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00 年 1 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Jan.

2000
第 32 卷  第 1 期 Fo 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 bimonthly ) Vol.32 No .
1

20 世纪应用语言学评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桂诗春

  提要 :人类日益频繁的交往和现代通讯工具尤 其是互联网的发达, 是 现代应用语 言学兴起 并将


在 21 世纪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 本文综合评 述应用 语言学 的复杂性 、多 科性及 其理论研 究
模式, 认为本学科将更加注重对外语( 主要是英语) 教学过程 各因素 的研究, 特别 是开展 对语言教 学
内部问题和学习者“内部” 问题的认知科学研究 。
  关键词 :应用语言学 、学习者 、教学 、评述
  [ 中图分类号] H08;
H31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_0429( 2000) 01_
0002_6

ences and L anguage Teaching, 1964) , 美国 Wil-


1 .回顾
ga Rilvers 的《心理学家与外语教师》 ( The P sy-
现代应用语言学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 。 当 chologist and the Fo reig n Language Teacher,
时美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 设立了一个“军队 1964) 分别在 大西洋两 岸出版, 遥相呼 应 。 从
特别训练课程”, 对派往海外参战的部队进行外 此, 应用语言学 蓬勃发展, 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
语培训 。培训工作在语言学家的指导下进行, 面:
Bloomfield 应邀写了一 本手册《外 国语实际 学 1) AILA 每三年开一次国际大会, 已开了
习导 引》 ( An Out line Guide f or the Pract ical 12 届, 规模 越来越大 。1999 年在东京 召开的
St udy of Foreign Languages, 1942) , Bloch 和 AILA' 99 更是盛况空前 。 会上, 除全会的几次
T rager 写了《语言 分析大纲》 ( Outli ne of Li n- 发言 和总 结外, 有 33 个主 题发 言, 宣读 论文
guist ic Analysis, 1942) 。 该 课程 开 办 了 9 个 909 篇, 组 织专 题讨 论 105 次, 张贴 告示 128
月, 培 训 了 15, 000 人 。 不 少 语 言 学 家 ( 如 张 。到目前为止, 绝大多数国家都分别成立了
Bloomfield, F ries, Bloch, H augen, Hockett ) 都 本国的应用语言学协会和其他关于外语或英语
参与其 事 。 战后 F ries 等人创 办杂志《语言 学 教学的组织, 并加入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 。我
习》( Language Learni ng) , 副题叫《应用语言学 国于 1981 年成立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 并按语
季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Applied L inguis- 种设立分会 。 1980 年由广州外国语学院和上
tics) , 公开使用了“应用语言学”这个词 。 其后 海外国语学院联合在广州召开“应用语言学与
英国 Edinburgh 大学 于 1958 年成立应用 语言 英语教学” 学术讨论会 ;
1984 年在香港中文大
学学院, 美国于 1959 年成立应用语言学中心, 学召开“应用语言学研讨会 ———汉语社区的语
都是应用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 但是应用语 文教学” ;
1985 年由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和广
言学真正确立其学术地位是在 1964 年 。是年, 州外国语学院召开首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讨论
第一届国际 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 Nancy 召 会( 《中国英语教学》1990) ;
1992 年在天津召开
开, 成 立了 国 际应 用语 言学 协会 ( Association 第二届( 中国英语教学) 。
International de Linguistique Applique, AILA) 。 2) 西方各大学纷纷成立有关学科点( 应用
同年, 英 国 Halliday , McIntosh 和 St revens 的 语言学 、教育语言学 、T ESOL, T EF L 等等) , 培
《语 言科 学与 语言 教学》 ( The L inguistic Sci- 养了 大批应 用语言 学的硕 士 、博士 。 到 1997
· 2 ·
桂诗春  20 世纪应用语言学评述

年, 在英 、美 、澳 、加已建立了 20 多个( 不包括附 语 、西班牙语和电脑语言 。 对本族语不是英语


在语言学系里的专业) 此类学科点 。 我国 1981 的人来说, 那自 然就是本族语 、英语和 电脑语
年第一批学科目录中亦设立了“语言学与应用 言 。英语教学是一个无比广大的“市场”, 要满
语言学”专业, 现已有博士点 3 个, 硕士点 6 个 。 足这个“市场” 不断增长的需要, 就必须采取对
3) 出版了很多关于应用语言学 或外语教 策 。应用语言学正是研究各种英语教学对策的
学的 杂志, 如 :EL T , Language Learning , I- 学问, 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St revens ( 1980) 在
RAL ( Internat ional Review of Appl ied Li n- 1977 年美国 T ESO L 年会关于“应用语言学范
guist ics) , Applied L inguistics, Internat ional 围”的圆桌会议上说, “应用语言学家的需要很
Review of Applied L inguist ics in Language 大 。10 年来英国每年培养 100 多名应用语言
T eachi ng, Appl ied Psycholi nguistics, Journal 学家, 而申请学习者仍络绎不绝, 而且不会产生
of Mul til ingual and M ul ticul tural Develop- 一群失业者 。”大概也是这段时期, 我访问过英
ment , St 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 tion, 国, 有英国人在哀叹“大”英帝国的没落时对我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Bil ingualism : 说, “英国只剩下两件宝 :
一件是协和飞机, 一件
Language and Cogni tion, T ESOL Quarterly , 是英语教学 。
”曾几何时, 协和飞机已销声匿迹,
RECL Journal , 等等 。我国各外语院系所出版 而英语教学的需要却与日俱增 。
的刊物也刊登了很多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章 。
3 .应用语言学的复杂性
4) 各 出 版 社 如 CUP, OUP, Longman,
Pergamon, M ultilingual M atters 等 纷纷 出版 关 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 :
除个别情况外, 儿
于应用语言学或外语教学的丛书 。 我国北京的 童都能习得自己的母语 ;
但外语学习却有成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败 。为什么 ? 这是因为外语教学是一个诸多因
也出版了多套丛书 。 最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素的系统工程, 它向应用语言学提出了一系列
引进了牛津大学应用语言学丛书的 19 种, 外语 研究课题 。 图 1 展示了各种影响外语教学的因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组织引进一套“当代国外 素( 见下页) :
这个示意图说明了好几个问题 :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50 种, 各书均附有  a .外语教学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组成的过程 ;
导读) 。 这些因素互相影响, 互为补充 。 教学组织
所有这些发展都预示着应用语言学将以矫 必须统观全局, 有效地组织各个部分协同
健的步伐迈入 21 世纪 。 动作, 以实现总体目标 。 这就是应用语言
学的系统论( 桂诗春 1994) 。
2 .应用语言学发展的土壤
b.
外语教学诸因素虽然互相牵制, 但有必要
为什么应用语言学能够经久不衰地蓬勃发 把它们分离开来, 采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展 ? 这是因为国际格局的发展对外语教学, 特 逐个加以研究 。
别是英语教学有持久的需要, 这些需要为应用 c .由于教学目标不同, 各个因素在整个教学
语言学的开花结果准备了土壤 。随着现代化交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权重不一样,
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人类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必须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制定不 同的方
和密切 。 作为信息社会标志的因特网的建立进 案 。 没有一成不变 、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 。
一步加深了这种需要, 因为那上面的大量资源 d .外语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诸因素有所认
大多以英语为载体( 据估计, 全球电子提取系统 识, 才能加强教学的主动性, 克服盲目性 。
的信 息有 80 %是 用英 语储存 的) 。 未 来学 家 在外语师范教育中, 更应注意加强未来外
Nasbit t 在《大趋势》 里说过, 对美国人来说, 要 语师资的应用语言学素质培养 。
想真正取得成功, 就必须懂三种语言, 流利的英
· 3·
2000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图 1 、 教学过程的诸因素

  几十年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说明, 人们越 社会语言学 、计算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 等等) 。


来越认识到外语教学的复杂性, 而且注意加强 其实只要和外语教学有关的学问, 它都应用, 也
对外语教学过程各因素的研究 。 虽然在 60 年 不限于语言学科, 例如教育理论 、教育测量 、计
代出现过一 些统 一的 应用 语言 学 教科 书, 如 算机科学 、统计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 等等 。 而
M ackey ( 1965) , Co rder ( 1973) , Allen & Corder 且应用的 可以 是理论 和思 想 ( 如 Aust in 的哲
( 1973_
77) , Stern( 1983) , 但到了 80 和 90 年代, 学) , 可以是研究的成果, 也可以是具体的研究
人们发现已难以用一本教科书来覆盖应用语言 方法 。 Stern ( 1983) 把 他的《 语 言教 学基 本概
学的各个领域, 便把注意力放在各个分科的研 念》分为 6 个部分 : 第 1 部分和第 2 部分是导论
究上 。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了 7 套丛书1 ;
牛 和回顾, 并且讨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 从第 3
2
津大学的应用语言学丛书 , Longman 的应用语 部分开始就进入考察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 语
言学丛书都有许多精选的题目 。有心人如果把 言 、社会 、学习和教育) 及其有关的学科 :
这些题目加以整理, 就可以看出眉目 。21 世纪  a .语言和语言学
的应用语言学发展看来仍然会保持 这样的势 b .社会和人类学 、社会学 、社会语言学
头:
向应用语言学各个领域的纵深发展 。 c .学习和心理学 、心理语言学
d .教育和教育理论
4 .应用语言学的多科性
这也说明应用语言学并非单单是语言学的
应用语言学就是把有关学科的理论 、描述 “应用” 。应用语言学的多科性基础说明它有充
和技巧应用到外语教学, 在两者之间起到一个 分的营养基地, 可以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吸收
中介的作用 。应用语言学所应用的首先是各语 新思想和新技术 。例如人们曾就两种语言使用
言学科( 语音 、语法 、词汇 、语义等等) , 但也应用 者的心理词汇是统一的还是分开的有过许多争
到一些与语言学相关的边缘学科( 心理语言学 、 论, 1997 年纽约一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神经学教
· 4 ·
桂诗春  20 世纪应用语言学评述

授 Joy Hirsch 博 士 使 用 功 能 磁 共 振 成 相 术 言在 21 世纪的任务 :


统一与多样”( The Role of
(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 ing, f MRI) Language in the 21st Century :Unity and Diver-
来观察 12 个流利的双语使用者 :
6 个从小就学 sity) 。 前者从保护生态的角度看保护多样性的
会说双语, 另外 6 个则是在青少年时才学第二 重要性 ;
后者则着眼于未来, 强调从实际出发来
语言 。每一个受试都在 f MRI 扫描仪前用第二 应用理论 、原则和方法, Widdowson 在全会上的
语言无声地独白前一天发生的事情 。实验者不 发言题目就是 :
“与现实调协 ———应用语言学的
让受试发出声音, 发音会使头部轻微活动, 使图 前景” ( Coming to Terms wi th Reality :Applied
象模糊 。 图象显示两类受试不会因为习得年龄 Linguistics in Perspective) 。 把多样性的问题提
不同而在韦尼克区里呈现差异 ;
但是对布罗卡 到下一个世纪的应用语言学家面前具有深远的
区的扫描却呈现另外一种图景, 青少年时才开 意义 :
始学第二语言的受试, 其母语和第二语言在布  a .在 21 世纪里, 应用语言学进一步走向成
罗卡区内处于不同的位置 。 这就是说, 他们用 熟 。结合实际将会促使应用 语言学研究
母语和用另一语言思维时会牵动不同区域 。 而 向纵深发展, 保证应用语言学有广阔的发
那些从小就学会两种语言的受试却使用同一个 展前景 。
区域 。 Hirsch 认为, 这说明幼儿学话时使用了  b .外语教学的实际千差万别 。 具体的应用
各种能力( 包括听 、视 、接触和运动) , 而且这些 必须 从实 际出发, 用 我们 中国 人的 话来
能力都输入到像布罗卡区那样的硬件线路里 。 说, 绝不能生吞活剥, 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
当布罗卡区里的细胞调节到适合一种或两种语
6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模型
言后, 便稳定下来 。 所以幼儿同时学习两种语
言时, 这两种语言都交 错地受制于 同一区域 。 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特点是它的中介作用,
但是到中学才开始学另一种语言的青少年, 却 Corder( 1975) 说得很清楚, “一方面是 各种关
必须在布罗卡区已调节到适应母语的情况下, 于人类语言的理论解释, 另一方面是语言教学
去习得另一种语言的复杂的语音系统, 所以就 的实际活动”, 而应用语言学是“在两者之间起
困难得多 。但是管辖简单语义关系的韦尼克区 中介作用的一套有关的活动或技巧” 。 所以他
3
却可以重叠 。这个例子说明应用语言学依托 ( 1973) 直截了当地认为“应用语言学家是理论
在相关学科上成长,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 在新 的消费者或用户, 而不是理论的生产者” 。 An-
的世纪里, 应用语言学必将进一步从相关学科 t hony ( 1980 ) 、 Campbell ( 1980 ) 、Widdow son
吸收 养 分 以 充实 自 己, 所 以 1996 年 在 芬 兰 ( 1979a) 、Palmer( 1980) 都采取了这个说法 。 但
Jyväskylä 召开的第 11 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 是从 1979 年开始 Widdow son( 1979b, 1980) 对
的主题是“跨学科的应用语言学”( Applied Lin- 此提出了质疑与修正 。 他认为应用语言学家的
guistics Across Disciplines) 。 任务是建立一个与学习者有关的语言模型 。但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个模型能从理论语言学
5 .应用语言学的多样性
那里派生出来, 因为理论的研究往往忽略甚至
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而应用 取笑使用者的语言模型 。但是语言学习很可能
都必须结合实际 。不同母语的学习者学习一门 是建筑在使用者而不是分析家的模型上面 。例
外语, 既有其共同规律, 也有其特殊性 。 所以应 如分析家把名词看成是一个分布的类型, 而使
用语言学的一个特点是多样性 。 第 11 届国际 用者却把 名词 和语 义概 念联系 起来 。 Stubbs
应用语言学大会的一个专题讨论会是“语言与 ( 1986) 也赞成这种看法 :
他不完全赞成分析家
生态”( Language and Ecology) ;今年在东京召 的模型和使用者的模型是不一致的说法, 但他
开的第 12 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的主题是“语 举了很多例子说明使用者的模型往往受到分析
· 5·
2000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家忽视, 提出应用语言学家要发展自己的理论 。 察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所碰


由此看来, 只看到应用语言学的中介作用 到的语言学习问题 。 其实 SLA 的许多研究课
是不够的, 必须考虑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 。 值 题, 如第一语言的转移和干扰 、学习者的操作原
得注意的是 60 年代以来, “二语习得” ( Second 则 、回避 、监察 、学习策略, 都离不开认知 。 一旦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这个分支学科的崛 讨论到二语习得中会不会牵涉普遍语法时, 更
起4 。尽管大家对“二语”还是“外语”, “习得”还 要接触到认知的问题 ;这是因为普遍性原则是
是“学习”, 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 SLA 在语言教 语言心理表征的一部分, 是人们的心理特性使
学实践的基础上考虑理论方面的问题, 都很可 语言共项之所以成为语言共项 。在 21 世纪里,
能在建立外语或二语教学理论框架方面作出贡 不管是应用语言学还是二语习得, 认知必然是
献 。SLA 也有多科性的基础, Second Language 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焦点 。
Research 于 1993 年出了一 期专刊, 主 题是“ 二
语习得 : 跨学科的展望” 。 但它强调以学习者为 注   释
1 .这七套丛书是 :Cambridge App lied Ling uisti cs, New Direc-
中心( 如学生学到什么, 学不到什么 ? 学生在有
tions in Language Teachi ng, Cambri dge Lang uage Educa-
限地接触第二种语言时是怎样建立一个新的语 tion, Cambrid ge Language Teaching Li brar y, Ca mbr idge
言系统的 ? 为什么多数学生不能像母语那样流 Text books i n Li ngui st ics, Cambr idge Handbook for Lan-
利地使用第二语言 ? 学生所建立的语言假设属 guage Teacher s, Ca mbr idge Teacher Trai ni ng an d Develop-
于什么性质 ? 这些 假设是否符合 所学语言 规 ment S eries 。
2.最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购买了其中 19 本著作的版权, 在
则 ? 不管是什么母语, 不管所学的是什么语言,
国内发行 。
学习者有没有一些共同的型式, 等等) , 它所考
3 .见 How the Brai n Organizes Language, 载 N at ure, 1997, 388
察的是语言教学“内部的”问题, 恰好补充应用 ( 10) :171_174 。 1997 年 7 月 15 日的 New York Times 也
语言学中介说的不足, 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 :第 有 S andra Blakeslee 所写的报道 。
一语言的作用 、过渡语的变异 、学习者的个别差 4 .S harw ood Smi th ( 1991) 认为二语 习得是 一门独 立的学 科,

异 、语言普遍现象 、学习策略和二语习得模型, 但 G ass ( 1993) 指出, “ 二语习得 研究从一 开始就 无可摆 脱


地和应用 语言学 缠绕在 一起 … … 这个 看法十 分普遍 。” 而
等等 。虽然 S LA 还处在襁褓期( Ellis 1985) , 但
G rabe &K aplan ( 1992) 则认为, “S LA 原来是应用语言学的
它企图在吸收和消化其他学科精华的基础上形 一个分支, 主要是研究 语言教学 。 但 是随着过 渡语假设 的
成自己的理论 。 出现, S LA 就从应用语言学和生成理论中独立出来 。”
如果我们研究的是学习者内部问题, 那就
参考文献
必然 要把 注意 力转 向学 习者的 认知 ( 桂诗 春
1991a, 1991b, 1993) 。 Ellis( 1994) 指出 :
“除 转 Allen, J.& P .Corder ( eds) .1973_77.The Edinburgh
移外, 学习者在学习一种第二语言时还使用了 Course in Applied L inguistics, V ol.1 Readings for
各种各样的过程 。 好些不同的 SLA 理论都对 Applied L inguistics, 1973;V ol.2 Papers in Ap-

这些过程提供了说明 。这些理论在本质上是认 plied L inguistics, 1975 ;Vol.3 Techniques in Ap-


plied Linguistics, 1974 ;Vol .4 Testing and E xper-
知的, 即 :
它们企图说明使学习者处理输入的心
imental Methods, 1977 .O xford:Ox fo rd University
理过程, 说明学习者在输出中所建立和表明的
P ress .
知识结构 。” S tern ( 1983) 说到 :
“学习过程牵涉
Anthony, E.1980.Tow ards a redefinitio n of applied lin-
到学习者的三个方面 : ( a) 智力/ 认知 ;
( b) 社会 ; ) 1980 .
guistics.In K aplan( ed.
( c) 情感” 。Skehan( 1998) 还发表专著《 语言学 Campbell, R.1980.Tow ards a redefinition of applied
习认知法》, 这是因为在 SLA 研究中, 语言学和 linguistics.In Kaplan ( ed .
) 1980.
社会语言学的考虑较多, 而心理语言学的考虑 Co rder, P .1975.A 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 e teach-
较少, 所以他的书主要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考 ing .In Pap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
· 6 ·
桂诗春  20 世纪应用语言学评述

Corder , S.1973.I ntroducing Applied L inguistics .Har- do they do ? In Kaplan( ed .


) 1980.
mondsw orth, M iddlessex :Peng uin . Stubbs, M .1986 .Educational L inguistics .Ox ford:
Ellis, R .1985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 Basil Blackw ell.
sition .O xford:Ox fo rd U niversity Press. Widdow son, H .1979 .Ex ploration in Applied Linguis-
Ellis, R .1994 .The S tudy of Second L anguage Acquisi- tics .Lo ndon :O xford University Press .
tion .Oxford :O 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iddow son, H .1980 .Applied Linguistics:the pursuit
G ass, S .1993 .Seco 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ast, pre- of relevance .In Kaplan( ed .
) 1980 .
sent and futur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Vol.
9, 桂诗春, 1980, 我国应用 语言学 的现状和 展望, 载桂 诗
No .
2. 春( 1988) ,《 应用语言学与中 国英语教 学》, 山东 教
G rabe, W .& R .K aplan .( eds) .1992.I ntroduction to 育出版社 。
Applied L inguistics .Reading, M A :A ddison_W es- 桂诗春, 1985, 我国应用 语言学 的广阔前 景, 载桂诗 春
ley . ( 1988) 。
K aplan, R .( ed.
) .1980.On the Scope of Applied Lin- 桂诗春, 1991a, 认知 和 语言, 《 外 语教 学 与研 究》 第 3
guistics .Row ley , M ass.:N ewbury House . 期。
M ackey, W .1965 .Language Teaching Analysis .Lon- 桂诗春, 1991b, 认 知和 学 习, 《 外 语教 学 与 研究》 第 4
don:Longman. 期。
Smith, S .199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桂诗春, 1993, 应 用语 言学 与认 知 科学, 《 语 言 文字 应
cognitive enterprise .Plenary presented at SL RF , 用》 第 3 期 。
1991, Los A ngeles. 桂诗春, 1994, 应 用语 言学 的系 统 论, 《 外语 教 学与 研
Skehan, P .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究》 第 4 期 。
Learning .O xford :Ox fo rd U niversity Press.
Stern, H .1983.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收稿日期 :1999_
10_24;
Teaching .Ox fo rd:Oxford U niv ersity P ress. 本刊修订稿, 1999_11_05
Strevens, P .1980 .Who are applied ling uists and w hat 通讯地址 :51042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点学科点

· 7·
2000 年 1 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Jan .
2000
第 32 卷  第 1 期 Fo 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 bimonthly ) Vol.32 No .
1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Review of applied l inguis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by Gui Shichun , p .


2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the develo pment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A L) shows that A L in the coming century will co n-
tinue to g row in depth in the fo llowing respects:( 1) the multi_
factor process of languag e teaching entails a more systemat-
ic approach to its various components ;( 2) the multiple bases of AL keeps it abreast of its relevant disciplines and updates
its theo ry and practice ;( 3) the wide scope of its application leads to a more diversified approach to lang uag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 4) the search fo r its own theoretic model and the rise o f second lang uage acquisitio n will produce a number of
spin_off effects on lang uage teaching .

A hundred years of phonology :A retrospect, by Wang Jialing, p .


8

Since its inception a 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phonology has undergone two major stages:structuralist phonology
( phonemics) and generative phonology .T his paper review s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 y in these two stages and puts
forw ard some perso nal view s concerning its dev elo pment .

Systemic_functional linguistics:Forty years on, by Huang Guowen, p.


15
T his paper is a survey of the dev elo pments of M .
A.K .Halliday' s ling uistic theory, now know n as Sy stemic_Func-
tio nal Linguistics.In 1961 Halliday published his seminal paper “ Categories of the theo ry of grammar”, w hic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Scale and Catego ry Linguistics” .I n 1966, this linguistic model was developed into “ Sy stemic G rammar”,
w hich was then enriched by three M etafunctions.A lthough most of the linguists in the Systemic School wo rk on the de-
scriptive aspect o f the theory , Systemic G rammar is concerned with bo th the description and g eneration of languages;and
it is no w widely used to study many languages.The Hallidayan School now has a very strong team of committed re-
searchers .With the efforts of Halliday himself and his co lleag ues in many countries, Sy stemic_Functional G rammar has
developed into a powerful theory , well_accept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in the ling uistic w orld .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tylis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by Shen Dan , p .
22
T he present paper offers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ty listics in the 20 th century, w ith its focus on Eng-
lish stylistics.T he paper falls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 t discusses briefly the grow th o f modern sty listic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 th century ;the second part is concerned w ith the flourish of sty listics during the 60s and 70s;the third part
focuses o n the rise of discourse sty listics during the 80s, and the last part deals w ith the thriving development of sociohis-
torical/ socio_cultural stylistics in the 90s.

· 7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