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许庆雯

ISL M6 搜集有关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成就

白先勇:情系昆曲
中式内涵西式包装的小说

在读小学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21 岁时,白先勇便在
台湾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短篇《金大奶奶》,引起极大轰动。后来,在父亲
的支持下,白先勇和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杂志《现代文学》,发表了《月梦》、《玉
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白先勇和三毛有一段渊源,因为三毛的第一篇小说就登在
《现代文学》上,那时候三毛只有 16 岁,有自闭症,不愿意上学,就去学画。三毛的老
师是白先勇的学生,跟他说,"我有一个学生,画画没有什么才,但是写字非常有才。"后
来白先勇一看三毛写的东西,觉得这个小女孩的文字非常有才华,便在自己的杂志上了发
表了三毛的第一篇小说。

他在读台湾大学外文系时期,即以小说创作和主编倡导现代主义的《现代文学》杂志成名。
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和《纽约客》在海峡两岸不同出版社以不同的书名陆续出版。
研究他创作的专家学者至今不绝,关于他的评传和专论,络绎问世。他的不少作品在两岸
被改编成电影,短篇如《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
一夜》、《谪仙记》等已被奉为小说经典,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得到海峡两岸及世界华文
文学界的瞩目公认。

童年的记忆、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他的创作积淀了厚重的素材;古典小说、五四新文学作品
的浸染使他成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孽子》为他
奠定了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他的作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
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写台湾上层社会生
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四是描写
台湾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

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 1964 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线,


在这篇小说之前所有在台湾写的小说称为前期作品,在这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称为后
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艺术上尚
未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
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中现实主义精神较强的作家。他曾生在
许庆雯

中国大活陆、台湾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深刻的
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国民党的官僚家庭度过的,先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
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湾后,又目睹了国民党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
多离乡背井、流落台湾的下层人民的痛苦挣扎,他们的思乡和怀旧情绪,都影响着作者;
在美国,旅美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厌恶,对祖国文化传
统的执着和飘泊海外而无根的痛苦感觉,同时涌入他的心胸。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
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反映。

以振兴昆曲艺术为己任

在白先勇的感情天平上,一边是写作,另一边就是昆曲。写作是白先勇的使命和目标。昆
曲是他的爱好,也具有使命感。白先勇和昆曲结缘于上世纪四十年代,9 岁的他第一次在
上海美琪大戏院观看了梅兰芳和俞振飞两位大师演出的昆曲《游园惊梦》,也许那时就在
他的心中种下了昆曲的种子。他的著名小说《游园惊梦》,便字字句句融入了他对昆曲的
热爱。八十年代初白先勇在台湾参与了《牡丹亭》的制作。也曾奔走于上海和南京之间观
看昆曲名家演出。九十年代初他再次参加《牡丹亭》的制作,力邀上海昆曲名旦华文漪到
台北演出,剧中角色用的扇子,都经过他严格的选择。

在白先勇的另外一篇小说《台北人》中,主人公也是一个昆曲演员,后来改成戏剧,在台
湾很轰动的。后来到祖国大陆,在上海演了 18 场,后来又到香港去演,前后演了很多场。
在话剧中也是要唱几段昆曲的,可以说,白先勇是一直和昆曲结缘。

有 600 余年历史的昆曲,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璀璨的瑰宝。从晚明时期开始独霸中国剧
坛 200 多年,结合诗、歌、舞、戏之美于一身,充分表现出中国抒情、抽象、写意、诗话
的美学传统。它曾经那般辉煌,但近年来却濒临灭种。虽然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但一直无
法扭转昆曲走向衰落的命运。

2001 年 5 月 18 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为世界"人类口述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于首批 19 个入选项中,名列榜首。这无疑对热爱昆曲艺术的白
先勇是巨大的鼓舞。从此,他更视振兴昆曲艺术为己任,主动把重担扛在自己肩上。

为此,他接受香港大学和香港文化促进中心的邀请,举办了 4 场面对香港大中小学生和普
通民众的昆曲推广讲座。年轻学子对昆曲的喜爱,启发他认识到,欲使昆曲艺术得以延续,
必须走年轻化道路。从此他萌发了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梦想。
许庆雯

卓著的文学声名,显赫的家世背景,都是他得以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巨大助力,但是
假如没有他对振兴昆曲艺术"之死矢靡它"的决心和坚毅努力,也不可能有如今斐然的成绩。
寻求合作伙伴、募捐酬资、选择并培训演员,以及在两岸的宣传和演出,这是个十分繁重
而具体的系列工程,每走一步,都浸注了他的滴滴心血。

“昆曲义工”白先勇可谓这个时代难得的"情痴",他凭着对昆曲的一腔热爱,二十几年如
一日的投入精力和财力,努力宣传和推广昆曲。并制作出代表当前最高艺术水准的青春版
《牡丹亭》,在两岸四地的演出引起轰动,打破了"青年人很难接受传统戏剧"的惯例,使
越来越多的青年观众认识并喜欢上昆曲,而他推动昆曲走进校园,将有可能真正扭转昆曲
的命运,使这一优秀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