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图像本身就是历史:图 - 文关系不对应的四个案例

一、切入“图像证史”
1、主要在于如何“使用图像以作为历史证据”。也就是说,他讨论图像的主要

目的,并不是研究图像本身,而是以图像作为证据来证明历史。不同于以图像
作为历史研究对象本身的“图像史家”。

2、图像不仅具有对历史的记录性,同样有“图像的创造性”这一方面:
与历史事件、文本均不对应,图像中来自图像本身和图像作者意匠经营的部分。
“图像的洞见”、“图像的智慧”

二、举例:
1、被移置的真相——弗拉戈纳尔的《门闩》
表面故事:男仆将女主人诱惑至自己房间欲行不轨
细节分析:通过“非现实”——垂下的天鹅绒帷幕、床上凌乱的绸缎、枕头
与白色裹丝绸“女性膝盖”、性器官描述等,含蓄表达另一重含义。
解读:画面的表象和真相可以呈现在同一个画面中,但这需要一双“慧眼”来
发现。真相被转移到表象的旁边,这种行径非常类似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
所谓的症状的“移置”( displacement)现象。 区别:“移置”是一个理性的

过程。它不仅设定了理性的作者,也设定了理性的观众。
→ 对于某一时期“惯例”的历史性认知与了解,构成艺术史或图像史家技艺的

一部分。 (应当是便于以历史背景来了解信息)

从 1780 年左右开始,弗拉戈纳尔所画的情爱作品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息。是他

自身的感受还是他看到大革命风暴来临,贵族式的消闲情爱基础已近倾覆?很
难说清。《爱情的秘密回忆》中,是她在回忆,还是他在回忆,我们不得而知。
从他反复画《偷吻》和《门闩》等画可以看出,这不是即兴之作,而是有很工
细的刻画成分,也许这是他自己对往昔浪漫生活的精神反刍。

这一幅《门闩》是他歌颂爱情的四幅连作——《秋千》、《爱情的誓言》、
《门闩》和《爱情之泉》之一。以后他又完成了一套五幅以爱情为主题的壁板
画,都是应杜巴莉夫人订购而作的。可是这位夫人后来又不要了,大革命初期
被存放在格拉斯的一个隐蔽处。

男人拥着女人,女人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都抛入他的怀抱,同时又要把他推开。
“不,这不可能……除非……我们不能……也许……还不行……”男人急切地
用臂膀握着美丽的女人,女人无法这么快就屈从下来。同样,我们这些赏画者,
也不能让我们自己这么快就被诱惑,从而错过画中的要点。事实上,是女人先
找上男人,就在男人将要入睡的时候,男人的衣服随意丢在地上。他现在毫无
防备,穿着衬衫,赤着脚,跟女人找到他时一样。女人显得很软弱,她的眼睛
盯着锁。男人伸出手去,要把锁滑上。女人的抵抗是柔弱的,她的德性已经不
再坚定,随着兴奋而逐渐崩塌。在搏斗中,女人衣服上的玫瑰已经掉落。这一
切都太过强烈了,故事就这样定格在紧张的瞬间,巨大的床帘在等,等待故事
的结局。

弗拉戈纳让整幅画弥漫着激情的迷雾,黄色和红色的火焰燃烧而成的迷雾。画
作本身已经淹没在人物的欲望之中,笼罩着他们的冲动遍布在丝绸和上面的微
光,光线在四周闪动,打着旋儿,然后消失不见,就像他们既轻浮又不凡的拥
抱。

华丽的幕帘把床变成了激情的剧场,上演着曲折的情节。传统上,房间内部装
饰的描绘与此画作中非常不同:舒适的大床,上面有奢华的布料和鲜红色的帐
幔,这些本应在表现圣母报喜、耶稣诞生、或是洗礼中的圣约翰这样的宗教题
材,或是肖像或风俗画场景中出现,都能成功宣扬那些典范的行为或场景。贞
洁能够轻易超越所有诱惑,把褶皱的布料梳理平整。

现在,我们却看到原罪在昏暗的房间中上演。夏娃就是脆弱的贵妇,再次被激
情冲昏了头脑。床边桌上的一只水果,象征她的欲望将会从狂喜中得到满足。
从锁到苹果,这会是令人愉悦的。画家让幕帘落下,与天堂划开界线。
2、超越囿限—德尔·科萨的《天使报喜》
表面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木板油画,涉及基督教核心学说“道成肉身”。
细节分析:柱子的视线遮挡、按比例分析爬在画外的蜗牛、代表圣父与圣灵的
老人和鸽子(连成线的“道成肉身”);进一步连线与分析形状,蜗牛是神物
(圣父形象)
解读:三联画,顺着柱子看下方,圣诞与东方三王来拜。主题是讲上帝怎么诞
生为人,而中间的那根奇异的柱子,正是道成肉身和奇迹的象征。(蜗牛在画
外,上帝进入了画面外的实际空间,“道成肉身”超过了时空的囿限)

3、创造未来——于贝尔·罗贝尔的《大画廊》
→ “图像的想象与智慧”
细部解读:两个临摹画家的头与透视灭点重叠,说明是主题焦点。应该是对
窗外描摹?但窗外是何物不明
历史背景:法国大革命后卢浮宫大画廊的展陈变化,挂画的时候要展示艺术
的发生、发展,达到高潮,最后趋向于衰落的过程。“看得见的艺术史”。结
合另一幅画,卢浮宫大画廊改造的方案。可通过图 8 的“完工”状态恢复“可

视的艺术史”——此或为拉斐尔单元。通过同时期的版画来补充信息
解读罗贝尔作品中描画空白的画家:从灭点位置看,应该是作者在画外、平
视的人物,是自我形象的投射。同时,不完全是真实场景,掺杂了部分想象
(参照后续,还有想象卢浮宫的废弃:“未来的废墟”)
对空白空间绘画,或许是“对两个单元画派的折中”
→ 现代艺术史发展的逻辑:
创新?前提是从“旧的”中诞生新的。创新的逻辑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
生产出来的。罗贝尔浪漫主义的“新时间的表现”,未来的被视觉化。
→ 此类“隐喻”是与其时的历史背景有关;需要与微观的观察相结合,使得微

观思考得以落实。证据链的建立

4、媒介竞争——传乔仲常《后赤壁赋图》
图像观察:
① 画卷开篇时苏轼形象较他人明显高大,呈现出 “一大二小”的布局。画卷

终篇,当他与两位道士在一起交谈时,这一格局却消失 → 涉及画作寓意设计;

② 同样场景中临皋亭两侧厢房的屋顶,为什么没有按照平行透视的法则短缩,
而是呈 90°角奇怪地竖了起来(从空中正面往下鸟瞰(“俛”)的视角(正是

这种视角,导致厢房屋顶看上去是竖直的)) → 诗画对应的格局中产生的媒
介竞争效应
→ “图像智慧”
图像解读:
与赋文分别对应,形式上是早期中国叙事典型“空间单元”构图。但可分为三
个叙事段落。
第一段落:一大二小,体现了“被仰视”的中国社会传统伦常规则。参考《洛
神赋图》与《历代帝王图》
强调:在这幅画中,在前面作为前提而呈现的东西,往往在画幅的发展过程中 ,
成为被超越的对象
第一场景开始画家对于赋的原文亦步亦趋,但同样已经伏笔超越赋文而经
营画面本身的意匠构造。并联系前、后赤壁赋的意境差别,第一段落中苏轼的
“被仰望”已经体现了从悲观到超然后的变化;
第二段落开始,象征苏轼摆脱了赋文中的“二客”及其象征的儒家伦常规
则。与第五景的“空门”结合,强烈的佛教导向。视角“无我之境”,甚至包
括画面“俯视”视角(“俯冯夷之幽宫”)。借用《吕根岛的白垩岩》的“空
镜”视角。但“悬空”的方式更巧妙诠释赋文“凛乎其不可留”的心理体验;
第三段落,以鹤的俯视视角?超然、全知全能的视角,苏轼形象由大变小。
→ 三个段落预设视角变化:儒家、释家、道家与仙人的逍遥神游

第八景中树直的屋顶?→ 处在一种独特而直观的张力关系之中,也就是画卷上 ,
当赋文和图像并列在一起所产生的一种张力关系,一种诗与画的关系
→ 北宋画院的“藏意”:
何谓“藏意”?即把诗意隐藏在画意里边,而不是直白地描绘在画面中;就是
用画意的方式来实现诗意 (“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并不以模仿诗意为胜,而
以创造性地转化诗意为佳。
两种“藏意”:其一为简单的遮盖掩饰,“神龙见首不见尾”;其二为“不著
一字,尽得风流”(后赤壁赋图,完全空间的图像处理方式,以传达赋文中那
“凛乎其不可留也”的心理意识——意识的主体则完全不在画面中。)所有的
诗意应该无声无迹地融化到画境之中
《后赤壁赋图》两种方式并存,甚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视觉形式的表现便成
为作者意匠经营的焦点,甚至于空间的表现也成为传达主观情绪的一种方式。
六朝、隋唐以后传统的延续与整合

绘画中:
道士的动作与两种“观看”视角:平行透视的“顾”和空中正面向下的鸟瞰。
“超然视角”亦和观画者视角交融。

1、两种层面的“真实”:艺术上的“真实”,将时间中滞后发生的东西嵌入正

在发生的东西之中;艺术史的“真实”,将某一历史时刻转换为以自身为标志
的时间

2、艺术的自由:从“画外”昭示着艺术超越囿限和时间的永恒魅力(“蜗

牛”)

3、图像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创造的双重复调:
历史研究的“文档”与艺术史未来发展的逻辑

4、图 - 文关系的张力:
不仅表现为二者之间的一致和不一致,更表现为二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和生成。
“形式”与“媒介”转化的新意义 → 艺术家的主体性“艺术意志”和新“媒
介”的物质性(“艺术潜质”)相互磨合、调适,能动性与创新保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