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05 年 3 月     化  学  工  业  与  工  程 第 22 卷  第 2 期

Mar. 2005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Vol. 22    No. 2

  文章编号 :1004 - 9533 ( 2005) 02 - 0130 - 06

AERMOD 模式系统理论
杨多兴 ,杨木水 ,赵晓宏 ,刘  敏 ,邢可佳 ,仇  蕾
(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北京 100012)

摘要 : 作为新一代法规性质的稳态大气扩散模式 ,AERMOD 将最新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理论


应用到空气污染扩散模式中 。AERMOD 具有下述特点 : ( 1) 按空气湍流结构和尺度的概念 ,湍流扩
散由参数化方程给出 ,稳定度用连续参数表示 ; ( 2 ) 中等浮力通量对流条件采用非正态的 PDF 模
式 ; ( 3) 考虑了对流条件下浮力烟羽和混合层顶的相互作用 ; ( 4) AERMOD 模式系统可以处理 : 地面
源和高架源 、 平坦和复杂地形和城市边界层 ; ( 5) AERMAP 提出了一个有效高度对流场的影响 。示
踪试验表明 ,AERMOD 模拟的结果比较理想 。
关键词 :AERMOD 模式系统 ; 大气边界层 ; 大气扩散理论 ; 有效高度
中图分类号 :X83012  文献标识码 :A

Theory on AERMOD Modeling System

YANG Duo2xing , YANG Mu2shui , ZHAO Xiao2hong , LIU Min , XING Ke2jia , QIU Lei
(Apprais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 SEPA , Beijing 100012 , China)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 as an existing regulatory model , AERMOD is a steady2state plume model , introducing
current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 PBL ) as well as air dispersion concepts into air pollutant dispersion model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most features of AERMOD is provided as :1 ) Based on air turbulence structure and
scaling concepts , turbulence dispersion is described with parameterization equation , and stability is described
with continuous parameters ; 2 ) In the convective layer , the distribution is described with a bi2Gaussian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 3) Interaction plume with mixing layer top is accounted for ; 4 ) The AERMOD
model described here is applicable to rural and urban areas , flat and complex terrain , surface and elevated
releases , at the same time , handling the urban boundary layer ; 5) The AERMOD model i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ffect of effective height on flow fields. Trace test shows that the AERMOD model yields useful results.

Key words :AERMOD modeling system ;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 air dispersion theory ; effective height

局开始联合美国气象学会组建法规模式改善委员会
1  AERMOD 模式系统 ( AMS/ EPA Regulatory Model Improvement Committee ,
AERMIC) 选择目前广泛应用的 ISC3 为突破口 , 开展
空气的质量分布对了解和监测国家污染状况是 法规 模 型 的 改 善 工 作 。20 世 纪 90 年 代 中 后 期 ,
至关重要的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 科学家将最新 AERMIC 成功开发了 AERMOD 扩散模型 。
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理论应用到空气污染扩散 作为 新 一 代 法 规 性 质 的 大 气 扩 散 模 式 ,
模式中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 AERMOD 具有下述特点 :1) 按空气湍流结构和尺度

收稿日期 :2004 - 03 - 29
作者简介 : 杨多兴 (1974 - ) ,男 , ( 汉) ,甘肃兰州人 ,理学硕士 ,研究方向为计算流体动力学 。
联系人 : 杨多兴 ,电话 : (010) 84910034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22 卷第 2 期 杨多兴等 :AERMOD 模式系统理论    
131  

的概念 ,湍流扩散由参数化方程给出 ,稳定度用连续 周期 ,限制了法规模式的推广 。因此 ,尺度参数应采


参数表示 ;2) 中等浮力通量对流条件采用非正态的 用提供常规气象参数表达的方法 , 即大气湍流和边
PDF 模式 ;3) 考虑了对流条件下浮力烟羽和混合层 界层的常规参数化方法 。
顶的相互作用 ;4) 考虑了高度尺度对流场结构及湍 212  对流边界层湍流参数和大气稳定度的尺度参
动能的影响 ;5) AERMOD 模式系统可以处理 : 地面源 数
3 3
和高架源 、 平坦和复杂地形和城市边界层 。 尺度参数 L 、
w 、zi 和 , u 的表达式 :
AERMOD 模 式 系 统 包 括 AERMOD 扩 散 模 型 、 ρ・cp ・Tref ・( u 3 ) 3
L=- ( 1)
AERMET 气象前处理和 AERMAP 地形前处理三个模 k ・g ・H
1Π3
块 。AERMET 的尺度参数和边界层廓线数据可以直 3 g ・H ・zic
w = ( 2)
接由输入的现场观测数据确定 , 也可以由输入的 ρ・cp ・Tref
NWS ( 国家气象局) 的常规气象资料生成 ( 地表数据 、 显热通量 H 的常规参数化公式 、zi 的常规参数化公
3
低空数据) 。尺度参数和边界层廓线数据经过设于 式 、u 的常规参数化公式参见文献 [ 8 ] ; zic 可由简单
[9 ]
AERMOD 中的界面 ( INTERFACE) 进入 AERMOD 后 , 的一维能量方程式导出 。
给出相似参数 , 同时对边界层廓线数据进行内差 。 213  稳定边界层湍流参数和大气稳定度的常规参
水平向及垂向湍流量脉动 (σv ,
最后 ,将平均风速 u 、 数化
温度梯度 dθΠd z 、
σw ) 、 位温 θ、
水平拉格朗日时间尺 θ3 、zim 和 u 3 , H 的表达式 :
参数 L 、
度 TLy 等数据输入扩散模式 , 并计算出质量浓度 。 Tref 3 2
L = 3 ( u ) ( 3)
AERMOD 模式系统流程如图 1 所示 。 k ・g ・θ
3 3
H = - ρcp u θ ( 4)
数字 地形
3
地表观 高程 处理 u 可由稳定边界层风速廓线导出
[6 ]
; 式中的温度尺
测数据 3 3
度 θ 可按经验公式 θ = 0109 ( 1 - 015 n ) 计算 。稳
5
边界层
参数 定条件下的边界层高度 zim 主要受机械湍流控制 。
探空 气象 扩散
数据 处理
廓线
模型 214  湍流速度方差的参数公式
对流边界层垂直湍流速度方差 σwT 由垂直对流
2
数据
现站 结果
湍流速度方差σwc 和机械湍流速度方差σwm 两部分组
2 2
数据 输出
[3 、
5、12 ]
图 1  AERMOD 模式系统流程图 成
σ2wT = σ2wc + σ2wm ( 5)
2  大气湍流和边界层的常规参数化方 215  扩散参数的参数化公式
法 对流条件因环境湍流引起的垂直扩散参数 σzej
由烟羽升高部分的垂直扩散参数σzej 与σzs 烟羽在接
211  参数化与常规参数化 近地表面部分的垂直扩散参数组成
[13 ]

参数化是指将湍流扩散和与湍流扩散对应的大 σ2zej = σ2zej + σ2zs ( 6)


气稳定度 ( 不同状态的大气边界层) 用 Monin2Obuhov 216  风廓线
3 3
长度 L 、 对流速度尺度 w 、温度尺度 θ 、混合层高 AERMOD 要求在每次模拟时必需有一个高度的
度 zi ( 既是尺度参数也是模式计算的直接输入参数) 实测数据 。其风廓线方程根据 Hanna 提出的方法计
3 [2 ]
及摩擦速度 u 等尺度参数表示 。对流边界层湍 [5 ]
算 。
3
流参数和大气稳宾度的参数化使用 : L 、w 、zi 和 217  位温梯度 dθΠd z 廓线
3
u 。稳定边界层参数和大气稳定度的参数化使用 : 忽略超绝热的薄表面层 , 在充分混合的对流边
θ3 、
L、
3
zi 和 u 。各类边界层的稳定度廷连续变化 界层中 ,可令 dθΠd z = 0 。与混合层顶交界的稳定层
的。 的 dθΠd z ,可按雷达观测的早晨气温分布确定 。dθΠ
通常这些尺度参数需要利用观测手段获得 。观 d z 值对于计算穿透进入稳定层的部分烟羽对浓度
测手段对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仪器的精度 、 灵敏 的贡 献 十 分 重 要 。dθΠd z 可 按 三 个 层 次 分 别 确
[1 ]
度要求十分严格 , 同时也需要有一段足够长的观测 定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32    化  学  工  业  与  工  程 2005 年 3 月

Q
C ( xr , yr , zr ) = py { y , x } pz ( z , x ) ( 11)
3  考虑地形影响的浓度公式的一般形 g
u
式中的 Q 是源的泄放速率 , g
u 是有效风速值 , py ( y ,

x ) 和 pz { z , x } 分别是表达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浓度
  AERMOD 模型考虑了地形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 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在 CBL 和 SBL 中它们有不同
影响 ,其物理基础是采用的临界分流概念
[1 ]
,将扩散 的表达形式 。
流场分为两层结构 。临界分流高度 Hc 定义为 : 311  对流边界层质量浓度预测
1 2 h 对 流 边 界 层 AERMOD 采 用 非 正 态 的 PDF
∫N
c 2
u ・{ Hc } = ・( hc - z ) d z ( 7)
2 H
c
( GAUSS 概率密度函数 ) 方法 , 将污染源分为以下三
[2 ]
上式左端是 Hc 高度流体的动能 。在临界分流高度 部分 :
Hc 以下的流体 , 没有足够的能量越过山体 , 只能绕 Cs { x r , y r , z r } = Cd { x r , y r , z r } + Cr { x r , y r , z p } +

过地形 。在高于临界分流高度 Hc 的气层内 , 气流 Cp { x r , y r , z r } ( 12)


有足 够 的 动 能 克 服 位 能 并 越 过 山 头 。由 此 ,   第一部分 Cd { x r , y r , z r }是因下沉气流直接扩散
AERMOD 模型认为复杂地形上的污染物浓度值取决 到地面的所谓直接源 。
于烟羽的两种极限状态 , 一种极限状态是在非常稳 第二部分 Cr { x r , y r , z r }是因为上升气流扩散到
定的条件下被迫绕过山体的水平烟羽 , 另外一种极 混合层顶层的所谓间接源 , 间接源反映了烟羽上升
限状态是在垂直方向上沿着山体抬升的烟羽 , 任一 到混合层顶部附近时 ,虽然在水平方向也有扩散 ,但
网格点的浓度值就是这两种烟羽浓度加权之后的总 相当缓慢 ,一直到烟羽的温度接近于环境气温 ,烟羽
和 。假设一网格点 ( x r , y r , z r ) 在不考虑地形影响时 的向上速度消失之后 ,才滞后地扩散到地面 。
的质量浓度公式为 Cc ,s { x r , y r , z r } ,则考虑地形影响 第三部分 Cd { x r , y r , z r }是穿透进入混合层上部
时的总质量浓度公式为 : 稳定层中的烟羽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还将重新进入
  CT { x r , y r , z r } = f ・Cc ,s { x r , y r , z r } + 混合层 ,并扩散到地面 。
( 1 - f ) ・Cc ,s { x r , y r , z p } ( 8) 地面质量浓度则是上述三部分源的影响总和 。
式中 CT { x r , y r , z r }是总浓度表达式 , z p 是点 ( x r , y r , 这种作法把垂直方向扩散的非正态分布和浮力烟羽
z r ) 的有效高度值 ,其表达式为 z p = z r - zt , zt 是该点 在混合层顶部的实际扩散过程合在一起处理 。
处地形的高度值 ,那么 Cc ,s { x r , y r , zp }反映的就是地 312  对流条件下直接源对质量浓度的贡献
2
Q ・f p - yr
形对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 也就是沿地形抬升烟羽   Cd { x r , y r , z r } = σπ ・exp
2 y g 2σy
2
u
的浓度表达式 。f 是两种烟羽状态的权函数 , 它决
( z - ψrj - 2 mzi ) 2
定着地形对浓度计算的影响程度 。当 f = 1 时 ,所有 exp - +
2σzj
∞ 2
2
λj
网格点的浓度计算按平坦地形上的扩散处理。权函  ・ 6 6σ ( 13)
j=1 m =0 zj ( z + ψrj + 2 mzi ) 2
数 f 由大气稳定度 、
风速以及烟羽相对于地形的高 exp -
2σzj
2

度等因素决定 。在稳定条件下 , 水平烟羽占主导地


式中 f p 是考虑穿透源强仍留在对流边界层中的份
位 ,赋给它的权值就大些 ; 而在中性及不稳定条件
额 ;λj (λ1 ,2 ) 是上升和下沉两部分烟羽的权重系数 。
下 ,沿着地形抬升的烟羽则被赋给较大的权值。在
计算 f 之前 ,需要先计算在临界分流高度 Hc 之下的 313  对流条件下间接源对质量浓度的贡献
间接源的质量浓度计算公式和直接源的类似 ;
烟羽质量与总烟羽质量的比值 φp :
H 其最大的区别是为了模拟浮力烟羽的滞后反射 , 在

c
Cs ( x r , y r , z r ) d z 公式 ( 13) 中含有烟羽高度 ψrj 中加入一项Δ hr 。
[13 ]

φp =
0
∞ ( 9)
gj
∫C { x , y , z }d z w
s r r r ψrj = hs + Δ hr + x ; j = 1 ,2 ( 14)
0 g
u
那么 ,就可将 φp 代入下式求得权函数 f : 314  对流条件下穿透源对质量浓度的贡献
f = 015{1 + φp } ( 10) 穿透源对质量浓度的贡献按正态模式计算。如
总质量浓度表达式的一般形式为 : 下式所示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22 卷第 2 期 杨多兴等 :AERMOD 模式系统理论    
133  

2
Q ・( 1 - f p ) yr 间) 的预测结果与 Prairie Grass 、Indianapolis 、Kincaid 、
Cp ( x r , y r , z r ) = exp -
π
2 ・g σ σ
u yp zp 2σyp
2
Tracy 等 地 所 做 的 示 踪 试 验 及 在 Kincaid 、 Lovett 、
( z r - hep - 2 mzieff ) 2 Westvaco 、
Martins Creek 、
Baldwin 、
Clifty 等电厂地区连
exp - +
2σzp
∞ 2
续布点监测 1 年的 SO2 质量浓度分布资料 , 都做了
・ 6
m= - ∞ ( z r + hep + 2 mzieff ) 2
( 15)
对比和统计性能分析 ,分析的结果也比较理想 。
exp -
2σzp
2

hep 为穿透源高度 , zieff 为稳定层中反射面高度 。 6  AERMOD 的模式的局限性

4  AERMAP 地形前处理 AERMOD 模式虽然以最新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


扩散理论为基础 ,但是 ,AERMOD 扩散模式只是在地
AERMAP 地形前处理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定义一 面与上部逆温层对污染物全反射 、 污染物质性质保
个分层高度 ( hc ) ( 高度尺度 ) 。烟羽靠近山体时 , 按 守的前提下才能使用 ,在小风条件下不适用 。
此高度将分为两层 。高于 hc 的烟羽部分有充足的 AERMOD 模式的对流边界层的湍流结构和扩散
动能 ,可以流过山顶 ; 低于 hc 的烟羽部分只能围绕 相当成熟 ,且与观测事实吻合的较好 。然而 ,在稳定
着山体做水平流动 。不稳定性增大 ,高于 hc 烟羽部 条件下 ,大气边界层实际上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中 。
分也将增多 。反之 , 随着稳定性增大 , 低于 hc 的烟 不但边界层的深度一直在演变 , 而且湍流特征也一
羽部分将增多 。接受点的地面浓度则是上述两层影 直处于变化中 。目前 ,在扩散计算中 ,AERMOD 模式
响的总和 。 一直都难于反应这种特征 。稳定边界层湍流存在一
hc 除了决定于稳定度之外 , 还决定于地形的高 种突发现象 ,这种湍流就像脉冲一样 , 会突然发生 ,
持续很短时间 ,又迅速消失 。这种突发的湍流 ,会将
度 。为了确定复杂地形的 hc ,AERMAP 提出了一个
高处的污染物带到地面 。此外 ,当风速不高时 ,大气
有效高度的概念 。其思想是 : 在一定的研究区域内 ,
的背景湍流较弱 ,而大气的波动 、地形效应起着重要
污染源对接受点的影响决定于两个因素 : 污染源所
作用 。在稳定条件下 ,还会出现低空急流 。可见 ,稳
在地和接受点的地形高度差 、 污染源和接受点之间
定边界层的湍流特征 ,实际比对流边界层复杂的多 。
的距离 。地形高度差越大 、 二者的距离越近 ,污染源
目前 ,AERMOD 还不能从理论和数学上精确地描述
对接受点的影响也越大 。根据这一思路可以得出一
稳定边界层 。稳定边界层的缓慢变化如何在扩散模
个有效地形高度 ( heff ) 。 hc 则按最大有效地形高度
式中体现 , 是 AERMOD 空气质量模式所关注的课
heff 确定 , 即某一点最大有效地形高度所对应的实际
[2 、
10 ]
题。
地形高度 :
总之 ,AERMOD 并没考虑空气动力过程对空气
heff { x t , y t } = zt f t { x rt Πro } ( 16)
污染的扰动 、 物理化学与传输分配作用 。大气环流
式中 : f t { x rt Πro } = exp ( - x rt Πro ) 为地形加权函数 ; x rt ( 空气动力过程) 在控制区域空气质量中起着重要作
2 1Π2
= [ ( x r - xt ) + ( y r - y t ) 2 ] , ( x r , y r , z r ) 为接受点 用 。应在 ( 1) 确定污染源 ( 2) 定量评估污染物排放率
坐标 , ( xt , y t , zt ) 为接受点有影响的控制区内地形坐 ( 3) 全面 、
准确地理解污染物由污染源沿下风坡的运
标 ; ro = 1010Δ hmax ,Δ hmax 为研究区内最高和最低的 动规律及其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基础
地形高度差 。 上 ,根据流体动力学理论 ,建立三维非稳态空气动力
AERMAP 关于有效高度的作法 , 对污染源所在 学模型 ( 动量 、
物质输运方程) ,确定定解条件与模型
地和接受点的地形高度差没有限制 ; 因此 ,不存在一 参数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 ( 气流 ) 风的速
个复杂和简单地形的界限 。 度向量场 ,在此基础上 , 藕合物质输运模型 , 来模拟
空气质量 ( 污染物组份 、) 分布的时空演化状况 。并
5  AERMOD 的模式校验 基于反演理论 ,以控制区域实测空气质量为先验信
息 ,较真实 、
可靠地为控制区域空气质量提供监测和
AERMOD 在各种条件下 ( 气象 、
地形和平均时 预报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34    化  学  工  业  与  工  程 2005 年 3 月

zr ———接受点垂直坐标 ,m
符号说明 :
zt ———地形垂直坐标 ,m
Cc ,s { x r , y r , z r } ———地形影响时的质量浓度 ,gΠm 3 θ———位温 , K
Cc ,s { x r , y r , z p } ———平坦地形的质量浓度 ,gΠm 3 θ3 ———温度尺度 , K
λj {λ1 ,2 } ———上升和下沉两部分烟羽的权重系数
——直接源扩散到地面的质量浓度 ,gΠm 3
Cd { x r , y r , z r } —
σv ———水平向湍流量脉动 ,mΠs
Cp { x r , y r , z r } ———穿透源扩散到地面的质量浓度 ,gΠm 3

σw ———垂向湍流量脉动 ,mΠs
——间接源扩散到地面的质量浓度 ,gΠm 3
Cr { x r , y r , z r } —
σwc ———对流湍流速度方差 ,m2Πs2
2

——烟羽总质量浓度 ,gΠm 3
CT —
σwm
2
———机械湍流速度方差 ,m2 Πs2
cp ———空气比热 ,JΠ( g・K)
σy ———水平扩散系数 ,m
dθΠd z ———温度梯度 , KΠm
σyp ———穿透源水平扩散系数 ,m
f———权系数
σzej ———垂直扩散参数 ,m
ft ———地形加权函数
σzj ———垂直扩散系数 ,m
g———重力加速度 ,mΠs 3

σzp ———穿透源垂直扩散系数 ,m
——地面热通量 ,WΠm 2
H—
ψrj ———烟羽高度 ,m
Hc ———临界分流高度 ,m
ρ———穿气密度 ,kgΠm3
hc ———地形高度尺度 ,m
φp ———烟羽质量比
heff ———有效地形高度 ,m
下标
hep ———穿透源高度 ,m
1———上升气流
hs ———源高 ,m 2———下降气流
Δ hmax ———最高和最低的地形高度差 ,m v———水平速度
Δ hr ———烟羽抬升高度与调整高度的差 ,m w———垂直速度
k———Von Karman 常数 y———水平方向
L———Monin2Obuhov 长度 ,m z———垂直方向
N———Brunt2Vaisala 频率 ,1Πs 编辑说明 : 质量浓度应用 ρ表示 ,因涉及国外文献 ,故未作改
py { y , x } ———水平方向浓度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1Πm 动。
pz { z , x } ———垂直方向浓度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1Πm
参考文献 :
Q———源的泄放速率 ,gΠs
TLy ———水平拉格朗日时间尺度 ,s [1 ] AERMIC. Formulation of the AERMIC MODEL (AERMOD)
Tref ———绝对温度 , K ( draft ) [ R ] . Regulatory Docket AQM295201. AMSΠEPA

g
u———有效风速 ,mΠs Regulatory Model Improvement Committee ( AERMIC ) ,
u———风速 ,mΠs 1995.
3 [2 ] ALAN J , CIMORELLI. AERMOD description of model
u ———摩擦速度 ,mΠs
gj ———垂直速度 ,mΠs
w formulation ( draft ) [ R ] . AMSΠEPA Regulatory Model
3 Improvement Committee ,1998.
w ———对流速度尺度 ,mΠs
[3 ] BERKOWICZ R , OLESEN J R , TORP U. The Danish
x———下风向距离 ,m
Gaussian air pollution model ( OLM) :Description , test and
xr ———接受点横坐标 ,m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view of regulatory applications [ A ] .
x rt ———接受点与地形坐标点的距离 ,m
De WISPELAIRE V C ,SCHIMERMEIER F A , GRILLANI N
xt ———地形横坐标 ,m
V. Air Pollution Mode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 C ] . New
y———横风向距离 ,m
York :Plenum Press ,1986.
yr ———接受点纵坐标 ,m
[4 ] CARRUTHERS D J ,HOLROYD J C R ,HUNT W S , et al .
yt ———地形纵坐标 ,m
UK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ing system [ A ] . DOP H
z———垂直距离 ,m VAN. Air Pollution Mode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 C ] . New
zi ———混合层高度 ,m York :Plenum Press ,1992.
z ic ———对流混合层高度 ,m [5 ] HANNA S R , PAINE R J . Hybrid plume dispersion model
z ieff ———稳定层中反射面高度 ,m ( HPD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 ] . J Appl Meteor ,
z im ———稳定混合层高度 ,m 1989 ,28 :206 - 22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22 卷第 2 期 杨多兴等 :AERMOD 模式系统理论    
135  

[6 ] GARRATT F R.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M] . New Description and User Instructions [ R ] . EPAΠ600Π8289Π041 ,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U S EPA ,Research Triangle Park ,NC ,1989.
[7 ] KASTEN F , CZEPLAK G. Solar and terrestial radiation [11 ] TURNER D B , CHICO T , CATALANO J . TUPOS : A
dependent o the amount and type of cloud[J ] . Solar Energy , Multiple Source Gaussian Dispersion Algorithm Using On2
1980 ,24 :177 - 189. site Turbulence Data [ R ] . EPAΠ600Π8Π010. U S EPA ,
[8 ] OKE T R. Boundary Layer Climates [ M ] . New York :John Research Triangle Park ,NC ,1986.
Wiley and Sons ,1978. [12 ] WEIL J C ,BROWER R P. Estimating convective boundary
[9 ] PANOFSKY H A ,BUTTON J A. Atmospheric Turbulence : layer parameters for diffusion application [ R ] . Maryland
Models and Methods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 M] . New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 Maryland Power Plant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84. Sitting Program. Baltimore :MD ,1983.
[10 ] PERRY S G,BURNS D J ,ADAMS R J , et al . User’s Guide [13 ] WEIL J C ,CORIO L A ,BROWER R P. A PDF Dispersion
to the Complex Terrain Dispersion Model Plus Algorithms for model for buoyant plumes in the convection boundary layer
Unstable Situations ( CTDMPLUS ) Volume 1 : Model [J ] . J Appl Meteor ,1997 ,36 :982 - 1 003.
    

※   ※   ※   ※

( 上接第 107 页)
Mi ———时间 t 时颗粒的总质量 ,kg ρs ———包材喷雾液的密度 ,kgΠm3
M0 ———种粒的总质量 ,kg
参考文献 :
mi ———时间 t 时单个颗粒的质量 ,kg
m0 ———单个种粒的质量 ,kg [1 ] 童景山 . 流态化干燥工艺与设备 [M] . 北京 : 科学出版
np ———种粒的个数 社 ,1996.
R———拟和优度 [2 ] THOMAS ABBERGER. The effect of powder type , free
Tin ———热空气的进口温度 , ℃ moisture and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granules on the

t———喷雾时间 ,s kinetics of fluid2bed granulation [ J ] . European Journal of

Ws ———包材液喷雾速率 ,m Πs 3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2001 ,52 ( 3 ) : 327 -


336.
ws ———包材材料的质量分数 , %
[3 ] 孙志民 . 喷雾流化床微粒包衣的试验研究 [ D ] . 天津 :
ηh ———包材喷雾液的质量利用率 , %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2003.
η′———修正系数 ;
ρh ———包材喷雾液中固相的密度 ,kgΠm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