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1

甘露珠蔓

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祈竹仁波切

1
至尊 祈竹仁波切(1936-2013)

2
目录
甘露珠蔓 .................................................. 1
编者的话 ............................................... 6
禅修导言 ............................................... 7
预备禅修 ............................................. 8
师承 .............................................. 8
地点 .............................................. 8
清洁 .............................................. 9
佛坛 ............................................. 10
供品 ............................................. 11
座垫 ............................................. 11
时间 ............................................. 12
坐姿 ............................................. 13
调心 ............................................. 14
如何进行禅修 ........................................ 15
如何进行禅修前行 ................................. 16
如何进行禅修正行 ................................. 23
如何进行禅修结行 ................................. 25
禅修之章题·道前基础 ................................... 29
1. 对师长生信心 ..................................... 29
2. 常念师长恩德 ..................................... 31
3. 承事师长 ......................................... 33

3
4. 人身转生之宝贵及可塑性 ........................... 34
5. 人身转生之难得性 ................................. 36
禅修之章题·共下士道 ................................... 38
6. 生死无常 ......................................... 38
7. 展望未来生之处境 ................................. 40
8. 归依 ............................................. 42
9. 因果 ............................................. 44
禅修之章题·共中士道 ................................... 46
10. 六道共通苦况 .................................... 46
11. 六道个别苦况 .................................... 47
12. 解脱之道 ........................................ 50
禅修之章题·上士道 ..................................... 52
13. 平等心 .......................................... 52
14. 知母 ............................................ 54
15. 念恩 ............................................ 55
16. 报恩 ............................................ 57
17. 慈心 ............................................ 58
18. 悲心 ............................................ 59
19. 增上心 .......................................... 61
20. 菩提心 .......................................... 62
21. 自他相换 ........................................ 64
22. 誓发菩提心仪式 .................................. 65

4
23. 发誓后之学处 .................................... 67
24. 布施度 .......................................... 68
25. 持戒度 .......................................... 70
26. 安忍度 .......................................... 71
27. 精进度 .......................................... 72
28. 禅定度 .......................................... 73
29. 般若度 .......................................... 75
30. 四摄 ............................................ 76
31. 止 .............................................. 77
32. 人无自性 ........................................ 79
33. 色无自性 ........................................ 82
34. 识无自性 ........................................ 84
35. 不相应行无自性 .................................. 86
36. 无为法无自性 .................................... 87
附录一:菩提道次第禅修简略课诵仪轨 ..................... 90
附录二: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趣一切智坦途 ................ 95

5
编者的话

近数十年来,汉地佛子对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乃
至其他菩提道次第系列之教理论著,都开始有所了解,唯市面上仍少
见与此配套的实修开示著作。为着填补这方面的需要,大藏寺法台祈
竹仁波切于 2004 年 10 月在香港东莲觉苑,以十一天开示了菩提道次
第八大导引中之《乐道论》
,经笔录、翻译、整理及编辑而成本书。
《乐道论》乃第四世班禅善慧法幢大师(Panchen Lobsang Chokyi
Gyaltsen, 1567-1662)所著,其内容为专门提供予行者实修之要诀,故
成为历代实修者必读及倚靠而禅修之权威导引。
本书固然可被视为个别独立之禅修手册,唯编者建议初学菩提道次
第之读者首先研学老法师之《甘露法洋》
、《甘露心华》及《甘露法味》
此三本着重教理方面之菩提道次第系列著作,然后方使用本书而配套
实修,俾能获得至大利益及进步。

6
禅修导言

每一个人,甚至每个生命,所希求的理想都一样。世上的人,有的
追求金钱,有的追求名声,也有追求美色的,但最终来说,我们所追
求的,其实不外乎是欲离开痛苦及欲得到快乐。可是,我们可以靠观
察而得出结论:快乐并不可从心外求得,如果我们真的想得乐离苦,
就必须作心上面的修持。
修持必须先学懂正确的方法及知道这样做的目的,而不是随便地坐
下来、闭上双眼,便以为这就是所谓的“修行”
。有些人一听到“修持”
这个字眼,便联想到在天上飞、未卜先知、天眼通或甚么神通法力等
等,其实这全都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修持。所谓“修持”,是指训练自
己的心,令它能受控制及渐渐远离贪、瞋、痴等烦恼,以达到真正及
恒久的快乐,从而切断痛苦的来源,乃至最终成就最完美的境界——
佛境。
这里所将教授的,是佛教二千多年来代代相传下来的菩提道次第教
法。它始自本师释迦牟尼,后由阿底峡祖师(982-1054)整理,再由宗
喀巴祖师(1357-1419)等历代大师发扬光大,传承至今从未中断或被
歪曲过,所以这些教授完全可靠。在二千多年来,历代祖师及许多修
行人,都依赖这里所说的方法,而得到了杰出之修行成果。
这里提供了整条成佛之道上每一步应修的内容。有些人或许在略学
了一下各禅修章题内容后,便心生一念:
“这些教理很浅白,我早就懂
得了!
”可是,如果缺乏了正式的禅修,我们便永不可能生出对它们的
真正而坚固之觉受,这些教理永远只会是与自己无关的理论,并无助

7
于我们得乐离苦,也不可能令我们解脱乃至成佛。故此,对真正欲得
乐离苦乃至发愿成佛的人,禅修是必需的修持。
在第一次正式禅修之前,首先我们必须具备某些基本条件及学习有
关的基本知识:

预备禅修

师承

本书的依据是菩提道次第显宗教法,尤其是菩提道次第八大导论中
的《乐道论》

佛教十分注重传承,而禅修之成功与否,并不单取决于智慧,同时
亦依赖历代传承加持,故此我们若能具备由本师释迦牟尼历代相传下
来之清净传承,将会最有利益。初修的人固然可以依本书先行自修,
但我们若欲修持最为有效,则必须同时寻找具备此传承之明师,向他
求学菩提道次第的口传传承乃至讲解导引,而在具德上师的引导下进
行修持(注:有关寻找及依止师长之详细开示,见于法师著作《甘露
法洋》
、《心生欢喜》及《悉地本源》中)

地点

在日常生活中禅修的人,假设条件所及,宜在居处选择一间清静的
房间或一个不会受到打扰的角落,以进行每日的禅修活动。在这个房

8
间或角落,我们必须如法地供置一个佛坛,并要有供禅修所用的座垫。
如果我们有机会作更严格之闭关专修,最佳条件是另觅地点进行禅
修。对这种闭关,传统上有详细要求。首先,此处应是清静无人之处、
利于健康及周围没有可能导致行者分心的干扰,而且并无盗贼、猛兽
或天灾等潜在威胁。第二,我们必须寻求佛法上的善友帮忙,在关期
中打水及做饭等。最佳之闭关地点是历代祖师曾驻锡过的圣地,而最
低要求是此处从未曾发生过大型集体杀生行为(如古战场、屠房等地)
或违犯戒律的事(如曾发生僧团分裂之地)。在关房中,我们应供置佛
坛及预备好禅修座垫等,如前所述。

清洁

在第一次设置佛坛时,我们为表尊重三宝及修持,必须预先打扫清
洁禅修的房间或角落与佛坛所在。首先,我们以干净的水洒在地上及
周围,心中想着此水净化了此地及六道众生之业障,然后我们用一把
扫帚打扫地方。佛教修持上的打扫异于日常生活中之打扫,因为它是
为了净化五大烦恼等心垢而作的。我们手持扫帚,观想此即为无我智
慧,以此打扫,同时心想着正在以无我智慧切除心中的烦恼与证悟菩
提道次第心要之违缘、障碍。
在设置好佛坛后,我们每一天也必须在早上或禅修时段前打扫一番。
即使地方十分干净,我们仍然必须象征式地以扫帚略为打扫地方及以
孔雀毛等羽毛清洁佛坛与佛像等,以表去除心垢及障碍。

9
佛坛

为了我们禅修者自己的利益,在关房或家中日常修持的地方,我们
必须设置一个佛坛。佛坛虽不必铺张,但必须布置得如法。它不应太
高或太低,放在略高之处即可。在坛上,应至少有一尊本师释迦牟尼
像或图片,不论大小。出家人一般已拥有一尊随身携带的释迦像,这
已可以算是足够了。
佛像虽不是佛,但它代表了佛,所以其带来之利益十分大。即使以
瞋恨心狠瞪佛像一眼的人,由于佛陀的力量,尚能因此而积下了功德,
何况以善心及信心恭敬仰望呢!我们应把佛像想为真正的佛陀,并常
常恭敬观望,如此便能引发自己内心中的信心、得到佛陀之加持。
此外,坛上应分左右(以面向佛坛而说)而供佛经及佛塔各一。佛
经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代表即可,或用《大品般若经》、《圣妙吉祥
真实名经》
、《入菩萨行论》或任何自修之正信法典均可。佛塔不论金、
银、铜或泥造均可。藏式佛塔分为八种风格,若采用菩提塔最佳,但
供其他七种亦可。除以上八种选择外,在佛教艺术上称为“宝幢塔”
的汉式佛塔,及在西藏称为“钵塔”的小泥塔,这些亦可以用在佛坛
上。
作禅修的人,应于每天早上或在上座禅修之前,以孔雀毛等任何羽
毛束在一起,略为拂拭佛像及佛坛,并以恭敬心瞻仰佛像片刻,这样
会有利于得到禅修中所欲培养出的觉受与证悟。

10
供品

佛陀当然并不需要我们的供品,但为了利于自己的修持,我们应多
作供养。
在佛坛上,我们应每早或在上座禅修前放上供品。我们可以自由选
择供水、鲜花、燃香、涂香、素品、蜡烛、油灯或电灯,随自己负担
能力及喜好而决定。可是,我们必须注意供品来源及供养动机。以杀
生、偷盗或妄语等不当方法骗来的供品,并不适合上供。为求名、求
利之私心,或以舍不得的心上供,也是不适当的。我们应整齐地摆好
供品,心想着是为了证悟佛法以利益众生的目的而上供。

座垫

对严格的闭关专修者来说,禅修座垫有比较多的要求,这是因为闭
关者每天将有很长时间必须坐在其上,不合适的座垫可能导致不适,
以致成为禅修的障碍。
如果条件所及,我们应在地上以白色粉笔画上一个象征禅定坚固的
图案,再在其上铺上少许吉祥草及百节草,以纪念佛陀成道的典故,
并以此集清净、长寿、禅定坚固及早日成佛的吉祥缘起。座垫应以前
低后高、人坐上后四周留有余位者为宜,或以让自己坐得舒适的为宜。
在整个关期中,我们不应移动此座垫。只在日常生活中禅修而条件不

11
足者,则挑一个舒适座垫放在地上使用即可,不必一定要具备最完美
的座垫及于其下铺上诸草等才可修持。

代表禅定坚固的图案

座垫的面对方向,以座西朝东为最佳,但只要并不背对佛坛,以其
他坐向摆放亦可,不必一定要面向正东或正面对着佛坛。

时间

有条件作闭关专修的人,在关期中应限制外出,把关期中的几乎全
部时间用于禅修之上。我们可以把一天分为四座修持,第一座由凌晨
起至日出为止,然后在早餐后进行一天中的第二座修持,至午饭时间
为止,第三座由下午两点左右开始,至五点左右下座,第四座在晚饭
后、约八点开始,至十一点左右结束。在每天中,有四个时份必须尽

12
量避开,一为日出,二为正午,三为日落,四为午夜,这是因为传统
说这四个时刻并不太有利于修持之故。
现代的人大多不可能终生或常常作上述的那种严格闭关专修,但我
们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禅修。选择以这种方式修行的人,可以在上班
或上学等忙碌的生活中,每天都抽一点时间出来上座禅修。禅修的时
间并无硬性规定,只需尽量避免上述四个不利于修持的时刻便可,但
以在早上修持为较佳选择。我们可以每天修持一座、两座或更多座,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坚持每天不论多忙、多累,也起码强逼自己上
座略修片刻,绝不让修行中断一天。

坐姿

在每次上座前,我们应先对佛像等恭敬顶礼三拜,然后才坐下。
最理想及标准的坐姿,称为“毗卢七支坐姿”。我们以左足在内、右
足在外的方式双足盘起,右掌仰天迭在左掌上,两姆指相触,腰挺直,
牙及唇保持自然,舌尖抵着上颚,眼睛半闭而目光注视前下方地面,
头部微向前倾而下巴向内收,双肩挺拔平行,双臂并不贴腋下而留少
许空间。

13
以上所说的是标准坐姿。初学或有足患的人,采单盘坐或交叉脚的
方式禅修亦可,但为了遵循传统的,我们最好不要坐在椅上修持。

调心

在上座后、开始进行每一座禅修前,我们首先应观察自心状态,看

14
它是否处于纷乱、贪、瞋或痴的状态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必
须首先调息,透过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令心安静下来。
调息的方法是,先举起右手竖起食指,以右食指指背压左鼻侧,用
右边鼻孔吸气,再把右手指移至右鼻侧,以指肉压右鼻侧,用左鼻孔
呼气,如此做三次。然后放下右手,改以左手指指背压右鼻侧,用左
鼻孔吸气,再用左手指肉压左鼻侧,以右鼻孔呼气,如此作三次。最
后放下左手,以两个鼻孔同时吸气,又再呼气,也是重复三遍。整个
循环共有九次呼吸,每一呼、一吸均应尽量绵长、细微而深入。在吸
入时,想着正在把犹如白光的佛众加持摄入。在呼气时,想着正在把
犹如黑烟的心中烦恼呼出。以此方法重复作几遍循环,便可把心静下
来了。

如何进行禅修

如法及有效的一座禅修,必须具备前行、正行及结行此三部分,缺
一不可。对大部分人来说,我们未必每一座禅修正行均能见最理想的
效果或生出觉受,但如果我们至心地进行前行环节之祈请及结行部分
之回向等,便能积广大功德,而并不会因该座正行未能顺利而致一无
所得。
曾学习及有能力的行者,应依《贤士颈严•六前行仪轨》修诵前行(注:
见法师著作《甘露法洋》
),但初学禅修的人,可依以下简易方法进行。

15
如何进行禅修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首先心想:

我现在有幸得此宝贵人身,并有机会修持善法,但若现今不好好利用
它,来世极可能堕入三恶道中,无法再得同等修行良机了,而且尚会
受种种大痛苦,故此我现在必须好好利用此机缘,在今座上努力修持,
以期迅速成佛以利益众生!

16
然后我们观想归依境。归依境有不同观法,分广、中、略版本,甚
至还有并不观想出具体形相的传统。简略的观想法是,我们观想面前
眉心对开之虚空中,有一片由佛之悲心所化现的云海,其上为由八狮
承托之宝座,上有莲花、月座及日座,本师释迦牟尼佛正坐在此座上。
佛陀并非似泥像或铜像般,而是由光形成、活生生的真正佛陀,具三
十二相及八十种好,其心不断有化身化出。我们必须想着,此即自己
师长、历代祖师、所有本尊、一切诸佛、菩萨、罗汉、空行及护法之
总汇化现。
现在我们观想父亲坐在自己右边,母在左边,亲友在后,跟我们过
不去的人在前方,其余众生一一现人相围绕。
我们心想:

正如我自己亦常受各种痛苦,六道众生皆如是,而且痛苦程度更甚于
我!在此苦海中,我们唯一的依靠便是您了!我与一切众生之脱苦唯
靠您了!

在此心态中,我们诵念归依文三或更多次,并心想身边之众生亦同
声念诵。
归依文是:

行者归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17
在诵归依文时,应观想面前佛陀放白色甘露与光,进入我们与众生,
令我们之业障及烦恼变成黑水般由身体下部流走,又加持而令我们的
功德、智慧、寿命及善心都增长了,从此我们与上师、佛、法、僧永
不分离。
在修诵归依文后,我们观想佛陀变出许多化身,每一化身入于一位
众生中,包括我们自己。在佛陀化身融入身体后,我们心想自己与众
生都变得像佛陀般清净了,此时心中必须生欢喜心。
接下来,我们修诵四无量心:

若一切有情能离亲疏爱憎安住等舍 何其善也 愿其安住 我当令


其安住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 何其善也 愿其具足 我当令其具足 恳
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远离苦及苦因 何其善也 愿其远离 我当令其远离 恳
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不离增上生及解脱胜乐 何其善也 愿其不离 我当令其
不离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以上的第一段是修平等心,其目的犹如在播种前预先把田地弄平,
以令再接下来将修的慈心、悲心等可以顺利培养。在诵此段时,我们
观想面前归依境放光,加持我们生出真正的平等心。

18
第二段是修慈心,我们发愿令众生皆得到快乐。在诵此段时,我们
观想面前的佛陀放光,加持令我们早日生出真正的慈心,同时也加持
以令众生得乐。
第三段是修悲心,我们发愿令众生远离苦及苦因。众生之受苦,乃
因其过去生中所作之不善业。故此,我们观想佛陀放光除去他们的业
障,令其离苦,同时佛陀亦放光加持我们早日生出真正的悲心。
乐亦分为世俗的乐及究竟的乐。在第四段中,我们发愿令众生得到
究竟之乐。故此,我们观想佛陀加持他们得到究竟快乐,同时也加持
我们真正生出这种喜心。
在目前,我们虽然常常念诵以上四无量心的文句,但我们并未能真
正生起坚固的慈、悲、喜、舍之心。所以,在念诵时,我们应在心中
祈求加持,观想佛陀消除障碍着我们真正生出四无量心的种种烦恼。
然后我们念诵:

为利诸母一切有情 必须尽力速疾速疾证得正等觉位之宝 为证此故


当以深道上师本尊瑜伽为门 趣入修习菩提道次第教授

以上是殊胜发心的文句,其意思是说:
“为了众生之利益,我必须马
上好好地禅修,以期速疾地成佛!”在念诵时,我们必须如此地起念。
在诵完殊胜发心后,我们观想面前的佛陀变成一点小小的白光,由
我们的眉间入于我们身中。
接着下来,我们必须观想资粮田。资粮田有许多种版本,例如《上

19
师荟供》及《速道论》版本等等,但初学者可以单单重新作如前所观
想之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前,以此一尊涵摄历代祖师、上师、诸佛、菩
萨、罗汉及护法等一切三宝圣众,然后观想其心放光,召请一切佛等
圣众融入其身。
为了积累功德及忏净罪障,以利于生出禅修觉受,我们念诵以下的
七支修持及供养曼达文。

俱胝妙善所生身 满足无边众生语
如实尽观所知意 释迦教主诚礼敬
无上导师佛陀宝 无上救者正法宝
无上引导僧伽宝 归处总聚尊前礼
实设意变无余供 无始积罪尽忏悔
圣凡诸善皆随喜 轮回不空请安住
为众生转正法轮 自他诸善回菩提
四洲须弥日月七珍宝 妙宝曼陀普贤供养聚
供献上师本尊三宝前 恳请垂悲受已求加持

七支修持为顶礼、供养、忏罪、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及回向
此七者。在诵念时,我们可以观想一切佛、菩萨及圣众充满面前虚空
中,自己周围是六道众生,如前所述,自身又再化出无数化身,众生
及自己之无数化身悉皆同声称诵。
然后,我们念诵《功德本颂》,其偈文是:

20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 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
善了知已自当多策励 以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侥幸一次得此具暇身 当知最极难得具大义
遍诸昼夜相续恒无间 生起取坚实心求加持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速疾坏灭之故当念死
死后如影于形紧相随 黑白善恶业果恒随逐
于此获定解已罪过聚 纵极细微亦当作断除
尽力成办一切善资粮 常不放逸谨慎求加持
受用无饱一切痛苦门 不可保信三有众圆满
见过患已于彼解脱乐 当生大希求心求加持
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 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
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 作为修持心要求加持
正如自身沉没有海中 一切慈母众生亦如是
见已荷负救度众生担 胜菩提心纯熟求加持
惟具发心若不学三戒 当善了知定不成菩提
故应发起猛力大精进 学习佛子律仪求加持
于颠倒境弛散能息灭 且能如理观察真实义
由是止住妙观双运道 速于相续中生求加持
共同净治转成法器已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有缘士夫最上之津梁 速疾顺易趣入求加持
彼时成就二种悉地本 谓护清净律仪三昧耶

21
获得不假造作决定解 纵舍生命守护求加持
复次续部心要二次第 诸般扼要如实通达已
勤行四座瑜伽不散乱 如正士语修习求加持
开示如是妙道善知识 如理修习诸友坚固住
内外一切中断障碍聚 悉皆速疾消灭求加持
一切生中不离清净师 恒常受用正法大吉祥
地道功德完全圆满已 速获金刚持位求加持

这是一段祈请诸圣令我们生起觉受与证悟的祈祷文,其加持极大(注:
其讲解开示见于法师著作《甘露法味》中)。
在念诵《功德本颂》后,面前之释迦牟尼作一百八十度转身,而来
到行者头顶上空,与行者面向一致,然后我们诵以下之祈请文。

四种佛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离障法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大乐报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诸般化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上师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本尊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诸佛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正法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僧伽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22
总摄一切空行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护法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皈处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在此段祈请文后,我们便可进行禅修之正行了。

如何进行禅修正行

在本书后面篇幅中,教授了成佛之道上每一步禅修的主题。这些章
题共有三十四个,其先后顺序排列是有其合理性的,所以我们应从首
章题——对师长生信心——开始禅修,不可随自己喜好而随便挑章题
来修。
在任何一座中,我们只挑一个章题而禅修。在禅修时,我们依教授
内容而细细思惟,沿着教授内容之思路一直分析下去,辅以逻辑、自
己所知之佛经引据,甚至日常中所见到的实例,以期令自己对所修主
题产生强烈而明显的感受。当这种感受产生时,我们便放下分析、思
惟,而把心专注于这个感受上,令心念不散失。
在初学时,我们的心自然不受控制,即使能培养出一定的感受,我
们亦无法把心停驻在此之上,所以我们必须同时留意自心的焦点所在,
在心念一游离此感受时,我们又再次沿教授内容之思路,重新带出失
去了的感受,然后又再次尝试把心停驻在此念之上。以参思恶道苦的
章题为例:首先我们沿教授所说内容思惟,幻想自己身在地狱道、饿

23
鬼道或畜牲道之情况,当自己感到对此等痛苦之厌恶、恐惧及难忍时,
便停止思惟及分析,而把心专注于这个感受上面。在一分心时,我们
又再次重复想及地狱道等之苦况,以重新培养出刚失去了的感受……
如此反复练习。
透过恒常熟习,我们便能加强分析力及专注力,从而令自己易于生
出该座所欲培养之感受及令心念不散失。
以上所述,便是禅修之方法。简单地说,我们依教授内容及其它助
缘,培养出特定的感受。一旦这种感受强烈地生出时,我们便紧紧地
抓住它,把心停驻在其上,令自心沉浸于此念之中,越久越好。
在初学时,我们每一座不必修太长时间,否则便可能产生厌恶禅修
的反效果了。在开始时,我们用两小时、一小时甚至单单半小时进行
禅修正行便足够了。在自己习惯于禅修后,我们才把每一座的时间逐
渐延长。总而言之,座时太短会导致没有足够时间培养觉受,座时太
长则会令自己对禅修产生厌恶、反感等反效果,所以我们宜依个人经
验及耐性而自行试验及调整每座之长短。可是,不论我们有多累或多
忙,我们绝不中断禅修。如果我们在某天中特别忙碌或是病倒了,也
应该强逼自己至少仍上座略修片刻,以保持每天禅修之习惯及其惯性
力量。以上教授普遍适用于绝大部分章题的禅修,但在初修禅定时,
我们应改以把每天分为十多、二十段更短的时段而修,因为这样比较
有利于禅定的进步。
前面已经说明,菩提道次第修持章题的先后排列,是有其逻辑性的,
各章题环环相扣,下一环节的成功建基于对上一个章题的觉受。如果

24
我们随意挑一个章题来修而不依次序进行,效果并不会显著,所以我
们应从第一个章题始修,一步一步地顺序修成,直至最后一个章题。
如果要依最严格的传统,我们应把第一个章题修至觉受坚固及合格,
然后才可以开始修第二个章题,如此经年累月地慢慢修上去。有些章
题需要我们每天禅修、每座均修同一内容,这样地持续好几个月甚至
几年时间,方能得到坚固的觉受。另一些章题,则可能只需较短时间。
以上这种方法,是最有效的成就方法,但我们亦可以选择以涉猎的方
式进行禅修,譬如说我们可以顺序对每一个章题禅修一周、两周乃至
一个月,在此期间的每一座中,我们对此内容尽力培养或多或少的觉
受,在期满时我们便移至下一个章题,而修习一周或两周等等,这样
地顺序修上去,直至我们完成所有章题为止。这样修的话,我们虽未
可说是圆满了任何一章题的修习,但却可以在大半年至几年之间完成
整个循环,而对每个章题皆有所认识,以种下习气及因缘。在完成一
个循环后,我们既可以开始一个新的涉猎式循环,也可以改以前述之
最有效方式进行较严格的修持。

如何进行禅修结行

在完成禅修之正行部分后,我们应一心向顶上的佛陀祈祷、发愿,
并诵本师释迦牟尼真言若干遍,越多越好,观想他由心间流出甘露,
净化了我们在进行正行时所犯之过失。
本师释迦牟尼真言是:

25
唵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伊 疏哈
om muni muni mahamuniye soha

最后,顶上佛陀化光融入自己的身中,自己变化成为佛陀,心中放
光出外净化六道一切有情众生,并依此观想又再持诵本师释迦牟尼真
言若干遍,然后念诵回向文:

如宝珍贵菩提心 未生出者愿生出
已生出之菩提心 祈不退转倍增长
以此功德愿众生 积聚圆满福与慧
成就依福慧所生 二种神圣之身相

在念诵回向后,我们便完成了结行工作,同时亦完成了整座禅修,
现在可以离座了。

在座下的生活中,为了利于禅修的进步,我们在饮食、睡眠等事情
上,亦必须配合修行。
在座下的时间,我们应多选择与该阶段修持有关的书本阅读,譬如
说我们最近正在修持敬师的章题,便应挑选阅读与师徒关系有关的论
著,或历代祖师传记中有关祖师们如何侍奉其师长的部分,余此类推。
在饮食方面,太饱会令胃胀及易困,但太饿却不足以支持身体作修

26
持,所以我们大概吃七分饱即可,戒过饱或过饿。在闭关中,我们尤
其应注意饮食,最好能用全素,而且千万不可过饱或过饿,否则都不
利禅修之进步。
在睡眠方面,若能以吉祥无畏狮卧姿入睡为最佳。在日常生活中修
行的人,尽力试习即可,但在闭关修持中的人则应致力于培养以此睡
姿入眠的习惯。

在临睡前,我们应发愿:

寿命及生死是无常的,说不定我今晚在睡眠中就死去了!若我不再醒
过来,愿我不入三恶道而再次得人身转世!若我能再醒过来,则愿继
续努力为众生而修持,乃至成佛方休!

在早上起床时,应提起精神马上离床。
在平时或闭关中座与座之间的空档时间,应小心观心及管好自己的

27
嘴巴,不要令自己或别人生烦恼,否则的话,座上所得之觉受便像倒
在漏碗中的水般,旋即衰退或失去,令我们在座上的修持全部白白浪
费了。禅修之进步及觉受,并不完全取决于座上时间的努力或智慧的
累积,而同时亦端看我们有否足够的功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或闭关
中的座与座之间空档,我们更应多作供养、礼佛、忏罪及转经等修持。
在闭关期间,我们尤其应尽力把座与座之间的空档放在此类修持上,
而避免进行写信、看电视或闲聊等世俗活动上。

28
禅修之章题·道前基础

菩提道次第主要可分为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上士道此三大部分,
可是在进入此三士道禅修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建立修行之基础,亦即
敬师与思惟人身宝贵及难得之教法。
由第一至第三章题,是与敬师相关的禅修内容。第四及第五章题,
则为思惟人身宝贵及难得的方法。

1. 对师长生信心

一切成就无不源自正确地依止师长。对真正想修行的人来说,敬师
之基础极为重要,而且是修行道路上的极大助缘。欲要成佛,必须依
靠历代师承,以师长教法来转化自心,故此敬师为修行的第一步。
在修此章题及第二与第三章题时,除了本书所提供之大纲外,我们
宜辅以自己所知之任何经论依据,例如《金刚手灌顶经》、《怖畏金刚
续》、《事师五十颂》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之相关段落,尤其敬师
之八大利益及不敬师之八种损失等内容,而用心禅参,以务求令心有
所打动、令对师长之信心能顺利及坚固地生出。
在修至对师长之信心生出时,我们甚至会泪如雨下、深深感动,这
是很正常的现象。由于各人根器不一、过往习气并不相同,有些人或
许一至二周便能证得敬师方面之觉受,另一些人却可能要潜修一年甚
至两年才有所成。一般来说,在家人最重要的是勿生邪见及要有一定
的信心,一时间未能证得觉受亦不必气馁。若实在苦修多时却丝毫未

29
见进步,我们可以尝试多作金刚萨埵忏罪修行(注:见法师著作《本
尊海会》)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观想顶上佛陀发放出所有与我们曾结法缘的师长之形相在我们面
前。面对这些师长,我们在心中思惟:

我的师长,其身为清净佛身化为凡夫,其语为法,其意乃我欲证之成
就。有时我或因见师长也会肚饿等种种原因,而误以为他们是凡夫,
可是经典中说:“佛亦以凡夫相度众!”有时师长亦似有四苦,可是佛
经说:“为利众生,佛示现四苦之相!”由此可知我的师长实为佛陀化
身,所以我必须信赖恩师。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30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应多阅读与敬师教法有关之典籍与阿底峡、密勒日巴及
宗喀巴大师传记中之有关部分。

2. 常念师长恩德

著名的阿底峡祖师,在提到他的师长金洲大师时,每每泪如雨下地
称颂:“我之三世大恩师……”有人问他:“你为甚么这么恭敬金洲大
师?”祖师答:
“我本来甚么都不懂,现今我若有一丁点的善心,这亦
全因师恩而修得!”由此可知,师恩是深如海、重如山的。
佛陀虽曾在二千多年前来到世上,为众生说法,可是我们却并未遇
上佛陀。在现时,度化我们的是师长。在遇师前,我们甚么佛法都不
懂,可是师长却把教法、灌顶、口诀及心要等全都交予我们,等于是
把佛境直接放在我们的掌握中了。由于师长之教导,我们一天比一天
更接近佛果。我们任何进步或成就,乃至最终证得佛境,无一不是因
为诸师长教导而得。由此角度来说,师恩可说是比佛恩还要来得深。
故此,念师恩是修行道路上十分重要的一环。若不念师恩,纵管努力
作很多其他类别的修行,亦极难以有所成。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31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观想顶上佛陀发放出所有与我们曾结法缘的师长之形相在我们面前。
面对这些师长,我们在心中思惟:

我与一切众生,由无始以来轮回,受尽大苦,虽欲得乐,却不知如何
积集乐因,虽欲脱苦,却不懂如何远离苦因,皆因未遇师长。现在我
终于遇上了师长,这是十分幸运的。因师长之教导及恩德,我现在有
机会脱离轮回苦海,甚至还可以成佛,所以,师长之恩德极为深重。
佛虽曾住世而开示佛法,可是我却未曾遇上他。现在直接教导我的是
我师长,所以师恩可说是比佛恩更重!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与敬师教法有关之典籍与阿底峡、密勒日巴
及宗喀巴大师传记中之有关部分。

32
3. 承事师长

除了念恩外,我们亦应在行为上承事师长。在过去,历代成就者皆
因敬师及事师而得成就。印度的那洛巴大师当年虽已极有学识,但为
了学修心法门,他依止帝洛巴,并从一开始便生大信心。为了承事帝
洛巴的刻意磨难,那洛巴受了近二十年的苦。西藏的密勒日巴大师,
为了承事玛尔巴,亦同样地受尽磨难、考验。我们必须效法这些大师
而修持承事师长之道。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观想顶上佛陀发放出所有与我们曾结法缘的师长之形相在我们面
前。面对这些师长,我们在心中思惟:

为了我自己的利益及进步,我必须效法过往的祖师,正确地承事师长,
如同孩子听父母吩咐般,放下尊严,任劳任怨。凡师长要求的,我都
一一照办,不畏辛苦或骯脏。除了以种种物资供奉师长外,我还应为
师长代劳,承办任何事情,而最重要的是,我必须按照师长的开示而
奉行不辍。

33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应多阅读与敬师教法有关之典籍与阿底峡、密勒日巴及
宗喀巴大师传记中之有关部分,并致力于实行承事师长之修持。

4. 人身转生之宝贵及可塑性

我们现今生在人间,这是极为幸运的。如果生在地狱中,经劫受着
大苦,便没有机会修持了。同样地,若生为饿鬼、畜牲、聋哑、弱智
等,或生于无佛法的地方、或信奉邪见的文化背景中,我们亦无法修
持。现今我们非但没有上述之不幸,反而生于中土、身心正常,又遇
上了佛法及导师,有机缘信奉佛法,这些都是极难同时凑足的修行条
件。六道众生中,大部分都缺乏这样的幸运机会,所以他们根本无从
修持,可是我们却有了这些条件,足以令我们成佛。对上述这些称为
“八有暇”及“十圆满”的条件,我们必须识知而禅参它们的重大意
义,从而培养出善用身命而修持的动力。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34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我现今既得人身,又不愁衣食,更遇上了佛法及师长,有足够机会修
持,且又没遇上不利于修特的各种违缘,所以我的这个人身十分有利
用价值。利用这个人身,我可以受持别解脱戒、沙弥或沙弥尼戒、比
丘或比丘尼戒、菩萨戒乃至密戒等,而且可以作任何修行,所以我此
生有自主能力选择来生是堕于三恶道中,或生三善道中,或得解脱乃
至成佛,这全看我自己的抉择了!我绝对不可白白浪费这个千戴难逢、
宝贵的机会啊!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暇满人身难得的有关教法典籍。

35
5. 人身转生之难得性

人身不但宝贵及具利用价值,而且它还极为难得。
从数量的角度来说,生于恶道的众生极多,但生于人间的少;生于
人间的生命中,不遇佛法的多,遇佛法的人极少;遇法的人当中,不
信或无条件修持的人为多,信而同时又具备修持条件的人为少。
从譬喻来说,要同时凑齐我们现今所具备的一切修行条件,其机会
率还少于一只每百年才浮上水面一次的盲眼海龟,恰巧颈项穿过了在
茫茫大海中飘浮的小环。
从其因的角度来说,我们的人身,是经过往极努力地圆满布施与持
戒,方会获得,故它十分难得、珍贵。
如果我们不感到身命宝贵而难得,我们不会想及善用它而修持。反
过来说,若生此觉受,便会有强大的修行动机了。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36
具足暇满的人身既宝贵,而且极为难得!在六道中,生在人间的众生
极少、极少。在人海之中,遇上佛法的人极少、极少。在遇上佛法的
人之中,真正信佛而能修行的人又是其小部分而已。所以,我现今既
已生为人,又遇上了佛法,而且还算是在修行,这是极为稀有的!如
果想再次得到人身,必须作极圆满、极广大的布施及持戒,所以要想
再次得到同等机会,是极渺茫的希望。如果我这次不赶快善用这个机
会,尚待何时呢?我必须好好善用此身命以作修持,切勿浪费这个不
可再得的黄金机会!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暇满人身难得的有关教法典籍。

37
禅修之章题·共下士道

共下士道主要包含思惟生死无常、思惟三恶道苦、修持归依及培养
对因果规律之信心等环节。第六至第九章题分别是对此四课题的禅修。

6. 生死无常

佛陀在初次说法已教示生死无常之理。在他入灭时,其最后一项教
授亦是生死无常的道理。由此可知,此主题是很重要的教法。
不论的菩提道次第的三士道,乃至最高深、奥妙的密法修行,都依
赖念死无常作为动力,方可有成。如果我们好好地修持此主题,便能
决断地入于修行之门、精进地坚持,乃至最终得到成就,令面对死亡
时无憾无畏。反过来说,若不念死,即使我们或许也可算是信仰佛法,
但却不可能真真正正地提起决心猛修,而只会把时间耽误在世俗琐事
之上。
念死无常并非消极的想法,而是为了令我们能有强大的动力及逼切
感,以积极地争取每分每秒来修行佛法。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38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每一个人均将死亡,最有钱的人也会死,圣人也会示现圆寂之相,我
自己亦不例外。在死亡来临时,再多的钱亦无法令我免死,甚至佛陀
亲自赐我灌顶亦无法逆转业力及死亡。由我出生开始,便一天比一天
老,甚至此分钟便已比上一分钟更老了。每一次呼吸,我便又已步向
了死亡一步。既然死亡是必然的前景,我必须好好地修持!
没有人能预知死期,死亡亦不依出生的顺序而来临,有许多人在年青
时便死去了,也有些人未成年便死了,更有许多未出生便夭折的胎中
生命。在每一分钟,在这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便有人刚做好饭,连碗
都还没碰到便突然死去了。在现在这一分钟,世界上便正有许多人死
了。也许我明年便已不在世上,又或者我连今天也过不了,这都是说
不准的!我的身体随时可能败坏,又或许我会遇上地震、火灾、水灾、
车祸、海啸、台风、中毒等厄运,尤其在现今年代,这些事每天都在
发生,所以我必须趁现在尚有一口气时赶紧好好修行!
在死时,亲友、财富乃至我自己的身体,全部无法帮助我,亦不可能
带走,唯独善业及恶业会跟随我上路!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39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包括念死利益及不念死之损失等无常教
法的有关典籍。

7. 展望未来生之处境

我们既知人身难得而生死无常,便应关心死后之境况。人在死时生
命并不终结,而将随业力而再次投生于三善道或三恶道之中,善业力
重者生于痛苦相对较少的天道、阿修罗道或人间,恶业力重者则生于
受极大痛苦之地狱道、饿鬼道或畜牲道。只需略为盘算一下,我们便
清楚知道自己的恶业极多,而善业则寥寥可数,所以我们的去处极可
能便是三恶道之一。
地狱道分为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各各痛苦
不堪,而且投生其中的众生寿量极长,久久不能脱苦。
生于饿鬼道中,其主因乃为偷、抢、盗取财物及售卖经书以糊口等
恶业。在饿鬼道中,其共苦是长年的饥、渴、冷、热等大苦,并长期
受着各种威胁而心生恐惧。有些饿鬼,因其业力故,见到水便会化为
污血,或见食物便化为火焰,令其不得食;有些饿鬼的喉咙长结,极
难下咽,而即使咽下了的食物,至其肚便会变为烈火,令其痛苦不堪。

40
畜牲分为陆上及海中的动物,他们长年受着互啖、愚痴、冷、热、
饥饿及被劳疫等苦。
在禅参三恶道苦时,我们应幻想自己正在亲历其苦,否则利益不大。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我随时会死。在死后,并不是甚么都没有,而会因业力而再度投生。
在我的过去生及今生中,我曾作无数恶业,所以我极可能投生在三恶
道中。
在现在,即使被小小的一根火柴灼伤了少许,我便痛不可当;即使在
冬天少穿了件衣服,我便无法忍受寒冷。如果生在地狱中,我又如何
能忍受其寒、热之大苦呢?
在现今,只要我少吃一顿饭,便觉肚饿难忍,若生为饿鬼而长年受饥
渴之苦,我又如何忍受呢?
畜牲长年受着互啖、逃生、野外的恶劣生存环境或被人类劳役之苦。
如果生为畜牲,我又如何能忍受其苦呢?

41
如果我再不赶快在有生之年忏净业障,我很快便会面对这些大苦了!
故此,我必须修持能脱三恶道苦的法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三恶道苦况的有关典籍。

8. 归依

由于我们常作十恶业等不善,故来生去处极可能便是三恶道。三恶
道之苦我们已经开始了解,并已心生恐惧,极怕堕入其中,故此我们
必须寻找可供依止的对象。
世间的天神等,由于他们自己尚未得脱轮回,所以并无能力救助我
们免于三恶道。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包括其六十妙音等功
德。他已完成自度,并长期不分亲疏地救助一切众生,所以他是我们
的可靠依怙。
佛法乃佛陀所修、所悟及所教,它有能度我们之功德,所以佛法是
我们主要的依怙。

42
僧宝包括一切菩萨、罗汉、辟支弗及凡夫具戒僧团。僧宝是我们道
上的模楷,所以亦是可靠的依怙对象。
在修至此章题时,我们必须把归依三宝的心基于对三恶道之恐惧及
对三宝功德之敬信心,否则只会是流于口头上的归依,并无实际大益。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观想顶上佛陀放出一切祖师、上师、本尊、佛陀、菩萨、罗汉、勇
父、空行母及护法等,遍布虚空之中。于忆念三宝之功德同时,祈求
三宝令自己与众生免于三恶道苦,而以此心重复多遍修诵:

归依上师 归依佛 归依法 皈法僧

尽力把心专注于一心归依的心念,而同时念诵以上归依文。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43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归依利益、归依学处及三宝功德等教法
之有关典籍。

9. 因果

在坚固地培养出对三宝的依止心后,我们必须进一步学习业力及因
果运作规律,因为这正是导致福乐之果的方法。
正如种玉米便只可能长出玉米的道理,一旦业力种下了,便决定不
可改变。同时,在没有别的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论善或恶业的业力,
都会不断增长、变大。如果我们杀死了一条虫,而并未以四力好好地
忏罪(注:有关忏罪法门,见于法师著作《本尊海会 》中的金刚萨埵
法门导修),这恶业力便会自动增长,乃至等同杀人甚至更重的业力。
如果我们做了一件小善,而这善业力并未受瞋心的影响,其力便亦会
自动增长,以致我们可能会得到很大的善报。如果我们从未造作某因,
便一定不会遇上相关的果报,但如果曾种下了因,这个种子便永不会
消失。
业分为许多种,但主要可被归纳为十善业及十恶业。我们在禅修因
果规律以培养出对因果起信之同时,必须努力积集十善业、戒除造作
新的十恶业,并对已作之恶业忏净。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44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善因能引致善果,恶因则只会导致痛苦。一旦善或恶业的种子种下了,
便无法改变,而且其业力会不断增长、变大。如果我未作因,便不会
遇上其相应果报。一旦种下了因,这业因种子便不会消失。所以,我
必须积集不杀生等十善行,而努力断除杀生等十种不善业,乃至连最
微细的善业亦愿意积极积集、连看似最微不足道的恶业亦当断除!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业力与因果教法之有关典籍,并对已作
恶业忏净及防止造作新的恶业。

45
禅修之章题·共中士道

共中士道主要分为培养出离心及修持出离之道此两大单元。第十及
第十一章题为培养出离心的禅修,第十二章题则与修持出离之道相关。

10. 六道共通苦况

佛教其中之一部最重要的教法是四圣谛。四圣谛分别是苦谛、集谛、
灭谛和道谛。苦是六道众生之现况,集谛解释了它的成因,灭谛描述
无苦的境界,而道谛教授达到灭谛的方法。
思惟苦谛是极重要的修行。若我们不自觉身在苦中,便不会有心查
究其因或生出欲求解脱之志愿。参思苦谛,可以从六道共通的苦况与
其个别不共的苦况着手,此即本章题及下一章题的禅修内容。六道的
共通苦况,又可以分别以三苦、六苦或八苦的分类方式而描述,在这
里我们主要从六苦的角度而禅修,但读者亦可以额外学习依三苦或八
苦的角度而培养出离心的方法。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46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虽然我可以依赖归依三宝及奉行十善的方法,而暂时避免于死后堕入
三恶道中,可是只要我一天尚在六道轮回中,便一天还在经历其他各
种各类的苦,无法彻底得享安乐。
在六道中,今世的亲人来世可能变为仇家,甚至今生中亦有亲人变成
敌人的情况,根本没有可信任的关系。在六道中,我的贪爱不息,永
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满足,但不论我拥有多少财产或其他好事物,我
最终必将失去它们,甚至连这个身体也会一次又一次地转换,我亦一
次又一次地轮回,不由自己作主。
如果我不脱离六道,便永不可能彻底地离苦得乐!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三苦、六苦、八苦及六道轮回苦况之有
关典籍。

11. 六道个别苦况

47
在第七章题中,已描述了六道中的三恶道之各别苦况,故现章题将
强调天、阿修罗及人道的各别苦况。
对于六道各别的苦况,在禅参时不可用事不关己的心态而思惟其内
容,而必须以幻想自己此刻正在身历其境、亲历其苦的方式禅思,否
则其利益不大。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生在地狱中的众生,长年被极寒、极热等痛苦所折磨。生为饿鬼的众
生,长年不得饮食,其苦无法形容。生为畜牲者,受着互啖、饥渴、
恐惧、愚痴及被劳役等等大苦。即使能转生于三善道,也一样受着各
种痛苦。
生于人间者,由入胎开始便要受苦。当母亲饮凉水时,我会感到置身
冰海中。在她饮温水时,我会感到被沸水淋身般。在出生后,即使穿
上最柔软的布料,我也会感到像被针扎般。在成长期间,我又要经历
学习的痛苦等。在一生中,我会经历无数次病苦。在年老时,行动不

48
便,胃口不佳,身体健康又差,而且还会受到年轻人的轻视。最后,
我会经历痛苦的死亡过程。
在阿修罗道中的众生,妒忌心极强,所以天天都因不服气等缘故而与
天道众生开战,却屡战屡败,伤亡惨重。
天界众生亦没有甚么永恒的快乐可言。在下界天中的众生虽然长寿及
在大部分时间中相对来说幸福,但他们只懂长期耍乐,不懂修持,亦
无法生出出离心等,而且他们于临死时会有极大的痛苦,此时他们自
知将死,身上的华服及宝饰都失去光泽,体发臭味,其友人皆离得远
远的,所以感觉恐惧及凄凉。由于天界众生具有一定的神通力,他们
可以预见自己将生于何处,所以其苦与恐惧只会更重。在无色界天中
的众生,虽无粗显的痛苦,但却仍有细微的痛苦,而且最终仍将难逃
一死及重堕三恶道的厄运。
总而言之,六道中的三恶道固然是苦,但三善道也仍然不外乎是痛苦。
在六道之中,根本没有真正、恒久而究竟的福乐可言,所以我必须致
力于脱离轮回的修持!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49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三苦、六苦、八苦及六道轮回苦况之有
关典籍。

12. 解脱之道

单单有欲脱离轮回的愿望并不足够,我们必须懂得解脱的方法,并
加以实行此方法。所以我们在知苦后,便应探其因,否则便无法根除
痛苦。六道的本质是苦,而其成因是烦恼与业,此亦即集谛的内容。
在我们的五根遇上外境时,加上贪、瞋、痴等烦恼,便令我们造作身、
语、意之业,又因此而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其果报。我们的修持,不是
为了求事业顺利、发财、健康或长寿等,而是为了对治烦恼。要对治
烦恼,必须生慧(即第三十二至第三十六章题),慧又倚赖于定(即第
三十一章题),定却由戒而生出,所以戒、定、慧此三学处,便是解脱
之方法,亦即能令我们达至灭谛的道谛内容。
本章题的禅修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50
如果欲脱离轮回之苦,我必须明白其来源与成因。六道苦的来源是烦
恼及业,而在此二者之中,又以烦恼为根本。如果要断除烦恼,便必
须证得无我智慧,但这依赖于定学,而定学却又依戒学而生出,故此
我必须勤修戒学,哪怕舍弃身命,亦绝不违犯曾受过之戒誓。我要以
正念对治放逸,而渐渐远离烦恼!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三学处及别解脱戒的相关开示,并依戒行持
及勤作忏净修持。

51
禅修之章题·上士道

由第一至第十二章题为大、小二乘共通的修行内容。由第十三章起,
则为上士道范围,亦即大乘的不共修学内容。
上士道主要分为培养菩提心的方法及发心后修持的内容此二大部分。
第十三至第二十一章题包含了培养菩提心的两种传承方法及其前行,
第二十二与第二十三章题的内容与菩提心律仪相关,其余十三个章题
则是发心后的修持内容。

13. 平等心

平等心是修菩提心的前行。作为凡夫,由于有贪、瞋、痴此三烦恼,
我们分别会对亲友、敌人及陌生人持执爱、瞋恨及漠然的态度。在修
平等心时,我们致力训练自己对一切众生,不论其亲疏,均生出平等
的舍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再观自己面前有一位陌生人,心中

52
思惟:

这位有情虽在今生中与我非亲非故,但他可能是我前世至亲,所以我
对他的这种漠不关心是没道理的!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然后改观自己面前有
一位自己对其极为贪爱的人,心中思惟:

我对这位有情极为贪爱,不生平等之心,可是他在过去生中或许正是
我的仇敌,所以我对他的这种贪爱是没道理的!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然后改观自己面前有
一位自己对其极为仇恨的人,心中思惟:

我对这位有情极为瞋恨,不生平等之心,可是他在过去生中却可能曾
是我的至亲恩人,所以我对他的这种瞋恨是没道理的!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把心专注于此念中。最后思惟:

我应该对一切众生,包括下至一小虫,也都以平等心待之!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53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4. 知母

菩提心是成佛之必需品,它的培养分为两种同样有效的方法,一为
七重因果修心法,二为自他相换修心法。
由此章题至第二十章题,属于依七重因果修心法而培养菩提心的内
容。
七重因果修心法以平等心为基础,顺序修知母、念恩、报恩、慈心、
悲心及增上心,最终便成就菩提心。
知母是七重因果修心法中的第一步,亦是菩提道次第上比较难生出
觉受的一个环节,但在此重生起后,其余之六重因果相对来说并不太
难成就。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54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我在今生中的母亲对我恩德极深。她不但辛苦地怀胎、生产,并把我
养育成人,而且更因她的赋予这个人身,我现在才有机会成就无上佛
境。
在无始以往的轮回中,我曾经历的胎生无数,在每一次胎生中,我都
有一位母亲。由于过往生之次数无量,所以每一位有情都曾经不止一
次当过我的母亲,其恩与我今生中的母亲一样深重。
由现在起,我必须平等地视一切众生为我的母亲!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5. 念恩

55
在禅修知母后,我们下一步便修念恩,亦即念一切如母众生对己之
恩德。如果前面章题之觉受坚固,对现章题的禅修一般不会太难。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我的今世母亲恩德极大。在我生病时,她情愿代我受苦。在我生命受
到威胁时,她情愿以自己生命交换我的安全。为了我,她甚么都愿意
做、甚么苦也甘愿承受,完全没有自我。
既然众生皆曾是我的母亲,而我今世母亲之恩德极深重,每一位众生
对我的恩德必然亦同样深重。在过去生中,这些众生曾似我今世母亲
般,为我牺牲一切,深深地疼爱我、照顾我。虽然我现在已不记得过
去生的事,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我的恩典不复存在。虽然这些是过去
的事,但这亦不代表他们不再对我有恩。所以,我必须对每一位众生
平等地念恩,犹如我念今世母亲之恩一样!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56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6. 报恩

在有了知母及念恩的基础后,我们进而禅修七重因果中的第三重—
—报恩。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单单思惟如母众生的恩德深重,却甚么都不做,便似是同情母亲患病,
但却不为其治病般愚笨。现在众生被烦恼所主,身不由己,犹如发了

57
疯般不断造作不利于自己的恶业,因而种下了恶因,故此受着种种痛
苦的果报。我必须把他们从痛苦中救度出来,令其安乐,以报答他们
对我的深恩!

在生出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7. 慈心

慈心是七重因果中的第四重。如果缺乏了知母、念恩及报恩此三重
前因作为基础,慈心是不可能生出的。
许多人把慈心与悲心混为一谈,其实此二者有所分别,慈心是指愿
众生得乐,悲心则指不忍见众生受苦。此处所指之慈及悲,又不同于
世俗上所说之慈悲。世俗上所说的慈悲,通常乃指对自己亲友的贪爱,
而并非平等地不分亲疏,对上至亲友而下至一条毛虫的慈悲之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58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一切众生正如我的今生亲母。如母有情误以为轮回中的有漏乐为真正
的福乐,为此而拼命地作诸种恶业,却不知其实质为苦。他们一直受
着无比痛苦,就连世俗上的福乐也得不到,何况究竟的福乐呢!我当
愿他们得到福乐与福乐之因!

在生出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8. 悲心

59
在修完慈心后,我们进而修悲心。
悲心的定义是不忍见众生受苦,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观想三恶道的
苦等,犹如在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中所修,唯一不同的是,在修共下
士道与共中士道时,我们观苦而对自己之受苦生悲心,现在我们观苦
而用此培养对众生的悲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没有众生愿意受苦,可是他们不但长期承受着地狱、饿鬼、畜牲及其
它道之痛苦,屡屡像牛、羊般被屠夫活活宰杀,而且他们只懂得忙于
世俗琐事,以致无法从痛苦的因果循环中出脱。我当愿他们远离痛苦
及苦因!

在生出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60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9. 增上心

七重因果的第六重是增上心,此乃慈心与悲心之延伸。增上心是指
由自己一己承担令如母众生得乐离苦的重任之决心。在第十六章题中,
我们曾修习与本章题内容相似的报恩心,但二者并不相同。此二者之
分别是,报恩心属于一种愿望,而增上心则较似一种承担性的决断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如母众生被痛苦所逼,亳无福乐可言,我应当承担令他们得乐离苦的

61
事业,令他们得到快乐与乐因,也令他们远离痛苦与苦因!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0. 菩提心

七重因果修心法之命名,乃因其先后因果的关系,譬如知母是念恩
的基础,而念恩是知母的结果。前面由知母开始,直至增上心之禅修,
为菩提心打好了根基。
菩提心是指为利益如母众生而发愿成佛的心。这种发心是大乘、上
士之发心,亦是成就佛境之必需,所以传统上把它尊称为“诸佛之父”。
有了菩提心者,哪怕他没有甚么别的成就,也堪受人、天之顶礼及尊
敬,而且名为“佛子”。如果生出了真正的菩提心,我们的任何修行将
会变得事半功倍,其力量亦增长得更大。同样的一件善业,若以菩提
心为动机而作,其力量会变得不可思量,其果报亦会增长许多倍。这
就是菩提心的力量。

62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虽然我决心令如母众生得乐离苦,但我现在有这种能力吗?没有!我
现在连自己也未得乐离苦,何况引导其他众生呢?世上只有佛陀才具
足一切功德与能力,并断除了一切过失,且又以平等的悲心对待众生,
所以只有佛陀才有最高的悲心、智慧与能力救度众生。我必须尽快成
就佛陀之境界,以利益众生!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63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1. 自他相换

培养菩提心有两种方法与传承,一为七重因果修心法(第十四至第
二十章题),另一为本章题之自他相换修心法。
自他相换的主旨,是以利他的心完全取替我们一贯所持的自利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从无始以往轮回以来,我都紧紧抱着自利的心,可是这种心为我带来
甚么利益了吗?没有!我至今仍在轮回中受苦!反过来说,佛陀舍弃
自利心,而只专注于利他,结果他却成就了无上佛境。由此可知,自
利心其实令我吃苦,利他心反而才对己、对人都有大利益。
正如我自己只想要快乐而不想受苦,众生也都一样。利他能令众生满
足,又令功德增长,且又令诸佛欢喜,所以我必须以利他心完全取替

64
自利的心。
从今开始,我舍弃自己,只以众生之利益为首。我把自己的福乐与善
业布施予众生。他们的痛苦及罪业,便由我一人承受吧!我必须承担
令众生得乐离苦的大任,所以我必须成就无上佛境!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2. 誓发菩提心仪式

在对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菩提心有所体验后,我们便可以依仪轨
而受持菩提心。在第一次受戒时,必须依止具此传承的师长而受。在
此之后,我们可以挑任何日子,在佛像面前重受此律仪。
发心律仪的自受方式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65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为了利益一切如母众生,我必须迅速成就佛境,为了这目的,从现在
至成佛为止,我愿受持菩萨戒,并修习佛子行,以令成就佛境!

在如此思惟后,三遍念诵:

诸佛菩萨众 恳祈垂念我
如昔诸善逝 先发菩提心
复之循序住 菩萨诸学处
我今为利生 发起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 次第勤修学

于生起已得戒之信心后,以欣喜心念诵:

今生我具果 善获此人身
今日生佛族 是为诸佛子
自今我当为 宜乎佛族业
无过最胜种 不会有染污

66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3. 发誓后之学处

在依仪式受持了菩提心后,为了守护令菩提心不退失,我们必须学
习并遵守菩提心的学处。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菩提心的利益极大。在发心后,我成为大乘行者,从此堪称“佛子”
而胜于罗汉,更因此而成为人、天礼敬的功德田。由于菩提心的力量,

67
我积集功德之修持变得容易,极大罪障亦可以在短时间中忏净,而且
所愿皆成、不受侵害、修行迅速成就,最后更会达到佛境。由于菩提
心的大利益,我必须日夜六次发此大心,永不舍弃任何一位有情众生,
并精进地积集功德与智慧之成佛资粮!我必须断除欺诳师长、令行善
业者生悔、诽谤菩萨及欺骗有情此四黑法,并奉行不妄语、引领众生
入于大乘、视一切有情为佛及持正直心此四白法!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提心学处等戒律之相关典籍,并致力
于日夜守护这些学处。

24. 布施度

布施度包含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财布施指施予物质需要,
法布施是指以佛法利益众生,无畏布施则指令众生免于危难及死亡。
布施度的定义是指能施的心,而并不一定指布施之行为本身。填饱一
切众生的肚子虽然是大布施善行,但这本身不一定成为布施度,端看

68
其发心而定。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悭吝是贫穷的主因。反正我迟早必遇死亡而失去一切,倒不如趁有机
会时多作布施而利益众生,令未来生可以得益及早日成佛。为了成佛
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以能舍的心,对如母众生施以佛法、对在危
难中的有情施以救护、对有需要的任何有情施以资财及一切所需!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布施

69
度之修持。

25. 持戒度

持戒度的精神在于遮止不善的心。在共下士道之中,我们修学以十
善业为主之戒行。在共中士道中,我们以欲求解脱之心而修学别解脱
戒。在上士道中,我们以菩提心为持戒的动机,并加上菩萨戒之修持。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戒是一切善德之根,能遮止三恶道,并能引生定及慧。为了成佛而利
益一切众生,我必须好好地受持一切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70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持戒
度之修持。

26. 安忍度

面对任何痛苦及困难而不被干扰,即是安忍。若配合菩提心而修安
忍,即为安忍度。
安忍分为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及定解法忍三者。耐怨害忍指面对众
生之施害的安忍,安受苦忍指对其他自然发生之苦的安忍,而定解法
忍则指甘愿对佛法作闻、思、修而不生疲累之忍。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瞋心是最大的罪业,因为它能把所有功德于一弹指间毁灭,令我们造
作杀生等大恶业而堕于三恶道中。在面对怨敌加害时,我愿默默承受

71
而不生瞋心!对贫困、病难等苦,我愿默默忍受!为了修学正法,我
愿接受任何大苦!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修安忍度。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安忍
度之修持。

27. 精进度

精进是懒散的对治,也是令我们实践善行的原动力。其他五度之修
持,均依赖精进度作为动力。
精进分为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及饶益有益精进三类。披甲精进是
指不畏危险或痛苦而利益众生的精神,摄善法精进是指努力于学习及
修持,而饶益有情精进乃指努力不懈地进行利生事业。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72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懒逸会导致我不得成就,精进却令我的成就迅速与广大。如果我具足
精进,便会一步一步地走向佛境。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
不畏危险,而勤于修学正法及利益众生!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精进
度之修持。

28. 禅定度

心能安住于一善法上,便是禅定之定义。在成就禅定后,我们能把

73
心固定在任何念上,即使在睡眠中仍能保持专注力,而且烦恼亦会自
然减弱。
在本章题中,我们主要修习成就禅定度的决心,正式修定的方法将
在第三十一章题中教授。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禅定度能令我具专注力、烦恼减少、引发能利益众生之神通及具备修
止观双运的条件。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行持禅定度!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74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禅定
度之修持。

29. 般若度

“般若”即“智慧”之意,它包含了胜义慧、世俗慧及饶益有情慧
此三类。
在本章题,我们主要修习成就般若度的决心,由第三十二至第三十
六章题才是正式修般若慧的阶段。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般若度是六度中极为重要之一环。成佛必须具备功德与智慧二者,而
般若空性慧正是后者。若缺乏了般若慧,要成佛绝无可能。为了成佛
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通达世俗慧、胜义慧及饶益有情慧!

75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般若
度之修持。

30. 四摄

六度是令自己成就之方法。在圆满了六度后,我们应进而以四摄的
方式来令他人成熟。
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及同事此四种修持方式。布施之定义前面
章题已述及,爱语是应机说法的意思,利行是指协助他人把教法实践,
同事则指以身教方式教育他人。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
禅修觉受。

76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布施能令人生欢喜心,爱语令人学懂正法,利行令他们被引导而入于
实修,同事则能起以身作则之作用。为了成佛而利益一切众生,我必
须透过四摄之方式,引导其他众生走向正法之道路!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萨行之有关典籍,并致力于实行四摄
之修持。

31. 止

止与观,分别与定学及慧学二者,及禅定度与般若度二者有直接之
关系。定学及慧学是中士小乘者及上士大乘者之必需,所以我们必须
致力于成就止与观。
止观二者之利益无穷。若配合出离心而修,它们便可令行者解脱。

77
若进而配合菩提心而修,它们便可令行者成佛。若成就了止,我们便
能把心固定于善法上安住不散,所以这是十分有利于修行的一种成就。
观则指依赖于定力之上、善观察事物之本质。止观二者相辅相承,观
好比一盏明亮的灯,止则好比稳稳地持着此灯的手,二者配合便可令
我们看到空性,犹如在黑暗中持灯看画。若缺乏了观,就如灯光不明
而无法看画;若缺了止,则如持灯之手不定,令明灯之光影摇晃飘忽,
以致仍然无法看画。
若无止之力,观是无法深入进行的,所以在止观二者间,我们必须
先修止。修止有许多种方法,而本章题挑选了以本师释迦牟尼形相为
专注所缘境之方法。在依照章题的教授而禅修时,我们应对佛陀之莲
座、月座、袈裟、手印等一一细节尽力观清,把心定于其上使不散失,
越久越好。这其中有两个要求,一是要令显像明显、清楚,二为令心
能住于其上。在开始修时,我们既不能观得清晰形相,也无法令心安
住其上,所以我们只求有个大概轮廓即可,并要耐心地坚持训练。在
渐渐进步后,我们便可以把佛相之细节观清,而且住定之时间亦会延
长。有关这些,传统上有极多开示,但它们可被概括为以八种方法断
除五种过失、依六力及四作意而经历九个成就阶段等教授,读者宜依
《菩提道次第广论》及《掌中解脱》研学(注:亦见于法师著作《甘
露法洋》中)

在修定时,我们虽亦可采用日常禅修之方式进行,但较有效之方法
是闭关专修。在闭关时,我们必须在合宜的地方进行,而且应少欲、
知足、断除世间杂务,更应断除贪欲及谨慎地保持戒行清净。在初修

78
时,我们不采用其他菩提道次第禅修教授一天三或四长座的方法修定,
而应改以每天分为十多短座而进行,以保证每一座的质量。
禅定的修持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成就
禅定。

正行
观想顶上佛陀发放出一尊形相与其相同、大小如一姆指的分身在我
们眉心对面之虚空中,在将其身相每一细节均在意念观想中清晰现起
后,把心念系于此形相上,令不漂离或散乱。

结行
在修定完毕后,先观面前佛陀融入自己身体,然后依教授而一心向
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顶上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
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禅定法门之有关典籍。

32. 人无自性

79
我们被囚于六道牢狱之中的根本原因乃无明、我执。对治无明、我
执之方法是成就般若智。如果只具备出离心及菩提心,甚至还成就了
止之标准,但缺乏了智慧,则仍然无法成佛。智慧分为许多种,但在
这里主要狭指无我空性智慧。由于空性智慧之重要性,它被列为三学
中之慧学、六度中之般若度,甚至还被尊称为“诸佛之母”。透过配合
止而修持观,我们最终可成就无我慧,这正像一把锋利的剑,足以一
剑切断轮回之根。
甚么是空性呢?在佛教中常常提到“空”、“空性”
、“无自性”、
“无
我”这些名词,有些人以为空便是指甚么都没有,但这却是一种极错
误、极可怕的邪见。说一件东西本质为空,并非指它不存在,而是指
它本无自性、它并非以我们平素认为的方式而存在。透过参悟人及现
象之空性本质,我们便会从根本上斩断我执,证得般若智。
在第三十一章题中,教授了呼应定学及禅定度之止。本章题至第三
十六章题,则教授呼应慧学及般若度之观。欲证达空性慧,主要可分
为观人之空性及现象之空性,但现象又可分为有为法及无为法,前者
又再细分为色、识及不相应行。本章题内容为人之空性;由第三十三
至第三十六章题,则为现象之空性,其中前三章题讲述有为法中之色、
识及不相应行的空性,最后章题述及无为法之空性。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80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甚么是“我”呢?我平时常常提及这个“我”。在别人批评我时,我会
生气地想:
“他怎敢侮辱‘我’
!”在别人嘉许时,我会自满地认为:
“‘我’
是很了不起的!”可是,这个仿似很具体、很真实、个别独立、自存的
“我”,是否真的存在呢?
如果这个有自性的“我”存在,它只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一为它存
在于身心内,二为它存在于身心之外,别无第三种可能性了。
如果“我”存在于身心中,它是在身内、心内或是身心之总和呢?如
果“我”等于我的身体,它到底在哪一部位呢?“我”是头吗?是手
吗?是脚吗?都不是!“我”并非是身体的某一部分!那么,“我”会
不会是身体全部部分之总和呢?不是。如果有三头动物,我们先看第
一头,认定了他是一头牛而不是羊,再看第二及第三头,他们也都不
是羊而是牛,既然三只动物都不是羊,他们的总和当然也不可能等于
一群羊。同道理,既然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不是“我”,一组“非我”的
总和绝不可能等于“我”。所以,“我”既非身体的某部分,又不是它
们全部的总和。那么的话,“我”会否等于心呢?不是的。如果“我”
等于心,为甚么我会担心身体受伤呢?在别人笑我丑时,我又为何这
么在意呢?显然,“我”并非与身体无关而单单等于心。现在,“我”

81
既非等于身体,又并非心,而按刚才的推理,
“我”必定也不可能等于
身与心的总和!
既然“我”并不存在于身心内,它会否存在于身心以外呢?这显然是
不合理的。如果说它存在于身心以外,在减去身与心后,我应该能指
着一个东西说:“看!这就是‘我’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办到的。
如果“我”真的独立、有自性地存在,它只可能以前面所说两种方式
中的其中一种而存在,可是刚才已证明了,它既非身心,又不存在于
身心外,可见根本从来没有一个有自性、真实、个别独立的“我”存
在。那么的话,难道“我”不存在吗?不是的。“我”的而且确存在,
但它只是名言安立于这身心之基础上,别无自性。这就是“我”的真
正存在方式!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3. 色无自性

82
在前面第三十二章题中,已讲述了人之空性。由本章题至第三十六
章题,将讲述法之空性。
“法”这个字,在此处并不指佛法,而是指一
切现象。现象可被区分成有为法及无为法二者,有为法又包含色、识
及不相应行。在本章题中,禅修的内容是色之无自性观,亦即色之空
性观。
“色”是指外在的大自然界及内身的眼根或耳根等。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我的这个身体,它到底是否像我一贯所想地、独立而自存呢?
“身体”只可能是在身体各部分之内,或在它们以外,除此之外别无
第三种可能性了。
如果“身体”等于其各部分,它到底是存在于某一部分中,抑或是各
部分的总和呢?如果它存在某部分中,它在头里面吗?它在手臂里面
吗?没有!既然身体的每一部分也全都不是“身体”,一堆“非身体”
的组合,又怎可能等于是“身体”呢?
但如果说身体存在于其各部分以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身体各

83
部分后,仍然能指出一个东西说:
“看!这就是‘身体’!
”但这显然是
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
“身体”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身体各部分之基础上
而已,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其他外在现象等,亦只是以
同样方式而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4. 识无自性

本章题的禅修内容,是现象中的有为法类别内的识之空性。在这里,
识是指我们的心识。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84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我常常提及自己的心,可是“心”到底是甚么?“心”在哪里?它是
以哪种方式存在的呢?
就以我“今天的心”为例,它到底是我“上午的心”,还是我“下午的
心”呢?抑或,
“今天的心”是“上午的心”加上“下午的心”呢?或
者,它是一种独立于“上午或下午心”的东西呢?
如果“今天的心”是指“上午的心”,那“下午的心”算是甚么?但如
果说“下午的心”也是“今天的心”,难道有两个“今天的心”吗?如
果“上午的心”不算是“今天的心”
,“下午的心”也不是“今天的心”

两种“非今天的心”相加,又怎可能变成“今天的心”呢?
但如果说“今天的心”独立存在于“上午及下午的心”外,即等于认
为我们在减去了此二心后,仍然可以指出一个东西说:
“看!这就是‘今
天的心’!”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
“今天的心”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不同时段的心之
基础上而已,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85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5. 不相应行无自性

本章题的禅修内容,是现象中的有为法类别内的不相应行之空性。
不相应行是指时间、数量等概念。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我平时常常提及一年、两年这些概念,但“年”到底是甚么?到底有
没有一个独立而自存的“年”呢?
这个“年”可能等于月,但也可能与月的概念无关,别无第三种可能

86
了。
如果“年”等于月,它在哪个月里面呢?或者它是十二个月的总和呢?
它不是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没有一个月等于“年”,所以“年”
肯定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月中。既然每一个月都不是“年”,十二个“非
年”的月加起来,怎可能等于“年”呢?
但如果说“年”存在于月之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月后,仍然
可以指出一个东西说:“看!这就是‘年’!”但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
“年”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十二个月之基础上而已,
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其他不相应行,亦只是以同样方式
而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36. 无为法无自性

本章题的禅修内容,是现象中的无为法之空性。无为法是指虚空等

87
概念。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
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惟:

“虚空”是甚么?“虚空”在哪里?“虚空”是独立而自存的一种东
西吗?
“虚空”可能是各方空间,也可能与这些无关,除此以外别无第三种
可能了。
如果“虚空”等于各方空间,它到底是东方的空间还是西方的空间呢?
如果它等于东方的空间,那么其他空间难道不是“虚空”吗?如果它
们全等于“虚空”,岂不是说有许多个“虚空”吗?如果“虚空”不等
于某一方位的空间,难道它等于这些多个空间的总和吗?可是既然没
有任何一个空间等于“虚空”,许多“非虚空”之总和,又怎可能等于
“虚空”呢?
如果说“虚空”存在于各方空间之外,即等于认为我们在减去了各方
空间后,仍然可以指出一个东西说:
“看!这个就是‘虚空’
!”但这显

88
然是做不到的!
透过观察,
“虚空”明显地不外乎只是名言安立于各方空间之基础上而
已,别无一个独立而自存的个体存在,其他无为法,亦只是以同样方
式而存在!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
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空性教法之有关典籍。

89
附录一:菩提道次第禅修简略课诵仪轨

前行

于上座、调心后,心想:
我现在有幸得此宝贵人身,并有机会修持善法,但若现今不好好利用
它,来世极可能堕入三恶道中,无法再得同等修行良机了,而且尚会
受种种大痛苦,故此我现在必须好好利用此机缘,在今座上努力修持,
以期迅速成佛以利益众生!

于观想本师释迦牟尼归依境现出后,心想:
正如我自己亦常受各种痛苦,六道众生皆如是,而且痛苦程度更甚于
我!在此苦海中,我们唯一的依靠便是您了!我与一切众生之脱苦唯
靠您了!

修诵归依及发心:
行者归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修诵四无量心:
若一切有情能离亲疏爱憎安住等舍 何其善也 愿其安住 我当令
其安住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90
若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 何其善也 愿其具足 我当令其具足 恳
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远离苦及苦因 何其善也 愿其远离 我当令其远离 恳
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不离增上生及解脱胜乐 何其善也 愿其不离 我当令其
不离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修诵归殊胜发心:
为利诸母一切有情 必须尽力速疾速疾证得正等觉位之宝 为证此故
当以深道上师本尊瑜伽为门 趣入修习菩提道次第教授

归依境化光融入自己眉间。

于观想本师释迦牟尼资粮田现出及智慧尊融入后,修诵七支修持及曼
达供:
俱胝妙善所生身 满足无边众生语
如实尽观所知意 释迦教主诚礼敬
无上导师佛陀宝 无上救者正法宝
无上引导僧伽宝 归处总聚尊前礼
实设意变无余供 无始积罪尽忏悔
圣凡诸善皆随喜 轮回不空请安住
为众生转正法轮 自他诸善回菩提

91
四洲须弥日月七珍宝 妙宝曼陀普贤供养聚
供献上师本尊三宝前 恳请垂悲受已求加持

修诵《功德本颂》: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 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
善了知已自当多策励 以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侥幸一次得此具暇身 当知最极难得具大义
遍诸昼夜相续恒无间 生起取坚实心求加持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速疾坏灭之故当念死
死后如影于形紧相随 黑白善恶业果恒随逐
于此获定解已罪过聚 纵极细微亦当作断除
尽力成办一切善资粮 常不放逸谨慎求加持
受用无饱一切痛苦门 不可保信三有众圆满
见过患已于彼解脱乐 当生大希求心求加持
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 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
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 作为修持心要求加持
正如自身沉没有海中 一切慈母众生亦如是
见已荷负救度众生担 胜菩提心纯熟求加持
惟具发心若不学三戒 当善了知定不成菩提
故应发起猛力大精进 学习佛子律仪求加持
于颠倒境弛散能息灭 且能如理观察真实义

92
由是止住妙观双运道 速于相续中生求加持
共同净治转成法器已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有缘士夫最上之津梁 速疾顺易趣入求加持
彼时成就二种悉地本 谓护清净律仪三昧耶
获得不假造作决定解 纵舍生命守护求加持
复次续部心要二次第 诸般扼要如实通达已
勤行四座瑜伽不散乱 如正士语修习求加持
开示如是妙道善知识 如理修习诸友坚固住
内外一切中断障碍聚 悉皆速疾消灭求加持
一切生中不离清净师 恒常受用正法大吉祥
地道功德完全圆满已 速获金刚持位求加持

于观想佛陀降临自己头顶上方后,对其作以下启请:
四种佛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离障法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大乐报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诸般化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上师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本尊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诸佛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正法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僧伽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93
总摄一切空行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护法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皈处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正行

于此时依教授而作菩提道次第禅修正行。

结行

于禅修正行后,一心向顶上佛陀祈请及发愿,并随力诵:

唵 牟尼 牟尼 玛哈牟尼伊 疏哈
om muni muni mahamuniye soha

于融摄佛陀入己身及诵咒后,至心修诵回向:
如实珍贵菩提心 未生出者愿生出
已生出之菩提心 祈不退转倍增长
以此功德愿众生 积聚圆满福与慧
成就依福慧所生 二种神圣之身相

跋:此仪轨乃依大藏寺法台祈竹仁波切口授开示而编排。

94
附录二: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趣一切智坦途

班禅•洛桑却吉坚赞 造
仁钦曲扎 译

一切时中,顶礼与能仁金刚持无别至尊上师足下,伏请以大悲摄受!

有缘士夫趣往佛地之甚深方便菩提道次第引导分二:
(甲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法;(甲二) 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甲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法
分二:
(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初又分三:(丙一)加行;(丙二)正行;
(丙三)结行。

(丙一)加行
于悦意处安乐座上,身具八法或随宜威仪而坐,善观自心,于殊胜善
心中,观想自己正前方虚空中,有一八大狮子擎举高广宝座,其上为
杂色莲花与月、日轮垫,体为自己具恩根本上师、相为释迦牟尼佛安
住其中。身如纯金色,头具顶髻。一面二臂,右手按地,左手定印,
上托甘露盈满之钵。身披红黄色法衣,相好庄严,以澄净光明为体。

95
于自身所出光蕴中央,双足结金刚跏趺而坐。于彼周围,亲疏诸师、
本尊、佛、菩萨、勇士、勇女、智慧护法等众围绕而住。彼等各各前
方圆满座上,置有各自所说诸教正法,光明为体、经函为相。资粮田
诸尊对己现欢喜相,自亦忆念资粮田诸尊之功德及恩德,生大信心。
于此之中,作如下思惟:
我与一切母亲有情,从无始以来乃至现在,虽已领受总轮回、别三恶
趣种种痛苦,然苦之深度与边际犹难测度。是故如今值此已获难得、
利大之殊胜暇满人身之际,若我不当即求证断一切轮回苦之殊胜解脱
上师佛位者,必将再再领受总轮回、别三恶趣种种痛苦。因前方所住
上师三宝具有救苦之能力故,我为利益一切母亲有情、必当获得大宝
正等觉位,是故至诚归依上师三宝。
先修归依、发心与四无量。
(次发殊胜心:
)尤其为利一切母亲有情故,
我必当速速证得大宝正等觉位,故当由甚深道上师本尊瑜伽之门,趣
入修习菩提道次第引导。诵七遍或二十一遍不等。继而观想:
自己正前方虚空中,有一八大狮子擎举高广宝座,其上为杂色莲花与
月、日轮垫,体为自己具恩根本上师、相为释迦牟尼佛安住其中。身
如纯金色……双足结金刚跏趺而坐。彼背后上方,杂色莲花、月、日
轮垫之上为胜者金刚持,修行加持派众师长围绕而住;右方为至尊弥
勒,广大行派众师长围绕而住;左方为至尊文殊,甚深见派众师长围
绕而住;前方为具恩根本上师,结有法缘众师长围绕而住。彼等周围
本尊、佛、菩萨、勇士、勇女、智慧护法等众围绕而住。彼等各各前
方圆满座上,置有各自所说诸教正法,光明为体、经函为相。彼等周

96
边,随机调伏不可思议化身庄严散布十方。一切主眷,头顶白色“嗡”
字,喉间红色“阿”字,心间蓝色“吽”字,脐间黄色“梭”字,密
处绿色“哈”字,放五色光。上师释迦牟尼佛心间“吽”字放光照射
十方,从自性处迎请与所修相同之“智慧尊”融入各各“三昧耶尊”,
胜解各尊为总摄归依处之体性。
奉献七支及曼荼罗,如教授启请决定令与自心和合。
复次,上师心间“吽”字放光,照及周匝安住一切寂、怒圣众,收摄
彼等化为光相,融入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亦融入自己顶上根本上
师。彼悉转变,于自顶上狮座、莲花、日月轮垫上,观想体为自己具
恩根本上师、相为释迦牟尼佛安住其中……双足结金刚跏趺而坐。略
供七支与曼荼罗。继而观想自己与周遭一切母亲有情齐声启请:
具足四身体性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离障法身体性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大乐报身体性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种种化身体性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总摄一切上师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总摄一切本尊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总摄一切佛陀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总摄一切正法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总摄一切僧伽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总摄一切空行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总摄一切护法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97
特别启请:总摄一切皈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
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剧苦,此乃未能以意
乐、加行二者如理依止善知识所致。是故启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
一切母亲有情,现在能由意乐、加行二者之门如理依止善知识!以启
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
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能以意乐、加行如理依止善
知识之罪、障、病、魔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
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能以意乐、加行二者如理依止善知识
之殊胜证德。

(丙二)正行
分二:
(丁一)意乐依止法;(丁二)加行依止法。

【(丁一)意乐依止法】
初又分二:(戊一)根本修信;
(戊二)念恩生敬。

(戊一)根本修信
观想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直接结有法缘众师长,端坐于面前空中。次思:
此诸善知识真实是佛。如正等觉于诸大宝续部中说,胜者金刚持将于
浊世示现善知识相利益众生。我之诸善知识亦唯身相示现不同,实乃
胜者金刚持为摄受我等无缘亲见佛陀者所示现之善知识身相。是故启
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现在见此诸善知识真实是能

98
仁金刚持!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
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生起彼彼殊胜
证德。
若作是念:佛本是净一切过、圆一切德者,然而此诸善知识似有如此
这般由三毒发起之过失,故非是佛。当知此乃自所见相不净所致。往
昔亦因自所见相不净故,善星比丘见大师佛陀一切事业纯系欺伪,无
著见至尊弥勒为母犬,弥勒巴则见瑜伽自在夏瓦里巴为一作杀猪等不
如法事者。以此类推,我之诸善知识非如所现真有过失,实乃自所见
相不净所致。是故启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之相续中,
于此诸善知识不起刹那观过之心,顺易生起见师所作悉为功德之大信
心!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
一切有情身心……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生起彼彼殊胜证德。

(戊二)念恩生敬
缘念自己面前诸善知识,次思:此诸善知识于我恩德极大,我能通晓
顺易惠赐我等断轮回与恶趣诸苦之最上解脱、大宝正等觉位之甚深道,
实乃此诸善知识之恩德。是故启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
情之相续中,顺易生起随念此诸善知识恩德之大恭敬!以启请故,观
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
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生起彼彼殊胜证德。

(丁二)加行依止法

99
缘诸善知识在前,我为此等真实是佛诸善知识故,身、命、受用等应
无所顾惜而作施舍,尤其当以如教奉行之供养令师欢喜,启请上师本
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
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生起彼
彼殊胜证德。

(丙三)如何作结行之理
观修顶上上师本尊而作启请及持咒,并将修法所致善根殷切回向自他
现前与究竟诸希愿处。

(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座间应阅读有关开示依止善知识法之经论,具足正念正知,密护根门,
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及修沐浴、饮食瑜伽。

(甲二) 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分二:
(乙一)于暇满劝取心要;(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乙一)于暇满劝取心要】
初又分二:(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初又分三:(丁一)加行;(丁二)正行;
(丁三)结行。

100
(丁一)加行
“总摄一切皈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等如前。复次,我与
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轮回剧苦,此乃相续中未
生暇满利大、难得之殊胜证德所致。是故启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
一切母亲有情,现在能生起暇满利大、难得之殊胜证德!以启请故,
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
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生起暇满利大、难得殊胜证德之罪
障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
相续中生起暇满利大、难得之殊胜证德。

(丁二)正行
分二:
(戊一)思惟暇满利大;
(戊二)思惟难得。

(戊一)思惟暇满利大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具闲暇可修习正法谓“暇”;
具足修法内外顺缘谓“满”。简言之,我们所得此暇满身利益极大。依
恃此身能成办布施、持戒、忍辱等增上生圆满身、受用之因,此身尤
可生起三种律仪,且于浊时短暂一生中顺易圆成佛位。是故不应令此
难得、利大之暇满身无益虚掷,而当取其心要,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
如是行!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
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生起彼彼殊胜证

101
德。

(戊二)思惟难得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此暇满不仅利大,亦极难得。
人等众生率多造作十不善等,此等乃是获得暇满之障;尤其为获清净
暇满身,须以净戒为本,施等为伴,并结合无垢净愿等,能成办如是
因者极少。观待畜生等恶趣,得生善趣者少而又少;观待善趣,得此
暇满身者亦稀如白昼之星。是故不应令此侥幸一次获得之难得、利大
暇满身无益虚掷,而当取其心要。取心要之理,则当依止与佛不相乖
离之上师,修习彼所开示之胜乘教授心要,即生顺易获证佛位,启请
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
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
生起彼彼殊胜证德。

(丁三)如何作结行之理
如前。

(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座间应阅读有关开示暇满法类之经论等,如前。

(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分三:
(丙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
(丙二)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
(丙

102
三)于上士道次第修心。

(丙一)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
分二:
(丁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丁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丁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初又分三:(戊一)加行;(戊二)正行;
(戊三)结行。

(戊一)加行
“总摄一切皈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等如前。复次,我与
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剧苦,此乃不念死无常、
未怖畏恶趣苦而至诚归依三宝、于业果未发深忍信而不能如理取舍黑
白业所致。是故启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现在即能
念死无常、怖畏恶趣苦而至诚归依三宝、于业果发深忍信而能断恶如
理修善!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
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生起彼彼殊胜
证德之罪障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
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彼彼殊胜证德。

(戊二)正行
分四:
(己一)思惟死无常;
(己二)思惟恶趣苦;
(己三)修归依三宝;
(己四)于业果发深忍信。

103
(己一)思惟死无常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此难得、利大之暇满身速易
坏灭。死主必至,内外诸缘皆无法令其退却;寿不可增,不断减损;
存活之际亦无暇修法而决定死。
死不仅决定且死期无定:我等瞻部洲人寿期无定;死缘极多,活缘微
少;身躯脆危如水泡故,死期无定。
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亲友纵然爱恋不舍环绕在侧,然无一人同
行;悦意财物纵然富有,然无尘许携走;俱生血肉亦须舍离,何必贪
着现世圆满?!
死亡之敌必至且死期无定,容或今日亦有死亡之虞,故当备死。备死
者,应全不贪着现世圆满、当即修习清净正法,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
如是行!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
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生起彼彼殊胜证
德。

(己二)思惟恶趣苦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此难得、利大之暇满身速易
坏灭,灭后不成空无仍须受生,受生处不外乎善、恶二趣。倘若生于
恶趣,地狱众有寒、热所表诸苦;饿鬼众有饥、渴所表诸苦;旁生众
有愚痴、互相吞啖等不可思议诸苦。如是恶趣苦难忍故,值此获得难
得、利大暇满身之际,应求证断恶趣诸苦之上师佛位,启请上师本尊

104
加持能如是行!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
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生起彼彼殊
胜证德。

(己三)修归依三宝
顶上上师本尊身放出上师、本尊、三宝、勇士、勇女及护法众,遍满
虚空,周匝围绕顶上上师本尊身而住,善观此归依境。忆念彼等身、
语、意与事业功德,祈愿当下救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远离总轮回、别
恶趣诸怖畏,由此口诵“归依上师、本尊、三宝!”之归依文百、千、
万、十万遍不等。复应了知归依三宝之现前与究竟利益、如理修学诸
归依学处。

(己四)于业果发深忍信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佛经云,善因之果纯系安乐、
无有痛苦,不善因之果纯系痛苦、无有安乐;所造善恶之因纵然微小,
若无障缘,感果极大;若不造作善恶二因,必不承受苦乐果;若造作
善恶二因且无障缘,已造业不失故,定感苦乐二果。复说由福田、意
乐、事物、所依之门力大之理。对此当发深忍信,十善等诸微细善亦
当奉行,十不善等诸微细不善亦不令三门染犯,勤修取舍,启请上师
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
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生起
彼彼殊胜证德。

105
虽已勤修,然因对治力弱、烦恼力强,万一为不善所染,则当勤修四
力之忏悔防护。

(戊三)如何作结行
如前。

(丁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座间应阅读开示共下士道法类之经论等,如前。
于共下士道次第修心说讫。

(丙一)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
分二:
(丁一)发起求解脱心;
(丁二)抉择趣解脱道自性。

【(丁一)发起求解脱心】
初又分二:(戊一)座上如何修之理;(戊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戊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初又分三:(己一)加行;(己二)正行;
(己三)结行。

(己一)加行
“总摄一切皈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等如前。
复次,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剧苦,此乃未

106
知一切轮回以苦为自性而不发猛力求解脱心所致。是故启请上师本尊
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现在即能了知一切轮回以苦为自性而发
起猛力求解脱心!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
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了知
一切轮回以苦为自性而发起猛力求解脱心之罪障,悉皆净除;身成澄
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了知一切轮回
以苦为自性而发起猛力求解脱心。

(己二)正行
分二:
(庚一)思惟轮回总苦;
(庚二)思惟轮回别苦。

(庚一)思惟轮回总苦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因我如理持戒断十不善故,
已离恶趣苦、得善趣果。然若未获解脱、断苦根本,实无刹那安乐可
言。譬如某一罪犯,旬月当斩,期间日日领受火漆、梃击等刑拷剧痛。
纵然因人托情免去梃击之苦,以日日濒近死苦故,心无少乐;乃至未
获解脱、断苦根本,纵获最上善趣位,于往昔所造善业牵引力尽时,
复堕三涂,仍需长时领受种种剧苦。
又,以业烦恼力甫生此轮回中,即不外乎苦之本性。敌转成亲、亲变
成敌故,为损为益不可保信;轮回之乐受用再多,终无饱足之时,复
增贪欲、引生无尽众苦;纵获最上妙身,亦须数数弃舍故,所获妙身
不可保信;无始以来数数结生,不见生之边际;纵获最上轮回富乐,

107
终将舍离故,所获富乐不可保信;独自无伴往他世故,友伴不可保信。
值此获得难得、利大暇满之际,定当获得断轮回诸苦之大宝上师佛位,
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
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
续中生起彼彼殊胜证德。

(庚二)思惟轮回别苦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取蕴甫成,即不外乎苦之体
性。三恶趣固不待言,依人取蕴,将受饥渴、追求辛劳、爱别离、怨
憎会、所欲求不得、不欲却临头,以及生、老、病、死等苦;依非天
取蕴,将受不忍天界圆满嫉妒忧愁之苦,以及由此所生身苦;依欲天
取蕴,将受与诸非天战斗而有断肢、身裂、杀害等苦,并现起所不欲
之五种死相,预知行将远离天界圆满而受恶趣苦之苦。上二界取蕴,
亦有不得自在安住,往昔所造妙业牵引力尽,复堕恶趣无量众苦。简
言之,此取蕴乃现世生老病死等之所依,能引今生、后世苦、坏两苦。
取蕴甫成,即成为业烦恼所自在之行蕴体性。是故定当获得解脱以取
蕴为体之轮回之上师佛位,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启请故,
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
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生起彼彼殊胜证德。

(己三)如何作结行
如前。

108
(戊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座间应阅读有关开示一切轮回以苦为体之经论等,如前。

(丁二)抉择趣解脱道自性。
分二:
(戊一)座上如何修之理;(戊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戊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初又分三:(己一)加行;(己二)正行;
(己三)结行。

(己一)加行
“总摄一切皈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等如前。
复次,我与一切母亲有情受生轮回以来,长时领受种种剧苦,此乃未
发求解脱心、如理修学三学道所致。是故启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
一切母亲有情,现在能发求解脱心、如理修学三学道!以启请故,观
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
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发起求解脱心、如理修学三学道之罪
障,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
他相续中生起发求解脱心、如理修学三学道之殊胜证德。

(己二)正行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心识本身为无记,初缘我、

109
我所而生起执自性有心;次依我执,贪着自方、瞋恚他方,并起固执
胜他之慢等邪见;复起固执无有开示无我之大师,及彼所示业果、四
谛、三宝等之邪见与疑,由此增长其他烦恼;由烦恼造业而于轮回中
领受种种不欲之苦。诸苦之本即是无明,故当获得断除轮回一切痛苦
根本之上师佛位。为此,当如理修习大宝三学道。尤其当知护戒利益
极大、若不守护过患极大,是故纵遇命难亦不舍弃所承许之戒,如理
守护。又,无知是犯堕之门,彼之对治谓当听闻、了知学处;不敬是
犯堕之门,彼之对治谓当恭敬大师、彼所制戒及如理修学彼戒之同梵
行友;放逸是犯堕之门,彼之对治谓当生起念知、惭愧,不放逸住;
烦恼炽盛是犯堕之门,彼之对治谓贪欲当修不净、瞋恚当修慈、愚痴
当修缘起等,由此如理持守净戒、不为众过所染,启请上师本尊加持
能如是行!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
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净除彼彼之障碍,自他相续中生起彼彼殊胜
证德。

(己三)如何作结行
如前。

(戊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座间应阅读有关别解脱之诸学处等,如前。
于共中士道次第修心说讫。

110
(丙三)于上士道次第修心
分二:
(丁一)发菩提心之理;
(丁二)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丁一)发菩提心之理】
初又分二:(戊一)正发菩提心;(戊二)以仪轨受持发心之法。

【(戊一)正发菩提心】
初又分二:(己一)由七因果教授之门发菩提心法;(己二)由自他相
换之门发菩提心法。

(己一)由七因果教授之门发菩提心法
先对一切有情修平等舍,继而修知母乃至菩提心。
此中分二:(庚一)座上如何修之理;(庚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庚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初又分三:(辛一)加行;(辛二)正行;
(辛三)结行。

(辛一)加行
“总摄一切皈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等如前。
启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相续中,生起于一切有情远
离亲疏贪瞋之平等心,以及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与菩提心
殊胜证德!以启请故,观顶上上师本尊之身降澍五色甘露、光明,灌

111
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无始以来所积一切罪障,尤其障碍生起于一切
有情远离亲疏贪瞋平等心等之罪障,悉皆净除;身成澄明光体,寿命、
福泽等功德悉皆增长,尤其自他相续中生起于一切有情远离亲疏贪瞋
平等心等之殊胜证德。

(辛二)正行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想面前有一于己未损未益之
中庸有情。此人希欲安乐、不欲痛苦故,不应时或认作亲近而兴饶益,
时或认作疏远而加损害,当修远离亲疏贪瞋之平等心,启请上师本尊
加持能如是行!
若于此人心平等已,想面前有一信为悦意之有情,对之修平等心。若
于此人心不平等,乃是贪欲所致,当念往昔亦因贪爱悦意者而受生轮
回,由此遮除贪爱而修。
若于此人心平等已,想面前有一信为不悦意之有情,对之修平等心。
若于此人心不平等,乃是自心偏执违逆而生瞋恚所致,当念若于此不
平等,能发菩提心无有是处,由此遮除瞋恚而修。
若于此人心平等已,想面前有一极悦意者如母亲、有一极不悦意者如
仇敌之二有情。此二人同欲安乐、不欲痛苦,如今认作亲友者,无始
轮回以来曾是仇敌之首,数难计量;如今认作仇敌者,无始轮回以来
曾是慈爱呵护之母亲,数难计量,于谁当贪?于谁当瞋?应修远离亲
疏贪瞋之平等心,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若于此心平等已,于一切有情修平等心。修习之理:当思一切有情同

112
欲安乐、不欲痛苦,对我而言,一切有情皆是亲友,不应时或认作亲
近而兴饶益,时或认作疏远而加伤害,当修远离亲疏贪瞋之平等心,
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继修知母乃至菩提心之理。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然则何故一切有情皆是亲友?
当思轮回无始故,生亦无始。生生相续,无一地未曾受生,受生亦无
数。无一类有情身未曾受取,取身亦无数。无一有情未曾为我母,为
母次数亦无数。无一有情得人身时未曾为我母,为母次数亦无数,并
仍将为母,是故皆是施恩呵护之母。
或念:有情无数故,非一切有情皆是我母。然非如此。当思:正如有
情无数,我生亦无数故,一切有情皆是我母。或念:我与一切有情互
不相识故,彼非我母。此亦不然。当思:现世中母子互不相识者亦多
故。或念:一切有情乃我前生之母,已逝故不应是母。当思:然则,
昨日之母今日已成过去,彼亦应非是母。是故昨日之母与今日之母二
皆是母无异、施恩呵护无异;如是,前生之母与现世之母二皆是母无
异、施恩呵护无异,一切有情皆是我母!

于此若生觉受,当修念恩。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想自己现世之母呈年迈相在前,次作如下
思惟:此母不仅于今世、无始生来亦无数次为我母。尤其于今世,初
慈护我于胎中,出生后置我于软垫,十指捧玩、偎以身暖,慈颜笑迎、

113
喜目顾视,口拭鼻涕、手除便秽,视我微恙较自己命难之苦尤剧,不
顾罪、苦、恶名及性命,将辛劳成办之一切饮食、财物慈施于我,竭
尽全力为我成办无量利乐、救护无量危害痛苦,恩德浩大!
于此若生觉受,改缘父等其它亲友而修。修习之理:缘父等相,次作
思惟:彼无始生来无数次为我母,彼时亦如现世母般施恩呵护,恩德
浩大!
于此若生觉受,改缘一切中庸而修。修习之理:缘诸中庸有情在前,
次作思惟:如今我与彼等众人似不相关,然彼等众人无始生来无数次
为我母,彼时亦如现世母般施恩呵护,恩德浩大!
于此若生觉受,改缘仇敌而修。修习之理:缘仇敌之相在前,次作思
惟:如今为何视彼为敌?彼无始生来无数次为我母,为我母时,成办
无量利乐、救护无量危害痛苦。尤其曾无数次和睦同心、不忍片刻分
离。目前之状况乃是恶业所致,其他时间纯系施恩呵护之母!
于此若生觉受,改缘一切有情修习念恩。

如是念恩已,当修报恩。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无始以来施恩呵护于我之诸
母,心为烦恼魔扰、神志不清而癫狂,无有能见增上生与决定善之慧
眼,亦乏善知识导盲。每一刹那皆为恶行所乱而颠仆,濒临总轮回、
别恶趣之可畏悬险,若弃而不顾,实不知耻!故当报恩,救拔彼等出
轮回苦、置解脱乐,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114
次当修慈。缘一洽心至爱如自母者,当思此人既乏无漏乐,亦无有漏
乐。彼自以为乐者终变为苦,求乐营谋悉为后世恶趣苦因,现世亦为
辛劳所苦,绝无真实乐可言。若彼具足一切乐与乐因岂不善哉?!愿
彼具足乐与乐因!我当令彼具足乐与乐因!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
行!如是等等。
于此若生觉受,改缘父等其它亲友、中庸有情、仇敌乃至一切有情,
如前而修。

次当修悲。
于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观诸苦恼众生如遭屠宰之羊而修。修习之理:
想彼相在前,四肢被缚、开膛破肚,屠夫之手伸入胸腔,羊知命已不
保、耽视屠夫,思其苦恼之状。若彼远离一切苦与苦因岂不善哉?!
愿彼远离一切苦与苦因!我当令彼远离一切苦与苦因!启请上师本尊
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于此若生觉受,改缘放逸受用僧物者、破戒者、谤法者、邪见者、伤
害有情而肆意造作种种罪业诸众生而修。修习之理:想彼等相在前,
彼等行径若此,现世亦无安乐,死后旋即投生恶趣无疑,必将长时经
受种种大苦。若彼等远离一切苦与苦因岂不善哉?!愿彼等远离一切
苦与苦因!我当令彼等远离一切苦与苦因!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
行!如是等等。
于此若生觉受,改缘母等亲友在前:此等亲友因现世营谋扶亲灭仇而
为苦苦、坏苦所逼恼,无少安乐。又因现世专勤恶行、不生善心,死

115
后旋即投生恶趣,必将长时经受种种大苦。若彼等远离一切苦与苦因
岂不善哉?!愿彼等远离一切苦与苦因!我当令彼等远离一切苦与苦
因!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于此若生觉受,改缘中庸有情、仇敌乃至一切有情,如前而修。

如是于慈心、悲心若生心意改变之觉受,继修增上意乐。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我当令一切苦恼、乏乐之有
情远离苦与苦因!当令值遇乐与乐因!尤其当令一切母亲有情获得断
除二障及其习气之正等觉位!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次修菩提心。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作如下思惟:自问可否将一切有情置于正
等觉位?目前尚无力安置一有情于正等觉位。不仅如此,纵然已证两
种阿罗汉位,仅可成办少分义利,无力安置一切有情于正等觉位。谁
具此力?唯正等觉有之。彼身功德,相好圆明庄严;语功德具六十音
支,不起功用、以一音说法而一切有情随类得解;意功德现见如所有、
尽所有一切所知,如母爱子、悲悯一切有情不分亲疏,刹那不逾调伏
之时,事业无功用任运而转,身语意一一光明亦能将无量众生安置于
一切智位,如是等等。简言之,具一切德、离一切过者,厥为正等觉。
若欲自他二利究竟,必须获得如是佛位。为利一切母亲有情故,我定
当速速获得大宝正等觉位,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以启请故,
顶上上师本尊之身如灯分二、化现出第二尊融入自身,胜解有一八大

116
狮子擎举高广宝座,其上为杂色莲花与月、日轮垫,自成释迦牟尼佛
安住其中……双足结金刚跏趺而坐。于自观释迦牟尼佛之中,放出身、
受用、善根呈五色甘露光明相,施予一切有情,胜解观想一切有情由
此获得增上生与决定善圆满安乐。

(辛三)如何作结行
如前。

(庚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座间应阅读有关开示慈心、悲心、菩提心建立之经论等,如前。

(己二)由自他相换之门发菩提心法
先于一切有情修平等心舍、知母、念恩三事。缘自己周围一切有情,
复观自心,自他二者,于谁爱执、于谁轻弃?即见爱执自己、轻弃他
人之心任运而起,次作如下思惟:爱执自己、轻弃他人殊不应理,自
他二者皆欲安乐、不欲痛苦故,当如我爱执般爱执他人。若他爱我,
我心欢喜;若我爱他,他人亦当喜悦。又,虽欲求自利圆满,然因无
始以来我爱执故,自他二利无一得成,复受种种痛苦。我爱执者,乃
轮回、恶趣苦等一切衰损之根源故,当令我爱执未生不生、已生断除。
他爱执者,则为一切功德之源故,当令他爱执未生新生、已生增长,
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简言之,释迦牟尼佛因轻弃自己、爱执他人,纯修利他,故证佛果。

117
若我亦如是行,早已成佛;以未行故,今犹飘泊于轮回,我爱执根深
蒂固、他爱执难以新生,纵然生起,亦难持续故。爱执自己、轻弃他
人之心刹那亦不令生起,而应轻弃自己、爱执他人。他之一切痛苦、
罪恶皆取受于自相续,自之一切安乐悉施舍予他,我当令一切他有情
远离痛苦、具足安乐圆满!然我目前尚无此力,谁具此力?唯正等觉
有故,为利一切母亲有情,我当获正等觉位,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
是行!如是等等。

(戊二)以仪轨受持发心之法
分二:
(己一)未得律仪令得之理;
(己二)已得守护不坏之理。

(己一)未得律仪令得之理
道次第中说愿、行二心依次而受。按寂天派,则同受为宜。其理如下:
总加行次第、别依止知识法乃至菩提心之间诸正行所缘与相续和合而
修。继而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当思: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应速
证正等觉位。是故,从今为始乃至证菩提藏之间,应受菩萨律仪、学
诸大行。乃至成佛之前,当受持为利一切有情当获佛位之心!胜解随
上师释迦牟尼佛后念诵﹕
诸位上师佛菩萨﹐伏请于我作忆念﹕
犹如往昔诸如来﹐菩提心者令发起﹐
于彼菩萨诸学处﹐如其次第而安住。
我亦为利众生故﹐菩提心者令发起﹐

118
于彼菩萨诸学处﹐如其次第而修学。
诵三返,胜解获得菩萨律仪。
如今此生有果利﹐善得人身之利益﹐
今日生佛种姓中﹐即是菩萨佛之子。
今后我当尽自力﹐发起随顺种姓业﹐
于此无过净种中﹐不令玷污如是行。
生欢喜心。

(己二)已得守护不坏之理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当思: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应速获正等觉
位。是故,应思惟菩提心利益;昼三次、夜三次受持菩提心;众生行
径纵极恶劣,我心终不弃舍一有情;为增长发心,当精勤积集供养三
宝等二资粮。
又当断除四黑法等忘失发心之因:下至戏笑,于上师等妄语欺蒙;于
他行善令生悔意;以瞋恚心毁辱大乘菩萨;非增上心而行谄诳。当如
理学修依四白法等增长发心之因。
简言之,乃至证菩提藏之间,应舍命防护清净菩萨律仪,绝不为十八
根本堕与四十六恶作之过所染,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
等。

(丁二)既发心已学行之理
分二:
(戊一)总学佛子行之理;(戊二)别学后二度之理。

119
【(戊一)总学佛子行之理】
初又分二:(己一)座上如何修之理;(己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己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初又分三:(庚一)加行;(庚二)正行;
(庚三)结行。

(庚一)加行
“总摄一切皈处上师尊,能仁金刚持前我启请”等如前。复次,
启请上师本尊加持,令我与一切母亲有情能如理学修深、广诸佛子大
行!如是等等。

(庚二)正行
分二:(辛一)成熟自相续之六度修持;(辛二)成熟他相续之四摄修
持。

(辛一)成熟自相续之六度修持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当思: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应速获正等觉
位。是故,当不顾名闻利养,于诸正法匮乏有情尽力开示正法而行法
施;救护诸为人、非人、四大所害有情出离彼等怖畏而行无畏施;于
诸贫穷有情,断除悭吝、不求回报异熟,施予合宜资具而行财施。如
理学修三种布施。简言之,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应速获正等觉位。是

120
故,应将自己一切身、受用、善根无吝施予一切有情。启请上师本尊
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增长舍心即布施修持。

次为持戒修持。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当思: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应速获正等觉
位。是故,我当断除与断十不善等所承许律仪相违之诸恶行;施等六
度与戒等净善,于自相续中,未生令生、已生令增;亦当令一切有情
修持戒等净善而置于成熟、解脱之道。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
如是等等。

次为忍辱修持。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当思: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应速获正等觉
位。是故,纵然一切有情与我为敌,亦刹那不起忿恨,当以德报怨,
令自他相续圆满忍度等诸佛法。又,匮乏食、财、住处、卧具等与遭
遇病痛等不欲苦时,当思:此等系往昔所积恶业之果,由此净除众多
恶业故,亦非坏事。尤其为法安受苦忍,近于一切智道,故当甘受此
等痛苦,截断自他轮回、恶趣苦流。又,若信解黑白业之异熟、三宝
加持、诸佛菩萨不可思议力、无上菩提、十二分教、菩萨学处者,果
利极大。信解已,为证无上菩提故,当如理修学十二分教所诠义—诸
菩萨学处。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次为精进修持。

121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当思: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应速获正等觉
位。是故,为成办相好等一一佛法、布施等一一菩萨法,纵然各以十
万劫住无间狱始证佛位,我亦不舍精进而生欢喜;于自相续,摄集甚
深、广大善法;安置他有情于善道,令证无上菩提。启请上师本尊加
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次为静虑修持。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当思: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应速获正等觉
位。是故当学:由体性分,世间与出世间静虑;由品类分,止、观及
止观双运静虑;由作业分,现法身心乐住静虑、功德所依静虑及饶益
有情静虑等一切菩萨静虑。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次为智慧修持。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当思: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应速获正等觉
位。是故,当学实相明——通达胜义之慧,五明——通达世俗之慧,
以及通达如何饶益有情之慧等一切菩萨慧相。启请上师本尊加持能如
是行!如是等等。

(辛二)成熟他相续之四摄修持
于观修顶上上师本尊之中,当思: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应速获正等觉
位。是故,当行摄受一切有情为眷属之布施;由治罚、摄持之门说法
之爱语;令彼实修所说法义之利行;如为他说、自亦实修之同事。应

122
依此等善妙利他方便安置一切有情于成熟、解脱之道。启请上师本尊
加持能如是行!如是等等。

(庚三)如何作结行
如前。

(己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座间应阅读有关开示深、广诸佛子大行之经论等,如前。

(戊二)别学后二度之理
分二:(己一)学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己二)学智慧体性毗钵舍那
之理。

【(己一)学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
初又分二:(庚一)座上如何修之理;(庚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庚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初又分三:(辛一)加行;(辛二)正行;
(辛三)结行。

(辛一)加行
先修总加行次第,别下、中士道修心,次于地妙人贤之悦意僻静处,
安住净戒,不与众人来往过密,断除粗分贪欲分别、少欲知足。坐安

123
乐座,令身端直,足结金刚跏趺,双手结定印,呼吸自然等,完备修
止诸因资粮。

(辛二)正行
修止所缘虽有多种,以缘佛身为善,此有成为最上念佛、堪修密法本
尊瑜伽之器等多种需要。修习之理:观想顶上上师本尊心间放出细光
如丝,光端有杂色莲花与月、日轮垫,释迦牟尼佛安住其中……双足
结金刚跏趺而坐。佛身大小如蚕豆许,住于正对自己脐间前方空中,
一心专注而作观修。或观:顶上上师本尊如一灯分二、分出第二位上
师本尊融于自身,于八大狮子擎举高广宝座之上,有杂色莲花与月、
日轮垫,自成释迦牟尼佛安住其中……双足结金刚跏趺而坐。如空中
虹、有相无体,一心专注而作观修。
若欲修黄色而现为红色,若欲修坐相而现为立相,若欲修一尊而现为
多尊等,此时不可随行其后,当于根本所缘一心专注而作观修。起初
纵无澄明光体之明显,亦应于半分明显之身总相一心专注而作观修,
一座之内绝不令沉掉现起。倘若现起,立即觉知,生起猛力欲断之心
而一心安住所缘,于心中念念不忘、将护修习。此是初学者修习住心
之要诀。
简言之,所谓:“依止八行因,断除五过失。”当由依止断五过对治八
行之门修清净三摩地。
始修三摩地时,懈怠是过失,彼对治有四:见三摩地功德之信、希求
三摩地之欲、勤修三摩地之勤,及勤修之果轻安。

124
勤修三摩地时,忘失教授是过失,彼对治为正念:非仅以不忘失所缘
境为足,应一心观修所缘,具足心智敏锐之坚固定解。
入三摩地时,沉没、掉举是过失,彼对治是正知:以正知善观察沉没、
掉举生或未生。上者,沉没、掉举将现之时即能了知断除;中者,生
已无间即能了知断除;下者,沉没、掉举出现不久亦必能了知断除。
然则,昏昧与沉没两者之差别为何?所缘境不明了、身心沉重之相,
即是昏昧。心中黑暗笼罩,虽不离所缘而驰散他境,然无澄分与明分、
正念力弱,即是粗分沉没。虽具澄分与明分,然决定所缘境之坚固定
解力稍趋松弛,即是细分沉没。彼等对治为思三宝功德、作意光明相
及修风心融合虚空诸教授。
心于所缘境不能安住、稍有驰散,是细分掉举,彼对治是依正念、正
知而修。若依正念、正知亦不能安住,而驰散于诸贪欲境,即是粗分
掉举,彼对治是修无常、三恶趣苦、轮回苦及修强断掉举诸教授。
出现沉掉时,不作行是过失,彼对治是沉掉生已无间即了知而作行断
除。若心于所缘境太过专注,虽有明分,然因易生掉举故,难得住分。
若宽坦松弛,虽有住分,然因易生沉没故,难得明分。故当观察自身
体验,若心智过于策举有生掉举之虞,即应稍弛;反之,若心智过于
低沉有生沉没之虞,即应稍举,令得适中。于彼二界限中,若生散乱,
令心稍抑而求住分。具住分时,则当提防沉没而求心智敏锐之明分。
彼二交替行之而修,当可成办无过三摩地。若无敏锐定解执受之明分,
仅有澄分,不可保信。
微细沉掉亦断、心持续入三摩地时,作行是过失。彼对治是不作行对

125
治沉掉、舍而安止。
如是善修故,依次获九住心,当可成办具足身心轻安之奢摩他。

(辛三)如何作结行
如前。

(庚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座间应阅读有关开示奢摩他建立之经论等,如前。

(己二)学智慧体性毗钵舍那之理
分二:
(庚一)座上如何修之理;(庚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庚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初又分三:(辛一)加行;(辛二)正行;
(辛三)结行。

(辛一)加行
同奢摩他一节。尤其应如理依止善知识智者,听受胜观教授;视上师
与本尊无别、猛力恳切启请;以及精勤积资净罪。此三事合修乃通达
正见不可或缺之加行。

(辛二)正行
分二:(壬一)抉择修习补特伽罗无我之理;(壬二)抉择修习法无我

126
之理。

(壬一)抉择修习补特伽罗无我之理
佛经中说有无边抉择无我之正理,初业行人依四扼要抉择则易通晓。
抉择之理:我等下至沉睡之际,内心亦坚执有“我”,此即俱生我执。
受他人诬陷时,自念无辜受其陷害,内心所坚执之“我”现前而有明
显之相。此时应以心之一角而作观察:彼心执何为我、如何执我。若
后者观察心力大,前者执我心必将消失。是故心之总体大部当持续生
为“我”想体性,次以心之一角而作观察。如是观时,则见俱生我执
所执之“我”
,既非自己五蕴或身心之外之他物,亦非五蕴之一或身心
之一为“我”
,而是于唯五蕴聚集体或唯身心聚集体上,执有一非唯分
别安立、本来即能自立之“我”,此即俱生我执执我之相,其执受境之
“我”乃应破之所破。是故不应仅以听闻理解或文字了解为足,当于
自相续上明确定解此执着相。此即第一所破显现理决定扼要。
第二周遍决定扼要。内心所坚执之我,若于五蕴上有,则我与五蕴为
一而有?为异而有?除此二者外,绝无第三种可能。又,任何一法,
或以一相而有、或以多相而有,除此二者外,绝无第三种可能。于此
应作决断。
第三离谛实一决定扼要。若思此所执之我与五蕴为一,则因补特伽罗
为一而蕴有五,我亦应成相续各异之五。又因补特伽罗为一,五蕴亦
将成不可分之一。如此等等,有此众过故,应思:如是所执之我与五
蕴非一。又,如是所执之我与五蕴若为一,五蕴有生灭故,彼心所执

127
能自立之我亦将有生灭。若如此,则有生灭之我与彼之前后诸刹那为
一?为异?若为一,则前、后世之我与现世之我三者成不可分之一;
若为异,总唯相异不必即成无关之异,然若为自性有之异,则必成绝
无关联之异。因前、后世之我与现世之我三者成绝无关联之异故,遇
未造业、失已造业。如此等等,有此众过故,应思:如是之我与彼之
前后诸刹那非异,是故彼心所执之“我”与五蕴非一。又,如是所执
之我与五蕴若为一,以是实有之一故,一切分均应成一。若如此,我
不应是五蕴之能取,五蕴不应是我之所取。如此等等,有此众过故,
应思:如是所执之我与五蕴非一。
第四离谛实异决定扼要。若思:如是所执之我,虽于五蕴上非成一,
然于五蕴上成异。若如此,则如五蕴中,去除色蕴等四,尚有识蕴可
以体认;将色蕴等一一去除后,亦应有如是所执之我可体认为相异,
然非如此故,应思:如是所执之我与五蕴非异。
依此四扼要观察而决定俱生我执所执之我为无时,应离沉掉、一心将
护此一定解。若彼定解力减弱,初业行人当如前依四扼要观察引发无
实定解。上慧者则当观察俱生我执所执我是否如其显现而有,类似四
扼要观察、引发无实定解。此时,决定相为决断我无自性之定解,显
现相为唯破所破实有之空朗,具此二差别一心专修,即是定中修如虚
空之理。后得位中,应修我等一切法为如幻游戏。依定中引发猛力无
实之定解,于后得位中,应学一切现相虚妄不实、现为如幻游戏。

(壬二)抉择修习法无我之理

128
分二:(癸一)抉择修习有为法无自性之理;(癸二)抉择修习无为法
无自性之理。

【(癸一)抉择修习有为法无自性之理】
初又分三:
(子一)抉择色无自性;
(子二)抉择心无自性;
(子三)抉
择不相应行无自性。

(子一)抉择色无自性
以身为例,若非唯于骨肉关节五支聚集之上唯分别安立,而有一自存
自立之身,如我等心中所现不可抵赖者,此是所破显现理。如是之身
若于此唯骨肉关节五支聚集之身上而有者,则身与此唯骨肉关节五支
聚集身为一?为异?若为一,因此唯骨肉关节五支聚集身由父母精血
所成,则心识所入之精血点亦成唯骨肉关节五支聚集身。如支有五,
身亦应有五支聚集之五身;若为异,则将头等各支去除后,尚应有余
身可得,然非如此故,当知绝无如此之身!引发定解,将护修习。

(子二)抉择心无自性
以今日之心为例,若非于今日上午之心与今日下午之心二者之上唯分
别安立,而有一自相有今日之心,则今日上午之心与今日下午之心为
一?为异?若为一,则今日上午之心上应有今日下午之心;若为异,
则将今日上午之心与今日下午之心二者去除后,尚应有今日之心可得,
然非如此故,当知绝无如此之今日之心!引发定解,如前修习。

129
(子三)抉择不相应行无自性
如时间,以一年为例,若非年之安立所依处十二月之上唯分别安立,
而有一自相有之年,则与十二月为一?为异?若为一,如月有十二,
则年亦应成十二;若为异,则将十二月一一去除后,尚应有年可得,
然非如此故,当知绝无如此之年!引发定解,如前修习。

(癸二)抉择修习无为法无自性之理
以虚空为例,虚空有方隅众多支分故,当观虚空与彼等为一?为异?
引发无实定解,如前修习。
简言之,当决定我、蕴、须弥、房舍等轮涅一切法非唯分别安立而由
自相有者无微尘许,一心将护此定解,为定中修如虚空;后得位中,
知一切境相依因缘和合而生,乃虚妄无实之体性,为后得如幻瑜伽。
善修此二已,由观察力引发身心轻安之乐,此乐所摄持之定,即安立
为具相毗钵舍那。

(辛三)如何作结行
如前。

(庚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座间应阅读有关开示毗钵舍那建立之经论等,如前。

130
如是以共同道净治相续已,当决定入金刚乘。若依彼道,不待三大阿
僧祗劫,即能顺易圆满二资粮。
此于依止知识法乃至止观之间诸法作体验引导,每日四座或下至一座
而修,令于诸道次第生起心意转变之觉受,此乃于暇满身取心要之殊
胜方便。

无等蔗种之密意,吉祥燃灯智父子,
善慧第二佛开显,略摄集为修行次,
有缘趣解脱顺缘,名法幢者善编写,
愿此善根自他众,三士修行至究竟!

此《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趣一切智坦途》,乃说法师善慧法幢某次夏
季法会为僧伽海会所作开示之笔记,复经本人过目审订而成。愿此成
为大宝圣教不没之幢!

仁钦曲扎(江波) 二零零六年春节译于上海

13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