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对导致大学生产生学业焦虑之因素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对“焦虑”的学术认识
人们对焦虑的研究延续了很长时间,精神分析理论是最早研究焦虑情绪的心
理学理论。当前,学界对于精神分析理论派别中不同心理学家学说的梳理已经相
当全面,大致可被叙述为如下阶段。
提到精神分析理论,首先被提及的肯定是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焦虑是其精
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早期,他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转化而
来,其根源是由于本能的冲动对自我产生威胁后,自我本能的压抑其释放。但在
后期,弗洛伊德发现冲动并不是直接转化成焦虑的,因此提出了新的“焦虑信号
理论”,认为焦虑是一种危险的信号,由此引发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的观点发
现,焦虑是当“自我”无法抵御过量的力比多而使得个体陷入强烈失落情绪的一
种情绪状态。其分析理论的焦虑模式为:本能——压抑——焦虑模式。弗洛伊德
成功的注意到来自内外的威胁是自我焦虑产生的核心原因,但他将焦虑的产生都
归结于自我的本能过程,而忽视了其它因素,
在此之后,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妮,认为弗洛伊德的本能决
定论存在着缺陷,她认为探究焦虑应当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分析。她认为,社会
无休止的攀比与竞争以及人内心永不停止的贪婪之心导致了人产生内心中根本
的矛盾,并且是导致人际之间产生敌意以致于导致焦虑的首要因素。在霍妮看来,
当人不断增长的欲望不能和实际相匹配时,就会产生孤独、无助、不安的焦虑情
绪。1这是霍妮的理论中与弗洛伊德产生重大分野的分析。但她同样没有脱离弗
洛伊德的框架,认为个体早期的亲子关系是导致个体产生基本敌意,随之转化成
焦虑情绪的直接原因(早期决定论),而文化环境则是最终的根源。并且,她提
出:基本敌意——压抑——焦虑的模式明显同样也是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蜕变出
的。
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沙利文看来,产生焦虑的社会文化
根源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他认为,社会是人类的社会,社会环境就是人际关系,

1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因此从社会环境出发探索焦虑的根源是有必要的。在他看来,焦虑是人际关系分
裂的表现,人际关系分裂是焦虑的根源,当个体获得需要满足的方式受到重要他
人的谴责时,个体就会产生焦虑2。也就是说,焦虑是与个体自尊强烈相关的一
种情绪,当个体自尊和他人的喜恶产生关联时,任何变动都会导致这种脆弱的链
接破碎,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但沙利文同样忽视了能力因素在焦虑中的作用,若
个体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获取满足,便很少产生焦虑情绪。
除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析,著名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的分析一针见血,
他认为焦虑的根源来自于主观上所重视的某种价值受到威胁,也就是“一个人所
重视的价值和事物受到威胁”,这种分析将个人能力,社会文化因素都囊括在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焦虑的产生总结为这样一共观点:焦虑是由于个体预
料到内外刺激对其自尊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来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并伴随着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的一种状态3。”因此,注重将社会因素
和包括个人能力在内的个人因素纳入对焦虑研究的考察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2.对“学业焦虑”的认识
“学业焦虑”,顾名思义就是由于学业的压力导致的焦虑情绪。学业焦虑只
发生于尚且处于学生阶段的学生们,尤其是步入了大学生涯的大学生。对于大学
生而言,从高中到大学的跨越是阶段性的,但根据研究表明,大学生因为心理或
精神疾病问题而退学的人数占总数的 54.4%,并且在杭州市展开的抽样调查显
示,大学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达到了 25.39%4。由此可见,大学生焦虑的问题已
经十分严重,而学业焦虑又是大学生中普遍产生的焦虑情绪,因此针对于学业焦
虑的研究变得很有必要。
为什么大学生会产生学业焦虑?这种学业焦虑可以被大致分为两类:长期焦
虑和短期焦虑。首先,长期焦虑是由于对个人的远期目标的迷茫,对自己人生价
值的困惑而导致的。大学不同于高中的督促式教学,学生拥有完全支配自己学业
时间的能力,并且拥有完整的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权力,但前十八年都在按部就
班的跟随家长老师步伐的大学生们,面临突如其来的“自由”,表现出了不同程
度上的迷茫和困惑。此外,大学的教育不断地在挑战着大学生尚且不完善的价值

2 蔡飞.精神分析焦虑论批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69-73+127.
3 黎伟. 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4 熊苏春,曾宪瑛.大学生焦虑根源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03):68-70.
体系,在面临社会上多如繁星的多元价值时,何者是自己要追寻的价值?这是缠
绕在许多大学生心中的问题。在不解决“追寻什么价值”和“怎么追寻”这两个
至关重要的问题前,大学生往往都会对自己个人的前景产生迷茫、焦虑、甚至一
蹶不振。
而短期焦虑则是课业和考试的压力。不同于高中时期的教学关系,在大学的
课堂,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教学,并不会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尤
其是面临着大学校园中多彩的诱惑:游戏、友谊、爱情、社团等等,极容易让缺
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在其中迷失自我,而直到期末考试前才恍然顿悟,开始恶补
自己的课业,并且极度后悔自己不认真上课的行为。往往在此时,大学生会陷入
到短期焦虑当中。

3.此前的研究认识
中国心理学对焦虑(尤其是大学生焦虑)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快,
许多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已经趋近完善。
黄辛隐、迁野顺子两位中日研究员在 1999 年联合研究了《关于中国、日本
大学生焦虑的研究》,在此文当中,两位学者认为青年期焦虑产生的原因和社会
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使用 STAI 量表所测量的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的平均值明
显低于日本大学生5。其原因是由于在上世纪末进入大学阶段的日本大学生,是
在日本最繁华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九十年代也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碎后的影响传
导到社会的一段时期,繁华的社会带来的除了便利的生活,还有严重的就业压力。
现如今,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趋于缓和,就业机会逐渐减少,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上世纪末的日本社会对如今之中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进入新世纪后,2002 年,一位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黎伟发表了
题为《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使用 SAS 量表,探究了在经济焦
虑、健康焦虑、学业焦虑、人际交往焦虑、自我发展焦虑的维度上,不同专业不
同地域的大学生的焦虑表现。他的研究结果显示,二十一世纪初大学生 SAS 水平
高于全国的常模数据,并且根据性别分类后,在经济,自我发展等影响因素上,
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通过他们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当前影响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因

5黄辛隐,辻野顺子,乾原正.关于中国、日本大学生焦虑的一项研究[J].心理科学,1999(05):467-468.
素依旧是学业压力,但产生学业压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应当将原因放在个人
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考量。前人的论述为本文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借鉴价值。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在这
二十年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导致当前大学生陷入焦虑状态的因素也与
此前不同。本文将研究因素聚焦在个人层面,试图探究在客观条件维度(如性别)、
能力兴趣维度、人际交往维度、个人发展维度的角度,探究这些不同维度对学业
焦虑程度的影响和相关性。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人群
出于客观条件限制,本问卷只回收上来了 122 份有效问卷,其中有超过半数
(68 份)来自于国际关系学院,有 49 份问卷来自于其它中国高校,同时还有 5
份海外高校样本。具体专业分布如下图所示。

表 1 样本专业分布表

由上图所示,本研究的样本中,人文社科专业大类占到了最多(59.84%),
因此我们可以说,本次研究主要以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和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为样。

3.2.2 研究工具
研究心理学上的焦虑程度时,一般采用内省式的自陈量表法,要求被试主观
陈述其感觉,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两个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试。
(一)选用了由 Charles Spielberger 等人在 1977 年编制的 STAI 问卷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其优点是简便,效度高,并且能区分状态焦虑
和特质焦虑,相关研究对 STAI 量表进行的信度分析显示,其同质性系数α系数
分别为 0.9062 和 0.88256,具有很高的信度,因此本文不再讨论 STAI 量表的效
度问题。
STAI 量表由两个独立的自我评价问卷:状态焦虑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构成,
都包括 20 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计分从小到大都分为 1-4 四个等级,最小值为 20,
最大值为 80,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水平越高。在 40 道题目中,第 2、5、8、10、
11、15、16、19、20、23、24、26、27、30、33、34、39 题为反向计分,确
保问卷的准确性。
(二)编制大学生焦虑影响因素问卷。第二部分采用了笔者编写的问卷调查,
正如前文所述,在此部分,笔者力求探知在客观条件维度(如性别)、能力兴趣
维度、人际交往维度、个人发展维度方面对不同个体焦虑程度影响。本部分问卷
未采取计分方法,而是将会依照此部分的回答对 STAI 标准化量表的分数进行分
类组合,在数据中探索规律。
本问卷整体通过 SPSS 平台数据分析得到α数据为 0.790,信度较好。

三、结果与讨论

3.1 依照性别分类的数据结果

如上图所示,在 122 份有效问卷中,由 64.75%为女性,共计 79 人,其余

6 李文利,钱铭怡.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1):108-112.
43 名为男性。根据性别进行分类的数据(平均数)如下图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所有受试者中,女性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量表中所获
得的分数都要高于整体平均数,且高于男性所得分数,与此前研究所得结果一致。
此外,从整体来看,状态焦虑平均数为 47.48,特质焦虑平均数为 46.33,都高
于北京大学在 1995 年所做的 STAI 测试(199 名大学生参加了测试,其中男生 138
人,女生 61 人),其结果状态焦虑为 45.31,特质焦虑为 43.317,所得数据要高
于 1995 年数据。

3.2 依照学校分类的数据结果
由于样本量的因素,由于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受试者最多,超过了 50%,
因此,本文只探究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大陆其他高校还有部分海外高校的高校学
生焦虑程度的差异,所得数据如下。

7 李文利,钱铭怡.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1):108-112.
由图所示,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问卷中,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受访者所得
分都显著低于其它高校的得分,其中特质焦虑问卷的差异更为明显。这可能是因
为国际关系学院的专业以人文社科为主,平时的课业压力相较于理工科来说较小,
并且来自国关的学生较为乐观,国关校园内的竞争气氛没有其它高校浓郁,传导到
学生的压力更小。

3.3 依照成绩与兴趣分类的数据结果
在此模块中,力求探究受访者在其专业上的能力和兴趣与其焦虑程度的关联,
如下图所示,有大约 14.7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成绩处于年级前 10%,并且只
有 4.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成绩处于年级后 10%,大部分受访者集中在 30%
—50%的区间。但只有 25%左右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大”
及“毫无兴趣”。
表 2 绩点分布情况

表 3 专业兴趣情况
如上图所示,平均焦虑程度最高的群体出现于绩点排名处在前 30%到后 30%
这个群体,其平均数远高于整体平均。而占比达到近 40%的前 30%人群并未报
告出明显的焦虑状况。此数据或许可以说明,在学业上有足够能力的学生群体焦
虑程度相对较低,而集中在年级中部的大部分中间人群是焦虑的主体,经过对于
这一人群的访谈也发现,他们面临着难以让自己的排名更进一步也不愿意让自己
一落千丈的矛盾状态,既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现状,也不希望成绩预期和自己的
预期不符,在这一阶段的人群有可能是高中的佼佼者,在大学校园的一落千丈让
他们难以承受,却又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种“认知失调”的现状,从而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计算了标准差后发现,成绩处于后 10%的人群数值较
高,标准差较小,这说明大部分处于此位次的受访者的分数普遍集中。

对自己本专业是否抱有兴趣并未在焦虑程度上体现处明显差异,但有兴趣
(较有兴趣,兴趣十足)的群体要略微高于无兴趣组(兴趣不大、毫无兴趣),
这可能是因为对自己专业有兴趣的人群给自己设置了更高的要求所导致的。通过
访谈和数据发现,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对自己本专业兴趣有限导致了成绩低迷,对
自己的预期要求也就降低了,对学业的态度也变成了“得过且过”。数据显示,
对自己本专业毫无兴趣的人群中有 87.5%的人群绩点排名处于后 50%,即使在
无兴趣组(兴趣不大、毫无兴趣)中也有 50%的人群绩点排名出于后 50%,这
两者间或许有不小的关联。

3.4 依照人际关系程度分类的结果
总的而言,笔者将人际关系分为恋爱关系和普通人际关系两类,数据如下图
所示:

表 4 恋爱人数

表 5 人际关系程度
但在焦虑程度上,数据都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如下图:

恋爱关系
48

47.5

47

46.5

46

45.5
处于恋爱中 单身

S-AI平均数 T-AI平均数

除去样本量的因素,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是否处于一段稳定的恋爱关系和是
否有好的人际关系对焦虑程度的相关性较小。

3.5 依照未来发展分类的数据结果
对于“您是否会对未来感到迷茫”这个问题,有近 58%的认为“有一点同
意”和“非常同意”,如下图所示:
以上数据都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同人际关系模块相似,或许学生群体对未
来发展的态度和其当下所遇到的焦虑情绪关联性较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对策
本文研究发现,能力与兴趣维度与焦虑程度呈现了较强的相关性,这也证实
了焦虑是由于当前能力无法应对而产生的情绪,尤其是成绩排名处于中间位次的
学生群体,他们焦虑的情况更为严重。对此,我认为可以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一)确立小目标,增加获得感。经过了对处于中间位次学生的访谈发现,
他们往往在上大学前就为自己的大学生活订下了长远的规划,如对四六级成绩的
要求,对自己绩点的要求乃至对自己未来研究生深造的规划,他们将自己的自信
与自尊与考试的结果挂钩,当考试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否定自
我的能力,并且对远期规划产生怀疑。因此我认为,应当在学习生活中订下可以
短期内实现的“小目标”,例如作业,复习,小测等等,这样的小目标容易达成,
并且能给予内心“获得感”,可以填补一部分的自信心,并且不将自尊心都压在
某一次的考试上。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学业焦虑变成学业动力,一步一步的完
成目标最终达到结果的过程能很大程度上的缓解个人的焦虑情绪。
(二)寻找到人生的其它价值。经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有些学生最擅长的
事情就是读书,因此有些人调侃自己为“小镇做题家”,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很大程度上的依托于学业成绩的好坏,当学业成绩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会面
临内心价值的崩溃。在大学中,时间安排是完全自由的,学生群体应当在业余时
间多尝试,寻找到自己人生其它的爱好,在其它爱好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最终
发现热爱的事物后,会发现学业成绩不是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情。这样的措施应
当能很大程度上的缓解焦虑程度
(三)减少使用“内卷”等词汇。内卷(involution)依次本身来源于社会
学语境下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在互联网上将内卷扩大化含义,开始泛指所有具有
“过度竞争”特征的社会现象8。当这种扩大化的解释在学生群体中散播开来,
具有一种“心理暗示”的意味,即使某人实质上不处于这种“过度竞争”的状态,
但为了夸大自己所面临的困难从而为自己的失利找到理由从而降低自己的焦虑
程度,学生更愿意使用“内卷”等词汇来描述自己当前面对的竞争环境。这实质
上是一种对假想敌的构造,同“不存在的敌人”作斗争,只会让自己的焦虑程度
不断上升而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从“内卷”的局限中跳出去,会发现其实
面对的竞争环境虽然还是很激烈,但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需要自我焦虑。

五、不足之处
本文仓促写就,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问卷的整理由于时间因素限制,最终只回收了 122 份有效问卷,导致
许多设计维度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无法证实预期的构想。同时,受
试者反应问卷题量大,没有耐心做也是主要的因素。对于进一步的改进,应当加
长问卷调查时间,精简问卷,最好能在线下展开测试。
其次,设计中的“时间安排”维度,因为无效问卷数达到了 40 份而无法顺
利开展。事后总结原因,有很大程度上是受试者理解题意与设计者本意不符,对
于进一步的优化,应当对这一部分的问题再进行修改。
并且,受条件限制,没能将各个维度的程度用数据表达,理论上而言,数据
化会让研究更加客观。

8 徐英瑾.数字拜物教:
“内卷化”的本质[J].探索与争鸣,2021(03):57-65+178.
六、参考文献
[1]徐英瑾.数字拜物教:
“内卷化”的本质[J].探索与争鸣,2021(03):57-65+178.

[2]田万生.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02):15-19.

[3]蔡飞.精神分析焦虑论批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69-73+127.

[4]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郑世彦译.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

[5]黎伟. 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6]李文利,钱铭怡.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95(01):108-112.

[7]黄辛隐,辻野顺子,乾原正.关于中国、日本大学生焦虑的一项研究[J].心理科

学,1999(05):467-468.

[8]熊苏春,曾宪瑛.大学生焦虑根源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03):68-70.

[9]何卫华,王璞.在大学生中引入竞争的心理学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3(02):40-4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