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HBCL3203_V2

TAKE HOME EXAMINATION

SEMESTER MEI / 2020

HBCL3203_V2

KESUSASTERAAN BAHASA CINA I (PUISI)

NO. MATRIKULASI : 850612015352001


NO. KAD PENGNEALAN : 850612015352
HBCL3203_V2

甲组

1. a)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
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
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在他眼
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
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
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
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求”字是全
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
望。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
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
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1
HBCL3203_V2

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写他得不到“淑女”时
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
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
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
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
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
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此外,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
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
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
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
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
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
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
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
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
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
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1 b)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
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

2
HBCL3203_V2

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
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本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
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
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
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
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
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
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
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2. a)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
诗人一起笔,就渲染了一个明朗清新而又令人心情润泽舒畅的送别环境。一场小雨,
一洗往日尘土飞扬的浑浊,道路也润泽如酥,“客舍”更青了,“柳色”更绿了,惜
别之情更浓了。简短几个字,清晰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清晨,送别的地点——渭
城,送别的环境——“客舍青青柳色新”。仿佛就是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朋友营
造了一个湿润洁净清爽的早晨,为后面写送别场面巧设了一个大的背景。清晨,渭城

3
HBCL3203_V2

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
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王
维不仅多情,而又善感,为朋友远行而担忧,伤别之情悠然心头。“朝雨”在这里扮
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
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
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
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
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
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
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
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
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
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
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
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
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
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
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他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
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仅仅只是属于行者的。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
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
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
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诗人在后两句中没有叙说告别场面,也没有描述依依惜别的深情,而是截取了饯
行酒宴上的一个特写镜头,劝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无论如何是要喝的,
因为“西出阳关”就“无故人”了。出了阳关,“君”无故人,那诗人自己又何尝不
是呢?截取饯别宴席即将结束的劝酒词,凝离别深情于美酒之中,运笔非凡。一杯酒,
一杯情,杯干了,情却难以了结。一个“更”字,一个“尽”字,饱含了朋友之间的
深情厚谊。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人不说朋友远去的忧伤,也不写分别的哀愁,而是用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感叹来抒写离情别绪,令人越品越觉得
余韵不绝。

4
HBCL3203_V2

b)
倒叙手法
诗人后两句运用了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专绪跟随年属轻的友
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辛,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这个送行者,
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再人世了。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指友人不久后走出阳
关,而应该是指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路经“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
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倒叙的写作手法,借助于时空的
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和在一起,情
景交融,达到了令热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的情谊,更饱含着他
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福!

运用意象起兴
诗的前二句起兴,於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柳”“留”,意指离别的不
舍。

语言精炼
诗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短短七字,已说出三层的意思: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
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伤别之情悠然心头。

巧用对比衬托
有人即将远行之路,因一场朝雨的沥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平日陆尘飞扬,路旁
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
“新”又因柳色之新,映衬出客舍的青青来。

清新明朗的色调

5
HBCL3203_V2

诗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一幅色调清新
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别离,却不是黯然
销魂的别离。相反,“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倒是透露
出一种轻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调。

乙组
1)
西汉武帝刘彻时开疆拓土,经营四夷,但好大喜功导致连年不断的战争,给广
大人民带来重大灾难:生产遭到破坏,人民枉死沙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之举自然也
遭到人民的不满和反对。这首《战城南》乐府便表达了这个内容。

”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
和死亡。抒写一场激烈的战事,起句刚叙及“战”,便径接以“死”,而对士卒杀敌
的悲壮场景,不作一语描述。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
“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
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可以理解为是诗
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也可以理解为死去的战士为
自己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他们悲鸣几声。

“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
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

6
HBCL3203_V2

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
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
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
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战争不仅
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牺牲
了的战士。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
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感叹战士一去不复返,语句极其沉
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两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
剧气氛。

《战城南》以汉代民歌特有的艺术风格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昏庸和人
民的悲惨。诗一开头即以“战城南”三字将我们带进了血淋淋、惨兮兮的战场。暴现
于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残酷的战死不葬的惨景:战场上笼罩着一片森森鬼气,腐尸遍野
杂陈,群乌凄叫争食死尸,尸臭弥漫,真是惨不忍睹,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激战后战
场上目不忍睹的惨像。
这时耳旁一串凄惨的哀怜声响起:“乌鸦们,先为我们这些客死他乡的孤魂哀
号吧,我们这些野死者,如今已成腐尸,必然无人埋葬,又怎能从你们的口下逃脱
呢?”第一层七句诗以极奇特的想象,通过告乌之语揭示了阵亡者的悲惨,可谓痛极奇
极。尽管诗人在此只是客观描绘,但统治者对牺牲将士的冷漠不恤及诗人对此的激愤
之情却清晰可见。尽管诗人在此只是客观描绘,但统治者对牺牲将士的冷漠不恤及诗
人对此的激愤之情却清晰可见。
第二层,诗人将笔一转,又为我们补述了战场苦杀后的景象:战场上一片荒凉寂寞,
没有了人迹,善战的人马均已牺牲,只有流水清冷地流淌,水草凄瑟地摇曳,驽马悲
鸣着徘徊……这一幅古战场图揭示了一场惨烈凶猛的战斗。这一层诗人以沉郁悲壮之
笔,简劲之语勾勒了一场惊心动魄之战,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沉痛。
前面二层是运用客观写实的方法描写战场、正面反映战争之苦,第三层诗人则
从战争后果、战争效应着眼来主观地评述战争。诗人连锁三问,从正反两面揭示战争

7
HBCL3203_V2

之不合理、统治者之昏庸不明。三句诗中叠连两层比喻,深致不满之意,发人深思。
末四句则表现了对死亡士卒的哀思和景慕,既进一步强调庸人误才,致使败亡,又收
束全诗,兜应篇首。

汉乐府诗歌中的厌战诗,诗中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战争的梗概,诗里只是把战
争设置为背景,在此背景上抒写感情,表达强烈的厌战情绪。《战城南》正是在悼念
那些阵亡士兵的基础上,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战争不仅带走了那些鲜活的生命,也使
得存活下来的人痛苦不堪,这首诗在悼亡的字里行间控诉的都是战争的罪恶,表达了
其强烈的厌战情绪。

《战城南》是一首诅咒战争和劳役的诗,全诗写战争和因战争而带来的劳役
的残酷,表达了极其强烈的埋怨情绪。在表现手法上,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让
战死者自诉他们的遭遇、他们的祈求和质问。

运用独白
《战城南》运用了独白,自然的流露了悲痛的情感。此外,诗中又出现了一连串的问
句,谴责统治者的穷兵赎武,为诗歌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

连续的反问句式
诗中出现一连串的反问句,如“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
臣安可得?”指出百姓不得温饱,君主亦无法正常统治下去。诗人发出一连串的独白
质问、控诉、却没有答案,为诗歌渲染了悲凉愤慨的气氛。

语言简朴自然
《战城南》语言浅白自然,诗中并没有艰深晦涩的文字,却饱含深层意思,言简而意
深。

句式灵活多变
与大多数杂言体汉乐府诗一样,句式自由。本诗杂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式。
局式长短不一,自由多变,灵活自然。

8
HBCL3203_V2

2)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
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
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
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
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
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
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
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
了抒发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
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诗章。
它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
忧思。诗中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意象,映衬了自己不寐而弹琴的
孤影,写出了诗人在长夜未央时代的“徘徊”“忧思”。孤鸿、翔鸟的飞翔鸣叫,也
许另有它们自身的原因,但在明月清宵之中飞鸣,正隐隐提示夜里耸动的一种不安。
诗人与飞鸟,都在这种不安之中徘徊而不寐。
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
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
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
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作者没有具体明言,但整个明月清宵,中夜鸣琴的情
境,都由此而似沉浸在一种忧愁里面,那种生命中的忧思,就在明月之中,在清风之
中,随月照临,随风吹至。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
的自我,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诗人只能永远得不
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9
HBCL3203_V2

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
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 如同诗中描述,诗人描述的意象有八景:所见:午
夜喟叹、月下独奏、薄纬夜寒、清风拂面;
所思:孤鸿号野,翔鸟鸣北;
所为:徘徊忧伤。别人谓我狂,谁解我心忧?独见狂放阮籍的背影,萧索在月光下的
寒风里。

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三四
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
写“薄帷”、写“吹我襟”的浪漫境界五六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增
加了“鸿”“翔鸟”的意象,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
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抒写内心的苦闷,揭
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通过描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内心孤独的忧思,曲折
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
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
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
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