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9

Fakulti Pendidikan dan Bahasa

HBCL4403
Kesusasteraan Bahasa Cina V (Moden)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HBCL4403
KESUSASTERAAN
BAHASA CINA V
(MODEN)
Dr Teo Lay Teen
Dr Teoh Hooi See
Chong Beng Hooi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Pengarah Projek: Prof Dato’ Dr Mansor Fadzil
Prof Madya Dr Chung Han Tek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Penulis Modul: Dr Teo Lay Teen


Dr Teoh Hooi See
Chong Beng Hooi

Penyederhana: Profesor Madya Dr Lim Tick Meng


Kor Mee Choo

Dibangunkan oleh: Pusat Reka Bentuk Pengajaran dan Teknologi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Edisi Pertama, April 2009


Edisi Kedua, Ogos 2014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Ogos 2014, HBCL4403


Hak cipta terpelihara. Tiada bahagian daripada bahan ini boleh disalin semula dalam mana-mana
cara tanpa kebenaran secara bertulis daripada Presiden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目录
课程指南 xi-xv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1
1.1 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与定义 2
1.2 现代文学的起源 4
1.3 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代表作家作品 7
1.4 当代文学的发展 10
1.5 台湾、香港、马华作家作品 13
1.6 新兴文类:网络文学 15
1.7 儿童文学 18
1.7.1 中国儿童文学 18
1.7.2 台港及马华儿童文学 19
摘要 20
关键词语 22
参考资料 22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24
2.1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 25
2.2 鲁迅《狂人日记》及其现代化特征 27
2.3 沈从文《边城》与其“美”的世界 32
2.4 张爱玲《金锁记》及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36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iv  目录

2.5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及其象征涵义与嘲讽意味 40
摘要 44
关键词语 45
参考资料 45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46
3.1 当代小说的几种类型 47
3.2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及其乡土叙事 52
3.3 阿城《棋王》及其文化意蕴 56
3.4 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及其女性关怀 59
3.5 小黑《十·廿七的纪实与其他》的后现代技巧 62
3.6 黄锦树《鱼骇》及其寓言书写 65
摘要 68
关键词语 69
参考资料 69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71
4.1 现当代长篇小说概论 72
4.2 老舍《骆驼祥子》及其艺术特色 74
4.3 金庸《射雕英雄传》及其展现的侠义精神 78
4.4 莫言《红高粱》及其表现的魔幻色彩 83
4.5 李永平《吉陵春秋》及其主题和艺术特色 88
摘要 92
关键词语 92
参考资料 93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目录  v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94
5.1 现当代散文的定义 95
5.2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的散文特色 97
5.3 史铁生的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 101
5.4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点 105
5.5 余秋雨散文《风雨天一阁》的文化视角 108
5.6 潘雨桐散文《大地浮雕》中的大自然情怀 112
摘要 115
关键词语 116
参考资料 116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117


6.1 现当代诗的发生与发展 118
6.2 徐志摩与戴望舒诗中的音乐美 121
6.3 郑愁予与痖弦现代诗的写作技巧 127
6.4 北岛与顾城朦胧诗的时代意义 132
6.5 林若隐现代诗中的家国意识 138
摘要 141
关键词语 142
参考资料 143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144


7.1 中国现代戏剧概论 145
7.2 曹禺《雷雨》及其主题思想 146
7.3 老舍《茶馆》及其艺术特色 150
7.4 高行健《绝对信号》及其创新手法 153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vi  目录

7.5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及其后现代技巧 157


摘要 161
关键词语 162
参考资料 162

第八章: 网络文学 163


8.1 网络文学简说 164
8.2 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艺术特色 166
8.3 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都市精神 171
8.4 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历史色彩 175
摘要 179
关键词语 179
参考资料 180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181


9.1 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182
9.2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与文体特征 184
9.3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简介 189
9.4 叶圣陶的《稻草人》与冰心的《寄小读者》 193
9.5 台湾:林良和王淑芬的儿童文学作品 200
摘要 208
关键词语 210
参考资料 211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目录  vii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212


10.1 马华儿童文学概论 213
10.2 马汉与儿童小说 215
10.3 年红与儿童寓言 219
10.4 爱薇与少年散文 221
10.5 梁志庆与儿童诗 224
摘要 228
关键词语 229
参考资料 229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viii  目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PANDUAN KURSUS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课程指南  xi

课程指南

简介

《中文文学 V》课程编码 HBCL4403,为马来西亚开放大学(OUM)人文与教育学院所


开办的课程。本课程占 3 个学分,须时 15 个星期完成。

课程对象

《中文文学 V》为荣誉教育学士(小学组)专业本科生的主修/副修课程。请仔细
阅读本课程指南。本指南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概述、课程组织和课程考核。

课时分配

根据马来西亚开放大学当局所规定,每个学分的学习时段为 40 小时。此课程占 3
个学分,总学习课时为 120 个小时。所修读的课程时间分配如下:

课时分配表

活动 小时

阅读模组、完成练习 70

出席五堂辅导课,每堂 2 小时 10

网上学习交流 6

完成指定课业 24

复习 10

总共 120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xii  课程指南

课程目标

完成这个课程后,你将能够:

1. 理解、说明中国及中国以外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2. 认识、说明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及作品。

3. 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鉴赏各类文学作品。

4. 在教学中灵活应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
学的兴趣。

课程简介

本教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现当代文学。教程范围较广,尽可能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
角度,纳入从五四时期开始到 90 年代,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的
代表作品,除了让学生可以从历史和类型的纵横面去进一步了解现当代文学的状况,
也让学生可以在日后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教学。

本教程以文学体裁和类型分章,既有小说(分中短篇及长篇)、散文、诗歌、戏剧,
也有近二十年出现的新文学类型:网络文学。此外,本课程也涵盖现当代一大重要
的文学子类儿童文学。教程着重指导学生赏析中国及中国以外的现当代经典作品,
包括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尤其关注每一部作品独具一格的创作特色。

第一章:为了使你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发展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本课程的选修
具备基础认识,本章首先概括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及特点,以及重要作
家和经典作品。接着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即 1949 年以后的发展与作家作品。此外,
本章也介绍中国以外的华文文学发展状况、作家与作品。最后概述现当代另两大文
学类型,即网络文学及儿童文学。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课程指南  xiii

第二章:本章选择四篇现代中短篇小说经典作品,包括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中国第一
篇现代小说《狂人日记》(鲁迅)、30 年代小说代表作《边城》(沈从文)、40
年代经典小说《金锁记》(张爱玲)以及 60 年代的现代小说名著《永远的尹雪艳》
(白先勇[台])。

第三章:本章讨论五篇写于 70 年代至 90 年代的中短篇小说经典作品,包括台湾作


家黄春明的乡土小说《儿子的大玩偶》、中国大陆作家阿城的寻根小说《棋王》、
香港西西的女性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马来西亚作家小黑的后现代小说
《十·廿七的纪实与其他》以及马来西亚旅台作家黄锦树的寓言小说《鱼骸》。

第四章:本章讨论四篇现当代长篇小说:老舍写于 30 年代的《骆驼祥子》、金庸
写于 70 年代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莫言写于 80 年代的《红高粱家族》以及李
永平写于 80 年代的《吉陵春秋》。由于各小说篇幅浩大,本章只节选小说中的精
华片段进行讨论。通过本章你可以了解各长篇小说的内容大意,以及这些小说的特
色,即《骆驼祥子》的“京味”特色、《射雕英雄传》的“侠义精神”、《红高粱
家族》的魔幻色彩以及《吉陵春秋》的象征意蕴。

第五章:本章共分五节,介绍并赏析五篇现当代散文名篇,即五四散文名家周作人
的《故乡的野菜》、当代散文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
台湾作家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以及大马作家潘雨桐的《大地浮雕》。通过本章你
将更了解现代散文的概念,它与传统散文的继承关系与变革,以及欣赏各篇散文的
意蕴。

第六章:本章介绍七位代表诗人及其风格,并赏析他们的诗作。第一节分析早期浪
漫诗人徐志摩代表作《再别康桥》及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戴望舒诗作《雨巷》;第
二节欣赏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及瘂弦的《上校》;第三节阐述 80 年代朦胧
派诗人北岛及顾城诗作《回答》、《一代人》的时代意义;第四节分析大马女诗人
林若隐现代诗的家国意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xiv  课程指南

第七章:本章首先说明现当代戏剧的产生与发展。然后介绍分析四部戏剧经典:首
先是曹禺的《雷雨》及其多重的主题思想、老舍代表作《茶馆》的艺术特色;接着
分析当代作家高行健的探索戏剧《绝对信号》及其现代创新手法,最后讨论台湾著
名剧作家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技巧。

第八章:网络文学是一种始于 90 年代,并于 21 世纪发展并蔚为风潮的文学形式。


本章介绍这种新的文学类型,以让你具备一些相关知识。网络文学浩瀚如海,本章
选择三部具代表性的网络作品,包括最早受到瞩目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
触》、网络都市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以及网络历史小说《明朝的那些
事》。通过对三部小说的讨论,你将更了解网络文学的特殊性质所产生的特色,例
如语言的趣味性、通俗化等。

第九章:为了让你可以在日后教学中运用相关知识,本教程最后两章着重介绍及分
析现当代儿童文学。本章首先简述儿童文学的概念与特征,以及中国儿童文学的产
生及发展过程。接着介绍早期两个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即叶圣陶的《稻
草人》和冰心的《寄小读者》,最后分析了当代台湾两个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子敏)
和王淑芬的作品。

第十章:本章着重介绍说明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并赏析讨论马华儿童文学作品。
本章共分为四节,从作家及他们所创作的儿童文学子类,即儿童小说、寓言、散文
及诗歌的角度去论及各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这些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马华儿童文学
作家包括马汉、年红、爱薇及梁志庆。

基础知识

无。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课程指南  xv

选用教材

本课程所规定的参考书籍已列于每个模组后端。

课程考核

请参阅 myINSPIRE。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xxvi X COURSE ASSIGNMENT GUIDE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 现当代文学导

预期学习成果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够:

1.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与定义。

2. 解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并说明文学革命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启发与
作用。

3. 叙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作家、以及作品。

4. 叙述中国以外当代华文文学的发展、作家、以及作品。

5. 说明各类文学作品,包括网络文学、儿童文学。

6. 在进行语文与文学教学时,联系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逻辑的解说、
分析、评论作品。

 导言

为了使你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发展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本课程的选修具备基础
认识,本章首先概括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及特点,以及重要作家和经典
作品。接着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即1949年以后的发展与作家作品。此外,本章也介
绍中国以外的华文文学发展状况、作家与作品。最后概述现当代另两大文学类型,
即网络文学及儿童文学。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 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1.1 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与定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合称,指的是区别于古典文学的
新的文学样式。从时间概念上来界定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那现代文学即是
从1917年至1949这一阶段的文学;而当代文学则是1949年之后至今的文学。从性质
来看,指的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的形式,来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以及
心理的文学。以“现代”与“当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
学的关联性,指出了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二十世纪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
而“现当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现当代文学是一种与古典文学有本质上区
别的新型文学。与古典文学相比而言,现当代文学无论是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发生了
根本性的改变。

现当代文学有3个主要特征,即是:

(a) 白话文的使用
在古典文学中占据主流的文学样式是诗与散文,是使用文言文来进行
写作。到了现当代文学,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小说或是戏剧,都采
用白话文来写作。

(b) 现代的文学体式与写作技法
此特征最显而易见的是在诗歌写作方面,形式自由多样的新诗取代了
讲究对仗、平仄、韵律的旧诗体。此外,在小说写作方面,无论是叙
述视角与叙事结构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再者,在散文抒写方面,追
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现代散文取代了讲究起承转合的古文。除此之外,
话剧文学从无到有的出现,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很多是从西方现代的文
学体式里得来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3

(c) 人性意识的觉醒
在现代文学一开始出现的时候,著名的散文大家周作人就提出“人的
文学”这样的概念。在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巴金等作品中都出现
了人性意识的觉醒与追求。

现代文学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10年是从1917年到1927年,这段时期的文学又叫“五四文学”或“二十
年代文学”。这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包括了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冰心、郁
达夫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多有文化启蒙的内容与意涵。如鲁迅的《狂人
日记》与《阿Q正传》等小说呈现了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审思。第二个10
年是从1928年至1937年,这一个时期的文学被称为“30年代文学”,主要
的作家有丁玲、田汉、曹禺、沈从文等。这个阶段的文学趋向多样化,出现
了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群。第三个10年则是从1937年到1949年,由于日本
入侵中国,抗战爆发,出现了以抗战文学为主的写作倾向,这个阶段的文学
又被称为“四十年代文学”。

当代文学则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了纷繁并存的风貌。这是因为1949年以后,文学的基
本格局没有变化,但地域的面积变化了,因此在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气象。
1949年之后,中国由共产党治国,文学不免受到政治与国家形势的影响,在很多作
品中显现出政治意味的渗透。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分期往往以政治时间为分段的参
照。一般来说,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可分为文化大革命前、文学大革命后以及90年
代以后的文学3个阶段。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之外,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了不同的风貌。1949年之后,台
湾为国民党执政。台湾的当代文学虽依旧承续五四现代文学原有的发展思路,但却
因为台湾与中国大陆在政治与思想方面的切割,台湾又被日本殖民长达50年,加上
大部分作家自觉地输入西方文学的资源等原因,台湾当代文学的语言传统与历史传
承便不可避免地发生断裂,使到台湾的当代文学呈现了与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不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 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样的文学面貌。台湾之外,香港的当代文学也在殖民地文化特征的处境与熏陶下发
展,无论是在内容与题材的选择、笔法与思路的使用上,皆与中国大陆当代文学作
品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慢慢成长起来的华文文学,也出现了
一些具有在地色彩与不同的历史意蕴的华文当代文学作品,值得我们认识。

活动 1.1

根据学生人数分组,各别选出一部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讨论并分析其
思想内容。

自测 1.1

试举例说明现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区别。

1.2 现代文学的起源

“现代文学”的出现,首先是由于新的文学观念产生的结果。在中国古代,
所谓“文学”一词主要指学术与文章,而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小说、散文、
诗歌这样的纯文学观念。一直到近代的王国维、刘半农等知识分子才以西方
的文学观念来界定“文学”。新的文学观念的转换是和清末民初动荡的社会
大变革有关。

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即是天下的“中国中心论”彻底破灭。面对国
家危急的状况下,一些知识分子急切地要求变革,探索救国方略。梁启超在《50年
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便曾说,“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进而“从制度上感觉不
足”,最终则“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因此,在政治、社会、制度以及其他改
革之外,这些知识分子也关注着思想与文学的改革。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5

当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与林纾大量翻译的外语小说,给很多文人与年青的文
学家们带来新的眼界与视野。接着,出现了梁启超开创的新文体。此外,诗人黄遵
宪也在他的古诗中放入轮船、火车、电报、热气球等新事物、新思想的内容,令人
感到别开生面。这些文学改良运动为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质变做了必要
的准备。

现代文学的出现,和胡适、陈独秀等所发起的五四文学革命有着直接的关系。胡适
可说是积极推动白话的先驱者。1915年,胡适开始思考用白话来取代文言文的可能
性与必要性。他写了多篇的文章,也曾经和反对使用白话的友人如梅光迪等针对这
个问题进行多次激烈的讨论。在这些频繁往来的讨论中,胡适逐渐认清了一
个事实:要改革文学的精神和内容,必须要改革文字的形式。这里所说的文
字的形式,指的便是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

因此,胡适在1916年便写出了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他在
这一篇文章中提出8大主张:

(a) 须言之有物。

(b) 不模仿古人。

(c) 须讲求文法。

(d) 不作无病之呻吟。

(e) 务去滥调套语。

(f) 不用典。

(g) 不讲对仗。

(h) 不避俗字俗语。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 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胡适的8大主张主要是针对文言文的弊病而言,思考并指出了现代文学改变的方
向,即是以白话文来取代文言文。胡适把这篇文章寄给了当时倡导思想自由、民主
与科学的杂志《新青年》。当时,《新青年》的主编是陈独秀。陈独秀完全赞成胡
适的看法,称之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同时,陈独秀更进一步写了一篇《文
学革命论》来呼应与加强胡适的主张,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向整个传统、
僵化了的旧文学宣战:

(a)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国民文学;

(b)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
写实文学;

(c)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
社会文学。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这两篇文章成了五四文学革命
发难之作。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遂此蓬勃展开,声势
逐渐壮大,形成一个蔓延到整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这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很短的时间里,白话文得到了全面
的推广。其中,包括了中国各地的报刊采用白话文来刊行。此外,所有国民学校低
年级国文课教育从1920年1月开始,都统一使用白话文。当时,很多作家加入文
学写作的道路,新文学社团蜂起。1921年,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王
统照、许地山等12位文学家发起了文学研究会,宗旨便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
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另外,在同一年里,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
伯奇、张资平等留日学生在东京发起创造社,喊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而
在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也发起了新月社。这些文学家、文人与学者都
在不同的文类写作以及理论思考上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7

活动 1.2

阅读并解释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提到的八大主张。

自测 1.2

为何胡适提出要以白话取代文言文?你认为胡适这个建议对现当代文学
的影响大吗?为什么?

1.3 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代表作家作品

现代文学从诞生、发展到成熟,不过仅仅30个年头。在这短短的30年里,却出现了
众多的作家以及数量惊人、丰厚多样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家以文学作为思考人生与
家国、过去与未来的工具,不但抒发了他们个人内在的情感、表达了他们各自的人
生理念与抱负,同时也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10年里,1917年至1920年可说是现代
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至1926年则是新文学社团出现与文
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在现代小说的萌芽期,鲁迅的短
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开始就以其“表
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显示了白话文学的高度。继
鲁迅之后,有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叶绍钧等所
写的问题小说。这几位作家大胆地用小说来探讨社会与人
生的诸多问题,迅速形成了一股“问题小说”的创作热
潮,散发了五四文学青春的气息与理想的投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 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就现代诗而言,早期尝试以自由体新诗取代旧诗体的诗人包括了胡适、沈尹默、刘
半农、康白情、俞平伯等。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现代诗集,收录了多首白话
诗,为新诗的出现作出了初步的尝试。继而,徐志摩与闻一多这两位新格律体的倡
导者与热情的实践者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使新诗迈向成熟的阶段。此外,这时期还
出现李金发别具一格的象征诗。在散文创作上,鲁迅的随感录写作开创了现代散文
中的“杂文”与“小品”谱系。周作人则尝试接通现代散文与晚明小品精神联系,
铸造了“言志”抒情的小品散文品种。在这时期,胡适公开发表了第一个白话文学
剧本《终身大事》。这阶段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一定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了理性精
神的张扬、个性化的追求,以及创作方法上多样化的探索。

在30年代,追求民主的自由主义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是现代文学的两个基本面向。
1928年1月,郭沫若发表了《英雄树》一文,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
郭沫若与其他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成员,包括成仿吾、冯乃超、蒋光慈等人发起这场
文学运动。这时期的创作忽视了文学本身的特质,特别是文学应有的艺术特性,并
且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以来的文学当成资产阶级文学,予以否定,甚至对鲁迅、
茅盾、郁达夫、叶圣陶等的作品加以批判。另一方面,在1930年,上海成立了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鲁迅、茅盾、田汉、还有郭沫若等这一批老作家都
是“左联”创作的中坚力量。“左联”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新进作家,如丁玲、张
天翼、殷夫、叶紫、沙汀、艾芜等。

除了左翼作家群之外,在这个阶段中,还有一批民主派作家如老舍、巴金与曹禺。
这些作家以巴金主编的《文学季刊》以及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为阵地,表达他们
的文学理想。另外,也有一批以“新月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如徐志摩、
梁实秋与提倡幽默文学的林语堂等。

30年代文学的作家群,还有所谓“京派”与“海派”之分。“京派”指的是30
年代聚集在北京的一批作家,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朱光潜等。他们以《骆驼
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的写作阵地。这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9

些作家大都是在大学里教书的学者型文人,业余写一些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京派”作家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反对文学附属于政治,也反对海派的商业化倾
向。在这些“京派”作家中,沈从文便是借小说写出了一个淳厚、真挚的湘
西世界。“海派”指的是上海一批带有摩登和商业色彩的作家群。他们主要
以城市文明作为写作题材,写性,也写欲望,更多写现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
面。“海派”作家当中,既包括象张资平、叶灵凤这样主要走世俗化、商业
化道路的作家,也包括更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新感觉派作家如穆时英、施蛰
存等。

现代文学的第3个10年,即从1937年7月抗战爆发到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夕,抗日救亡成为文学写作与文学运动的主调。因为这个阶段的现代文学处于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这两个大规模的战争环境中,中国现代作家的民族精神高涨,
表现出空前的团结。1938年3月27日,作家们自发地组织起作家战地访问团或抗
战文艺工作团,来加强抗日士气。这一个时期的特点是文学创作小型化,同时也出
现了新的文学类型,如报告文学、朗诵诗等。因为抗日活动需要戏剧作品的演出,
因此戏剧成为流行的文类。当时戏剧大多演独幕剧、街头剧与报告剧,如《放下你
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合称“好一计鞭子”,这3部戏剧在当
时是十分流行的。

这一个时期著名的作家与作品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
婚》、孙犁的《荷花淀》、钱钟书的《围城》与张爱玲
的《金锁记》等。此外,因为1937年11月上海被日本占
领,一些没有离开上海的进步作家利用租界地的有利条
件,坚持抗战文艺运动,一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军队
进入租界地为止,上海租界地的进步文学称为“孤岛文
学”。“孤岛文学”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便是唐弢、
柯灵的杂文,以及阿英的《碧血花》等戏剧作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 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活动 1.3

以图表的形式列出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特征、代表作家与作品。

自测 1.3

解释以下的几个词汇:

1. 京派 5. 太阳社

2. 海派 6. 左联

3. 孤岛文学 7. 新月派

4. 创造社

1.4 当代文学的发展

一般学者把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分为以下3个阶段:

一、文化大革命前,包括前17年的文学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二、文化大革命后的伤痕文学至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

三、90年代以后的文学。

17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开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
阶段的中国大陆文学。由于毛泽东的文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规定为
中国文学、艺术的新方向,加上战后人们的心理上仍然残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因
此那时的文学状况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
性,比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这
样的作品,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精神。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或围绕在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11

颂政治领袖与社会主义、或回忆战争与苦难的岁月、或宣扬与旧思想旧观念
的斗争,艺术性并不高。不过,也不乏出色的作家作品,比如茹志鹃、王蒙
等的小说,以及老舍、田汉等的戏剧作品。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学遭受到空前
的劫难。很多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被剥夺了写作权
力,文学佳作也乏然可陈。不过,在艰难的创作环境
中,还是有一些作家继续用笔表达内心的理想之歌和
感情世界,比如诗人绿原、牛汉、穆旦、唐湜等依旧
写诗;张中晓、丰子恺、沈从文和傅雷等人还是以随
笔、散文、家书等方式,继续创作。尽管这些作家们
的个人遭遇、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并不一样,他们仍
然保持了原有的知识分子精神。这些作品虽然不被发
表,但是却保留了一个时代弥足珍贵的文学声音。

1978年至1989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二
个阶段。“伤痕文学”的出现,是文学开
始重新回到正轨的标志。当时(1979),
政治“不要横加干涉”文学的意见被提
出,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又渐渐的恢复了活
力。在文化大革命中历尽磨难的知识分子
开始认真反思那几十年来国家、民族与自
己所走过的道路。老作家巴金率先发表反思文革和自我反省的《随想录》。除了五
四一代老作家重新焕发出写作热情之外,新一代的作家也加入了创作队伍。50年代
成长起来的作家,遭受了政治运动的不公正批判与打击,渡过了苦难的岁月,文革
结束后回到文坛成为80年代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青少
年时代经受了所谓理想主义的欺骗与愚弄,也在“上山下乡”时接触到民间
的文学,写出了很多知青、寻根等题材。这一时期的作家包括莫言、王安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 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韩少功、刘索拉、陈村、史铁生、食指、顾城等。总的来说,80年代的文学
充满了蓬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至新世纪文
学。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急剧转
型,经济的改革与开放的步伐正在加快,商品经济
意识不断渗透到各个社会文化领域。可以说,由于
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的
表现上,很多作家放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个
人化的叙事立场。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
和女性作家应运而生。正如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
学史》中所说的:“作家们在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
里逐渐成熟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写出越来越多
的优秀作品,诸如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
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韩少功的《马
桥词典》、阿城的《棋王》、高行健的《绝对信号》等,都堪称是中国20世纪最后
10年文学界的重要收获。”此外,由于经济市场的效应,一些作家在90年代参与一
些有更丰厚报酬的写作,如影视剧作、纪实文学、通俗小说、广告文学等等。

活动 1.4

说明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自测 1.4

中国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文学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之。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13

1.5 台湾、香港、马华作家作品

台湾、香港、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文学面貌与中国大陆虽然不一样,不过,始终还
是可以看出其中的联系。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
其后的50年里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然而殖民统治始终没有完全切断台湾与中国
大陆的内在联系,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一样影响着台湾的现代文学。
钟肇政、张我军、赖和等早期台湾文学家也呼应着白话文学的建设、诗体的
解放等主张。30年代的台湾有多个文学组织与刊物的出现,为台湾现代文学
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阵地。这一时期的作家包括了吕赫若、杨逵、龙瑛宗等
人。1937年日本侵华,连带的取缔台湾的一切民族民主运动,很多报刊与文学杂志
纷纷停刊,文坛沉寂下来。在这一时期,小说家吴浊流冒着生命的危险,秘密写作
长篇小说《亚细安的孤儿》,成为日本殖民主义残酷压迫台湾的历史见证。

1949年,国民党撤离中国大陆,到了台湾。当时随着国民党撤离的一部分作家,如
梁实秋、谢冰滢、林海音等,在台湾继续写作。怀乡文学因此应运而生,如林海音
的《城南旧事》、司马中原的《路客与刀客》、朱西宁的《铁浆》等,皆是回忆与
描写乡愁。50年代中期开始,现代主义思潮日益泛滥。曾经与戴望舒等一起从事诗
歌创作的现代派诗人路易士用了纪弦之名,创办了《现代诗》季刊,从事新诗现代
化的理论和实践。当时一些诗人如余光中、杨牧、张默、洛夫、痖弦、郑愁予等,
都写了大量的现代诗。

继纪弦的“现代派”之后,夏济安创办了《文学杂志》,引介了西方文学流
派与文学技巧,发表台湾作家的现代主义作品,催生了白先勇、王文兴、欧
阳子、陈若曦、刘绍铭、聂华苓等小说家。除此之外,陈映真、黄春明、王桢和等
作家在60、70年代也写出了优秀的乡土文学,如《将军族》、《儿子的大玩偶》、
《嫁妆一牛车》等反映现实与社会底层的小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 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80年代前后,台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出现巨大的变化,台湾当代文学中出现了以政
治与女性为主题的文学。张大春的《将军碑》描绘了家国认同、身份认知等
矛盾面,龙应台以《野火集》批判了台湾的社会现象,萧丽红、李昂、朱天
文、平路等女作家也用女性观念反思台湾。90年代之后的台湾当代文学呈现了多元
化并存的状态,其中包括了畅销的励志文学。新兴的网路文学和同志文学也竞相在
新媒介介面或写作技巧上重整台湾的文学图像。

香港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息息相关。由于过去香港是英国
殖民地,香港文学作品因此也散发着殖民地色彩。早期香港政府放任的态度使香港
文学拥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此外,从中国南来的文人对于香港文学的发展也影响
很大,如许地山、徐訏在香港的大学里任教职,促进了文学研究。一些南来文人编
杂志,作家如刘以鬯、张爱玲等,积极创作,这些都推动了文学的发展。香港文学
受到南来文人的广泛影响一直到1970年代才慢慢淡化,本土色彩则逐渐浓厚,并
展现出独特的“香港味”。

香港当代文学中杰出的作家包括了小思、也斯、西西、董启章、辛其氏、何福仁、
思果等。此外,香港也是输出通俗文学的重要据点,金庸的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
小说以及亦舒的言情小说是香港通俗文学中重要的三大标志。

除了台湾、香港之外,马华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大陆以外的另一个文坛奇葩。马华文
学,曾经称为新马文学,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已经出现。历经几代马来西亚华人作家
的努力,已经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其中佼佼者。1919年,中国发生的五四新文学运
动一样影响了新马文坛。南来文人如郁达夫、铁抗等撰写了文章;比如郁达夫《一
年来马华文化的进展》和铁抗《一年来的马华文艺》,推动马华文学的成长。其他
南来文人如许杰、胡愈之等加入报馆,编写副刊、时论。在1957年春,方修向友人
借了一批战前出版的《南洋周刊》等杂志,在“希望能为早期马华文艺界的劳绩留
下一点纪录,同时也给将来编写马来亚文学史的人略作参考”的构想下,开始有系
统地进行马华文学的史料整理与撰写工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15

马华文学早期的作家包括了方北方、韦晕、马汉、年红、爱薇、方娥真、温任平、
温瑞安等。方北方的小说《树大根深》以及韦晕小说《乌鸦港上黄昏》里的人物与
情节都反映了老一辈离乡背井的马来西亚华人的命运和遭遇。八90年代,正是马来
西亚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风格各异的作家群与作
品。小黑、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等人的小说;潘雨桐、何乃建、禤素莱等人的
散文;傅承得、陈强华、林若隐等人的诗,都记载着马来西亚这一片土地上
的生活、希望与追寻。

活动 1.5

请说明台湾、香港与马来西亚当代华文文学的发展概况,并说出一些作
家,作品。

自测 1.5

1. 香港南来文人有哪些?说明他们如何影响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2. 试分析早期台湾怀乡文学的特点。

1.6 新兴文类: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是指一种以电脑和网际网络为创作工具和载体、发表平台及传播媒介的文
学样式。华文网络文学于90年代初随着电脑、网际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开始出
现并兴起。这种新型文学类型的出现,对文学的生产,包括创作、出版及传播的影
响非常重大且深远,同时也影响着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网络的电子化(阅读量用
点击率计算;创作跳脱平面文字范畴,进入多维范畴如超文本链接、多媒体
演示等)、开放性(各种阶层、年龄、身份都可以是作者和读者)、隐秘性(作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 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的虚名化和业余化)、互动性(作者在创作过程和读者进行互动交流)、通俗性和
游戏性,以及传播的迅速性及广大性(无国界)都大大地冲击和改变许多传统的文
学观念,并发展出与传统文学不一样的文学特质。

从1991年出现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及第一部中文网络小说作品《奋斗
与平等》(作者为少君)开始,到世纪末出现“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王”及痞
子蔡(蔡智恒)、安妮宝贝等一批由网上红到纸上的年轻网络作家,再到21世
纪以来网络文学的专业化(如网站收费制度)与作家职业化,加上部落格/博客
(Blog)的出现掀起一股全民写作的热潮,近20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可说是非常快
速和繁荣。它已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和传统文学互别苗头。许多传统文学作家和
诗人也开始介入网络文学,利用网络来进行创作及传播活动。

刊登网络文学的网站不少,目前较有影响的有“文学城”、“榕树下”、“中文网
络文学精粹”、“黄金书屋”、“碧海银沙”、“莽昆仑”等网站。有的网络文学
著作更是被印刷成书籍,在市场上发售,创下佳绩。深受出版界与读者青睐的网络
文学作品有蔡智恒著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周洁茹著的《小妖的网》、安妮宝
贝著的《告别薇安》、张建等著的《旧同居时代》、龙吟著的《智圣东方朔》、顾
湘著的《点击1999》、花城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的“网络之星”丛书3卷、湖北教
育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网络文学”丛书10本等等。

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因其特殊性质而导致作家和作品的数量汗牛充栋,质量
也参差不齐。其中不乏具影响力及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作家,比如台湾的蔡智
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藤井树(《我们不结婚,好吗?》)、九把
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敷米浆(《你转身,我下楼》)、
穹风(《听风在唱歌》)等;中国大陆的安妮宝贝(《告别薇安》)、萧鼎
(《诛仙》)、明晓溪(《泡沫之夏》)、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
遗忘》)、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儿》)、宁财神著(《武林外传》)、天下
霸唱(《鬼吹灯》)、南派三叔(《盗墓笔记》)、桐华(《步步惊心》)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17

等;还有其他网络作家如香港的孤泣(《APPER2人性游戏》)等人。相对来
说,马华网络文学较为不发达,不过近来也有不少作家和团体积极拓展这个
园地,如创办电子刊物《马华文学》及创立创作平台,如“有人部落”等。
此外,还有诗人陈强华也利用社交网站进行“接龙诗”的尝试。

网络诗的出现也不容忽视。网络诗的出现为原本曲高和寡的诗歌注入新的活力,网
络上出现不同的诗派,如“梨花体”(赵丽华)、“下半身”写作(沈浩波、
盛兴等)、“垃圾派”(蓝蝴蝶紫丁香)、“第三条道路”(谯达摩、邓程)等。
此外还有尝试结合电脑及网络科技的科技图像诗,如台湾的米罗·卡索(苏绍连)
的《风车》和《沙漏》等,结合了文字、图像与电脑动画、超链接等,从而展现了
与传统诗不一样的意境。

无论如何,网络文学的出现也引起一连的讨论和争议,如网络文学的界定、知识产
权、通俗性和文学性之间的矛盾、商业性、经典性等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众说
纷纭。此外,它和传统文学的关系也有待厘清,其理论研究和创作量更是不
成正比,相对滞后,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和梳理。

自测 1.6

试简论中文网络文学的发展概况。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 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1.7 儿童文学

作为现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子类型,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创作。广义
的儿童文学,包括了幼儿文学(如歌谣、幼儿诗,对象为没有阅读能力的幼儿)、
童年文学(也是狭义的儿童文学,对象为拥有阅读能力的小学生)以及少年
文学(如少年小说、少年散文等,对象为半孩子半大人的青少年),是与各年龄阶
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和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一
点,是它必须照着儿童的心智发展去创作。因此儿童文学展出几项特点,包括内容
上表达儿童情感及“真、善、美”,并具有儿童趣味、想象丰富;语言浅白幽默又
不失文学性;既有教育性又兼有游戏性等。

1.7.1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是承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儿童之发现”和“儿童本
位主义”观念而出现及发展出来的。传统文学中并无“儿童文学”的概念,也没有
专门为儿童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只有零碎的民间创作,如童谣、民间故事、神话。
但这些作品并不是以儿童为本位进行创作的。直到五四时期,周作人、鲁迅和叶圣
陶等人对“儿童本位论”进行理论的建构,才形成现代的儿童观,为儿童文学的诞
生进行了准备。这个理论认为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不能用成人的态度对待和
要求儿童,但同时也不能够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一笔抹杀,必须把儿童看作一个
独立的人,承认他们的人格,并尊重他们的意志和自由,以及保护他们的权
利。(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19

在五四运动倡导者的努力之下,中国儿童文学顺势发展起来。1922年面世的《儿童
世界》是第一份中国儿童文学刊物,而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1922)则可说是
中国儿童文学的开山之作。叶圣陶也是最早关注儿童文学理论和创作的五四作家,
他创作了不少童话(共40多篇)和童诗,被誉为“中国现代童话之父”。《稻草
人》在儿童文学史上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拥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中国童话
的起始。此外,二30年代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还包括冰心(《寄小读者》)、张天
翼(《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1949年以后,中国儿童文学基本追随着社
会进程而发展,较为单一、教条化。

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不但创作队伍明显壮大,而且
观念也不断更新,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创新、日趋多元。例如柯岩的《寻找回
来的世界》、程玮的《来自异国的孩子》、刘健屏的《我要我的雕刻刀》、曹文轩
的《再见了,我的小星星》等儿童小说,以及孙幼军的《小狗的小房子》、葛翠琳
的《翻跟头的小木偶》、郑渊洁的《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洪汛涛的《狼毫笔的
来历》、宗璞的《总鳍鱼的故事》、吴梦起的《老鼠看下棋》等童话,都是近30年
来的佳作。

1.7.2 台港及马华儿童文学

台湾儿童文学始于40年代的日治时期,由日本作家主导。战后本土儿童文学开始萌
芽,并成型于60年代。70年代后台湾儿童文学进入蓬勃发展期,创作在数量和质
量上有飞跃性的提升。此时出现一批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包括詹冰和林良
(即子敏)等人。80年代文坛开始出现儿童文学社团和相关研究,还有一些专门为
儿童出版的报纸(《儿童日报》、《小鹰日报》),以及各种儿童文学奖。儿童文
学作家的行列在90年代日益壮大,涌现了不少受欢迎的台湾儿童文学作家如王淑
芬、林世仁、黄海、陈正治、林武宪、陈月文、王文华、管家琪、赖晓珍等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 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香港儿童文学的孕育始于20年代中期,一开始由南来文人所倡导及经营。1941年,
香港女作家黄庆云创办了香港第一份儿童文学杂志《新儿童》,影响重大。50年代
创刊的《儿童乐园》和《小朋友画报》,不但带动了本土儿童文学的创作,其影响
力还远及新马一带。60年代以后香港儿童文学稳健成长,发展出独特的香港“本土
加都市”色彩的作品。重要的香港儿童文学作家包括较早的刘惠琼、何紫、阿浓、
海辛等,以及后来者严吴、周蜜蜜、潘金英、潘明珠、阮海棠、陈淑安、杜国威、
方竞生等。

马华儿童文学自萌芽以来,发展较为缓慢,但在一群马华儿童作家不留遗力地推动
下,近20年来也正积极成长,成为马华文学不容忽视的一大子类。较具影响力的
马华儿童文学作家包括马汉、年红、爱薇、梁志庆、陈孟、方理、姚拓、碧澄、梦
平、朵拉、许友彬、张依萍、邡眉、郑秋萍、邓秀茵等。

活动 1.6

以下区域各说出4位儿童文学作家,然后简介他们的作品:

(a) 中国 (b) 台湾 (c) 香港 (d) 马来西亚

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合称,指的是区别于古典文学的新的
文学样式。

 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至1949这一阶段的文学,而当代文学则是1949
年之后至今的文学。

 现当代文学的3个主要特征是:一,白话文的使用。二、现代的文学体式与写
作技法。三、人性意识的觉醒。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21

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萌芽期,鲁迅的短篇小说一开始就以其“表现的深切”和
“格式的特别”显示了白话文学的高度。

 自由主义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的两个基本面向。

 “京派”指的是30年代聚集在北京的一批作家,而“海派”则是特指一群在
上海带有摩登和商业色彩的作家群。

 在现代文学的第三个10年,抗日救亡成为文学写作与文学运动的主调。

 中国当代文学可分为: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文化大革命
后的伤痕文学至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以及90年代以后的文学这3个阶段。

 台湾当代文学呈现了与中国大陆当代文学不一样的文学面貌,这是因为台湾
文学与中国大陆在政治与思想方面切割、日本殖民经历以及西方文学的输入
等因素所造成。

 香港文学受到南来文人的广泛影响,一直到1970年代才慢慢淡化,呈现出自
己的特色。

 马华文学早在19世纪中叶已经出现,历经了几代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的努力,
已经成为世界华文文学中的一份子。

 网络文学是现当代文学最新产生的一种文学类型,自90年代初产生以来迅速
发展和繁荣,已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和传统文学互别苗头。

 儿童文学为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子类型,在五四时期随着“儿童本位主
义”开始出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
22  第一
一章 现当代文
文学导说


现当代文学 孤岛文学


现代文学 台湾文学

当代文学 香港文学

白话文学 马华文学

“人的文学” 《亚细安孤儿
儿》

胡适 纪弦

陈独秀 》
《文学杂志》

“京派” 南来文人

“海派” 方北方

《新青年》 方修


抗日救亡 儿童文学


左联 网络文学


钱理群、温如敏
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
文学30年》(修
修订本),北京
京:北京大学
学出
版社,19998年。


陈思和:《中国
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
海:复旦大学出
出版社,1999年
年。


钱理群、吴福辉
辉、温儒敏:《中国现代文
文学30年(修订
订本)》,北京
京:北京大学
学出
版社,19998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一章 现当代文学导说  23

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朱栋霖等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2年。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台北:联经,2011年。

方修:《马华新文学简史》,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86。

樊发稼:《樊发稼儿童文学评论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禤素薇:《马华儿童文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本土色彩》,新加坡:青年书局,2006
年。

刘克敌主编:《网络文学新论》,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 现当代中短篇
小说(一)
预期学习成果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够:

1. 说明现代小说的发生。

2. 了解鲁迅其人与《狂人日记》的现代化特征。

3. 欣赏沈从文《边城》的美。

4. 了解张爱玲《金锁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写作手法。

5. 说明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的象征和反讽。

 导言

本章选择4篇现代中短篇小说经典作品,包括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中国第一篇现代小
说《狂人日记》(鲁迅)、30年代小说代表作《边城》(沈从文)、40年代经
典小说《金锁记》(张爱玲)以及60年代的现代小说名著《永远的尹雪艳》(白先
勇[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 25

2.1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

中国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街头巷语”,在正统文学观念之下,小说一直不
能与诗文同登大雅之堂,而处于民间文学的地位。直到清末民初,小说的地位才开
始从边缘向中心转移。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把小说的地位提高,赋
予它“改良群治”的使命。他认为小说乃“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
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
小说始。”(《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项改良运动成绩虽然不大,却提高了小说
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另一方面,因上海等沿海城市开埠,形成以阅读通俗小说为消遣活动的城市读者群
体;西方印刷术的引进也促进了印刷、报刊业的繁荣,使小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出
版和传播手段。此外,自近代起,报纸、书局开始向作家支付稿酬,这种稿费制度
的产生直接养成了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无论如何,清末民初的“新小说”还
是附属于政治(维新运动)和商业(消遣娱乐)之下,本身的独立地位低,文体也
还受到文言文的束缚,因此成就不大。

1917年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展开给小说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契机。首先,新文学运动倡
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这有利于叙述语言特别适用白话的小说的发展。其次,新
式教育(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的推行也产生了一群现代短篇小说的作者群和读
者群。假如没有这样的群体,也就无法设想现代短篇小说先行革新的可能,因为旧
市民读者原是没有读短篇小说的习惯。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6 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此外,西方小说的引入也推动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转型。从林纾翻译小说到新文学
运动推动者致力于翻译外国小说(如20年代重要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宗旨之一
便是介绍世界文学),西方小说和文论在20世纪初至五四前后被大量引入中国

文坛。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一方

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说明了西方文学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可以说,从

观念到文体,从形式到语言,外国翻译小说在各个方面都深深地影响中国小
说。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之不同,并不仅仅在于现代小说以白话为载体,而是从小说观
念到小说的内容、形式到创作方法上的全面变革。首先,小说内容承载了新文化运
动所推动的思想改革、启蒙大众的社会使命,其“娱乐”的色彩被淡化。而在形式

上,旧的“从头道来”的顺叙写法被扬弃了,现代小说采用的是一种“横截

面”的手法,小说可以从一个场面、一句对话插入(插叙),也可以从后面
发生的事情倒写上去(倒叙)。传统的全知“说书人”叙述方式也有所改
变,小说可以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也可以是纯客观叙
事;可以是日记体,也可以是书信体。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强调情节引人
入胜,并注重故事完整性——换句话说,就是“有头有尾”;而现代小说则
重视现代人的心理刻画,因此往往打破传统的故事时间顺序,以杂乱无序的
心理时间来代替。

可以说,五四新文学运动促使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也使小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艺
术地位,小说成为“五四”时期乃至整小现代文学史上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其成就
也凌驾其他文学样式之上。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 27

活动 2.1

你知道“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之间的不同吗?试以一篇传统小说
和一篇现代小说来做比较。

自测 2.1

试说明现代小说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2 鲁迅《狂人日记》及其现代化特征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5
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
家。他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
家庭,曾留学日本,期间他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最后他弃医从文,认为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是首要任
务,否则“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毫无意义。
1917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后,鲁迅成为改革中国思想文化及文学的中坚
分子,其“立人”与“启蒙”的思想精神影响了此后几代人的中国知识分子和
大众。1936年5月5日鲁迅因肺病逝世于上海,死后被誉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8 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鲁迅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
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坟》、《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
续编》等共16部。作为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鲁迅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了很高的
艺术水准。《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
位,集子里的每一篇小说都可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评论者炎
家严曾说过:“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又在他的手中成熟。”这在中国文
学史上是不常见的现象。

谈到自己为什么做小说,鲁迅曾自述是为了“启蒙”,为了揭示国民的精神“病
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因此,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以反封建的精神直
指人的现代觉醒和国民灵魂的改造。正是基于这种“启蒙主义”文学观,鲁迅开创
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主题,而中国现代小说也从一开始就
担负了沉重的社会使命。

《狂人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小说由13则不标明年月日的日记构成,讲述一个
年轻人患上“被迫害幻想症”,因此整天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
迫害,想要“吃”掉他,连街上的狗、妇人小孩都不怀好意。他还找出了别人
要“吃”自己的理由——他曾踹了古旧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暗示着他反抗传
统)。狂人被家人当作是疯子来治疗,他却认为医生等人是打算养肥他再吃掉他。
他认为吃人的罪魁祸首是自己的大哥(隐喻着中国传统建家庭制度对人性的残
害),连他的小妹也被吃掉了。狂人想劝告大哥停止吃人却失败。最后他发现自己
可能无意中也吃过人,是“吃人”的一员,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但从叙事
者的小序中,我们知道狂人最后的结局——由于医生的治疗,后来狂人的疯病治愈
了,他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清朝官制,指没有补授实缺的
官员)。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 29

《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主要是因为它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体现
现代化的特征。《狂人日记》表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倡导的新思想,即:反
封建、启蒙主义、批判精神、改造国民性、“人”的觉醒以及怀疑精神。根据鲁迅
本人的说法,《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篇小说表
现出忧愤深广的反封建主题:揭示和批判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和社会所奉行的封
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反映了人“吃人”、同时也“被吃”的残酷、悲惨现实。
“吃人”二字寓意准确而生动,意指中国长久以来奉行的僵化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
礼教,如“三纲五伦”、“宗法制度”、“愚孝”等观念对人性的摧残与精神
虐杀。

小说中的“狂人”一直感到恐惧,时时害怕被身边的人吃掉。就现代病理学而言,
他是患上了“被害幻想症”的疯子,是“不正常”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狂
人“疯人疯语”和“被迫害幻想症”的非常态心理描写,揭露了我们往往习以为常
的传统封建道德,其实是一种“吃人”的道德。中国几千年来被社会所接受和实行
的的礼教制度,看穿了也只不过是一部“吃人”的历史。也就是说,在小说中,正
常和不正常的世界被颠倒了,“正常”的世界其实是一个“非人”世界,而狂人的
疯狂其实是一种对现实“非人”的世界和制度的清醒认识。他从“吃人”的世界醒
过来,可以说是一种“人”的觉醒。但人身处在这个社会中难免会被这个制度
同化,深陷其中,成为制度的一员(否则就会被视为“疯子”)。因此“狂人”最
后才会迸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这是作者表现的一种启蒙理想——希望从孩子方
面开始疗救,使之觉醒,才能全面推翻吃人制度——但这种理想又极其脆弱的。因
此小说中狂人最后还是被同化,回到了吃人的世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30 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除了思想上面的现代化,《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
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
依序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13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
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情节。除了序言,整部小说所展
现的其实是狂人杂乱的意识流,因此叙述显得散乱无章、断断续续(叙述有时进行
一半就断掉),情节也没有高潮起伏。在叙述手法上,作者不像传统小说那样运用
全知视角,场景叙述(介绍人物、铺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
间界限分明,也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直接展示主
人公的意识流、自由联想及梦幻心理,因而流露出作者浓厚的主观情绪。

《狂人日记》尤其富有创造性的尝试,是小说的文体设计。作为一部白话小说,小
说的主体“日记文本”采用了白话文体,但同时鲁迅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
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即狂人)及“余”(身分为
“狂人”大哥的朋友,获得“狂人”发狂期间的日记后公开以“供医家研究”,因
而才有了这篇《狂人日记》)。这种设置让小说有了两重叙述和双重视点:白话语
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非正常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
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对狂人的
所作所为不为所动,还直接“扑杀”(标示他为“疯子”)。更为甚者,根据叙述
者“余”,我们知道狂人最后正常了,还成为候补官员——他不仅回到“吃人”的
世界,还主动走上追寻“秩序”之路,可说是走到“吃人”社会的最高阶层。因此
狂人的反叛,原来只是一种短暂的失败行为。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
裂性,两个文本互相颠覆、消解意义,形成一种反讽的结构。这也让小说具有了复
调式的现代性主题:除了表现批判精神和启蒙主义、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理想,还表
现出鲁迅对这种精神和理想的深刻怀疑——这种精神也是现代主义的内涵之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 31

《狂人日记》也是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结合体。作者除了讲述一个逼真
的被害幻想症患者的故事,还运用了象征、暗示、双关等艺术手法,如“吃人”有
两重含义:一是指具体的吃人,挖人心肝炒来吃,吃人血馒头等(中国历史上有不
少吃人实例和习俗);二是观念制度的吃人,属于伦理、精神范畴。狂人的意识流
动看似杂乱,其实可分为三个层次:一、狂人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会“吃人”,都
要吃他;二、狂人知道大哥是“吃人”的主谋,吃了妹妹后也要吃他;三、狂人怀
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这三个层次都具有对应的象征性内涵:一、封建道德使
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伤害;二、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受到侵害;三、在
封建传统道德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人都有可能在无意中利用封建制度害过人。在人物
塑造上,“狂人”形象也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表面上,狂人是一个真实的被害幻
想症患者,但实际上狂人象征着时代的先觉者、勇猛的反封建斗士和清醒的启蒙主
义者——也就是作者鲁迅本身。

活动 2.2

找出鲁迅另一篇经典小说《阿Q正传》,并加以分析讨论。

自测 2.2

1. 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狂人日记》的现代化特征。

2. 试分析《狂人日记》小序的作用和内涵。

3. 试举例分析《狂人日记》的象征手法。

4. 试说明狂人的“不正常”之处,并分析这些“不正常”思想和举动
背后的意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32 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2.3 沈从文《边城》与其“美”的世界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发表于1934年,
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他创作的高
峰,也是他最美丽的作品之一。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湖南凤
凰县人,有苗族和土家族血统。1922年受五
四余波影响,只有小学毕业的他结束半流浪
式的兵士生涯,到北京追寻启蒙理想。1924年他开始发表作品,以写作谋生,并在
30年代成名,成为京派代表作家。50年代经历一次精神危机而停笔不再创作,后转
入博物馆工作。沈从文曾被美国汉学家夏志清誉为“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
义者”。

沈从文是多产作家,其代表作包括中篇小说《边城》、《长河》,短篇小说《萧
萧》、《三三》、《虎雏》、《八骏图》、《都市一妇人》等,散文集《湘行散
记》、《湘西》等。沈从文一生都以“乡下人”自称,他曾一再说过:“我实
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
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其
作品也因这种身份认同而大致形成两个脉络:一是表现和赞美乡下人质朴的生
活与真善美个性,如《萧萧》、《三三》等;二是以乡下人的视角,批判城市
人虚伪、空虚的生活和苍白个性,如《八骏图》、《都市一妇人》等。沈从文
在小说中也建构了一个以他的故乡为蓝图的桃花源——承载他美的理想,追求
一种“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湘西世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 33

《边城》叙述了一个发生在湘西小城茶峒的恋爱悲剧。故事讲述少女翠翠和爷爷相
依为命,在河边为人渡船过日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翠翠与掌管码头的团总顺顺的
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展开三角恋爱。翠翠爱傩送而不爱天保,最终因爷爷
的引起的误解,天保求爱不成离家而意外溺死,造成傩送内疚出走。在一个风雨之
夜,河边的白塔倒塌了,小船被冲走了,而由始至终担心翠翠幸福的爷爷也猝
死了。小说以翠翠继承爷爷的渡船,在河边等待傩送归来结束。除了翠翠的爱情悲
剧之外,小说还大量描写湘西边城的风土人情、翠翠和爷爷之间的祖孙情深以及翠
翠已逝母亲的爱情故事,使小说充满许多深厚的意蕴,展现了一个“美”的世界。

《边城》表现了一个近乎“世外桃源”,质朴而又清新的乡村社会,体现了作者所
追求的诗意、“美”的世界。这些美充分表现在不同方面,首先是在大自然熏陶下
的人性美(人自身的美好)。《边城》里的人物群都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淳
朴、善良的一面,如纯真善良的翠翠、慈祥敦厚的爷爷、豪爽慷慨的顺顺、聪明机
智的二老、忠诚守信的大老等人,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翠翠。可以说,翠翠是沈从文
内心某种美好理想化身。小说中这么描写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
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
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
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
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作者强调翠翠是自然之子,用自然景物(小兽物、黄麂)来描写她的美丽活泼与纯
真善良,从而展现了人类最本真的形象。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翠翠闪耀着一种神
性之光,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素朴、虔诚的一面,是作者在现实生活
中所追求的一种不被世俗所沾染、超越世俗的理想。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34 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再看看老船夫——翠翠的爷爷,他几10年如一日地坚守渡口,敦厚朴实而不贪小便
宜,过河的客人给他小费都不收;恪尽本分,为了让过渡人能赶回家吃饭,在渡船
上忙个不停。他对世事人情的宽厚谦让也同样让人难以忘怀。他疼爱翠翠,对孤儿
翠翠展现满心的温和和怜悯,在她烦心的时候为她讲故事、唱歌;操心翠翠的
婚事,口头上虽说让翠翠自由选择,心里却自知时日无多,想尽快促成她的爱情与
婚姻,希望她日后的生活有一个好的归宿,以不重蹈其母亲的命运。

边城的人民也呈现出另一种美——人情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好)。这里的民风
非常淳朴,人民良善无私、纯朴勤俭,毫无现代人的功利之心,连作妓女的也“永
远那么浑厚”。在第二章,作者特别运用较长的篇幅叙述了小城里妓女重感情的一
面:她们重情不重利,可以为一个“老相好”水手信守誓约,甚至抛弃生命,“常
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能信任”。这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的原始、健
全人的世界,并且可以用之来观照和批判弊病丛生的现代都市文明。可以说,小说
里的每个人都善良、慷慨、无私,使《边城》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又如团总
顺顺,虽是镇上的富人,却勤劳朴实,待人诚恳,完全没有看低贫穷的祖孙,也乐
于和他们结亲家。在爷爷去世后,顺顺(原本有点责怪两祖孙间接害死儿子)和杨
马兵(早期追求翠翠母亲而不得)都不计前嫌来尽力帮助翠翠,表现了长辈的慈爱
和助人的美德。

沈从文也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因此小说也展现了“自然美”。他写淳朴美丽的自
然风光,并融入了优美、健康的人性,自然环境也成了人性的外化。先来看作者如
何描绘《边城》的景色: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
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
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
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 35

这是《边城》景色的经典描写。作者仅用几行字概括,就构造出让人向往的桃花源
世界。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如吊脚楼、渡船等,都自然清丽、优美如画,无
不给人美的享受。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再加上绮丽幽
雅的山光水色,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可以说,作者成功描绘了一幅诗情浓
郁的湘西风情画。

《边城》是作者理想社会的投影,却也是一首挽歌。小说结尾写白塔的倒塌和祖父
的死去,还有翠翠等待未知未来的爱情悲剧,都暗暗预示着一个美丽的田园牧歌之
终结。“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
的地久天长的悲凉”,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沉静深远的无言之美正越来越显出超拔
的价值与魅力”(李锐语)。

活动 2.3

1. 小说以“那人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束,你
对这个结尾有什么看法?你认为翠翠有没有等到情人?

2. 请从小说中找出一些富有诗意的描写(句子或段落)。

自测 2.3

1. 试分析沈从文《边城》中所展现的湘西世界之美。(比如人性、山
光水色、人情世态、景物等)

2. 举例说明《边城》里的意境美。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36 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2.4 张爱玲《金锁记》及其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它曾经获得了多位学者的高度赞赏。傅雷对这
部作品的结构、节奏、色彩、心理分析、风格等给予极力的称赞,并认为这是“文
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此外,夏志清也觉得“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
小说。”

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瑛,出生于上海。其
祖父母辈是清朝重官,父亲是个传统旧派纨绔子弟,
母亲则是追求西方文明的新女性。张爱玲深受两方面
的影响,因此身上带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性
印记。早年不快乐的成长生活以及战乱经验也深深影
响她后来的个性及创作。1938年她中学毕业后考取了
伦敦大学,却因战事而转入了香港大学。1943年,她
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沉香
屑:第一炉香》,少年成名并从此展开作家生涯。1944年她陆续发表了《倾城
之恋》、《金锁记》等重要作品。她重要的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及散文集
《流言》。1953年,她离开上海到香港,1955年赴美国定居。1995年,她逝世于
美国洛杉矶,享年75岁。张爱玲本身的故事就像一段传奇,她的经历与小说几10年
来都受到读者的追捧,成就一次又一次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是个早熟的天才型作家,身上汇集着东方与西方、新与旧、俗与雅共存的独
特风格。早年的创伤经历让她看透现实世界的残酷和人性的阴暗,因此她的小说处
处透着苍凉的底色。她尤其善于写女性心理及她们所遭遇的生命悲剧,写他们在父
权社会里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与浮沉,最终都遭到灭顶之灾。此外,她的艺术手法
也常为人所称道。她善于利用传统的白描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在容貌,乃至
服饰用品;同时又参考西方技法,多运用心理描写、意识流、象征、蒙太奇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 37

手法。如此中西合璧,加上苍凉的底色,张爱玲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张式风格”,
数10年来影响了不少中港台及海外华文作家。

《金锁记》描写一个女人曹七巧的命运——她30年的生命如何被封建家庭、男
权思想、金钱和爱欲重重锁住,最后导致她人性泯灭的故事。她原本是麻油店
老板的女儿,因兄嫂贪图钱财,把她嫁到有钱人家姜公馆,给患软骨症的残废
人做太太。从底层出身的她在姜家受尽歧视,为分得家产而苦忍,却又爱上风
流的小叔季泽。10年后丈夫婆婆去世,七巧终于熬成金钱的主人,自立门户,
却也为了守着这份得来不易的钱财,狠狠拒绝前来求爱求财的季泽,亲手埋葬
了自己的爱情——也是最后的人性。七巧的感情和情欲因受到长期压抑而使性
格逐渐受到扭曲,不但变态控制自己的子女,让他们染上鸦片瘾,还把儿子的
太太精神虐待至死、把女儿的追求者吓跑,让儿女和自己一起锁进悲惨的命运
中,如小说最后所言:“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
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七巧这个丰满而典型的人物形象曾被誉为“新文学中最复杂、最深刻、最成功的女
性形象之一”。张爱玲本身也说过,她写的七巧是一个“彻底的人物”。可以说,
《金锁记》最成功之处,就是刻画了七巧这个人物——一个被传统父权社会的阶级
观念、歧视女性的思想、金钱婚姻,以及被压抑的爱欲所折磨,最终被砍杀了人性
的悲剧女性形象。

七巧自小双亲去世,她有个贪财的哥哥,因此被迫听从哥哥嫁给天生患有“软
骨症”的姜家二爷。这种畸形的婚姻是七巧悲剧的开始,加上门第观念深重的婆家
(如果不是丈夫的残废问题,七巧不会被“明媒正娶”),使出身卑微、说话粗俗
的七巧被歧视冷落,连下人都看不起她。从小说一开始婢女小双与其他人的对话,
即可发现这点。七巧为了争得“正头奶奶”的地位以分到家产,用尽自己的青春,
在那个封建大家庭中埋葬了“没有生命的肉体”。10年后总算熬到丈夫和婆婆都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38 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世,成为了金钱的主人,却也使她的个性完全的遭受扭曲和破坏,成为金钱的
奴隶。

七巧所遭遇到的虚假爱情也泯灭了她对于“爱情”及“情欲”的希望,让她完全的
套上金枷锁,摧毁了她最后的人性,使她彻底的疯狂。七巧也曾一度要为了她爱慕
的三爷季泽放弃这“金钱的欲望”。当季泽向她求爱时,她曾一度陷入迷惑:

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 ...... 这些年了,她跟他


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半辈子已经完了──花一
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
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她微微
抬起脸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10
年了,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呵!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
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

即便知道是“假爱”,她原本也想继续被骗,但最终重视金钱的她还是狠狠地拒绝
季泽,愤而把他逐出门外,也把最后残存的一点人性给泯灭了。从此七巧变成一个
让人“毛骨耸然”的疯老太太(女儿的追求者童世舫眼中的曹七巧),变态地控制
自己的子女,破坏他们的婚姻幸福,榨干他们的生命力,以疯狂而带毁灭性的举动
对这个世界进行报复。

除了人物刻画的鲜明性与典型性,《金锁记》出色的地方还在于张爱玲结合传统小
说与西方小说的写作技巧。论者夏志清提及,在《金锁记》中,有类似《红楼梦》
风格手法的痕迹出现。她运用了传统小说中常用的正面的描写方式,即对人物的肖
像、语言、心理、举动或是环境、气氛等作出直接的描绘,同时也运用了侧面角度
切入的方式来刻画人物。例如在小说的开端,是由两个丫头在深夜里的对话交代了
七巧的出身、七巧在姜家糟糕的人缘、低劣的地位、以及姜家复杂的人际关系。曹
七巧的形象由各个别人眼中的形象组合而成,因此更具有真实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 39

张爱玲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因此小说中有不少西洋小说的手法痕迹(夏志清
语),例如意识流和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在前一段的引文中,曹七巧从最初的暗喜
和自我陶醉,再陷入了思绪的漩涡,到发觉季泽是来骗钱的而大发雷霆,整个变化
的过程其实只是在一瞬间发生。张爱玲通过意识流手法带出七巧复杂的情绪,透过
了内心刻画来展现出她对爱和金钱的欲望和挣扎。

蒙太奇(montage)是一种电影表现手段,指的是镜头与镜头剪辑、组合之意。在
《金锁记》中,张爱玲巧妙借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时间的跳跃和凝固,并且有强
烈的视觉效果。小说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叙述,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
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
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
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10年。

这里的描写如两个电影镜头迅速地转换,两个镜头通过一个瞬间的意象(镜子)切
换就包含了10年的时间,七巧在姜家过的10年被一笔带过,时空也迅速跳跃。两个
镜头略去了长长的10年,其实也暗示着七巧在这10年间所过的生活每天都一样的窒
息、沉闷、卑下而又孤寂。这种叙事时间和空间的巧妙衔接被傅雷称之为“电影的
手法”与“巧妙的转调技术”。

此外,张爱玲小说里的意象相当繁复和丰富。在《金锁记》中,“月亮”的意象是
最为明显的。张爱玲以月亮作为小说的开始,也以月亮作为结束。每每在关键的情
节里,月亮的意象都会出现,暗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命运。小说中一共有九个地
方出现了月亮的意象,有些只轻轻地带过,有些则仔细地描写了一番。例如小说的
开头是:“三10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
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不但一开始就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也预示着小说悲惨的
结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0 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自测 2.4

1. 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

2. 试论《金锁记》的写作手法。

活动 2.4

1. 张爱玲在《金锁记》里以“月亮”的意象贯穿全篇,请找出所有相
关描写并说说每一次对“月亮”的描写后的代表涵义。

2. 分组活动:试找出张爱玲另外一部短篇小说《倾城之恋》并加以讨
论。

2.5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及其象征涵义与嘲讽
意味
六七10年代的台湾小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的代表小说家就包括了现代派的白
先勇。他在60年代写成的小说集《台北人》共14篇,可以说几乎篇篇都是精品。小
说集描写了一群1949年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的上流社会分子和社会底层人物,包括国
民党高级军官及其眷属、知识分子、商业界企业家及风尘女子等,如何怀念旧日的
辉煌,却在现实中没落而惶然失措。《永远的尹雪艳》作为《台北人》的开卷
之作,可说是篇纲领性的作品,带出了整部集子的主题意蕴——表现了60年代那个
沉溺过去,逃避现实的台湾社会现实,及必然走向衰亡的悲剧。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 41

白先勇(1937– ),广西桂林人。幼年因战乱辗转
于重庆、上海、南京、香港等地,最后随担任国民党要
职的父亲迁移至台湾。1957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在
《文学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金大奶奶》。1960年与
同学创办《现代文学》,为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发展重
地。白先勇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小说的旗手”,对台湾
现代派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在现代小说的创作
上也有显著成绩,其主要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台北
人》、《纽约人》,长篇小说《孽子》等。

《永远的尹雪艳》讲述一个“永远不老”的上海百乐门舞女尹雪艳,来到台
湾之后重操故业的故事。尹雪艳冷艳动人,可以迷惑众生却又命中带煞,导
致每个沾上她的男人最后都家破人亡。当年在上海,棉纱财阀王贵生为之遭
到枪杀,金融界洪处长为她倾家荡产。来到台湾后,她的尹公馆很快就成为
遗老遗少、达官贵妇缅怀过去、寻找快乐的地方,尹雪艳也被视为“上海百
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她的温言暖语、体贴举动,“安慰”了这些精神空
虚、沉迷于过去辉煌的上流社会。年轻有为的新暴发户徐状图也迷恋上她,
最终因之而遇刺身亡。尹雪艳拜祭了徐之后又在尹公馆内重新开起牌局,认
识了两位新客人并要吃干爹吴经理的“红”(隐喻着要取其性命)。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2 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白先勇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冷艳、美丽、神秘,却仿佛不属于这个现实世界
的女主人公,她身上带着强烈的象征色彩。首先,尹雪艳象征着逝去的繁华
上海时代。小说一开头就描绘尹雪艳这个谜样的女人“永远不老”,形容她
“不管人事怎么变迁,尹雪艳永远是尹雪艳……连眼角儿也不肯皱一下”,
而她的尹公馆则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京沪繁华的佐证一般”。
事实上,不肯老的其实是那群迷恋上海旧日繁华,活在过去,靠回忆过日子
的人们,这群人是在国共战争后,随着国民政府来到台湾,成了失意的一
群。于是,过去的世界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回忆鸦片”。“尹雪艳”就
是这个世界的代名词,他们迷恋着象征那个繁华时代的女人。这些人“不但
‘不能’摆脱过去,更令人怜悯的,他们‘不能’放弃过去。他们死命攀住
‘现在仍是过去’的幻觉,企图在‘抓回了过去’的自欺中,寻找生活的意
义”(欧阳子语),最后都落得浪费生命、虚空一场的结局。表面上,尹雪
艳好比是一切欢乐、妩媚、舒服、甜蜜和迷惑的象征,所有人都涌向她,但
这一切只是幻象。事实上,凡是追求她的不病则死,暗喻了尹雪艳宛如旧日
繁华的幽灵,是败亡的象征。

另一方面,尹雪艳也可说是一个死神的化身。她永远不老(现实中没有凡人可以永
远不老),这说明了尹雪艳能够超脱时间的界限。还有她近乎神性一般的神秘,可
以魅惑众生(包括男人女人),也可以“拘”走人命于瞬间。她看似有情又无情,
一方面如同狡猾的死神,引诱人们步入堕落之中;一方面如同冷面判官,嘲笑着这
群人的无知和愚昧,冷眼着他们自寻腐朽及自取灭亡。但另一方面,她又如同慈悲
的菩萨,俯视着芸芸众生,看尽人世间的爱憎贪痴,悲怜地看着众人在现世的
浮沉:

尹雪艳站在一旁,叼着金嘴子的三个九,徐徐的喷着烟圈,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着
她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壮年的、曾经叱吒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
人们,狂热的互相厮杀、互相宰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 43

小说以客观的视角来描写尹雪艳,我们不知道尹雪艳的内心世界,从而展现其神秘
性。作者在描写尹雪艳时,也常用“白色”(白,本来是一种素净的颜色,但是在
中国人的眼中就是不吉利的颜色,是一种死亡之色)、“风”的意象来形容之,暗
示着她是“幽灵”(死神)般的人物,如:“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浑身银
白”、“像个通身银白的女祭司”、“一身白色的衣衫,双手合抱在胸前,像一尊
观世音”;“随风飘荡”、“像一阵三月的微风”、“像给这阵风薰中了一般”、
“踏着风一般的步子”、“一阵风一般的闪了进来”、“踏着她那风一般的步子走
出了极乐殡仪馆”等等,明喻兼暗喻,数不胜数。加上任何与她结合的人都不免败
亡的事实,说她是死神的象征并不为过。

还有一个细节对于尹雪艳的死神意蕴的暗示也是不容忽略的,那就是当尹雪艳在替
吴经理做六十大寿的庆生酒会上第一次见到徐壮图时,象征死亡的白色之上,突然
增添了象征血腥的红色。穿着月白旗袍月白绣花鞋的尹雪艳,“破例的在右鬓簪上
一朵酒杯大血红的郁金香”,“那朵血红的郁金香顫巍巍的抖动着”。就连她捧给
徐壮图的食品,也是红白相映:“一碗冰冻杏仁豆腐 ...... 上面却放着两颗鲜红
的樱桃”。红与白,流血与死亡——这里,已预兆着徐壮图无法逃避的死亡噩运。

《永远的尹雪艳》也是《台北人》中嘲讽意味最浓的一篇(欧阳子语)。白先勇运
用了叙述者正话反说以及扭曲语义的手法,让通篇小说都充满反讽的色彩。例如,
在洪处长丢官破产后尹雪艳离开他的时候,叙述者是这么说的:

尹雪艳离开洪处长时还算有良心,除了自己的家当外,只带走一个从上海跟来的名
厨丝及两个苏州姨娘。

事实上,洪处长为了尹雪艳抛弃家庭、大洒金钱,而当他失去钱财和势力后尹
雪艳却立刻离开他,还带走自己的家当和仆人,显示她并无良心,叙述者却表示她
“还算有良心”。另外一方面,作者还大量使用成语及夸张的语言,如“五陵
少年”(其实讲的是一群垂老斑斑的老人)、“一股怀古的幽情”(讲的是迷恋过
去辉煌的扭曲心态),来达到嘲讽的效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4 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一)

活动 2.5

从《台北人》找出白先勇另外一篇小说,阅读并加以讨论。

自测 2.5

1. 尹雪艳是什麽样的人物?为何小说将此篇命名为“永远的尹雪
艳”?

2. 试分析尹雪艳的象征涵义。

3. 举例说明《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反讽意味。

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展开给小说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
所变革,与传统小说有很大的区别。

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其主题为
“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表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倡导的反封建和启
蒙思想。

 《边城》表现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
会,体现了作者追求一个充满诗意和“美”的理想世界。

 《金锁记》刻画了一个被传统父权社会的阶级观念、歧视女性思想、金钱婚
姻,以及被压抑的爱欲所折磨的悲剧女性形象。

 《永远的尹雪艳》中,尹雪艳这个女性形象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是逝去的上
海繁华时代的象征,也是衰亡的象征,是腐朽没落的上流社会的死亡之神。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二章 现当代中短篇
篇小说(一)  45

小说现代
代化 诗意和
和美

礼教吃人
人 悲剧女
女性形象

反封建 意识流


启蒙主义 象征手
手法

湘西世界
界 嘲讽意
意味

钱理群、温如敏、吴福
福辉:《中国现
现代文学三100年》(修订本
本),北京:北
北京大学
版社,1998年
出版

程光炜等
等主编:《中国
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
出版社,2000年
年。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
小说史》,上海
海:复旦大学
学出版社,20055年。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
代文学名篇十五
五讲》,北京
京:北京大学出
出版社,2006年
年。

主编:《中国现
王家平主 现代文学作品导
导读》,北京
京:北京大学出
出版社,2005年
年。

张欣颖:《沈从文精读
读》,上海:复
复旦大学出版
版社,2002年。

欧阳子《
《王谢堂前的燕
燕子——〈台北
北人〉的研析
析与索隐》,台
台北:尔雅出版
版社,
19776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 现当代中短篇
小说(二)
预期学习成果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够:

1. 说明几种当代小说流派,如乡土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的特色。

2. 理解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的乡土特色。

3. 分析阿城寻根小说《棋王》的文化意蕴。

4. 欣赏西西的女性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5. 分析小黑《十·廿七的纪实与其他》的后现代技巧。

6. 说明黄锦树《鱼骇》的寓言书写。

 导言

本章讨论五篇写于70年代至90年代的中短篇小说经典作品,包括台湾作家黄春明的
乡土小说《儿子的大玩偶》、中国大陆作家阿城的寻根小说《棋王》、香港西西的
女性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马来西亚作家小黑的后现代小说《十·廿七的
纪实与其他》以及马来西亚旅台作家黄锦树的寓言小说《鱼骸》。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47

3.1 当代小说的几种类型

五四新文学运动后,现代小说发展至今已近百年。作为中国及华文当代文学最重要
的一种文类,其表现可说是非同寻常,“不仅篇幅浩繁,变化巨大,而且成就冠于
其他各种文学体裁。”(严家炎语)这百年来时代变化剧烈,就小说发展史而言,
无论在区域、作家、作品、议题,或文学观念、形式上,其脉络非常复杂、辐射极
广。以历时性来说,就包含了近代、现代和当代;以区域性来划分,则包括中国大
陆、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东南亚、欧美等);而文学模式也从传统写实向、后现
代转化。可以说,当代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势,呈现了十分多元纷呈的现象。不同时
代、不同地区皆有不同内容、主题、形式及美学观点的小说作品。以下择要介绍70
年代以后一些在中国大陆、港台及马华等区域出现的重要的小说思潮、类型及代表
作。

(a) 乡土小说与寻根小说
所谓“乡土文学”,一般是指作家以故乡农村或小镇生活为题材、具有鲜
明地域特点和地方色彩(包括风俗人情、语言特点等),表现出作者对人
的命运之思考的一种文学作品。中国乡土小说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五四新
文学。乡土小说可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最早出现的小说样式之一,也是贯
穿整个中国现当代小说的一大主题。最早提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他
对乡土小说下了一个定义:“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
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
学的作者。”乡土文学作家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才能创作乡土文学。
同时,乡土文学在乡下是写不出来的,它往往是作者来到城市后的产物。
(严家炎语)换句话说,乡土文学是作者离开故乡到城市后,具备了城乡
双重视角,回头凝视故乡的产物。乡土小说也是现代性的产物,它是知识
分子们对渗透封闭传统乡土的西方现代化过程(都市化、工业化)的反思
与批判。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48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乡土小说作家多以两个视角来审视故乡风俗:一为启蒙文化视角,即以启
蒙主义精神来批判深植于农村的封建思想和风俗习惯,比如典妻、冥婚、
陪葬等封建制度习俗,以及落后愚昧的国民性格,例子有鲁迅的《阿Q
正传》、《故乡》、《孔乙己》,还有柔石的《二月》、骞先艾的《水
葬》、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等;二为地域文化视角,以回忆乡土温
情、反映乡愁为主题,或批判现代化发展给乡土世界带来的破坏。此类作
品包括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以及80年代汪曾祺的《大淖记
事》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乡土小说的另一大特征,除此之外,乡土小说
也有浓厚的民俗学价值。

30年代及70年代台湾文学史上也出现过乡土文学思潮的高潮,台湾本土成
为关心的焦点。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境遇、地理位置和社会政治经济情
况,台湾“乡土文学”自有其特定内涵和发展。无论如何,70年代台湾文
坛上出现一批杰出的乡土小说家,包括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我
爱玛莉》)、王祯和(《嫁妆一牛车》)、陈映真(《将军族》)等,以
批判过度“西化”、“都市化”的社会现实和关心在现代化洪流中浮沉的
乡土底层人民为主要主题。

寻根小说是中国大陆1985年前后因“文化热”所产生的一种小说思潮。
寻根小说就某个层面而言可以说是乡土小说的一个衍生,它超越中国现
实社会的政治层面,进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
族性格进行文化思考。其特点包括:一、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
反思传统文化,以期能重铸民族灵魂,并探寻在文革后如何重建中国文
化;二、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三、在表现手段
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
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寻根文学主要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
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49

(b) 现代主义小说
现代主义是20世纪所发展出来的反传统思潮,是西方工业社会发展的产
物。其影响遍及社会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等各层面,而又以在文学上的表
现最为突出。现代主义文学乃是一种总称而非流派,在其下有许多流派,
如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小说、黑色
幽默、荒诞剧、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同,现代主义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
而是主张从人的主观心理感受出发,来表现杂复多变的现代工业社会所产
生的无序生活,对人类心灵的压抑和扭曲。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主观印象、
主观表现和人的无意识与非理性,在主题和内容方面,表现畸形社会中被
扭曲的个人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刻画人性的卑微和丑恶、精神上的虚
无状态。在形式上这种文学讲求创新、反传统,例如打破时空观念和逻辑
顺序、怪诞荒谬的情节、意识流的呈现等。

现代主义在二三十年经由西方和日本传入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出现了海
派、新感觉派等属现代主义流派的小说,但因种种原因在两地都未能成为
主流。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的高潮发生于60年代。当时一批现代主义小说
作家,如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七等生等,都交出了亮丽的作品。而
中国大陆则因历史进层因素,二战后至70年代末以前,现代主义几乎绝迹
于文坛。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现代主义文学才重新登陆,并成为80
年代多种思潮脉络之一。80年代出现的新潮小说及先锋小说都可算是现代
主义文学之一种,代表作家包括马原、余华、苏童、莫言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50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c) 女性小说
女性小说是指由女性作家创作,并具有性别意识,如以女性命运、女性心
理状态、女性生活等为关注点的小说类型。在女性小说中,女作家通过对
现实生活的细致感受与描写、特殊的语言策略(如自我书写、身体写作、
情欲书写等),不但还原了长期被屏蔽的女性生活和女性心理状态,还深
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性别压抑和性别歧视、女性被边缘化的问题。一些作
家还更以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尝试突破社会上根深蒂固、无所不在的男
权意识,解构男权神话,争取男女平等。总而言之,女性文学提供了女性
视野、女性生活场景和女性价值观,表现出与社会历史传统和现实规范或
融合、或抗衡、或反叛的各种形态。女性的情感境遇、生命经验与人性欲
求,以及女作家的情感特质、话语方式、审美风格、语言色彩在文本中的
个性化呈现,都有着独特的女性文学世界的构建意义。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个性解放(其中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及反封
建思想,造就了一批女作家的涌现,如冰心、庐隐、丁玲等,可视为中国
女性文学的先声。20世纪80至90年代则是中国大陆女性文学的另一次高
潮。这时出现许多女性小说作家,关注各种女性课题,如张洁、王安忆、
铁凝、陈染、林白、迟子健、卫慧等。此外,从80年代起,香港和台湾女
性文学也因女权运动及港台现实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得非常繁荣,成为小说
发展重要的脉络之一。台湾的女性作家代表包括李昂、廖辉英、平路、施
叔青、苏伟贞、曹丽娟、张曼娟等,而香港则有西西、黄碧云、钟晓阳、
李碧华、亦舒等。他们皆贡献了许多女性文学作品,表现了对女性世界的
关怀。

(d) 后现代小说
作为反现代主义的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
“后工业文明社会”,并于20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高潮。其背后的社会特
征是资讯科技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大众的消费主义高涨。资讯社会的变化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51

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社会变得多元、真假难辨;而消费主义则让文
化沦为商品,精英意识受到质疑。因此,文学也由庄严的经典走向大众
化、平民化、庸俗化;由崇高化转为游戏化、消费化、商品化。总括来
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最大的不同,乃在于现代主义虽然表现人们失
去自我、意义或真理,但仍不懈努力去寻找;而后现代则拒绝追寻自我和
真理,反而解构一切意义,呈现出一种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及多元
开放的状态。

后现代文学主要特征为主题和内容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由于语言的多义
性和不确定性,文本的意义也就变得摇摆不定,失去了指涉外在事物的能
力,而只能自我指涉。例如“后设小说”(又称元小说,也就是关于小说
的小说),即是一种后现代文学,作者在文本中不断提醒读者一切小说皆
为虚构,或要读者把注意力放在小说的虚构和它的写作过程上,把真实和
虚构的界限模糊化。在文学形式上,为了要解构文学的单一性、严肃性和
沉重感,后现代文学采用许多新的艺术手法,例如打破文类界限(反体
裁)、拼贴、混合、戏仿、互文、语言游戏、自我解构等。

后现代主义在80年代进入华文文学(台湾、新马、中国大陆)的视野,成
为这三十年来影响华文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但影响主要在表现手法方
面)。例如中国大陆的王朔(《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体现了
后现代小说的游戏化和消费化。此外,90年代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新历史
主义小说等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小说的影响。港台、
新马文坛对后现代小说有所涉略的作家则包括黄凡、张大春、骆以军、西
西、吴煦斌、董启章、黄锦树等。

活动 3.1

试选择一种小说类型进行讨论,并举出几个课文以外的作品为例子。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52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自测 3.1

1. 试说明乡土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女性小说的概念。

2. 什么是后现代小说?试分析后现代小说的产生因素和特征。

3.2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及其乡土叙事

黄春明(1935– ),台湾宜兰县
人,屏东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
、电器行学徒、电台编辑、电视节目主持
人、儿童剧场创办人及编剧。1956年发表
第一篇小说《清道夫的孩子》,1969年出
版第一本小说集《儿子的大玩偶》。其他
代表作包括《青番公的故事》、《锣》、《我爱玛丽》、《莎哟娜啦再见》、《看
海的日子》等,其中多部小说也曾被改编为电影。1993年黄春明回到家乡宜兰,创
立吉祥巷工作室,抢救日渐流失的本土文化,为故乡做出贡献。

黄春明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小说里表现出对自己生长的土地深厚的情感。
他擅长描写家乡宜兰的小镇风情,反映蜕变中的台湾社会,并以具有地方色彩的语
言,刻划出乡土底层小人物虽面对生活上的磨难,却仍然保存人性尊严的形象,因
此被公认为台湾当代重要的乡土小说家之一。他的乡土小说没有精雕细琢的文字,
只有粗犷质朴、真实亲切的乡土气息。论者吕正惠曾这么评价他:“黄春明之所以
成为最纯粹的小说家,是因为他拥有乡土说书人的特质:他植根于乡土,长期在乡
土长大,了解乡土人物的辛酸与命运。”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53

《儿子的大玩偶》是黄春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一个台湾小镇的失业
青年坤树向戏院老板毛遂自荐成为“三文治人”——一种装扮成小丑,在身上挂着
两个广告牌到处宣传的卑微职业,以赚取微薄的薪水养活妻子阿珠和刚出生的
孩子。坤树因这职业而受尽白眼,几乎失去尊严。最后他成功摆脱这份卑微的
工作,但因每天早出晚归,孩子只看过他化了小丑妆的模样,所以当他卸妆后,孩
子反而不认得而嚎啕大哭。坤树只好默默的再取出粉块,化上小丑装,继续当孩子
的“大玩偶”,结局温馨中带着一丝无奈和辛酸。小说由坤树的意识和独白带出他
大半天的工作过程和生活状态,包括他和阿珠吵架、和好的过程(故事主线),还
有对当初为了生下孩子阿龙而毛遂自荐,自愿当广告人并受尽委屈的追忆。

如前所述,黄春明擅长写乡土小人物,尤其特别
着眼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作者以
同情的笔调,去书写这群在发展的洪流和环境的
变迁中被抛在社会底层,面对生活困境而苦苦挣
扎的人们。小说主人公坤树正是他着力刻画的灵
魂人物。坤树没有受过教育,说话行为虽然粗
俗,但本性善良,并勤劳刻苦。他身上背着沉重
的生活负担,却还是带着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勇
气,咬紧牙关去和现实抗衡求存。虽然他因这份
“小丑”工作而在心理上受尽委屈,自尊受损,
不但被大伯责骂甚至扬言要脱离关系,还被妓女小孩寻开心,但只要他抬头看到妻
子阿珠,想到自己的孩子阿龙,他就有动力去继续这份工作。当他和阿珠因生活小
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也显得患得患失,不断地自我反省并尝试打破僵局,主动
求和,显示了他善良的一面。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54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作者以温情的态度来刻画坤树及其一家。虽然家境贫穷,但坤树却保持对生活的信
心和自身的尊严。对男主人公家庭生活的描写也非常温馨感人,比如坤树默默地拿
出粉块化上小丑妆,这动作包含了他的心酸与无奈,却也表现出他对儿子的浓厚父
爱,并在这段关系中找回尊严和光辉的人性。可以说,黄春明为台湾“各处讨生活
的小人物树立了一个有尊严、不容人随便可怜和嘲弄的形象。”(蒋勋语)

此外,《儿子的大玩偶》也展示了一幅七八十年代台湾小镇的风土民情画。通过坤
树游行宣传的路线和他的各种回忆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台湾发展中小镇的经
济状态、家庭生活、人际关系、教育文化状况等。小说中显示了社会发展的剧
变如何影响乡村小镇,造成人事和结构起了变化。“广告人”正是一种外来的“活
儿”,让坤树不得不抛下尊严,为了三餐而妥协。他羡慕那些在工业区工作的
人们,但是他教育水平不高(三代都没有受过教育),因而没办法得到工厂的
工作。最后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阿龙身上,期待他受教育而得以改善生活。

黄春明的乡土叙事特色还表现在语言之上。他的作品不但大量出现台语,同时也揉
合了台语语法,并善于运用俗字俚语,显示出一种乡土的人情趣味。例如当坤树做
起广告人,与其大伯发生争执时的一段对话就充满了乡土味:

“坤树!你看你!你这象什么鬼样子;人不象人,鬼不象鬼,你!你怎么会变成这
个模样来呢?!”

(干这活儿的第二天晚上;阿珠说他白天就来了好几趟了。那时正在卸装,他一进
门就嚷了起来。)

“大伯仔 ......

(早就不该叫他大伯仔了。大伯仔,屁大伯仔哩!)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55

“你这样的打扮谁是你的大伯仔!”

“大伯仔听我说 ......”

“还有什么可说的!难道没有别的活儿干啦?我就不相信,敢做牛还怕没有犁拖?
我话给你说在前头,你要现世给我滚到别地方去!不要在这里污秽人家的地头。你
不听话到时候不要说这一个大伯仔反脸不认人!”

活动 3.2

1. 试阅读《儿子的大玩偶》并找出小说所表现的台湾乡土风俗民情。

2. 试在网上观赏侯孝贤执导的电影《儿子的大玩偶》并写一篇观后
感。(全片约35分钟。第一部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l50j0MQowU 第二部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l8iXFJbqw)

自测 3.2

1. 试分析坤树的形象。

2. 分析《儿子的大玩偶》的乡土特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56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3.3 阿城《棋王》及其文化意蕴

阿城,原名钟阿城,祖籍四川,1949年
生于北京,在文革时期高中学业中断,
插队山西、内蒙古,后在云南农场当工
人。他于1979年回到北京,曾在中国图
书进出口公司工作,后任《世界图书》
编辑。1984年创作处女作《棋王》,为
其成名作,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并与《树王》、《孩子王》并称为“三王”小说。阿城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棋
王》,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散文作品集《威尼斯日记》、《常识与通识》、
《闲话闲说》等。

阿城家学渊源,其父钟惦棐是著名的电影评论家,从小就深受古典文化熏陶,因此
其小说风格带有浓厚的文化意蕴。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一股“文化寻根小说”
思潮,阿城正是主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他曾发表过关于“寻根”的理论文章
《文化制约人类》,也创作了不少寻根小说。阿城的作品善于以白描的手法渲染民
俗文化的氛围,从区域文化视角观照社会人生,探寻民族文化的思维和价值,
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以“求达到对当代生存困境的解脱和超越”(陈思和
语)。

《棋王》讲述知青(指文革时期一群因政策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我”在文革
插队时遇上一个嗜棋如命的青年王一生的故事。王一生出身贫寒,老实得有点“呆
头呆脑”。他因童年时期常常挨饿而对“吃”特别感兴趣,往往为了吃而丑态
百出。对于象棋,他却异常痴迷,会为了下棋而废寝忘食。王一生喜欢四处找人下
棋,但他并不在意输赢,下起棋来便完全变了一个人,也练就一身高超的棋艺。故
事最后讲述他与九名象棋高手同时展开比赛,最后取得八胜一和的成绩,轰动
全场。阿城以“吃”和“棋”这两种极端的现象(一为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一为属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57

于文化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王一生身上的展现,向读者展示了文革年代人们的物质
生存及精神思想的状态。

作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棋王》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首先,
中国象棋即是国粹,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古时候,“棋”与琴书画并列,是作为
衡量文人精神修养的尺度之一。“棋品”即“人品”,“棋局”即“人生”,下棋
者在下棋的态度也会体现出下棋者的个性和人生观。因此可以说,“棋”是中华文
化中人格的外化和象征。作者选择以“下棋”这个娱乐活动作为小说主要情节,也
就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小说里王一生对“下棋”的痴迷与态度,便是他在
与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中,实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棋王》也蕴含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思考,即他对庄禅文化的推崇。小
说显示出浓厚的庄禅哲学内涵,主人公王一生这个形象更是庄禅文化的体现。他从
人生观到下棋这个爱好,都有深刻的文化含义。故事背景发生在纷纷扰扰的文革时
期,在这种艰难的生存困境下,王一生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从他对吃的执著
上可以看出。但同时他也通过下棋来进入一种超脱的精神世界,去对抗文革乱世。
可以说,“何以解忧,唯有下棋”的人生观,让他得以把喧嚣的红尘俗世置之
度外。小说开篇写知青离城时车站送别的情景,现场一片混乱纷杂,但王一生却是
一人“孤坐着,手拢在袖管里,隔窗望着车站南边儿的空车皮”,俨然一幅超然物
外之态。这一细节映衬着他内心一种处乱不惊、积极的达观,以及不随波逐流和独
善其身的姿态,与其他年青人在文革中或成为帮凶,或带着迷惘、悲观颓废的态度
生活有所不同。

王一生的棋艺也显现了深刻的庄禅要义。他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得到一位神秘的拾
荒老头传授以柔克刚的下棋之道:

若对手胜,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
含。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 ......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58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这里所讲的都是下棋的要领,但同时也是讲万事万物的造化之道,也就是道家文化
中所谓的“阴阳之气相游相交”。王一生领悟了这些道理,把棋道和人格融为
一体,形成了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学。他下象棋不为输赢,也不计较比
赛的名次。他不让脚卵以家传的明代乌木棋来换取他参加象棋比赛的资格,也没有
想过通过比赛获胜而得到回城的机会,都显示出他对世俗功利的超脱。最后他和九
个高手的车轮大战,把内在力量全部发挥出来,取得大胜,其过程描写得异常
动人: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
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
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
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
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王一生在大战中,生命似乎与茫茫宇宙相贯通,充分展现了其超越常人的人格
精神,也象征着传统文化精神的复活。最后王一生同意与冠军老者握手言和,也体
现了一种平和宽容的文化精神以及无为的哲学精神。

活动 3.3

1. 试找出小说中描写王一生“吃”和“下棋”的部分,并进行对比。

2. 找出另外一篇其他作者创作的寻根小说,阅读并给全班同学讲解。

自测 3.3

1. 试分析王一生的形象,并找出王一生身上体现的禅庄文化。

2. 论《棋王》的文化意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59

3.4 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及其女性关怀

西西(1938– ),原名张彦,广东中
山人,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从葛量
洪教育学院毕业后,她曾任小学老师、杂志
编辑,并为各大报纸和杂志撰稿,后专门从
事写作。西西的主要著作包括短篇小说集
《春望》、《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东
城故事》、《手卷》、《母鱼》等;中篇小说集《草图》等;长篇小说《我城》、
《飞毡》等;诗集《石磐》和散文集《耳目书》等。

西西在创作上勇于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她对诗、小说、散文、童话均有涉猎,力求
每部作品从内容到手法都能出新。她对于多种题材和写作法都作过探索,从传统写
实主义到后现代的后设、魔幻写实、童话写实、历史神话重新阐释等,都有所
尝试。例如1979写成的代表作《我城》借鉴了魔幻写实手法,里头常常出现奇异的
想像与幻想。小说以7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用活泼天真的儿童眼光去观察香港
社会,反映了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样貌的种种变化。《像我这样的一个
女子》、《哀悼乳房》则是传统写实,反映西西对生活和女性经验的细致观察和体
会。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曾获1983年台湾《联合报》短篇小说奖。小说是一个女性
殡仪馆化妆师的独白。女主人公“我”承继了怡芬姑母的衣钵,成为一个技艺高超
的死人化妆师。无论死者面目何其狰狞,她也会凭一双巧手为之粉饰。朋友都因她
的职业而感到害怕,拒绝接近她。也因为这份职业,姑母当年的恋人被吓跑了。而
女主人公也遭遇多次相似的命运,但她还是不自禁地与夏相恋。不过夏却误会了她
的职业,以为她是新娘化妆师。她没有勇气去作出解释,害怕会因此永远失去夏。
小说最后在考验的前夕就嘎然而止──女主人公坐在咖啡店裡,患得患失地等待着
要去参观她工作地方的夏,也等待误会解开后她与夏那未知的结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0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融入意识流和心理独白的现代
主义手法,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视角和关怀态度,
描绘了当代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状态。除了表达女性对
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憧憬,小说还深刻地写出了死人化妆
师被人歧视的遭遇。小说也批判社会的世俗偏见,导致
现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所选择的工作决定她们的
命运,而她们的工作又遭受种种限制和歧视。西西在小
说里借女主人公口吻说:

我还应该责备我自己从小接受了这样的命运,从事如此令人难以忍受的职业。世界
上哪一个男子不喜欢那些温柔、暖和、甜言的女子呢?而那些女子也该从事那些亲
切、婉约、典雅的工作。但我的工作是冰冷而阴森、暮气沉沉的,我想我个人早已
也染上了那样的一种雾霭,那么为什么一个明亮如太阳的男子要娶这样一个阴郁的
女子呢?当她躺在他的身边,难道不会想起这是一个经常和尸体相处的一个人,而
她的双手,触及他的肌肤时,会不会令他想起,这竟是一双长期轻抚死者的手呢?
唉唉,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原是不适宜和任何人结婚的。

表面上看来,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男女平等”的年代,女性可以自由选择
婚姻和职业。但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下,父权社会还是会要求女性从事那
些“亲切、婉约、典雅的工作”。死人化妆师原本就是一种属于边缘性的特殊
职业,而一名女性死亡化妆师所遭遇的就是一种双重的边缘性命运。当“像我这样
的一个女子”变为“为死者化装的一个人”,男人们就会落荒而逃。西西还用女主
人公同为死人化妆师的父亲和姑姑作为对比,来凸显这种现代男女平等的虚伪性:

我的父亲正是从事为死者化装的一个人,他后来娶了我的母亲。当他打算和我母亲
结婚的时候,曾经问她:你害怕吗?但我的母亲说:并不害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61

但女主人公的姑姑的遭遇却是相反,她的恋人落荒而逃,导致她一直小姑独处。由
此对比女主人公母亲坚定勇敢的态度,男性的软弱和虚伪就显现出来。进而反思女
主人公的遭遇:夏在交往中对于女主人公工作的美好想象,误以为她是新娘化
妆师,并在最后送上一束在殡仪业中代表“诀别”的花时,其实就已预告了她不甚
明朗的结局。

作者对女性的关怀还表现在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从女主人公的自我表白中,最
初会让人觉得她因为职业而个性自卑而悲观,并常常要独自忍受寂寞、孤独和忧伤
的生活。她非常相信命运安排,认为自己就是怡芬姨母的延续。但是,当女主人公
的叙述一层层地深入下去后,我们了解到她其实也是一名非常忠诚、诚实、坚定、
勇敢、朴素,同时也维持本真的女性。她其实并不害怕死亡,也不害怕孤独和
寂寞。长久以来她怀着一颗坚定而执着的心安静地工作,不去管社会的轻视和朋友
的背弃,甚至不去为可能失去的爱情而转换工作。从她的真诚的自白中,我们知道
她的理想和追求:帮助死去的人保有最后的尊严和美丽。她要让那些失去了生命的
人在最后时刻显得心平气和与温柔,给他们以安慰。同时,她也有着坚强积极的个
性。例如,她认为自杀是“一种极端懦弱的行为,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应
该是我不屑一顾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这句话在女主人公的叙
述中一共重复了三次,看似是一个忧伤的女子的顾影自怜。“其实”一词,带有一
种对现实的无奈,对命运的无能为力。但我们却可以从一次次的复述中,对女主人
公的认识一步步加深,感受到女子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忧虑失去爱情到对命运
的感叹,到最后对爱情的否定,表现出女性想要做回自我,过自己的生活的坚定态
度。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2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活动 3.4

试讨论小说的结局:你认为结局时拿着花束进入咖啡馆的“夏”是否会
像“我”的其它男朋友一样,在知道“我”的职业后吓得掉头就跑?夏
会是哪一种人呢?是怡芬姑母落荒而逃的男友,还是她勇敢坚定的母
亲?

自测 3.4

1. 试分析《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2. 论西西在《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中展现的女性关怀。

3.5 小黑《十·廿七的纪实与其他》的后现代技巧
小黑(1951– ),原名陈奇杰,祖籍广东潮阳,马来亚
大学数学系荣誉学士及教育系毕业,现任中学校长。他曾
任《蕉风》文学双月刊执行主编、大马华文作家协会
理事。小黑自196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黑》、
《前夕》、《悠悠河水》、《白水黑山》等。其作品曾获
多项大马及国际华文文学奖,亦有收入大马及新加坡中学
华文课本。

《十·廿七的文学纪实与其他》(以下简称《十·廿七》)是小黑其中一部别出心
裁的作品,曾获1990年乡青小说推荐奖。它通过后现代拼贴互文的手法,打破了现
实与虚构的界限,把1987年“茅草行动”前后社会一片风声鹤唳的情况及前因后果
表现出来。故事以一名叫做汉兴的青年拜访叙述者“我”开始,追问他兄弟汉生当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63

年在茅草行动中失踪的过程,在叙述中把茅草行动发生的前因后果用新闻报道、时
事评论、座谈会演讲词、诗歌等的方式穿插表现出来。故事最后在汉生在大动乱中
出逃,却失踪于“迷雾”之中结束。

小说的主题宏大而严肃,真实地反映了80年代末马来西亚动荡不安的时代和陷入紧
张局势的社会状况,也表现了作者感时忧国的情怀、政治批判和对现实的无奈、迷
惘和沉痛。作品尤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作者所运用的“后现代”创作技巧,把深刻
严肃的主题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乡青小说推荐奖总评陈雪风在评论此篇作品时
曾说:“......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与发生的各种事件,即使是敏感与尖锐的,一
直以来都被视为不能轻易去碰的事件,只要作者多动脑筋,发挥巧妙的构思,采用
适当的形式,都可以撷取来作题材,写出具有震撼力的作品。”

首先,小黑采用一种纪实混合虚构的手法,把虚构的故事、历史史实和十多篇文学
与文化文本,以倒叙和插叙的方法穿插叙述,形成一种互文性文本。互文性[inter
textuality]指的是文本与文本之间具有某种可以通过引用、拼贴、甚至模仿等语
言痕迹予以确认,或通过阅读活动的记忆重现予以确立的关系特性。也就是说,每
个文本都具有开放性,可互为参照并碰撞出新的意义。小说的虚构表现在两个主人
公汉生和太太在茅草行动前后所发生的故事,还有弟弟汉兴探访“我”追寻哥哥下
落的过程;现实则是那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例如天后宫集会、M16枪击事件以及发
生于1987年10月27日的大逮捕“茅草行动”等。同时作者还嵌入本身和其他作家在
现实中所发表的相关文化文学文本,包括小说(小黑〈前夕〉)、杂文(小黑〈三
十年〉、〈爱是互相记取的〉)、文学评论(唐林评析〈前夕〉)、诗歌(何乃健
〈孤岛〉、〈中秋——致国大一群同学〉;方昂〈给HCK〉;傅承得〈山雨欲来〉
等)、演讲词等等,让真实的现实社会、虚构的人物和各种文本互叠,产生了一种
互文效果。这种书写策略,可说是“写得最为真实,只因作者书写了一个刚落幕的
政治事件,且又最虚构,因为全篇充满谐拟、嘲讽和拼贴等后设技巧,甚至自我谐
拟以及解构。”(陈鹏翔语)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4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作者也运用了后现代的后设小说技巧。后设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
程的小说。它的目的是要打破小说一元性的虚幻世界,让读者意识到自己眼前的这
篇小说是作者虚构出来。在《十·廿七》里,互文性的拼贴手法就是一种自我暴露
的表现,作者利用这些文本的穿插把读者从汉生的故事里抽离出来,达到一种间离
效果。除此之外,作者也在小说里交代他创作小说的相关过程。作者会不断解构自
己,或暴露小说人物虚构的身份,如“小说中的几个人物,我寄以最大期望的是还
在念大学里念书的小固”说明了小固是作者的创造,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另外,汉
生的虚构性,也在小说叙述中不断被暗示:

汉生这么想。我也非常惶恐。就因为枪声在入夜时分响起来了,汉生就要出去
了吗?汉生让枪声吓阻了吗?

汉生是否应该继续慌张,暂时还未知道。

这两部分叙述,说明了在主人公汉生的背后,还有一个人(作者)正在为他
(汉生)安排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时时刻刻结构他内心想法,甚至还反问读者
故事情节的走向。同时作者也交代了他创作小说的意图,如说明为什么要写此
小说等问题,并且把自己列入小说为实例。

除了后设书写,小说的结构也别具一格。每个章节的编排相当具有巧思,单数写的
是虚构的故事,即汉生的故事,偶数则是嵌入现实中作者摘录的文本,以此类推的
直到小说的结束。如此每个章节段落拼贴起来,小说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或是处于脱
落,因为这些文本之间有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在进入另一个章节时,读者会从虚
构的故事中跳出来,再接着嵌入一篇真实的文章,这也使读者不至于停留在虚幻的
世界,而是有更多空间来思考,并且以此进行双重阅读。此外,作者在小说的开头
与结尾设了四个“与其他”的部分。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与其他”看似会说一些
无关紧要、琐碎繁杂的东西。但小说中“与其它”的部分其实暗含着一个重要的意
义——这个“与其他”可以说是小说的大前提,那就是虚构主人公的弟弟汉兴(也
是虚构人物)前来找“作者”寻找哥哥失踪的真相。他要知道自己的哥哥为什么会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65

在自己乡镇的大雾里失踪了。由此,“真实”与“虚构”的文本产生了一个交
错点,虚实互相结构,也互相颠覆解构。

活动 3.5

试对小说中所嵌入的各种文学和文化文本进行解读,并分析它们对小说
所产生的意义。

自测 3.5

1. 详细分析《十·廿七的纪实与其它》的后设技巧和结构方法。

2. 试论《十·廿七的纪实与其它》中的后现代技巧。

3.6 黄锦树《鱼骇》及其寓言书写
黄锦树(1967– ),旅台马华作家兼评论
家,1967年生于柔佛,祖籍福建南安。1986年
赴台湾留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目前任教于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黄锦树
曾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
奖”,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花踪推荐奖”
等,并著有论文集《马华文学与中国性》、《谎言与真理的技艺》、《文与魂
与体》;小说集《梦与猪与黎明》、《乌暗暝》、《刻背》、《土与火》。除了从
事小说创作,黄锦树也专于撰写一些与马华文学及文化现象相关的论文,其辛辣言
论掀起了一些诸如“马华文学经典缺席”、“断奶论”等具争议性的课题。而他的
文论和小说之间又具有互文性,往往可以互作参阅,如王德威所言:“议论不及之
处,黄锦树以小说现身说法。”这也使他的小说文本往往具有寓言的性质。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6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鱼骸》是黄锦树的代表作,获得1995年台湾中
国时报文学奖首奖。故事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主人
公年幼时,其参加马共的哥哥失踪于丛林间,生
死不明。直到40年后,哥哥的骸骨终于在湖底被
寻获,此时他已在台湾落户。主人公由此追忆起
过去,自己如何也想做一个革命儿女却屡屡遭遇
创伤和阻隔,并在青春期时对兄长产生一种难以
言明的欲望。甲骨文为主人公所爱,在夜深人静
之时,他会把从湖边偷来的乌龟煮来吃,吃了之
后还将龟甲洗净阴干,仿照古人占卜、刻画甲骨
文。他几十年来终日躲在象牙塔里终日与古书为伍,谢绝一切应酬。小说在临
近尾声时道出了一个诡谲的事实。主人公长期以来用来镇信纸的骨头竟是死去
的哥哥的一节颈椎。原来在哥哥失踪后,主人公曾数次潜入沼泽地,以探明哥
哥的下落,最后发现了一副遗骨和一堆龟甲。他在龟甲上亢奋遗精,离开后从
此再也没有回去。

《鱼骸》讲述一个马来西亚华人追寻原乡的故事,可以说是一则关于马来西亚华人
的寓言小说。黄锦树借此小说爬梳并表述了大马华人的历史创伤和“中国情结”的
来源,以及华人所面对的离散困境。通过今、昔交织的时间中,小说呈现了两种迥
异极端的原乡想象:大哥及其一代人如长白山(拥有马共身份)追寻的是“政治中
国”的神州想象,但这种想象以失败(死亡)告终;而主人公则是通过对龟甲和甲
骨文难以言说的迷恋,表现出一种追寻“文化中国”的原乡情怀。

小说中,大哥的失踪和死亡给年幼的主人公带来心灵上的伤害,隐喻着大马华人在
马共历史上所遭遇到的创伤,并在此阴影下只好转向文化上的寻根。主人公因
亲身目睹殖民政府对马共的围剿行动,加上时空的变迁,而没法再像大哥那样去追
寻“政治中国”的想象共同体。他对学生运动表现异常冷漠,后来从朋友那里获得
了一本关于甲骨文的残书,从中得到了另一个通往传统中国的途径——文字。最终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 67

主人公“流亡”台湾,躲在研究室里研究甲骨文。作者借用带有文化深意的“龟甲
占卜”、“甲骨文”(为汉字及中国文化的起源)这一文化符码来指涉古典中国文
化,并通过“情欲”、“恋尸癖”的转喻关系(主人公对哥哥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
情欲想象,不但在梦中和一个长得很像哥哥的男人交媾,还在龟甲上亢奋遗精)道
出一个大马华人的现实困境:“内在中国”或“神州”是海外华人共同的内在
欲望。这种怀乡冲动就像是最原始的性欲冲动,是发自内心的本能。然而,这种欲
望在被极端的伤害、压抑和扭曲之下,却成了一种“病症”。

王德威指出,黄锦树视马华文学之常怀“中国”为一种类似“恋尸癖”的病症(相
关论述可参阅黄锦树诸篇文论)。而怀有这种病症的人往往是没有办法介入和改变
现实的。因此,小说中的主人公只能终日躲在办公室里,模仿上古杀龟取甲、食龟
刻文、焚龟占卜等近乎病态的行为:

夜深人静之时,他就可以如嗜毒者那般独自享用私密的乐趣,食龟,静聆龟语,暗
自为熟识者卜,以验证这一门神祕的方术。刻画甲骨文,追上古之体验。

主人公漠视现实中的一切,无法和外界交流,包括同乡的学生和台湾籍的妻子。他
甚至拒绝了中国方面的邀请,终其一生没有踏上真正的中国国土——现实的中国其
实已经离他(或说大马华人)很遥远,他只是如孤魂流连在自己所建构的古典中国
的想象之中,彻底地失去自我。

小说还道出了大马华人的离散命运。离开马来西亚、前往台湾寻根的主人公面对同
乡学生对他不回归祖国的疑问,只说了一句:“龟虽产于南洋,龟版却治于中原。
杀龟得版,哪还能还原?”此表白道出一个“归不去”(“龟”又与“归”同音)
的事实,在在地显示出一个游子漂泊在异地的感慨。主人公一心要追寻中华文化的
“原乡”,放弃回归南洋家乡,“然而从马来西亚到台湾,从一个(中华政治
地理)的边缘到另一个边缘,他岂能实践他的情怀?”(王德威语)旅台华人就像
失去主体性的孤魂野鬼,离散命运让他们非此非彼得身份显得暧昧与模糊。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68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可以说,黄锦树《鱼骸》透过一个个体旅台华人失亲的创伤、情欲以及心理的
压抑,反映了整体大马华人因“失根焦虑”而迷失在被符码化的“中国情结”,并
对这种离散主体的失落,有深刻和悲悯的反省。

活动 3.6

1. 试找出小说中“龟”、“龟版”、“沼泽”等的描绘,并分析其中
的意象隐喻。

2. 试解释黄锦树的“马华文学经典缺席”及“断奶论”。

自测 3.6

1. 试分析《鱼骸》的主题思想。

2. “《鱼骸》是一部关于大马华人的寓言小说。”试论之。

 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势,呈现十分多元纷呈的现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
的小说作品,包括主题内容、形式、美学观点都不一样。

 “乡土文学”,一般是指作家以故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鲜明地域也点(包
括风俗人情、语言特点等),表现出作者对人的命运的思考的一种文学作品。

 《儿子的大玩偶》关注在发展的洪流、环境的变迁中被抛在社会的底层,面对
生活困境而苦苦挣扎的人们,也展示了一幅七八十年代台湾小镇的风土民情
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
篇小说(二)  69

 《棋王
王》蕴含了作
作者对中国传统
统文化的追寻和
和思考,即他
他对庄禅文化的
的推崇,
以及显
显示庄禅人生
生哲学的文化内
内涵。

 《像我
我这样的一个
个女子》融入现
现代主义手法(意识流、心理独白),以
以女性作
家特有
有的细腻视角
角关怀,描绘了
了当代女性生存
存处境的尴尬
尬状态。

 《十·廿七的纪实
实与其它》以虚 贴互文及元小说的后现代技
虚实交错、拼贴 技巧真实
地反映了马来西亚
亚动荡不安的时
时代和陷入紧张
张局势的社会
会,并表现了作
作者感时
忧国的情怀及其政
政治批判和对现
现实的无奈、迷
迷惘和沉痛。

 骸》可以被视
《鱼骸 视作为黄锦树表
表述马来西亚华
华人面对离散
散困境和“中国
国情结”
问题的一则寓言,也是一则大马
马华人的创伤心
心灵史。

乡土色彩
彩 后现代
代技巧

文化寻根
根 纪实与
与虚构

现代主义
义小说 寓言书
书写

女性关怀
怀 隐喻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
文学史教程》,
,上海:复旦
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编:《中国当代
张健主编 代文学作品选(上册)》,北京:北京师
师范大学出本社
社,2008
年。

曹惠民主
主编:《台港澳
澳文学教程》,
,北京:汉语
语大词典出版社
社,2000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70  第三章 现当代中短篇小说(二)

梅家玲、郝誉翔主编:《台湾现代文学教程:小说读本(上册)》,台北:二鱼文
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

陈大为、钟怡雯、胡金伦主编:《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II》,台北:万卷楼
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E5%83%8F%E6%88%91%E8%BF%99%E6%A0%B7%
E7%9A%84%E4%B8%80%E4%B8%AA%E5%A5%B3%E5%AD%90%E3%80%8B,2012.12.06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 现当代长篇小

预期学习成果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够:

1. 说明现当代长篇小说的发展。

2. 分析老舍《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3. 欣赏金庸《射雕英雄传》的侠义精神。

4. 了解莫言《红高粱家族》的魔幻色彩。

5. 说明李永平《吉陵春秋》的艺术特色。

 导言

本章讨论四篇现当代长篇小说:老舍写于30年代的《骆驼祥子》、金庸写于70年代
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莫言写于80年代的《红高粱家族》以及李永平写于80年
代的《吉陵春秋》。由于各小说篇幅浩大,本章只节选小说中的精华片段进行
讨论。通过本章你可以了解各长篇小说的内容大意,以及这些小说的特色,即《骆
驼祥子》的“京味”特色、《射雕英雄传》的“侠义精神”、《红高粱家族》的魔
幻色彩以及《吉陵春秋》的象征意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72 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4.1 现当代长篇小说概论

长篇小说一种是篇幅长、人物众多、结构宏伟、情节较为复杂的小说类型。一般来
说,长篇小说的字数都在十几万字以上,有的可多达上百万字,因此能够比较广阔
和深刻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这种史诗性特质,使优秀的长篇小说
常常被称为是“时代的百科全书”或“社会风俗画”。例如《红楼梦》被誉为是一
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则是“俄国革命的一面
镜子”。不过,长篇小说的主要特征并不在篇幅的长短,而是由内在的结构特征决
定。总括来说,长篇小说的特点包括:一、深刻地、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较
为重大的题材和主题;二、多角度、多面向地描写人物性格,既可以叙述个人成长
史,也可以表现一个时代的众生群像;三、有比较复杂的情节和宏大的结构,故事
矛盾交叉纠葛,枝节丛生。由于在创作上有一定的规模和难度,长篇小说因此也被
视为“文学的金字塔尖”,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文学之兴盛或一个小说家风
格之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诞生可以追溯至宋代话本,至明清时期日臻成熟。古代优秀的
长篇小说包括了《三国演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
《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这些作品无论在思想性
或艺术性上都达到中国文学的巅峰。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现代文学史上也出现
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其中包括茅盾的《子夜》(被誉为是一部“革命现实主
义巨著”)、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
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但总括
来说,这时期的长篇小说在数量和成就上还不及中短篇小说。

从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的长篇小说创作可说进入丰收时期。至90年代,长篇
小说取代中短篇小说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和创作热点。据统计,中国大陆在90
年代末的小说年产量就超过千部,是其前十年,即80年代长篇小说数量的总合。在
之后,长篇小说也维持每年800部上下的产量,发展可谓蓬勃。当代中国文坛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 73

出现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家,如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
国》)、王安忆(《长恨歌》)、韩少功(《马桥词典》)、余华(《许三观卖
血记》、《活着》、《兄弟》)、苏童(《妻妾成群》)、陈忠实(《白鹿
原》)、贾平凹(《秦腔》)、张承志(《北方的河》)、李锐(《厚土》)、
刘震云(《一地鸡毛》)等等。

近三十年来,台港澳以及海外华文文坛也出现不少优秀的作家和长篇作品,包括台
湾的白先勇(《孽子》)、朱天文(《荒人手记》)、朱天心(《古都》)、张
大春(《城邦暴力集团》)、骆以军(《西夏旅馆》)等;香港的西西(《我
城》)、董启章(《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等;美国的严歌苓(《扶桑》、
《小姨多鹤》)等;马来西亚的李永平(《吉陵春秋》、《大河尽头》)、黎
紫书(《告别的年代》)等。此外,还有深受大众喜爱的通俗小说作家如金庸、梁
羽生、古龙等(武侠小说);琼瑶、亦舒、张小娴、李碧华等(言情小说);
倪匡(科幻小说)等。加上新生代作家如韩寒和网络作家也大多以长篇为主,
长篇小说的创作可谓蔚为大观。

活动 4.1

试说出五篇中国长篇小说经典著作,并简介小说的内容。

自测 4.1

试说明长篇小说的概念和特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74 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4.2 老舍《骆驼祥子》及其艺术特色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
民家庭,曾任中学教员和大学教授。1938年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
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职。“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老
舍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
马》、《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
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剧本《龙须沟》、《茶馆》
等。老舍曾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幽
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从内容到形式都雅俗共赏。

《骆驼祥子》是老舍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它标志著老
舍小说的成熟,也是老舍小说创作的最高峰。故事讲
述年轻的破产农户祥子到城里当洋车夫,他勤劳苦
干,省吃俭用,希望可以早日存够钱买一辆洋车,自
给自足。他好不容易攒足钱买到第一辆洋车,却因冒
险拉客出城,结果连人带车被匪兵抓走。祥子在逃回
城中的路上意外得到三匹骆驼,卖掉后重燃希望,再
次苦干存钱买第二辆洋车,但积蓄却被孙侦探敲诈,
买车梦想再度落空。祥子被车厂老板的大龄女儿虎妞
看上,她粗野老练,设计让老实的祥子与她结婚。祥子虽讨厌虎妞又老又丑,但在
她的帮助下,祥子又买了一辆车子。可是造化弄人,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只好卖
掉车子葬妻。接着他又获知自己喜欢的小福子被父亲卖到妓院后上吊死了。接二连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 75

三的打击让祥子彻底崩溃,“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他开始自暴自
弃,偷东西,出卖朋友,越来越肮脏懒散,最终堕落成了邪恶的无业游民,浑浑噩
噩地过日子。小说共24章,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第一章至第五章。这五章讲述的是祥
子从买第一辆车到失车、偷骆驼后卖掉骆驼而重燃希望的过程。

《骆驼祥子》是以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为表现对象的小说。老舍通过叙述祥子“三起
三落”的命运,展现了一个城市底层贫民的奋斗史和悲剧史,真实地“反映了旧中
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小说“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
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
剧”,深刻批判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混乱现象,不但无法保障个人的生存和
奋斗,还摧残了美好的人性。

《骆驼祥子》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老舍对几个底层人物,尤其是洋车夫生
活的描绘及人物个性的刻画非常鲜明。祥子这个人物是他着力刻画的典型人物。老
舍用同情的视角来描写祥子的不幸,却也不着痕迹地批判这个拥有典型农民个性的
小人物。祥子拥有农民美好的品质——善良淳朴、勤劳老实、吃苦耐劳,却也具备
了旧社会农民落后的国民性及软弱的人性——不合群、麻木、自私、贪小便宜、懦
弱温吞等。所以,在世态炎凉的黑暗社会里,他只有一步步走向堕落:逃生时偷了
三匹骆驼,为了挣钱他开始抢生意等。这些都是他以前从来不屑去干的。面对虎妞
的性引诱,他也没能坚守住防线而陷落。所有这些遭遇都使他最终完全屈服于
命运,最后走向完全堕落的深渊。可以说,祥子的悲剧一方面是社会造成的,另一
方面也是他本身的个性和命运使然。

小说另一个鲜活的人物是虎妞。她形象丰满而生动——泼辣横蛮、粗俗凶悍,缺乏
教养,却也爽快能干,并大胆追求自己所要的东西。她父亲因自私的念头而把她留
在身边,加上泼辣性格,没人敢娶,导致她年纪渐老却依然小姑独处。她为了得到
年轻的祥子,设下陷阱让祥子娶她,再进一步控制他。但婚后她为两人生活着想,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76 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不惜与父亲翻脸,并将所有积蓄给了祥子买车,最后却因高龄产子而牺牲了性命。
可以说,虎妞是个活生生的底层人物,其可悲的命运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结合了传统说书人的叙述手法(例如开头对北京洋车夫各派别的介绍)和西方
心理描写手法来展开故事和刻画人物。虽然以第三人称“全知式”的视角进行
叙述,但老舍放弃了“知识分子式”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而真正深入到祥子实实
在在的生活和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通过祥子的眼睛来观察、感受这个世界。老舍
所采用的心理描写并不似一般现代小说,直接写出人物大段的内心独白,而是结合
“说书人”的方式,既写心理,又有动作、语言描写,从正侧面叙述他的心理
变化: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
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
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
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
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
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
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
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
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
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第一章)

随着故事的展开,祥子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淳朴木讷一步步变得粗鄙不
堪。因为有着大量细致的生活细节刻画,也有丰富的内心描写,他的堕落过程让人
觉得真实而必然。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 77

在语言方面,《骆驼祥子》体现出老舍“京味”语言的熟练运用。老舍善于从
北京口语中提炼出自己特有的特色,形成一种既幽默又优雅的“京味”语言。
文中有不少北京方言,例如“答喳儿”(回答)、“谱儿”(标准)、“耍骨
头”(捣乱)、“合了辙”(恢复正常)、“急得红着眼转磨”(着急)、“放了
鹰”(比喻钱财有借无还)、“横是”(恐怕)等等,还有许多俗语、歇后语
的运用,如“一条绳拴着两条蚂蚱,谁也跑不了”、“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头”等等,使《骆驼祥子》的语言更加生动、口语化。

老舍的小说也有深厚的北京文化的底蕴。《骆驼祥子》写北京的生活,北京的车夫
及北京种种的人情风俗、风景都很到位、出色。从开篇对北京洋车夫“门派”的叙
述,到祥子逃生回北京城喝馄饨、吃老豆腐,到后来虎妞筹办婚礼民俗的叙述等,
都使小说透出北京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说写到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
驼,卖得钱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对京城地景物描写非常精细真实,也很好的衬
托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太阳平西了,河上的老柳歪歪着,梢头挂着点金光。河里没有多少水,可是
长着不少的绿藻,象一条油腻的长绿的带子,窄长,深绿,发出些微腥的潮
味。河岸北的麦子已吐了芒,矮小枯干,叶上落了一层灰土。河南的荷塘的
绿叶细小无力的浮在水面上,叶子左右时时冒起些细碎的小水泡。东边的桥
上,来往的人与车过来过去,在斜阳中特别显着匆忙,仿佛都感到暮色将近
的一种不安。这些,在祥子的眼中耳中都非常的有趣与可爱。只有这样的小
河仿佛才能算是河;这样的树,麦子,荷叶,桥梁,才能算是树,麦子,荷
叶,与桥梁。因为它们都属于北平。(第四章)

活动 4.2

试阅读《骆驼祥子》,并找出里头的北京方言及对北京文化的描写。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78 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自测 4.2

1. 试分析《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你认为祥子和虎妞的悲剧是社会
造成的还是个人性格问题?

2. 试论《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4.3 金庸《射雕英雄传》及其展现的侠义精神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特有的,也是主要类型之一,叙述“以武行侠”的
故事是它的典型特征。(陈平原语)“武”是指“武术”、“武学”,义为
“止戈”,是指以武力平息干戈。也就是说,习武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以强凌
弱的行为。“侠”指的是“侠义精神”,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它经过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及伦理化,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道德范畴。
其核心价值包括“重义轻生”、“行侠仗义”、“知恩图报”、“崇尚自
由”等。

武侠小说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传奇。民国时期是武侠小
说的第一次高潮,当时的武侠小说家包括平江不肖生、环珠楼主、王度庐
等。武侠小说第二次高潮则出现在六七十年代,由于政治、社会等因素,其
阵地转移至港台,代表作家有香港的梁羽生、金庸以及台湾的古龙等。这批
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作品,不但在华人圈掀起一股武侠热,还赋予了
武侠小说更高的审美价值。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 79

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原名查良镛,
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县,1946年到香港,曾
任记者、编辑、电影编剧、时事评论人等,
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集团,任主编兼社
长达35年。1955年开始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
《书剑恩仇录》即大热,有“家家说书剑,
户户论金庸”之势。直至1972年封笔,他一
共创作了15部作品,包括《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射雕三部
曲)、《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等,可以说每一部都是集
文化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在中港台、新马等华人圈内掀
起一股历久不衰的“金庸热”,不但小说长销不衰,也被多次拍成电影和
电视剧,正所谓“有华人处必有金庸小说”。同时,也让武侠小说从被视
为“闲书”的通俗文学走进文学殿堂,还在研究界掀起一股“金学”研究热
潮。

《射雕英雄传》在1957年至1959年连载于香
港《商报》,是金庸第一部“超级长篇小说”
(共4卷120万余字),也是他奠定其武侠宗师
地位的作品。小说以宋朝末年成吉思汗崛起,
率军南征北伐,及后侵略南宋的历史为背景,
叙述一名中原少年郭靖如何成长为“为国为
民”之一代大侠的经历。小说故事情节高潮迭
起,曲折复杂且气势磅礴,既有场面宏阔的战
争描写(如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国),也叙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0 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述了多姿多彩的武林世界(以抢夺武功秘籍《九阴真经》及“华山论剑”争
夺武林至尊之位为主要情节),此外还有郭靖和杨康结义兄弟的恩怨情仇、
郭靖和黄蓉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等。可以说,金庸成功将虚构的江湖世界和
真实的历史结合得不着痕迹。

小说一共40回,本章的讨论主要围绕在第30回“一灯大师”、第35回“铁枪
庙中”以及第40回“华山论剑”。第30回讲述黄蓉被铁掌帮帮主打成重伤,
受人指点到一灯大师隐居处求医,受大师随从渔樵耕读阻拦,两人与之斗智
斗勇闯关,妙趣横生,最后大师慈悲为怀,冒险相救。第35回讲述烟雨楼雾
中大战后,黄蓉在铁枪庙中冒死揭穿欧阳锋和杨康为杀害郭靖五位师父的凶
手,并使计让杨康自食其果,过程高潮起伏,惊险连连。第40回则讲述20年
后第二次华山论剑的比武过程,以及郭靖和黄蓉为保卫家国,力阻蒙古入侵
南宋的开端。

《射雕英雄传》洋溢着一股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股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小
说所弘扬的“侠义精神”中的一环。这种侠义精神主要在真正的英雄郭靖身
上展现出来。金庸本身说过:“《射雕英雄传》所颂扬的英雄,是质朴厚道
的平民郭靖,而不是灭国无数的成吉思汗。”因而在“华山论剑”这一章的
结尾,成吉思汗临终前和郭靖的对话显得意味深长:

我(郭靖)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
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
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
汗默然不语。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
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
“难道我一生就没做过什么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 81

大,只是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他生性
戆直,心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顿数
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
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

这就是金庸所指的“英雄”内涵——必须要有“为民造福,爱护百姓”的精
神,或者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操,而郭靖就是这个英雄的代表人
物。真正大英雄大侠士的行径,并不是像成吉思汗那样征战沙场,以无数人
命为代价,也绝非指武功之高强如东邪西毒(前者独善其身、轻视社会责
任,后者为争天下第一无所不用其极,阴险毒辣),而是如郭靖的人品气度
及言行举止。例如杨康虽聪明伶俐,学武时一点即通,然而贪恋富贵、风流
轻佻以至于为恶多端,最终死于非命。郭靖生性耿直木讷,甚至可说有点愚
钝,学武功靠的是后天努力,“人一我十”的拼命精神。但他却拥有许多高
尚的品质——对国家忠心(在蒙古大漠成长却仍心系中原)、对师长尊敬孝
顺、对兄弟讲情义、对爱情专一不移,甚至对敌人,他也能够做到信义至
上。他虽然与欧阳锋有“杀害师父”的不共戴天之仇,但因黄蓉安危而承诺
要放欧阳峰三次,最后还是说到做到,放过欧阳锋。郭靖可说是具备了中国
传统儒家精神的人格典范,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侠之大者。这种侠义
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也是金庸对武侠精神的一
种新的提升。”(严家炎语)

《射雕英雄传》的成功之处也在于人物的刻画之上。郭靖的完美英雄形象自
是鲜明,女主人公黄蓉也是金庸笔下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之一。黄蓉是东邪黄
药师的女儿,她花容月貌、聪明机智、博学多才、口齿伶俐、刁钻古怪,对
待木讷憨厚的郭靖又是一片深情,可说“静若处女、动如脱兔”。无论是在
面对渔樵耕读时的急智应对,还是在铁枪庙中智勇过人,以身犯险,揭穿杨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2 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康和西毒的犯罪过程,都表现出她慎密的心思与过人的才智。她对郭靖一片
真心,全心全意,并在两人的冒险和相处过程中从一个小妖女成长为一个女
侠,活生生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除了郭靖和黄蓉,金庸也在小说中塑造了
一大批性格特异的“武侠”群像,如东邪黄药师亦正亦邪、西毒欧阳锋自私
歹毒、南帝一灯大师慈悲为怀、北丐洪七公行侠仗义、老顽童周伯通天真烂
漫,此外还有“全真七子”、“江南七怪”等,各人形色不一,各有特色,
几乎每个人物从外表到个性都刻划得非常鲜明。

金庸武侠小说的特色还在于拥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例如,《射雕英雄传》中
两位主人公的名字“郭靖”和“杨康”,即源自“靖康之耻”的历史(金国破
北宋之时);还有成吉思汗南征北伐、“全真教”中的王重阳与全真七子,也
是真有其人。金庸善于利用史实,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嵌入虚无缥缈的江湖世界,
互相映照,使之变得真实可信起来。此外,金庸也善于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无
论是禅庄思想、孔孟之道等中国传统价值观,还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如琴棋书画、
诗词曲赋,都在其武侠小说中得以融汇展现。从武功名目(如降龙十八掌各招式皆
从《易经》而来,“降龙”则是出自佛教典故)到人名地名(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
神通,暗合了五行思想),从中药医学到饮食文化,可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从精
神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一不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

活动 4.3

试阅读第三十章及第四十章,分析郭靖身上所展现的侠义精神。除了郭
靖,你还能举出小说中具有侠义精神的人物吗?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 83

自测 4.3

1. 举例说明《射雕英雄传》的爱国精神与侠义精神。

2. 试分析郭靖和黄蓉的人物形象。

3. 试以《射雕英雄传》为例,简析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和文化色彩。

4.4 莫言《红高粱》及其表现的魔幻色彩

莫言(1955– ),原名管谟业,山东
高密人。在家乡上小学,“文革”发生后
辍学务农,1976年参军,1986年毕业于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1年莫言开始
创作,1985年发表成名作《透明的红萝
卜》,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
引起轰动,随后发表“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并合为长篇《红高粱家族》出版。
其它代表作还包括《白棉花》、《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白狗千秋
架》、《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等。《红高粱》也曾被改变成电
影,由张艺谋导演,并在1987年获得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莫言以写“乡土小说”见长,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小说中表现一
种理想的、充满生命力的、来自于民间的民族个性。他主要以他的故乡高密作
为背景展开故事,例如《红高粱》系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小说《丰乳
肥臀》等。他的作品深受西方文学,尤其是拉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风格以大胆新奇的想象、浓烈的主观色彩、瑰丽及高度陌生化的语言著称,可说是
结合了乡土写实和浪漫魔幻为一体,有着先锋性的一面。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4 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文学奖,评审给他的颁奖词正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融合在一起”。

本章节选小说《红高梁家族》首篇
〈红高梁〉,是整部长篇小说的纲领
性文本。小说是一部“半自传性”的
家族史,讲述抗日战争期间,“我”
的祖辈们在东北高密轰轰烈烈的抗日
故事。不过,莫言却在抗日题材上偏
离一般宏大的历史叙事,而从民间角度出发,“站在民间的立场讲述一个抗日
故事”,展现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故事分为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我爷爷
带着村人拼死想炸掉日本汽车最后全军覆没的故事,另一方面则是叙述我爷爷“余
占鳌”过去如何霸占我奶奶“戴凤莲”,杀掉她患麻风病丈夫并与之相爱的故事。
小说“糅合了乡野传奇及英雄演义”(王德威语),无论从背景环境、故事情节、
人物个性到语言风格都有一种狂野的气息,焕发出乡土源源不息的生命力。

莫言在《红高粱》中采用了意识流小说的时空表现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
方式,在写实的基调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派的写作技巧,呈现出一种魔幻色彩。作者
以追忆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却打破传统小说的时空顺序和情节逻辑。比如小说一开
始写1939年某日我爷爷带着我父亲去偷袭日军,但通过“我父亲”的意识流和
“我”的叙述,时空不断自由来回穿梭于我父亲对过去的回忆(如和罗汉大爷去抓
螃蟹的回忆)、抗日当时的叙述和现在(“我”本身的故事与幻想):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
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
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
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 85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
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
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
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始开炮——有人说这个
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
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
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
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这句叙述既是表现一个在空间里的移动,也呈现出一种对时间的跨越,产生了一种
具蒙太奇效果的画面。但后来的叙述,“男孩”在坟上高唱抗日歌,却又把时间感
模糊掉了(男孩究竟是“我”还是“我父亲”?)。小说中的叙述过程常常呈现这
种时空的模糊感,可以说,叙述者其实把整个故事讲述得非常自由散漫而不合
逻辑。

《红高粱》的魔幻色彩还体现在叙述人称的自由转换之上。作者打破了传统线性叙
事的局限,虽采取第一人称叙事来讲述“我”父亲、爷爷、奶奶的故事,但视角却
不限于第一人称范围,即仅限叙述“我”所亲历或知道的事。作者运用多重叙述视
角,在我、我父亲、我奶奶的视角里自由转换,使叙事带有距离感和不真实感,却
又具亲切感。例如,在小说结尾奶奶临终前的大段意识幻觉(在以“我”为叙述人
的结构中,这是有违常规的,因为“我”不可能知道已死去的奶奶的心理状态),
让死亡蒙上了一股梦幻色彩和神秘性:

奶奶的眼睛又蒙胧起来,鸽子们扑楞楞一起飞起,合着一首相当熟悉的歌曲的
节拍,在海一样的蓝天里翱翔,鸽翅与空气相接,发出飕飕的风响。奶奶飘然
而起,跟着鸽子,划动新生的羽翼,轻盈地旋转。黑土在身下,高粱在身下。奶奶
眷恋地看着破破烂烂的村庄,弯弯曲曲的河流,交叉纵横的道路;看着被灼热的枪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6 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弹划破的混沌的空间和在死与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的芸芸众生。奶奶最后一次嗅
着高粱酒的味道,嗅着腥甜的热血味道,奶奶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一个从未见过的
场面:在几万发子弹的钻击下,几百个衣衫褴褛的乡亲,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
里 ...... 最后一丝与人世间的联系即将挣断,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
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梢头。在黑土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
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受。奶奶完成了自己的解放,她跟着鸽子飞着,她的缩得
只如一只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和谐。
奶奶心满意足,她虔诚地说:“天哪!我的天……”

不过,这种看来任意的讲述及时空、视角的自由转换其实是统领在作者的主体情绪
之下的。在作者独特的主观感觉中,突出了其亦真亦幻的超验感受和幻觉。例如,
罗汉大爷被剁下的耳朵叮咚的跳动,奶奶弥留之际雪白的也各自出现在蓝天白云红
高粱中的幻觉,都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幻色彩。

此外,小说意象繁复,具有浓厚的象征意蕴。其中,“红高粱”作为一个核心
意象,贯穿作品始末。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如血海,是故事发生地现实空间,为
人物提供男欢女爱(我爷爷和我奶奶野合之地)、杀人越货、英勇抗日的活动
天地。除了营造一个绚丽迷幻的空间,“红高粱”也象征着张扬、顽强、热烈的生
命力和生命意识,象征着伟大的民族血脉和灵魂: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
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
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
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
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
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 87

小说中高粱地像似有生命的,活生生的灵物,拥有喜怒哀乐、悲欢情仇。与日军展
开枪战时,高粱“忧悒沉重地发着呆”;“遍野的高粱都在痛哭”;在枪弹雨林中
“高粱齐声哀鸣,高粱的残破肢体成直线下落成弧线飞升”。可以说,小说中高粱
的生命是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

此外,小说大量运用了充满想象力并违背常规的比喻及通感手法,在语言的层面上
形成了一种瑰丽神奇的特点,以此造就了整个小说中那种异于寻常的魔幻色彩。例
如死神有着“高粱般深红的嘴辱和玉米般金黄的笑脸”;死骡马的大肚子在水的浸
泡和太阳的曝晒下突然炸裂,“华丽的肠子,像花朵一样溢出来”;罗汉老爷被割
下来的“两只耳朵在瓷盘里活泼地跳动,打击得瓷盘叮咚叮咚响”。作者善于利用
语义对立或相悖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氛围,例如奶奶悲哀的哭声是“水分
充沛”的,被子弹打中栽倒时“欢快地叫了一声”;子弹是“在低空悠闲的飞翔”
的,枪声是尖锐得“把挺括的绸缎豁破”;被囚禁之人撒尿打在桶壁上则是“如珠
落玉盘”。

活动 4.4

试举出小说中奇特或有悖常理的比喻及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自测 4.4

1. 试分析《红高粱》的魔幻色彩。

2. 试举例分析《红高粱》的象征意蕴和语言特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88 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4.5 李永平《吉陵春秋》及其主题和艺术特色
李永平,1947年出生于砂劳越古晋,1967年赴台就读
台大外文系。毕业后他留系担任助教,并任《中外文
学》杂志执行编辑;后赴美深造,获美国纽约大学比
较文学硕士、博士。他先后任教于中山、东吴大学、
东华大学,目前已落籍台湾。1972年李永平创作短篇
小说《拉子妇》始获得文坛注意,1986年创作《吉陵
春秋》,深获好评(名列世纪百强40名)。其它长篇
著作包括《海东青》、《朱鸰漫游仙境》、《雨雪霏
霏》、《大河尽头》等。

知名评论人龙应台对《吉陵春秋》评价非常高。她说“总算盼到一本真正的好
小说”,还称它是一块“坚实灿烂的宝石”。此书由4卷12篇相对独立的小说组
成,每篇自成格局,各有各的人物和故事,但都围绕着吉陵镇和一个主轴故事
出发:年轻而纯洁的长笙于观音诞当天,在众目睽睽下被地痞流氓孙四房奸辱,隔
天愤而自杀,其夫刘老实为她报仇,杀了孙四房的老婆和相好妓女春红后自首,刘
老娘离开伤心地。自此全镇陷入一股罪恶感中,居民们都恐惧地活在幽灵和疯子的
谣言里。四个有涉案的帮凶泼皮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发疯逃狱的刘老实回
来报复。小说共分为四卷,每卷各有三篇小说。本文节选卷一〈白衣〉里的三
篇小说〈万福巷内〉、〈日头雨〉以及〈赤天谣〉为讨论重点。〈万福巷内〉讲述
了《吉》的主轴故事,即罪案发生的过程。〈日头雨〉讲述帮凶泼皮小乐,看到一
个疑为刘老实的疯子而终日心神不宁,杀狗泄愤,最后和疯子面对面对峙时,对方
却“自顾自走了下去”,一场干戈化于无形。〈赤天谣〉则讲述强暴案发生十
年后,小镇居民的生活依然如故,堕落不堪。刘老娘的回来让人重提当年惨案。故
事也述及黑痴当年因目睹母亲春红被杀害而吓呆的经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 89

《吉陵春秋》的主轴故事并不复杂,强暴罪案只是一
个引子,长笙、刘老实等主要人物在第一篇故事后就
悄然隐退,留下了“罪恶感”和“恐惧感”予吉陵镇
的居民们。小说故事时空背景也显得模糊——吉陵镇
不知所属何地,属于何省。它其实没有特色足以让人
分辨它隶属大江南北何处。因此有不同的论者提出不
同的见解:有者认为这是一个中国南边小镇(但小说
明显缺乏四季的描绘,只有炎炎夏日),有者认为是
结合了中国大陆、南洋和台湾;也有论者提及,吉陵
镇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吉陵镇的存在不靠地图和报纸,只能向中国社会的风
俗与文化传统去印证。……在‘现实’的意义上,这是一个绝缘的世界,但是在精
神的领域,‘吉陵春秋’却深入我国(指中国)旧小说中所呈现的底层文化,去观
照颇为原始的人性。”(余光中语)

由此可见,《吉陵春秋》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重点,里头的人物和环境其实有着浓厚
的象征意味。根据李永平所说,他的用意是用“春秋”的记述历史手法来记述吉陵
镇的历史:“‘吉陵’是个象征,‘春秋’是一则寓言。《吉陵春秋》讲述报
应的故事——那亘古永恒、原始赤裸的东方式因果报应,蛊祟一整个支那城镇的人
心。”他诚实地描述了吉陵镇上所发生的故事,却变换时间顺序及叙事观点,以这
种方式来进行对罪恶与现实的控诉。贯穿小说的吉陵镇肮脏、低下,充满血腥味,
象征着罪恶之地。血污、一团团的苍蝇是小说中常出现在吉陵镇上的景象:

天还没交正午,十一点钟,那一团日头白灿灿地早已泼进巷心。沟里的血污,蒸热
了,只见一窝一窝的青头苍蝇绕着满巷子,兜啊兜的,嘤嘤嗡嗡了起来。

吉陵镇上的男女老少都有着“罪恶”的因子。这里的小孩和青年不孝、无赖,甚至
邪恶,连婴孩吃奶,也会狠狠地咬母亲的乳头,表现出人性本恶的倾向。老人们无
目的生活(只会淘米),遇到事情只骂句天公报应,无情感也无行动。男人们则是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90 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游手好闲,任由性欲望和暴力驾驭,如喜欢到万福巷去找妓女。此外,小乐打狗的
部分也充分显示出人的暴力倾向。而女人在这里则沦为繁殖工具(生孩子)和性工
具(被拐卖、沦为妓女或如长笙被奸污)。可以说,吉陵镇的人们过的都是低下的
生活。这是一个人吃人的国度,奸淫掳掠的世界,是一个与桃花源成为强烈对比的
“恶托邦”(dystopia,朱崇科语)。作者以吉陵镇作为象征,为“一个中国
小镇塑像”,“冷冷地剖开传统社会的瘤,翻出里面繁衍的病毒——传统社会的丑
恶。”(龙应台语)

《吉陵春秋》表现出人性的堕落,而时空的模糊性让这个主题更具普遍性。吉陵镇
的暴力淫乱并没有明确指向哪一个社会或时空,作者其实针对的是永恒的“人性”
本身。更甚的是,这种罪恶在吉陵镇上是一代传一代,人性继续堕落下去。虽然吉
陵镇里每一个人都虔诚膜拜观音甚至年年赎罪(郁老道士的自戕,众妓女自甘被轿
夫践踏),但却没有办法洗净镇民罪恶感以及对报应的恐惧感。可以说,整部小说
渲染得最有力的,就是这种笼罩在整个吉陵镇的罪恶感。因此小说的故事性虽然不
强,但气氛强烈,场景生动。作者重视的是对善与恶、神圣与罪恶的意境之营造。
例如《万福巷内》对游神过程的描述,以及《日头雨》中小乐打狗、最后与神秘人
街头对峙的场面描写。前者表现了“群众迷乱”的状态,竟对发生在眼前的罪案视
而不见(可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后者则通过杀狗、对峙渲染人心惶惶的气
氛,将一种恐惧的心理状态和等待的紧张感的意境营造出来。

此外,作者在小说中并不采用传统的线性叙述结构,而是运用了散点透视的叙事结
构(散点透视是一种中国画独有结构,即呈现一种随意游目,整体纵览的效果)。
各章节既独立却又环环相扣,“十二独立篇章是点,四卷是线,整本书是面”(龙
应台语)。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在首章后不再出现,各章节各有不同的主人公(主
要是四个泼皮及其家人和邻里),衍生出几个关系亦近亦远的故事。各篇衍生的故
事也不按常规的顺序编排,加上叙述观点的多重变化,让叙述过程留下许多空
白点。例如〈万福巷内〉叙述至孙四房掳了长笙后把房门关上后,随即转而讲述游
神过程,留待〈日头雨〉由小乐视角再对犯案过程进行补叙。再加上“故事情节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代长篇小说  91

交代竟颇有龃龉”,往往让人一时间难以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这种万花筒式
的视景,不断幻化出似曾相识却又有所不同的样式。(王德威语)

《吉陵春秋》的成就也在于语言之上。事实上,李永平花费了巨大的功力于小
说语言的冶炼和词汇的推敲上。他在小说提炼出一种“纯粹的中文”,运用了
不少旧小说的词汇,从而摆脱了西式化的文句。《吉陵春秋》也像中国古代小
说一样并不重视心理刻画,而是注重颜色、声音、动作等的传神描绘,例如“看”
(“瞅”、“睨”、“勾”、“撩”、“觑”)和“走”(“踱”、“蹦”、
“蹭蹬”、“蹒跚”)等动作,运用了不同的动词,丰富而灵活。如论者所言,
其“风格化的语言,尤足称道”(王德威语)。余光中也表示,“李永平语言最具
特色,作者显然有意洗尽西化之病,创造一种清纯的文体,而成为风格独具的文体
家。李永平的句法已经摆脱了恶性西化常见的繁琐、生硬、冗长,他的句和段都疏
密有度,长短相宜,活泼而有变化。”此外,小说也运用了许多客家方言(作
者为客家人),例如水红日头(粉红色的太阳)、“猪哥”(好色鬼)、“日
头雨”(午后阵雨)等。

活动 4.5

试阅读《吉陵春秋》卷一〈白衣〉里的三篇小说,并作出一份简略的人
物表。

自测 4.5

1. 试分析吉陵镇的象征意义。

2. 试说明《吉陵春秋》的主题。

3. 小说中的人物“长笙”和“刘老实”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试论之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9
92  第四
四章 现当代长
长篇小说

 长篇小说一
一种是篇幅长、
、人物众多、结构宏伟、情
情节较为复杂的
的小说类型,可

以深刻地反
反映一个时代的
的社会生活。

 《骆驼祥子
子》在艺术上取
取得了很高的成
成就。小说的
的成功之处在于
于对几个底层人

物,尤其洋
洋车夫生活的 描绘及人物个
个性的鲜明刻 画,以及浓厚
厚的“京味” 色
彩。

 雄传》中刻画了
《射雕英雄 了一代英雄郭靖
靖,具备了儒
儒家精神的人格
格典范,是“知

其不可为而
而为之”的侠之
之大者。

 《红高粱》“糅合了乡野
野传奇及英雄演
演义”,从背
背景环境、故事
事情节、人物个

风格都有一种狂
性到语言风 狂野的气息,焕
焕发出乡土那
那源源不息的生
生命力。

 《吉陵春秋
秋》表现出人性
性的堕落,作者
者以吉陵镇作
作为象征,并通
通过时间顺序及

叙事观点的
的变化,以描绘
绘历史的方式,对罪恶与现
现实加以控诉。


长篇小说 侠义精神


人物刻画 魔幻色彩

京味 人性恶

武侠小说 象征意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四章 现当
当代长篇小说  93

钱理群、温如敏、吴福
福辉:《中国现
现代文学三十
十年》(修订本
本),北京:北
北京大学
出版
版社,1998年。

余光中:〈十二瓣观音
音莲——我读《吉陵春秋》〉,李永平:《吉陵春秋》
》,台
:洪范出版社,1986年。
北: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
文学史教程》,
,上海:复旦
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编:《中国当代
张健主编 代文学作品选(上册)》,北京:北京师
师范大学出本社
社,2008
年。

曹惠民主
主编:《台港澳
澳文学教程》,
,北京:汉语
语大词典出版社
社,2000年。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
论稿》,北京:
:北京大学出
出版社,2007年
年。

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
十五讲》,北
北京:北京大学
学出版社,20003年。

梅家玲、郝誉翔主编:《台湾现代文
文学教程:小 册)》,台北:二鱼文
小说读本(下册
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
化事

王德威:《当代小说二
二十家》,北京
京:生活·读
读书·新知三联
联书店,2006年
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 现当代散文
预期学习成果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够:

1. 阐述现代散文的定义。

2. 说明周作人《故乡的野菜》的特色。

3. 了解史铁生的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

4. 欣赏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点。

5. 说明余秋雨散文《风雨天一阁》的文化视角。

 导言

本章共分五节,介绍并赏析五篇现当代散文名篇,即五四散文名家周作人的《故乡
的野菜》、当代散文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台湾作
家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以及大马作家潘雨桐的《大地浮雕》。通过本章你将更了
解现代散文的概念,它与传统散文的继承关系与变革,以及欣赏各篇散文的意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95

5.1 现当代散文的定义

无论是在中国或者西方,“散文”一词,最原始的意思是指与韵文相对的散行
文体。在中国的古代文论里,散文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除了诗词歌赋与骈文之
外的文学作品,都属于散文的范畴。因此,在清代之前,散文的范围很广。不但是
文学作品,就连历史著作、学术文章以及各种应用文等非文学作品都属于散文的范
围。

在西方文学的分类当中,散文被称为“文类之母”,它可说是所有文学类别的基本
形式。原始的戏剧、小说等各种文体,都是用散行文体写成的。一直到这些戏剧、
小说等文体创作的数量达到某一种程度,逐渐发展出各自约定俗成的结构与形式之
后,才脱离了散文的范畴,独立成一种文类。剩下的未发展成熟的文类,就继续留
在散文的范畴当中。因此,散文的内容是庞杂的,形式上也很难找出统一的要件。
散文之名为“散”,便是针对其他文类的形式要求的严谨与束缚而言。散文不像小
说和戏剧等文类,必须承担很多形式上的束缚与要求,而仍然保持着它形式上的自
由,伸缩性非常大。

在中国,把散文的定义和概念缩小到文学的范畴,是在民国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逐
渐发展出来的。一九一七年五月,刘半农(1891–1934)便说过:“所谓散文,亦
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当时对于用白话写成的、文学性的散文并无统一
的名称,周作人称之为“美文”,胡适称之为“小品散文”,王统照称之为“纯散
文”,朱自清称之为“小品文”。这些称谓,指的都是“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受古典散文、传统白话小说与西洋散文的影响很大。中国古典散文
发展的历史很长,产生的作品很多,在清代结束之前就已经发展成熟,各种类型皆
备,提供了现代散文在形式技巧与艺术表现上的养料。古典散文中形神俱备的性格
刻画、富有意境的景色描写、清晰简洁的情节结构、紧密融合的抒情议论、丰富精
炼的文字运用等等,都给予现代散文很大的影响。此外,传统的通俗白话小说“尚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96 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奇尚真”的特点以及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也给予现代散文丰富的影响。自宋元话
本以及明清章回小说都为现代散文在文学语言上提供了直接的样式。如《三国
演义》中的三顾草庐、刘鹗的《老残游记》、《儒林外史》中的王冕画荷等等,里
头都随处可以发现人情、物趣等等的散文体描写。可以说,现代散文各种类型中除
了报告文学之外,几乎都可以在古典散文中找到前身。除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之
外,就如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其他文类,现代散文也受到西洋散文很大的影响。朱
自清在《背影》序文中便提到,周作人与徐志摩等的散文受到“外国的影响”是比
中国的多。

现代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泛指杂文、记叙文、抒情散文、报
导文学等各种样式的文学散文。狭义的散文定义则是专指记叙文和抒情散文。散文
最大的特质在于散文常常本于作家自己真实的生活、情绪、思想,很多时候并不是
虚构的。散文不像诗一样讲究构思、声韵与行列,也不必像小说一样想象虚构人物
情节。它往往是作家最自然的心声流露。它侧重的是表达内心体验与抒发情感。很
多时候,读者们是在散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家的人格性情而感动。因此,散文
是以“有我”为张本的。

有学者提出散文在内容上必须环绕作家的生命历程与生活体验,在风格上必须包含
作家的人格个性与情绪感怀,在主题方面则应当要诉诸于作家的观照思索与学识智
慧。这三点说到底,仍然是要求散文表现出作家的生活、情感与思想。综合这些说
法,我们可以为散文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散文是呈现出作家理性思考、感
性情绪与个人生活点滴为主的、非韵文形式的文学作品。

活动 5.1

散文在古代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西方也被称为“文类之母”。试说说
看你的理解。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97

自测 5.1

中国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有什么相同之处?试说明之。

5.2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的散文特色

周作人(1885-1967)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文学翻译家。他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
号起孟、启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
周作人是浙江绍兴人。他是鲁迅的二弟。1901年,周作
人进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就读。1906年,周作人跟随鲁
迅的脚步,赴日留学。

1911年,周作人回国,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他被邀任为北京大学文科
教授。五四时期,周作人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
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
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运动后,周作人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发起“文学研究会”,
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从五
四运动时期到1927年,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写了大量散文,风格
平和冲澹,清隽幽雅。他出版的散文集包括了《雨天的书》、《泽泻集》、《谈
龙集》、《谈虎集》等多部作品,成为中国新文学散文史上杰出的散文家、杂
文家。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98 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周作人在现代文学史中得到独立的特殊地位,最大的原因便是在于他在散文上的成
就与提倡。他提出了对现代散文产生触发性作用的理论。在1918年《新青年》杂志
四月号的《人的文学》一文中,周作人他主张文学应是以人道主义为张本。虽然他
这样的主张涵盖的范围跨越各种文类,但是对以发扬作家人格美为要素的现
代散文,却有着莫大的启示作用。

1921年6月,周作人在《美文》一文中说道:“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
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
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和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种美文似
乎在英语国民里最为发达 ...... 中国古文里的序,记和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
的一种。但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到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
不去试试呢?......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来。”他自己便也尝试铸
造了一个极富个人化色彩的“言志”抒情的散文品种。

周作人的散文有《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故乡的
野菜》是周作人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创作于1924年2月,并发表在同年4月5日
的《晨报副镌》上。这篇散文只有一千余字,周作人在文中通过对故乡三种野菜的
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他的故乡的怀想以及对童年的眷恋。
《故乡的野菜》的第一段写道: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
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
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
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
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99

周作人在第一段文字中,先用了淡淡的笔墨来掩盖自己浓烈的乡情。表面看起来,
周作人对故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然而实际上,“故乡”、“家乡”的
界定已经可以让读者发觉到作者内心里早已撩起的故乡之思。

此篇散文的第二段,周作人铺写妻子提起西单的荠菜,来引发自己对故乡的追忆。
这一段中关于荠菜的歌谣,是富有地域特点的,凸现了“故乡”的与众不同。第三
段与第四段分别介绍黄花麦果与紫云英。在文笔中,周作人提及黄花麦果糕的制作
过程、浙东用茧果作贡的独特风俗、紫云英的白花可治痢疾的传说、调皮小孩听到
上坟船的鼓吹声等描绘,其实在字里行间写出了多年不见家乡的惆怅,表达出一种
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以及对童年的眷念。从此文中,可以发现它言简意深,又意味
深厚,典型地体现了周作人散文的特点。

细究起来,《故乡的野菜》有3个特点:

(a) 冲淡平和的散文艺术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闲适体散文的代表作,全文澹笔浓情,意味深
长,正凸显了周作人最擅长的、最明显的“冲淡平和”的写作风格。整篇
散文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淡泊安详,但平淡的背后却有着用心的经
营。周作人喜欢舒缓自然的长句,不求华丽,归灿烂于平淡,含丰饶于简
朴。

(b) 浓郁的地方风味
《故乡的野菜》中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里头所描绘
的是故乡的民情风俗,具有“淡语家乡情味长”的味道。

(c) 大量的知识引用
全文虽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了近六分之一。如散文中写道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0 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
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
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
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
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
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
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
蚁。清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
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在这里,周作人引用《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叙述当中还串连童谣、传说,
征引中日地方风俗志与相关书籍,是巧化野趣为雅趣的佳作。他这样以古为证,引
章据典的写作方式,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
一片,提高文章品位,增加文章雅趣,同时也体现作者知识之渊博。

活动 5.2

试阅读鲁迅或林语堂的散文作品,然后说出他们与周作人散文的异同之
处。

自测 5.2

阅读《故乡的野菜》,并说明周作人的写作特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101

5.3 史铁生的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

史铁生(1951–2010)是中国当代著名
的作家,他的长篇抒情散文《我与地坛》
是他充满哲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散文
界公认的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作品。全
文近一万三千字,这样的篇幅对一篇散
文来说是不多见的。《我与地坛》的初
稿完成于1989年5月5日,在1991年1月
发表于《上海文学》。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把写作与自己的生命完全同构在
一起。令人佩服的是他用残缺的身体,却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时,他到陕西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史
铁生因为双腿瘫痪,回到了北京。从此,他只能以轮椅代步,一辈子与疾病厮守。
身体的残疾导致史铁生一直找不到工作,也无法在大学里读书。1974年,郁闷的
史铁生开始踏入家里附近的地坛公园,在公园里徘徊,思索生命与人生。15年后,
他写下了这一篇《我与地坛》。写《我与地坛》的史铁生已走出精神困顿,文章里
作品的思想容量相当的广博与深邃。2010年的最后一天,59岁的史铁生因病离世。

史铁生在这篇自传体散文中,以地坛为线索:走进地坛、亲近地坛、感悟地坛,写
他在地坛公园里对命运所作的沉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坛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或再
生地。正如史铁生在文中所写的“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
待了四百多年。”在园中,他回忆、思考、自省,为生命寻找生存下来的理由。因
此,这篇散文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同时也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2 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史铁生通过不断切换的视角、自问自答的方式,尝试达致灵魂自由的境界。这篇散
文一共分为七节。第一节写的是“我”与地坛的因缘,思考“关于死的事”与“怎
样活的问题”。这个部分着重写地坛对他的启迪。史铁生写道: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
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
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
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在地坛中,史铁生苦苦思索生命的意义。他在地坛公园中徘徊了很长的一段日子,
终于发现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环境中,却依然有着一种醇厚的历
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它们是愈见苍幽的老柏树,是茂盛得自在坦荡的
野草荒藤,是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是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
是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
翩满是稚气地留在雪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到处洋溢着生命的律
动。因此,在作家的眼里笔下,一方面,地坛是那么荒芜、古旧,另一方面,生命
依然顽强。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
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第二节写作者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着重写母亲对他的影响与激励。他以生动的细节
描绘,细致地刻画了母亲复杂的心理: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
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
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
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
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103

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
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
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
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
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
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
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
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
度的祈求。

在这一节里,史铁生写他残疾后母亲的的悲伤,但为了儿子能活下去,她又不得不
把这悲伤压在心底。儿子不声不响摇着轮椅走向古园的孤独举动,在母亲心里引起
了怎样不祥的预感,母亲又是如何在不伤及儿子自尊的情况下看护着他。残疾的儿
子活下来了,而健康的母亲却匆匆离去。

第三节描绘了地坛的四季。在这一节里,史铁生深情地抒发了人与物不分的情景,
如诗如歌:

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
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
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
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
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史铁生写对四季的不同感受,蕴含着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
理解又一一与地坛中的景物相对应,写来专情、美丽、伤感又带有一丝禅意。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4 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第四、五节写“我”在地坛遇见的过客与一对兄妹。其中,有一对无论春夏秋冬风
霜雪雨都要来园里散步的夫妇、有一位唱歌的小伙子、一位运气不佳的长跑者、有
一对他们从小就在园子里玩的兄妹,那位美丽的妹妹竟是一个天生的弱智者。这些
人物的出现给了作家生存的启发。例如,唱歌的小伙子和长跑者让作者思考到人活
着的价值问题。又例如,那个在林子里拾捡灯笼花的少女是多么美丽,然而,命运
却使她先天弱智,这是何等残酷。但是,事物就是如此,不可能平等,不可能
完美,让作者领悟到命运是没有绝对的公平的。在生活中,困难挫折是不可避
免的,很多是无法逃避的,但不同的人却作出了迥然不同的选择。第六节写作者对
“什么要写作”、“为什么活”的思考。最后一节探讨了灵魂的超越与回归。

《我与地坛》风格独特,提供了许多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在内容上,它打破了
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
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总括而言,《我与地坛》是一
篇令人反思的散文。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中主要要表达的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
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在这篇充满哲思的散文中,作者居住在自己的
内心,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
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
怀。

活动 5.3

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文,找出其中关于地坛的景色描写。

自测 5.3

说明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105

5.4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点

余光中(1928–),福建人,生于江苏南京,是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与散文家。余
光中在1948年随父母迁到香港居住,隔年又迁至台湾。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
大学外文系。他曾与覃子豪、钟鼎文等诗人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
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余光中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他擅长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
种。

余光中的散文一向行文精炼,深为人赞。他被誉
为“语言的魔术师”、“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
人”。余光中的文学语言繁复而善变。他在《逍遥
游》散文集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逍遥
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真想在中国文
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这一类作品里,
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
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
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
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
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只要看看,像林语堂和其他作家的散文,如何仍
在单调而僵硬的句法中。跳怪凄凉的八佾舞,中国的现代散文家,就应猛悟散文早
该革命了。”《听听那冷雨》是典型的余光中散文,其中灵活的句式、繁复的意象
与情境的营造,都显现出现代散文多种的表现技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6 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在《听听那冷雨》中,余光中以他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的经历,体味着雨所串起
的一系列人生的感悟。在中国、香港、台湾、美国,随着作者的人生际遇,这些冷
冷的雨声都带给了余光中各种不同的感受。随着他的思绪,从现代到古代,从现实
到历史,从少年到青年、中年,听到的不仅是雨,更是游子对故国家园的眷念、对
回忆所萌发的沉思。他借冷雨抒情,抒发了种种的情怀与思绪。

在文中,余光中化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来表达这些情怀与思绪。像文中的第七段所写
的: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
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
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
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
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
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
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
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见的是余光中对故乡的雨声回味的同时,想起的都是古
典诗词中的场景与味道。晏殊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元好问的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等诗词意趣,都在文中漫散出来。故国之思像
雨声一样,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无尽无止。余光中离开台湾时才二十一岁,当他
返回之际,已经是“雪满白头”,雨还是雨,然而听雨的人的容颜、心绪早已不一
样了。这样一种游子天涯的感伤与南宋蒋捷的《虞美人》中的情致相通,于是他在
文中化用了这首词中不同年龄层听雨的景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
冷冷雨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107

在这篇散文中,余光中采用了很多种不同的句法与进行了多种的语言实验。其中,
有欧化的句法如倒装句、插入句、被动句等的采用。如“因为雨是最原始的敲打乐
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
的雨伞撑起。”此段文字的原意应是“雨如敲打乐,敲起最原始的记忆”,“瓦如
撑起雨声的伞”,但余光中采用活泼的句型与特意的倒装,反而使文章显得错落有
致。

此外,文中也有很多部分使用改造的文言句法,或文白交错运用、或连缀古诗文典
故,使散文的句法更加简洁。这样的例子在这篇散文中随处可见。如“王禹偁在黄
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
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在此处,余光中引用了王
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这样的典故,文白交错而且文字自然流畅。又如文中
所写的“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里,连缀了杜牧〈清明诗〉、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王维〈渭城曲〉。这样诗
文典故的连缀运用,拓展了散文的时空氛围。

在这篇散文中,余光中还采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大量叠字的应用、拟人以及反
复的修辞手法。他在文中使用很多双声叠韵的叠字形容词来形容雨,“时而淋淋沥
沥,时而淅淅沥沥”,感觉上真的像是雨点一滴滴鲜明地在眼前下来的样子,使文
字变得特别有音乐美与节奏感。正如柯灵所说的,余光中这篇散文是“直接用
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又如,文中写道:“‘下
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
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在这里,余光中用了拟人修辞手法,以温柔的灰美人来比
喻下雨,这样的写法十分新奇、动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08 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黄维梁曾论赞余光中的散文成就:“他的笔真的法力无边:学则博引古今中外,意
则翻空出奇,擅于运用比喻,精于铸造警句,或则幽默机智,或则沉郁深远,有瑰
丽之姿,具雄长之气;句势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令
人叹为观止。”这些说法,都可以在《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中看见。

活动 5.4

试找出《听听那冷雨》一文中诗句典故的出处。

自测 5.4

试举例说明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点。

5.5 余秋雨散文《风雨天一阁》的文化视角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以“文化散文”的
旗帜在1992年出现在文坛上。除了《文化苦旅》,余秋雨还出版了《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多部散文集。他的散文作品沉静而
具有文化底蕴,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和人生意义,探寻中国文化的内涵
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散发出文化品位。《风雨天一阁》这篇散文是《文化
苦旅》中的一篇。《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八十年代在海内外讲学与考察途中写下
的作品,全书一共37篇,收录了《风雨天一阁》、《道士塔》、《莫高窟》、《寂
寞天柱山》等散文作品。在《风雨天一阁》中,时时闪烁着作者的思想火花,同时
作者也以准确、通俗的语言体现出散文煽情的一面。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109

《风雨天一阁》是一篇涉及中国藏书文化的散
文。作者以在风雨中参观天一阁这个400多年之
久的文化古迹说起,叙述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
所建的藏书楼天一阁作为文化象征传承流转的
整个过程,叙述范钦以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良
知。散文的题目以“风雨”饰“天一阁”,敷
设了全文的色调,也隐喻了全文的主旨。天一
阁是中国藏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书楼。天一阁
的传承流转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藏书史
的浓缩版。因此,这篇散文并不是单纯的写山
水景物的散文,也不是纯粹抒情的散文,也不是咏物散文,而是充满了历史、文化
等各方面脉络与意蕴的散文。就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所提到的:“我发
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
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余秋雨在散文写作中更加看重的是
山水景物上所附有的中国文化,这也正是《风雨天一阁》的散文特色。

这篇散文的开篇写余秋雨在一场冷飕飕的风雨天到天一阁参观的契机。文中先写余
秋雨自己虽然是宁波人,天一阁的地理位置正是在浙江的宁波,也对天一阁的变迁
历史十分熟悉,但一直不曾参观过这个文化古迹。一直到又一次当他再到宁波讲课
时,终于有了一个访问天一阁的机会。然而,探访天一阁的那一天,却是风雨交加
的天气,就连天一阁大门内前后天井、整个院子都是一片汪洋,只能涉水进入。文
中写道:

看门的老人没想到文化局长会在这样的天气陪着客人前来,慌忙从清洁
工人那里借来半高统雨鞋要我们穿上,还递来两把雨伞。但是,院子里积水
太深,才下脚,鞋统已经进水,唯一的办法是干脆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蹚水
进去。本来浑身早已被风雨搅得冷飕飕的了,赤脚进水立即通体一阵寒噤。
就这样,我和裴明海先生相扶相持,高一脚低一脚地向藏书楼走去。天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10 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一阁,我要靠近前去怎么这样难呢?明明已经到了跟前,还把风雨大水作为
最后一道屏障来阻拦。我知道,历史上的学者要进天一阁看书是难乎其难的
事,或许,我今天进天一阁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

这样既是实写,又有一种隐喻与象征的意味在其中。由此写开,余秋雨马上联系到
的是历史上学者若是想登楼看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把它想象成是天帝主持下举
行的一个狰狞的仪式,迫使学者在今天也要是赤足挽裤、淌水而前,这样一种不容
易的形式来朝拜。这样的写法类似闲笔,其实正是紧紧扣住主题,同时也把一种对
文化诚惶诚恐的文化观念表达出来。因此,他的散文不同于休闲旅游散文,有人称
之为“是一种具有文化性和思想性”的大散文,要有文化修养、历史知识,要有传
统知识分子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忧患意识,也要有开阔的胸襟。

第二个部分,文中提到:

不错,它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
文化奇迹。

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是余秋雨写天一阁历史变化的总起句。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所谓的“风雨”,指的是天一阁在时光流逝中的一种历史文
化沧桑感。然后,余秋雨再写出天一阁的主要建构者范钦的事迹以及人生目的。文
中如此描绘范钦:

范钦是明代嘉靖年间人,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
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
宦迹。最后做到兵部右侍郎,官职不算小了。这就为他的藏书提供了充裕的
财力基础和搜罗空间。在文化资料十分散乱又没有在这方面建立起像样的文
化市场的当时,官职本身也是搜集书籍的重要依凭。他每到一地做官,总是
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特别是搜集其他藏书家不甚重视、或无力获
得的各种地方志、正书、实录以及历科试士录,明代各地仕人刻印的诗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111

文集,本是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的东西,他也搜得不少。这一切,光有搜集
的热心和资财就不够了。乍一看,他是在公务之暇把玩书籍,而事实上他已
经把人生的第一要务看成是搜集图书,做官倒成了业余,或者说,成了他搜
集图书的必要手段。他内心隐潜着的轻重判断是这样,历史的宏观裁断也是
这样。好像历史要当时的中国出一个藏书家,于是把他放在一个颠簸九州的
官位上来成全他。

余秋雨在这个部分里描绘与介绍这位着迷于搜集图书、藏书的文人,显现了中国传
统文人的人格与对于藏书的兴味。接着,余秋雨采用了像是他人在现场一样的“现
在式描绘”的方式,对范钦进行描绘与介绍。这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很强烈的现场
戏剧感。这与一般的文章写历史人物的方式不一样。这样的描写可以让人仿佛看见
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从历史中走出来。余秋雨写范钦如何“顶撞皇亲”、“严嵩
不敢加害”等轶事,并且在适当的部分进行评述,生发感慨,这种感慨与思考便显
得是接通古今。

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便是写范钦死后,其后人如何管理天一阁、这样的一个文化遗
产如何在子孙之间进行分割,范式各房同意让黄宗羲先生登楼读书、藏书楼遭到窃
贼和偷儿光顾,书商侵吞,兵火毁焚等厄运。这些描绘中,都可以找见余秋雨散文
的文化意义与特色,那就在于他擅长于将历史与文化话题通俗化,有着雅俗共赏、
文化普及的意义。从中,可以发现通篇散文中,余秋雨的文字其实并不像文学语言
那么浪漫,但有着充满情感的描述;不像理论语言那么逻辑枯燥,但有着准确、明
白的叙述。

活动 5.5

阅读《风雨天一阁》全文,说出余秋雨如何描绘范钦这样的一位文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12 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自测 5.5

什么是文化散文?以《风雨天一阁》为例,说出文化散文的特点。

5.6 潘雨桐散文《大地浮雕》中的大自然情怀
马华作家潘雨桐(1937–)原名潘贵昌,出生于
马来西亚的森美兰文丁,祖籍广东梅县。来自农
家子弟的潘雨桐在芙蓉中华中学毕业。1957年,
他在新加坡中正中学高三毕业,日后选择了从
农。他在1962年获得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农学士之
后,曾到新加坡原产局任职。不久后,他就远赴
美国奥克拉荷玛州立大学深造,得到遗传育种学
博士。1972年至1974年,他任台湾国立中兴大学
园艺系研究所副教授,最后服务于马来西亚的农
业界。他曾获多次国内外小说及散文奖,出版过
小说《因风飞过蔷薇》、《昨夜星辰》、《静水大雪》、《野店》等小说。

由于潘雨桐的工作与生活的缘故,他常常到婆罗洲。因此,他也就频繁地接触了婆
罗洲的大自然景观,尤其是雨林的自然生态。在他的散文里,也就有了以他深厚的
自然生态知识与深入热带雨林经验所写出的环保散文。《大地浮雕》便是潘雨桐其
中一篇最为著名的绿色散文。潘雨桐这种以大自然为描绘、抒情的散文,除了这篇
《大地浮雕》之外,还有《东谷纪事》和《热带雨林》两篇代表作。潘雨桐在这篇
散文中,以自然与人的互动为描写的主轴,主要歌颂了大自然的丰富面貌、描绘了
住在河口沼泽地带的山民、老舵工、叙述伐木工人阿祖遇难的经过,写来深刻而动
人,并且从中散发出一种社会忧患和人道精神。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113

潘雨桐记述的是他在婆罗洲的一个河口沼泽地工作之时,见证了大自然的美丽、山
林的神秘。在那里,他认识了长久居住在热带雨林里的原住民,即老舵工与他的养
子阿祖。老舵工为人淳朴,依靠大自然生活,每天的工作是载送学童上学,虽然面
对大自然中的风雨也习以为常,安度一生,显示了人与大自然共存的和谐、美好的
一面。阿祖是一名伐木工人,在沼泽地里砍伐树木、焚烧树枝,参与沼泽地改造的
工程,准备以人力来改变自然。这些在沼泽地带伐木的工人纷纷闹出水妖蛊惑人的
传说,阿祖并不相信这种传言。然而,在一个闷热的傍晚,当阿祖从工地回来,蹲
在码头掏水准备洗澡之际,却一不小心掉入河里,并且产生了幻觉,赫然看见每一
根码头的柱子都是一条鳄鱼的头颅,河水里掀起许多漩涡。后来,阿祖意外身亡,
淹死在河水中。传言纷纷传开,说是阿祖犯了忌,遭到大自然的谴责。

潘雨桐在这篇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知识符码。他本身对于大自然有着深刻的认
识与理解,因此文中出现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性描述。如文中所写,“河水与
河石原本是一体,可是千万年前地壳的变动却把河床提升上来,这就难怪河水每隔
一段时间就疯狂地涌上河滩。”这样的描写凸显了潘雨桐对于大自然客观上的知性
理解。潘雨桐这样一种以自己对大自然知识的运用为整篇散文进行合理性的铺陈,
使这篇散文具有知性美。

这篇散文里,充满了潘雨桐对热带雨林、河流、气候变化、沼泽以及动植物的注
视、观察、纪录、探究以及发现。在文中,潘雨桐描写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景色,如暗红色的黄昏、入夜后的萤火虫等。如文中对太阳的描写:“太阳还浮
在雨林的顶端,打着一层淡淡的血色,从雨林高处推了过来,渐行渐远渐弱,到
了码头,停在我的身上。”、“太阳没入雨林,而林后透着一点点的霞光,一抹
的粉红里还羼了一点青紫,把雨林嵌上一条细细的亮边,逼到河面来时,已软弱
无力,在河水的滚动中,只能泛起一点点的油亮。”太阳在潘雨桐笔下,显得具
有生命力。同时,他也描写了多种动植物的生态,如热带雨林中出没的犀鸟、羚
鹿、山羊与象群。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14 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但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揭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如砍伐山林、焚烧森林等对大自然、
最终对于人类的伤害。文中不时描写大自然被破坏的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潘雨桐
对于过度伐木以及过度发展的批判与愤怒。作者以拟人手法把大自然写得栩栩
如生,使人容易掌握当地大自然的印象,同时加深了大自然创伤的悲泣感。如文
中所写道的“烙印是大地的瘀伤,雨来时,瘀伤淌着黑水,在风雨中哭泣。”这些
文字的背后都吐露出作者念兹在兹的环保心态与对大自然生态的拥抱。

《大地浮雕》里描写了水妖的传说与禁忌,虚实相间,让文章弥漫了一种神秘的色
彩。如文中所写的“山里的人说有一年发大水,河水淹过了码头,一淹就是好
几天。待得水退后,有人发现一条巨大的鳄鱼摊在码头上晒太阳,鳄鱼离开后码头
就倾斜一角。”、“有人说水妖头上戴的花环就是从那里采摘的。水妖就是戴着那
样的花环不时刻到工寮去蛊惑血气方刚的伐木工人。”、“有人说水妖把被害者的
眼珠点成水灯,夜来就提了和萤火虫在雨林里嬉戏。”这些传说也使知性的文章中
呈现出浓厚的文学性。

自测 5.6

叙述潘雨桐《大地浮雕》中对大自然的描绘,并说明作者如何呈现人与
自然的抗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五章 现当代散文  115

 散文被称为“文类之母”,它可说是所有文学类别的基本形式。

 所谓现代散文,是一种与诗歌、小说与戏剧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

 广义的散文,泛指杂文、记叙文、抒情散文、报导文学等各种样式的文学
散文。狭义的散文定义则是专指记叙文和抒情散文。

 周作人在现代文学史中得到独立的特殊地位,最大的原因便是在于他在散文上
的成就与提倡。

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周作人在文中通过对故乡三种野菜的介
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他的故乡的怀想以及对童年的
眷恋。

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这篇自传体散文中,以地坛为线索:走进地坛、亲近地
坛、感悟地坛,写他在地坛公园里对命运所作出的沉思。

 《听听那冷雨》是典型的余光中散文,其中灵活的句式、繁复的意象与情境的
营造,都显现出现代散文多种的表现技法。

 《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一篇关于中国藏书文化的散文,充满了历史、文化等
各方面的脉络与意蕴。

 潘雨桐的散文《大地浮雕》以自然与人的互动为描写的主轴,主要歌颂了大自
然的丰富面貌以及批判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16  第五
五章 现当代散
散文


散文 哲思散文


文类之母 余光中


记叙 散文的修辞

抒情 古典诗词的化
化用


周作人 文化散文


平淡冲和 余秋雨

菜》
《故乡的野菜 潘雨桐

史铁生 环保散文

《我与地坛》


钱理群、温如敏
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
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
北京:北京大
大学
出版社,1998年。


陈思和:《中 史教程》,上海
国当代文学史 海:复旦大学
学出版社,19999年。郑明娳
娳:
《现代散
散文》,台北:三民书局,22000年。


郑明娳:《现代
代散文类型论》,台北:大
大安出版社,1992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 现当代诗歌
预期学习成果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够:

1. 阐述现代诗与当代诗的定义。

2. 说明徐志摩《再别康桥》与戴望舒《雨巷》的音乐美。

3. 欣赏郑愁予《错误》与痖弦《上校》的特点。

4. 叙述北岛与顾城朦胧诗的时代意义。

5. 解说马华诗人林若隐的诗歌特色。

 导言

本章介绍七位代表诗人及其风格,并赏析他们的诗作。第一节分析早期浪漫诗人徐
志摩代表作《再别康桥》及30年代现代派诗人戴望舒诗作《雨巷》;第二节欣赏台
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及瘂弦的《上校》;第三节阐述80年代朦胧派诗人北岛及
顾城诗作《回答》、《一代人》的时代意义;第四节分析大马女诗人林若隐现代诗
的家国意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18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6.1 现当代诗的发生与发展

现当代诗歌,是现代诗与当代诗的合称。“现代诗”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定义。从广义的定义来说,现代诗相对于传统古典诗歌,指的是“现代人”所写
的具有现代意识的诗。从狭义的定义来说,“现代诗”这一词指的是从胡适提倡白
话诗迄今的新诗体。在这个意义上,“现代诗”中的“现代”,既表示时间,又表
示观念性质。时间上的“现代”,是指1917年新文学运动至今近百年的这一时段,
并延伸到“当代”。观念性质上的“现代”,则是指与古代文学传统发生断裂
的“现代意识”,是具有“现代性”的“现代”。简单的说,“现代诗”便是从
民初以来以现代中文为表达媒介的新的诗体。当代诗则是从1949年以后的现代诗。

中国现代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梁启超首先提出的“三界革命”中其中之
一便是“诗界革命”。“诗界革命”主张的便是打破古人约束今人的格局,要用新
意境与新语句来写诗。接着,担任过外交官的黄遵宪尝试以“我手写我口”写诗。
他在《今别离》、《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等诗作中以新事物熔铸入诗,因此黄
遵宪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现代诗”的正式出現,则是在一九一七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当时,现代诗被称为
“白话诗”或“新诗”。“白话诗”是相对于“文言诗”而言,“新诗”则与“旧
诗”相对应,这两者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因为旧诗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旧诗有格
律上的要求和限制,无论是字句、平仄或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到了新文学运动,
胡适便提出了创作新诗的3大准则,那就是:一,打破五言七言的格式;二,打破
平仄;三,废除押韵。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19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用白话文作诗文之外,也
尝试写下了第一批白话诗。1920年,胡适出版了中
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取名为《尝试集》,开始了诗
的形式上的解放。胡适的白话诗包括了《蝴蝶》、
《湖上》、《梦与诗》、《寄给在北平的一个朋友》
等佳作。其中一些诗句充满了五四时代的诗意与激
情,如“这江上曾有我的诗,/我的梦,我的工作,
我的爱。/毁灭了的似绿水长流。/留住了的似青山
还在。”、“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
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等,显
现了初期白话诗的朴实特色。

二十年代初期,冰心、宗白华、俞平伯、刘半农等纷纷撰写短小的诗作,以致
在1921年至1923年间被称为小诗流行的时代。正如周作人所说的:“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感兴,自然便有一种短小简练,一时的情调的小诗的
需要”,小诗是偶然闪现的灵犀、生活中一刹那的感受与起兴,因此“像电光一
闪,像燕子底疾飞”,有很大的密度和弹性。

小诗时代之后,出现了郭沫若强调内心情感情绪表现
的诗作《女神》。郭沫若认为诗主要的成分是“自我
表现”,“情绪”的表露应是高于一切。郭沫若的诗
作《天狗》一诗中便写道:“我是一条天狗呀!/我
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
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郭沫若用
这样充满“动”与“力”的诗句,变现了顽强的自
我,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一直到了三十年代,随着
艾青与臧克家普罗诗派以及徐志摩与闻一多等的新月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0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诗派的出现,进一步探索与加强诗的艺术特性与社会功能,中国白话诗才算跨入一
个比较成熟的时期。

自胡适之后一直到今天的现代诗,也都是以延续胡适当年所提出的三大准则进行
多样的尝试,不拘泥于格式与韵律。现代诗往往以“白话”为主要工具,字数不
限,采用长短不一的行数,不讲求一定的对仗与韵律,重视的是意象的使用,以
达暗示或象征的效果。虽然“现代诗”本身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
不受限制,但也不是毫无形式可言。现代诗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自由与空间,
但诗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那就是说,诗的文字还是必须是极度浓缩,而不能是
平铺直叙。此外,诗注重跨行,但绝不是把散文句子进行分行写作。再者,诗虽
然不再押韵,但毕竟还是要注重诗行的自然节奏。因为诗多使用意象与象征,所
以语言比较抽象。

现代诗发展到当代,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在艺术价值的取向上或诗歌技艺上都有
很多新颖面貌的出现,其中包括了新的诗歌概念的引进,如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出
现的“超现实主义”、“女性主义”诗歌写作;又或者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出现
的一股新浪潮,如中国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后出现尝试摆脱政策指令性写作状态
的朦胧诗派、“九十年代诗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当代诗风貌。

活动 6.1

分组活动:以下诗人任选一位讨论其生平及诗作两首:

(a) 胡适 (b) 冰心 (c) 郭沫若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21

自测 6.1

试说明以下各项:

(a) 现代诗的定义

(b) 现代诗和散文有什么不同?

(c) 早期白话诗的发展概况。

6.2 徐志摩与戴望舒诗中的音乐美

三十年代,新月诗派对现代诗的形式,尤其是诗的格律进行深入的探索。新月诗
派中的诗人包括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都曾受郭沫若等创造社诗人的影响。
创造社设立初期时曾大力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新月诗派也认为“美是艺术的
核心”。创造社重情感、情绪,新月诗派也亦是如此。但是,创造社诗人对诗中
的情感表达,强调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绝对的自由。而新月诗派对情感的表
达则要求艺术化、规范化。如新月诗派的诗人陈家梦所说的“主张本质的醇正,
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差不多是我们一致的方向”。新月诗派中的诗人们一
直尝试着以讲究严整的格律的诗作,实践着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徐志摩便是其
中一个佼佼者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2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徐志摩(1897-1931年),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
志摩,浙江海宁人。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徐
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父亲徐申如是当地
实业家。徐志摩是家里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
的生活,广交朋友,结识名流,并且拜梁启超为师。梁
启超与徐志摩虽为师徒,但二人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徐
志摩为人热情浪漫,往往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
人生。

年青的徐志摩辗转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念书,1918年怀抱着“善用其所学,以
利导我国家”的爱国热情,赴美国留学。留学第一年,徐志摩进美国克拉克大学历
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等课程。入学十个月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1919
年,他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经济系。他在美国两年,对资本主义讲求物质
利欲感到厌倦,受罗素吸引,摆脱哥伦比亚博士衔的引诱,横渡大西洋。不料当他
抵达英国时,罗素已经离开。徐志摩在狄更生的推荐下,以特别生资格进康桥大学
皇家学院。英国,尤其是剑桥生活对其一生有着重要影响,是其思想转折点,孕育
了他的自我意识与理想主义。也是在剑桥,他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
响,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走入诗人的行列。徐志摩曾说过:“就我个人说,我
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
我胚胎的。”

徐志摩也是在剑桥,认识了林徽因,并且爱上了她。但徐志摩当时已经与张幼仪在
父母之命之下结婚,也有了一个两岁的孩子。为了追求他理想的爱情,徐志摩向张
幼仪提出离婚。徐志摩以“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为由,认为他们不应
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徐志摩没有顾及张幼仪刚生完第二个儿子
正虚弱之际,即递上了离婚协议书,在德国柏林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
最后不辞而别。徐志摩因此写下了多首的诗,如《雪花的快乐》、《这个一个懦怯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23

的世界》、《我有一个恋爱》、《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都是这个阶段的诗。在
这些诗中,徐志摩抒情地表达对爱情自由的渴望——其理想主义。

虽然徐志摩没能和林徽因在一起,但他还是在继续追寻着理想的爱情与人生。
1924年,他在北京交际场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与她热恋,并不顾一切要与
她成婚,招致社会的非议和家庭的反对。徐志摩因此写下了《翡冷翠的一夜》、
《起造一座墙》等诗。其中《起造一座墙》中便有诗句写道“就使有一天霹雳
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宣告了徐志摩理想爱情的
追求。

徐志摩最终还是和陆小曼成婚。徐志摩的父亲断其经济来源,梁启超在婚宴证婚
时痛责他。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如他所愿,因为一贯在交际场生活的陆小曼还是
过着作画、写信、会客、跳舞、打牌、听戏的生活习惯,也体弱多病,后来抽上
了鸦片。而徐志摩自己在婚后为了挣家用,不停在上海与北京多所大学教书,两
地来回奔波,十分疲累。1931年,徐志摩乘张学良专机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
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时,发生空难而逝世,结束了短暂的36年的生命。

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他的诗
歌内容除了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不满之外,便是对爱情的歌唱了。徐志摩的诗歌
大约有280多首左右,可以说他的所有诗作都是写给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看的,例
如《猛虎集》据说是为林徽因而写的,而《翡冷翠的一夜》则是为陆小曼而写。要
读懂徐志摩的诗,就要顾及徐志摩的整体人生追求及其迷惘。因为他原是无意于诗
的艺术与技巧,关注的是诗中的感情。他不是看了别人的诗而起的写诗的念头,也
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为艺术献身而写诗。他写诗开始于生活中出现了奇异的事情,
感情鬱积于胸不可不发,诗的美丑倒还是其次。然而,从诗的格律来看,徐志摩的
诗却往往在诗行的排列、音韵与节奏等都讲究形式的整饬和美观。就如《再别
康桥》这首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即是如此。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4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再别康桥》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
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
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
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
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
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
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
云彩。”

从全诗看来,一共分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看起来是不拘一格而
实际上却是法度严谨,制造出诗本身内在的音节。韵式上,这首诗严守二、四
押韵,因此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样严谨且优美的节奏象康桥河面上的涟漪
一般荡漾开来,契合着徐志摩感情上的起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可以说,正
体现了徐志摩的现代诗主张。

继徐志摩之后,出现了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和其代表作《雨巷》。对于戴望舒和其他
现代派诗人如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等来说,他们认为现代诗应该更多
关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更应是用来抒写个人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的流动的。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他出生浙江杭州,在
西子湖畔青石板小巷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在五四氛围下写小
说,发表在周瘦鹃、包笑天的鸳鸯蝴蝶派刊物上。他曾和杜
衡、张天翼、施蜇存组织“兰社”。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
学系后开始诗歌创作。他受到晚唐李商隐等纤细和感伤的艺
术氛围以及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法国的浪漫派诗人雨果影
响最大。1932年,戴望舒曾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旁听课
程,出入图书馆、博物馆和书店,拜访作家和诗人,进一步体味到诗是一种心灵
“难以把握住的东西”的艺术观念。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25

回国后,戴望舒和友人创办《新诗》月刊,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停刊。抗日战
争爆发,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1941年,香港沦陷,不舍一屋子书留下
来,被日军逮捕入监狱。在狱中,他写下了《狱中题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诗。戴望舒出狱后,生活无着落。1949年,戴望舒回北京,第二年就逝世,那时他
年仅四十五岁。戴望舒一生有四本诗集,即《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
稿》和《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的诗作可分三期。他的早期诗作如《旧锦囊》,受新月诗派的影响,除了注
重格律,也散发伤感。第二期诗作则可以以《望舒草》中的《雨巷》为代表,标志
着他在新月诗派影响之下由浪漫式抒情向象征式表现的转折。这里说的象征式表现
指的是以意象象征化手段来传达感觉和情绪。在这个抒情的新原则下,是将生活中
常见到的事物本来的意义模糊化,然后给予这些事物一种超生活本意以上的喻指意
义。因此,在《雨巷》这首诗作里,雨巷不再仅仅是一条雨中的小巷,更象征了一
个青年徬徨苦闷的心路历程。

雨巷的“巷”有狭长而弯曲的意象蕴含着长而弯曲的人生、黑暗的沉闷的社会
现实。在这个雨巷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只有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
雨巷的一个徬徨的孤独者。在孤寂中,诗人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
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
好的理想是很倏忽既逝的,像梦一样的从身边飘过去。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
然在黑暗中现实中徬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雨巷》约写于1927年夏。题目一开始,就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哀伤和悽美朦胧的气
氛。全诗一直是在悠长、寂寥、惆怅、悽惋的气氛中进行。《雨巷》一诗如下: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
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
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
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6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
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
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
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
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
愁怨的姑娘。

整首诗每行六节,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複一次
脚韵,这样营造成了一种迴盪的旋律和流畅节奏。雨作为诗的一种内在律动在
悠悠缓缓流淌,迴环反覆。丁香、姑娘、雨巷等意象的不断复现,加强了全诗
的音乐感。

活动 6.2

1. 找出戴望舒不同时期的诗作,选出你喜欢的两首加以分析。

2. 播放谱成歌曲的徐志摩诗《偶然》,讨论并朗诵此诗。

自测 6.2

1. 试说明徐志摩与戴望舒在现代诗写作特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诗人
的生平与理想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作?

2. 举例说明徐志摩和戴望舒诗作的音乐美。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27

6.3 郑愁予与痖弦现代诗的写作技巧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开始出现很大的不同的诗风走向。中
国大陆的现代诗普遍显现了政治意识驾凌在文艺价值之上的面貌,一直到七十年代
朦胧诗派的崛起,才开始回归为文学而文学的写作。台湾的现代诗则发端于五十年
代中期,以诗人纪弦组成的现代诗派为滥觞,继之以蓝星诗社与创世纪诗社的次第
成立为标志。台湾现代诗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心灵的探索,有意无意之间避
开政治与权力干涉,往往使诗人得以展开对纯粹美学与诗学领域的追求:一是语言
的改造;二是美学的深挖。在语言方面,台湾现代诗人感受到五四文学传统所尊崇
的“我手写我口”的文字已经不能精确地传达现代人内心的深层意识,因此他们在
语法与句型上采取颠覆或新造等方式来加以改变,也对文字的内在节奏与音乐性、
诗行的处理、意象的铺陈、联想的宽度与精准度等等展开实验。

在这当中,出现了现代诗社、蓝星诗社与创世纪诗社等不同追求的诗人群体。
其中,现代诗社的发起人即是当年现代派诗人路易士,到了台湾之后,改名为纪
弦。纪弦在1956年成立现代派诗社,强调“横的移植”,即主张从西方文学传统中
汲取诗的养分。除了纪弦,现代派诗人包括了杨唤、林泠、郑愁予等。另一方面,
余光中、覃子豪等成立了蓝星诗社,则强调必须有“纵的继承”,即是从中国传统
文学中吸收诗的养分。另外,还有洛夫、张默与痖弦发起的创世纪诗社,在六十年
代时成为“超现实主义”现代诗人的集聚地。这三大诗社,引发了各种关于文学与
诗的讨论与争议,同时也促进了现代诗的发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28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他出生
于山东济南。在童年时期,郑愁予随着父亲辗转大江
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徒
内地各处,在避难中由母亲教读他古诗词。15岁开始
创作新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郑愁予于
中兴大学毕业,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郑愁予在基隆港务局任职多年,后来得到纪弦的赏识,
在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主要成员之一。

1968年,郑愁予35岁,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他
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
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郑愁予出现了多本诗集,其中包括《梦土上》、
《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寂寞的人坐着看
花》等。

郑愁予的诗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
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
显示了郑愁予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追
求“横的移植”的缺点,可以把中国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
然一体,使他成爲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台湾诗人杨牧曾说:“自从现
代了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
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身来华美,
而且绝对地现代的。”纪弦认爲《梦土上》:“长于形象描绘,表现手法十足现
代派。”的确,郑愁予擅长写抒情诗,能熔古典于现代,以崭新的语言铸造鲜活的
意象。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29

《错误》是郑愁予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错误》一诗如
此写着:“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顔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
柳絮不飞/妳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
揭/妳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 ”从全诗的结构来看,可分为“始、中、终”三部份,运用了时空的变
化,来写一个倦守春闺的少妇内心的寂寞、期待与失望。

在“始”的部分,郑愁予用过客的视角进行描写,手法新颖奇突,显示了作者敏锐
的心思。他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暗示着过客的匆匆,同时也暗示着错误的原因。
在这里,诗中出现了故事的意味与小说感,曲折动人。在“中”的部分,以“莲花
的开落”含蓄地点出季节的变迁,点出这位一直守候在寂寞小城的少妇已经等待了
很久。因为等了好久,都没有等到想见的人,内心的寂寥之感更甚。整座小城静谧
的连一丝风都不吹拂,一丝柳絮也不飞扬。再进一步把时间缩小到向晚,把空间缩
到寂寞的街道、寂寞的紧闭的窗户,这样一层层推进,更使得寂寞之感渐渐的弥漫
开来。这少妇的落寞也落在过客的眼中,同时也渲染出过客本身飘泊的落寞情怀。
在“终”的部分,郑愁予又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回应首句“我打江
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使前后
文能互相呼应。

这首诗在意象的塑造也十分成功。郑愁予虽未有一言一语道及诗中女子的外表,但
在诗的第一节采用莲花意象来形容少妇的容颜,让人联想到这位江南女子的气质和
神韵应是古典优雅、洁净清新的。在第二节,郑愁予以“柳絮”、“城”和“窗”
三个意象来比喻少妇的心情变化,简洁精采。例如,把“城”作为少妇心情的
意象,是因为“城”是方形、封闭、独自矗立的。一般上的“城“是四方有门,四
周往往筑有深广的护城河,可以完全将自己阻绝于世人。以“城”来比喻少妇的心
情,点出因为等待的时间太漫长了,少妇早已把自己的心封闭成一个小小的城,把
所有美好的记忆、悲伤的期待、寂寞的心情,全都闭锁其中,其中衬托出来的哀愁
便不言而喻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30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创世纪诗社的痖弦与郑愁予一样,是台湾著名的现代诗人。

痖弦(1932-),原名王庆麟,祖籍河南省南
阳市。在青年时代,由于战乱局势的缘故,痖
弦于1949年在湖南加入国民党军队,辗转到台
湾。1953年,痖弦进入政工干校影剧系,毕业
后被分配到左营海军广播电台工作。同年,痖
弦与张默和洛夫创立创世纪诗社,发行了《创
世纪》诗刊。他们三人被称作诗坛“铁三角”。

1966年,痖弦以少校军衔退伍,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画”访问两
年,尔后进入威斯康辛大学念硕士。返台湾后,痖弦先后主编了《创世纪》、《诗
学》、《幼狮文艺》等杂志,并担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任幼狮文化事业
公司《幼狮文艺》主编,带动文艺风气。1976年再度赴美进修,获威斯康辛大学东
亚研究博士。次年起,痖弦担任台湾《联合晚报》副刊主编达二十一年之久。

痖弦早期诗作颇受中国大陆30年代诗人何其芳以及德国知性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痖弦的现代诗在60年代台湾崛起的诗人当中,十分特殊。他的创作生涯并不长,数
量不多,但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扣动人心的传世之作,如《上校》、《坤伶》、
《深渊》、《如歌的行板》等,20年来蔚为现代诗大家,影响深远。痖弦的诗既有
古典涵养,又具有现代意识,甚至一些诗充满了超现实主义色彩和后设手法。痖弦
作品的前卫性格,全然是建立在语言的应用上。但是,他值得注意的地方并非在于
创造断裂式的语法,也并非在于重新锻字铸句,而是在于他能以白话与口语入诗,
在寻常的语言与寻常的语言之间互相联系,塑造出奇异的意象而导致产生了新意。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31

痖弦的《上校》一诗即显现了其诗的特征。《上校》一诗写: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自火焰中诞生/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而他
的一条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他曾听到过历史和笑//什么是不朽呢/咳嗽药刮
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缝纫机的的零星战斗下/他觉得唯一能俘虏
他的/便是太阳”

整首诗只有短短十行的篇幅,用的字也很平常,但却能十分具体且深刻地呈现了一
个境况。痖弦营造了一个戏剧性结构,整首诗好像是一出独幕剧:某个有阳光的日
子,一个在二战时丧失了一条腿的的退伍上校和他的妻子的生活。他们过着拮据的
生活,只能靠妻子缝衣服挣家用。妻子缝衣机轧轧的机器声,勾起上校对战场的回
忆,霎时,妻子缝衣与战场枪林弹雨的景象重叠在一起,令不同时空的事物得以有
机结合,产生了蒙太奇效果。痖弦以一组组物品“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
等等”勾勒出上校的退伍生活的孤寂、贫困、身体的虚荣与百无聊赖。

眼前的衰败的生活与与昔日辉煌的从军生活对比,上校不由地产生出一种茫然若失
的幻灭感与失落感,不禁思考:什么才是不朽呢?光荣的名声、作战的英勇、战胜
的欢呼,这些当初被认定是不朽的功勋到了现时现况,仿佛都已过眼云烟。战争使
他残废了,所有的志气都被消磨掉了。现在的“不朽”的好像更应该是没有停歇的
咳嗽声、经常来催缴房租的房东以及刮完了又长的胡子。从前的英勇作战得到的不
过是目前窘迫的生活,历史实在可笑。从前他参加的“战斗”是神圣的抗战,现在
的“战斗”则是求生的挣扎。从前持着刺刀,挺着机关枪,参加最大的会战,如今
则只有刮脸刀相伴,只有妻子谋生工具的缝纫机,发出轧轧的声音。“他曾听到过
历史和笑”一句中,表达出嘲讽,表现出现实中人生的荒谬,也表达出人生一种深
沉无奈中的愁伤。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32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痖弦用字精炼,《上校》中的意象如玫瑰和太阳都有言外之意。第一行的“另
一种玫瑰”当指战火中流淌的血。玫瑰本是可爱的花,象征爱和热情;但在战
火中的“玫瑰”,则代表了恨和毁灭性的火,散发出反讽的意味。痖弦的诗表
现了悲悯情怀与现代人生命困境之探索。

活动 6.3

阅读、背诵瘂弦、郑愁予的诗(各五首),然后举例说明两位诗人的诗
歌特色。

自测 6.3

1. 以《上校》为例,说明痖弦现代诗中的意象以及戏剧性结构的特色。

2. 详析郑愁予《错误》一诗,并说明此诗在意象塑造方面的特色。

6.4 北岛与顾城朦胧诗的时代意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派在中国大陆兴起。当中几个最主要的诗人是食指、北
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等。这些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
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文革”经历。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使他们不约而同
地想提笔以诗的方式来传达他们的心声,并且因此带来了一股新异的诗风。这一个
新诗潮的出现在中国诗坛上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33

朦胧诗的出现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当时许多知识青年都离开家,到农村等地去插队。一批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
带插队的年轻人如芒克、多多、根子、林莽等开始写“地下诗歌”,后来被称
为“白洋淀诗歌群落”。他们的现代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完全不同的思想与
风格。当他们陆续返城后,在1978年12月刊印民间刊物《今天》,成为最早出
现的一批朦胧诗群。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
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1949
年生于北京。他是长子,上有严父慈母,下有弟弟妹
妹。高中时期,妹妹艾珊的死和同学罗遇克被“四人
帮”杀害的两段经历,使得北岛变得沉默寡言和孤愤。
北岛在1970年开始写作,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
诗歌刊物《今天》杂志。这份杂志是1949年后第一份
非官方的文学刊物,一共出了九期。《今天》杂志中
刊载了食指、芒克、北岛、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
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刊登的诗后来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1980年9月,《今天》被警察查封,要求停
刊。1989年六四学潮发生,当日晚,北岛与
150名学者连署请愿信声援学生,不见容于
中国政府。北岛因此而移居国外。2007年,
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才往香港与
家人团聚,结束其近20年在欧美各国漂泊式
的生活。北岛出版的诗集包括了《陌生的海
滩》、《在天涯》、《午夜歌手》、《零度以上的风景线》与《开锁》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34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北岛的作品《回答》中清醒的思辨所产生的隐喻和意象,以及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
论式警句,是北岛最为独特的诗歌特色。《回答》写到: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
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
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
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
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
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
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
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这首《回答》用强烈的意象组合,表达青年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苦闷、思考和
叛逆精神,同时也抒发了对未来的希望。这首诗显现了北岛独特的冷抒情方式,那
就是冷静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辨性。在诗中,北岛准备建立自己的“理性法庭”,以
理性和人性为准绳,来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他嘲讽当时异化的
世界,同时也反思历史和现实。

北岛一直非常注重炼字炼句。《回答》一诗中出现的哲学悖论般的诗句即是一例。
北岛在诗中所的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
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北岛诗独有的艺术力量。另外,他在诗中以鲜
明的情绪色调和激进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内在的呐喊。诗中“冰川纪过去了,/为什
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一股不可遏制的愤
怒排山倒海之势,直逼眼前。北岛痛苦而决绝地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
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这诗句中
斗士般的气概以及对现实强烈的怀疑和否定精神,迅速给当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35

撼。总的来说,北岛的这首诗作《回答》显现了他的诗风,即具有为一代人立言和
宣告的色彩。

除了北岛,朦胧诗派的标志性诗人就是顾城了。

顾城(1956–1993)生于北京,在文化大革命前即开始写诗,并且开始学画。1969
年顾城随着父亲顾工下放到山东广北的一个部队农场,一直到1974年才回到北京。
顾工也是一位诗人。顾城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工作。1977年,顾城在
《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因为他的诗中的朦胧特质,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
巨大争论。1980年初,他的所在单位解散,失去工作的顾城从此过着漂游的生活。
1988年,顾城赴新西兰讲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但后来他辞职,隐
居在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其新西兰的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
辞世。顾城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黑眼睛》等,后
由他的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顾城的诗很有特色,较易辨认。顾城的代表作是《一代
人》与《远与近》等诗作。《一代人》中以“黑夜给了
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短短的两行诗句,
对刚刚过去的文革进行诗式的隐喻,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这首诗不但摆脱了口号与教条,而且其写作技巧在当时
来说十分新颖。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和景象的实叙,用
“黑夜”、“我”和“黑色的眼睛”等形象构成的意象,
简单清晰又深邃地勾勒出时代的黑暗以及一代人的觉醒。
顾城的另外一首诗《远与近》也只是用短短的27个字来描绘人与人之间心的距
离: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36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在这首诗中,顾城用简单与纯真的句子来抒写心之距离,贴切且充满诗意。这两首
诗写来皆十分精简而有力度。

此外,顾城早期的诗歌最受人称誉的便是其诗中的“童心”。他写的诗作如《我是
一个任性的孩子》、《生命幻想曲》、《简历》中,常有着孩子般的纯稚风格与梦
幻情绪,以及很多超现实的想象,因此获得了“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的
桂冠。若与北岛的清醒、冷峻的诗句相比,顾城的诗显得较纯真无瑕、扑朔迷离。
他往往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在《我是一个任性的
孩子》一诗里,顾城写着:“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个树熊/他
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
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在诗中,顾
城用拟人手法,通过树熊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自己真实的心态和内心深处深挚的
渴望,表达了对甜美的梦想和幸福的渴望,充满了童趣。在诗中,顾城采用了儿
童视角,想以儿童的理想来改造成人的世界。因此,顾城诗往往如清新的风,敲击
着成人世界的污尘。

但大多时候,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因为,
即便顾城一直希望能够保留在充满童真的世界,但成长到底是无法避免的,现
实的残酷和社会的种种黑暗面也不因为诗人的一厢情愿而可以避而不视。顾城
在《简历》诗中便直率地指出“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当他走进
佈满齿轮的城市与狭小的街巷,发现的只有“每颗低低的心”,他只能“在一片淡
漠的烟中/继续讲绿色的故事”,一直到一切的终结,“它们将覆盖我的一切/覆盖
那无法寻找的/坟墓,我知道/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在/灯光暗淡的一
瞬/轻轻地亲吻我的悲哀”。诗句散发出来的除了像梦一样美的境界之外,也弥漫
着一股说不出的忧伤。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37

顾城把自己当成孩子,拒绝成长,也拒绝人群。这样奇特的意识成就了顾城的诗,
但也毁灭了顾城的生命。他可以说是一个“至死也没有走出精神的童年”的诗人,
拒绝成长是他一切的成就和悲剧的原因。也由于对成人世界感到抗拒与恐惧,顾城
的一些诗在单纯的表达中蕴含着死亡、忧郁、脆弱与诡奇的幻想。组诗《鬼进城》
一开篇便是“〇点/的鬼/走路非常小心/它害怕摔跟头/变成/了人”,诗中是鬼害
怕变成人,明显地点出了看得见的人比看不见的鬼更可怕。

从北岛与顾城等朦胧诗人的写作开始,中国大陆的现代诗终于摆脱了浓烈的政治味
道,摆脱了口号与教条,恢复了诗的本质。除了北岛与顾城,朦胧诗人当中,舒婷
交出了真挚、沉郁又坚定的《致橡树》,表述着自我独立人格的追求;欧阳江河写
下了《星星变奏曲》里对于理想的追寻:“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
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着遥远的安慰”。总的来说,朦胧诗人以他
们的诗歌创作成功地跨越了时代与思想的局限,实现了对五四文学传统与现代诗的
承接,使当代诗歌的美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活动 6.4

何谓“朦胧诗”?阅读并说出其代表诗人、作品及特色。

自测 6.4

1. 北岛与顾城的朦胧诗有何不同?试比较之。

2. 为何说“《回答》中清醒的思辨所产生的隐喻和意象,以及具有高
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是北岛最为独特的诗歌特色”?试举例加
以说明之。

3. 举例说明顾城早期诗歌中的`“童心”。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38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6.5 林若隐现代诗中的家国意识
马来西亚这一片土地上很早就有了中文的白话诗。大约在1934、1935年间,傅
尚皋发表了《夏天》一诗。接着,滔流的《保卫华南》、铁戈的《在旗下》、
雷三车的《铁船的脚破了》等诗相继发表。1952年,威北华发表了诗作《石狮
子》。1959年,白垚在《学生周报》发表《麻河静立》。这些诗作都是马华文
学的早期诗,其中有的诗充斥着大量呐喊式的激情口号,有的诗具有象征诗或
现代主义诗作的意味,反映着当时中国与马来亚的现实社会环境。

进入50年代,马华现代诗在作家群当中形成一股潮流。笛宇、乔静、周唤、
冷燕秋、王润华、淡莹、林绿、艾文、萧艾、忧草、黄怀云、叶曼沙、陈慧
桦、温任平等多位诗人继起,写诗的风气蔚然成形。周唤于1965年11月《学
生周报》特辟了《诗之页》,以新姿态出现,经常刊登现代诗。1967年,完
颜籍主编《南洋商报》文艺副刊,也大量刊载现代文学作品,其中便包括了
现代诗。七十年代时期,星座诗社、天狼星诗社等诗社出现,其中很多诗人
都撰写现代诗。同一时期,诗人张尘因、沙禽、黄学海等人倡立吉隆坡人间
诗社,出版“人间丛刊”。诗刊所刊登的作品,如沙禽多首现代诗《未读的
书或未写的诗》、《如果狩猎是可能的事》与《故乡和异乡》等已呈现出马
华现代诗具备了十分成熟的技艺了。

80年代,马来西亚社会面临政治风暴,无论是政经文教各个领域都深受冲击
与影响。马华作家群普遍意识到华人群体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所面对的严峻的
危机,纷纷把这些现象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马华诗中感时忧国的气氛与
民族忧患意识在这个时期因应而生。傅承得、方昂、游川、小曼、黄远雄等
人的感时忧国诗或政治抒情诗即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与此同时,80年代的马
华诗坛也慢慢开始浮现一些崭新的诗观念,如都市、科幻、电脑、环保、全
球化现象、本土意识等各种观念。一些诗人开始尝试写後现代主义诗,其中
陈强华、吕育陶、苏旗华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诗人无论在诗的形式、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39

思想、表现、语言各方面都有翻新出奇的面貌。其中,林若隐的诗是既显现
家国情怀,又具有现代与后现代特色,值得我们关注。

林若隐,原名林惠娟,1964年出生。马大理科教育系毕业,1998年考获马大教育系
硕士。林若隐写诗起步很早。她在70年代后期的天狼星诗社中开始崭露其写诗的才
华。20岁之前,林若隐就以诗人才女的姿态在马华文坛出现,并在80年代中至90年
代初达至创作高峰,过后却突然停笔,没有再写作。我们可以说,林若隐是马华诗
坛80年代以来最重要最出色的女性诗人,是继70年代的方娥真、梅淑贞等人过后最
具有代表性的女诗人之一。

林若隐的诗作数量不多,并且是零散发表在《天蝎
星》、《蕉风》、《椰子屋》、《青梳》等文学杂
志,至今仍未结集出版。然而,她为数不多的诗作
当中如《几何学》、《猫住在五十七条通的巷子
里》、《在黄红蓝白色如梦的国度》、《预言家》
等却屡屡得到了文坛的肯定。除此之外,林若隐还
写下了《未结束前我在台上开一场露天演唱会》、
《八月三十一日凌晨》、《马来西亚和我的梦》等优美的现代诗。她的诗深受台湾
诗人杨牧、杨泽的影响,诗的语言意象准确且细腻,诗句中常常出现一种抒情复沓
的基调。

1993年,林若隐写下了诗长116行、分12节的《在黄红蓝白色如梦的国度》。在诗
中,她以河流改道、梅雨的侵蚀以及季候风的来袭等意象来描绘面对家国的种种转
变与问题所生发出来的不安、焦虑与迷惑:“那些年/梅雨的侵蚀远远超出一座亚
热带森林/所能承受的速度,每每”、“一夜间河水泛滥改道/淹没河域通道,摧陷
沙堡”、“走过大学街道的清晨/我清楚听见不远处/一座海洋于黎明时分的起伏不
定”。从这些诗句中,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国家与自我身份的反复质问与思考,并且
传达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0 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林若隐在诗中也通过了对“朋友甲”的倾诉,来加强诗中因政治局势改变所产
生的危机意识:“我以为经历将带领我跨越成长/但我的不安持续加重,迷惑
加深/在新兴的河域来回奔走/找不到突围的出口──/在黄红蓝白色如梦的国
度/我的朋友甲,他住在季候风自北往南吹颳/的通道上一生命,他常说/就像
蒲公英花伞务必浮离散落/一旦飘越最后一座防风林/就是海洋。”这样的对话
与倾诉的方式十分新颖,打破了文类的界限,故事的意味加强,但诗意不散。

可以说,这首诗描绘的是当时一代人心灵的内在流放。“朋友甲”认为,生命
只能像蒲公英一样的浮离散落,唯一的出路只能是离开这个家园。诗人忧心而
敏感地感受到政治局势的危机,感受到“似乎每一天都开始于/一个梦逐渐衰
弱消失的同时”。在国家霸权论述与族群主流思考方式中,诗人思考身份、游
走突围,但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安置己身的地方,散发出沉重的伤感。林若隐的
这首诗作不同于当时马华文学中的现代诗直露愤懑激情的忧国、忧族之心,在
叙述语言上避免了激动与呐喊,却更为深入人心。可以说,林若隐独排众议,
为当时主流政治诗的感时忧国与批判现实的文学氛围中,呈现出一股异质的声
音。

在林若隐的另外两首诗作《八月三十一日凌晨》与《马来西亚和我的梦》中,
所采用的诗歌技巧也与这首《在黄红蓝白色如梦的国度》一样,把家国论述与
个人叙述、日常生活抒写揉合在一起,彻底告别了“国家大叙述”的载道写作
思路,回到了诗的本质。

活动 6.5

请找一找以下诗人的诗作,并分析他们的诗歌特色:

(a) 傅承得 (b) 陈强华 (c) 沙禽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当代诗歌  141

自测 6.5

试说明林若隐《在黄红蓝白色的国度》的中心思想及作品中所运用的意
象塑造。

 广义来说,现代诗指的是现代人写的具有现代意识的诗。

 狭义来说,现代诗指的是从胡适提倡白话诗迄今的新诗体。

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用白话文作诗文,也写下第一批白话诗。

 郭沫若认为诗主要的成分是“自我表现”,“情绪”的表露应高于一切。

 徐志摩与戴望舒的诗歌充满了音乐美。

 徐志摩原是无意于诗的艺术与技巧,关注的是感情。然而,从诗的格律来看,
他的诗却往往在诗行的排列、音韵与节奏等方面讲究形式的整饬和美观。

 戴望舒的《雨巷》凸显了象征式手法的诗歌特征。

 台湾现代诗注重心灵的探索,避开政治与权力干涉,展开对纯粹美学与诗学
领域的追求,即是语言的改造与美学的深挖。

 郑愁予的诗贯穿着豪放与婉约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错误》被誉为“现代
抒情诗的绝唱”。

 痖弦的诗既有古典涵养又具有现代意识,甚至充满超现实主义色彩。

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派在中国大陆兴起。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2  第六
六章 现当代诗
诗歌

 北岛在《回
回答》一诗中
中用强烈的意象
象,表达青年
年人在“文化大
大革命”中的

苦闷、思考
考和叛逆精神,
,同时也抒发
发了对未来的希
希望。

 顾城的代表
表作《一代人》
》避开情感直抒
抒和景象实叙
叙,通过意象的
的塑造简单清晰

又深邃地勾
勾勒出时代的黑
黑暗以及一代人
人的觉醒。

 从北岛与顾 人的写作开始,中国现代诗
顾城等朦胧诗人 诗终于摆脱浓烈
烈的政治味道、

口号与教条
条,恢复了诗的
的本质。


现代诗 古典涵养

郭沫若 超现实主义色
色彩


新月诗派 朦胧诗派


徐志摩 北岛


诗的格律 《回答》

戴望舒 顾城

《雨巷》 《一代人》

郑愁予 童心

豪放 家国情怀


婉约 后现代特色

《错误》 林若隐


痖弦 《在黄红蓝白
白色如梦的国度
度》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六章 现
现当代诗歌  143

程光炜等
等主编:《中国
国现代文学史》
》,北京:中
中国人民大学出
出版社,2007年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
文学史教程》,
,上海:复旦
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马悦然、奚密、向阳主
主编:《二十世
世纪台湾诗选
选》,台北:麦
麦田出版社,22001年。

《现代诗学》,台北:东大图
萧萧:《 图书公司,20003年。

罗青:《
《从徐志摩到余
余光中》,台北
北:尔雅,19978年。

顾城:《
《顾城诗全编》
》,上海:上海
海三联书店,1995年。

张光达:《马华现代诗
诗论:时代性质
质与文化属性
性》,台北:秀
秀威,2009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 现当代戏剧
预期学习成果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够:

1. 说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与发展。

2. 了解曹禺《雷雨》的主题思想。

3. 分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4. 欣赏高行健《绝对信号》的创新手法。

5. 说明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技巧。

 导言

本章首先说明现当代戏剧的产生与发展。然后介绍分析四部戏剧经典:首先是曹禺
的《雷雨》及其多重的主题思想、老舍代表作《茶馆》的艺术特色;接着分析当代
作家高行健的探索戏剧《绝对信号》及其现代创新手法,最后讨论台湾著名剧作家
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技巧。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 145

7.1 中国现代戏剧概论

现代戏剧一般指话剧,即一种以对话为主的西方戏
剧形式。在众多文学体裁中,话剧可说是一种完全
的“舶来品”,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萌芽诞生的
一种体裁,因而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分属两种不同的
戏剧表演体系。话剧在19世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
中国,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
剧院。中国人演话剧则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
出开始。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人组
织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演出
西方戏剧《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引起轰动,标志了中国现代话剧运动
的开始。当时这种新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文明新戏从国外传回中
国,掀起了一股以职业化和商业性为主的演出高潮,尔后却因过度商业化和庸
俗化而日趋衰落。

“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话剧运动也得以再次兴起。新文化运动
先驱们猛烈批判包含浓厚封建内容的中国传统戏曲和堕落的文明新戏,同时主
张戏剧应该带有启蒙思想,即“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他们也大力引
进外国戏剧资源,如特别在《新青年》开辟〈易卜生专号〉,介绍提倡社会问
题剧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在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创作了最早
的现代戏剧《终身大事》。五四运动后首先出现的戏剧演出高潮为“爱美剧”
及小剧场运动,也就是业余戏剧(“爱美”即Amatuer的音译)。“爱美剧”
非常重视剧本的创作,因此五四后出现了不少可供阅读的文学剧本。早期中国
话剧的创作者和奠基者包括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洪深(《赵
阎王》、《五奎桥》)、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欧阳予倩(《泼
妇》)等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6 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30年代中国话剧走向成熟,文艺界出现了各种戏剧思潮(如红色戏剧、国防戏剧、
农民戏剧等)和不少以商业演出为主的职业剧团。此时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也出现一
位大师级的剧作家——曹禺。他创作了不少经典剧作,包括《雷雨》、《日出》、
《原野》、《北京人》等。曹禺的出现使中国现代戏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
国观众中扎根。同时他也培养及影响了几代的中国剧作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话剧被引入中国至今已超过百年,出现不少剧作家及经典名剧,除了曹禺外,四五
十年代还有夏衍(《上海屋檐下》)、郭沫若(《屈原》)、老舍(《龙须沟》、
《茶馆》)等;六七十年代及文革时期则是“革命样板戏”一枝独秀,戏剧成为政
治的宣传工具;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则有一批实验戏剧或探索戏剧的出现,
主要剧作家是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90年代,小剧场戏
剧达到高潮,戏剧创作兼顾商业性和实验性,代表剧作家有孟京辉、牟森、林兆华
等。此外,戏剧在台湾的发展也非常蓬勃,特别是在80年代出现了一个风靡两岸三
地的剧作家赖声川,其多部创作都是雅俗共赏的卖座戏剧。

自测 7.1

试说明中国现代戏剧的诞生和发展过程。

7.2 曹禺《雷雨》及其主题思想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1910年出生于天津,1922年
进入以演话剧活动著名的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开始演
戏。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就写出《雷雨》。此后几年成
为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
人》、《家》等(被誉为曹禺的“五大杰作”)。曹禺可说是
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他的剧作标志着五四以来中国话剧创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 147

作进入了成熟期。他善于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和高度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典型
人物,其戏剧情节结构紧凑而缜密,又包含诗意,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

《雷雨》首先发表在1933年的《文学季刊》上,直到1935年才首次被搬上舞
台。首演后此剧旋即获得好评,并造成戏剧界的轰动,各大型剧团纷纷在大剧
场演出。1936年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卡尔登剧院连续演出超过百场的《雷雨》,
场场爆满,盛况空前,成为当时的一股文化热潮,同时也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
话剧职业化的进程。至今,《雷雨》仍是中国话剧界一出经典名剧(2007年张
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即改编自此剧)。

《雷雨》共有四幕,加上一个序幕和尾
声。故事叙述周公馆的太太繁漪不堪忍
受周朴园封建家长制的束缚,与继子周
萍展开不伦之恋。后来周萍开始悔恨与
繁漪的关系,并爱上侍女四凤。同时,
繁漪的孩子周冲也爱着四凤。四凤的母
亲鲁妈来到公馆,周朴园才赫然发现鲁
妈就是他30年前抛弃的前妻,也就是周萍的生母——侍萍。而周朴园与侍萍的二儿
子大海恰巧又领着矿上的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在雷雨之夜,准备与四凤一起出走
的周萍,在父亲的威逼下认母,四凤才明白她心爱的周萍竟是同母异父的哥哥。她
无法承受这残酷的现实,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而周冲去救她也触
电身亡。最后周萍开枪自杀,侍萍和繁漪都因这惨剧疯了,全剧在雷雨交加
的恐怖气氛中结束。

《雷雨》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之上。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开
掘和阐释。历来许多评论从现实主义出发,认为《雷雨》表现的是一出家庭悲剧或
是“社会问题剧”,揭露并批判了资产阶级封建家庭的丑恶、腐朽与没落。周朴园
即是这种罪恶的代表人物,他是带着浓厚的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为人封建而专制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48 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如第一幕强迫繁漪喝药过程)、贪婪又残暴(在矿场上血腥屠杀罢工工人,草菅
人命),并且无情虚伪。他因身份问题抛弃了刚生下儿子的侍萍,却保留屋子的装
饰作为纪念,表面上表现出思念的深情姿态。可是当侍萍又重新回来时,他说出口
的却是冷酷无情的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还认为侍萍是回
来勒索他的,想用钱解决了事。随着情节的推进,一步步撕开了周朴园“忏悔”和
“深情”的假面具。作品中还对侍萍、蘩漪、鲁大海等为代表的被压迫者表现了深
刻的同情,并赞扬他们以微弱力量反抗封建专制的家庭制度和剥削的资本主义制度
的勇气。

不过,若去掉社会角度或阶级立场去看,《雷雨》所表现出的并非仅仅是社会问题
那么简单。曹禺曾说过:“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 ...... 这固然有写实际
的东西在内(如罢工 ......),但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事实上,《雷雨》也
可看作是一部关于人性或命运的悲剧。也就是说,《雷雨》的核心所关注和探索的
是人的命运之谜——人总想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最后还是把握不住、反抗不了,最
后只能让命运牵着走向悲剧。在剧中,周萍与四凤、蘩漪、周冲之间不伦之恋的发
生和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带着命运里既“偶然”又“注定”的成分:既有他们
个性上的使然——周萍的软弱、繁漪倔强、带“毁灭性”的性格;也有命运巧合的
安排——四凤冥冥中回到周家帮佣,还爱上同父异母的哥哥周萍。最后这些人都没
办法冲破命运之网,只能走向毁灭一途。

诚如曹禺本身所言:“《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
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年轻的曹禺创作《雷雨》,是他表现
对于广大宇宙和生命的神秘性的一种探索和思考。因此《雷雨》全剧笼罩着一股神
秘的气氛,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人类的意志总抵不过命运的安排。此外,这种神
秘感还来自作者也难以说明的宗教文化情结,主要表现为基督教的“劝善惩恶”观
念:使那些深重的罪恶毁灭,并获得重生。戏剧的序幕和尾声的设置就有此深意,
如序幕的场景为一座教堂的附属医院,还有教堂钟声、宗教音乐、弥撒声,以及从
两名纯洁孩子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此外,还有尾声:从激烈惊悚悲惨的高潮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 149

中迅速抽离,回到序幕的现实,在一股平静的忏悔情绪中结束全剧。这种仿效
希腊悲剧的尾声安排,是以通过命运所带来的悲剧色彩达到洗涤净化观众心灵
的效果(但演出往往将这两部分删除,虽不影响故事主线,但从而也削弱了
“命运悲剧”的色彩)。

除了深刻的主题,《雷雨》在艺术上也是非常成功的。首先,情节复杂却结构
精巧:全剧按着传统戏剧创作的“三一律”闭锁式结构进行——时间集中在一
天之内(早上到凌晨)、两个主要场景里(周家客厅和鲁家)发生。作者还巧
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发生在周家和鲁家的一
天)和过去(周朴园和侍萍的过去、周萍和繁漪的过去等)交织起来,推动剧
情的发展。此外,《雷雨》的情节非常紧凑,矛盾冲突尖锐,而且层层铺垫直
至最后一幕爆发,有非常浓厚的戏剧性。全剧由始至终只有八个人物,个个性
格鲜明:周萍的懦弱逃避、繁漪的倔强疯狂、周朴园的狡猾虚伪、周冲的天真
烂漫等;人物语言也高度个性化,且每句对话都经过仔细锤炼,含有丰富而巧
妙的潜台词,例如当周朴园遇到侍萍后两人一步步相认的过程,两人一来一回
的对话充满弦外之音,连几个语助词“哦”都富含深意。以下节录几句(括弧
为“潜台词”,不出现在剧本中):

周朴园: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
坟在哪儿吗?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闲事”二字暗指她已与你没有任何关
系。)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反问,暗讽周朴园说谎。)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潜台词:这人并没有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50 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活动 7.1

试阅读并比较有序幕、结尾与无序幕、结尾的《雷雨》剧本,说明有何
不同的感受。

自测 7.2

1. 试分析《雷雨》的主题思想。

2. “《雷雨》是一出命运悲剧。”试举例论之。

3. 试简论《雷雨》的艺术特色。

4. 分析以下人物形象:

(a) 繁漪 (b) 周朴园 (c) 周萍

7.3 老舍《茶馆》及其艺术特色

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老
舍在三四十年代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
上。不过,在1949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后
老舍就开始潜心于戏剧创作。从1950年
写鼓书艺人命运的《方珍珠》开始,到
1965年为止,老舍共创作了23部剧作。
写于1957年的《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也被视为中国当代戏剧最为重要的剧
作之一。《茶馆》在1958年首次被搬上舞台,尔后几十年间在国内外演出均受
到欢迎和好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 151

三幕剧《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它以
一家北京茶馆“裕泰”作为背景,以
三个时代(即戊戌变法后的清末、军
阀混乱的民初以及抗战胜利的国民党
统治时期)为历史纵切面,表现该茶
馆的起伏和变迁。这三个时期皆是中
国政局混乱、黑暗腐败、民不聊生的
年代。可以说,《茶馆》的每一幕都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化。作者以此来表现
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以及剧中各个小人物如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人
的人生遭遇和命运。透过“茶馆”的没落及其中人物的悲惨命运,作者主要反映了
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揭示出“葬送三个(黑暗)时代”,建立新中国的主题。

《茶馆》的经典性除了表现在其宏大的主题外,还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在戏剧结构上,《茶馆》所采用的是和《雷雨》传统的锁闭式结构有所不同的“人
像展览式”或“图卷戏”结构。戏剧以茶馆作为舞台,以无数个画面和小故事组织
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展现了复杂的时代和人生。全剧三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
事情节或中心故事,也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心
人物。《茶馆》的剧情不讲究起承转和,也不围绕戏剧冲突展开,而是采用了横断
面的方法,以人带戏,即通过众多人物的“亮相”和行为活动来带动情节的发展。
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这三个主要人物贯穿三个时代,但他们并非牵动整个剧情
的主人公。事实上,剧中的人物并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各种人物相继登场,每个
人的台词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掌柜的王利发、
相面的唐铁嘴、当差的二德子、爱国的常四爷、说媒的刘麻子、贫农康六及女儿康
顺子、封建余孽庞太监、流氓头子黄胖子、卖小妞的乡妇、维新派的秦仲义等等,
可以说每一个人,每一个场面都是一个故事,耐人寻味。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52 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茶馆》人物之多,是其他戏剧难以匹敌的。此剧共有七十多个人物,光有名有姓
的就有四十多个。如此人物众多、情节也看似松散的剧作,且时间跨度极大,但老
舍匠心独具作了一些处理来达到结构的整体感。除了地点集中——以裕泰大茶馆为
唯一背景外,他还在人物的出场上作了安排: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由
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如唐铁嘴、刘麻子、宋恩子则“父子相承”(父亲和
孩子都有相同的职业和个性);无关紧要的人(如第一幕中的老人)“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这样一来,整个故事虽无中心情节但不至于松散脱落。

此外,《茶馆》对人物的塑造也非常成功。虽然剧中人物众多,每个人物出场
的时间不多,但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例如茶馆掌柜王利发是典型的“顺
民”形象,他精明而干练,苦心经营、改良父亲所有留下的茶馆;并且谨慎、
世故、圆滑,八面玲珑,“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欢喜”。然而最后茶
馆却被人霸占,他走头无路,上吊自杀。除了王利发,剧中还刻画了常四爷、
秦仲义、刘麻子、唐铁嘴等一批独具个性的人物。老舍赋予人物高度个性化的
语言,做到“话到人到”、“开口就响”,寥寥数语就把一个人的性格刻画到
位,如旗人常四爷一句“大清国要完”显示出其心直口快的个性;信洋教的马
五爷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就把二德子欺善怕恶、洋人当道的丑陋嘴脸展
示出来。同时,作者也善于捕捉人物的“闪光点”,即不把人物的生平事故一
一道来,而着重描述人物的几个侧面。例如秦仲义在第二幕并不出现,但通过
剧中其他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对其“实业救国”的梦想和失败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

与其小说一样,老舍的剧作大多以北京为背景,拥有浓厚的“京味”色彩,具
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茶馆》的场景选择——一个极富有中国地域特
色和民族特色的“茶馆”,就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茶馆是中国社会,尤
其北京随处可见的公共场所,是北京市井生活的重要部分。这里聚集了上至高
官富豪,下至社会底层贫民百姓、三教九流等各个阶层的人物,也是各种社会
力量交汇冲突的地方,可说是旧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茶馆的发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 153

变迁和茶馆内众生相的描绘,老舍成功展示了一个中国旧社会落败的象征。此
外,《茶馆》的语言富有浓厚的京味色彩,风趣幽默、精炼生动。同时剧作也
蕴含着丰富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例如嗜好娱乐(遛鸟、斗蟋蟀、数来宝)、饮
食(烂肉面)、习俗(算命)等,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老北京市井民俗图
景。

活动 7.2

试找出第一幕中只说一句台词的人物,这个人是否可有可无?说明作者
赋于此人的意义。

自测 7.3

1. 试详述《茶馆》的“京味”特色。

2. 举例说明《茶馆》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

3. 试论《茶馆》的结构特色。老舍如何把枝叶散漫的情节串联起来?

7.4 高行健《绝对信号》及其创新手法

高行健(1940–),江苏泰州人,1962年
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1977年进入
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他于1981年出版理论论
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是较早介绍西方
现代文学的著作,在当时引起很大的社会反
响,同年也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除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54 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从事小说创作、戏剧翻译和理论著述外,高行健也创作了不少话剧。1982年他
执笔的《绝对信号》发表和上演后,引起广泛关注。他先后创作了《车站》、
《野人》、《彼岸》和现代折子戏《模仿者》、《躲雨》、《路难行》等,并
且有《现代戏剧手段初探》问世。现旅居法国,20世纪末因长篇小说《灵山》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华人作家。

高行健是8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探索剧作家。“探索戏剧”是指80年代中国的戏
剧改革所留下的一批戏剧。这些戏剧有别于早前剧作家的现实主义戏剧观,它
们多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内容上表现人的多种面向(尤其是内心世界、
精神世界),和艺术表现上则采用象征、荒诞等现代主义形式。“探索戏剧”
的特征包括:戏剧结构上有所变革,不再具有连贯性、逻辑性,而是呈现自由
松散的形态;在艺术追求上广为吸收和借鉴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各种形
式;演出方式及和观众关系有所变化,缩小舞台与观众的距离(即打破“第四
堵墙”。第四堵墙为一种传统的戏剧理论,主张将演员和观众分开,要求演员
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把面向观众的一面看成是一堵墙)。

高行健的作品在80年代发表时常常因其创新的形式和独特的思想内涵而引起很
大的反响及争议。他博采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艺术手法,对话剧艺术进行多方
面的探索,力求创造“一种不同于老式戏曲而又保存和发扬了它的艺术传统的
新戏剧,一种和西方现代戏剧不大相同的东方现代
剧”(高行健语)。他尤其具有强烈的剧场意识,
除了注重戏剧的表演功能以及演员与观众的直接交
流,也善于发展多主题、多层次、多声部的戏剧形
式。

《绝对信号》由高行健和刘会远合作创作。剧作在北
京公演时,创下了百场爆满的记录。此剧是一出无场
次的心理分析剧,剧情发生在“一列普通火车的最后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 155

一节守车”上。临时工黑子为筹钱结婚,在车匪的威胁下答应协同作案。他借助与
见习车长小号是同学的关系将车匪带上火车车,其女朋友蜜蜂也碰巧上了这趟车。
在老车长、蜜蜂和小号的感召下,黑子的内心展开了激烈的天人交战。他在邪恶与
正义中挣扎,最终醒悟而协助车长制伏了车匪。这个具有现代象征内涵的故事,表
现了作者对人性和个体的生存意义的思考:现实与理想、人性的善与恶、人的权利
与责任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绝对信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其艺术形式上。首先在戏剧观念上,作者打破
了传统的“第四堵墙”理论,即演员和观众不可作直接的交流。高行健在《绝
对信号》中选择小剧场形式的演出方式,将舞台安置在观众中间,并且打破台
上台下的界限,演员除了可以在舞台和观众中间来回走动,还可以和观众们对
话,使观众也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例如在“蜜蜂的想象”这段戏中,在列车驶
入隧道而形成全黑的场景中,剧本要求“蜜蜂追随着笑声从车体中走到观众面
前”,然后她除了在光圈里自言自语,还向观众展开对话、设问,由此展示了
她的心理状态。

《绝对信号》的创新还表现在时空的结构方式上。它打破了传统话剧只在现实时空
里表演“现在进行式”的客观时序(即在通常情况下,戏剧总是会按照时间顺序来
展现正在发生的事件)。在《绝对信号》中,除了演出正在车厢里发生的事件,作
者还使用意识流手法,安排人物去回忆过去的事件并将之演出,同时也把人物的想
象和内心深处的心理世界外化出来。这种方式打破了现实正常时空的逻辑,从而使
整出戏呈现出浓厚的主观色彩。如黑子在车上与蜜蜂重逢后,舞台上经过光影和音
响的变化而把时间拉回到过去,演出了他在回忆中与蜜蜂的相爱、迫于生存的烦恼
和他被车匪怂恿的心理变化;又如当列车三次经过隧道时,舞台全部变暗,只有光
束打在人物的脸上,分别展示了黑子、蜜蜂和小号各自想象的情景,刻画了三个人
之间的内心矛盾和黑子盗车之前的紧张心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56 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与此相关的是,剧中增多了“内心表现”的成分,极大地扩展了戏剧的表现
力。一般戏剧大多以人物外在的动作和对话为主。而《绝对信号》除了把人物
内心的想象和回忆外化为舞台场面之外,还多次以夸张的形式展现出人物之间
的“内心的话”,以人物的内心交流或心理交锋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如黑子和
蜜蜂在车厢里相逢时,舞台全暗,只有两束白光分别投在他们身上,他们在火
车行驶的节奏声和心跳的“怦怦”声中进行心灵的“交谈”(在现实中其实并
没有对话)。又如车长和车匪在最后亮牌之前的心理交锋,舞台上的人物都定
格不动,两人展开一番激烈的内心较量,而这较量又通过“对话”的外在形式
展现出来。

此外,《绝对信号》也在舞台语言有所创新。高行健在剧作中大量运用了光影和音
响的效果,除了用来调整场景,还利用这些效果来制造一种超现实的氛围,深入地
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感受。例如当黑子回忆与蜜蜂恋爱时所打出的蓝绿色光影和优
美抒情的音乐,产生一种柔和温暖的感觉;小号回忆向蜜蜂求爱时的红光与光明而
热情的号声,表现了号子的热烈情感;黑子在想象自己犯罪时的全场黑暗加上无调
无节奏的嘈杂音乐,反映了黑子挣扎于善恶之间的心理状态;还有小号想象自己面
对黑子犯罪的复杂心理时的白色追光与由打击乐器演奏的无调性音乐等,从整体上
为剧情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铺垫出了一层非常强烈的主观效果。

活动 7.3

试阅读《绝对信号》并找出剧作中表现心理活动的情节,再揣摩演员该
如何通过肢体表演来呈现此心理活动。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 157

自测 7.4

1. 试分析《绝对信号》中的声音和光线的运用及其效果。

2. 试以《绝对信号》为例,论高行健剧作的创新手法。

7.5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及其后现代技巧
赖声川在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1966年回到台北,在台
湾读完中学、大学后又去美国深造,1983年获得美国加州
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史丹
福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他在29岁开始剧场创作,
被誉为“台北剧场最闪亮的一颗星”。1984年创办的民间
戏剧团体“表演工作坊”,至今还享负盛名。他创作多部
经典戏剧,代表作包括以传统相声寄寓现代内涵的相声系
列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谁来说相声》
等;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回头是彼岸》、《来,大家一起来跳舞》、长达七
个半小时史诗剧《如梦之梦》及近期演出的《宝岛一村》等;同时还导演电
影2部(《暗恋桃花源》等)及制作多部电视作品(《我们一家都是人》),另有
剧场导演作品22部。

赖声川对台湾剧坛的影响重大。他努力扩大台湾戏剧观众的层面和数量,力求让戏
剧达到“雅俗共赏”。他既借鉴现代西方戏剧的表演方式,也学习中国传统戏曲。
同时,他提倡一种“集体即兴创作”的方法来创作及导演戏剧。这种“集体即兴创
作”要求演员不仅仅是演出戏剧,而是一起参与创作活动。“集体即兴创作”主要
由导演构思,并和演员们先拟好一个表演方向,然后分别搜集资料,再于排练现场
即兴表达、反应,彼此讨论切磋,最后由导演统一完成。因此这种戏剧创作通常都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58 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是排演后才会有成文的剧本。赖声川所参与的创作,大多采用这种演出形式,包括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场场爆满,引起全城轰动效应,形
成一种文化现象,赖声川也因此于1988年获得“国家文艺奖”。尔后二十年来
此剧在两岸三地的演出均获得佳评。《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
“暗恋”和“桃花源”是分属两个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同一晚
晚彩排的合约。双方同时间出现在舞台上,争夺舞台使用权,谁也不肯相让。
由于演出在即,他们最后不得不同时一起彩排。于是两剧演员在台上相互错接
台词,彼此干扰却又产生微妙共鸣,出现了一种古今悲喜交错的奇妙效果。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
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苦相思40年后才得以相见。
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也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老
陶的妻子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因此离家出走,却碰巧去到桃花源,在那里
过得非常惬意。他因思念家乡而回到武陵,却发现春花已和袁老板成家生子,过得
很不幸福。与此同时,还有不属“暗恋”或“桃花源”剧组,正在寻找男友的神秘
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刘子骥,不断在剧场中跑过、探寻。

《暗恋桃花源》以一种后现代的手法对传统的创演手法进行了颠覆。《暗恋桃
花源》是一部悲喜剧,观众往往会在充满颠覆性和笑闹的演出中又笑又哭。但
在三个看似不相干的故事里,以及看似胡闹而凌乱复杂的情节里,其实都蕴含
着同一个关于“寻找”的人生主题:对于美好的追寻而不得——江滨柳寻找初
恋云之凡、老陶寻找桃花源、神秘女人寻找刘子骥。此剧可说孕含了丰富的时
代意义和人性中共同的梦想和无奈,令观众大笑之余又回味反思,呈现了一种
后现代于游戏中寄寓严肃课题的特征。

与情节整一、时空统一和结构紧凑的传统戏剧比较,《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
特征还表现在其零碎的情节及剪辑拼贴、互文的手法上。《暗恋桃花源》讲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 159

了三个故事——即“暗恋”、“桃花源”以及剧场排练的过程(比如道具和背
景的设置及导演导戏的过程等),同时还包括一段神秘女子不断寻找刘子骥的
故事。这三个故事在演出中是断续、复杂而不完整的。导演以一种巧妙方式把
这些即复杂又破碎的情节重新剪辑并拼贴起来。首先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
典型的戏中戏形式——剧中角色在舞台上表演另一套戏剧。《暗恋桃花源》的
奇特之处还在于它包含了两部戏中戏。这两部戏中戏又不时交织重叠,不仅有
空间上的重叠,也有对白的交织。《暗恋》与《桃花源》这两个原来互不相干
的故事,由此而被重新切割剪裁,两部剧一会儿轮番上演,一会儿在同一舞台
上“各自为政”,一会儿却互相干扰,在干扰之中又产生故事。这造成了戏中
有戏,戏外仍然有戏,观众彷佛置身于一个戏的世界。

同时,赖声川也巧妙地将戏中戏与复合主
题、双线索相结合,观众很容易的解读出
来《暗恋》和《桃花源》的互文性。也就
是说,实际上剧里的两个话剧起了结构上
互相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互相对照的
功能。他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与说明。
按照赖声川本身的说法,《桃花源》是补
充说明《暗恋》的,桃花源中武陵即暗恋
中作为凡人的江滨柳的生活,而桃花源则
是江滨柳心中的云之凡。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暗恋》的另一个结局:《桃花
源》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无奈的生活中,其实就是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潜在”
结局——若江与云当初获得结合,可能最后也会陷入现实生活的烦恼和问题之中。

此外,在《暗恋桃花源》中,由于《暗恋》和《桃花源》剧组同时在排戏,情节的
破碎和拼贴也造成时空的交错。这种交错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暗恋》戏剧的
安排让江滨柳穿行在现实与过去之间。借助梦幻和对云之凡深深的思念,江滨柳冲
破现实的逻辑直接从病房进入到当年的上海。他以老年形象出现,使我们得知这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0 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是他的幻觉而不是回忆。第二个层次更为独特:剧场是一个时空,《暗恋》中
的台湾是一个时空,《桃花源》中的古代又是一个时空。这三个时空在剧中不
是并列的,而是平行交织。在第五幕戏中两个剧组同时排戏,互相又干扰又有
协调,由于台词之间的相互衔接,三个时空同时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时空交
错的现象。例如:老陶要离开桃花源,白袍男子叫他回来;江滨柳想清静让江
太太回去,江太太不肯回去。两个剧组在“回来”“回去”的对白拉锯战中,
老弱的江滨柳对老陶大吼一声:“你他妈的给我滚回去!”这种“凑巧”的情
况不但带来趣味性,还把古今时空交织在一起,观众仿佛置身于错乱的时空中。

《暗恋桃花源》成功地把通俗与严肃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打破以往严肃文学、纯文
学与通俗文学的截然对立的界限,反映出八十年代台湾戏剧界的普遍倾向,既有艺
术上着意创造,同时也历久弥新为戏剧文学带来一群又一群的观众。

活动 7.4

1. 试在网上观赏本剧改编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并加以讨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IrxWMuGkMc/)

2. 剧中神秘女人寻找刘子骥的情节共出现几次?试找出有关情节并
探寻其背后意义。

自测 7.5

1. 试分析《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手法。

2. 试说明《暗恋桃花源》的戏中戏结构及其独特之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七章 现当代戏剧  161

 中国话剧是在西方话剧的影响下萌芽诞生的一种完全的“舶来品”,在19世
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表演
体系。

 从现实主义的观点出发,《雷雨》是揭露并批判了资产阶级封建家庭的丑恶、
腐朽与没落,对被压迫者和被奴役者表以深刻的同情。但是,《雷雨》同时也
可看作是一部人性的悲剧或命运的悲剧:人总想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最后还是
把握不住、反抗不了,只能让命运牵着走向悲剧。

 《茶馆》所采用的是和《雷雨》传统的锁闭式结构不同的“人像展览式”
或“图卷戏”结构。全剧三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贯穿始终
的矛盾冲突,更没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中心人物。

 《茶馆》拥有浓厚的“京味”色彩,以极富有中国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茶
馆”为背景,加上京味语言的灵活运用及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展现,体现出丰富
的民族文化内涵。

 《绝对信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其艺术形式上,作者打破了“第四堵墙”
理论,让演员和观众直接交流。同时也利用光影和声音效果,打破现实客观时
序,把人物的主观想象和内心深处的体验外化出来。

 《暗恋桃花源》是导演赖声川以“集体即兴创作”的方法进行创作。他以一种
后现代剪辑、拼贴、互文、时空交错的手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的创演手法,
在玩笑中寄寓着关于“寻找”的人生主题。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2  第七
七章 现当代戏
戏剧


现代戏剧 探索戏剧


命运悲剧 第四堵墙


三一律 戏中戏


人像展览式结
结构 悲喜剧

京味特色 后现代戏剧创
创作手法


钱理群、温如敏
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
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
北京:北京大
大学
出版社,1998年,


王家平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北京:北京
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陈思和:《中国
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
海:复旦大学出
出版社,1999年
年。


姚代亮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桂林
林:广西师范大
大学出版社,22004。


张健主编:《 学作品选(下
中国当代文学 下册)》,北京
京:北京师范
范大学出本社 ,
2008年。


曹惠民主编: 《台港澳文学教程》,北京
京:汉语大词典
典出版社,20000年。


赖声川:《赖声
声川剧场:暗恋桃花源&红色
色的天空》,北京:东方出
出版社,2007年
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 网络文学
预期学习成果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够:

1. 说明网络文学的特色。

2. 分析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艺术特色。

3. 解释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都市精神。

4. 分析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历史色彩。

 导言

网络文学是一种始于90年代,并于21世纪发展并蔚为风潮的文学形式。本章介绍这
种新的文学类型,以让你具备一些相关知识。网络文学浩瀚如海,本章选择三部具
代表性的网络作品,包括最早受到瞩目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网络都
市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以及网络历史小说《明朝的那些事》。通过对三
部小说的讨论,你将更了解网络文学的特殊性质所产生的特色,例如语言的趣
味性、通俗化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4  第八章 网络文学

8.1 网络文学简说

始于90年代初的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逐渐深受读者欢迎。网络文学的非书面传
播形式,以及它的电脑化平台,使到它的流传速度浩如烟海,甚至迈向“无国界”
(globalization)。

网络文学在文体归类上和传统文学一样,基本上可以分成小说、散文、诗歌等
形式,其中以网络小说发展最为蓬勃。小说中又尤以长篇为主,涉及题材广泛,
有玄幻、言情,也有历史、都市等。前者如引起热潮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及
《后宫·甄嬛传》,后者如《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

这种以电脑和网际网络为创作工具和载体的体裁,包含了好几个特征:

(a) 小说题材自由广泛、无拘束,故事内容属大众化,倾向于幽默搞笑、现代
都市男女情感等叙述。

(b) 语言通俗、文字浅白易懂,叙述结构不严谨,属于“通俗文学”。

(c) 多角度、多面向、具时代感的人物性格描写,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年轻一
辈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体现新一代活在电子资讯时代的群像百态。

(d) 网络文学的运作模式趋向商业化,其创作生产以及消费体制与传统文学有
异,往往以文章点击率多寡来决定作者的“受欢迎程度”与流传性。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网络文学  165

近20年来网络文学在中国、香港、台湾等华人地区获得迅速发展,在文坛占有一席
之地,而且培育了不少网络作家人才,形成了一股崭新的“电子文学”风气。台湾
代表网络小说作家包括了藤井树、蔡智恒、九把刀、敷米浆、穹风、橘子、蝴蝶等
等;中国内地代表网络小说作家则包括明晓溪、顾漫、天下霸唱、南派三叔、天籁
纸鳶、郭妮、桐华等等;此外,来自香港代表网络小说作家包括了孤泣、向西村上
春树等人。

在网络文学的热烈发展期间,作家们出产了许多深受大众读者欢迎与喜爱的代
表作,这包含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九把刀著)、《第一次的亲
密接触》(痞子蔡著)、《我们不结婚,好吗》(藤井树著)、《你转身,我
下楼》(敷米浆著)、《永生》(梦入神机著),《原版中国神话故事》(马
尔夫著)、《告别薇安》(安妮宝贝著)、《武林外传》(宁财神著)、《鬼
吹灯》(天下露唱著)、《盗墓笔记》(南派三叔著)、《凤阙九重》(赵炯
炯著)、《诛仙》(萧鼎著)、《有个女孩叫Feeling》(藤井树著)等等。

网络小说创作在未来的趋势,可谓蔚为大观。

活动 8.1

试举出5位你所认识的网络作家,并简介他们的作品。

自测 8.1

试说明网络文学的概念和特征,并举出一些受欢迎的网络小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6  第八章 网络文学

8.2 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艺术特色

蔡智恒(1969年11月13日-),他的网上
用户名是jht,笔名为痞子蔡。他生于台
湾嘉义县布袋镇,是网络文坛中最早成名
的中文网络小说作家之一。蔡智恒出生一
个普通家庭,1984年高中毕业于台南一
中,并考上国立成功大学。他在2000年毕
业于成功大学水利工程研究所博士班,目
前为台南市康宁大学文化创意学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1998年3月,当蔡智恒在成功大学修读水利工程时,在台湾的网站BBS连载成名
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至此之后,备受瞩目,成为华人世界第一代网络小
说家之首。蔡智恒主要作品包括《第一次亲密接触》、《7-ELEVEN之恋》、
《爱尔兰咖啡》、《檞寄生》、《夜玫瑰》、《亦恕与珂雪》、《孔雀森林》、
《暖暖》、《回眸》、《鲸鱼女孩•池塘男孩》、《蝙蝠》、《轻舞飞扬》等。
蔡智恒也因此被誉为“汉语网络文学旗手”。然而,创作对他而言无关与利益
挂钩,而只是为了满足自身想写作的欲望与冲动。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蔡智恒首篇网络小说作品,它标志着蔡智恒开拓网络
创作生涯,也是蔡智恒小说的最初高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故事讲述在
1997年9月,小说中的男主角在网络BBS昵称为“痞子蔡”,并在网络聊天室中
邂逅就读同校的女网友“轻舞飞扬”。之后,“痞子蔡”准时在每日凌晨三点
上线于聊天室,与如梦似幻的“轻舞飞扬”聊天,依靠电脑屏幕上的文字来维
系感情。慢慢地,经过三个月的聊天过程后,他俩渐渐对彼此产生爱慕之感,
终于决定于1997年12月30日在台南市大学路的快餐店麦当劳相约见面,并且一
见钟情,展开浪漫爱情之路。两人开始在不同地点约会,如两人在台南市友爱
街的南台戏院欣赏电影“铁达尼号”,也一起参加成功大学校园举行的跨年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网络文学  167

活动。尔后,“轻舞飞扬”因为身患的慢性病——红斑性狼疮病情复发,不得
不于元旦返回台北,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接受治疗,最后病情加剧不幸病逝于
医院中。痞子蔡收到了轻舞飞扬预先留下的信件,内容令人为之动容,两人美
丽的爱情机遇也因此在1998年划下句点。《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共34章,本文
节选是小说中的第1章至第15章,描述痞子蔡与轻舞飞扬初次相遇直到恋爱的过
程。

蔡智恒通过描绘“痞子蔡”与其网友(女朋友)“轻舞飞扬”在网络上相识、
相知、相爱的爱情之旅,表现了九零年代后电子资讯社会用户的生活与思维,
真实地“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于网络的拥护、爱戴,以及网络在男女情感之
间的重要性,揭示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的差别,
进而展示了新一代电子科技网络能够拉近远距离,使之在现今社会不可磨灭”。
这也恰恰体现现今大学生对“快餐文化”、“网络科技”的向往,并且打破传
统社会抗拒与“陌生人”交谈、接触的保守观念。例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中“痞子蔡”与 “轻舞飞扬”的网络对话与内在心理:

呵:) 痞子 我该睡了 明早十点上站 陪我吗?”


由她的反应看来,刚才拍的那个马屁,无论是力道与施力点,都是恰到
好处。
跟阿泰在一起这么久,日子倒也没有白过。
“赴汤蹈火 ...... 尚且不辞 ...... 何况陪你聊天乎?”
天啦!我怎么会突然冒出一句这么有深度的话呢?
这句话大概可以列入网路年度十大佳句了。
我想唐伯虎复生,也不过如此吧。
虽说我是受到阿泰的熏陶,但我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更难得的是,我说这句话时,敲键盘的手竟然一点也不会发抖,看来我的确
有在情场中打滚的天分。
我深深地被自己的天赋异禀所感动。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68  第八章 网络文学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体现了网络文学的艺术风格,而这也证明了网络文学为传统
纸介文学展现了新的艺术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刻划的人物个性非常鲜明。痞
子蔡这人物就是其中一个他着力刻画的典型人物。蔡智恒笔下的“痞子蔡”在大学
的生活当中是属于腼腆型男孩,而且平时害羞,对于感情的事宜表现得相当认真保
守。平时他和一位花花公子好友“阿泰”住在同一屋檐下,就读于同一所大学。阿
泰那般放浪不羁,在生活中不断寻找、追求女性,以获得刺激乐趣,更加突显痞子
蔡的内敛个性。然而,痞子蔡却同时间表现出另一种性格。在网络上的痞子蔡,是
一位充满热情、自信,而且能言善道的男生,对陌生人能够畅所欲言,相较于现实
生活中的他,在网络上显得浪漫、幽默。外型样貌平凡不出众的痞子蔡,从来不奢
望真爱会降临在自身上。这也透过痞子蔡的个性表达了现代社会一般大众对于外貌
过分关注的后遗症,直到痞子蔡在网上邂逅女孩
“轻舞飞扬”,才正式打开了自己的心房。

小说的另一个鲜活人物是轻舞飞扬。她是一位患有遗传性红斑狼疮的女孩。其外貌
出众美丽,总希望让自身生命多一点色彩。她偶尔与痞子蔡在网上相遇,而且不可
抑制地和痞子蔡日久生情。这也显示了轻舞飞扬在网络中大胆开放的个性。她不但
不担心在网络中相识的陌生人“痞子蔡”是否不怀好意,也更进一步地相约出来见
面,显示了现代女性的勇敢与大方。网络的虚幻未曾切断两人对于感情的憧憬,只
盼望拥有一段开心美好的爱情回忆,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蔡智恒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语言运用方面中,尽使用了网络文学所属的一些
语言特色。首先,《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体现出网络小说常包含的幽默、诙谐、生
动、机智的语言技巧。文中男主角痞子蔡一出场所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幽默诙谐,
属于蔡智恒在网络小说创作中惯有的基本语言风格。在作品当中,蔡智恒常常在每
一个段落的开始前,以一些无厘头、有趣的网络语言来作为开场白,文字当中充满
着对于某种大自然现象、社会的调侃和反讽、自嘲等,让人忍俊不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网络文学  169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
所以我并不爱你。
...... 而她,真是个例外。她竟mail告诉我,我是个很有趣的人。有
趣?这种形容词怎么可能用在我身上?就像用诚实来形容李登辉一样,都
会让人笑掉大牙。我想她如果不是智商很低,就是脑筋有问题。看她的昵
称,却又不像,她叫"轻舞飛扬",倒是个蛮诗意的名字。 不过网络上的
昵称总是虚虚实实,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做不得准的。换言之,恐龙绝
不会说她是恐龙,更不会说她住在侏罗纪公园里,她总是会想尽办法去引
诱你以及误导你。

随着故事的展开,痞子蔡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从现实中的内敛害羞大学生,一转
身在网络上变得热情、大胆、奔放。而这一切的转变显示,都依赖着文中幽默、风
趣的语言来表达出来。

另外,《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使用了大量的网络用语,让整部作品生色不少。蔡
智恒善于从网络用语中提炼出自己特有的特色,促使作品的语言运用具有一定的游
戏性、自由性与创意性,打破了一贯传统的常规语法。例如:“恐龙”代表外貌长
相不佳的女性,“青蛙”代表外貌长相不佳的男性,“当机”代表电脑发生故障等
等。与此同时,《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语言不严肃,而且夹杂西方用语如英文、符
号等来表现当下的心情,充分体现了现代网络聊天语言的方式。如:“^_^”代表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70  第八章 网络文学

快乐的心情,“=(”代表失落、沮丧,“:p”代表吐舌头,“:D”代表张口大笑等
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常常出现中英文单词混合运用的现象:

该让“轻舞飞扬”出场了。自从她头壳坏掉mail给我并说我很有趣后,我
就常希望能在线上碰到她。不过很可惜,我们总是擦身而过,所以我也只
能回mail告诉她,为了证明她有先见之明,我会努力训练自己成为一个有
趣的人。因此我寄mail给她,她回mail给我,我又回她回还给我的mail,
她再回我回她回给我的mail,于是应了那句俗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虽然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过我和她的冤仇却是愈结愈深。

其实最让我对她感到兴趣的,也是她的plan:

“我轻轻地舞着,在拥挤的人群之中。
你投射过来一样的眼神。
诧异也好,欣赏也罢。
并不曾使我的舞步凌乱。
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
而是我年轻的心。”

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也以精悍简短的句式来表达。网络小说的形式有
别于传统小说——由于网络小说创作较随意,在小说的架构、布局等构思不严密,
语言也倾向简单易明即可。蔡智恒用这种方式来使《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语言更
让大众易明白,减少了以冗长繁复或精雕细琢的句子,让言中之意直接表达出来,
使整部作品形象更为畅快、流利、鲜明。

活动 8.2

试说明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形象。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网络文学  171

自测 8.2

试分析《第一的次的亲密接触》的语言特色。

8.3 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都市精

慕容雪村(1974年–),本名赫群,另有笔名“小
火柴”和“hawking0661”。慕容雪村出生于中国东
北吉林省白山市,是中国当代著名70后网络作家之
一。

1996年,他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修读法律系,并
曾担任职业经理人一职。2000年,慕容雪村开始大
量游览网络。2002年初,他开始在网上发表其首部
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另外,他也发表
了几部代表作如《天堂向左,深圳往右》、《伊甸
樱桃》、《中国,少了一味药》;散文小说集《遗忘在光阴之外》、小说《原谅我
红尘颠倒》等。他的作品更被翻译为英文、德文、法文、越南文、日文、韩文等文
字。在2003年,他获得中国新锐版年度网络风云人物。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虽然是慕容雪村的第一部网络小说,但却因此而大受读
者欢迎,获得不少创作上的肯定与嘉许。故事讲述一位身在成都的年轻伙子——
陈重,本身智商高,在大学求学期间怀有远大抱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大学
毕业出来社会工作,陈重担任成都一家公司销售部经理。在城市生活的他,面对着
社会的金迷纸醉,无法自拔。在物欲横流的都市,陈重开始对功德名利无法自拔,
慢慢地沉沦、放肆过日子。生活中的他糜烂,绳营狗苟,与好朋友若即若离;公司
里的他处处与同事、上司们勾心斗角,甚至计谋害对方于死地;在感情上,耐不住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72  第八章 网络文学

寂寞,勾引了好朋友之妻,让深爱自己的妻子远他而去,错失良缘。城市生活中的
色、利、权,迷朦了陈重的世界,也迷朦了其他人。最后,陈重终于反省于灰色天
穹下。小说以共有37章,本文节选第5章至第18章作为讨论重点。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叙事背景环绕着大学毕业生陈重和朋友而展开。慕容
雪村成功地在这部小说中勾勒出成都人的生活面貌,一群城市人活在竞争、紧逼环
境中的挣扎与矛盾,而且也明显地彰显故事角色的物质欲望。慕容雪村经由创作中
的角色,如陈重与其妻子赵悦的性格描写来感受以及投射成都人的都市精神: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成都就是个不求上进的流浪汉,无所事事,看上去却很快
乐。成都话软得粘耳朵,说起来让人火气顿消。成都人也是有名的闲散,跷脚
端着茶杯,在藤椅上、在麻将桌边,一生就像一个短短的黄昏。走进青羊宫、
武候祠、杜甫草堂,在历史的门里门外,总是坐着太多无所事事的人,花5块钱
买一杯茶坐上一天,把日子过得像沏过几十回的茶叶一样清淡无味。

慕容雪村有力地刻画了《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
每个角色个性和形象,让读者身同体会城市人生活的
荒诞、浮躁、华丽、虚幻、晦涩。《成都,今夜请将
我遗忘》中,叙事的主轴分为两大部分:一、爱情,
二、事业。慕容雪村大胆地在小说中透露陈重与女性
们的多角恋性关系,而以这角度书写来突显城上班一
族的复杂情感关系。陈重与赵悦的婚姻生活,时常发
生严重的冲突。陈重虽然拥有一位心爱自己的妻子,
然而却不懂得珍惜,竟然与其好朋友李良的妻子——
叶梅发生一夜情、并与豆花庄老板娘发生一夜情。这些都深刻地描写了陈重的负面
性格——不负责任、浮躁、晦涩、无情。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网络文学  173

慕容雪村以细腻的文字语言来表达城市男女的感情纠缠,让读者深刻体会人性的堕
落与荒淫。慕容村雪以多线式的叙述手法,来叙述陈重的感情生活。小说描述陈重
与妻房赵悦的婚姻生活时,也不断地让其他女性人物加入叙述线中,丰富了陈重的
感情生活。这些在同一时间线上发生的越轨行为,多以肉欲的放纵描述来体现,让
读者感受小说里复杂的感情生活与社会道德价值观冲撞的矛盾性。这也反映了城市
人在婚姻的坚贞程度上的偏离,道德价值观的沦落、丧失。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另一条叙事线有关讲述城市人的生活故事。慕容雪村也
注重于描写故事里每位角色的职业与特性,让读者能够更了解在成都的上班一族的
工作状态:

刘三工资比我低不了多少,每月4000多,再加上提成,好的时候经常过万。
不过这厮特别狗气,一起出去吃饭,从来没见他掏过口袋,周卫东几次骂他
“铁裤裆”。他们俩有点像当初的我和董胖子,面和心不和,得着机会就互
相打击,我常常是两边安抚,打几巴掌再揉一揉,惹急了干脆就各打五十大
板,所以他们也不敢闹得太过分。周卫东脾气有点像我,大手大脚地花钱,
见了美女流口水,要不是因为他整天大大咧咧地给我捅漏子,肯定比刘三要
混得好。前两天我抓住刘三的一点小辫子,硬是把他的工资降了600块,董胖
子也拿我没办法,据说刘三气得直跳。

慕容雪村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里的男性角色如陈重、刘三、周卫东、董胖
子等人的生活,多是围绕在金钱的追求、薪水的较劲、职场的尔虞我诈。慕容村雪
以活泼有趣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出成都人真实的一面,即在竞争的环境中城市人如
何互相争斗,以获取权与利。

由此可见,慕容村雪以描写成都人的上班形态与互动关系带出了人性的丑陋面,
如陈重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惜出卖朋友,不讲信用,甚至利用自身的职权
关系暗地里做假账。都市中上班一族在公司牟权牟利的阴险一面,都市竞争激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74  第八章 网络文学

烈的生存环境,恰恰能够紧扣都市一族的读者,与他们产生共鸣。故事人物的
喜与悲、忧与愁,更丰富了网络小说的可读性。

在语言方面,《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也体现出简洁利落的叙述方式:

我问妈老汉去哪里了,她说肯定在你王叔家下棋。我爸是个臭棋篓子,刚上
小学时他教我学围棋,两个月后我就敢饶他两子。他退休之后参加了一个老
年围棋班,自以为棋艺大进,非打电话让我回家比画比画。那天下了七盘,
我七战七胜,最后一局爸爸本来占优,收官时一不小心被我围住了一大块,
怎么都做不出两只眼,他要悔棋,我不干,爸爸愤怒异常,伸手把棋局胡撸
了,用河南味的普通话骂我:“我算是白养了你这畜牲!什么嘛,悔个棋都
不让!“赵悦站在旁百强忍住笑,刚出门就前仰后合地几乎摔倒,说我爸真
可爱。

慕容雪村用精炼的字句,毫无雕琢、修饰的简单语言,讲述了陈重与赵悦分享童年
时与爸爸一块儿下棋的经过,把口语化的文字、对话语融入叙述语言中,体现了网
络小说一贯的简约用词叙述,让情感更容易表达出来,使内容更充实。

活动 8.3

阅读《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你认为陈重如何体现都市人的形象?

自测 8.3

试分析《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中有关都市的内容叙述。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网络文学  175

8.4 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历史色彩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当年明月在1979年生于中国湖
北宜昌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他原是顺德海关公务员,
现担任海关总署下属杂志《金锁匙》编辑。他也是副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
者,心灵历史开拓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
目主持人。当年明月习惯于网上写作、发表小说,以
《明朝那些事儿》成名于互联网,受到读者的热烈追
捧。《明朝那些事儿》更被出版成书籍,销售量达至
五百万册,为近三十年来中国最畅销的史学小说读本,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
一。《明朝那些事儿》的一系列作品已被翻译为韩文、英文、日文等多种语文
出版发行。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中国古代明朝(1344年-1644年)300年间的历史故事。
小说以史料为创作基础,从明朝开创期至晚期的时代划分,以历史人物为主线,
来揭露明朝的政治、官场、战争、帝王心术等动态,彻底展示了明朝17帝和其他
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命运。《明朝那些事儿》一共分为7部,从开拓明朝之帝
——朱元璋出身写起,而且叙述了初期明朝中永乐大帝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
和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事迹。小说也讲述了明英宗朱祁
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嘉靖即位、议礼之争、严嵩倒台后的内争外战。此
外,当年明月夜也在小说中讲述了晚期明朝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
起及袁崇焕之奋战,并在大结局部分对整个明朝历史进行了个人的判断、分析、
梳理,让读者了解历史所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事迹。《明朝那些事儿》共分为
七部,本文主要节选第一部来作为讨论的重点。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76  第八章 网络文学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主要讲述了朱元璋的出身,即生于乱世之中,由于父母
双亡,因此在贫穷环境中不断挣扎、奋斗。此部分注重于叙述明朝最艰苦卓绝的
开国过程。在这一阶段,朱元璋与陈友谅较劲,争夺中国天下,更因此而展开了
战太平、太湖大决战。文中也讲述了铲除张士诚的经过,也提及徐达、常遇春等
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永乐夺位的发生、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等叙述。

《明朝那些事儿》虽然属于网络小说,然而其故事根本源于明朝正史,并未因为创
作小说而擅自更改历史事迹,并继续保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当年明月以“作者闯
入”式的叙事手法,即在小说里担任“说故事人”的角色,利用说故事的方式把历
史事迹活泼地展现于读者。作者总是在叙述历史事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批评、
调侃,对小说叙事进行干预,提出哲学思考,为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与启迪。
这往往显示了《明朝那些事儿》比一般现代网络小说具有更高的文学性——其书写
策略含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却跳脱典型的历史文本的书写方式,以文学笔调叙述内
容。当年明月在介绍朱元璋时,就以“说故事”的方式把读者带入历史世界:

一切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
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
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
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出生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
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当年明月以文学话语作为《明朝那些事儿》的叙述方式,将枯燥乏味的古代历史
纪事符号转为说故事的方式,说出朱元璋的生平事迹,达到了当年明月自身所称
的“以人性写历史的原则”:“历史的根本是人。历史人物是人……好人从来没
有干过坏事,坏人从来没有干过好事,就是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许多历史书籍
难以亲近。”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网络文学  177

为了让历史更亲近大众,当年明月以活泼、“草根文化”的创作方式——用通俗
易懂的现代流行语言书写历史,以致被称为“流行文化经典”。学者周枝羽认为:
“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没有想到一部具备了这些
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戏说,我甚至不知道能
不能把它称为小说,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作者毫无保留,也
毫无隐瞒地将明朝皇帝臣子的丑陋面目给展现出来,把大人物“草根化”,突破
保守的历史书写方式。

此外,《明朝那些事儿》以现代语言融入叙述朱元璋的个人简历,格式大胆创
新,介绍人物深入浅出,符合了网络小说的突破传统写作态度,也让读者轻易
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都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78  第八章 网络文学

《明朝的那些事》里的语言,富含游戏性质。当年明月把历史感很强的叙述方式重
新包装,抛开严肃性的词汇,以正话反说来表达,以致呈现一种滑稽、荒诞的用词
手法。这种被称为“反讽”的修辞手法,形成了诙谐、幽默的喜剧叙事效果:

虽然后来朱元璋的环境日渐改善,身份地位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朱棣并没有得
到更多的优待,这是因为随着朱元璋档次的提升,他的老婆也越来越多。而其生殖
能力也值得一夸,在没有他人帮忙的前提下,他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多个女
儿。此外,他还收了二十多个养子,粗略加一下,这些人足够一个加强排的兵
力了。

《明朝的那些事》有别于一般的网络小说题材,也与以往的历史文本不同。小说抛
开了庄重沉稳的历史叙述基调,语言的简明、流畅感让读者享受叙事节奏。相比于
同时期的文化作品,它既非是戏说胡说历史,也并非认真严肃地传达历史,因此成
为社会每一个阶层人士可以接受阅读的作品。换言之,《明朝的那些事》足以满足
现代消费人士的“消费式娱乐”的阅读心态,体现历史题材书写也能够变成一种娱
乐化叙事,形成独特网络历史小说。

活动 8.4

试阅读一部有历史色彩的网络小说并加以讨论。

自测 8.4

1. 试分析《明朝的那些事》的语言特色。

2. 试分析《明朝的那些事》的内容与表现手法。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八章 网络文学  179

 网络小
小说是一种在
在互联网上发表
表的小说类型,
,可以深刻地
地反映现代化的
的电子文
学传播
播形式与转变
变。

 《第一
一次的亲密接
接触》体现了网
网络文学的艺术
术特色,尤其
其对于文字符号
号以及网
络语言的运用。

 都,今夜请将
《成都 将我遗忘》成功
功以鲜明的人物
物个性描写,刻画了现代社
社会城市
人的生
生活模式,反
反映了现代城市
市社会的病态。

 《明朝
朝的那些事》突破了历史文
文本的刻板叙述
述方式,以活
活泼、幽默的语
语言风格
书写明朝正史,符
符合现代大众读
读者的阅读精神
神。

网络小说
说 都市精
精神

人物刻画
画 历史色
色彩

叙述干预
预 人性恶

网络语言
言 草根式
式书写

文字符号
号 消费式
式娱乐

电子文学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0  第八
八章 网络文学


崔晓西:《流动
动的世界——网络与信息》,厦门:厦门
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

谭 络文学批评论》,北京:中
谭德晶:《网络 中国文联出版社
社,2004年。


聂庆璞:《网络
络叙事学》,北京:中文联
联出版社,20004年。


张英:《网络寻
寻欢》,北京:时代文艺出
出版社,2002年
年。


夏志清:《中国 版社,2001年。
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江西人民出版


吴晗:《朱元璋
璋传》,北京:百花文艺出
出版社,2000年
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 儿童文学(一)
预期学习成果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够:

1. 理解现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2. 解释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与文体特征。

3. 说明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主要作家及作品。

4. 赏析儿童文学作品。

 导言

为了让你可以在日后教学中运用相关知识,本教程最后两章着重介绍及分析现当代
儿童文学。本章首先简述儿童文学的概念与特征,以及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及发展
过程。接着介绍早期两个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及代表作,即叶圣陶的《稻草人》和
冰心的《寄小读者》,最后分析了当代台湾两个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子敏)和王淑
芬的作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2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9.1 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指的是专门为儿童创作,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艺
术特色与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这个定义包含了四层意思,那就是:

第一,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而作的各类文学;
第二,这些作品必须是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第三,这些作品应是适合儿童,被儿童接受并乐意加以阅读的作品;
第四,对儿童来说,有着审美、认识、娱乐与教育等多项功能和价值的
作品。

关于儿童文学的定义,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有些人认为儿童文学是“凡是写儿童
的,为儿童写的,儿童自己写的,通通都是儿童文学——只要它适合儿童欣赏”。
这个定义的问题在于其涵盖面太广,因为它几乎包括了人类所有的一切文字制作,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它是优美的,适合儿童
看的,都是儿童文学。这样的定义是过于笼统,缺乏明确的范围。“为儿童写”
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写作意向,“适合儿童欣赏”是写作的效果,因此,凡是为儿童
写而又适合儿童欣赏的文学作品才是儿童文学。

再说,儿童文学作品不一定是要“写儿童的”,也可以不写儿童。因为“写儿童”
并非儿童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最明显的例子是,儿童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和神
话故事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翁往往不是儿童。除此之外,“儿童自己写”也不是
儿童文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读者们根本不限制儿童文学作家的年龄。有些作家已经
年近古稀,还勤奋不息地为儿童写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家并不是儿童。反过来说,
马克•吐温写的《顽童流浪记》中虽然写的是儿童,可是马克•吐温心目中的读者对
象是美国的成人读者,因此在文字的运用上作家用的是适合成人阅读的笔调与
用词,而不是为儿童而设。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来看,把“不成熟的,充满错误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183

的语文”让儿童欣赏并不适合,因为儿童在学习语言方面是需要一种具有严格规则
的训练。

另外,我们须知道的是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定义是有所区别的。这是因为儿童读
物包括了各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材料,当中也有儿童文学。除了儿童文学之外,儿童
读物也包括了思想品德、自然科学、技术、文史知识等读物,如《上下五千年》、
《人体奥秘》、《恐龙家族》等书。这些儿童读物并不像儿童文学那样强调文
学性。

在古代,由于缺乏对儿童特点的认识,并没有专为儿童而写的文学作品。因此,古
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是来自于民间文学。这不过是一种补偿性的做法。但现代儿
童文学则是一个特别为儿童而写的,是具有自觉性、独立的文学门类。此外,古代
儿童文学多是用来当做是识字与启蒙的教材。然而,现代儿童文学首先是为了让儿
童满足他们的感情与美感的需要而加以写作的。

活动 9.1

试找出各种有关儿童文学定义的说法,并加以讨论。

自测 9.1

1. 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与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2. 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有什么不同?试说明之。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4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9.2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与文体特征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学价值与艺术规范的文学类型,儿童文学具有本身的美学特质
与文本特征。如所周知,在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以及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出现
是要远远晚于成人文学。因为早期的人类社会并没有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严格区
分。但后来由于工业文明出现、理性、科学与功利主义等观念的盛行,人的童年时
期那些充满感性思维与神话传说慢慢被成人世界彻底放弃。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以及
后来在各地不断出现的思想启蒙与解放运动,从发现人、解放人,进而发现妇女、
解放妇女的同时终于发现儿童。儿童的发现直接使人类重新认识自己的童年,认识
童年世界的存在意义与特殊需求。

17、18世纪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奔走呼吁,再有18、19世纪的作家们如
安徒生、马克•吐温等的文学创作,终于使“儿童的发现”孕育出“儿童文学
的发现”。人类之所以在成人文学之外,再创造出一种专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文
学,是为了满足儿童世界具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殊的精神需求与文学形式。同
时,儿童文学寄寓着成人社会对未来一代的文化期待,是一种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
通与对话的方式。

由于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承载着成人社会对更美好的人类未来的信念与想象,
因此,“以善为美”成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质。叶圣陶在1921年就明确指
出,儿童文学应该是“对准儿童内发的感情而为之响应,使益丰富而纯美”。茅盾
认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以“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
念”,因此,儿童文学“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天真纯洁,爱护动物,憎
恨强暴与同情弱小,爱真爱美 ......”

王富仁在《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一文中,强调童心之善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
意义:“恰恰由于一代代儿童不是在成人实利主义的精神基础上进入成人世界
的,才使成人世界的实利主义无法完全控制我们的人类、我们的世界,才不使成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185

社会不会完全坠落下去。”通过文学与美感的途经来保护与珍惜儿童本性之美、本
善之美,才能使童心不为恶俗所异化。因此,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便理应是“以善
为美”,儿童文学的作品也应是包含着纯真、稚拙、欢愉、变幻与朴素等这些美好
的特质。

儿童文学往往具有纯真与稚拙之美,这是为了表现
儿童稚嫩、憨厚、纯朴和可爱的一面,是一种未经
历过世事的清新和纯真。林良说:“儿童文学所追
求的美学价值是‘纯真’。能达到纯真的境界,闪
烁纯真的光芒,就是好的儿童文学。”这种纯真与
稚拙的特征经过文学作品,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
思想和感情。例如路易丝·法蒂奥写的《快活的狮
子》的故事,写一只拥有快活个性的狮子热爱他所
居住的这座可爱的法国小城。它爱每天和他打招呼
的朋友,爱周日在公园里演奏的迷人音乐,热爱生活中的一切。它整天乐呵呵,欢
天喜地,看见的全是金子一般的美好的阳光。狮子相信城市里来来往往的人都是他
的朋友,相信每一个人也爱他。然而有一天,饲养员忘记关上狮子小房子的门。狮
子便顺理成章地带着会见朋友的好心情走出它的小房间。它和小动物打招呼,小动
物也向他打招呼。然而当它向人们打招呼时,路上的人们都惊吓得逃跑。在这个故
事里,可以发觉作者是以儿童视角来写狮子如孩童般未经历世事的稚拙又纯真的心
灵。

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大多洋溢着浓郁的欢愉之美。
因为儿童是不喜欢,也不能忍受枯燥的故事以及乏味叙述,相反的,他们都喜欢有
趣的、快乐的东西。司徒秀薇在《怎样指导初小学生的阅读》一书中指出:儿童的
行为均以“追寻快乐,减少痛苦”为原则。如果在儿童的经验中,觉得看书或听故
事是一件享受的事,他们就会将阅读与积极地感受连成一片。在很多儿童文学中,
作家常常使用夸张、谐音、误会、矛盾、颠倒等手法、语言与情节上的不协调构成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6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喜剧性的矛盾与冲突,造成趣味性和幽默效果,构成一种轻松的、清新的欢愉
之美。

此外,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中包括了变幻之美。变幻
主要是指儿童文学中的荒诞美,即是用神奇、怪异的
自然组合以及违情背理的艺术逻辑构筑出一个瑰丽的
艺术天地。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皆决定了儿童的好
动性、好奇性,富于幻想性和探究性。幼儿大脑里的
“物我不分”和以“自我中心”的思维就必然导致任
意结合的逻辑方式。因此,幻想对于儿童来说犹如鱼
之于水。没有想象,就没有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中想
象与幻想中的惊险色彩与神奇意味构成作品中迷人的
变幻之美。脍炙人口的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描绘的海王国中一个美丽而善良
的美人鱼的故事便是一篇美丽又充满变幻之美的儿童文学。故事中,美人鱼爱上了
陆地上英俊的王子,为了追求爱情,她不惜忍受巨大的痛苦,脱去鱼形,换来
人形。然而,王子最终却和人间的女子结婚。巫婆告诉美人鱼,只要她杀死王
子,就可以用王子的血来换回鱼形,回到海里,重新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
美人鱼为了王子的幸福,自己投入海中,化为泡沫。有着鱼尾巴的美人鱼王国、在
海洋深处居住的巫婆形象、变幻后每走一步路就必须忍受割伤似的痛楚的情节、以
及最后化为泡沫消失的美人鱼等变幻莫测、光怪陆离的奇妙幻境等,都深深吸引住
儿童,牢牢抓住他们的心。又如《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的神秘魔法国度中,住
满了各种各样的巫师,充满了咒语和玄机,会思考的棋子、把扫帚当做交通工具、
一切的存在物都可能随时醒来并和你对话,这些都是儿童文学中的变幻元素。

质朴是指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真实的生命意义和形态。儿童文
学的质朴之美,来源自儿童幼小的精神中所蕴含的淳朴品格以及儿童文学创作
者的人格品质。加拿大一首儿童诗《进城怎么走法》就表现了质朴这种美学特
质:“进城怎么走法?/左脚提起,/右脚放下。/右脚提起,/左脚放下。/进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187

城就是这么走法。”这样一首取材、构思十分平实的小诗,在看似朴素平常的
意象中却深藏这一种奇巧和意蕴。

这些纯真、稚拙、欢愉、变幻与朴素等美学特质,在一些成人文学中有时也会
出现。然而,在儿童文学中,这些美学特质总是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集中,
也更为典型。例如,某些成人文学作品中有时候也能表现出“纯真”的艺术品质,
但是在儿童文学中“纯真”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基本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包括了故事性的特质以及叙事
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等特质。对故事的追求几乎
是所有儿童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共性。儿童文学作
品就是以故事性来吸引小读者。故事性是指文学作
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形成的叙事特质。故
事性包括了两个元素,一是基本故事,二是作家对
这个基本故事如何加以讲述。很多时候,基本故事
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作家对一个基本故事的情节
安排、细节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都有各自独特而
不同的表达,因此出现了不同的故事内容。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有时候,作家会用
道具来穿接全文,推进情节的发展,构成叙事结构中的物件线。例如,《白雪
公主》中的苹果、《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等等。故事性体现在儿童文学
的所有体裁当中。即便是儿童诗中也有故事性这样的文体特征,如《小蚱蜢》一诗
写道:“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草
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即使是短小,也有完整情节的故事性。

林良用“浅显的艺术”来形容儿童文学,指的便是儿童文学中很突出的文体特征即
叙事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儿童文学都以浅白的语言来讲述故事。用词不生涩、
语法关系简单、状物写事用语准确,合乎语法规范都是儿童文学作家们写作时应该
实践的方向,以迎合儿童的理解能力以及儿童对语言掌握的情况。除此之外,儿童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88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文学的语言特征还包括了语言的形象性、音乐性、幽默性等特征。例如,林格
伦《长袜子皮皮》中写到:

她一边唱一边越跳越疯,广场上许多人吓得连眼睛都闭上了。大火已经冲出顶楼窗
口,在火光中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皮皮。她把双手伸向夜空。当火星落在它头顶上
时,她大叫道:

“多可爱、多可爱、多可爱的火啊!”
接着她一跳就跳到了绳子上。
“呜——”她叫着像闪电一样快就滑到了地面。

这样的描绘便具有语言的形象性,容易让小读者理解与想象所描述的画面。又
如《拇指姑娘》中用“拇指姑娘冻得直像风中秋叶似的抖个不停。”这种形象化的
语言,也使儿童对于作品中的事物有了清楚、明确、直观的印象和理解。此外,许
多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家都十分重视作品的音乐性,其中包括字音的搭配、语调、
节奏与押韵,使作品能朗朗上口,适合儿童朗读与背诵。

活动 9.2

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自测 9.2

试说明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在美学特质方面的区别。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189

9.3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简介

中国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一直没有出现“儿童文学”这个名称,一直到晚清,梁启
超等兴起了改良主义运动,才开始提倡儿童文学。

中国古代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大概包括了好几类,其中包括:

(a) 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如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宗教故事等。

(b) 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学读物中的故事,如“孟母三迁”、
“凿壁借光”、“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

(c) 儿童语言与文学教育材料,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千家诗》、《幼学琼林》等。

(d) 部分适合儿童阅读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等。

中国儿童文学最早的倡导者是梁启超与黄遵宪。他们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有所
建树,同时也创作了不少儿童诗歌。梁启超写了《爱国歌》等儿童诗,黄遵宪
写了《幼稚园上学歌》这样一首有趣的儿童诗:“春风来,花满枝,儿手牵娘衣,
儿今断乳儿不啼。娘去买枣梨,待儿读书归。上学去,莫迟迟!/摇钱树,乞儿婆,
打鼗鼓,货郎哥。人不学,不如他。上学去,莫蹉跎。/儿上学,娘莫愁;春风吹
花开,娘好花下游。白花好面,红花开插头,嘱娘摘花为儿留。上学去,娘莫
愁。”此外,在晚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如《小孩月报》、《蒙学报》、《蒙
学画报》等儿童报刊。这些报刊上除了刊登了一些自创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外,也翻
译和改写了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海底漫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等。这些
晚清有识之士的提倡、写作实践以及翻译改写等努力,都为后来的儿童文学的发展
做了最初的准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90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诚如第一章所说,中国儿童文学成为一个独立的文
学门类始于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五四
时期很多文人与作家,认识到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
作为出发点,理解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地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提高儿童文学的文学地位。
1918年,《新青年》率先刊登了探讨儿童与妇女问
题的文章。之后,鲁迅、胡适、茅盾、郭沫若、陈
独秀、郑振铎、沈尹默、叶圣陶、刘半农、夏丐尊
等人都积极投身于儿童问题的研究,或撰文探讨
儿童教育,或研究儿童用书。鲁迅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
等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其他一些学者与文人也开始整理儿童文学,采集童话、
收集儿歌,把寓言引入儿童文学的领域。对于从来没有自己读物的儿童来说,
当然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仅靠改编,仍然不能解决中国没有自己的儿童
文学的问题。当时的文学家们敏锐地认识到,只有创作儿童自己的文学,才是
改变儿童成长的道路。胡适、郭沫若与周氏兄弟,都提出了“为儿童的文学”
的主张。

周氏兄弟以及文学研究会作家群如茅盾、郑振铎、叶圣陶与冰心等一大批儿童文学
的拓荒者与建设者,直接开辟了儿童文学的道路。其中叶圣陶所创作、发表在20年
代初的童话《稻草人》,还有稍晚问世的冰心的书信体儿童散文《寄小读者》,都
可说是这时期的代表作。除了叶圣陶与冰心之外,20年代为儿童创作的作家还包括
了丰子恺。他的《给我的孩子们》、《儿女》等多篇散文描写的是儿童生活中平凡
的小事,充满着童真与童趣。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191

三十年代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张天翼,创作了长篇
童话《大林和小林》。《大林和小林》用极度夸张
的幻想手法,通过叙述一对孪生兄弟选择不同的生
活道路,揭示出一心贪图享受、梦想发财者必无好
结果,只有依靠自己的劳动、正直地生活、敢于同
邪恶做斗争,才能有美好的前途。三四十年代的中
国正处於危难之秋,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因此,这
一个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带有浓厚的时代色泽,
多以揭露社会的现实面为内容。除了张天翼之外,
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品还有茅盾的儿童小说《大鼻子的故事》、巴金的《长
毕塔》、陈伯吹的童话《阿丽思小姐》等。50年代至60年代,著名的儿童文学
作品包括了冰心的《小桔灯》、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陈伯吹的《一只想飞
的猫》、金近的《狐狸打猎人》等。然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整个文坛,乃至于
整个国家都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儿童文学也可以说是一片萧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儿童文学慢慢复苏。七十年代后期王安忆的《谁是未来的中队
长》发表在《少年文艺》上,引起了儿童文学界的关注。这篇直面人生,拥抱现实
的“问题小说”在少儿读者以及家长、教师中激起很大的反响,也催生了其他儿童
文学的写作,带来了80年代热闹精彩的繁盛局面。其中,包括了曹文轩的《再
见了,我的星星》、刘心武的《我可不怕十三岁》、陈丹燕的《上锁的抽屉》、
秦文君的《少女罗薇》、柯岩的《寻找回来的世界》、程玮的《白色的塔》等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92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此外,八十年代也出现富有游戏精神的“热闹派”童
话。1981年,孙幼军发表了《小狗的小房子》。同时,
郑渊洁的《脏话收购站》也在那年前后出现,多角
度地满足了儿童对热闹品格的需求。郑渊洁陆续发表
了《“哭鼻子”比赛》、《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
《皮皮鲁外传》、《皮皮鲁小传》、《鲁西西外传》
等作品,成为“热闹派”童话创作的领衔作家。接着,
任溶溶在1982年发表了《奶奶的怪耳朵》,1994年发表
了《我属猪》和《我是个可大可小的人》,这几篇作品既有儿童文学所追求的趣味
性与游戏性,也蕴含着人文与艺术的底蕴。他们摆脱了传统中国童话相对沉闷与呆
板的艺术框范,开创了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与变形为外部表现特征,以弘扬游戏精
神和解放当代儿童心灵。

进入90年代,儿童文学中的少年文学出现
很多好作品。其中包括的秦文君的《男生
贾里》、《女生贾梅》为代表的少年少女
校园小说,曹文轩《草房子》、《根鸟》
为代表队现代少年成长小说,以及斑马
《六年级大逃亡》为代表的少年写实小说
等,已构成了一道耀眼夺目的文学风景线。

活动 9.3

阅读以下几位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家的作品,并加以讨论:

(a) 丰子恺 (b) 张天翼

(c) 金近 (d) 曹文轩

(e) 郑渊洁 (f) 秦文君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193

自测 9.3

1.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是如何被“发现”的?试叙述之。

2. 试说明八十年代的“热闹派”童话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9.4 叶圣陶的《稻草人》与冰心的《寄小读者》

叶圣陶(1894–1988)是较早为儿童创作文学作品的中国作
家,他的代表作《稻草人》标志着中国现代童话的起点。叶
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与
编辑家。1911年,叶圣陶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老师,并
加入“新潮社”,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与话剧剧
本。1921年,叶圣陶与周作人、沈雁冰等发起与成立文学研
究会。后来,他曾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开明书店编辑。他曾经发现、培养与举荐
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和戴望舒等。叶圣陶可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也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之一。他不但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长篇小说《倪唤之》,也写出了中国第一篇儿童文学。

叶圣陶十分关注儿童问题。他曾写过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题目为《儿童之观
念》,在文中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1921年冬天,叶圣陶写出了第一篇童
话《小白船》。《小白船》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坐在一条小白船上,突然
刮起了大风,船飘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地方,他们迷路了。然后,他们遇到了一个长
得很可怕的男人。那男人要求他们回答三个问题,答对了就可以送他们回家:

那个人说:“这可不成。我送你们回去,你们用什么酬谢我呢?”

男孩子说:“我送给你一幅美丽的图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94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女孩子说:“我送给你一束波斯菊,红的白的都有,真好看呢!”

那个人摇头说:“我什么也不要。我有三个问题,你们能回答出来,我
就送你们回去;要是答不出来,我抱着小白兔就管自走了。你们愿意吗?”

“愿意!”他们一同回答。那个人说:“第一个问题,鸟儿为什么要唱歌?”

“他们要唱给爱他们的人听。”女孩儿抢先回答。

那个人点点头说:“算你答得不错。第二个问题:花儿为什么香?”

男孩儿回答说:“香就是善,花是善的标志。”

那个人拍手说:“有意思。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你们乘的是小白船?”

女孩儿举起右手,好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似的:“因为我们纯洁,只有小
白船才配让我们乘。”

那个人大笑起来,他说:“好,我送你们回去。”

他们回答得很好,最后男人满意了,就答应送他们回家。这三问三答既富童趣又深
寓哲理。这个故事写得简洁、有趣,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叶圣陶
告诉大家的是,只要本着爱与善,世界就会安宁,纯洁的孩子就可以乘着小白船快
乐地远航了。从1921年冬天到1922年夏天,叶圣陶就写出了23篇童话,在1923年结
集出版,书名便是《稻草人》。叶圣陶一共创作了四十多篇童话,除了《稻草人》
里收集的童话之外,还有另外一本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此外,叶圣陶也写
过《风浪》与《蜜蜂》两部童话剧。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195

《稻草人》创作与发表于1922年,是叶圣陶的童话代表作。鲁迅说过,叶圣陶
的《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稻草人》讲述的是
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的故事。从稻草人的视角,叙述他在
夜间见闻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蛾子悄悄地吃光了孤寡老太的稻子,稻草人为此感
到焦急、愁闷、憔悴,痛心而哭泣;第二件事是贫苦的渔妇给病重中的儿子打渔,
顾不上给儿子煮茶喝,被捕到的鱼却向稻草人求救,稻草人只能一面叹息一面哭;
第三件事是一个失去了孩子又要被赌博的丈夫卖掉的女子投河自杀。稻草人终于悲
伤的哭倒在田地中间。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稻草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现代
童话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一个崭新起点。由于当时的时代气氛,整部作品的基调显
得有点低沉和悲哀。叶圣陶在这个童话当中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并通过稻草
人的心理活动,表达人性,希望唤起其中忠诚、善良、同情等美好的元素。稻草人
可说是仁爱和良知的化身,也是五四一代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写
照:

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
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
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像狗那样到处乱跑。他安安静静
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
的。他不吃饭,也不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叶圣陶笔下的稻草人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面对人间的痛苦和不幸,他只能拼命
摇头,心里像刀绞一样,最后流干了眼泪,昏倒在田地里。虽然叶圣陶笔下的稻草
人没有改变和拯救现实的能力,但拥有着善良的心灵。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
他的童话能后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往往拥有深
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的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
判能力。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96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叶圣陶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童话语言营造诗意的童话意
境,笔调抒情,风格唯美。就如小说的第一段:

稻草人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
它画成生动的画。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
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
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这一段文字写田野里白天的情况,写得既语言简洁朴素,又富有文采。可以说,他
用散文文体来写童话,充满了听觉与视觉形象的美与诗意。

除了叶圣陶,冰心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就在叶圣陶《稻草人》
发表不久,冰心的文艺通讯《寄小读者》开始发表。1923年,冰心毕业于燕京
大学,并准备前往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此时,《晨报》副刊开设了由
她倡议的“儿童世界”专栏,于是她撰写了《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刊登在
7月29日的“儿童世界”上。此后至1926年留学回国,冰心一共写了二十九篇
通讯。1926年5月,这些通讯结集成《寄小读者》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本文集
出版之后受到极大的欢迎,到1941年为止再版了36次,被认为是冰心最广为人
知的作品,也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8年,
冰心进入北平协和女子大学读书,后来协和女子大学被并入
燕京大学,冰心也就成为燕京大学的学生。冰心在1921年加
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毕业后,她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
留学。1926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冰心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与《春水》,散文
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也翻译过《吉檀迦利》、
《泰戈尔抒情诗选》、《先知》等作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197

《寄小读者》是冰心最具有重要影响的儿童文学
作品。阿英曾说:“青年的读者,有不受鲁迅影
响的,可是,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那是很少,
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成果方面看,鲁迅远远超
过冰心。”二十九篇散文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
留学期间写成的。冰心的《寄小读者》开宗明义
地在在第一封信中表明自己是要以童心来写这些
信札,“绝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
冰心认为自己“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
时仍是一个小孩子”。冰心在这些信札中,确实是以儿童为写作的对象,在当时的
中国是十分难得的。冰心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生活,用与儿童娓娓相谈的形式描绘
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也抒发了对祖国、对故乡
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寄小读者》这一系列通讯散文的内容,综合了冰心创作中的三大主题:母爱、儿
童与自然。其中,最为感人的便是冰心对于母亲的爱。她把自己与母亲那股至亲至
爱至浓的爱表现得更加细腻、动人。例如,在《寄小读者》通讯十里,冰心写她与
母亲之间相处的寻常生活点滴。冰心采取和小朋友谈天的亲切口气,赞美母爱,文
笔清丽优雅,童心稚趣跃然纸上。这一篇散文写的是冰心像小孩一样地喜欢挨坐在
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母亲述说她幼年的事。在这些母亲提及的往
事中,冰心越发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冰心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小事。
她写道: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
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
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198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冰心用生动的文笔写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以及悉心忘我的抚育,清楚地指出母亲的
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文字简洁,又富于形象。然后,冰心深情的抒写: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汹涌,一切
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
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
里 ...... 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

冰心用了星辰、骤雨、海波、楼屋、树叶、鸟儿、走兽等等大自然的万般景象
来衬托自己对于母亲的深深眷恋,世间所有的一切再纷乱都好,只要能寻找到
母亲,能投入母亲的怀抱里,就一切都没有问题了。以上的书写,虽然并不完
全是儿童语言,但是细腻的笔触,很自然地将爱的主旋律融入其中,使到她的
作品优美、凝练,具有恒久的艺术感染力。冰心的作品中体现了一股纯洁的孩
童般的爱的力量。

冰心在《寄小读者》中,除了写母爱,也写了姐弟之间深厚的感情。自小,冰
心对弟弟们就无微不至的加以关心和爱护。旅美期间,冰心也时常写信和他们
交流感情,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心声。她常常叮嘱弟弟们放学后要多呆在母亲身
边。她写到:

夜渐长了,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愿隔着地球,和你们一同勉励着在晚餐
后一定的时刻用功。只恐我在灯下,你们却在课室里一回家千万常在母
亲跟前!这种光阴是贵过黄金的,不要轻抛掷过去,要知道海外的姊妹,
是如何的羡慕你们!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199

冰心要弟弟们珍惜和母亲相处的机会,同时她也不忘提醒和教导她的弟弟们不要荒
废了学业,刻苦、努力学习是根本,重在知识的积累。冰心的散文袒露了人类最质
朴的天性,即亲人之间那彼此相连的心是不会因距离的变化的。

60年代与70年代,冰心再分别发表了通讯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三
部通讯集虽然发表的时间不同,但主题都是自然与童真。这样的主题恰好显现了冰
心创作的思想内核,即爱的哲学。冰心的“爱的哲学”,在《寄小读者》中得到充
分表现,影响了一代代少年儿童。

活动 9.4

1. 阅读叶圣陶《稻草人》。试扮演童话里头的稻草人,并叙说你所看
到和经历的事情。

2. 阅读冰心的《寄小读者》,找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三则通讯,并说出
你喜欢的原因。

自测 9.4

1. 1早期的儿童文学如叶圣陶的《稻草人》,有什么美学特征?试说
明之。

2. 举例说明冰心《寄小读者》的母爱、童真与自然三大主题。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0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9.5 台湾:林良和王淑芬的儿童文学作品

林良(1924-),笔名子敏,祖籍福建,是著名的语
文教育、儿童文学及散文作家。林良在写作上习惯
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但撰写儿童文学时则用
本名“林良”。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涉及儿童诗、童
话、散文、小说、广播剧与图画故事等各个门类,
在台湾儿童文学界居于广泛影响的作家,很多小读
者亲切地称他为“林良爷爷”。

1924年,林良出生在日本,七岁回到厦门。小学毕
业不久,中日战争爆发,父亲意外早逝,家里生活
越来越窘困,身为长子的林良在文学梦和现实生活中挣扎了很久,在母亲与弟
妹体谅下,由二弟负起全家生计。林良很自责,但其二弟却安慰他,要他专心
写作。这样困苦流离却依旧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对林良日后的人生观和写作影
响很大,使他能够用温厚而宽阔的心胸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而不会愤世嫉俗,
也埋下了他日后从事儿童文学的种子。22岁那年,林良考上教育部招考的国语
推行员,去了台湾。后来,他毕业于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系国语科及私立淡
江大学英国语文学系。1948年,国语推行委员会创办《国语日报》,请林良主
编儿童副刊,从此他没有离开过《国语日报》这个工作岗位,从编辑到《国语
日报》的发行人,一直到2005年才退休。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201

1946年,林良在福建厦门的《青天》副刊发表第一
篇短篇小说《我们是六个》。进入《国语日报》之
后,他用本名林良和笔名子敏创作了许多作品。他
出版过六十多本儿童文学,包括《我是一只狐狸
狗 》 、《绿池白鹅》、《七百字故事》,看图说话
《青蛙歌团》、《月球火车》、《树叶船》三书、
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翻译《两朵白云》
等,以及《小太阳》、《和谐人生》、《在月光下
织锦》等散文集。《小太阳》是林良最脍炙人口的
散文集。他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他的家庭生活中可贵感人的片段。林良以他特有
流畅的文笔,诙谐幽默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刻画与纪录一个小家庭在点点滴滴
的生活琐事中,耐人寻味的幸福。

林良的儿童诗《星星与月亮》:“爱静的月亮困了,/星星在旁边吵闹。/有了
星星。/月亮就别想睡觉”,还有如《风车》:“风车老是打磕睡,/能够喊得
醒他的/只有风,/听到呼呼呼,/风车就赶快动一动。”林良的这些儿童诗浅
显易懂,但又包含了一定的审美意蕴,是浅而不薄的。

林良写的童话常常用了亲切而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温馨的场景。如《汪汪的
家》以狗为童话的主人公,将狗拟人化,赋予狗以人性。这个童话故事写的是狗对
家庭的向往与眷恋,也写狗与狗之间、狗与人之间的友情。林良笔下的汪汪是一只
有人情味的小狗。当外出打工的爸爸安然回家,带回来足够过冬的木柴、肉与香料
等好东西,妈妈在大壁炉里生上了火,屋里很暖和,而屋外正是寒风凛冽,大雪纷
飞。恰是在这样的反差如此巨大的屋里屋外的环境,汪汪却出人意料地说:“我们
还不能关门,我还要出门。”原来,汪汪心里一直惦记着在困难的日子力帮助过他
们的张伯母。在汪汪家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张伯母曾把家里仅够吃六天的粮食分
一半给他们。稚气未脱的汪汪未曾忘记同患难、共命运的亲友。由于汪汪的提议,
他们一家人忙碌地搬出一半的粮食,冒着风雪送去前村,在挨饿的张伯母。人世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2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里情同手足的珍贵、美好感情,在林良的描写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林良用浅显、
朴素又自然的文字,讲述善良正直的童话主人公,带着一点趣味,没有一点说教、
训诫的味道,作品的题旨隐含在情节与形象的塑造当中,让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
受了其中美好的道德、品格与情操的价值尺度。

70年代的时候,《国语日报》为了配合当时小学的华
语科中的说话课,即老师鼓励小朋友们上台练习说故
事,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为了满足
这样的需求,《国语日报》根据平常说话每分钟大约
两百多字的速度,估算一则讲三分钟的故事以七百字
左右最适合,征求喜爱写作的老师与家长供稿,得到
很好的反应。然而在决定出版单行本的时候,发现这
些七百字的故事忽略了文字的口语化。因此,就请林
良以口语化的文字,一篇篇加以重新编写。林良的文
字清楚易读,坚持使用简明的文字书写,笔触诙谐幽默,把当年多篇七百字的
传说、动物、历史与生活故事改写得生动活泼,十分适合儿童阅读。

除了老一辈的作家林良之外,台湾也涌现出一批比较年轻的童书作家。其中一位佼
佼者,便是受到小读者喜爱的童书作家王淑芬。王淑芬生于1961,小时候住在台南
县左镇乡这样一个比较偏远的山区。父亲是一位兽医,常常买课外书给她。王淑芬
是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她曾经当过小学的教务主任与辅导主任,目前是小学美
劳教师。1993年,王淑芬出版了第一本书《新生鲜事多》,主要是以自己的孩子张
宸伟为参照的对象,写他刚上小学的新鲜事,广受读者喜爱,所以又继续写了二年
级、三年级,一直到六年级的故事,组成“君伟上小学”系列校园生活故事。一直
到2012年1月,她一共出版了约五十多本儿童文学作品,包括了散文、小说、校园
故事、生活故事、历史故事、童话、传纪、诗集、图文诗集与教学用书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203

王淑芬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要有严肃的理念,是一个
为了打造一个接近天堂的干净世界而努力的写作实践。
王淑芳的童话充满了妙点子。例如在《不听话的齐齐》
里,齐齐说:“是狐狸,就一定要吃鸡吗?”这里提
示孩子的是逆向思考的能力。在《一屋子的抱怨》中,
则是联想游戏的演练,作家问的是:如果所有的家具都
在抱怨,如果你是其中之一,那你会怎么说?王淑芳让
儿童通过读童话故事来学习各种创意,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王淑芳的童话故事《梦的E-mail》便是一个具备着“妙点子”的童话故事:

我真想做个梦。

已经好几天,夜晚上床,清晨起身,呆在枕头上,脑子里想了又想,就是
找不到梦的影子。这么多天没有做梦,我一定不正常。

正常人会做梦,有时一夜还可以连环梦、分段梦。连环梦是梦的长篇小说,
有情节有人物,说不定还有结局。分段梦是短篇选集,一夜里有时梦到三
个故事,第一个梦中我是狮子;第二个梦,我熘下滑梯;第三个,老师变
成美人鱼。

可是我太久没做梦了。我真烦恼,这是什么怪现象?

好友小齐说:“不如,你给梦写封信,邀请他来。”

梦的地址呢?

小齐又出点子:“发一封E-mail吧,省得贴邮票。”

梦的E-mail address呢?

我和小齐研究半天,很难决定梦的信箱该怎么写。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4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假如你是梦,你会怎么决定你的信箱帐号?”我探用福尔摩斯探桉的手
法。

小齐想了很久,在纸上写了几个答桉。“梦@梦的家。”“美梦@梦.com”
“dreamer@dreaming.com”。

我提醒他:“信箱地址不能写中文。”

小齐“哼”了一声:“不公平,世界上有这么多懂中文的人,梦难道不懂?”

也许梦正好是英国人。

最后,我打开电脑,在“收信人”那一栏,输入的是:“D1225@fairy.com”,
我想,梦应该收得到我的信。

我还是一连几天,都没有做梦。不过,我看开了,不做梦也罢,梦根本没
有用,又不能洗一洗嚼着吃。

有时,听到同学聊着:“昨晚我做了个梦,发大财耶,买了几大箱的巧克
力。”旁边的人还傻乎乎的问:“真的吗?那你在梦中有没有送我一块?”

或者,也有这样的梦:“惨啦!我梦见数学不及格,我的梦一向灵验。”
还有一种:“我梦见你和偶像手牵着手呢。”那个被梦见的人,还会羞答
答的说:“讨厌。”

做做梦其实也不错啦。有几次,我将原有的梦加油添醋,或稍加改编,向
朋友吹嘘,大家都知道那是瞎话,但大家都笑得开怀;笑声可是真的。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205

三天后,我打开电脑信箱,终于收到梦的回信。

“马君同学:我已收到你的信。关于邀请我去拜访你一事,因为最近太忙,
无法亲自前往。寄一个给你好了。梦敬上”

我赶紧打开梦寄来的附加档,结果,电脑荧幕居然出现“中毒”的警告标
志。中的是什么毒呢?

这个病毒档名是:“大白天不准胡思乱想”。

在这个充满创意的小故事里,王淑芳用了当代儿童常接触的电邮作为题材,却
和“梦”结合起来,让故事充满了天马行空的幻想,并符合现实的生活状态,
也进一步点出了目前电邮账号不能写中文的事实。这样的童话故事不但契合了
当代儿童的心灵和想象,同时还可以激发儿童去思考一些固有现象背后的原因
和解决的可能性。文中的幽默也符合儿童的年龄,例如梦一直没有回信,失望
的马君也“看开”了,想着“不做梦也罢,梦根本没有用,又不能洗一洗嚼着
吃”,并且把别人的梦加油添醋,或稍加改编,向朋友吹嘘。这样的情节提示
了儿童如何健康地对应失望的方式。

此外,王淑芳在童话故事写作上追求说故事的技巧,也十分成功。例如她写的
《雪人不要哭》中,叙述在一个“好冷好冷的冬天,高高的山上,下起雪来了。白
色的雪越下越多,地上好像铺上一层厚厚的白色地毯。”许多小孩开心的打雪
仗、丢雪球;当然,还要堆一个胖胖的雪人。后来,孩子们玩累了,和爸爸妈
妈下山回家了。高高的山上,只剩下雪人孤伶伶站着,想念着刚刚离去的小孩。王
淑芳采用小松树和雪人的对话,来描绘雪人孩童式纯真的寂寞: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6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一棵小松树弯下腰来,和雪人聊着天。

“你在想什么?”

雪人说:“我在想,刚刚那些小孩真可爱。”

松树点点头:“是很可爱。”

雪人又说:“是他们把我堆起来的,我真喜欢他
们。”

他想了想,又说:“真想和他们一起玩。”

松树摇摇头:“大家都走了,他们家有好玩的玩具,不会记得你的。”

风吹着,向日葵掉下了。

雪人叫一声:“我的心。”

松树却说:“不过是一朵塑胶花,别理它。”

“自己一个人,好孤单,我有点儿想哭。”雪人低声说。

松树耳朵很尖,听见了,连忙说:“那可不行,千万别哭。”

他轻轻拍了拍雪人:“眼泪是热的,你一流泪,身子就融化了。”

“我还是想哭。”雪人又小声的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207

雪人真的哭了起来,身体渐渐的被融化了,最后变成地上一滩凉凉的水。然后,春
天来了,雪人的水流到很远的地方,在一片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一大片金黄色的向日
葵。孩子们看见了,很喜欢。其中,一个小女孩大声喊:“去年冬天,我曾经替一
个雪人戴上一朵向日葵。”雪人听见了,雪人笑了。王淑芳用了这样生动的讲故事
的方式,让小朋友读到了一个充满感情的故事,同时也懂得了大自然循环不息的道
理。

从晚清梁启超与黄遵宪的儿童文言文诗、五四时期鲁迅与郑振铎等外国儿童文学的
翻译、叶圣陶与冰心现实意味过重的童话小说与文学通讯,到林良与王淑芳的童话
故事,我们看见了现当代儿童文学不停地在摸索中前进的痕迹。由于篇幅的局限,
没有办法把现所有具代表性的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一一加以介绍,然而通过以
上几位儿童文学家与作品的评介,我们还是可以看见,无论是改写还是自创,现当
代儿童文学越来越走向为儿童而写、适合儿童阅读的道路。

活动 9.5

1. 阅读林良《七百字故事》,然后根据思想内容加以分类。分组介绍
以下故事各五个:一、传说故事,二、历史故事,三、动物故事,
以及四、生活故事。

2. 阅读王淑芬“君伟上小学”系列校园生活故事。你喜欢这些故事
吗?你认为小朋友会喜欢这些故事吗?为什么?

3. 除了林良、王淑芬等,说出台湾其他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及他们的
作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08 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自测 9.5

1. 林良提倡童话故事必须要有三个元素:浅显的艺术、童趣与善良正
直的主人公。为什么?

2. 说明王淑芬《不听话的齐齐》和《一屋子的抱怨》这两则童话的特
色。

3. 举例说明王淑芬如何在其童话故事中展现创意?

 “儿童文学”指的是专门为儿童创作,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艺术特色与丰富
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 儿童读物是包括了各种适合儿童阅读的材料,除了儿童文学之外,儿童读物也
包括了思想品德、自然科学、技术与文史知识等读物。

 由于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承载着成人社会对更美好的人类未来的信念与想象,
因此,“以善为美”成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质。

 儿童文学的作品应包含着纯真、稚拙、欢愉、变幻与朴素等这些美好特质。

 中国儿童文学最早的倡导者是梁启超与黄遵宪,他们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有所
建树,同时也创作了不少儿童诗歌。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学(一)  209

 叶圣陶的《稻草人》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 《稻草人》受到王尔德《快乐王子》的深刻影响,但更具有属于中国文化感与
民族性。稻草人是仁爱和良知的化身,也是五四一代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
识分子形象的写照。

 《寄小读者》是冰心最具有重要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品。冰心以儿童的视角去观
察生活,用与儿童娓娓相谈的形式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记述了海外的
风光和奇闻异事,也抒发了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 《寄小读者》综合了冰心创作中的三大主题:母爱、儿童与自然。

 三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张天翼,他写出了长篇童话《大林和小
林》。

 八十年代也出现富有游戏精神的“热闹派”童话,代表作是郑渊洁的《脏话收
购站》、《皮皮鲁外传》、《皮皮鲁小传》、《鲁西西外传》等作品。

 林良写的童话常常用了亲切而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温馨的场景。

 林良用浅显、朴素又自然的文字,讲述善良正直的童话主人公,带着一点趣
味,没有说教的味道,让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其中美好的道德、品格
与情操的价值尺度。

 王淑芬的童话充满了妙点子,让儿童通过读童话故事来学习各种创意,令人印
象深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
210  第九
九章 儿童文学
学(一)

儿童文学 叶圣陶


美学特征 《稻草人》


文体特征 冰心

儿童的发现 《寄小读者》

纯真 儿童的视角


稚拙 “以善为美”


欢愉 “热闹派”童话


变幻 郑渊洁

朴素 张天翼

故事性 曹文轩

口语化 林良


生活化 王淑芬

浅显的艺术 妙点子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九章 儿童文
文学(一)  211

叶圣陶:《稻草人》,武汉:湖北少
少年儿童出版
版社,2006年。

冰心:《
《寄小读者》,南京:江苏少
少年儿童出版
版社,2008年。

林良: 《林良谈儿童
童文学:更广 大的世界》, 台北:国语
语日报附设出 版社,
20 12年。

林良: 《林良谈儿童
童文学:小东 西的趣味》, 台北:国语
语日报附设出 版社,
20 12年。

写:《林良爷爷
林良改写 爷的700字故事 国语日报,2010年。
事》,台北:国

王淑芬:《王淑芬童话
话》,台北:九
九歌,2006年
年。

黄云生:《儿童文学概
概论》,上海:
:上海文学出
出版社,2000年
年。

廖卓成:《儿童文学批
批评导论》,台
台北:五南,2011年。

鲁琼斯主编:《儿童的发现
徐兰君,(美)安德鲁 现:现代中国文
文学及文化中的
的儿童问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题》 社,2003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 儿童文学(二)
预期学习成果
本章结束时,你将能够:

1. 说明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

2. 了解马汉儿童小说的写作特色。

3. 分析年红儿童寓言的隐喻色彩。

4. 说明爱薇少年散文的形式特色。

5. 赏析梁志庆的童诗。

 导言

本章着重介绍说明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并赏析讨论马华儿童文学作品。本章共分
为四节,从作家及他们所创作的儿童文学子类,即儿童小说、寓言、散文及诗歌的
角度去论及各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这些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马华儿童文学作家包括
马汉、年红、爱薇及梁志庆。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 213

10.1 马华儿童文学概论

马华文学研究者方修指出,马华儿童文学作品大约在192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他认
为金丁的《谁说我们年纪小》和乳婴的《姐弟俩》和《新衣服》可视为“战前较具
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根据年红的考据,1924年创刊的《儿童世界》是最早
的马华儿童文学期刊。但在1957年国家独立前的30多年里,大部分中小学教材和读
物都取自中国,属于作家创作和具有本地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如凤毛麟角。独立
后,儿童文学虽曾有短暂的发展,但在五六十年代却因港台儿童书刊的大量涌入而
又陷入冬眠状态。总括而言,马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研究的发展相当缓慢。

70年代,马华儿童文学始出现生机。1969年所成立的南马文艺研究会,其中一项宗
旨便是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不少来自南马的马华作家如马汉、年红、梁志庆、梦
平等的职业身份都是教师,他们对马华儿童文学的创作有浓厚的兴趣,因此积极推
广马华儿童文学。因此,本地便出现不少由他们所创办和主编的儿童刊物,如《儿
童报》周刊(年红主编)、《知识画报》、《小读者》、《好学生》、《好少年》
(马汉主编)等,以及本地创作的儿童文学丛书。这些刊物和作品都深具地
方色彩,内容也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因此广获好评。

年红认为80年代是马华儿童文学的萌芽期。此时儿童文学的出版已较系统化,创作
水平也有所提升。同时,80年代中期“3M”教育政策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
需求量,因此国内几家出版社开始出版课外读物。《少年周刊》、《青苗》、《中
学生》及《玉壶丛刊》是这时期较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出版的少儿刊物。同时,不少
马华作家也加入儿童文学的创作行列,包括马汉、年红、梁志庆、陈孟、爱薇、雅
波、艾斯、方理、姚拓、碧澄、梦平(马仑)、朵拉等。这时期较具代表性的的儿
童文学作品包括马汉的《怒海余生记》、《作文并不难》、《漫游马来亚》等;年
红的《小卡车》、《爸爸的金龙鱼》等;爱薇的《小羊的黎明》、《小野马》等;
陈孟(流芳)的《让我们一起飞翔》、《金色的马》等;方理的《美丽的彩虹》、
《外星人》等;还有梁志庆的童诗集《彩虹桥》、《海的小女儿》等。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14 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90年代至21世纪,马华儿童文学蓬勃发展,在不少作家的坚持推动下有了显著的成
果。三家日报在90年代初都加入出版儿童文学刊物的行列——《星星》、《青苗》
及《新明少年》,这些刊物都因较健全的发行网而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同时,还有
不少出版社大力发展儿童文学出版业务,如彩虹出版有限公司、嘉阳出版社、红蜻
蜓出版有限公司(于2006年设立)等。1996年由马来西亚彩虹出版有限公司筹划,
马汉主编的大型丛书“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出版了总计三十多本来自各国的
儿童文学创作,是马华儿童文学界的一大盛事。此外,单行本的出版也相当可观,
除了有老一辈作家孜孜不倦持续创作外,还加入一批生力军如许友彬、张依萍、孙
彦庄、邡眉、郑秋萍、邓秀茵等,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写出一批质量可观的作
品,比如红蜻蜓出版社以少年儿童为对象而推出的《红蜻蜓长篇小说》系列,风靡
了广大的年轻读者,至今仍是畅销榜的常客。

马华儿童文学在马来西亚独特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自有着其独特的样
貌。除了教育及教化功能,马华儿童文学也背负起“既要传承文化又要呈现本土色
彩的使命”(禤素薇语)。有论者把儿童文学与维护华文教育的前途联系起来,儿
童文学的使命之一是为华教培养接班人,从而确保华人文化可以继续传承下去。马
华儿童文学作家经常把中华文化的元素写进作品里,以达到这种文化教育的目的。
因此,不少马华儿童文学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如节日故事、孝道故事、成语故
事、中国历史典故、中国神话故事、古代名人传记等,主要是向华族儿童灌输传统
价值观和文化知识。此外,马华儿童文学自独立后也向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以灌
输爱国精神和达到民族团结的目的。除了译著马来民间故事(如年红的马来西亚民
间故事集《魔瓶》、《石船山》等),许多马华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语言也展现
了浓厚的马来西亚色彩,如出现椰树、橡胶树、热带雨林、鼠鹿、老虎等的寓言故
事,以及以本地社会为背景的儿童生活故事。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 215

自测 10.1

1. 试说明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

2. 试论马华儿童文学的特色。

10.2 马汉与儿童小说

马汉(1939–2012),原名孙速蕃,1939年
出生于柔佛麻坡。1960年毕业于师训学院
后在华小任教并兼任国中母语班导师长达
31年。退休后专职从事写作、编辑与出版
工作,曾先后担任出版社编辑经理、资深
编辑、丛书和少年周刊主编。著有小说、
散文、杂文及掌故等创作集14本,并出版
超过100种儿童文学创作、少儿读物等,同时编写不少华文小学作文作业簿和辅
导读物。2009年获第十届“马华文学奖”,2010年获第8届“亚细安华文文学奖”
及2011年获亚洲文艺基金会颁发“文学终身成就奖”。

马汉是马华儿童文学重要的推手之一,数十年来致力于推动本土儿童文学的发展,
培养青年作家,因此被誉为“马来西亚儿童出版界的心灵园丁”(许育华语)。
2007年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宣布创办两年一届的“马华儿童文学奖”,也是以马
汉命名。马汉是多产作家,自1962年出版游记《漫游马来亚》及童话集《鳄鱼王
子》开始,30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传记《小顽童变
成大文豪》、《自学成功的富兰克林》等;儿童小说《怒海余生记》、《我要好
好地写》、《钟老师与魔鬼班》等;童话《没有牙齿的旅人》、《小猫咪咪学做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16 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工》、《快乐在什么地方》等;节日故事《吕蒙正过穷年》、《老鼠嫁女儿》
等。2008年嘉阳出版社出版《马汉少儿文学全集》共12本。

马汉认为儿童文学写作有3个要点:

(a) 文字要浅白流畅而优美,并适应儿童的口语;

(b) 内容合逻辑,主题表现真善美但不流于说教;

(c) 要注意趣味性。

马汉所创作的各种体裁、样式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涵盖了以上3点,其中他
的儿童小说更别具特色。

80年代马汉先后出版了4本儿童小说集:《怒海余生记》、《我要好好地写》、
《钟老师与魔鬼班》、《阿方奋学记》;90年代则有两本儿童小说集《多事的旅
程》、《家是温暖的》问世。其中《崇华的假期》(收录在《怒海余生记》中)
及《家是温暖的》等被翻译成马来文;而《阿方奋学记》、《钟老师与魔鬼班》
也在新加坡及中国等地出版发行。

《怒海余生记》写越南难民投奔怒海
的故事:五十个难民乘船逃难却触礁
沉船,大家爬上礁石逃生,却在饥病
交迫下一一死去,最后只剩下意志坚
强的女孩陈惠花,最终获救。《阿方
奋学记》是作者的自传小说,从主人
公阿方诞生写起,叙述了他童年和青
少年的成长过程,包括一家人如何走
过日军占领马来西亚的困难时期和阿方如何一步步走向创作的道路。《钟老师与
魔鬼班》则写一位女老师当上一个劣班生的班主任,如何感化他们的故事。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 217

马汉少年小说的特色之一是其写实手法。他以在自身的经历及小学职教31年的
经验,把所见所闻的故事,“原汁原味”用简单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其作品
所写的内容和实际生活一样,如《阿方奋学记》写的是作者本身真实经历过的成长
故事:沦陷时期一家人逃难、战后回到小镇生活、迁居、父亲失业、如何喜欢上创
作及投稿的过程等——根据作者所说,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因此小说给人“整
体氛围上的真实感。个人与家庭、时代的先天联系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孙
建江语)又如《怒海余生计》所采用的故事背景,是七八十年代所发生真实的
历史事件——越南人民因国内政治问题而逃离家园、投奔怒海,最后不少人葬
身海底的悲剧。

此外,马汉的儿童小说也塑造了不少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作者没有故意为小说中
的人物制造过度理想化和英雄化的形象,而是将他们“人性化”,刻划出真实可信
的个性与样貌。例如《钟老师与魔鬼班》中的钟洁梅老师有着一颗慈爱的心和敬业
的精神,一步步用爱心和关怀感化劣班生,带领他们走向进步。但钟老师并非是一
个完美的“圣母”形象,她会在面对顽劣不改的学生时气得失去耐心而鞭打他们。
这样的描述并不损害钟老师的可敬形象,反而增添了真实感,突出了钟老师复杂而
鲜明的个性。《阿方奋学记》虽是作者的自传,但他也没有美化阿方这个人物,而
是直接写出他的优缺点,如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勤奋写作但忽略了数学的课业而导
致留级、身为独子而养成的依赖和内向的性格等等。

此外,马汉儿童小说的的语言浅白朴素而真挚感人,同时也幽默有趣、具本土
色彩。马汉时常强调儿童文学的文字必须要浅白、流畅而优美,遣词用字要符
合小学生识字的标准,不能用深奥的词语,但也不必死板地受小学课本字表限制,
可使用一些生字新词。他在创作上也秉持这种理念,所采用的语言都朴实无华却带
出真挚的情感,如《阿方奋学记》中,描述阿方与父母分开的一段,没有特别出众
的文辞但写来异常感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18 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来,八月里的一个早晨,一辆汽车前来载走了双亲。阿方
送两老上了汽车,父亲和母亲再三叮咛,在过去的大半个月里,也不知说了
多少遍了。母亲的眼泪仍不断淌着。阿方却似乎不感到悲伤,因为他心里对
独立的生活有着一份憧憬,一份寄望。再说,姐姐的家与这儿相隔只几百公
里,不用四个钟头的巴士车程便可抵达。虽然与父母别离在即,但想想三个
月后,又可以相逢,还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汽车终于扬尘而去了。阿方奔回居处,回到房里,房里空荡荡的,这一刻,
他才有离别的哀伤。一股哀伤,涌上心头,他连忙用背靠在木门上,眼泪像
断线珍珠一颗颗掉了下来。最后终至悲不自胜,呜呜咽咽地哭泣起来了,他
终于尝到了与亲人别离的苦!

活动 10.1

1. 试阅读《阿方奋学记》,找出里面富幽默及趣味的句子。

2. 试阅读两部其他马华作家所写的儿童小说作品,并加以赏析。

自测 10.2

1. 试分析马汉儿童小说的写作特色。

2. 试以《阿方奋学记》为例,说明马汉儿童小说的语言特色。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 219

10.3 年红与儿童寓言

年红,原名张发,1939年出生于柔佛麻
坡,在师训学院毕业后服务于华教长达39
年。他曾任华文教师、小学校长、马来西
亚国语研究协会总秘书、马来西亚写作人
(华文)协会副主席,目前为南马文艺研
究会会长、国家语文局各民族作家活动咨
询委员、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副主席等。已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评论集、翻
译小说集、寓言集、童话集及儿童文学作品等多达70余部。1971年获首届“首相敦
拉萨文学奖”、1978、1982及1996年先后获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颁发“儿童文学
优秀奖奖”。1991年,由于他在儿童文学方面的卓越表现,台湾颁予“华文著
述奖”。

年红在马华文学界耕耘多年,作品长期以来受到广泛欢迎,他“笔下的儿童,无不
栩栩如生。他能从日常可见的生活中提炼出新奇、幽默、有趣。”(洪汛涛语)。
他是个多面写手,作品丰富多元,所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童小说集《爸爸的
金龙鱼》、《外公的红跑车》、《一把大雨伞》、《流花河》等;儿童寓言集《黄
瓜公主》、《狮子和老虎》、《田鼠搬家》、《会唱歌的乌鸦》等;童话集《河边
的黎明》、《离群的小海鸥》、《他们三个》等;童诗集《孩子的话》、《黄
金树》、《龙》等;广播剧本集《播种的人》、《小飞侠》等;马来西亚民间故事
集《魔瓶》、《石船山》,此外还有笑话集、游记、幼儿儿歌等。其中《一把大雨
伞》是马华儿童文学史上首部走出国门的作品。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0 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年红是马华儿童文学界少数持续创作寓言的作家。他对
寓言情有独钟,认为寓言就是“真理的化身”——这种
短小的故事可以带出人间的真理、处事的道理,对儿童
很有启迪的作用,可以启发他们的智慧,并传达健康正
确的价值观。从马来寓言的翻译和改写起始,年红多年
来创作了不少儿童寓言作品,包括《黄瓜公主》、《狮
子和老虎》、《田鼠搬家》、《大笨鸟》、《孔雀开
屏》、《公鸡得宝》、《会唱歌的乌鸦》等等。

年红的寓言形式多变,创作了包括寓言诗、寓言小品、以及“百字寓言”、“微型
寓言”等各种形式的作品。为报刊专栏所写的“百字寓言”和“微型寓言”,每篇
都控制在百字以内,言简意骇,例如《乌鸦和白鸽》:

乌鸦得意地对白鸽说:“白天,最令人注目的,就是黑色吧!”
白鸽说:“要是没有洁白的天空,黑色能显凸出来吗?”

年红的寓言的特色还在于其多义性。或者说,这些寓言含有不少双关色彩或政治隐
喻。年红本身曾表示,其寓言如从不同的角度(孩子、家长、成人)来阅读,它们
就会呈现不一样的意义。他的寓言故事虽多以动物为题材,但内容除了寄寓一些传
统的道德教训和人生道理(如《鹰的话》劝勉人们要讲信用、重承诺),还反映出
作者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对马来西亚社会现象和政治状况的讽刺。例如上述的《乌
鸦与白鸽》,写的是世上万物的相对与相生关系,没有谁比谁突出的问题。《小虎
的梦境》写的是拟人化的老虎,原本住在皇宫(森林)里,皇宫却遭到“两只脚的
动物”(影射人类)的破坏,最后小虎饿死了。这篇寓言背后传达的是对环保课题
的关注。《鼠鹿远离了虎王》写一只鼠鹿向虎王告发猫和老鼠的恶行,却反被虎王
责骂,原来老鼠和猫是虎王的弄臣和远亲。这个故事可说是影射了马来西亚官场上
的裙带关系。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 221

此外,年红的寓言不管在故事或语言也富有浓厚的本土色彩。年红认为马来西亚的
儿童应该拥有属于本土、呈现本土风貌、符合本土民情的读物,而不是一味搬用外
国或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他认为民族特色,不但包含国家的气派,同时也具备地方
色彩和民间风味。因此他也通过改写的方式,把中国式寓言(有较明显的隐喻、双
关色彩)和马来本土式寓言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种独特的马华儿童寓言故事,例
如《黄瓜公主》、《魔瓶》等。

活动 10.2

试选择年红其中一部寓言作品进行解读,并找出其象征或讽世涵义。

自测 10.3

1. 试说明年红儿童寓言的特色。

2. 试分析年红儿童寓言的多义性。

10.4 爱薇与少年散文

爱薇,原名苏凤喜,福建南安人,1941年出生于柔佛麻
坡。受过中学教育,又读了厦门大学和函授课程,于该
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1984年创办兼主编《中
学生》月刊,并从事创作超过40年。爱薇潜心研究儿童
文学,现为自由撰稿人,曾获两届读者票选“国内十大
最受欢迎作家”之一,于2008年获得首届“马汉儿童文
学奖”,同时她也是“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马来西
亚唯一的会员。至今爱薇已出版作品近50部,其中创作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2 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了不少类型各异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报导文学《小羊的黎明》、《播种春天
的人们》、《不老的童树》;儿童小说《小野马》、《小小园艺家》、《变色
的康乃馨》等;散文式小说《爷爷的故乡》;少年散文《青春道上》、《青春
长短调》、《年轻的心》、《告别青涩》等。此外,她用其自身经验所写出的亲子
散文也非常受读者欢迎,其中包括《两代情》(至今出版超过10版)、《轻轻松松
儿女经》、《蓓蕾初绽:学前教育》、《亲情的呼唤:爱的世界》、《带孩子逍遥
去》等。

爱薇著有不同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其中以散文(包括报告文学、日记体散
文)见长。可以说,爱薇的散文表现了其女性独有的气质和特色,文如其人。
有论者认为爱薇的散文“写来灵活、坦诚,取材广泛。命题随心所欲,着笔挥洒
自如。”(郑成全语)她的儿童小说也多采用散文化的写法,例如有论者曾表示,
《爷爷的故乡》的文体(体裁)特色其实是“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的有机融汇和紧
密结合。”(樊发稼语)这部作品以一家三代到故乡中国泉州探亲旅游的过程为线
索,结合了小说、游记、报道文学与儿童文学于一体。

爱薇少年散文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一般的叙事抒情散文,也有其他形式如报告文
学体散文和日记体散文等。《小羊的黎明》就以报导文学的形式,描述了一群在劳
动线上的童工的生活和命运。但爱薇并不以“成人”的笔法来讨论这个严肃的社会
问题,而是用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语言来描述童工的生活,并以浅白的字句深入浅
出地与儿童分享一些道理,启发儿童的思考。例如〈当小鸟唱出了黎明〉用童稚的
语言来写一名割胶童工的故事,在明朗的叙述中含有一股不过于浓厚、淡淡的心酸
味,使儿童读者不至于承受过重的“现实”负担:

当第一道曙光划破了黑沉沉的大地,当叽叽喳喳的小鸟开始一天的晨曲练习
时,你或许刚挣开惺忪的睡眼,老大不愿意的爬起床来,你可曾想到,十三
岁的黄法明小弟弟,已经挥汗工作了好一段时候,汗如水淋似的湿透了粘满
胶汁的工衣。......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 223

自小深尝困苦滋味的法明,对于钱的使用,特别小心。每次出粮时,他总是
将这些辛辛苦苦,用血汗换来的微薄收入,全部交给母亲,帮补家用。

《年轻的心——珊珊的周记》及《告别青涩》都是
日记体散文。两者都以一个少女的周记,表现了一
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对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观察、
感想和考思。在《告别青涩》中,在每一篇周记后
面还附上作者简短而意味深长的按语(“题中意/
话中情”),前者以平等的对话方式和读者(儿童
和青少年)进行心灵碰撞,后者则言简意骇,以慈
爱母亲或“大姐姐”的叮咛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
如此精心安排的形式,前者是为了让年轻读者产生
亲密感——日记体可以让读者进入主人公“我”的心理,甚至代入主人公的情
绪和观感,产生认同感;后者的安排则得以让散文不流于一般抒情叙事的日记,而
可以点出命题和讲述一些道理但又不过于“说教”。

此外,爱薇的少年散文题材广泛,无所不谈。许多散文的主题围绕在青少年所
关注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课题,但也不乏对社会问题、社会现状、文化历史的
反映和反思。如《小羊的黎明》即是对社会上童工问题的揭露和关怀,《年轻
的心》中有出现关于“吸毒”、“外遇”的题材,《告别青涩》也不乏对“未
婚先孕”、“援交”、“中学生常识匮乏”等问题的关注。《爷爷的故乡》除
了讲述三代亲情,还包含对文化传承、华教,甚至是两岸关系的关注。

活动 10.3

试以日记形式创作一篇少年散文。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4 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自测 10.4

1. 试说明爱薇少年散文的特色。

2. 试举例分析爱薇少年散文的题材类型。

10.5 梁志庆与儿童诗

梁志庆,1942年出生于柔佛麻坡,教育工作者,现任南马文艺研究会秘书。他
擅长写散文和新诗,长期致力于儿童诗的创作、理论建设及教学活动。他著有
多本散文集、童诗创作集及童诗理论集,包括童诗集《彩虹桥》、《海的小女
儿》;散文集《向阳的生命》、《黄花乡镇》、《夹起二片故乡情》;儿童文
学散论集《童诗的摇篮》、《走进童诗的乐园》、《写童诗,好玩》等,另编
著20多本儿童文学读物。他的作品曾获1999年花踪儿童文学奖之童诗佳作奖,
也曾入选《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大系》。

梁志庆特别重视童诗创作,长期以来热心指
导儿童写诗,开办童诗指导班并编著儿童诗
集,以及撰写童诗赏析评论和童诗理论,可
说是马来西亚童诗创作的拓荒者及推进者。
他认为童诗比其他文体更适合儿童学习,也
更容易提升儿童的作文水平。而成人写童
诗,他则认为诗人必须把自己移易到儿童的
位置上,以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万物,把自
己的意念融入童言、童心与童趣之中。儿童诗是童心、爱心和诗心的结合。好的童
诗是思想性与抒情性并重,想象与真实结合,而且必须要明朗易懂。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 225

梁志庆的童诗创作也贯彻着他的理论,文字浅白易懂,在诗中表现出童心和童趣。
他善于利用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意念,意象鲜明而充满趣味。下面让我们
来赏析几首梁志庆的童诗:

〈笑声〉

下课钟声响后,
笑声也就响了,
它挂满教室,
串在走廊上,
然后,跳下梯级,
越远,声音越细。

笑声,
追逐在草场上,
给抓住的笑声,
又和几个笑声,
扭成一团,分不开来了。

上课钟声一响,
笑声就和解了,
走进教室后的同学们,
再也不乱丢笑声了!

《笑声》一共三节,写的是学校休息时间一片其乐融融、笑声不断的热闹情景。诗
人把无形的笑声“拟物化”和“拟人化”,做到声色俱到,生动有趣。几个动词都
用得非常新鲜贴切,富有想象力——“笑声”既可以“挂满”教室、“串在”走
廊、“跳下”梯级,也可以互相“追逐”、被“抓住”及“扭成一团”。跟着笑声
的“行踪”,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个朝气蓬勃又顽皮的小孩,在休息时间从课室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6 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跑到草场去嬉戏,互相捉弄,笑声连连的画面。最后一节写下课结束后,同学们重
新回到教室的情形。这里“丢”一字用得非常传神——
把笑声拟为“垃圾”(让人想起“不可随便乱丢垃圾”的校规),贴切地展现了同
学们不愿意回到课室上课的心情。

〈看海〉

我不开心时
爷爷就带我去看海

波浪哗哗地翻滚着
大风呼呼地吹着
大海却能够拉直
他心情的那一条
水平线

短诗《看海》共两节七行,写一个爷爷带着不开心的孙子去看海。诗作看似平淡,
但细细品尝却可以感受到其独特之处。这首诗和其他大多热闹、有趣而快乐的
童诗不同,诗绪较为低沉。诗人把“海”拟人化,并通过对波浪、海风的描述来
衬托“我”不开心的心情。最后一段“大海却能够拉直/他心情的那一条/水平线”
写来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诗人把海上的“水平线”和“心情”结合起来,富有形象
化之余,又仿佛以间接的方式“劝导”不开心的小孩要像海一样,可以把心情收拾
起来。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 227

〈童年的时光〉

我把童年的时光,
储蓄在记忆的扑满里;
爸爸把我的童年时光,
收藏在他的相机里。

妈妈一倒出我的童年时光来数,
数目和我储蓄的一样;
爸爸就把妈妈讲的童年故事。
排成一幅幅的图画给我观赏。

童年时候的我,
坐在照片当中,
他用小眼睛看着长大后的我,
那时妈还年轻,爸也不老!

《童年的时光》共三节,每节四行。作者把抽象的时光比拟成具体可感、可被
用来储蓄和收藏的东西,加上“记忆的扑满”等比喻,形象生动而有趣,勾勒
出一幅鲜明的画面。属于我快乐的童年时光被我记住了(记忆的扑满),也被
爸爸拍成照片。第二及第三段写“我”长大后(“储蓄的童年时光”正和我的
年龄一样),和爸妈一起重新回忆那段快乐的时光,画面温馨而感人,却也带
有一丝时间飞逝、年华老去的惆怅感。

活动 10.4

试以“童年”为主题来创作一首童诗。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28 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自测 10.5

1. 试赏析梁志庆的童诗《笑声》。

2. 试赏析梁志庆的童诗《童年的时光》。

 马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研究的发展较为缓慢。发轫于20年代,至70年代始出现
生机,80年代逐步发展至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开始蓬勃发展。

 马华儿童文学的重要作家包括马汉、年红、梁志庆、陈孟、爱薇、雅波、艾
斯、方理、姚拓、碧澄、梦平(马仑)、朵拉,以及生力军许友彬、张依萍、
孙彦庄、邡眉、郑秋萍、邓秀茵等。

 马华儿童文学在马来西亚独特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自有着其独特的
样貌。除了教育功能,马华儿童文学也背负起“既要传承文化又要呈现本土色
彩的使命”。

 马汉少年小说的特色之一是其写实手法。他以在自身的经历及小学职教31年的
经验,把所见所闻的故事,“原汁原味”用简单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其故事
人物形象鲜明,所塑造的不是理想化的英雄而是一些有优缺点的平凡人物;同
时其语言浅白朴素而真挚感人,也幽默有趣。

 年红的儿童寓言形式多变,包括寓言诗、寓言小品、百字寓言。他通过寓言体
特有的双关语和多重隐喻的特色,书写具有民族性和政治性意味的题材。其寓
言故事虽多以动物为对象,内容却反映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马来西亚社会、政
治现象的讽刺。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第十章 儿童文
文学(二)  229

 爱薇的少年散文取
取材广泛,既有
有表现亲情、友
友情与爱情的题材,也有对
对社会、
历史、文化等各种
种现象的关注;同时,其少年
年散文形式多样灵活,既有
有一般抒
情叙事
事性散文,也
也采用报告文学
学体及日记体等
等形式,来表
表现各种题材,并产生
不同的阅读效果,因此得到广泛
泛的欢迎。

 梁志庆
庆的童诗用字
字浅白易懂,在
在诗中表现出童
童心和童趣。他善于利用具
具体可感
的意象来表达抽象
象的意念,意象
象鲜明而充满趣
趣味。

马华儿童
童文学 儿童寓
寓言

文化传承
承 政治隐
隐喻

本土色彩
彩 少年散
散文

儿童小说
说 日记体

写实手法
法 儿童诗

叶啸编:《当代马华作
作家百人传》,
,吉隆坡:马
马来西亚华文作
作家协会,20006年。

马汉编著
著:《儿童文学
学未了情》,吉
吉隆坡:嘉阳
阳出版社,20099年。

马汉编著
著:《儿童文学
学50年》,吉隆
隆坡:嘉阳出
出版社,2007年
年。

梁志庆:《走入童诗的
的乐园》,吉隆
隆坡:松柏文
文化事业有限公
公司,2005年。

梁志庆:《童诗的摇篮
篮》,新山:彩
彩虹出版有限
限公司,1996年
年。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230  第十章 儿童文学(二)

年红:《儿童文学40年》,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年红:《年红儿童文学选》,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爱薇:《告别青涩》,柔佛 : 南马文艺研究会, 1995年。

禤素薇:《马华儿童文学研究:文化传承与本土色彩》,新加坡:青年书局,2006
年。

郑成全:《马来西亚当代华文作家爱薇研究》,吉隆坡:文运企业有限公司,2008
年。

廖冰凌〈半世纪的推手――年红与马华儿童文学之发展〉,《华文文学》,2012年
6月,页71-78。

廖冰凌:〈儿童寓言的真理之路——
访儿童文学家年红〉,《南洋商报·副刊》,2009年1月13日。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MODULE FEEDBACK
MAKLUM BALAS MODUL

If you have any comment or feedback, you are welcome to:

1. E-mail your comment or feedback to modulefeedback@oum.edu.my

OR

2. Fill in the Print Module online evaluation form available on myINSPIRE.

Thank you.

Centre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Pusat Reka Bentuk Pengajaran dan Teknologi )
Tel No.: 03-27732578
Fax No.: 03-26978702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Hak Cipta © Open University Malaysia (OU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