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6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年第 1 期 (总第 241 期 )

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
董   莉1,2,李庆安1,林崇德1

1.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2.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来自 不同文 化 背 景 中 的 个 体 持 续 地 接 触 就 会


引发对文化认同的思考。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 认 同 的 基 石,近 年 来 已 经 成 为 多 学 科 交 叉
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在心理学视野下,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发展 心 理 学 的 视 角 强 调 个 体 文 化 认 同 的 建
构和形成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社会认同理论关注 文 化 认 同 和 自 尊 的 关 系,强 烈 安 全 的 民 族
认同会促进个体自尊水平的 提 高。 文 化 适 应 理 论 则 重 视 个 体 在 文 化 认 同 发 展 中 的 不 同 应 对 策
略,如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人口统计学指标、文 化 差 异、父 母 和 同 伴 的 社 会 支 持 是 影 响 个
体文化认同建构的主要因素。未来对文化认同的 研 究 需 要 进 一 步 完 善。 在 理 论 方 面,既 要 检 验
已有理论的普适性,又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研究 对 象,拓 展 并 完 善 相 关 理 论,体 现 出 理 论 发 展 的
创新性。在方法方面,应加大纵向研究、跨地区跨民族 的 对 比 研 究 以 及 质 性 研 究,从 而 为 更 好 地
理解文化认同提供支持。
   [关键词]  文化认同;发展心理学;社会认同理论;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
2014)
01-0068-08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国际间地区间交流的不断 理论探讨为主,多是从“应该”的维度进行泛论性阐
深入,移民已经成 为 了 一 种 普 遍 现 象,同 时 也 很 少 述,缺乏由数据支撑的实证性支持。
有单一民族国家的存在。现代性和传统性、全球化 心理学一直强调,外部的客观现实必须通过个
和本土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而文化是贯 体内部的心理活动才具有价值,对文化认同的研究
穿其中的核心 要 素。 虽 然 对 文 化 的 定 义 还 存 在 争 也不例外。心理学家更擅长选择核心的变量,设计
议,但许多研究者 都 认 为,文 化 影 响 个 体 的 认 知 方 严谨的实验来考察某一群体文化认同的现象,建立
式和行为 表 现 (彭 凯 平,王 伊 兰,
2009)。 面 对 滚 滚 理论模型,从而探究原因,预测行为,为理解文化认
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 同的本质提供实证支持。目前,文化认同的心理学
群接触的不断深入,如何维护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 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在移民现象比较
传统文化,又能保 持 和 增 进 国 家 认 同,是 摆 在 各 个 普遍的国家中进行,研究对象主要是移民、难民等。
国家面前 的 首 要 任 务 之 一 (韩 震,
2010)。 因 此,文 第二,在有多民族 存 在 的 单 一 国 家 中 进 行,研 究 对
化认同逐渐成 为 多 学 科 交 叉 的 一 个 重 要 问 题。 研 象主要是不同 的 少 数 民 族。 尽 管 第 一 类 研 究 较 为
究者或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对文化认同进行宏 普遍,但很多心理 学 家 也 开 始 关 注 第 二 类 研 究,因
观分析,或从人类 学、民 族 学 的 视 野 对 文 化 认 同 进 为同一国家内不同 民 族 的 频 繁 接 触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行个案研究,取得 了 丰 硕 的 成 果,也 体 现 出 不 同 领 促进了文化融合,进而引发了研究者的兴趣。我国
域的学者对文化认同问题多维度、多方向和多层次 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条件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
的思考。但从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是以思辨和 文化,为心 理 学 家 研 究 文 化 认 同 提 供 了 宽 阔 的 舞

   [收稿日期] 2013-10-2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
10XMZ034)。
[通讯作者]  李庆安,
E-ma
il:
tsi
ngan@v
ip.
163.
com.
董莉   李庆安   林崇德   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 69

台。因 此,本 文 旨 在 从 心 理 学 的 视 角 出 发,分 析 文 同义,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分并不清晰。Ph inney 等


化认同的相关 理 论 和 影 响 文 化 认 同 的 因 素。 从 理 2001a)认为,文 化 认 同 既 包 括 民 族 认 同 也 包 含
人(
论上讲,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理解文化认同的 国家认同,文化认 同 比 民 族 认 同 的 内 容 更 广,更 具
本质,为拓展并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认同理论奠 有包容力和概括性。崔新建(
2004)指出,虽然民族
定基础;从实践上 讲,也 能 够 帮 助 个 体 更 好 地 进 行 认同和国家认同属于不同的层次,但两者都是以文
自我调节,使其全面发展、良好适应。 化为基础的聚合 体,文 化 认 同 是 两 者 的 本 质 内 容,
也是两者的 核 心 纽 带。 此 外,对 不 同 的 群 体 来 说,
一 、文化认同的概念和结构
民族认同和国 家 认 同 的 含 义 也 略 有 差 异。 对 移 民
文化认同 (
cul
tur
ali
 den
tiy)是 当 今 心 理 学 中
t 群体来说,民族认同是指对移民前国家或民族的认
重要的研究领域 之 一,但 是 对 于 这 个 概 念,不 同 领 同,国家认同则是指对当前移民国家的认同。对单
域的学者还没 有 形 成 共 识。 国 外 对 文 化 认 同 的 理 一国家内的少数民族群体来说,民族认同是指对本
解通常有 两 种 方 式:一 种 强 调 文 化 认 同 的 个 体 层 民族的认 同,而 国 家 认 同 是 指 对 自 己 所 在 国 家 的
面,如文化认同是与一个文化族群相关的个体的自 认同。
我主观意识(班 克 斯,
2010),是 处 于 某 一 文 化 群 体 尽管文化认同包含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但总
中的个体对自 我 知 觉 和 自 我 定 义 的 反 映 (
Schwar- 体来说民族认同被广泛而大量地研究,国家认同的
t ,
z Mon
tgome
r ,
y & Br
ione ,
s 2006)。 而 另 一 种 则 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两者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聚
关注文化认同的社会层面,如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 焦的话题之一。传统的单维模型认为,民族认同水
的一个方 面,是 个 体 与 文 化 情 境 相 互 作 用 的 结 果 平的提高会降低国家认同的水平,反之亦然。近年

Pad
ill
a & Per
ez,2003);是 个 体 对 特 定 民 族 和 特 来更多的研究者都赞同双维模型:民族认同和国家
定国家的归属感和心理承诺,具体包括民族认同和 认同相互独立,个体能同时建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
国家认同( Phnney,
i 1990)。我国学者认为,文化认 同,民族认同的提升不会削弱国家认同( Bourh
ise
 t
同是个体对某种文化的认同程度,具体是个体自己 a ,
l.1997)。虽然 在 理 论 上 两 者 相 互 独 立,但 在 不
的认知、态 度 和 行 为 与 某 种 文 化 中 多 数 成 员 的 认 同国家对不同群体 的 实 证 研 究 结 果 却 表 现 出 巨 大
知、态度和行为相 同 或 相 一 致 的 程 度 (郑 雪,王 磊, 的差 异 性:正 相 关 (
Ber
ry e
t a 2006)、负 相 关
l.,
2005);是个体对于 所 属 文 化 以 及 文 化 群 体 形 成 归 (Birman & Tr
icket,
t 2001)和 不 相 关 (Nesda
le,
属感及内心的承 诺,从 而 获 得、保 持 与 创 新 自 身 文 2002)。我国学 者 对 藏 族 王 亚 鹏,
( 2003 苗 族、壮
) ,
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陈世联,刘云艳, 2006);或 族以及彝族(史慧颖, 2007)和维吾尔族(王嘉毅,常
者是对不同文化特征的接纳和认可态度,具体包含 宝宁,丁克贤,
2008)等 的 研 究 普 遍 支 持 “民 族 认 同
认知、情 感 及 行 为 等 三 个 部 分 (雍 琳,万 明 刚, 和国家认同呈正相关”的观点。
2003)。
二 、文化认同的相关理论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文化认同的理解已经形成
一些 共 识。 第 一,从 宏 观 上 来 说,文 化 认 同 由 两 个 在心理学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多数研究是在发
部分构成,对自己 所 属 民 族 的 认 同,即 民 族 认 同 和 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中展
对 自 己 所 属 国 家 的 认 同,即 国 家 认 同。 第 二,从 微 开的。尽管这三种 视 角 在 对 文 化 认 同 的 理 解 上 有
观上来说,文化认 同 具 有 多 维 的 特 征,它 包 含 对 特 重合的地方,但他们强调的重点却有所差异。
定群 体 的 态 度、认 知、情 感 等 内 部 心 理 过 程。 不 论 (一)基于发展心理学视角的文化认同理论
研究者从哪个角度来定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建 发展心理学家一直关注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
构都会落实到 个 体 的 心 理 层 面。 它 是 个 体 在 社 会 和建构过程。文化 认 同 的 发 展 理 论 可 以 追 溯 到 埃
环境中建构自我的 过 程 及 作 为 群 体 中 的 个 体 社 会 里克森的认同 理 论 或 者 同 一 性 理 论。 埃 里 克 森 认
意义的体现(
Ber
r 1999)。我们也认为,文化认同
y, 为,民族认同是移民或少数民族群体的一种认同形
既存在于社会层 面,也 存 在 于 个 体 层 面,它 是 个 体 式,对 青 春 期 个 体 的 自 我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的 意 义
在不同的情境和群 体 中 进 行 文 化 态 度 决 策 和 自 我 (
Er 1968)。在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根 据 行
kson,

定位,从而进行社会适应的过程。 为探索和情感承诺两个维度,玛西亚提出了民族认
国外很多研究都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视为 同状 态 模 型 (Ma
rca,
i 1980)。 她 把 认 同 划 分 为 四
7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年第 1 期 (总第 241 期 )

种:分散(既没有行 为 探 索 也 没 有 情 感 承 诺)、排 斥 中进行适应时,既 要 面 对 文 化 差 异 的 挑 战,又 要 面


(没有行为探索但 有 情 感 承 诺)、延 缓 (有 行 为 探 索 对个体的发展任 务,两 者 紧 紧 交 织 地 在 一 起,很 难
但没有情感承诺)、成熟(既有行为探索又有情感承 区分出哪些是文化认同过程,哪些是个体的发展过
诺)。尽管这两种理论或模型都试图强调积极认同 程。受到生态系统理论(戴蒙,勒纳,
2009)的启发,
的作用,但它们没有体现出个体民族认同的发展过 一些学者试图将不同的领域进行整合,从而建立解
程和动态变化。 释力更强的模型。文化认同、自我及家庭关系等个
Ph
inney 在前 人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民 族 认 同 发 体必须经历的发展 任 务 就 成 为 研 究 者 关 注 的 重 要
展的三阶 段 模 型 (
Phinney & Ong,2007):未 验 证 课题。这些内容在 个 体 正 常 的 发 展 变 化 中 因 为 文
的民族认同阶段、民族认同的探索阶段及民族认同 化适应的因素而变得格外复杂,同时这也给心理学
的形成阶段。在“未验证的民族认同阶段”,个体并 家开展实证研 究 提 出 了 巨 大 的 挑 战。 基 于 对 以 上
不知道民族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对民族认同的感知 问题的思考,
Sam 和 Be r
ry(2010)提出了一个 值 得
大多源自父母、社 区 或 者 更 大 的 社 会 群 体。 在 “民 深思的问题:在应对发展任务或者文化适应的体验
族认同的探索阶段”,个 体 开 始 意 识 到 自 己 的 民 族 影响其完成发展任务时,这些移民或者少数民族儿
身份,积极参与本 民 族 的 文 化 活 动,从 而 对 自 己 的 童青少年能否被 看 成 普 通、正 常 的 群 体,而 不 是 一
民族身份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到了“民族认同的 个特殊的群体?
形成阶段”,个体对 本 民 族 的 知 识 有 了 更 深 入 的 掌 (二)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文化认同理论
握,他 们 更 自 信、也 更 愿 意 接 纳 自 己 的 民 族 身 份。 文化认同也是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
虽然这三个阶段是用概念的形式予以表达,但它们 之一,其中社会认同理论是研究文化认同的重要基
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础。社 会 认 同 理 论 有 三 个 核 心 内 容:第 一,动 机 的
已有研究表明,文 化 认 同 的 建 立 始 于 儿 童 期。 作用,如个体有获取积极社会认同的需要;第二,社
此外,个体通常会在青春期前期对自己的民族进行 会中不同群体的 地 位 差 异;第 三,作 为 独 立 的 个 体
探索,并 在 青 春 期 晚 期,大 约 17 岁 左 右,形 成 较 为 或 某 个 群 体 中 的 成 员,个 人 如 何 解 决 认 同 问 题
稳定的 民 族 认 同 (
Pahl & Way,2006;Whi
tese
lle
 t (
Turne
r & Reyno
l 2001)。 人 天 生 有 种 分 类 的
ds,
2006)。即使 到 了 成 年 期,个 体 也 不 会 停 止 对
l.,
a 需要,倾向于将自 己 划 分 到 某 一 群 体 中,与 他 人 区
本民族进行探索的过程。我国的研究也表明,随着 别开来,并用这种 群 体 中 的 成 员 资 格 来 建 构 身 份,
年龄的增加,少数民族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 从而获得自尊、提 高 认 知 安 全 感、满 足 归 属 感 和 个
度逐渐提 高,对 民 族 文 化 的 识 别 能 力 也 逐 渐 增 强 性发展 的 需 要 (
Taf
jel  r,
& Turne 1986)。 民 族 是
(陈世联,刘云艳, 2006)。但这个过程复杂多样,并 一种天然、重要的 分 类,如 果 移 民 或 少 数 民 族 个 体
有巨大的 个 体 差 异。 秦 向 荣 (
2005)发 现,
11 岁 青 对自己的民族有积极评价,就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
少年民族认同的水平最高,然 后 呈 下 降 趋 势, 20 岁 验,建立安全的民族认同,从而获得高水平的自尊。
时有所提高。而维 吾 尔 族 青 少 年 国 家 认 同 的 水 平 因此,社会认同理论非常强调群体分类和自尊的关
随年级的升高呈现递增趋势,民族认同则随着年级 系。已有研究也支持“强烈的民族认同和自尊呈正
的升高呈现 出 下 降 的 趋 势 (王 嘉 毅,常 宝 宁,丁 克 相关”的结论(
Liebk
i 2006)。此 外,对 移 民 或 少
nd,
贤,
2008)。 数民族群体的评价、移民或少数民族群体和其他社
可以看出,个 体 文 化 认 同 的 发 展 并 非 一 帆 风 会群体的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自尊,进而影响他们
顺,其中 充 满 着 多 样 性 和 不 确 定 性。 但 从 总 体 来 的认同状态。
说,随着年龄的增 加,儿 童 青 少 年 能 够 形 成 较 为 成 社会认同理 论 还 认 为,生 活 在 价 值 观、规 范 等
熟的文化认同水平,这主要和他们日益增长的认知 差异很大的文化背景中时,个体文化认同的建构和
能力密不可分。 发展就会面临 挑 战。 因 此 如 何 在 这 种 情 境 中 作 出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目前对文化认同研究的新 选择,更好地进行社会适应就成为个体亟待解决的
趋势是将文化差异和发展过程结合起来(Ph
inney, 问题。如果移民或 者 少 数 民 族 群 体 能 学 习 当 地 的
2010)。Oppeda
l(2006)就 指 出,儿 童 青 少 年 文 化 语言,参加当地的 社 会 活 动,增 强 对 移 民 国 家 的 文
认同的建 构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就 是 个 人 的 发 展 问 题。 化认同,他们就能更好地进行社会适应。对本民族
这是因为,移民或少数民族个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 的文化认同可能并 不 能 帮 助 他 们 获 取 有 效 的 自 我
董莉   李庆安   林崇德   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 71

发展的能力。随着在移民国家居住时间的增加,个 第一,传 承 本 民 族 的 文 化 传 统 有 价 值 吗?第 二,和


体对移民国家的文 化 认 同 逐 渐 提 高 而 对 本 民 族 的 其他民族接触有意义吗?对于这两个问题,有四种
文化认同逐渐下降(Tartakovsky,
2009)。 可能的答案:整合(对 主 流 文 化 和 本 民 族 文 化 都 很
社会认同理论在理解移民或者少数民族群体 适应)、边 缘 化 (对 主 流 文 化 和 本 民 族 文 化 都 不 适
文化认同的模式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根据 应)、分离(不适应 主 流 文 化 而 适 应 本 民 族 文 化 )和
个体对自己所在群 体 的 地 位 来 预 测 个 体 或 者 群 体 同化(适应主流 文 化 而 不 适 应 本 民 族 文 化 )。 这 四
的行为。 但 该 理 论 被 认 为 有 很 强 的 种 族 优 越 感。 种答案表明了个体 在 文 化 适 应 中 所 持 的 不 同 态 度
首先,它只强调了移民或者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适 及采用的不同策略。大量研究都表明,整合是移民
应中的单一选择,即 放 弃 本 民 族 文 化,融 入 主 流 文 或少数民族个体选择最多的策略,也是一种良好的
化,而忽视了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持的不同态 适应手段,而边缘 化 是 则 是 个 体 选 择 最 少 的 策 略,
度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已有研究表明,在移民国 同时也是一种较为 不 良 的 适 应 手 段 (Berr e
y t l.,

家居住时间的长短和移民的文化认同关系不大,即 2006)。
使这些人有丰富的 生 活 技 能 并 获 得 了 相 应 的 社 会 文化适 应 理 论 为 理 解 文 化 认 同 奠 定 了 基 础。
地位,但这 也 绝 非 以 牺 牲 他 们 的 民 族 认 同 为 代 价 对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个体也有整合、同化、分

Jas
inska
ja-Lah
ti 
&Li
ebkind,1999)。 其 次,尽 管 离和边缘化等 四 种 态 度。 整 合 是 对 民 族 和 国 家 都
不同群体 间 的 分 类 和 比 较 会 影 响 个 体 的 自 尊,但 很认同,分离是认 同 本 民 族 而 不 认 同 国 家,同 化 是
Ph
inney 等人(
2001a)则 认 为,如 果 这 些 消 极 态 度 认同国家而不认同本民族,边缘化是对本民族和国
和评价没有内化到 移 民 或 少 数 民 族 群 体 的 内 心 深 家都不认同。
处,就不会对他们的自尊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文化适应的过程复杂多样,因此并非所有
(三)基于跨文化心理学视角的文化认同理论 的个体都能采用相同的策略来经历这些过程,即使
在跨文化心理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文化 是来自同一文化背景中的成员。首先,个体会在不
适应理论。 文 化 适 应 (
accu
ltur
aton)是 指 两 个 或
i 同的年龄阶 段 使 用 不 同 的 策 略。 如,进 入 学 校 后,
多个不同文化群体 及 成 员 之 间 持 续 的 接 触 所 引 起 先会采用同化策 略,接 着 使 用 分 离 策 略,最 后 可 能
的文化 和 心 理 双 方 面 的 变 化 过 程 (
Ber
r e
y ta
 l., 用到了边缘化的手段。其次,个体会根据不同的情
2006),包括群 体 和 个 体 两 个 层 面。 群 体 层 面 的 文 境调整自 己 的 应 对 策 略,如 在 家 庭 中 使 用 分 离 策
化适应主要有社 会 结 构、经 济 基 础、政 治 组 织 以 及 略,在工作中使用 同 化 策 略,在 学 校 里 使 用 整 合 策
文化习俗等内 容 的 改 变。 个 体 层 面 的 文 化 适 应 是 略。相对于学校和单位等公共场合,个体在家庭等
指个体价值观、态度等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而对新 私人场合中有更高水平的民族认同。可见,移民或
环境能够 最 终 适 应 的 过 程 (
Ber
r 2005)。 心 理 学
y, 少数民族群体会在 文 化 适 应 的 过 程 中 不 断 尝 试 各
家更为关注的 是 个 体 层 面 的 文 化 适 应 现 象。 尽 管 种策略来应对环境所提出的要求,从而形成整合的
在文化适应中接 触 的 双 方 都 会 发 生 变 化,但 Be
rry 文化认同状态。
2005)认为,移民或少数民族群体所面临的挑战更
( 尽管很多文化认同的研究是在文化适应的背
大。他 们 不 仅 要 学 习 新 技 能、新 知 识,从 行 为 上 应 景下展开的,但二 者 的 关 系 却 存 在 着 争 议:文 化 适
对不同文化规范 的 要 求,进 行 社 会 适 应,同 时 也 要 应和 文 化 认 同 是 否 考 察 了 相 同 的 内 容?Ph
inney
对不同文 化 进 行 甄 别 从 而 在 心 理 上 形 成 归 属 感。 和 Ong(
2007)认为, 文化认同是文化适应中的重要
可以说,文化适应 和 文 化 认 同 是 相 互 交 织、相 互 作 组成部分,文 化 适 应 比 文 化 认 同 所 包 含 的 内 容 更
用的过程和结果。 多,范 围 更 广。 此 外,文 化 认 同 更 多 地 强 调 个 体 的
传统的单维模型表明,移民或者少数民族群体 内心 情 感、体 验 和 态 度,更 具 有 内 在 性。 那 些 对 本
对一种文化的 适 应 就 会 对 另 一 种 文 化 不 适 应。 而 民族有强烈归属感 的 个 体 可 能 很 少 参 加 本 民 族 的
文化适应 的 目 的 就 是 同 化,即 大 家 都 说 同 一 种 语 文化活动,而那些参与本民族活动的个体可能并没
言,持有相似的价值观和态度。但目前的两维模型 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因此,文化认同可能是一种
对文化适应的理解更为有效(Be
rr 2005),即对本
y, 独立于行为而存在的内部结构,外在的行为表现应
民族文化的适应并不会导致对主流文化的不适应, 放在文化适应的领域去研究,这样才能区分出文化
二者是独立的。这就引发了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认同本身的意义和相关行为的意义。
7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年第 1 期 (总第 241 期 )

综上所述,尽管研究者对文化认同的考察会有 没有定论。国外以移民或少数民族群体为对象,在
不同的理论取向,但 却 达 成 以 下 共 识:文 化 认 同 的 考察语言 与 文 化 认 同 的 关 系 时 主 要 有 两 种 观 点。
形成和发展很大程 度 上 都 依 赖 于 个 体 所 处 的 生 活 一种观点认为,语 言 是 文 化 认 同 的 关 键 因 素,对 文
环境或者更大社会的情境因素,个体会和所处的环 化 认 同 有 积 极 的 影 响 作 用 (Ph inney et
 al.,
境不断磨合、碰撞,从 而 形 成 较 为 成 熟 的 文 化 认 同 2001b)。Imbens-Ba
il 1996)对 亚 美 尼 亚 裔 美 国
ey(
状态,最终达到良好适应的目的。 儿童的研究表明,懂得本民族语言和英语的双语儿
童比只懂得英语的 单 语 儿 童 有 更 高 水 平 的 民 族 认
三 、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
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言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
影响文化认同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文化、政 系不大( Edwards 
& Ch
i lm,
sho 1987),即使本 民 族
治、历史和经济等宏观外部因素。移民或少数民族 的 语 言 消 失 了,个 体 依 然 会 有 较 高 水 平 的 民 族
的人数、居住范围、所 享 受 的 权 利 和 资 源 以 及 与 其 认同。
他群体的关系等因 素 对 文 化 认 同 也 都 有 不 同 的 意 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基本上持以上
义。本文则聚焦在与个体层面相关的、影响文化认 两种观点。巫达(
2008)考 察 了 彝 族 的 语 言 发 展 和
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方面。 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他发现,本民族的语言使用
(一)人口统计学指标 和身份认同没有关系,那些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
人口统计学指标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一直 个体依然有较 高 水 平 的 民 族 认 同。 马 戎 (
2004)也
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这包括性别、年龄、社会经济 认为,中国的回族、满族虽然已经使用了汉语,但仍
地位 等。 通 常,女 性 似 乎 是 民 族 文 化 的 传 承 者,比 然保持了自己 的 民 族 身 份 和 文 化 认 同。 但 王 远 新
起男性,她们有更 高 水 平 的 民 族 认 同,但 这 个 结 论 2009)对青海同仁土族的研究发现,使用不同语言

在不同国家、不同移民群体和不同民族中有着不同 的土族群体之间相互认同度不高,民族认同趋于弱
的表现,并 没 有 形 成 一 致 的 结 论 (
Phnney,
i 1990; 化。祖力亚提·司马义( 2009)对新疆维吾尔族“民
Be
rr e
y ta
  2006)。年 龄 是 影 响 文 化 认 同 的 重 要
l., 考汉”群体的研究 发 现,语 言 可 以 形 成 个 体 对 两 种
指标,随着年龄的 增 加,个 体 文 化 认 同 的 水 平 也 在 文化的双重认同。万明刚和王亚鹏( 2004)、雍琳和
提高。社会经济地 位 在 文 化 认 同 中 的 作 用 也 是 研 万明刚(
2003)对藏族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学习汉语
究者关注的主要问题。Syed 等人(
2007)的 研 究 表 的时间、学习汉语 的 方 式,如 双 语 教 学 和 汉 语 教 学
明,来自经济地位较低家庭中的移民学生在一年的 等与语言学习相关的变量对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
大学生活中强化了自己的民族认同,而来自较高经 化认同都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济水平家庭中的移 民 学 生 既 没 有 对 自 己 的 民 族 身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同的结论是因为,各民族
份进行更多的探 索,也 没 有 区 分 民 族 和 社 会 阶 层, 语言的发展历史不尽相同、各种语言在现代社会中
所以他们能更 好 地 融 入 到 主 流 校 园 文 化 中 去。 我 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存在差异、各国所实施的语
国学者也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 言政策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此外,研究者所采用
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李志英等, 2008)。来 方法、手段及选取对象的不同也使语言在文化认同
自收入较低家庭中 的 少 数 民 族 大 学 生 比 来 自 收 入 的作用出现了以上这两种结果。因此,对这一问题
较高家庭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为重视、赞赏本民 的考察可以在更多不同的移民或少数民族群体中进
族的传统文化。 这 可 能 是 因 为 家 庭 收 入 水 平 高 间 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在文化认同中的意义。
接地增加了这些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因而能对本 (三)社会支持
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形成整合的文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应对压力、
化认同。 提高适 应 的 重 要 资 源,主 要 包 括 父 母 和 同 伴。 首
(二)文化差异 先,父母能够对个体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个体的
通常来说,两 种 文 化 的 差 异 越 大,个 体 文 化 适 民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
应的过程就越困难,进而影响其文化认同。语言就 父母那里学到 的。 对 那 些 文 化 认 同 水 平 高 的 儿 童
是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也是文化认同研究领域中 的父母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父母都有一种强烈的
的重要内容之 一。 但 语 言 和 文 化 认 同 的 关 系 一 直 意识,他们在努力 培 养 自 己 的 孩 子,使 其 能 够 在 不
董莉   李庆安   林崇德   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 73

同文化背景下生活并发展得 更 好(Wa
rd, r,
Bochne 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认同原理,体现出理论发
2001)。 我 国 学 者 也 发 现,父 母 的 教
& Furnham, 展的创新性。例如,我国香港学者以香港人的双文
育水平(万明钢,王亚鹏, 2004;秦向荣, 2005)、民族 化认同为研究内容,验证了社会认同理论中的一些
身份(万明钢,王 亚 鹏,
2004)等 因 素 和 少 数 民 族 大 基本原理,增补了原先理论中的一些不足并得到国
学生的文化认 同 有 重 要 的 关 系。 但 从 发 展 的 趋 势 际同行 的 认 可 (赵 志 裕,温 静,谭 俭 邦,
2005)。 最
来看,父母对移民或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文化认同 后,随着全球化和 现 代 化 进 程 的 推 进,一 些 学 者 对
的影响力在逐 渐 减 弱。 这 可 能 是 因 为 年 轻 人 对 不 于文化认同理论的发展又提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
同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父母,因 第一,全球化使我们每个人在心理和行为上更为一
此就不可能从 父 母 那 里 获 取 全 面 的 帮 助 ( Schwar- 致还是更为不同?第二,是否我们每个人都能形成
t ,
z Mon
tgomer ,
y & Br ione ,
s 2006)。 在 这 种 情 况 一种全 球 认 同 (
globa
l i
den
tiy),而 不 论 我 们 身 处

下,同 伴 就 发 挥 了 重 要 的 作 用。 已 有 研 究 发 现,友 何方(
Sam 
& Be
rr 2010)?这些都 是 值 得 研 究 者
y,
谊和文化认同有相关关系,那些和本民族同伴建立 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
友谊关系的青 少 年 有 更 高 水 平 的 民 族 认 同 (
Phi
n- 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数文化认同的研究都采用
ney 
eta
  2001b)。国内 的 研 究 也 表 明,汉 族 朋 友
l., 问卷法来探索 各 个 变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但 文 化 认 同
的数量是影响藏族 大 学 生 民 族 认 同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是个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心理学家更多地使用纵
一(万明钢,王亚鹏,2004)。 向研究来考察文 化 认 同 现 象,尽 管 它 比 较 费 时、费
综上所述,年龄、性 别、社 会 经 济 地 位、文 化 差 力,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去作为的理由。纵向研
异及社会支持等因 素 在 个 体 的 文 化 认 同 中 都 有 十 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形成机制
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并非是单 和影响因素,从而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开展实践
独起作用,它们往 往 是 交 织 在 一 起,共 同 对 个 体 文 研究,促使移民或少数民族群体更好地进行社会适
化认同的建构和发展产生影响。 应。虽然我们呼吁更多的纵向研究,但并非完全否
定了横断研究的价值。跨地区、跨民族的对比研究
四 、对文化认同研究的反思
是当前更为需要的研究类型,因为它能使研究者更
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认同的心理学研究 为有效地 掌 握 文 化 认 同 的 普 遍 规 律 和 特 殊 差 异。
很多,并呈现出生 机 勃 勃 的 研 究 态 势,但 有 些 问 题 第三,加 大 质 性 方 法 的 使 用。Ch
i 2009)就 认
rkov(
还需 要 不 断 完 善。 在 理 论 方 面,首 先,研 究 者 对 文 为,我们无法在量化研究中看到“文化”的作用。因
化认同的理解不 同,这 就 造 成 了 在 研 究 设 计、进 而 此,用参与观察、开放式访谈、聚焦小组和生活叙述
在研究结论上的差异。其次,文化认同所依赖的发 法等质性手段来考察民族价值观、民族传统等文化
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等理论背景 现象可 能 更 为 合 适。 此 外,这 些 分 析 又 可 以 在 家
既有相似点又有差异点,但这些理论都是在西方背 庭、学校等不同场 合 中 进 行,从 而 能 更 深 入 地 了 解
景下诞生的,关注 的 主 要 对 象 是 移 民,因 此 在 解 释 个体、环 境 及 两 者 的 交 互 作 用。 近 年 来,一 些 研 究
我国少数民族群体文化认同问题时需要区别对待。 者开始使 用 神 经 科 学 手 段,如 fMRI,
ERP,TMS,
此外,对于这些理论本身的不足需要研究者从不同 来理解不同文化背 景 中 自 我 和 社 会 加 工 过 程 并 取
的角度进行考察,如文化适应理论与族群接触的关 得了一些非常 有 价 值 的 结 论(Hong 
eta
 l.,
2010)。
系是什么?其中有 很 多 交 互 作 用 都 需 要 进 一 步 的 当然无论选取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引发出更多
梳理和挖掘。这就 需 要 各 国 研 究 者 一 方 面 要 检 验 有意义的关于文 化 认 同 的 想 法,促 进 理 论 的 发 展,
理论的普适性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具体的国情 为更有效地理解文化认同提供支持。
和研究对象,拓展 并 完 善 相 关 理 论,从 本 土 现 象 中

[参考文献]
   班克斯 .(
2010).文化多样性与教 育(荀 渊 等 译).上 海: 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
11,
12-1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崔新建 .(
2004).文 化 认 同 及 其 根 源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学
陈世联,刘云 艳 .(
2006).西 南 六 个 少 数 民 族 儿 童 民 族 报(社会科学版),
4,102-106.
7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年第 1 期 (总第 241 期 )

戴蒙,勒纳 .(
2009).儿童心理学手册(第 6 版)(林 崇 德 Cr
oss-Cu
ltura
l Psycho
logy,32(4),456-477.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Bourh
is,R.Y.,Mo i
se,
L. C.,Perr
eau
lt,S.,& Sene
cal,
韩震 .(
2010).论 国 家 认 同、民 族 认 同 和 文 化 认 同 ——— S.(
1997).Towa
rds
 an
 in
ter
act
ive
 ac
cul
tur
ati l:A
on mode
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和思考 .北京师范 大 学 学 报(社 会 s
oci
al psy
cho
log
ica
l app
r ch.In
oa terna
tiona
l Journa
l of
科学版),
1,106-113. Psycho
logy,32(
6),369-386.
李志英,郝宇 锋,摆 小 林,李 鸿 雁 .(
2008).家 庭 状 况 对 Chikov,
r V.(2009).Cr
iti
cal
 psy
cho
logy o
f a
ccu
ltu
ra-
少数民族大 学 生 文 化 认 同 的 影 响 .北 京 教 育 (高 教 版 ),
9, t
ion:Wha
t do 
wes
 tudy 
and 
how 
do 
wes
 tudy
 it,
when 
wei
 n-
49-51. ve
sti
gat
e a
ccu
ltu
rat
ion?In
terna
tiona
l Journa
l of 
Int
ercu
l-
马戎 .(
2004).民 族 社 会 学 - 社 会 学 的 族 群 关 系 研 究 . t
ura
l  Re
lat
i s,
on 33,
94-10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Edwar
ds,J.,& Ch
is lm,
ho J.(
1987).
Langu
age,mu
lti
cul-
彭凯平,王伊 兰 .(
2009).跨 文 化 沟 通 心 理 学 .北 京:北 t
ura
li
sm 
and
 id
ent
ity:A 
Can
adi
an 
st Jou
udy. rna
l of 
Mul
til
in-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gua
l and Mu
lti
cul
tur
al Dev
elopment,8(5),391-408.
秦向荣 .(
2005).中 国 11-20 岁 青 少 年 的 民 族 认 同 及 Eri
kson,E.H.(1968).Iden
tiy:
t You
th and Cr
isi
s.New
其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Yo
rk:
Nor
ton.
史慧颖 .(
2007).中国西南民族地区 少 数 民 族 认 同 心 理 Hong, Y.,
Y. Chao,M.M., Yang.Y.J.,&Ro sner.,
J.
与行为适应研究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L.(
2010).
Bui
ldi
ng and t
est
ingt
 heori
es:Expe
riences
  m
fro
万明钢,王亚鹏 .(
2004).藏族大学 生 的 民 族 认 同 .心 理 c
onduc
ti s
ng oc
ial
 iden
tit
y r
ese
ar Ac
ch. t
a Psycho
logi
ca 
Sin
i-
学报,
36(
1),
83-88. ca,
42(1),
22-36.
王嘉毅,常宝宁,丁克贤 .(
2008).新 疆 南 疆 维 吾 尔 族 青 Imbens-Ba
ily,A.(
e 1996).Anc
est
ral
 language
 ac
qui
si-
少年国家认同调查 .新疆社会科学,
4,40-45. t
ion:
Imp
lic
ati
ons
 fo
r a
spe
cts 
ofe
 thn
ici
 den
tit
y among 
Ar-
王亚鹏 .(
2003).藏 族 大 学 生 的 民 族 认 同、文 化 适 应 与 men
ian 
Ame
ric
an 
chi
ldr
en 
and 
ado
les
cen
t Journa
s. l of 
Lan-
心理疏离感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guage 
Social Psychology,15,
422-444.
王远新 .(
2009).青 海 同 仁 土 族 的 语 言 认 同 和 民 族 认 Ja
sinskaa-Lah
j t, ,
iI. & L iebk
ind,K.(
1999).Exp
lor
a-
同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36(
5),
106 t
ion 
of t
he e
thn
ic i
den
tit
y among Rus
sian-spe
aki
ng immi-
-112. grant adol
escen
ts i
n Fi
nland.Journa
l of Cr
oss-Cu
ltura

巫达 .(
2008).社会变迁与文 化 认 同———凉 山 彝 族 的 个 Psychology,30(4),
527-539.
案研究 .上海:学林出版社 . L
iebk
ind,
K.(
2006).
Ethn
icand 
  accu
ltu
rat
ion.
In 
D.L.
雍琳,万明刚 .(
2003).影响藏族大 学 生 藏、汉 文 化 认 同 Sam 
& J.W.
Ber
ry(
Eds.),
The 
Camb
ridge 
Handb
ook 
of
的因素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
181-185. Ac
cu l
tura
tion 
Psychoogy(
l pp.78-96).Camb
ridge,Un
ited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 .(
2005).社 会 认 同 的 基 本 心 理 历 Ki :
ngdom Cambridge 
Uni
vers
it Pr
y  e
ss.
程———香港回 归 中 国 的 研 究 范 例 .社 会 学 研 究,
5,202- Ma
rca,
i J.E.(1980).
Iden
tit
y i
n adolesc
ence.
In 
J.Adel-
227. on(
s Eds.),Handb
o ok 
of 
Adoles
cent Psychoogy(
l pp.159-
郑雪,王磊 .(
2005).中国留学生的 文 化 认 同、社 会 取 向 187)
.New 
Yok:Wi
r ley.
与主观幸福感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8-54. Ne
sda
le,
D.(
2002).
Acc
ult
ura
tion 
att
itud
esa
 nd
 th
e e
thn
ic
祖力亚提·司马义 .(
2009).族群认 同 感 建 构 的 社 会 学 a
nd 
hos
t c
oun
try
 id
ent
if
ica
tion 
ofimmi
  gra
nt Jou
s. rna
l of 
Ap-
分析:以新疆“民考汉”为例 .西北民族研究,
3,65-75. l
pi So
ed  ci
al Ps
ych
ology,32(7),
1488-1507.
Be
rry,
J.W.(
1999).Abo
rii
gna
l Cu
ltu
ral
 Iden
tit
y.The Oppeda , (
lB.2006 .) De
velopmen
t and 
Accu
ltu
rat
ion.
In
Canadi
an Journa
l of 
Nat
ive 
Studi
es,1,1-36. D.
L.Sam 
&J.W.
Ber
ry(
Eds.),
The 
Camb
ridge 
Handb
ook
Ber
r , ( )
y J.W.2005 .Accul
tura
ti :
on Li
ving 
suc
ces
sfu
lly of Ac
cultura
tion 
Psychology(pp.97-112).
Camb
ridge,U-

n two 
cul
tur
e In
s. t
erna
tiona
l Journa
l of 
Int
ercu
ltura
l Re- ni
ted  ngdom:
Ki Cambridge Un
iver
s i
t Pr
y  e
ss.

ati s,
on 29,
697-712. Pa
dil
la,
A.M.,& Pe
rez,W.(
2003).Ac
cul
tur
aton,
i soc
ial
Ber
ry,
J.W.,Ph nney,
i J.S.,Sam, D.L.,& Vedder,P. i
den
tiy,a
t nd s
oci
al c
ogn
iton:A n
i e
ew prs
pec
tie.Hi
v span
ic

2006).
Immigran
t yout
h i
n cul
tural 
tran
sit
ion:Accu
ltura- Jou
rna of 
l  Be
havi
ora
l Sci
enc
es,
25,35-55.

ion,iden
tity,and adapta
tion ac
ross na
tiona
l c
ont
ext
s. Pah , , , (
l K. & Way N.2006 .) Long
itud
ina
l t
rae
jct
ori
es
Mahwah:Lawrenc
e Er
lbaum Assoc
iat
es. of
 ethni
c identi
ty among urban b
lack and La
tino ado
les-

irman,
D.,& Tr
icke
tt,E.
J.(
2001).The 
pro
ces
s o
f c
ents.Child Deve
lopmen , ( ),
t 77 5 1403-1415.

ccu
ltu
rat
ion
 in
 fi
rst
 gene
rat
ion
 Immi
gran
ts:
A s
tudy 
ofSo-
  Ph
inney,
J.S.(
1990).Et
hni
c i
den
tit
y i
n ado
les
cen
ts

iet
 Jewi
sh r
efuge
e ado
les
cen
ts and pa
ren
ts.Journa
l of and adu
lts:Re
view o
f r
ese
arch.Ps
ycho
logi
cal 
Bul
let
in,
董莉   李庆安   林崇德   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 75

108,
499-514. Sy
ed,M.,
Azmi
ta,M.,& Ph
i inn
ey,
J.S.(
2007).
Sta
bil
ity
Ph
inney,
J.S.,Ho
renc
zyk,G.,L
iebk
ind,K.,& Ved- a c
nd h a
nge i
n ethn
ici
 de
nti
t among 
y  Lat
ino 
emergi
ng a
dul
ts i

r,
de P.(
2001a).Et
hni
c i
den
tiy,
t immi
gra
tion,
and we
ll-be- two conte
xts.Iden
tiy:An 
t Int
erna
tiona
l Jour
nal of Th
eory
ing:Ani
 nt
era
cti
ona
l pe
rspe
cti Journa
ve. l of 
Soc
ial 
Iss
ues, Re
and  s
earch,7(
2),
155-178.

57 493-510. Ta
jfe , ,
l H. & Tu r r,
ne J.(
1986).The
 so
cia
l i
den
tit

Phnney,
i J.S.,Romero,I.,Nave,M.,& Huang,D. t
heo
r o
y fi
 nt
err
goup 
behav
ior.
In 
S.Wo
rche
l & W.Aus
tin
( )
2001b .The
 rol
e o
f anguage,
l parens,
t and 
pee
rsi
 n 
ethn
ic (
Eds.),
Psycho
logy 
of 
Int
ergr
oup 
Rel
ati
ons( 7-24).
pp.

den
tit
y among ado
les
cen
ts i
n immi
gran
t f
ami
li
e Journa
s. l Ch
icago:
Nel
son-Ha
ll.
of 
Youth 
and Ado
les
c e,
enc 30(
2),135-153. Ta
rt sky,
akov E.(
2009).Cu
ltu
ral
 iden
tit
ies o
f ado
les-
Ph
innye,
J,S.,& Ong,A,D.(2007).
Conc
ept
ual
iza
tion c
ent
 immi
gran
ts:A 
thr
ee-ye
arl
 ong
itud
ina
l s
tudy
 inc
lud
ing
me
and  a
sur
emen
t o
f e
thn
ici
 den
tiy:
t Cu
rren
t s
tat
usand
   fu- the pe-mi
r gra
tion pe
riod.Journa
l of 
You
th 
Ado
les
c e,
enc

ure 
dir
ect
i Journa
ons. l of 
Coun
sel
ing 
Psycho
logy,
54(
3), 38,654-671.
271-281. Tu
r r,
ne C.,& Reyno
J. lds,K.
J.(
2001).The
 so
cia
l i-
Ph
i J.S.(
nney. 2010).Unde
rst
and
ing de
vel
opmen
t i
n den
tit
y pe
rspe
cti
vei
 ni
 nt
ergoup 
rel
atons:
i The
ori
es,
t s,
heme
cu
ltu
ral
 con
tex
ts:How do we de
al wi
th t
he c
omp
lex
ity? and 
con
trove
rsi
es.
In 
R.Br
own 
& S.
Gae
rt r(
ne Eds),
Blac
k-
Human 
Deve
l t,
opmen 53,
33-38. we
ll Handbook 
of So
cia
l Psycho
logy:
Int
ergr
oup 
Pro
ces
s.
Sam,D.L.,& Bery,J.W.(
r 2010).Ac
cul
tur
aton:
i Oxfo
rd:Bla
ckwe l
l.
When
 ind
ivi
dua
ls and g
roups o
f d
iff
eren
t cu
ltu
ral
 ba
ck- Wa
rd,
C.,Bo r,S.,& Fu
chne rnham,A.(
2001).Th


gounds me
et.Pe
rspe
cti
ves 
on 
Psycho
logi
cal 
Sci e,5,
enc Psychol
ogy of 
Cul
tur
e Shock. London:Routl
edge.
472-481. Whit
ese
ll,
N.R.,Mitche
ll,M. C.,Kaufman,C.E.,
Spi-
Schwar
tz,S.J.,Mon tgomery,M.,& Br iones,E. c
er,
P.,&t
he 
Voi
ces 
ofI
 nd
ian 
Teens 
Pro
jec
t  am.(
Te 2006).

2006).The r
ole 
ofi
 den
tit
y in a
ccul
tur
ati
ona
  mong  mmi-
i De
vel
opmen
tal
 tr
aje
cto
rie
s o
f pe
rsona
l and c
oll
ect
ive
 se
lf-
grant
 pe
op e:The
l o
ret
ical
 propo
sit
ions,
empir
ical
 que
stons,
i c
onc
ept
 among Ame
ric
anI
 nd
ian 
ado
les
cen
t Ch
s. i
ld 
Dev
el-
and app
lied r
ecommendatons.Human 
i Dev
elopment,49, t,
opmen 77(
5),
1487-1503.
1-30.
(责任编辑   侯珂   责任校对   侯珂   宋媛)

Cu
ltu
ral
 Id
ent
ity
 in
 th
e Ho
riz
on 
of 
Pscho
y log


  ,LI  ngan1 ,LIN 
12
DONG 
Li Tsi Chong-de1

1.I
nst
itu
te 
of 
Deve
lopmen
tal
 Ps
ycho
logy,BNU,Be
ii
j 100875;
ng 
2.
Schoo
l o
f Educ
ati
ona
l Sc
i e,Xi
enc nji
ang 
Norma
l Un
ive
rsi
ty,Ur
umq
i 830054,Ch
ina)
Ab
str
act:I
n t
he 
mode
rn 
wor
ld 
wit
h a
 rap
id 
deve
lopmen
t o
f l
goba
liz
aton,pe
i opl
e f
rom 
dif
fer
ent
 cu
ltu
ral
 ba
ckg
rounds

ont
act
 con
tinuous
l and 
y  may
 th
ink 
oft
 he
 is
sue 
ofcu
  l
tur
ali
 den
tit
y.Cu
ltu
ral
 iden
tit
y i
s an 
ess
ent
ial
 founda
tion 
ofe
 thn
ici
 den-

it and 
y  nat
iona
l i
den
tit
y and 
has 
been 
animpo
  rtan
t c
ros
s-f
iled 
sub
jec
t a
s we
lla
 san
  i
 nt
ere
sti
ngt
 op
icf
 or 
psy
cho
log
ist
s.S
tud-

es 
ofcu
  l
tur
ali
 den
tit
y a
re 
mai
nl c
y onduc
ted
 in 
deve
lopmen
tal
 psy
cho
logy,s
oci
alpsy
  cho
logy 
and 
cro
ss-cu
ltu
ral
 psy
cho
logy.
The
 cu
ltu
ral
 iden
tit
y t
heo
r o
y ri
gina
ted
 fr
om 
deve
lopmen
tal
 psy
cho
logy
 fo
cus
es 
ont
 he
 comp
lex 
and 
chang
ing 
cons
truc
tion

poc
ess.So
cia
l i
den
tit
y t
heo
r empha
y  siz
est
 he
 re
lat
ionsh
i be
p  twe
en 
cul
tur
ali
 den
tit
y and 
sel
f-e
ste
em.I
t po
sit
s t
hat
 as
 tr
ong
and 
secu
ree
 thn
ici
 den
tit
y may
 imp
rove 
one
ss
 el
f-e
ste
em.Ac
cul
tur
ati
ont
 he
or va
y  l
ues 
dif
fer
ent
 cop
ing 
str
ateg
ies 
ofi
 nd
ivi
du-

ls,such 
asi
 nt
egr
aton,a
i ssimi
lat
ion,s
epa
rat
ion 
and 
mar
gina
liz
ati
on.Demog
raph
ics,cu
ltu
ral
 di
ffe
renc
es,and 
soc
ial
 suppo
rt

f pa
ren
ts  pe
and  e
rsa
 re
 the 
mai
n f
act
ors
 tha
t may
 impa
ctcu
  l
tur
ali
 den
tit
y.Fu
tur
e s
tud
ies 
ofcu
  l
tur
alI
 den
tit
y c
an 
beim-
 
proved
 in
 the a
spec
ts of
 theo
ries
 and met
hods.We shoul
d not
 onlyt
 es
t t
he gene
ral
iza
tion 
ofs
 ome the
oris,bu
e t
 al
so 
deve
lop

hem  i
n t
er msof
  prac
tica
l c
ircumstanc
esandsubec

    j    storef
lec
t t

   ecre
ati
vit of
y   res
earcher
s .Loni
gtudi
nals
 tud
ies,comp a-
ar

ive
 st
udi
es  qua
and  lit
ati
ves
 tud
ies
 shou
ld 
ber
 ec
ommended
 to 
prov
ide
 the
 suppo
rtt
 o 
bet
ter 
unde
rst
and
 the 
mechan
ism 
unde


iscus
sion.
Ke
y wo
rds:
cul
tur
ali
 den
tiy;de
t vel
opmen
tal
 psy
cho
logy;s
oci
ali
 den
tit
y t
heo
ry;a
ccu
ltu
rat
i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