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1

第二課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甲) 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LPL/p.11-12 ; LMP/p.4)

1. 實證陳述 - 指對於實際世界的描述、命題與推測。
- 實證陳述只告訴我們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發生甚麼。
- 它對於結果是好是壞不加以推測或判斷。
- 它也不涉及我們應該做甚麼。
- 它是客觀地陳述事實。

例子: 1. 原子是不能被分裂的。
2. 政府採取甚麼政策才能減少失業率?
3.

2. 規範陳述 - 指有關「甚麼是應該的」及「甚麼是值得的」,會牽涉價值
判斷的問題。
- 它是主觀地陳述個人的意見及價值觀。

例子: 1. 科學家不應將原子分裂。
2. 政府應較重視通脹問題多於失業問題。
3.

例子: 實證與規範 (安裝防鯊網)

數年前,政府為了防止鯊魚對泳客的攻擊,計劃在所有的泳灘安裝防鯊網。

實證經濟學會研究這麼龐大的投資計劃會對公共服務的會有什麼影響。政府會否以加稅
來支付該筆費用?如加稅的話,對於資源分配又會有什麼影響?

相反,規範經濟學會討論為了安裝防鯊網而要放棄其他公共開支是否值得?如加稅的
話,所得分配是否公平?

(乙) 理論化 = 建立假說: (LMP/p.5-7)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2

1. 由於真實世界非常複雜,難以說明,故此,我們必須將一些認為相關的因
素抽出來成立理論。

2. 成立理論亦等於製造一些假說,而假說的模式通常是以「如果(若)……,
這樣(則)……」的形式出現,亦即是傳說性陳述或條件陳述。這些假設性陳述
是理論成立的基礎。

一般假設的形式是:
a. 如果 A 是真確的,則 B 也是真確。
b. A 是真確的。
c. 因此,B 也是真確。

例如:
〔1〕若米高是一位政治家,則他會貪污。
〔2〕米高是一位政治家。
〔3〕因此,米高會貪污。

3. 任何科學的基本信念就是歷史不斷地重覆,也是可以進行科學化解釋的必要
條件。

a. 當某些條件 (例如 A) 不斷地重覆時,其結果 (即 B) 也是重覆出現,人類


的行為便是有規律的,事情不是偶然出現或發生。它的出現或發生是有
原因的,因此成立理論等於去尋找這些規律。

b. 歷史是不斷重覆的,但只限於某些條件下才會再次出現,所以經濟學家
的工作猶如其他科學家一樣,就是去認定這些條件(指出一些約束和測
試條件),亦即找出一些相關的約束條件,如上述的 A。

例如:
「一張一百元鈔票留在地上一定會不翼而飛。」這個規律的推測是根據自利的
假設出發,但我們必須要詳述有甚麼約束和測試條件下去觀察人類上述的行
為。譬如,當時是否有警察巡邏或街道上是否很繁忙等。但卻毋須指出陰天和
晴天對上述結果的影響,又或者矮的人能看到這一百元鈔票的可能性較高個
子為大。
4. 將事情「合理化」是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手法,它可以幫助我們解釋在甚麼條件
(A)下會出現甚麼結果(B)。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3

而這些結果是否我們所渴望得到的,卻是一個規範性的問題。我們將事情合
理化的目的和動機主要是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a. 一個條件性的陳述是由兩部份組成的:

i. 第一部分是指前提,即句中「如果……」或「若……」的部分。

ii. 第二部分則是表達第一部分的結果,即句中「則……」或「就
會……」的部分。

一般情況下,前提部分可被稱為「假設」,而結果部分則稱為「推測」。

b. 至於這兩部分出現的次序並不是一個問題,無論我們所說的是先前發生,
又或是事後結果,我們主要的意思是說明甚麼條件導致甚麼的結果,而
不是它們的次序問題。

c. 一個假設的前提部分可以包含兩個或以上的約束條件。

例如:

「如果米高是一位政治家(及如果當時政治家的收入偏低和反貪
污並不嚴厲),則米高將會貪污。」

上述例子中的前提部分一共有三個條件,而不只是一個。所以,這類假
設的廣義模式是:

i. 如果 Al (& A2,A3……An) 是真確的,則 B 也是真確。


ii. A1 (& A2,A3……An) 是真確。
iii. 因此,B 亦是真確。

5. 建立理論是解釋和推測事情的一種方法,也是科學的精粹。建立理論等於從
一些公理或假設中,推導出一些可測試或可反駁的結論,亦即去形成一個
「如果……則……」的陳述或一個假設,而又可被事實推翻的。

也就是說,一個「如果 A 則 B」的陳述,是指一套的假設「A」可推論出一套可
觀察的結果「B」。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4

6. 條件性的陳述必須要是有機會為錯的句子,即是它雖然暫時未被事實推翻,
但我們不排除這個可能性。

a. 這些陳述一定不是同語覆述句 / 重言 / 套套邏輯(理論)。同語覆述句是值
真理,但卻沒有意義,能夠解釋一切現象的句子,就是根本沒有作任何
解釋的句子。

例如:
i. 命運可以解釋為何一學生考試會失敗,及為何其他學生卻成功。
ii. 價格是由供求決定的。
iii. 成功的商人可賺大錢。
iv. 四腳動物擁有四隻腳。

例子: 輻射與禿頭

套套邏輯對於解釋現象是全然沒有用的,因為它只是陳述事實。事實不
能被事實解釋出來的。以下是一典型例子。假設你和你的朋友進入一間房
間,內裡的男人全部都是禿頭的。你的朋友對你說:「這些禿頭的男人沒
有頭髮。」 這是一重言因為禿頭即是沒有頭髮。

但是,如果你指出這些男人沒有頭髮是因為房內的輻射。這句子便是一
可被驗證的假說因為它有可能/機會被推翻。如果我們在房內安裝一個輻
射探測儀,而證實房內並沒有輻射。你的假說便是錯的,會被推翻。但是
如果證實房內真的有輻射,我們卻不能說該理論是對的。我們只會說該
理論被證實了,因為在將來的實證檢驗中,該理論仍有機會被推翻。

b. 陳述句應該是特定的(ad hoc),它缺乏一般性,和不是簡單地「讓
事實說明事實」。

例如:
我們可以觀察得到當一件物品在山頂時,它的重量下降。
i. 有人假設該現象是因氣溫而形成,山上寒冷的天氣導致物品的重量
下降。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5

我們嘗試在一個位於水平線的冷氣房間進行此測試,將室內氣溫不
斷下降,但物品的重量卻沒有變化,於是這個假設可以放棄,又或
透過增加一些其他限制條件來改良這個假設。

ii. 現假設氣溫可導致物品的重量下降只出現於斜坡上 (傾斜度是一個


新增的限制條件)。我們仍在同一房間進行測試。結果,物品的重量
仍舊不變。

iii. 可能與風有關! 於是把電風扇開著,重覆上述測試,我們可以不斷


地增加不同的限制條件,直至我們增加「返回山上」的條件,才測試
到物品重量下降的結果。

這個特定化了的所謂理論,只是將事實重複地說一遍,不能幫助我們對
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

c. 我們所要的是一些簡單鮮明的假說和概念,且在普遍情況下均能應用。這些假
設和概念不應太過「專」,目的是避免特定理論化;又不應太廣泛而成為同語
覆述。

(丙) 理論的結構:

一個理論應包括以下三項:

(a) 該理論會出現的變數的清晰定義
(b) 關於那些變數的假設
(c) 由以上兩項推論出來的推測及假說,可以藉實證/經驗研究來進行考證

1. 變數

變數是一理論的基礎,所以每一個變數均需要清楚的闡釋其意義。
要理解一個理論必須要懂得分辨內生(在)變數和外生(在)變數。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6

內生變數是可以在某一理論或模式內解釋和決定的變數。它的改變屬於
誘發性轉變。

外生變數能夠影響理論內的其他變數。但它的改變是受理論或模式外的因素
所影響的。外生變數的改變屬於自發性轉變。

一個理論類似於寓言。一個故事始於一些情境及假設;這便相等於一個理論
裏的外生變數。一個故事的結局相等於一個理論的假說(對於內生變數的解釋
及推測)
例如:
假設華盛頓蘋果的價格會因不同的因素而改變,例如雅基瑪谷於蘋果收成前
的天氣狀況等。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假設天氣狀況與經濟情況無關。所以,蘋
果的價格為一內生變數 --- 即在這理論內我們想要解釋的變數。而雅基瑪谷的
天氣狀況屬於外生變數 --- 該變數的改變會影響蘋果的供應,從而影響其售
價;但雅基瑪谷的天氣狀況卻不會受蘋果的價格影響。

2. 假設

假設、公理或基礎假設在建立理論上都擔當重要的角色。它們用以建立假說,
並且限制理論發揮作用的範圍。一個假說是把有關現象連接在一起的命題;
我們嘗試用事實來考證假說的準確性。

很多時候,為了簡化經濟學上的分析,經濟學家無可避免地使用一些不真實
的假設建立假說。例如(第一)需求定律指出當其他因素不變時,某種物品的
價格下降,消費者對那些物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很明顯在現實生活裏,我
們不能控制其他因素不變。

即使「其他因素不變」的假設屬於不真實,這並非指需求定律是沒有用的理論
因為建基於非真實假設的理論,仍可以提供有用的含義和推論,用來解釋和
推斷事物的能力,而非取決於理論本身的假設是否真實。

假設可分為兩大類: (LMP/p.10-11)

公理 / 基礎假設
一切不能被觀察的假設均稱為公理或基礎假設,並不能以事實來驗證。
我們只能「相信」,不會再考究其真確性。例子有「極大化公理」
、「需求定
律」等。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7

考證條件

所有可被觀察的假設均稱為考證條件。它的存在是為了要簡化理論,將
現實中與我們進行的分析沒有關係的情況排除出理論以外。

例子: 基礎假設與考證條件

參閱以下情況:

「一天, 小琴在路上發現一枚鑽石介子。自利促使她將該枚鑽石介子
拾起據為己有。」

根據以上句子,小琴拾起鑽石介子是因為以下兩個假設:

基礎假設 --- 小琴是自利的


考證條件 --- 有一枚鑽石介子在路上

自利並不能被觀察及考證,所以是一公理/基礎假設。而是否有一枚鑽石
介子在路上是可以被觀察,所以屬於考證條件。

3. 假說/推測

一個理論的推測部分 ﹝即 B﹞,可稱為假說、推測或內在含意。在建立一個
理論時,我們一定要進行合乎邏輯的推論,不能墮入推論的謬誤當中。

例子: 預測與推測

句子一 : 「假如政府實施租金管制,那麼出租單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
句子二: 「我預測兩年內出租單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因為我相信政府
會決定實施笡金管制。」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8

句子一為 __________;句子二為 __________。

例子: 邏輯推論

前提: 1. 假如一個人懷了孕,她一定是女人。
2. 瑪莉懷了六個月身孕。

推論: 瑪莉是女人。

例子: 龜兔賽跑

以下圖表是以龜兔賽跑為藍本的理架構。

變數 外生變數 烏龜及兔子的跑步速度
內生變數 誰會最先跑畢全程?
假設 公理/基礎假設 兔子是驕傲自大的
考證條件 兔子會在比賽途中小睡
假說/推測 烏龜會贏得比賽。
因為兔子的驕傲自大,它是注定失敗的。

(丁) 檢定假說:

一個可被推翻的陳述的 A 或 B 必定是可觀察的,否則,便不能經由實證來測
試或檢定它的對錯。

例如: 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9

價格可以被觀察,但需求量則不能。故此,需求定律不可以直接測
試。因為我們在市場觀察所得的只是交易量,於是,要從需求定律
中引申一些可觀察或可測試的內在含意,才可間接地測試該定律。

已知是一個「如果 A 則 B」的陳述,我們應該知道「非 B」是有可能出現的。


--- 當「非 B」還沒有出現,我們可以假設陳述獲得確認。
--- 在測試假說中,如果「非 B」的結果是很明確,則這個假說將會被推翻。
只要有一個反例證便可以推翻假說。其後,我們可以選擇放棄這個假說或
尋找另一個假說,又或者加添另外一些約束條件來改良原來的假說。

由於一個假說的結論部分﹝即 B﹞可以出現無限次,所以,假說最終亦不可
以被驗證為真。而且,要找尋出世上所有「B」來驗證一個假說是否成立,代
價非常大。

爭論「理論」是否真確是非常不智的,因為尋找真理的代價昂貴。一個假說能
夠維持是由於「非 B」仍未被找出,即我們能夠做的是接受目前仍未被觀察所
推翻的假說。

至於一些由來已久的假說被稱為「定律」或「原理」,誤導人們認為它們一定
不會錯。其實這類假說被稱為定律,只不過是由於它們已被非常多次的測試
而仍未被事實所推翻。

變數與 對現有理論作出修改

有關人類行為 或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10

的假設 因應最新的實證資料訂定

一個全新的理論

進行合乎
邏輯的推論

假說 /推測

進行
實證考察

結果:
該理論是否較現有相類似
的理論有更好的解釋能力?該理論被事實推翻 或

如該理論乎合實證考證所得, 放棄該理論,而選擇其
他比它更好的理論。
那麼便可不必再做任何工作。

但是,我們還是要不斷的考究

該理論是否持續被證實。

(戊) 極大化公理 / 在局限下爭取最大利益: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11

經濟學的所有理論都是建基於極大化(自利)公理上,我們可以進行一個問卷調查,
看看商人是否會追求利潤極大化。

人們是否真的追求極大化?
可能的答案有五個:

1. 邏輯的謬誤:

這是用否定前提的謬誤來評擊這個公理。縱然「A」前提是不真確或錯誤,並
不表示你已證明了理論是錯誤的,若果你根據「A」不正確,便推論說「B」也
不正確,你是犯了邏輯性的謬誤。

2. 佛利民的答案:

佛利民說:「請不要質疑理論的假設部分!」理論或假說是否有用,是由它的
推測能力決定而不是由其假設的真確性所決定的。

我們進行科學分析,總要以某些事物作為起點,建立理論。

以上兩項的答案說明了: 人們是否追求極大化並不重要。下面還有三個答案。

3. 艾智仁的答案:

假設人們都是自利的,並不是指他們對個人財富和福利有興趣,自利的假設
是說人們喜歡控制和擁有較多的物品,就算一個人是以幫助他人為目的,他
亦希望控制和擁有較多的物品。

生存原則

縱使人們的行為是非理性的﹝即其行為表現是隨機決定的﹞,我們也可以
用理性的假設﹝即人們追求極大化﹞,來解釋在現實世界所得的觀察。
a. 根據艾智仁的觀點,即使人們沒有追求極大化,而只有隨機行為,但是
建立於極大化假設上面的經濟理論,仍可推測及解釋人類的行為,就是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12

像人類是追求極大化的。

b. 就算我們假設人類是追求極大化的,並不是說凡遵從極大化原則的人便
可作出正確的決策﹝事前的角度 ex ante﹞,因為資訊是稀少而且昂貴的,
所以你可能會犯錯﹝事後的角度 ex post﹞,錯誤的決策帶來失敗的結果。

競爭後仍然生存者的決策方案,必定是一個接近極大化的決策方案。至於實
際的決策過程中,則不影響成敗。換言之,只有雷同於追求極大化者行為的
人才可生存。

c. 說明例子:

i. 假定有群商人不懂得做生意,他們隨意在沙漠中、沼澤、公路沿線、
街道旁、樹頂上興建油站。我們可預期除了在公路沿線的油站外,其
他地點的油站會被淘汰。只有那些雷同追求極大化行為的油站才可
生存,和被人察覺到存在。

ii. 若有數千人從中環出發到沙田,他們全部隨意選擇自己的路線。似
乎沒有人知道正確的路線。於是,有些人去了淺水灣,有些則到了
山頂,當然,有些人會「亂打亂撞」到達沙田。故此,雖然他們不知
道那途徑可到達沙田,但他們好像是識途老馬,他們便是生存者。

iii. 旱天令小麥收成減少,根據經濟理論,追求極大化的賣家會將小麥
的價格提高。隨意訂價而又能生存的賣家,是那些提高價格的人。

因為只有將價格訂於較接近極大化的價格者,才可生存及被人察覺
那些將價格訂於低過成本的商人,最終會被淘汰。相反,將價格訂
於過高水平者,則會損失大量顧客,並可能要退出這行業。

從觀察小麥賣家的行為不可能斷定他們選擇的高價格是否隨意,能
生存的賣家是由於他們的行為猶如一個追求極大化的賣家。

d. 總而言之,生存原則支持了人類是﹝或好象是﹞追求極大化的說法。經
濟學不是解釋人類思想的實際過程,它的理論也不是建基在人類邏輯思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13

考過程的一致性上面;理論只是假設人類思維是具有邏輯性的,只要我
們觀察到的人類行為是合符邏輯的,經濟理論便具有真確性。無論如何,
極大化的假設可幫助我們思考經濟問題,亦即是說,經濟理論的假說可
以由極大化假設推導出來。

4. 張五常的答案:

a. 自利﹝極大化﹞的假設不是說人類是自私的,這個假設只是用來建立經
濟學的假說,這些假說便可以非常有力地解釋及預測人類的行為。

b. 為了要符合科學分析的一致性,我們不可以說人類在某些時間是自利,
而其他時間則不是。

c. 若人們是追求極大化及在私有產權制度下,透過市場交易,整個社會將
會繁榮進步。

(己) 常見的邏輯謬誤:

〔1〕如果 A 是真確,則 B 亦真確。


〔2〕A 是真確的。
〔3〕因此,B 亦是真確。

為了得到這個結論﹝即 B 亦是真確﹞,我們一定要指出「A」是真確﹝在這個假說
中的前提部分﹞,即只要我們肯定了「A」,其結論「B」必定會隨之而來。

a. 由果推因的謬誤 (The Fallacy of Confirming the Consequent)

〔1〕如果 A 是真確,則 B 亦是真確。


〔2〕B 是真確。
〔3〕因此,A 是真確。

i. 這類謬誤是以肯定結論來代替肯定前提。我們說 B 是真確及嘗試藉此爭
辯 A 亦是真確,這是一個錯誤的推論。
02 經濟學是實證的科學 (筆記) 頁 14

ii. 〔1〕 米高是一位政治家,則米高會貪污。


〔2〕 米高會貪污。
〔3〕 因此,米高是一位政治家。

很明顯,上述例子的結論不一定是前提的推論結果。除了政治家外,還
有其他人亦會貪污,商人、警察、經濟學家等等,亦即是說,其結論已不
再跟從它的前提,故此這樣推論的模式是個謬誤。

b. 否定前提的謬誤 (The Fallacy of Denying the Antecedent)

〔1〕如果 A 是真確,則 B 亦是真確。


〔2〕A 不是真確的。
〔3〕因此,B 也是不真確的。

上面例子顯示了就算找出了 A 是不真確,這並不是已將整個假說推翻。即是,
若 A 是隱含 B,則「非 A」沒有隱含著什麼! 所以「非 A」並不指隱含「非 B」。

總結:

假如符合以下的條件,們便可以測試一個假說:

a. 你有一個「如果……則……」的陳述。

b. 你已經指出這個假說在什麼限制條件之下會成立。通常我們會有「其他因
素不變」的假設,因為在經濟學中的實證研究大都不是「比對實驗
﹝controlled experiment﹞。而且,當利用一些簡單理論進行解釋時,必
定忽略了外在的而且影響不大的因素。這個假說必須面對真實世界現象
的測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