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緣起讚》第四講 2015 年 5 月 24 日下午

講述:102 世 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騰稿:三寶弟子

注意事項:此筆記純為方便個人學習而做,未經如性法師本人審核,故僅供參考,不得公開流通。

在早上的那一堂課,最後一個偈頌是提到「由見如是紛亂相,故
我殷勤多勵力,隨順智者之所行,數數尋覓尊密意」。宗大師在這個
偈頌當中提到,他想要追隨智者的腳步 來尋找世尊的密意,雖然是如
此,但大師在學習的時候遇到了什麼困難?

次於自宗與他宗,廣修遍學眾教時,後後反陷疑惑網,遍極熾燒
惱我意。

大師在學習有關中觀的論述時,廣泛的遍學自宗、他宗眾多的教
典,這當中包含了中觀應成派、中觀自續派、西藏前期的論師所提出
的觀點,甚至也學習了大圓滿、大手印等眾多教授,在廣泛遍學之後,
「後後反陷疑惑網」,這時大師提到,我才發現自己的心中有如此多
的疑惑,「遍極熾燒惱我意」,想到這一點,我的 心為此 感到憂 惱,
雖然是如此,但大師在親見文殊菩薩之後,透由殷重地祈請文殊菩薩
的加持,並且就像文殊菩薩所教誡的:你應該要保留名 言,進一步研
閱龍樹父子等中觀論師所造的論述。

世尊授記龍猛教,如實闡釋無上乘,遠離有無邊執見,教軌有如
夜開園。

世尊授記了龍樹菩薩。過去世尊在經典當中清楚地授記了無著以
及龍樹這二大車軌,所謂的二大車軌 是指唯識以及中觀的開派師。無
著是唯識的開派師,而龍樹是中觀的開派師。龍樹是 中觀的 開派師 ,
但是並沒有特別強調他是中觀應成派還是中觀自續派,最主要是龍樹
菩薩所宣說的是中觀的正見。對於這一點,龍樹的心子聖天論師和月

1
稱論師,他們以中觀應成派的方式來解釋龍樹的密意,至於清辨論師
則是將它解釋為中觀自續派。所以第一句話裡面提到了「世尊授記龍
猛教」,世尊授記了龍樹,「如實闡釋無上乘」,龍樹論師能夠如實
地解 釋 無 上的 大 乘, 這 當 中的 大 乘包 含 了密 法 , 在解 釋 大乘 法 的時
候,「遠離有無邊執見」,他能夠清楚地闡釋遠離有邊以及無邊的中
觀正見,「教軌有如夜開園」,龍樹的教軌就如同是長滿了睡蓮的花
園。

上一段的最後一個偈頌是「教軌有如夜開園」,這當中「夜開園」
指的是花園,在花園當中有很多睡蓮,睡蓮是晚上月亮出來的時候才
會綻放,所以用夜開園來比喻 龍樹論師的教軌。

無垢勝智月輪滿,經教虛空無礙遊,盡除邊執心愚闇,映蔽邪說
諸星宿。

首先第一句話,「無垢勝智月輪滿」, 「無垢勝智」指的是中觀
應成派的空性正見,「月輪滿」它就像滿月一樣,「經教虛空無礙遊」,
這當中的「經教」包含了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所有的法類。世尊
所說的言教就像虛空,中觀應成派的正見就像是滿月,滿月在虛空當
中,沒有任何阻礙地移 動。「盡除邊執心愚闇」,皎潔的明月能夠綻
放出明亮的月光,藉此能去除眾生心中的愚癡黑暗。「映蔽邪說諸星
宿」,而且在滿月出來的時候,即便天空當中也有不少的星星,但是
月光會遮蔽星星們的亮光。

吉祥月稱妙善說,皎白光鬘明照顯, 由上師恩得見時 ○1 ,我意於


今獲安息。

首先第一句話,「吉祥月稱妙善說」,月稱論師所造的論典闡示
了中觀的義理,最主要是《入中論》以及《入中論自釋》,所以月稱
論師所造的論典 就像是滿月一樣,「皎白光鬘明照顯」,透由月稱論
師所造的中觀論著,讓大師清楚地知道 中觀應成派的正見為何。

月稱論師所造的《入中論》,它的名稱之所以稱為「 入中」,這

2
當中的「中」是指龍樹論師所造的《中論》,所以月稱論師在造《入
中論》的時候,是以甚深廣行兩種方式 解釋《中論》的內涵,所以這
部論典稱為《入中論》,他以甚深廣行兩種方式趨入《中論》。所以
大師最主要就是透由月稱論師 所造的論典,而瞭解了中觀應成派的正
見。

第三句話「由上師恩得見時」,大師特別提到,我之所以能夠了
解中觀應成派的正見,是透由上師文殊菩薩的深恩,我才得 以親見 ;
透由上師文殊菩薩您的深恩,我才能夠了解中觀應成派的正見 為何 ,
「我意於今獲安息」,所以在此時,我之前憂惱的心,因為瞭解了中
觀應成派的正見 而獲得了些許的喘息。

世尊一切事業中,語事最勝為第一,復彼因於此緣故,智者由此
隨念佛。

世尊所做的一切事業當中,語事業是最為殊勝、最為珍貴的,在
眾多的語事業當中,宣說甚深緣起性空的法義是更為了不起的一種語
事業,「復彼因於此緣故」,由於在世尊您眾多的事業當中,語事業
是最為殊勝的,因此「智者由此隨念佛」,身為智者的你們,如果想
要思惟佛的功德、憶念佛的功德時,應該是從思惟佛的 語功德 開 始 ,
所以大師提到了,他本身也是以這樣的方式來憶念佛的功德,追隨我
的弟子,你們在憶念佛功德的時候,應該也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憶念佛
的功德。

隨順如彼大師正出家,修學佛陀聖教未退劣,精勤瑜伽行之一苾
芻,於彼大師如是至誠敬 。

偈頌當中的第一句話,「隨順如彼大師正出家」,宗大師提到了 ,
他最初選擇跟隨大師的腳步而出家修行,在出家之後,「修學佛陀聖
教未退劣」,大師以非常謙虛的口吻,提到他有盡力地、廣泛地學習
眾多經論,「精勤瑜伽行之一苾芻」,而且不是只有聞思,是配合淨
罪集資,很認真 地去修持之前聞思的法理。

3
這一點就像我們早上有提到,在大師的傳記當中可以清楚地看
到,大師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沃卡當地淨罪集資並且精誠地修學,所以
「精勤瑜伽行之一苾芻」。雖然大師有很多頭銜,但是他在稱呼自己
的時候,他稱自己是一位苾芻。這一點就像尊者法王,平時在介紹自
己的時候都會稱自己是一位釋迦苾芻。「於彼大師如是至誠敬 」,所
以大師透由廣泛 地聞思、精誠地修學之後,如實地了知世尊所宣說的
教義,而對世尊生起了強大的信心,所以他對世尊所生的信心絕對不
是迷信,而是透由了知法理之後所生起的堅固信心。

在大師的傳記當中有提到,大師在示現證得空正見之前,有親見
五位中觀的論師,對於是哪五位中觀的論師,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這
一點蔣揚謝巴在他的論著裡面 有清楚的提到。第一種說法,大師親見
的五位中觀論師分別是龍樹、聖天、佛護、月稱以及寂天;第二種說
法是將寂天改為龍菩提,所以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大師在親見了五位
中觀論師之後,有一晚夢到有一個人將《佛護論》放到他的頂門加持
他,他醒過來之後就去研閱《佛護論》,並且在 認識所 破的那 一段 ,
他就示現了證悟空正見的面貌 。

宗大師所依止的上師當中,最主要的上師是喇嘛烏瑪巴以及仁達
瓦。烏瑪巴最主要教導的是有關中觀的論著,至於仁達瓦最主要教的
是量學以及其它的經論。大師在那一生所示現的面貌,是一開始並沒
有證悟空性,所以即便他過去生有廣大的聞思空性的義理,但是他在
那一生所示現的面貌,是一開始並沒有證悟空性;不僅如此,指導他
的兩位上師也沒有證悟空性。但大師透由依止文殊菩薩,並且努力地
淨罪 集 資 、研 閱 無垢 的 經 論之 後 ,他 最 終也 示 現 了證 得 空正 見 的面
貌。大師示現這樣的面貌是他非常不共的一個功德。

並不是說我們站在格魯派的角度來宣揚宗大師的功德,完全不
是,這是大師他 本身展露出來的一種功德。早期西藏的教法可以分為
前弘期以及後弘期。在前弘期的時代,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是師君三
尊,這當中的國王、也就是君,指的是赤松德尊,當時的住持是靜命
論師,另外一位師長就是蓮花生大師,他們簡稱師君三尊。佛法到了

4
後弘期的階段,有薩迦五祖等非常多成就者誕生在西藏 。

當時在雪域西藏裡面,對中觀以及量學極為精通的一位師長,就
是宗大師的老師 仁達瓦。他非常有智慧,而且他對經論的道理了解得
非常透徹;不僅如此,在解釋經論的內涵時也能夠解釋 得非常 清楚 。
當他在為宗大師授課的時候,如果有些地方,大師聽 的不是 很清楚 ,
或是他對於文意產生了疑惑,他都會直接請示他的上師,但由於大師
所提出來的問題,都不是簡單幾句話 可以回答出來的,甚至仁達瓦都
還要 深 思 熟慮 地 想一 陣 子 才能 夠 回答 得 出 來 , 所 以有 一 次他 對 大師
說:我要教你還真不容易,你提出來的問題都是很難回答的問題。

但這一對師徒,老師也好、弟子也好,兩個人真的都是大智者,
而且他們在學習經論的時候,他們的心都非常正直。我們平時耳熟能
詳的密集嘛,最初就是宗大師寫給他的老師至尊 仁達瓦的一個 讚頌 ,
當中提到了「無緣大悲寶藏觀世音,無垢智慧尊主妙吉祥」,緊接著
第三句話以及第四句話裡面,他就加進了他的上師 仁達瓦以及賢努羅
卻這兩個名稱。當他將這個偈頌供養給他的上師 仁達瓦的時候,仁達
瓦聽到這個偈頌的內涵,他馬 上對宗大師表達:這個偈頌的內涵並不
符合我,反而更符合你。所以將仁達瓦改成宗喀巴,將賢努羅卻改成
了大師的名字洛桑札巴,反供養給宗大師,所以這個偈頌是師徒彼此
之間互相供養對方的一句偈頌。這句偈頌非常有加持力,所以我們平
時可以多念誦這個偈頌。

大師的兩位心子是賈曹傑尊者以及克主傑大師,他們跟薩迦派也
都有法緣的關係,所以不知道 是什麼原因,宗大師跟薩迦派的學者特
別有因緣,他的上師至尊仁達瓦也是薩迦派的,而他的兩位弟子跟薩
迦派也有深厚的法緣關係。

賈曹傑尊者之所以會成為宗大師的弟子,並不是一開始就對宗大
師生起信心、請大師收他為弟子,他最初是想要來跟宗 大師辯 論的 。
大師出生在安多,可能大師的鼻子有一點大,所以當地的人都為宗大
師取了一個綽號,叫做安多的大鼻子。有一次宗大師在 甘丹寺 說法 ,
賈曹 傑 尊 者 就 來 到宗 大 師 說法 的 寺院 前 面, 然 後 問其 中 的一 位 法師
5
說:「你們安多的大鼻子在哪裡?我想要見他。」那位法師並沒有理
會他,他走到 另外一個房間拿出了一把香,點了香之後,他告訴賈曹
傑尊者:「我不知道你說的安多大鼻子住在哪裡,但是我知道三界法
王宗喀巴大師洛桑札巴,他住的地方是在這個地方。」當時賈曹傑尊
者聽到那位法師這樣描述宗大師的時候,他的心就已經動搖了。

賈曹傑尊者走進了宗大師說法的會場,大師坐在法座上看到賈曹
傑尊者,並沒有阻止他做任何動作,大師甚至刻意往法座另外一邊移
動而讓出了一個位子。賈曹傑尊者看到大師似乎有意讓他也坐在法座
上,所以毫不客氣地將他黃色的法帽也戴起來,然後就大搖大擺地走
到法座上坐在大師的旁邊。當他坐在大師的身旁時,他們兩個彼此之
間都沒有任何互動,他們都沒有跟對方講話,大師就繼續為其他的信
眾說法。由於大師所講的內涵越來越深奧,所以賈曹傑聽到一半的時
候,他就將他的法帽取下來,繼續往下聽;他聽到後面發現 越來越難
懂的時候,他就下法座 並且很恭敬地對大師頂禮。所以 他當初其實是
想要去跟大師辯論,在這樣的因緣下 而想要去依止大師、成為了大師
的弟子。相同的,克主傑尊者之所以會成為大師的心子,最初也是想
要跟大師辯論而成為大師的弟子。

接下來的偈頌,是《緣起讚》當中的迴向文。第一個迴向文:

值遇無上大師聖教法,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此善無餘回施諸眾
生,成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宗大師提到了,我今生能夠有幸值遇無上的大師 所宣說的言教,
「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這完全是來自於以文殊菩薩為首的眾多上
師們的深恩,所以我才有這樣的機會值遇大師的聖教,「此善無餘回
施諸眾生」,所以我要將我平時能夠聞思法理、精勤地修學,甚至現
今有機會造這樣的一部論,所累積的所有善根迴向給一切的眾生,
「成
辦能得善士攝受因」
,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獲得大乘善知識的攝受。

第二個迴向文:

6
並願具利聖教盡有際,不遭邪惡分別風動搖,願能通達大師聖教
理,於尊獲得信忍常充滿 。

第一句話「並願具利聖教盡有際」,這當中的「具利」,指的是
世尊的聖教完全只有利他、不會傷害眾生。這樣純粹 利益他 的聖教 ,
大師發願在輪迴未盡之前,「不遭邪惡分別風動搖」,我希望如此殊
勝的聖教,在輪迴未盡之前都不要遭受邪惡的分別風所動搖。「願能
通達大師聖教理,於尊獲得信忍常充滿」,並且後學的學者們、這些
追隨導師釋迦世尊腳步的行者們,我也發願,希望你們在學習大師的
聖教 時 , 並不 是 以迷 信 的 方式 來 信仰 大 師的 聖 教 ,而 是 以正 直 的態
度,透由你們本身的智慧仔細地分辨內外道的差別,而通達大師的聖
教、他所有闡示的道理,「於尊獲得信忍常充滿」,透由了解大師的
聖教之後,對於世尊生起堅固不動的信心。

第三個迴向文:

願於一切生中捨身命,光弘顯耀甚深緣起性,住持能仁妙善之教
法,雖僅剎那亦不稍慢緩 。

大師他提到了,「光弘顯耀甚深緣起性」,甚深緣起的道理 是遠
離常斷二邊的空性正見,既然 緣起空性的法理是如此的甚深、如此的
奧妙,大師他發願,「願於一切生中捨身命」,即便要布施我的身體,
甚至犧牲我的性 命,如果能夠弘揚世尊的緣起甚深的道理,「住持能
仁妙善之教法,雖僅 剎那亦不稍慢 緩」,即便只是短短的一剎那我都
不應該放逸,我應該全心投入 弘揚世尊教法的這條道路上。

第四個迴向文:

願勝導師無量難忍行,殷重精勤成辦心要此,由何方便能令此復
增,晝夜專注恆常作思察 。

第一句話,「願勝導師無量難忍行」,導師世尊從最初發心、中
集資糧,最終成就了圓滿的正等覺。在行菩薩行的時候,導師行了眾
多難忍的菩薩行,之所以要這樣做,之所以要行難行的菩薩行,「殷
7
重精勤成辦心要此」,他最想要成辦的 就是宣說緣起性空的聖教。如
此難得的心要,「由何方便能令此復增,晝夜專注恆常作思察」,我
們要 透 由 什麼 樣 的方 法 , 才能 夠 使世 尊 的 聖 教 能 夠持 續 的增 長 、廣
傳?不論是白天或是晚上,我們都應該恆常專注地思惟這一點,是要
透由講說的方式來弘揚聖教?還是透由辯論的方式讓法理更為清
晰?還是要透由造論的方式,讓更多人能夠學習教法 ?到底要透由什
麼樣的方法,才能夠弘傳世尊的聖教?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專注的去思
惟的。

第五個迴向文:

清淨意樂精勤彼事時,梵王帝釋天及護世間 ○
2 ,並同妙黑天等護

法眾,恆為助伴永不暫捨離。

第一句話是提到了清淨的意樂,也就是如果我們想要弘揚世尊的
聖教 , 我 們必 須 具備 清 淨 的意 樂 ;之 所 以這 樣 做 並不 是 為了 追 求現
世、也不是為了追求輪迴的安樂,所以在弘揚聖教的當下,我們本身
必須具備清淨的意樂,「精勤彼事時」,大師為我們發願,當我們很
認真、很努力地在弘揚世尊的聖教時,「梵王帝釋天及護世間」,這
當中之所以要特別提到梵天王以及帝釋天,是因為佛 在成就了無上的
正等覺之後,這兩位天人特別祈請佛轉正法輪,所以在偈頌當中有提
到梵王以及帝釋,「護世間」指的是四大天王,「並同妙黑天等護法
眾」,這個地方提到道次第的三位護法,分別是上士道 的六 臂 護主 、
中士 道 的 多聞 天 子, 以 及 下士 道 的 閻 魔 法王 , 這 三位 是 道次 第 的護
法,「恆為助伴永不暫捨離」,大師為我們發願,當我們以清淨的意
樂很認真地弘揚世尊的聖教時,他希望梵天王、帝釋天、四大 天王 ,
以及道次第的三位護法,都能夠成為我們弘揚正法的助 伴而且永遠不
捨離我們。

今天在這個地方,配合講說,將《緣起讚》的過 嚨傳承,傳授給
各位,這個傳承藏文是用謝嚨來表現,所謂的嚨指的是過嚨,謝指的
是講說,所以是配合講說的方式,將過 嚨的傳承傳授給各位。我之前
在尊者法王的座前,得到了這個傳承,今天將這個珍貴的傳承 傳授給
8
各位。

如同昨天我們有提到,《緣起讚》又稱為小本的《辨了不了 義》。
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裡面,一開始是提到了唯識的見解,之後
依次提到自續以及應成的正見。以四部宗義而言,有部、經部稱為小
乘的宗義師,至於唯識以及中觀稱為大乘的宗義師,而在《辨了不了
義善說藏論》裡面,它最主要的是強調 唯識以及中觀的道理。今年我
來到尼僧團,我也聽說在尼僧團裡面 有一些人正在背《辨了不了義善
說藏論》這一部論典,這是非常好的。但平常除了背誦之外,我們要
進一步去了解這部論典的內容為何?

《緣起讚》如果從字面上來做解釋的話,我們知道《緣起讚》的
內容並不難懂,而如果我們平時想要進一步了解《緣起 讚》的 道理 ,
我們也可以配合過去藏地的一位大師 朗忍巴所造的《緣起讚》的一部
注釋,在這部注釋當中,造者以非常精簡的文字 解釋了《緣起讚》的
原文,那樣的解釋方式 對我們來說非常容易理解。

朗忍巴這位上師沒有到印度,他在西藏就示寂了。他對藏傳佛
教、對整個藏地都有非常大的深恩,他畢生都是在宣說正法,而且他
平常幾乎都不用用餐。他最主要是在哲蚌寺出家的,雖然他沒有考格
西,但是他用盡畢生的氣力為眾生宣說正法,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
善知識。

最後,我們都知道世 尊的聖教逐漸衰敗,而世尊的聖教能否住世
的關鍵,並不在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會不會毀謗我們?或者是沒有宗
教信仰的那一群人,會不會加入我們的行列?其實這都不是關鍵,真
正的關鍵是什麼 ?教法能否住世的關鍵 是在於學法者,也就是我們是
否能夠認真的持教。我們要如何持教 ?我們要認真地學習,並且認真
地實修。至於外在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好、或是心中充滿邪見的那一
群人,他們即便想要傷害我們,但其實 傷害的力道是有限的;真正能
夠讓聖教住世的關鍵是在我們 身上,而不是在別人的身上。

以總相來說,世尊是不會涅槃的,世尊的聖教也不會衰敗,但 我
9
們知道世尊的聖教在某些情況下,因為時間、地點的關係,在某些時
間點、某個地方 會興盛;但在某些時間點、某個地方會衰敗;世尊也
在他的經典當中清楚地提到他的聖教最初會在印度弘揚,之後會到達
北方等,世尊也對於這一點有清楚地授記。

所以我們平時要認真地學習、認真地去行持,並且各個教派之間
彼此應該要互相和合、互相幫忙,就如同我們之前所提到的《緣起讚》
倒數第二個偈頌,大師提到了「願勝導師無量難忍行,殷重精勤成辦
心要此,由何方便能令此復增,晝夜專注恆常作思察」,平時到底要
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世尊的聖教住世?這一點我們要認真的思
考,到底是要為眾生宣說正法 ?還是要不斷的辯論,讓法義能夠更清
楚的呈現?或者是我們要透由造論的方式,來讓更多人了解法義?到
底是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弘揚聖教?我們要反覆地思惟;不是
說在弘揚聖教的時候,我們貪著自方、貪愛自方、嗔恚他方,彼此互
相比較,以這樣的方式絕對不可能弘揚世尊的聖教。所以,我們到底
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弘揚世尊的教法 ?這一點要認真地思考。如果我
們在住持世尊聖教的時候發現有退失的部分,我們希望能夠讓它快點
恢復,沒有退失的部分,我們也希望它能夠不斷的增長;如果我們知
道某些法義有問題、有錯誤的地方,我們也應該儘快 將 它修正 過來 。

今年在這個地方 為各位介紹《緣起讚》,最主要是介紹緣起性空
的內涵。如果我們想要深入地探討緣起性空的道理,就必須要知道 何
為所破?對於這一點,在《四百論》以及《四百論》的註解裡面都清
楚的提到:一切法存在的方式都是唯由分別假立,假立的方式就如同
是「執繩為蛇」。

為什麼會特別強調執繩為蛇 ?這是因為在某些地方時常會有蛇
出沒,有時候因為夜色昏暗,所以當我們走到外面,一不小心會將樹
枝或是繩子誤以為那是一條蛇,為什麼我們會現起這樣的感受?是因
為我們不了解真實的對境為何,所以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會認為眼
前有一條真蛇,但由於境界本身只是一條繩子,所以我們 將這樣的狀
態取名為執繩為蛇。

10
但我們進一步仔細地去分析,從繩子的方位而言,不論從它的總
體或它的支分、顏色、形狀各種角度去分析,我們都知道那 並不是一
條真蛇,所以我們只是在那個境界上面透由分別心假立了一條蛇;但
是從境界的方位而言,從它的整體、支分、顏色、形狀各種角度去分
析之後,我們都找不到蛇。以此為例,一切的法 是唯由名言假立、唯
由分別假立。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也會生起「執蛇為蛇」的看法。某些有
情因為造了某一種業,所以他會投生為蛇,此時我們在看待這個境的
時候,也會生起那是一條蛇的感受,我們心中所生起的感受是:那是
一條蛇。但是在當下,我們其實也是用分別在假立這個境界。如果我
們仔細地從境界的方位 去分析:蛇到底在哪裡?蛇的肉是不是蛇?蛇
的皮 是 不 是蛇 ? 蛇頭 是 不 是蛇 ? 蛇的 尾 巴是 不 是 蛇 ? 這 個時 候 我們
會發現最終找不到一條真的蛇。所以一切的法唯由分別假立,假立的
方式就像是執繩為蛇一樣。

但問題來了,繩子本身 並不是蛇,而蛇本身是蛇,這要如何區分
呢? 如 果 執繩 為 蛇也 是 唯 由分 別 假立 , 執蛇 為 蛇 也是 由 分別 假 立的
話,我們如何區分一者是有、一者是無呢?所以這就是 最難的 地方 。

為什麼宗大師要特別強調「名言量成」的觀念?重點也是在這
裡。如同我們在執繩為蛇的時候,我們從繩子的方位 不 到蛇的 特色 ,
相同的道理,執蛇為蛇的當下,從境界的方位而言,我們在尋找之後
也找不到一條真蛇。但此時我們要說蛇是存在的,而 繩子它 不是蛇 ;
既然都是由分別假立,我們如何區分一條不是真蛇、而另外一條是真
蛇呢?這是最困難的部分。

但是我們一開始 應該先了解,如同我們會將一條繩子執著為一條
蛇, 這 種 狀態 是 完全 透 由 內心 的 分別 去 假立 了 這 個對 境 :牠 是 一條
蛇,相同的道理,一切 法的本質都是由分別假立,但是在我們的認知
當中 會 覺 得 : 法 的形 成 跟 我的 心 似乎 沒 有直 接 的 關聯 性 ;我 們 會覺
得:即便我的分別心沒有去假立這個對境,但這個對境就是 會活生生
的在 我 的 面前 出 現, 這 代 表什 麼 ?這 代 表我 們 執 著的 是 在境 上 的所
11
破,這一點就是我們所要破除的。

執繩為蛇的心是顛倒的,但執蛇為蛇的心並不是顛倒的,為什麼
前者是顛倒的?因為前者的境沒有辦法被世間所共許,從世間人的角
度,沒有一個人會說繩子是一條蛇,所以執繩為蛇的心 是顛倒 的心 ,
它的境沒有辦法被世人共許。相反的,如果我們將一條蛇執著為蛇的
話,它的境是什麼?它的境是:那一條蛇是蛇,這一點是被世間人所
共許的,但這兩者相同的是都唯由分別假立,從境界的方位而言,我
們都找不到一條真的蛇 。

我們更進一步去探討,我們的心中從早到晚都會現起我的想法,
而且這種想法根深蒂固,我們 進一步會分辨你、我、他,對於自方會
生起貪念、對於他方會生起嗔念,但當我們現起強而有 力的我 執時 ,
我們 應 該 問問 自 己 : 我 到 底在 哪 裡? 或 是我 們 問 問自 己 :我 到 底是
誰?當我們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或許我們也回答不上來,我到底
在哪裡?我到底是誰?我們仔細地檢查,我的身體是不是我 ?應該不
是,我的心是不是我?也不是,身心的聚合體是不是我?也不是,請
問我 到 底 在哪 裡 ?什 麼 才 是我 ? 我的 身 體也 不 是 我, 我 的心 也 不是
我,身心的聚合體也不是我,請問我到底在哪裡 ?所以,我之所以會
形成,或是人之所以會形成,完全是在人的蘊體之上,透由分別假 立
了一個人的名言之後,人就形成出來。相同的道理,在動物的蘊體之
上,透由名言假立之後,動物就形成出來。

如果我們想要在境上進一步去探索,人到底在哪裡?什麼樣的境
稱為 人 ? 或者 是 動物 在 哪 裡 ? 什 麼樣 的 境稱 為 動 物 ? 我 們從 牠 的形
狀、從牠的顏色、從各種角度,在境上尋找之後,我們會發現根本找
不到一個人、根本找不到一個動物。但是以這樣的尋找方式,也就 是
在尋找之後,完全找不到我們想要找到的那個對境,是代表這個境不
存在嗎?並不是,這並不是代表這個境不存在,而是代表這個境並不
是由自方所形成的;既然不是由自方所形成的,它形成的方式只剩下
唯由分別假立。

如果一法的形成是唯由分別假立的話,這代表我們在境上尋找之
12
後,並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真實的對境;但找不到真實的對境,不代表
這個境是不存在的,而是代表這個境並不是由自方所形成。如果它是
由自方所形成的話,照理來說,我們在境上尋找之後 要能夠找到一個
真實的對境,但之所以找不到,這代表什麼?代表這個境不是由自方
所形成,而是唯由分別假立。所以我們平常要仔細地思考分別是如何
假立對境?在甚麼情況下我執著境,是在執著境的所破?這是我們要
認識的。

所以當我們有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我的」這個念頭之後,我們進
一步的會去分你跟他,但實際上你、我、他,本 來就是 不同的 內涵 。
雖然我們在介紹佛法的時候,在藏文當中「拿」跟「達」這兩個字它
是同義詞,雖然在中文我們都翻為「我」,我們在解釋的時候會說我
跟補特伽羅是同義的,但所謂的我跟補特伽羅是同義的,是指每一個
眾生,站在他自己的立場都會覺得這是我。但如果進一步的,他站在
自己 的 立 場去 看 待其 他 有 情的 時 候, 他 會不 會 認 為 其 他 的有 情 也是
我?不會。

這一點就像之前提到的,所謂的薩迦耶見跟補特伽羅我執,這兩
者是應該要區分的。所謂的薩迦耶見,它是緣著我這個所緣境,生起
我是由自方所形成的執著。至於補特伽羅我執,它不 見得要 緣著我 ,
它可以緣著其他的有情,這代表什麼 ?這代表我跟他是不同的 個體 。
所以 從 總 相 分 析 的話 , 我 們會 說 所有 的 補特 伽 羅 都是 我 ,但 是 那個
我,如果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來分析的話,會不會說其他的補特伽羅
都是我?當然不會,這代表之所以會形成我跟他,這是在觀待的情況
下產生的,也就是觀待我而有他,所以我跟他兩者是在觀待的情況下
而呈現出來的,這就表示它並不是由自方所形成的。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要強調的是,一切的法 形成的方式,都
是唯由分別假立的,假立的方式就如同 執繩為蛇的假立方式。所以如
同我們將繩子執著為蛇,相同的,我們也會將蛇執著為蛇,這兩者執
著境的方式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從境的方位而言,我們找不到真實的
境,這一點也是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一者是名言量成,另外一者

13
不是名言量成;也就是一者的對境會被正理所危 害,另外一者的對境
不會被正理所危害,這是唯一的差別。

但有很多人並沒有辦法從這個理路當中 找到滿意的答案,所以很
多人在學習中觀的正見 時,一開始是從中觀自續派以下的論師 所提出
的觀念切入,也就是他必須在境界上面找到一個真實的境,才能夠進
一步 去 區 分 這 個 境, 它 是 繩子 還 是蛇 。 因為 他 認 為如 果 在境 界 的方
位,境都沒有絲微的自性的話,我們如何區分一條是繩子、一條是蛇?
根本無法區分。所以很多人,包括中觀自續派以下的論師,在安立法
的時候都會認為法是由自方所形成的、它是有自性,但 這一點以中觀
應成的角度來說,中觀應成派的論師將它安立為 所破。所以我們平時
要多練習認識所破,這一點非常重要。

今年的法會在這個地方 即將告一個段落。最後,我們都知道佛陀
的聖教 會住世 五千 年, 導師釋 迦 世 尊示 寂之後 到現今 已經 過了 2500
多年,世尊的聖教能否在地球上繼續 住持,完全看待我們如何護持世
尊的聖教。就如同現今的科學家,他們透由精密的儀器會發現,除了
地球之外,其實在地球的周圍還有許多 星球。相同的,我們佛家說有
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佛的聖教到底會在什麼地方再次 興盛?我們誰都
無法斷定。既然我們現今住在這個地球上,我們所學習的教法 是佛教
的話,我們有責任讓佛法住世,而讓佛法住世的關鍵,就在於學法者,
也就是我們是否能夠認真地學習。

透由認真地學習、了解法義,對佛法生起強而有力的信心之後,
我們 能 夠 以這 樣 的方 式 讓 佛陀 的 教法 常 久住 世 。 而不 是 站在 偏 坦自
方、排斥他方的立場,因為我是佛弟子、其他的人是外道,所以我們
彼此之間就不要互動;或者是我是修學大乘法、你們 是修學 小乘法 ,
所以你們差我們一截。我們不要用這樣的心態來看待其他的人,我們
應該要認真的學習而對佛法生起強而有力的信心,以這樣的方式讓世
尊的聖教常久住世。

最後,我們在場的所有人一同發願,希望以尊者法王為首的不分教
派所有大乘的善知識們,都能夠常久住世、常轉法輪;學習教法的僧
14
眾們,也能夠認真地持戒、認真地學習;我們所 學的內 涵 是戒、定 、
慧三學,所有的佛弟子在修學佛道的時候,都能夠 認真的聞、思、修
行正法,以這樣的方式來護持聖教。感謝各位。


1 如性法師說明了,這一句話「由見上師深恩時」,法尊法師的原意是「由師恩

見時」,所以如果要改成七個字的話是「由上師恩得見時」 。


2 如性法師說明了,這個偈頌「梵王帝釋守護此世間」這樣的描述方式會容易造

成誤解,所以改成「梵王帝釋天及護世間」。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