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7 講讀課使用

單元 7 悠悠我心(詩歌欣賞)

講讀《登樓》

課本練習參考答案
【版邊問題】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第二冊,頁 7.23)

1. 首聯的「花近高樓」本是春天繁花盛放之景,為甚麼卻「傷客心」?

首聯詩人寫自己登樓,繁花滿眼,一片生機,正如唐室收復長安,一片好景。但

他隨即聯想到時局多變,國家多難,而自己仍作客他鄉,歸家無期,報國無路,

所以說「傷客心」。

2. 頷聯兩句寫了甚麼景物?

頷聯寫詩人遠望錦江流水,蓬勃的春色從天地邊際湧來,玉壘山上的浮雲則變幻

無常。

3. 從頸聯兩句可見,詩人對朝廷的前景有甚麼看法?當中流露了詩人的甚麼感情?

頸聯兩句,上句明言大唐國祚將會持續久遠,不會改變,是以在下句勸喻寇盜(吐

蕃)勿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這裏流露了詩人忠於國家之情。

4. 尾聯提到關於劉後主和諸葛亮的甚麼事跡?

尾聯提到蜀漢劉後主(劉禪)亡國後,仍有人替他建祠廟祭祀。諸葛亮在出草廬

前,常常喜歡吟誦《梁甫吟》。

【篇章探究】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第二冊,頁 7.24~7.25)

1. 試分析《登樓》一詩各聯的內容大意。

內容大意

首聯 交代詩人身處異鄉,在春天登樓遠望,感懷國家正值多難之時。

頷聯 寫詩人登樓所見,從景物中流露對時局的關心和憂慮。

頸聯 寫詩人登樓所想,議論天下大勢,表明忠於國家的情懷。

尾聯 詩人就眼前所見所感,表達報國無門的憂憤。

2. 本詩的主題思想是甚麼?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第二版) 第 1 頁,共 6 頁 © 2015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7 講讀課使用

A 反映國家內憂外患之局,流露作者對黑暗現
實的憤慨和鞭笞。
B 表達作者憂慮及忠於國家之情,流露懷才不
遇之歎。
C 作者從動盪的政權交迭和戰亂當中,悟出人
應及時行樂。
D 作者慨歎統治者知人不用,昏聵腐朽,置國 A B C D
家生死存亡於不顧。 ○ ● ○ ○

3. 根據本詩的首聯和頷聯,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從甚麼角度描寫眼前的景物?試加以說明。

詩人善用空間寫景,描寫角度兼及俯仰遠近高低之貌,「花近高樓傷客心」及

「錦江春色來天地」均為俯視之景,前者寫樓台前繁花盛放,一片生機之近景;

後者寫錦江流水和蓬勃春色從天地邊際湧來之遠景。「玉壘浮雲變古今」則從

仰視角度寫出玉壘山上的浮雲變幻不定。

(2) 頷聯提到的錦江流水和浮雲反映了甚麼史實?

這反映了當時唐室收復長安,代宗復位之事;但吐藩又入侵,國家仍然動盪不

安,加上代宗寵信宦官,治國無方,這一切使詩人深感國事艱危,古今興衰就

如浮雲般變幻無常。

(3) 這四句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試析述之。

「錦江春色」承接「花近高樓」,寫春回大地,一片生機;玉壘山上的浮雲飄

忽無常,就如古今世事興衰的風雲變幻。雖然春色蓬勃,但因「萬方多難」,

國家動盪不安,詩人滿腹愁思,以樂景反襯悲情,首四句寬闊宏大的景色更顯

詩人的愁緒萬千,描繪出憂愁沉重的意境。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第二版) 第 2 頁,共 6 頁 © 2015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7 講讀課使用

4. 根據本詩內容,判斷以下陳述,塗滿與答案相應的圓圈;每道分題限選一個答案。

從「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這一句詩可見: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作者對唐室的前景抱持堅定的信念,但對吐蕃入侵深
感無奈。 ○ ● ○
(2) 作者對唐室前景和吐蕃入侵的態度,反映他有矢志不
移的信念及浩氣凜然的精神。 ● ○ ○

5. 細閱下面一段引文,然後回答問題。

愈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
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後已。故禹過家門
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
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
以補其不足者也。
(韓愈《爭臣論》(節錄))

聞用:聞,有名望的。用,任用。 孔席不暇暖:孔,孔子。席不暇暖,
閔:同「憫」,指憐憫。 指席子還沒有坐熱便要起來。
孜孜矻矻:勤勉不懈的樣子。 墨突不得黔:墨,墨子。全句是
禹過家門不入:禹,夏禹。據記載, 指新砌的灶上,煙囱還沒有薰黑,
夏禹曾為了治水,三次經過 墨子卻要奔忙往別處去。
家門而不進去。 安佚:安樂舒適。

(1) 根據上述引文,韓愈認為古聖賢都懷有哪種人文精神?

韓愈認為古聖賢都懷有「憂患精神」,他們悲天憫人,哀歎時世之艱難,憐

惜人民生活之困苦,故「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視濟世安民

為責任而勇於承擔。

(2) 杜甫在《登樓》一詩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是否能體現上述精神?

《登樓》一詩表現杜甫的憂國憂民,他一為國家衰亂、邊族入侵、君主昏庸

而擔憂;二為自己懷才不遇、客留異鄉、報國無路而感慨。他的思想入世積

極,希望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充分體現「憂患精神」。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第二版) 第 3 頁,共 6 頁 © 2015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7 講讀課使用

6.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一句如何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試加以說明。

作者以眼前景物寄寓對時局的感慨,「錦江春色」寫春回大地,象徵唐室收復長安,

一片好景;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就如古今世事興衰的風雲變幻。

7.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一句如何通過劉後主和諸葛亮的事跡諷喻
時弊?
詩人借用劉後主寵信宦官招致亡國的事跡,諷喻唐代宗信用宦官,以致唐室被外族

侵凌;又緬懷諸葛亮,以諸葛亮生前喜吟《梁甫吟》,寄寓自己空有報國心志,卻

苦無報國的路徑。

8. 試分析以下詩句中附着重號的字所蘊含的意義和感情。

甲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 •
乙 北極朝延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 •
丙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 •

甲句中,「來」字富動感,寫錦江流水挾着蓬勃的春色從天地邊際洶湧而來,有春

臨大地、勢不可擋之感。「變」固然寫盡玉壘山浮雲的變化,但「變古今」更有閱

盡古往今來世事變幻之感,引發人對歷史的無窮聯想。乙句中,「終」字帶有肯定

的語氣,作者相信唐室的政權會長久地穩固下來。「莫」字帶有警告的語氣,流露

作者對吐藩入侵唐室的憤慨和嚴言斥責。這兩句詩都反映作者對國家和人民的捍衞

之情。丙句中,「還」字含有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流露作者對誤國昏君的

不滿。「聊」字含有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語氣,流露作者憂時不遇的無奈感慨。

【比較閱讀】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第二冊,頁7.25~7.27)

1. 比較《月下獨酌》與《登樓》,回答所附問題。

(1) 以上兩句詩的語調有何不同?
A 甲句較為輕鬆,乙句較為沉重。
B 甲句較為輕鬆,乙句較為無奈。
C 甲句較為平和,乙句較為沉重。 A B C D
D 甲句較為平和,乙句較為無奈。 ○ ● ○ ○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第二版) 第 4 頁,共 6 頁 © 2015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7 講讀課使用

(2) 學習《月下獨酌》與《登樓》後,有同學(甲方)較欣賞李白的襟懷,有同學
(乙方)較欣賞杜甫的襟懷。試根據詩歌主旨,指出雙方的理據。

 甲方的理據:
《月下獨酌》中,李白最初獨自飲酒,心情抑鬱孤獨,但他能

通過豐富的想像紓解愁思,在精神上求得解脫。而《登樓》筆調沉鬱,徒

然為懷才不遇而感慨,不及李白豁達樂觀。

 乙方的理據:
《登樓》流露出自己空有報國濟世之心,壯志難伸的悲涼愁苦,

亦表達了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而李白《月下獨酌》只流露個人孤獨寂

寞的情懷,獨善其身,缺乏杜甫兼濟天下的胸襟氣度。

2. 細閱以下杜甫《石壕吏》一詩,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1) 根據《石壕吏》一詩的結構,回答以下問題。

 老婦的致詞在結構上起甚麼作用?
A 前後呼應
B 承接上文
C 開啟下文 A B C D
D 承上啟下 ○ ○ ○ ●

 承上題,如果把老婦的致詞刪去,你認為可以嗎?

不可以。因為老婦的致詞交代了唐代戰事頻繁的背景下,民不聊生的悲慘

境況。老婦泣訴家中男兒或戍兵慘死,或歸家無期,家中只留下婦孺艱苦

地生活,亦通過縣吏的無情拘捕反映吏治不清的黑暗政局。如果把老婦的

致詞刪去,文章內容便會顯得空泛,主題思想亦未能深刻地反映出來。

╱可以。因為即便沒有老婦的致詞,詩句仍能反映唐代戰事頻繁的背景

下,民不聊生的悲慘境況。詩的首三句敍述縣吏半夜突擊進入民居,強行

捉走百姓戍兵的情況;結尾二句則交代百姓被縣吏強行捉走的結果,情節

清晰,意思仍明確。(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第二版) 第 5 頁,共 6 頁 © 2015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課本練習 配合單元 7 講讀課使用

(2) 《登樓》及《石壕吏》的抒情手法有何不同?試比較之。

《登樓》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例如「花近高樓傷客心」便是以繁花盛放

之景反映唐室從吐蕃手上收復長安,由危轉安的情況,同時亦抒發了作者對

國事多難及自身漂泊流離的悲歎。
《石壕吏》則運用了借事抒情的方法,全詩

記敍縣吏深夜到石壕村徵集戍兵,老婦為保護家人被抓去服役一事,揭示政

局昏暗,縣吏冷酷無情,人們生活困苦的慘況。
(3) 試分析《登樓》及《石壕吏》的主題,並說明兩詩主題與杜甫被稱為「詩聖」
的關係。
杜甫於作品中所表現的仁民愛物之情,符合儒家道統「聖」的表現,其《登

樓》寫唐室的動盪政局;
《石壕吏》則揭示豪吏橫行無忌,戰禍不息之害。兩

首詩均能反映時弊,諷刺統治階層治國無方及罔顧人命,表現杜甫憂國憂民、

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正是其被稱為「詩聖」的原因。

《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
(第二版) 第 6 頁,共 6 頁 © 2015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