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单元二 新帝国主义威胁下的亚洲国家

2.1 中国近代的政治与文化发展 辅助影片资源

鸦片战争【1840 年】
① 爆发的背景 bit.ly/1840ypzz
清廷 ①清朝政治腐败(乾隆好大喜功)
②贪污日盛 (和珅结党营私)
③推行闭关政策(1757 年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
④视西方人为进贡国的使者
欧美 ①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时期
②积极寻找原料供应和商品市场
中国市场 ①地大物博
的商业价值 ②人口众多

② 战争的近因及导火线 & ③战争爆发与结果

事件 近因及导火线 结果和影响
鸦片战争 ·英商人到中国大量购买茶 ·清朝战败,被迫签署《南京条约》
1840 年- 叶、生丝等;中国只买少量的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2 年 英国货
·为了平衡贸易,英国从印度将 1842 年《南京条约》条约内容:
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从中赚 a) 中国开放 5 个通商口岸
取财富 b) 割让香港岛
·鸦片不仅荼毒中国人民健康, c) 赔偿战争费
也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d) 领事裁判权
·1839 年,道光皇帝命林则徐 (外国人在中犯罪不受清朝制裁)
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办鸦片 e) 片面最惠国待遇
·林则徐强制外商缴交鸦片,并 (清朝给其他国家的权益,
将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有关签约国也可自动享有)
·1840 年,英国借口进攻数个港
口,鸦片战争爆发

禁烟钦差大臣 鸦片便是从罂粟花
林则徐 果实提炼的毒品
版权所有 © 2021 年 @studylarh_0212 及《大马独中历史笔记》。
如有异议,应以董总出版之最新初中适用《历史》课本为准。各外部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事件 近因及导火线 结果和影响
英法联军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英法联军之役,中被打败,
之役 要求开放更多口岸 签署《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第二次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鸦片战争】
遭清朝拒绝。 1858 年《天津条约》条约内容:
1856 年-
·联军攻入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a) 开放通商口岸
1860 年
b) 赔偿军费

1860 年《北京条约》条约内容:
a) 允许中国人到海外工作
战争结果
条约签订后,中国门户大开,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
工业品和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引发经济危机,打击民族自信心。

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为清朝皇帝的行宫
·一座综合了中西方建筑艺术特色的宫殿
·1860 年,英法联军之役时大肆搜刮,带不走的就连行宫一起用火烧

太平天国(1851-1864) 《天朝田亩制度》
领导人:洪秀全 →提倡均田制
·定都南京 →男女平等
·执行《天朝田亩制度》 →禁烟酒
·汉人+洋人协助下打败太平军 →禁妇女裹足
·播下反清革命的种子
·汉人团练镇压有功,汉族开始抬头

版权所有 © 2021 年 @studylarh_0212 及《大马独中历史笔记》。


如有异议,应以董总出版之最新初中适用《历史》课本为准。各外部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①洋务运动【1861 年】
① 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提出学习西方技术以对抗西方侵略
→主张没获得朝廷重视
→受英法联军之役刺激,展开洋务运动
② 领导人 → 最支持洋务运动的中央代表
→曾国藩
→李鸿章 }组织团练,运用西方武器平定太平天国
→张之洞 提出“中学为体,中学为用”
③ 目标 →自强:军事建设
→富国:民生经济建设
④ 内容 →设“总理衙门”,外交和推行洋务的机构
附设“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
→兴办军事工业,造船厂和机械局。雇佣外国工匠
→设南洋海军和北洋舰队,加强海防
→派留学生到欧美学习军事
→兴办民用企业(矿务局、电报局、织布局)、运输业(轮船、铁路)
⑤ 失败原因 →缺乏具体计划,保守派反对
→制度和思想没有同步改进
⑥ 意义 →促进近代工业发展
→培养对西方事物有人士的人才,对日后的改革有很大的帮助
辅助影片资源

bit.ly/1861ywyd

版权所有 © 2021 年 @studylarh_0212 及《大马独中历史笔记》。


如有异议,应以董总出版之最新初中适用《历史》课本为准。各外部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② 维新变法
①【1868 年】中日甲午战争
⑴ 参战方 →中国(清朝)、日本
⑵ 背景 →日本幕府政治(意为将军控国),实行“锁国政策”
→19 世纪中叶,美国以武力迫使日本开放门户
→与此同时幕府政权开始衰弱,1867 年大将军将权力交还明治天皇
→1868 年,天皇为了阻止外国的欺压,推行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
改革措施,以使日本富强,史称“明治维新”
→因工业需求,制定“大陆政策”,向中国及其展开扩张行动
⑶ 经过 →1894 年,朝鲜内乱,日本乘机出兵,挑起甲午战争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廷被打败
⑷ 结果 →中日签订, 1895 年《马关条约》
内容:a) 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
b) 赔偿巨款
c) 承认朝鲜独立
d) 增开通商口岸
e)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⑤ 失败原因 →清廷海军受创,洋务运动失败 贸易权
→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势力范围,称为“租界” 租借权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管辖土地权
建设铁路权 采矿权

②【1898 年】维新运动
⑴ 背景 →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没有达到“富强”目标
→康有为、梁启超认为要救亡图存,须在政治上彻底改革,提倡变法
⑵ 经过 →1898 年,光绪帝用维新人士变法,颁布新政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反对,反对改革
→于是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废新政、捕杀维新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维新运动失败
⑷ 维新内容 →教育:废除八股文,改用议论体裁;设新式学堂,学中西学科
⑷ 维新内容 →政治:裁员,精简行政机构
⑷ 维新内容 →军事:采用现代化武器和新方法训练军队
⑷ 维新内容 →经济:设农工商局,奖励发明

版权所有 © 2021 年 @studylarh_0212 及《大马独中历史笔记》。


如有异议,应以董总出版之最新初中适用《历史》课本为准。各外部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
·义和团是一个秘密组织
·自称念咒语,能使神灵附体,刀枪不入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并获慈禧太后支持
·专门攻击和破坏外国人的建设
·1900 年,德法奥俄英美意日组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慈禧和光绪逃亡。清朝签订《辛丑条约》

1901 年《辛丑条约》条约内容:
a) 赔偿巨款
b) 让列强在北京驻兵,损害国家主权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⑴ 背景 →知识分子认为革命是唯一出路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影响最大

创立:兴中会,同盟会
孙文 目标:推翻清廷
尊称:国父
提出三民主义:民生,民族,民权

兴中会(1894 年): 同盟会(1905 年):


·成立于美国夏威夷檀香山 ·成立于日本东京
·总部:香港 ·政治纲领:
·宗旨: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创立合众政府 ·宣传工具:《民报》
·曾组织广州起义和 ·1912 年改组为国民党
惠州起义,却都不成功

辅助影片资源

bit.ly/1911wcqy

版权所有 © 2021 年 @studylarh_0212 及《大马独中历史笔记》。


如有异议,应以董总出版之最新初中适用《历史》课本为准。各外部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⑵ 经过 →清廷原允许铁路国民自资兴建
→1911 年清廷以“实行国有化”为名,将铁路权押给外国,
引各省发人民不满
→当中以四川保路运动最激烈,清廷急调湖北军队前往镇压
→10 月 10 日,革命党人趁清军力量空虚,于武昌起义,成立军政府,
史称“武昌起义”
⑶ 结果 →清朝在二十四省中,有十四省宣布脱离清廷的统治,宣布独立
→1912 年 1 月,革命党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2 月宣统皇帝退位,清朝灭亡,中国的皇帝制度结束

马来亚华人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 :“华侨为革命之母”
·华侨 :指生活在中国以外、具有中国身份的华人
·槟榔屿 :孙中山在东南亚的重要革命发源地
·黄花岗起义 :1911 年 4 月于广州发送起义便是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的
“庇能会议”中策划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十六人为马来亚华人
:该起义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全中国人民 →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的混乱局势: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镇压革命势力
同时也和南京临时政府展开谈判
·为保住革命革命的成果,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妥协
·1913 年 袁世凯就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迁都北京
(袁是北洋军队统领,故史称“北洋政府”)
·1916 年 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日本则支持袁称帝,此举遭到
全国反对,云南都督蔡锷发起护国战争,袁世凯取消帝制
·不久,袁病死。其部下分裂成许多派系,进行连年的战争,史称“北洋军阀”
·为打击北洋政府对共和的压制,孙中山在广州另组护法政府。
护法政府成立黄埔军校,培训军人
·1925 年 护法政府改名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军北上讨伐 辅助影片资源
·1928 年 国民军北伐成功。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bit.ly/1911mczz

版权所有 © 2021 年 @studylarh_0212 及《大马独中历史笔记》。


如有异议,应以董总出版之最新初中适用《历史》课本为准。各外部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南沿海人民移居海外
原因:自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打开市场;外国工业品涌入,打击原有的手工业,
战争赔款、自然灾害等加重农民的负担
:西方国家在东南亚从事种植业和矿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
:《北京条约》允许华人到海外工作,吸引大批处于苦境的华族南来
方式:自愿投靠相亲、通过苦力贸易到达,被作为猪仔贩卖/剥削
主要来自:广东省、福建省。分别从广州,汕头和厦门乘船到东南亚地区
新加坡:华族南移海外的集散地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族南移人数最多的国家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辅助影片资源
① 新文化运动
1905 年 科举制度废除,新式学堂纷纷设立
1915 年 陈独秀编《新青年》:介绍西方文化,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
北京大学 ——培养具有新思想的青年“文化摇篮” bit.ly/1915xwhyd

内容:1 文学: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
2 思想: 提倡民主(德先生 DEMOCRACY)、科学(赛先生 SCIENCE);
反对专制、迷信和盲从守旧
领袖:蔡元培(北大校长)、陈独秀、鲁迅、胡适
影响:青年积极开展爱国运动,奠下五四运动发生的基础 辅助影片资源

② 五四运动【1919 年 5 月 4 日】
⑴ 背景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bit.ly/mczjshbq
→ 中国代表要求废除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取消“二十一条”、
归还德国侵占的山东
→ 列强不理会中国,还把山东转让给日本
⑵ 经过 → 消息传出后的 5 月 4 日,北京的三千多名大学生集合在天安门广场,
举行游行示威
→ 北洋政府派军警镇压并逮捕 32 名学生
→ 5 月 5 日北京学校发动总罢课、各省工商界也发动罢市,罢工
⑶结果 →北洋政府释放学生同时拒绝在对德合约签字

版权所有 © 2021 年 @studylarh_0212 及《大马独中历史笔记》。


如有异议,应以董总出版之最新初中适用《历史》课本为准。各外部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所有 © 2021 年 @studylarh_0212 及《大马独中历史笔记》。
如有异议,应以董总出版之最新初中适用《历史》课本为准。各外部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相关资源,欢迎浏览:
《大马独中历史笔记》网站:www.duzhonghisnote.com
《J2 初中二练习题总表》: bit.ly/2021j2hgf
版权所有 © 2021 年 @studylarh_0212 及《大马独中历史笔记》。
如有异议,应以董总出版之最新初中适用《历史》课本为准。各外部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