如今,他们有的
已经堕落在畜生道里面,种类繁多;有的虽然在做人,却生
在了贫穷下贱的人群里,求生而不得自在,求死却还舍不
得。”
“虽然它们正在遭受如此苦恼的境遇,你一旦问到它
们,它们也会说自己很快乐,和天堂没啥两样。”
“由此可知,一切众生往往以自己生活之处为快乐,并
不曾觉知自己正在受苦。”

所谓“愚人”,是指过去世造下了恶业的人,因此比较
愚痴。现如今,业力所招感,它们有些投生为动物,种类繁
多,数不胜数。畜生道很苦,佛陀称之为“血途”,充满了
弱肉强食的缘故。通常来说,动物难得善终,要么被其它动
物吃掉,要么被人杀掉,再要么病饿而死。
也有些“愚人”再次投生为人,恶业所招感,便出生在
了贫困人群,例如非洲某些地区,例如落后国家的贫民窟,
等等。他们生活很不如意,甚至连基本的衣食都没有,可是,
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人们仍旧贪生怕死,仍旧觉得
“活着”就是一种快乐。

许多人身在苦中却不以为苦,为什么?因为业力深重的
缘故,便会缺少觉醒的智慧。这些人不容易发心学佛,只有
能够体会到“无常”的人,能够感受到“苦”的人,才容易
生起学佛的信心。
有了信心以后,只要持之以恒,明心见性并不遥远。

对此,达摩大师继续说道:

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
它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
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 103 -
“这些曾经造下恶业的众生,只因业障重的缘故,所以
不能发起学佛的信心,再没有其它缘由了。”
“对于有信心的人来说,一旦他们慧根成熟,明见自心
本是如如之佛,那就叫做见性成佛。不在于出家或不出家,
只要见性,在家白衣也是佛。如果不见性,即使剃头出家了
也是外道啊。”

业障再重,也有消亡的时候;善根再浅,也有发芽的时
候。到那时,有缘人自然就会信佛、学佛。通过学修,终究
会明心见性。因此,大家平时培植自己的善根很重要。
问:如何培植自己的善根呢?
答:第一念经;第二静坐观心;第三念佛、拜佛、持咒;
第四恭敬供养三宝;第五助人为乐;第六尽量用慈悲心和平
等心待人。
最后,最最重要的,这些都需要时间,一定要为自己创
造修行的时间和空间,不惜一切代价。

如果有人能够彻见自心是佛,那就叫做“见性成佛”。
到达这样的见地并不容易,也不太可能一蹴而就。据达摩大
师所说,谁能够做到,谁就是佛,而不论出家与在家。青年
樵夫卢惠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以白衣之身大彻大悟,继
承了祖师衣钵,成为传佛心印东土第六代祖师,堪称是此土
之佛。
所谓“白衣”,古来泛指在家人,以区别于出家人的“坏
色衣”。在家与出家,差别主要是“戒律”。戒律的作用在于
保护修行人的善根,其内容主要是止恶行善,约束身心。
不过,戒律不同并不会阻碍修行人明心见性,只要具有
足够的般若智慧,无论出家、在家,都可以明心见性;而只
要见性透彻,那就叫做“见性成佛”。

祖师所开示的法理真实不虚,但是,就如今的具体情形
来看,出家显然更有利于明心见性。为什么?出家人没家庭,
住在寺院里面就如同单身宿舍一样,所有的时间都是自己
的,更容易连续行道;而且,出家人念经、坐禅、持咒等等,

- 104 -
这天经地义,不会有人无理阻挠。
在家居士则不同,他们要谋生、养家,要面对社会的种
种非议,能有多少时间来修行呢?即便修行的时候,也很难
专注,因为牵挂的事儿太多了。当年从大陆到台湾的广钦老
和尚,是一位了不起的禅师,堪称圣僧,他就曾说过,在家
人要想修到啥地步,不太可能。
法理与现实并不矛盾,见性成佛也不论出家与在家,只
是需要大家自己善巧抉择。就我个人体会,完全赞同广钦老
和尚的开示。当年就是因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才选择了
出家。尽管当时我已经看到了寺院里种种不如法的现象,但
这并不证明出家不好,也不证明佛教不好,那只能够证明某
些人不好。
可是,别人好不好与我何干呢?我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之路,我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我想做佛陀的弟子,那
我就认真去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一点儿。再次奉劝
那些真想明心见性的同修,有机会的话,选择出家专修利于
见性。莫愁生活,世尊早就为大家备好了道粮,舍寿二十年
回向给了末法时代的出家人,谁来谁有份。
来一个真的,就少一个假的。只要肯持戒修行,啥保险
都不需要,温饱不成问题。

不过,假如有些人出家以后混日子,不肯持戒,也不听
从世尊的教导,不肯奉行 “信、解、行、证”或“见、修、
行、果”的修行之路,那还不如不出家,以免浪费了十方供
养。这些人会严重损害信众的信心,这个过失很大,其罪报
在地狱。
不相信“见性成佛”之法的出家人,也绝不可能明心见
性,如达摩大师所说,他们就是光头外道。各位同修需要善
巧观察,远离那些不如法的出家人。

下面,对于达摩大师说,在家人也能够见性成佛,有人
存有疑问: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 105 -
有人问:
“在家人有妻子儿女,没有舍去男女淫欲行为,
凭什么能够成佛呢?”

提问的人,因为知道三世诸佛都是出家修行而成佛,所
以会有这个问题。不过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却不知道,
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一切佛陀在显现八相成道做教主之
前,乃至久远劫之前,就已经见性成佛了。正如《法华经》
如来寿量品所说: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
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
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
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就是说,世尊自见性成佛以来,其时间已经无量无边了。
世尊今后的寿命呢?也是无量无边。世尊的法身其实不曾灭
度,过去不曾生,未来永不灭。显现灭度的,只是释迦牟尼
佛的无常色身而已。
那么,世尊自见性成佛以来,都在做些啥事情呢?如经
文所说,就在这个大千世界当中,“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
生,令入于佛道”,这就是行菩萨道。正所谓“不为自己求
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菩萨在见性成佛以后,不会住于
涅槃,而是在无量劫里面入于生死轮回当中行菩萨道,广度
有缘众生。

因此,各位同修也可以见性成佛,那只是早晚的事。之
后,您也应当发愿广度众生,像释迦牟尼佛往昔一样行菩萨
道。期间,您或者显现为出家人,或者显现为在家人,或者
显现为天神,或者显现为饿鬼,乃至于显现在畜生道和地狱
道,都可以做到。亦如观世音菩萨那样,应以何身度者,即
现何身度之。未来,终有一世您将会福慧圆满,便如同世尊

- 106 -
一样显现八相成道,成为伟大的人天慈父、三界导师。
在您广说无量妙法,利益了一切有缘众生之后,一期度
生事业圆满了,便会显现涅槃。您肉身灭度,归宿于如如法
身。在这样的一段殊胜因缘里面,将会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获
得解脱,这就是如来出现于世的前因后果。

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谁能够彻见心性法身,
谁就会见性成佛,而不论出家人与在家人。甚至,无关乎男
女欲望,无关乎残留习气,无关乎贫富贵贱。原因何在?请
听达摩大师解说: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
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

大师回答说:“所谓成佛,只关乎见性与否,而与淫欲
无关。因此,只需要标明见性,不需要讨论淫欲。”
“众生之所以不成佛,就因为不见性。只要能够见性,
自然明白淫欲本来空寂,没啥意义。在见性以后,便会断除
淫欲行为,不再贪爱。纵然有的人见性之后,还残留一些淫
欲习气,也不会成为恼害了。”

达摩大师这段开示发人深省,为大家揭示了成佛的唯一
关键,那就是明心见性。而能否见性,与淫欲习气并没有直
接关系。换句话说,还没有断尽淫欲习气的凡夫,就是各位
同修,大家也有可能明心见性,甚至见性成佛。无论您是离
欲的出家人,还是在欲的白衣,都有可能。
实际上,凡夫僧仍存有淫欲心和残留习气。但由于持戒
的缘故,身心相对清净,更容易见性。

“见性”也叫做“见道”,是一刹那间的“顿悟”,所见
所悟正是自性如如之不生灭。正如《楞严经》第十卷云:“理
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最初见性,多
属于“理悟”,也就是透彻法理的顿悟。此时,修行人突破
了“理障”,从此不会再被道理、概念等所缠绕,心中超越

- 107 -
了对与错、是与非之类的对立差别。
因此,一个人是否已经“见道”,看看他写的东西,听
听他讲的内容,就能够判断。假如其中还存有许多纠缠不清
的地方,或者明显存有偏执,那绝非“见道”之人。至少见
地不透彻,可能有小悟,但没到大悟。
不夸张地说,“见道”之人,自然通达一切法,包括一
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知识和技艺需要学习,但法理与智慧
则成竹在胸。即使没人传授,他也可以自行通达一切甚深法
门。所以从法理来说,他已经见性成佛,也彻底突破了“乘”
与“次第”,故曰“乘悟并销”。
但就事相来说,他这个佛还不圆满,还需要修行,因为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理障”可以通过“顿悟”来破除,
见性的一刹那就属于顿悟。可“事障”不行,无量劫来积累
的种种习气,遇事遇人便会显现,需要慢慢消磨。所谓“慢
工出细活”,急不得,不经过无量劫行菩萨道,是不可能消
除干净的。
因此,“见性成佛”之后,菩萨们都会发广大愿,实践
无尽的广大菩提行,度无量众生,最终才能够圆满无上菩提。
其实,历代高僧大德和许多大居士、大护法,他们都是早已
“见性成佛”的菩萨,正在实践广大菩提愿行,正在圆满成
佛的路上。
轮回苦海茫茫无尽,菩萨们却把它变成了光明解脱之
路,生命因此意义非凡。

关于“只言见性,不言淫欲”的原因,大师继续解说:

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
净,染污不得。

“为啥说成佛‘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呢?因为佛性本
来清净的缘故。”
“佛性虽然居住在五蕴所成的色身当中,其性体却是本
来清净的,不会被淫欲等习气所染污。

- 108 -
大家的身心之本性就是佛性,也叫做清净法身。它并非
在色身之外,也不仅仅在色身之内,而是与色身和融不二,
不可区分;甚至与世界和融不二,不可区分。同时,它完全
超越凡夫身心的种种感受,不会被任何状况所影响,这真是
太不可思议了。
对此,请看达摩大师的进一步开示:

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
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
得。

“与色身和融不二的这个法身,它不同于色身,其中本
来就没有感受,它不会饿也不会渴,它不会冷也不会热,它
不会生病,它没有恩爱,它没有眷属,它没有苦和乐,它没
有喜好和厌恶,它没有短处和长处,它没有强大和弱小,它
本来就不是实成之物,其中也没有任何一个实成之物可得。

总而言之,众生身中本具足清净法身,但它并非实有之
物,如六祖大师问弟子云:“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
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就是这个东西。它本来没有
名字,方便称之为清净法身而已。倘若是明见之人,便知法
身无身,色声香味遥不可及,语言文字没法形容。不仅没法
形容,其中甚至不曾发生任何感受。

那么,众生的种种感受又从何而来呢?请听大师继续解
说:

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
执,即一任作。

“只因众生执着这个色身为实有,所以就有了饥饿和口
渴,有了寒冷和酷热,有了疾病等种种状况。如果能够不执
着色身为实有,那就一切任运自在了。”

- 109 -
所谓“不执”,正是超凡入圣之枢纽。
“不执”什么呢?
不执着地认为色身乃是实有之物,同时,不执着地认为世界
乃是实有之物,等等。
这个道理似乎不难懂,但其实很难实践。为什么?因为
只要有生命就有依托,大家生命的依托,乃是“行阴”和“识
阴”。如《楞严经》卷十所说,
“行阴”的内容名为“幽隐妄
想”,大约就是念念相续之思量执着,执着于“阿赖耶识”
为我,即是“我执”所在之处。“识阴”的内容名为“罔象
虚无颠倒妄想”,大约就是错认假象为实有,乃是“法执”
所在之处。
看破“法理”的执着,当处觉悟“我空”,即“自性空”,
可以初步明心见性,此时还是凡夫菩萨;进一步摧破“物象”
的执着,当处觉悟“法空”,才能够见性成佛。这相当于初
地菩萨的智慧证量,真正做到了“不执”,则一切都任运自
在了。

对于这样的菩萨之功德,达摩大师继续开示: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
无处不安。

“如果确实见性了,就可以在生死轮回当中得自在,随
缘运转一切法。和有神通的圣者一样自在无碍,没有了不安
之处。”

见性透彻的同修,虽然还不是圣者,但他已经能够自在
于生死轮回,能够随缘运转一切法。甚至和有神通的圣者一
样自在无碍,没有了不安之处。为什么?
答:因为明见了“法身本来无受”,自心便与法身相通,
所以心境不会再落入种种感受。于是,他便能够在饥渴、寒
热、病痛、恩爱、亲友、苦乐、好坏、长短、强弱,等等一
切境遇当中坦然自在,随处心安。此即常说的“八风吹不动”。
什么是“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这八种生活境遇。

- 110 -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明见了法身如如,也是自心如
如,那便是菩萨安心之处。所谓“转一切法”,不是要去转
变什么,而是心已经包容了一切,容许一切法在心里自然运
转。于是,相互之间没有了任何妨碍,所作所行都自在,故
名“自在无碍”。

尚未明心见性的人,或见性不透彻的人,他们必然对于
“法身本来无受”有怀疑。对此,达摩大师说:

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
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如果对于‘法身本来无受’心存疑虑,这样的人必定
无法透过一切境界而自在无碍。”
“因此,他们最好不要造业,也不可任意作为,否则难
免随着业力轮回在生死苦海。”
“如果见性透彻,即便是屠夫旃陀罗,也能够见性成
佛。”

古印度社会有四个种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
罗。此外,在“首陀罗”当中,还有一个最卑贱的“旃陀罗”
贱民阶层。所谓“旃陀罗”,翻译为执恶人(指狱卒)、主杀人
(指刽子手)、屠夫,等等。据《摩奴法典》,“旃陀罗”是指
父亲为首陀罗,母亲为婆罗门的混血后代,被古印度社会视
为最卑贱的贱民阶层,通常从事狱卒、刽子手、屠夫或清扫
垃圾等工作,服务于较高的种性阶层。

如达摩大师所说,只要见性透彻,即便是屠夫旃陀罗也
能够见性成佛。换句话说,见性成佛不存在种性高低之分,
也不论他是否正在从事杀生等极为严重的造业工作。这在当
时可谓是惊世骇俗之语,因为古印度种性制度很严格,贱民
阶层被极度歧视。另外,古印度人历来信奉因果轮回,屠夫
旃陀罗杀生造业,达摩大师竟然说他们也能够见性成佛,这
实在是不合常理。

- 111 -
早在佛陀时代,世尊就是一位倡导“种性平等”的大师,
尽管他本人出身于尊贵种性,但他仍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低贱
种性,这在当时是少有的。慈悲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包括
人类、天神、鬼神、动物等等,乃是佛教的最根本教义之一,
也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重要区别。

对于贱民屠夫“旃陀罗”一边杀生造业,一边也有可能
见性成佛,有人表示怀疑,便向大师发问: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有人问道:“旃陀罗是杀生作恶业之人,为何能够见性
成佛呢?”

问题很清楚,这里的“旃陀罗”,特指贱民阶层当中的
屠夫、刽子手、猎人、渔夫之类,他们以杀生为职业,欠下
了许多命债,其业力之严重可想而知。可达摩大师却说,只
要他们明心见性,就能够成佛。

关于其中缘由,大师解答说: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
得。

大师回答:
“所谓成佛,只论明心见性,不论造业如何。
纵然一切众生造作之业各自不同,可任何业力都无法拘束心
性之佛。”

其中深意在于,众生心性才是本来佛,而这个本来佛从
来就不曾被造业所破坏,更不会被因果业力所束缚,故名“清
净法身”。因此,觉悟心性便会成佛,这与造业没有任何牵
扯。
所以,各位同修不要怕自己业力重,只要勤奋修学,遵
循达摩大师的指示,大家都有可能见性成佛。即便今生做不

- 112 -
到,也要尽早为自己播下见性成佛的种子,期待未来的自然
成就。

关于见性成佛与造业,达摩大师继续开示:

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
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

“从数不清的无始劫以来,众生只因为不见性,才会执
着身心为实有,因此而造业,堕落在黑暗地狱当中。所以说,
迷失自性就会造业,造业就会陷入生死轮回。”
“自从觉悟了本性之佛,便会了知身心如幻,就再也不
会造业了。”

问:造业的究竟是谁?
答:不是心性法身,而是妄想。一切众生以妄想心造业,
便会以妄想心承受业力,从而陷入了如幻的生死轮回。
一旦觉悟心性法身本自如如,所谓“法身本来无受”,
妄想又从何安立呢?妄想心一旦灭尽,又有谁需要去承受所
谓的因果业报呢?所以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
亡。”众生解脱的唯一途径,便是超越妄想。可是,若不明
心见性,怎知道有个东西本来就超越妄想,从来就不曾陷入
生死轮回呢?怎知道业力丝毫也不会干扰它呢?

对此,达摩大师继续开示:

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
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如果不见性,即使念佛也无法免除因果业报,那就不
可以说杀害生命没关系。”
“如果明心见性已经透彻,完全消除了对于‘法身本来
无受’的疑虑,即便杀害生命,也不曾奈何它。”

- 113 -
问:据经论所说,
“念一句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为何大师却说念佛免除不了业报呢?
答:念佛之心乃是生灭心,仍属于妄想心的范畴。念来
念去,妄想心还健在,它仍旧需要承受过去的因果业报。否
则,假如念佛可以免除业报的话,那大家天天念佛,就应该
可以不生病,不遭遇冤家债主,不受任何苦报了。这会实现
吗?显然不会。所以,达摩大师说得千真万确,仅仅念佛号,
是不可能免除宿世因果业报的。
问:那“念一句佛号,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是何含义
呢?
答:以念一句佛号之善因缘,可以使未来无尽的生死轮
回减少八十亿劫。换句话说,您可以提早八十亿劫见性成佛。
可是,众生未来的生死轮回有多少呢?无量劫。八十亿劫在
无量劫当中,也不过是一刹那而已。

所谓“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是说见
性成佛的菩萨,亲证“法身本来无受”,即便杀生造业,也
不会妨碍清净法身之自在圆满。
问:见性的菩萨为何还要杀生造业呢?
答:因缘不可思议,菩萨功德不可思议。许多苦恼众生
没有解脱之缘,菩萨们便会大慈大悲以种种方便与众生结
缘,或布施,或帮助,或说法,或赞叹;或提醒,或批评,
或打骂,或将极其罪恶之人杀掉,免得他们既造业又伤害其
它众生。
凡此种种,对于见性成佛的菩萨来说,都是无边广大之
菩萨行。只是,作为尚未见性成佛的普通修行人,大家不可
盲目效仿;否则,以凡夫妄想心造业,也必将以妄想心承受
相应的因果业报。到那时自救无门,必将苦海无边。

到这里,《血脉论》即将圆满。下面,达摩大师亲自宣
说远来东土之因缘,并对“即心是佛”的传心之法予以总结。
大师说道: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

- 114 -
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
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

“自从大迦叶尊者承佛慈嘱,直到般若多罗尊者,前面
这二十七代祖师,只是一代代地传承心印而已。”
“如今我来到这个国度,也只是传播大乘顿教,所谓即
心是佛,而不标榜持戒、精进与苦行。”
“乃至于,如果不明了即心是佛,就算能够不怕水淹火
烧,能够攀登锋利刀剑做成的梯子,能够日中一食、长坐不
卧而行头陀,等等,这些都还是外道的有为造作之法。”

禅宗一脉,从摩诃迦叶尊者直到菩提达摩大师,是为西
天印度的二十八代祖师。传承到中国以后,以达摩大师为初
祖,后面还有五代祖师,即: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
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惠能大师。
到了六祖惠能大师以后,祖师的位子就不再传递了,而
只是传递心印之法。这是因为:一方面,禅法普遍弘扬的机
缘已经成熟;另一方面,人的根基日渐陋劣,有些人会拼命
争抢祖师之位,如果传位反而不利于法的弘扬。

达摩大师应般若多罗尊者的授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
道,究竟传了个什么道呢?大师自言:“吾今来此土,唯传
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所谓“教
是佛语,禅乃佛心”,禅宗一脉之所以独倡“教外别传”,就
是为了弥补经教语言之不足。意在提醒一切佛弟子,学习经
教的目的,在于“借教明心”,就如同“因指观月”一样。
切不可执着于经教文字,而必须要体会经文法义,顺着法义
的指导深入观察,最终必将会觉悟“即心是佛”。
至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六度”当中
的前五度都是方便,唯有“般若”才是诸佛如来密意之所在。
因此,
“般若波罗蜜”被世尊赞为“第一波罗蜜” 。其中密意
难以言说,唯有“以心传心”,故需要“教外别传”的禅宗
一脉来提倡。所谓提倡,无非是“直接指出”而已,如达摩
大师所说“即心是佛”,若不领悟自心本来佛,前五度的种

- 115 -
种苦行,无异于外道之行。
各位同修切记,如达摩大师前文所开示:
“佛是西国语,
此土云觉性。”种种神通变化与非凡能力都不是佛,佛乃是
其中蕴含的“如如妙性”,也就是诸位同修当前的“如如之
心”。它好比“月亮”,一切佛祖的言语开示则好比“标月之
指”,聪明人自然能够顺着手指观察到月亮,大家也应当可
以在经论的指导下观察到“如如之心”而明心见性。

接下来,达摩大师为大家总结“传佛心印”之法:

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
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
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

“如果能够当处认出一切作为和运动的灵觉之性,便会
明白,你自己的灵觉之性就是三世诸佛之心。”
“前面的佛也罢,后面的佛也罢,只是标明以心传心,
此外再也没有其它法了。”
“如果能够体认这个‘即心是佛’之法,这个人虽然还
是凡夫身,甚至连一个字都不认识,他也是佛。”
“如果不认识自己的灵觉之性,即使他有能力把身体粉
碎成微尘,到里面去寻找佛,终究还是找不到呀。”

达摩大师都说透了,大家只需要踏踏实实去观察,去认
识自己的灵觉之性,其余都是小事。见性就是佛,哪怕还是
凡夫身,哪怕文化不高,哪怕还有残留的习气毛病等等,都
不要紧。
反过来,有些人总是要去追求各种能力与功德,那并非
正道,再大的本领也不是佛,都是因缘生灭之幻相而已。先
要见性,而且要见得透彻明了,然后才好行菩萨道,自度度
人,则终将圆满无上菩提。

至于如何才是佛,达摩大师继续总结传心之法:

- 116 -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
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
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

“所谓的佛,也叫做法身,也叫做本心,这个心没有形
相,没有因缘果报,没有筋骨血肉,就好像虚空一样,终究
抓取不到。”
“它不同于有质碍的事物,也不同于外道所谓的梵我或
断灭空。”
“这个心,除了如来一人能够明白,其余一切众生都是
迷惑之人,他们尚未明了。”

这里,达摩大师是在总结前文,法身也罢,本心也罢,
它既是平平常常的,又是不可思议的。它没有形质,所以不
属于“有”;它不会断灭,所以不属于“无”。它也不同于外
道所说的“梵我”,并不存在那样一个清净不变的大我,因
为它可以随缘现起一切法,且终究不可得;它也不同于断灭
空,因为它本来不曾产生,永远也不会灭亡,它的作用无处
不在,整个法界都是它。
虽然都是它,一切因果业报等等却无法束缚它。假如把
它比喻为大海的话,因果业报以及全部生死轮回,就好比大
海里的浪花。众生的本心如此广大而不可思议,自己却不认
识,怎不令人感慨呢。
众生一旦识得本心,他就是佛。

因此大师说:“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
明了。”达摩大师就是这样的见性成佛之如来,下面,大师
再次为大家指示“本心”之所在:

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
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
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

“这个本心不曾离开四大所组成的色身,色身也不曾离

- 117 -
开本心;如果色身离开本心的话,就没有种种活动能力了。

“这个色身本来没有知觉,就如同花草树木、瓦片碎石
一样。色身是没有灵性的,它怎么会运动呢?”
“如果自己的心动了,色身才会动。因此,色身的一切
语言、作为和运动,包括见、闻、嗅、尝、觉、知在内,都
是本心在动,也是本心动了以后的作用。”

大家色身的物质成分,来自于食物和水,也都间接地来
自于土壤。其中的元素,土壤里面都有。但是,土壤不会运
动,也不会见闻觉知,更不会思考;大家的色身却会动会跑,
会见闻觉知,大脑还会思考,原因何在?
因为本来心与色身同在,不曾离开。色身所有的语言和
运动,以及见闻觉知等等,其实都是大家的本心在动,它一
动,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作用。
“本心”动了以后叫什么?叫做“心念”或“念头”。
所以,一切见闻觉知与各种活动,都源于大家的“心念”。

问:不是说本心“如如不动”吗?为何又说一切都是本
心在动呢?
答:本心常自如如不动而有一切自在妙用,它不是一片
死寂,它是纵然起念动用也如如。此处不可思议,需要您如
实观察自心,那里并非语言可及。

关于本心和种种动用之间的关系,达摩大师继续开示:

动是心动,动即其用。

“所有的活动都是本心在动,这些活动也就是本心的作
用。”

因此,大家不可以离开色身的活动与见闻觉知等,另外
去找本心。
所谓的“动”,即前文所说的“运动”
,包括身心的一切
活动。古代汉语当中,“运动”之含义大约是“动转运行”

- 118 -
和“运用”
,更接近于如今的“活动”。如今的“运动”一词,
通常指各种体育运动,其含义比较狭窄。

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

“在各种运动和见闻嗅尝觉知等作用之外,没有另外独
存的本心;在本心之外呢,也不可能有任何运动和作用。”

因此,大家需要认清楚,色身的各种运动,心的见、闻、
嗅、尝、觉、知等作用,随时都与本心同在,相互交融在一
起而密不可分。
虽然相互交融在一起,但是:

动不是心,心不是动。

“各种运动与作用之状况,那不是本心,因为本心不属
于动相。”

接着前面,虽然同在,虽然相互交融而密不可分,但运
动和作用都有相,而本心无相。所以本心不同于运动,它没
有动相。

动本无心,心本无动。

“各种运动和作用本身,其中没有本心;而本心呢,是
从来就不动的。”

这就意味着,所有的运动与作用都是虚妄的,而本心并
非虚妄。本心当中,没有任何虚妄的动相。

动不离心,心不离动。

“但是,所有的运动与作用,都不曾离开本心;本心呢,
也不曾离开运动与作用。”

- 119 -
这是说,运动和作用虽然虚妄,却不在本心之外;本心
虽然无相,却不妨显现出运动与作用之幻相。

动无心离,心无动离。

“一切运动与作用,都不会被本心所离弃;本心呢,也
不会被运动和作用所离弃。”

因此,所有的运动与见闻觉知等作用,当体就是本心,
本心如此圆融而周遍。

动是心用,用是心动。

“各种运动和作用,都是本心之作用;各种作用,也都
是本心动念之相。”

这就好比:各种波动,都是水的作用;所有的波澜起伏,
无非都是水的涌动而已。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涌动之相”
却并不是水。
同理:一切运动和见闻觉知之作用,都是本心之心念功
用;这些功用,都源于本心的动念。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动
念之相”,也就是一切“心念”,却并不是本心。

动即心用,用即心动。

“只要发生运动或见闻觉知等,那就是本心在作用;只
要发生了作用,那就是本心在动念。”

现象界的一切,都源于无相本心的“念动”;于是,本
心本来无相,却可以随着“念动”而呈现纷然万象。此纷然
万象并非本心,却也不离本心。如此法界正是本心全体,真
是奇哉、妙哉。

- 120 -
不动不用,用体本空。

“既不运动也不作用的时候,那个‘本心’动用之体,
当体本空。”

这就是返本还源之路。
各位同修,大家不造作的时候,不攀缘的时候,不粘着
见闻觉知的时候,总之,心念不妄动的时候,就在此时,
“本
心”空无形相,却是自知自明。

如《坛经》中惠明问法,六祖云:“汝既为法而来,可
屏(音:并)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惠明静心良久,六祖便逗机开示,直指“本心”之所在,
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
面目?”
古代汉语当中,原本没有“哪”这个字,后来才演化出
来的,这里的“那”就相当于今天的“哪”,属于疑问代词。
祖师这一问,便引导惠明直下自见了“本心”。

这是一种启发式的询问,祖师直指心念平息之处,灵明
不死之空性,让惠明去观察,那就是“本心”。所谓“明心
见性”,就这么简单。请大家注意“明良久”一句经文,这
就是静心的功夫,修行人如果不能澄清当下一念,在妄想分
别当中是不可能见性的。
即便有了静心的功夫,还需要有透彻的“观慧”才可以
见性,这要么来自于善知识的指引,要么来自于经论的启发,
仅仅靠自己是不行的。

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

“本空之中本来没有运动和作用,所有的运动和作用都
与本心同体不二,但‘本心’却不曾有任何动用之相。”

不仅如前文所说“不动不用,用体本空”,其实,即便

- 121 -
发生了运动和作用,
“用体”仍旧“本空”。

问:如何是“本空”?
答:眼不见心外之色,则色本空;耳不闻心外之声,则
声本空;鼻不嗅心外之香,则香本空;舌不尝心外之味,则
味本空;身不觉心外之触,则触本空;意不知心外之法,则
法本空。心空故,六尘等一切法本空。
若能如此,才知道:六尘本空,而不必灭掉六尘;世界
本空,而不必等到世界毁灭;法界本空,而不必推理论证;
轮回本空,而不必惧怕生死。
此时,一切运动和身心作用当即如幻。而这如幻的一切,
与本心从来就同体不二。虽然同体不二,“本心”却不曾动
过,它如如。

请大家按照达摩大师上述一系列指点去观察,必会觉悟
“本心”。到这里,达摩大师已将传佛心印之法,淋漓尽致
地小结完毕。下面,大师引用经文做证明:

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
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
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所以,佛经里曾这样说:一切运动当中,本心终无所
动。身体整天有来有去,而本心不曾有来去;眼睛整天到处
见,而本心不曾有所见;脸上整天带着笑容,而本心不曾有
笑容;耳朵整天在听闻,而本心不曾听闻;意识整天在了知,
而本心不曾有知;心情整天都欢喜,而本心不曾欢喜;末那
识整天在心行思量,而本心不曾有思量之行;阿赖耶识整天
安住于自己的境界,而本心不曾有任何安住。”

如此之法,可谓是尽佛境界矣,其微妙处甚难了知。需
要大家反复参寻,一旦契入,见性成佛有份。

对于如此深奥的经文,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很

- 122 -
正常。在这里,本人奉献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仅供参考。关
于这段经文,以及下面所引用的几段经文,到底出自哪部经
典,达摩大师并未说明。由于大师是印度人,用汉语把梵文
经文的意思转述出来,故无从查找。
《血脉论》到底是不是达摩大师的著作?许多人对此表
示怀疑。其实完全不必怀疑,能造出如此奥妙论典的人,在
佛教来说,必是证果的大乘圣者;而圣者无妄语,绝不会冒
名顶替。另外,纵观全文,虽然经过了弟子们的润色,仍然
可以看出,许多地方有不合汉语习惯的文字顺序和用法,这
恰恰说明,本论的作者是外族人。

下面,达摩大师继续引证经文: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
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

“所以,佛经曾这样说:‘本心’之境地在哪里?就在
言语之道断尽的地方,也在心念之行灭绝的地方。同时,一
切见闻觉知等作用,当体就是‘本心’圆满寂灭之处。”
“乃至于,就在意识心嗔恨或者欢喜之时,就在身体疼
痛或者瘙痒之处,‘本心’却不曾陷入这些感受,它圆满寂
灭,它简直就像木头人一样啊。为什么?只因为,细细推敲
所谓的嗔、喜与痛、痒,终究了不可得。”

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仁王护国经》云:“心
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可供参考。

本心如此自在不动,每个人都具备,就在当前,它超然
于一切感受,虽明了一切,却不曾陷入其中,总是如如寂灭。
它像什么呢?竟好像一个木头人一般。
修行人是否已经见性透彻?请以此来自行检验,看看你
的心是不是随时如如寂灭。如唐代庞居士《悟道偈》云: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

- 123 -
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也不惊;
心境如如只个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其中,“铁牛”和“木人”都是在比喻“本心”。对于每
个人来说,“本心”其实随时都在,它就是心中最底层的那
分如如明了,丝毫不带感情色彩,也不夹杂概念分别与执着,
它只是明朗而空寂。谁能够透过妄想找到这个“木头人”一
般的如如之心,谁就明心见性。见性纯熟之后,烦恼习气自
然被“本心”降伏,那就叫做“悟道”。庞居士就是一位悟
道的大居士,非常了不起。

问:那“感情”、“概念”等等又是什么呢?
答:那就是妄想、分别和执着,也是众生的烦恼显现。
问:难道佛陀和大菩萨没有感情吗?
答:佛陀完全超越了感情,也不会再显现,所谓“诸佛
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也。大菩萨或许会有少许显现,但能够
不为所动,其“本心”常现前的缘故。“本心”当中没有丝
毫情感与概念。
问:那么,注重感情的人,或者执着概念的人,是否能
够明心见性呢?
答:不能。“情感”属于“业障”和“事障”,它会让人
不由自主地攀缘并粘附于六尘境界,障碍“本心”之明了。
“概念”属于“理障”,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粘附于“法理”
而形成“知见障碍”,也无法明了“本心”。

为何如今的修行人难以明见“本心”?因为他们不肯放
下“感情”和“概念”,他们甚至不晓得应该这样做。他们
的心因此而停不下攀缘,又怎会明心见性呢。
所谓“成佛”,就是要彻底超越“情染”。“情染”是什
么?就是“情感”和“沾染”,爱、恨都是“情”,取、舍都
是“染”,故名“情染”。佛陀不属于“有情”,有“情染”
即是众生,无“情染”即是诸佛。若能放下“情染”,便会
超越妄想攀缘,众生当即见性成佛。

- 124 -
下面,达摩大师继续引证经文,诠释本心: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
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

“所以,佛经曾这样说:造作恶业,就会招得苦难的业
报;造作善业,就会感得美好的业报。不仅嗔心太重会堕入
地狱,假如欢喜心常有的话,就会生到天界。”
“如果能够了知嗔恨与欢喜其性本空,那么,只要不再
执着于嗔恨、欢喜等感受,当即就可以从业力当中解脱。”

当处看破,当处解脱。承受业力的那个,只是虚妄的“妄
心”而已,并不是“本心”。
“本心”超然于一切,超越种种
因果业报,只要踏踏实实觉悟它,一切都会解脱。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指觉悟“本心”。“本心”本来
如此,不需要什么修为与创造,只需要你去发现它,发现就
是觉悟。

在《血脉论》的结尾,达摩大师再次提示“见性”之重
要,并略述本论的作用,那就是: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
及一二也。

“如果不曾见性,即便讲经说法,也决然没有凭据。”
“此传佛心印之妙法,说也说不完,在此简略标示一下
邪见、正见之差别,其实连十分之一、二也没有啊。”

见性的人讲经说法,乃是顺性而谈,都是从心性当中流
露出来的,不会偏离“本心”。不见性的人讲经说法,无非
是知识与学问的传递,或许言辞美妙,只是他心里没底,不
踏实。
《血脉论》的作用,如大师所说,在于“略标邪正”,
简略标示一下邪见、正见之差别,从而彰显“以心传心,不

- 125 -
立文字”之禅宗正脉。

全文结束之际,达摩大师用一首颂文,为大家再次直指
本心。大师说道: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
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
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

“心,这个即心是佛之心,它难以找到;在它显现宽广
之时,就会遍满整个法界;在它显现狭窄之时,或许连一根
针也容不下。”
“我从来只是求证此心,而不曾向外求佛;并因此而了
知,三界轮回原来空无一物。”
“如果您想要求证佛果,只要求证此心就行;就是这个
心,这个本心,这个当处之心,它就是佛。”
“当我求证本心之时,这正是本心自身的作用;因此,
虽然求证本心,却不应当期待有一个本心可以被证知。”
“佛性并非从自心外面得来,本心之全体法界当中,心
念一旦生起,那便是罪业产生之时。”

达摩大师以圣者之证量现身说法,为大家指明了“求佛”
之方向,那就是“但求心”,只需要“求证本心”。莲花生大
师也说过:“因此要赤见自己的本觉现量,这赤见自解是何
等奥妙!是故必须求悟此自觉之性,秘奥封禁。”
其中,“本觉现量”就是达摩大师所说的“本心”,它不
会无缘无故自己显露,而需要大家“发愿”。往远处说,大
家必须要发愿“成佛、度众生”;往近处说,每一个修行人
都应当发愿在今生就“明心见性”,乃至于“了生脱死”等
等,这就是菩提愿。无论做到与否,愿力不可缺少。
“本心”不可能被谁无意中“撞到”,只有发愿“明心
见性”,并勤于“参悟”的人才有可能觉悟它。人们常说“机

- 126 -
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确实如此。那些没有菩提愿力的修
行人,无异于没头苍蝇,他们只会浑浑噩噩度日,在分别妄
想或者枯定当中了此残生。他们不可能觉悟“本心”,因此
也无法超越虚妄的生死轮回。

最后,达摩大师用一首偈语,归结自己不远万里来到东
土之大事因缘:

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我来到这个国度的本意,就是传递如来心印之法,救
度迷惑的众生。我如一花,将会陆续开出五个花瓣,至于结
果,自然而然会成就。”

所谓“一花开五叶”,是指在达摩大师所传的禅宗一脉
当中,将会陆续开出五个花瓣。此乃初祖达摩之授记,后面,
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五
位祖师也就陆续出世了。
所谓“结果自然成”,前面几位祖师都是单传,或者小
范围传法,得益者不太多。直到六祖惠能大师剃度登坛,方
才广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如此恢弘大道,如日
中天,灿然华夏一千多年,得道者不计其数。至今,仍余绪
未绝。
初祖达摩大师的《血脉论》,以及六祖惠能大师的《法
宝坛经》,这两部禅门心要仍然存世流传。其他诸位祖师、
大德的语录、事迹等,也都还保存完好。足证大法仍在,明
心见性仍可以做到。各位同修且需努力,莫辜负了历代祖师
慈悲应世之大事因缘。

达摩血脉论浅读 终

- 127 -
直指觉性赤见自解

莲花生大师 著
刘立千居士 译汉
布楚活佛 倡印

一、书名《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直指觉性赤见
自解》。

释文:
“第一、本书名为《直指觉性赤见自解》,出自《深法
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乃其中的一部分。”

本书由莲花生大师著述,以伏藏的形式在藏地多个地点
秘密流传,近代由多位伏藏师所开启,这是其中版本之一,
由刘立千居士翻译为汉语,在多个版本当中,译文最为精准
明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属于无上密乘大圆满的秘密教法,
本来是需要传承才能够学修的,但莲花生大师为了利益更多
的有缘众生,在本文末尾特别予以开许,只要你能够遇到本
文,就是大师的有缘弟子,就可以依照文字进行学修。
布楚活佛遵照莲花生大师的本意,特地予以倡印,使得
本文在互联网得以广泛流传。那就是说,活佛认为本文是可
以公开流传的特殊的秘密教法,有缘遇到的人都可以依照法
本学修。
本人主要修学汉传佛教,不具备大圆满的传承,但遵照
莲花生大师之意旨,参照布楚活佛之倡印,便知道自己可以
学修本文,也因此深获法益。鉴于刘立千居士的翻译仍有诸
多不易明白之处,故发心予以简要阐释,以方便初学者,也
希望能够利益更多的社会大众。释文当中倘有错谬、疏漏之
处,在此忏悔,容发现后另行更改。

二、敬礼

- 128 -
顶礼觉性自明三身尊。

释文:
“第二、造论之前首先敬礼三身佛:顶礼觉性自明法、
报、化三身世尊。”

所谓“觉性自明”,是指每个人的觉性自身本来就具有
天然的明了,明了也是一种光明,明晰了知的缘故。但这种
光明没有任何形相,所以后文莲花生大师说它“唯此心性是
尽知尽觉,空而且明,从本就是明空无别犹如虚空”。
这明空无别的自心觉性就是法、报、化三身佛;或者说,
其中具备法、报、化三身佛;再或者说,一切法、报、化三
身佛都在自心觉性当中,都是自心觉性之显现。其具体含义,
详见后文第八关于三身的开示。
莲花生大师本身就属于化身佛,但他要造论之时,仍需
要敬礼三身佛,以表明其殊胜智慧之来源。三世诸佛的殊胜
智慧都来源于自心觉性,各位佛弟子乃至所有众生的智慧也
是一样,同样来源于自心觉性——自性佛。因此,禅宗六祖
惠能大师曾将皈依三宝诠释为归依自性的觉、正、净,由此
可见,莲花生大师所传授的大圆满法与惠能大师所传授的禅
宗异曲同工。后文当中,大家能够看到,从“见性成佛”这
个角度来说,大圆满与禅宗完全一致,连很多表述都非常相
似。与中华本土禅的代表人物宝志禅师的开示也完全一致,
其《大乘赞十首》和《十二时辰颂》等等就是证明,其中法
义与《六祖法宝坛经》及本文可以互参。

三、述意
我将开示《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直指觉性
赤裸现见自行解脱》,如是直指自己觉性之法,有缘善男子,
应善自领悟!
三昧耶,甲,甲,甲。

释文:
“第三、概述全文大意。

- 129 -
“我将为你们开示《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当中的
《直指觉性赤裸现见自行解脱》,像这样的直接指示自己觉
性之教法甚为宝贵,各位有缘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应当好好
领悟!”
“守护三昧耶戒!甲(密)!甲(密)!甲(密)!”

所谓“直指觉性赤裸现见自行解脱”,莲花生大师已经
把此法门之特点和盘托出,就是说,大师在本文当中将为大
家直接指示自心觉性之所在,使大家能够脱去种种包装,让
自心觉性赤裸裸地显现出来,当前就能够见到它,并因此使
自心获得自行解脱。禅宗把这叫做“赤裸裸一丝不挂”,显
然完全一致。
什么叫做“自行解脱”?就是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因素,
其自身本来就是解脱的,本来就没有任何束缚。恰似禅宗祖
师问“谁缚你?”一样,你一反观,就会发现自心本来就不
存在任何束缚,这就叫做自行解脱。
问:那平日里的“束缚”到底是什么呢?
答:虚妄的心念缠绕而已,其中没有实质内容。

关于“三昧耶戒”,指密乘戒,其具体内容通常不公开,
但与菩萨“三聚净戒”之精神大体一致,要点在于守护菩提
心。依据大乘经典,“三聚净戒”可归结为三句话:“1、誓
断一切恶;2、誓修一切善;3、誓度一切众生。”
“三昧耶戒”
在各个教派当中有所不同,请以各自的传承为准。

四、直指心性(觉、明、现)
唉玛火(奇哉)!一心之内圆满包容了轮回与涅槃,它
的本性无始即然,而你却不知道;明和觉从未有间断,而你
却不认识;它处处皆无碍显现,而你却不了解。因此,为使
你能了解心性的本面而作开示。三世诸佛讲说了八万四千无
量法门,除了觉悟此性外过此说者佛未曾说。经典遍满虚空
不可计量,究竟教诲只有直指觉性三句话。此现量直指诸佛
之密意,既无前行,也无后修,导入之法,即此而已。

- 130 -
释文:
“第四、为你们直接指示心性之所在(它就是你们自心当
前的觉知、明了、显现)。”
“奇哉!你的当前一心就圆满包含了生死轮回和涅槃寂
静,心的本性从无始以来就是这样的,从不曾改变,而你却
不知道;心的明了和觉知从未有过间断,而你却不认识;心
的明了和觉知在在处处都会没有障碍地显现,而你却不了
解。因此,为了使你们能够了解心性的本来面目而为你们作
开示。”
“你们要知道,已经出世的三世诸佛,虽然讲说了八万
四千法门,甚至于无量法门,但其要点除了使你们觉悟此心
性之外,佛陀从未从说过其它。虽然三世诸佛的经典堆积起
来足可充满虚空而无法计算其数量,但其中的最究竟教诲只
有后文所说的直指觉性三句话。像这样为你们在当前直接指
出诸佛的秘密意旨,这殊胜教法既没有前面的加行,也不需
要后续修法,直接引导你们契入自心觉性之最殊胜教法就是
本文。”

所谓“直指觉性三句话”,即后文第七明空觉性当中,
莲花生大师所开示的“直指进入觉性之法有三要”,后文详
明。
在一般的秘密教法当中,修根本法之前需要先修加行,
例如常见的“四加行”之类;在金刚上师为你指示觉性之后,
还需要你自己进一步实践后续修行。但本文不同,这个法门
太殊胜,莲花生大师明确告知大家,能使你直接见性解脱,
不需要加行和后续修行,就是本文的最殊胜教法。

五、一心
吉哈!有缘弟子且谛听!所谓心者颇为广泛传播而声响
亮,但对此性不了解或邪解和了解片面,由于未能正确如实
了解之故,遂产生了无量的宗派之学说。而一般平庸士夫未
悟此性,对自己的本面自己不知道,故不断流转于三界六道
而受苦。他们皆因不悟自心本性而成过。烦恼的声闻独觉,
只了悟无我的一面,虽欲求证悟而不能如实得悟。其他因受

- 131 -
各自宗派和理论束缚不能见到心的光明,烦恼声闻独觉执着
能所而成障碍,中观执着二谛边见成为障,下三瑜伽执着观
想念诵成为障,摩诃、阿鲁执着界觉成为障。于无二义分之
为二而致误,若二不能融合为一不能成佛,因为皆是一心,
轮涅本来无分别,若去断离取舍仍流转于轮回。因此现将所
作法事一齐放下,指示你一切精华即此赤见觉性自行解脱之
法。当你悟到一切法本自大解脱,则知大圆满是圆具一切。
三昧耶,甲,甲,甲。

释文:
“第五、为你们开示何为一心。”
“善哉!一切有缘弟子请仔细聆听。那所谓的‘心’,
在一切修行人当中传播极为广泛,它名声响亮。但这个心是
指心性而非心念,对于此心性许多人不了解,或发生了偏邪
见解,或只是片面了解,等等,由于没能够正确如实地了解
心性的缘故,于是就产生了数不清的各个宗派和学说。”
“而一般不修行的平庸人士,更是尚未觉悟此心性,他
们对于自己的本来面目完全不知道,因此在生生世世里面不
停地流转在三界六道而承受了种种苦难。他们都是因为不曾
觉悟自心之本性而成为过失。”
“在佛教修行人当中,烦恼的声闻、缘觉等二乘人,他
们只觉悟了心性中无我的那一面,便止步不前,虽然他们也
想求得最究竟的证悟,却不能够像佛陀一样获得如实证悟。
其他修行人,也往往因为受到各自宗派和理论的束缚而不能
如实见到心性的光明。”
“其中,烦恼的声闻、缘觉(独觉和缘觉都是辟支佛,有佛
之时,他们依据佛陀开示的十二因缘而证悟,称之为缘觉;无佛时代,
他们自行证悟无漏圣果,称之为独觉),是因为执着于能、所对立
而成为证悟的障碍(二乘人执着于自己为能入,涅槃为所入;执着
于自己为能出离,生死轮回为所出离,等等,这些都属于能所对立,
也属于法执);中观学派(属于显教当中的菩萨乘,加上前面的声闻
乘和缘觉乘,合称为显教三乘)当中的不善学者,则因执着于二
谛(真、俗二谛)当中的某一边,这就是边见,因此成为证悟
的障碍;下三部瑜伽(指外密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 当中

- 132 -
的不善学者,则因执着于观想、念诵而成为证悟的障碍;在
内密三乘(摩诃瑜伽-生起次第、阿鲁瑜伽-圆满次第、阿底瑜伽-大
,前两乘摩诃瑜伽(译为大瑜伽,修生起次第为主)和阿鲁
圆满)
瑜伽(译为无比瑜伽,修圆满次第为主)当中的不善学者,则因
执着于界、觉对立(虚空界与觉性对立,尚未能够融为一味)而成
为证悟的障碍。”
“上述修行人都是因为在无二之究竟法义当中分立出
了二边,因而导致对于心性一如的误解,如果二边不能够融
合为一则不能成佛,因为全法界都是一心,生死轮回和涅槃
寂静本来没有分别,假如修行人还要去执着于断(断除烦恼)、
离(离开生死)、取(证取涅槃)、舍(舍弃轮回)的话,则仍将
流转于生死轮回(为什么?因为你认假作真了)。因此,现在我
把所做的法事一齐都放下,为你们指示佛法九乘(显教三乘、
外密三乘、内密三乘)之巅的阿底瑜伽之大圆满法,其中一切
教法之精华就是这赤裸现见觉性的自行解脱之法。当你经由
本文之直指觉性而领悟到法界当中的一切法本来就在心性
当中,而此心性广大无边际,故一切法均不成为束缚而本自
解脱,你就会知晓所谓大圆满就是心性中圆满具足一切,故
名一心。”
“守护三昧耶戒!甲!甲!甲! ”

大圆满法如此殊胜不可思议,宁玛派称其为“佛法九乘
次第之巅”,乃最最究竟之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莲花生大
师所说的:“当你悟到一切法本自大解脱,则知大圆满是圆
具一切。”
禅宗同样是“最上乘”法,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
师启发下,言下大悟之时,忽然了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于是禀告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
法。”
在此,大圆满与禅殊途同归,都归于自性、一心。自性
就是心性,心性就是一心,一切万法都在其中,故名法界一
心。这在汉传佛教各个大乘宗派当中实在不是什么稀有之
法,但在藏传佛教当中,则需要用黄金等等供养金刚上师,

- 133 -
才能够得到此类传授。
为什么?不为什么,人的根机不一样,教法流传的形式
就不一样。法无高下,人有利钝。本人向来在汉传佛教当中
修学,但对于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同样怀有平等的敬意。因
此,一旦在汉传佛教当中获益之后,对于藏传佛教和南传佛
教都可以触类旁通。
若不明达一切法,则不名菩萨。本人是菩萨道的学习者,
是大乘佛教的继承者,自然能够沾一些菩萨的气息,哪怕一
点点,也足够应对一切。不要说菩萨不如佛,文殊菩萨是七
佛之师。

六、名相
称之为心者,就是那明明了了。说存在,它却没有一法
存在,说根源,它却是轮回苦与涅槃乐种种生起之根源。由
于对它的见解不同,始有十一乘门。从名相讲它有无穷的名
称:有人称它为心性或本心,外道则称它为梵我,声闻独觉
则称无我教义,唯识家称之为识,有人称它为般若到彼岸,
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有人称它为大手印,有人称它为唯一明
点,有人称它为法界,有人称它为一切种,亦有人称它为平
常心。

释文:
“第六、从名相角度来阐述心。 ”
“被大家称为‘心’的,就是那明明了了(因为它明明了
了,所以也叫做觉性或觉知性,也就是一切众生天然的灵明之性)。
如果你说到存在,它却没有任何一种具体的存在;如果你说
到根源,它没有任何根源,但它却是生死轮回之苦和涅槃寂
静之乐等种种境界生起之根源。 ”
“由于对它(心)的认识和见解不同,才有了以下十一
种修行之门。从名相来讲,它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名字,以下
十一种名称比较具有代表性:1、最常见的,有些修行人称
它为心性或本心;2、某些外道修行人则称它为梵我;3、声
闻缘觉等二乘人则称它为无我之教义;4、唯识学的学者们
称它为识(万法唯识所现之识);5、有的修行人称它为般若波

- 134 -
罗蜜,即智慧到彼岸;6、有的修行人则称它为如来藏;7、
有的宗派称它为大手印;8、也有的宗派称它为唯一明点(光
;9、有的修行人称它为法界(《大乘起信论》就是类似见
明之源)
解,‘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等
等);10、有的修行人称它为一切种;11、也有修行人称它为
平常心(马祖道一禅师所谓‘平常心是道’就是这种情形,指平平常
常的丝毫不造作的觉了之心,也可称平常觉)。”

无论明心见性还是直指觉性,都是要引导大家去觉悟此
心。它在哪里?无处不在,当前就是。莲花生大师告诉大家,
它就是你我当前的明明了了,各位本来天成的灵明之性。它
到底在哪里?你该如何觉悟它?宝志禅师《十二时辰颂》末
尾云:“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当你正在读
本文之时,到底是谁在驱使你动口出声呢?它不是你的心性
谁才是呢?请找到它,就叫做明心见性。
像这样的法本,诸位需要出声读念,才容易明了。
如果说大圆满法的金刚上师往往通过“直指”来引导弟
子亲见赤裸觉性的话;禅宗的禅师们则往往通过“反问”来
引导弟子自己去参悟何为本来面目,何为心性。金刚上师告
诉你:这就是!禅师则问你:这个不是哪个才是?一个是正
向引导,一个是反向诘问,最终真个是殊途同归,直指当前
一心。
所谓“十一乘门”,就是指后面紧接着对于心的十一种
称谓,每一种称谓都是一个修法,都是悟道之门。

说了这么多,如果你还不明白何为心,不知心性、觉性
在哪里的话,下面,莲花生大师将为你直接指示,这也就是
前文所说的“究竟教诲只有直指觉性三句话”:

七、明空觉性
现在为你直指进入觉性之法有三要:过去之念不留痕迹
而明净,未来之念未曾生起而鲜洁,现在之念住于当下心境
不修整造作。即此平常的觉了之心,若自己对自己作赤露观
照,观之并无所见,惟有明明亮亮觉性现量赤裸裸地显露出

- 135 -
来,并非任何实成,惟有空空洞洞。这明亮和空洞不二,闪
闪发光。它既不是常,非任何所成,亦非是断,然又光明灿
然。其存在非单一存在,而是多种均能觉了和显明。也并非
多种所合成,而是不可分割地独具一味。总之,这唯一的自
觉性绝非是从他而有,如此方是直指事物的实际情况。

释文:
“第七、如何观察明空觉性。”
“现在为你们直接指示觉性,你们契入觉性之修法有三
个要点:1、你心中已经过去的那些念头就让它自然消逝,
不留任何痕迹而只是明了净洁;2、你心中未来的念头尚未
生起之时,就不要去生起而只是鲜明净洁;3、你心中现在
的念头正在发生,没关系,就让它安住于当前心境而不要去
修整它,不要阻止它,不要造作。”
“就是这个平平常常的觉了之心,它就是觉性。如果觉
性自己对自己做没有任何包装和遮掩的裸露观照,虽然观照
但并无所见,只有明明亮亮之觉性,就在当前现量赤裸裸地
显露出来,并不会有任何实际组成之物,只有空空洞洞。这
明明亮亮和空空洞洞是不二的,它闪闪发光,发散着自己的
觉知性之光明。它既不是恒常,因为它不由任何事物所形成,
不存在恒常之实体;也不是断灭,因为它光明灿然,作用无
尽。”
“觉性之存在,并非单一存在,而是眼、耳、鼻、舌、
身、意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多种境界都能够觉知
明了且显现明晰。但觉性也不是由六根性等多种因素所合
成,而是六根性在一心当中不可分割地独具一味。总之,这
唯一的自知自觉之性,绝不是从别人那里来的,它就是你自
己,如此方才是直接指示事物的实际情形。”

明空觉性就是觉知性,就是你的觉性,也是你的本心。
虽然其中具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性,但六根性
都在一心当中不可分割,而是浑然一味,能够同时发挥作用。
这明空觉性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从别处来,它无根无源而
独在,不是你又是谁?

- 136 -
它既是你,也是“无我”,还是“空”和“空性”
,因为
其中没有任何实质可获得,所以说它不可思议。
是它显现了一切,一切都在它当中。为什么你可以看到
遥远的星星和月亮?因为,它们都在你的明空觉性当中,都
依托于你的觉性而显现。

前文,莲花生大师曾顶礼觉性自明三身尊,下面,大师
为您介绍这三身的具体含义:

八、三身
在一觉性之中三身无别而完具。因它什么也不生,是空
性法身;它的空性本光明亮,是报身;因它能无碍显现一切,
是化身。三身是圆具于一心中之体性。

释文:
“第八、为你们介绍觉性自明三身世尊。”
“在你那一心当中,也就是一体明空觉性当中,法、报、
化三身佛无有分别而完全具备。因为明空觉性什么也不会生
起,也不会消灭,它不生不灭而究竟无为、如如不动,所以
说它就是空性法身(也叫做无相法身,依据佛经,法身无相同时包
容一切相);它虽然是空性却本来就具有明了之光亮,所以说
它就是圆满报身(报身佛之特色就是光明无量,自受用兼他受用都
是光明,都无穷无尽);又因为它能够无有障碍地显现一切万法,
所以说它是千百亿化身,一切万法都是它的化现(倘若没有了
明空觉性,一切万法及无量世界,乃至于虚空,都将没有了依存之处。
这需要大家在静修当中反复深入观察,才能够明白)。”
“由此可知,法、报、化三身佛就是圆满具备在一心当
中的体性。”

什么是“体性”?就是自体、自性,也就是自身。换句
话说,法、报、化三身佛都是你自身,都是你的明空觉性,
乃至无量世界也都包含在明空觉性当中。但不要以为一旦你
成佛了,完全证悟了明空觉性,你就可以主宰世界;明空觉
性是毕竟无我的,其中没有主宰者。

- 137 -
这世界没有主宰者,只有随缘、随业的种种如幻、如梦
之显现。太好了!没有主宰者,就是自在,就是解脱。

虽经如上直指和介绍,但如果你还不能明了觉性,还不
能明心见性的话,莲花生大师继续慈悲而强力地为你指示,
让你亲见本来心性:

九、本来心性
今当用强制直指之法引入此性。你的当下觉性原本就是
如此,它是那不造作而自明,怎么能说你不了解心性?对此
觉性本来无可修持,你怎么能说修持没有成就?既然你的本
觉现量就是这一念,你怎么能说你找不到自己的心?就是那
个觉明本无间断,你怎么能说未见心之本面?心之思维者原
本就是它,你怎么能说找不到那个动念者?对它没有任何可
以作的,你怎么能说作而无得?本来不须修整,听之任之就
可以,你怎么能说无法进入安静?你只要无为无作完全放下
就可以,你怎么能说对它无能为力?觉、明、空(现)三者
本是无别元成,你怎么能说修之反而无成?本觉是无有因缘
自生元成,你怎么能说不能努力精进?念头是当下生起当下
即消,你怎么能说无法对治?当下的本性就是如此,你怎么
能说对它不能认识?

释文:
“第九、为你们强力直指本来心性。”
“现在要用强力直指之法,将你们引入此性,你们仔细
观察:你的当前觉性原本就是如此,它就是那没有造作的自
然明了,怎么能说你不了解心性呢?对于这当前的觉性,本
来就没有任何可修行的,它任你运用而不会失去,你怎么能
说你的修持没有成就?你还要成就什么?”
“既然你的本觉在当前就显现为这一念明了,它就是心
性,你怎么能说找不到自己的心?所谓本觉,就是你那个没
有间断的觉知明了,它就是本来面目,你怎么能说你至今尚
未见到心的本来面目?你心里那个能够思维的东西原本就
是这当前觉性,你怎么能说找不到那个起心动念之处?”

- 138 -
“对于这当前的觉性,没有任何可以做的事情,它现量
明在,不会失去,你怎么能说自己付出了许多辛苦却一无所
获?它如此灵光,你还想要获得什么?对于这心性和其中的
心念,本来就不需要任何修整,你只要听之任之就可以歇下
来,你怎么能说自己无法进入安静的状态?你只要学会无
为,学会不造作,完全放下就可以觉悟心性,你怎么能说对
于明心见性无能为力?”
“在现前的心性当中,它觉知、明晰、空而显现一切境
界,这三个方面本来就是没有分别地圆满具备,你怎么能说
你的修行没有成就?这本觉心性不属于任何因缘,它是自生
的,是本来成就的,你怎么能说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努力精
进?它何曾需要你的精进呢?就算妄想心念发生了,那念头
在你的心性当中是一边生起一边消灭,你怎么能说没有办法
对治妄想烦恼?它哪里需要你去对治?”
“各位当前的本来心性就是如此,你随时都在运用它,
它其实就是你,你怎么能说对它无法认识?你那认识之能力
岂不是它?岂不是你自己?”

除了各位当前的,那一直明在的觉知能力之外,再不会
有什么本来心性。你随时都在运用它,它永远都是你自己,
你怎么能说不认识自己?
注意,这个自己不等于“我”,
“我”是一个概念,它则
是无我觉性,其中没有任何概念。其中本来没有你、我、他
之分别,只是觉知明了,故称正遍知。
你的本觉就是正遍知,当前它表现在三个方面:觉知、
明晰、空而显现一切境界。好好静心观察吧,找到那个会观
察的东东就是了。哦,不要去别处找,不要造作,它就清清
楚楚在了。

明见本来心性,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当你做到了,你
会发现,其实你早就明见了,只是不曾认出),故莲花生大师以大
慈悲心为大家强力直指。但你仍可能没有办法一下子做到,
那是因为你在繁杂琐事当中,被种种小事所扰乱,心神不宁,
心思烦躁,那你就没有办法明白本文。

- 139 -
什么是小事?工作、家人、朋友、财富、身体、爱好等
等统统是小事。假如这些小事都放不下,你几乎没有可能明
心见性。如果你把这些当做了大事,嘿嘿,你的生死轮回无
穷无尽。记住,对于佛弟子来说,连国家大事都是小事。地
球哪天毁灭了,还是小事。因为,就算地球会毁灭,但你的
心性不会毁灭。
还是那句话,修行需要你为自己创造条件。否则,你永
不可能明心,永不可能见性解脱。

假如各位仍然无法觉悟本来心性,莲花生大师再为大家
开示如何观察心性,大师用种种比喻开示曰:

十、心性喻
心性真的是空寂无根,自心无实犹如太虚空洞,似与不
似不妨观察你自心。不是空性断离之见,那自然智慧真的从
本即是光明,自然智慧本身如同太阳的核心,似与不似不妨
观察一下自心。觉性智慧真的相续不断,相续不断好像江河
流水不停,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各种念动真的不可
认知,妄念无实好像空中微风难以捉摸,似与不似不妨观察
一下自心。外境所现真的就是自现,外境自现好像镜中反映
影像,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一切有相真的都是自行
解脱,自起自消,好像空中云彩,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
心。

释文:
“第十、用比喻为你们指示心性。”
“你那心性真地是空寂而没有根源,自心没有实际存在
犹如太虚空一样空空洞洞,像或者不像,你不妨观察你自己
的心。心性虽然空寂,但却不是那种断灭空(彻底不存在之顽
空)和离相空(离开有相境界另外有个空性)之见解,你那心性
的自然智慧真地从无始本际以来就是空而光明,自然智慧本
身虽空洞却如同太阳的核心一般发散出无尽的光明,在光明
当中能够显现一切境界相,像或者不像,你不妨观察你自己
的心。”

- 140 -
“你那如空觉性当中的自然智慧真地是从来相续而不
曾间断的,它相续不间断就好像江河里的流水一样不曾停
住,像或者不像,你不妨观察你自己的心。在你那如空觉性
当中,各种念头之发动真地不可认知(为什么?因为念头从觉性
发动,与觉性一体而不可分离,谁认知谁呢?一旦有了认知,就有了
能知和所知的分立,就不是一体了。此处极为微妙,请仔细体会),
念头之发动就是妄念,它没有实体就好像空中的微风飘过一
样难以捉摸,像或者不像,你不妨观察你自己的心。”
“一切外境所显现出的六尘境界,真地就是你那如空觉
性之自行显现,外境由自心显现就好比影像由镜子映现一
样,像或者不像,你不妨观察你自己的心。一切有相境界虽
然显现但它不是障碍,而是在你那如空觉性当中由自心生
起,也在自心当中消散,就好像空中云彩一样自由地来,自
由地去,没有任何障碍,像或者不像,你不妨观察你自己的
心。”

关于“各种念动真的不可认知”,马鸣菩萨《大乘起信
论》云:“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
无念。”其中的“心起”就是“念动”,也通称为“起心动念”

依据该论,诸佛觉悟了“心念之初相”,那么,诸佛是如何
做到的呢?到达觉性无念,即完全觉悟了如空觉性,顺应其
无念之本来面目,则虚妄心动不再生起,故名觉悟心之初相。
这段比喻非常精彩,大家需要反复读念观察,莲花生大
师所比喻是否合适?请你观察自己的心。

一切六尘境界都从你的如空觉性当中随虚妄念动而生
起,此时你便注意到了那境界;也将随念灭而消失,此时你
便忘记了那境界。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觉性依旧如空自明,
依旧如如不动,请这样观察觉性。注意,在境界来去的全过
程当中,觉性不曾有任何牵挂和情感,它只是明了。
问:那人们日常的牵挂和情感是什么?
答:就是那虚妄念动的延续和自相纠缠,前念延续到后
念,后念再纠缠前念,一路辗转不停,就是牵挂和情感。
问:如何超越这自相纠缠?

- 141 -
答:一念反观,便回归于如空觉性,则妄念平息,纠缠
结束,这就是解脱。念念反观,则念念解脱。《楞严经》所
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是也。反闻用的是耳根,反
观则用眼根或意根,只要勤恳实践,同样能够获证解脱。

其实,你我那如空觉性本来就自在解脱,因为,一切万
法都在你的如空觉性当中,犹如云朵都在天空里面一样,天
空之外没有云朵,你的如空心性之外没有诸法,没有世界。
对此,莲花生大师继续开示:

十一、心外无法
不属于心之法非别有,除心而外哪有能修和所修。不属
于心之法非别有,除能行持和所行持外哪有其它存在。不属
于心之法非别有,除所守三昧戒而外哪有其它存在。不属于
心之法非别有,除所证果而外哪有其它存在。再三观察!仔
细观察自己的心。

释文:
“第十一、如何观察心外无法。 ”
“不存在不属于心性之法,除了你的心之外,哪里有能
修行的人和所修行的法呢!不存在不属于心性之法,除了能
行持的心(属于心性)和所行持的境界(是心性的显现,仍然属
于心性)之外,哪里有其它存在!不存在不属于心性之法,
除了所守护的三昧耶戒(属于密乘戒,内容不公开,但都以广大菩
提心为基础,视一切境界都是佛界的坛城,都是如空觉性本身,故已
经涵盖一切万法)之外,哪里有其它存在!不存在不属于心性
之法,除了你所证的道果(究竟道果就是佛陀的法、报、化三身,
如前文所言,也就是你的心性之觉、明、现)之外,哪里有其它存
在!”
“你们应当再三观察!像这样仔细观察自己的心。

所谓“非别有”,就是此外没有,也就是不存在的意思。
根本不存在心外之事物,这就是诸佛所觉悟的无上妙智慧。
一切都是你的心,或是你的心所变现,故名万法唯心。但佛

- 142 -
教不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佛教根本就不是一种哲学,而是实
际状况。因为“心”,也就是觉性,它并非实际存在之物,
也非不存在,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微妙存在,所以万法唯心
意味着心物一如,无二无别,且毕竟空。
心虽然不可思议,它却有着种种明确的作用,表现在哪
里?就表现为心性光明,莲花生大师为大家继续指示:

十二、性光
当你外观虚空时,而心这时已无妄念起动之残余,你又
再观自心时,亦无妄念起动之起动者,那么,无染的心性清
净而光明,这就是你的本觉光明空寂之法身,好似无云晴空
升起的太阳,虽无形相却能明确的知道,对于此义悟与不悟
差别极大。

释文:
“第十二、为你们指示心性光明。”
“当你们向外观察虚空的时候,由于眼前的境界是虚
空,没有形相可分别,于是你的心念妄动逐渐平息,这时,
你心中没有了妄念,连那妄念的残余波动都没有了。然后你
再返回头观察自己的心,连那妄念波动的发动者都找不到,
那么,没有任何污染的心性就在当前,它清净而光明,这就
是你的本觉,也是你的光明空寂之法身。”
“它就好像无云晴空里生起的太阳一样,虽然它连太阳
那样的一团圆光之形相都没有,但你却能够明确地知道它的
存在,它空而存在。对于此法义之体会,开悟心性与尚未开
悟心性差别极大。”

在这里,莲花生大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实际禅修的方
案,能够帮助大家开悟心性,这就是观察虚空。例如你可以
坐在高处,空旷处,望着远方的广大虚空,不要把注意力放
在任何景物上,不要去关注云朵、远山和树木,只关注虚空。
由于面对虚空,你的习惯思维便没有了攀缘对象,于是你的
心念妄动便会逐渐平静下来——这是禅修的初期,直到心念
完全平静。

- 143 -
心念完全平静了,这是不够的,它只是见性的基础。在
此基础上,你应当反向观察,把注意力从虚空转回到自己的
心——平日里那妄念发动的源头。你会发现,那所谓的妄念
之源头竟然一无所有!
真地一无所有吗?也不全是,就在当前,你的心明明白
白照耀着虚空,也能够充分自觉,其中没有了任何牵扯,只
是一片清净光明——这就是你的本然觉性,也是你本有的光
明、空寂之法身。认出它的一刻,就是你开悟心性之时。注
意,仅仅理解是不行的,必须是一眼认出,忽然醒悟。
每个人都能够明确地知晓“心性”之存在,但一般人是
通过思维推理确认的,唯有开悟心性的人才能够一眼认出、
一锤定音。思维推理的力量比较薄弱,还在意识心当中,难
以降伏烦恼;直接现量认出心性,或者说开悟心性,则力量
强大,这样的人能够超越意识心,以直觉力摧破烦恼执着。
如何摧破?一念间从妄想回到你的悟境,则如空觉性现前,
其中根本没有烦恼执着。因此,莲花生大师说:“这就是你
的本觉光明空寂之法身,好似无云晴空升起的太阳,虽无形
相却能明确的知道,对于此义悟与不悟差别极大。”悟是明
见,则能够运用觉性降伏烦恼;不悟只是理解,尚未找到觉
性,则没有能力降伏烦恼。这就是两者的差别。

此外,如果你没有条件到高处去观察广大虚空,就在你
的斗室当中,也可以修行此法门。 你可以观察你对面的一
面白墙,不要注意白墙,要把注意力放在白墙和你之间的虚
空,就可以进行上述观察,久而久之,同样可以开悟心性。
当年,本人就是这样进行参悟的,那时尚未遇到本文,我是
按照禅宗参禅之法,在室内参寻:到底什么是心性?如何才
是明心见性?
那时我坐在床上,对面是一堵白墙,每天就这样参寻。
由于多年喜爱摄影,把我的眼根练习得很锐利,几十米外能
够轻松观察到一朵小花、一片枯叶等美丽的存在。于是,参
了七天之后的那个晚上,夜深人静,我从迷茫当中提起正念,
继续观察心性在哪里——忽然间,我的眼根从对面的白墙往
回一收,心离开了境界攀缘,也放下了分别之念,于是我观

- 144 -
察到了虚空,也切切实实地知道了我的心性和虚空同在,它
一直在,我曾经无数次见到它,至今才认出。因为,没有充
足的般若智慧之熏修你便不可能认出它。
在我认出它的一刹那,便豁然开朗,一个偈语脱口而出:
“你气它不气,你喜它不喜;任你胡作为,未曾离开你。”
这是对我前半生的一种小结,我自小是一个爱生气的人,一
个聪明好学的双鱼座完美主义者,不幸落在这荒谬尘世,生
气总是难免的。
就算后来学佛、出家,受戒后做了法师,都不曾改变爱
生气这一事实。别跟我说什么法理,那些道理我都懂,也会
讲,据听过我课的人普遍反映,法师讲得很精彩。但是,该
法师拿自己的烦恼习气没奈何。于是,某天,当他觉得法理
已然全体通达了,该做点儿重要事了,他便开始参禅,力争
明心见性。
因为有深厚的闻思修之积累,我仅仅参了七天禅,就通
过眼根亲自认出了明空心性。于是我发现了一个从来不曾生
气的我,就在他生气的时候,它根本不曾生气,而只是明明
白白,包容一切。好了,从此以后,降伏习气不再那么困难,
讲经说法和写作也不一样了,几乎不需要思考,顺着感觉写
下去,就是比以往更加精彩且精准的好文章。而且几乎不累,
因为根本不曾费心。
那一年,本人三十六周岁,学佛十二年,出家八载。次
年春天,当我在互联网看到莲花生大师这篇《直指觉性赤见
自解》之绝妙好文时,一遍即可粗通,大师每一句话都像是
在为我印证,也在帮我提升悟境,令我受益颇深。

各位同修只要耐心观察,都有可能如实开悟心性。当然,
首先你要为自己创造修行条件,三心二意绝不可能开悟心
性,需要专门静修,至少也要清闲自在,较少干扰。

下面,莲花生大师继续为您指示心性:

十三、自生
从本未生而是自生之光明,这是觉性的婴儿,可是却无

- 145 -
父母,真希奇!这觉性谁也未造而是自生智慧,真希奇!它
既无生也无由而灭,真希奇!它既现量而明在,却无人能见,
真希奇!纵然流于轮回也不变坏,真希奇!纵然成佛也不增
好,真希奇!它是大家都有,却无人知道,真希奇!你还翼
望在他处得果,真希奇!它就是你自己,却别处寻找,真希
奇!

释文:
“第十三、心性光明是自生之光明。”
“这心性光明从无始本际以来不曾由别处产生,而是遇
缘自生之光明(注意,心性光明无形无相,当不遇到境界时,它便
如空,你找不到它;一旦遇到境界,便会自然发生觉知性之光明,自
会有觉知作用,也会生起种种智慧)。这光明乃是觉性的婴儿,可
这婴儿却没有父母(觉性就是空性的缘故),真稀奇!”
“这觉性谁也不曾创造它,而它却能够自生智慧,真稀
奇!觉性既不曾产生也不会因为什么而消灭,真稀奇!这觉
性既是现量而明明白白就在,却没有人能够见到它,真稀奇!
觉性纵然随着你在无量劫当中流转于生死轮回,它也不曾有
任何变化,更不曾毁坏,真稀奇!纵然你将来成佛了,觉性
也不会增加或变好,真稀奇!觉性是大家都有的,但在尘世
间却无人知道,真稀奇!你作为修行人,竟然还在希望从别
处得到佛果,真稀奇!觉性就是你自己,你却向别处去寻找,
真稀奇!”

问:既然没有人能够见到觉性,为何叫做明心见性呢?
答:只因修行人明见了觉性就是空性,也明见了其觉照
之光明和种种智慧,更明见了它的不生不灭,所以叫做明心
见性。像这样的“明见”,不是见到了什么形相,而是觉性
自知、自见,称为明见。
问:这是用什么“明见”的?
答:不离六根,也不局限于六根,如此明见。只是明明
白白,不需要任何思索和推理,说起来不可思议,做到了则
平平常常。这平平常常之见与一般人不同,其中具有透彻的
智慧明了。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明心见性是心性见心性,

- 146 -
是自知自明。

在佛教当中,修行有四个基本过程:见(见道,就是见性)、
修(修道,见道后才能够修道)、行(行道,通过恒久行持,包括菩
萨行在内,逐渐磨尽烦恼习气,直至消尽无明)、果(证果,此指最
究竟的证果,即成就佛果)。
各个宗派对于见、修、行、果的阐释可能会有所不同。
那么,在大圆满法当中,在这《直指觉性赤见自解》当中,
如何是见、修、行、果之真实含义呢?请看莲花生大师的开
示:

十四、见、修、行、果
唉玛!这个当下的本觉明朗而无实质,仅此,即是无上
的知见。它是无缘地包容一切而是又离一切,仅此,即是无
上的观修。它无造作,是世间放任无拘,仅此,即是无上的
行持。它是不求而从本既是元成,仅此,既是无上的证果。

释文:
“第十四、为你们介绍见、修、行、果之含义。”
“奇哉!这个当下的(当前的,现前的)本觉心性,它明
朗且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仅此而已,像这样明见就是‘见道’
当中最无上的知见。这个本觉心性,它既无缘(无条件)地包
容着一切,同时又超离一切(不会被一切事物所影响),仅此而
已,像这样观察就是‘修道’当中最无上的观修。这个本觉
心性,它没有任何造作,就如同世间的放任无拘一般,仅此
而已,像这样自在运用心性就是‘行道’当中最无上的行持。
这个本觉心性,它不是从别处求来的,而是从无始本际以来
原本就成就了,不需要另外修成什么,仅此而已,像这样充
分觉悟心性就是‘证果’当中最无上的果位。”

总之,莲花生大师告诉大家:见道、修道、行道、证果,
这四个修行步骤都离不开你当前的本觉心性,充分明了它,
则见、修、行、果一路自然成就。诸佛最终的成就,只是归
其本来,并未重新获得什么。《楞严经》云:
“圆满菩提,归

- 147 -
无所得。”可为莲花生大师此文做印证。

见、修、行、果有时也被称为四乘,即修行的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会运载你走向究竟解脱。那么,在大圆满法(属
于大乘法)当中,在本文当中,这四乘是何含义呢?莲花生大
师指示曰:

十五、四乘
指示无误之四乘:见解不错之大乘,即此当下的觉性本
具光明,因其明而无误谓之乘;观修不错之大乘,即此当下
的觉性本具光明,因其明而无误谓之乘;行持不错之大乘,
即此当下的本智本具光明,因其明而无误谓之乘;果位不错
之大乘,即此当下之心本具光明,因其明而无误谓之乘。

释文:
“第十五、为你们指示明确无误的见、修、行、果四乘。”
“其一是见解不错之大乘见道位,就是这当下的 (当前
的,现量的)觉性,它本来就具有觉了之光明,因为它的明了
明确而无误,你若如此亲见就叫做大乘见道位;其二是观修
不错之大乘修道位,就是这当下的(当前的,现量的)觉性,
它本来就具有觉了之光明,因为它的明了明确而无误,你若
如此观察清晰就叫做大乘修道位;其三是行持不错之大乘行
道位,就是这当下的(当前的,现量的)觉性之本有智慧,它
本来就具有智慧光明,因为它的智慧了别明确而无误,你若
如此善于分别了知(如何是善于分别了知?经云‘分别一切法,不
做分别想’)就叫做大乘行道位;其四是果位不错之大乘证果
(也叫证道)位,就是这当下的(当前的,现量的)心,它本来
就具有自在而全然觉了之光明,因为它的觉了之光明明确而
无误,你若如此会归于心就叫做大乘证果位。”

由上可知,所谓大乘佛法的见、修、行、果四个位次,
也叫做四乘,都在你的心中,其中本来就圆满具备。你到达
见道位,就是亲见了心的觉了之光明;你到达修道位,就是
能够清晰观察心的觉了之光明;你到达行道位,就是善于运

- 148 -
用心的智慧了别;你到达果位,就是会归心之本来面目,全
然自在地觉了一切而明确无误。
大乘教法乃至于最上乘教法,其见、修、行、果四乘都
在当前一心当中,都是那当前觉性本身。见道是觉性自见,
修道是觉性观修,行道是觉性运用,证果是觉性圆满现前。
除此之外,别无四乘可得。

见、修、行、果不仅叫做“四乘”,还叫做“四钉”—
—四种确定不移。具体如何是“四钉”?莲花生大师慈悲开
示曰:

十六、四钉
今开示不变易之四钉:所谓见地不变之大钉,即此当下
的觉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谓之钉;所谓见修不变易之大钉,
即此当下的觉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谓之钉;所谓行持不变之
大钉,即此当下的觉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谓之钉;所谓果位
不变之大钉,即此当下的觉心明亮,三世不易故谓之钉。

释文:
“第十六、为你们指示四种确定不移,即四钉。”
“一是见地(见道之智慧)不变之大钉,就是这当下的觉
了之心,它鲜明亮堂,历经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也永不
会变易,所以把它叫做钉;二是见道后的修道不变之大钉,
就是这当下的觉了之心,它鲜明亮堂,历经过去、现在、未
来这三世也永不会变易,所以把它叫做钉;三是行持不变之
大钉,就是这当下的觉了之心,它鲜明亮堂,历经过去、现
在、未来这三世也永不会变易,所以把它叫做钉;四是果位
不变之大钉,就是这当下的觉了之心,它鲜明亮堂,历经过
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也永不会变易,所以把它叫做钉。 ”

总之,依据莲花生大师之指示,见、修、行、果一直都
在,他就是你当前的觉了之心,它虽然历经过去、现在、未
来三世也不会有丝毫改变。见、修、行、果在觉了之心当中
本来具备,不是修造出来的,也不需要向别处去找,而是确

- 149 -
定不移地常在,故大师将其比喻为四种“大钉”。
问:既然如此,众生为何还需要经历见、修、行、果那
漫长的修行过程才能够获得最终成就呢?
答:因为一切众生尚未认识到自己的觉了之心具有这四
种功德,所以不能够显现,必须通过学修经论等等逐步获得
认识,逐步成就。这个过程或长或短,随个人因缘而不同。

虽然见、修、行、果如四种大钉一般常住在大家的觉了
之心当中,但你要显现真实见地,该如何运用自心呢?或者
说,要想开悟觉性,并显现见、修、行、果之功德,你该如
何观察呢?对此,莲花生大师将之归结为“无住”,并为大
家继续指示:

十七、无住
指示三世一如之要门:过去之迹不追,抛弃过去的观念;
未来不迎,断绝意识的关联;眼前念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
既然无法可修,则什么都不修,既然无可散乱,则坚持不散
正念,在此不修不散的状况中只用赤裸观照一切,你的觉性
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然。当它生起时,则称为菩提心(觉性),
因无所修则超越一切所知境,因无所散它的本体澄澈光明,
现空是本自解脱,明空是为法身。一旦悟到佛道之中无可修
习,即此时,便现见金刚萨埵。

释文:
“第十七、觉悟之要点:无住。”
“现在为你们指示觉悟三世一如的修行要点:对于过去
的起心动念之踪迹,不要去追随它,抛弃过去所有的一切观
念;对于未来将要生起的心念,不要有任何期待,不去迎候
它,就在当前断绝意识心念的前后关联;对于眼前正在发生
的起心动念,不要执着不放,也不要有所取舍,就这样心如
虚空一般自在安住。”
“当你心如虚空之时,则没有任何法可修,既然无法可
修,那就什么都不修;当你心如虚空之时,则没有什么可散
乱的,既然无可散乱,那就坚持这当前的无可散乱之正念。

- 150 -
当你在这无可修造也无可散乱的状况当中,只用没有任何包
装的赤裸的觉知性观照一切——它其实就是你的觉性,它就
在当前显现着本然的觉知和明了,没有形相,只是光明灿
然。”
“当它生起(显现觉了)之时,就叫它菩提心(或者觉性)。
因为它无可修造,所以超越了一切所知境界;因为它无可散
乱,所以它的本体虽空而澄澈光明。这觉性现前之空,它空
无形相(因为空,就不会形成任何束缚,以虚空为例,任何事物都无
法束缚虚空,没有束缚就是解脱),所以它本来就自行解脱;这
觉性空而明了,其明空不二就是诸佛法身。一旦你觉悟到诸
佛之道当中其实无道可及,无法可修,不证自明,就在此时,
你便如实得见秘密主金刚萨埵。 ”

莲花生大师之指示非常精准生动,各位同修需要反复研
读,在研读当中按照大师的指示去观察自心,就能够使你的
觉性赤裸裸现前,脱开一切虚伪包装,当即明了。
这觉性之现前,具有“现空”和“明空”之特性,它虽
然现前但就是空,叫做“现空”,因为空,所以没有任何东
西能够束缚它,所以它恒时自行解脱;又因为空而明了,叫
做“明空”,能够明明白白显现一切,觉了一切,所以它具
有一切不思议功德,就是诸佛法身。
当你如实按照莲花生大师之指示观察,忽然醒悟,顿时
觉悟到所谓诸佛之无上道,其中并没有什么好修习的,觉性
本来就具备一切功用,当前就是。此时,你便明心见性,也
是现前明见秘密主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其实就是金刚菩萨,也有说法是金刚手菩萨,
萨埵是菩提萨埵的简称,但这位菩萨相当于报身佛,它是秘
密教法之殊胜本尊。它如此殊胜,但它在哪里呢?就和你的
觉性无二无别而同在。因此,当你透彻地明见觉性,也就亲
见了秘密主金刚萨埵。

关于大乘教法之见、修、行、果四乘,大家不要以为真
有可见,真有可修,真有可行,真有果位可证得,并非如此。
实际上,在最究竟的教法当中,例如在大圆满法当中,见、

- 151 -
修、行、果四乘都是方便之说。在禅宗当中也是一样。究其
根本,则如莲花生大师下文之指示:

十八、无见
下面开示把六种边见推到穷处之教授:不论不同的见解
既广且繁,你的本觉心性是自然智。它是没有能见和所见,
不管见与未见而寻觅那能见者,连求见者自己也找不到,此
时便是把边见推到穷尽处,见之底蕴就到这样的地步,见和
所见什么也没有。若不落于根本无有之断空,这当下的觉性
明明了了,便是大圆满见。对此,悟与不悟并无分别。

释文:
“第十八、见道其实无见(没有能见和所见)。”
“下面为你们开示把六种边见(执着于断、常、一、异、有、
无等六种见解,执着于其中一边,故称边见)推究到穷尽处,以显
示毕竟无见之教法传授:不论各个宗派的见解多么广博繁
多,你的本觉心性是自然智(自然永在之智慧,不从任何地方产
生,也不会消灭。佛陀的智慧就被称为自然智、无师智等等)。在本
觉心性的智慧明了当中,没有能见之主观存在,也没有所见
之客观存在,不管你见到什么或未见到什么,如果你去寻觅
那能见者(能见之主体,即主观性),你会发现不要说那能见者
了,就连你当前这个正在寻觅的求见之心本身也找不到主
体,它是空性的。此时,便把边见等一切见解执着都推究到
了穷尽处(连能见者都是空性,何况其所见,更是空性了),见的
底蕴就到此为止,在能见和所见当中什么都没有。 ”
“到这里,只要不落入‘一切法根本不存在’的断灭空
之见解,你这当下的觉性虽空而明明了了,这就是大圆满见。
对此法义之理解,无论你觉悟心性或尚未觉悟心性,两者并
无差别。”

如前文所说,对于心性光明之观察,开悟和没开悟大不
一样,没开悟则不能够现量明了,也就不会自在运用。但对
于心性明空不二法义之理解,无论你已经开悟心性或者尚未
开悟心性,对于这法义的理解都是一样的。

- 152 -
因此,开悟可粗分为“证悟”和“解悟”,明心见性属
于最初的证悟,而全面开解法理属于解悟。证悟则如同太阳
初升一样,自然会露出相应的智慧光明,能够初步降伏烦恼,
能够通达一切教法;解悟则如同看地图明白了前方的道路一
样,能够引导修行,能够全面掌握法义,但尚未现量明了觉
性,难以降服烦恼。
证悟是当前明了,永不会再失去,超越意识思维;解悟
则是闻思修及其推理,离不开第六意识。通常来说,证悟包
含解悟的功德在内,而解悟则不具备证悟的许多功德,只具
备其中一部分。
莲花生大师所言“悟”指证悟,“不悟”则指解悟和不
悟。无论您是否已经证悟,只要肯于学习,对于心性圆满、
明空不二等等法理,都能够获得相应的理解。但您如果想要
降伏烦恼,则需要明心见性或者说赤裸觉性之证悟。
此外,证悟和证悟也有程度的差别,最初的明心见性叫
做证悟,佛陀成佛也叫做证悟,以功德而论,这两者可谓天
壤之别;以现量见地而论,则完全一致,一旦明心见性,修
行人便具备佛见。

以上,莲花生大师为大家指示“无见”,能见、所见皆
空的缘故。下面,在见、修、行、果当中,大师继续为大家
指示见道后的修行真谛:

十九、无修
不论不同的观修既广且繁,你的本觉心性平常一样的通
透赤裸,能修和所修并无分别。不管你修与未修而寻觅那能
修者,若是找不到那能修者,这时便把观修推到穷尽处,修
之底蕴就到这样的地步,修和所修什么也没有。若不落于散
乱昏沉和掉举,这当下无造作的觉性明明了了,便是无作平
等三摩地,入定不入定并无分别。

释文:
“第十九、修道其实无修。”
“不论见道后各个宗派的观修方法多么广博繁多,你的

- 153 -
本觉心性和平常一样通透、赤裸,其中并没有能观修的主观
性与所观修的客观境界之分别。不管你观修之时或未观修之
时,如果你去寻觅那能修者(能观修之主体,即主观性),你会
发现根本找不到那个能修者,它是空性的。此时,便把观修
推究到了穷尽处,修的底蕴就到此为止,在能修和所修当中
什么都没有。”
“到这里,只要不落入散乱(心念不集中,松弛散动)、昏
沉(心念昏昧像睡眠,不清晰)和掉举(心念向外攀缘、奔走),你
这当下的觉性没有任何造作而明明了了,这就是无作平等三
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指定慧平等之正定,内心端正而安住),此
时,入定和不入定并无差别。”

见道而后修道,但其实见无所见,修而无修。见道是觉
性明了现前,你认出了它;修道是随时显现觉性明了,只需
要不散乱、不昏沉、不掉举,则觉性本来明了,一直明了且
没有任何造作,也永不会失去,因此它无可修。
常听有人说: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身心。这句话不错,但
也不对,它只适用于方便教法,不是究竟了义之说。胜义的
修行就是不造作,随顺觉性之本来状况,如此随顺,实则无
修。
所谓“无作平等三摩地”,
《大乘起信论》当中称之为“真
如三昧”,
《楞严经》当中称之为“首楞严三昧”,
《六祖坛经》
当中称之为“一行三昧”,等等。它有无数个名字,其实就
是指心性的本来状况。当你不造作,也不落入散乱、昏沉、
掉举之时,你的心安住在本来状况当中,那就是最殊胜的三
昧正定。对此,入定、不入定,那本来状况都不会有丝毫改
变。经云:“诸佛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就是指这心性的本
来状况,诸佛与一切众生同具备且同在其中。
问:那诸佛与众生有何差别?
答:如上明了,了知心性及其本来状况,名为诸佛;不
明了,则是众生。所谓见性成佛,与此含义类同。

在见、修、行、果四乘当中,莲花生大师继续为大家指
示见道、修道后的行道之真义:

- 154 -
二十、无行
不论不同的行持既广且繁,你的本觉心性就是唯一明
点,并无能行和所行。不管行与未行而寻觅行者,若是找不
到那能行者,这时便把行持推到穷尽处,行之底蕴便到这样
的地步,从本以来就无能行所行。若不落于迷乱的习气,当
下之心无造作明明了了,切勿去作修整和取舍,这样便是清
净行持。清净不净并无分别。

释文:
“第二十、行道其实无行。”
“不论在见道、修道之基础上,各个宗派的行持内容多
么广博繁多,你的本觉心性就是唯一的胜义明点(光明之源),
其中并没有能行持的主观性与所行持的客观内容之分别。不
管你行持之时或未行持之时,如果你去寻觅那能行持者(能
行持之主体,即主观性),你会发现根本找不到那个能行持者,
它是空性的。此时,便把行持推究到了穷尽处,行持之底蕴
就到此为止,从无始本际以来,心性当中就没有能行持和所
行持。”
“到这里,只要不落入散乱、昏沉(外表显现为昏昧,其
内里也往往潜藏着思量分别,也属于一种迷乱习气)、掉举等分别迷
乱之习气,你这当下的心没有任何造作而明明了了,千万不
要对它做任何修整和取舍,就这样随顺其本来状况,便是最
清净的行持。其实,清净和不清净并没有根本差别。”

问:如何是“迷乱的习气”?
答:一切思虑分别,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执着、取舍、贪
嗔痴等烦恼,甚至包括一切喜、怒、哀、乐之七情六欲等等,
都属于迷乱的习气。
问:那什么才是不迷乱?
答:本觉心性不曾迷乱,也永不会迷乱,它明空不二,
恒常如如。请自行观察。
问:为何说“清净不净并无分别”?
答:
“清净”指本觉心性,“不清净”指迷乱习气。但本

- 155 -
觉心性不在迷乱习气之外,迷乱习气都在本觉心性当中呈
现,与本觉心性同体无分别,所以莲花生大师说“清净不净
并无分别”。
问:那在修行当中还需要去除种种“迷乱的习气”吗?
答:在方便教法当中,修行人需要勤奋去除迷乱的习气。
但在大圆满和禅这样的了义教法当中,你若试图去除迷乱的
习气,你那“想要去除”之心念恰恰成了新一轮的迷乱习气,
因而适得其反。
问:那该如何修行呢?
答:如莲花生大师指示:“若不落于迷乱的习气,当下
之心无造作明明了了,切勿去作修整和取舍,这样便是清净
行持。”言外之意,是说当你生起了迷乱习气,就应当反观
自己的本觉心性,你会发现,你的本觉心性不曾也不会落入
迷乱习气,它无造作而明明了了,像这样反观就是恰当的修
行。此外,再不要对于心境做任何“修整”和“取舍”,因
为这都是造作,与本觉心性不相应。

在见、修、行、果四乘当中,莲花生大师继续为大家指
示见道、修道、行道后的证果之真义:

二十一、无果
不论不同的果位既广且繁,你的本觉心性就是元成三
身,并无能证和所证。若是寻觅能证果者,却找不到那能证
果者,这时便把果位推到穷尽处,果之底蕴便到这样地步,
无论什么果皆证不得。若不落入挂虑和取舍,这当下的觉心
自明元成,了悟现证三身仅是自己所具,即此便是本来成佛
之果。

释文:
“第二十一、其实无有果位可证得。”
“不论在见道、修道、行道之基础上,各个宗派所宣说
的果位多么广博繁多(例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菩萨五十五位真
菩提路、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报化三身佛等等,都是方便安立之果
位,详见各部经论),你的本觉心性就是元本成就的法报化三身

- 156 -
佛,其中并没有能证果的主观性与所证得的客观果位之分
别。不管你已经证果或尚未证果之时,如果你去寻觅那能证
果者(能证果之主体,即主观性),你会发现根本找不到那个能
证果者,它是空性的。此时,便把果位推究到了穷尽处,证
果之底蕴就到此为止,无论什么果位其实都证不得,都属于
方便安立。”
“到这里,只要不落入牵挂思虑和取舍之念,你这当下
的觉了之心自发光明且本来成就,一旦你了悟到现量亲证之
法报化三身佛并非从某处得来,只不过是自己心性所具有的
内在功德,这内在功德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之究竟果位。 ”

问:既然没有果位可证得,凡夫和圣者有何差别?
答:凡夫认假作真,在挂虑、分别当中做活计,忘失了
元本就具有的法报化三身佛之功德,白白承受了许多虚妄烦
恼;圣者则超越了挂虑、分别,显现了本有的法报化三身佛
之功德,能够随缘自在自利利他。
问:何为“挂虑”,如何超越它?
答:牵挂源于思虑,名为挂虑。就在你发生挂虑之时,
请反向观察自己的心,到底是谁在思虑?是谁在牵挂?是谁
在因为牵挂而不自在?你决定找不出它,它是空性的。既然
如此,挂虑还有何意义?岂不如同梦幻一般?
像这样观察,修行人自然能够平息思虑分别,自然能够
放下牵挂而不再烦恼苦闷,因而超越挂虑。

在指示见、修、行、果四乘的真实义之后,莲花生大师
继续为大家指示究竟了义之中道,也为大家再次直指心性:

二十二、中道
觉性是远离断常八边,不堕任何一边才谓之中道。觉性
就是那觉念恒常不断,空性乃觉性之核心,是故则称之为如
来藏。若明了此义则超胜一切,因此又称它叫智慧到彼岸。
超越思维从本离边故,是故其名为大手印。这仅是悟与不悟
之差别。它是轮涅苦乐一切之根,故又被称为一种(阿赖耶)。
它在安住无改平常之位时,即此清楚明亮的觉性,故又称为

- 157 -
平常心。不论安它什么美妙的名称,实际就是当下的那一点
灵知而已。

释文:
“第二十二、为你们指示究竟了义之中道。 ”
“你的觉性是远离断常、有无两个四句之八种边见的,
不会堕入任何一种边见才叫做中道。你的觉性就是那觉了之
念恒常不断,空性乃是觉性之核心,它虽空却能够蕴藏一切
法,能够显现一切法,所以叫做如来藏。”
“如果你明了这法义,则超胜于一切见解,因此也叫它
般若波罗蜜,即智慧到彼岸。你的觉性超越思维分别,从无
始本际以来就远离一切边见的缘故,所以它也叫大手印。无
论叫它什么,这只是觉悟(开悟觉性)与不觉悟(没开悟觉性)
的差别。它(觉性)是生死轮回当中的苦乐等一切感受与受
用境界之根源,所以又被称为一种(唯一的种子仓库,即阿赖耶。
在宁玛巴教法当中,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不同,两者有细微差别。在汉
传佛教当中,两者通常不做区分。依据《大乘起信论》,阿赖耶识当中
不仅仅有生死轮回,还具有一切圣者的清净法和清净功德,它是染净
和合之心识,它其实是法界全体),它在安住于无有改变的平常
之位时,就是你这当前的清楚、明亮之觉性,所以又称为平
常心(平平常常地觉了一切,不落入思维分别),等等。”
“不论你给它安立一个什么样的美妙名字,实际上它就
是当前的那一点灵明知性而已。 ”

所谓“断常八边”,是指断常四句和有无四句,有些修
行人对于心性(觉性)是否会随着肉身死亡而死亡,有四种
见解,称为断常四句:
一句:心性将会随着身体死亡而断灭;
二句:心性不会随着身体死亡而断灭,它恒常不变;
三句:心性既是断灭的,也是恒常的;
四句:心性既不是断灭的,也不是恒常的。

有些修行人对于心性(觉性)是否真实存在有四种见解,
称为有无四句:

- 158 -
一句:心性是真实存在,是有;
二句:心性不是真实存在,是无;
三句:心性是亦有亦无;
四句:心性是非有非无。

以上八句若偏执于其中任何一句,都属于边见。心性(觉
性)的实际情形不会落入任何一句,也不会离开任何一句,
它难以言说,无法定义,故称不可思议。

“觉性就是那觉念恒常不断”,其中的“觉念”,不是指
起心动念,而是指觉性本来的明了,它是无念之念,因其明
了而称为“念”,其实在明了之时它不曾动念。一旦动念,
就属于妄动,就不再是觉性之本来面目了。
关于起心动念,也就是第六意识的运用,佛陀和诸大菩
萨也会起心动念,也可以运用第六意识来讲经说法,或者与
人交流等等,但是,他们不曾“陷入”意识心当中,不曾迷
惑在起心动念里面。圣者动念完全是妙用,因不离开明空觉
性之自在明了的缘故,他们虽然动念而心地不乱,不会发生
执着、烦恼等副作用。
凡夫的特点则是前念引发后念,后念追逐前念,如此一
路念念不停,犹如水流波浪一般动荡不安。不仅动荡不安,
还会对念头生起执着,因执着而衍生出种种烦恼和不良情
绪。

觉性如此不可思议,它究竟在哪里?你该如何明见它?
莲花生大师为大家再次直接指示:“不论安它什么美妙的名
称,实际就是当下的那一点灵知而已。”它就是各位当前的
灵明之心,我用它写作,你用它阅读,当前就是。但你必须
当下脱开动荡不安的分别念,不追随它,才能够当即明心,
当前显现赤裸觉性。
问:法师,你写作到底是在用意识心还是在用觉性呢?
答:我用意识心,但此时我不曾陷入执着当中,不会拘
泥某种法义,因此,纵然分别也是自如的,不同于一般的写
作。在这样的法义分别当中,我不曾失去对于明空觉性的觉

- 159 -
了,所以,我同时也在用觉性本身。觉性并不在意识心之外,
觉性如水,意识心如水波,它们同体不可分离。

除了你当前的灵明之心,世上再没有什么真正重要的东
西了。如果某天你忽然觉悟它,你才能明白这句话,才会认
可它。在此之前,莲花生大师继续为大家指示自性佛,请好
好体会:

二十三、勿外求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可以追求。比如象在家中而外
出追踪,即找到三千大千世界之顶亦无可得。除心而外再无
别佛可求。若不认识心而向外驰求,如身外去找自己怎能找
到自己?好比一个傻子进到一大群人中,为热闹的场面所
惑,而忘失自己。由于不认识自己而去它处寻找,误认别人
是他自己。同样,如果不知万物的本性,不知外境原来是心,
而仍误入轮回,不见自心是佛则障涅槃。所谓轮回与涅槃全
凭觉明与无明,就在刹那一念,二者并无分别,若还以为存
在于心外是迷误。迷与不迷之体都是一个,一切有情的相续
心并无有二,不须修治,自然放下即可解脱。若不觉悟这迷
误之性出自自心,你便永远不能了悟法性实际。

释文:
“第二十三、为你们指示自性佛,千万不要向外寻求。”
“除了你当前的那一点儿灵知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东
西值得追求呢!就好比你的大象养在自己家中,而你却到外
面去追踪它,就算你找到了三千大千世界之顶的色界顶天,
也不会有什么收获。除了心之外再没有别的佛陀可寻求。如
果你不认识心却向外奔走寻求,你终究找不到真正的佛;比
如你到色身之外去寻找自己,怎可能找到自己呢?也好比一
个傻子来到一大群人当中,被热闹的场面所迷惑,竟然忘失
了自己。由于不认识自己,就要去别处寻找,于是把别人误
认作了是自己。”
“同样,如果你们不知道万物的本性是什么,不知道外
面的境界原来就是心(心的显现),于是你便会向外寻求,由

- 160 -
此误入生死轮回,因为不见自心是佛就会障碍涅槃(不生不灭
的真实相)之显现。所谓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全凭你心里是
觉明(觉性明了则一念明空不生不灭,便显现涅槃解脱)还是无明
(茫然无知则一念妄动起起灭灭,便显现为生死轮回),就在刹那一
念当中,这两者其实不可分别(觉明是当下一念,无明还是当下
一念,都是你的觉性本身)。如果你还以为生死轮回是存在于心
外的,这就是迷惑和误解。”
“但是,无论迷惑与不迷惑,你的心体都是一个,一切
有情众生的相续心并没有什么两样,你不需要修正它或对治
它,只要自然放下分别念就可以获证解脱。如果你不能够觉
悟到这迷惑误解之习性是出自于自心,你就永远不可能了悟
法性的实际状况。”

关于“一切有情的相续心”,大家不要把自己那相续不
断的心念当做了“相续心”,莲花生大师不是这个意思,因
为心念是起起灭灭的,不是相续的。真正相续不断的是大家
的觉性,即觉知之性,即觉念,前文云“觉性就是那觉念恒
常不断”是也。它在每个人都一样,没有差别。从过去到现
在,再到未来,也不会有任何差别。纵然你心中生起了分别
念,你的觉念也不曾被破坏,它们和合一体而同在,因此,
你不需要修正你的心,也不需要对治妄想,只要自然放下造
作的分别念,当即就可以获证觉性本来的自在解脱。
迷惑也罢,误解也罢,都发生在自己的心,都是心的作
用;无论心如何作用,心性不会更改,没有变迁。假如你觉
悟不到这里,你就永远不可能了悟法性(其实就是心性)的实
际状况。法性是什么状况?空而明,明而空,其中的一切显
现都非实有,它就是心性。下面,莲花生大师为大家指示法
性(心性)的实际状况,以“虚空”作比喻:

二十四、空喻
自己应当觉照自己那自起自生者,这些境相起初从何
生?中住何处?最后归何处?若加观察如井中的鸦影,乌鸦
从井飞去,除井外再无其它。同理,境相(表相)皆是由心
所生,既从心生起,又由心中而散失,唯此心性是尽知尽觉,

- 161 -
空而且明,从本就是明空无别犹如虚空。自然智慧现量的光
明中,确定一切这便是它的法性,现有一切是它的表相,然
而它又是均在心中觉知,因此,悟到这个心性是觉而灵明犹
如虚空。但心性表示如虚空,只是一个比拟,是一个暂时的
片面表诠,因为心性有觉性,空而无所不明;虚空却无觉性,
只是空而顽空。因此,心性的实际不能以虚空作譬。总之,
要无有散乱地安住本然便是。

释文:
“第二十四、以虚空作比喻为你们指示心性。”
“你们应当觉照观察自己心中所有那些自行现起自行
发生的一切,你看看这些境界之相,它们起初从何处发生?
中间安住在何处?最后归宿于何处?如果你们加以观察,便
明白一切境界相从来到去的全过程,就如同一眼井当中来喝
水的那只乌鸦的影子一样,乌鸦喝完水,从井边飞走了,井
水里面就没有了乌鸦的影子,除了明澈的井水再无其它。 ”
“同理,一切境界相(表相),都是从你的心里发生,既
从心中生起,也在心中暂时显现,最后又从心中散失,它们
都是无常的。只有你的心性是完全了知,完全觉照(如同明澈
的井水显现乌鸦的影子一样),它空而且灵明,从无始本际以来
就是明空无别犹如虚空一般。心性之灵明就是自然智慧,在
它现量的光明当中,能够确定显现一切,这便证明它就是法
性,而现有的一切境界相则是它的表相,对于一切表相都是
在心中觉知,因此,你便能够觉悟到心性是觉了灵明犹如虚
空一般的普遍存在,它就是一切法之法性。 ”
“但心性只是方便表示为如同虚空一般,这只是一个相
似的比拟,是一个暂时的片面表诠。因为心性当中有觉性,
它虽然空却无所不明了,虚空却没有觉性,只是空而冥顽无
知。因此,心性的实际状况不能够用虚空来比喻。总之,如
果你要证悟法界实相,只需要无有散乱地安住心性之本然就
是了。”

如莲花生大师所指示,乃至所有大乘了义经典也同样指
示,一切万物,一切境界相都从心性当中发生、显现 (暂时

- 162 -
、消亡。心性就好比无比广大之虚空,万物就好比来往
驻留)
的云朵,它们从虚空来,在虚空暂时驻留,最后又在虚空当
中消散。虚空是云朵的载体,众生心性则是世界万物的载体,
世界有生灭,万物皆无常,心性之载体虽然空却不生不灭,
自在永久,常在大涅槃。
心性与虚空的差别在于,心性空而灵明了知,虚空只是
冥顽无知之空。但凡比喻都有其局限之处,大家需要善于观
察,静心体会。只要静心不散动,时常安住于心性的本来状
况——空明自在,每个人都能够证悟心性,乃至证悟法界之
真实相。
问:在生活工作等繁杂事务当中,有人能够安住于心性
之本然吗?
答:基本做不到,就算是明心见性的人也难以做到,恐
怕只有大乘无漏圣者能够做到。因此,再强调一遍,修行是
需要专门进行的,否则没有办法深入。
问:那在生活工作当中到底该如何修行?
答:本文就是莲花生大师为您而写,您抽空静心读念观
察,慢慢就会领悟心性,可谓简明扼要之最殊胜教法。

在指示心性(法性)犹如虚空之后,莲花生大师继续为
大家指示万法皆心境,世间万物的一切表象都是心性所现之
境界,也都是心性本身:

二十五、表象(心境)
这些世俗境界的各种现象,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皆会消
灭。比如现象界中的一切轮涅法,只不过是唯一心性的表象
而已。何时心性有所改变,则生起外境改变的表象,所以一
切皆心之表象。六道众生只认取各自的境界。有些外道则见
为断常二分,密法九乘中各各见各自观点,故所见不同立说
也就各异,由于所执各异,分别耽着而迷乱。你若觉了一切
境相皆为心,虽见表象不执不取,这便是佛。

释文:
“第二十五、为你们指示表象(它就是心境)。”

- 163 -
“你们所见的,这些世俗境界当中的各种现象,没有一
个是真实存在,将来都会消灭。比如在现象界当中,你们以
为的那一切生死轮回之法和涅槃清净之法,其实只不过是唯
一心性的种种表象而已。心性虽空而无相,但当心性随顺习
性之改变时,它的显现便会有所改变,于是产生了外境有所
改变之表象。所以说,一切境界都是心的表象。”
“在所有这些心的表象当中,六道众生随着自己的习性
而只会认取自己的境界,各自不同(同类众生所见相似,业力习
。在修行人当中,有些外道修行人因习性偏执,
气相近的缘故)
于是便见到断灭、恒常两边的某一边,并执着不舍。密法九
乘当中的修行人,也往往只见到了自己的观点,因为见解不
同故所标立的学说也各自不同。由于这些修行人所执着的内
容各自不同,他们难免陷入种种分别耽着(住留、最初的执着)
而心行迷乱。”
“那你该如何修行呢?如果你彻底觉悟明了一切境界
相其实都是心性本身,因此你虽然见到了种种表象却能够既
不执着也不贪取,这样的修行人就是佛 (换句话说,这样的无
所住留之心就是佛心,佛心现前,故名为佛)。

诚如莲花生大师所言:“这些世俗境界的各种现象,没
有一个真实存在,皆会消灭。”因为“现象界中的一切轮涅
法,只不过是唯一心性的表象而已。”因此,大家不要去在
意这世间的种种现象,不要被它们扰乱自己的心。就算你想
要发心去“救世”,如果你还没证悟空性的话,那其实也是
一种迷乱和执着。为什么?因为你认假作真了。
不要羡慕任何伟大人物和他们的伟大事业(包括佛陀和佛
,那都是虚幻的暂时存在;不要贪恋任何美好的人和
教在内)
美好的事物,那都是虚幻的暂时存在;不要计较任何利益和
名誉,那都是虚幻的暂时存在;不要固守任何看似美妙的理
论,那都是虚幻的暂时存在;不要惧怕任何病痛、不幸和苦
难,那都是虚幻的暂时存在;不要痛恨任何罪恶的人和罪恶
的事,那都是虚幻的暂时存在;不要与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纠
缠不清,那都是虚幻的暂时存在。究竟说来,你没有什么可
担忧的,因为一切都是虚幻的暂时存在。

- 164 -
假如你长期这样观察,终将明心见性。当你放弃了这些
虚假内容,你那当前的明了才能够充分显现,它就是本觉心
性,就是清净法身,也叫金刚不坏身。当你彻底明了它,你
便“度一切苦厄”。在此之前,无论你有多么持戒精严或博
学多知或禅定高深或神通广大,你都还是一尊“泥菩萨”。

关于“何时心性有所改变,则生起外境改变的表象”,
其实心性是不会改变的,但心性也不是死水一潭,它天然具
有随缘之功用,当它随顺习性的改变之时,就会显现出功用
的改变,方便称之为“心性有所改变”,其实是心境变了。
此时,境界相便随应着心境而改变,万法如实唯心所现。因
此,假如你想改变世界,首先请改变你的心境。你渴望世界
太平吗?请让你的心太平无事,世界也将随之太平无事,有
事也是无事。你渴望世界清净吗?君心若清净,则世界清净,
一切不清净同样清净。
“你若觉了一切境相皆为心,虽见表象不执不取,这便
是佛。”莲花生大师此语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开示颇为相
近,
《坛经》云:“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
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一切境界相都是心,这实在不可思议。对此,莲花生大
师继续为大家指示,引导大家如实观察:

二十六、一切皆心
境相由于执着而起错乱。你若是了知执着的念头就是自
心,则当下自然解脱。一切所现只是心的境界,外器世间现
为冥顽之物亦是心,内有情世间现为六道众生亦是心,现为
上界天神安乐的境界亦是心,现为三恶道的苦恼亦是心,现
为无明烦恼三毒亦是心,现为自然智慧之觉性亦是心,现为
善念涅槃亦是心,现为魔鬼作障亦是心,善现为佛神和悉地
亦是心,现为各种清净境界亦是心,现为无分别专一而住亦
是心,现为形相颜色之万物亦是心,现为无相离戏境界亦是
心,现为一多不二亦是心,现为非有非无亦是心,所以没有
任何境界不属于自心。

- 165 -
释文:
“第二十六、为你们指示一切皆心。”
“你们所经历的种种境界相,都是因为内心的执着念而
引起的错乱显现。如果你能够了知那执着的念头其实就是自
心觉性,种种境界相由它而起,也终将回落于它的明空无限,
丝毫无有障碍,则你的心当下就能够自然解脱。”
“一切境界相的显现,都只是自心的境界而已。其中,
外在的器世间(山河大地等外在世界)显现为冥顽无知之物质
是你的心;内在的有情世间(指一切众生,含灵之生命)显现为
六道众生也是你的心;在六道里面,显现为上界天神那安乐
的境界是你的心;显现为三恶道的苦恼境界还是你的心;显
现为无明烦恼贪嗔痴三毒是你的心;显现为真如智慧之觉性
还是你的心;显现为善念和涅槃是你的心;显现为魔鬼去障
碍修行人还是你的心;显现为诸佛菩萨、护法神或种种成就
是你的心;显现为各种清净境界与功德还是你的心;显现为
无分别专一安住于三昧是你的心;显现为不同形相颜色之万
物还是你的心;显现为超离戏论的无相境界是你的心;显现
为一多不二之不思议境界还是你的心;显现为非有非无之殊
胜境界依旧是你的心,等等等等。所以,没有任何境界相不
属于自心。”

“悉地”指成就,也指妙成就,即不可思议的成就。种
种成就都是修行人心境的真实显现,也都是心性本身,因此,
大家应当时常观察自心,以便逐步觉悟它。觉悟自心,则觉
悟一切诸佛之心,那就是真实成就,就叫做悉地。
问:
“执着的念头就是自心”,念头属于妄想,难道它就
是心性或觉性本身吗?
答:然也。犹如一切波澜都是水本身一样,一切妄想心
念也都是心性和觉性本身。正因为如此,无论波澜如何起伏,
水恒常自在无形;无论妄想心念如何生灭,心性与觉性恒常
自在解脱。因此,一切修行之关键,就在于亲见自心觉性。
问:到底如何能够亲见自心觉性呢?
答:您的心赤裸裸一丝不挂,那就是本性现前,则当即

- 166 -
明见自心觉性。暂时没做到不要紧,请看莲花生大师为您再
次直指:

二十七、赤见觉性
心性不灭,任何境界都能现起,虽然现起,亦如海水与
波浪并无有二,故在心性内解脱。所立不灭,任何名言皆可
安立,而实际呢,心只有一个,即此一个,也是无源无根。
从任何一边看它,什么也看不到,不见实法,因此也无任何
存在;但也不见虚无,而是觉了和光辉灿然。它更不是各别
差异,而是明空无别。当下自己的觉性光明朗照,即使如此,
而仍无存在的主体,虽无自性而实修则真有觉受,只要能真
实证悟此性,则一切都将解脱。因此,在根上并无利钝之分。
如菜籽牛奶虽以油作为内因,若不挤压,怎么能出油汁?一
切众生虽真实具有如来性,若不修证,众生如何能够成佛?
肯修证即牛郎也可悟道,虽不会讲理,仍能从现量中得到肯
定。如亲口尝过糖的滋味,哪里需要他人解说其中滋味。不
了悟真性,即使班哲达亦会生迷乱,不论他博通九乘的道理,
缺乏现见而去求遥远的传闻,虽刹那亦未接近佛道。一旦觉
悟此性,一切善恶当下清净,若不悟本觉,则所造任何善恶
诸事业,皆是积累上升天界和下堕恶道的轮回之业。若是了
悟自心空慧,则全无善恶之可得,如同虚空的空中积不了泉
水,所以空性之中无功德与罪业积存之境。因此要赤见自己
的本觉现量,这赤见自解是何等奥妙!是故必须求悟此自觉
之性,秘奥封禁!

释文:
“第二十七、为你们指示赤见觉性之殊胜。”
“众生的心性永不会消灭,任何境界相都能够在其中随
缘显现发起,虽有种种境界相显现发起,但就如同海水和海
的波浪一样并不是两个,所有境界相都是心性本身,故它们
既在心性当中现起,也在心性当中自然解脱,本没有任何障
碍。”
“在心性当中,能够现起、建立种种境界相之功用不会
消灭,任何名字概念也都可以安然树立。但实际呢,心性本

- 167 -
没有那么多样子,它只有一个,就这一个心,也是无根无源。
从心的任何一边观察它,什么也看不到,不会见到丝毫实存
之法,因此可以说它没有任何存在。但心也不是虚无,而是
天然觉了且光辉灿然。”
“在心的觉、明、现当中,它们不是各个分别而有差异,
而是明空无别,明、空、现起,这三者一味圆融。每一个当
下,自己的觉性都在光明朗照,即便如此,其中也没有任何
实际存在的主体,心终究无自性。虽然心无自性,但你实修
则真会有种种觉受与证悟,只要你能够证悟此心性,则一切
都将自然解脱。因此,所有的修行人在根机上来说,并没有
猛利、迟钝之分别,关键在于修与不修。”
“比如油菜籽和牛奶,它们的内在成分里面都有油,这
是内因,但如果你不去挤压、压榨它,怎会自行流出油汁呢?
一切众生也是如此,虽然真实具有如来之性,如果不肯修证
的话,众生如何能够成佛?如果肯修证,就算是放牛郎也可
以悟道,虽然放牛郎不识字,不会讲说种种道理,但仍能够
从他现量的表现当中得到肯定和印证。 ”
“证悟像什么?就像你亲口尝过糖的滋味,哪里还需要
别人为你解说其味道?如果不能够了悟此真实之性,即使是
班哲达(也译为班智达,指通达五明的佛教大学者)也会发生迷乱。
不论他如何博学精通佛教九乘之法理,未见性就是缺乏现见
而去寻求那遥远的传闻,他们哪怕一个刹那也不曾接近佛法
大道。”
“一旦你觉悟此明空不二之性,一切善恶业当下清净;
如果不能够觉悟此本觉心性,则你所造作的任何善恶事业,
都是在积累未来上升天界或下堕恶道的轮回之业。如果你了
悟了自心的空性智慧,则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善恶可得,就如
同在那广大虚空的空性当中,根本积聚不了泉水一样,所以
你的自性空当中根本没有任何功德与罪业的积聚留存之
处。”
“这自性空如此不可思议,他就是你的本觉现量,因此
你要脱开包装和伪饰,赤裸地明见它。这《直指觉性赤裸现
见自行解脱》是何等奥妙啊!因此你们必须发愿开悟此本然
自觉之性。到这里,最秘密奥妙之宝藏就此封存。 ”

- 168 -
这段文字,从莲花生大师的广大慈悲心当中倾泻奔流而
出,把最真实的证悟自性之境界和盘托出。你我的自性就是
本觉心性,究其根本,它是蕴藏着无尽功德与智慧的毕竟空
性,也是遍布法界之性,即空性法身。一切有形质的事物都
能被破坏,也都不长久,但空性法身不可破坏,故它永久自
在解脱,超越一切善恶业力,当下超脱于生死轮回。
显现在生死轮回当中,同时常住于大涅槃,这就是本觉
心性之不思议境界。经由大师的直接指示,咱们只要肯于赤
裸自己的心,褪去一切分别思维等纠葛和包装,当即就能够
赤裸现见自心觉性而自行获证解脱。此是无上秘密教法当中
的最方便之法,莲花生大师特为一切有缘弟子书写、传授,
或以伏藏的形式隐藏流传。
最后,大师讲述本论之因缘,作为结语:

二十八、结语
奥妙!直指觉性赤见自解,为利益后来浊世有情故,将
所有续经、教敕和要门,凡已所知者都简单扼要而书写,现
在传授或作伏藏隐藏,发愿使未来有缘者能遭遇此法。
三昧耶,甲,甲,甲。
此开示觉性现量之著述,名为赤见自行解脱,是邬坚教
主莲花生之所作,愿直到轮回未空之间利生无尽。

释文:
“第二十八、结语。”
“实在是奥妙啊!这《直指觉性赤见自解》,是为了利
益将来五浊恶世之有情众生的缘故,将所有佛教续部经典、
历代祖师菩萨之教敕和心要法门,凡是自己所知道的都简明
扼要而书写成文,现在传授给有缘弟子,或者以伏藏的形式
隐藏在岩石、石洞当中,发愿使未来后世的有缘人能够遇到
此殊胜教法。”
“守护三昧耶戒,甲、甲、甲! ”
“这部开示觉性现量之著述,名叫《直指觉性赤裸现见
自行解脱》,是邬金国(印度邬仗那国)教主莲花生之所作,祈

- 169 -
愿直到轮回未空之间,此法能够利益无尽众生。”

各位同修能够遇到本论并生起信心,就是莲花生大师的
有缘弟子,我也一样。本人对于莲花生大师具备充足信心,
故一遇到本论,看到上面有布楚活佛的倡印之开许,便打印
出来,反复静心研读,每一遍都受益匪浅。虽然我出家在汉
传佛教当中,也主要得益于汉传佛教的经论熏修,并于禅宗
参悟当中直接受益;但我一遇到本论,便有“他山之石可以
攻玉”之感。莲花生大师对于本觉心性的直接指示与描述令
人耳目一新,这实在是最殊胜的究竟了义之教法,而且大师
并未局限于所谓的“传承”,而是以最广大的慈悲心,完全
开许一切遇到本论且有信心的人依法实修,并认可为此法的
“未来有缘者”。
各位幸运的“有缘者”,请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无比奥妙
之殊胜教法吧!只要您能够反复静心研读,接受莲花生大师
的直接指示,您终将赤裸现见自心觉性而自行获证不思议解
脱。

莲花生大师《直指觉性赤见自解》浅释至此圆满,其中
若有误解、错漏之类,在此诚意忏悔,容发现后更改。

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直指觉性赤见自解浅释 终

- 170 -
回 向 文

至心归命十方常住三宝!
归命敬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归命敬礼菩提达摩大师!
归命敬礼传佛心印历代祖师!

仅以此《达摩血脉论浅读》之善因缘,普皆回向:愿此
见性成佛之法常驻于世间,不动不坏,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但愿一切见闻之人,都能够迅速发起求证无上菩提之心,不
再贪恋此无常尘世当中的一切。但愿他们时刻得到诸佛菩萨
和护法善神的拥护,一切美好愿望都能够随心成就,一切功
德速得圆满。

如我所述一切内容,若有深契佛心之处,当知皆是诸佛
菩萨、历代祖师的慈悲加持;若有错谬误解之处,当知皆是
我心妄想所现,在此诚意忏悔。普愿一切妄想执着早空如幻,
普愿无边法性圆满现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