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贝多芬 - 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Ludwig van Beethoven , 1770 年 12 月 16 日---1827 年 3 月 26 日 ),世界


著名作曲家兼演奏家。1770 年 12 月 17 日出生于德国 波恩 Bonn 。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贝
多芬被称为“乐圣”,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如:《命运》 

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这一点后,决心把他培养成另一个莫扎特式的音
乐神童,好以此作为他的摇钱树。但贝多芬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演奏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学
会音乐的。当时年仅五岁的贝多芬经常被父亲锁在屋里,从早到晚地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小贝多
芬经常强忍着痛苦和委屈在钢琴上一遍遍地练习,如果不是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的话,他就
可能就会永远厌恶音乐了。 

贝多芬的音乐成长道路异常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
八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十岁开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
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1792 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
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
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终
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

1827 年 3 月 26 日,这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音乐巨人终因贫病交加而与世长辞。

贝多芬 - 成长经历

1787 年 4 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
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
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童年

 贝多芬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第 2 个神童,以便使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
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过了童年。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
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不如。 

12 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逐渐受到重视,
但他心怀远大,在 1787 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扎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恩 Bonn 病危,回家不
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恩 Bonn 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于 1792 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


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于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
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成功的岁月

 1795 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
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
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
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着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
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扎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听不见声音的日子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这
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
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
品。 

1802 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
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
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
思泉涌,1803 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
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
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1804 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1805 年又接着
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
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1806 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08 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
园》。1809 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1812 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
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 1804 年到 1814 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


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
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征,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
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 1815 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


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
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晚年的生活

由于弟弟卡尔 1814 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


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
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沉,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
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
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 1823 年完成。1824 年 5 月 7 日他的《第
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欢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欢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
二年终于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
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完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
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
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于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
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
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1826 年贝多芬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1827 年 3 月 26 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
雪,伴着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
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 简介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于 1685 年 3 月 31 日出生在德国,在 10 岁时


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处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学琴,并拥有
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他把乐谱锁在书房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非常保密。小巴赫具有强烈的
求知愿望,这本乐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宝藏。于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
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抄写。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
乐谱。不幸的是,当其哥哥发现后,竟粗暴的把谱子没收了。巴赫并没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
哥哥的讣文中满怀感情的叙述了这一“天真无邪的欺骗行为”。  
外出求学  
       在巴赫成长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
除了抄录他们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
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 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 300 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
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
演奏,还有一次徒步两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返回吕内堡的途中,他没有了路费,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突
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没想到鱼头里藏著两个金币,原来
这是好心人对他的施舍。巴赫感激万分。这下他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 年,巴赫已经担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去吕贝克聆听著名
德国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演奏会。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
月才返回。为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管风琴之王  
       巴赫可称得上是“管风琴之王”。管风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
术的乐器。巴赫生前作为一个管风琴演奏家的名气远超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望。巴赫首创了五指
并用的管风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 年底,巴赫访问了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轰动。时隔多年后,
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
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亲王脱下手指上的戒指赠给了他。试想,如果巴赫熟练的脚也得到这样的赠
与,那么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呢?”  

       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 “就像希腊只有一个荷马,罗马只有一个维吉尔,
德国也只有一个巴赫。无论是在作曲艺术或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上,全欧洲迄今还没有人能与
他相比,将来也不会有人能超过他。” 
 
       巴赫的另一样绝技是即兴演奏。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经常即兴弹奏不可名状的美妙旋律,
一连几个小时都不停,没有一首谱写下来的曲子可以与之相媲美。 1720 年,巴赫前往吕贝克访问
了 97 岁高龄的管风琴大师赖因肯,并根据他的主题即兴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伦河畔》,一连两
个小时,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来。赖因肯惊叹道:“我原以为这门(即兴演奏)艺术已
经死去,现在我看到它在你身上还活着。”
  
      据说巴赫还喜欢到郊外乡村简陋的小教堂弹奏。有一次,一位久闻巴赫大名但并不相识的乡村
风琴师听过巴赫用简陋的管风琴弹出了惊人美妙的音乐时,他对眼前这位非凡的陌生人说:“您如
果不是伟大的巴赫,就是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这样的技艺!”  

入土难安  
      1750 年 7 月 31 日,巴赫入葬于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的南墙下,没有墓碑或任何纪念物。因
此,他的准确墓址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近一个世纪后,人们才又记起了这位音乐大师。 1850 年成立的巴赫学会为了弥补前人忽视大
师的罪过,决定在 1885 年即巴赫诞辰 200 年之际重修巴赫的陵墓。然而,世事沧桑,风物全非,
墓地已是荒烟蔓草,巴赫墓址已不可寻。无奈,莱比锡市政委员会只好在墓地南墙钉了一块铭牌,
上面刻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750 年 7 月 31 日葬于此处” 
 
      又过了 9 年,教堂墓地翻修,推倒南墙,挖掘地基,这才有了一个寻找巴赫遗骨的机会。但
是 1750 年下葬在此的有 1000 多人,寻找巴赫遗骨无异于大海捞针。幸好查点纪录才知道,这 10
00 多人中,只有 12 人是用橡木棺材盛殓的,而巴赫就是其中之一。  
      1894 年的一天掘出了三副橡木棺材,其中一副有一成年男性骨骼,身材不高,头部很大,额头
略平,下巴厚重,眼窝深陷。经与巴赫肖像比较,又经科学的检验,认定这就是巴赫的遗骨。随后,
遗骨被装入一口厚重的石棺,安置于圣约翰教堂的祭坛下。石棺上简洁而庄重的刻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1750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由于二战战火的破坏,巴赫的棺材又于 1950 年迁往圣托马斯教堂。就这
样,巴赫在他死后 200 年才真正入土为安。他虽没有像亨德尔那样享受国葬,极尽哀荣(亨德尔葬
于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可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却也没有像贫病交
加死去的维瓦尔第那样,被草草埋在乱葬冢,让后人永远无法寻觅。巴赫的一生可谓生得踏实,死
得平凡,但他却在平凡的生和死中铸就了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伟大。

莫扎特 - 简介

说起莫扎特,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是 18 世纪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他的作品数量多、质量

高,对后人的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就做一个莫扎特简介,让大家更好得了解这个音乐奇才。

莫扎特雕像

莫扎特出生于一个音乐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提琴手,母亲也非常热衷音乐,会演奏小提琴

和大提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莫扎特在 4 岁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莫扎特的父亲

意识到儿子可能是个音乐天才,就带着 10 岁不到的莫扎特去各地演出。年幼时的经历为后来莫扎特

在音乐上的伟大造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莫扎特在 17 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奴仆乐师,他不满于自己这样的地位,勇敢得与当时一手遮天

的大主教作对,争取自由创作的权利和环境,最终如愿以偿。这时莫扎特的作品逐渐成熟,并受到

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并表现在那个时候他的一些作品中。
后来,莫扎特完成了多部话剧的创作,达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在维也纳的十年里,莫扎特先后

完成了《魔笛》、《安魂曲》等著名的作品。 1791 年,年仅 35 岁的莫扎特在维也纳去世,他的死

因至今都是个谜。

以上莫扎特简介并没有突出他的作品,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在类型、流派上都特别丰富,无法详

细介绍。读者可以通过这个莫扎特简介对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再去聆听和欣赏他的乐

曲。

莫扎特的故事

作为一个天赋过人的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事说几天也说不完,就像他的作品,无论听几遍,都

不会觉得厌烦,甚至每次都能从音乐中体味到不同给的情感,这就是一个音乐家的伟大之处吧。

莫扎特画像

先来说一个莫扎特幼年时期的故事。相传四岁的时候,莫扎特在父亲的五线谱上涂涂画画,起

初他的父亲认为这不过是小孩子在玩耍罢了,但后来他的父亲认真看了一遍小莫扎特“创作”出来

的曲子,竟然别有一番韵味,当时他就觉得这个孩子在音乐方面有过人天赋。从此,每当父亲出去

演出,都要带着莫扎特,就这样,不足 10 岁的莫扎特已经有了丰富的演出经验。童年时的经历给莫

扎特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给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时期莫扎特的故事更多得表现了他的性格。17 岁时,莫扎特在萨尔兹堡做奴仆乐师,正是

年轻气盛的时期,他对自己的身份非常不满,面对主教的欺压,他奋起反抗。在经过激烈的斗争后,
他终于得到了大主教的同意,获得了人身与创作的自由。此后的他跟着母亲旅行演出,深受欧洲各

音乐流派的影响。

莫扎特画像

在莫扎特生前,人们为他画的画像很少,所以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做的画像,更多是根据传

闻所绘的。而在发现的莫扎特画像里,有两幅让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幅莫扎特画像是莫扎特 27 岁时的画像,在那个时候,他刚刚去到维也纳发展。而且莫扎特

有音乐、创作天赋,加之情感的滋润,那个时候他进入了创作的最高峰。这幅画像有 30 多厘米宽,

40 多厘米长,价值 400 多万美元。因为在这一时期的画像并不多,所以价值更高。


在这幅画像里,莫扎特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经证实这件衣服是真实存在的。莫扎特曾在信中

提到过这件外套,说是这件红色的外套激发了他的灵感。而且从他的话语里,可以看出他对这件衣

服还是很喜欢的,他真的需要这样的一件衣服。

在第二幅莫扎特画像画像里,莫扎特才有 8 岁,当时他与姐姐站在一起。在这幅画像里,莫扎

特与姐姐都穿着精美的衣服,十足的贵族气质。

在这两幅画像里,莫扎特都留着卷卷的头发,给人的感觉就像西方文学创作者一样。另外他的

眉毛较为浓密,眼睛十分有神,而且鼻子很坚挺,整体看上去,非常地和谐。

莫扎特的外貌与气质,与许多人的想象差不多,看上去就是一个艺术家。而且,他身上有着艺

术家独有的气质。另外他的画像,因为在世间留存的很少,或者说是人们发现的就只有这么几幅,

所以更显得珍贵,价值也很高。

 舒伯特- 简介
素有「歌曲之王」之稱的舒伯特 ( Franz Schubert ),一七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
納附近郊區的李希塔爾,他的父親是一位小學教師。舒伯特的家人都非常喜歡音樂,他的父親及兩
位哥哥更能夠演奏提琴即鋼琴,所以舒伯特從小就接受父兄的音樂啟蒙。到了他九歲的時候,樂器
演奏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父兄,所以舒伯特的父親便請教堂合唱指揮家霍爾采來指導舒伯特。 

十一歲時的舒伯特進入了康維特音樂學院就讀,從此舒伯特便開始嘗試作曲,只要他靈感一來,樂
思就源源不斷,甚至連上課的時候也不停的寫曲,因而課業落後其他學生很多。舒伯特的父親知道
後非常生氣,一氣之下竟然將他逐出家門,直到舒伯特的母親在一八二一年病逝後,父親才對他有
所諒解。 

儘管舒伯特因沈迷作曲,荒廢學業而惹得父親生氣,但是他的音樂天分仍然是不可埋沒的,他逐漸
受到學校的重視。舒伯特所寫的曲子也非常受到校長薩里耶利的欣賞,甚至還特別交代和聲老師盧
席卡來教導舒伯特,不料盧席卡竟然向薩里耶利報告說:「似乎上帝自己在教舒伯特,這孩子不等
我教就樣樣都懂了」,最後竟是薩里耶利親自來指導舒伯特。 

一八一三年,舒伯特離開了康維特學院。原本心裡打算從事作曲,但是後來打消了念頭,原因是一
個十多歲的年輕人想靠作曲生活是幾乎不可能的。後來,舒伯特一面想著生計的問題,一面又打算
逃離兵役的脅迫,最後舒伯特選擇了教書的職業。白天教書,而晚上則是利用時間不停的寫曲。 

一八一四年舒伯特為李登德大教堂百週年紀念日寫了他生平第一首完整的彌撒曲,並且親自指導首
演。結果演出非常成功,連舒伯特的老師薩里耶利有對他讚譽有加,直像別人炫耀這是他學生所寫
的音樂。舒伯特的名聲就在這一次因緣際會下漸漸的被眾人所知。 

一八一五年是舒伯特創作最豐富的一年了,光是藝術歌曲,就寫了一百四十多首,其中包括了不朽
的名曲,如「野玫瑰」、「魔王」等。另外,舒伯特也在這一年完成了他的第三、四首交響曲,兩
首彌撒取以及其他個式器樂曲。而舒伯特所寫的藝術歌曲中,除了以哥德和席勒等名詩人的詩作為
歌詞外,也採用了一些比較鮮為人知的詩人作品來譜曲,使得那些原已被後人遺忘的詩人,卻因舒
伯特的藝術歌曲而流傳於世。 

一八一八年舒伯特辭去了教職,好友蕭伯為他提供了一間住處,使他能夠安心作曲。但是儘管舒伯
特完成的創作非常的多,但是卻一直沒有受到音樂界的注意。由於舒伯特與他日常的一些好友史伯
恩、蕭伯、赫特布瑞以及詩人梅諾弗、歌唱家弗格爾等人時常聚會,和他們形成了小團體自稱「舒
伯特團」,於是好友們決定幫舒伯特自行出版歌曲,經過一番努力,舒伯特的第一部歌曲終於在一
八二一年出版,此後另外一些歌曲也陸陸續續發行,不過舒伯特所得到的版稅卻不多,始終過著清
貧的日子。 

一八二三年格拉茲市音樂協會頒贈舒伯特榮譽會員的頭銜,儘管只是榮譽會員而沒有任何報酬,對
舒伯特而言他仍然欣然接受,因為他急需要社會對他的認識。為了回報,舒伯特將他所寫的第八號
交響曲送給了協會。這首作品只完成了兩個樂章,到了第三樂章僅寫了幾個小節就沒有繼續下去了,
而為什麼舒伯特不把他完成呢?則成為了音樂史上永遠解不開的謎,這首曲子便是著名的「未完
成」交響曲。 

舒伯特在最後幾年的生命中,雖然創作的量沒有像一八一五年那麼多,不過他卻寫下了不少傳世不
朽的曲子,其中包括了第九號交響曲、「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樂興之時」鋼琴曲、「F 小調
幻想曲」、連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等不朽的傑作。儘管今日大家已經公認舒
伯特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可是在當時,直到他去世為止,他仍然是默默無聞的一個人。 

一八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是舒伯特最得意的一天了,因為維也納音樂協會舉辦了一場音樂會,裡面
全部演奏舒伯特的作品,這場音樂會也是舒伯特生平唯一的一場作品發表音樂會。 

舒伯特非常崇拜貝多芬,一八二七年他終於見到了貝多芬,但是當時貝多芬已病的很重,舒伯特則
是恭敬的在貝多芬床前默立的好幾個小時。十四天後貝多芬撒手歸西,舒伯特當然也參加了貝多芬
的葬禮。沒想到貝多芬逝世後隔年,舒伯特竟然也一病不起,於是該年 十一月十九日 終於追隨貝多
芬而去世了。臨終前希望能與貝多芬葬在同一處墓園的舒伯特,也如願的葬在離貝多芬墓地不遠的
華靈公墓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