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解析”

统编教材教学

读懂新体例 实现新功能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新体例内容解读及教学建议
□ 曹爱卫

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科书, 向。人文主题的描述诗意温暖:金秋的阳光,洒
编排体例新意多多,令人欣喜,主要有:每个单 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秋
元的导读页都用简短的语言明确提出单元人文 天有那么多代表性事物,为什么人文主题的描
主题及语文要素,画面精致富有内涵;原先一直 绘单单聚焦在阳光上?阳光和金秋有哪些相似
在第三学段才出现的文言文,在本册教科书中 的地方?再看语文要素的提出,简洁明确:阅读
首次出现了;编排了两个特殊功能的单元—— 能力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表达能
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 力上,学习写日记。
这些新体例的编写意图是什么?教学时该
注意什么?

一、读懂单元导读页,
落实核心语文要素

(一) 统编教科书和原人教版教科书导读
页的差异
原人教版教科书也有单元导读页,但在导
读的内容和插图上,现统编教科书做了大幅度
的调整和改进。
以“秋天”单元为例。原人教版教科书,第
一个长句子描写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来自编 再看插图,原人教版是用菊花、银杏树、稻
者的主观想法,至于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田、大雁等一些象征秋天的事物组成的儿童画;
么、感受分享了什么,并不尽如此。第二句,指 统编本的插图,则是一条马路弯弯曲曲穿过意
向人文主题“发现秋的魅力,感受秋的美好”,然 涵丰富的彩色树林,两个小朋友在马路上快乐
后指向表达“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 地骑行,意涵丰富实在。
天”。怎么描绘?没有明确提出。通过这个单 (二) 统编教科书导读页教学建议
元的学习,主要提升学生哪一方面的阅读能 很多教师在教学原人教版教科书时,
对导读
力?不得而知。 页不够重视,大多读读导读文字,圈圈画画本单
而统编教科书,在导读页就有了明确的指 元要做的事,就进入单元内容学习,且学习过程

24 小学语文教师 2018.7-8
中,鲜有回顾联结导语的。教学统编教科书,若 课后没有明确指向词语意思理解的练习。
延续以往的做法,
则枉费了编写者的一片苦心。 这样的编排,是否意味着前两课就用教科
统编教科书导读页的教学,宜在单元学习 书提到的方法来练习理解词语,后两课就不需
前、单元学习中、单元学习后三个时间段去阅 要词语理解的练习了呢?显然不是的。如一二
读、回应和统整。下面以统编三年级上册第二 年级的古诗学习,教科书里没有出现注释,只要
单元为例,
试说明之。 求学生“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显然,对诗句意
1. 单元学习前 思的理解,从“浪漫”走向“精确”。古诗中词语
单元学习前,师生共读导读页,把握单元的 意思的理解,还有联结生活、扩词法等。其他几
人文主题和语文核心要素。可以让学生自己阅 篇课文的学习,也要注意回顾和渗透理解词语
读导读页,从“图”
“ 文”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看到 意思的方法。
了什么,引导学生整理发现的信息后,再思考这 3. 单元学习后
些信息和学习本单元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第一板块就是“交流平
生的理解,
会远远超乎我们原有的期待: 台”,交流的话题是“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
图:红的、黄的树叶,表示这是秋天;树木铺 解的词语,我会这样做……”,显然,编者的意图
满了整个页面,说明秋天的美景看也看不完;中 是引导学生把阅读课中学习、运用过的理解词
间的马路弯弯曲曲,两个小朋友骑行在马路上, 语方法进行整理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为今后的
代表着我们通过这条路,去领略秋天的美景;中 阅读理解服务。教学时,要充分信任学生,可以
间的白色分隔线,预示着一个一个日子…… 先分小组讨论完成理解词语的思维导图,再组
文:写阳光的小诗告诉我们,秋天和阳光一 织全班交流,在分享中丰富认知,了解更多的词
样是金色的、温暖的;秋天的阳光,给了树叶,给 语理解方法。
了花瓣,也给了我们,被阳光照耀着的我们,心 语文园地第二板块“字词句运用”第二小
里是快乐的感激的;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会“运 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下
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我们还要“学习 面加点词语的意思的?”所列举的“憧憬”
“忐
写日记”…… 忑不安”等词语,可以看字形猜测理解,可以
这样的导读页解读,是否有“学生自己给自 查字典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
己制订了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感觉?当学生在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说出自己
学习之前,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 的方法。
学的时候,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会差吗? 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是本单元的
2. 单元学习中 语文核心要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单元导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编排了 3 篇精读课文: 读到课文阅读再到语文园地,把这一单元语文
《古诗三首》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秋天的 要素一以贯之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如此,学生才
1 篇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
雨》; 能学得充分,练得有效。
教学时,每一课内容的学习,都需紧扣导读
二、把握文言教学尺度,
实现语言精神共生长
页的人文主题和单元语文要素,掌握相关语文
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升华。 (一) 文言文编排意图
《古诗三首》是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文言文的学习,原人教版教材是安排在第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用自己的方法理解 三学段,共 4 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
带点词语的意思;
《秋天的雨》
《听听,秋的声音》 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的

小学语文教师 2018.7-8 25
《文言文两则》,包括《学弈》
《两小儿辩日》。 用词凝练、语言简洁的特点。结合识记课文中
现统编小学三年级上册就编排了一则文言 要求认识的 5 个生字。
文——《司马光》。这则文言文的编排,体现了 板块二 借助注释 学讲故事
教科书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一方面,让学生获得 这一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一
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 些文言词汇的意思,并能联系上下文,大致读懂
力,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另一方面,通过 语意,能连起来讲一讲故事内容即可。此板块
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奠定作为中国人 的教学,切忌拔高要求,要学生一字一句解释,
的精神底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适度强 这样机械枯燥,极易伤害学生学习的兴趣。如
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 此,就得不偿失,有违教学编写的意图了。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 板块三 比较课文 发现特点
文化品位。”统编教材对文言文编排的提前,无 这一板块,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课文和现
疑是一种导向:要尽早通过古诗古文的教学,使 代文课文的不同之处。如文言文用字凝练,一
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 下子可能读不懂,课文很短,现代文表述清楚完
语言文字的情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 整,容易理解,课文较长;文言文课文有注释,现
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代文课文一般没有注释等。在比较中,感受文
(二)《司马光》教学思考 言文的特点,引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毕竟是文言文的起步阅读,教学时,要注意 板块四 分组观察 写好生字
教学目标定位的适切性,在内容理解上,既不能 本课要求会写的 7 个汉字,较难写美观的
囫囵吞枣,又不能逐词逐句要求翻译,课文的朗 是“司、庭、登”3 个字,教师可以通过加辅助线、
读和理解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文后的 范写等方式,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后再练习书
注释,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 写。如“司”,字形简单,
“ 同”字去掉一竖即是。
兴趣。 但书写时,短横要比横折钩略往外,
“口”也要随
1. 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制订如下: 短横稍往外,学生很容易把短横和“口”都缩写
(1) 通过字形比较、联系生活等认识“司、 在横折钩里。
跌”等 5 个生字,通过分组比较观察等方法会写
三、学习运用阅读策略,
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司、庭”等 7 个汉字。
(2) 通过跟老师读等方法学习朗读课文, (一) 预测单元的编写意图
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通过接读、提示读等方法 “策略”的意思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的行
逐步学会背诵课文。 动方针。其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具有明确的
(3)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目的;二是具体行动的安排;三是行动随情况的
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讲述司马光的故事。 变化而调整。
“ 阅读策略”,顾名思义:是为达到
(4) 通过比较,发现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 阅读目的而实行的阅读活动,这种阅读活动会
的不同之处,对文言文学习有热情和兴趣。 随不同情况而变化。一个成熟的阅读者,能熟
2. 具体设计,可分以下 4 个板块: 练运用阅读策略,实现阅读理解。而对于不成
板块一 跟读课文 读好停顿 熟的阅读者来说,学习并掌握阅读策略是提升
这一板块,重点是借助教师的朗读,让学生 阅读能力的关键。
在听读和跟读中,感受文言文词句间停顿特点,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安排了
并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好停顿。体会文言文 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每个单元练习运用一种阅

26 小学语文教师 2018.7-8
读策略,以发展学生的阅读力。 此课前,学生早就自主、独立地阅读过教科书
统编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阅读策略单 里的内容,因而,本课预测的学习,与首次阅读
元,重点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这一单元的编 中的预测是有差异的,重在比较分析中明晰预
写,正如人教社徐轶老师在全国培训会议上所 测是什么、学习怎么预测、知道预测是要有根
言,其目的有六:一是为了激活原有知识,产生 据等。
阅读期待;二是借助“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通 教学时,可分步展开:
过“猜测-证实”建构意义;三是引导学生阅读 第一步:了解预测,尝试预测。可以回顾
时关注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细节;四是促进阅读 单元导读页内容,先借助课文插图,说说老屋
理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五是提高 留给自己的印象,如“不结实,容易坍塌”
“ 很破
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六是丰富学生的认知图 旧,里面结满蜘蛛网”
“ 门口都是杂草”等,感受
式。看得出,编者是期待策略主题单元对学生 老屋很破很旧,随时都会倒塌。再出示课题
的阅读能产生较大影响的。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疑
(二) 预测单元内容解析及教学建议 问,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猜想,在导读页初步认
1. 单元导读页 知的基础上直观感知预测。再带着自己的猜
在单元导读页里,明确提出单元主题是学 想,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交流各自首次阅
习预测——
“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 读时,有没有猜到后面会发生什么,哪些地方
满了乐趣”。语文要素有三条:第一条,指向怎 的猜想和故事写的是一致的,哪些是不一致
么预测,
“ 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 的,做好标记和批注。
想”;第二条提示预测有一些基本方法,
“学习预 第二步:借助旁批,学习预测。比较发现本
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三条指向表达,
“尝试续 课和其他课文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有旁批,这些
编故事”
。 旁批都是对故事后面内容的预测。再根据旁
所配插图意蕴深刻:
最醒目的是一些彼此连 批,找到相应的故事内容,思考:
“ 读到这个地
接的粗线,
以及错落有致地散落在线条中间的树 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预测?”明白预测不是
林、村庄、山地等。看上去是一幅风景画,细思 凭空乱想,是要有根据的。预测的根据可以是
量,却是对预测的暗示:暗示沿着不同的预测方 根据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可以是根据前文内
向,
可以抵达不同的地方,
领略不同的美景。 容和人物个性特点;
可以是根据插图推测等。
教学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观察时间, 第三步:对比发现,乐享预测。可进行两次
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对预测有 对比。一次是把课文中的旁批与故事内容进行
初步的了解。并借助教科书目录,初步建立本 对比,发现旁批的预测与故事里的内容也有不
单元学什么、怎么学的整体概念,更好地激发学 一样的时候。如老母鸡请求老屋片段,旁批的
习的内驱力。 预测内容是“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而故
2. 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事里的内容是老屋没有不耐烦,答应了老母鸡
此课用旁批和课后活动的方式,提示预测 的请求。还有一次是把自己首次阅读的预测与
的线索有课题、插图、内容等线索,强调预测时 故事内容进行对比。在两次对比中,感知“预测
要有依据。同时,也强调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 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
事的实际内容不一样。本课的定位是让学生 一样”,只要不是随意猜测,有一定的依据,都是
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预测。教学时,要基 值得赞赏的,体验一边读一边预测带来的阅读
于真实的学习展开教学——事实上,在教师上 乐趣。

小学语文教师 2018.7-8 27
3. 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不会 读一边预测成为常态,成为习惯,组织学生交流
叫的狗》 阅读经验并开展更多的预测实践活动,如选一
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不会叫 本同学不熟悉的故事书,读给他们听。读的时
的狗》则是对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阅读策略进 候,在某些地方停下来,让他们猜猜后面可能会
行运用。 发生什么。也可以开展亲子预测实践活动、伙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重在落实四 伴预测实践活动等。
点:一是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用上上一课学 4.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
到的方法预测;二是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说 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里,对本单元的预
说自己这么编写的理由,即说清楚预测的依据; 测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切实感受到预测真的很
三是对比故事结尾,比较自己的预测和故事的 有用,把预测策略的运用,指向真实的阅读经
原文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次感悟“预测要 历,体验预测带来的阅读乐趣,享受预测带来的
有依据”
“ 自己的预测与故事的实际内容不同 阅读成就。
时,可及时修正,再继续预测”;四是根据给出的 总之,本单元的学习,决不能定位成普通单
文章或书名,开展有关
“预测”的实践活动。 元的阅读课文,一定要考虑单元设计的特殊性,
《不会叫的狗》一课,继续实践预测阅读策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充分展现交流阅
略,借助课后习题“故事的几种结局可能是怎样 读思考的过程,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思考的
的?说说你的理由”
“ 听老师读故事的结局,看 乐趣。
看和自己的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让一边阅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解读与教学
设计
□ 李竹平

级下册的教材作一下比较。通过比较,有这样
一、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单元
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单元开篇多了一页单元导
首先,这是新学段(第二学段)的起点。看 读,这导读是给老师看的,更是给学生看的,让
新学段的第一个单元有什么特点,最好与二年 大家明白这个单元要学什么,要达成怎样的学

28 小学语文教师 2018.7-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