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阅读练习:第四单元 第二课 风筝

1 第一段,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惊异”什么?
“悲哀”什么?
参考答案: 惊异于北京竟在冬季未过就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到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对弟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
且无从补过。
从结构上来说,“惊异和悲哀”是引出下文。
2 第二段回忆故乡风筝时节情景,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为写儿时“我”和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作铺垫,也为与这异地的景象相对比,
利于表现“我”悲哀的心境。
3 第二段“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
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参考答案: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
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
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4 第三段“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
子所做的玩艺”,为何作者会有这样的价值观?
参考答案:这是因为作者深受封建古代传统的教育观影响所致,古人对于游戏的观念有
“勤有功,戏无益”,“业精于勤,荒于嬉”等等。
5 第三段,作者为什么不允许弟弟放风筝?
参考答案: 因为作者以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由于作者的“不爱”甚至“嫌恶”,便也将这一心情转移到弟弟的身上,因
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反对弟弟去做。
6 第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运用对比修辞手法。写作者和弟弟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突出弟弟的可怜,微
露出作者的忏悔之意。
这一段是后面事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关键。作者一方面写出
了弟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写出了“我”的“强大”,兄长的“威风”和
弟弟的“无奈”的强烈反差,为后文的发展和结果埋下了伏笔。
7 第四段,弟弟做风筝被发现时,为什么会“惊惶”?也就是说,面对哥哥如此粗暴的行
为,为什么弟弟当时没有反抗?
参考答案: 当时处于长兄的管束之下,弟弟认为自己是犯了错误,因此心情紧张、害怕。
弟弟也认为兄长的行径合情合理,理应受罚,所以没有反抗。
8 第四段“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
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你如何解读这句子?
参考答案:作者之所以理直气壮是因为他的身份是哥哥,身为长辈教训晚辈是应该的事,
更何况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弟弟走向正途,以免弟弟玩物丧志。因此,
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粗暴的行径会伤害弟弟幼小的心灵。
这反映了古代的封建宗族制度,长幼尊卑的秩序井然。
9 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粗暴地干涉弟弟放风筝?
参考答案:原因有二:一是作者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者不希望弟弟
没出息;二是作者认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一种职责。
10 第五段“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作者说“不幸”?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一向以为管弟弟管得对,看到这本书后,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
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思想发生转变,对旧
“我”来说,内心开始受到良心的谴责,可谓“不幸”。
11 文中第五段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哪一幕?
参考答案: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弟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
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指“我”在堆满杂物的小木屋里毁了弟弟风筝的
那一幕。)
12 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参考答案:“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
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13 第六段,作者为什么说“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
14 “我”忏悔当年的行为,开始弥补行动,结果怎样?为什么?
参考答案:结果失败,因为弟弟忘了。
15 对于弟弟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作者感到轻松了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作者没感到轻松,反而更加沉重。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然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
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使作者感到更加深刻的悲哀。
16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
有点小题大做?
参考答案:这不是小题大做,因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
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
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17 弟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参考答案:当时的弟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
于怀,也就全然忘记,毫无怨恨。
18 最后一段,为什么作者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参考答案: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作者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
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19 最后一段,为什么作者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参考答案:作者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样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20 最后一段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
的含义?
参考答案: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也指作者
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作者)与被虐杀者(弟弟)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
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21 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认识错误,严肃认真,严于自省,对于往事小事都一丝
不苟、郑重其事,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