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20-21_Reg6_2 月改文參考指引

2 月改文參考指引
1.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他最能體現「先人後己」的美德。試寫作文章一篇,描
述這位人物的言行。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我們處事時,往往會先想到自己的需要,衡量事物或行為表現之於自身的影
響,然後才想到別人,能做到「先人後己」,實在是難能可貴。本題要求考
生在自己認識的人當中,找出一位最能體現「先人後己」這種美德的人物,
描述其言行,以反思待人處事時應有的態度。考生必須描述人物「先人後己」
的言行,藉此抒發對「先人後己」這種美德的體會。
⚫ 考生所描述的人物,其身分、地位、年齡、性別不限。此人可以是自己熟悉
的人,如:親戚、老師、朋友、同學、校工、同事、鄰居等等,也可以是社
會上各式各樣的人物,如:大廈保安員、巴士司機、售貨員、清潔工人等等。
人物可以是自己的長輩,也可以是同輩或後輩。
⚫ 「先人後己」
,即先考慮別人的利益,然後再想到自己。
《禮記.坊記》載: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考生若將「先」
、「後」之分扣連至「貴」、
「賤」之別,言之成理,亦可接受。
「先人後己」包含對己及待人兩個部分,
雖然兩者的描述可有所側重,但不宜過分傾側,更不可只回應其中一項。
⚫ 考生宜集中描述這位人物的行為與說話,可以取材的範圍甚廣,無論是人物
的生活習慣、行為表現、行事作風、心理狀況,皆可入文。若考生運用間接
描寫,以「我」或其他人物的言行作襯托,又或以他人對人物的評價來反映
人物的特質,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其為人的可貴之處,以回應文題「最
能體現」一語,也可接受,惟須注意描寫的主次輕重,不可喧賓奪主。
⚫ 考生可借助一件事或透過記述不同的事件來刻劃人物「先人後己」的美德。
考生可靈活運用不同的敘事手法,所記事情多少、詳略、大小不拘,只要能
具體凸顯人物「先人後己」的精神面貌即可。
⚫ 本文以描寫、敘事為主,考生可透過敘事呈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惟重點仍須
放在對人物言行的刻劃。文題雖沒要求考生抒情,惟考生亦可抒述個人對人
物的正面評價或感情,可以獨立的段落抒情,也可以寓情於事,讓情思隱含
在描寫與敘事之中,只要體會或情思能配合人物的為人,即可接受。
⚫ 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1
20-21_Reg6_2 月改文參考指引

2. 過往一段日子,無論自願抑或被迫,人們都經歷過放緩步伐的生活。試以「放
緩步伐的必要」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過往一段日子,疫情肆虐全球,打亂了各地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家工作模式
越趨普及,不少人也因生活模式的改變而多了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或有
更多時間嘗試一些平日鮮能體驗的事情。本題要求考生就「放緩步伐的必要」
開展話題,談談個人的體會,考生可因應構思及文章立意,具體交代敘事/
論述中「步伐」指的是什麼,並說明為何放緩步伐有其必要。與「放緩步伐
(的必要)」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故考生可以從不同角度與題材切入,自
由發揮,考生可以發揮的甚廣,寫作方式亦可千變萬化,能否切合題意,視
乎考生的取材是否切當,立意是否明確。無論怎樣取材構思,
「放緩步伐(的
必要)」應主導全文的內容或結構,或為全文的線索或探討對象。
⚫ 出現或存在「放緩步伐」的範疇不限,可以是圍繞日常起居、衣食住行,可
以是與學業、工作等相關的表現,可以是放諸人際交往、追求目標、前途規
劃的範疇引申發揮,也可以是其他各種生活面向及片段,茲不贅舉,只要能
清晰交代及呈現「放緩步伐」的情境,說明為何這是「必要」的(宜提出判
斷是否必要的準則是什麼)
,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緩」與「急」為相對概
念,考生宜有意識藉由比較或對照來交代不同步伐或節奏的緩急之別。
⚫ 「必要」,指絕對需要、不可缺少的。一個事物是否必要,用以衡量或判斷
的準則有很多,可以是其有否實質的價值或意義;其能否被其他事物所取代
或替換;其消失或不存在會否帶來不可逆轉、無法彌補的損失等。考生所用
的準則或條件可以多於一個,但必須具體呈現或清楚說明清楚放緩步伐的必
要性;全文不宜前言不對後語,或自相矛盾。
⚫ 考生可運用不同寫作手法(記敘抒情/論說/夾敘夾議等),文體不拘。考
生可就與此相關的想像或思考虛構故事,或透過論述來表達個人的看法。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記敘及
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放緩步伐」的想法,
東拼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通篇內容不宜只停留在「呈現/反映放緩步伐」的層次,宜加入個人體會及
反思,說明其必要之所在,方能建構文章的立意。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2
20-21_Reg6_2 月改文參考指引

3. 有人讚賞「慢工出細活」,也有人批評這句話只是懈怠的藉口。試寫作文章
一篇,談談你對「慢工出細活」的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要求考生談談個人對慢工出細活的理解和看法,考生可以嚴肅說理,或
輕鬆論述,甚或以幽默諷刺的雜文寫作。
⚫ 「慢工出細活」,指精工細作、工作速度緩慢,才能產生精巧的成品。考生
所提出的論點及例子中,必須明確交代「工」或「活」指的是什麼。至於「慢
(與快)」、「精細(與粗糙)」等均為相對的概念,考生可藉由比較或對
照來交代箇中分別。針對這個概念,考生可以思考「慢工」與「出細活」之
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聯、「細活」是否必然可取或值得追求等問題。
⚫ 一般而言,考生可就以下數個方向思考。一、考察日常生活不同情境中與慢
工出細活相關的情況或現象;二、評價慢工出細活這個原則的利弊得失(可
以是肯定之,可以是否定之,也可以視乎情況而定);三、分析慢工出細活
這個原則出現的原因;四、從不同層面或範疇說明慢工出細活這個原則的影
響;五、從慢工出細活引申出對處事方式的反省;六、從慢工出細活的情況
觀察或瞭解到某些現象或道理。以上數項是立論的主要方向,僅屬舉隅,考
生可以只選擇一個方向思考,也可兼而論之,從數個不同角度切入;考生可
以列舉典故說理,或就個人體會說明,論述角度可以千變萬化,只要文章的
立意、取材能緊扣「慢工出細活」發揮,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 與「慢工出細活」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故此,考生可以從不同角度、題材
切入,自由發揮;能否切合題意,視乎考生取材是否切當,立意是否明確。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論說的
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慢工出細活」的想法,東拼
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文章宜輔以具體例子說理,取材須配合立意。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
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論點和論
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
有序,綱目分明;如能引用古今名言或事例闡述,則更具說服力。
⚫ 通篇內容不宜只停留在「呈現慢工出細活」的層次,宜加入個人體會及反思,
方能建構文章的立意。
⚫ 考生的立場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3
20-21_Reg6_2 月改文參考指引

4. 「或許所有的始料不及都是有跡可尋。」試根據以上描述,結合你的經歷和
體會,撰寫文章一篇。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很多時候,人們眼中的突發事故或意想不到的情況並非真的來由無因,其往
往存在一些早已出現的端倪或蛛絲馬跡。本題要求考生記述體會到「或許所
有的始料不及都是有跡可尋」的因由和經過,從而抒述個人感受和領悟。
⚫ 「始料不及」,指事情發展的結果不是當初所預料的,令人意想不到;面對
始料不及的事情,人們往往會有驚訝、疑惑、措手不及等感受或表現。考生
須明確交代「始料不及」之事指的是什麼,可以是一場意外,可以是一件突
如其來的事故,可以是任何跟預期出現落差的結果,也可以是其他。考生須
鋪陳「這件事」的發生經過,交代「我」為何認為其出乎意料之外。
⚫ 「有跡可尋」,指事情發展有可以尋求的蹤跡或可以掌握的線索,往往用以
指涉一些「看似偶然,實屬必然」的事情。考生須交代「痕跡/線索/端倪」
具體指的是什麼,其如何早在事情發展初期或醞釀之際已然出現,以及其為
何不被察覺(而如今又為何得以被發現)。考生須留意此可尋之痕跡跟看似
始料不及的事情之間,是否有著直接而緊密的關聯。
⚫ 「所有」一詞暗示題目句子的描述適用於大部分情況,考生可借助一件事或
透過記述不同的事件來反映自己如何得出這樣的體會,只要足以交代清楚相
關體會出現的原因,即可接受。
⚫ 「或許」,指可能、說不定、也許。「我」在當下可以仍然對「所有的始料
不及都是有跡可尋」抱持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惟考生宜有意識反映「我」對
此的體會跟往昔不同,或較以往更傾向認同這句話。
⚫ 本文以敘事為基礎,藉以引發議論或抒情,也可敘而不論,讓情思隱含敘事
之中;事情的鋪排和交代,情節的變化和發展須有條不紊,輕重有致,詳略
得宜;敘事和描寫須細緻傳神,才能具體呈現情感和思想。
⚫ 考生宜以「第一人稱」敘述,而敘述者的身分並沒有指定,只要相對於所敘
述的經歷而言合乎情理即可。儘管如此,考生不宜盲目地追求代入特殊身分
作述,應謹慎思考所選身分是否有利發揮、自身對該身分的認識是否足夠、
是否能反映該身分的獨特性、該身分是否必要等。
⚫ 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4
20-21_Reg6_2 月改文參考指引

5. 「雖然……但是……」、「不是……就是……」、「只要……才……」,語文當
中有不同種類的複句,你認為哪一種最能象徵人生?試在以下三類複句中任
擇其一,填補下句的空白處,並以此為題,寫作文章一篇。(請把文題寫在
答題簿的第一行。)
「人生就像一個 複句。」
複句種類: 轉折 選擇 條件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本題提示考生在三個選項中任擇其一,選擇特定複句後,考生須明確指出其
與人生的關聯和相似之處,並抒述個人的感悟和體會。考生可輕鬆地談談個
人看法或嚴肅說理,析述哪一項複句最能象徵人生。
⚫ 「人生」,指人的一生,亦指人的生存和生活。就「人生」一詞的處理,考
生可以指向生之為人的狀態(或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可以指向不
同生活片段的疊合與總和(或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不同階段);可以認為人生
過程眾人相若,大同小異,也可以視之為獨特、與別不同的經歷。考生必須
具體闡述個人對人生的理解和看法。立意的高下取決於考生對「人生」的思
考和體會是否深刻,所舉例子是否恰當,闡述是否具體。
⚫ 「轉折複句」由兩個帶有轉折關係、意思相對的分句組成。以此比擬人生,
旨在強調或突出人生不同階段在運勢、際遇、得失、順逆等方面的相對狀態。
「選擇複句」由至少兩個分句組成,分句分別提出數種事物或情況,表示從
中選擇一項,有「或此或彼」或「非此即彼」的意味。以此比擬人生,旨在
強調或突出人生存在不同選擇,選項之間或互相牽引,或可並存,或需取捨。
「條件複句」由兩個帶有條件關係的分句組成,分句之間往往標示著特定條
件及其相應衍生的結果。以此比擬人生,旨在強調或突出人生每種景況或處
境皆事出有因、有跡可尋,需要符合某些條件才能出現相應的結果。
⚫ 考生可運用不同寫作手法(記敘抒情/論說/夾敘夾議等),文體不拘。
⚫ 取材不拘,可以是個人經驗、社會現象或人生百態;考生可援引古今中外的
事例,也可虛構故事來說理或抒情,惟無論是敘事或是論說,均須反映對「人
生」的理解和深刻體會。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或各段想表達什麼、文章中心思想是什
麼、記敘及論說的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人生的想法,
東拼西湊,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考生的取材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5
20-21_Reg6_2 月改文參考指引

6. 有人說求助是弱者的表現,有人說求助是勇者的表現,有人說求助需要掌握
時機和方法……
試以「求助之我見」為題,寫作文章一篇,談談你對「求助」的看法。

題解/寫作要求/需要扣連的字眼:
⚫ 有些人不喜歡麻煩別人或欠人情,認為打擾或拜託別人都是不理想、難以啟
齒的事情,因此無論遇上什麼困難都獨力承擔,自行解決。然而,也有些人
仗著別人樂意幫忙或不好意思拒絕,動輒就將自己的任何難題或困難丟給別
人,久而久之就成了依賴,視之為理所當然。因此,在什麼事情上該勇於求
助、向什麼人求助,或如何向他人求助才不會令人反感等,都是求助時需要
考慮的事情。本題要求考生表達個人對「求助」的見解和看法,考生可從不
同角度論述,但立意必須清晰明確,不可空洞無物;論說也要持之有據,不
可牽強附會。寫作的關鍵在於考生能否從各人的對話內容中擷取有所啟發、
可引申回應之處,以及個人對「求助」的理解和思考是否深入和具體。
⚫ 「我見」,即自己的見解及看法。考生可輕鬆地談談個人看法或嚴肅說理,
但必須清晰表達自己對「求助」的觀點及評價。
⚫ 文題提出了三種有關求助的看法,旨在引導考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無論考生
認為求助是弱者的表現、求助是勇者的表現、求助需要掌握時機和方法,均
必須提出理據說明。題目提出的看法僅供參考,逐一回應並非必須,考生立
論亦不必囿於此,可因應個人對求助的體會,從其他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考生亦可探討相關觀點出現的成因,敘述成因和癥結可詳可略。
⚫ 本題要求考生表達個人對「求助」的見解和看法,一般而言,考生可就以下
數個方向思考。一、考察日常生活不同情境中與「求助」相關的情況或現象;
二、評估「求助」在不同情況及處境下的可行性、局限、難度或潛在問題;
三、分析「求助」的不同動機、目的和意圖,或分析人們的求助表現如何因
應其身分、價值觀或處事方式而有所不同;四、分析「求助」需要注意的事
項;五、評價不同「求助」方式的利弊;六、探討如何面對「求助」不被接
納的情況;七、從「求助」引申出對與人相處或立身處世態度的反省;八、
從「求助」觀察或瞭解到某些現象或原則。以上數項是立論的方向舉隅,考
生可以只選擇一個方向思考,也可兼而論之,從數個不同角度切入;考生可
以列舉典故說理,或就個人體會說明,論述角度可以千變萬化,只要文章立
意、取材能緊扣「求助」發揮,言之成理,即可接受。
(續下頁)

6
20-21_Reg6_2 月改文參考指引

⚫ 與「求助」相關的體會因人而異,考生可以從不同角度、題材切入,自由發
揮。題目舉隅旨在引發思考,考生毋須不斷重覆題目的句子,或只限以題目
所列的方向作述;只須選取恰當的材料,抒發個人的體會和理解即可。
⚫ 考生應謹慎構想全文立意,即:全文想表達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論說的
核心是什麼等。切忌因量失質,堆疊所有關乎「求助」的想法,東拼西湊,
忽略整理內容之間的聯繫,或使文章欠缺一個清晰的結構。
⚫ 文章宜輔以具體例子說理,取材須配合立意。取材倘是生活中真實或普遍的
情境,則較容易引發共鳴。立論須明確,言之有物;論證須合理,論點和論
據須緊密關聯;說明和事例要具體,不宜浮泛;而論點和論據的安排須井然
有序,綱目分明;如能引用古今名言或事例闡述,則更具說服力。
⚫ 考生的立場和思考角度並沒有高下之分,但立意卻有高下之分,只要反省和
思考深刻、真實,評品理應較高;如立意較為膚淺和虛浮,評品自然較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