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24 卷第 4 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Vol. 24 ,No .

4
2008 年 7 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J ul 2008

钗符 ・艾虎 ・艾花
——
—宋代端午簪饰论析

张晓红
( 甘肃联合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宋代进入全面发展和繁荣时期 ,端午节也是如此 。仅端午饰品而言 ,就极其


丰富 ,门类众多 ,有门饰 、
有佩饰 、
有臂饰 ,还有簪饰 。其中簪饰主要有钗符 、
艾虎和艾花 。它们名称不同 ,特点
各异 。这些簪饰也为后代的端午佩饰做出了示范 。
【关 键 词】宋代 ; 簪饰 ; 钗符 ; 艾虎 ; 艾花
【中图分类号】G122 : TS941. 7638    【文章编号】16722707X(2008) 0420065204
【文献标识码】A   

Chaif u  Mugwort tiger  Mugwort Flower



——Discussio n o n The Head Ornament s of So ng Dynast y of Drago n Boat Festival

ZHAN G Xiao2ho ng
( S chool of L iterat ure , Gans u L i anhe U ni versit y , L anz hou 730000 , Chi na)
Abstract :All of Chinese t raditional festivals in t he Song Dynasty had entered a period of develop ment and p ro sperity ,t he
Drago n Boat Festival was similar. As far as t he t he o rnament s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was co ncerned , t hey were very rich
and had many catego ries , such as doo r o rnament s , body ornament s , arm ornament s and head o rnament s. The major head
ornament s were Chaif u , mugwo rt tiger and mugwort flower. They had different names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se
head ornament s had made some demonst ration fo r t he f ut ure generations ornament s of Drago n Boat Festival.
Key words :So ng dynasty ;head deco rates ;chaif u ;mugwort tiger ;mugwort flower

  门插艾枝 、 臂戴彩丝 、
身佩香包是端午节的重 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钗头符”引《岁时杂记》
要习俗之一 , 在今天的很多地方还有保留 。但在 云“: 端午剪缯彩作小符儿 ,争逞精巧 ,掺于环髻之
宋代 , 端午饰品不仅有挂在门口的艾人 、 艾虎 、
桃 上 。都城亦多扑卖 , 名钗头符 。”宋代诗词中多有
印、
门帖 ,系在臂上的彩索 、 条脱 ,佩挂在胸前的辟 表现 ,如崔敦诗的“玉燕垂符小 ,珠囊结艾青”《 ( 淳
兵符 、 蒲人 、
赤白囊 、
道理袋 、蚌粉铃 , 还有簪戴在 熙七年端午帖子词 ・皇后合》 ) ,苏轼《浣溪沙 ・端
头上的钗符 、 艾虎和艾花 。簪饰最为独特 ,却不被 午》“小符斜挂绿云鬟”, 王镃《重午》 “丝丝梅雨湿
我们所继承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簪饰及其特 榴花 ,处处钗符袅鬓鸦”, 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
点。 “儿女纷纷新结束 ,时样钗符艾虎” 等。
钗符的前身是赤灵符 《荆楚岁时记》
, 注曰 :
一、
钗符
“或问辟五兵之道 《抱朴子》
, 曰‘以五月五日作赤
钗符是用五彩丝线和彩色布帛做成的 。先将 灵符著心前 。’今钗头符是也 。 ”赤灵符就是彩索 ,
布帛裁剪成各种形状 , 然后用五彩丝加以装饰或 即用青 、黄、赤、
白、 黑等五种颜色的丝线或彩色缯
彩绣 。形体小巧玲珑 ,多悬于钗上簪戴 ,又被认为 帛缠合 、编织或缝合而成的佩饰 。 《荆楚岁时记》
具有灵符的辟邪作用 ,故名 ,也叫“钗头符”。陈元 载 ,五彩索“一名长命缕 , 一名续命缕 , 一名辟兵

【收稿日期】2008203223
【作者简介】
张晓红 (1971 - ) ,女 ,甘肃通渭人 ,甘肃联合大学讲师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 、

化研究 。

— 65 —
缯 ,一名五色缕 , 一名五色丝 , 一名朱索 , 名拟甚 “龙”“
、白”等 ,则可以辟蝇蚊虫蛇等 。如《岁时广
多”,有一种“青赤白黑 ,以为四方 ,黄居中央 ,名曰 记》“写风烟” 条引《琐碎录》“
: 五月五日写‘风烟’
襞方 ,缀于胸前”。赤灵符当有多种造型 。段成式 二字 ,贴窗壁下 ,辟蜒蝣蚊蚋 。一云书‘滑’字。 ”


《酉阳杂俎》 卷一“礼异” 条记载北方五日习俗 ,云 : 它基本相同 。吴潜《二郎神》 “恰就得端阳 , 艾人
“是日又进长命缕 、 宛转绳 , 皆结为人像带之 。 ”这 当户 ,朱笔书符大吉” 即为这一习俗的记载 。钗符
也应是一种样式 。宋端午帖子词中多出现赤灵 之所以如此流行自然也与宋代道教思想的盛行有
符 ,如“欲谢君恩却无语 , 心前笑指赤灵符”( 王 g 关。
《端午内中帖子词 ・夫人阁》 ) “万寿仍萦长命缕
, , 钗符之所以称符 , 是因为其材料中的五色丝
虚心不著赤灵符”( 苏辙《学士院端午贴子 ・皇太 和彩帛具有的驱鬼镇邪以及辟兵的功用与道教的
后阁》) “戏缠朱彩索
, ,争带赤灵符”( 曾丰《端午家 符箓是相同的 。因此 , 钗符又有“宝符”、
“灵符”、
集》 ) 等 。钗头符是在佩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簪 “符箓”“
、朱符”“
、兵符”“、巧篆”等称谓 ,从宋词作
饰品 。 品可见一斑 ,如刘过《沁园春》的“香黍缠丝 , 宝符
钗符名为“符”,显然是借用了道教“符” 或“符 插艾”,朱淑真《端午》“纵有灵符共彩丝”,史浩《卜
箓”
的概念 。“符指书写于黄色纸 、
帛上的笔画屈 算子》“符箓玉搔头 , 艾虎青丝鬓”, 杨无咎《齐天
曲、似字非字 、
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 ; 箓指记录于 乐》“更钗袅朱符 ,臂缠红缕”,韩元吉《南柯子 ・广
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 ,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 、 帛 德道中遇重午》 “兵符点翠钗”“盘丝系腕
, ,巧篆垂
上 。道教声称 ,符箓是天神的文字 ,是传达天神意 簪”( 吴文英《澡兰香 ・林钟羽淮安重午》 ) 等 。也
旨的符信 , 用它可以召神劾鬼 , 降妖镇魔 , 治病除 确有在彩帛缝制的小囊中装有道教符箓的钗符 。
灾”[ 1 ] 。汉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以造符书 、喝 明高启《钗符》诗云 :“灵篆贮纱囊 , 薰风绿鬓傍 。
符水为人治病来吸引信徒创建组织的 。魏晋以 从今能镇胆 , 不怯睡空房 。”可知这种钗符纱囊内
后 ,符箓道法一直是道教的主流 。符箓种类繁多 , 确实装有道教符箓 ,是名副其实的钗符 。
在道教《三天玉堂大法》《上清灵宝大法》 《道法会 钗符作用在辟邪 ,但妇女们争奇斗巧 ,使得它
元》 等著作中有很多记载 ,其中一类就是佩戴在身 非常具有装饰性 , 而且还可以作为礼物馈赠亲友
上用以辟邪的 。从出土文物来看 , 符箓可以被折 以增进感情 。
叠得很小而装在囊内佩戴 。1959 年 10 月新疆博
二、
艾虎
物馆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区 303 墓内就发现
了这样一个装有符箓的囊 。1960 年的《发掘简 将艾做成虎形 ,或用彩绸剪作虎形缝制 ,上面
报》 介绍说 “ : 符箓一纸 ,发现于 303 墓门洞内 。长 粘贴上艾叶 ,皆称“艾虎”。后者可以说是一种虎
27. 5 ,宽 10 厘米 。折成长 2. 5 、
宽 2 厘米的小块 状造型的钗符 。《记纂渊海》卷二“端午”引《荆楚
缝于绢囊内 。上有朱绘天神一 ,左手持大刀 ,右手 岁时记》曰“
: 今人以艾为虎形 , 至有如黑豆大者 ,
持长叉 。朱书符文四行 ,字迹草率 ,不能全识 。
”据 或剪彩为小虎 ,粘艾叶以戴之 。”
《岁时广记》 引《岁
1975 年新疆博物馆所编的《新疆出土文物》图册 时杂记》 所记相同 。艾虎多见于宋词 , 如王诜《失
认为这是高昌时期的“道教符箓”。宋代的钗符就 调名》“偷闲结个艾虎儿 , 要插在秋蝉鬓畔”, 章碣
是从这类佩饰发展而来的 。 《端午帖子词》“玉燕钗头艾虎轻”, 史浩《卜算子》
宋代道教流行 , 民间普遍流行门上贴的各种 “艾虎青丝鬓”,赵长卿《减字木兰花》“来戴钗头艾
门帖其实都是符的变种 。门贴中有天师像 , 天师 虎儿”
等。
真名为张道陵 , 东汉人 , 为五斗米教的创始人 , 被 艾虎取意上仍以辟邪为主 , 从名称上看它糅
后世道教徒尊奉为“天师”。天师像是用朱砂笔在 和了艾和虎等辟邪物的要素 。
黄表纸上画上张天师的像 , 如陈元靓《岁时广记》 艾草用于辟邪在南北朝就很流行 , 通常是将
引《岁时杂记》云 “: 端午 , 都人画天师像以卖 。
”还 艾草捆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口 ,名“艾人”。
《荆楚岁
有的门帖是用朱笔在黄纸上写上一些文字 ,如“赤 时记》记载 “
: 是日采艾为人形 , 悬于户上 , 可禳毒
、官符上天 ,口舌入地”① 、
口”“ “五月五日天中节 , 气。”
宋代此俗更为盛行 《东京梦华录》
, 卷八“端
赤口白舌尽消灭”《 ( 梦梁录》卷三“五月”) ,认为可 午”
有“钉艾人于门上” 的记载 。林景熙《五月五日
以避免口角 ; 写上“风烟”、“滑”、“仪方”、 “荼”、 寓嘉禾学宫顾东浦载酒相过二博士偕来饮就醉翌
— 66 —
日留诗为别》 有“束艾肖人形”句 。宋诗词多见艾 句。
人 ,如陆游《夏日》
“门巷阴阴挂艾人”, 杨万里《端 艾虎是艾与虎两种辟邪物的相加 , 辟邪功能
午独酌》 “艾人笑煞老父狂”, 范成大《代儿童做端 更强 。另外 ,艾虎似还具有宜男的作用 。赵长卿
午贴门诗三首》 “笑倩艾人看外户”, 王之道《南歌 《醉蓬莱》词云 :“艾虎宜男 , 朱符辟恶 , 好储祥纳
子》
“兰房挂艾人”等均是 。有的则直接以人为张 吉。”这是求子习俗的融入 , 但不占重要位置 。从
天师 ,称“天师艾”。吴自牧《楚梁录 ・五月》亦云 : 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儿女纷纷新结束 ,时样钗
“家家 ……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 ,悬于门额上 。 ”
项 符艾虎”,韩  
《重午》“鬓花臂丝盘艾虎 ,佳人竞云
安世《重午饷菜楚俗也邓抚干以诗来谢次韵答之 作重午”来看 ,艾虎具有很强的装饰审美功能 , 是
三首》“大家朱书亭午时 , 人家艾人张天师”, 刘克 妇女儿童们喜欢的端午簪饰 。
庄《乙卯端午十绝》 “门有艾天师”,苏辙《皇太妃阁
三、
艾花
端午帖子》 “太医争献天师艾”皆是 。天师艾常做
成天师御虎状 ,魏  之《失调名》描写很形象 “: 挂 艾花与前两类有相似之处 ,但更为复杂 。 《岁
天师 ,撑著眼 ,直下觑 。骑个生狞大艾虎 。
” 时广记》 载“
: 《岁时杂记》: 端五 ,京都士女簪戴 ,皆
之所以做成虎状 , 这又涉及到古人的信仰 。 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 , 其上装以蜈蚣 、 蚰蜒 、
虎被认为能够吞噬鬼怪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桃 蛇蝎 、
草虫之类 ,及天师形像 。并造石榴 、 萱草 、踯
梗苇茭画虎” 条载 “
: 虎者 ,阳物 ,百兽之长也 ,能执 躅假花 ,或以香药为花 。
”艾花可以是真艾做成 ,也
搏挫锐 ,噬食鬼魅 。”而且“烧悟虎皮饮之 ,系其爪 , 可以是用丝织品做成 。吴文英《踏莎行》 “榴心空
亦能辟恶”。他还引《黄帝书》 云“: 上古之时 ,有神 叠舞裙红 ,艾枝应压愁鬟乱”,无名氏《失调名》“御
荼与郁垒昆弟二人 ,性能执鬼 。度朔山上有桃树 , 符争带 。斜插交枝艾”,王镃《重午》“
: 艾枝簪满碧
二人于树下检阅百鬼 ,无道理妄为人祸害 ,神荼与 巾纱”,陆游《乙卯重五》“艾束著危冠”等所写艾
郁垒缚以苇索 ,执以食虎 。” 所以汉代“常以腊除夕 枝、艾束即艾花 , 当为真艾为之者 。周必大《端午
饰桃人 ,垂苇茭 ,画虎于门 ,皆追效于前世 ,冀亦御 帖子 ・太上皇后阁》 有“艾叶双人巧”,这可能是用
凶也 。”
宋人将除夕辟邪用的“虎”挪用到了端午 艾叶剪成人形的艾花 。多数艾花是指用丝织品为
节 。这种挪用也并非只有虎 ,端午门口挂桃印 ,悬 之者 。刘镇《贺新郎》云 “
: 金凤亸 , 艾花矗 。
”洪咨
桃枝就是除夕悬桃梗习俗的借用 。明清以后还把 夔《菩萨蛮》云“: 翠翘花艾年时昨 , 斗新五采同心
除夕驱鬼的钟馗像也作为端午门饰 。艾虎通常与 索。 ”花艾即艾花 。张炎《蝶恋花 ・赋艾花》 完整地
天师在一起 , 为天师御虎状 。道教传说张天师于 写了一个女子制作 、 簪戴艾花的过程 “: 巧结分枝
五月五日乘艾虎出游 , 消灭五毒妖邪 。今天有些 黏翠艾 。翦翦香痕 , 细把泥金界 。小簇葵榴芳锦
地方还有类似于“五月五日午 , 天师骑艾虎 , 蒲剑 隘 。红妆人见应须爱 。午镜将拈开凤盖 。倚醉凝
斩百邪 ,鬼魅入虎口”的民谣 。宋代皇宫端午“设 娇 ,欲戴还慵戴 。约臂犹馀朱索在 。梢头添挂朱
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 周密《武林旧事 ・端 符袋 。”
午》) ,民间门首摆放天师艾虎 ,张贴天师御虎门画 用丝织品制作艾花极其繁复 , 先以艾枝或用
或悬挂艾虎 ,如黄庚《端午月山主人酒边即事》“他 缯帛剪成艾枝状作为主体部分 , 上面再点缀上各
乡记节聊随俗 ,艾虎朱行挂户庭”,洪咨夔《端平二 种昆虫 、 天师像 , 或做成各种假花 , 有的还用香药
年端午帖子词 ・贵妃阁》“绣户浮香艾虎垂”,方凤 做成 ,非常讲究 。对照一下宋代的门前装饰 ,我们
《寄功父》 “烈屋漫思悬艾虎”
等。 会发现艾花几乎就是用丝织品制作的端午门前装
簪戴用的小巧玲珑的艾虎是从门首悬挂的较 饰物的微缩景观 。 《武林旧事》 卷三“端午” 记宋代
大的艾虎而来的 。艾虎本应是直接用艾草做的虎 宫廷里 “, 插食盘架 , 设天师艾虎 , 意思山子数十
状物 , 作为门饰的艾虎即如此 , 但作为簪戴饰品 , 座 ,五色蒲丝百草霜 , 以大合三层 , 饰以珠翠葵榴
大约因为一是比较难做 ,二是不够美观 ,所以加以 艾花 。蜈蚣 、蛇蝎 、
晰蜴等 , 谓之‘毒虫’。 ……又
变通 ,用布帛彩线做成虎状之后 ,直接在上面粘上 以大金瓶数十 , 遍插葵 、
榴、栀子花 , 环绕殿 阁 。
一片艾叶也可 。有的做工相当精致 ,无名氏《阮郎 ……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 ,与艾人并悬门楣 ,
归》 就提到“蒙金艾虎儿”。艾虎可以成双簪戴于 以为禳襘 。

《梦粱录》亦载重午“内司意思局以红
头 ,刘辰翁《摸鱼儿》有“钗符献酒 , 袅袅缀双虎” 纱彩金盝子 ,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 ,
— 67 —
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 。又雕刻生百虫铺 载“: 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 、 钟铃诸状 , 骑人于
于上 ,却以葵 、
柳、艾叶 、
花朵簇拥 。 ……杭都风俗 虎 ,极精细 , 缀小钗为串 , 或有用铜丝 、
金箔为之
……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 ,悬于门额上 ,或悬虎头 者 ,供妇人插鬓 , 又互相献赍 , 名曰健人 。”这种人
白泽 。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 骑于虎的健人造型 , 就是宋代天师御虎形象的遗
中节 ,赤口白舌尽消灭’ 之句”。艾花把门前 、门上 留 。今天我们佩戴的端午香包 , 某种程度上也是
的装饰搬到了头上 , 与前面的钗符 、
艾虎情况相 宋代端午簪饰发展 、 影响的结果 。在造型 、 材料等
同。 方面 , 它们已经做出了示范 ; 在特征上 , 钗符等被
艾花在命名上虽然强调艾的辟邪作用 , 但一 填充上香料或将艾叶装进去就接近了现代的香
“花”
字则更突出了它的装饰性 。试想想 , 这样繁 包 ,所不同者唯在于钗符用于簪戴 ,而香包用于佩
复的装饰插在头上会是一幅什么场景 。而有的艾 带。
花则纯粹就是花的造型 ,如石榴 、萱草 、
踯躅等 ,有
的以香药做成 ,则兼具形味之美 ,装饰性更强 。作
【注释】
为端午节物用品 ,它也常作为礼物用以赠送 。 《梦
梁录》
《武林旧事》 等都有记载 。 ① ( 宋) 陈元靓《岁时广记》
“钉赤口条”
引《陈氏手记》“
: 今

钗符 、
艾虎 、艾花之类簪饰在明清仍然存在 , 人端五日多写‘赤口’
字贴壁上 ,以竹钉钉其口字中 ,云

但是有所变化 。清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丽》 卷五 断口舌 ……闽俗又端五日以二纸写‘官符上天 ,口舌入


地’,颠倒贴于壁间 。

《岁时广记》,从书集成初编本 .
“钗符健人”条云 “: 《唐宋遗记》称 ‘
: 江淮南北 , 五
②如“念仪方条”引《提要录》“
: 端五日书‘仪方’二字 , 倒
日钗豆彩胜之制 ,备极奇巧 。凡以缯绡剪制艾叶 ,
贴于柱脚上 ,能辟虫蛇”“
; 贴荼字”条引《琐碎录》“
: 端
或攒绣人物 、 禽鸟 、 虫鱼 、
百兽之形 , 八宝群花之
五日午时以朱砂书‘荼’
字倒贴屋壁间 ,蛇蝎蜈蚣 ,皆不
类 ,绉纱蜘蛛 、
绮谷凤麟 、 茧虎绒蛇 、排草蜥蜴 , 又 敢进 。一云 : 用倒流水研墨写‘龙’字贴四壁柱上 , 亦
螳螂蝉蝎 ,又葫芦瓜果 ,色色逼真 ,加以幡幢宝盖 、 验”“
; 粘白字”条引《琐碎录》“
: 端五日午时多写‘白’
绣球繁缨 、 钟铃百状 ,或贯为串 ,名曰豆娘 ,不可胜 字 ,倒粘贴柱上四处 ,可以辟蝇子 。
”等.
记。’
今吴中端午尚沿其制 。闺人剪彩为钗符 , 杂
【参考文献】
缀虫豸五毒诸物 ,用铜丝金箔纽制成串 ,加以蒜粽
之类 , 以供插鬓及互相献赉 , 名曰健人 , 即古之艾 [ 1 ] 卿希泰 . 中国道教 ( 三) [ M ] . 上海 : 知识出版社 ,1994.
305.
人也 。富家钜族或镂造金银为之 ,玲珑成串 ,簪于
[ 2 ] 袁景澜 . 吴郡岁华纪丽 [ M ] . 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社 ,
髻鬟 。”
可见豆娘 、 健人都是从宋代簪饰发展而来 ,
1998. 175.
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称呼有所不同 。它们造型更丰
富 ,形制更奇巧 , 做工更精美 。
《清嘉录》卷五亦
[ 责任编辑 : 孙董霞 ]

— 68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