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0

全国高校公共选修课经典系列丛书

国学经典导读

李小成  赵孝悌  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国􀅰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 ( CIP) 数据

    国学经典导读 / 李小成ꎬ 赵孝悌著. —北京: 对


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ꎬ 2012
    ISBN 978 ̄ 7 ̄ 5663 ̄ 0573 ̄ 2

    Ⅰ􀆰 ①国􀆺 Ⅱ􀆰 ①李􀆺②赵􀆺 Ⅲ􀆰 ①国学 - 通俗读


物 Ⅳ􀆰 ①Z126 - 49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12) 第 262871 号

ⓒ  2012 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国学经典导读
李小成  赵孝悌  著
责任编辑: 赵  昕

对 外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出 版 社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 10 号    邮政编码: 100029
邮购电话: 010 - 64492338    发行部电话: 010 - 64492342
网址: http: / / www. uibep. com    E ̄mail: uibep@ 126. com

山东省沂南县汇丰印刷有限公司印装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成品尺寸: 170mm × 230mm    24􀆰 5 印张    439 千字
2012 年 12 月北京第 1 版    2012 年 12 月第 1 次印刷

ISBN 978 ̄ 7 ̄ 5663 ̄ 0573 ̄ 2


印数: 0 001 - 2 000 册    定价: 49􀆰 00 元
目  录

绪论…………………………………………………………………………………… 1
第一节  国学与经典…………………………………………………………… 1
第二节  国学的核心典籍……………………………………………………… 5
第三节  国学的主干———经学的演变 ……………………………………… 15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 23


第一节 « 周易» 概述 ……………………………………………………… 23
第二节 « 乾» 卦原著导读 ………………………………………………… 43
第三节 « 坤» 卦原著导读 ………………………………………………… 54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 63


第一节  孔子与 « 论语» …………………………………………………… 63
第二节 « 学而» 篇原著导读 ……………………………………………… 77
第三节 « 八佾» 篇原著导读 ……………………………………………… 90
第四节 « 述而» 篇原著导读 ……………………………………………… 104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 125


第一节  孟子与 « 孟子» ………………………………………………… 125
第二节 « 梁惠王» 原著 ( 选) 导读 ……………………………………… 131
第三节 « 告子» 原著 ( 选) 导读 ………………………………………… 135
第四节 « 尽心» 原著 ( 选) 导读 ………………………………………… 147

国学经典导读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 163


第一节 « 大学» 相关问题 ………………………………………………… 163
第二节 « 大学» 原著导读 ………………………………………………… 164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 185


第一节 « 中庸» 相关问题 ………………………………………………… 185
第二节 « 中庸» 原著导读 ………………………………………………… 188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 229


第一节 « 乐记» 相关问题 ………………………………………………… 229
第二节 « 乐记» 原著导读 ………………………………………………… 231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 271


第一节 « 学记» 相关问题 ………………………………………………… 271
第二节 « 学记» 原著导读 ………………………………………………… 275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 293


第一节 « 孝经» 及相关问题 ……………………………………………… 293
第二节 « 孝经» 原著导读 ………………………………………………… 295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 315


第一节  老子与 « 老子» ………………………………………………… 315
第二节 « 老子» 原著导读 ………………………………………………… 324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 341


第一节  庄子与 « 庄子» ………………………………………………… 341
第二节 « 庄子» 原著导读 ………………………………………………… 352

后记 ………………………………………………………………………………… 386


绪  论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精神风貌ꎬ 国学与经学的关
系ꎬ 理解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ꎮ
2􀆰 汲取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的精华ꎬ 并加以继承和
发扬ꎮ
二、 教学内容
要点:
1􀆰 国学的界定及其涵义ꎬ 儒家思想文化对构建和谐
社会的参考价值ꎮ
2􀆰 « 周易»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大影响及其在今天
所形成的 “ 周易热” ꎮ
3􀆰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在当今的现代价值ꎮ
4􀆰 老庄思想中 “ 天人合一” 观念对今天人们的启迪ꎮ

第一节  国学与经典

一、 国学的界定
“ 国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ꎮ 广义的国学是一个国家
修身、 齐家、 治国的所有学术与文化的总和ꎬ 涵盖了自然

国学经典导读

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门类ꎮ 国学以学科分ꎬ 应分为哲学、 史学、 宗教学、 文学、


礼俗学、 考据学、 伦理学、 版本学等ꎬ 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ꎻ 以思想分ꎬ 应分
为先秦诸子或儒、 道、 释三家等ꎬ 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ꎬ 其他列从属地
位ꎻ 国学以 « 四库全书» 分ꎬ 应分为经、 史、 子、 集四部ꎬ 但以经、 子部为重ꎬ
尤倾向于经部ꎮ 狭义的国学ꎬ 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ꎬ 它是国学
的核心内涵ꎬ 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ꎬ 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
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ꎮ 一般来说ꎬ 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ꎮ
就中国而言ꎬ 国学思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ꎮ

二、 国学的范围和研究对象
( 一) 国学的范围很难界定ꎬ 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看法
早先ꎬ 钱穆在其 « 国学概论» 弁言中说: “ 国学一名ꎬ 前既无承ꎬ 将来亦恐
不立ꎮ 特为一时代的名词ꎮ 其范围所及ꎬ 何者应列国学ꎬ 何者则否ꎮ 本书特应学
校教材讲义之需ꎬ 不得已姑采梁氏 « 清代学术概论» 大意ꎬ 分期叙述ꎮ 于每一
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ꎬ 略加阐发ꎮ 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
思想界流传变迁之大势ꎬ 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ꎮ 时贤或主以经、 史、
子、 集编论国学ꎬ 如章氏 « 国学概论» 讲演之例ꎮ” 钱穆觉得国学的定义很难
下ꎬ 为教学之方便ꎬ 姑且用之ꎮ 他在 « 国学概论» 中章节的编排ꎬ 就体现了对
国学范围和内容的认识ꎬ 认为国学是 “ 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传变迁之大
势” ꎮ
( 二) 国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传统古籍分类中的经、 史、 子、 集四大类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所列四部及其类别如下:
1􀆰 经部
经部分为 “ 易类” 、 “ 书类” 、 “ 诗类” 、 “ 礼类” 、 “ 春秋类” 、 “ 孝经类” 、
“ 五经总义类” 、 “ 四书类” 、 “ 乐类” 、 “ 小学类” ꎮ 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
儒家经典的名著ꎮ 重要书目如 « 子夏易传» 、 « 周易集解» 、 « 尚书正义» 、 « 东
坡书传» 、 « 禹贡论» 、 « 诗序» 、 « 毛诗正义» 、 « 诗集传» 、 « 周礼注疏» 、 « 仪
礼注疏» 、 « 春秋左传正义» 、 « 春秋公羊传注疏» 、 « 春秋穀梁传注疏» 、 « 春秋
释例» 、 « 春秋三传辨疑» 、 « 古文孝经孔氏传» 、 « 孝经正义» 、 « 孝经集传» 、
« 经典释文» 、 « 十三经解诂» 、 « 十三经字辨» 、 « 六经图» 、 « 孟子正义» 、 « 论
语义疏» 、 « 大学章句» 、 « 孟子传» « 四书人物考» 、 « 四书大全纂要» 、 « 乐
书» 、 « 乐律全书» 、 « 乐原» 、 « 尔雅注疏» 、 « 方言» 、 « 说文解字» 、 « 周秦刻

绪    论

石释音» 、 « 广韵» 、 « 集韵» ꎮ


2􀆰 史部
史部分为 “ 正史类” 、 “ 编年类” 、 “ 纪事本末类” 、 “ 别史类” 、 “ 杂史类” 、
“诏令奏议类” 、 “ 传记类” 、 “ 史抄类” 、 “ 载记类” 、 “ 时令类” 、 “ 地理类” 、 “ 职
官类” 、 “ 政书类” 、 “ 目录类” 、 “ 史评类” ꎮ 重要书目如: « 史记» 、 « 汉书» 、
« 后汉书» 、 « 三国志» 、 « 资治通鉴» 、 « 战国策» 、 «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 « 绎
史» 、 « 逸周书» 、 « 贞观政要» 、 « 东观奏记» 、 « 两汉诏令» 、 « 名臣经济录» 、
«晏子春秋» 、 « 杜工部年谱» 、 « 高士传» 、 « 两晋南北朝奇谈» 、 « 蛮书» 、 « 三辅
黄图» 、 « 元和郡县志» 、 « 长安志图» 、 « 华阳国志» 、 « 水经注» 、 « 唐六典» 、
« 翰林志» 、 « 通典» 、 « 文献通考» 、 « 西汉会要» 、 « 崇文总目» 、 « 直斋书录解
题» 、 « 石经考» 、 « 史通» 、 « 历朝通略» ꎬ 等等ꎮ
3􀆰 子部
子部分为 “ 儒家类” 、 “ 兵家类” 、 “ 法家类” 、 “ 农家类” 、 “ 医家类” 、 “ 天
文算法类” 、 “ 术数类” 、 “ 艺术类” 、 “ 谱录类” 、 “ 杂家类” 、 “ 类书类” 、 “ 小说
家类” 、 “ 释家类” 、 “ 道家类” ꎮ 重要书目如: « 孔子家语» 、 « 盐铁论» 、 « 朱子语
类» 、 « 六韬» 、 « 孙子» 、 « 司马法» 、 « 管子» 、 « 韩子» 、 « 齐民要术» 、 « 野菜
谱» 、 « 农书» 、 « 黄帝素问» 、 « 外科精义» 、 « 妇人大全良方» 、 « 星经» 、 « 数学
九章» 、 « 天学会通» 、 « 测量法义» 、 « 宅经» 、 « 唐开元占经» 、 « 古画品录» 、
«宋朝名画评» 、 « 书法正传» 、 « 考古图» 、 « 茶经» 、 « 竹谱» 、 « 白虎通义» 、 « 困
学纪闻» 、 « 艺文类聚» 、 « 事类赋» 、 « 册府元龟» 、 « 太平御览» 、 « 帝王经世图
谱» 、 « 玉海» 、 « 西京杂记» 、 « 世说新语» 、 « 大唐新语» 、 « 教坊记» 、 « 玉泉
子» 、 « 金华子» 、 « 山海经» 、 « 阴符经解» 、 « 老子注» 、 « 庄子注» 、 « 列子» 、
« 元真子» 、 « 金刚经» 、 « 佛祖统纪» ꎬ 等等ꎮ
4􀆰 集部
集部分为 “ 楚辞类” 、 “ 别集类” 、 “ 总集类” 、 “ 词曲类” 、 “ 诗文评类” ꎮ
重要书目如: « 楚辞章句» 、 « 楚辞集注» 、 « 扬子云集» 、 « 陶渊明集» 、 « 王子
安集» 、 « 李太白集» 、 « 杜工部集» 、 « 韩昌黎集» 、 « 柳河东集» 、 « 白香山
集» 、 « 文选» 、 « 古文苑» 、 « 文苑英华» 、 « 唐文粹» 、 « 唐文鉴» 、 « 乐府诗
集» 、 « 文心雕龙» 、 « 文心雕龙辑注» 、 « 文章缘起» 、 « 中山诗话» 、 « 四六标
准» 、 « 江 南 春 词» 、 « 文 苑 春 秋» 、 « 乐 府 原» 、 « 明 文 范 » 、 « 文 章 指 南 » 、
« 陶渊明集» 、 « 宋文钞» 、 « 中原文献» 、 « 十种唐诗选» 、 « 珠玉词» 、 « 花间
集» ꎬ 等等ꎮ

国学经典导读

三、 经与经典
( 一) 何者为经
圣人之言曰经ꎮ 东汉许慎 « 说文解字» 曰: “ 经ꎬ 织也ꎮ” 清代段玉裁 « 说
文解字注􀅰丝部» 曰: “ 织从丝谓之经ꎬ 必先有经ꎬ 然后有纬ꎮ” 经ꎬ 就是织布
机上的纵线ꎬ 这是 “ 经” 字的本义ꎮ 要织布先要固定经线ꎬ 然后纬线才能来回
穿梭ꎮ 程发轫说: “ 盖经丝在轴ꎬ 纬线在梭ꎮ 纬则一往一来ꎬ 有穿梭不息之象ꎻ
经则依轴排比ꎬ 有静居恒久之象ꎮ” ( « 国学概论» 上册) 由此ꎬ “ 经” 训为
“常” ꎮ « 庄子􀅰养生主» “ 缘督以为经” ꎬ 郭象注: “ 顺中以为常也ꎮ” 成玄英疏:
“ 经ꎬ 常也ꎮ” « 天道» 篇 “ 若昼夜之有经” ꎬ 成玄英疏: “ 经ꎬ 常也ꎮ” « 庚桑楚»
“ 愿闻卫生之经” ꎬ 成玄英疏: “ 经ꎬ 常也ꎮ”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曰: “ 夫
礼ꎬ 天之经也ꎮ” 杜预注云: “ 经者ꎬ 道之常ꎮ” 古人由织布时之竖线引申认为ꎬ
儒家宣扬的封建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封建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证ꎬ 是封建意识
形态的核心ꎬ 起 着 极 为 重 要 的 作 用ꎬ 因 此 把 它 们 称 为 经ꎮ 后 人 以 “ 经 ” 为
“ 常” 、 “ 常道” ꎬ 也就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ꎮ 统治者希望通过永恒的 “ 经” ꎬ 达
到封建社会永久存在的目的ꎬ 这当然是做不到的ꎮ
“ 经” 的内容起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 “ 六经” ꎬ 到汉武帝时ꎬ 立五经博士ꎮ
东汉到宋ꎬ “ 经” 的范围不断扩大ꎬ 乃至于 “ 十三经” ꎮ
( 二) 何谓经典
经典是人们读了爱不释手、 加以珍藏的书ꎻ 经典具有特异影响力ꎬ 它们不可
能从头脑中清除ꎬ 是潜藏在大脑的记忆中ꎻ 经典是每一次就像初读一般ꎬ 每一次
都是发现的航行ꎮ 简言之ꎬ 经典是具有典范性、 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ꎮ 台湾大学
的黄俊杰认为: 经典必须具有社会政治的内涵ꎬ 这种特质源于古代中国政教不
分ꎻ 经典必须有其形而上学的内涵ꎬ 以朱子为代表ꎻ 经典必须有心性论的内涵ꎬ
以王阳明的言论为代表ꎮ 在中国历史上ꎬ 提到经典ꎬ 一般指的是儒家的典籍ꎬ 如
« 汉书􀅰孙宝传» : “ 周公上圣ꎬ 召公大贤ꎮ 尚犹有不相说ꎬ 著於经典ꎬ 两不相
损ꎮ” «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 : “ 后重违母言ꎬ 昼修妇业ꎬ 暮诵经典ꎬ
家人号曰 ‘ 诸生’ ꎮ” 唐刘知几 « 史通􀅰叙事» : “ 自圣贤述作ꎬ 是曰经典ꎮ” 清
纪昀 «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 “ 祭祀之理ꎬ 制於圣人ꎬ 载于经典ꎮ” 这几
处所讲的经典指的就是儒家著作ꎮ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ꎬ 儒家学说被奉为统治思想ꎮ 它们利用这
个精神武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发展了封建文化ꎬ 最后也用它来摧残新的民

绪    论

主思想的萌芽ꎬ 阻止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ꎮ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ꎬ 曾经长时期地习


惯于把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ꎬ 把它们称为 “ 经” ꎮ
其实把典籍称之为经ꎬ 最初并不始于儒家著作ꎮ 我们从 « 庄子» 、 « 国语»
等书中看到ꎬ 先秦时期的经书并非专指儒家著作ꎬ 例如庄子就把墨子的著作称为
« 墨经» ꎮ 以后随着封建思想文化的发展ꎬ 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ꎬ 逐渐把经
书限于儒家的重要典籍ꎮ 特别是到了西汉武帝时ꎬ 朝廷确立了 “ 罢黜百家、 独
尊儒术” 的方针ꎬ 并且设立了五经博士ꎬ 从此儒家的思想及其著作便升到唯我
独尊的 “ 经典” 地位了ꎮ

第二节  国学的核心典籍

一、 国学的核心经典
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儒家经典ꎬ 而儒家思想
的核心是 “ 十三经” ꎮ
发展演变: 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 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ꎬ 最终形成
于南宋ꎮ 先秦ꎬ 六经: « 易» 、 « 诗» 、 « 书» 、 « 礼» 、 « 乐» 、 « 春秋» ꎻ 汉朝ꎬ 五
经: 以 « 易» 、 « 诗» 、 « 书» 、 « 礼» 、 « 春秋» 为 “ 五经” ꎬ 立于学官ꎮ 唐朝ꎬ 九
经: 唐朝时ꎬ « 春秋» 分为 “ 三传” ꎬ 即 « 左传» 、 « 公羊传» 、 « 穀梁传» ꎻ « 礼
经» 分为 “ 三礼” ꎬ 即 « 周礼» 、 « 仪礼» 、 « 礼记» ꎮ 这六部书再加上 « 易» 、
« 书» 、 « 诗» ꎬ 并称为 “ 九经” ꎬ 也立于学官ꎬ 用于开科取士ꎮ 晚唐ꎬ 十二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ꎬ 在国子学刻石ꎬ 内容除了 “ 九经” 之外ꎬ 还加上了 « 论语» 、
« 尔雅» 、 « 孝经» ꎮ 五代ꎬ 十一经: 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 “ 十一经” ꎬ 收
入 « 孟子» ꎬ 而排除 « 孝经» 、 « 尔雅» ꎮ 南宋ꎬ 十三经: 正式形成于南宋时 « 孟
子» 正式成为 “ 经” ꎬ 和 « 论语» 、 « 尔雅» 、 « 孝经» 一起ꎬ 加上原来的 “ 九
经” ꎬ 构成 “ 十三经” ꎮ
至此ꎬ 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ꎮ 清乾隆时期ꎬ 镌刻 « 十三
经» 经文于石ꎬ 阮元又合刻 « 十三经注疏» ꎬ 从此ꎬ “ 十三经” 之称及其在儒学
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ꎮ 清孔尚任 « 桃花扇􀅰逮社» : “ 你看十三经、
廿一史、 九流三教、 诸子百家、 腐烂时文、 新奇小说ꎬ 上下充箱盈架ꎬ 高低列肆
连楼ꎮ” 清昭连 « 啸亭续录􀅰石经» : “ 雍正中ꎬ 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ꎬ 立
志书十三经ꎬ 十余年乃成ꎮ” ( 参阅清顾炎武 « 日知录» 卷十八ꎻ 清钱泰吉 « 曝

国学经典导读

书杂记» 卷上)
« 十三经» 的内容极为宽博:
« 周易» 是占卜之书ꎬ 其外层神秘ꎬ 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ꎮ
« 尚书» 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ꎬ 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ꎮ
« 诗经» 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ꎬ 内分 “ 风” 、 “ 雅” 、 “ 颂” 三部分ꎬ
“ 风” 为土风歌谣ꎬ “ 雅” 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ꎬ “ 颂” 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
的舞曲歌辞ꎮ
« 周礼» 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ꎮ
« 仪礼» 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ꎮ
« 礼记» 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ꎮ
« 春秋» 三传是围绕 « 春秋» 经形成的著作ꎬ « 左传» 重在史事的陈述ꎬ
« 公羊传» 、 « 穀梁传» 重在论议ꎮ
« 论语» 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ꎮ
« 孝经» 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ꎮ
« 孟子» 专载孟子的言论、 思想和行迹ꎮ
« 尔雅» 训解词义ꎬ 诠释名物ꎬ 经学家多据以解经ꎮ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ꎬ “ 十三经” 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ꎬ 其地
位之尊崇ꎬ 影响之深广ꎬ 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ꎮ 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
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ꎬ 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 伦理道德的确立、 民风民俗
的导向ꎬ 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ꎮ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ꎮ

二、 « 十三经注疏»
“ 十三经” 各注释版本中ꎬ 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 « 十三经注疏» 最为
完善ꎬ 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ꎬ 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
书ꎮ 十三经注疏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ꎬ 号称善本ꎬ 但卷帙浩繁ꎬ 不便查
检ꎮ 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ꎬ 使用较方便ꎮ
« 周易正义» ꎬ 魏􀅰王弼、 晋􀅰韩康伯注ꎬ 唐􀅰孔颖达等正义ꎮ
« 尚书正义» ꎬ 魏􀅰王肃伪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等正义ꎮ
« 毛诗正义» ꎬ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等正义ꎮ
« 周礼注疏» ꎬ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ꎮ
« 仪礼注疏» ꎬ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ꎮ
« 礼记正义» ꎬ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ꎮ

绪    论

« 春秋左氏传正义» ꎬ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ꎮ


« 春秋公羊传注疏» ꎬ 汉􀅰何休解诂、 唐􀅰徐彦疏ꎮ
« 春秋穀梁传注疏» ꎬ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ꎮ
« 论语注疏» ꎬ 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ꎮ
« 孝经注疏» ꎬ 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ꎮ
« 尔雅注疏» ꎬ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ꎮ
« 孟子注疏» ꎬ 汉􀅰赵岐注、 宋􀅰孙奭疏ꎮ
« 十三经» 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ꎬ 就传统观念而言ꎬ « 易» 、 « 诗» 、 « 书» 、
« 礼» 、 « 春秋» 谓之 “ 经” ꎮ « 左传» 、 « 公羊传» 、 « 穀梁传» 属于 « 春秋经» 之
“传” ꎮ « 礼记» 、 « 孝经» 、 « 论语» 、 « 孟子» 均为 “ 记” ꎮ « 尔雅» 则是汉代经师
的训诂之作ꎮ 这十三种文献ꎬ 当以 “ 经” 的地位最高ꎬ “ 传” 、 “ 记” 次之ꎬ « 尔
雅» 又次之ꎮ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 “ 经” 的地位ꎬ 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ꎮ
南宋宿儒朱熹以 « 礼记» 中的 « 大学» 、 « 中庸» 与 « 论语» 、 « 孟子» 并列ꎬ 形
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 « 四书» ꎬ 并为官方所认可ꎮ

三、 十三经简介
( 一) « 周易»
原称 « 易» ꎬ 又称 « 易经» ꎬ 是古人卜卦用的书ꎮ 周朝统治者习惯用蓍草来
占卜吉凶ꎮ 称为占筮ꎮ 占卜时根据蓍草茎数量的奇、 偶ꎬ 排成各种卦ꎬ 再参照占
筮书的记述ꎬ 判断出吉凶ꎮ « 周易» 就是这类占筮书的一种ꎮ
« 周易» 中用 “ —” 和 “ - - ” 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表阳和阴ꎬ 分别称为阳
爻、 阴爻ꎮ 把—和 - - 叠列三层ꎬ 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ꎬ 叫做八卦ꎬ 又称经
卦ꎮ 即乾☰ꎬ 坤☷ꎬ 震☳ꎬ 巽☴ꎬ 坎☵ꎬ 离☲ꎬ 艮☶ꎬ 兑☱ꎮ 为了记住这八卦的
符号ꎬ 古人总结了顺口溜:
乾三连☰ꎬ 坤三断☷
震仰盂☳ꎬ 艮覆碗☶
离中虚☲ꎬ 坎中满☵
兑上缺☱ꎬ 巽下断☴
这八卦的每一卦代表一种物象ꎬ 一种事物ꎬ 如乾为天ꎬ 坤为地ꎬ 震为雷ꎬ 巽
为风ꎬ 坎为水ꎬ 离为火ꎬ 艮为山ꎬ 兑为泽ꎮ 对于每一卦象的含义还可以进一步引
申ꎬ 例如乾既代表天ꎬ 又可以代表国君、 朝廷、 君子、 男人、 刚健、 阳气等ꎬ 而
坤除了代表地外ꎬ 还可以代表臣子、 女人、 柔弱、 阴气等ꎮ 用八卦的卦象两两重

国学经典导读

叠ꎬ 又能组合成六十四卦ꎬ 称为别卦ꎮ 在 « 周易» 中ꎬ 对于每一卦以及卦中的


各爻ꎬ 都有阐述其意 义 的 解 说ꎬ 这 就 是 卦 辞 和 爻 辞ꎬ 它 们 是 « 周 易» 的 正 文
部分ꎮ
« 周易» 的作者和著作时代是怎样的? « 周易» 的起源为河图、 洛书ꎮ 传说
远古时代ꎬ 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ꎬ 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ꎬ 圣
人依此制定出八卦ꎮ 到了殷商末年ꎬ 周文王把八卦演为六十四卦ꎬ 春秋时期ꎬ 圣
人孔子为之作 « 易传» 十文ꎬ 即 « 十翼» ꎮ 可见 « 周易» 是不同时期由不同的
人写成的ꎮ 班固 « 汉书􀅰艺文志» 有 “ 人更三圣ꎬ 世历三古” 的说法ꎮ 就是说:
« 周易» 的成书ꎬ 经历了上古、 中古、 下古三个时代ꎬ 由伏羲、 文王、 孔子三个
圣人完成ꎮ 古代曾有伏羲氏、 神农氏推演八卦的说法ꎬ 那只是传说ꎬ 并不可信ꎮ
近代学者们根据卦辞、 爻辞记载的一些历史材料ꎬ 比较有把握地推断这部书是西
周初年的作品ꎬ 但具体的作者仍然难以判断ꎮ
现今传世的 « 周易» 中ꎬ 还包括解释经文的传ꎬ 称为十翼ꎮ 十翼是由 « 彖
传» 上下、 « 文言» 、 « 系辞» 上下、 « 说卦» 、 « 序卦» 、 « 象» 上下、 « 杂卦» 等
十部分组成的ꎮ 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ꎬ 而且也不是作于同一时代ꎮ 据研究ꎬ « 彖
传» 写作最早ꎬ 似在春秋、 战国交替之际ꎬ 其余的则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了ꎮ 这十翼对 « 周易» 的解释未必都能符合经文的原意ꎬ 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它
们去理解 « 周易» 的正文ꎮ
« 周易» 本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ꎬ 但是书中在讲到阴阳二者之间的矛盾变化
时ꎬ 也反映了古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ꎮ 到了汉朝ꎬ « 周易» 被尊为六经之
首ꎬ 人们认为它包含了其他各经最根本的道理ꎮ 汉朝在国家学校中教授 « 周易»
的博士就有施、 孟、 梁丘三家ꎻ 此外ꎬ 民间还有大约十家ꎬ 它们都属于不同的流
派ꎮ 20 世纪 70 年代ꎬ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帛书 « 周易» 的残本ꎮ 它同
今天流行的 « 周易» 相比ꎬ 虽然六十四卦的卦名全都相同ꎬ 但是卦的次序却很
不一样ꎮ 汉朝的学者们大多以象数之学来讲解 « 周易» ꎬ 也就是依据形象和数量
来推测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ꎬ 因此 « 周易» 常常成为他们预言灾异
的工具ꎮ 三国时期ꎬ 王弼改变了大谈象数的风气ꎮ 他注释 « 周易» 主要是借机
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ꎮ 王弼在注中糅合了 « 老子»、 «庄子» 的道家学说ꎬ 为魏晋
时期的 “玄学” 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ꎮ 在古代有大量解说 «周易» 的著作ꎬ 除了
一部分涉及古代哲学思想的以外ꎬ 还有许多是宣扬封建迷信的ꎬ 必须注意把它们区
分开来ꎮ


绪    论

( 二) « 尚书»
原来仅称为 « 书» ꎬ 是中国夏、 商、 周时代一些政治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
编ꎬ 其中也包括某些追述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ꎬ 因此它属于政治书ꎮ 春秋以后ꎬ
« 书» 被儒家学者们尊奉为经典ꎬ 称之为 « 书经» ꎮ 自汉朝开始ꎬ 又称它为 « 尚
书» ꎮ “ 尚” 即是 “ 上” ꎬ “ 尚书” 就是指上古时代的史书ꎮ
最初 « 尚书» 中保存的历史文献是很多的ꎮ 至西汉初年ꎬ 由山东人伏生传
授下来的 « 尚书» 只有 28 篇了ꎮ 这部 « 尚书» 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文字抄写
的ꎬ 所以汉朝人称它为 “ 今文尚书” ꎮ 传授今文 « 尚书» 的学者们常常利用阴阳
五行的观点阐发他们的迷信思想ꎬ 形成了 « 尚书» 的今文经学派ꎬ 并且由朝廷
立为博士官ꎮ 西汉中期以后ꎬ 又多次发现先秦时期用古文字体抄写的 « 尚书» ꎬ
人们称之为 “ 古文尚书” ꎮ 它比今文 « 尚书» 多 16 篇ꎮ 东汉学者贾逵、 马融、
郑玄等人对古文 « 尚书» 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ꎮ 他们多从名物制度、 文字训诂
等角度来解释经文ꎬ 形成了 « 尚书» 的古文经学派ꎮ 在汉朝ꎬ 古文 « 尚书» 未
被朝廷所承认ꎬ 没有能立于学官ꎬ 以致西晋以后它全部散失ꎬ 现今只能看到它的
篇目名称了ꎮ 东晋时期ꎬ 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贡献了一部 « 尚书» ꎬ 共 58 篇ꎮ
梅赜根据一些散佚的 « 尚书» 文字ꎬ 编撰成所谓古文 « 尚书» 25 篇ꎬ 后人称之
为 “ 伪古文尚书” ꎮ 梅赜同时又吸收了原来今文 « 尚书» 的 28 篇 ( 但被离析为
33 篇了) ꎬ 共凑成 58 篇ꎮ 这就是现今通行的 « 十三经注疏» 本 « 尚书» ꎬ 它实
际上是由今文 « 尚书» 和伪古文 « 尚书» 两部分合成的ꎮ 此外ꎬ 梅赜还贡献出
一部 « 尚书孔氏传» ꎬ 十三卷ꎬ 说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 « 尚书» 之作ꎮ 这部
书后来经清朝学者们考定ꎬ 实系后人伪造ꎬ 于是称它为伪 « 孔安国尚书传» ꎬ 但
也收入 « 十三经注疏» 之中了ꎮ
( 三) « 诗经»
最初只称为 « 诗» ꎬ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ꎬ 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
为经ꎬ 以后称为 « 诗经» ꎮ 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 ( 公元前 11 世纪) 下至春
秋中叶 ( 前 6 世纪) 约五百年间的诗歌ꎬ 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 305 篇ꎮ 这些诗
分为 « 风» 、 « 雅» 、 « 颂» 三大类ꎮ « 风» 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ꎬ 其中有
揭露、 斥责统治者的残暴压迫ꎬ 也有对庶民的爱情、 劳动等社会生活的歌颂ꎮ
« 雅» 又分为 « 大雅» 和 « 小雅» ꎮ « 大雅» 主要是颂扬周统治者的文治武功ꎬ
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涉及周初及 “ 宣王中兴” 等有价值的史料ꎮ « 小雅» 多是西周
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ꎬ 内容以反映王室统治危机的政治诗为主ꎮ « 颂» 主要是
统治者敬神祭祖的庙堂颂歌ꎮ 需要指出的是ꎬ « 风» 、 « 雅» 、 « 颂» 三部分在内

国学经典导读

容上不是截然分清的ꎬ 它们也有混杂交错的情况ꎮ 这三部分的区别ꎬ 除了在内容


上各有侧重外ꎬ 还有音乐方面的不同ꎮ 一般地说ꎬ 十五国 « 风» 要配以具有地
方特色的民间乐曲歌唱ꎻ « 雅» 大多是用西周都城镐京 ( 今陕西西安市西) 一带
乐调谱曲的ꎻ « 颂» 的配乐表现出庄重、 肃穆的特点ꎮ
古代传说周王朝有定时派人到民间搜集诗歌的做法ꎬ 叫做 “ 采诗” ꎮ 这大约
就是 « 诗经» 的最早来源ꎮ 在周朝上层社会的政治活动中ꎬ 人们常常借用 « 诗»
的一章或一两句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ꎮ 所以孔子曾经告诫他的儿子伯鱼说ꎬ
“ 不学 « 诗» ꎬ 无以言ꎮ” ( « 论语􀅰季氏» ) 不学 « 诗» 便无法和人交谈ꎮ
« 诗经» 传至汉代ꎬ 有齐、 鲁、 韩、 毛四家ꎮ 其中前三家都属于今文诗学ꎬ
西汉时得到朝廷的承认ꎬ 立于学官ꎬ 各设了博士官并教授门徒ꎮ 今文诗学至魏晋
以后逐渐衰亡ꎮ 毛 « 诗» 相传为西汉初年毛亨、 毛苌所传授ꎬ 属于古文诗学ꎮ
现今传世的是毛 « 诗» ꎬ 共 311 篇ꎬ 其中有 6 篇仅存名而无诗文ꎮ « 诗经» 中记
载了许多周人早期的开发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ꎬ 因此它不仅作为文学巨著
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ꎬ 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具
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ꎮ
( 四) « 仪礼»
原来只叫 « 礼» ꎬ 汉朝时又称它为 « 士礼» 、 « 礼经» ꎬ 到了晋代才称为 « 仪
礼» ꎮ
讲究各种典礼仪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ꎮ 儒家希望通过 “ 礼” 来区分人
们的贵贱尊卑地位、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ꎬ « 仪礼» 就是详细记载古代各种礼仪的
书ꎮ 传说此书是周公所作ꎬ 但缺少根据ꎮ « 史记» 等书则认为它出于孔子之手ꎮ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ꎬ « 仪礼» 成书约在东周时期ꎬ 不过书中记载的各种典礼仪
式ꎬ 应该在成书以前就存在了ꎮ 孔子很注重采辑、 整理各国礼仪ꎬ 他把演习礼仪
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内容ꎬ 甚至在他游说列国的路途中ꎬ 也坚持与弟子们在大树
下演习礼仪ꎮ
现今传世的 « 仪礼» 包括: 士冠礼、 昏 ( 婚) 礼、 士相见礼、 乡饮酒礼、
聘礼、 觐礼、 丧服、 士丧礼等ꎬ 共 17 篇ꎮ 它们记载了周朝统治阶级的加冠、 婚
丧、 交际、 敬老、 宴饮、 外交、 觐见、 祭祀等各种礼仪ꎮ 西汉初年ꎬ 由鲁高堂生
传授下来的 « 士礼» 即今 « 仪礼» 17 篇ꎬ 至西汉中期分为戴德 ( 大戴) 、 戴圣
( 小戴) 、 庆普三家礼学ꎬ 它们都属于今文经学派ꎬ 朝廷也设立了博士官ꎮ 1959
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汉代抄在简上的 « 礼» 多篇ꎬ 为我们校定今本 « 仪礼»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子ꎮ 另据 « 汉书􀅰艺文志» 记载ꎬ 又有 « 礼古经» 56 篇ꎬ
10
绪    论

是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 « 礼经» ꎬ 其中有 17 篇与今文的 « 仪礼» 内容基本相同ꎮ


至于另外的 39 篇ꎬ 汉代称为 « 逸礼» ꎬ 早已失传ꎮ
( 五) « 礼记»
先秦时期ꎬ 儒家学者们在传习 « 仪礼» 的同时ꎬ 也传授一些有关的参考资
料ꎮ 这些资料可以进一步解释、 补充 « 仪礼» 经文ꎬ 阐发其经义ꎬ 人们称之为
“ 记” ꎮ 当时这种 « 记» 很多ꎬ 作者也只一两个人ꎮ 至西汉时期ꎬ 礼学家们也都
各自选取一些 « 记» 作为讲授 « 仪礼» 的辅助教材ꎮ 这些 « 记» 流传到东汉中
期ꎬ 只剩下了两种: 一种是相传为戴德选辑的 85 篇本的 “ 大戴礼” ꎻ 另一种是
相传为戴圣选辑的 49 篇本ꎬ 称为 “ 小戴礼” ꎮ 东汉学者郑玄为其中的 49 篇本作
了注解ꎬ 从而使它的影响越来越大ꎬ 由原来从属于 « 仪礼» 的地位转变为独立
成书ꎬ 人们称它为 « 礼记» ꎮ 在唐代ꎬ « 礼记» 更被列为九经之一ꎬ 它与 « 仪
礼» 、 « 周礼» 鼎足而三ꎬ 称为 “ 三礼” ꎮ
« 礼记» 是一部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 杂说汇编ꎮ 它的内容庞杂ꎬ 大体
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有专为说明 « 仪礼» 的ꎬ 如 « 冠义» ꎬ « 昏义» 、 « 乡饮酒
义» 等篇ꎻ 有杂记丧服、 丧事的ꎬ 如 « 檀弓» 、 « 丧大记» 、 « 问丧» 等篇ꎻ 有记
述各种礼节、 礼制和守则的ꎬ 如 « 投壶» 、 « 礼器» 、 « 明堂位» 、 « 曲礼» 、 « 内
则» 等篇ꎻ 有记述孔子言论的 ( 其中许多是假托孔子之名来阐发儒家的言论) ꎬ
如 « 仲尼燕居» 、 « 孔子闲居» 等篇ꎻ 有比较系统地论述儒家某一思想的论文ꎬ
如 « 礼运» 、 « 学记» 等篇ꎮ 此外还有一篇属于授时颁政的 « 月令» ꎬ 记述了夏
历一年十二月的时令及有关的事物ꎮ « 礼记» 中有些篇章如 « 大学» 、 « 中庸»
等ꎬ 谈及儒家关于如何修养道德、 为人处世的哲学伦理观念ꎬ 被后世理学家编入
« 四书» 中ꎬ 加以大力宣扬ꎮ « 礼记» 中还有 « 学记» 、 « 乐记» 两篇ꎬ 从理论上
对教育、 音乐作了精辟的论述ꎬ 至今仍可资借鉴ꎮ
« 仪礼» 仅仅记载了一些礼仪制度ꎬ 而 « 礼记» 则更多地论述了这些典礼制
度的意义、 作用ꎬ 从理论上阐述了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儒家的 “ 礼治” 思想ꎮ
« 礼记» 对于封建统治者强化思想文化统治、 利用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 言
行ꎬ 可以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ꎬ 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ꎬ 在儒
家经典著作中的地位也不断地上升ꎮ
( 六) « 周礼»
原名 « 周官» ꎬ 西汉末年ꎬ 学者刘歆将它改名为 « 周礼» ꎮ 这是一部记载政
治制度的书ꎮ
关于 « 周礼» 的成书ꎬ 过去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ꎬ 今文经学家则指
11
国学经典导读

斥为刘歆所伪造ꎮ 现在一般学者都认为这部书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搜集了周王
室的官制以及春秋时各国政治制度ꎬ 并根据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排比而成的
汇编ꎮ 据 « 汉书» 河间献王本传记载ꎬ 汉景帝时ꎬ 河间献王搜集到流散在民间
的古本 « 周官» ꎬ 才使此书为世人所知ꎮ 因为这部书是古文经ꎬ 所以长期遭到古
代今文经学家的诋毁ꎮ
« 周礼» 记有三百多种所谓周朝的职官ꎬ 并对其所司职务作了介绍ꎬ 其中也
涉及周代的一些典章制度ꎮ 全书共由 « 天官冢宰» 、 « 地官司徒» 、 « 春官宗伯» 、
« 夏官司马» 、 « 秋官司寇» 、 « 冬官司空» 等六大部分组成ꎮ 书中的 « 冬官司空»
早已佚失ꎬ 西汉时以先秦古籍 « 考工记» 补入ꎮ « 周礼» 一书对后世的政治有较
大影响ꎬ 诸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 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改革官制以及宋代的王
安石变法等政治改革ꎬ 都曾以 « 周礼» 为号召ꎬ 试图以此为依据ꎮ
近代学者曾以周代铜器铭文所记职官对照 « 周礼» 的官制进行考查ꎬ 找出
一些不相符合之处ꎬ 以此证明 « 周礼» 系战国人所杜撰ꎬ 并非是周朝政治制度
的如实纪录ꎮ 然而 « 周礼» 中记述的另外一些制度ꎬ 又确实在周代实行过ꎬ 这
可以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那里得到证实ꎮ 因此ꎬ 这部书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重
视ꎮ « 周礼» 是我们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ꎮ
( 七) « 春秋» 及其三传
“ 春秋” 曾经作为东周各国史书的通称ꎬ 同时也是春秋时期鲁国史书的专
称ꎮ 现存的 « 春秋» 一书记述了鲁隐公元年 ( 前 722 年) 至鲁哀公十四年 ( 前
481 年) 共 244 年间的鲁国历史ꎮ 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ꎮ 据记载ꎬ
孔子曾对 « 春秋» 进行了修订、 整理ꎬ 并且把它列为六经之一ꎬ 作为教授学生
历史知识的重要教科书ꎮ 相传孔子在修订 « 春秋» 时ꎬ 曾经运用一些隐微的言
辞ꎬ 暗喻、 示意某种深远的意义ꎬ 后世儒家学者们把孔子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
贬的所谓 “ 春秋笔法” 称为 “ 微言大义” ꎮ 例如 « 春秋» 经于鲁隐公元年下说
“ 郑伯克段于鄢” ꎮ « 左传» 对此则解释说ꎬ 由于共叔段的表现违背了做弟弟的伦
常ꎬ 所以 « 春秋» 经不用 “ 弟” 字称呼他ꎻ 这一事件如同两个国君之间争权ꎬ
所以用 “ 克” 字ꎻ 又由于共叔段的失败是因郑庄公蓄意逼迫造成的ꎬ 所以经文
不称郑庄公的谥号ꎬ 而用 “ 郑伯” ꎬ 以批评他对弟弟有失教诲ꎮ 不过我们今天看
来ꎬ « 春秋» 经的这种 “ 微言大义” 被古人过分渲染、 夸大了ꎮ
古代为 « 春秋» 经作的传ꎬ 流传至今有三部ꎬ 即 « 春秋左氏传» 、 « 春秋公
羊传» 和 « 春秋穀梁传» ꎮ « 春秋» 经本来有自己的单行本ꎬ 后来按照编年次序ꎬ
人们把它同各种传文合并起来ꎬ 先列经文ꎬ 后述传文ꎮ 经文对史事介绍十分简
12
绪    论

短、 概括ꎬ 所以后世学者都要配合传文加以研读ꎮ
« 春秋左氏传» 又称 « 左氏春秋» 或 « 左传» ꎮ 旧传作者为春秋时的左丘
明ꎬ 近代学者们根据 « 左传» 中所述史事ꎬ 认为它当成书于战国初年ꎮ « 左传»
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 ( 前 722 年) ꎬ 终于鲁悼公四年 ( 前 464 年) ꎬ 比 « 春秋»
经多出 17 年ꎻ « 左传» 所记史事更延至鲁悼公十四年 ( 前 454 年) ꎬ 比 « 春秋»
经晚 27 年ꎮ
« 左传» 以叙事为主ꎬ 书中用大量史实补充、 说明了 « 春秋» 经ꎬ 有时也订
正 « 春秋» 经的某些错误ꎮ 因此 « 左传» 有助于我们了解 « 春秋» 经的那些概
括、 简略的记载ꎬ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代史料ꎬ 加之它叙事生动流畅ꎬ 成为中
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和文学著作ꎮ
« 左传» 成书于战国时期ꎬ 本是用战国时的古文字写成的ꎬ 因此在汉代它属
于古文经传ꎬ 而且长时期只在民间传授ꎬ 未能被朝廷立于学官ꎮ « 春秋公羊传»
也称 « 公羊春秋» 或 « 公羊传» ꎬ « 春秋穀梁传» 也称 « 穀梁春秋» 或 « 穀梁
传» ꎮ 它们的编年都与 « 春秋» 经一样ꎮ 古代学者曾经认为 « 公羊传» 和 « 穀
梁传» 分别为战国时的学者公羊高和穀梁赤所撰写ꎬ 并且二人同受学于孔子的
学生子夏ꎮ 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根据ꎮ 可以肯定的是ꎬ 二书在战国时仅是口
传心授ꎬ 直到西汉初年才用隶书字体写成定本ꎬ 因此它们都有属于今文经传ꎮ
« 公羊传» 和 « 穀梁传» 的内容都有着重于解释 « 春秋» 经文ꎬ 很少述说
史事ꎬ 所以它们不是史书ꎬ 只是儒家后学们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阐释 « 春秋»
“ 微言大义” 的著作ꎮ « 公羊传» 、 « 穀梁传» 二书的作者是要把所谓孔子的 “ 春
秋笔法” 点破、 说明ꎬ 让人明了其中的意义ꎮ 不过ꎬ 实际上这两部书的内容冗
长空洞ꎬ 所讲的 “ 大义” 也未必符合 « 春秋» 的原旨ꎮ 同 « 左传» 相比ꎬ 这两
部书没有给我们提供新的史料ꎬ 也谈不上文学价值ꎮ 不过汉代及以后历代的今文
经学家常常利用它们来发挥自己的政治观点ꎬ 把它们作为议论时事的理论根据ꎬ
因此这两部儒家经传、 特别是 « 公羊传» ꎬ 在中国古代经学史、 思想史上还是有
一定影响的ꎮ
( 八) « 论语»
这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和他的少数弟子的言语行事的记录ꎬ 其
成书在战国初期ꎮ « 论语» 在西汉时还只作为经书的辅翼ꎬ 被看作是传、 记一类
的著作ꎮ 直到东汉时ꎬ 才作为正式经书列入 “ 七经” 之中ꎮ
孔子名丘、 字仲尼 ( 前 551 - 前 479 年) ꎬ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ꎬ 也是春秋
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ꎮ 孔子一生的学术活动以及他创立的儒家学
13
国学经典导读

说ꎬ 对于传播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ꎮ « 论语» 是研究孔子思想和


儒家早期学说的最基本的依据ꎬ 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 教育史、 文化史的重
要文献ꎮ
«论语» 一书传到汉朝时ꎬ 已有三种不同的本子ꎬ 即今文本的 « 鲁论» 、 « 齐
论» 以及古文本的 « 古论» ꎮ 现今传世的 « 论语» ꎬ 是东汉学者郑玄参照上述各
种本子整理而成的ꎬ 共 20 篇ꎮ 汉代以后ꎬ « 论语» 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ꎮ 南
宋时ꎬ 理学家朱熹把 « 论语» 同 « 孟子» 、 « 中庸» 、 « 大学» 合为 « 四书» ꎬ 并
为之作集注ꎬ 使 « 论语» 在宣扬封建礼教方面ꎬ 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ꎮ
( 九) « 孟子»
这是一部记录孟轲言论行事、 包括他和当时人及门人弟子们相互问答的谈话
记录ꎮ « 孟子» 一书主要是由孟轲的门人万章、 公孙丑二人所记ꎬ 大约孟轲本人
也亲自进行过润色ꎮ 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 伦
理、 教育等思想ꎮ
孟子名轲ꎬ 字子舆 ( 约前 372 - 前 289 年) ꎬ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ꎮ 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ꎮ 在封建社会ꎬ 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
继承者ꎬ 他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ꎬ 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ꎮ 孟子在
政治上提倡 “ 民贵君轻” 思想ꎬ 是有进步意义的ꎬ 但是他主张恢复古代的井田
制度以及宣扬人性善等思想ꎬ 则反映了他的好古、 唯心观点ꎮ
在汉代ꎬ « 孟子» 同 « 论语» 一样ꎬ 仅被当作 “ 传” 、 “ 记” 一类著作ꎮ 直
到宋代ꎬ « 孟子» 才由理学家们作为经书列入 “ 十三经” ꎮ 南宋朱熹把它编入
« 四书» ꎬ 并为之作集注ꎬ 更加深了它在封建文人中的影响ꎮ « 孟了» 现今只存七
篇ꎮ 相传另有 “ 外书” 四篇ꎬ 早已佚失ꎬ 今本 “ 外书” 系明人伪作ꎮ
( 十) « 孝经»
今本 « 孝经» 仅 1 799 字ꎬ 分为十八章ꎬ 基本内容是儒家倡导的封建孝道ꎬ
宣扬 “ 孝ꎬ 德之本也” 、 “ 夫孝ꎬ 始于事亲ꎬ 中于事君ꎬ 终于立身” 等说教ꎮ 虽
然 « 孝经» 通篇提倡行孝ꎬ 但也由讲孝进而劝 “ 忠” ꎬ 主张孝子对待国君应该忠
贞不贰ꎮ 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 « 孝经» 十分重视ꎬ 要求所有的读书人都必
须熟读它ꎬ 特别是汉代ꎬ 是读书人第一部必读的书ꎮ
« 孝经» 在内容上ꎬ 有许多地方抄袭了 « 左传» 、 « 孟子» 、 « 荀子» 等书ꎬ
有时是撮取其大意加以复述ꎬ 加上书中某些方面内容陈腐、 文字粗陋的缺点ꎬ 因
此它有明显的局限性ꎮ
关于 « 孝经» 的作者ꎬ 历来有 “ 孔子” 、 “ 曾子” 、 “ 孟子门人” 等多种说
14
绪    论

法ꎬ 但都不足信ꎬ 不过认为总是孔门后学所作ꎬ 当不致有误ꎮ « 孝经» 成书于战


国末期ꎬ 东汉时 被 列 为 “ 七 经” 之 一ꎮ 汉 代 曾 有 古 文 « 孝 经» ꎬ 南 北 朝 时 已
亡佚ꎮ
( 十一) « 尔雅»
这是一部古代训诂知识的汇编ꎬ 即对古代经典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的书ꎮ 所以
« 尔雅» 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ꎬ 后世经学家常常用它来解说儒家
经义ꎮ
« 尔雅» 共十九篇ꎮ 前三篇 « 释诂» 、 « 释言» 、 « 释训» 为一般词语的解释ꎬ
其余则按各种名物分类解释ꎬ 如 « 释亲» 、 « 释器» 、 « 释山» 、 « 释草» 、 « 释鸟» 、
« 释畜» 等等ꎮ 关于 « 尔雅» 的作者ꎬ 旧说或认为周公所著ꎬ 或指为孔子及其弟
子所作ꎬ 也有人以为出于汉代儒生之手ꎮ 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ꎮ 据近世学
者们的研究ꎬ « 尔雅» 一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ꎬ 它是缀辑多家训诂材料汇编而成
的ꎮ « 尔雅» 大约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ꎬ 后来又经过汉初学者们增补润色ꎬ 最后
才成为今本的样子ꎮ

第三节  国学的主干———经学的演变

一、 早期的儒家学派
在中国文化史上ꎬ 开创私人讲学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人ꎬ 当首推孔子ꎮ 不过孔
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ꎬ 也仅是其中的一家ꎬ 当时并未显
露出它在学术上、 政治上占有什么特殊地位ꎮ 儒家学派在传授过程中ꎬ 也没能保
持内部的完全一致ꎮ 以致孔子之后ꎬ 儒家逐渐分为八个流派ꎮ « 韩非子» 中就提
到ꎬ 在战国时期 “ 有子张之儒ꎬ 有子思之儒ꎬ 有颜氏之儒ꎬ 有孟氏之儒ꎬ 有漆
雕氏之儒ꎬ 有仲良氏之儒ꎬ 有孙氏之儒ꎬ 有乐正氏之儒” ꎮ 他们有的也撰写著
作ꎬ 在 « 汉书􀅰艺文志» 的 « 诸子略» 中就记有 « 子思子» 、 « 曾子» 、 « 漆雕
子» 、 « 孙卿子» ( 即 « 荀子» ) 等书ꎮ 这些著作在当时并未被视为经典ꎬ 有的甚
至不久就失传了ꎮ 在这八派之中ꎬ 以孟子 ( 他属于子思子的传人) 和荀子两派
影响最大ꎬ 它们在孔子儒家的基础上有了不同的发展ꎬ 最终使它们处于完全对立
的地位ꎮ 孟学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ꎬ 主张人性善ꎻ 在孔子仁义观点的基础
上ꎬ 宣扬 “ 王道” ꎬ 反对霸道ꎻ 并且主张效法古代圣贤治理国家的做法ꎬ 即所谓
“ 法先王” ꎮ 因此它很容易同阴阳、 五行观点相结合ꎬ 到了汉代发展为今文经学ꎬ
15
国学经典导读

并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儒学的正统ꎮ 荀学则发挥了儒家的礼治思想ꎬ 主张效法当


代有作为的圣贤ꎬ 即所谓 “ 法后王” ꎮ 荀学否认命运ꎬ 轻视仁义ꎬ 强调 “ 礼” 是
区别贵贱尊卑的规矩、 准绳ꎬ 宣扬以礼治来端正等级名分ꎬ 用刑法对付各种反抗
行为ꎬ 因此它后来很容易同名、 法学说合流ꎮ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就是荀子的学
生ꎮ 荀学还对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有所发展ꎬ 在哲学上同孟学存在着根本分歧ꎮ
战国时期ꎬ 中国处于封建割据的战争状态ꎬ 这时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ꎬ 要
求实现政治上的和平和统一ꎮ 然而儒家的仁义思想解决不了这个重大的社会难
题ꎬ 它也就不被各国统治者所重视ꎮ 这时主张 “ 强制” 和 “ 暴力” 的法家学说
则很自然地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ꎮ 在这期间ꎬ 秦国由于实行了比较彻底的变法ꎬ
通过奖励耕战ꎬ 使得国力很快强大起来ꎮ 到了秦始皇时ꎬ 终于通过武力消灭了山
东六国ꎬ 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ꎮ 不过ꎬ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ꎬ 秦始皇
未能针对和平、 统一形势变换指导思想和采取新的政策ꎬ 而是继续推行法家的暴
力方针ꎬ 对人民进行空前的横征暴敛ꎬ 利用严酷的刑罚限制人民的言行ꎬ 因此秦
王朝只经过两代皇帝便被推翻了ꎮ 秦朝的短命为尔后的西汉统治者提出了一个不
可回避的问题ꎬ 即在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下ꎬ 封建地主阶级应该采取怎样的指导
思想和政策来治理国家? 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才得到解决ꎮ

二、 经学在汉代的发展
( 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
在西汉前期ꎬ 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 ( 传说中的黄帝和春秋时的老子) 道
家思想ꎮ 西汉王朝吸取秦朝覆灭的教训ꎬ 从道家 “ 清静无为” 思想出发ꎬ 针对
秦朝的残暴统治而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ꎬ 使得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ꎮ 与此
同时ꎬ 西汉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儒家对秦朝暴虐统治的批评ꎬ 赞成儒家倡导的仁
政ꎮ 刘邦最初十分鄙视儒生ꎬ 认为儒学烦琐而迂阔ꎮ 但是后来他也笼络了一批有
才干的儒生ꎬ 如郦食其、 随何等人ꎬ 利用他们为自己争夺天下效力ꎮ 刘邦登上皇
帝宝座后ꎬ 又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了一套君臣礼仪ꎬ 从礼制方面加强了他的统治地
位和威严ꎬ 刘邦在死前的一年ꎬ 甚至用太牢 ( 牛、 羊、 豕三牲具备的祭礼) 隆
重地祭祀了孔子ꎮ
至汉文帝、 汉景帝的西汉前期ꎬ 由于统治者推崇道家的 “ 无为” 思想ꎬ 反
映在政治上则是面对地方诸侯王国势力的增长而无所作为ꎬ 使诸侯王国的势力得
以恶性膨胀ꎬ 造成干弱枝强和局面ꎬ 这就最终酿成了景帝三年 ( 前 154) 的吴楚
七国之乱ꎮ 这次叛乱终于被平定了ꎬ 它促使统治者认识到ꎬ 有必要在意识形态领
16
绪    论

域重新寻求更有效的理论作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ꎮ 于是封建统治者就把这时的
儒家学说当作得力的思想武器ꎬ 利用它宣扬的 “ 君权神授” 、 “ 大一统” 等思想
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ꎮ 这就是汉武帝实行 “ 罢黜百家ꎬ 独尊儒术” 方针的根本
原因ꎮ 另一方面汉武帝实行的 “ 独尊儒术” ꎬ 实际上还是与法治相配合ꎬ 儒法兼
施ꎬ 也就是对被统治者并用安抚与镇压两手ꎮ
汉武帝实行 “ 独尊儒术” 政策ꎬ 使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
思想ꎮ 儒家 “ 大一统” 的观念深入人心ꎬ 大家都赞成统一ꎬ 把分裂看成是暂时
的ꎬ 这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有积极影响的ꎮ 同时ꎬ 儒家的许多观点ꎬ 如讲
仁义、 谦让ꎬ 讲孝道、 讲信用等也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观念了ꎮ
( 二) 两汉时期经学的今古之争
汉代的儒家内部分为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ꎮ 本来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著
作ꎬ 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ꎬ 绝大部分已被销毁了ꎮ 西汉建立后ꎬ 这些典籍的先秦
古文旧本大都没有传下来ꎬ 它们主要是由战国以来的学者们通过口传心授ꎬ 传诵
下来的ꎮ 当西汉社会生活稳定下来以后ꎬ 人们便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把这些儒家经
典一一抄录下来ꎬ 写成定本ꎬ 为今文经ꎮ 另一方面ꎬ 西汉时期人们又多次从民间
和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了一些先秦时用六国古文字书写的儒家典籍ꎬ 被称为古文
经ꎮ 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ꎬ 原只是抄录文字不同ꎬ 但是后来却形成了两个学
术上的派别: 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ꎮ 这两个学派各立门户ꎬ 各有师法ꎬ 它们
对孔子的评价、 对六经的解释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等都存在很大分歧ꎮ
两派的对立首先表现在对六经的作者有不同的看法ꎮ 今文经学派认为六经都
是孔子手定的ꎬ 先有孔子然后有六经ꎬ 孔子之前无所谓经ꎬ 孔子是开辟经学的创
始人ꎮ 古文经学派则认为ꎬ 六经不过是古代传下来的史料文献ꎬ 并非始于孔子ꎬ
但他们却往往把著作六经者假托为周公等所谓先圣ꎮ
从学术观点上看ꎬ 西汉今文经学派以 « 公羊传» 为阐发其主要思想的经典ꎬ
董仲舒是主要代表人物ꎻ 古文经学派则把 « 周礼» 奉为主要经典ꎮ 但是ꎬ 西汉
时期ꎬ 今文经学得到统治者的承认ꎬ 在思想学术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ꎮ 今文经立
于学官ꎬ 在朝廷设立了五经博士ꎬ 这些博士都是对某一经有着专门研究的今文经
学家ꎮ 古文经学派则一直处于被贬斥的地位ꎬ 未能立于学官ꎬ 只是在民间流传ꎮ
西汉后期ꎬ 王莽为了篡夺政权ꎬ 便从古文经中ꎬ 特别是从 « 周礼» 中寻找依据ꎬ
因此古文经学这时也一度盛行ꎬ 压到了今文经学ꎮ
今文经学在东汉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ꎬ 也越来越趋于烦琐化ꎮ 当时学者们对
于一部经书的解说ꎬ 总要几十万字ꎬ 有的甚至多达上百万字ꎮ 据记载ꎬ 秦近君在注
17
国学经典导读

解 «尚书» 时ꎬ 仅对 “尧典” 这篇目二字ꎬ 就解说了洋洋十余万字ꎬ 令人无法


卒读ꎮ
东汉末年ꎬ 郑玄作为一代经学大师ꎬ 独尊于众家这上ꎮ 郑玄字康成ꎬ 是兼通
今、 古文两派经学的学者ꎮ 郑玄在古文经学的基础理论上ꎬ 又参采了今文经学的
某些观点 ( 甚至包括一些谶纬之说) ꎬ 自成一家ꎬ 形成郑学ꎮ 由于郑玄能够打破
经学的门户之见ꎬ 杂糅古今ꎬ 考定是非ꎬ 择善而从ꎬ 使得郑注可以兼取各家之
长ꎬ 从而受到儒生们的极大尊崇ꎬ 于是天下经生尽从郑学ꎮ 郑玄遍注群经ꎬ 是汉
代经学的集大成者ꎮ
( 三) 两汉博士与经学
博士的渊源ꎮ « 史记􀅰循吏列传» : “ 公仪休ꎬ 鲁博士ꎬ 以高第为鲁相ꎮ” 即
战国时期的鲁国建有博士之官ꎬ “ 博士” 之称始见于此ꎮ « 汉书􀅰贾山传» : “ 祖
父袪 ( qū) ꎬ 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ꎮ” 总的来说ꎬ 战国时的鲁、 魏皆有博士ꎬ 汉
许慎的 « 五经异义» 说: “ 战国时ꎬ 齐置博士之官ꎮ” 但是其他书皆称 “ 稷下先
生” ꎬ 不称 “ 博士” ꎬ 二者盖异名而同实也ꎮ 比如ꎬ 汉高祖刘邦拜叔孙通为博士ꎬ
而号 “ 稷嗣君” ꎬ 也就是说继承了战国齐的稷下学风ꎬ 尊重人才ꎮ 东汉郑玄在
« 书赞» 也说 “ 我先师棘下生孔安国” ꎬ “ 棘下” 即 “ 稷下” 也ꎮ 孔安国是西汉
的博士ꎬ 而郑玄称之为 “ 稷下先生” ꎬ 可知 “ 博士” 与 “ 稷下先生” 异名同实ꎮ
据史籍记载ꎬ 当时齐的 “ 稷下先生” 有七十人ꎬ 到秦汉时期ꎬ 博士的定额 ( 编
制) 也是七十人ꎮ
博士具体执掌什么? 即具体工作是干什么的? « 史记􀅰田齐世家» : “ 稷下先
生ꎬ 不治而议论ꎮ” « 汉书􀅰百官公卿表» : “ 博士ꎬ 秦官ꎬ 掌通古今ꎮ” « 续志» :
“ 博士ꎬ 掌教弟子 ( 荀子年十五ꎬ 曾游学齐之稷下) ꎬ 国 有 疑 事ꎬ 掌 承 问 对ꎮ”
“ 通古今” 、 “ 承问对” ꎬ 也就是 “ 不治而议论” ꎮ 也就是说博士首先是知识渊博ꎬ
学问比较好ꎻ 其次是教学生ꎬ 这个学生的层次也是很高的ꎻ 第三是参议国事ꎬ 皇
帝有事可以让博士出主意ꎮ 秦朝的博士是执掌问对的ꎬ 如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所载ꎬ ( 二十八年) 始皇 “ 乃西南渡淮水ꎬ 􀆺􀆺至湘山祠ꎮ 逢大风ꎬ 几不得渡ꎮ
上问博士曰: ‘ 湘君何神?’ ” “ 梦与海神战ꎬ 如人状ꎬ 问占梦博士ꎮ” ( 三十七
年) 及陈胜起ꎬ 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之ꎮ 这都说明ꎬ 秦博士是承问对的ꎬ 有参
政议政之风ꎮ
汉承秦制ꎬ 在汉代初期ꎬ 亦仿秦而置博士官ꎮ 高祖时叔孙通为博士ꎻ 孝文帝
时ꎬ 博士有七十多人ꎬ 也仿照秦的建置人数ꎬ 如贾谊、 韩英、 辕固、 胡毋生、 董
仲舒等人即为博士ꎮ 当时的博士并不局限于精通 “ 五经” 的学者ꎬ 也有通黄老、
18
绪    论

刑名 ( 术数) 之术的ꎮ 自从汉武帝 ( 十七岁即位) 以后ꎬ 所设置的博士限于精


通儒术方面的学者ꎬ 即 “ 诸生不在 ‘ 六艺’ 之科ꎬ 孔子之术者ꎬ 皆绝其道ꎬ 勿
使并进ꎮ” ( 董仲舒上 « 贤良对策» 言) 当时立有 “ 五经” (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博士ꎬ 每一经有几个博士ꎬ 如 « 诗经» 就有齐 ( 辕固) 、 鲁 ( 申培) 、 韩
( 韩婴) ꎮ 到东汉平帝时ꎬ 王莽当权ꎬ 又立 « 乐经» 博士ꎬ 经学博士由五经扩展
为六经ꎬ 每经五博士ꎬ 共十三家博士ꎮ 新增立的经学博士有许多是古文经ꎮ 东汉
建立后ꎬ 光武帝废除了王莽的博士制度ꎬ 恢复了文帝、 武帝时期的今文经学博
士ꎮ 但自汉之后ꎬ 再无立过经学博士ꎮ

三、 魏晋玄学及唐代义疏之学
(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
自曹魏以后ꎬ 朝廷在选拔人才方面ꎬ 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ꎬ 儒家的
经术ꎬ 对于读书人登上仕途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ꎮ 这样一来ꎬ 汉代经学中的今、
古文之争在政治上就更无意义了ꎮ 西晋末年ꎬ 今文经著作几乎全部散失ꎬ 只有古
文经著作还有所保存ꎮ 另一方面ꎬ 由于社会长期处于动乱之中ꎬ 悲观厌世思想在
文人、 士大夫中滋长ꎬ 他们把老庄的道家虚无思想同儒家的名教 ( 儒家提倡的
伦理道德和礼仪制度) 糅合在一起ꎬ 宣扬名教本于自然和 “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
本” ꎬ 这就是所谓 “ 贵无” 的玄学ꎮ 魏正始 (240 - 248) 年间ꎬ 何晏作 « 道德
论» 、 注 « 论语» ꎬ 王弼注 « 老子» 、 « 易经» 等ꎬ 就是提倡这种贵无思想的代
表ꎮ 以后魏晋之际ꎬ 向秀、 郭象等人又以 “ 名教即自然” 的口号宣扬伦理纲常
出于自然ꎬ 认为封建秩序是天理的自然ꎮ 儒家的经义同老庄思想结合起来ꎬ 发展
为玄学ꎬ 就是这时期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大特点ꎮ
东晋以后ꎬ 玄学又与佛学合流ꎮ 这时多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ꎬ 推动了佛学在
中国的发展ꎮ 同时ꎬ 玄学家们也从佛学那里获得启发ꎮ 从此ꎬ 中国传统文化开始
了儒、 释 ( 佛) 、 道三家合流的发展趋势ꎮ
就经学而言ꎬ 南北朝时期还有南学、 北学之分ꎮ 一般地说ꎬ 北朝儒生比较多
地保留东汉的学风ꎬ 注重讲究儒学经义ꎬ 受老庄思想影响较少ꎬ 学风也比较朴
实ꎻ 而南朝则是更多地继承了魏晋的学风ꎬ 用老庄虚无玄远的思想来改造儒家的
经义比较突出ꎬ 因此更注意文辞ꎬ 学风比较虚浮ꎮ 在经学史上ꎬ 一般都把这种玄
学化的南方经学视为这时期的经学正统ꎮ
( 二) 唐朝的义疏之学
唐太宗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人对过去的各种经说进行了整理、 划一的工
19
国学经典导读

作ꎮ 孔颖达等人最后编定一套统一的解说ꎬ 成为读书人学习经书、 应付科举考试


的标准读本ꎬ 这就是他们编撰的 « 五经正义» ꎮ
唐朝及以后的学者们对于古代经史旧注所作的解释ꎬ 通常称为 “ 正义” 或
“ 疏” ꎬ 孔颖达等的 « 五经正义» 即是ꎬ « 五经正义» 调和了前代的南学、 北学ꎬ
其中 « 易» 用三国魏王弼注ꎬ « 书» 用伪孔安国传ꎬ « 毛诗» 用西汉毛公传、 郑
玄笺ꎬ « 礼记» 用东汉郑玄注ꎬ « 左传» 用西晋杜预注ꎬ 然后孔颖达等再通过所
撰 « 正义» 对经书原文以及旧注作进一步解释ꎮ

四、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没落
( 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
宋代经学的特点是ꎬ 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ꎬ 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
训诂、 义疏ꎬ 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 ( 指人的本性及其根源) ꎬ 因此被
称为 “ 性理之学” ꎬ 简称 “ 理学” ꎮ 由于宋儒认为这种理学是由孔子传给子思、
子思再传给孟子的ꎬ 而他们自己则是继承了孔孟的道统ꎬ 于是又称之为 “ 道
学” ꎮ 宋朝的理学家们大讲 “ 存天理、 弃人欲” ꎬ 强调三纲五常ꎬ 标榜自己是
儒学的正统ꎮ 所谓理学ꎬ 不过是把先秦的思孟学派、 汉代的公羊学以及魏晋南
北朝的玄学、 佛学等思想糅合在一起的产物ꎬ 是儒家天命思想的进一步发展ꎮ
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周敦颐、 程颐等人ꎬ 南宋时ꎬ 朱熹为集大成者ꎮ 什么是
理? 朱熹解释说: “ 未有天地之先ꎬ 毕竟也只是理ꎬ 有此理ꎬ 便有此天地ꎮ 若
无此理ꎬ 便 亦 无 天 地ꎬ 无 人 无 物ꎬ 都 无 该 载 了ꎮ 有 理 便 有 气ꎬ 流 行 发 育 万
物ꎮ” 显然ꎬ 他所说的 “ 理” ꎬ 是产生万物的本源ꎬ 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
的一种什 么 东 西ꎬ 是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的 主 宰ꎬ 因 此 “ 理” 也 就 是 “ 天” 、
“ 上帝” ꎮ
在宋代ꎬ 还有另一派主观唯心主义理学ꎮ 它始于北宋的邵雍、 程颢ꎬ 至南宋
陆九渊发展为 “ 心学” 而总其成ꎮ 陆九渊把思孟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同佛教禅
宗的某些思想结合起来ꎬ 提出 “ 心即理” 之说ꎮ 他认为天理、 人理、 物理只在
人的心中ꎬ “ 宇宙便是吾心ꎬ 吾心即是宇宙” ꎮ
( 二) 阳明学派和理学在明清的没落
在明朝ꎬ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朝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ꎬ 对于明朝中
后期的儒学思想具有较大的影响ꎮ 王守仁对朱熹等宋儒进行了一些批评ꎬ 形成
“ 阳明学派” ꎮ

20
绪    论

五、 清代的考据之学与新今文经学
( 一) 清朝考据之学的兴盛
由于宋明理学日益腐朽ꎬ 至明末清初ꎬ 一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批判其
流弊ꎬ 从思想、 学术方面探求明朝灭亡的原因ꎮ 这方面重要的代表人物有顾炎
武、 黄宗羲、 王夫之等人ꎮ
顾炎武的 « 日知录» 、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 音学五书» 等重要著作ꎬ 开创
了清代考据学风的先河ꎮ 黄宗羲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 史学家ꎮ 他批驳了
朱熹关于 “ 理在气先” 的说法ꎬ 提出 “ 理在气中” 的唯物主义观点ꎮ 黄宗羲反
对空谈心性ꎬ 注重实学ꎮ
由于顾炎武、 黄宗羲等进步学者对宋明理学一派空谈和迂腐说教进行了全面
批判ꎬ 以及他们大力提倡实用之学ꎬ 使得经学领域中一种继承汉代古文经学、 注
重训诂、 考证的考据之学逐渐兴盛起来ꎮ
清代考据学的兴起ꎬ 除了人为的提倡外ꎬ 还有一定的社会原因ꎮ 清朝统治者
入主中原以后ꎬ 在武力镇压汉族人民反抗的同时ꎬ 也加强了文化思想专制统治ꎮ
统治者除了用高官厚禄拉拢一些汉族知识分子外ꎬ 还极力压制他们的抗清思想ꎮ
特别是雍正、 乾隆两朝屡兴文字之狱ꎬ 对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横加迫害ꎮ 这就使
得许多文人学者在治学中尽量回避现实政治ꎬ 甚至把毕生精力都用于对古书的辑
佚、 考证等工作上ꎮ 这就是考据学在清朝兴起的另一重要原因ꎮ 由于从事考据的
学者们注重对古代经史典籍的辑佚校勘和考证音韵字义、 名物训诂ꎬ 学风比较朴
实ꎬ 所以又称这一学派为朴学ꎮ 考据之学在清代乾隆、 嘉庆两朝最盛ꎬ 后世又称
当时的学者为乾嘉学派ꎮ
( 二) 清朝的今文经学和康有为的 “ 托古改制”
清朝嘉庆以后ꎬ 中国的封建社会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危机ꎮ 开明的封建知识分
子在学术上重新提倡今文经学ꎬ 宣扬 “ 通经致用” 思想ꎬ 主张用儒家的经学思
想来解决现实社会的政治危机ꎮ 这个新兴起的今文经学派ꎬ 早期的著名人物有刘
逢禄、 宋翔凤等人ꎮ 至道光时ꎬ 学者龚自珍、 魏源等进一步发展了刘逢禄等人的
思想ꎬ 成为这时期新今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ꎮ
康有为继承了龚自珍、 魏源以来今文经学的 “ 经世致用” 思想ꎬ 在他的倡
导下ꎬ 发起了一场戊戌变法运动ꎬ 使他在学术上成为清末今文经学派的领袖ꎮ 康
有为著有 « 新学伪经考» 和 « 孔子改制考» ꎬ 比较集中地宣扬了他的托古改制思
想ꎬ 为推行变法维新制造舆论ꎮ 在 « 新学伪经考» 中ꎬ 康有为认为汉代以来的
21
国学经典导读

今、 古文两大学派所尊奉的儒家经典都是汉朝刘歆假造的 “ 伪经” ꎬ 两派的学术


观点都属于 “ 伪学” ꎬ 不是真正的孔子之道ꎮ 康有为在 « 孔子改制考» 中宣称ꎬ
六经都是孔子所作ꎬ 孔子是假托古代事迹来表达自己的改制思想的ꎬ 是要建立民
主政治ꎮ 他还把 « 公羊传» 的观点附会成孔子主张后世应该实行君主立宪政治ꎮ
康有为在 « 大同书» 中还从 « 公羊传» 的 “ 三世” 说出发ꎬ 附会上 « 礼
记􀅰礼运» 中关于 “ 小康” 、 “ 大同” 的说法ꎬ 宣传人类社会进程首先是据乱世ꎬ
然后进入升平世ꎬ 也就是所谓小康ꎻ 最后达到太平世ꎬ 那时就实现了世界大同ꎬ
这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ꎮ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ꎬ 戊戌变法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很快遭到失败ꎬ 清
末的今文经学也从此没落下去ꎮ

22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 « 周易» 是义理性命之书ꎬ 是一部深奥的哲
学著作ꎬ 是 « 四库全书» 的第一本书ꎬ 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根源ꎻ 理解 « 周易» 的文化价值ꎮ
2􀆰 了解 « 周易» 的经传ꎬ 理解 « 周易» 中常用的术
语含义ꎮ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 周易» 概述

一、 « 周易» 释名
“ 周易” 一词古来就有不同解释ꎬ 但总括其义有二:
一是认为 « 周易» 是周代占筮之书ꎻ 二是认为 « 周易»
是讲变化的书ꎮ 英文中 The Book of Chang 的译文就是取此
义ꎮ 具体地说ꎬ “ 周” 字有二义: ① 指周普、 普遍ꎬ 即
易道广大ꎬ 无所不包ꎮ ② 指代号ꎬ 即周朝ꎬ 古代常称周
朝的书为周书ꎬ 如 « 周礼» 、 « 周语» 等ꎮ “ 易” 字也有
23
国学经典导读

二义: ① 是指变化ꎬ 从文字学看ꎬ 有说 “ 易” 字的构成是 “ 日” 、 “ 月” ꎮ “ 易”


上为 “ 日” ꎬ 下为 “ 月” ꎬ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ꎻ 有说 “ 易” 的甲骨文为 象征将一
器皿水 ( 或酒) 倒入另一器皿之中ꎬ 以示变换、 交易ꎮ 从 « 周易» 内容看ꎬ 包
含着变化的思想: 如卦爻辞中ꎬ « 乾» 卦从初爻到上爻 “ 龙” 由 “ 潜” 、 “ 见” 、
“飞” 、 “ 亢” 的变化ꎬ « 泰» 卦中大小、 往来、 平陂、 往复的变化ꎮ 行筮时运算
而显示出数的变化ꎬ 等等ꎮ « 周易» 中这种变化被 « 易传» 深刻地、 明确地阐发
出来ꎮ « 易传» 所谓的阴阳交感、 天地变化的思想成为中国先秦辩证哲学中的精
粹ꎮ 故 “ 易” 有变化之义ꎮ ② 是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ꎮ 据古籍所载ꎬ 上古
三代皆有易书ꎬ 夏 为 « 连 山 易» 、 商 为 « 归 藏 易» 、 周 为 « 周 易» ꎬ 此 为 “ 三
易” ꎬ 故易是筮书专名ꎮ

二、 « 周易» 书名辨解
« 周易» 之名最 早 出 现 在 « 春 秋 左 氏 传» 中ꎬ 多 次 提 到 “ 周 易 ” ꎬ « 左
传􀅰昭公七年» : “ 孔成子以 « 周易» 筮之ꎬ 曰: ‘ 元尚享卫国ꎬ 主其社稷ꎮ’
遇 « 屯» ䷂ꎮ 又曰: ‘ 余 尚 立 絷ꎬ 尚 克 嘉 之ꎮ’ 遇 « 屯» ䷂ 之 « 比» ䷇ꎮ 以
示史朝ꎮ 史朝曰: ‘ 元亨ꎬ 又何疑焉?’ 成子曰: ‘ 非长之谓乎?’ 对曰: ‘ 康
叔 名 之ꎬ 可 谓 长 矣ꎮ 孟 非 人 也ꎬ 将 不 列 于 宗ꎬ 不 可 谓 长ꎮ’ 且 其 « 繇» 曰
‘ 利建侯ꎮ’ 嗣吉ꎬ 何建? 建 非 嗣 也ꎮ 二 卦 皆 云ꎬ 子 其 建 之ꎮ 康 叔 命 之ꎬ 二 卦
告之ꎬ 筮袭于梦ꎬ 武王所用也ꎬ 弗从何为? 弱足者居ꎬ 侯主社稷ꎬ 临祭祀ꎬ 奉
民人ꎬ 事鬼神ꎬ 从会朝ꎬ 又焉得居? 各以所利ꎬ 不亦可乎? 故孔成子立灵公ꎮ
十二月癸亥ꎬ 葬卫襄公ꎮ” 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 « 周易» 看ꎬ 包括六十四卦的
卦画、 卦爻辞ꎮ
战国时ꎬ 以解释 « 周易» 为宗旨的 « 易传» 成书ꎮ « 周易» 、 « 易传» 并称
为 « 易» ꎬ 如 « 庄子» 所谓 “ 易以道阴阳” 、 « 荀子» 所谓 “ 善为易者不占” 之
“ 易” 包含了 « 易传» ꎮ
西汉以降ꎬ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ꎬ 采纳了董仲舒 “ 独尊儒术” 的建
议ꎬ 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 “ 经” ꎮ « 周易» 和 « 易传» 被称为 « 易经» ꎬ 或直
接称为 « 易» ꎮ 自此以后ꎬ « 周易» 、 « 易经» 、 « 易» 混合使用ꎬ 有称 « 周易» ꎬ
有称 « 易经» ꎬ 有称 « 易» ꎬ 其实含义一致ꎬ 均指六十四卦及 « 易传» ꎬ 一直沿
用到今天ꎬ 仍然没有严格区分ꎮ 有的学者为了区分 « 周易» 经传之不同ꎬ 称六
十四卦及卦爻辞为 « 周易古经» ꎬ 称孔子儒家注释 « 周易古经» 的十篇著作为
« 周易大传» ꎮ
24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三、 « 周易» 的性质
« 周易» 是一部什么样的书ꎬ 学界分歧已久ꎬ 有人认为 « 周易» 是一部筮
书ꎬ 有人认为 « 周易» 是一部史书ꎬ 亦有人主张 « 周易» 是一部哲学书ꎮ 我们
认为: « 周易» 属何性质是比较复杂的问题ꎬ 就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了ꎬ 不能以
偏概全ꎬ 应当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ꎮ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ꎬ « 周易» 随着政
治变迁、 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ꎬ 其性质也有所不同ꎮ
(1) 从 « 周易» 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ꎬ « 周易» 是一部筮书ꎮ 在中国早期
的社会ꎬ 由于生产力低下、 科学不发达ꎬ 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 社会现象ꎬ 以及
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ꎬ 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ꎬ 认为在事物
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或神的存在ꎬ 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ꎮ 当人们屡遭意外
的天灾人祸后ꎬ 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
的后果的欲望ꎬ 以达到趋利避害ꎮ 基于此ꎬ 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
人神的预测方法ꎬ 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 « 周易»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ꎮ 故
« 周易» 纯是满足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需要而产生ꎮ
« 周易» 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ꎬ 在 « 春秋左传» 和 « 国语»
中就记载了 22 个运用 « 周易» 占筮的事例ꎮ 如在 «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棠公死ꎬ 崔武子吊丧ꎬ 看其遗孀美貌ꎬ 想纳为妾ꎬ 但
心中没有底ꎬ 故用 « 周易» 占了一卦ꎬ 得 « 困» ꎬ 有人根据爻辞 “ 困于石ꎬ 据于
蒺藜ꎬ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ꎬ 凶” 断定ꎬ 此女人不可娶ꎬ 而崔武子不相信ꎬ 认为
一个无夫之妇有何害ꎬ 若有害早已让先夫带走ꎮ 故娶之为妾ꎮ 我们可以看到在春
秋时期ꎬ « 周易» 主要用于筮占ꎬ 为人们行为提供指南ꎮ
(2) 从 « 易传» 对 « 周易» 解说看ꎬ « 易传» 注重 « 周易» 的筮占功能ꎬ
反复强调学好 « 周易» 可以知死生之说、 幽明之故、 鬼神之情ꎬ 可以断天下之
疑、 通天下之志、 成天下之务ꎬ 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 « 周易» 是使人们顺从天
意ꎬ 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ꎮ “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ꎬ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
占ꎬ 是以自天佑之ꎬ 吉无不利ꎮ” ( « 系辞» ) 同时ꎬ 在 « 易经» 中包含了比较完
整的 « 周易» 筮占的方法———大衍法ꎮ
由此ꎬ 我们可以看到ꎬ 在 « 周易» 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ꎬ 主要功能是筮占ꎬ
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ꎮ 但是ꎬ 到了汉以后ꎬ « 周易» 的性质有所变化ꎬ 它一方
面还是保留了原有占筮的性质ꎬ 并且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ꎮ 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
法的种种局限ꎬ 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ꎮ 焦延寿作 « 易林» 创立焦氏筮法ꎮ
25
国学经典导读

其弟子京房则更胜其老师一筹ꎬ 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ꎬ 创立了纳甲法ꎮ 因而在


汉代筮法趋向完备ꎮ 另一方面ꎬ « 周易» 也有了新的功能ꎬ 因为 « 周易» 中包含
了深刻的人生哲理ꎬ 尤其经过 « 易传» 解释和发挥ꎬ 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
度ꎬ « 周易» 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ꎮ 也正是这个原因ꎬ « 周易» 得到
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ꎬ 由原来卜筮之书ꎬ 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 修身养性的哲学
之书ꎬ 被称为五经之首、 大道之源ꎮ « 周易» 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ꎬ 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ꎮ 自此以后ꎬ « 周易» 包含了二重性ꎬ 一方面
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ꎬ 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ꎻ 另一方面ꎬ 民间术士
不断更新ꎬ 完善筮法体系ꎮ 一直到今天ꎬ « 周易» 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ꎮ

四、 « 周易» 成书时代及作者
« 周易» 的成书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ꎬ 即 « 汉书􀅰艺文志» 所说的 “ 人更三
圣ꎬ 世历三古ꎮ” 也就是 « 周易» 成书经历了上占、 中古、 下古三个时代 ( 即所
谓 “ 三古” ) ꎬ 是由伏羲、 文王、 孔子三个圣人完成的 ( 即所谓人更 “ 三圣” ) ꎮ
伏羲ꎬ 又名宓羲、 包牺、 庖牺等ꎬ 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ꎮ 传说人类由他
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ꎮ 又说他教民织网狩猎ꎬ 并发明了八卦ꎮ 根据许多学者研
究考证ꎬ 他是原始社会中的部落首领ꎮ 从考古出土文物看ꎬ 伏羲像多是人头蛇
身ꎬ 这可能是后人对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结果ꎬ 是一种图腾崇拜ꎮ
文王ꎬ 周族首领ꎬ 姬姓ꎬ 名昌ꎮ 商朝末年ꎬ 纣王残暴ꎬ 不断遭到人民反对ꎬ
而作为商统治之下的周国在文王治理之下日益强大ꎬ 文王也大得民心ꎮ 这就构成
了对商的威胁ꎮ 在此条件之下ꎬ 商纣王将文王囚禁在羑里 ( 河南汤阴县内) ꎬ 文
王在遭难之时而演出六十四卦和卦爻辞ꎬ 故史书称文王作 « 周易» ꎮ
孔子ꎬ 是春秋时鲁国 ( 今山东曲阜) 人ꎬ 是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
创始人ꎬ 曾作过鲁国司寇ꎬ 一生不得志ꎬ 主要致力于教育ꎬ 并对流传下来的古代
文献加以整理ꎬ 按照史书说法ꎬ « 易传» 是他晚年创作ꎮ
根据 “ 人更三圣ꎬ 世历三古” 的说法ꎬ « 周易» 不是一个时代、 一个人的作
品ꎬ 这一判断比较客观ꎮ 但也有许多问题ꎬ 如伏羲画八卦只是一种传说ꎬ 没有更
多的实物去证明它ꎬ 同时也没有更多的证据去反驳这一论断ꎮ 而关于文王重八
卦、 作卦爻辞的说法ꎬ 也有问题ꎮ 因为在 « 周易» 卦爻辞中记载了文王以后的
史实ꎬ 如有的学者认为 “ 箕子之明夷” 、 “ 康侯用锡马蕃庶” 等辞反映了文王以
后的史实ꎬ 由此卦爻辞不是文王所作ꎮ 也有人认为重卦也不是文王ꎬ 如王弼认为
伏羲重卦ꎬ 郑玄认为神农重卦ꎬ 孙盛认为夏禹重卦ꎮ
26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孔子作 « 易传» 的说法也有分歧ꎬ 有说是孔子所作ꎬ 也有说是孔子学生所


为ꎬ 传统说法是孔子作 « 易传» ꎬ 但是ꎬ 在 « 易传» 中有 “ 子曰” 之称ꎬ “ 子
曰” 在古代是指学生对老师尊称ꎬ 孔子不可能称自己为 “ 子曰” ꎮ
根据现代学界研究的情况看ꎬ 一般认为ꎬ « 周易» ( 指 64 卦及卦爻辞) 成书
于殷末周初ꎬ 反映了殷末周初文王与纣之事ꎬ 其重卦出自文王之手ꎮ 而卦爻辞是
周公所作ꎮ
关于 «易传»ꎬ 大多学者认为ꎬ 它成书于战国时代ꎬ 作者不是孔子ꎬ 是孔子后
学者作品ꎬ 但体现了孔子的精神ꎬ 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ꎬ 可能有许多话是孔子传
授 «易» 时所说ꎮ 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讲 «易» 时的记录ꎬ 加以整理、 补充、 润
色而编纂成 «易传»ꎮ 据刘大钧先生 «周易概论» 考证ꎬ «易传» 为思孟学派 (孔
子后代子思和后学孟子) 所为ꎮ 当然也有人提出孔子不仅没有作 «易传»ꎬ 也没有
读过 «周易»ꎬ 但这一看法需要商榷ꎮ 理由是: 在 « 论语» 中ꎬ 孔子明确地说过
“五十以学 «易»”ꎬ 也引用过 «周易» 恒卦九三爻辞 “不恒其德ꎬ 或承之羞”ꎮ 司
马迁、 班固在史书中肯定过孔子晚而喜 « 易»ꎬ 读 « 易» “ 韦编三绝”ꎮ 所谓 “ 韦
编三绝”ꎬ 是说孔子在反复读 «易» 时ꎬ 其中串书的牛皮绳断过多次ꎬ 说明读易之
勤、 功夫之深ꎮ 韦ꎬ 牛皮ꎮ 韦编ꎬ 用牛皮串竹简ꎮ 三绝ꎬ 断了多次ꎮ 春秋时没有纸ꎬ
将字写 (或刻) 在竹简上ꎬ 用牛皮串起来成册ꎮ 由此可见ꎬ 孔子读过 «周易»ꎮ

五、 « 周易» 古经结构内容
( 一) « 周易» 古经分篇
« 周易» 古经分为上下两篇ꎬ 上篇 30 卦ꎬ 下篇 34 卦ꎬ 共 64 卦ꎬ 每一卦 6
爻ꎬ 共 384 爻ꎮ
( 二) 卦的构成
1􀆰 卦符构成
« 周易» 每一卦有六爻ꎬ 即六个符号组成ꎬ 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ꎬ 即上卦
和下卦ꎬ 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ꎮ 何谓八卦? 八卦指乾☰ꎬ 坤☷ꎬ
震☳ꎬ 巽☴ꎬ 坎☵ꎬ 离☲ꎬ 艮☶ꎬ 兑☱ꎮ
八卦符号两两相重ꎬ 构成了 « 周易» 六十四卦卦画ꎮ 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
六十四卦之卦ꎬ 古人称八卦为 “ 经卦” ꎬ 称六十四卦为 “ 别卦” ꎮ 因此ꎬ 任意两
个经卦相重叠可以得一别卦ꎮ 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而成ꎮ 故从卦画看ꎬ 一别
卦由两经卦组成: 居下部分称内卦 ( 又称下体) ꎬ 另一部称外卦 ( 又称上体) ꎮ
由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ꎬ 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称呼六十四别卦ꎮ 八卦最基本
27
国学经典导读

的象是八种自然物: 乾为天、 坤为地、 震为雷、 巽为风、 艮为山、 兑为泽、 坎为


水、 离为火ꎮ 为了记住六十四卦卦象ꎬ 以两个经卦卦象称呼一别卦ꎮ 如天地否即
看成由天地组成的卦画ꎬ 称为否卦ꎮ 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组成的卦画ꎬ 可称为遁
卦ꎮ 古人把六十四卦卦象编成了歌诀:
乾为天ꎬ 天 风 姤ꎬ 天 山 遁ꎬ 天 地 否ꎬ 风 地 观ꎬ 山 地 剥ꎬ 火 地 晋ꎬ 火 天 大
有ꎮ 坎为水ꎬ 水泽节ꎬ 水雷屯ꎬ 水火既济ꎬ 泽火革ꎬ 雷火丰ꎬ 地火明夷ꎬ 地水
师ꎮ 艮为山ꎬ 山火贲ꎬ 山天大畜ꎬ 山泽损ꎬ 火泽睽ꎬ 天泽履ꎬ 风泽中孚ꎬ 风山
渐ꎮ 震为雷ꎬ 雷地 豫ꎬ 雷 水 解ꎬ 雷 风 恒ꎬ 地 风 升ꎬ 水 风 井ꎬ 泽 风 大 过ꎬ 泽 雷
随ꎮ 巽为风ꎬ 风天小畜ꎬ 风火家人ꎬ 风雷益ꎬ 天雷无妄ꎬ 火雷噬嗑ꎬ 山雷颐ꎬ
山风蛊ꎮ 离为火ꎬ 火山旅ꎬ 火风鼎ꎬ 火水未济ꎬ 山水蒙ꎬ 风水涣ꎬ 天水讼ꎬ 天
火同人ꎮ 坤为地ꎬ 地雷复ꎬ 地泽临ꎬ 地天泰ꎬ 雷天大壮ꎬ 泽天夬ꎬ 水天需ꎬ 水
地比ꎮ 兑为泽ꎬ 泽水困ꎬ 泽地萃ꎬ 泽山咸ꎬ 水山蹇ꎬ 地山谦ꎬ 雷山小过ꎬ 雷泽
归妹ꎮ
2􀆰 « 周易» 每一卦的组成
« 周易» 中每一卦除了卦画 ( 符号) 外ꎬ 还有卦名、 卦爻辞ꎬ 按照先后次
序ꎬ « 周易» 每一卦由四部分组成ꎮ
(1) 卦画 ( 卦的符号) ꎬ 即六条符号组成ꎬ 如坤䷁ꎮ
(2) 卦名ꎬ 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ꎬ 如 乾ꎬ 乾就是卦名ꎬ 卦名是对卦画最
简要的说明ꎬ 它是这个卦的主题ꎮ 如乾这个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ꎬ 故乾有刚健
之义ꎮ
(3) 卦辞ꎬ 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ꎬ 即卦辞ꎬ 卦辞是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ꎮ
如乾后面有 “ 元亨利贞” 四个字ꎬ 此即为乾卦卦辞ꎮ 咸卦后面有 “ 亨利贞ꎬ 取
女吉” 的文辞ꎬ 此为咸卦卦辞ꎮ
(4) 爻辞ꎬ 一卦共六爻ꎬ 每爻后面的文辞叫做爻辞ꎮ 一卦有六爻ꎬ 故共有
六条爻辞ꎮ 在卦辞下ꎬ 六条爻辞有 “ 九” “ 六” 作为爻题ꎬ 阳爻称九ꎬ 阴爻称
六ꎮ 一卦六爻自下而上ꎬ 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
九ꎻ 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六ꎬ 以乾卦为例:
䷀ꎬ 乾ꎬ 元亨利贞
( 卦画) ( 卦名) ( 卦辞)
初九ꎬ 潜龙勿用ꎮ
九二ꎬ 见龙在田ꎬ 利见大人ꎮ
九三ꎬ 君子终日乾乾ꎬ 夕惕若厉ꎬ 无咎ꎮ
28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九四ꎬ 或跃在渊ꎬ 无咎ꎮ


九五ꎬ 飞龙在天ꎬ 利见大人ꎮ
上九ꎬ 亢龙有悔ꎮ
以上这六条文辞即是爻辞ꎬ 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九分别表示
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ꎮ
3􀆰 卦爻辞的结构
« 周易» 卦爻辞ꎬ 一般分为两部分ꎬ 一部分是取象ꎬ 说明事理ꎻ 另一部分是
断语ꎮ
所谓取象ꎬ 就是叙述一件事ꎬ 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ꎬ 以此说明一个道理ꎮ 所
谓断语ꎬ 就是下结论ꎬ 多用吉、 凶、 悔、 吝等辞ꎮ « 周易» 卦爻辞之所以要由两
部分组成ꎬ 原因就是为了占问ꎮ 在占问时ꎬ 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ꎬ 先
看卦爻辞取象部分ꎬ 表示占问者处境ꎬ 然后看判断结果ꎮ
如 « 大壮» 六五: 丧羊于易 ( 牧场) ꎬ 无悔ꎮ
此爻前半部分是记录了古代发生的一件事: 将羊丢失在牧场中ꎮ 这是一件不
好的事ꎬ « 周易» 作者用这件事说明占得此爻要丧失钱财ꎮ 但却又告诉人们不要
后悔ꎬ 不要后悔是断语ꎮ 这可能是古代发生的一件极其偶然的事ꎬ 丢了羊后羊又
返回ꎬ 或又找到ꎬ 故没有后悔ꎮ 这一爻包含这样的意思: 虽遇到丢失钱财这样的
坏事ꎬ 但 “ 无悔” ꎮ
又如 « 大过» 九二: 枯杨生稊ꎬ 老夫得其女妻ꎬ 无不利ꎮ
此爻前半部分描述自然现象: 一棵枯萎的树发了芽ꎮ 又以这自然现象比喻人
事ꎬ 即老翁得到一个小妾ꎬ 后面断语是 “ 无不利” ꎬ 即没有什么不利的ꎮ 这里
« 周易» 作者选用了一个反常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为比喻ꎬ 说明占问人若遇
到此爻ꎬ 虽会出现反常的现象ꎬ 但一切都很顺利ꎬ 没有遇到麻烦ꎮ
由上可知ꎬ 卦爻辞两部分是一种因果关系ꎬ 有其前因必有其后果ꎬ 但是这种
因果性不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ꎬ 也就是说从其前因中推不出其后果ꎬ 而且有许多
事是偶然发生的ꎬ 不具有普遍性ꎬ 而 « 周易» 作者将这些不具有真实性ꎬ 不带
有普遍性的东西加以整理ꎬ 作为 « 周易» 的卦爻辞ꎬ 以隐语形式普遍应用于占
卜之中来预测未来ꎮ

六、 卦序
( 一) 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
朱熹 « 周易本义» 前收有卦序歌:
29
国学经典导读

乾坤屯蒙需讼师ꎬ
比小畜兮履泰否ꎬ
同人大有谦豫随ꎬ
蛊临观兮噬嗑贲ꎬ
剥复无妄大畜颐ꎬ
大过坎离三十备ꎮ
咸恒遁兮及大壮ꎬ
晋与明夷家人睽ꎬ
蹇解损益夬姤萃ꎬ
升困井革鼎震继ꎬ
艮渐归妹丰旅巽ꎬ
兑涣节兮中孚至ꎬ
小过既济兼未济ꎬ
是为下经三十四ꎮ
六十四卦为什么这么排列? 依古人之意ꎬ 这种排列反映了世界产生、 发展、
变化的过程ꎬ 以乾坤为首ꎬ 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ꎬ 乾为阳ꎬ 为天ꎻ 坤
为阴ꎬ 为地ꎮ 乾坤之后为屯、 蒙ꎬ 屯、 蒙ꎬ 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ꎬ 处于蒙昧时
期ꎮ 􀆺􀆺上经终于坎、 离ꎬ 坎为月ꎬ 离为日ꎬ 有光明之义ꎬ 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
地呈现出来ꎮ 下经以咸恒为始ꎬ 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ꎬ 出现人、 家庭、 社会ꎬ
咸为交感之义ꎮ 指男女交感ꎬ 进行婚配ꎮ 恒ꎬ 恒久ꎬ 指夫妇白头到老ꎮ 社会形成
以后ꎬ 充满矛盾ꎬ 一直到最后为既济、 未济ꎮ 既济ꎬ 指成功ꎬ 完成ꎮ 未济表示事
物发展无穷无尽ꎬ 没有终止ꎮ « 周易» 作者力图使 « 周易» 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
界进化过程ꎮ
1973 年在湖南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帛书 « 易经» ꎬ 其排列顺序
不同于今本 « 周易» ꎬ 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则ꎬ 把 « 周易» 六十四卦分成八
组ꎬ 叫八宫ꎬ 六十四卦分属于八宫ꎮ
« 火珠林» 卦法把六十四卦分为八宫ꎬ 每宫八卦:
乾: 姤遁否观剥晋有
坎: 节屯既革丰夷师
艮: 贲大损睽履孚渐
震: 豫解恒升井过随
巽: 小家益无噬頣蛊
30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离: 旅鼎未蒙唤讼人
坤: 复临泰壮夨需比
兑: 困萃咸蹇谦小妹
阳四宫:
乾宫八卦: ( 属金)
乾为天、 天风姤、 天山遁、 天地否、 风地观、 山地剥、 火地晋、 火天大有ꎮ
坎宫八卦: ( 属水)
坎为水、 水 泽 节、 水 雷 屯、 水 火 既 济、 泽 火 革、 雷 火 丰、 地 火 明 夷、 地
水师ꎮ
艮宫八卦: ( 属土)
艮为山、 山 火 贲、 山 天 大 畜、 山 泽 损、 火 泽 睽、 天 泽 履、 风 泽 中 孚ꎬ 风
山渐ꎮ
震宫八卦: ( 属木)
震为雷、 雷地豫、 雷水解、 雷风恒、 地风升、 水风井、 泽风大过ꎬ 泽雷随ꎮ
阴四宫:
巽宫八卦: ( 属木)
巽为风、 风天小畜、 风火家人、 风雷益、 天雷无妄ꎬ 火雷噬嗑ꎬ 山雷颐ꎬ 山
风蛊ꎮ
离宫八卦: ( 属火)
离为火ꎬ 火 山 旅ꎬ 火 风 鼎ꎬ 火 水 未 济ꎬ 山 水 蒙ꎬ 风 水 涣ꎬ 天 水 讼、 天 火
同人ꎮ
坤官八卦: ( 属土)
坤为地ꎬ 地雷复ꎬ 地泽临ꎬ 地天泰ꎬ 雷天大壮、 泽天夬ꎬ 水天需ꎬ 水地比ꎮ
兑宫八卦: ( 属金)
兑为泽ꎬ 泽 水 困ꎬ 泽 地 萃ꎬ 泽 山 咸ꎬ 水 山 蹇ꎬ 地 山 谦ꎬ 雷 山 小 过ꎬ 雷 泽
归妹ꎮ
上列八宫六十四卦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ꎮ 首先ꎬ 八宫的顺序是按照后天八卦
图的顺序排列的ꎬ 与 « 京氏易传» 的顺序略有不同ꎮ 后天八卦图按乾在西北、
坎在正北、 艮在东北、 震在正东、 巽在东南、 离在正南、 坤在西南、 兑在正西的
方位ꎬ 顺时针方向排列ꎮ 其次每宫第一卦都是由相同的两个单卦重叠而成的ꎬ 总
称为八纯卦ꎮ 八纯卦是该宫的宫主ꎮ 因此以八纯卦的名称来命名宫名ꎬ 以八纯卦
的五行属性统领该宫的七个卦ꎮ 如乾宫即属金ꎬ 以下天风垢ꎬ 天山遁、 天地否、
31
国学经典导读

风地观、 山地剥、 火地晋、 火天大有ꎬ 都属金ꎮ 除八纯卦之外ꎬ 其他卦名的命法


是从上往下ꎬ 以八卦的第一主象为标志来命名的ꎮ
每个宫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ꎬ 都是从最下面的一爻变起ꎬ 比如乾宫ꎬ 第二卦
天风姤ꎬ 是初 爻 变ꎬ 第 三 卦 天 山 遁 是 初 爻 二 爻 都 变 ( 相 对 于 乾 为 天) ꎬ 依 此
类推ꎮ
( 二) 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
唐人孔颖达曾用 “ 二二相偶ꎬ 非覆即变” 来概括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ꎮ
所谓 “ 二二相偶” ꎬ 是指 « 周易» 六十四卦两两为对ꎬ 共三十二对ꎬ 如乾
坤 为一对ꎬ 屯 蒙 为一对ꎬ 按顺序依次为对ꎮ
所谓 “ 非覆即变” ꎬ 是指 « 周易» 三十二对每一对的卦画不是颠倒ꎬ 就是相
反ꎮ 覆ꎬ 颠倒ꎻ 变ꎬ 相反ꎬ 如 屯倒置为蒙ꎬ 需倒置为讼ꎬ 这是覆ꎮ 乾与坤相反ꎬ
乾六爻全为阳爻ꎬ 坤六爻全为阴爻ꎬ 颐与大过相反ꎬ 颐上下为阳爻中间四爻为阴
爻ꎬ 大过上下为阴爻ꎬ 而中间四爻为阳爻ꎬ 二者卦画完全相反ꎬ 这就是变ꎮ
« 周易» 六十四卦三十二对ꎬ 有二十八对为 “ 覆” ꎬ 有四对为 “ 变” ꎬ 即除
了乾坤 ( ䷀、 ䷁ ) 、 颐大过 ( ䷚、 ䷛) 、 坎离 ( ䷜、 ䷝ ) 、 中孚小过 ( ䷼、 ䷽ )
变卦外ꎬ 其他与对皆为覆卦ꎮ

七、 爻及含义
( 一) 爻含有三才之道
八卦由三画组成ꎬ 如乾坤三画象征着天地人ꎬ 天地人即 “ 三才” ꎬ 其中下爻
代表地ꎬ 中爻代表人ꎬ 上爻代表天ꎬ 以乾卦为例ꎮ
天———
人———
地———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重而成ꎬ 故六十四卦中也含有三才之道ꎮ 一卦六爻ꎬ 初
二爻为地ꎬ 三四爻为人ꎬ 五上爻为天ꎬ 如乾卦:



( 二) 爻所处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阶段
初爻: 代表事物开始ꎻ
二爻: 代表事物崭露头角ꎻ
32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三爻: 代表事物大成ꎻ
四爻: 代表事物进入更高层次ꎻ
五爻: 代表事物成功ꎻ
上爻: 代表事物终极ꎮ
如乾卦比较典型:
乾卦初九: 潜龙 ( 潜藏的龙ꎬ 以示事物刚开始) ꎻ
九二: 见龙在田 ( 龙出现在田野ꎬ 比喻事物崭露头角) ꎻ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 ( 事物小成ꎬ 防骄ꎬ 故小心谨慎) ꎻ
九四: 或跃在渊 ( 进人更高层次ꎬ 新旧更替ꎬ 故迷惑在渊中) ꎻ
九五: 飞龙在天 ( 龙飞在天空ꎬ 大有作为ꎬ 以示事物成功) ꎻ
上九: 亢龙 ( 龙飞过高ꎬ 代表事物终极) ꎮ
( 三) 爻所处位置代表人的身体不同的部分
初爻: 代表脚趾 ( 因脚趾在最下) ꎻ
二爻: 代表小腿ꎻ
三爻: 代表腰 ( 三爻居中ꎬ 腰也居中)
四爻: 代表上身ꎻ
五爻: 代表脸ꎻ
上爻: 头ꎮ
咸卦、 艮卦比较典型ꎮ
以艮卦为例:
初六: 艮其趾ꎻ
六二: 艮其腓 ( 小腿肚子)
九三: 艮其限 ( 腰) ꎻ
六四: 艮其身ꎻ
六五: 艮其辅 ( 面颊)
上九: 敦艮 ( 敦ꎬ 头) ꎮ
( 四) 爻所处的位置代表社会不同等级
按照汉人对 « 周易» 的注释ꎬ 情况如下:
初爻在下ꎬ 代表民ꎻ
二爻居中ꎬ 代表君子、 卿大夫ꎻ
三爻在二爻之上ꎬ 代表诸侯ꎻ
四爻近五ꎬ 为近臣ꎻ
33
国学经典导读

五爻在上居中ꎬ 为天子ꎻ
上爻在最上ꎬ 为宗庙 ( 或太上皇) ꎮ
( 五) 爻所处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质事类
一般说来ꎬ 二爻五爻居中ꎬ 以示行中之道 ( 即不偏不倚ꎬ 不过无不及ꎬ 古
人称为大德) ꎬ 故多荣誉ꎬ 多有功绩ꎮ 也就是说ꎬ « 周易» 二五两爻辞多是吉利
的ꎮ 三爻居内卦之上ꎬ 过中ꎬ 故多凶险ꎮ 四爻近五爻ꎬ 五爻为天子ꎬ 故近天子之
人ꎬ 多恐惧ꎬ 即所谓伴君如伴虎ꎮ 初爻代表事未成ꎬ 上爻以示事已过ꎮ
( 六) 爻位
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ꎮ 爻位有一定的规律: 初为阳位ꎬ 二为阴位ꎬ 三为阳
位ꎬ 四为阴位ꎬ 五为阳位ꎬ 上为阴位ꎬ 即奇为阳位ꎬ 偶为阴位ꎬ 初、 三、 五为阳
位ꎬ 二、 四、 上为阴位ꎮ 在 « 周易» 中ꎬ 阴阳位与阴阳爻并非一一对应ꎬ 即阴
爻并非居阴位ꎬ 阳爻亦并非居阳位ꎮ 而多为阴阳杂居ꎬ 如阳居阴位ꎬ 阴居阳位ꎬ
故 « 周易» 中有当位、 不当位 ( 或得位、 失位) 问题ꎮ 一般说来ꎬ 阳居阳位、
阴居阴位为当位ꎮ 阳居阴位、 阴居阳位为失位ꎮ 在 « 周易» 六十四卦中ꎬ 全当
位者为既济卦ꎬ 全失位者为未济卦ꎮ

八、 « 易传» 的内容
« 易传» ꎬ 因共十篇ꎬ 又称 “ 十翼” ꎮ 传ꎬ 有解说之义ꎮ 在古代ꎬ 凡解说、 阐
发经典著作意义的书和文字ꎬ 皆可称为 “ 传” ꎮ 如 « 春秋左传» ꎬ 是左丘明为
« 春秋» 所作的注释ꎮ « 诗经毛传» 是毛亨为 « 诗经» 所作的注释ꎮ 翼ꎬ 本指鸟
虫之翅膀ꎬ 此是指 « 周易» 不可缺少的ꎬ 与 « 周易» 相辅相成的、 注释 解 说
« 周易» 的著作ꎮ
« 易传» 十篇指: « 彖» 上、 下ꎬ « 象» 上、 下ꎬ « 文言» ꎬ « 系辞» 上、 下ꎬ
« 说卦» ꎬ « 序卦» ꎬ « 杂卦» ꎮ
如前所述ꎬ « 易传» 成书于战国时代ꎬ 是儒家后学者的作品ꎬ 其中包含了许
多孔子的思想ꎬ 但并不是孔子亲自创作ꎮ
( 一) « 易传» 的贡献
« 易传» 是现存最早、 最系统的注释 « 周易» 的著作ꎮ 它的成书对 « 周易»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ꎬ 它是学习、 研究 « 周易» 的必读之书ꎮ 总观 « 易传» 十篇
内容ꎬ 其贡献在于:
(1) 从抽象意义上对 « 周易» 作了注释ꎬ 即将 « 周易»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
四爻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概括说明和解释ꎮ « 周易» 古经本为占问之用ꎬ 其理论
34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水平很低ꎬ 而 « 易传» 对 « 周易» 所作的解释却非常深刻ꎮ 如 « 易传» 从宇宙


宏观角度探讨 « 周易» 起源ꎬ 它认为 « 周易» 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ꎬ 对大自然
进行模拟、 效法的结果ꎬ 因而 « 周易» 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
的规律ꎮ 经过这样一解说ꎬ 使 « 周易» 理论变得博大精深ꎮ 在注释 « 周易» 卦
爻辞时联系卦爻画注释ꎬ « 周易» 卦爻辞多是记录和叙述某一件事和某一现象ꎮ
而 « 易传» 把具体的卦爻辞上升到抽象的阴阳关系ꎬ 从卦的含义及爻所处的位
置进行解释ꎬ 从理论水平看ꎬ 远远超过 « 周易» 古经ꎮ
(2) « 易传» 从整体上对 « 周易» 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ꎬ 揭示了卦与
卦之间、 卦象与卦辞之间、 爻象与爻辞之间、 卦与爻之间的内在联系ꎬ 使 « 周
易» 六十四卦由原来散乱不堪ꎬ 变成了一个有机的ꎬ 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
系的统一体ꎮ
(3) « 易传» 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ꎬ 从社会、 人生道德角度注释 « 周易» ꎬ
使 « 周易» 变成一部道德修养的书ꎮ « 周易» 作为占筮之书ꎬ 本无伦理之说教ꎬ
但由于 « 易传» 把儒家道德思想广泛引进 « 周易» 中ꎬ 使 « 周易» 性质有所变
化ꎬ 使 « 周易» 既具有占筮功能ꎬ 又有教人修心养性的功能ꎬ 也就是说ꎬ 学习
« 周易» 既可以预测吉凶福祸ꎬ 也可以提高个人修养ꎬ 净化个人灵魂ꎮ 所以战国
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 “ 善为 « 易» 者不占” ꎬ 也说明了这个问题ꎮ 这
告诉我们ꎬ 真正精通 « 周易» 的人不去占卜ꎬ 而是用于道德修养 ( 荀子是儒
家) ꎬ 当然 “ 不占” ꎬ 也包含它可以占ꎬ 在荀子看来学好 « 周易» 可以占卜ꎬ 也
可以修心养性ꎬ 而主要在后者ꎮ
(4) « 易传» 对 « 易» 的体例 ( 如卦象、 爻象、 爻位等) 作了详细说明ꎬ
而且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ꎬ 在 « 易传» 产生之前的春
秋时代ꎬ 虽然用 « 周易» 占问非常盛行ꎬ 如在 « 春秋左传» 、 « 国语» 中有二十
多例ꎬ 但对 « 周易» 体例、 筮法都没有说明ꎬ 而 « 易传» 在这一方面作了说明ꎮ
这对我们研究 « 周 易» 体 例、 筮 法 的 起 源 有 很 大 意 义ꎬ 可 以 这 样 说ꎬ 若 没 有
« 易传» ꎬ 至今我们不知古代 « 周易» 体例和占筮的方法ꎮ
( 二) « 易大传» 的内容
1􀆰 « 彖传» ( 或称 « 彖» )
彖ꎬ 即材ꎬ 通 “ 裁” ꎬ 有裁断之义ꎮ 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ꎬ 叫彖辞ꎮ 彖辞也
叫卦辞ꎮ 对彖辞 ( 卦辞) 的解释称为 “ 彖传” ꎮ « 易传» 以 “ 彖” 作篇名ꎬ 实指
“ 彖传” ꎮ « 彖传» 共 64 条ꎬ 按照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经的分法ꎬ « 彖传» 分为上、
下ꎬ 即 « 彖传» 上ꎬ « 彖传» 下ꎮ « 彖传» 专释 « 周易» 卦辞ꎬ 其方法如下:
35
国学经典导读

(1) 以八卦之象释卦辞ꎮ 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 乾代表天ꎬ 坤代


表地ꎬ 震代表雷ꎬ 巽代表风ꎬ 坎代表水ꎬ 离代表火ꎬ 艮代表山ꎬ 兑代表泽ꎮ 以八
卦之象解释卦名卦辞ꎮ 如 « 泰􀅰彖» 即 « 彖» 释 « 泰» 曰:
“ 天地交而万物通ꎬ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ꎮ
所谓天地交ꎬ 是指泰上坤下乾ꎬ 坤为地ꎬ 乾为天ꎬ 天本在上ꎬ 而今在下ꎬ 地
本在下ꎬ 而今在上ꎬ 以示天阳之气下降ꎬ 入地气之中ꎬ 地阴之气上升而入天气之
中ꎬ 二气交感ꎬ 故有 “ 天地交” 之义ꎮ 由于阴阳二气交感ꎬ 万物生生不已ꎬ 故
为通达ꎬ 即是 “ 万物通” ꎮ
所谓上下交ꎬ 是指泰上坤下乾ꎬ 乾为天阳本在上而今在下ꎬ 坤为地阴本在下
而今在上ꎬ 故有上下交感之义ꎬ 就社会而言ꎬ 乾象征君ꎬ 坤象征民众ꎬ 在泰卦ꎬ
君在下ꎬ 众在上ꎬ 以示君民上下交感ꎬ 志向相通ꎮ
自然界的阴阳二气交感ꎬ 万物通达生长ꎻ 社会中君臣上下交感ꎬ 志向一致ꎬ
故天下泰平和谐ꎬ 因而称此卦为 « 泰» 卦ꎮ 泰ꎮ 就是泰平ꎬ 通达ꎮ
(2) 取义理释卦辞ꎮ 八卦皆含有义理ꎬ 如乾为刚ꎬ 坤为柔ꎬ 震为动ꎬ 巽为
入为风ꎬ 坎为险ꎬ 离为丽ꎬ 艮为止ꎬ 兑为说 ( 悦) ꎮ « 彖传» 以八卦所含义理释
卦辞ꎬ 如 « 讼􀅰彖» ꎬ 即 « 彖» 释 « 讼» 曰:
“ 上刚下险ꎬ 险而健ꎬ 讼ꎮ”
所谓上刚下 险ꎬ 是 指 « 讼» 上 乾 下 坎ꎬ 乾 为 刚 在 上ꎬ 坎 为 险 在 下ꎬ 故 有
“ 上刚下险” ꎮ 所谓险而健ꎬ 是指 « 讼» 内卦坎为险ꎬ 外卦乾为刚ꎬ 刚即健ꎬ 故
称 “ 险而健” ꎮ 因此卦乾阳刚健在上ꎬ 坎水阴险在下ꎬ 上下争讼ꎬ 故为讼卦ꎮ
(3) 取爻位说释卦辞ꎮ 所谓爻位说ꎬ 是指爻所处的位置ꎮ 它主要有这样几
方面内容: 中位、 乘、 得位、 失位、 应位ꎮ « 彖传» 以爻位说释卦辞ꎬ 如:
① 以中位说释之:
« 蒙􀅰彖» : “ ‘ 初筮告’ ꎬ 以刚中也ꎮ”
所谓以刚中ꎬ 是释 “ 初筮告” ꎬ 蒙卦有九二爻为阳爻ꎬ 并居内卦中位ꎬ 故称
“ 刚中” ꎮ
② 以得位、 应位释之:
« 小畜􀅰彖» : “ 柔得位而上下应之ꎮ”
( 小畜一阴五阳ꎬ 六四爻以阴居阴位ꎬ 故称 “ 柔得位” ꎬ 五阳爻分居六四上
下ꎬ 故称 “ 上下应” ꎮ
③ 以乘释之:
« 彖传» 所谓乘ꎬ 是指阴爻居阳爻之上ꎮ 乘ꎬ 有乘凌之义ꎮ « 彖传» 以乘释
36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卦辞ꎬ 如 « 夬􀅰彖» :
“ 扬于王庭ꎬ 柔乘五刚也ꎮ” 夬一阴五阳ꎬ 阴为柔ꎬ 阳为刚ꎬ 此卦有一阴柔
乘凌五刚之象ꎬ 故柔乘五刚ꎮ
(4) 以卦变释卦辞
卦变ꎬ 是指由于阴阳爻的变动ꎬ 而使一卦变成另一卦ꎬ 它反映了卦与卦之间
存在着一种相互变化的关系ꎮ « 彖传» 运用这种卦与卦之间的关系注释卦辞ꎮ 如
« 损􀅰彖» 曰: “ 损下益上ꎬ 其道上行ꎮ”
所谓损下益上ꎬ 是指 « 损» 来自 « 泰» 卦ꎬ 即泰九三爻与上六爻交换位置
而成ꎬ 从上下卦看ꎬ 是减损泰卦下体一阳爻而增益到其上体来ꎮ 其道上行ꎬ 是说
减损下一阳而增加到上ꎬ 阳通行在上ꎮ
而 « 益􀅰彖» 所说 “ 损上益下” 与 « 损 􀅰 彖» 相反ꎬ 它是指 « 益» 来自
« 否» ꎬ 是减损 « 否» 上 一 阳 爻 而 增 益 到 下ꎬ 即 « 否» 九 四 爻 与 初 六 爻 互 易
而成ꎮ
2􀆰 象 ( 又称 « 象传» )
« 周易» 中的象ꎬ 是指卦象ꎮ 卦象取法自然之象ꎮ 那么什么是自然之象呢?
自然之象是指自然界事物所呈现的容貌、 形态ꎬ 如日月星辰所呈现的象称为天
象ꎬ 山川草木所呈现的象叫地象ꎮ 而 « 周易» 中的象ꎬ 就是对自然界中的物象
加以概括整理ꎬ 并通过卦表现出来的ꎮ 对于 « 周易» 中卦象的划分ꎬ 古代有不
同的意见: 有分为实象、 假象两种的ꎻ 有分为本画象、 实取诸物之象和取象明义
三种的ꎻ 也有分为七种的ꎬ 如: 八卦之象ꎬ 六画之象ꎬ 像形之象ꎬ 爻位之象ꎬ 反
对之象ꎬ 方位之象ꎬ 互体之象ꎮ « 易传» 中作为篇名的 “ 象” 是指 « 象传» ꎬ 从
上下经来看ꎬ 它分为 « 象» 上、 « 象» 下两篇ꎬ 从释一卦来看ꎬ 又可分为两部
分: 大象、 小象ꎮ 大象是释卦象ꎬ 小象是释爻象ꎮ
大象释卦的方法ꎬ 是先用八卦之象解释卦ꎬ 然后比拟人事ꎬ 说明根据此卦象
当如何去行动ꎮ 如 « 比􀅰象» : “ 地上有水ꎬ 比ꎬ 先王以建万国ꎬ 亲诸侯ꎮ” 比上
坎下坤ꎬ 坎为水ꎬ 坤为地ꎬ 坎在坤上ꎬ 故地上有水ꎮ 水性下ꎬ 水行地上ꎬ 没有间
隙ꎬ 有亲比之义ꎬ 故此卦为比ꎮ 比: 亲比ꎮ 先王效法此卦象当建立许多诸侯国ꎬ
并以仁爱的态度去对待诸侯ꎮ 从卦画看ꎬ 比卦九五居上中为王ꎬ 上下全为阴爻ꎬ
故称万国、 诸侯ꎮ
« 小象» 释辞的方法:
(1) 取爻位说
如释 « 屯» 六二曰: “ 六二之难ꎬ 乘刚也ꎮ” 这是说ꎬ « 屯» 六二有 “ 难”
37
国学经典导读

之文辞ꎬ 是在于: « 屯» 六二之阴乘凌初九之阳刚ꎮ


又如释 « 否» 九五爻辞: “ ‘ 大人’ 之吉ꎬ 位正当也ꎮ” 这就是说ꎬ « 否» 九
五有 “ 大人吉” 之辞ꎬ 在于此爻是以阳爻而居阳位ꎬ 且居外卦之中位ꎬ 即所谓
“ 位正当” ꎮ
(2) « 小象» 有只从爻辞自身来解释爻辞ꎬ 也就是说辞不明确ꎬ 小象换一种
说法表达这个意思ꎮ 如 « 屯» 六三曰: “ 即鹿无虞ꎮ” « 象» 释之曰: “ ‘ 即鹿无
虞’ ꎬ 以从禽也ꎮ” 这是说ꎬ 在没有虞人作向导的前提下去追鹿ꎬ 这只有被动地
跟从禽兽ꎮ 禽是释鹿ꎮ 又如 « 需» 九二曰: “ 小有言ꎬ 终吉ꎮ” « 象» 释曰: “ 虽
‘ 小有言’ ꎬ 以 ‘ 吉’ ‘ 终’ 也ꎮ” « 象» 在这里只加了几个连贯词ꎬ 就把爻辞意
思明确表达出来ꎮ
(3) 从义理方面释爻辞
如 « 恒» 六五云: “ 贞妇人吉ꎬ 夫子凶ꎮ” « 小象» 解释说: “ 妇人贞吉ꎬ 从
一而终也ꎻ 夫子制义ꎬ 从妇凶也ꎮ” 这是说妇道人家守正则有吉ꎮ 所谓守正就是
妇人在婚姻方面从一夫而终ꎬ 即一辈子只能嫁一夫ꎬ 夫死不能再嫁ꎬ 只有这样ꎬ
才能有 吉 祥ꎬ 而 作 为 男 子 有 绝 对 的 权 利 只 宜 妇 人 从 他ꎬ 若 他 从 妇 人 则 有 凶ꎮ
« 象» 在这里很显然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注释爻辞ꎬ 这是 « 恒» 辞中所没有
的ꎬ « 恒» 六五爻辞是说ꎬ 占问遇此爻ꎬ 妇人则有吉ꎬ 而男人则有凶ꎮ
3􀆰 « 文言»
“ 文言” 之辞ꎬ 古者多解ꎬ 有说以文饰乾坤的ꎬ 有说依文言理ꎬ 有说卦爻辞
为文王所作ꎬ 故曰文言ꎬ 也有说乾坤德大ꎬ 持以文饰而为文言ꎮ
本篇以 “ 文言” 为名ꎬ 是指 « 文言传» ꎮ « 文言» 文字不多ꎬ 专门释 « 乾»
« 坤» 两卦卦爻辞ꎮ « 文言» 通过注释 « 乾坤» 卦辞ꎬ 阐发了天地阴阳变化之
理ꎬ 君臣上下、 安邦治国、 修身养性之道ꎬ 它的注释ꎬ 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理
论深度ꎬ 远远超过了 « 乾» « 坤» 卦爻辞ꎮ
4􀆰 « 系辞»
系ꎬ 系属ꎻ 辞ꎬ 文辞ꎮ 系辞ꎬ 指系属在卦爻之下的文辞ꎬ 即卦爻辞ꎮ «易
传» 以系辞为篇名ꎬ 专指 « 系辞传» ꎬ 其含义为系附在 « 周易» 后面关于 « 周
易» 通论的文辞ꎮ
« 系辞» 分为上、 下两篇ꎬ 称 « 系辞» 上ꎬ « 系辞» 下ꎮ « 系辞» 分章ꎬ 古
代不统一ꎬ 一般说来ꎬ 多采用两种分法ꎮ 其一ꎬ 分上篇为十三章ꎬ 分下篇为十一
章ꎻ 其二ꎬ 分上篇为十二章ꎬ 分下篇为十二章ꎮ
« 系辞» 是对 « 周易» 总的说明ꎬ 其内容博大精深ꎬ 是学易必读之篇ꎬ 总观
38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 系辞» 的思想ꎬ 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阐述了乾坤在 « 周易» 中的地位以


及内在的根据ꎬ 追述了 « 周易» 起源、 形成、 作者、 成书年代 ( 对于伏羲画八
卦ꎬ 文王演周易都作了说明) ꎬ 揭示了 « 周易» 的作用为认识事物规律、 预知未
来、 道德 修 养、 安 邦 治 国、 观 卦 象 制 作 器 具ꎻ 解 释 了 十 六 卦 十 八 辞ꎬ 以 补 充
« 彖» « 象» 之不足ꎬ 说明了 « 周易» 体例ꎬ 包括卦位、 作用、 爻位、 爻德等ꎻ
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ꎬ 并对其客观根据作了说明ꎮ
5􀆰 « 说卦»
又称 « 说卦传» ꎬ 是系统地解说八卦的专著ꎮ 说ꎬ 有陈说、 解说之义ꎮ « 说
卦» 一般被分为十一章ꎬ 其内容主要说明八卦产生、 过程ꎬ 八卦的性质、 功用、
方位ꎬ 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卦象ꎮ 其中八卦的性质、 基本卦象是分析 « 周易» 卦
象ꎬ 进行筮占的基础ꎮ
6􀆰 « 序卦»
此篇对六十四卦排列及排列的客观根据进行总的说明ꎬ 它以 “ 有天地然后
有万物” 说明乾坤居 « 周易» 之首ꎬ 又以因果联系、 物极必反、 相生相成观点ꎬ
解释卦与卦之间的关系ꎮ 以物不可以终穷解释 « 周易» 未济为最后一卦ꎮ « 序
卦» 的解释多牵强附会ꎮ
7􀆰 « 杂卦»
杂糅六十四卦ꎬ 分六十四卦为三十二对ꎬ 简要地说明卦名之义ꎮ 之所以称
“ 杂” ꎬ 是因为它打乱了 « 序卦» 六十四卦的排列ꎬ 错综六十四卦而进行解说
卦义ꎮ

九、 « 周易» 经传的编次
« 周易» 编次在古代十分混乱ꎬ 各种版本编次存在很大差别ꎮ 现在通行的编
次是清人阮元刻的 « 十三经注疏» 中的 « 周易正义» 的编次ꎬ 或后人篡改的宋
朱熹 « 周易本义» 编次ꎬ 其编次特点经传混合ꎬ 把 « 易传» 解释 « 周易» 卦爻
辞的有关部分放到对应的地方ꎮ « 易传» 中凡属于总论ꎬ 或者无法分割的部分ꎬ
放在 « 周易» 古经之后ꎬ 具体情况如下:
先卦画卦名卦辞ꎬ 后是释这一卦卦名卦辞的 « 彖传» 即为 “ 彖曰” ꎬ 再接下
来是释这一卦的卦象的 « 大象» ꎬ 为 “ 象曰” ꎬ 再是爻辞ꎬ 每条爻辞之后都附有
释爻辞的 « 小象» ꎬ 为 “ 象曰” ꎮ 当然ꎬ 乾卦例外ꎬ 乾卦次序是先卦画卦名卦辞
然后爻辞ꎬ 再是释乾卦的 « 彖传» ꎬ 即 “ 彖曰” ꎬ 后是释乾卦卦象的 « 象传» ꎬ
即 “ 象曰” ꎬ 最后是释 « 乾» 卦的 « 文言» ꎮ ( 有人说这样是为了让人记住 « 周
39
国学经典导读

易» 原貌是经传分离的) ꎮ 而 « 系辞» 上下、 « 说卦» 、 « 序卦» 、 « 杂卦» 无法割


裂ꎬ 总附在六十四卦之后ꎮ 这是现在通行的 « 周易» 编次ꎮ
然而古代对 « 周易» 编次的意见不尽一致ꎬ 但总的看来ꎬ 可以分为两大派ꎬ
一派是经传合ꎬ 另一派是经传异ꎮ 从历代 « 周易» 流传看ꎬ 两派进行了激烈的
斗争ꎮ 战国时ꎬ « 易传» 十篇成书ꎬ 当时ꎬ « 周易» 经传分离ꎬ 到汉代ꎬ « 周易»
与 « 易传» 合称 « 易经» ꎬ 但 « 周易» 经传是分开的ꎬ 一段把 « 易经» 分为十
二篇: « 周易» 古经上下两篇ꎬ « 易传» 十篇ꎮ 西汉末ꎬ 费直首次以 « 易经» 解
经ꎬ 经过郑玄、 王弼传费氏易ꎬ 将 « 易传» 分割ꎬ 附到 « 周易» 古经相应的地
方ꎬ 并在书中称有 “ 彖曰” 、 “ 象曰” ꎬ 这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通行的编次ꎮ 唐
朝孔颖达采用了王弼本作 « 周易正义» ꎬ 使王弼易本定为一尊ꎬ 但是也有人认为
这个本编次不完善ꎬ 还应该把其他传再分ꎬ 如唐代李鼎祚 « 周易集解» 又在王
弼本基础上把 « 序卦» 分割ꎬ 逐条放到每—卦经文之前ꎮ 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
卦的分法ꎬ 将 « 易传» 有关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后ꎮ 另外ꎬ « 象传» 、 « 彖传) 位
置也有不同的放法ꎬ 此不再详述ꎮ
宋代有许多易学家不同意这种方法ꎬ 他们恢复了汉初 « 周易» 十一篇ꎬ 让
« 周易» 经传不相混杂ꎬ 如吕祖谦、 朱熹等人都是采用了经传分离的编次ꎬ 当然
朱熹的 « 周易本义» 后经人篡改ꎬ 次序被打乱ꎬ 我们见到的 « 周易本义» 多是
被篡改次序的本子ꎮ
将 « 周易» 经传合ꎬ 有利于对照传文解释 « 周易» 古经ꎬ 可以节省时间ꎬ
这是有利的ꎮ 但是ꎬ 不利的一点是容易使经传不分ꎬ 特别是打乱了各自的体系ꎬ
不利于对二者的体系及各自的特点进行研究ꎮ 而把 « 周易» 经传分开ꎬ 保持了
« 周易» 经传原貌ꎬ 克服了以上的缺点ꎬ 但是ꎬ 不能直接对应经传读 « 易» ꎬ 二
者各有千秋ꎮ

十、 易占常用术语
元吉: 意同大吉ꎮ
上吉: 意同大吉ꎮ
元亨: 意为大亨通ꎮ
利贞: 意指卦象表明是有利的贞问
吉亨: 意指吉祥而亨通ꎮ
元: 乾卦 “ 卦辞” ꎮ 元者ꎬ 善之长也ꎬ 有大与始的含义ꎮ
亨: 乾卦 “ 卦辞” ꎬ 亨者ꎬ 嘉之会也ꎬ 有通的含义ꎮ
40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利: 利者ꎬ 义之和也ꎬ 有祥和的含义ꎮ


贞: 贞者ꎬ 事之干也ꎬ 有正与固的含义ꎮ
小亨: 意指筮遇此卦ꎬ 为得小亨之兆ꎮ
无不利: 意指筮得此卦ꎬ 所要做的事情ꎬ 没有不吉利的ꎮ
无攸利: 意指筮得此卦ꎬ 有所举事ꎬ 皆无所利ꎮ
咎: 咎ꎬ 灾也、 殃也ꎮ « 周易» 所谓 “ 咎比悔为重ꎬ 比凶为轻ꎮ 悔乃较少之
困厄ꎬ 凶乃巨大之祸殃ꎬ 咎则较轻之灾患也ꎮ
无咎: 意指无灾咎ꎮ
何咎: 意指没有什么灾咎ꎮ
何其咎: 咎ꎬ 指灾患ꎮ 何其咎ꎬ 义同何咎、 无咎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没有
灾咎ꎮ
为咎: 咎ꎬ 指灾患ꎮ 为咎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将有灾患之兆ꎮ
匪咎: 匪ꎬ 读为非ꎻ 咎ꎬ 指灾患ꎮ 匪咎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ꎬ 并非灾患ꎮ
悔: 悔ꎬ 恨也ꎬ 每从心声ꎮ « 周易» 所谓悔ꎬ 其实不过困厄而已ꎮ
无悔: 意指无悔恨、 无困厄ꎮ
有悔: 悔ꎬ 指困厄ꎮ 有悔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ꎬ 有将遇困厄之兆ꎮ
悔亡: 悔ꎬ 指困厄ꎻ 亡ꎬ 指消亡ꎮ 悔亡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ꎬ 有困厄将要
消亡之兆ꎮ
悔中悔: 悔ꎬ 指 困 厄ꎮ 悔 中 悔ꎬ 意 指 所 要 贞 问 的 事 情ꎬ 有 困 厄 接 踵 而 至
之兆ꎮ
无誉: 意指得不到称赞、 不算好ꎮ
初吉: 初ꎬ 指事情的初始阶段ꎻ 吉ꎬ 指吉祥ꎮ 初吉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在
初始阶段尚属吉祥ꎮ
中吉: 中ꎬ 指事物发展的中间阶段ꎻ 吉ꎬ 指吉祥ꎮ 中吉ꎬ « 周易» 断占常用
语ꎮ 在中间阶段是最理想的ꎮ
终吉: 吉ꎬ 指吉祥ꎮ 终吉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ꎬ 兆象表明最终还得吉祥ꎮ
引吉: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ꎬ 有长久之吉ꎮ
厉: 有危难的意思ꎮ
有厉: 厉ꎬ 指危难ꎮ 有厉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ꎬ 有危难之兆ꎮ
贞厉: 厉ꎬ 用如危ꎮ
贞吉: 吉ꎬ 指吉祥ꎮ 贞吉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吉祥之兆ꎮ
吝: 吝作遴ꎬ 行难也ꎮ « 周易» 中吝字有其事难行或将遇艰难之意ꎮ
41
国学经典导读

小吝: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会遇到小小的困难ꎮ
贞吝: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有难行或将遇艰难之兆ꎮ
终吝: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ꎬ 兆象表明最终仍属艰难ꎮ
凶: 与 “ 吉” 相对ꎮ 指灾祸ꎮ
有凶: 凶ꎬ 指祸殃ꎮ 有凶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ꎬ 有凶灾之兆ꎮ
终凶: 凶ꎬ 指祸殃ꎮ 终凶ꎬ 意指所要贞问的事情ꎬ 兆象表明最终还逃脱不了
凶祸ꎮ

十一、 « 周易» 的主要版本及研究著作


魏􀅰王弼ꎬ 晋􀅰韩康伯 « 周易注» ꎬ 阮刻 « 十三经注疏» 本ꎮ
唐􀅰孔颖达撰 « 周易正义» ꎬ 阮刻 « 十三经注疏» 本ꎮ
唐􀅰陆德明撰 « 经典释文» ꎬ 通志堂经解本ꎮ
唐􀅰李鼎祚 « 周易集解» ꎬ 敦怡堂重刻本渎周氏本ꎮ
宋􀅰张载撰 « 易说» ꎬ 张子全书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ꎮ
宋􀅰欧阳修撰 « 易童子问» ꎬ 欧阳文忠公全集 ( 光绪本) ꎮ
宋􀅰杨万里撰 « 诚斋易传» ꎬ 武英殿聚珍本ꎮ
宋􀅰朱熹撰 « 周易本义» ꎬ 金陵书局本ꎮ
清􀅰李光地撰 « 周易折中» ꎬ 经训堂丛书影乾隆本ꎮ
清􀅰惠栋撰 « 易汉学» ꎬ 康熙五十四年刊本ꎮ
清􀅰焦循撰 « 易通释» ꎬ 焦氏丛书本ꎮ
清􀅰皮锡瑞撰 « 经学通论» ꎬ 中华书局本ꎮ
清􀅰马国翰辑 « 玉函山房辑佚书» ꎬ 光绪九年琅嬛馆补校本ꎮ
尚秉和撰 « 周易折中» ꎬ 中华书局本ꎮ
高亨撰 « 周易古经今注» ꎬ 齐鲁书社本ꎮ
李镜池撰 « 周易通义» ꎬ 中华书局本ꎮ
黄寿祺、 张善文译注 « 周易译注» ꎬ 上海古籍出版社本ꎮ
陈鼓应、 赵建伟注 « 周易今注今译» ꎬ 商务印书馆本ꎮ

42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第二节 « 乾» 卦原著导读

乾  为  天

乾 [1] ꎬ 元亨ꎬ 利贞 [2] ꎮ

注释
[1] 乾: 卦名ꎮ 本卦是同卦相叠 ( 乾下乾上) ꎮ 六画都是阳爻ꎬ 用以象天ꎬ
喻龙ꎬ 比喻有才德的君子ꎮ 后人说 « 易» 多附会ꎬ 将其象征意义广泛推衍ꎬ 用
以代表纯阳刚健的事物ꎬ 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伦义理概念ꎮ
[2] 元亨ꎬ 利贞: 是两个贞兆辞ꎮ « 易卦» 的卦、 爻之辞可以从很多角度上
进行分析ꎮ 大概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贞事辞ꎬ 它记录着占筮的具体事情ꎻ 二
是贞兆辞ꎬ 它指占筮时神灵感应的兆示ꎬ 如吉、 凶之类ꎻ 三是象占辞ꎬ 它记录着
日常生活中一些异常现象ꎬ 比如说梦境中的现象ꎬ 用以向神灵卜问其吉凶ꎮ 元ꎬ
大ꎮ 亨ꎬ 通ꎮ 利贞ꎬ « 说文» : “ 贞ꎬ 卜问也ꎮ” 利贞ꎬ 就是说这是吉利的贞卜ꎮ

译文
乾卦: 大吉大利ꎬ 吉利的贞卜ꎮ

« 彖» 曰 [1] : 大 哉 乾 元 [2] ꎬ 万 物 资 始 [3] ꎬ 乃 统 [4] 天ꎮ 云 行 雨 施ꎬ 品 物 流


形 [5] ꎮ 大明终始 [6] ꎬ 六位时成ꎬ 时乘六龙以御天 [7] ꎮ 乾道变化ꎬ 各正性命ꎮ 保
合大和ꎬ 乃利贞 [8] ꎮ 首出庶物ꎬ 万国咸宁 [9] ꎮ

注释
[1] 彖 ( tuàn) : « 周易正义» : “ 彖ꎬ 断也ꎬ 断定一卦之义ꎬ 所以名为彖
43
国学经典导读

也ꎮ” 古人以 « 彖» 上下、 « 象» 上下、 « 系辞» 上下凡六篇和 « 文言» 、 « 说


卦» 、 « 序 卦 » 、 « 杂 卦 » 凡 四 篇ꎬ 合 称 十 翼ꎮ 用 十 翼 以 释 经ꎬ 故 又 称 « 易
传» ꎮ
[2] 乾: 天ꎮ 元ꎬ 始ꎬ 犹言创始ꎮ
[3] 资: 凭借ꎬ 依赖ꎮ
[4] 统: 统率ꎮ 统天ꎬ 犹言统属于天ꎮ
[5] 品: 品类ꎮ 这里用如动词ꎬ 有繁殖义ꎮ 品物ꎬ 繁殖万物ꎮ 流: 这里引
申为赋予ꎮ 流形ꎬ 赋予形体ꎮ
[6] 大明: 高亨说: “ « 集解» 引侯果曰: ‘ 大明ꎬ 日也ꎮ’ 甚是ꎮ 终ꎬ 谓日
入ꎻ 始ꎬ 谓日出ꎮ”
[7] 御: « 集解» 引苟爽曰: 御者ꎬ 行也ꎮ” 上古神话ꎬ 日乘着六条飞龙拉
着的车子ꎬ 以羲和为御ꎬ 运行在天空ꎮ
[8] 保: 保持ꎮ 合: 调整ꎮ 大和: 大读为太ꎮ 太和ꎬ 指自然界的一种普遍
调顺谐和的关系ꎮ 利ꎬ 施利ꎮ 贞ꎬ 中正ꎮ
[9] 庶: 众ꎮ 庶物: 犹言万物ꎮ 首出庶物ꎬ 当指天的功德超出万种物类ꎮ
咸: 皆ꎬ 周遍ꎮ

译文
« 彖辞» 说: 伟大啊ꎬ 上天的开创之功ꎮ 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胚胎ꎬ 它们
统统属于上天ꎮ 云在飘行ꎬ 雨在降洒ꎬ 繁殖万物ꎬ 赋予形体ꎮ 太阳运行ꎬ 升上降
下ꎬ 出东没西ꎬ 向南朝北ꎬ 六方位置ꎬ 依太阳的轨迹而得以确定ꎮ 太阳驾驶着
六条飞龙在空中有规律地运行ꎮ 这种运行变化ꎬ 形成季节气候ꎬ 万物从而在大
自然中找到适合生存的地位ꎮ 天的运行ꎬ 保持、 调整着全面和谐的关系ꎬ 于是
达到普利万物、 正常循环的境界ꎮ 天的功德超出万种物类ꎬ 给万国带来普遍的
康宁ꎮ

« 象» 曰 [1] : 天行健ꎬ 君子以自强不息 [2] ꎮ

注释
[1] 象: « 易􀅰乾» 疏: “ 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ꎮ 后人用文字以释万物之
所象ꎬ 故曰象ꎮ” « 象» ꎬ 易传名ꎬ 十翼之一ꎮ 它主要是依据卦象、 爻位对卦辞、
爻辞进行解释ꎬ 评价ꎬ 推衍ꎮ 其内容贯穿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ꎮ
44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2] 行: 王引之说: “ 行ꎬ 道也ꎮ 天行谓天道也ꎮ” 君子: 指德才兼备的人ꎮ


« 象辞» 释卦辞ꎬ 通常将卦象所表示的自然现象与人的品德行为勉强地联系起来
加以阐发ꎮ

译文
« 象辞» 说: 天道刚健ꎬ 运行不已ꎮ 君子观此卦象ꎬ 从而以天为法ꎬ 自强
不息ꎮ

初九 [1] : 潜龙勿用 [2] ꎮ


« 象» 曰: 潜龙勿用ꎬ 阳在下也ꎮ

注释
[1] 初九: 爻题ꎮ 易卦的爻题ꎬ 以 “ 九” 标示阳爻ꎬ 以 “ 六” 标示阴爻ꎮ
又以初、 二、 三、 四、 五、 上标示从下至上各爻的顺序ꎮ 就 各 爻 在 全 卦 中 的
关系而言ꎬ 初、 三、 五为阳位ꎬ 二、 四、 上为阴位ꎻ 而二、 五又分为下卦与
上卦的 中 位ꎬ 初、 四 分 为 下 卦 与 上 卦 的 下 位ꎬ 三、 上 分 为 下 卦 与 上 卦 的
上位ꎮ
[2] 潜龙勿用: 勿ꎬ 没有ꎬ 不要ꎮ 比喻君子压抑于下层ꎬ 不能有所作为ꎮ

译文
初九: 潜藏的龙ꎬ 无法施展ꎮ
« 象辞» 说: 潜藏的龙ꎬ 无法施展ꎬ 因为初九阳爻处在一卦的下位ꎬ 所以压
抑难伸ꎮ

九二: 见龙在田ꎬ 利见大人 [1] ꎮ


« 象» 曰: 见龙在田ꎬ 德施普也 [2] ꎮ

注释
[1] 见: 读若现ꎬ 出现ꎮ 见龙ꎬ 系 “ 龙见” 的倒装ꎬ 犹言龙出现ꎮ 在田:
犹言出现在大地上ꎮ 王弼说ꎮ ‘ 出潜离隐ꎬ 故曰 ‘ 见龙’ ꎬ 处于地上ꎬ 故曰 ‘ 在
田’ ꎮ
[2] 德施普: 德施周普ꎬ 居中不偏ꎬ 虽非君位ꎬ 君之德也ꎮ 初则不彰ꎮ 三
45
国学经典导读

则乾乾ꎬ 四则或跃ꎬ 上则过亢ꎮ 利见大人ꎬ 唯二五焉ꎮ” 王弼对于 « 乾» 卦整体


结构的解说颇为有理ꎮ 本卦阳爻ꎬ 由初爻而升到上位ꎬ 爻辞以龙在地下、 人间、
天空各个层次的变化来比拟这一爻象ꎬ 从而附会出人在人生的不同际遇中的自
我作用和命运ꎮ 见龙在田ꎬ 爻辞以龙出潜在田ꎬ 表示初九阳爻升进一步ꎬ 居于
下卦中位ꎮ 此位象极佳ꎬ 比喻君子挣脱了压抑的处境ꎬ 开始步入社会生活ꎬ 创
造建功立业的条件ꎮ

译文
九二: 龙出现在大地上ꎬ 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ꎮ
« 象辞» 说: 龙出现在大地上ꎬ 喻指君子走出了压抑的低谷ꎬ 正开始谋取能
够广泛施予德泽的社会地位ꎮ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 [1] ꎬ 夕惕若ꎬ 厉ꎬ 无咎 [2] ꎮ


« 象» 曰: 终日乾乾ꎬ 反复道也ꎮ

注释
[1] 乾乾: 孜孜不倦ꎬ 勤奋努力ꎮ
[2] 惕: 警惕ꎮ 若: 助词ꎬ 无义ꎮ 厉: 危险ꎮ 无咎: 没有灾难ꎮ 本爻为阳
位ꎬ 居下卦之极ꎮ 根据 « 系辞» “ 三与五ꎬ 同功而异位ꎬ 三多凶ꎬ 五多功” 的理
论ꎬ 可见本卦九三之爻ꎬ 象征着君子处于既可大有作为而又充满凶险之中ꎬ 如能
倍加勤勉戒惧ꎬ 可以无难ꎮ

译文
九三: 有才德的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ꎬ 夜晚戒惧反省ꎬ 虽然处境艰难但
终究没有灾难ꎮ
« 象辞» 说: 君子整日里勤奋努力ꎬ 意思是反复行道ꎬ 坚持不舍ꎮ

九四: 或跃在渊ꎬ 无咎 [1] ꎮ


« 象» 曰: 或跃在渊ꎬ 进无咎也ꎮ

注释
[1] 或跃在渊: 九四阳爻居上卦下位ꎬ 根据 « 系辞» “ 二与四ꎬ 同功而异
46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位ꎬ 其善不同ꎮ 二多誉ꎬ 四多惧” 的理论ꎬ 可见本卦九四之爻ꎬ 象征着处于进


可取誉、 退可免难的转折时期ꎮ 爻辞以龙跃深渊为喻ꎬ 龙跃入深潭ꎬ 退可藏身于
千仞之下ꎬ 进可升腾于云天之外ꎬ 进退有据ꎬ 潜跃由心ꎬ 喻指君子处境从容ꎬ 故
无灾难ꎮ

译文
九四: 龙也许跳进深潭ꎬ 没有灾难ꎮ
« 象辞» 说: 龙也许跳进深潭ꎬ 表示可以有所作为而没有灾难ꎮ

九五: 飞龙在天ꎬ 利见大人 [1] ꎮ


« 象» 曰: 飞龙在天ꎬ 大人造也 [2] ꎮ

注释
[1] 飞龙在天: 喻君子处尊贵之位ꎮ
[2] 造: 朱熹说: “ 造ꎬ 犹作也ꎮ” 大人造ꎬ 犹言ꎬ ( 九五爻象表明) 尊贵
的君子大有所为ꎬ 大有造化ꎮ 九五之爻ꎬ 居阳位ꎬ 又处于上卦中位ꎬ 可谓性象相
合ꎬ 所处得当ꎬ 喻指君子处世得意ꎬ 其事业如日中天ꎮ

译文
九五: 龙飞腾在空中ꎬ 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ꎮ
« 象辞» 说: 龙飞腾在空中ꎬ 意味着君子大有所为ꎮ

上九: 亢龙有悔 [1] ꎮ


« 象» 曰: 亢龙有悔ꎬ 盈不可久也ꎮ

注释
[1] 亢: 王肃说: “ 穷高曰亢ꎮ” 子夏 « 传» : “ 亢ꎬ 极也ꎮ” 悔ꎬ « 系辞» :
“ 悔吝者ꎬ 忧虞之象也ꎮ” 亢龙有悔ꎬ 以升腾到极高处的龙ꎬ 喻指身居崇高地位
的统治者ꎬ 脱离臣民ꎬ 孤高无辅ꎬ 必遭灾祸ꎮ 因为上九之爻ꎬ 居全卦之尽头ꎬ 在
本卦系统中ꎬ 乃是孤立无援之象ꎮ

47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上九: 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ꎮ
« 象辞» 说: 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ꎬ 这是警戒人们崇高、 盈满是不
可能长久保持的ꎮ

用九 [1] : 见群龙无首ꎬ 吉ꎮ
« 象» 曰: 用九ꎬ 天德 [2] 不可为首也ꎮ

注释
[1] 用九: « 乾» 卦特有的爻题ꎮ 汉帛书 « 周易» 作 “ 迥九” ꎮ 迥ꎬ 通ꎮ 用
九即为通九ꎬ 犹言六爻皆九ꎮ 属阳性ꎬ 表示全阳爻将尽变为阴爻ꎮ
[2] 用九天德: 因 « 乾» 卦六爻皆为九ꎬ 属纯阳纯刚之性ꎬ 这正是天的品
德的最为集中的反映ꎮ

译文
群龙出现在天空ꎬ 看不出首领ꎬ 吉利ꎮ
« 象辞» 说: 六爻全阳ꎬ 纯阳纯刚正是天道之性ꎬ 至高无上ꎬ 不可能再有别
的首领ꎮ

文言
« 文言» 曰 [1] : 元者ꎬ 善 之 长 也ꎮ 亨 者ꎬ 嘉 之 会 也 [2] ꎮ 利 者ꎬ 义 之 和 也ꎮ
贞者ꎬ 事之干也ꎮ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ꎬ 嘉会足以合礼ꎬ 利物足以和义ꎬ 贞固足以
干事ꎮ 君子行此四德者ꎬ 故曰: “ 乾: 元、 亨、 利、 贞ꎮ”

注释
[1] « 文言» : 十翼之一ꎬ 专释乾、 坤两卦的义理ꎮ
[2] 嘉: « 说文» : “ 嘉ꎬ 美也ꎮ”

译文
« 文言» 说: 元ꎬ 是众善的首领ꎮ 亨ꎬ 是众美的集合ꎮ 利ꎬ 是义理的统一ꎮ
贞ꎬ 是事业的主干ꎮ 君子履行仁义就足以号令大众ꎬ 众美的结合就足以符合礼
48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义ꎬ 利人利物就足以和同义理ꎬ 坚持正道就足以成就事业ꎮ 君子身体力行这四


种美德ꎬ 所以说: “ « 乾» 卦具有这四种品德: 元、 亨、 利、 贞ꎮ”

初九曰: “ 潜龙勿用ꎮ” 何谓也? 子曰: “ 龙ꎬ 德而隐者也ꎮ 不易乎世ꎬ 不成


乎名ꎬ 遯世无闷 [1] ꎬ 不见是而无闷ꎮ 乐则行之ꎬ 忧则违之ꎬ 确乎其不可拔ꎬ 潜
龙也ꎮ” 九二曰: “ 见龙在田ꎬ 利见大人ꎮ” 何谓也? 子曰: “ 龙ꎬ 德而中正者也ꎮ
庸言之信ꎬ 庸行之谨 [2] ꎬ 闲邪存其诚 [3] ꎬ 善世而不伐 [4] ꎬ 德博 而 化ꎮ « 易»
曰: ‘ 见龙在田ꎬ 利见大人ꎮ’ 君德也ꎮ” 九三曰: “ 君子终日乾乾ꎬ 夕惕若ꎬ
厉ꎬ 无咎ꎮ” 何谓也? 子曰: “ 君子进德修业ꎮ 忠信ꎬ 所以进德也ꎮ 修辞立其
诚ꎬ 所以居业也ꎮ 知至 至 之 [5] ꎬ 可 与 言 几 也 [6] ꎮ 知 终 终 之 [7] ꎬ 可 与 存 义 也ꎮ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ꎬ 在下位而不忧ꎮ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ꎬ 虽危无咎矣ꎮ” 九四
曰: “ 或跃在渊ꎬ 无咎ꎮ” 何谓也? 子曰: “ 上下无常ꎬ 非为邪也ꎮ 进退无恒ꎬ
非离群也ꎮ 君子进德修业ꎬ 欲及时也ꎮ 故无咎ꎮ” 九五曰: “ 飞龙在天ꎬ 利见
大人ꎮ” 何谓也? 子曰: “ 同声相应ꎬ 同气相求ꎮ 水流湿ꎬ 火就燥ꎮ 云从龙ꎬ 风
从虎ꎮ 圣人作而万物睹ꎮ 本乎天者亲上ꎬ 本乎地者亲下ꎬ 则各从其类也ꎮ 上九
曰: “ 亢龙有悔ꎮ” 何谓也? 子曰: “ 贵而无位ꎬ 高而无民ꎬ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ꎬ
是以动而有悔也ꎮ”

注释
[1] 遯: 本作遁ꎬ 逃遁ꎮ 闷ꎬ 烦闷ꎮ 遯世无闷ꎬ 犹言甘心隐居ꎬ 无所烦闷ꎮ
[2] 两 “ 庸” 字ꎬ 李 鼎 祚 说: “ 庸ꎬ 常 也ꎮ” 庸 言、 庸 行ꎬ 犹 言 日 常 的
言行ꎮ
[3] 闲: « 集解» 引宋衷曰: “ 闲ꎬ 防也ꎮ”
[4] 善世而不伐: 善ꎬ 这里用如动词ꎮ 善世ꎬ 引导世人向善ꎮ 伐ꎬ 夸耀ꎮ
不伐ꎬ 犹言不自称其能ꎮ
[5] 知至至之: 前 “ 至” 字ꎬ 名词ꎬ 发展ꎮ 后 “ 至” 字用如动词ꎮ
[6] 今本无 “ 言” 字ꎮ 阮元曰: “ 古本足利本与下有言字ꎮ” « 集解» 本亦
有言字ꎮ 依文意有言字是ꎮ 今据补ꎮ 几ꎬ « 系辞» 下曰: “ 几者ꎬ 动之微ꎬ 吉凶
之先见者也ꎮ” 即今所言事机、 征兆ꎮ
[7] 知终终之: 前 “ 终” 字ꎬ 名词ꎬ 结果ꎮ 后 “ 终” 字ꎬ 用如动词ꎮ

49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初九爻辞说: “ 潜藏的龙ꎬ 无法施展ꎮ”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 龙是比喻
有才德而隐居的君子ꎮ 操行坚定不为世风所转移ꎬ 不求虚名ꎬ 隐居避世而没有苦
闷ꎬ 言行不为世人所赏识而没有烦恼ꎮ 乐意的事就施行它ꎬ 忧患的事就避开它ꎬ
坚定而不可动摇ꎬ 这是潜龙的品德ꎮ” 九二爻辞说: “ 龙出现在大地上ꎬ 有利于
会见贵族王公ꎮ”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 龙是比喻有德行而秉性中正的君子ꎮ
日常言论讲究诚信ꎬ 日常行为讲究谨慎ꎬ 防止邪恶的侵蚀ꎬ 保持忠诚的秉性ꎬ 引
导世人向善而不夸耀ꎬ 德行博大而能感化人民ꎮ « 易经» 上说: ‘ 龙出现在大地
上ꎬ 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ꎮ’ 就是说民间出现了有才德的君子ꎮ” 九三爻辞说:
“ 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ꎬ 夜晚戒惧反省ꎬ 虽然处境艰难ꎬ 终究没有灾难ꎮ”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 君子致力于培育品德ꎬ 增进学业ꎮ 以忠信来培养品
德ꎬ 以修饰言辞来建立诚信ꎬ 这是操持自己事业的立足点ꎮ 知道事业可以发展就
发展它ꎬ 从而努力去捕捉一瞬即逝的事机ꎻ 知道事业应该终止就终止它ꎬ 从而保
持行为的道义ꎮ 所以处于尊贵的地位而不骄傲ꎬ 处于卑微的地位而不忧愁ꎮ 所以
君子勤奋努力ꎬ 随时提高警惕ꎬ 虽然处境危险也没有灾害ꎮ” 九四爻辞说: “ 也
许跳进深潭ꎬ 没有灾难ꎮ”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 有时处在上位ꎬ 有时处在
下位ꎬ 本来就是变动无常的ꎬ 不是什么行为邪恶的缘故ꎮ 有时奋进ꎬ 有时退隐ꎬ
本来就是应时变化的ꎬ 不是什么喜爱离群索居的缘故ꎮ 君子致力于培养品德增进
学业ꎬ 随时准备着抓住时机全力以赴ꎬ 所以没有灾难ꎮ” 九五爻辞说: “ 龙飞腾
在天ꎬ 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ꎮ”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 声息相同就互相应和ꎬ
气味相投就互相求助ꎮ 水向低湿的地方流动ꎬ 火向干燥的地方蔓延ꎮ 云萦绕着
龙ꎬ 风追随着虎ꎮ 圣人兴起ꎬ 万物景仰ꎮ 根基在天上的附丽于天空ꎬ 根基在地上
的依附着大地ꎬ 万物都归属于各自的类别当中ꎮ” 上九爻辞说: “ 升腾到极限的
龙ꎬ 将有灾祸之困ꎮ” 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 “ 身份显贵而没有根基ꎬ 地位崇
高而没有人民ꎬ 有才德的压抑在下层ꎬ 不能获得他们的辅助ꎬ 因此有所行动必招
祸殃ꎮ”

“ 潜龙勿用” ꎬ 下也 [1] ꎮ “ 见龙在田” ꎬ 时舍也ꎮ “ 终日乾乾” ꎬ 行事也ꎮ “ 或


跃在渊” ꎬ 自试也ꎮ “ 飞龙在天” ꎬ 上治也ꎮ “ 亢龙有悔” ꎬ 穷之灾也 [2] ꎮ 乾元
“ 用九” ꎬ 天下治也ꎮ

50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注释
[1] 沙少海 « 易卦浅释» 说: “ ‘ 下也’ 二字ꎬ 意不完整ꎻ 且与下文 ‘ 时舍
也’ 、 ‘ 行事也’ 等句结构方式不同ꎻ ‘ 下’ 字上疑脱 ‘ 处’ 字ꎮ 王弼注: ‘ 潜龙
勿用何乎? 必穷处于下也ꎮ’ 似王本原有 ‘ 处’ 字ꎮ”
[2] 穷: 极限ꎬ 穷极ꎮ 穷之灾ꎬ 犹事物发展到极限ꎬ 必遭穷困之灾ꎮ

译文
“ 潜伏的龙ꎬ 无法施展” ꎬ 是说有才德的君子压抑于底层ꎮ “ 龙出现在大地
上” ꎬ 是说君子暂时隐伏等待时机ꎮ “ 终日里勤奋努力” ꎬ 是讲君子刻苦修身自强
不息ꎮ “ 也许跳进深潭” ꎬ 是讲君子投身社会自我考验ꎮ “ 龙腾飞在天” ꎬ 是讲君
子获得地位治国治民ꎮ “ 升腾到极限的龙将有灾殃” ꎬ 是讲事业极盛必由盛转衰ꎮ
天的美德 “ 纯阳全盛” ꎬ 是讲天下政治安定ꎮ

“潜龙勿用” ꎬ 阳气潜藏ꎮ “ 见龙在田” ꎬ 天下文明 [1] ꎮ “ 终日乾乾" ꎬ 与时偕


行ꎮ “ 或跃在渊” ꎬ 乾道乃革 [2] ꎮ “ 飞龙在天” ꎬ 乃位乎天德 [3] ꎮ “ 亢龙有悔” ꎬ 与
时偕极 [4] ꎮ “ 乾元” “ 用九” ꎬ 乃见天则 [5] ꎮ

注释
[1] 文: 纹章ꎬ 此处讲草木生发ꎬ 大地锦织有文采ꎮ 明: 明媚ꎮ
[2] 革: 变化ꎮ 乾道: 天道ꎮ
[3] 位乎天德: 九五之爻ꎬ 处于上卦中位ꎬ 此位又称天位ꎮ 此爻是全卦之
主爻ꎬ 集中体现了天的品德属性ꎮ
[4] 偕: « 说文» : “ 偕ꎬ 俱也ꎮ” 与时偕极: 犹言阳爻依次上升ꎬ 阳气依时
旺盛ꎬ 一同达到了极限ꎮ
[5] 天则: 天的法则ꎮ

译文
潜伏的龙ꎬ 无法施展” ꎬ 初九阳爻居下位ꎬ 象征万物蛰伏ꎬ 阳气潜藏ꎮ “ 龙
出现在大地上” ꎬ 阳爻上升一位ꎬ 象征万物发生ꎬ 大地锦绣ꎬ 风光明媚ꎮ “ 终日
里勤奋努力” ꎬ 阳爻再进一位ꎬ 象征万物蓬勃ꎬ 与时俱进ꎮ “ 也许跳进深潭” ꎬ 阳
爻又升上一位ꎬ 象征阳气更盛ꎬ 天道发生变化ꎮ “ 龙飞腾在天空” ꎬ 阳爻上升到
51
国学经典导读

崇高的地位ꎬ 象征时值金秋ꎬ 天的功德已圆满完成ꎮ “ 升腾到极限的龙将有灾


殃” ꎬ 阳爻上升到极限ꎬ 象征阳气极盛ꎬ 将由盛转衰ꎮ “ 天的美德” “ 纯阳全盛” ꎬ
阳爻依位次而上升ꎬ 阳气依时节旺盛ꎬ 六爻全阳ꎬ 将尽变为阴爻ꎬ 从而体现了天
道运行的原则ꎮ

乾元亨者 [1] ꎬ 始而亨者也ꎬ 利贞者ꎬ 性情也ꎮ 乾始能以美利天下ꎬ 不言所


利ꎬ 大矣哉! 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ꎬ 纯粹精也ꎮ 六爻发挥ꎬ 旁通情也 [2] ꎮ 时乘
六龙ꎬ 以御天也ꎮ 云行雨施ꎬ 天下平也ꎮ

注释
[1] 王念孙说: “ 乾元下亦当有亨字ꎮ” 此说是ꎬ 今据补ꎮ
[2] 六爻发挥ꎬ 旁通情也: 犹言周流错综于六个爻位之问的阴阳之爻ꎬ 发
动舒展ꎬ 沟通反映出天道、 地道、 人道的情状ꎮ

译文
« 乾» 卦的卦辞: 元、 亨ꎬ 是讲天具有生成之功、 和谐之美ꎮ 利、 贞ꎬ 是讲
天具有恩惠之情、 永恒之性ꎮ 乾为天ꎬ 只有天才能把美满的利益施予天下ꎬ 而且
从不提起它的恩德ꎬ 伟大呀! 伟大的上天! 真正是刚强、 劲健、 适中、 均衡ꎬ 达
到了纯粹精妙的境地ꎮ 六个阳爻发挥舒展ꎬ 广通天道、 地道、 人道ꎮ 阳气的结
晶———太阳ꎬ 驾驶着六条飞龙在空中飞行ꎬ 分布着云彩ꎬ 降洒着雨露ꎬ 普天之下
同享和平ꎮ

君子以成德为行ꎬ 日可见之行也ꎮ “ 潜” 之为言也ꎬ 隐而未见ꎬ 行而未成ꎬ


是以君子弗 “ 用” 也ꎮ 君子学以聚之ꎬ 问以辩之ꎬ 宽以居之ꎬ 仁以行之ꎮ « 易»
曰: “ 见龙在田ꎬ 利见大人ꎮ” 君德也ꎮ 九三ꎬ 重刚而不中ꎬ 上不在天ꎬ 下不在
田 [1] ꎬ 故 “ 乾乾” 因其时而 “ 惕” ꎬ 虽危 “ 无咎” 矣ꎮ 九四ꎬ 重刚而不中ꎬ 上
不在天ꎬ 下不在田ꎬ 中不在人 [2] ꎬ 故 “ 或” 之ꎮ 或之者ꎬ 疑之也ꎮ 故 “ 无咎” ꎮ
夫 “ 大人” 者ꎬ 与天地合其德ꎬ 与日月合其明ꎬ 与四时合其序ꎬ 与鬼神合其吉
凶 [3] ꎻ 先天而天弗违ꎬ 后天而奉天时ꎮ 天且弗违ꎬ 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 亢” 之为言也ꎬ 知进而不知退ꎬ 知存而不知亡ꎬ 知得而不知丧ꎮ 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ꎬ 其唯圣人乎!
52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注释
[1] 重刚而不中: 九二阳爻为刚ꎬ 九三阳爻为刚ꎬ 所以说 “ 重刚” ꎮ 九三不
在上下卦的中位ꎬ 所以说 “ 不中” ꎮ 上不在天ꎬ 下不在田ꎬ 上卦中位即第五爻为
天位ꎬ 下卦中位第二爻为地位ꎬ 九三之爻即不处上卦中位ꎬ 又不处下卦中位ꎬ 所
以说ꎬ “ 上不在天ꎬ 下不在田” ꎮ 田ꎬ 即指地位ꎮ
[2] 中不在人位ꎬ 下卦上位ꎬ 即第三爻ꎬ 为人位ꎬ 九四之爻固不在人位ꎮ
[3] 合: 配合ꎬ 一致ꎮ

译文
君子以养成自身的品德作为行为的目的ꎬ 每天应该落实在行动上ꎮ “ 潜” 的
意义在于ꎬ 隐伏而不显露ꎬ 当自身修养尚未达到成熟的程度ꎬ 所以君子不能有所
作为ꎮ 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ꎬ 通过诘问来辨明是非ꎬ 以远大作为内心的目
标ꎬ 以仁义作为履行的责任ꎮ « 易经» 说: “ 飞龙出现在大地上ꎬ 有利于会见贵
族王公ꎮ” 这就是说出现了有才德的君子ꎮ 九三爻辞的含义是指ꎬ 九三阳爻处在
重叠的阳爻之上ꎬ 没有处在上、 下卦的中位ꎬ 既没有占据天位ꎬ 也没有占据地
位ꎬ 还须勤奋努力ꎬ 随时提高警惕ꎬ 不过处境虽然险恶ꎬ 还没有灾难ꎮ 九四阳爻
处在重叠的阳爻之上ꎬ 没有处在上、 下卦的中位ꎬ 既没有占据天位ꎬ 又没有占据
地位ꎬ 也没有占据人位ꎬ 所以有 “ 也许” 的说法ꎮ “ 也许” 这个词就是表示迟
疑ꎬ 但没有灾难ꎮ 九五爻辞所讲的 “ 大人” ꎬ 他的德行与天地相配合ꎬ 生成万
物ꎬ 他的光明与日月相配合ꎬ 普照一切ꎻ 他的政令与四季相配合ꎬ 井然有序ꎻ 他
的赏罚与鬼神相配合ꎬ 吉凶一致ꎮ 他的行动先天而发ꎬ 但上天不会背弃他ꎬ 他的
行动后天而发ꎬ 那是依奉天时行事ꎮ 上天尚且不背弃他ꎬ 更何况人呢? 更何况鬼
神呢? “ 亢奋” 这个词意思是ꎬ 自以为自己的事业只会发展不会衰败ꎬ 只会存在
不会消亡ꎬ 只会胜利不会失败ꎮ 也许只有圣人才能了解进退存亡的相互联系ꎬ 恰
当地把握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ꎬ 做到这一点ꎬ 恐怕只有圣人吧!

评析
乾卦是破解 « 周易» 六十四卦卦得道修身、 隐喻藏诀的总钥匙ꎮ 乾卦用阳、
用健ꎬ 修德进业ꎬ 自强不息ꎬ 隐含中华龙文化奥秘ꎻ 乾卦为入易之门ꎬ 其中智慧
无穷ꎮ 乾卦是纯阳之卦ꎬ 它的总体形象就是龙ꎬ 乾卦的六爻好比一条龙的六个发
展阶段ꎬ 亦即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ꎮ 乾卦实际上是指导我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
53
国学经典导读

该怎么实现自我ꎮ
初九的龙ꎬ 是一条潜龙ꎬ 潜在地底下的龙ꎬ 谁都不知道你是龙ꎮ 诸葛亮在隆
中时就是 “ 卧龙” ꎬ 卧龙就是潜龙ꎮ 既然是潜龙ꎬ 就不要表现自己ꎬ 要勿用ꎮ 这
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ꎮ 不要以为自己是一条龙ꎬ 就张牙舞爪ꎮ 九二潜龙到
地面上ꎬ 有了实现理想的机会ꎬ 但要小心谨慎ꎮ 九三比九二还要高一级ꎬ 上升到
一个中间阶段ꎮ 这个位次ꎬ 上不在天ꎬ 下不在田ꎬ 悬在半空ꎬ 处境危险ꎮ 作为以
龙为象的君子应对这种处境ꎬ 白天要自强不息ꎬ 晚上也要戒惧警惕ꎬ 虽然面临危
险ꎬ 但可以免犯过错ꎮ 九四处在这个位次的龙可以作出两种选择ꎬ 或者往上向天
空飞跃ꎬ 或者往下退居深渊ꎬ 权衡利弊ꎬ 随时进退ꎬ 免犯过错ꎮ 三四爻是人生考
验的阶段ꎬ 但是因为你是一条龙ꎬ 就必然要经过这个考验ꎮ 经过基层的历练ꎬ 才
能成为有用之才ꎮ 九五之飞龙ꎬ 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ꎬ 可以自由翱翔ꎮ 所以我
们说九五之尊ꎬ 九五是尊位ꎮ 上九有悔ꎬ 因龙飞上天空后ꎬ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ꎬ
得意忘形ꎬ 这就是失败的开始ꎮ 一些高级干部的腐败就是亢龙有悔ꎬ 在最后的关
头ꎬ 没有把握好自己ꎮ 为什么 “ 亢龙有悔” 呢? 从认识方面来说ꎬ 它犯了三个
错误ꎬ 即: “ 知进而不知退” ꎬ “ 知得而不知丧” ꎬ “ 知存而不知亡” ꎮ 要纠正 “ 亢
龙有悔” 的错误ꎬ 必须戒骄戒躁ꎬ 居安思危ꎮ 另一个方面ꎬ 避免 “ 亢龙有悔” ꎬ
不能脱离群众ꎮ « 周易» 讲 “ 云从龙ꎬ 风从虎ꎬ 同声相应ꎬ 同气相求” ꎮ 之所以
能飞龙在天ꎬ 完全是受群众的拥戴ꎬ 是亲民之所赐ꎮ 一旦脱离了群众ꎬ 就会出现
“ 亢龙有悔” 的局面ꎮ
乾卦六爻皆阳ꎬ 又为龙象ꎬ 故宜自强不息ꎬ 积极进取ꎮ 但它提示人们在人生
道路上ꎬ 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状态ꎬ 要审时度势ꎬ 该进则进ꎬ 该退则退ꎬ 适时而
变ꎬ 时也ꎬ 命也ꎮ

第三节 « 坤» 卦原著导读

坤  为  地

54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坤 [1] : 元亨ꎮ 利牝马之贞ꎮ 君子有攸往ꎬ 先迷后得主ꎬ 利ꎮ 西南得朋ꎬ 东


北丧朋 [2] ꎮ 安贞吉ꎮ

注释
[1] 坤: 卦名ꎮ 本卦是同卦相叠 ( 坤下坤上) 六画都是阴爻ꎬ 用以象地ꎮ
代表纯阴柔顺之事物ꎬ 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伦义理概念ꎮ
[2] 朋: 李镜池说: “ 朋ꎬ 朋贝ꎮ 货币起先用贝ꎬ 贝十枚一串为朋ꎮ”

译文
坤卦: 大吉大利ꎮ 占问雌马得到吉兆ꎮ 君子前去旅行ꎬ 先迷失路途ꎬ 后来找
到主人ꎬ 吉利ꎮ 西南行获得财物ꎬ 东北行丧失财物ꎮ 占问定居ꎬ 得到吉兆ꎮ

« 彖» 曰: 至哉坤元 [1] ꎬ 万物资生ꎬ 乃顺承天 [2] ꎮ 坤厚载物ꎬ 德合无疆 [3] ꎮ


含弘光 大 [4] ꎬ 品 物 咸 亨 [5] ꎮ 牝 马 地 类 [6] ꎬ 行 地 无 疆? 柔 顺 利 贞 [7] ꎮ 君 子 攸
行 [8] ꎬ 先迷失道ꎬ 后顺得常 [9] ꎮ 西南得朋 [10] ꎬ 乃与类行ꎮ 东北丧朋ꎬ 乃终有
庆ꎮ 安贞之吉ꎬ 应地无疆ꎮ

注释
[1] 至: 朱熹说: “ 至ꎬ 极也ꎮ” 坤ꎬ 大地ꎮ 元: 始ꎬ 创始ꎮ
[2] 承: « 说文» “ 承ꎬ 奉也ꎮ” 乃顺承天: 犹言大地顺承天道的变化而
变化ꎮ
[3] 德: « 易经» 常用以表示事物的形态性质的—个哲理性概念ꎮ 合ꎬ 借为
迨ꎮ « 方言» : “ 迨ꎮ 及也ꎮ”
[4] 含: 蕴藏ꎮ 弘ꎬ 深厚ꎮ 光: 借为广ꎮ
[5] 品: 品类ꎮ 品物ꎬ 犹言各种物类ꎮ 咸ꎬ 皆ꎮ 亨ꎬ 通泰ꎮ 这里是生长顺
畅的意思ꎮ
[6] 牝马: 母马ꎬ 阴性之物ꎬ 与地同类ꎮ
[7] 柔: 柔和ꎮ 顺ꎬ 温顺ꎮ 利: 便捷ꎮ 贞: 贞正ꎬ 犹言执著ꎮ 此四字讲牝
马之性ꎮ 所解 “ 利贞” 与经意有异ꎮ
[8] 攸: 所ꎮ
[9] 常: 常道ꎬ 正路ꎮ
[10] « 彖辞» 以 “ 类” 字释 “ 朋” ꎬ 取 “ 同类为朋” 之意ꎬ 与经意不合ꎮ
55
国学经典导读

凡传意与经意不合之处ꎬ 译文中略加区别ꎬ 不另加注ꎮ

译文
« 彖辞» 说: 崇高呵ꎬ 大地的开创之功ꎮ 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基础ꎮ 它顺
承着天道的变化ꎮ 大地厚实ꎬ 承载万物ꎬ 大地美德ꎬ 广大无垠ꎮ 它蕴藏深厚、 地
面辽阔ꎬ 各种物类皆得其所ꎮ 牝马阴性ꎬ 与地同类ꎬ 善于在无边无际的大地上奔
跑ꎬ 生性柔和、 温顺、 便捷、 执著ꎮ 君子外出ꎬ 先迷失路途ꎬ 后来顺利地找到归
宿ꎮ 西南行得到朋友ꎬ 于是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同行ꎮ 东北行丧失朋友ꎬ 不过最后
还是吉庆的ꎮ 祥和贞吉ꎬ 则无往而不吉利ꎬ 正如大地随处伸展无穷一样ꎮ

« 象» 曰: 地势坤 [1] ꎮ 君子以厚德载物ꎮ

注释
[1] 坤: « 释名􀅰释地» : “ 坤ꎬ 顺也ꎬ 上顺乾也ꎮ”

译文
« 象辞» 说: 大地的形势平铺舒展ꎬ 顺承天道ꎮ 君子观此卦象ꎬ 取法于地ꎬ
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ꎮ

初六: 履霜ꎬ 坚冰至ꎮ


« 象» 曰: 履霜坚冰 [1] ꎬ 阴始凝也ꎮ 驯致其道 [2] ꎬ 至坚冰也ꎮ

注释
[1] 沙少海说: “ 履霜坚冰ꎬ «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许芝引作 ‘ 初六ꎬ
履霜ꎮ’ 朱熹、 项安世、 惠栋等皆从之ꎮ « 象» 传以 ‘ 阴始凝’ 释 ‘ 履霜’ 二
字ꎬ 非释 ‘ 坚冰’ 二字ꎮ 若 ‘ 坚冰’ 则是阴已大凝ꎬ 不得云 ‘ 阴始凝’ ꎮ” 履ꎬ
践踏ꎮ
[2] 驯: « 集解» 引 « 九家易» 曰: “ 驯ꎬ 犹顺也ꎮ” 致: 推进ꎮ 驯致其道ꎬ
犹言遵循自然规律而发展推进ꎮ

译文
初六: 践踏着薄霜ꎬ 可以推断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ꎮ
56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 象辞» 说: 践踏着薄霜ꎬ 可以推断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ꎮ 这表明阴冷


之气开始凝聚了ꎬ 遵循自然规律的推进ꎬ 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而成了ꎮ

六二: 直、 方、 大ꎻ 不习 [1] ꎬ 无不利ꎮ


« 象» 曰: 六二之动ꎬ 直以方也ꎮ 不习ꎬ 无不利ꎬ 地道光也 [2] ꎮ

注释
[1] 习: 熟习ꎮ
[2] 光: 借为广ꎮ

译文
六二: 平直、 方正、 辽阔是大地的特点ꎮ 即使前往陌生的地方ꎬ 也没有什么
不利的ꎮ
« 象辞» 说: 六二的爻象是平直而且方正ꎬ 即使前往陌生的地方ꎬ 也没有什
么不利的ꎬ 因为地道是广大无边的ꎮ

六三: 含章 [1] ꎬ 可贞 [2] ꎮ 或从王事 [3] ꎬ 无成有终 [4] ꎮ


« 象» 曰: 含章可贞ꎬ 以时发也ꎮ 或从王事ꎬ 知光大也 [5] ꎮ

注释
[1] 含: 高亨说: “ 含当读为戡ꎬ 含与戡同ꎬ 克也ꎬ 战胜也ꎮ 章ꎬ 当读为
商ꎬ 殷商也ꎮ”
[2] 可: 称心ꎮ 可贞: 称心的占卜ꎮ
[3] 王事: 李镜池说: “ 王事ꎬ 指战争ꎮ 王训大ꎬ 王事即大事ꎮ 古代国家以
战争和祭祀为大事ꎮ 这里说大事ꎬ 就是指战争ꎮ”
[4] 终: 古人讲终ꎬ 多指好的结局ꎮ
[5] 知: 读为智ꎮ 光大ꎬ 广大ꎮ

译文
六三: 战胜殷商ꎮ 称心的占卜ꎮ 有人服役于战争ꎬ 没有取得战绩ꎬ 但结局还
是好的ꎮ
« 象辞» 说: 战胜殷商ꎬ 称心的占卜ꎬ 说明能抓住时机采取行动ꎮ 有人服役
57
国学经典导读

于战争 ( 没有取得战绩而有好的结局) ꎬ 因为他才智广大ꎮ

六四: 括囊 [1] ꎬ 无咎无誉ꎮ


« 象» 曰: 括囊无咎ꎬ 慎不害也ꎮ

注释
[1] 括: 收束ꎬ 扎紧ꎮ 囊: 布袋ꎮ

译文
六四: 扎紧了口袋ꎬ 如缄口不言ꎬ 没有指责ꎬ 也没有赞誉ꎮ
« 象辞» 说: 扎紧了口袋ꎬ 如缄口不言ꎬ 是说谨慎才没有祸害ꎮ

六五: 黄裳 [1] ꎬ 元吉ꎮ


« 象» 曰: 黄裳元吉ꎬ 文在中也 [2] ꎮ

注释
[1] 黄裳: 王弼说: “ 黄ꎬ 中之色也ꎮ 裳ꎬ 下之饰也ꎮ” 裳ꎬ 即裙、 裤ꎮ 周
人以黄裳为吉祥、 尊贵之物ꎮ
[2] 文: « 广雅􀅰释诂» : “ 文ꎬ 饰也ꎮ” 衣与裳ꎬ 都是身上的装饰ꎬ 这里的
文比喻人的美德ꎮ

译文
六五: 黄色的裙裤ꎬ 大吉大利ꎮ
« 象辞» 说: 黄色的裙裤大吉大利ꎬ 因为 “ 黄裳” 象征着人内在的美德ꎮ

上六: 龙战于野ꎬ 其血玄黄 [1] ꎮ


« 象» 曰: 龙战于野ꎬ 其道穷也ꎮ

注释
[1] 玄黄: 血流貌ꎬ 借为泫潢ꎮ 谓血流得多ꎮ

58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译文
上六ꎮ 阳刚的龙与牝马在野外采战、 交合ꎬ 流出来的血是玄色和黄色的ꎮ
« 象辞» 说: 阳 刚 的 龙 与 牝 马 在 野 外 采 战、 交 合ꎬ 比 喻 人 走 到 了 穷 困 的
绝境ꎮ

用六 [1] : 利永贞ꎮ
« 象» 曰: 用六永贞 [2] ꎬ 以大终也ꎮ

注释
[1] 用六: « 坤» 卦特有的爻题ꎮ 汉帛书 « 周易» 作 “ 迥六” ꎮ 迥ꎬ 通ꎮ 用
六即通六ꎬ 犹言六爻皆六ꎮ 属阴性ꎬ 表示全阴爻将尽变为阳爻ꎮ
[2] 爻辞 “ 贞” 为卜问之义ꎮ « 象辞» 释为中正、 正直ꎬ 与经意有别ꎮ

译文
用六: 占问得长久的吉利ꎮ
« 象辞» 说: 用六爻辞说利在永远贞正ꎬ 于此则德业广大ꎮ

文言
« 文言» 曰: 坤至柔而动也刚ꎬ 至静而德方ꎬ 后得主而有常 [1] ꎬ 含万物而化
光 [2]
ꎮ 坤道其顺乎ꎬ 承天而时行ꎮ 积善之家ꎬ 必有余庆ꎻ 积不善之家ꎬ 必有余
殃ꎮ 臣弑其君ꎬ 子弑其父ꎬ 非一朝一夕之故ꎬ 其所由来者渐矣ꎮ 由辩之不早辩
也ꎮ « 易» 曰: “ 履霜ꎬ 坚冰至ꎮ” 盖言顺也 [3] ꎮ 直其正也ꎬ 方其义也 [4] ꎮ 君子
敬以直内ꎬ 义以方外 [5] ꎬ 敬义立而德不孤ꎮ “ 直、 方、 大、 不习ꎬ 无不利ꎮ” 则
不疑其所行也ꎮ 阴虽有美ꎬ 含之ꎬ 以从王事ꎬ 弗敢成也ꎮ 地道也ꎬ 妻道也ꎬ 臣道
也ꎮ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6] ꎮ 天地变化ꎬ 草木蕃ꎮ 天地闭ꎬ 贤人隐ꎮ « 易» 曰:
“ 括囊ꎬ 无咎无誉ꎮ” 盖言谨也ꎮ 君子黄中通理 [7] ꎬ 正位居体 [8] ꎬ 美在其中ꎬ 而
畅于四支ꎬ 发于事业ꎬ 美之至也ꎮ 阴疑于阳 [9] ꎬ 必战ꎬ 为其嫌于无阳也 [10] ꎬ 故
称龙焉ꎮ 犹未离其类也ꎬ 故称血焉ꎮ 夫玄黄者ꎬ 天地之杂也ꎮ 天玄而地黄ꎮ

注释
[1] 后得主: 言 地 道 顺 承 天 道ꎬ 后 于 天 道 的 变 化 而 变 化ꎮ 常: 常 规、 规
59
国学经典导读

律性ꎮ
[2] 化光: 生化万物ꎬ 其道广大ꎮ
[3] 顺: 遵循规律而推进发展ꎮ
[4] 直: 正直ꎬ 犹言存心不邪ꎮ 方ꎬ 端正ꎬ 犹言存心不乱ꎮ
[5] 直内: 直ꎬ 用如动词ꎬ 矫正ꎮ 直内ꎬ 犹言矫正内心的僻邪ꎮ 方外ꎬ 方
用如动词ꎬ 规范ꎮ 方外ꎬ 犹言规范行为上的悖乱ꎮ
[6]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 地道不能脱离天道单独地完成生化万物的功业ꎬ
只能在时序的更替中ꎬ 始终一贯地发挥作用ꎮ
[7] 黄中通理: « 文言» 作者以黄裳比喻贤人才高德劭ꎮ 黄中ꎬ 犹言内心美
好ꎮ 通理ꎬ 通达情理ꎮ
[8] 正位: 犹言忠于本分ꎮ 居体ꎬ 体借为礼ꎬ 犹言守礼ꎮ
[9] 王引之曰: “ 疑之言拟也ꎮ” 朱熹曰: “ 疑谓钧 ( 均) 敌而无小大之
差也ꎮ”
[10] 沙少海说: “ « 集解» 引苟爽本无 ‘ 无’ 字ꎬ 当据删ꎮ « 说文» : ‘ 嫌ꎬ
疑也ꎮ’ 这里ꎬ 嫌应训势均力敌ꎬ 训拟ꎮ”

译文
« 文言» 说: 地道极为柔顺但它的运动却是刚健的ꎬ 它极为娴静但品德是方
正的ꎬ 地道后于天道而行动ꎬ 但运动具有规律性ꎮ 它包容万物ꎬ 其生化作用是广
大的ꎮ 地道多么柔顺呵! 顺承天道而依准四时运行ꎮ 积累善行的人家ꎬ 必有不尽
的吉祥ꎻ 积累恶行的人家ꎬ 必有不尽的灾殃ꎮ 臣子弑杀他的国君ꎬ 儿子弑杀他的
父亲ꎬ 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ꎬ 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逐步发展的结果ꎮ « 易经»
说: “ 践踏着薄霜ꎬ 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ꎮ” 大概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现象ꎮ
直是存心的正直ꎬ 方是行为的道义ꎮ 君子通过恭敬谨慎来矫正思想上的偏差ꎬ 用
道义的原则来规范行为上的悖乱ꎮ 恭敬、 道义的精神树立起来了ꎬ 他的品德就会
产生广泛的影响ꎮ 君子 “ 正直、 方正、 广博ꎬ 这些品德不为人们所了解ꎬ 也没
有什么不利的ꎮ” 因为人们不会怀疑他的行为ꎮ 阴比喻臣下ꎬ 虽有美德ꎬ 但宜深
藏含隐ꎬ 从而服务于君王ꎬ 不敢自居有功ꎮ 这是地道的原则ꎬ 也是妻道的原则ꎬ
同样是臣道的原则ꎮ 地道不能单独地完成生育万物的功业ꎬ 但是在时序的交替
中ꎬ 它始终一贯地发挥作用ꎮ 天地交通变化ꎬ 草木就茂盛ꎬ 天地阻隔不通ꎬ 贤人
就隐退ꎮ «易经» 说: “扎紧了口袋ꎬ 如缄口不言ꎮ 没有指责也没有赞誉ꎮ” 大概意
在谨慎吧ꎮ 君子内心美好ꎬ 通达事理ꎬ 整肃职守ꎬ 恪守礼节ꎬ 美德积聚在内心里ꎬ
60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贯彻在行动上ꎬ 扩大在事业中ꎬ 这是最为美好的ꎮ 阴与阳势均力敌ꎬ 必然发生争


斗ꎮ 因为阴极盛而与阳均等ꎬ 所以把阴阳一并称作龙ꎮ 其实阴并未脱离其属类ꎬ 所
以又称为血ꎬ 血即阴类ꎮ 所谓玄黄———天玄地黄———是天地交相混合的色彩ꎮ

评析
坤卦用柔、 用顺ꎬ 顺以承乾健ꎬ 柔以用之道ꎬ 隐含老子人法地修身奥秘ꎮ 乾
坤互根ꎬ 阴阳相生ꎬ 涵盖宇宙自然ꎬ 包罗天地万物ꎮ 阴长阳消ꎬ 离道失德ꎻ 阳纯
阴消ꎬ 淳德归道ꎮ 内用可以修身齐家ꎬ 外用可以治国化民ꎬ 大道之理至简至易ꎮ
坤卦经义ꎬ 重在信德深厚ꎮ 坤卦 “ 彖” 辞中说: “ 至哉坤元ꎬ 万物资生ꎬ 乃
顺承天ꎬ 坤厚载物ꎬ 德合无疆ꎮ” 仁义礼智ꎬ 无信不立ꎬ 唯有信德才是承载五德
能量的基础ꎮ 信德以土为象ꎬ 居中而分布四方ꎬ 在外五行中ꎬ 一年四季中的最后
一个月都是土月ꎻ 内五行中ꎬ 脾为臟ꎬ 胃为腑ꎬ 承担水谷运化之功ꎮ 一旦这个中
土信德出了问题ꎬ 内则影响到五脏六腑ꎬ 百病丛生ꎬ 健康难保ꎻ 外则品行卑下ꎬ
言行不一ꎬ 人缘不佳ꎬ 事业难成ꎬ 一生困顿ꎮ « 老子» 下篇 “ 论德” 篇结语也强
调说: “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ꎬ 不居其薄ꎬ 居其实ꎬ 不居其华ꎮ 故去彼取此ꎮ” 故
得道修身ꎬ 首在修正真信之心ꎮ 信德不厚ꎬ 难识三宝ꎻ 信德不实ꎬ 难遇明师ꎬ 顺
承乾健ꎬ 修阴至阳也只是华而不实的空话而已ꎮ
坤为地ꎬ 为柔顺ꎬ 为包容ꎮ 坤卦六爻皆阴ꎬ 以地为物象ꎬ 以顺为义ꎬ 以守柔
为基本准则ꎬ 体现了 « 周易» 又一人生处世原则ꎮ 坤卦卦辞以牝马为柔顺之象ꎬ
牝马ꎬ 为母马ꎬ 性情柔顺ꎬ 来说明人应该像牝马一样守持正固ꎬ 顺应 “ 天” ꎬ 君
子前进ꎬ 必有所为ꎮ « 周易» 中有阳先阴后ꎬ 阳主阴从的观念ꎬ 乾是主导ꎬ 坤阴
随从ꎬ 坤以乾卦为依归ꎬ 如妇人之从夫ꎮ 行进途中ꎬ 坤应随乾之后ꎬ 才不会迷
路ꎬ 迷失自我ꎬ 这样才能有利ꎮ 坤也只有恪守本分ꎬ 安静贞正ꎬ 才能获得吉祥ꎬ
故言 “ 安贞吉” ꎮ 坤卦的 « 彖辞» 进一步阐发了坤卦的卦辞ꎬ 坤代表大地ꎬ 承载
万物ꎬ 养育万物ꎬ 体现出了包容、 宽厚、 广阔、 远大等品性ꎮ 其言坤母就像广袤
的大地ꎬ 是崇高的母亲ꎬ 是生成万物的根源ꎬ 能化生出万物的生命ꎮ
我们从坤卦中领悟到的人生智慧就是ꎬ 一要顺承天意ꎬ 二要厚实承担ꎮ 即君
子要推天道、 明人事ꎬ 要效法大地的品性ꎬ 具有包容万物的器量ꎬ “ 有容乃大” ꎬ
器量大者ꎬ 凡事包容ꎬ 以德报怨ꎬ 化敌为友ꎬ 这样就能获得人心和人才ꎬ 如曹操
之称霸中原ꎮ 坤卦强调 “ 厚德载物” ꎬ 这也应该是我们的人生哲学ꎬ 像大地一样
宽广、 厚实ꎬ 宽容待人ꎬ 海涵万物ꎮ 有此等器量ꎬ 才会受人尊重ꎬ 才能承担重
任ꎮ 坤卦就是全力配合ꎬ 诚信支持ꎬ 满怀高兴地成全ꎮ
61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 « 论语» 这本书的性质、 成书情况、 它与孔
子的关系ꎬ 了解 « 论语» 的主要思想ꎬ 理解 « 论语» 所
包含的道德文化价值ꎮ
2􀆰 从 « 论语» 来了解孔子的思想ꎬ 理解 « 论语» 的
语体结构ꎮ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孔子与 « 论语»

一、 孔子和他的时代
孔子 ( 前 551 - 前 479) ꎬ 名丘ꎬ 字仲尼ꎬ 春秋末期
鲁国人ꎮ 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 ( 农历二月十一日) 逝
世ꎬ 享年 72 岁ꎬ 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ꎬ 即今日孔林所
在地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ꎬ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ꎮ 同时ꎬ 他还是一位古文献学家ꎬ 曾修 « 诗» 、 « 书» ꎬ
定 « 礼» 、 « 乐» ꎬ 序 « 周易» ꎬ 作 « 春秋» ꎬ 为中华传统
63
国学经典导读

文化奠定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坚实基础ꎮ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ꎬ 是商朝的宗室ꎬ


到周朝时被封于宋国 ( 今河南商丘) ꎬ 故他可以说是殷商 ( 华夏族) 的贵族后
裔ꎮ 三监之乱后ꎬ 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 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
宋国ꎬ 死后葬于宋国故地 ( 今商丘市睢阳区) ꎬ 其地建有微子祠ꎮ 微子启死后ꎬ
其弟微仲 ( 孔子的先祖) 即位ꎮ 后其祖移居鲁国 ( 说法有二: 一是自孔子的六
世祖孔父嘉之后ꎬ 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ꎬ 因为家道破败ꎬ 无力偿还所欠债务ꎬ
逼逃至鲁国ꎮ 二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与宋国当政大臣华氏不和ꎬ 离开宋国ꎬ 移
居鲁国) ꎮ 孔子祖上虽然荣显ꎬ 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ꎮ 孔子少时贫贱ꎬ 做
过管仓库和放牧的小吏ꎬ 30 岁开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学ꎬ 一生主要从事教育ꎬ
相传有 “ 弟子三千ꎬ 贤人七十二” ꎮ 他曾经带着弟子周游列国ꎬ 传播自己的思想
和政治主张ꎬ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ꎮ
改革开放以来ꎬ 我们吸纳先进的外来文化ꎬ 也在对外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ꎮ
2004 年ꎬ 中国政府决定在 2010 年前在全世界建立 100 所孔子学院ꎬ 据 2007 年 7
月 1 日 « 人民日报» 报道ꎬ 全球已启动的孔子学院项目已经是 156 所ꎬ 分布在
54 个国家和地区ꎮ 为什么要以孔子的名字来命名中国语言和文化传播机构? 许
嘉璐在出席首届孔子学院大会时说: “ 中国为什么要以孔子的名字来命名海外汉
语推广机构呢? 因为孔子是中国人心目中永恒的导师ꎬ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
说ꎬ 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和而不同ꎮ 中国人至今仍以这一学说为社会思想的
基础ꎬ 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ꎮ” 我们可以感受ꎬ 一个世界范围的以孔子为代
表的中国文化热潮正在急剧升温ꎮ

二、 孔子的身世与生平
孔子的远祖ꎬ 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贵族ꎬ 殷商王室的后裔ꎮ 其六代祖叫孔父
嘉ꎬ 是宋国的一位大夫ꎬ 做过大司马ꎬ 死于宫廷内乱ꎮ 孔父嘉之子木金父ꎬ 受逼
于华氏ꎬ 逃到鲁国ꎬ 木金父之孙任鲁国臧孙氏采地防邑之宰ꎬ 故称防叔ꎬ 是为孔
子之曾祖ꎮ 防叔之孙曰叔梁纥ꎬ 即孔子父也ꎮ 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武士ꎬ 立过两
次战功ꎬ 曾任陬邑之宰ꎮ 叔梁纥先娶正妻施氏ꎬ 生九女ꎬ 无子ꎮ 又娶一妾ꎬ 生有
一子ꎬ 名叫伯尼ꎬ 又称孟皮ꎬ 脚有病ꎮ 叔梁纥很不满意ꎬ 晚年娶颜氏女为妾ꎮ 颜
氏名征在ꎬ 即孔子之母ꎮ « 史记􀅰孔子世家» 说: “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ꎮ”
古人认为叔梁纥与颜征在结婚时已年近古稀ꎬ 而颜征正值少年ꎬ 且未经媒妁之言
而自由结合ꎬ 不合礼仪ꎬ 故称 “ 野合” ꎮ 司马贞 « 史记索隐» 就说: “ 今此云
‘ 野合’ 者ꎬ 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ꎬ 非当壮室初笄之礼ꎬ 故云野合ꎬ 谓不合礼
64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仪ꎮ” 鲁襄公二十二年ꎬ 及公元前 551 年ꎬ 夏历八月二十七日 ( 因推算方法不


同ꎬ 或云生于夏历八月二十八日) ꎬ 孔子出生ꎮ
孔子是怎么出生的ꎬ 史书记载模糊ꎬ 历来有不同说法: 一是祈祷而生ꎮ 这种
观点的神话色彩浓厚ꎬ 说孔子的父母亲在尼丘山一起祈祷ꎬ 感动黑龙的精灵ꎬ 怀
上孔子ꎮ 东汉郑玄 « 礼记􀅰檀弓正义» 引 « 论语撰考谶» 说: “ 叔梁纥与征在祷
尼丘山ꎬ 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ꎮ” 显然ꎬ 这种说法非常荒谬ꎬ 无非是儒学的后继
者们为了神化孔子所作的附会之辞ꎬ 不足为据ꎮ 二是梦生ꎮ 这与上一种说法一样
出于谶纬书中ꎬ 带有明显荒诞的迷信色彩ꎮ 因为如果不在出生问题上故弄玄虚ꎬ
使之与凡人不同ꎬ 以尊其为神ꎬ 孔子就不能成为 “ 圣人” ꎮ 三是私生子ꎮ 蔡尚思
等 « 孔子思想体系» 一书ꎬ 详细列举了历年积累的资料ꎬ 认为颜氏既然长期对
孔子隐瞒其父的事情ꎬ 说明颜家必定远离孔家ꎬ 再加上孔子自称 “ 吾少也贱” ꎬ
这些都证明颜氏家境贫寒ꎬ 可能是奴隶或平民之女ꎬ 与叔梁纥的身份截然不同ꎮ
所以ꎬ 该书认为ꎬ 所谓 “ 野合” ꎬ 实际上是老奴隶主叔梁纥在野外强暴颜氏而生
孔子ꎬ 也就是说ꎬ 孔子是私生子ꎮ 这一结论重新解释了 « 史记» 等书中所述的
“ 野合” ꎮ
诸种说法该如何解释ꎬ 尚无定论ꎮ
孔子的生年ꎬ 现在共有三说ꎮ 一说ꎬ « 史记􀅰孔子世家» 所记为鲁襄公二十
二年ꎮ 生月生日ꎬ « 史记» 未记ꎬ « 穀梁传» 记为 “ 十月庚子ꎬ 孔子生” ꎮ 换算
为当今公历ꎬ 应为公元前 551 年 9 月 8 日ꎮ 二说ꎬ 传统的祭孔日期定在农历 8 月
27 日ꎬ 据说是出自 « 孔氏家谱» ꎬ 1939 年ꎬ 当时的教育部通令全国ꎬ 将这一天
定为教师节ꎮ 后来历法专家换算ꎬ 认为应为公历 9 月 28 日ꎬ 因此于 1952 年由台
湾有关行政部门提请台湾当局明令: 孔子诞辰及教师节改为公历 9 月 28 日ꎮ 三
说是最近研究成果ꎮ 科学家运用现代天文学方法ꎬ 推算出孔子出生于公元前 552
年 10 月 9 日ꎮ 这一结论不仅将先前一般认为的孔子诞生年份提前了一年ꎬ 而且
改写了孔子的生日ꎬ 于是确认 1999 年为孔子 2 550 周年诞辰期ꎮ
孔子的名号ꎮ 按照先秦时代的姓氏制度ꎬ 姓子ꎬ 孔氏ꎬ 名丘ꎬ 字仲尼ꎮ 孔氏
是子姓族人中的一个支派ꎬ 孔是这个支派的徽号ꎮ 汉代之后ꎬ 姓、 氏不再区分ꎬ
因而人们也说孔子姓孔ꎮ 孔氏之所以用 “ 孔” 为族号ꎬ 与祖先孔父嘉有关ꎮ 按
五氏亲尽ꎬ 别立为宗的规定ꎬ 孔父嘉的后人需别立为宗ꎬ 自成一系ꎮ 以什么为氏
号呢? 他们采取了以孔父嘉的字为氏号的做法ꎮ 孔父嘉ꎬ 名嘉ꎬ 字孔父ꎬ 所以后
人便取 “ 孔” 字为氏号ꎮ “ 孔” 的含义ꎬ 一说是 “ 子 ( 姓) ” 和 “ 乙 ( 旧读 yàꎬ
同 “ ” ꎬ 即燕子) ” 合成ꎮ 一说 “ 乙” 为龙的形象ꎬ 子姓以黄帝为始祖ꎬ 而黄
65
国学经典导读

帝子孙是龙的传人ꎬ 因此子姓商人便以 “ 乙” ( 龙) 与 “ 子” ( 姓) 相配而成


“ 孔” 字ꎬ 并作为该氏之号ꎮ
孔子的名、 字中包含山名 “ 尼丘” ꎮ 司马迁 « 史记􀅰孔子世家» 说: “ 祷于
尼丘得孔子ꎮ” “ 生而首上圩顶 ( 头顶凹陷) ꎬ 故因名曰丘云ꎬ 字仲尼ꎬ 姓孔氏ꎮ”
就是孔子头顶部四周高而中间凹ꎬ 就像尼山周边高而中峰低那样ꎬ 所以取名为
丘ꎬ 字为仲尼ꎮ « 白虎通􀅰姓名» 说: “ 孔子首类鲁国尼丘山ꎬ 故名为丘ꎮ” « 孔
子家语􀅰本姓解» 则说ꎬ 因为孔子母亲以夫之年大ꎬ 惧不时有男ꎬ 而私祷尼丘
之山而生孔子ꎬ 故名丘而字仲尼ꎮ 即 “ 祷于尼丘而得孔子” ꎮ 字为仲尼ꎮ “ 仲”
是第二的意思ꎮ 孔子在兄弟排行中为第二 ( « 论语» 言孔子 “ 以其兄之子” 妻南
容) ꎬ 故在 “ 尼” 前加 “ 仲” 字表示ꎮ 正因为孔子排行第二ꎬ 所以古今都有人谐
称孔子为孔老二ꎮ
孔子出生后不久ꎬ 其父叔梁纥去世ꎬ « 史记􀅰孔子世家» 言: “ 丘生而叔梁
纥死ꎮ” 母亲颜征在年轻守寡ꎬ 带着孔子离开陬邑ꎬ 回到曲阜ꎮ 颜氏对孔子教育
严格ꎬ « 史记􀅰孔子世家» 云: “ 孔子为儿嬉戏ꎬ 常陈俎豆ꎬ 设礼容ꎮ” 孔子之有
未来ꎬ 与颜氏对孔子的辛勤培育是分不开的ꎮ 孔子约十七岁时ꎬ 母亲去世ꎮ 此
后ꎬ 孔子为糊口曾做过 “ 委吏” ( 管理仓廪) 与 “ 乘田” ( 管放牧牛羊) ꎮ « 孟子
􀅰万章下» 云: “ 孔子尝为委吏矣ꎬ 曰: ‘ 会计当而已矣ꎮ’ 尝为乘田矣ꎬ 曰:
‘牛羊茁壮长而已矣ꎮ’ ” 此皆为孔子所言之 “ 鄙事” ꎮ 孔子十九岁时ꎬ 娶宋人亓
官氏之女为妻ꎮ 第二年亓官氏生一子ꎮ 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鲤鱼ꎬ 表示祝贺ꎬ 孔
子感到十分荣幸ꎬ 因而给儿子取名为鲤ꎬ 字伯鱼ꎮ 孔子年轻时虽然贫苦ꎬ 但十五
岁即 “ 志于学” ꎬ 学无常师ꎬ 好学不厌ꎬ 乡人也赞他 “ 博学” ꎮ 孔子 “ 三十而
立” ꎬ 并开始创立私学ꎬ 打破了 “ 学在官府” 的传统ꎬ 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
下移ꎮ
鲁定公九年 ( 前 501) ꎬ 把持朝政的阳货被逐ꎬ 孔子才被用于鲁国ꎬ 担任中
都宰ꎬ 中都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ꎬ 当时是鲁国的公邑ꎮ 是年孔子 51 岁ꎮ “ 为中
都宰一年ꎬ 四方皆则之” ꎬ 由中都宰迁司空ꎬ 再升为大司寇ꎮ 鲁定公十年 ( 前
500) ꎬ 齐鲁夹谷之会ꎬ 鲁由孔子相礼ꎮ 孔子认为 “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ꎬ 有武事
者必有文备” ꎬ 早有防范ꎬ 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的预谋未能得逞ꎬ 并运用外
交手段收回了被齐侵占的郓、 灌、 龟阴之田ꎮ 孔子仕鲁ꎬ 齐人闻而惧ꎬ 恐鲁强而
并己ꎬ 于是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ꎮ 季桓子受齐女乐ꎬ 三日不听政ꎮ 孔子政治
抱负难以施展ꎬ 于是就带领颜回、 子路、 子贡、 冉有等十多个弟子离开 “ 父母
之邦” ꎬ 开始了长达 14 年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ꎮ 鲁哀公十一年 ( 前 484)
66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冉有归鲁ꎬ 率军在郎战胜齐军ꎮ 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ꎮ 孔子归鲁ꎬ 时年 68 岁ꎬ


季康子尊以 “ 国老” ꎬ 常以政事相询ꎬ 但终不被重用ꎮ 孔子已知不可能在政治上
有所作为了ꎬ 则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ꎮ 鲁哀公十六年 ( 前 479 年)
孔子卒ꎬ 享年 73 岁ꎬ 葬于曲阜北泗水之上ꎮ 以上皆见 « 史记􀅰孔子世家» ꎮ
孔子的家谱ꎬ 是中国最完整的家谱之一ꎬ 中间记载没有间断ꎬ 到现在已经传
了 80 代ꎮ

三、 孔子的为人与影响
孔子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尊奉的圣人ꎬ 他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
的ꎮ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 思想家ꎬ 也可算半个政治家ꎬ 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
的知识分子ꎮ 在中国文明史上ꎬ 对华夏民族的性格、 气质影响最大的人ꎬ 就是孔
子ꎮ 他正直不阿、 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ꎬ 一生都在追求真、 善、 美ꎬ 一生都在追
求理想的社会ꎮ 他的成功与失败ꎬ 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ꎮ 自古以来ꎬ 中国人尤其
是知识分子都自觉以他为榜样ꎮ 他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品德主要有:
( 一) 发愤忘食ꎬ 乐以忘忧
孔子晚年ꎬ 曾这样形容自己: “ 发愤忘食ꎬ 乐以忘忧ꎬ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ꎮ”
( «述而» )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9 个年头ꎬ 历尽艰辛ꎬ 不仅没有得到诸
侯的任用ꎬ 还险些丧命ꎬ 但他并不灰心ꎬ 仍然乐观向上ꎬ 坚持自己的理想ꎬ 甚至
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ꎮ 这是一种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ꎬ 这种精神成为后代正直
知识分子的主要特征ꎮ
( 二) 轻财好义ꎬ 安贫乐道
孔子说: “ 不义而富且贵ꎬ 于我如浮云ꎮ” ( « 述而» ) 在孔子心目中ꎬ 行义
是人生的最高价值ꎬ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ꎬ 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ꎮ 但
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ꎬ 只求维护道ꎬ 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ꎮ 孔子
也曾说: “ 富与贵ꎬ 是人之所欲也ꎻ 不以其道得 ( 去) 之ꎬ 不处也ꎮ 贫与贱ꎬ 是
人之恶也ꎻ 不以其道得 ( 去) 之ꎬ 不去也ꎮ” ( « 里仁» ) “ 富而可求也ꎬ 虽执鞭
之士ꎬ 吾亦为之ꎮ 如不可求ꎬ 从吾所好ꎮ” ( « 述而» ) 不稀罕不义之财ꎬ 君子爱
财ꎬ 取之有道ꎬ 成为历代廉洁之士的最高信条ꎮ
( 三) 学而不厌ꎬ 诲人不倦
孔子一生以好学著称ꎬ 他对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ꎬ 因此本人多才多
艺ꎬ 知识渊博ꎬ 在当时是出了名的ꎬ 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ꎬ 但孔子自己不
这样认识ꎬ 他说: “ 圣则吾不能ꎬ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ꎮ” ( « 孟子􀅰公孙丑上» )
67
国学经典导读

孔子学无常师ꎬ 谁有知识ꎬ 就拜他为师ꎬ 因此说 “ 三人行ꎬ 必有我师焉” ( « 述


而» ) ꎮ 学而不厌ꎬ 诲人不倦ꎬ 是历代为学为师者千古不易之理ꎮ
( 四) 直道而行ꎬ 宁折不弯
孔子生性正直ꎬ 直道而行ꎬ 他曾说: “ 吾之于人也ꎬ 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
者ꎬ 其有所试矣ꎮ 斯民也ꎬ 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ꎮ” ( « 卫灵公» ) « 史记􀅰孔
子世家» 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ꎬ 临别时老子赠言曰: “ 聪明深察而近
于死者ꎬ 好议人者也ꎮ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ꎬ 发人之恶者也ꎮ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ꎬ
为人臣者毋以有己ꎮ”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ꎬ 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短处ꎬ
就是看问题太深刻ꎬ 讲话太尖锐ꎬ 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ꎮ 然而ꎬ 孔子的正
直ꎬ 无疑成为千古知识分子的楷模ꎮ
( 五) 成人之美ꎬ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 “ 仁” 为核心的道德学说ꎬ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 富有同
情心的人ꎬ 乐于助人ꎬ 待人真诚、 宽厚ꎮ “ 己所不欲ꎬ 勿施于人” ( « 颜渊» ) 、
“ 君子成人之美ꎬ 不成人之恶” ( « 颜渊» ) 、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 卫灵公» )
等等ꎬ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ꎮ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ꎬ 三十而立ꎬ 四十而不
惑ꎬ 五十而知天命ꎬ 六十而耳顺ꎬ 七十而从心所欲ꎬ 不逾矩ꎮ” ( « 为政» ) 这就
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与评价ꎮ

四、 « 论语» 的成书和基本内容
«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总集ꎬ 共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ꎮ « 论语»
为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整理而成ꎮ 刘向说ꎬ « 论语» “ 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
也” ( 何晏 « 论语集解序» 引) ꎻ 刘歆说: “ « 论语» 者ꎬ 孔子应答弟子ꎬ 时人及
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ꎮ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ꎬ 夫子既卒ꎬ 门人相与辑而
论纂ꎬ 故谓之 « 论语» ” ( « 汉书􀅰艺文志» ) ꎻ 匡衡说: “ « 论语» ꎬ « 孝经» 圣人
言行之要ꎬ 宜究其意ꎮ” ( « 汉书􀅰匡衡传» ) ꎻ 王充说: “ 夫 « 论语» 者ꎬ 弟子共
纪孔子言行” ( « 论衡􀅰正说篇» ) ꎻ 郑玄说: “ « 论语» 乃仲弓ꎬ 子夏等所撰定”
(陆德明 « 经典释文􀅰叙录» 引ꎬ 该书 « 论语音义» 又称: “ 郑玄云: 仲弓、 子
游、 子夏等撰” ꎬ 增加了子游) ꎻ « 论语崇爵谶» 说 “ 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
言ꎬ 以事素王” ꎻ 赵岐说: “ 七十子之畴ꎬ 汇集夫子之言ꎬ 以为 « 论语» ” 两汉学
者去孔子未远ꎬ 其说应该有相当的根据ꎮ
« 论语» 成书时间约在战国初期ꎮ 持此种观点的还有清代学者刘宝楠 ( « 论
语正义» ) ꎬ 近代学者杨伯峻 ( « 论语译注» ) ꎮ 近代学者钱穆认为 « 论语» 成书
68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于战国末年 ( “ 则 « 论语» 之编辑ꎬ 或在周末秦时? 今考书中多有战国末年人串


乱之迹” « 论语要略» 第一章序说) ꎻ 日本学者山下寅次认为 « 论语» 成书于公
元前 479 年 ( 孔子卒年) 至公元前 400 年 ( 子思卒年) 之间ꎮ
班固的 « 汉书􀅰艺文志» 说: “ 论语者ꎬ 孔子应答弟子ꎬ 时人及相与言而接
闻于夫子之语也ꎮ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ꎬ 夫子既卒ꎬ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ꎬ 故谓之论
语ꎮ” « 文选􀅰辩命论注» 引傅子也说: “ 昔仲尼既殁ꎬ 仲尼之徒追夫子之言ꎬ 谓
之论语ꎮ” 从这两段话里ꎬ 可以得到两点概念: ① “ 论语” 的 “ 论” 是 “ 论纂”
的意思ꎬ “ 论语” 的 “ 语” 是 “ 语言” 的意思ꎬ “ 论语” 就是把 “ 接闻于夫子之
语” “ 论纂” 起来的意思ꎮ ② “ 论语” 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ꎬ 不是后来别人给它
的ꎮ 北宋初年ꎬ 邢昺受诏为魏人何晏的 « 论语集解» 作疏ꎬ 他在序中引郑玄说
“论者ꎬ 纶也ꎬ 轮也ꎬ 理也ꎬ 次也ꎬ 撰也ꎮ 以次书可以经纶世务ꎬ 故曰纶也ꎻ 圆
转无穷ꎬ 故曰轮也ꎻ 蕴含万理ꎬ 故曰理也ꎻ 篇章有序ꎬ 故曰次也ꎻ 群贤集定ꎬ 故
曰撰也ꎮ” 郑玄在注 « 周礼» 中也谈及 « 论语» 的名称ꎬ 他说: “ 答述曰 ‘ 语’ ꎮ
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ꎬ 故曰 ‘ 语’ ꎮ 而在 ‘ 论’ 下者ꎬ 必经论
撰ꎬ 然后载之ꎬ 以示非妄谬也ꎮ 以其口相传授ꎬ 故经焚书而独存也” ꎮ
« 论语» 由孔门弟子集体结集ꎬ 反映了儒家后学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认同ꎮ
它在中国文 化 传 统 中 具 有 至 高 无 上 的 地 位ꎬ 它 既 是 “ 经” ꎬ 又 是 “ 经” 中 之
“ 经” ꎮ 因为 « 论语» 本身记载了孔子及孔门精英子弟的言行举止、 论学历事ꎬ
与其他诸经相比具有绝无仅有的直接性和体己性ꎮ 而 “ 半部 « 论语» 治天下”
的古语ꎬ 则在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世人对于 « 论语» 的推崇ꎮ
« 论语» 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和而不同ꎮ 全书体现了人重于物ꎬ 重视
人的生命价值ꎮ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ꎬ 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ꎬ “ 天地万物ꎬ 唯
人为贵” ꎮ « 论语» 记载ꎬ 马棚失火ꎬ 孔子问伤人了吗? 不问马ꎮ 说明在孔子看
来ꎬ 人比马重要ꎮ 在现代社会ꎬ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ꎬ 作为一种发展观ꎬ 人本思
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ꎮ 又如ꎬ 认为孝为立身之本ꎬ 重视人的终
极关怀ꎮ 生老病死ꎬ 人人都要经历ꎮ 作为后代ꎬ 应该 “ 父母在ꎬ 不远游ꎬ 游必
有方” ꎬ 应该 “ 惟其疾之忧” ( « 为政» ) ꎬ 应该 “ 父母之年ꎬ 不可不知也ꎮ 一则
以喜ꎬ 一则以惧” ꎮ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ꎬ 这是孔子提醒门弟子ꎬ 对父母的尽孝不
能等待明天ꎬ 而应当时时刻刻提起孝心ꎬ 才可谓真孝ꎮ 特别是当父母年事已高之
时ꎬ 奉养父母更应谨慎入微ꎮ « 论语» 还有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ꎬ 求大同ꎬ 存小
异ꎬ 维持社会的平衡ꎬ 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ꎮ 还 有 统 治 者 应 该 对 人 民 施 恩 德
等等ꎮ
69
国学经典导读

胡锦涛同志强调ꎬ 坚持以人为本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ꎬ 从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ꎬ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ꎬ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ꎬ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
民ꎮ 我们可以对照ꎬ 今天的以人为本ꎬ 同历史上的以人为本ꎬ 其最大的区别是什
么? 就是我们今天的 “ 以人为本” ꎬ 对 “ 人” 的概念作出了 “ 人民群众” “ 全体
人民” 这样的明确界定ꎮ

五、 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
韩星的 « 孔子的思想体系» ①ꎬ 是至今探讨孔子的思想体系最深入最全面的
一篇文章ꎮ 该文认为ꎬ 要探讨孔子思想学说的体系ꎬ 我们应该有一个基础认识ꎬ
那就是孔子思想学说有集大成的性质ꎮ 孔子之所以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
类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 学问家ꎬ 最基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学说是 “ 集” 了中国
上古以来文化的 “ 大成” ꎮ 古今以来人们对孔子思想学术上集大成的认识主要有
这么几个含义: 一是集伯夷、 伊尹、 柳下惠这样的三圣之事为一大成之事ꎻ 二是
孔子既圣且智ꎬ 孟子通过所谓金声玉振ꎬ 始终条理来比喻和说明ꎻ 三是集三代及
其以上圣王德业的大成ꎻ 四是集古代思想学术的大成ꎮ
韩星认为ꎬ 孔子的思想体系由两个层面构成: 即性与天道和仁礼中庸ꎮ 第一
层面ꎬ 性与天道———哲学层面ꎮ « 论语􀅰公冶长» 中说: “ 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ꎬ
可得而闻也ꎮ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ꎬ 不可得而闻也ꎮ” 第二层面ꎬ 仁礼中庸———现
实层面ꎮ 即以 “仁” 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与以 “礼” 为支柱的治人之学ꎬ 被以 “中
庸” 为基本原理的 “中和论” 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ꎮ 其中修己是治人
的前提和条件ꎬ 治人是修己的目标和归宿ꎻ 而修己和治人两大部分思想内容的构建
又是以 “中庸” 为基本原理的ꎬ “和” 是完成整体构建的方法论原则和标准ꎮ
( 一) 以 “ 仁” 为支柱的修己之学
1􀆰 执政以正ꎬ 修己安人
孔子对执政者提出 “ 正己” 要求ꎬ 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ꎬ 执
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ꎻ 而二者当中ꎬ 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ꎬ 认为执政
者的好坏决定社会治理的好坏ꎮ
2􀆰 克己约礼ꎬ 自戒思齐
孔子还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提出了 “ 克己” 的要求ꎮ 这就是曾

① 详见 « 孔学述论» 第二章ꎬ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70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经产生误解的 “ 克己复礼为仁ꎮ 一日克己复礼ꎬ 天下归仁焉ꎮ” ( « 颜渊» ) 这是


孔子思想的纲要ꎬ 涉及礼和仁ꎬ 而以 “ 克己” 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ꎮ 子曰:
“ 见贤思齐焉ꎬ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ꎮ” ( « 里仁» ) 思齐是冀己亦有是善ꎬ 自省是
恐己也有是恶ꎮ 前者为积极向善ꎬ 后者为消极自防ꎮ
3􀆰 入孝出弟ꎬ 真情合礼
孝悌是修己的又一基本内容ꎮ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ꎬ 悌指尊重兄长ꎬ 是中国古
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ꎮ 子曰: “ 弟子入则孝ꎬ 出则弟ꎮ” (« 学
而» ) “ 出则事公卿ꎬ 入则事父兄ꎮ” ( « 子罕» ) 由于当时的家族组织与行政的关
系密切ꎬ 在家能孝悌者ꎬ 在政治上必定能敬重君主、 公卿ꎬ 所以ꎬ “ 其为人也孝
弟ꎬ 而好犯上者ꎬ 鲜矣ꎮ” ( « 学而» ) 在孝悌中间ꎬ 孔子更重视孝ꎬ 认为这是
“ 本” : “ 孝弟也者ꎬ 其为仁之本与!”
4􀆰 仁者爱人ꎬ 忠恕一贯
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要爱人ꎮ 当樊迟问仁时ꎬ 孔子说: “ 爱人ꎮ”
( « 颜渊» ) 历来对仁的解释众说纷纭ꎬ 然而爱人是其基本的精神ꎬ 是修己之学的
根本ꎮ 这里的 “ 人” 是一种泛称ꎬ 是一个类概念ꎬ 是超越了阶级、 种族的局限ꎮ
孔子认为 “ 爱人” 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 “ 忠恕” ꎮ 所谓 “ 忠恕” ꎬ 就是 “ 己欲
立而立人ꎬ 己欲达而达人” ( « 雍也» ) 可见ꎬ 对己 “ 克” 对人 “ 爱” ꎬ 二者统一
于 “ 仁” ꎬ 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ꎮ
5􀆰 尊美屏恶ꎬ 修齐治平
以 “ 仁” 的精神ꎬ 贯彻于政治生活的过程当中ꎬ 就是要做到尊五美、 屏四
恶ꎮ 子张问于孔子曰: “ 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 “ 尊五美ꎬ 屏四恶ꎬ 斯可以
从政矣ꎮ” 子张曰: “ 何谓五美?” 子曰: “ 君子惠而不费ꎬ 劳而不怨ꎬ 欲而不贪ꎬ
泰而不骄ꎬ 威而不猛ꎮ” 子张曰: “ 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 “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ꎬ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ꎬ 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ꎬ 又焉贪? 君子无众
寡ꎬ 无小大ꎬ 无敢慢ꎬ 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ꎬ 尊其瞻视ꎬ 俨然人望
而畏之ꎬ 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 “ 何谓四恶?” 子曰: “ 不教而杀谓之虐ꎻ
不戒视成谓之暴ꎻ 慢令致期谓之贼ꎻ 犹之与人也ꎬ 出纳之吝ꎬ 谓之有司ꎮ” ( « 尧
曰» )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要求ꎬ 是以 “ 中和” 为原则ꎬ 融
道德与政治为一体ꎬ 混修己与治人为一团ꎬ 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ꎬ 对中国
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ꎮ
关于修己方面还有忠、 信、 智、 勇、 恭、 宽、 敏、 直等ꎬ 可以说与前面所述
组成了一个大的系统ꎬ 构成了由个体出发的人生道德的一极ꎬ 但这一极绝不是封
71
国学经典导读

闭的、 纯粹的ꎬ 而是开放的ꎬ 与下面要讲的另一极———治人是相通相连的ꎮ


( 二) 以 “ 礼” 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以 “ 礼” 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ꎮ 孔子继承了西周
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ꎬ 认为礼是治国之本ꎬ 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
邦的总体思路ꎮ
1􀆰 周礼损益ꎬ 重人轻鬼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恭敬的心态ꎬ 但在实际运用中又有所损益ꎬ 继承中有创
新ꎬ 目的是为了救世ꎮ 他主张 “ 学而优则仕” ( « 子张» ) ꎬ 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
大门ꎮ 他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 “ 仁” 的思想ꎬ 成为他整个思想体系
的制高点ꎬ 并与 “ 礼” 配合ꎬ 在修己的同时治人ꎬ 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
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ꎮ
2􀆰 为政以德ꎬ 先富后教
孔子继承西周德治思想ꎬ 总结春秋德礼思潮ꎬ 提出了 “ 德化” 、 “ 礼治” 的
治国思想ꎮ 孔子不满当时 “ 天下无道” 动荡不安的社会ꎬ 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和救世情怀ꎬ 奔游列国ꎬ 倡导 “ 德化” 、 “ 礼治” ꎮ 他说: “ 为政以德ꎬ 譬如北辰ꎬ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ꎮ” ( « 为政» ) 他提出 “ 为国以礼” ( « 先进» ) ꎬ 集中表达了
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ꎮ 除了重视德、 礼ꎬ 孔子也没有忽视政、 刑
在治国理民中的重要性ꎬ 他指出: “ 道之以政ꎬ 齐之以刑ꎬ 民免而无耻ꎻ 道之以
德ꎬ 齐之以礼ꎬ 有耻且格ꎮ” 可见ꎬ 孔子认为在治国理民过程中ꎬ 德、 礼与政、
刑都是不可缺少的ꎮ 不过ꎬ 在这四者当中是有先后的ꎬ 这就是德、 礼为先ꎬ 政、
刑为后ꎮ 除此ꎬ 孔子先德礼、 后政刑的思想还体现在政治与经济关系上ꎬ 他主张
先经济后政治ꎬ 即先富后教ꎮ
3􀆰 治国以礼ꎬ 恭顺虔敬
孔子认为 “ 治国以礼” 既要注重形式ꎬ 又要注重精神实质ꎮ 他说: “ 礼云礼
云ꎬ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ꎬ 钟鼓云乎哉?” ( « 阳货» ) 认为玉帛、 钟鼓是礼乐
所不可少的ꎬ 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ꎬ 要注重礼的精神ꎮ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
为 “ 仁” 、 “ 恭” 、 “ 敬” 、 “ 让” 、 “ 情” 等方面ꎮ “ 仁” 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
内容ꎮ
4􀆰 名正言顺ꎬ 各守其位
如何实现以礼治国? 孔子把 “ 正名” 作为起始ꎮ 当他与学生游卫时ꎬ 子路
问: “ 卫君待子而为政ꎬ 子将奚先?” 孔子说: “ 必也正名乎!” 子路有些不解ꎬ
孔子接着说: “ 名不正ꎬ 则言不顺ꎻ 言不顺ꎬ 则事不成ꎻ 事不成ꎬ 则礼乐不兴ꎻ
72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礼乐不兴ꎬ 则刑罚不中ꎻ 刑罚不中ꎬ 则民无所措手足ꎮ” ( « 子路» ) 这一主张要


落实在政治上ꎬ 就是要做到 “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 « 颜渊» ) ꎮ 为此ꎬ 在
君臣关系上ꎬ 他强调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ꎬ “ 君事臣以礼ꎬ 臣事君以忠ꎮ” ( « 八
佾» ) 至于父子、 兄弟、 朋友之间ꎬ 一句话ꎬ 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礼为准则ꎬ 甚
至要求人们 “ 非礼勿视ꎬ 非礼勿听ꎬ 非礼勿言ꎬ 非礼勿动ꎮ” ( « 颜渊» ) 孔子倡
导的礼ꎬ 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ꎬ 应该是 “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而不能 “ 自诸
侯出” ꎬ 更不能 “ 陪臣执国命ꎮ” ( « 季氏» ) 由于法治与礼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
是对立的ꎬ 所以孔子站在维护礼治的立场上反对晋铸刑鼎ꎬ 这说明孔子确实有保
守倾向ꎮ
( 三) 以 “ 中庸” 为基本原理的 “ 中和论”
1􀆰 中庸为德ꎬ 允执其中
“ 中” 和 “ 庸” 的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ꎬ 而 “ 中庸” 合称ꎬ 成为一个
基本范畴则始于孔子ꎮ « 雍也» 载: 子曰: “ 中庸之为德也ꎬ 其至矣乎! 民鲜久
矣ꎮ” 这里说了两层意思ꎬ 一是说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识原则ꎬ 二是说中
庸之德起源很早ꎬ 中断已久ꎬ 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ꎮ 中庸与 “ 允执其中” 意思
相同ꎮ “ 允执其中” 见于 « 尧曰» ꎬ 是尧留给舜的政治遗嘱的核心内容ꎬ 这一点
虽未必十分可靠 ( 因尧、 舜、 禹本身的情形尚无定论) ꎬ 但执中是相当古老的思
想无可怀疑ꎬ « 尚书» 、 « 诗经» 某些篇章都明确地把 “ 中” 作为一个政治道德
概念来使用ꎮ “ 中庸” 也就是 “ 用中” ꎮ 从 « 论语» 有关记载可以看出ꎬ 孔子把
礼视为 “ 中” ꎬ 执中、 用中是依存于礼的ꎬ 执中即是执礼ꎬ 中庸意即谨守礼制ꎬ
不偏不倚ꎬ 不激不随ꎬ 恰当适中ꎮ
2􀆰 用之则行ꎬ 舍之则藏
孔子对 “ 中庸” 原理的实际应用ꎬ 是在极端中寻求平衡ꎮ 求 “ 中” 之方ꎬ
首在于通过考察事物对立双方的连接点来确定ꎬ 以求双方在更高层次上的平衡ꎮ
如孔子认识到当时社会贫富的对立ꎬ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
恶也ꎮ” ( « 里仁» ) 然而怎么来解决贫富之间的矛盾呢? 他既不是简单地站在求
富的立场ꎬ 又不是简单地设法去贫ꎬ 而是提出了一个 “ 义” 字ꎬ 用 “ 义” 作为
调整贫富矛盾的一个标准ꎬ 对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 寻求双方更高层次的统
一ꎮ 其次ꎬ 避免 “ 过” 与 “ 不及” ꎮ “ 过” 与 “ 不及” 是事物趋于极端的表现ꎬ
必须通过 “ 执中” 来维持事物的平衡ꎮ 因此ꎬ 孔子提出要避免过与不及ꎮ 子贡
问师商两人ꎬ 孔子说: “ 师也过ꎬ 商也不及ꎮ” 子贡又问ꎬ 师比商是否更好一点ꎬ
孔子答: “ 过犹不及ꎮ” ( « 先进» ) 在政治行为上ꎬ 更要避免过与不及ꎮ 他说:
73
国学经典导读

“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ꎬ 使骄且吝ꎬ 其余不足观也已ꎮ” ( « 泰伯» ) 再次ꎬ 不可则


止ꎮ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ꎬ 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性ꎮ 为此ꎬ 孔子提出不可则
止ꎮ 如孔子主张进谏ꎬ 但认为不必强谏ꎬ 谏而不听ꎬ 臣应适可而止或退以洁身ꎮ
他说: “ 所谓大臣者ꎬ 以道事君ꎬ 不可则止ꎮ” ( « 先进» ) “ 邦有道则仕ꎬ 邦无道
则可卷而怀之ꎮ” ( « 卫灵公» ) “ 用之则行ꎬ 舍之则藏ꎮ” ( « 述而» ) 对于朋友也
是一样ꎬ “ 忠告而善道之ꎬ 不可则止ꎬ 毋自辱焉ꎮ” ( « 颜渊» ) 最后ꎬ 无可无不
可ꎮ 在 « 论语􀅰微子» 中ꎬ 孔子把自己同一些逸民进行比较ꎮ 伯夷、 叔齐 “ 不
降其志ꎬ 不辱其身” ꎻ 柳下惠、 少连有些灵活性ꎬ “ 降志辱身矣” ꎬ 但仍 “ 言中
伦ꎬ 行中虑” 、 “ 身中清ꎬ 废中权” ꎮ 这三类人有高低之分ꎬ 各有自己的行动原则
是 “ 无可无不可” ꎮ 朱注云: “ 孟子曰: ‘ 孔子可以仕则仕ꎬ 可以止则止ꎬ 可以久
则久ꎬ 可以速则速ꎮ’ 所谓无可无不可也ꎮ”
3􀆰 和而不同ꎬ 周而不比
“ 和同之辨” 是当时思想家们思考和争论的一个话题ꎮ 孔子之前已有史伯和
晏婴关于 “ 和” 、 “ 同” 、 “ 平” 等概念的讨论ꎮ 孔子继承了他们的思想ꎬ 把 “ 和
同之辨” 推进了一步ꎬ 他首先就如何在处理社会关系来展开这一论题ꎬ “ 君子和
而不同ꎬ 小人同而不和ꎮ” ( « 子路» ) 君子 “ 群而不党” ( « 为政» ) ꎬ “ 君子周而
不比” ( « 卫灵公» ) ꎬ “ 君子惠而不费ꎬ 劳而不怨ꎬ 欲而不贪ꎬ 泰而不骄ꎬ 威而
不猛ꎮ” ( « 尧曰» ) 可见ꎬ 孔子把 “ 和而不同” 已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ꎬ 其实质
便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ꎮ
4􀆰 以中建和ꎬ 万物化育
孔子对 “ 和” 的标准问题十分关注ꎬ 强调以 “ 中” 来建 “ 和” ꎮ 他是通过
“ 和” 与礼的关系来展开讨论的ꎮ 在 « 学而» 中ꎬ 他的学生有子云: “ 礼之用ꎬ
和为贵ꎮ 先王之道斯为美ꎬ 小大由之ꎮ 有所不行ꎬ 知和而和ꎬ 不以礼节之ꎬ 亦不
可行也ꎮ” 礼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 “ 辨异” ꎬ 即区分贵贱尊卑社会等级ꎮ 但是ꎬ
如果过分强调礼的分别辨异功能ꎬ 就可能使社会中各方面粘合力不强ꎬ 容易产生
一种结构性的离散ꎮ 因此ꎬ 很有必要引进一 个 平 衡 性 原 则ꎬ 这 就 是 有 子 说 的
“ 和为贵” ꎮ 其实ꎬ 在 西 周 礼 乐 文 明 中ꎬ “ 乐” 作 为 一 种 和 谐 血 缘 情 感ꎬ 协 调
“ 礼” 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的手段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ꎮ 随着礼乐的崩坏ꎬ 在春
秋礼治思潮中ꎬ 孔子和他的学生把礼的功用直接加以拓展ꎬ 提出了 “ 和为贵”
的命题ꎮ 这一命题的首要意蕴是指礼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和谐ꎮ 事实上ꎬ 不
仅是礼ꎬ 仁也追求平衡和谐ꎬ 以 “ 和” 为贵ꎮ « 论语» 中的 “ 仁” 是一个包容
了人伦、 道德、 政治为一体ꎬ 撮己、 人、 家、 国为一贯的复杂多义的观念体系ꎬ
74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但笼统地说不外乎两个层次ꎬ 一是 “ 仁者ꎬ 人也” ꎬ 即从各类社会关系中来把握


并规定人的本质ꎬ 并求得关系平衡基础上的社会和谐ꎮ 二是 “ 仁者ꎬ 心也” ꎬ 即
“ 仁” 是内在的品德ꎬ 是主观的自觉修养状态ꎬ 是内在心理和道德和谐、 完善的
最佳状态ꎮ 到了 « 中庸» ꎬ 把 “ 中和论” 推到本体论高度ꎬ 获得了进一步的发
展: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ꎬ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ꎮ 中也者ꎬ 天下之大本也ꎻ 和
也者ꎬ 天下之达道也ꎮ 致中和ꎬ 天地位焉ꎬ 万物育焉ꎮ” 这就是说ꎬ 中是天下的
本根状态ꎬ 和是天下的最终归宿ꎬ 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ꎬ 天地各
得其所ꎬ 万物顺利生长ꎮ

六、 « 论语» 研究和学习
« 论语» 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ꎬ 南宋朱熹
将它同 « 孟子» 、 « 大学» 、 « 中庸» 合为 “ 四书” ꎬ 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日增ꎮ
据 « 汉书􀅰艺文志» 记载ꎬ « 论语» 有三种版本: « 鲁论» 20 篇ꎻ « 齐论»
22 篇ꎬ 多出 « 问王» ( 或说是 « 问玉» ) 和 « 知道» ꎻ « 古论» 21 篇ꎬ « 子张»
有 2 篇ꎮ « 鲁论» 和 « 齐论» 都有师传ꎬ 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教授 « 论语» ꎬ 以
« 鲁论» 为主ꎬ « 齐论» 辅之ꎬ 称 « 张侯论» ꎮ 现在的论语就是 « 张侯论» ꎮ
« 论语» 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读书人必读的著作ꎬ 元朝以后ꎬ 科举考试都
从 “ 四书” 中命题ꎬ 使它在中国古代显得极其重要ꎮ 在现代ꎬ « 论语» 对于研究
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 文化等更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ꎮ « 论语» 的注本非常
多ꎬ 中文系统重要的注本有:
旧注本有: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 论语注疏»
宋􀅰朱熹 « 论语集注»
清􀅰刘宝楠 « 论语正义»
康有为 « 论语注»
程树德 « 论语集释»
杨树达 « 论语疏证»
今注本有:
杨伯峻 « 论语译注»
钱穆 « 论语新解»
李泽厚 « 论语今读»
75
国学经典导读

« 论语» 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ꎮ 杨伯峻说: “ 如果我们要研究孔


子ꎬ 仍然只能以 « 论语» 为最可依赖的材料ꎮ” ( « 论语译注» ꎬ 中华书局 1980
版) 但从史料学的角度看ꎬ « 论语» 作为一种文本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对象之
一ꎮ 因为ꎬ 它的文本并非出自于孔子本人之手ꎬ 其成书有一个历史过程ꎮ 曹聚仁
在 «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中认为ꎬ « 论语» 的原始集结ꎬ 在先秦不是一部而是
有多种本子ꎮ 孔子三千弟子中至少七十二贤人皆有一本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册ꎬ
即 72 种不同的 « 论语» ꎮ 经过秦始皇 “ 焚书” 之后ꎬ 至西汉ꎬ 还有 « 鲁论语» 、
« 齐论语» 、 « 古论语» 等不同版本ꎬ 这说明 « 论语» 作为文本确实存在着史料
的真伪问题ꎮ 这一点是 “ 论语学” 得以兴起的原因之一ꎮ
事实上ꎬ 自汉以来ꎬ 以 « 论语» 为研究对象的 “ 经学” 一直是官方的显学ꎮ
至 20 世纪 20 年代ꎬ 梁启超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提出了 “ 论语学” 的概念ꎬ
30 年代周予同 « 群经概论» 论述了 “ 论语学” 的沿革ꎮ “ 论语学” 在古代的发
展主要经历了 “ 汉学” 和 “ 宋学” 两个阶段: “ 汉学” 以名物训诂为主ꎬ 包括
汉代的 “ 经学” 和清代的考据学ꎻ “ 宋学” 以义理发挥为务ꎬ 主要有程朱理学和
陆王心学两派ꎮ 近代 “ 论语学” 的发展除继续汉学、 宋学之传统外ꎬ 又将西学
融入其中ꎬ 其研究的视野更为广阔ꎮ
传统 “ 论语学”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 论语» 的编纂、 成书的年代、 版本
的变迁、 篇章次第与结构、 文字训诂、 名物考释、 注译传播及学派风气等方面ꎬ
涉及历史学、 文字学、 版本学、 校雠学及哲学、 文化学等学科ꎬ 取得了十分丰厚
的成就ꎮ 据统计ꎬ 自汉代以来至 20 世纪 70 年代ꎬ 有关 « 论语» 的考释之书ꎬ
见于史载或流传下来的不下三千种ꎬ 这些著作为我们以 « 论语» 为主要资料来
研究孔子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ꎮ
« 论语» 研究版本ꎬ 可分以下五种类型:
(1) 注释式的ꎮ 按照 « 论语» 的 篇 章 结 构ꎬ 对 « 论 语» 按 顺 序 注 释、 译
文ꎮ 通常版本完善ꎬ 注释详尽ꎬ 译文通俗ꎮ
(2) 评述式的ꎮ 与注释式不同的是ꎬ 注释式是三段式ꎬ 即原文、 注释、 译
文ꎬ 评述式则是在注释式的基础上ꎬ 加了评述ꎮ 李泽厚 « 论语今读» ( 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版) 是原文、 译、 注、 记ꎮ
(3) 专题式的ꎮ 改变 « 论语» 的篇章结构ꎬ 确定一个主题ꎬ 作出编排ꎬ 加
以评述ꎮ 张国淦 « 论语孔子论学» ( « 新民月刊» 1936 年第 5 期) 以孔子所创造
的教与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主线ꎬ 从教学育人、 虚心好学、 学习内容、 学习方
法、 修身自省、 培植盛德、 举贤论人和师生关系等八个方面综观ꎮ
76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4) 组合式的ꎮ 将 « 论语» 与其他相关书合编ꎮ « 儒学十三经» ( 北方文艺


出版社 2002 版) “ 是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书” ꎬ 其中就有 « 论语» ꎮ 还有
“ 丛书” 性的ꎮ
(5) 专著式的ꎮ 即研究 « 论语» 的专著ꎮ 南怀瑾 « ‹ 论语› 别裁» ( 复旦大
学出版社 1991 版) 是关于 « 论语» 的讲演录ꎮ

第二节 « 学而» 篇原著导读

学而篇第一
« 学而» 是 « 论语» 第一篇的篇名ꎮ « 论语» 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
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ꎮ « 学而» 一篇包括十六章ꎬ 内容涉及诸多方面ꎮ 其中
重点是 “ 吾日三省吾身” ꎻ “ 节用而爱人ꎬ 使民以时” ꎻ “ 礼之用ꎬ 和为贵” 以及
仁、 孝、 信等道德范畴ꎮ
1􀅰1  子曰 [1] : “ 学 [2] 而时习之 [3] ꎬ 不亦说 [4] 乎? 有朋 [5] 自远方来ꎬ 不亦
乐 [6] 乎? 人不知 [7] ꎬ 而不愠 [8] ꎬ 不亦君子 [9] 乎?”

注释
[1] 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 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ꎬ 有时也泛称男子ꎮ
« 论语» 书中 “ 子曰” 的子ꎬ 都是指孔子而言ꎮ
[2] 学: 孔子在这里所讲的 “ 学” ꎬ 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 乐、 诗、 书等
传统文化典籍ꎮ
[3] 时习: 在周秦时代ꎬ “ 时” 字用作副词ꎬ 意为 “ 在一定的时候” 或者
“在适当的 时 候” ꎮ 但 朱 熹 在 « 论 语 集 注» 一 书 中 把 “ 时” 解 释 为 “ 时 常” ꎮ
“ 习” ꎬ 指演习礼、 乐ꎻ 复习诗、 书ꎮ 也含有温习、 实习、 练习的意思ꎮ
[4] 说: 同悦ꎬ 愉快、 高兴的意思ꎮ
[5] 有朋: 一本作 “ 友朋” ꎮ 旧注说ꎬ “ 同门曰朋” ꎬ 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
学习的叫朋ꎬ 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ꎮ
[6] 乐: 与说有所区别ꎮ 旧注说ꎬ 悦在内心ꎬ 乐则见于外ꎮ
[7] 人不知: 此句不完整ꎬ 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ꎮ 缺少宾语ꎮ 一般而言ꎬ
知ꎬ 是了解的意思ꎮ 人不知ꎬ 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ꎮ
[8] 愠: 恼怒ꎬ 怨恨ꎮ
77
国学经典导读

[9] 君子: « 论语» 书中的君子ꎬ 有时指有德者ꎬ 有时指有位者ꎮ 此处指孔


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ꎮ

译文
孔子说: “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ꎬ 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来ꎬ 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人家不了解我ꎬ 我也不怨恨、 恼怒ꎬ 不也是一个有德
的君子吗?”

评析
本章这三句话历来的解释都是: 学了以后ꎬ 又时常温习和练习ꎬ 不也高兴吗
等等ꎮ 但也有人认为这里的 “ 学” 是指学说或主张ꎻ “ 时” 是时代或社会的意
思ꎬ “ 习” 是使用ꎬ 引申为采用ꎮ 对 “ 人不知ꎬ 而不愠” 一句的解释ꎬ 也有人认
为ꎬ “ 人不知” 是说ꎬ 朋友从远方来向我求教ꎬ 我告诉他ꎬ 他还不懂ꎬ 我却不
怨恨ꎮ
总之ꎬ 本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注重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的
主张ꎮ

1􀅰2  有子 [1] 曰: “ 其为人也孝弟 [2] ꎬ 而好犯上 [3] 者ꎬ 鲜 [4] 矣ꎻ 不好犯上ꎬ


而好作乱者ꎬ 未之有也 [5] ꎬ 君子务本 [6] ꎬ 本立而道 [7] 生ꎮ 孝弟也者ꎬ 其为仁之
本 [8] 与?”

注释
[1] 有子: 孔子弟子ꎬ 姓有ꎬ 名若ꎮ
[2] 孝弟: 孝ꎬ 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ꎻ 弟ꎬ 读音和意义与 “ 悌” 相同ꎬ
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ꎮ 旧注: 善事父母曰孝ꎬ 善事兄长曰弟ꎮ
[3] 犯上: 犯ꎬ 冒犯、 干犯ꎮ 上ꎬ 指在上位的人ꎮ
[4] 鲜: 音 xiǎnꎬ 少的意思ꎮ « 论语» 书中的 “ 鲜” 字ꎬ 都是如此用法ꎮ
[5] 未之有也: 此为 “ 未有之也” 的倒装句型ꎮ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
律ꎬ 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ꎬ 一般置于动词之前ꎮ
[6] 务本: 务ꎬ 专心、 致力于ꎮ 本ꎬ 根本ꎮ
[7] 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里ꎬ 道有多种含义ꎮ 此处的道ꎬ 指孔子提倡的仁
道ꎬ 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ꎮ 简单讲ꎬ 就是
78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ꎮ
[8] 为仁之本: 仁ꎬ 就是仁爱ꎮ 为仁之本ꎬ 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ꎮ 还有
一种解释ꎬ 认为古代的 “ 仁” 就是 “ 人” 字ꎬ 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ꎮ

译文
有子说: “ 孝顺父母ꎬ 顺从兄长ꎬ 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ꎬ 这样的人是很少
见的ꎮ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ꎬ 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ꎮ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
的事务ꎬ 根本确立了ꎬ 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ꎮ 孝顺父母、 顺从兄长ꎬ 这就是
做人的根本啊!”

评析
儒家认为ꎬ 在家中实行了孝悌ꎬ 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 “ 犯上作乱” 的事
情ꎻ 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ꎬ 民众也会绝对服从ꎬ 而不会起来造反ꎬ 这样
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ꎮ 孝悌是仁的根本ꎮ 在春秋时代ꎬ 周天子实行嫡长
子继承制ꎬ 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ꎬ 诸侯以下也是如此ꎮ 国就是家ꎬ 家就是国ꎬ
整个社会是宗法血缘关系ꎬ 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ꎮ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ꎮ 孔子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ꎬ
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ꎮ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ꎬ 都
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ꎬ 主张 “ 以孝治天下” ꎬ 汉代即是一个显例ꎮ 孝悌说是为封
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ꎬ 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ꎬ 继承其合理的
内容ꎬ 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ꎮ

1􀅰3  子曰: “ 巧言令色 [1] ꎬ 鲜 [2] 矣仁ꎮ”

注释
[1] 巧言令色: 朱熹注曰: “ 好其言ꎬ 善其色ꎬ 致饰于外ꎬ 务以说人ꎮ” 巧
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ꎮ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ꎮ
[2] 鲜: 少的意思ꎮ

译文
孔子说: “ 花言巧语ꎬ 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ꎬ 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ꎮ”

79
国学经典导读

评析
这里孔子讲仁的反面ꎬ 即为花言巧语ꎬ 工于辞令ꎮ 儒家崇尚质朴ꎬ 反对花言
巧语ꎻ 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ꎬ 说到做到ꎬ 先做后说ꎬ 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ꎬ 只
说不做ꎬ 停留在口头上ꎮ 这表明ꎬ 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ꎬ 特别强调人应
当言行一致ꎬ 力戒空谈浮言ꎬ 心口不一ꎮ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
国人ꎬ 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ꎮ

1􀅰4  曾子 [1] 曰: “ 吾日三省 [2] 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 [3] 乎? 与朋友交而不


信 [4] 乎? 传不习乎?”

注释
[1] 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 ( 音 shēn) 字子舆ꎬ 生于公元前 505 年ꎬ 鲁国
人ꎬ 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ꎮ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ꎬ 以孝子出名ꎮ
据说 « 孝经» 就是他撰写的ꎮ
[2] 三省: 省 ( 音 xǐng) ꎬ 检查、 察看ꎮ 三省ꎬ 是多次检查ꎮ
[3] 忠: 旧注曰: 尽己之谓忠ꎮ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ꎮ
[4] 信: 旧注曰: 信者ꎬ 诚也ꎮ 以诚实之谓信ꎮ
[5] 传不习: 传ꎬ 旧注曰: “ 受之于师谓之传ꎮ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ꎮ 习ꎬ 指
温习、 实习、 演习等ꎮ

译文
曾子说: “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 同朋友交
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ꎬ 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ꎮ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ꎬ
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ꎮ « 论语» 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ꎬ 要求人们自觉地
反省自己ꎬ 进行自我批评ꎬ 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ꎬ 强调进行修养的自
觉性ꎮ
曾子还提出了 “ 忠” 和 “ 信” 的范畴ꎮ 忠的特点是一个 “ 尽” 字ꎬ 办事尽
力ꎬ 死而后已ꎮ “ 信” 的涵义有二ꎬ 一是信任、 二是信用ꎮ 就是以诚实不欺ꎬ 来
80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ꎬ 信特别与言论有关ꎬ 表示说真话ꎬ 说话算数ꎮ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ꎮ

1􀅰5   子 曰: “ 道 [1] 千 乘 之 国 [2] ꎬ 敬 事 [3] 而 信ꎬ 节 用 而 爱 人 [4] ꎬ 使 民


以时 [5] ꎮ”

注释
[1] 道: 一本作 “ 导” ꎬ 作动词用ꎮ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ꎮ
[2] 千乘之国: 乘ꎬ 音 shèngꎬ 意为辆ꎮ 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ꎮ 每
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ꎬ 车上甲士 3 人ꎬ 车下步卒 72 人ꎬ 后勤人员 25 人ꎬ
共计 100 人ꎮ 千乘之国ꎬ 指拥有 1 000 辆战车的国家ꎬ 即诸侯国ꎮ 春秋时代ꎬ 战
争频仍ꎬ 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ꎮ 在孔子时代ꎬ 千乘之国已经不
是大国ꎮ
[3] 敬事: “ 敬” 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ꎬ 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
谨慎专一、 兢兢业业ꎮ
[4] 爱人: 这里的 “ 人” 不是指一切人群ꎻ 而是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
的人ꎮ
[5] 使民以时: 时指农时ꎮ 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ꎬ 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
农时耕作与收获ꎮ

译文
孔子说: “ 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ꎬ 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
而又恪守信用ꎬ 诚实无欺ꎬ 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ꎬ 役使百姓要不误农
时” ꎮ

评析
孔子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ꎬ 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
事务ꎬ 恪守信用ꎻ 节约用度ꎬ 爱护官吏ꎻ 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ꎮ 这是治国
安邦的基本点ꎮ 孔子的学说是 “ 爱人” ꎬ 泛爱一切人ꎮ 但本章里所说的 “ 爱人”
的 “ 人” 不是百姓ꎬ 而是官吏ꎬ 是有地位的人ꎻ 而 “ 民” 才是百姓ꎬ 是被治者
役使的对象ꎮ “ 节用而爱人ꎬ 使民以时” 的思想是合理的ꎬ 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
想ꎮ 从另一个角度说ꎬ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 统治百姓出谋划策ꎮ
81
国学经典导读

1􀅰6  子曰: “ 弟子 [1] 入 [2] 则孝ꎬ 出 [3] 则弟ꎬ 谨 [4] 而信ꎬ 汎 [5] 爱众ꎬ 而亲
仁ꎬ[6] 行有余力ꎬ[7] 则以学文ꎮ[8] ”

注释
[1] 弟子: 一般有两种意义: 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ꎻ 二是指
学生ꎮ 这里是指一种意义上的 “ 弟子” ꎮ
[2] 入: 古代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ꎬ 学习则在外舍ꎮ « 礼记􀅰内则» :
“ 由命士以上ꎬ 父子皆异宫ꎮ” 入是入父宫ꎬ 指进到父亲住处ꎬ 或说在家ꎮ
[3] 出: 与 “ 入” 相对而言ꎬ 指外出拜师学习ꎮ 出则弟ꎬ 是说要用弟道对
待师长ꎬ 也可泛指对待年长于自己的人ꎮ
[4] 谨: 寡言少语称之为谨ꎮ
[5] 汎: 音 fànꎬ 同泛ꎬ 广泛的意思ꎮ
[6] 仁: 仁即仁人ꎬ 有仁德之人ꎮ
[7] 行有余力: 指有闲暇时间ꎮ
[8] 文: 古代文献ꎮ 主要有诗、 书、 礼、 乐等文化知识ꎮ

译文
孔子说: “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ꎬ 就孝顺父母ꎻ 出门在外ꎬ 要顺从师长ꎬ 言行
要谨慎ꎬ 要诚实可信ꎬ 寡言少语ꎬ 要广泛地去爱众人ꎬ 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ꎮ 这
样躬行实践之后ꎬ 还有余力的话ꎬ 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ꎮ”

评析
本章再次提及孝悌的问题ꎮ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 谨信、 爱
众、 亲仁ꎬ 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ꎬ 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ꎬ 则用以
学习古代典籍ꎬ 增长文化知识ꎮ 这表明ꎬ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ꎬ 重在
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ꎬ 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ꎬ 则摆在第二位ꎮ
孔子办学ꎬ 把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放在第一位ꎬ 而文化学习是第二位的ꎮ 事
实上ꎬ 历史上的任何执政者ꎬ 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ꎬ 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
行和政治表现ꎬ 把 “ 德” 排在 “ 识” 的前面ꎮ 我们今天也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
的各方面人才ꎮ

1􀅰7  子夏 [1] 曰: “ 贤贤 [2] 易 [3] 色ꎻ 事父母能竭其力ꎻ 事君能致其身 [4] ꎻ


82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与朋友交ꎬ 言而有信ꎮ 虽曰未学ꎬ 吾必谓之学矣ꎮ”

注释
[1] 子夏: 姓卜ꎬ 名商ꎬ 字子夏ꎬ 孔子的学生ꎬ 比孔子小 44 岁ꎬ 生于公元
前 507 年ꎮ 孔子死后ꎬ 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ꎮ
[2] 贤贤: 第一个 “ 贤” 字作动词用ꎬ 尊重的意思ꎮ 贤贤即尊重贤者ꎮ
[3] 易: 有两种解释ꎻ 一是改变的意思ꎬ 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
心ꎻ 二是轻视的意思ꎬ 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ꎮ
[4] 致其身: 致ꎬ 意为 “ 献纳” 、 “ 尽力” ꎮ 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ꎮ

译文
子夏说: “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ꎻ 侍奉父母ꎬ 能够竭尽全
力ꎻ 服侍君主ꎬ 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ꎻ 同朋友交往ꎬ 说话诚实恪守信用ꎮ 这样的
人ꎬ 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ꎬ 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ꎮ”

评析
在本章中子夏认为ꎬ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ꎬ 他的学问的好坏ꎬ 主要不是看他的
文化知识ꎬ 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 “ 孝” 、 “ 忠” 、 “ 信” 等传统伦理道德ꎮ 只要
做到了后面几点ꎬ 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ꎬ 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ꎮ 所
以ꎬ 联系前一章阅读分析ꎬ 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在德行ꎮ

1􀅰8  子曰: “ 君子 [1] ꎬ 不重 [2] 则不威ꎻ 学则不固 [3] ꎮ 主忠信 [4] ꎮ 无 [5] 友
不如己 [6] 者ꎻ 过 [7] 则勿惮 [8] 改ꎮ”

注释
[1] 君子: 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ꎬ 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ꎮ
[2] 重: 庄重、 自持ꎮ
[3] 学则不固: 有两种解释: 一是作坚固解ꎬ 与上句相连ꎬ 不庄重就没有
威严ꎬ 所学也不坚固ꎻ 二是作固陋解ꎬ 喻人见闻少ꎬ 学了就可以不固陋ꎮ
[4] 主忠信: 以忠信为主ꎮ
[5] 无: 通毋ꎬ “ 不要” 的意思ꎮ
[6] 不如己: 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ꎮ 在这里把 “ 如” 解释为 “ 类似” 更符
合孔子的原意ꎮ
83
国学经典导读

[7] 过: 过错、 过失ꎮ


[8] 惮: 音 dànꎬ 害怕、 畏惧ꎮ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ꎬ 不庄重就没有威严ꎻ 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ꎻ 要以忠信为
主ꎬ 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ꎻ 有了过错ꎬ 就不要怕改正ꎮ”

评析
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 庄重威严、 认真学习、 慎重交友、 过而能
改等项ꎮ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ꎬ 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 威严深沉的
形象ꎬ 使人感到稳重可靠ꎬ 可以付之重托ꎮ 他重视学习ꎬ 不自我封闭ꎬ 善于结交
朋友ꎬ 而且有错必改ꎮ 过则勿惮改ꎬ 就是作为君子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ꎬ

1􀅰9  曾子曰: “ 慎终 [1] 追远 [2] ꎬ 民德归厚矣ꎮ”

注释
[1] 慎终: 人死为终ꎮ 这里指父母的去世ꎮ 旧注曰: 慎终者丧尽其哀ꎮ
[2] 追远: 远指祖先ꎮ 旧注曰: 追远者祭尽其敬ꎮ

译文
曾子说: “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ꎬ 追念久远的祖先ꎬ 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
趋忠厚老实了ꎮ”

评析
本章仍是继续深化 “ 孝” 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ꎮ 孔子非常重视
丧祭之礼ꎮ 在孔子的观念中ꎬ 祭祀已经被异化ꎬ 不单是祭祀亡灵ꎬ 而是把祭祀之
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ꎬ 通过祭祀之礼ꎬ 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
先祖尽孝的情感ꎮ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ꎬ 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ꎬ 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ꎬ 他是
不可能为国尽忠的ꎮ 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ꎮ 在 « 论语» 重视忠孝等伦理道
德观念ꎬ 就是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ꎮ 这与春秋时代宗法制
度是相互适应的ꎮ 只要做到忠与孝ꎬ 那么ꎬ 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与和谐ꎮ
84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1􀅰10  子禽 [1] 问于子贡 [2] 曰: “ 夫子 [3] 至于是邦 [4] 也ꎬ 必闻其政ꎬ 求之


与ꎬ 抑 [5] 与之与?” 子贡曰: “ 夫子温、 良、 恭、 俭、 让 [6] 以得之ꎮ 夫子之求之
也ꎬ 其诸 [7] 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 子禽: 姓陈名亢ꎬ 字子禽ꎮ 郑玄所注 « 论语» 说他是孔子的学生ꎬ 但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未载此人ꎬ 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ꎮ
[2] 子贡: 姓端木名赐ꎬ 字子贡ꎬ 卫国人ꎬ 比孔子小 31 岁ꎬ 是孔子的学
生ꎬ 生于公元前 520 年ꎮ 子贡善辩ꎬ 据 « 史记» 记载ꎬ 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ꎬ
家有财产千金ꎬ 成了有名的儒商ꎮ
[3] 夫子: 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ꎬ 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ꎮ
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ꎬ 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 “ 夫子” ꎮ 后来ꎬ 因此而沿袭
以称呼老师ꎮ « 论语» 书中所说的 “ 夫子” ꎬ 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ꎮ
[4] 邦: 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ꎮ
[5] 抑: 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ꎬ 有 “ 还是” 的意思ꎮ
[6] 温、 良、 恭、 俭、 让: 就 字 面 理 解 即 为: 温 顺、 善 良、 恭 敬、 俭 朴、
谦让ꎮ 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ꎮ
[7] 其诸: 语气词ꎬ 有 “ 大概” “ 或者” 的意思ꎮ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 “ 老师到了一个国家ꎬ 总是先要打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ꎮ
(这种资格) 是他自己求得呢ꎬ 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 “ 老师温
良恭俭让ꎬ 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ꎬ (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 ꎬ 但他求的
方法ꎬ 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ꎬ 就在于孔子具备温和、 善良、 恭
敬、 俭朴、 谦让的道德品格ꎮ “ 让” 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ꎬ 在职责义务上先
己后人ꎮ 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ꎬ 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ꎮ 孔子就
是因具有这种品格ꎬ 所以每到一个国家ꎬ 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ꎮ 孔子认为ꎬ 好
胜争取名声ꎬ 夸功争取名利ꎬ 争不到便怨恨别人ꎬ 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ꎬ 都不
符合让的原则ꎮ 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 就人情而言ꎬ 长谦
85
国学经典导读

让名利地位之风ꎬ 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ꎮ

1􀅰11  子曰: “ 父在ꎬ 观其 [1] 志ꎻ 父没ꎬ 观其行 [2] ꎻ 三年 [3] 无改于父之


道 [4] ꎬ 可谓孝矣ꎮ”

注释
[1] 其: 他的ꎬ 指儿子ꎬ 不是指父亲ꎮ
[2] 行: 音 xìngꎬ 指行为举止等ꎮ
[3] 三年: 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ꎬ 只是说要经过一个
较长的时间而已ꎬ 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ꎮ
[4] 道: 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ꎬ 无论好坏、 善恶都可以叫做道ꎮ 但
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ꎬ 表示善的、 好的东西ꎮ 这里表示 “ 合理内容” 的
意思ꎮ

译文
孔子说ꎻ “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ꎬ ( 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 ꎬ 要观察他的志
向ꎻ 在他父亲死后ꎬ 要考察他的行为ꎻ 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
变ꎬ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ꎮ”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ꎬ 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
矩ꎬ 这就是尽孝了ꎮ 宋儒所作的注说ꎬ 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ꎬ 所行虽善亦不得为
孝ꎮ 这样ꎬ 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ꎬ 否则便是不善ꎮ 历史在发展ꎬ 社会在
前进ꎬ 人们的思想观念、 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ꎬ 应该 “ 青出
于蓝而胜于蓝” ꎬ 长江后浪推前浪ꎬ 后代超过前代ꎬ 这是历史的必然ꎮ

1􀅰12  有子曰: “ 礼 [1] 之用ꎬ 和 [2] 为贵ꎮ 先王之道 [3] ꎬ 斯 [4] 为美ꎮ 小大由
之ꎬ 有所不行ꎮ 知和而和ꎬ 不以礼节 [5] 之ꎬ 亦不可行也ꎮ”

注释
[1] 礼: 在春秋时代ꎬ “ 礼” 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ꎮ 孔子的
“ 礼” ꎬ 既指 “ 周礼” ꎬ 礼节、 仪式ꎬ 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ꎮ
86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2] 和: 调和、 和谐、 协调ꎮ


[3] 先王之道: 指尧、 舜、 禹、 汤、 文、 武、 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ꎮ
[4] 斯: 这、 此等意ꎮ 这里指礼ꎬ 也指和ꎮ

译文
有子说: “ 礼的应用ꎬ 以和谐为贵ꎮ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ꎬ 可宝贵的地方就
在这里ꎮ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ꎬ 有的时候就行不通ꎮ ( 这是因
为) 为和谐而和谐ꎬ 不以礼来节制和谐ꎬ 也是不可行的ꎮ”

评析
“ 和” 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 政治和社会原则ꎮ « 礼记􀅰中庸» 写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ꎬ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ꎮ” 杨树达 « 论语疏证» 写道: “ 事
之中节者皆谓之和ꎬ 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ꎮ 和今言适合ꎬ 言恰到好处ꎮ” 孔
门认为ꎬ 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ꎬ 而和谐就是为人处世恰到好处ꎮ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ꎮ 因为到春秋时代ꎬ 各等级之间的区
分清晰的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ꎬ 臣弑君、 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ꎮ 对此ꎬ 有子
提出 “ 和为贵” 说ꎬ 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ꎬ 以安定当时的社会
秩序ꎮ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ꎬ 我们又感到ꎬ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ꎬ 又
指出不能为和而和ꎬ 要以礼节制之ꎬ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ꎬ 这
是有其合理性的ꎮ

1􀅰13  有子曰: “ 信近 [1] 于义 [2] ꎬ 言可复 [3] 也ꎻ 恭近于礼ꎬ 远 [4] 耻辱也ꎻ


因 [5] 不失其亲ꎬ 亦可宗 [6] 也ꎮ”

注释
[1] 近: 接近、 符合的意思ꎮ
[2] 义: 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ꎮ 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ꎮ 这个标
准就是 “ 礼” ꎮ
[3] 复: 实践的意思ꎮ 朱熹 « 集注» 云: “ 复ꎬ 践言也ꎮ”
[4] 远: 音 yuànꎬ 动词ꎬ 使动用法ꎬ 使之远离的意思ꎬ 此 外 亦 可 以 译 为
避免ꎮ
87
国学经典导读

[5] 因: 依靠、 凭借ꎮ 一说因应写作姻ꎬ 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ꎮ


[6] 宗: 主、 可靠ꎬ 一般解释为 “ 尊敬” 似有不妥之处ꎮ

译文
有子说: “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ꎬ ( 符合于义的) 话才能实行ꎻ 恭敬要符合于
礼ꎬ 这样才能远离耻辱ꎻ 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ꎬ 也就值得尊敬了ꎮ”

评析
有子的这段话ꎬ 表明他们对 “ 信” 和 “ 恭” 是十分看重的ꎮ “ 信” 和 “ 恭”
都要以周礼为标准ꎬ 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ꎬ 讲了就不是 “ 信” 的态度ꎻ 不
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ꎬ 做了就不是 “ 恭” 的态度ꎮ 这是讲的为人处世要处处
以礼为其规范标准ꎮ

1􀅰14  子曰: “ 君子食无求饱ꎬ 居无求安ꎬ 敏于事而慎于言ꎬ 就 [1] 有道 [2]


而正 [3] 焉ꎬ 可谓好学也已ꎮ”

注释
[1] 就: 靠近、 看齐ꎮ
[2] 有道: 指有道德的人ꎮ
[3] 正: 匡正、 端正ꎮ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ꎬ 饮食不求饱足ꎬ 居住不要求舒适ꎬ 对工作勤劳敏捷ꎬ 说话
却小心谨慎ꎬ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ꎬ 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ꎮ”

评析
本章讲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ꎮ 孔子认为ꎬ 一个有道德的人ꎬ 不应当过多地讲
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ꎬ 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ꎬ 谨慎小心ꎬ 而且能经常检讨
自己ꎬ 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ꎮ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
欲望ꎬ 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ꎬ 这在今天依然值得人们借鉴的ꎮ

1􀅰15  子贡曰: “ 贫而无谄 [1] ꎬ 富而无骄ꎬ 何如 [2] ?” 子曰: “ 可也ꎮ 未若


88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贫而乐 [3] ꎬ 富而好礼者也ꎮ” 子贡曰: “ « 诗» 云ꎬ ‘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4] ’ ꎬ


其斯之谓与?” 子曰: “ 赐 [5] 也! 始可与言 « 诗» 已矣ꎬ 告诸往而知来者 [6] ꎮ”

注释
[1] 谄: 音 chǎnꎬ 意为巴结、 奉承ꎮ
[2] 何如: « 论语» 书中的 “ 何如” ꎬ 都可以译为 “ 怎么样” ꎮ
[3] 贫而乐: 一本作 “ 贫而乐道” ꎮ
[4] 如切如磋ꎬ 如琢如磨: 此二句见 « 诗经􀅰卫风􀅰淇澳» ꎮ 有两种解释:
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 象牙、 玉、 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ꎬ 否则不能成器ꎻ
一说加工象牙和骨ꎬ 切了还要磋ꎬ 加工玉石ꎬ 琢了还要磨ꎬ 有精益求精之意ꎮ
[5] 赐: 子贡名ꎬ 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ꎮ
[6]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ꎬ “ 之于” 的合音合义词ꎻ 往ꎬ 过去的事情ꎻ 来ꎬ
未来的事情ꎮ

译文
子贡说: “ 贫穷而能不谄媚ꎬ 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ꎬ 怎么样?” 孔子说: “ 这
也算可以了ꎮ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ꎬ 虽富 裕 而 又 好 礼 之 人ꎮ” 子 贡 说:
“ « 诗» 上说ꎬ ‘ 要像对待骨、 角、 象牙、 玉石一样ꎬ 切磋它ꎬ 琢磨它’ ꎬ 就是讲
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 “ 赐呀ꎬ 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
到的意思ꎬ 举一反三ꎬ 我可以同你谈论 « 诗» 了ꎮ”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ꎬ 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 富而好礼这样的
理想境界ꎮ 贫而乐道ꎬ 富而好礼ꎬ 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ꎬ 这样就
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了ꎮ 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ꎬ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ꎬ
因为他能独立思考、 举一反三ꎮ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ꎮ

1􀅰16  子曰: “ 不患 [1] 人 [2] 之不己知ꎬ 患不知人也ꎮ”

注释
[1] 患: 忧虑、 怕ꎮ
[2] 人: 指有教养、 有知识的人ꎬ 而非民ꎮ
89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孔子说: “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ꎬ 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ꎮ”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ꎮ 他的真实用意是: 在了解别人
的过程中ꎬ 也使别人了解自己ꎮ

第三节 « 八佾» 篇原著导读

八佾篇第三
« 八佾» 篇二十六章ꎮ 主要内容涉及 “ 礼” 的问题ꎬ 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
礼节上的种种规定ꎻ 孔子提出 “ 绘事后素” 的命题ꎬ 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
“ 君使臣以礼ꎬ 臣事君以忠” 的政治道德主张ꎮ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 “ 礼” 的
问题ꎮ
3􀅰1  孔子谓季氏 [1] ꎬ “ 八佾 [2] 舞于庭ꎬ 是可忍 [3] ꎬ 孰不可忍也!”

注释
[1] 季氏: 鲁国正卿季孙氏ꎬ 即季平子ꎮ
[2] 八佾: 佾音 yìꎬ 行列的意思ꎮ 古时一佾 8 人ꎬ 八佾就是 64 人ꎬ 何以如
此ꎬ 源于 « 易经» 六十四卦也ꎮ 据 « 周礼» 规定ꎬ 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
的仪仗ꎬ 诸侯为六佾ꎬ 卿大夫为四佾ꎬ 士用二佾ꎮ 季氏是正卿ꎬ 只能用四佾ꎮ
[3] 可忍: 可以忍心ꎮ 一说可以容忍ꎮ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ꎬ 说ꎬ “ 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ꎬ 这样的事他
都忍心去做ꎬ 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作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ꎬ 原有社会处于土崩瓦解、 礼崩乐坏的过程中ꎬ 违犯周礼、 犯上作
乱的事情不断发生ꎮ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ꎬ 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ꎮ 对此ꎬ 孔
90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ꎬ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句ꎬ 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ꎮ

3􀅰2  三家 [1] 者以 « 雍» 彻 [2] ꎮ 子曰: “ ‘ 相维辟公ꎬ 天子穆穆’ [3] ꎬ 奚取


于三家之堂 [4] ?”

注释
[1] 三家: 鲁国当政的三家: 孟孙氏、 叔孙氏、 季孙氏ꎮ 他们都是鲁桓公
的后代ꎬ 又称 “ 三桓” ꎮ
[2] « 雍» : « 诗经􀅰周颂» 中的一篇ꎮ 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
这首诗ꎮ
[3] 相维辟公ꎬ 天子穆穆: « 雍» 诗中的两句ꎮ 相ꎬ 助ꎮ 维ꎬ 语助词ꎬ 无意
义ꎮ 辟公ꎬ 指诸侯ꎮ 穆穆: 庄严肃穆ꎮ
[4] 堂: 接客祭祖的地方ꎮ

译文
孟孙氏、 叔孙氏、 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ꎬ 也命乐工唱 « 雍»
这篇诗ꎮ 孔子说: “ ‘ 诸侯助祭ꎬ 天子严肃静穆地主祭ꎮ’ 这样的意思ꎬ 怎么能用
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 “ 礼” 的事件ꎮ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ꎬ
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ꎬ 天子有天子之礼ꎬ 诸侯有诸侯之礼ꎬ 各守各的礼ꎬ 才可以
使天下安定ꎮ

3􀅰3  子曰: “ 人而不仁ꎬ 如礼何? 人而不仁ꎬ 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 “ 一个人没有仁德ꎬ 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一个人没有仁德ꎬ 他怎么
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ꎬ 在古代ꎬ 它也是礼的一部分ꎮ 礼与乐都
91
国学经典导读

是外在的表现ꎬ 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ꎬ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


德ꎮ 这里ꎬ 孔子就把礼、 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ꎬ 认为没有仁德的人ꎬ 根本谈不上
什么礼、 乐的问题ꎮ

3􀅰4  林放 [1] 问礼之本ꎮ 子曰: “ 大哉问! 礼ꎬ 与其奢也ꎬ 宁俭ꎻ 丧ꎬ 与其


易 [2] 也ꎬ 宁戚 [3] ꎮ”

注释
[1] 林放: 鲁国人ꎮ
[2] 易: 治理ꎮ 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ꎮ 一说谦和、 平易ꎮ
[3] 戚: 心中悲哀的意思ꎮ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ꎮ 孔子回答说: “ 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ꎬ 就礼节仪式
的一般情况而言ꎬ 与其奢侈ꎬ 不如节俭ꎻ 就丧事而言ꎬ 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ꎬ 不
如内心真正哀伤ꎮ”

评析
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ꎮ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林放的问题ꎬ 孔子的意思是礼根本
不在形式而在内心ꎮ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ꎬ 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
悟礼的根本ꎬ 符合礼的要求ꎮ

3􀅰5  子曰: “ 夷狄 [1] 之有君ꎬ 不如诸夏 [2] 之亡 [3] 也ꎮ”

注释
[1] 夷狄: 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ꎬ 谓之不开化ꎬ 缺乏教养ꎬ
不知书达礼ꎮ
[2] 诸夏: 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ꎮ
[3] 亡: 同无ꎮ 古书中的 “ 无” 字多写作 “ 亡” ꎮ

译文
孔子说: “ 夷狄 ( 文化落后) 虽然有君主ꎬ 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ꎮ”
92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评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ꎬ 有强烈的 “ 夷夏观” ꎮ 在他看来ꎬ “ 诸夏” 有礼乐文明的
传统ꎬ 这是好的ꎬ 即使 “ 诸夏” 没有君主ꎬ 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 “ 夷狄”
要好ꎮ 这种观念是大民族主义的源头ꎮ

3􀅰6  季氏旅 [1] 于泰山ꎬ 子谓冉有 [2] 曰: “ 女 [3] 弗能救 [4] 与?” 对曰: “ 不
能ꎮ” 子曰: “ 呜呼!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1] 旅: 祭名ꎮ 祭祀山川为旅ꎮ 当时ꎬ 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
的资格ꎮ
[2] 冉有: 姓冉名求ꎬ 字子有ꎬ 生于公元前 522 年ꎬ 孔子的弟子ꎬ 比孔子
小 29 岁ꎮ 当时是季氏的家臣ꎬ 所以孔子责备他ꎮ
[3] 女: 同汝ꎬ 你ꎮ
[4] 救: 谏止、 劝阻的意思ꎮ 这里指谏止ꎮ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ꎮ 孔子对冉有说: “ 你难道不能谏止他吗?” 冉有说: “ 不
能ꎮ” 孔子说: “ 唉! 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评析
本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ꎮ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ꎬ 季孙氏只是鲁国的
大夫ꎬ 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ꎬ 所以孔子认为这是 “ 僭礼” 行径ꎮ

3􀅰7  子曰: “ 君子无所争ꎬ 必也射 [1] 乎! 揖 [2] 让而升ꎬ 下而饮ꎬ 其争也


君子ꎮ”

注释
[1] 射: 原意为射箭ꎮ 此处指古代的射礼ꎮ
[2] 揖: 拱手行礼ꎬ 表示尊敬ꎮ
93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ꎮ 如果有的话ꎬ 那就是射箭比赛
了ꎮ 比赛时ꎬ 先相互作揖谦让ꎬ 然后上场ꎮ 射完后ꎬ 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ꎬ 然后
登堂喝酒ꎮ 这就是君子之争ꎮ”

评析
孔子在这里谈君子要争ꎬ 也是彬彬有礼的争ꎬ 他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
的、 不公正的竞争ꎬ 这是可取的ꎮ

3􀅰8  子夏问曰: “ ‘ 巧笑倩兮ꎬ 美目盼兮ꎬ 素以为绚兮’ ꎮ[1] 何谓也?” 子


曰: “ 绘事后素 [2] ꎮ” 曰: “ 礼后乎?” 子曰: “ 起予者商也 [3] ꎬ 始可与言诗
已矣ꎮ”

注释
[1] 巧笑倩兮ꎬ 美目盼兮ꎬ 素以为绚兮: 前两句见 « 诗经􀅰卫风􀅰硕人»
篇ꎮ 倩ꎬ 音 qiànꎬ 笑得好看ꎮ 兮ꎬ 语助词ꎬ 相当于 “ 啊” ꎮ 盼: 眼睛黑白分明ꎮ
绚ꎬ 有文采ꎮ
[2] 绘事后素: 绘ꎬ 画ꎮ 素ꎬ 白底ꎮ
[3] 起予者商也: 起ꎬ 启发ꎮ 予ꎬ 我ꎬ 孔子自指ꎮ 商ꎬ 子夏名商ꎮ

译文
子夏问孔子: “ ‘ 笑得真好看啊ꎬ 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ꎬ 用素粉来打扮啊ꎮ’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 “ 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ꎮ” 子夏又问:
“ 那么ꎬ 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 孔子说: “ 商ꎬ 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ꎬ 现
在可以同你讨论 « 诗经» 了ꎮ”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 “ 绘事后素” 中ꎬ 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ꎬ 受到孔子的
称赞ꎮ 就伦理学说ꎬ 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ꎻ 素
指行礼的内心情操ꎮ 礼后于什么情操? 孔子没有直说ꎬ 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
德情操ꎮ 孔子认为ꎬ 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ꎬ 如同绘画一样ꎬ
94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质地不洁白ꎬ 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ꎮ

3􀅰9  子曰: “ 夏礼吾能言之ꎬ 杞 [1] 不足徵 [2] 也ꎻ 殷礼吾能言之ꎬ 宋 [3] 不


足徵也ꎮ 文献 [4] 不足故也ꎮ 足ꎬ 则吾能徵之矣ꎮ”

注释
[1] 杞: 春秋时国名ꎬ 是夏禹的后裔ꎮ 在今河南杞县一带ꎮ
[2] 徵: 证明ꎮ
[3] 宋: 春秋时国名ꎬ 是商汤的后裔ꎬ 在今河南商丘一带ꎮ
[4] 文献: 文ꎬ 指历史典籍ꎻ 献ꎬ 指贤人ꎮ

译文
孔子说: “ 夏朝的礼ꎬ 我能说出来ꎬ ( 但是它的后代) 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
话ꎻ 殷朝的礼ꎬ 我能说出来ꎬ ( 但它的后代) 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ꎮ 这都是由
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ꎮ 如果足够的话ꎬ 我就的话可以得
到证明ꎮ”

评析
孔子非常熟悉夏、 商、 周的礼仪制度ꎬ 但对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和
贤者来证明ꎬ 反映了对知识的求实态度ꎮ 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ꎬ 他希望人们
都能恪守礼的规范ꎮ

3􀅰10  子曰: “ 禘 [1] 自既灌 [2] 而往者ꎬ 吾不欲观之矣 [3] ꎮ”

注释
[1] 禘: 音 dìꎬ 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ꎮ
[2] 灌: 禘礼中第一次献酒ꎮ
[3] 吾不欲观之矣: 我不愿意看了ꎮ

译文
孔子说: “ 对于行禘礼的仪式ꎬ 从第一次献酒以后ꎬ 我就不愿意看了ꎮ”
95
国学经典导读

评析
对行禘礼的议论ꎬ 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ꎬ 也表示了孔子对现状的不
满ꎮ 在孔子看来ꎬ 一个人的等级名分ꎬ 不管活着还是死后都不能改变ꎮ 生时是贵
者、 尊者ꎬ 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 贵者ꎮ

3􀅰11  或问禘之说 [1] ꎬ 子曰: “ 不知也ꎮ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ꎬ 其如示诸


斯 [2] 乎!” 指其掌ꎮ

注释
[1] 禘之说: “ 说” ꎬ 理论、 道理、 规定ꎮ 禘之说ꎬ 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ꎮ
[2] 示诸斯: “ 斯” 指后面的 “ 掌” 字ꎮ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ꎮ 孔子说: “ 我不知道ꎮ 知道这种规定的
人ꎬ 对治理天下的事ꎬ 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 ( 容易) 吧!” ( 一面说一
面) 指着他的手掌ꎮ

评析
孔子认为ꎬ 在鲁国的禘祭中ꎬ 名分颠倒ꎬ 不值得一看ꎮ 如果谁能懂得禘祭的
道理ꎬ 治理天下就容易了ꎮ

3􀅰12  祭如在ꎬ 祭神如神在ꎮ 子曰: “ 吾不与祭ꎬ 如不祭ꎮ”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ꎬ 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ꎮ 孔子说: “ 我如果不亲
自参加祭祀ꎬ 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ꎮ”

评析
孔子说祭祖先、 祭鬼神ꎬ 就好像祖先、 鬼神真在面前一样ꎬ 并非认为鬼神真
的存在ꎬ 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ꎬ 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ꎮ 孔子主张进行的祭
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ꎮ
96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3􀅰13   王孙贾 [1] 问曰: “ 与其媚 [2] 于奥 [3] ꎬ 宁媚于灶 [4] ꎬ 何谓也?” 子
曰: “ 不然ꎮ 获罪于天 [5] ꎬ 无所祷也ꎮ”

注释
[1] 王孙贾: 卫灵公的大臣ꎬ 时任大夫ꎮ
[2] 媚: 谄媚、 巴结、 奉承ꎮ
[3] 奥: 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ꎮ
[4] 灶: 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ꎮ
[5] 天: 以天喻君ꎬ 一说天即理ꎮ

译文
王孙贾问道: “ ( 人家都说) 与其奉承奥神ꎬ 不如奉承灶神ꎮ 这话是什么意
思?” 孔子说: “ 不是这样的ꎮ 如果得罪了天ꎬ 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ꎮ”

评析
从表面上看ꎬ 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孙贾的有关拜神的问题ꎬ 实际上讲出了一个
深奥的道理ꎮ 这就是: 地方上的官员如灶神ꎬ 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产与生活ꎬ 但
在内廷的官员与君主往来密切ꎬ 是得罪不得的ꎮ

3􀅰14  子曰: “ 周监 [1] 于二代 [2] ꎬ 郁郁 [3] 乎文哉ꎬ 吾从周ꎮ”

注释
[1] 监: 音 jiànꎬ 同鉴ꎬ 借鉴的意思ꎮ
[2] 二代: 这里指夏代和周代ꎮ
[3] 郁郁: 文采盛貌ꎬ 丰富、 浓郁之意ꎮ

译文
孔子说: “ 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 商二代ꎬ 是多么丰富多彩啊ꎮ 我遵从
周朝的制度ꎮ”

评析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ꎬ 他认为ꎬ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ꎬ 历史
97
国学经典导读

是有沿袭的ꎮ 但遵从周礼ꎬ 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ꎬ 因为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对夏、


商有所损益而来的ꎮ

3􀅰15  子入太庙 [1] ꎬ 每事问ꎮ 或曰: “ 孰谓鄹 [2] 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ꎬ


每事问ꎮ” 子闻之ꎬ 曰: “ 是礼也ꎮ”

注释
[1] 太庙: 君主的祖庙ꎮ 鲁国太庙ꎬ 即周公旦的庙ꎬ 供鲁国祭祀周公ꎮ
[2] 鄹: 音 zōuꎬ 春 秋 时 鲁 国 地 名ꎬ 又 写 作 “ 陬” ꎬ 在 今 山 东 曲 阜 附 近ꎮ
“ 鄹人之子” 指孔子ꎮ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ꎬ 每件事都要问ꎮ 有人说: “ 谁说此人懂得礼呀ꎬ 他到了太庙
里ꎬ 什么事都要问别人ꎮ”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 “ 这就是礼呀!”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ꎮ 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ꎮ 说明
孔子并不以 “ 礼” 学专家自居ꎬ 而是有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ꎬ 同时也说明孔子
对周礼的恭敬态度ꎮ

3􀅰16  子曰: “ 射不主皮 [1] ꎬ 为力不同科 [2] ꎬ 古之道也ꎮ”

注释
[1] 皮: 皮ꎬ 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ꎮ
[2] 科: 等级ꎮ

译文
孔子说: “ 比赛射箭ꎬ 不在于穿透靶子ꎬ 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ꎮ 自古以
来就是这样ꎮ”

评析
“ 射” 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ꎬ 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ꎮ 孔子在
98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这里所讲的射箭ꎬ 只不过是一种比喻ꎬ 意思是说ꎬ 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ꎬ 不


管学到什么程度ꎬ 都是值得肯定的ꎮ

3􀅰17  子贡欲去告 朔 [1] 之 饩 羊 [2] ꎮ 子 曰: “ 赐 也! 尔 爱 [3] 其 羊ꎬ 我 爱


其礼ꎮ”

注释
[1] 告朔: 朔ꎬ 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ꎮ 告朔ꎬ 古代制度ꎬ 天子每年秋冬之
际ꎬ 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ꎬ 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ꎮ
[2] 饩羊: 饩ꎬ 音 xìꎮ 饩羊ꎬ 祭祀用的活羊ꎮ
[3] 爱: 爱惜的意思ꎮ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ꎮ 孔子说: “ 赐ꎬ 你爱惜那只
羊ꎬ 我却爱惜那种礼ꎮ”

评析
周礼规定ꎬ 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ꎬ 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ꎬ 诸侯把历书
放在祖庙里ꎬ 每月初一日到祖庙ꎬ 杀一只活羊祭庙ꎬ 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ꎮ 当
时ꎬ 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 “ 告朔” ꎬ “ 告朔” 已经成为形式ꎮ 所以ꎬ 子贡提出去
掉 “ 饩羊” ꎮ 孔子大为不满ꎬ 表明了孔子对礼制的维护ꎮ

3􀅰18  子曰: “ 事君尽礼ꎬ 人以为谄也ꎮ”

译文
孔子说: “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ꎬ 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ꎮ”

评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ꎬ 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ꎬ 认
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ꎮ 这表明ꎬ 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ꎬ 已经没有多少人
再重视君臣之礼了ꎮ

99
国学经典导读

3􀅰19  定公 [1] 问: “ 君使臣ꎬ 臣事君ꎬ 如之何?” 孔子对曰: “ 君使臣以礼ꎬ


臣事君以忠ꎮ”

注释
[1] 定公: 鲁国国君ꎬ 姓姬名宋ꎬ 定是谥号ꎮ 公元前 509 ~ 前 495 年在位ꎮ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 “ 君主怎样使唤臣下ꎬ 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 孔子回答说:
“ 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ꎬ 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ꎮ”

评析
“ 君使臣以礼ꎬ 臣事君以忠” ꎬ 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ꎮ 只要做到这
一点ꎬ 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ꎮ 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ꎬ 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
要求ꎬ 强调君应依礼待臣ꎬ 还不似后来那样: 即使君主无礼ꎬ 臣下也应尽忠ꎬ 以
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ꎮ

3􀅰20  子曰: “ « 关雎» [1] ꎬ 乐而不淫ꎬ 哀而不伤ꎮ”

注释
[1] « 关雎» : 雎ꎬ 音 jūꎮ 这是 « 诗经» 的第一篇ꎮ 此篇写一君子 “ 追求”
淑女ꎬ 思念时辗转反侧、 寤寐思之的忧思ꎬ 以 及 结 婚 时 钟 鼓 乐 之 琴 瑟 友 之 的
欢乐ꎮ

译文
孔子说: “ « 关雎» 这篇诗ꎬ 快乐而不放荡ꎬ 忧愁而不哀伤ꎮ”

评析
对 « 关雎» 一诗的评价ꎬ 体现了孔子 “ 思无邪” 的艺术观ꎮ « 关雎» 是写
男女爱情、 祝贺婚礼的诗ꎬ 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 “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的中
庸思想ꎬ 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ꎬ 恰到好处ꎬ 有其可贵的价值ꎮ

3􀅰21  哀公问社 [1] 于宰我ꎬ 宰我 [2] 对曰: “ 夏后氏以松ꎬ 殷人以柏ꎬ 周人


100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以栗ꎬ 曰: 使民战栗 [3] ꎮ” 子闻之ꎬ 曰: “ 成事不说ꎬ 遂事不谏ꎬ 既往不咎ꎮ”

注释
[1] 社: 土地神ꎬ 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ꎮ
[2] 宰我: 名予ꎬ 字子我ꎬ 孔子的学生ꎮ
[3] 战栗: 恐惧ꎬ 发抖ꎮ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ꎬ 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ꎬ 宰我回答: “ 夏朝用松树ꎬ
商朝用柏树ꎬ 周朝用栗子树ꎮ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 使老百姓战栗ꎮ” 孔子听到
后说: “ 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ꎬ 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ꎬ 已经过去的事
也不必再追究了ꎮ”

评析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ꎬ 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ꎮ
宰我回答鲁哀公说ꎬ 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为了 “ 使民战栗” ꎬ 孔子就不高兴了ꎬ
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ꎬ 所以说了这一段话ꎮ

3􀅰22  子曰: “ 管仲 [1] 之器小哉!” 或曰: “ 管仲俭乎?” 曰: “ 管氏有三


归 [2] ꎬ 官事不摄 [3] ꎬ 焉得俭?” “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 “ 邦君树塞门 [4] ꎬ 管
氏亦树塞门ꎻ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5] ꎬ 管氏亦有反坫ꎮ 管氏而知 礼ꎬ 孰 不
知礼?”

注释
[1] 管仲: 姓管名夷吾ꎬ 齐国人ꎬ 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ꎮ 齐桓公的宰相ꎬ
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ꎬ 公元前 645 年死ꎮ
[2] 三归: 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ꎮ
[3] 摄: 兼任ꎮ
[4] 树塞门: 树ꎬ 树立ꎮ 塞门ꎬ 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ꎬ 以别内外ꎬ 相当
于屏风、 照壁等ꎮ
[5] 反坫: 坫ꎬ 音 diànꎮ 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ꎬ 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
的土台ꎮ
101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孔子说: “ 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 有人说: “ 管仲节俭吗?” 孔子
说: “ 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ꎬ 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ꎬ 怎么谈
得上节俭呢?” 那人又问: “ 那么管仲知礼吗?” 孔子回答: “ 国君大门口设立照
壁ꎬ 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ꎮ 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
设备ꎬ 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ꎮ 如果说管仲知礼ꎬ 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评析
孔子评价管子ꎬ 这里ꎬ 指出他一不节俭ꎬ 二不知礼ꎮ 出发点是儒家一贯倡导
的 “ 节俭” 和 “ 礼制” ꎮ

3􀅰23  子语 [1] 鲁大师 [2] 乐ꎬ 曰: “ 乐其可知也: 始作ꎬ 翕 [3] 如也ꎻ 从 [4]


之ꎬ 纯 [5] 如也ꎬ 皦 [6] 如也ꎬ 绎 [7] 如也ꎬ 以成ꎮ”

注释
[1] 语: 音 yùꎬ 告诉ꎬ 动词用法ꎮ
[2] 大师: 大ꎬ 音 tàiꎮ 大师是乐官名ꎮ
[3] 翕: 音 xīꎮ 意为合、 聚、 协调ꎮ
[4] 从: 音 zòngꎬ 意为放纵、 展开ꎮ
[5] 纯: 美好、 和谐ꎮ
[6] 皦: 音 jiǎoꎬ 音节分明ꎮ
[7] 绎: 连续不断ꎮ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 “ 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 开始
演奏ꎬ 各种乐器合奏ꎬ 声音繁美ꎻ 继续展开下去ꎬ 悠扬悦耳ꎬ 音节分明ꎬ 连续不
断ꎬ 最后完成ꎮ”

评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ꎬ 乐理就是其中之一ꎮ 这一章反映了
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ꎮ
102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3􀅰24  仪封人 [1] 请见ꎬ 曰: “ 君子之至于斯也ꎬ 吾未尝不得见也ꎮ” 从者见


之 [2] ꎮ 出曰: “ 二 三 子 何 患 于 丧 [3] 乎? 天 下 之 无 道 也 久 矣ꎬ 天 将 以 夫 子 为
木铎 [4] ꎮ”

注释
[1] 仪封人: 仪为地名ꎬ 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ꎮ 封人ꎬ 系镇守边疆的官ꎮ
[2] 从者见之: 随行的人见了他ꎮ
[3] 丧: 失去ꎬ 这里指失去官职ꎮ
[4] 木铎: 木舌的铜铃ꎮ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ꎮ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ꎬ 他说: “ 凡是君子到这里来ꎬ 我从没有见不
到的ꎮ”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ꎮ 他出来后 ( 对孔子的学生们) 说:
“ 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 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ꎬ 上天将以孔夫子为
圣人来号令天下ꎮ”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ꎬ 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ꎬ 尤其是在礼制方面ꎬ 信
服孔子的人很多ꎬ 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ꎮ 他在见孔子之后ꎬ 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
子为圣人号令天下ꎬ 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ꎮ

3􀅰25  子谓韶 [1] : “ 尽美 [2] 矣ꎬ 又尽善 [3] 也ꎻ” 谓武 [4] : “ 尽美矣ꎬ 未尽


善也ꎮ”

注释
[1] 韶: 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ꎮ
[2] 美: 指乐曲的音调、 舞蹈的形式而言ꎮ
[3) 善: 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ꎮ
[4] 武: 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ꎮ

译文
孔子讲到 “ 韶” 这一乐舞时说: “ 艺术形式美极了ꎬ 内容也很好ꎮ” 谈到
103
国学经典导读

“ 武” 这一乐舞时说: “ 艺术形式很美ꎬ 但内容却差一些ꎮ”

评析
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ꎮ 在艺术的形式美与艺术内容的善两者之
间ꎬ 他更重视艺术的内容ꎮ

3􀅰26  子曰: “ 居上不宽ꎬ 为礼不敬ꎬ 临丧不哀ꎬ 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 “ 居于执政地位的人ꎬ 不能宽厚待人ꎬ 行礼的时候不严肃ꎬ 参加丧
礼时也不悲哀ꎬ 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评析
孔子主张实行 “ 德治” 、 “ 礼治” ꎬ 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ꎮ 倘为
官执政者做不到 “ 礼” 所要求的那样ꎬ 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ꎬ 那这个国家就无
法得到治理ꎮ

第四节 « 述而» 篇原著导读

述而篇第七
本篇共 38 章ꎬ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 学而不厌ꎬ 诲人不倦” ꎻ
“ 饭疏食饮水ꎬ 曲肱而枕之ꎬ 乐在其中” ꎻ “ 发愤忘食ꎬ 乐以忘忧ꎬ 不知老之将
至” ꎻ “ 三人行必有我师” ꎻ “ 君子坦荡荡ꎬ 小人长戚戚” ꎻ “ 温而厉ꎬ 威而不猛ꎬ
恭而安ꎮ”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ꎬ 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
的进一步阐释ꎬ 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ꎮ
7􀅰1  子曰: “ 述而不作 [1] ꎬ 信而好古ꎬ 窃 [2] 比于我老彭 [3] ꎮ”

注释
[1] 述而不作: 述ꎬ 传述ꎮ 作ꎬ 创造ꎮ
[2] 窃: 私ꎬ 私自ꎬ 私下ꎮ
[3] 老彭: 人名ꎬ 但究竟指谁ꎬ 学术界说法不一ꎮ 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
104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个人ꎬ 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ꎮ

译文
孔子说: “ 只阐述而不创作ꎬ 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ꎬ 我私下把自己比做
老彭ꎮ”

评析
在这一章里ꎬ 孔子提出了 “ 述而不作” 的原则ꎬ 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
的一面ꎮ 完全遵从 “ 述而不作” 的原则ꎬ 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ꎬ 就
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ꎮ 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ꎬ “ 述而
不作” 的治学方式ꎬ 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ꎮ

7􀅰2  子曰: “ 默而识 [1] 之ꎬ 学而不厌ꎬ 诲 [2] 人不倦ꎬ 何有于我哉 [3] ?”

注释
[1] 识: 音 zhìꎬ 记住的意思ꎮ
[2] 诲: 教诲ꎮ
[3] 何有于我哉: 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
孔子说: “ 默默地记住 ( 所学的知识) ꎬ 学习不觉得厌烦ꎬ 教人不知道疲倦ꎬ
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ꎬ 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ꎮ 前面说他本人 “ 述
而不作ꎬ 信而好古” ꎬ 此章则说他 “ 学而不厌ꎬ 诲人不倦” ꎻ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
法的一个侧面ꎮ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ꎬ 以至于在今
天ꎬ 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ꎮ

7􀅰3   子曰: “ 德之不修ꎬ 学之不讲ꎬ 闻义不能徙 [1] ꎬ 不善不能改ꎬ 是吾


忧也ꎮ”
105
国学经典导读

注释
[1] 徙: 音 xǐꎬ 迁移ꎮ 此处指靠近义、 做到义ꎮ

译文
孔子说: “ ( 许多人) 对品德不去修养ꎬ 学问不去讲求ꎬ 听到义不能去做ꎬ
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ꎬ 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ꎮ”

评析
春秋末年ꎬ 天下大乱ꎮ 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ꎬ 对此ꎬ 他万分忧
虑ꎮ 他把道德修养、 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ꎬ 在他看来ꎬ
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ꎬ 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ꎬ 最重要的就是要能
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 “ 不善” ꎬ 只有这样ꎬ 修养才可以完善ꎬ 知识才可以
丰富ꎮ

7􀅰4  子之燕居 [1] ꎬ 申申 [2] 如也ꎻ 夭夭 [3] 如也ꎮ

注释
[1] 燕居: 安居、 家居、 闲居ꎮ
[2] 申申: 衣冠整洁ꎮ
[3] 夭夭: 行动迟缓、 斯文和舒和的样子ꎮ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ꎬ 衣冠楚楚ꎬ 仪态温和舒畅ꎬ 悠闲自在ꎮ

7􀅰5  子曰: “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 ꎮ”

注释
[1] 周公: 姓姬名旦ꎬ 周文王的儿子ꎬ 周武王的弟弟ꎬ 成王的叔父ꎬ 鲁国
国君的始祖ꎬ 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ꎬ 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谓 “ 圣人”
之一ꎮ
106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译文
孔子说: “ 我衰老得很厉害了ꎬ 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ꎮ”

评析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 “ 圣人” 之一ꎬ 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以来的道统ꎬ 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ꎮ 这句话ꎬ 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
思念ꎬ 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ꎮ

7􀅰6  子曰: “ 志于道ꎬ 据于德 [1] ꎬ 依于仁ꎬ 游于艺 [2] ꎮ”

注释
[1] 德: 旧注云: 德者ꎬ 得也ꎮ 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ꎮ
[2] 艺: 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 乐、 射、 御、 书、 数等六艺ꎬ 都是日常
所用ꎮ

译文
孔子说: “ 以道为志向ꎬ 以德为根据ꎬ 以仁为凭藉ꎬ 活动于 ( 礼、 乐等) 六
艺的范围之中ꎮ”

评析
« 礼记􀅰学记» 曾说: “ 不兴其艺ꎬ 不能乐学ꎮ 故君子之于学也ꎬ 藏焉ꎬ 修
焉ꎬ 息焉ꎬ 游焉ꎮ 夫然ꎬ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ꎬ 乐其友而信其道ꎬ 是以虽离师辅而
不反也ꎮ”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 “ 游于艺” 的意思ꎮ 孔子培养学生ꎬ 就是
以仁、 德为纲领ꎬ 以六艺为基本ꎬ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ꎮ

7􀅰7  子曰: “ 自行束脩 [1] 以上ꎬ 吾未尝无诲焉ꎮ”

注释
[1] 束脩: 脩ꎬ 音 xiūꎬ 干肉ꎬ 又叫脯ꎮ 束脩就是十条干肉ꎮ 孔子要求他的
学生ꎬ 初次见面时要拿十条干肉作为学费ꎮ 后来ꎬ 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
“ 束脩” ꎮ
107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孔子说: “ 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ꎬ 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
诲的ꎮ”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ꎬ 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ꎬ 也反映了他 “ 有
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ꎮ 过去有人说ꎬ 既然要交十条干肉作学费ꎬ 那必定是中等
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ꎬ 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条干肉来的ꎬ 所以
孔子的 “ 有教无类” 只停留在口头上ꎬ 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ꎮ 用这种
推论否定孔子的 “ 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ꎬ 过于理想化和幼稚ꎮ 在任何社会里ꎬ
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ꎬ 恐怕都有相当难度ꎬ 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程度ꎮ

7􀅰8  子曰: “ 不愤 [1] 不启ꎬ 不悱 [2] 不发ꎮ 举一隅 [3] 不以三隅反ꎬ 则不


复也ꎮ”

注释
[1] 愤: 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ꎮ
[2] 悱: 音 fěiꎬ 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ꎮ
[3] 隅: 音 yǔꎬ 角落ꎮ

译文
孔子说: “ 教导学生ꎬ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ꎬ 不去开导他ꎻ 不到他
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ꎬ 不去启发他ꎮ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ꎬ 他却不能由此
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ꎬ 那就不再教他了ꎮ”

评析
在 « 雍也» 一篇第 21 章中ꎬ 孔子说: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ꎻ 中人以下ꎬ
不可以语上也ꎮ”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ꎮ 在这里ꎬ 他提出了 “ 启发
式” 教学的思想ꎮ 从教学方面而言ꎬ 他反对 “ 填鸭式” 、 “ 满堂灌” 的做法ꎮ 要
求学生能够 “ 举一反三” ꎬ 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ꎬ 再对他们进行启
108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发、 开导ꎬ 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ꎬ 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ꎬ 在今天教学过程中


仍可以加以借鉴ꎮ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ꎬ 未尝饱也ꎮ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ꎬ 不曾吃饱过ꎮ

7􀅰10  子于是日哭ꎬ 则不歌ꎮ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ꎬ 就不再唱歌ꎮ

7􀅰11  子谓颜渊曰: “ 用之则行ꎬ 舍之则藏 [1] ꎬ 惟我与尔有是夫 [2] !” 子


路曰: “ 子行三军 [3] ꎬ 则谁与 [4] ?” 子曰: “ 暴虎 [5] 冯河 [6] ꎬ 死而无悔者ꎬ 吾不
与也ꎮ 必也临事而惧 [7] ꎬ 好谋而成者也ꎮ”

注释
[1] 舍之则藏: 舍ꎬ 舍弃ꎬ 不用ꎮ 藏ꎬ 隐藏ꎮ
[2] 夫: 语气词ꎬ 相当于 “ 吧” ꎮ
[3] 三军: 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ꎬ 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ꎮ
[4] 与: 在一起的意思ꎮ
[5] 暴虎: 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ꎮ
[6] 冯河: 无船而徒步过河ꎮ 冯ꎬ 读 píngꎮ
[7] 临事不惧: 惧是谨慎、 警惕的意思ꎮ 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ꎮ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 “ 用我呢ꎬ 我就去干ꎻ 不用我ꎬ 我就隐藏起来ꎬ 只有我和你
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孔子说: “ 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ꎬ 那么您和谁在一起
共事呢?” 孔子说: “ 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ꎬ 徒步涉水过河ꎬ 死了都不会后悔的
人ꎬ 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ꎮ 我要找的ꎬ 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 善于谋划
而能完成任务的人ꎮ”
109
国学经典导读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 暴虎冯河ꎬ 死而无悔” 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ꎮ 因
为在他看来ꎬ 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ꎬ 但有勇无谋ꎬ 是不能成就大事的ꎮ “ 勇” 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ꎬ 但勇不是蛮干ꎬ 而是 “ 临事而惧ꎬ 好谋而成” 的
人ꎬ 这种人智勇兼有ꎬ 符合 “ 勇” 的规定ꎮ

7􀅰12  子曰: “ 富 [1] 而可求 [2] 也ꎻ 虽执鞭之士 [3] ꎬ 吾亦为之ꎮ 如不可求ꎬ


从吾所好ꎮ”

注释
[1] 富: 指升官发财ꎮ
[2] 求: 指合于道ꎬ 可以去求ꎮ
[3] 执鞭之士: 古代为天子、 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ꎮ 意思
指地位低下的职事ꎮ

译文
孔子说: “ 如果富贵合乎道就可以去追求ꎬ 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ꎬ 我
也愿意去做ꎮ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ꎬ 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ꎮ”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ꎮ 只要合乎道ꎬ 富贵就可以去追求ꎻ
不合乎道ꎬ 富贵就不能去追求ꎮ 那么ꎬ 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ꎮ 从此处可以
看到ꎬ 孔子不反对做官ꎬ 不反对发财ꎬ 但必须符合于道ꎬ 这是原则问题ꎬ 孔子表
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ꎮ

7􀅰13  子之所慎: 齐 [1] 、 战、 疾ꎮ

注释
[1] 齐: 同斋ꎬ 斋戒ꎮ 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ꎬ 不吃荤ꎬ 不饮酒ꎬ 不与
妻妾同寝ꎬ 整洁身心ꎬ 表示虔诚之心ꎬ 这叫做斋戒ꎮ
110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 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ꎮ

7􀅰14  子在齐闻 « 韶» [1] ꎬ 三月不知肉味ꎬ 曰: “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ꎮ”

注释
[1] « 韶» : 舜时古乐曲名ꎮ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 « 韶» 乐ꎬ 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ꎬ 他说ꎬ “ 想不到
« 韶» 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ꎮ”

评析
« 韶» 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ꎮ 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ꎬ 音乐鉴赏能
力也很强ꎬ 他听了 « 韶» 乐以后ꎬ 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ꎬ 这是形容
其达到痴迷的程度ꎬ 说明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ꎬ 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
面的高深造诣ꎮ

7􀅰15  冉有曰: “ 夫子为 [1] 卫君 [2] 乎?” 子贡曰: “ 诺 [3] ꎬ 吾将问之ꎮ”


入ꎬ 曰: “ 伯夷、 叔齐何人也?” 曰: “ 古之贤人也ꎮ” 曰: “ 怨乎?” 曰: “ 求仁
而得仁ꎬ 又何怨ꎮ” 出ꎬ 曰: “ 夫子不为也ꎮ”

注释
[1] 为: 这里是帮助的意思ꎮ
[2] 卫君: 卫出公辄ꎬ 是卫灵公的孙子ꎮ 公元前 492 年至前 481 年在位ꎮ
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ꎮ 灵公死后ꎬ 辄被立为国君ꎬ 其父回国
与他争位ꎮ
[3] 诺: 答应的说法ꎮ

译文
冉有 ( 问子贡) 说: “ 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 子贡说: “ 嗯ꎬ 我去问
111
国学经典导读

他ꎮ” 于是就进去问孔子: “ 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 孔子) 说: “ 古代


的贤人ꎮ” ( 子贡又) 问: “ 他们有怨恨吗?” ( 孔子) 说: “ 他们求仁而得到了
仁ꎬ 为什么又怨恨呢?” ( 子贡) 出来 ( 对冉有) 说: “ 老师不会帮助卫君ꎮ”

评析
卫国国君即位后ꎬ 其父与其争夺王位ꎬ 这件事恰好与伯夷、 叔齐两兄弟互相
让位形成鲜明对照ꎮ 这里ꎬ 孔子赞扬伯夷、 叔齐ꎬ 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
极为不满ꎮ 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ꎮ

7􀅰16  子曰: “ 饭疏食 [1] 饮水ꎬ 曲肱 [2] 而枕之ꎬ 乐亦在其中矣ꎮ 不义而富


且贵ꎬ 于我如浮云ꎮ”

注释
[1] 饭疏食ꎬ 饭ꎬ 这里是 “ 吃” 的意思ꎬ 作动词ꎮ 疏食即粗粮ꎮ
[2] 曲肱: 肱ꎬ 音 gōngꎬ 胳膊ꎬ 由肩至肘的部位ꎮ 曲肱ꎬ 即弯着胳膊ꎮ

译文
孔子说: “ 吃粗粮ꎬ 喝白水ꎬ 弯着胳膊当枕头ꎬ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ꎮ 用不
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ꎬ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ꎮ”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 “ 安贫乐道” ꎬ 认为有理想、 有志向的君子ꎬ 不会总是为自己
的吃穿住而奔波的ꎬ “ 饭疏食饮水ꎬ 曲肱而枕之” ꎬ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ꎬ 可以
说是乐在其中ꎮ 同时ꎬ 他还提出ꎬ 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ꎬ 他是坚决不接受的ꎬ
宝贵这些东西ꎬ 如天上的浮云一般ꎮ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ꎬ 也为
一般老百姓所接受ꎮ

7􀅰17  子曰: “ 加 [1] 我数年ꎬ 五十以学 « 易» [2] ꎬ 可以无大过矣ꎮ”

注释
[1] 加: 这里通 “ 假” 字ꎬ 给予的意思ꎮ
[2] 易: 指 « 周易» ꎬ 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ꎮ
112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译文
孔子说: “ 再给我几年时间ꎬ 到五十岁学习 « 易» ꎬ 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
错了ꎮ”

评析
孔子自己说ꎬ “ 五十而知天命” ꎬ 可见他把学 « 易» 和 “ 知天命” 联系在一
起ꎮ 他主张认真研究 « 易» ꎬ 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 “ 天命” ꎮ « 史记􀅰孔子
世家» 中说ꎬ 孔子 “ 读 « 易» ꎬ 韦编三绝” ꎮ 他非常喜欢读 « 周易» ꎬ 曾把穿竹
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ꎮ 这表明孔子活到老、 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ꎬ 值得后人
学习ꎮ

7􀅰18  子所雅言 [1] ꎬ « 诗» 、 « 书» 、 执礼ꎬ 皆雅言也ꎮ

注释
[1] 雅言: 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ꎬ 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
朝的官话ꎬ 在当时被称作 “ 雅言” ꎮ 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ꎬ 但在诵读
« 诗» 、 « 书» 和赞礼时ꎬ 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ꎮ

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ꎬ 读 « 诗» 、 念 « 书» 、 赞礼时ꎬ 用的都是雅言ꎮ

7􀅰19  叶公 [1] 问孔子于子路ꎬ 子路不对ꎮ 子曰: “ 女奚不曰ꎬ 其为人也ꎬ


发愤忘食ꎬ 乐以忘忧ꎬ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 ꎮ”

注释
[1] 叶公: 叶ꎬ 音 shèꎮ 叶公姓沈名诸梁ꎬ 楚国的大夫ꎬ 封地在叶城 ( 今
河南叶县南) ꎬ 所以叫叶公ꎮ
[2] 云尔: 云ꎬ 代词ꎬ 如此的意思ꎮ 尔同耳ꎬ 而已ꎬ 罢了ꎮ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ꎬ 子路不答ꎮ 孔子 ( 对子路) 说: “ 你为
113
国学经典导读

什么不这样说: 他这个人ꎬ 发愤用功ꎬ 连吃饭都忘了ꎬ 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


了ꎬ 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ꎬ 如此而已ꎮ”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ꎬ “ 发愤忘食ꎬ 乐以忘忧” ꎬ 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
出来ꎮ 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ꎬ 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
主义者ꎬ 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ꎬ 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ꎮ

7􀅰20  子曰: “ 我非生而知之者ꎬ 好古ꎬ 敏以求之者也ꎮ”

译文
孔子说: “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ꎬ 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ꎬ 勤奋敏捷地去
求得知识的人ꎮ”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ꎬ “ 上智” 就是 “ 生而知之者” ꎬ 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
知之者ꎮ 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ꎬ 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ꎬ
而且勤奋刻苦、 思维敏捷ꎮ 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ꎮ 他这么说ꎬ
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ꎬ 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ꎮ

7􀅰21  子不语怪、 力、 乱、 神ꎮ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 暴力、 变乱、 鬼神ꎮ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 “ 仁德” 、 “ 礼治” 等道德观念ꎬ 从 « 论语» 中ꎬ 很少见到孔
子谈论怪异、 暴力、 变乱、 鬼神ꎬ 如他 “ 敬鬼神而远之” 等ꎮ 但也不是绝对的ꎬ
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ꎬ 都是有条件的ꎬ 有特定环境的ꎮ

7􀅰22   子 曰: “ 三 人 行ꎬ 必 有 我 师 焉ꎮ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ꎬ 其 不 善 者 而
改之ꎮ”
114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译文
孔子说: “ 几个人一起走路ꎬ 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ꎮ 我选择他善的
品德向他学习ꎬ 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ꎬ 改掉自己的缺点ꎮ”

评析
孔子的 “ 三人行ꎬ 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ꎬ 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ꎮ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ꎬ 但更可贵的是ꎬ 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ꎬ 而且
以不善者为师ꎬ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ꎮ 他的这段话ꎬ 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
人、 修身养性、 增长知识ꎬ 都是有益的ꎮ

7􀅰23  子曰: “ 天生德于予ꎬ 桓魋 [1] 其如予何?”

注释
[1] 桓魋: 魋ꎬ 音 tuíꎬ 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 官——— 司马ꎬ 是宋桓公的
后代ꎮ

译文
孔子说: “ 上天把德赋予了我ꎬ 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 492 年ꎬ 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ꎮ 桓魋听说以后ꎬ 带兵要去害
孔子ꎮ 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ꎬ 桓魋砍倒大树ꎬ 而且要杀
孔子ꎬ 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ꎬ 离开了宋国ꎬ 在逃跑途中ꎬ 他说了这句话ꎮ 他认
为ꎬ 自己是有仁德的人ꎬ 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ꎬ 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
何的ꎮ

7􀅰24  子曰: “ 二三子 [1] 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ꎮ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者ꎬ 是丘也ꎮ”

注释
[1] 二三子: 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ꎮ
115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孔子说: “ 学生们ꎬ 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 我是丝毫没有隐瞒
的ꎮ 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ꎮ 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ꎮ”

7􀅰25  子以四教: 文 [1] 、 行 [2] 、 忠 [3] 、 信 [4] ꎮ

注释
[1] 文: 文献、 古籍等ꎮ
[2] 行: 指德行ꎬ 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ꎮ
[3] 忠: 尽己之谓忠ꎬ 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ꎮ
[4] 信: 以实之谓信ꎬ 诚实的意思ꎮ

译文
孔子以文、 行、 忠、 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ꎮ

评析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ꎮ 当然ꎬ 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ꎬ 并不包括
全部内容ꎮ 孔子注重历代古籍、 文献资料的学习ꎬ 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ꎬ 还要
重视社会实践活动ꎬ 所以ꎬ 从 « 论语» 中ꎬ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
生周游列国ꎬ 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ꎬ 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
才干ꎮ 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ꎬ 还要养成忠、 信的德行ꎬ 即对待别人的忠
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ꎮ 概括起来讲ꎬ 就是书本知识、 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
方面ꎮ

7􀅰26  子曰: “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ꎬ 斯 [1] 可矣ꎮ” 子曰:


“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有恒 [2] 者ꎬ 斯可矣ꎮ 亡而为有ꎬ 虚而为盈ꎬ 约 [3]
而为泰 [4] ꎬ 难乎有恒矣ꎮ”

注释
[1] 斯: 就ꎮ
[2] 恒: 指恒心ꎮ
116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3] 约: 穷困ꎮ
[4] 泰: 这里是奢侈的意思ꎮ

译文
孔子说: “ 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ꎬ 能看到君子ꎬ 这就可以了ꎮ” 孔子又说:
“ 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ꎬ 能见到始终如一 ( 保持好的品德的) 人ꎬ 这也就可以
了ꎮ 没有却装作有ꎬ 空虚却装作充实ꎬ 穷困却装作富足ꎬ 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
( 保持好的品德) 的ꎮ”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 “ 礼崩乐坏” 的状况ꎬ 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ꎬ 因为他
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ꎬ 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 “ 圣人” 、 “ 善人” ꎬ 而那些 “ 虚
而为盈ꎬ 约而为泰” 的人却比比皆是ꎬ 在这样的情况下ꎬ 能看到 “ 君子” 、 “ 有
恒者” ꎬ 也就心满意足了ꎮ

7􀅰27  子钓而不纲 [1] ꎬ 弋 [2] 不射宿 [3] ꎮ

注释
[1] 纲: 大绳ꎮ 这里作动词用ꎮ 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ꎬ 在大绳上系许多鱼
钩来钓鱼ꎬ 叫纲ꎮ
[2] 弋: 音 yìꎬ 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ꎮ
[3] 宿: 指归巢歇宿的鸟儿ꎮ

译文
孔子只用 ( 有一个鱼钩) 的钓竿钓鱼ꎬ 而不用 ( 有许多鱼钩的) 大绳钓鱼ꎮ
只射飞鸟ꎬ 不射巢中歇宿的鸟ꎮ

评析
其实ꎬ 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ꎬ 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
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ꎮ 孔子的这种做法ꎬ 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
罢了ꎮ

117
国学经典导读

7􀅰28  子曰: “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ꎬ 我无是也ꎮ 多闻ꎬ 择其善者而从之ꎬ


多见而识之ꎬ 知之次也ꎮ”

译文
孔子说: “ 有这样一种人ꎬ 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ꎬ 我却没有
这样做过ꎮ 多听ꎬ 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ꎻ 多看ꎬ 然后记在心里ꎬ 这是次一等的
智慧ꎮ”

评析
本章里ꎬ 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ꎬ 应该多闻、 多见ꎬ 努力学习ꎬ 反对
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ꎬ 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ꎮ 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ꎬ 同时也
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ꎮ

7􀅰29  互乡 [1] 难与言ꎬ 童子见ꎬ 门人惑ꎮ 子曰: “ 与 [2] 其进 [3] 也ꎬ 不与其


退也ꎬ 唯何甚? 人洁己 [4] 以进ꎬ 与其洁也ꎬ 不保其往 [5] 也ꎮ”

注释
[1] 互乡: 地名ꎬ 具体所在已无可考ꎮ
[2] 与: 赞许ꎮ
[3] 进、 退: 一说进步、 退步ꎻ 一说进见请教、 退出以后的作为ꎮ
[4] 洁己: 洁身自好ꎬ 努力修养ꎬ 成为有德之人ꎮ
[5] 不保其往: 保ꎬ 一说担保ꎬ 一说保守ꎮ 往ꎬ 一说过去ꎬ 一说将来ꎮ

译文
( 孔子认为) 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ꎬ 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
子的接见ꎬ 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ꎮ 孔子说: “ 我是肯定他的进步ꎬ 不是肯定他
的倒退ꎮ 何必做得太过分呢? 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ꎬ 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ꎬ
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ꎮ”

评析
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ꎮ 但在互乡这个地方ꎬ 就有些行不
通了ꎮ 所以他说: “ 与其进也ꎬ 不与其退也” ꎻ “ 人洁己以进ꎬ 与其洁也ꎬ 不保其
118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往也” ꎬ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 “ 诲人不倦” 的态度ꎬ 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


过去的错误不放ꎮ

7􀅰30  子曰: “ 仁远乎哉? 我欲仁ꎬ 斯仁至矣ꎮ”

译文
孔子说: “ 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 只要我想达到仁ꎬ 仁就来了ꎮ”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ꎬ 仁是人天生的本性ꎬ 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ꎬ
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ꎬ “ 我欲仁ꎬ 斯仁至矣ꎮ” 这种认识的基础ꎬ 仍然是靠道德
的自觉ꎬ 要经过不懈的努力ꎬ 就有可能达到仁ꎮ 这里ꎬ 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
养的主观能动性ꎬ 有其重要意义ꎮ

7􀅰31  陈司败 [1] 问: “ 昭公 [2] 知礼乎? “ 孔子曰: “ 知礼ꎮ” 孔子退ꎬ 揖 [3]


巫马期 [4] 而进之曰: “ 吾闻君子不党 [5] ꎬ 君子亦党乎? 君取 [6] 于吴ꎬ 为同姓 [7] ꎬ
谓之吴孟子 [8] ꎮ 君而知礼ꎬ 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ꎮ 子曰: “ 丘也幸ꎬ 苟有过ꎬ
人必知之ꎮ”

注释
[1] 陈司败: 陈国主管司法的官ꎬ 姓名不详ꎬ 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ꎬ 姓陈
名司败ꎮ
[2] 昭 公: 鲁 国 的 君 主ꎬ 名 惆ꎬ 音 chóuꎬ 公 元 前 541 至 前 510 年 在 位ꎮ
“ 昭” 是谥号ꎮ
[3] 揖: 作揖ꎬ 行拱手礼ꎮ
[4] 巫马期: 姓巫马名施ꎬ 字子期ꎬ 孔子的学生ꎬ 比孔子小 30 岁ꎮ
[5] 党: 偏袒、 包庇的意思ꎮ
[6] 取: 同娶ꎮ
[7] 为同姓: 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ꎮ 周礼规定: 同姓不婚ꎬ 昭公娶同
姓女ꎬ 是违礼的行为ꎮ
[8] 吴孟子: 鲁昭公夫人ꎮ 春秋时代ꎬ 国君夫人的称号ꎬ 一般是她出生的
国名加上她的姓ꎬ 但因她姓姬ꎬ 故称为吴孟子ꎬ 而不称吴姬ꎮ
119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陈司败问: “ 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 “ 懂得礼ꎮ” 孔子出来后ꎬ 陈司败
向巫马其作了个揖ꎬ 请他走近自己ꎬ 对他说: “ 我听说ꎬ 君子是没有偏私的ꎬ 难
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 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夫人ꎬ 是国君的同姓ꎬ
称她为吴孟子ꎮ 如果鲁君算是知礼ꎬ 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ꎮ 孔子说: “ 我真是幸运ꎮ 如果有错ꎬ 人家一定会知道ꎮ”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ꎬ 违反了礼的规定ꎬ 而孔子却说他懂礼ꎮ 这表明孔子
的确在袒护鲁昭公为ꎬ 即 “ 为尊者讳” ꎮ 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
原则ꎬ 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ꎮ 在这种情况下ꎬ 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ꎬ “ 丘
也幸ꎬ 苟有过ꎬ 人必知之ꎮ” 事实上ꎬ 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ꎬ 只
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ꎮ

7􀅰32  子与人歌而善ꎬ 必使反之ꎬ 而后和之ꎮ

译文
孔子与 别 人 一 起 唱 歌ꎬ 如 果 唱 得 好ꎬ 一 定 要 请 他 再 唱 一 遍ꎬ 然 后 和 他 一
起唱ꎮ

7􀅰33  子曰: “ 文ꎬ 莫 [1] 吾犹人也ꎮ 躬行君子ꎬ 则吾未之有得ꎮ”

注释
[1] 莫: 约摸、 大概、 差不多ꎮ

译文
孔子说: “ 就书本知识来说ꎬ 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ꎬ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
子ꎬ 那我还没有做到ꎮ”

评析
对于 “ 文ꎬ 莫吾犹人也” 一句ꎬ 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ꎮ 有的说此句意为:
120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 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 ꎻ 有的说此句应为: “ 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ꎮ”


我们这里采用了 “ 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 这样的解释ꎮ 他从事教育ꎬ 既要给学
生传授书本知识ꎬ 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ꎮ 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ꎬ 还没
有取得君子的成就ꎬ 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ꎮ

7􀅰34  子曰: “ 若圣与仁ꎬ 则吾岂敢? 抑 [1] 为之 [2] 不厌ꎬ 诲人不倦ꎬ 则可


谓云尔 [3] 已矣ꎮ” 公西华曰: “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ꎮ”

注释
[1] 抑: 语气词ꎬ “ 只不过是” 的意思ꎮ
[2] 为之: 指圣与仁ꎮ
[3] 云尔: 这样说ꎮ

译文
孔子说: “ 如果说到圣与仁ꎬ 那我怎么敢当! 不过 ( 向圣与仁的方向) 努力
而不感厌烦地做ꎬ 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ꎬ 则 可 以 这 样 说 的ꎮ” 公 西 华 说:
“ 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ꎮ”

评析
本篇第 2 章里ꎬ 孔子已经谈到 “ 学而不厌ꎬ 诲人不倦” ꎬ 本章又说到 “ 为之
不厌ꎬ 诲人不倦” 的问题ꎬ 其实是一致的ꎮ 他感到ꎬ 说起圣与仁ꎬ 他自己还不
敢当ꎬ 但朝这个方向努力ꎬ 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ꎬ 而同时ꎬ 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
别人ꎮ 这是他的由衷之言ꎮ 仁与不仁ꎬ 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ꎬ 而学又不能停留
在口头上ꎬ 重在能行ꎮ 所以学而不厌、 为之不厌ꎬ 是相互关联、 基本一致的ꎮ

7􀅰35  子疾病 [1] ꎬ 子路请祷 [2] ꎮ 子曰: “ 有诸 [3] ?” 子路对曰: “ 有之ꎮ


« 诔» [4] 曰: ‘ 祷尔于上下神祇 [5] ꎮ’ ” 子曰: “ 丘之祷久矣ꎮ”

注释
[1] 疾病: 疾指有病ꎬ 病指病情严重ꎮ
[2] 请祷: 向鬼神请求和祷告ꎬ 即祈祷ꎮ
[3] 有诸: 诸ꎬ “ 之于” 的合音合义词ꎮ 意为: 有这样的事吗ꎮ
121
国学经典导读

[4] « 诔» : 音 lěiꎬ 祈祷文ꎮ


[5] 神祇: 祇: 音 qíꎬ 古代称天神为神、 地神为祇ꎮ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ꎬ 子路向鬼神祈祷ꎮ 孔子说: “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 “有的ꎮ
«诔» 文上说: ‘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ꎮ’” 孔子说: “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ꎮ”

评析
孔子患了重病ꎬ 子路为他祈祷ꎬ 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ꎬ 而且说自己已经
祈祷很久了ꎮ 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 有人认为ꎬ 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ꎬ 说明
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ꎻ 也有人说ꎬ 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ꎬ 但病情
却未见好转ꎬ 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ꎬ 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ꎬ
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ꎮ 这两种观点ꎬ 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ꎮ

7􀅰36  子曰: “ 奢则不孙 [1] ꎬ 俭则固 [2] ꎮ 与其不孙也ꎬ 宁固ꎮ”

注释
[1] 孙: 同逊ꎬ 恭顺ꎮ 不孙ꎬ 即为不顺ꎬ 这里的意思是 “ 越礼” ꎮ
[2] 固: 简陋、 鄙陋ꎮ 这里是寒酸的意思ꎮ

译文
孔子说: “ 奢侈了就会越礼ꎬ 节俭了就会寒酸ꎮ 与其越礼ꎬ 宁可寒酸ꎮ”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 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ꎬ 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
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ꎬ 这在孔子看来ꎬ 都是越礼、 违礼的行为ꎮ 尽管节俭就会让
人感到寒酸ꎬ 但与其越礼ꎬ 则宁可寒酸ꎬ 以维护礼的尊严ꎮ

7􀅰37  子曰: “ 君子坦荡荡 [1] ꎬ 小人长戚戚 [2] ꎮ”

注释
[1] 坦荡荡: 心胸宽广、 开阔、 容忍ꎮ
122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2] 长戚戚: 经常忧愁、 烦恼的样子ꎮ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心胸宽广ꎬ 小人经常忧愁ꎮ”

评析
“ 君子坦荡荡ꎬ 小人长戚戚” 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ꎮ 许多人常
常将此写成条幅ꎬ 悬于室中ꎬ 以激励自己ꎮ 孔子认为ꎬ 作为君子ꎬ 应当有宽广的
胸怀ꎬ 可以容忍别人ꎬ 容纳各种事件ꎬ 不计个人利害得失ꎮ 心胸狭窄ꎬ 与人为
难、 与己为难ꎬ 时常忧愁ꎬ 局促不安ꎬ 就不可能成为君子ꎮ

7􀅰38  子温而厉ꎬ 威而不猛ꎬ 恭而安ꎮ

译文
孔子温和而严厉ꎬ 威严而不凶猛ꎬ 庄重而安详ꎮ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ꎮ 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ꎬ 但人所有情感的
表达都必须合乎 “ 中和” 的原则ꎬ “ 厉” 、 “ 猛” 等都有些 “ 过” ꎬ 而 “ 不及” 同
样是不可取的ꎮ 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ꎬ 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ꎮ

123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孟子在儒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ꎬ 孟子的生平
与活动ꎬ 理解孟子思想的核心ꎮ
2􀆰 了解孟子著作的特色ꎬ 理解其重要的民主与进步
思想ꎮ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孟子与 « 孟子»

一、 孟子生平与时代
孟子ꎬ 是先秦儒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ꎮ 长期以来ꎬ
他被人们尊为 “ 亚圣” ꎬ 奉为孔子思想的正宗嫡传ꎮ 除孔
子外ꎬ 孟子可以说是历代大儒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人
物了ꎮ
孟子名轲ꎬ 据说字子车ꎬ 是鲁国有名的贵族孟孙氏的
后裔ꎮ 孟孙同叔孙、 季孙均出身于鲁国公室ꎬ 是鲁桓公的
庶子ꎬ 史称 “ 三桓” ꎮ 孟孙氏的嫡系称孟孙氏ꎬ 其余支子
125
国学经典导读

就改称孟氏ꎮ 先秦时期ꎬ 姓、 氏为二ꎮ 如按先秦标准严格区分姓和氏ꎬ 孟子当为


姬姓、 孟氏ꎮ
孟子虽系周公旦的后代ꎬ 祖上曾有过显赫的声势ꎬ 但孔子在世时就已发现ꎬ
由于 “ 陪臣执国命” ꎬ “ 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 « 论语􀅰季氏» ) ꎮ 到战国中期ꎬ
历近一个半世纪ꎬ 孟孙氏罕见史书提及ꎬ 这种衰微之势就更加明显了ꎮ 可能正是
由这一原因ꎬ 孟子的祖上就从鲁国迁到邹国ꎬ 故司马迁和赵岐都说 “ 孟子ꎬ 邹
人也” (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 孟子题辞» ) ꎮ
孟子大概生于周安王十二年 ( 公元前 390 年) ꎬ 死于周赧王十年 ( 公元前
305 年) ꎬ 终 年 85 岁ꎮ 他 的 父 母ꎬ 可 信 的 记 载 很 少ꎮ 据 « 春 秋 演 孔 图» 以 及
« 阙里志» 等ꎬ 其父名激ꎬ 宇公宜ꎻ 母姓仉 ( 音掌) ꎮ
在孟子的早年教育中ꎬ 孟子之父默默无闻ꎬ 对他教育有功的主要是他的母
亲ꎮ 因此ꎬ 后代广为流传 “ 孟母三迁” 、 “ 断机教子” 等故事ꎮ 孟子幼年时甚得
母教ꎬ 这对他后来一生影响至大ꎮ
孟子 “ 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ꎬ 是孔子之嫡孙子思
的再传弟子ꎮ 后来人们以 “ 思孟” 并称ꎬ 除了他们思想上的一致外ꎬ 与这种师
承也是有关的ꎮ
孟子学成之后ꎬ 就开始 “ 周游列国” ꎬ 以学于诸侯ꎮ 他游说诸侯的第一站是
齐国ꎬ 其时约 40 多岁ꎮ 他本想通过正在 “ 一鸣惊人” 的齐威王施展其 “ 仁政”
理想ꎬ 但不受齐威王的重用ꎬ 只是被任为客卿ꎮ 他听说宋王偃将要推 行 “ 王
政” ꎬ 就约在公元前 323 年之时离齐赴宋ꎮ 但宋王偃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张ꎬ
孟子只得 “ 远行” ꎬ 回到他的家乡邹国ꎮ 在邹国ꎬ 邹穆公曾向他请教为政ꎬ 屋庐
子、 曹交、 然友或向他问礼ꎬ 或向他问学ꎮ 而滕文公断然实行 “ 三年之葬” ꎬ 就
是听从了孟子的指教ꎮ
公元前 322 年ꎬ 鲁平公即位ꎬ 用孟子弟子乐正子为政ꎮ 孟子赶赴鲁国ꎬ 由于
乐正子的推荐ꎬ 鲁平公准备乘车去见他ꎮ 但因嬖人臧仓进谗ꎬ 说孟子 “ 后丧逾
前丧” ꎬ 不能算作贤者ꎬ 于是鲁平公取消了这次会见ꎮ 孟子在失望之下又只好返
回邹国ꎮ 刚即位不久的滕文公礼聘孟子至滕ꎬ 孟子在滕很受滕文公的敬重ꎬ 他不
但带一邦弟子馆于上宫ꎬ 而且滕文公还多次向他垂问治国大计ꎮ 孟子于是系统地
推出了他的 “ 仁政” 主张ꎬ 并教以 “ 小国事大国” 之道ꎮ 这时ꎬ 农家的许行和
陈相兄弟都来到了滕国ꎮ 孟子与陈相辩论ꎬ 用社会分工论、 “ 物之不齐” 说驳斥
许行之说ꎮ 大约在公元前 320 年ꎬ 孟子听说梁惠王 “ 卑礼厚币以招贤者” ( « 史
记􀅰魏世家» ) ꎬ 就离滕赴魏ꎬ 来到了魏都大梁ꎮ
126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孟子一到魏国ꎬ 梁惠王就向他请教治国之道ꎬ 孟子以 “ 先义后利” 、 “ 与民


同乐” 、 “ 勿夺农时” 、 “ 谨库教之教” 、 “ 施仁政、 省刑罚、 薄税敛、 深耕易褥”
等一系列政见折服了他ꎮ 可是ꎬ 第二年梁惠王就死了ꎬ 未能实行孟子的主张ꎮ 他
的儿子梁襄王即位ꎬ 孟子觉得他不像一个有为之君ꎬ 就失望地离开了大梁ꎮ
公元前 321 年ꎬ 齐威王卒ꎮ 齐宣王即位ꎬ 喜爱文学游说之士超过了梁惠王ꎮ
邹衍、 淳于髡、 慎到、 田骄、 环渊等著名学者齐集齐之稷下学宫ꎬ 宣王赐之以高
弟ꎬ 赏之以大夫之禄ꎬ 使之 “ 不治而议论” 国事ꎮ 孟子得知消息ꎬ 便带领他的
弟子ꎬ 经由范、 平陆而到齐ꎮ
在齐国ꎬ 孟子受到从未有过的礼遇ꎬ 齐宣王授予他 “ 卿” 之高位ꎬ 派他出
使滕国ꎬ 并屡屡向他问政ꎮ 齐宣王喜好 “ 齐桓晋文之事” ꎬ 而孟子却大谈他的
“ 仁政” 主张 ( « 孟子􀅰梁惠玉上» ) ꎮ 从 “ 土地” 方面ꎬ 他提出了 “ 制民之产” 、
“ 恒产恒心” 、 “ 不征不税” 等说ꎬ 在 “ 人民” 方面ꎬ 他强调 “ 保民而王” 、 “ 乐
民之乐ꎬ 忧民之忧” 、 “ 为民父母” 说ꎻ 在 “ 政事” 方面ꎬ 他严厉批评王公大臣ꎬ
斥之为 “ 污君” 、 “ 不肖者” ꎬ 并且声言对无德之君可以 “ 易位” ꎬ 有时竟弄得齐
宣王或 “ 勃然变色” ꎬ 或无言以对ꎬ 只好 “ 王顾左右而言他” ( « 孟子􀅰梁惠王
下» ) ꎮ
公元前 316 年ꎬ 燕王哙将王位让给了其相子之ꎬ 引起了燕国内乱ꎮ 齐大臣沈
同私下问孟子是否可以伐燕ꎬ 孟子认为可以ꎮ 但齐宣王派匡章伐燕ꎬ 孟子却认为
是以暴伐暴 ( « 孟子􀅰公孙丑下» ) ꎮ 齐军攻下燕后ꎬ 齐宣王想吞并它ꎬ 征求孟子
的意见ꎬ 孟子认为要视燕国百姓而定ꎮ 取燕后ꎬ 面临着诸侯干涉的威胁ꎬ 齐宣王
又问计于孟子ꎬ 孟子劝他速从燕国撤兵 ( « 孟子􀅰梁惠王下» ) ꎬ 齐宣王拒不接
受ꎬ 结果君臣之间矛盾越来越大ꎮ 齐宣王为了缓和矛盾ꎬ 准备召见孟子ꎬ 孟子却
称病不朝ꎮ 第二天却又出去吊东郭氏ꎮ 齐王派人来问病ꎬ 并派来了医生ꎮ 孟仲子
使人半路上阻拦孟子ꎬ 劝他去朝见齐王ꎬ 孟子却躲到景丑家留宿ꎮ 面对景丑的指
责ꎬ 他却答以 “ 将大有为之君ꎬ 必有所不召之臣” ꎬ 认为不能以爵尊而轻慢齿尊
和德尊 ( « 孟子􀅰公孙丑下» ) ꎮ
公元前 312 年ꎬ 燕人叛齐ꎬ 齐宣王吞并燕国的计划彻底告败ꎮ 为此ꎬ 他自觉
“甚惭于孟子” ꎮ 齐臣陈贾在孟子前替齐王辩护ꎬ 遭到了孟子的指责ꎮ 自此ꎬ 孟
子就要辞去卿位ꎬ 离齐还乡ꎮ 宣王主动去见孟子ꎬ 表示挽留ꎬ 并打算在临淄城中
给他一幢房舍ꎬ 予以万钟的厚禄ꎮ 孟子却不接受ꎬ 决计离齐ꎮ 在回邹国的途中ꎬ
孟子心情非常复杂ꎮ 他在齐边邑昼连住了三晚ꎬ 希望齐宣王改变态度ꎬ 亲自来昼
挽留他ꎮ 但齐宣王始终未来ꎬ 他才在失望中离开了齐国ꎮ 孟子归邹之后ꎬ 又到宋
127
国学经典导读

国活动ꎬ 与宋牼相会于石丘ꎮ 孟子肯定了宋牼的弭兵之志ꎬ 但认为 “ 怀利以相


接” 不如 “ 怀仁义以相接” ( « 孟子􀅰告子下» ) ꎮ
公元前 312 年ꎬ 孟子由宋归邹ꎮ 他游说诸侯ꎬ 遍历齐、 魏、 宋、 鲁、 滕诸
国ꎬ 奔波了 35 年而始终实现不了自己的 “ 仁政” 理想ꎬ 就只好归隐故乡ꎬ 一边
从事教学ꎬ 一边同他的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人一起著 « 孟子» 一书ꎬ 记叙他一
生的行事ꎬ 阐述其思想学说ꎮ 公元前 305 年ꎬ 孟子老死于家乡邹国ꎬ 享年 85 岁ꎮ

二、 孟子的思想体系
( 一) 性善论
“ 性善论” 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ꎬ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
心环节ꎮ “ 恻隐之心ꎬ 人皆有之ꎻ 羞恶之心ꎬ 人皆有之ꎻ 恭敬之心ꎬ 人皆有之ꎻ
是非之心ꎬ 人皆有之ꎮ 恻隐之心ꎬ 仁也ꎻ 羞恶之心ꎬ 义也ꎻ 恭敬之心ꎬ 礼也ꎻ 是
非之心ꎬ 智也ꎮ 仁、 义、 礼、 智ꎬ 非由外铄我也ꎬ 我固有之也ꎮ” ( « 告子» 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ꎬ 其良能也ꎻ 所不虑而知者ꎬ 其良知也ꎮ” ( « 尽心» 上) 他
认为 “ 仁、 义、 礼、 智” 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ꎬ 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
所取得的ꎮ 孟子以 “ 性善论” 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ꎬ 具有
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ꎮ
( 二) 道德论
“ 仁义” 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ꎮ 孟子所说的 “ 仁义” ꎬ 是有阶级性的ꎬ
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ꎮ 但是ꎬ 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ꎬ 反对
国和国与家和家的战争ꎮ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ꎮ « 说文» 解释仁字:
“ 仁亲也ꎮ 从人从二ꎮ” 随着社会的发展ꎬ 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ꎮ 孔子论仁ꎬ
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ꎮ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ꎬ 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
仁的概念ꎬ 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ꎮ 孟子也最重仁ꎮ 孟子对
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ꎬ 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ꎬ 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
智四德ꎬ 其中心点是为仁ꎮ 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ꎮ 在关于仁的伦理
思想的基础上ꎬ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ꎮ 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ꎬ 要求统治
者 “ 施仁政于民” ( « 梁惠王» 上) ꎬ 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 政治等方面的仁
政措施ꎮ
( 三) 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 重 发 挥 了 孔 子 的 “ 仁 学 ” 思 想ꎬ 提 出 了 “ 仁 政 ” 的 政 治 主 张ꎮ
“ 仁” 、 “ 义” 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ꎬ 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ꎮ 孟子的政
128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治论ꎬ 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ꎬ 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ꎮ 仁ꎬ 据孟子解


释ꎬ 就是 “ 人心” ꎮ 怎样才算是仁呢? 根据 « 孟子» 一书可以概括为: 第一ꎬ 亲
亲ꎮ 孟子主张统治者要 “ 与百姓同之” ꎬ “ 与民同乐” ꎮ 第二ꎬ 用贤良ꎮ “ 为天下
得人者谓之仁” ꎮ ( « 滕文公上» ) “ 尊贤使能ꎬ 俊杰在位” ꎮ “ 贤者在位ꎬ 能者在
职” ( « 公孙丑» 上) ꎮ 第三ꎬ 尊人权ꎮ 孟子公开宣扬 “ 民为贵” 、 “ 君为轻” ꎬ 提
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与劳动人民的关系ꎮ 第四ꎬ 同情心ꎮ 要求统治者拿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ꎬ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推恩办法来治民ꎮ 认为这样做便能得
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ꎬ 从而达到 “ 无敌于天下” ꎮ 第五ꎬ 杀无道之者ꎬ 也是仁ꎬ
而且是最大的仁ꎮ 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ꎬ 力图把
现实的社会发展到 “ 保民而王” 的政治轨道上来ꎮ
孟子以 “ 仁政” 为根本的出发点ꎬ 创立了一套以 “ 井田” 为模式的理想经
济方案ꎮ 提倡 “ 省刑罚、 薄税敛” 、 “ 不违农时” 等主张ꎮ 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
赋税的同时ꎬ 必须注意生产ꎬ 发展生产ꎬ 使人民富裕起来ꎬ 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
足的来源ꎮ 这种思想ꎬ 是应该肯定的ꎮ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ꎬ 孟子还提出
重农而不抑商理论ꎬ 比传统的 “ 重农抑商” 思想前进了一大步ꎬ 这种经济观念
在当时是进步的ꎮ 孟子的 “ 井田制” 理想ꎬ 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 缓和阶
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ꎮ
( 四) 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ꎮ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
意志的ꎬ 人世间的朝代更替、 君王易位ꎬ 以及兴衰存亡、 富贵穷达ꎬ 均是由天命
所定ꎮ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ꎬ “ 顺天者昌ꎬ 逆天者亡” ꎬ 天意是不可抗拒的ꎮ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ꎬ 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ꎬ 认为人生下
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ꎮ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ꎬ 其思想主要以唯
物主义的成分居多: « 孟子» 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ꎬ 包含着许多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ꎬ 如: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ꎬ 必先苦其心志ꎬ 劳其筋骨ꎬ
饿其体肤ꎬ 空乏其身ꎬ 行拂乱其所为ꎬ 所以动心忍性ꎬ 曾 ( 增) 益其所不能ꎮ”
( « 告子» 下) 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ꎬ 经过挫折、 失败ꎬ 不断取得教训ꎬ
受到锻炼ꎬ 然后才能得之ꎮ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ꎬ 是人所不能违反的ꎮ 孟子
明确地看到ꎬ 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ꎮ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
事作为比喻: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ꎬ 芒芒然归ꎬ 谓其人曰: ‘ 今日病
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ꎬ 苗则槁矣ꎮ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
无益而舍 之 者ꎬ 不 耘 苗 者 也ꎻ 助 之 长 者ꎬ 揠 苗 者 也ꎬ 非 徒 无 益ꎬ 而 又 害 之”
129
国学经典导读

( « 公孙丑» ) 上) ꎮ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ꎮ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ꎮ


孟子拿夏禹治水ꎬ 根据水势就下、 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ꎬ 来说明人认识世界、 改
造世界都须如此ꎮ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 “ 因材施教” ꎬ 认为教育学
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ꎬ 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ꎮ
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ꎮ 在心性修养方面ꎬ 孟子从 “ 性善论” 这一根本思想
出发ꎬ 认为实行 “ 仁政” 的最重要的动力ꎬ 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 “ 仁心” ꎮ 这种
“ 良知” 、 “ 良能” ꎬ “ 操之所存ꎬ 舍之所亡” ꎬ 贵在一个 “ 养” 字ꎮ 孟子以子思的
“ 思诚之道” 为依据ꎬ 提出了 “ 尽心” 、 “ 知性” 、 “ 知天” 等观点ꎬ 从而形成了
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ꎮ

三、 « 孟子» 研究及其版本
« 孟子» 和 « 论语» 一样ꎬ 本无篇名ꎬ 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
为篇名ꎮ « 孟子» 共七篇ꎬ 东汉末赵岐为之作注时ꎬ 将每篇皆分为上、 下ꎬ 后人
从之ꎮ 孟子的文章长于辩论ꎬ 善用譬喻ꎬ 气势磅礴ꎬ 感情奔放ꎬ 在先秦诸子散文
中极为突出ꎬ 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ꎮ
« 孟子» 一书是研究孟子思想最直接、 最可靠的材料ꎮ 从汉代开始ꎬ 研究
« 孟子» 、 为之注疏者ꎬ 代不乏人ꎬ 尤其是宋神宗熙宁年间 « 孟子» 被尊奉为经
书之后ꎬ 注疏者更是日见其众ꎮ 在数以千计的 « 孟子» 研究著作中ꎬ 受到人们
一致赞誉的也是较有影响的注本主要有:
东汉􀅰赵岐 « 孟子章句»
宋􀅰孙奭 « 孟子注疏»
南宋􀅰朱熹 « 孟子集注»
清􀅰焦循 « 孟子正义»
清􀅰宋翔凤 « 孟子赵注补正»
杨伯峻 « 孟子译注»
« 孟子» 成书之后ꎬ 最初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ꎮ 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ꎬ 孟
子派的儒生也惨遭横祸ꎬ 但 « 孟子» 书却没受到什么损害ꎬ 奇迹般地保存了下
来ꎮ 赵岐说: “ 孟子既没之后ꎬ 大道遂绌ꎮ 逮至亡秦ꎬ 焚灭经术ꎬ 坑戮儒生ꎬ 孟
子徒党尽矣ꎮ 其书号为诸子ꎬ 故篇籍得不泯绝ꎮ” ( « 孟子题辞» ) 到了西汉ꎬ
« 孟子» 的地位稍有提高ꎮ 汉文帝时把 « 论语» 、 « 孝经» 、 « 尔雅» 和 « 孟子»
各置传记博士ꎬ « 孟子» 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ꎮ 两汉时ꎬ « 孟子» 已和 « 论
语» 并列ꎮ 汉武帝即位之后ꎬ 由于实行 “ 罢黜百家ꎬ 表章六经” 的政策ꎬ 只立
130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五经博士而废置传记博士ꎮ « 孟子» 于是乎又从传记退回到诸子地位ꎬ 终两汉之


世也没有什么变化ꎮ 由于 « 孟子» 在汉代基本上是作为诸子之书流传的ꎬ 所以
研治 « 孟子» 者不多ꎮ 两汉研治 « 孟子» 的著作见于著录的ꎬ 计有扬雄 « 孟子
注» 、 程曾 « 孟子章句» 、 郑玄 « 孟子注» 、 高诱 « 孟子章句» 、 刘熙 « 孟子注»
和赵岐 « 孟子章句» 凡六家ꎮ 至今ꎬ 除赵岐 « 孟子章句» 外ꎬ 其余几种皆已散
佚ꎬ 只有在清代的辑佚书中才能窥见一些残缺的片段ꎮ 赵岐 « 孟子章句» 是汉
代 « 孟子» 研究之硕果仅存者ꎬ 也是完璧流传至今的最早一部 « 孟子» 注本ꎬ
因此它是研究汉代孟子学的唯一可靠的资料ꎬ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ꎮ 赵岐注的最
大优点ꎬ 是在名物训诂方面保存了不少古义ꎬ 注释大体上也较为精到ꎮ
« 孟子» 正式进入儒家经典是宋代ꎬ 到南宋孝宗时ꎬ 理学家朱熹将 « 礼记»
中的 « 大学» 和 « 中庸» 两篇单独提出ꎬ 与 « 论语» 、 « 孟子» 一起ꎬ 合称为
“ 四书” ꎬ 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ꎮ
« 孟子» 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ꎬ 在国外也得到广泛传播ꎬ 由于地理与政治的
原因ꎬ « 孟子» 一书首先同其他儒家经典一起传入了高丽、 日本、 越南等国ꎮ 孟
子的思想学说在西方也得到广泛的传播ꎬ 早在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年) ꎬ 意大
利传教士利马窦就把 « 孟子» 译成拉丁文传回本国ꎮ 随后ꎬ « 孟子» 又相继被译
为法、 德、 英、 俄等文ꎬ 在西方诸国刊行ꎮ 牛津大学把 « 孟子» 中的篇章列为
公共必修科目ꎮ 伦敦大学把 « 孟子» 列为古文教本ꎮ 面对西方现代化后出现的
种种社会问题ꎬ 许多西方学者对孟子的思想学说特别是道德心性学说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ꎬ 希望从中找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办法ꎮ

第二节 « 梁惠王» 原著 ( 选) 导读

梁惠王 [1] 曰: “ 寡人 [2] 之于国也ꎬ 尽心焉耳矣 [3] : 河内凶 [4] ꎬ 则移其民于


河东 [5] ꎬ 移其 粟 于 河 内ꎻ 河 东 凶 亦 然 [6] ꎮ 察 [7] 邻 国 之 政ꎬ 无 如 寡 人 之 用 心
者 [8] ꎮ 邻国之民不加少ꎬ 寡人之民不加多 [9] ꎬ 何也?”

注释
[1] 梁惠王: 即魏惠王 ( 魏是国名) ꎬ 姓魏名罃ꎬ 因魏都大梁ꎬ 故又称梁惠
王ꎮ “ 惠” 是谥号ꎮ
[2] 寡人: 古时王侯自我的谦称ꎬ 即寡德之人ꎮ
[3] 尽心焉耳矣: ( 总算) 尽了心啦ꎻ 耳矣ꎬ 等于说 “ 已矣” ꎬ “ 耳” 和
131
国学经典导读

“ 矣” 都是句尾语气词ꎬ 连用等于说 “ 啦” ꎮ
[4] 河内: 指黄河北岸ꎬ 今河南沁阳县一带ꎮ 凶ꎬ 荒年ꎮ
[5] 河东: 黄河以东ꎬ 今山西西南部ꎮ
[6] 亦然: 也是这样ꎮ
[7] 察: 观察ꎮ 政ꎬ 指忧民的政策ꎮ
[8] 用心: 即尽心ꎮ
[9] 加: 更ꎮ

译文
梁惠王说: “ 我治理梁国ꎬ 真是费尽心力了ꎮ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ꎬ 我就把那
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ꎬ 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ꎮ 河东遭了饥荒ꎬ 也这样办ꎮ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ꎬ 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ꎮ 可是ꎬ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
此减少ꎬ 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ꎬ 这是什么缘故呢?”

评析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ꎬ 仁政的核心是爱人亲民ꎮ 这里体现了梁惠王对老百
姓的体恤ꎬ 即使如此ꎬ 自己的国家何以不够比邻国富强呢?

孟子对曰: “ 王好战ꎬ 请 [1] 以战喻ꎮ 填然鼓之 [2] ꎬ 兵刃既接ꎬ 弃甲曳 [3] 兵


而走ꎬ 或百步而后止ꎬ 或五十步而后止ꎮ 以 [4] 五十步笑百步ꎬ 则何如 [5] ?” 曰:
“ 不可ꎬ 直不 [6] 百步耳ꎬ 是亦走也ꎮ”

注释
[1] 请: 请允许我ꎮ 喻ꎬ 比喻ꎮ
[2] 填: 象声词ꎬ 形容鼓声ꎮ 然ꎬ 词尾ꎮ 之ꎬ 句末语气词ꎬ 没有实际意义ꎮ
[3] 曳 ( yè) : 拖着ꎮ
[4] 以: 拿ꎮ
[5] 何如: 怎么样ꎬ 有 “ 是否可以” 的意思ꎮ
[5] 直不百步耳: 不过不到百步罢了ꎻ 直ꎬ 仅ꎬ 不过ꎮ

译文
孟子回答说: “ 大王喜欢战争ꎬ 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ꎮ 战鼓咚咚敲
132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响ꎬ 枪尖刀锋刚一接触ꎬ 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ꎬ 拖着兵器向后逃跑ꎮ 有的人跑了


一百步停住脚ꎬ 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ꎮ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ꎬ 竟耻笑跑了
一百步的士兵ꎬ 可以吗?” 惠王说: “ 不可以ꎮ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ꎬ
但这也是逃跑呀ꎮ”

评析
孟子说ꎬ 你的国家没有富强起来ꎬ 原因在你和邻国差不多ꎬ 都好战ꎮ 这也是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ꎮ

曰: “ 王如知此ꎬ 则无 [1]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ꎮ 不违农时 [2] ꎬ 穀不可胜 [3] 食


也ꎮ 数罟不入洿池 [4] ꎬ 鱼鳖不可胜食也ꎮ 斧斤以时入山林 [5] ꎬ 材木不可胜用也ꎮ
穀与鱼鳖不可胜食ꎬ 材木不可胜用ꎬ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 ꎮ 养生丧死无憾ꎬ
王道 [7] 之始也ꎮ

注释
[1] 无: 通 “ 勿” ꎬ 不要ꎮ
[2] 不违农时: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ꎬ 意思是说春夏秋不让人民服役ꎻ
违ꎬ 妨碍ꎮ 农时ꎬ 指耕耘收割的季节ꎮ
[3] 胜: 尽ꎮ
[4] 数 ( cù) : 密ꎮ 罟 ( gǔ) ꎬ 网ꎮ 洿 ( wū) 池ꎬ 即池塘ꎻ 洿ꎬ 浊水不流ꎮ
据说上古不许用密网捕鱼ꎬ 不满一尺的鱼不得食用ꎬ 这是古人维持生态平衡的高
明之举ꎮ
[5] 斤: 砍树的斧子ꎮ 以时ꎬ 按照一定的时候ꎬ 指草木凋落的时候ꎬ 那时
生长的季节已过ꎮ
[6] 养生: 供养活着的人ꎮ 丧 ( sāng) 死ꎬ 为死了的人办丧事ꎮ 憾ꎬ 遗憾ꎮ
[7] 王道: 孟子理想中的政治ꎬ 即以所谓仁义治天下的政策ꎮ 孟子认 为
“ 养生丧死” 只是王道的开端ꎮ

译文
孟子说: “ 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ꎬ 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ꎮ 如果兵
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ꎬ 粮食便会吃不完ꎻ 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
里去捕鱼ꎬ 鱼鳖就会吃不光ꎻ 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ꎬ 木材就会用不
133
国学经典导读

尽ꎮ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ꎬ 木材用不尽ꎬ 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ꎮ 百


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ꎬ 就是王道的开端了ꎮ

评析
孟子认为王道政治就是使民以时ꎬ 尊重自然ꎬ 与自然和谐相处ꎮ 不能无限地
向大自然索取物质财富ꎮ 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ꎮ

“ 五亩之宅ꎬ 树之以桑ꎬ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 ꎮ 鸡豚狗彘之畜 [2] ꎬ 无失其


时ꎬ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ꎮ 百亩之田ꎬ 勿夺其时ꎬ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ꎮ 谨庠序之
教 [3] ꎬ 申之以孝悌之义 [4] ꎬ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 ꎮ 七十者衣帛食肉ꎬ 黎
民 [6] 不饥不寒ꎬ 然而不王者ꎬ 未之有也ꎮ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ꎬ 塗有饿莩而不知发 [7] ꎬ 人死ꎬ 则曰: ‘ 非我也ꎬ 岁
也 [8] ꎮ’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9] ꎬ 曰: ‘ 非我也ꎬ 兵也’ ? 王无罪岁ꎬ 斯天下之
民至焉 [10] ꎮ”

注释
[1] 五亩: 合现在一亩二分多ꎮ 宅: 宅院ꎬ 人们居住的房舍ꎮ 一夫一妇受
宅五亩、 田百亩ꎬ 这是当时儒家的理想ꎮ 衣 ( yì) 、 用作动词ꎮ 帛、 丝织品ꎮ 据
说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岁ꎬ 如果养蚕ꎬ 就可以衣帛ꎬ 否则只能衣麻ꎮ
[2] 豚 ( tún) : 小猪ꎮ 彘 ( zhì) ꎬ 猪ꎮ 畜 ( xù) ꎬ 养ꎬ 指养育ꎮ
[3] 谨: 谨慎ꎬ 这里指谨慎从事ꎮ 庠 ( xiáng) 序: 都是学校ꎮ 殷代叫序ꎬ
周代叫庠ꎮ 教: 教化ꎮ
[4]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 “ 庠序之教” ꎻ 申: 重复ꎬ 指反
复进行ꎮ 孝ꎬ 顺从并奉养父母ꎮ 悌 ( tì) ꎬ 敬爱兄长ꎮ 义ꎬ 道理ꎮ
[5] 颁白: 头发半白ꎻ 颁ꎬ 通 “斑”ꎮ 负: 背东西ꎮ 戴: 指把东西顶在头上ꎮ
[6] 黎民: 古代对老百姓的通称ꎻ 黎ꎬ 众ꎮ
[7] 食 人 食: 吃 人 所 吃 的 东 西ꎮ 检: 通 “ 敛 ” ꎬ 收 积、 储 藏ꎮ 塗: 通
“ 途” ꎮ 发: 指开仓济民ꎮ 饿莩 ( piǎo) : 饿死的人ꎮ
[8] 岁: 年成ꎮ
[9] 是: 代词ꎬ 指上述情况ꎮ 何: 疑问副词ꎬ 等于说 “ 有什么” ꎮ 异: 不
同ꎮ 杀ꎬ 指置人于死地ꎮ
[10] 罪岁: 归罪于岁ꎮ 斯: 则ꎮ
134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译文
“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ꎬ 种植桑树ꎬ 那么ꎬ 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
了ꎮ 鸡狗和猪等家畜ꎬ 百姓能够适时饲养ꎬ 那么ꎬ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
了ꎮ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ꎬ 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ꎬ 那么ꎬ 几口人的家庭
可以不挨饿了ꎮ 认真地办好学校ꎬ 常常用孝顺父母、 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
姓ꎬ 那么ꎬ 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ꎮ 七十岁
以上的人有丝绸穿ꎬ 有肉吃ꎬ 普通百姓饿不着、 冻不着ꎬ 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ꎬ
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ꎮ
“ 现在的梁国呢ꎬ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ꎬ 却不约束制止ꎻ 道路
上有饿死的人ꎬ 却不打开粮仓赈救ꎮ 老百姓死了ꎬ 竟然说: ‘ 这不是我的罪过ꎬ
而是由于年成不好ꎮ’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ꎬ 却说 ‘ 这不是我杀的而是
兵器杀的’ ꎬ 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ꎬ 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
投奔到梁国来了ꎮ”

评析
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政治ꎬ 统治者有爱民的思想ꎬ 要切实地体恤他们的实际
情况ꎬ 不要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ꎮ 还要用孝悌观念教育他们ꎬ 这样才能长幼有
序ꎬ 社会财富充足ꎬ 老年人过上幸福的生活ꎮ 而梁国统治者却是只顾自己过着奢
华的生活ꎬ 不管百姓的死活ꎮ 这样人心是不会归于梁国的ꎮ

第三节 « 告子» 原著 ( 选) 导读

告子下: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任 [1] 人有问屋庐子 [2] 曰: “ 礼与食孰重?” 曰: “ 礼重ꎮ” “ 色与礼孰重?”


曰: “ 礼重ꎮ” 曰: “ 以礼食ꎬ 则饥而死ꎻ 不以礼食ꎬ 则得食ꎬ 必以礼乎? 亲
迎 [3]
ꎬ 则不得妻ꎻ 不亲迎ꎬ 则得妻ꎬ 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ꎬ 明日之邹以告
孟子ꎮ 孟子曰: “ 于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ꎬ 而齐其末ꎬ 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
楼 [4] ꎮ 金重于羽者ꎬ 岂谓一钩金 [5] 与一舆羽之谓哉? 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
比之ꎬ 奚 翅 [6] 食 重? 取 色 之 重 者 与 礼 之 轻 者 而 比 之ꎬ 奚 翅 色 重? 往 应 之 曰:
‘ [7]
兄之臂而夺之食ꎬ 则得食ꎻ 不 ꎬ 则不得食ꎬ 则将 之乎? 逾东家墙而搂
135
国学经典导读

其处子 [8] ꎬ 则得妻ꎻ 不搂ꎬ 则不得妻ꎬ 则将搂之乎?” ’

注释
[1] 任: 春秋时国名ꎬ 故址在今山东济宁ꎮ
[2] 屋庐子: 孟子的学生ꎮ
[3] 亲迎: 古代婚礼的 “ 六礼” 之一ꎬ 即今婚礼之迎亲ꎮ
[4] 岑楼: 尖顶高楼ꎮ
[5] 钩: 衣带钩ꎮ 一钩金即一衣带钩那样一点点金ꎮ
[6] 翅: 同 “ 啻” ꎬ 只ꎬ 止ꎬ 但ꎮ
[7] ( zhěn) : 扭折ꎮ
[8] 处子: 处女ꎮ

译文
有个任国人问屋庐子说: “ 礼和食哪样重要?” 屋庐子说: “ 礼重要ꎮ” 那人
问: “ 娶妻和礼哪样重要?”
屋庐子说: “ 礼重要ꎮ”
那人又问: “ 如果非要按照礼节才吃ꎬ 就只有饿死ꎻ 不按照礼节而吃ꎬ 就可
以得到吃的ꎬ 那还是一定要按照礼节吗? 如果非要按照 ‘ 亲迎’ 的礼节娶妻ꎬ
就娶不到妻子ꎻ 不按照 ‘ 亲迎’ 的礼节娶妻ꎬ 就可以娶到妻子ꎬ 那还是一定要
‘ 亲迎’ 吗?”
屋庐子不能回答ꎬ 第二天就到邹国ꎬ 把这话告诉了孟子ꎮ
孟子说: “ 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 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ꎬ
只比较顶端ꎬ 那么ꎬ 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可以使它高过尖顶高楼ꎮ 我们说金属比
羽毛重ꎬ 难道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属比一车羽毛还重吗? 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
细节相比较ꎬ 何止于吃的重要? 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ꎬ 何止于娶
妻重要? 你去这样答复他: ‘ 扭折哥哥的胳膊ꎬ 抢夺他的食物ꎬ 就可以得到吃
的ꎻ 不扭ꎬ 便得不到吃的ꎬ 那会去扭吗? 爬过东边人家的墙壁去搂抱人家的处
女ꎬ 就可以得到妻子ꎻ 不去搂抱ꎬ 便得不到妻子ꎬ 那会去搂抱吗?” ’

评析
以诡辩对诡辩ꎬ 以极端对极端ꎮ 这是孟子在这里所采用论辩方法ꎮ 孟子以其
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ꎬ 教给学生以诡辩对诡辩ꎬ 从而战胜论辩的对方ꎮ 所以ꎬ 这
136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一章内容固然也是孟子对礼的维护和捍卫ꎬ 但对我们来说ꎬ 更有启发意义的却是


他作为一个智者的思维方式和论辩艺术ꎮ

告子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曹交 [1] 问曰: “ 人皆可以为尧舜ꎬ 有诸?”


孟子曰: “ 然ꎮ”
“ 交闻文王十尺ꎬ 汤九尺ꎬ 今交九尺四寸以长ꎬ 食粟而已ꎬ 如何则可?”
曰: “ 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ꎮ 有人于此ꎬ 力不能胜一匹雏 [2] ꎬ 则为无力
人矣ꎻ 今日举百钧ꎬ 则为有力人矣ꎮ 然则举乌获 [3] 之任ꎬ 是亦为乌获而已矣ꎮ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ꎮ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ꎬ 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ꎮ 夫徐
行者ꎬ 岂人所不能哉? 所不为也ꎮ 尧舜之道ꎬ 孝弟而已矣ꎮ 子服尧之服ꎬ 诵尧之
言ꎬ 行尧之 行ꎬ 是 尧 而 已 矣ꎮ 子 服 桀 之 服ꎬ 诵 桀 之 言ꎬ 行 桀 之 行ꎬ 是 桀 而
已矣ꎮ”
曰: “ 交得见于邹君ꎬ 可以假馆 [4] ꎬ 愿留而受业于门ꎮ”
曰: “ 夫道若大路然ꎬ 岂难知哉? 人病不求耳ꎮ 子归而求之ꎬ 有余师ꎮ”

注释
[1] 曹交: 赵岐注认为是曹君的弟弟ꎬ 名交ꎮ 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亡ꎬ 所
以也不确切ꎮ
[2] 一匹雏: 一只小鸡ꎮ
[3] 乌获: 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
[4] 假馆: 借客舍ꎬ 意为找一个住处ꎮ

译文
曹交问道: “ 人人都可以做尧舜ꎬ 有这说法吗?”
孟子说: “ 有ꎮ”
曹交说: “ 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ꎬ 汤身高九尺ꎬ 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ꎬ 却
只会吃饭罢了ꎬ 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 “ 这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去做就行了ꎮ 要是有人ꎬ 自以为他连一只
小鸡都提不起来ꎬ 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ꎮ 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
斤ꎬ 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ꎮ 同样的道理ꎬ 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ꎬ 也就
是乌获了ꎮ 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 只是不去做罢了ꎮ 比如说ꎬ 慢一点走ꎬ
137
国学经典导读

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ꎻ 快一点走ꎬ 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ꎮ 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


做不到的吗? 不那样做而已ꎮ 尧舜之道ꎬ 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ꎮ 你穿尧的衣服ꎬ
说尧的话ꎬ 做尧的事ꎬ 你便是尧了ꎮ 你穿桀的衣服ꎬ 说桀的话ꎬ 做桀的事ꎬ 你便
是桀了ꎮ”
曹交说: “ 我准备去拜见邹君ꎬ 向他借个住处ꎬ 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ꎮ”
孟子说: “ 道就像大路一样ꎬ 难道难于了解吗? 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ꎮ 你回
去自己寻求吧ꎬ 老师多得很呢ꎮ”

评析
孟子从 “ 性善论” 出发ꎬ 鼓励人人向善ꎬ 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ꎮ 其关键还
是一个 “ 不为” 与 “ 不能” 的问题ꎮ 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
有一个 “ 不为” 与 “ 不能” 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ꎮ 认识到这一点ꎬ 就可以树立
起立志向善的信心ꎬ 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ꎬ 不断完善自己ꎬ 最终成为一个
有所作为的人ꎮ 其实孟子是反对人自惭形秽ꎬ 妄自菲薄ꎬ 要求自尊自贵ꎬ 充分认
识到自己的价值ꎮ 这是孟子这番议论在今天的积极意义之所在ꎮ

告子下: 仁义是和平的前提

宋牼 [1] 将之楚ꎬ 孟子遇于石丘 [2] ꎬ 曰: “ 先生将何之?”


曰: “ 吾闻秦楚构兵 [3] ꎬ 我将见楚王说 [4] 而罢之ꎮ 楚王不悦ꎬ 我将见秦王
说而罢之ꎮ 二王我将有所遇 [5] 焉ꎮ”
曰: “ 轲也请无问其详ꎬ 愿闻其指 [6] ꎮ 说之将何如?”
曰: “ 我将言其不利也ꎮ”
曰: “ 先生之志则大矣ꎬ 先生之号 [7] 则不可ꎮ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ꎬ 秦楚之
王悦于利ꎬ 以罢三军之师ꎬ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ꎮ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
君ꎬ 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ꎬ 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ꎬ 是君臣、 父子、 兄弟终去
仁义ꎬ 怀利以相接ꎬ 然而不亡者ꎬ 未之有也ꎮ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ꎬ 秦楚之王
悦于仁义ꎬ 而罢三军之师ꎬ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ꎮ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
其君ꎬ 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ꎬ 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ꎬ 是君臣、 父子、 兄
弟去利ꎬ 怀仁义以相接也ꎬ 然而不王者ꎬ 末之有也ꎮ 何必曰利?”

注释
[1] 牼 ( kēng) : 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ꎬ 反对战争ꎬ 主张和平ꎮ
138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2] 石丘: 地名ꎬ 其址不详ꎮ


[3] 构兵: 交战ꎮ
[4] 说 ( Shuì) : 劝说ꎮ
[5] 遇: 说而相合ꎮ
[6] 指: 同 “ 旨” ꎬ 大概ꎬ 大意ꎮ
[7] 号: 提法ꎮ

译文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ꎬ 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ꎮ 孟子问: “ 先生准备到
哪里去?”
宋牼说: “ 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ꎬ 我准备去见楚王ꎬ 劝说他罢兵ꎮ 如果楚王
不听ꎬ 我准备去见秦王ꎬ 劝说他罢兵ꎮ 在两个国王中ꎬ 我总会劝说通一个ꎮ”
孟子说: “ 我不想问得太详细ꎬ 只想知道你的大意ꎬ 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
们呢?”
宋牼说: “ 我将告诉他们ꎬ 交战是很不利的ꎮ”
孟子说: “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ꎬ 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ꎮ 先生用利去劝说秦
王楚王ꎬ 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ꎬ 于是停止军事行动ꎻ 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
高兴ꎬ 于是乐于罢兵ꎮ 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ꎬ 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
来侍奉父亲ꎬ 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ꎬ 这就会使君臣之间、 父子之间、
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ꎬ 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ꎬ 这样不使国家灭亡ꎬ 是没有
的ꎮ 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ꎬ 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ꎬ 于是停止军
事行动ꎻ 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ꎬ 于是乐于罢兵ꎮ 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
主ꎬ 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ꎬ 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ꎬ 这就会使君臣
之间、 父子之间ꎬ 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ꎬ 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ꎬ 这样还不
能够使天下归服ꎬ 是没有的ꎮ 何必要去谈 ‘利’ 呢?”

评析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ꎮ 在孟子看来ꎬ 和平是很重要的ꎬ 所
以ꎬ 他也非常支持宋牼维护和平的行为ꎮ 但是ꎬ 和平的前提是仁义ꎬ 而不是利害
关系ꎮ 因为一旦由利害关系发生冲突ꎬ 必然导致争斗ꎬ 失去稳定与和平ꎮ 如果以
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ꎬ 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ꎬ 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ꎬ 安定
统一ꎮ 这是因为ꎬ 基于仁义的和平ꎬ 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ꎬ 没有
139
国学经典导读

根本的利害冲突ꎬ 人人忠诚谦让ꎬ 仁爱正义ꎮ 即让世界充满爱ꎬ 哪里还有什么战


争的危机呢?
从理论上说ꎬ 孟子的学说是很可取的ꎬ 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ꎮ 但是ꎬ 在孟子
所处的战国时代ꎬ 以仁义为前提的和平只能是一种理想ꎬ 正如以仁义为前提的战
争只能是一种理想一样ꎮ

告子下: 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
孟子曰: “ 今之事君者皆曰: ‘ 我能为君辟土地ꎬ 充府库ꎮ’ 今之所谓良臣ꎬ
古之所谓民贼也ꎮ 君不乡道 [1] ꎬ 不志于仁ꎬ 而求富之ꎬ 是富桀也ꎮ ‘ 我能为君约
与国 [2] ꎬ 战必克ꎮ’ 今之所谓良臣ꎬ 古之所谓民贼也ꎮ 君不乡道ꎬ 不志于仁ꎬ 而
求为之 强 战ꎬ 是 辅 桀 也ꎮ 由 今 之 道ꎬ 无 变 今 之 俗ꎬ 虽 与 之 天 下ꎬ 不 能 一 朝
居也ꎮ”

注释
[1] 乡道: 向往道德ꎮ 乡ꎬ 同 “ 向” ꎬ 向往ꎮ
[2] 与国: 盟国ꎮ

译文
孟子说: “ 如今事奉国君的人都说: ‘ 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ꎬ 充实府库ꎮ’ 如
今所说的好臣子ꎬ 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ꎮ 国君不向往道德ꎬ 不立志行
仁ꎬ 却去想法让他富有ꎬ 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ꎮ 又说: ‘ 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
国ꎬ 每战一定胜利ꎮ’ 如今所说的好臣子ꎬ 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ꎮ 国君
不向往道德ꎬ 不立志行仁ꎬ 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ꎬ 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ꎮ 从如
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ꎬ 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ꎬ 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ꎬ 也是一天
都坐不稳的ꎮ”

评析
孟子反对不行仁政而穷兵黩武的做法ꎮ 这里讲的是 “ 富国强兵” 与 “ 仁义
道德” 之间的冲突ꎮ 所谓 “ 春秋无义战” ( « 孟子􀅰尽心下» ) ꎬ 而战国又有多少
“ 义战” 呢? 所以ꎬ 在孟子的时代ꎬ 战争与仁义道德ꎬ 至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
格不入的ꎮ 正因为如此ꎬ 他才一贯反对靠战争、 靠军事力量取胜的 “ 霸道” ꎬ 主
张靠政治、 靠仁义道德吸引人、 感化人的 “ 王道” ꎮ
140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至于 “ 富国” ꎬ 讲的是 “ 利” ꎬ 追求的是 “ 辟土地ꎬ 充府库” ꎬ 这与他所说


的 “ 以义治国ꎬ 何必言利” 正是针锋相对的观点ꎬ 他理所当然是反对的ꎮ 由此
可见ꎬ 孟子之所以深恶痛绝那些自诩能够富国强兵的 “ 今之所谓良臣” ꎬ 是以
“ 君不乡道ꎬ 不志于仁” 为前提的ꎮ 换言之ꎬ 这些人所搞的富国强兵是与孟子心
目中的仁义道德相对立的ꎮ 孟子之所以形成他的这种思想ꎬ 正是因为他所处的现
实是 “ 富国强兵” 与 “ 仁义道德” 相对立的ꎮ 假如真能够既富国强兵又行仁义
道德ꎬ 二者兼得ꎬ 又何乐而不为呢?

告子下: 无过无不及原则的运用

白圭 [1] 曰: “ 吾欲二十而取一ꎬ 何如?”


孟子曰: “ 子之道ꎬ 貉 [2] 道也ꎮ 万室之国ꎬ 一人陶ꎬ 则可乎?”
曰: “ 不可ꎬ 器不足用也ꎮ”
曰: “ 夫貉ꎬ 五穀不生ꎬ 惟黍生之ꎻ 无城郭、 宫室、 宗庙、 祭祀之礼ꎬ 无诸
侯币帛饔飧 [3] ꎬ 无百官有司ꎬ 故二十取一而足 也ꎮ 今 居 中 国ꎬ 去 人 伦ꎬ 无 君
子 [4] ꎬ 如之何其可也? 陶以寡ꎬ 且不可以为国ꎬ 况无君子乎? 欲轻之于尧舜之
道者ꎬ 大貉小貉也ꎻ 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ꎬ 大桀小桀也ꎮ”

注释
[1] 白圭: 名丹ꎬ 曾做过魏国的宰相 􀆰 筑堤治水很有名ꎮ
[2] 貉 ( mò) : 又作 “ 貊” ꎬ 古代北方的一个小国ꎮ
[3] 饔 (yōng): 早餐ꎮ 飧 (sūn): 晚餐ꎮ 这里以饔飧代指请客吃饭的礼节ꎮ
[4] 去人伦ꎬ 无君子: 去人伦指无君臣、 祭祀、 交际的礼节ꎻ 无君子指无
百官有司ꎮ

译文
白圭说: “ 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ꎬ 怎么样?”
孟子说: “ 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ꎮ 一个有一万户人的国家ꎬ 只有一个人做
陶器ꎬ 怎么样?”
白圭说: “ 不可以ꎬ 因为陶器会不够用ꎮ”
孟子说: “ 貉国ꎬ 五穀不能生长ꎬ 只能长黍子ꎻ 没有城墙、 宫廷、 祖庙和祭
祖的礼节ꎬ 没有诸侯之间的往来送礼和宴饮ꎬ 也没有各种衙署和官吏ꎬ 所以二十
抽一便够了ꎮ 如今在中原国家ꎬ 取消社会伦常ꎬ 不要各种官吏ꎬ 那怎么能行呢?
141
国学经典导读

做陶器的人太少ꎬ 尚且不能够使一个国家搞好ꎬ 何况没有官吏呢? 想要比尧舜十


分抽一的税率更轻的ꎬ 是大貉小貉ꎻ 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的ꎬ 是大桀
小桀ꎮ”

评析
孟子主张薄赋税ꎬ 但他从实际出发ꎬ 奉行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ꎮ 在这里其
实是中庸的现实运用ꎮ 文中孟子既回答了白圭的问题ꎬ 又表明了自己无过无不及
的主张ꎮ
财政税收是维持一个国家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ꎮ 财政税收多少合适? 如果横
征暴敛ꎬ 苛捐杂税太多、 太重ꎬ 老百姓就会受不了ꎬ 怨声载道ꎻ 如果偷税漏税太
多ꎬ 税率太低ꎬ 国家财政紧张ꎬ 入不敷出ꎬ 又会影响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ꎮ 孟子
是深深知道这一点的ꎬ 所以ꎬ 他从实际出发ꎬ 指出ꎬ 如果按照白圭所提出的税
率ꎬ 二十抽一ꎬ 赋税倒是薄了ꎬ 老百姓的负担倒是减轻了ꎬ 可国家怎么运转呢?
除非像那边远落后的貉国那样ꎬ 根本就没有国家的机构ꎬ 没有靠财政负担的单位
和国家工作人员ꎮ 但文明进化的中原国家既然已不可能回到像貉国那样的原始状
态ꎬ 怎能实现像貉国那样的税收制度呢? 当然ꎬ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收得多越好ꎬ
像暴虐的夏桀那样ꎬ 模征暴敛ꎬ 把人民逼入水深火热之中ꎮ 所以ꎬ 孟子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ꎬ 只有恰到好处ꎬ 才是儒者的追求ꎮ

告子下: 以邻为壑ꎬ 仁人所恶

白圭白: “ 丹之治水 [1] 也愈于禹ꎮ”


孟子曰: “子过矣ꎮ 禹之治水ꎬ 水之道也ꎬ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2] ꎮ 今吾子以邻
国为壑ꎮ 水逆行谓之洚[3] 水———洚水者ꎬ 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ꎮ 吾子过矣ꎮ”

注释
[1] 丹之治水: 白圭治水的方法ꎬ 据 « 韩非子􀅰喻老篇» 记载ꎬ 主要在于
筑堤塞穴ꎬ 所以孟子要指责他 “ 以邻国为壑” ꎮ
[2] 壑 ( hè) : 本义为沟壑ꎬ 这里扩大指受水处ꎮ
[3] 洚 ( jiàng) : 大水泛滥ꎮ

译文
白圭说: “ 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ꎮ”
142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孟子说: “ 你错了ꎮ 大禹治理水患ꎬ 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ꎬ 所以使水流注


于四海ꎮ 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ꎮ 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
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ꎮ 你错了ꎮ”

评析
从方法上说ꎬ 大禹治水顺应水性ꎬ 重在疏导ꎻ 白圭治水却高筑堤防ꎬ 重在
堵塞ꎮ 从效果上说ꎬ 大禹最终将水导入四海ꎬ 而白圭却把水堵塞后流向邻国ꎮ
导入四海造福人民而于人无害ꎬ 流向邻国则是损人利己ꎬ 仁者厌恶的行为ꎮ 所
以孟子一再说: “ 你错了ꎮ” 并不承认白圭治水有什么了不起ꎬ 更不用说超过
大禹了ꎮ
从白圭治水 “ 以邻国为壑” ꎬ 就像自己家里装修得非常豪华舒适ꎬ 干净得一
尘不染ꎬ 但却把垃圾桶垃圾袋放在与邻居共用的楼道里ꎮ 这只是最为常见最为普
遍的生活小事ꎬ 至于那商家之间的竞争ꎬ 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ꎬ 政治斗争中的你
死我活ꎬ “ 以邻为壑” 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ꎮ 总而言之ꎬ 就是一种损人利
己、 嫁祸于人的行为ꎮ

告子下: 好善足以治天下

鲁欲使乐正子 [1] 为政ꎮ 孟子曰: “ 吾闻之ꎬ 喜而不寐ꎮ”


公孙丑曰: “ 乐正子强乎?”
曰: “ 否ꎮ”
“ 有知虑乎?”
曰: “ 否ꎮ”
“ 多闻识乎?”
曰: “ 否ꎮ”
“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 “ 其为人也好善 [2] ꎮ”
“ 好善足乎?”
曰: “ 好善优于天下 [3] ꎬ 而况鲁国乎? 夫苟好善ꎬ 则四海之内皆将轻 [4] 千
里而来告之以善ꎻ 夫苟不好善ꎬ 则人将曰: 訑訑 [5] ꎬ 予既 [6] 已知之矣ꎮ’ 訑訑
之声音颜色距 [7] 人于千里之外ꎮ 士止于千里之外ꎬ 则谗谄面谀 [8] 之人至矣ꎮ 与
谗诌面谀之人居ꎬ 国欲治ꎬ 可得乎?”
143
国学经典导读

注释
[1] 乐正子: 复姓乐正ꎬ 名克ꎮ
[2] 好善: 这里特指喜欢听取善言ꎮ
[3] 优于天下: 优于治天下的意思ꎮ 优ꎬ 充足ꎮ
[4] 轻: 易ꎬ 容易ꎬ 不以为难ꎮ
[5] 訑訑 ( yí) : 自满的样子ꎮ
[6] 既: 尽ꎬ 都ꎮ
[7] 距: 同 “ 拒” ꎮ
[8] 谗: 说陷害人的坏话ꎮ 谄: 巴结ꎬ 奉承ꎮ 谀: 讨好逢迎ꎮ

译文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 政ꎮ 孟 子 说: “ 我 听 到 这 一 消 息ꎬ 欢 喜 得 睡 不
着觉ꎮ”
公孙丑问: “ 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 “ 不ꎮ”
公孙丑问: “ 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 “ 不ꎮ”
公孙丑问: “ 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 “ 不ꎮ”
公孙丑问: “ 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 “ 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ꎮ”
公孙丑问: “ 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 “ 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ꎬ 何况治理鲁国呢? 假如喜欢听取善
言ꎬ 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ꎻ 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ꎬ 那
别人就会模仿他说: ‘ 呵呵ꎬ 我都已经知道了!’ 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
拒绝于千里之外ꎮ 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下来ꎬ 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就会来
到ꎮ 与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住在一起ꎬ 要想治理好国家ꎬ 办得到吗?”

评析
孟子认为ꎬ 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单靠执政者个人的能力、 智慧和学识ꎬ 而应
当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ꎬ 集思广益ꎮ 这样ꎬ 就会吸引天下的有识之士ꎬ 治
144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理国家ꎬ 乃至于治理天下就会游刃有余了ꎮ 如果自以为是ꎬ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ꎬ


那真正的有识之士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ꎬ 而奸邪的谄媚之徒就会乘虚而入ꎮ
这里所说的 “ 好善” 主要指喜欢听取善言ꎮ 什么叫善言ꎬ 善言不是一般意
义上的 “ 好话” ꎬ 而是指对于治理国家有益的忠言ꎮ 所谓 “ 良药苦口利于病ꎬ 忠
言逆耳利于行ꎮ” 忠言的确是 “ 逆耳” 的ꎬ 是非常不中听的ꎮ 这时就可判断那听
取善言的人是真好善还是假好善了ꎮ 真好善的人雍容大度ꎬ 宰相肚里能撑船ꎬ 对
于不那么中听的话也照样能够听取ꎬ 采纳其合理的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益的良方ꎮ
假好善的人心里就不那么痛快ꎬ 甚至会恼羞成怒ꎬ 即便不当面发作ꎬ 也会在下来
以后找个碴儿把那进言的人给开销掉ꎮ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著名的好皇帝ꎬ 也
是 “ 好善” 的典范之一ꎬ 但他不也多次想杀掉那一再进 “ 逆耳” 之言的魏徵吗?

告子下: 生于忧患ꎬ 死于安乐

孟子曰: “ 舜发于畎亩 [1] 之中ꎬ 傅说 [2] 举于版筑 [3] 之间ꎬ 胶鬲 [4] 举于鱼盐
之中ꎬ 管夷吾举于士 [5] ꎬ 孙叔敖举于海 [6] ꎬ 百里奚举于市 [7] ꎮ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ꎬ 必先苦其心志ꎬ 劳其筋骨ꎬ 饿其体肤ꎬ 空乏其身ꎬ 行拂乱其所为ꎬ 所以
动心忍性ꎬ 曾 [8] 益其所不能ꎮ 人恒过ꎬ 然后能改ꎻ 困于心ꎬ 衡 [9] 于虑ꎬ 而后作ꎻ
征 [10] 于色ꎬ 发于声ꎬ 而后喻ꎮ 入则无法家拂士 [11] ꎬ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ꎬ 国恒
亡ꎮ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ꎮ”

注释
[1] 畎 ( quǎn) 亩: 田间ꎬ 田地ꎮ
[2] 傅说 ( yuè) : 殷武丁时人ꎬ 曾为刑徒ꎬ 在傅岩筑墙ꎬ 后被武丁发现ꎬ
举用为相ꎮ
[3] 版筑: 一种筑墙工作ꎬ 在两块墙版中ꎬ 填入泥土夯实ꎮ
[4] 胶鬲 ( gé) : 殷纣王时人ꎬ 曾以贩卖鱼、 盐为生ꎬ 周文王把他举荐给
纣ꎬ 后辅佐周武王ꎮ
[5] 管夷吾: 管仲ꎮ 士: 此处指狱囚管理者ꎮ 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
位ꎬ 公子纠失败后ꎬ 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ꎬ 齐桓公知道他贤能ꎬ 所以要求鲁君
杀死公子纠ꎬ 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ꎮ 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ꎬ 结果
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ꎮ
[6] 孙叔敖: 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ꎬ 隐居海边ꎬ 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 尹
( 宰相) ꎮ
145
国学经典导读

[7] 百里奚举于市: 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ꎬ 流落在楚国ꎬ 秦穆公用五张羊


皮的价格把他买回ꎬ 任为宰相ꎬ 所以说 “ 举于市” ꎮ
[8] 曾: 同 “ 增” ꎮ
[9] 衡: 通 “ 横” ꎬ 指横塞ꎮ
[10] 征: 表征ꎬ 表现ꎮ
[11] 法家拂士: 法家ꎬ 有法度的大臣ꎻ 拂ꎬ 假借为 “ 弼” ꎬ 辅佐ꎻ 拂士即
辅佐的贤士ꎮ

译文
孟子说: “ 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ꎬ 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ꎬ 胶
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ꎬ 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ꎬ 孙叔敖从海边被发
现ꎬ 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ꎮ 所以ꎬ 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ꎬ 一定
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ꎬ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ꎬ 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ꎬ 使他备
受穷困之苦ꎬ 做事总是不能顺利ꎮ 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ꎬ 坚韧他的性情ꎬ 增长他
的才能ꎮ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ꎬ 然后才能改正错误ꎻ 心气郁结ꎬ 殚思极虑ꎬ 然后
才能奋发而起ꎻ 显露在脸色上ꎬ 表达在声音中ꎬ 然后才能被人了解ꎮ 一个国家ꎬ
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ꎬ 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ꎬ 往往容易亡国ꎮ 由此
可以知道ꎬ 忧患使人生存ꎬ 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ꎮ”

评析
吃得苦中苦ꎬ 方为人上人ꎮ 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 傅说、 胶鬲、 管仲、 孙
叔敖、 百里奚六人ꎮ 所谓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ꎬ 必先苦其心 志􀆺􀆺” 云云ꎬ
成为 « 孟子» 最著名的篇章之一ꎬ 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ꎬ 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
逆境中奋起ꎮ 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ꎬ 一
种崇高的献身精神ꎬ 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
弘扬ꎮ
用尼采的话来说ꎬ 就是要求我们 “ 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
望ꎮ” ( « 快乐的科学» ) 因为ꎬ 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ꎮ
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ꎬ 司马迁说得好: “ 文王拘而演 « 周易» ꎻ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ꎻ 屈原放逐ꎬ 乃赋 ( 离骚» ꎻ 左丘失明ꎬ 厥有 « 国语» ꎻ 孙子膑脚ꎬ « 兵
法» 修列ꎻ 不韦迁蜀ꎬ 世传 « 吕览» ꎻ 韩非囚秦ꎬ « 说难» « 孤愤» ꎻ « 诗» 三百
篇ꎬ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ꎮ” ( 司马迁 « 报任安书» ) 之所以如此ꎬ 正是因为
146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ꎬ 心气郁结ꎬ 奋发而起ꎬ 置之死地而后生ꎮ 至于死于安


乐者ꎬ 历代昏庸之君ꎬ 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ꎬ 其例更是不胜枚举ꎮ 所以ꎬ 对人的
一生来说ꎬ 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ꎮ 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ꎮ 因此ꎬ 对逆境和
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ꎮ

告子下: 教亦多术
孟子曰: “ 教亦多术矣ꎮ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ꎬ 是亦教诲之而已矣ꎮ”

译文
孟子说: “ 教育也有多种方 式 方 法ꎮ 我 不 屑 于 教 诲 他ꎬ 本 身 就 是 对 他 的
教诲ꎮ”

评析
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ꎬ 这是不言而喻的ꎮ 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ꎬ 则是一种
独特的方法ꎮ 不 屑 之 教ꎬ 是 亦 教 之ꎮ 其 实ꎬ 孔 子 早 就 采 取 这 种 “ 不 屑 之 教”
的方法了ꎮ 他教育宰予: “ 朽木不可雕也ꎬ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ꎮ 于予与何诛?”
( « 论语􀅰公冶长» ) 对于宰予这样的人ꎬ 还有什么好责备的 呢? 说 没 有 什 么
好责备的ꎬ 其实正是最严厉 的 责 备ꎮ 所 以ꎬ 也 是 一 种 “ 不 屑 之 教 ” ꎮ “ 不 屑
之教” 的奥妙在于ꎬ 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ꎮ 因此ꎬ 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
面讲道理而已ꎬ 是 从 反 面 激 发 他 的 自 尊 心ꎮ 想 来 宰 予 是 羞 愧 而 奋 发 向 上 了
的ꎬ 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ꎮ 看来ꎬ 儒家先贤教学很注意教育心理学原
理的运用ꎮ

第四节 « 尽心» 原著 ( 选) 导读

本篇是 « 孟子» 全书的最后一篇ꎬ 内容仍然很丰富ꎬ 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


节和名言警句ꎮ

尽心下: 春秋无义战

孟子曰: “ 春秋无义战ꎮ 彼善于此ꎬ 则有之矣ꎮ 征者ꎬ 上伐下也ꎬ 敌国 [1] 不


相征也ꎮ”

147
国学经典导读

注释
[1] 敌国: 指地位相等的国家ꎮ “ 敌” 在这里不是 “ 敌对” 的意思ꎮ

译文
孟子说: “ 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ꎮ 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ꎬ 这
样的情况倒是有的ꎮ 所谓征ꎬ 是指上讨伐下ꎬ 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
伐的ꎮ”

评析
“ 春秋无义战” ꎬ 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ꎬ 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ꎮ 因为ꎬ
儒家认为ꎬ “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ꎬ 这才是合乎义的ꎬ 而春秋时代则是 “ 礼崩乐
坏” ꎬ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ꎬ 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ꎮ
其实ꎬ 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ꎮ 孔子在 « 论语􀅰季氏» 中已经说过:
“ 天下有道ꎬ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ꎻ 天下无道ꎬ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ꎮ” 礼乐征
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ꎬ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ꎮ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ꎬ 因此ꎬ 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
的战争之分ꎮ 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ꎬ 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
要是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ꎬ 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ꎮ 就这一点来说ꎬ
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ꎮ 所以ꎬ “ 春秋无义战” 虽然已成为一句
流传很广的名言ꎬ 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 “ 无义” 的内涵ꎮ 弄清楚内
涵以后ꎬ 我们就会知道ꎬ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ꎬ 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
为 “ 春秋无义战” ꎬ 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ꎮ

尽心下: 尽信 « 书» ꎬ 则不如无 « 书»

孟子曰: “ 尽信 « 书» ꎬ 则不如无 « 书» ꎮ 吾于 « 武成» [1] ꎬ 取二三策 [2] 而


已矣ꎮ 仁人无敌于天下ꎬ 以至仁伐至不仁ꎬ 而何其血之流杵 [3] 也?”

注释
[1] « 武成» : « 尚书» 的篇名ꎮ 现存 « 武成» 篇是伪古文ꎮ
[2] 策: 竹简ꎮ 古代用竹简书写ꎬ 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ꎮ
[3] 杵 ( chǔ) :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ꎮ
148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译文
孟子说: “ 完全相信 « 书» ꎬ 那还不如没有 « 书» ꎮ 我对于 « 武成» 这一篇
书ꎬ 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ꎮ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ꎬ 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
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ꎬ 怎么会使鲜血流得可以漂起木棒呢?”

评析
“ 尽信 « 书» ꎬ 则不如无 « 书» ꎮ” 这是极为精辟的读书法ꎬ 他要求读者善于
独立思考问题ꎬ 不迷信专家ꎮ 他以 « 尚书» 中 « 武成» 篇为例ꎬ 而 « 尚书» 作
为儒家经典之一ꎬ 在孔孟的时代也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ꎮ 因此ꎬ 孟子敢于挑战权
威著作ꎬ 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 勇于怀疑的精神ꎬ 尤其难能可贵ꎬ 体现出圣贤人
物追求真理的治学风范ꎮ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ꎬ 也是值得学习的ꎮ

尽心下: 能与人规矩ꎬ 不能使人巧


孟子曰: “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ꎬ 不能使人巧ꎮ”

译文
孟子说: “ 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ꎬ 但不能够教会别人一定具有高
明的技艺ꎮ”

评析
康德说: “ 尽管对于诗艺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本典范ꎬ 但人不能
学会巧妙地做好诗ꎮ” 以大诗人荷马为例ꎬ 他可以教给人以作诗的方法、 韵律
等ꎬ 但绝不可能教会第二个人也写出他的那些伟大诗篇ꎮ 因为他自己 “ 也并不
知道他的那些想象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合在一起
的ꎮ” ( 参见 « 判断力为批判» ) 第 47 节)
规矩、 法则是可以学习的ꎬ 要想真正 “ 巧” 起来ꎬ 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
力地去摸索ꎬ 要靠各人去体悟ꎮ 谁也无法帮助你ꎬ 只有看自己的了ꎮ

尽心下: 民为贵ꎬ 社稷次之ꎬ 君为轻

孟子曰: “ 民为贵ꎬ 社稷 [1] 次之ꎬ 君为轻ꎮ 是故得乎丘 [2] 民而为天子ꎬ 得


乎天子为诸侯ꎬ 得乎诸侯为大夫ꎮ 诸侯危社稷ꎬ 则变置ꎮ 牺牲 [3] 既成ꎬ 粢盛既
149
国学经典导读

絜 [4] ꎬ 祭祖以时ꎬ 然而早干水溢ꎬ 则变置社稷ꎮ

注释
[1] 社稷ꎻ 社ꎬ 土神ꎮ 稷: 谷神ꎮ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ꎬ 都要立坛祭祀
“ 社” 、 “ 稷” ꎬ 所以ꎬ “ 社稷” 又成为国家的代称ꎮ
[2] 丘: 众ꎮ
[3] 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 羊、 猪等祭品ꎮ
[4] 粢 ( zī) : 稷ꎬ 粟米ꎮ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ꎬ 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
了ꎮ 絜ꎬ 通 “ 洁” ꎮ

译文
孟子说: “ 百姓最为重要ꎬ 代表国家的土神穀神其次ꎬ 国君为轻ꎮ 所以ꎬ 得
到民的欢心做天子ꎬ 得到天子欢心做国君ꎬ 得到国君欢心做大夫ꎮ 诸侯危害到土
神穀神———国家ꎬ 就改立ꎮ 祭品丰盛ꎬ 又洁净ꎬ 祭扫也按时举行ꎬ 但仍然遭受旱
灾水灾ꎬ 那就改立土神穀神ꎮ”

评析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ꎬ 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ꎮ 所以ꎬ 百姓最为重
要ꎮ « 尚书» 也说: “ 民惟邦本ꎬ 本固君宁ꎮ” 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ꎬ 根本稳固
了ꎬ 国家也就安宁ꎮ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 最为明确的体现ꎬ “ 民贵君轻” 成为后世
广泛流传的名言ꎬ 一直为人们所引用ꎮ 有必要提出的是ꎬ “ 民” 是一个集合概
念ꎬ “ 民” 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可贵的ꎬ 重于国君的ꎬ 但 “ 民” 当中的每一个
个体ꎬ 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 孟子这里说的是整体的民ꎬ 对个体的小
民来说ꎬ 是无法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比的ꎮ 孟子的思想还不是彻底的人本主义ꎬ 这
也是时代的局限性ꎮ

尽心下: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孟子曰: “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ꎬ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ꎮ”

译文
孟子说: “ 贤人先使自己明白ꎬ 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ꎻ 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
150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没有搞清楚ꎬ 却想去使别人明白ꎮ”

评析
“教育者先受教育ꎮ” 俗话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ꎬ 自己得有一桶水ꎮ” 相反ꎬ 身
歪却要求影子正ꎬ 源浊却要求流水清ꎬ 自己都没搞清楚ꎬ 却想去使别人明白ꎬ “以
其昏昏使人昭昭”ꎬ 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而且ꎬ 孟子说得好: 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
鱼ꎬ 但却没有什么后患ꎮ 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ꎬ 越是努力ꎬ 越是后患无
穷ꎮ («梁惠王上») 如果是一位教师ꎬ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ꎬ 必然谬种流传ꎬ 误人
子弟ꎻ 如果是一位官员ꎬ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ꎬ 必然诬枉不正ꎬ 贻害他人ꎮ

尽心下: 介然用之ꎬ 茅塞顿开

孟子谓高子 [1] 曰: “ 山径之蹊 [2] 间ꎬ 介然 [3] 用之而成路ꎻ 为间 [4] 不用ꎬ 则


茅塞之矣ꎮ 今茅塞子之心矣ꎮ”

注释
[1] 高子: 齐国人ꎬ 孟子的学生ꎮ
[2] 径: 山路ꎮ 溪: 人行处ꎮ 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ꎮ
[3] 介然: 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ꎬ 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ꎮ
[4] 为间: 即 “ 有间” ꎬ 短时ꎬ 为时不久ꎮ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 “ 山坡间的小径ꎬ 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ꎻ 过一段时
间没有人去走它ꎬ 又会被茅草堵塞了ꎮ 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ꎮ”

评析
成语 “ 顿开茅塞” ꎬ 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ꎮ 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 ( « 三国
演义» 第三十八回) ꎬ 孟子开高子之茅塞ꎮ 假如你我的心被茅草塞住ꎬ 又请谁来
“ 顿开” 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罢ꎮ 好在ꎬ “ 其实本没有路ꎬ 走的人多了ꎬ 也便
成了路ꎮ” ( 鲁迅语) 心路也是一样ꎮ 多走走ꎬ 介然用之ꎬ “ 茅塞” 虽然不一定会
“ 顿开” ꎬ 但总会有开启的时候吧ꎮ 何况ꎬ “ 介然用之而成路” ꎬ 不被 “ 茅塞” 的
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啊ꎮ 子曰: “ 学而时习之ꎬ 不亦悦乎?” ( « 论语􀅰学而» ) “ 学
而时习之” 是不是心路的 “ 介然用之” 呢? 如果是ꎬ 那孔圣人是不是能够使你
151
国学经典导读

的 “ 茅塞” 顿开了呢?

尽心下: 再作冯妇

齐饥ꎮ 陈臻曰: “ 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 [1] ꎬ 殆不可复ꎮ”


孟子曰: “ 是为冯妇 [2] 也ꎮ 晋人有冯妇者ꎬ 善搏虎ꎬ 卒为善士ꎮ 则之野ꎬ 有
众逐虎ꎮ 虎负嵎 [3] ꎬ 莫之敢撄 [4] ꎮ 望见冯妇ꎬ 趋而迎之ꎮ 冯妇攘臂下车ꎮ 众皆
悦之ꎬ 其为士者笑之ꎮ”

注释
[1] 复为发棠: 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ꎮ 发: 打开ꎮ 棠: 地
名ꎬ 在今山东即墨南ꎮ 过去齐国灾荒时ꎬ 孟子曾劝过齐王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ꎬ
所以有此说ꎮ
[2] 冯妇: 人名ꎬ 姓冯 􀆰 名妇ꎮ
[3] 嵎 ( yú) : 山势弯曲险阻处ꎮ
[4] 撄 ( yīng) : 迫近ꎮ

译文
齐国遭饥荒ꎬ 陈臻对孟子说: “ 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
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ꎬ 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ꎮ”
孟子说: “ 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ꎮ 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ꎬ 善于打虎ꎬ 后来
成了善士ꎬ 不再打虎了ꎮ 有次他到野外去ꎬ 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ꎮ 那
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ꎬ 没有人敢去迫近它ꎮ 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ꎬ 连忙
跑过去迎 接 他ꎮ 冯 妇 挽 袖 伸 臂 地 走 下 车 来ꎬ 众 人 都 很 高 兴ꎬ 可 士 人 们 却 讥
笑他ꎮ”

评析
“ 再作冯妇” 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ꎬ 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ꎮ 难道孟子竟
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朱熹有个解释ꎬ 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ꎬ 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ꎬ
不愿意听他的话了ꎮ 而孟子也知道这个情况ꎬ 已准备离开齐国ꎬ 所以才有这种说
法ꎮ 可见ꎬ 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ꎬ 正如冯妇再次打虎ꎬ “ 再
作冯妇” 一样ꎬ 不再次去打虎吧ꎬ 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ꎮ 再次去打虎吧ꎬ 又
152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ꎬ 且为士人所讥笑ꎮ 孟子也是一样ꎬ 不再去劝齐王吧ꎬ


灾民的确需要救济ꎮ 再次去劝齐王吧ꎬ 明知他不会听ꎬ 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ꎬ
再去劝他ꎬ 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 何况ꎬ 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
劝齐王ꎬ 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ꎮ 权衡的结果ꎬ 还是不准备去
“ 再作冯妇” ꎮ
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妇的典故ꎬ 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ꎬ 一种
审时度势ꎮ 这正如孙奭疏 « 孟子» 说: “ 可为则从ꎬ 不可则凶ꎮ 言善见用ꎬ 得其
时也ꎬ 非时逆指ꎬ 犹若冯妇ꎮ 暴虎无已ꎬ 必有害也ꎮ” 这可以说是对孟子心态的
深刻揭示ꎮ 那么ꎬ 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就是要审时度势ꎬ 把握自己ꎬ 有价
值的事情一定要去做ꎮ

尽心下: 宝珠玉者ꎬ 殃必及身


孟子曰: “ 诸侯之宝三: 土地、 人民、 政事ꎮ 宝珠玉者ꎬ 殃必及身ꎮ”

译文
孟子说: “ 诸侯有三样宝: 土地、 人民和政事ꎮ 如果以珍珠美玉为宝ꎬ 灾祸
必定落到他身上ꎮ”

评析
一般人玩物丧志ꎬ 当政者玩物丧政ꎬ 诸侯玩物丧国ꎬ 天子玩物便丧失天下
了ꎮ 历史依据不胜枚举ꎬ 其中最典型的是 “ 假途伐虢” 的故事ꎮ 春秋时ꎬ 晋国
想吞并南边的虢国ꎬ 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ꎬ 所以ꎬ 一直未能得
手ꎮ 晋献公当政的时候ꎬ 大夫荀息向他献计ꎬ 请求用晋国最好的马和宝玉送给虞
国的国君ꎬ 以便向他借路去讨伐虢国ꎮ 献公有些舍不得ꎬ 荀息说: “ 只要向虞国
借到路ꎬ 这些宝物放在他那里就像放在我们国外的库房里一样? 今后还不是大王
您的ꎮ” 献公同意了ꎮ 于是ꎬ 荀息便带了宝物到虞国去借路ꎮ 贪图宝物的虞公一
见荀息送去的东西ꎬ 满心欢喜ꎬ 接了贵重礼物ꎬ 爱不释手ꎬ 不仅一口答应了荀息
的要求ꎬ 而且还主动提出自己先起兵作为先锋讨伐虢国ꎮ 大臣宫之奇以唇亡齿寒
的道理苦苦功谏ꎬ 虞公唯晋国的宝马和美玉是图ꎬ 根本听不进去ꎮ 结果ꎬ 晋国灭
了虢国ꎬ 军队在返回的路上又顺道突然袭击ꎬ 轻而易举地拿下了虞国ꎬ 活捉了虞
公回国ꎮ 原来送给虞公的宝马和美玉ꎬ 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回到了晋国ꎮ 这就是
“ 宝珠玉者ꎬ 殃必及身” 的活生生写照ꎮ
153
国学经典导读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ꎮ 当然不仅仅是诸侯国君值得注意ꎬ 就是一般的当政为


官者ꎬ 贪财宝好女色也是大忌ꎬ 弄不好就要惹出祸患来ꎮ 我们今天倡廉政、 反腐
败ꎬ 看那反腐败的成果展览ꎬ 腐败者不都是因为 “ 宝珠玉者ꎬ 殃必及身” ꎬ 弄得
个身败名裂ꎬ 遗恨终生吗? 所以ꎬ 还是清廉一点好啊!

尽心下: 小才招祸ꎬ 从政危险

盆成括 [1] 仕于齐ꎬ 孟子曰: “ 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ꎬ 门人问曰: “ 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 “ 其为人也小有才ꎬ 未闻君子之大道也ꎬ 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ꎮ”

注释
[1] 盆成括: 姓盆成ꎬ 名括ꎮ

译文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ꎬ 孟子说: “ 盆成括离死不远了!”
盆成括果然被杀ꎬ 学生问孟子说: “ 老师怎么知道盆成括将被杀呢?”
孟子回答说: “ 盆成括是个小聪明ꎬ 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大道理ꎬ 这是
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ꎮ”

评析
小聪明小有才气ꎬ 机智敏感过人ꎬ 但未能通达大的方面的道理ꎮ 因为小聪
明ꎬ 细微之处看得清楚ꎬ 算得精细ꎬ 往往察人之隐ꎬ 超人之先ꎮ 因为未能通达大
的方面的道理ꎬ 眼界不宽ꎬ 心胸狭窄ꎬ 眼里揉不进一粒砂子ꎬ 心中容不下一点不
平ꎬ 往往在小事上放不开ꎬ 丢不下ꎮ 所以ꎬ 锋芒毕露ꎬ 难得糊涂ꎬ 常常招人嫉
恨、 惹火烧身而自己还不知道ꎮ 这种人不从政已是不大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ꎬ 一
旦从政ꎬ 官场水深莫测ꎬ 自然倍加危险ꎮ 所以ꎬ 孟子能够预先知道盆成括有杀身
之祸ꎬ 而不幸真的被言中ꎮ 问题在于ꎬ 到底什么是 “ 君子之大道” 呢? 焦循
« 孟子正义» 说: “ 君子明足以察奸而仁义行之ꎬ 智足以面事而谦顺处之ꎬ 是为
大道也ꎮ” “ 明足以察奸” 和 “ 智足以成事” 都是必要的ꎬ 小聪明做得到ꎬ 大聪
明的 “ 君子” 也应该要做得到ꎬ 简言之ꎬ 聪明和敏感都是不错的ꎬ 关键在于处
理的方式大有讲究ꎮ 所谓 “ 仁义行之” ꎬ “ 谦顺处之” ꎬ 就是要有所涵养ꎬ 有所藏
敛ꎬ 小事上容得下、 放得开ꎬ 得饶人处且饶人ꎬ 不必一个钉子一个眼ꎬ 有时候甚
154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至要睁只眼闭只眼ꎬ “ 糊涂” 一点才好ꎮ


君子应力戒小聪明而修炼大家风度、 大雅风度ꎬ 宰相肚里能撑船ꎮ 这也就是
行 “ 君子之大道ꎮ” 从政者尤其需要如此ꎮ

尽心下: 言语之盗ꎬ 君子警惕


[1]
士未可以言而言ꎬ 是以言 之也ꎻ 可以言而不言ꎬ 是以不言 之也ꎬ 是
[2]
皆穿窬 之类也ꎮ

注释
[1] ( tiǎn) : 探取ꎬ 获取ꎮ
[2] 窬 ( yú) ꎬ 洞窟ꎮ 穿窬: 钻洞ꎮ

译文
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ꎬ 是用言语来套取人ꎻ 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ꎬ 是用
沉默来套取人ꎮ 都是钻洞爬墙的小偷行为ꎮ

评析
孔子也说过类 似 的 话: “ 可 与 言 而 不 与 之 言ꎬ 失 人ꎻ 不 可 与 之 言 而 与 之
言ꎬ 失言ꎮ 知者不失人ꎬ 亦不失言ꎮ” ( « 论语􀅰卫灵公» ) 同样是该说话与不
该说话的问题ꎬ 在孔子那里还只是 “ 失” ꎬ 属于智与不智的范畴ꎮ 可是ꎬ 到了
孟子这里 就 成 了 “ 话” ꎬ 属 于 仁 与 不 仁 的 范 畴 了ꎮ 这 是 有 时 代 发 展 因 素 在 内
的ꎮ 孟子时代ꎬ 游说风起ꎮ 摇唇鼓舌之士ꎬ 心术隐伏ꎬ 欺世盗名ꎬ 无异于窃人
财物ꎮ 孟子因此而深恶痛绝ꎬ 斥之为钻洞爬墙的贼ꎬ 与孔子所谴责的色厉内荏
者一样了ꎮ 口是祸之门ꎬ 舌是斩身刀ꎮ 说与不说ꎬ 颇费斟酌ꎬ 弄不好ꎬ 进退不
是人ꎮ 所以ꎬ 还是东 方 朔 那 “ 非 有 先 生” 的 四 个 字 深 中 肯 綮ꎮ 这 是 从 “ 说”
的一方面来看ꎮ 而我们既然知道当不当说有这些讲究ꎬ 知道有这种通过语言和
沉默来套取人的 “ 穿 窬 之 类” 存 在ꎬ 那 我 们 就 应 该 知 道ꎬ 这 种 “ 穿 窬 之 类”
的言语之盗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ꎬ 在我们的周围活动着ꎬ 一有机会ꎬ 就干那
钻洞爬墙的勾当ꎬ 钻你语言的洞ꎬ 爬你思想的墙ꎮ 所以ꎬ 我们一 定 要 提 高 警
惕ꎬ 严防这种专门以语言和沉默为手段来套取、 诱惑你的贼ꎮ 比如说ꎬ 当有人
居心叵测地来和你套近乎ꎬ 冠冕堂皇地来找你 “ 谈话” 时ꎬ 你就一定要警惕:
是不是那 “ 穿窬之类” 皮笑肉不笑地向你走过来了呢?
155
国学经典导读

尽心下: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孟子曰: “ 言近而指远者ꎬ 善言也ꎻ 守约而施博者ꎬ 善道也ꎮ 君子之言也ꎬ
不下带 [1] 而道存焉ꎻ 君子之守ꎬ 修其身而天下平ꎮ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所求于人者重ꎬ 而所以自任者轻ꎮ”

注释
[1] 带: 束腰的带子ꎮ 朱熹注: “ 古人视不下于带ꎬ 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
近处也ꎮ 举目前之近事ꎬ 而至理存焉ꎮ” 所以ꎬ 不下带指平常浅近的意思ꎮ

译文
孟子说: “ 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ꎬ 是善言ꎻ 操守简约而施予广博的ꎬ 是善
道ꎮ 君子的言语ꎬ 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ꎬ 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ꎻ 君子的操守ꎬ
从修养自身开始ꎬ 然后才使天下太平ꎮ 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
种ꎬ 却跑到别人的田里 去 除 草——— 要 求 别 人 很 多 很 严 格ꎬ 要 求 自 己 却 很 少 很
轻松ꎮ”

评析
“ 向外觅菩提ꎬ 总是痴顽汉ꎮ” 我们可千万不要把那种放弃自己田地不耕种ꎬ
却去别人田里除草的人当作了助人为乐、 大公无私的人啊! 耕云先生的禅学讲话
说: “ 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ꎬ 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ꎬ 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
子ꎬ 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话ꎬ 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ꎬ 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
的ꎬ 却去要求别人ꎮ” ( « 安祥集» ) 所以ꎬ 那种 “ 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的人其实
是没有注意看看自己田里有没有草ꎬ 而把眼睛盯在了别人的田地里ꎮ 看到别人的
田地里尽是草ꎬ 而自己的田地里全是大豆高粱ꎮ 所以才出现 “ 所求于人者重ꎬ
而所以自任者轻” 的情况ꎮ
实际上ꎬ 是 “ 瞒心昧己” 的人ꎬ 也就是孟老夫子所诊断出的病人ꎮ 没有病
的人则是先种自己的田ꎬ 求实务本ꎬ 然后才推己及人ꎬ 正己而后正人ꎬ “ 修其身
而天下平” ꎮ 回到儒学的基本内容上ꎬ 还是 « 大学» 的进修阶梯和孔子 “ 己所不
欲ꎬ 勿施于人’ ꎬ “ 己欲立而立人ꎬ 己欲达而达人” 的忠恕之道ꎮ

156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尽心下: 说大人ꎬ 则藐之

孟子曰: 说 [1] 大人ꎬ 则藐之ꎬ 勿视其巍巍然ꎮ 堂高数仞ꎬ 榱题 [2] 数尺ꎬ 我


得志ꎬ 弗为也ꎮ 食前方丈ꎬ 侍妾数百人ꎬ 我得志ꎬ 弗为也ꎮ 般乐饮酒ꎬ 驱骋田
猎ꎬ 后车千乘ꎬ 我得志ꎬ 弗为也ꎮ 在彼者ꎬ 皆我所不为也ꎻ 在我者ꎬ 皆古之制
也ꎮ 吾何畏彼哉?”

注释
[1] 说 ( shuì) : 向􀆺􀆺进言ꎮ
[2] 榱 ( cuī) 题: 也叫 “ 出檐” ꎬ 指屋檐的前端ꎮ

译文
孟子说: “ 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ꎬ 要藐视他ꎬ 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
在眼里ꎮ 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ꎬ 屋檐好几尺宽ꎬ 如果我得志ꎬ 并不屑于这些ꎻ 哪
怕他佳肴满桌ꎬ 侍奉的姬妾好几百ꎬ 如果我得志ꎬ 并不屑于这些ꎻ 哪怕他饮酒作
乐ꎬ 驰驱打猎ꎬ 随从车辆成百上千ꎬ 如果我得志ꎬ 并不屑于这些ꎮ 他所拥有的ꎬ
都是我不屑于有的ꎻ 我所希望的ꎬ 是古代的礼乐制度ꎮ 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评析
“ 指点江山ꎬ 激扬文字ꎬ 粪土当年万户侯ꎮ” ( 毛泽东 « 沁园春􀅰长沙» ) 这
种气势ꎬ 并非壮空胆ꎮ 其思想武器就在于 “ 在彼者ꎬ 皆我所不为也ꎮ” 哪怕你金
玉满堂ꎬ 哪怕你姬妾成群ꎬ 哪怕你随从如蚁ꎬ “ 不义而富且贵ꎬ 于我如浮云ꎮ”
( « 论语􀅰述而» ) 其实ꎬ 这也就是曾子所说的: “ 晋楚之富ꎬ 不可及也ꎮ 彼以其
富ꎬ 我以吾仁ꎻ 彼以其爵ꎬ 我以吾义ꎮ 吾何慊乎哉?” ( « 孟子􀅰公孙丑下» ) 有
了这种认识ꎬ 当然也就能 “ 说大人ꎬ 则藐之” 了ꎮ 更何况还有 “ 富贵不能淫ꎬ
贫贱不能移ꎬ 威武不能屈” ( « 滕文公下» ) 的浩然之气哩!
孟子论说气势磅礴ꎬ 气象恢宏ꎬ 与孔子迂徐舒缓、 从容不迫有所不同ꎬ 本章
就是一个典型范例ꎮ

尽心下: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曰: “ 养心莫善于寡欲ꎮ 其为人也寡欲ꎬ 虽有不存焉者ꎬ 寡矣ꎻ 其为人
也多欲ꎬ 虽有存焉者ꎬ 寡矣ꎮ”
157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孟子说: “ 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ꎮ 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ꎬ 即便本
性有所失去ꎬ 那也是很少的ꎻ 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ꎬ 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ꎬ 那也
是很少的了ꎮ”

评析
失去或保留的本性是什么? 就是 “ 人之初ꎬ 性本善” 的 “ 善” ꎮ 外物改变人
的本性ꎬ 感官之欲减损人的善心ꎮ 所以ꎬ 欲望太多的人ꎬ 往往利令智昏ꎬ 做了欲
望的奴隶ꎬ 其结果是 “ 欲望号街车” 不知驶向哪里ꎬ 失去控制ꎬ 坠入万劫不复
的深渊ꎮ 因此ꎬ 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欲望ꎬ 寡欲清心ꎮ 老子说: “ 见素
抱朴ꎬ 少私寡欲ꎮ” ( « 道德经» 第十九章) 孟子当然不是老子的学生ꎬ 在 “ 寡
欲” 的问题上也绝不会走得像老子那样远ꎬ 不会到 “ 禁欲” 的程度ꎮ 但在 “ 养
心莫善于寡欲” 的见解上有相通之处ꎮ 毕竟ꎬ 儒道两家并非在所有问题上都是
针锋相对的ꎮ

尽心下: 狂者、 狷者与好好先生


万章问曰: “ 孔子在陈曰: ‘ 盍归乎来! 吾党之小子狂简ꎬ 进取ꎬ 不忘其
初ꎮ’ [1] 孔子在陈ꎬ 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 “ 孔子 ‘ 不得中道而与之ꎬ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ꎬ 狷者有所不为
也’ ꎮ[2]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 不可必得ꎬ 故思其次也ꎮ”
“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 “ 如琴张 [3] 、 曾皙、 牧皮 [4] 者ꎬ 孔子之所谓狂矣ꎮ”
“ 何以谓之狂也?”
曰: “ 其志嘐嘐 [5] 然ꎬ 曰ꎬ ‘ 古之人ꎬ 古之人ꎮ’ 夷 [6] 考其行ꎬ 而不掩焉者
也ꎮ 狂者又不可得ꎬ 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ꎬ 是狷也ꎬ 是又其次也ꎮ 孔子曰:
‘ 过我门而不入我室ꎬ 我不憾焉者ꎬ 其惟乡原 [7] 乎! 乡原ꎬ 德之贼也 [8] ꎮ” ’
曰: “ 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 “ ‘ 何以是嘐嘐也? 言不顾行ꎬ 行不顾言ꎬ 则曰ꎬ ‘ 古之人ꎬ 古之人ꎮ’
行何为踽踽凉凉 [9] ? 生斯世也ꎬ 为斯世也ꎬ 善斯可矣ꎮ’ 阉然 [10] 媚于世也者ꎬ
是乡原也ꎮ”
万子曰: “ 一乡皆称原人焉ꎬ 无所往而不为原人ꎬ 孔子以为德之贼ꎬ 何哉?”
158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曰: “ 非之无举也ꎬ 刺之无刺也ꎬ 同乎流俗ꎬ 合乎污世ꎬ 居之似忠信ꎬ 行之


似廉洁ꎬ 众皆悦之ꎬ 自以为是ꎬ 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ꎬ 故曰 ‘ 德之贼’ 也ꎮ 孔
子曰: ‘ 恶似而非者: 恶莠 [11] ꎬ 恐其乱苗也ꎻ 恶佞ꎬ 恐其乱义也ꎻ 恶利口ꎬ 恐
其乱信也ꎻ 恶郑声ꎬ 恐其乱乐也ꎻ 恶紫ꎬ 恐其乱朱也ꎻ 恶乡原ꎬ 恐其乱德也ꎮ’
君子反经 [12] 而已矣ꎮ 经正ꎬ 则庶民兴ꎻ 庶民兴ꎬ 斯无邪慝矣ꎮ”

注释
[1] 孔子在陈曰: 见 « 论语􀅰公冶长» ꎬ 原文为: “ 子在陈曰: ‘ 归与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ꎬ 斐然成章ꎬ 不知所以裁之ꎮ’ ” 与万章所引略有不同ꎮ
[2] 孔子􀆺􀆺: 见 « 论语􀅰子路» ꎮ 原文和孟子这里所引一样ꎮ
[3] 琴张: 人名ꎬ 不详ꎮ
[4] 牧皮: 人名ꎬ 不详ꎮ
[5] 嘐嘐 ( xiāo) : 赵岐注: “ 志大言大者也ꎮ’ ”
[6] 夷: 平ꎮ 或说作语助词ꎬ 无义ꎮ
[7] 乡原: 也作 “ 乡愿” ꎮ 愿ꎬ 谨慎ꎮ 乡原指外貌忠诚谨慎ꎬ 实际上欺世盗
名的人ꎬ 也就是现代所谓 “ 老好人” 、 “ 好好先生” ꎮ
[8] 孔子曰: 这段话在 «论语􀅰阳货» 中只有 “子曰: ‘乡原ꎬ 德之贼也ꎮ’”
[9] 踽踽 ( jǔ) : 独行不进的样子ꎮ 凉凉: 淡薄ꎬ 冷漠ꎮ
[10] 阉: 指阉人ꎬ 即宦官ꎮ 阉然指像宦官那样巴结逢迎的样子ꎮ
[11] 恶莠: 莠ꎬ 秀而不实ꎬ 故字从秀ꎮ 穗形像狗尾ꎬ 故俗名狗尾ꎮ 其茎治
目痛ꎬ 故方士称为光明草、 阿罗汉草ꎬ 原野垣墙多生之ꎮ 苗叶似粟而小ꎬ 其穗亦
似粟ꎬ 黄白色而无实ꎬ 采茎筒盛ꎬ 以治目病ꎮ 恶莠之乱苗ꎬ 即此也ꎮ
[12] 反: 同 “ 返” ꎮ 经ꎬ 正常之道ꎮ
[13] 慝 ( tè) : 奸邪ꎮ

译文
万章问道: “ 孔子在陈国说: ‘ 何不归去呢! 我的那些学生们志大而狂放ꎬ
进取而不忘本ꎮ’ 孔子在陈国、 为什么思念鲁国的那些狂放之士呢?”
孟子说: “ 孔子 ‘ 得不到与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ꎬ 那就必然是和狂与
狷这两种人相交吧! 狂的人具有进取精神ꎬ 狷的人有所不为ꎮ’ 孔子难道不想和
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吗? 不能够得到ꎬ 所以只能求次一等的罢了ꎮ”
万章问: “ 请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狂放的人?”
159
国学经典导读

孟子说: “ 如琴张、 曾皙、 牧皮这些人ꎬ 就是孔子称为狂放的人ꎮ”


万章问: “ 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 孟子说: “ 他们志向很远大ꎬ 言语
很夸张ꎬ 嘴巴总是说 ‘ 古人呀! 古人呀!’ 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ꎬ 却不和言语
相合ꎮ 这种狂放之人如果也得不到ꎬ 那就和洁身自好的人相交往了ꎬ 这些洁身自
好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狷者ꎬ 是比狂者又次一等的人ꎮ 孔子说: ‘ 从我家门口经
过却不进到我的屋里来ꎬ 而我并不遗憾的ꎬ 那就只有好好先生了吧! 好好先生是
偷道德的贼ꎮ’ ”
万章问: “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好好先生呢?”
孟子说: “ 好好先生批评狂者说: ‘ 为什么这样志大言大呢? 言语不能够和
行为相照应ꎬ 行为不能够和言语相照应ꎬ 就只说 ‘ 古人呀! 古人呀!’ 又批评狂
者说: ‘ 为什么这样落落寡合呢? 生在这个世界上ꎬ 为这个世界做事ꎬ 只要好就
行了ꎮ’ 像宦官那样八面玲球、 四处讨好的人ꎬ 就是好好先生ꎮ”
万章说: “ 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ꎬ 他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老好人ꎬ 孔子
却认为他是偷道德的贼ꎬ 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 “是啊ꎬ 这种人ꎬ 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ꎬ 又举不出例证来ꎻ 你要指责他
却又好像无可指责ꎮ 他只是同流合污ꎬ 为人好像忠诚老实ꎬ 行为好像清正廉洁ꎬ 大家
都很喜欢他ꎬ 他自己也以为很不错ꎬ 但实际上ꎬ 他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合于尧舜之道ꎬ
所以说他是 ‘偷道德的贼’ꎮ 孔子说: ‘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厌恶杂草ꎬ 怕的
是它搞乱禾苗ꎻ 厌恶花言巧语ꎬ 怕的是它搞乱正义ꎻ 厌恶夸夸其谈ꎬ 怕的是它搞乱信
实ꎻ 厌恶郑国的乐曲ꎬ 怕的是它搞乱雅乐ꎻ 厌恶紫色ꎬ 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红色ꎻ 厌
恶好好先生ꎬ 怕的是他搞乱道德ꎮ’ 君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让一切回到正道罢了ꎮ
回到正道ꎬ 老百姓就会振作起来ꎻ 老百姓振作起来ꎬ 也就没有邪恶了ꎮ”

评析
狂者、 狷者毛病都很突出ꎬ 让人一眼可以看出ꎬ 没有迷惑性ꎬ 何况ꎬ 他们也
各有可取的一面ꎮ 好好先生却正好相反ꎬ 初看什么毛病也没有ꎬ 很得人心ꎬ 因而
具有极大的迷惑性ꎬ 实际上却是欺世盗名ꎮ 所以ꎬ 孔子说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
贼ꎬ 对其深恶痛绝ꎮ
通过本章ꎬ 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师生是如何 “ 祖述仲尼之音” 而加以发挥的ꎬ
本章不仅在内容方面把狂者、 狷者和好好先生这几种人集中在一起来加以比较ꎬ
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ꎬ 而且也具有儒家学说史的重要资料价值ꎬ 值
得引起我们的重视ꎮ
160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

尽心下: 谁来继承圣人的事业
孟子曰: “ 由尧舜至于汤ꎬ 五百有余岁ꎬ 若禹、 皋陶ꎬ 则见而知之ꎮ 若汤ꎬ
则闻而知之ꎮ 由汤至于文王ꎬ 五百有余岁ꎬ 若伊尹、 莱朱 [1] ꎬ 则见而知之ꎻ 若
文王ꎬ 则闻而知之ꎮ 由文王至于孔子ꎬ 五百有余岁ꎬ 若太公望、 散宜生 [2] ꎬ 则
见而知之ꎻ 若孔子ꎬ 则闻而知之ꎮ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ꎬ 百有余岁ꎬ 去圣人之世若
此其未远也ꎮ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ꎬ 然而无有乎尔ꎬ 则亦无有乎尔 [3] !”

注释
[1] 莱朱: 汤的贤臣ꎮ
[2] 散宜生: 文王贤臣ꎮ
[3] 然而无有乎尔ꎬ 则亦无有乎尔: 朱熹 « 集注» 引林氏的解释认为: 前
半句 “ 然而无有乎尔” 指没有 “ 见而知之” 者ꎻ 后半句 “ 则亦无有乎尔” 指五
百余岁之后更不会人 “ 闻而知之” 者了ꎮ 因此ꎬ 这是孟子对没有人继承孔子圣
人学说的忧虑ꎮ

译文
孟子说: “ 从尧舜到汤ꎬ 经历了五百多年ꎬ 像禹、 皋陶那样的人ꎬ 是亲眼看
见尧舜之道而继承的ꎻ 像汤ꎬ 则是听说尧舜之道而继承的人ꎮ 从商汤到周文王ꎬ
又有五百多年ꎬ 像伊尹、 莱朱那样的人ꎬ 是亲眼看见商汤之道而继承的ꎻ 像文
王ꎬ 则是听说商汤之道而继承的ꎮ 从周文王到孔子ꎬ 又是五百多年ꎬ 像太公望、
散宜生那样的人ꎬ 是亲眼看见文王之道而继承的ꎻ 像孔子ꎬ 则是听说文王之道而
继承的ꎮ 从孔子到现在ꎬ 一百多年ꎬ 离开圣人在世的年代像这样的不远ꎬ 距离圣
人的家乡像这样的近ꎬ 但是却没有亲眼看见圣人之道而继承的人了ꎬ 以后恐怕也
没有听说圣人之道而继承的人了吧!”

评析
这是 « 孟子» 全书收尾的一章ꎬ 编 « 孟子» 的人把这一章编在这里ꎬ 是很
有深意的ꎮ 一方面ꎬ 本章从 “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ꎬ 其间必有名世者” ( « 公孙五
下» ) 的观点出发ꎬ 历述过去时代那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圣贤ꎬ 形成了一个世代
相传的 “ 道统” ꎻ 另一方面ꎬ 孟子感叹孔子以来没有众望所归的继承者ꎬ 对圣人
的事业、 圣贤的道统将会中断流露了深深的忧虑ꎮ
161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 « 大学» 与 « 礼记» 的关系ꎬ 理解 « 大学»
的总体思想ꎮ
2􀆰 了解 “ 大学” 之所指ꎬ 理解 “ 大学” 乃领悟圣贤
之道的境界ꎬ 非小学技艺ꎮ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 大学» 相关问题

一、 « 大学» 之单行
« 大学» 原是小戴 « 礼记» ( 西汉末戴圣所传) 中的
第四十二篇ꎬ 自汉到唐ꎬ 从未单独刊行ꎮ 北宋仁宗天圣八
年ꎬ 赐进士王拱辰 « 大学» 篇一轴ꎬ 自是以后ꎬ 凡是考
试及第的ꎬ 必定赏赐 « 儒行» 篇ꎬ 或 « 中庸» 、 « 大学» ꎬ
于是 « 大学» 遂有单行本ꎮ 而为 « 大学» 单行本作注的ꎬ
有喻樗 ( chū) 的 « 大 学 解 » 、 司 马 光 的 « 大 学 广 义 »
等ꎬ 可是原书均已不传ꎮ 到了南宋ꎬ 为 « 大学» 作注的ꎬ
163
国学经典导读

日益增多ꎬ 只是这些书ꎬ 如今多半都是有目无书ꎮ 唯有朱熹采辑河南二程 ( 程


颢、 程颐) 夫子之说ꎬ 附以己意ꎬ 补其阙略ꎬ 作 « 大学章句» ꎬ 并与 « 中庸» 、
« 论语» 、 « 孟子» 合为 « 四书» ꎬ 风行海内ꎬ 流传于世ꎮ 元仁宗以后的科举考
试ꎬ 明定采用ꎬ 于是便成为显学了ꎮ

二、 朱熹的版本
朱熹的 « 大学章句» 与 « 礼记» 的本子内容次序不同ꎬ 是朱熹自己改订的ꎮ
« 礼记» 的本子不分 “ 经” 和 “ 传” ꎬ 朱熹则分别为 “ 经” 一章、 “ 传” 十章ꎬ
而且次序也有些更动ꎮ 这种做法ꎬ 虽然引起后儒的一些非议ꎬ 然而其书能流传千
古ꎬ 为世人所接受ꎬ 其价值也是不容抹煞的ꎮ 王夫之 « 礼记章句» 云: “ « 大学»
一书ꎬ 有郑氏 « 礼记» 传本ꎬ 其次序倒乱ꎬ 朱子因程子所定而更为此篇ꎮ 盖诸
经之传ꎬ 皆有错阙ꎬ 而 « 礼记» 为尤甚􀆺􀆺是篇案圣经之文ꎬ 以审为学之次第ꎬ
令学者晓然于穷理尽性、 守约施博之道ꎬ 可谓至矣ꎮ 愚谓十传之文ꎬ 鳞次栉比ꎬ
意得而理顺ꎬ 即令古之为传者ꎬ 参差互发ꎬ 不必皆如此ꎬ 而其命意ꎬ 则实有然
者ꎮ 得朱子为之疏通而连贯之ꎬ 作者之意ꎬ 实有待以益明ꎬ 是前此未然而防于朱
子ꎬ 固无不可之有ꎮ 况 « 礼记» 之流传舛误ꎬ 郑氏亦屡有厘正而不仅此乎!”
王夫之的意思是 « 礼记» 传本颇多次序倒乱舛误ꎬ 郑玄注解时已有改定ꎬ
郑氏可以做ꎬ 朱子未尝不可以做ꎮ 而且朱子改定后ꎬ 分 “ 经” 一章、 “ 传” 十
章ꎬ “ 经” 为全篇的纲领ꎬ 是主旨所在ꎻ “ 传” 是将 “ 经” 的主旨ꎬ 逐条发挥申
论ꎮ 文字鳞次栉比ꎬ 联系贯通ꎬ 意得理顺ꎬ 不仅不违背古人的意旨ꎬ 反而使意旨
更加明白而通晓ꎮ 这就是何以朱子的 « 大学章句» 一出ꎬ 世人皆奉为圭臬的主
要原因ꎮ

三、 大学的作者
« 大学» 一篇的作者ꎬ 说者不一ꎬ 程子以为是孔子的遗书ꎬ 朱子则以 « 大
学» 的 “ 经” ꎬ 是孔子说的ꎬ 曾子记述的ꎻ “ 传” 是曾子的意思ꎬ 曾子的门人所
记的ꎮ 朱子在 « 大学或问» 中说: “ 正经辞约而礼备ꎬ 言近而指远ꎬ 非圣人不能
及也ꎮ”

第二节 « 大学» 原著导读

大学 [1] 之道ꎬ 在明明德 [2] ꎬ 在亲民 [3] ꎬ 在止于至善 [4] ꎮ 知止而后有定 [5] ꎬ
164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定而后能静ꎬ 静而后能安ꎬ 安而后能虑ꎬ 虑而后能得ꎮ 物有本末 [6] ꎬ 事有终始ꎮ


知所先后 [7] ꎬ 则近道矣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ꎬ 先治其国 [8] ꎮ 欲治其国者ꎬ 先齐其家 [9] ꎮ 欲齐其
家者ꎬ 先修其身 [10] ꎮ 欲修其身者ꎬ 先正其心 [11] ꎮ 欲正其心者ꎬ 先诚其意 [12] ꎮ
欲诚其意者ꎬ 先致其知 [13] ꎮ 致知在格物 [14] ꎮ 物格而后知至 [15] ꎬ 知至而后意
诚ꎬ 意诚而后心正ꎬ 心正而后身修ꎬ 身修而后家齐ꎬ 家齐而后国治ꎬ 国治而后天
下平ꎮ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16] ꎬ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7] ꎮ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ꎮ
其所厚者薄 [18] ꎬ 而其所薄者厚ꎬ 未之有也 [19] ꎮ

注释
[1] 大学: 大ꎬ 旧音泰ꎬ 今读如字ꎮ 与小学相对而言ꎮ 古代八岁入小学ꎮ
学习 “ 洒扫应对进退ꎬ 礼乐射御书数” ꎬ 十五岁入大学ꎬ 学习 “ 穷理正心ꎬ 修己
正人” ꎮ
[2] 明德: 人所与生俱来的正大光明的德性ꎮ
[3] 亲民: 亲ꎬ 新ꎮ 即革新ꎬ 自新ꎮ 新民ꎬ 使人弃旧图新ꎮ
[4] 至善: 朱熹认为是 “ 事理当然之极也” ꎬ 意为当然事理的极点ꎮ
[5] 知止而后有定ꎬ 定而后能静ꎬ 静而后能安ꎬ 安而后能虑ꎬ 虑而后能得:
止ꎬ 所应停止的地方ꎬ 目的地ꎮ 定ꎬ 确定的方向ꎮ 静ꎬ 心不妄动ꎮ 安ꎬ 心神安
定ꎮ 虑ꎬ 处事精详ꎮ 得ꎬ 得其所止ꎮ
[6] 物有本末ꎬ 事有终始: 本末ꎬ 根本与枝末ꎬ 朱熹认为ꎬ 本末指 “ 明德”
和 “ 新民” ꎮ 终始ꎬ 开始和终结ꎬ 朱熹认为ꎬ 终始指 “ 知止” 和 “ 能得” ꎮ
[7] 知所先后ꎬ 则近道矣: 先后ꎬ 根本和开始为先ꎬ 也即 “ 明德” 和 “ 知
止” 为先ꎻ 枝末和终结为后ꎬ 也即 “ 新民” 和 “ 能得” 为后ꎮ
[8]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ꎬ 先治其国治: 治ꎬ 使动用法ꎬ 使􀆺􀆺 安定ꎮ
国ꎬ 指诸侯的封国ꎮ
[9] 先齐其家: 齐ꎬ 使动用法ꎬ 使􀆺􀆺齐ꎮ 家ꎬ 指大夫的封地ꎮ
[10] 先修其身: 修ꎬ 使动用法ꎬ 使􀆺􀆺修ꎮ 身ꎬ 自身ꎬ 自己ꎮ
[11] 先正其心: 正ꎬ 使动用法ꎬ 使􀆺􀆺正ꎮ 心ꎬ 心思ꎬ 思想ꎮ
[12] 先诚其意: 诚ꎬ 使动用法ꎬ 使􀆺􀆺诚ꎮ 意ꎬ 心意ꎬ 情感ꎮ
[13] 先致其知: 致ꎬ 使动用法ꎬ 使􀆺􀆺致ꎮ 知ꎬ 知识ꎮꎬ
[14] 致知在格物: 格物ꎬ 研究事物的道理ꎮ
[15] 物格而后知至: 而后ꎬ 然后ꎬ 以后ꎮ 至ꎬ 到来ꎬ 此处指得到ꎮ
165
国学经典导读

[16] 自天子以至庶人: 天子ꎬ 古代的最高统治者ꎬ 自以为受命于天ꎬ 故称


天子ꎮ 庶人ꎬ 平民百姓ꎮ 庶ꎬ 多ꎮ
[17]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ꎬ 一切、 都是ꎮ 本ꎬ 根本ꎮ
[18] 其所厚者薄: 所厚者ꎬ 应当重视的ꎮ 薄ꎬ 轻视ꎮ
[19] 未之有也ꎬ 宾语前置ꎬ 即 “ 未有之也” ꎮ

译文
大人之学的道理ꎬ 就在于阐明光明的特性ꎬ 在于亲爱老百姓ꎬ 在于达到美善
的最高境界ꎮ 知道善之所在ꎬ 才能有确定的努力的方向ꎻ 有了确定的努力的方
向ꎬ 内心才能平静ꎻ 内心平静才能心灵安适ꎻ 心灵安适才能思虑周详ꎻ 思虑周详
才能有所收获ꎮ 万物都是有本有末的ꎬ 每件事情都是有终有始的ꎬ 懂得了先后秩
序ꎬ 就接近于大学的本质了ꎮ
古代要把光明的特性阐明给天下之人ꎬ 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诸侯国ꎮ 要治理
好自己的诸侯国ꎬ 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ꎮ 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ꎬ 首先要培养
自身的品德ꎮ 要培养自身的品德ꎬ 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ꎮ 要端正自己的心态ꎬ
首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ꎮ 想要自己意念真诚ꎬ 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知识ꎮ 要获得知
识ꎬ 就要推究事物的原理ꎮ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ꎬ 才能彻底地了解事物ꎮ 彻底地了
解事物ꎬ 然后意念才能诚实ꎮ 意念诚实了ꎬ 内心才能端正ꎮ 内心端正了ꎬ 身心才
能得到好的修养ꎮ 自我修养好了ꎬ 家庭才能治理得井井有条ꎮ 家庭条理有序了ꎬ
才能治理好一个诸侯国ꎮ 小国治理好了ꎬ 就能平定天下ꎮ 从天子到百姓ꎬ 一切都
要以修养自身为根本ꎮ 自身修养这个根本没做好ꎬ 却要齐家、 治国、 平天下ꎬ 那
是不可能的ꎮ 正如我所厚待的人疏远我ꎬ 我所疏远的人却厚待我ꎬ 这是不会有
的事ꎮ

评析
本章是 « 大学» 的第一章ꎬ 也是大学的总纲ꎮ 朱熹集注说本章为经ꎬ 盖孔
子之言而曾子述之ꎮ 其后为传十章ꎬ 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ꎮ
首章说了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是 “ 天下平” ꎬ 即实现天下太平ꎮ 而要实现天
下太平ꎬ 就必须 “ 明明德” 、 “ 亲民” 、 “ 止于至善” ꎬ 而要做到 “ 明明德” 、 “ 亲
民” 、 “ 至于至善” ꎬ 就必须 “ 格物” 、 “ 致知” 、 “ 诚意” 、 “ 正心” 、 “ 修身” 、 “ 齐
家” 、 “ 治国” ꎬ 直至 “ 天下平” ꎮ 所以本章奠定了 « 大学» 的理论基础ꎬ 构建了
“ « 大学» 的基本 框 架ꎬ 要 理 解 « 大 学» 的 宗 旨ꎬ 就 必 须 理 解 « 大 学» 的 第
166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一章ꎮ

1􀆰 « 康诰» 曰: “ 克明德ꎮ” [1] « 大甲» 曰: “ 顾 天之明命ꎮ” [2] « 帝典»


曰: “ 克明峻德ꎮ” [3] 皆自明也 [4] ꎮ

注释
[1] « 康诰» 曰: “ 克明德ꎮ” : « 康诰» ꎬ « 尚书» 中的一篇ꎬ 是周公告诫康
叔治理卫国的诰词ꎮ 主要强调尚德慎罚、 敬天爱民的道理ꎮ 克ꎬ 能够ꎮ
[2] « 大甲» 曰: “ 顾 天之明命ꎮ” : « 大甲» ꎬ 又作 « 太甲» ꎬ « 尚书» 中
的篇名ꎬ 是伊尹教导太甲的训辞ꎮ 顾ꎬ 回头看ꎬ 引申为注目ꎬ 重视ꎬ 顾念ꎮ
( shì) ꎬ “ 是” 的古字ꎮ 明命ꎬ 意即 “ 明德” ꎬ 光明正大的德性ꎮ
[3] « 帝典» 曰: “ 克明峻德ꎮ” : « 帝典» ꎬ 又名 « 尧典» ꎬ « 尚书» 中的篇
名ꎬ 是后代史官追述尧的事迹的史书ꎮ 峻ꎬ 高、 大ꎮ 峻德ꎬ 亦即 “ 明德” ꎮ
[4] 皆自明也: 自明ꎬ 自明己德ꎬ 即自己彰明自己的德性ꎮ

译文
« 康诰» 里说: “ 弘扬光明的品德ꎮ” « 太甲» 里说: “ 念念不忘上天赋予的
光明禀性ꎮ” « 帝典» 说: “ 弘扬崇高的品德ꎮ” 这些都是说要弘扬本性中光明正
大的品德ꎮ

评析
本章援引 « 尚书» 中的名篇ꎬ 以周公、 伊尹的名言和帝尧的典型事迹ꎬ 说
明 “ 明明德” 的重要性ꎮ 由于周公、 伊尹和帝尧都是儒家推崇的圣人ꎬ 所以他
们的言行极具说服力ꎮ

2􀆰 汤之 « 盘铭» 曰: “ 苟日新ꎬ 日日新ꎬ 又日新ꎮ[1] ” « 康诰» 曰: “ 作新


民ꎮ[2] ” « 诗» 曰: “ 周虽旧邦ꎬ 其命维新ꎮ[3] ”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4] ꎮ

注释
[1] 汤之 « 盘铭» 曰: “ 苟日新ꎬ 日日新ꎬ 又日新ꎮ” : 汤ꎬ 即成汤ꎬ 商朝
的开国君王ꎮ 盘ꎬ 指商汤的洗澡用具ꎮ 铭ꎬ 铭刻ꎬ 铭文ꎮ 盘铭ꎬ 指刻在器物上用
来警戒自己的铭文ꎮ 新ꎬ 本义指洗澡以除去身上的污垢ꎬ 引申为通过修行使自己
167
国学经典导读

的心灵焕然一新ꎮ
[2] « 康洁» 曰: “ 作新民ꎮ” : 作ꎬ 鼓舞、 振作ꎮ 新民ꎬ 自新之民ꎮ
[3] « 诗» 曰: “ 周虽旧邦ꎬ 其命惟新ꎮ” : « 诗» ꎬ 指 « 诗经􀅰大雅􀅰文王» ꎮ
周ꎬ 文王的封国ꎮ 周本为商王的诸侯ꎬ 所以说 “ 旧邦” ꎮ 其命指周所秉受的天
命ꎮ 惟新ꎬ 革新ꎻ 惟ꎬ 句中语助词ꎬ 无义ꎮ
[4]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是以ꎬ 以是ꎬ 因此ꎮ 君子ꎬ 此处指能自新新
民的人ꎮ 无所不用其极ꎬ 没有不追求达到 “ 至善” 境界的ꎮ

译文
成汤在 « 盘铭» 上刻上铭文: “ 如果今日能使此盘焕然如新ꎬ 就应该使它天
天焕然如新ꎬ 并一直保持下去ꎮ” « 康诰» 里说: “ 激励世人去垢显新ꎮ” « 诗经»
里说ꎬ “ 周朝之所以能存留到现在ꎬ 其关键就在于能够时时保持着焕然一新的面
貌ꎮ” 所以君子无处不追求完善以使光明的品质得到彰显ꎮ

评析
本章引经据典ꎬ 如 « 盘铭» 上的箴言ꎬ « 康诰» 中周公告诫康叔的名言ꎬ 以
及 « 诗经» 上的句名ꎬ 阐明 “ 新民” 对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非常重要的道理ꎮ

3􀆰 « 诗» 云: “ 邦畿千里ꎬ 惟民所止ꎮ” [1] « 诗» 云: “ 缗蛮黄鸟ꎬ 止于丘


隅ꎮ” [2] 子曰: “ 于止ꎬ 知其所止ꎬ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 « 诗» 云: “ 穆穆文
王ꎬ 於缉 熙 敬 止!” [4] 为 人 君ꎬ 止 于 仁ꎻ[5] 为 人 臣ꎬ 止 于 敬ꎻ[6] 为 人 子ꎬ 止 于
孝ꎻ[7] 为人父ꎬ 止于慈ꎻ[8] 与国人交ꎬ 止于信ꎮ « 诗» [9] 云: “ 瞻彼淇澳 [10] ꎬ 菉竹
猗猗ꎮ 有斐君子ꎬ 如切如磋ꎬ 如琢如磨 [11] ꎮ 瑟兮 兮ꎬ 赫兮喧兮ꎮ[12] 有斐君
子ꎬ 终不可 兮 [13] !” 如切如磋者ꎬ 道学也ꎻ[14] 如琢如磨者ꎬ 自修也ꎻ[15] 瑟兮
兮者ꎬ 恂栗也ꎻ[16] 赫兮喧兮者ꎬ 威仪也ꎻ[17] 有斐君子ꎬ 终不可 兮者ꎬ 道盛
德至善ꎬ 民之不能忘也ꎮ « 诗» 云: “ 於戏! 前王不忘ꎮ” [18]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
亲ꎬ [19]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20]
ꎬ 此以没世不忘也ꎮ

注释
[1] « 诗云» : “ 邦畿千里ꎬ 惟民所止ꎮ” : « 诗» ꎬ 指 « 诗经􀅰商颂􀅰玄鸟» ꎮ
邦畿: 古代天子都城及其周围的郊区ꎮ 所居ꎬ 所住的地方ꎮ
[2] « 诗» 云: “ 绵蛮黄鸟ꎬ 止于丘隅ꎮ” : « 诗» ꎬ 指 « 诗经􀅰小雅􀅰绵蛮» ꎮ
168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绵蛮ꎬ 鸟鸣声ꎮ 止ꎬ 止栖ꎮ 丘隅ꎬ 山丘的一角ꎮ


[3] 于止ꎬ 知其所止ꎬ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于止ꎬ 对于息的地方来说ꎮ 所
止ꎬ 所止息的地方ꎮ 可以ꎬ 何以ꎬ 为什么ꎮ
[4] « 诗云» : “ 穆穆文王ꎬ 於缉熙敬止ꎮ” : « 诗» ꎬ 指 « 诗经􀅰大雅􀅰文
王» ꎮ 穆穆ꎬ 形容文王的仪容庄严肃穆的样子ꎮ 於ꎬ 赞美之辞ꎮ 缉ꎬ 继续ꎮ 熙ꎬ
光明ꎮ 敬止ꎬ 无所不敬ꎬ 止其所止ꎮ
[5] 为人君ꎬ 止于仁: 作为人君ꎬ 居于仁爱ꎮ
[6] 为人臣ꎬ 止于敬: 作为人臣ꎬ 居于诚敬ꎮ
[7] 为人子ꎬ 止于孝: 作为子女ꎬ 居于孝顺ꎮ
[8] 为人父ꎬ 止于慈: 作为父亲ꎬ 居于慈爱ꎮ
[9] « 诗» : 指 « 诗经􀅰卫风􀅰淇澳» ꎮ
[10] 猗猗 ( yī) : 美盛的样子ꎮ
[11] 有斐君子ꎬ 如切如磋ꎬ 如琢如磋: 有斐ꎬ 有ꎬ 形容词词头ꎮ 斐ꎬ 文采
焕然的样子ꎮ 切ꎬ 用刀锯切割ꎮ 琢ꎬ 用椎凿雕琢ꎮ 朱熹说: “ 皆裁物使成形质
也ꎮ” 磋ꎬ 用 钖打磨ꎮ 磨ꎬ 以沙石打磨ꎮ 朱熹说: “ 皆治物使其滑泽也ꎮ” 加工
骨角ꎬ 要切而磋ꎻ 加工玉石ꎬ 要琢而磨ꎮ
[12] 瑟兮 兮ꎬ 赫兮喧兮: 瑟ꎬ 严密的样子ꎮ ꎬ 武毅的样子ꎮ 赫喧ꎬ 显
著盛大的样子ꎮ
[13] 终不可 兮: ꎬ 忘记ꎮ
[14] 如切如磋者ꎬ 道学也: 道ꎬ 言ꎬ 说ꎮ 学ꎬ 朱熹说 “ 学” 是 “ 讲习讨论
之事” ꎬ 即做学问ꎮ
[15] 如琢如磨者ꎬ 自修也: 反省体察自己ꎮ
[16] 瑟兮 兮 者ꎬ 恂 慄 也: 恂 慄ꎬ 因 恐 惧 而 发 抖ꎬ 此 处 指 君 子 戒 惧 的
样子ꎮ
[17] 赫兮喧兮者ꎬ 威仪也: 威仪ꎬ 威严仪容ꎮ
[18] « 诗» 云: “ 於戏! 前王不忘ꎮ” : « 诗» ꎬ 指 « 诗经􀅰周颂􀅰烈文» ꎮ 於
戏 ( wūhū) : 同 “ 呜呼” ꎬ 叹词ꎮ 前王ꎬ 指文王、 武王ꎮ
[19]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贤其贤ꎬ 尊重贤人ꎬ 前边的 “ 贤” 用作动词ꎬ
意动用法ꎮ 后边的 “ 贤” 用作名词ꎬ 贤人ꎮ 亲其亲ꎬ 亲近亲人ꎬ 前边的 “ 亲”
用作动词ꎬ 后边的 “ 亲” 用作名词ꎮ
[20]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乐其乐ꎬ 享受快乐ꎬ 前一 “ 乐” 字用作动词ꎬ
意动用法ꎬ 后一 “ 乐” 字用作名词ꎬ 快乐ꎮ 利其利ꎬ 获得利益ꎬ 前一 “ 利” 字
169
国学经典导读

用作动词ꎬ 得利ꎮ 后一 “ 利” 字用作名词ꎬ 利益ꎮ

译文
« 诗经» 里说: “ 京都周围千里之内ꎬ 都是百姓向往居住的地方ꎮ” « 诗经»
又说 “ 绵蛮之声的黄鸟ꎬ 栖息在山丘的一隅ꎮ” 孔夫子说: “ 连黄鸟都知道它该
栖息在什么地方ꎬ 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儿吗?” « 诗经» 说: “ 品德高尚的文王ꎬ
为人光明磊落ꎬ 做事庄重谨慎ꎮ” 做国君的关键是做到仁义ꎻ 做臣子的关键是做
到恭顺ꎻ 做子女的关键是做到孝顺ꎻ 做父亲的关键做到慈爱ꎻ 与周围人交往的关
键是讲究信用ꎮ « 诗经» 说: “ 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ꎬ 翠竹郁郁葱葱ꎮ 文质彬彬
的君子ꎬ 不断切磋ꎬ 反复琢磨ꎮ 他开朗而庄重ꎬ 仪表堂堂ꎮ 这样的君子ꎬ 真是令
人难忘!” 这里所说的 “ 不断切磋” ꎬ 是指求道的态度ꎻ “ 反复琢磨” ꎬ 是指自我
修炼的精神ꎻ 说他 “ 开朗而庄重” ꎬ 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ꎻ 说他 “ 仪表堂
堂” ꎬ 是指他非常威严ꎻ 说 “ 这样一个君子ꎬ 可真是令人难忘啊!” 是指由于他
品德非常高尚ꎬ 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ꎬ 所以使人难以忘怀ꎮ « 诗经» 说: “ 啊啊ꎬ
前代的圣君真使人难忘啊!” 这是因为明君圣贤能够以前代的圣君王为榜样ꎬ 尊
重其应该尊重的ꎬ 亲近其应该亲近的ꎬ 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ꎬ 享受到他们能够
享受的ꎬ 获得其能够获得的ꎮ 所以虽然前代圣君已经去世ꎬ 但大家还是不会忘
记他ꎮ

评析
本章阐明 “ 止于至善” ꎮ 引用 « 诗经» 成句ꎬ 由远至近ꎬ 由鸟到人ꎬ 由平民
百姓到天子ꎬ 都要 “ 止于至善” ꎮ 具体来讲ꎬ 就是 “ 为人君ꎬ 止于仁ꎻ 为人臣ꎬ
止于敬ꎻ 为人子ꎬ 止于孝ꎻ 为人父ꎬ 至于慈ꎻ 与国人交ꎬ 至于信ꎮ” 这些品行的
养成ꎬ 都要经过 “ 如切如磋ꎬ 如琢如磨” 的学习修炼的过程ꎮ 只有上至天子ꎬ
下至平民的人都 “ 止于至善” ꎬ 那么便会出现 “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ꎬ 小人乐其
乐而利其利” 的良好的社会秩序ꎬ 那么也就达到 “ 天下平” 的目的了ꎮ

4􀆰 子曰: “ 听讼ꎬ 吾犹人也ꎬ 必也使无讼乎!” [1]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2] ꎬ 大


畏民志 [3] : 此谓知本ꎮ

注释
[1] 子曰: “ 听讼ꎬ 吾犹人也ꎬ 必也使无讼乎?” 这段话出自 « 论语􀅰颜
170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渊» ꎮ 子ꎬ 指孔子ꎮ 听 讼ꎬ 审 案ꎮ 犹 人ꎬ 跟 别 人 一 样ꎬ 犹ꎬ 如 同ꎮ 无 讼ꎬ 没 有
诉讼ꎮ
[2]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无情者ꎬ 无实之人ꎬ 情ꎬ 实ꎬ 即隐瞒真实情况的
人ꎮ 尽其辞ꎬ 尽其虚诞之辞ꎬ 即巧言辩说ꎮ
[3] 大畏民志: 使民心畏服ꎮ

译文
孔夫子说: “ 我听取诉讼审理案子ꎬ 也和别人一样ꎬ 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
生ꎮ”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ꎬ 相互指责ꎬ 使人心畏服ꎬ 不敢随便搬
弄是非ꎮ 这就叫懂得了根本ꎮ

评析
这一章引用孔子的话ꎬ 阐明本末之间的关系ꎮ 孔子说: “ 听讼ꎬ 吾犹人也ꎬ
必也使无讼乎!” 怎么才能做到 “ 无讼” 呢? 首先要做到 “ 明明德” ꎬ 只有做到
“ 明明德” ꎬ 才能做到 “ 新民” ꎮ 也只有使民自新ꎬ 才能 “ 大畏民志” ꎮ 只要做到
使百姓心存敬畏ꎬ “ 故不待听而自无也” ꎮ

5􀆰 此谓知本 [1] ꎬ 此谓知之至也 [2] ꎮ

注释
[1] 程子曰: “ 此为衍文ꎮ” 程颐、 朱熹都认为此句是因上而行ꎬ 当删ꎮ
[2] 此句上阙文ꎬ 这应该是结束语ꎮ

译文
这就叫懂得了根本ꎬ 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境界ꎮ

[朱熹注] 右传之五章ꎬ 盖释格物致知之义ꎬ 而今亡矣ꎮ ( 此章旧本通下章ꎬ


误在经文之下ꎮ) 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1] ꎬ 言欲致
吾之知ꎬ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2] ꎮ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ꎬ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ꎬ
惟于理有未穷ꎬ 故其知有不尽也ꎮ 是以大学始教ꎬ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ꎬ 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ꎬ 以求至乎其极ꎮ 至于用力之久ꎬ 而一旦豁然贯通焉ꎬ 则
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ꎬ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3] ꎮ 此谓物格ꎬ 此谓知之
171
国学经典导读

至也 [5] ꎮ”

注释
[1]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至 “ 此谓物格” ꎬ 是朱熹根据程颐的观点所作的
补传ꎬ 原文久佚ꎮ 朱熹认为这一章应该是 “ 释格物致知之义” ꎮ
[2]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即物ꎬ 接触事物ꎬ 即ꎬ 走近ꎬ 接触ꎮ
[3]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全体大用ꎬ 本体和功用ꎮ
[4] 此谓知之至也: 这一句是原文的最后一句ꎬ 是对原文的概括ꎮ

评析
朱熹认为本章 “ 盖释格物致知之义ꎬ 而今亡矣” ꎬ 便根据程颐的思想进行补
传ꎮ 朱熹虽补ꎬ 但并不列为原文ꎬ 反映他治学的严谨ꎬ 非一般宋儒之篡改经典ꎮ
朱熹所作的补传反映了朱熹的认识论ꎮ 朱熹认为ꎬ “ 欲致吾之知ꎬ 在即物而穷其
理也” ꎬ 就是说要获得知识ꎬ 就必须接触事物而穷尽其中的道理ꎬ 因为 “ 人心之
灵莫不有知ꎬ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ꎬ 人心都有认知事物的能力ꎬ 天下之物都蕴
含着世间的道理ꎬ 所以只要人们 “ 用力之久ꎬ 而一旦豁然贯通ꎬ 则众物之表里
精粗无不到ꎬ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ꎬ 就是说ꎬ 只要人们持之以恒ꎬ 研究
天下万事万物ꎬ 最终会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ꎮ 这一过程ꎬ 就叫做 “ 格物” ꎬ 这一
结果ꎬ 就叫做致知ꎮ

6􀆰 所谓诚其意者 [1] ꎬ 毋自欺也ꎮ 如恶恶臭ꎬ 如好好色 [2] ꎬ 此之谓自谦 [3] ꎮ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 ꎮ 小人闲居为不善ꎬ 无所不至ꎬ 见君子而后厌然ꎬ 掩其不
善ꎬ 而著其善ꎮ 人之视己ꎬ 如见其肺肝然ꎬ 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ꎬ 形于外 [7] ꎬ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ꎮ 曾子 [8] 曰: “ 十目所视ꎬ 十手所指ꎬ 其严乎 [9] !” 富润屋ꎬ
德润身ꎬ 心广体胖 [10] ꎬ 故君子必诚其意ꎮ

注释
[1] 所谓诚其意者ꎬ 毋自欺也: 诚ꎬ 使动用法ꎬ 诚其意ꎬ 使其意诚实ꎮ 自
欺ꎬ 即 “ 欺自” 的倒装ꎬ 欺骗自己ꎮ
[2] 如恶恶臭ꎬ 如好好色: 臭 ( xiù) ꎬ 气味ꎬ 恶 ( è) 臭ꎬ 不好的气味ꎮ 恶
( wù) 恶臭ꎬ 厌恶不好的气味ꎮ 色ꎬ 容貌ꎬ 好 ( hǎo) 色ꎬ 喜欢美丽的容貌ꎮ
[3 ] 此 之 谓 自 谦: 自 谦 ( qiè ) ꎬ 使 自 己 快 意ꎬ 或 使 自 己 满 足ꎮ 谦ꎬ 通
172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 慊” ꎬ 快意ꎬ 满足ꎮ
[4] 故曰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其独ꎬ 对于独处极为谨慎ꎮ
[5] 小人闲居为不善: 闲居ꎬ 独处ꎮ
[6] 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然ꎬ 闭藏、 掩盖的样子ꎮ
[7] 此谓诚于中ꎬ 形于外: 中ꎬ 内心ꎮ 形ꎬ 用如动词ꎬ 表现ꎮ
[8] 曾子: 曾子ꎬ 名参ꎬ 字子舆ꎬ 孔子弟子ꎮ
[9] 其严乎: 严ꎬ 严厉ꎮ
[10] 富润屋ꎬ 德润身ꎬ 心广体胖: 润屋ꎬ 润饰房屋ꎮ 润身ꎬ 润饰身心ꎮ 胖
( pán) ꎬ 安泰舒适ꎮ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ꎬ 就是说不要自欺ꎮ 要像憎恶腐臭的气味一样ꎬ 要像
爱好美好的容貌一样ꎬ 这就是说自己不亏心ꎮ 因此ꎬ 君子对独居这事必须谨慎ꎮ
小人独居ꎬ 干不好的事情ꎬ 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ꎻ 看见了君子ꎬ 这才躲躲藏藏地
把不好的遮盖起来ꎬ 把好的显示出来ꎮ 其实人们看他ꎬ 正像看透他里面的肺肝一
样ꎬ 躲藏遮盖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说ꎬ 里面有什么样的实在东西ꎬ 外面就必
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ꎮ 所以君子必须在独居时很谨慎ꎮ 曾子说: “ 十只眼睛都在
注视着ꎬ 十只手都在指点着ꎬ 这是多么严肃可畏啊!”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ꎬ 德行
可以修饰人身ꎬ 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适ꎬ 所以君子必须使自己的意念诚实ꎮ

评析
本章阐述 “ 诚意” ꎮ 所谓 “ 诚其意” 就是使自己的念头情感诚实不欺ꎬ 是自
己真情实感的流露ꎮ 打个比方ꎬ 就是 “ 如恶恶臭ꎬ 如好好色” ꎬ 这样就能获得心
灵上的满足ꎮ 所以 “ 君子必慎其独也ꎮ” 为什么呢? 文章以小人说起ꎬ 小人独处
的时候ꎬ 无所不为ꎬ 为所欲为ꎬ 见到君子之后又百般遮掩ꎬ 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
示于人ꎮ 这样的人ꎬ 便没有做到 “ 诚其意” ꎮ 不论是独处ꎬ 还是与人相处ꎬ 都要
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ꎬ 尤其是” 独处 “ 的时候ꎬ 所以君子必慎其独也ꎮ 只
有诚意ꎬ 才能做到 “ 慎独” ꎮ

7􀆰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ꎬ 身有所忿懥 [1] ꎬ 则不得其正 [2] ꎬ 有所恐惧ꎬ 则不


得其正ꎬ 有所好乐ꎬ 则不得其正ꎬ 有所忧患ꎬ 则不得其正ꎮ 心不在焉 [3] ꎬ 视而
不见ꎬ 听而不闻ꎬ 食而不知其味ꎮ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ꎮ
173
国学经典导读

注释
[1] 身有所忿懥: 身ꎬ 程颐认为当作心ꎮ 忿懥 ( zhì) ꎬ 发怒ꎮ
[2] 则不得其正: 正ꎬ 端正ꎮ
[3] 心不在焉: 不能存心于正ꎮ 在ꎬ 存ꎮ

译文
所谓修身ꎬ 在于端正自己的心ꎬ 就是说: 如果自己有所愤怒ꎬ 心就不能获得
端正ꎻ 有所恐惧ꎬ 心也不能获得端正ꎻ 有所喜好ꎬ 心也不能获得端正ꎻ 有所忧
患ꎬ 心也不能获得端正ꎮ 心思如果不集中在那里ꎬ 看了却会看不见ꎬ 听了却会听
不到ꎬ 吃东西却也会不知道滋味ꎮ 这就是说ꎬ 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ꎮ

评析
本章阐述 “ 正心修身” ꎮ 要修身ꎬ 先正心ꎬ 因为心不正ꎬ 便会身不修ꎬ 所以
“ 修身 在 正 其 心” ꎮ 然 而 “ 正 心” 谈 何 容 易ꎬ 因 为 困 扰 人 “ 心” 的 诱 惑 太 多ꎮ
“ 身有所忿懥ꎬ 则不得其正ꎻ 有所恐惧ꎬ 则不得其正ꎻ 有所好乐ꎬ 则不得其正ꎻ
有所忧患ꎬ 则不得其正” ꎬ 忿懥、 恐惧、 好乐、 忧患等等ꎬ 都会使人心偏离正
道ꎮ 人心偏离正道ꎬ 便会成为行尸走肉ꎬ “ 视而不见ꎬ 听而不闻ꎬ 食而不知其
味” ꎬ 可见ꎬ “ 正心” 多么重要ꎮ 而在当今社会ꎬ 一个人要正心ꎬ 就要经得起各
种各样的诱惑ꎬ 那需要多么强大的 “ 定力” 啊!

8􀆰 所谓齐其家 [1] 在修其身者ꎬ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2] ꎬ 之其所贱恶而辟


焉 [3] ꎬ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4] ꎬ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5] ꎬ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6] ꎮ 故
好而知其恶 [7] ꎬ 恶而知其美者 [8] ꎬ 天下鲜矣 [9] ꎮ 故谚有之曰: “ 人莫知其子之
恶ꎬ 莫知其苗之硕ꎮ”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ꎮ

注释
[1] 家: 指大夫的封地ꎬ 即采邑ꎮ
[2]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之ꎬ 在这里相当 “ 于” ꎬ 对于ꎮ 所亲爱ꎬ 所亲爱
的人ꎮ 辟ꎬ 通 “ 僻” ꎬ 偏、 偏颇、 不正ꎬ 不恰当地喜爱ꎮ
[3]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所贱恶ꎬ 所轻贱的人ꎮ 辟ꎬ 不恰当地轻贱厌恶ꎮ
[4]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所畏敬ꎬ 所敬畏的人ꎮ 偏ꎬ 不恰当地敬畏ꎮ
174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5] 之其所 哀 矜 而 辟 焉: 所 哀 矜ꎬ 所 怜 悯 同 情 的 人ꎮ 辟ꎬ 不 恰 当 地 怜 悯
同情ꎮ
[6]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所敖惰ꎬ 所傲视和怠慢的人ꎮ 偏ꎬ 不恰当地傲视
和怠慢ꎮ
[7] 故好而知其恶: 好 ( hào) ꎬ 喜欢ꎮ 恶ꎬ 丑ꎬ 此处指缺点ꎮ
[8] 恶而知其美者: 恶 ( wù) ꎬ 厌恶ꎮ 美ꎬ 好ꎮ 此处指优点ꎮ
[9] 天下鲜矣: 鲜ꎬ 少ꎮ

译文
所谓整治自己的家庭ꎬ 在于修养自身ꎬ 就是说: 由于人们对自己所亲近的人
常有过分亲近的偏向ꎬ 对自己所鄙视厌恶的人常有过分鄙视厌恶的偏向ꎬ 对自己
所敬畏的人常有过分敬畏的偏向ꎬ 对自己所怜悯的人往往有过分怜悯的偏向ꎬ 对
自己所简慢的人往往有过分简慢的偏向ꎬ 因此喜欢一个人而又能知道他的缺点ꎬ
憎恶一个人而又能知道他的优点ꎬ 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 所以谚语有这样说的:
“ 溺爱子女的人不知道他孩子的坏处ꎬ 贪心不足的农夫不知道他的禾苗已够茂盛
的了ꎮ” 这就是说ꎬ 自身修养不好ꎬ 就不能整治他的家庭ꎮ

评析
本章阐述 “ 修身” 与 “ 齐家” 的关系ꎬ 亦即论述 “ 修身” 对于 “ 齐家” 的
重要性ꎮ “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ꎬ 原因何在? 因为人都是有弱点的ꎬ 其中一
点就是人们看待别人的时候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ꎬ 对有的人喜爱ꎬ 对有的人厌
恶ꎬ 对有的人敬畏ꎬ 对有的人怜悯ꎬ 对有的人傲慢ꎬ 等等ꎮ 试想ꎬ 一家之中ꎬ 将
人分为三六九等ꎬ 如何能使家人和睦相处? 因此ꎬ 要 “ 齐其家” ꎬ 首先要 “ 修其
身” ꎬ 使自己的思想合乎中庸之道ꎬ 对人对事不偏不倚ꎬ 家人也才能和睦相处ꎬ
然后才能达到” 齐家 “ 的目的ꎮ

9􀆰 所谓治国 [1] 必先齐其家者ꎬ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ꎬ 无之ꎮ 故君子不出


家而成教于国 [2] ꎮ 孝者ꎬ 所以事君也ꎻ 弟者 [3] ꎬ 所以事长也ꎻ 慈者 [4] ꎬ 所以使
众也ꎮ « 康诰» 曰: “ 如保赤子 [5] ꎮ” 心诚求之 [6] ꎬ 虽不中不远矣ꎮ 未有学养子
而后嫁者也ꎮ 一家仁ꎬ 一国兴仁ꎻ 一家让ꎬ 一国兴让ꎻ 一人贪戾 [7] ꎬ 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8] ꎮ 此谓一言偾事 [9] ꎬ 一人定国ꎮ 尧、 舜帅天下以仁 [10] ꎬ 而民从之ꎮ
桀、 纣帅天下以暴 [11] ꎬ 而民从之ꎮ 其所令反其所好ꎬ 而民不从ꎮ 是故君子有诸
175
国学经典导读

己而后求 诸 人 [12] ꎬ 无 诸 己 而 后 非 诸 人 [13] ꎮ 所 藏 乎 身 不 恕 [14] ꎬ 而 能 喻 诸 人


者 [15] ꎬ 未之有也ꎮ 故治国在齐其家ꎮ « 诗» [16] 云: “ 桃之夭夭ꎬ 其叶蓁蓁ꎮ 之子
于归ꎬ 宜其家人ꎮ” 宜其家人ꎬ 而后可以教国人ꎮ « 诗» [17] 云: “ 宜兄宜弟ꎮ” 宜
兄宜弟ꎬ 而后可以教国人ꎮ « 诗» [18] 云: “ 其仪不忒ꎬ 正是四国ꎮ” 其为父子兄弟
足法ꎬ 而后民法之也ꎮ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ꎮ

注释
[1] 国: 指诸侯的封地ꎬ 不同于今天的国ꎮ
[2]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出家ꎬ 离开封地ꎮ 成教ꎬ 形成教化ꎮ
[3] 弟者: 弟 ( tì) ꎬ 通 “ 悌” ꎬ 尊敬兄长ꎮ
[4] 慈者: 慈ꎬ 慈爱ꎮ 指父母对子女的爱ꎮ
[5] 如保赤子: 保ꎬ 抚育ꎬ 养育ꎮ 赤子ꎬ 初生的婴儿ꎮ
[6] 心诚求之ꎬ 虽不中不远矣: 求之ꎬ 追求孝、 悌、 慈ꎮ 中 ( zhòng) ꎬ 达
到目的ꎮ
[7] 一人贪戾: 贪戾ꎬ 贪婪ꎬ 暴戾ꎮ
[8] 其机如此: 机ꎬ 弓弩上发箭的一种装置ꎬ 引申为事物的关键、 枢要ꎮ
[9] 一言偾事: 偾 ( fèn) ꎬ 败ꎬ 坏ꎮ
[10] 尧舜帅天下以仁: 帅ꎬ 同 “ 率” ꎬ 率领ꎮ 仁ꎬ 仁政ꎮ
[11] 桀纣帅天下以暴: 暴ꎬ 暴政ꎮ
[12]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有诸己ꎬ 有之于己ꎬ 在自己身上有善
行ꎮ 求诸人ꎬ 求之于人ꎬ 向别人要求这种善行ꎮ
[13]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无诸己ꎬ 无之于己ꎬ 在自己身上没有恶行ꎮ 非诸
人ꎬ 非之于人ꎬ 对别人指责恶行ꎮ
[14] 所藏乎不恕: 所藏乎身ꎬ 藏在自己身上的品行ꎮ 不恕ꎬ 不合恕道ꎮ 所
谓恕道即孔子所说的 “ 己所不欲ꎬ 勿施于人” ꎮ
[15] 而能喻诸人者: 喻ꎬ 晓谕ꎬ 使人明白ꎮ
[16] « 诗» : « 周南􀅰桃夭篇» ꎮ
[17] « 诗» : « 小雅􀅰蓼萧篇» ꎮ
[18] « 诗» : « 曹风􀅰鸤鸠篇» ꎮ

译文
所谓治理国家ꎬ 必须首先整治好家庭ꎬ 就是说自己家人都不能教育好而能教
176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育好他人的ꎬ 是没有的事ꎮ 所以君子不必走出家门ꎬ 就能把一国都教育好ꎮ 孝顺


父母ꎬ 就是用来侍奉国君的道理ꎻ 尊敬兄长ꎬ 就是用来服事长官的道理ꎻ 慈爱子
女ꎬ 就是用来使唤民众的道理ꎮ « 尚书􀅰康诰» 说: “ ( 保护民众) ꎬ 就要像保护
初生的婴儿一样ꎮ” 诚心诚意地去求得ꎬ 虽然不能完全做到ꎬ 但一定也相去不远
了ꎮ 世上没有哪个女子是先学会养育孩子ꎬ 然后才出嫁的啊! 国君一家都仁爱ꎬ
一国也就会兴起仁爱来ꎻ 一家都谦让ꎬ 一国就会兴起谦让来ꎻ 国君一人贪利暴
戾ꎬ 一国就会作起乱来ꎮ ( 国君所作所为) 的关键作用就有这样的重要! 这是所
谓一句话可以败毁事业ꎬ 一个人的行为可以使国家安定ꎮ 尧和舜用仁爱来领导天
下ꎬ 民众就都跟着他们实行仁爱ꎮ 桀和纣用暴政来统治天下ꎬ 民众就都跟着他们
从事暴乱ꎮ 他们要民众从善的政令ꎬ 与他们喜好暴虐的本性是相违背的ꎬ 于是人
民不服从他们的政令ꎬ 所以君子必须自己有德行才可以要求别人有德行ꎬ 必须自
己没有过失才可以去责备别人ꎮ 自己不讲恕道而能使别人讲恕道的ꎬ 那是决没有
的事ꎮ 所以说ꎬ 治国在于整治他的家庭ꎮ « 诗􀅰周南􀅰桃夭» 说: “ 好美艳的桃
花ꎬ 好茂盛的桃叶ꎬ 这个女子嫁出去ꎬ 会和睦她的一家人ꎮ” 国君使一家人相处
得很好ꎬ 然后才可以教育一国的人ꎮ « 诗􀅰小雅􀅰蓼萧» 说: “ 要和弟兄们和睦
友爱ꎮ” 和弟兄们和睦友爱ꎬ 然后才可以教育一国的人ꎮ « 诗􀅰曹风􀅰鸤鸠» 又
说: “ 他的言行礼仪没有错误ꎬ 就可以使四方的国家端正ꎮ” 国君作为父子兄弟
而能够成为楷模ꎬ 然后民众才会效法ꎮ 这就是说ꎬ 国君要治理好国家ꎬ 首先要整
治好他的家庭ꎮ

评析
本章阐述 “ 齐家” 与 “ 治国” 之间的关系ꎬ 也就是 “ 齐家” 对于 “ 治国”
的重要性ꎮ “ 家” 是 “ 国” 的组成部分ꎬ 诸侯受封于天子ꎬ 而诸侯又分封若干个
大夫ꎬ 大夫的封地被称为 “ 家” ꎮ 一 “ 国” 分为若干 “ 家” ꎬ 所以 “ 家” 的安定
直接决定了 “ 国” 的安定ꎮ 在这个意义上ꎬ “ 齐家” 对于 “ 治国” 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ꎮ
如何 “齐家”? 那就是运用教化ꎮ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ꎬ 其家不可教而能
教人者ꎬ 无之ꎮ” 可见教化对 “齐家治国” 的重要性ꎮ 而教育的内容不外乎 “ 孝、
悌、 慈”ꎬ 若能 “心诚求之ꎬ 虽不中亦不远矣”ꎬ 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ꎬ 即 “ 一
家仁ꎬ 一国兴仁ꎻ 一家让ꎬ 一国兴让”ꎬ 反之ꎬ “一人贪戾ꎬ 一国作乱”ꎮ 而且在整
个教化过程中ꎬ “君子” 要起模范带头作用ꎬ 亦即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ꎬ 无诸己而
后非诸人”ꎬ 也就是孔子所倡导的 “己所不欲ꎬ 勿施于人” 的恕道的体现ꎮ
177
国学经典导读

10􀆰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ꎬ 上老老而民兴孝 [1] ꎬ 上长长而民兴弟 [2] ꎬ 上


恤孤而民不倍 [3] ꎬ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4] ꎮ
所恶于上 [5] ꎬ 毋以使下ꎬ 所恶于下ꎬ 毋以事上ꎻ 所恶于前ꎬ 毋以先后 [6] ꎻ
所恶于后ꎬ 毋以从前 [7] ꎻ 所恶于右ꎬ 毋以交 [8] 于左ꎻ 所恶于左ꎬ 毋以交于右ꎻ
此之谓絜矩之道ꎮ
« 诗» 云 [9] : “ 乐 只 君 子 [10] ꎬ 民 之 父 母ꎮ” 民 之 所 好 好 之ꎬ 民 之 所 恶 恶
之ꎬ 此之谓 民 之 父 母ꎮ « 诗» 云 [11] : “ 节 彼 南 山 [12] ꎬ 维 石 岩 岩ꎮ 赫 赫 师
尹 [13] ꎬ 民具 尔 瞻ꎮ” 有 国 者 不 可 以 不 慎 [14] ꎬ 辟 则 为 天 下 僇 矣 [15] ꎮ « 诗 »
云 [16] : “ 殷之未丧师 [17] ꎬ 克配上帝ꎮ 仪监于殷 [18] ꎬ 峻命不易ꎮ” 道 [19] 得众
则得国ꎬ 失众则失国ꎮ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20] ꎮ 有德此有人 [21] ꎬ 有人此有土ꎬ 有土此有财ꎬ 有财
此有用ꎮ 德者本也ꎬ 财者末也ꎮ 外本内末 [22] ꎬ 争民施夺ꎮ 是故财聚则民散ꎬ 财
散则民聚ꎮ 是故言悖而出者 [23] ꎬ 亦悖而入ꎻ 货 [24] 悖而入者ꎬ 亦悖而出ꎮ
« 康诰» 曰: “ 惟命不于常 [25] ꎮ” 道善则得之ꎬ 不善则失之矣ꎮ
« 楚书» 曰 [26] : “ 楚国无以为宝ꎬ 惟善以为宝ꎮ” 舅犯 [27] 曰: “ 亡人无以为
宝 [28] ꎬ 仁亲以为宝ꎮ”
« 秦誓» 曰 [29] : “ 若有一介 [30] 臣ꎬ 断断兮无他技 [31] ꎬ 其心休休焉 [32] ꎬ 其
如有容焉ꎮ 人之有技ꎬ 若己有之ꎻ 人之彦圣 [33] ꎬ 其心好之ꎬ 不啻 [34] 若自其口
出ꎮ 实能容之ꎬ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ꎬ 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ꎬ 媢疾 [35] 以恶之ꎻ
人之彦圣ꎬ 而违之俾不通 [36] ꎻ 实不能容ꎬ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ꎬ 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 [37] 之ꎬ 迸诸四夷 [38] ꎬ 不与同中国 [39] ꎮ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ꎬ 能恶
人ꎮ 见贤而不能举ꎬ 举而不能先 [40] ꎬ 命也ꎻ 见不善而不能退ꎬ 退而不能远ꎬ 过
也ꎮ 好人之所恶ꎬ 恶人之所好ꎬ 是谓拂 [41] 人之性ꎬ 灾必逮 [42] 夫身ꎮ 是故君子
有大道ꎬ 必忠信以得之ꎬ 骄泰以失之 [43] ꎮ
生财有大道ꎬ 生之者众ꎬ 食之者 寡ꎬ 为 之 者 疾ꎬ 用 之 者 舒 [44] ꎬ 则 财 恒 足
矣ꎮ 仁者以财发身 [45] ꎬ 不仁者以身发财ꎮ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ꎬ 未有好
义其事不终者也ꎬ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ꎮ 孟献子 [46] 曰: “ 畜马乘不察于鸡
豚 [47] ꎬ 伐冰之家 [48] 不畜牛羊ꎬ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50] ꎮ 与其有聚敛之臣ꎬ
宁有盗臣ꎮ”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ꎬ 以义为利也ꎮ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52] ꎬ 必自小
人矣 [53] ꎮ 彼为善之 [54] ꎬ 小人之使为国家 [55] ꎬ 灾害并至ꎮ 虽有善者ꎬ 亦无如之
何矣 [56] !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ꎬ 以义为利也ꎮ
178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注释
[1] 上老老而民兴孝: 老老ꎬ 孝 教 老 人ꎮ 前 一 “ 老” 字 用 作 动 词ꎬ 后 一
“ 老” 字用作名词ꎮ 兴ꎬ 兴起ꎬ
[2] 上长长而民兴弟: 长长ꎬ 尊 敬 长 辈ꎮ 前 一 “ 长” 字 用 作 动 词ꎮ 后 一
“ 长” 字用作名词ꎮ
[3] 上恤孤而民不倍: 恤ꎬ 体恤ꎮ 孤ꎬ 孤儿ꎮ 倍ꎬ 通 “ 背” ꎬ 背弃ꎮ
[4]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絜矩之道ꎬ 指言行要有规矩准绳ꎬ 要有示范
作用ꎮ 絜ꎬ 度量ꎮ 矩ꎬ 短尺ꎮ
[5] 所恶于上: 对于上位者有所厌恶ꎮ
[6] 毋以先后: 先ꎬ 用作动词ꎬ 放在前边ꎬ 此处为 “ 对待” 之意ꎮ
[7] 毋以从前: 从ꎬ 跟在后边ꎬ 此处为 “ 对待” 之意ꎮ
[8] 交: 对待ꎮ
[9]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ꎮ
[10] 乐只君子: 乐ꎬ 快乐ꎮ 只ꎬ 句中语助词ꎮ
[11]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小雅􀅰节南山» ꎮ
[12] 节彼南山ꎬ 维石岩岩: 节ꎬ 高大ꎮ 维ꎬ 句首语助词ꎮ 岩岩ꎬ 高耸的
样子ꎮ
[13] 赫赫师 尹ꎬ 民 具 尔 瞻: 赫 赫ꎬ 地 位 显 盛 的 样 子ꎮ 师 尹ꎬ 太 师 尹 氏ꎮ
具ꎬ 通 “ 俱” ꎬ 都ꎮ 瞻ꎬ 仰望ꎮ
[14]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有国者ꎬ 诸侯ꎮ
[15] 辟则为天下僇矣: 辟ꎬ 通 “ 僻” ꎬ 邪僻不正ꎮ 僇ꎬ 通 “ 戮” ꎬ 杀戮ꎮ
[16]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大雅􀅰文王» ꎮ
[17] 殷之未丧师ꎬ 克配上帝: 丧师ꎬ 失去民众ꎮ 克ꎬ 能够ꎮ
[18] 仪监于 殷ꎬ 峻 命 不 易: 仪ꎬ 宜ꎬ 应 该ꎮ 监ꎬ 借 鉴ꎮ 峻 命ꎬ 大 命ꎮ 不
易ꎬ 难保ꎮ
[19] 道: 言ꎬ 说的是ꎮ
[20] 德: 指明德ꎮ
[21] 有得此有人: 此ꎬ 乃ꎬ 才ꎮ 有人ꎬ 得众ꎮ
[22] 外本内末ꎬ 争民施夺: 本指德ꎬ 末指财ꎮ 外本内末ꎬ 以德为外ꎬ 以财
为内ꎬ 亦即轻德而重财ꎮ 争民ꎬ 与民争利ꎮ 施夺ꎬ 施行劫夺之术ꎮ
[23] 是故言悖而出者: 悖ꎬ 逆ꎮ 言悖而出者ꎬ 说出来的话背理ꎮ
179
国学经典导读

[24] 货: 财物ꎮ
[25] 惟命不于常: 天命不常佑一家ꎮ 命ꎬ 天命ꎮ
[26] « 楚书» : « 楚书» ꎬ 楚昭王时楚国的史书ꎮ
[27] 舅犯: 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孤偃ꎬ 字子犯ꎮ
[28] 亡人无以为宝: 亡人ꎬ 流亡的人ꎬ 指重耳ꎮ 鲁僖公四年十二月ꎬ 晋献
公受骊姬蛊惑ꎬ 逼太子申生自杀ꎮ 公子重耳流亡在外ꎮ 后来晋献公去世ꎬ 秦穆公
派人建议重耳归国即位ꎮ 子犯以为时机尚不成熟ꎬ 便对重耳说了这几句话ꎮ
[29] « 秦誓» : « 尚书» 中的篇名ꎮ 鲁僖公三十三年ꎬ 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
告ꎬ 执意攻打郑国ꎮ 秦军在崤山遭到晋军的伏击ꎬ 全军覆没ꎮ « 秦誓» 是秦军将
帅回国之后ꎬ 秦穆公对他们和群臣说的誓词ꎮ
[30] 一介: 一个ꎮ
[31] 断断兮无他技: 断断ꎬ 诚实的样子ꎮ 他技ꎬ 别的本领ꎮ
[32] 其心休休焉: 休休ꎬ 宽容ꎮ
[33] 人之彦圣: 彦圣ꎬ 贤良明哲ꎮ
[34] 不啻: 不仅ꎮ
[35] 媢 ( mào) 疾: 妒忌ꎮ
[36] 而违之俾不通: 违ꎬ 违拗ꎬ 阻抑ꎮ 俾ꎬ 使ꎮ
[37] 放流: 流放ꎮ
[38] 迸之四夷: 迸ꎬ 通 “ 屏” ꎬ 驱逐ꎬ 摒弃ꎮ 四夷ꎬ 四方之夷ꎬ 即四周的
蛮夷之族ꎮ 夷ꎬ 古人称东方的部族为夷ꎮ
[39] 中国: 中原ꎮ
[40] 举而不能先ꎬ 命也: 先ꎬ 早ꎮ 命ꎬ 郑玄认为当是 “ 慢” 字之误ꎬ 而程
颐认为当作 “ 怠” ꎬ 皆通ꎮ 慢乃轻慢ꎬ 怠为懈怠ꎮ
[41] 拂: 逆ꎬ 违背ꎮ
[42] 逮: 及ꎬ 到ꎮ
[43] 必忠信以得之ꎬ 骄泰以失之: 忠信ꎬ 忠诚信实ꎮ 骄泰ꎬ 骄横放纵ꎮ
[44] 为之者疾ꎬ 用之者舒: 疾ꎬ 快ꎮ 舒ꎬ 慢ꎮ
[45] 仁者以财发身: 发身ꎬ 修身ꎮ 发ꎬ 起ꎮ
[46] 孟献子: 鲁国大夫ꎬ 姓仲孙ꎬ 名蔑ꎮ
[47] 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畜ꎬ 养ꎮ 乘ꎬ 四匹马拉的车子ꎮ 畜马乘ꎬ 是士人
开始作大夫的待遇ꎬ 意为 “ 大夫之家” ꎮ 察ꎬ 仔细看ꎬ 关注ꎮ
[48] 伐冰之家: 丧葬时能用冰的人家ꎬ 指卿大夫之家ꎮ
180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49] 百乘之家: 拥有一百辆战车的人家ꎬ 指诸侯ꎮ


[50] 不畜聚敛之臣: 不养聚敛财物的家臣ꎮ
[51] 宁有盗臣: 盗臣ꎬ 盗窃府库钱财的家臣ꎮ
[52]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长国家ꎬ 成为国家之长ꎬ 即诸侯和大夫ꎮ 务财
用: 追求财物ꎮ
[53] 必自小人矣: 自ꎬ 由ꎮ 必自小人矣ꎬ 一定是由于小人的引诱ꎮ
[54] 彼为善之: 彼ꎬ 那些ꎬ 指 “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ꎬ 即诸侯和大夫ꎮ 为ꎬ
以为ꎬ 认为ꎮ
[55] 小人之使为国家: 为国家ꎬ 治理国家ꎮ
[56] 亦无如之何矣: 无如之何ꎬ 无可奈何ꎬ 没有办法ꎮ

译文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国家ꎬ 就是说上面的人尊敬老人ꎬ 民众就会兴起孝
道ꎻ 上面的人尊敬长辈ꎬ 民众就会兴起敬长之风ꎻ 上面的人怜爱孤幼ꎬ 民众也不
会违背ꎮ 所以ꎬ 君子自有测量计度合乎方正的方法ꎮ 自己厌恶上面的某种作风ꎬ
就不要用来对待下面ꎻ 自己厌恶下面的某种作风ꎬ 就不要用来去对待上面ꎮ 自己
厌恶前面的某种作风ꎬ 就不要用来去对待后面ꎮ 自己厌恶后面的某种作风ꎬ 就不
要用来去对待前面ꎮ 自己厌恶右边的某种作风ꎬ 就不要用来对待左边ꎮ 自己厌恶
左边的某种作风ꎬ 就不要用来去对待右边ꎮ 这就是所谓测量计度合乎方正的方
法ꎮ « 诗􀅰小雅􀅰南山有台» 说: “ 快乐啊君子ꎬ 是民众的父母ꎮ” 民众所爱好
的ꎬ 他也爱好ꎻ 民众所憎恶的ꎬ 他也憎恶ꎮ 这就叫做民众的父母ꎮ « 诗􀅰小雅􀅰
节南山» 又说: “ 那高大的南山ꎬ 岩石层层叠叠ꎮ 那显赫的尹太师ꎬ 民众都在瞧
着你ꎮ” 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不慎重ꎬ 如有偏差ꎬ 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惩罚ꎮ « 诗
􀅰大雅􀅰文王» 又说: “ 殷代没有丧失民众的时候ꎬ 也能配得上祭祀上帝ꎮ 应当
把殷代作为鉴戒呀! 获得上天的大命是不容易的呀!” 这是说ꎬ 得到民众的拥
护ꎬ 就能获得国家ꎻ 失去民众的拥护ꎬ 就会丧失国家ꎮ
所以君子首先要在德行上慎重ꎮ 有了好的品德才能拥有民众ꎬ 有了民众才会
有土地ꎬ 有了土地才能有财富ꎬ 有了财富才能供给国家使用ꎮ 德行是根本ꎬ 财富
是末梢ꎻ 如果轻视本而重视末ꎬ 就会使民众互相争斗、 互相掠夺了ꎮ 所以财富聚
敛了ꎬ 民心却离散了ꎻ 财富分散了ꎬ 民心却聚拢了ꎮ 所以用违背情理的话出口责
备他人ꎬ 他人也将用违背情理的话来回敬ꎻ 用违背道义的手段聚敛来的财富ꎬ 最
终也会被他人用违背道义的手段掠夺去ꎮ « 康诰» 说: “ 天命不是永久的ꎮ” 好的
181
国学经典导读

道德就能得到天命ꎬ 没有好的道德就会失去天命ꎮ « 国语􀅰楚语» 说: “ 楚国没


有什么可以作为宝物的ꎬ 只有把 ‘ 善’ 当作宝物ꎮ” 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 “ 逃
命的人没有什么宝物ꎬ 只有把对父母的仁爱当作宝物ꎮ”
« 尚书􀅰秦誓» 说: “ 如果有一位忠臣ꎬ 忠实诚恳ꎬ 虽没有别的本领ꎬ 但品
德高尚ꎬ 心地宽厚ꎬ 能够容纳别人ꎮ 别人有才能ꎬ 就好像自己有才能一样ꎻ 别人
品德高尚ꎬ 本领高强ꎬ 不但常常称道ꎬ 而且从内心喜欢他ꎮ 他确实能容纳别人ꎬ
因此才能够保护我们的子孙以及大众ꎮ 这是对国家很有利的! 倘若是人家有了本
领ꎬ 便嫉妒他、 讨厌他ꎻ 人家有了好的品德ꎬ 便故意压制他不使他成功ꎮ 他实在
不能容纳别人ꎬ 因此也就不能够保护我们的子孙和大众ꎮ 这对 国 家 是 很 危 险
的!” 仁者遇到这种人ꎬ 一定要把他放逐到远方的边疆去ꎬ 不让他同住在中原内
地ꎮ 这就是说只有仁者才能爱人ꎬ 也才能恨人ꎮ 看见贤人而不能举荐ꎬ 举荐他而
不能让他处在自己前面ꎬ 这是怠慢ꎮ 看见不好的人而不能使他受到斥退ꎬ 受到斥
退而不能把他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ꎬ 这就有错误过失ꎮ 喜爱人们所憎恶的ꎬ 憎恶
人们所喜爱的ꎬ 这就是说ꎬ 违背了人的本性ꎬ 灾祸也就一定会降到自己身上ꎮ 所
以君子治国有个正道常理ꎬ 必须用忠诚与信用来获得它ꎻ 若骄 恣 放 纵 则 会 失
掉它ꎮ
创造财富有一个大原则: 生财的人多ꎬ 而耗财的人少ꎻ 生财快ꎬ 用财缓ꎬ 那
么财富就永远是富足的ꎮ 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自身的事业ꎬ 没有仁德的人则
用尽心机聚敛财富ꎮ 从来没有统治者喜好仁ꎬ 而百姓不好义的ꎻ 也没有喜好义ꎬ
而他的事业会不成功的ꎻ 也没有好义ꎬ 而不把国家府库中的财富当作自家财富
的ꎮ 孟献子说: “ 有车可乘坐的大夫ꎬ 就不要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ꎻ 能够凿
冰丧祭的卿大夫ꎬ 就不该饲养牛羊ꎻ 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ꎬ 就不该畜养那些只
顾聚敛财富的家臣ꎬ 与其有这种聚敛财富的家臣ꎬ 宁可有那种 盗 窃 府 库 的 家
臣ꎮ” 这就是说ꎬ 国家不要把财货看作利ꎬ 而要把仁义作为利益ꎮ 治理国家的君
王专门致力于财富的聚敛ꎬ 必定是受了小人的影响ꎮ 国君本想行仁义之道ꎬ 往好
处去努力ꎬ 却让小人去治理国家ꎬ 则灾害患难一齐招致而来ꎮ 即使有善人贤才ꎬ
也是无可奈何的! 这就是说ꎬ 国家不要把财货看成利ꎬ 而要把仁义作为利益啊!

评析
本章阐述 “ 治国” 与 “ 平天下” 的关系ꎬ 亦即 “ 治国” 对于 “ 平天下” 的
重要性ꎮ 要 治 国ꎬ 首 先 要 遵 循 一 定 的 准 则ꎬ 即 “ 絜 矩 之 道” ꎬ 具 体 内 容 就 是
“ 孝、 悌、 慈” ꎻ 同时要处理好与各种群体的关系ꎬ 即要处理好与上、 下、 前、
182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

后、 左、 右的关系ꎬ 只有这样ꎬ 才能使国人同心同德、 协同一致了ꎮ


其次ꎬ 要爱民如子ꎬ 为民父母ꎮ 要为民父母ꎬ 就要 “ 民之所好好之ꎬ 民之
所恶恶之” ꎬ 只有这样ꎬ 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ꎬ “ 得众则得国” ꎬ 因此君王之德非
常重要ꎬ “ 有德此有人ꎬ 有人此有土ꎬ 有土此有财ꎬ 有财此有用” ꎬ “ 是故君子先
慎乎德” ꎮ
最后ꎬ 要处理好 “ 利” 与 “ 义” 的关系ꎮ “ 仁者以财发身ꎬ 不仁者以身发
财” ꎬ “ 与其有聚敛之臣ꎬ 宁有盗臣” ꎬ 因为 “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ꎬ 必自小人矣” ꎬ
而 “ 小人之使为国家ꎬ 灾害并至ꎮ 虽有善者ꎬ 亦无如之何矣” ꎬ 所以 “ 国不以利
为利ꎬ 以义为利也” ꎮ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ꎬ 就可以算是 “ 治国” 了ꎬ 那么也就可以做到 “ 平天
下” 了ꎮ

183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 « 中庸» 的作者、 思想与孔子的中庸思想的
关系ꎬ 理解 « 中庸» 的原文意思ꎮ
2􀆰 重点把握 « 中庸» 的核心思想ꎬ 理解中庸观念对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ꎮ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 中庸» 相关问题

一、 « 中庸» 一书的来由
« 中庸» 原是 « 小戴礼记» 中的第三十一章ꎮ 战国时
期儒家学派某一位学者的著作ꎬ 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ꎮ
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 « 中庸» 的著作ꎬ « 汉书􀅰艺文
志» 载: “ 子思二十三篇ꎬ” ( 已佚) “ « 中庸说» 二篇” ꎮ
南北朝时有宋戴颙 « 礼记中庸传» 二卷ꎬ 梁武帝 « 中庸
讲疏» 一卷ꎬ « 私记制旨中庸义» 五卷ꎬ 见于 « 隋书􀅰经
籍志» ꎮ 以上这些书皆已散佚不存ꎮ 到宋代学人把它提到
185
国学经典导读

突出地位ꎬ 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ꎬ 北宋程颢、 程颐极力尊崇 « 中庸» ꎻ


南宋朱熹又作 « 中庸章句» ꎬ 并把 « 中庸» 和 « 大学» 、 « 论语» 、 « 孟子» 并列
称为 “ 四书” ꎮ 宋、 元以后ꎬ « 中庸» 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
书ꎬ 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ꎮ

二、 « 中庸» 的作者
« 中庸» 的作者究竟是谁ꎬ 向有不同看法ꎮ 司马迁在 « 史记􀅰孔子世家» 中
说: “ 伯鱼生伋ꎬ 字子思ꎬ 年六十二ꎮ 尝困于宋ꎮ 子思作中庸ꎮ” 郑玄在 « 三礼
目录» 中也说: “ « 中庸» 者􀆺􀆺孔子之孙子思作之ꎬ 以昭明圣祖之德ꎮ” 清人崔
述以 “ « 中庸» 独探赜索隐” 、 “ « 中庸» 之文独繁而晦” 断言 “ « 中庸» 必非子
思所作” ꎮ 近人冯友兰曾认为今本 « 中庸» 的中段多言人事ꎬ 发挥孔子的学说ꎬ
文为记言体ꎬ 似为子思所作 « 中庸» 的原貌ꎬ 其首末二段多言天人关系ꎬ 似就
孟子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加以发挥ꎬ 其文为论著体裁ꎬ 乃后儒所加ꎮ 近来也有
学者根据 « 史记» 所说ꎬ 并引 « 荀子􀅰非十二子» 中批评思孟学派的言论为旁
证ꎬ 肯定子思作 « 中庸» ꎬ 但书中类似 “ 车同轨ꎬ 书同文ꎬ 行同伦” 等语ꎬ 则是
秦统一后增补的文字ꎮ

三、 中庸观念的提出
作为一个概念ꎬ “ 中庸” 虽始见之于 « 论语» ꎬ 但 “ 尚中” 的观念却是由来
已久的ꎮ 早在甲骨文、 金文里ꎬ 便已有了 “ 中” 字ꎬ 而且在 « 易经» 、 « 尚书» 、
和 « 诗经» 之中ꎬ 也多次出现过诸如 “ 中德” 、 “ 中罚” 、 “ 中行” 等等观念ꎻ 尤
其是 « 易经» 的八卦三爻ꎬ 体现的就是天地人三才ꎬ 三者之中ꎬ 人为天地之精
英ꎬ 故中间的位置最为重要ꎬ 这是伏羲那个时代人们 “ 尚中” 观念的体现ꎮ « 易
经» 一卦六爻ꎬ 二、 五爻位置最好ꎬ 因为皆居上下卦之中也ꎮ « 尚书􀅰大禹谟»
中有 “ 允执厥中” 一词ꎬ 有人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论及中道的话ꎮ 但
« 大禹漠» 属伪古文ꎬ “ 允执厥中” 究竟为何人何时所论ꎬ 已难以考辨ꎮ 老子提
倡守中ꎬ 强调 “ 清静无为” 、 “ 少私寡欲” 、 “ 富贵而骄ꎬ 自遗其咎” 、 “ 夫唯不争
故无尤” 等观念ꎬ 老子认为出于阴阳调和的中间状态最为稳定和持久ꎬ 其思想
实质是反对走极端ꎬ 一切顺其自然ꎮ 老子的 “ 守中” 源于 « 易经» 的 “ 物极必
反” 和 “ 阴盛阳衰ꎬ 阳盛阴衰” 的观念ꎮ 与此同时ꎬ “ 庸” 字则亦每每见之于
« 尚书» 等典籍之中ꎮ 而孔子本人ꎬ 则只不过是在继承和发挥殷周时期 “ 尚中”
思想的基础之上ꎬ 首次将 “ 中” 、 “ 庸” 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完整统一起来ꎬ 并
186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将其进一步提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ꎬ 而且最终由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而
正式地提出了这个 “ 中庸” 的概念ꎮ 在孔子那里ꎬ “ 中庸” 既是哲学上的认识论
和方法论ꎬ 也是人生修养上的行为准则ꎮ 于是ꎬ 中庸之道就成为一种指导思想的
理论而贯串渗透于哲学、 政治、 经济、 文化和日常生活等一切领域ꎬ 并深深地扎
根于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思想意识中了ꎮ

四、 « 中庸» 的主要思想
« 中庸» 全书四千七百零二字ꎬ 是儒家阐述 “ 中庸之道” ꎬ 并提出人性修养
的原则ꎮ 郑玄在 « 礼记􀅰中庸» 注云: “ 中庸者ꎬ 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ꎻ 庸ꎬ 用
也ꎮ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ꎬ 以昭明圣祖之德也ꎮ” « 中庸» 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
刻也不能离开的ꎬ 但要实行 “ 中庸之道” ꎬ 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ꎬ 通过后天的
学习ꎮ
从内容上看ꎬ 主要包括三点:
一是揭示了什么是中庸ꎮ 中庸这个概念出自 « 论语» ꎬ « 中庸» 对其加以阐
发ꎬ 指出中庸是指一种始终恰如其分的状态 ( 所谓 “ 时中” ) ꎬ 君子应当始终坚
持这样的标准ꎮ
二是论述了关于 “ 诚” 的思想ꎮ 什么是诚? 诚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人心的
诚ꎬ 就是真诚ꎻ 另一种是宇宙自然的诚ꎬ 指天地万物那种符合规律的运行特点ꎬ
所谓 “ 诚者ꎬ 天之道也” ꎬ “ 诚者ꎬ 物之终始” ꎬ 就是这个意思ꎮ
三是指出了中庸和诚的关系ꎮ 中庸指人的行为方式ꎬ 诚指的是自然的运行方
式ꎬ 二者放在一起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路: 人之所以要追求中庸的行为方式ꎬ 就是
因为人要向自然学习ꎬ 达到诚的状态ꎬ 这样人就能够契合天地的规律了ꎬ 所谓
“ 致中和ꎬ 则天地位焉ꎬ 万物育焉” ꎮ
所以ꎬ « 中庸» 的开篇纲领 “ 天命之谓性ꎬ 率性之谓道ꎬ 修道之谓教” ꎬ 应
该这么理解: 天与人是相通的ꎬ 人具有与天一样的属性和规律ꎮ 人们只要按照自
身的规律行事ꎬ 就能够契合天地了ꎮ 但是ꎬ 人类是有主观能动性的ꎬ 也是有欲望
的ꎬ 所以会偏离规律ꎬ 这就需要教育来使之遵循规律ꎮ
由此可见ꎬ « 中庸» 一书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ꎬ 它为儒家的一系列道德观念
如中庸、 诚、 慎独、 忠恕、 修身、 知仁勇等等ꎬ 寻找到了一个新的依据: 即来自
于宇宙自然的依据ꎮ 我们知道ꎬ 儒家是不喜欢谈论天道自然的ꎬ 喜欢谈论天道的
是道家和 « 易传» ꎮ « 中庸» 正是在吸收道家、 « 易传» 的思想的基础上ꎬ 提出
了 “ 诚” 这样的带有形而上意味的思想ꎮ
187
国学经典导读

« 中庸» 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 “ 忠恕之道” ꎬ 说: “ 忠恕违道不远ꎬ 施诸己


而不愿ꎬ 亦勿施于人ꎮ” 正是孔丘 “ 己所不欲ꎬ 勿施于人” 思想的发挥ꎬ 要求在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 “ 中庸之道” ꎮ « 中庸» 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 “ 三
达德” ꎬ 实行 “ 五达道” ꎬ 才能达到 “ 中庸” 的境界ꎮ 所谓 “ 五达道” 即 “ 君臣
也ꎬ 父子也ꎬ 夫妇 也ꎬ 昆 弟 也ꎬ 朋 友 之 交 也” ꎮ 处 理 这 五 方 面 关 系 的 准 则 是:
“ 君惠臣忠” 、 “ 父慈子孝” 、 “ 夫义妇顺” 、 “ 兄友弟恭” 、 “ 朋友有信” ꎮ “ 五达
道” 的实行ꎬ 要靠 “ 三达德” : 智、 仁、 勇ꎮ 而要做好 “ 三达德” ꎬ 达到中庸的
境界ꎬ 就要靠 “ 诚” ꎮ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ꎬ 以达到
“ 至诚” 的境界ꎮ

第二节 « 中庸» 原著导读

1􀆰 天命之谓性 [1] ꎬ 率性之谓道 [2] ꎬ 修道之谓教 [3] ꎮ 道也者ꎬ 不可须臾离


也ꎬ 可离非道也ꎮ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4] ꎬ 恐惧乎其所不闻 [5] ꎮ 莫见乎
隐 [6] ꎬ 莫显乎微 [7] ꎬ 故君子慎其独也 [8] ꎮ 喜怒哀乐之未发ꎬ 谓之中 [9] ꎻ 发而皆
中节 [10] ꎬ 谓之和ꎻ 中也者ꎬ 天下之大本也ꎻ 和也者ꎬ 天下之达道也 [11] ꎮ 致中
和 [12] ꎬ 天地位焉 [13] ꎬ 万物育焉 [14] ꎮ

注释
[1] 天命之谓性: 天命ꎬ 天赋ꎬ 自然赋予人的理性ꎮ 性ꎬ 人性、 本性ꎮ
[2] 率性之谓道: 率性ꎬ 遵从人的天性ꎮ 道ꎬ 路ꎬ 引申为规律、 法则ꎮ
[3] 修道之谓教: 修道ꎬ 修明法则ꎮ 教ꎬ 教化ꎬ 即礼、 乐、 刑、 政之类ꎮ
[4]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戒慎ꎬ 小心谨慎ꎮ 所不睹ꎬ 所没有看到的
事情ꎮ
[5] 恐惧乎其所不闻: 恐惧ꎬ 害怕畏惧ꎮ 所不闻ꎬ 所没有听到的事情ꎮ
[6] 莫见乎隐: 没有什么比隐秘的事情更容易显现的ꎮ 见ꎬ 通 “ 现” ꎮ 乎ꎬ
于ꎬ 此ꎮ
[7] 莫显乎微: 没有什么比细微的事情更容易显露的ꎮ
[8] 故君子慎其独也: 独ꎬ 独处ꎮ
[9] 谓之中: 中ꎬ 朱熹说: “ 无所偏倚ꎬ 故谓之中ꎮ” 即不偏不倚ꎮ
[10] 发而皆中节ꎬ 谓之和: 中 ( zhòng) ꎬ 符合ꎮ 节ꎬ 法度ꎮ 和ꎬ 朱熹说:
“ 无所乖戾ꎬ 故谓之和ꎮ” 即不违常理ꎮ
188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11] 天下之达道也: 达道ꎬ 朱熹说: “ 达道者ꎬ 循性之谓ꎬ 天下古今所共


由ꎬ 道之用也ꎮ” 即天下古今必经之路ꎮ
[12] 致中和: 达到中和的境界ꎮ
[13] 天地位焉: 位ꎬ 用作动词ꎬ 归位ꎬ 各安其位ꎮ
[14] 万物育焉: 育ꎬ 化育ꎮ

译文
上天所赋予人的叫性ꎬ 依循本性而行事叫道ꎬ 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到民众中
去就是教化ꎮ 道与人是不能片刻分离的ꎬ 如果道能与人分离ꎬ 那就不是真正的
道ꎮ 所以ꎬ 君子即使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ꎬ 也要谨慎小心ꎻ 在别人听不到的时
候ꎬ 也要警惕注意ꎮ 再隐秘的事情ꎬ 没有不被人发现的ꎬ 再细微的事情ꎬ 没有不
显露出来的ꎻ 所以ꎬ 君子在独处之时ꎬ 也要与平时一样谨慎警惕ꎮ 喜、 怒、 哀、
乐等感情没有表现ꎬ 就叫中ꎻ 表现出来合于法度的ꎬ 叫做和ꎮ 中是天下最根本的
东西ꎬ 和是天下最普遍的原则ꎮ 达到了中和ꎬ 天与地的位置就会各得其所ꎬ 万物
就得以繁育生长ꎮ

评析
本章是全文的总纲ꎬ 先由 “ 天命 “ 谈起ꎬ 然后讲到 “ 性” ꎬ 讲到 “ 道” ꎬ 讲
到 “ 教” ꎬ 又 讲 到 “ 慎 独” 的 问 题ꎮ 最 后 引 出 全 文 阐 述 的 核 心 问 题 “ 中 和” ꎮ
“ 喜怒哀乐之谓发ꎬ 谓之中ꎻ 发而皆中节ꎬ 谓之和” ꎬ 就是说ꎬ 喜怒哀乐之情还
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ꎬ 叫做 “ 中” ꎻ 表现出来以后并且符合法度ꎬ 叫做 “ 和” ꎮ
接着讲 “ 中和” 的重要性ꎬ “ 中也者ꎬ 天下之大本也ꎻ 和也者ꎬ 天下之达道也” ꎬ
“ 致中和ꎬ 天地位焉ꎬ 万物育焉ꎮ” “ 中” 是天下的根本ꎬ 不可谓不重要ꎻ “ 和”
是天下的达道ꎬ 不可谓不重要ꎮ 达到 “ 中和” 的境界以后ꎬ 天地就可以归位ꎬ
万物就可以化育ꎬ 不可谓不重要ꎮ

2􀆰 仲尼曰: “ 君子中庸 [1] ꎬ 小人反中庸 [2] ꎬ 君子之中庸也ꎬ 君子而时中 [3] ꎻ


小人之中庸也 [4] ꎬ 小人而无忌惮也 [5] ꎮ”

注释
[1] 君子中庸: 中庸ꎬ 朱熹注曰: “ 中庸者ꎬ 不偏不倚ꎬ 无过不及ꎮ” 亦即
上文所说的 “ 中和” ꎮ
189
国学经典导读

[2] 小人反中庸: 反中庸ꎬ 与中庸之道相反ꎬ 也就是与中庸之道背道而驰ꎮ


[3] 君子时中: 时中ꎬ 时时而处中ꎮ 中ꎬ 用如动词ꎮ
[4] 小人之中庸也: 王肃本作 “ 小人之反中庸也” ꎮ
[5] 小人而无忌惮也: 无忌惮ꎬ 无所忌惮ꎮ

译文
孔仲尼说: “ 君子的言行是合于中庸原则的ꎬ 小人的言行是违反中庸原则
的ꎮ 君子能够达到中庸ꎬ 因为君子的言行处处符合中道ꎮ 小人违反中庸ꎬ 是因为
小人无所顾忌ꎮ”

评析
本章将君子和小人作了对比ꎬ 认为 “ 君子中庸ꎬ 小人反中庸” ꎮ 其原因是
“ 中” 不是固定不变的ꎬ 而是随时处于变动不居之中ꎬ 这就需要时时对 “ 中” 进
行把握ꎬ 使自己随时 “ 处中” ꎬ 这就是 “ 时中” ꎮ 君子能做到 “ 时中” ꎬ 而小人
不能ꎬ 所以 “ 小人反中庸” ꎬ “ 小人而无忌惮也” ꎮ

3􀆰 子曰: “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注释
[1] 中庸其至矣乎: 其ꎬ 语气副词ꎬ 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ꎮ 至ꎬ 极点ꎬ 此
处指最高的德行ꎮ
[2] 民鲜能久矣: 鲜ꎬ 很少ꎮ 能ꎬ 能够达到ꎮ

译文
孔子说: “ 中庸是人生行为的最高标准! 一般人很难长期地坚持下去!”

评析
本章说明 “ 中庸” 之道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ꎮ 朱熹说: “ 过则失中ꎬ 不及则
未至ꎬ 故惟中庸之德为至ꎮ” ( « 四书章句集注» 后文所引朱熹之语ꎬ 皆出于此)
可见 “ 中庸” 之道是很难把握的ꎮ 正因为如此ꎬ 很少有人能够达到ꎮ 以此激励
人们要达到 “ 中庸” 的境界ꎬ 须经一番努力ꎮ

190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4􀆰 子曰: “ 道之不行也 [1] ꎬ 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2] ꎬ 愚者不及也 [3] ꎮ 道之


不明也 [4] ꎬ 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 [5] ꎬ 不肖者不及也 [6] ꎮ 人莫不饮食也ꎬ 鲜能知
味也 [7] ꎮ”

注释
[1] 道之不行也: 道ꎬ 此指中庸之道ꎮ
[2] 知者过之: 知ꎬ 同 “ 智” ꎬ 知者ꎬ 聪明的人ꎮ 过ꎬ 过度ꎬ 此处意为对道
的认识超过了限度ꎬ 认为中庸之道不值得践行ꎮ
[3] 愚者不及也: 愚者ꎬ 愚蠢的人ꎮ 不及ꎬ 未达到标准ꎬ 此处意为对道的
认识不足ꎬ 所以不知如何践行ꎮ “ 知者过之ꎬ 愚者不及也” ꎬ 说明中庸之道不能
实行的原因ꎮ
[4] 道之不明也: 明ꎬ 显明ꎬ 意为人们对中庸之道认识不明ꎮ
[5] 贤者过之: 贤者ꎬ 贤能的人ꎮ 过ꎬ 过度ꎬ 此处意为贤能的人实行道的
时候超过了限度ꎬ 这是贤能的人认为道不值得践行的原因所致ꎮ
[6] 不肖者不及也: 不肖者ꎬ 不贤能的人ꎮ 不及ꎬ 未达到标准ꎬ 此处意为
不贤能的人对道的践行程度不够ꎬ 这是不贤能的不了解道的缘故所致ꎮ
[7] 鲜能知味也: 味ꎬ 滋味ꎮ

译文
孔子说: “ 中庸之道不能推行ꎬ 我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因为聪明人做过了
头ꎬ 而愚笨的人却达不到中庸的标准ꎮ 中庸之道不能为人们所明了ꎬ 我也知道其
中的道理了: 贤德的人对它作出了过高的要求ꎻ 不贤德的人又达不到中庸的要
求ꎮ 这就像人人皆要吃喝ꎬ 但很少有人能辨别出其中真正的滋味ꎮ”

评析
本章阐述对中庸之道的实践和认识问题ꎮ 孔子从知者和愚者ꎬ 贤者和不肖者
两极出发ꎬ 来阐明这个问题ꎮ 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ꎬ 是因为 “ 知者过之ꎬ
愚者不及也” ꎻ 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显明ꎬ 是因为 “ 贤者过之ꎬ 不肖者不及也” ꎮ
不论知者、 贤者ꎬ 还是愚者、 不肖者ꎬ 都对 “ 中庸之道” 不能进行正确把握ꎬ
这就像人人都在吃饭ꎬ 但是很少有人懂得饮食的真正的滋味ꎮ

5􀆰 子曰: “ 道其不行矣夫 [1] !”


191
国学经典导读

注释
[1] 道其不行矣夫: 道ꎬ 指中庸之道ꎮ 其ꎬ 语气副词ꎬ 表示一种委婉的语
气ꎬ 可译为 “ 大概” ꎮ 夫ꎬ 语气词ꎬ 表示感叹ꎮ

译文
孔子说: “ 道恐怕是难以实行了吧!”

评析
由于 “ 道之不明也” ꎬ 所以致使 “ 道之不行也” ꎮ 朱熹说: “ 由不明ꎬ 故不
行ꎮ” 由于对道的内容和重要性不了解ꎬ 更由于对实践 “ 道” 的尺度把握不准ꎬ
所以使得中庸之道难以实行ꎮ

6􀆰 子曰: “ 舜其大知也与 [1] !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2] ꎬ 隐恶而扬善 [3] ꎬ 执其


两端 [4] ꎬ 用其中于民 [5] ꎬ 其斯以为舜乎 [6] !”

注释
[1] 舜其大知也与: 知ꎬ 通 “ 智” ꎮ
[2]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察ꎬ 仔细看ꎬ 此处为考察ꎮ 迩言ꎬ 浅近的话ꎬ 通
俗的话ꎮ 迩ꎬ 近ꎮ
[3] 隐恶而扬善: 隐恶ꎬ 隐饰别人的缺点ꎮ 扬善ꎬ 宣扬别人的优点ꎮ
[4] 执其两端: 权衡过与不及两种情况ꎮ 执ꎬ 持ꎮ 两端ꎬ 物体的两头ꎬ 此
处比喻 “ 过” 与 “ 不及” 两种情况ꎬ 东汉郑玄注: “ 两端ꎬ 过与不及也ꎬ 用其中
于民ꎬ 贤与不肖皆解行之也ꎮ”
[5] 用其中于民: 用ꎬ 采用ꎮ 其中ꎬ 两端的中间ꎬ 比喻中庸之道ꎮ
[6] 其斯以为舜乎: 其ꎬ 语气副词ꎬ 表示委婉语气ꎮ 斯ꎬ 代词ꎬ 这ꎮ 以为ꎬ
成为ꎮ

译文
孔子说: “ 舜可以算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吧! 舜喜欢向人请教ꎬ 而且又喜欢
分析研究那些浅近平凡的话能宽容地包涵别人的缺点ꎬ 而褒扬别人好的一面ꎮ 他
掌握着 ‘ 过’ 和 ‘ 不及’ 两个极端的偏向ꎬ 而采用中庸之道去治理民众ꎮ 这就
192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缘故吧!”

评析
舜是我国上古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ꎮ 舜的伟大ꎬ 不仅仅是因为他 “ 好察迩
言” 、 “ 隐恶而扬善” ꎬ 重要的是他能 “ 执其两端ꎬ 用其中于民” ꎮ 孔子把能否实
行中庸之道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标准ꎬ 可见孔子对于 “ 中庸之道” 的重视
程度ꎬ 可知中庸之道的重要ꎮ

7􀆰 子曰: “ 人皆曰予知 [1] ꎬ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 [2] 而莫之知辟也 [3] ꎮ 人


皆曰予知ꎬ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4] ꎮ”

注释
[1] 人皆曰予知: 予ꎬ 我ꎬ 第一人称代词ꎬ 此处用作反身代词ꎬ 意为 “ 自
己” ꎬ 代前边的 “ 人” ꎮ 知ꎬ 通 “ 智” ꎬ 聪明ꎮ
[2]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 纳ꎬ 入、 落入ꎮ 诸ꎬ “ 之 于” 的 合 音ꎮ 罟
( gǔ) ꎬ 捕兽的网ꎮ 擭 ( huò) ꎬ 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ꎮ
[3] 而莫之知辟也: 辟ꎬ 通 “ 避” ꎬ 躲避、 逃避ꎮ
[4]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期 ( jī) 月ꎬ 一整月ꎮ

译文
孔子说: “ 人人都说: ‘ 我是聪明的’ ꎬ 但是其他人在利欲的驱使下ꎬ 就都像
禽兽那样被赶到罗网陷阱中去ꎬ 却不知道躲避ꎮ 人人都说: ‘ 我是聪明的’ ꎬ 而
其他人选择了中庸之道ꎬ 但连一个月也坚持不下去ꎮ”

评析
人人都自以为聪明ꎬ 可是落入网罟陷阱之中ꎬ 都不知道回避ꎬ 可见并不是真
聪明ꎮ 人人都自以为聪明ꎬ 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ꎬ 可见并不
是真聪明ꎮ 这种人的 “ 聪明” 和舜比较起来ꎬ 简直有天壤之别ꎮ 可见要实现中
庸之道ꎬ 贵在坚持ꎬ 在一个 “ 守” 字ꎮ

8􀆰 子 曰 : “ 回 之 为 人 也 [1] ꎬ 择 乎 中 庸 [2] ꎬ 得 一 善ꎬ 则 拳 拳 服 膺 而 弗 失
之矣 [3] ꎮ”
193
国学经典导读

注释
[1] 回之为人也: 回ꎬ 颜回ꎬ 孔子弟子ꎮ
[2] 择乎中庸: 乎ꎬ 助词ꎬ 用于句中ꎬ 表示延宕ꎮ
[3] 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拳拳ꎬ 奉持的样子ꎮ 服ꎬ 放置ꎮ 膺ꎬ 胸ꎮ

译文
孔子说: “ 颜回做人ꎬ 选择了中庸之道ꎮ 他得到了这一精神瑰宝ꎬ 就牢牢地
记在心中ꎬ 时刻不忘ꎮ”

评析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ꎬ 安贫乐道ꎬ 能够 “ 三月不违仁” ꎬ 之所以能够如
此ꎬ 就是颜渊的身上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ꎮ 对于中庸之道ꎬ 颜回能够 “ 拳拳
服膺而弗失之矣” ꎮ 所以ꎬ 中庸之道能否实行ꎬ 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下去ꎮ

9􀆰 子曰: “ 天下国家可均也 [1] ꎬ 爵禄可辞也 [2] ꎬ 白刃可蹈也 [3] ꎬ 中庸不可


能也ꎮ”

注释
[1] 天下国家可均也: 天下ꎬ 天子治下的所有国土ꎮ 国ꎬ 诸侯的封地ꎮ 家ꎬ
大夫的封地ꎮ 均ꎬ 治理、 平定ꎮ
[2] 爵禄可辞也: 爵禄ꎬ 爵位和俸禄ꎮ 辞ꎬ 辞掉、 放弃ꎮ
[3] 白刃可蹈也: 白刃ꎬ 闪着白光的快刀ꎮ 蹈ꎬ 踩、 踏ꎮ

译文
孔子说: “ 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平定的ꎬ 爵位、 俸禄是可以推辞掉的ꎬ 锋利
的刀刃也是可以踩上去的ꎬ 但是中庸之道却不一定能做到ꎮ”

评析
治理天下家国ꎬ 看起来很难ꎬ 但真的做起来ꎬ 并非那么难ꎻ 放弃爵位和俸
禄ꎬ 看起来很难ꎬ 但真的要放弃ꎬ 也并非放弃不了ꎻ 踩着锋利的刀子前行ꎬ 看起
来很难ꎬ 但真的做起来ꎬ 也并不是不可能ꎮ 可是ꎬ 实行中庸之道ꎬ 看起来很容
194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易ꎬ 而真的做起来ꎬ 便非常地难了ꎮ 可见要实行中庸ꎬ 如果没有超强的毅力是无


法做到的ꎮ 正如朱熹所说: “ 若中庸ꎬ 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ꎬ 然非义精仁熟ꎬ
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ꎬ 不能及也ꎮ”

10􀆰 子路问强 [1] ꎮ 子曰: “ 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2] ? 宽柔以


教ꎬ 不报无道 [3] ꎬ 南方之强也ꎬ 君子居之 [4] ꎮ 衽金革 [5] ꎬ 死而不厌 [6] ꎬ 北方之
强也ꎬ 而强者居之ꎮ 故君子和而不流 [7] ꎬ 强哉矫 [8] ! 中立而不倚 [9] ꎬ 强哉矫!
国有道ꎬ 不变塞焉 [10] ꎬ 强哉矫! 国无道ꎬ 至死不变 [11] ꎬ 强哉矫!”

注释
[1] 子路问强: 子路ꎬ 孔子弟子ꎬ 姓仲名由ꎬ 字子路ꎬ 以好勇著称ꎮ 强ꎬ
强大ꎮ
[2] 抑而强与: 抑ꎬ 连词ꎬ 表选择ꎬ 还是ꎮ 而ꎬ 通 “ 尔” ꎬ 汝ꎮ
[3] 不报无道: 报ꎬ 报复ꎮ 无道ꎬ 残暴不仁者ꎮ
[4] 君子居之: 居ꎬ 处ꎮ
[5] 衽金革: 衽 ( rèn) ꎬ 席ꎬ 用 如 动 词ꎬ 以􀆺􀆺 为 席ꎮ 金ꎬ 指 兵 器ꎮ 革ꎬ
指铠甲ꎮ
[6] 死而不厌: 死而不惜ꎮ
[7] 故君子和而不流: 和ꎬ 性情平和ꎮ 流ꎬ 随波逐流ꎮ
[8] 强哉矫: 矫 ( jiǎo) ꎬ 强大的样子ꎮ
[9] 中立而不倚: 倚ꎬ 偏ꎮ
[10] 不变塞焉: 不改变受阻之志向ꎮ 塞ꎬ 阻塞ꎬ 不通ꎮ
[11] 至死不变: 至死都不改变所坚持的理想ꎮ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算刚强ꎮ 孔子说: “ 你说的是南方人的刚强呢? 还是北方人的
刚强? 还是像你这样的刚强呢? 用宽厚柔和的心态教导人ꎬ 对于别人的横暴无
理ꎬ 也不加以报复ꎬ 这是南方人的刚强ꎬ 君子就属于这一类ꎮ 连睡觉都枕着刀
枪、 穿着盔甲ꎬ 在战场上拼命也不后悔ꎬ 这是北方人的刚强ꎬ 强悍的人属于这一
类ꎮ 所以君子待人温和ꎬ 却并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别人ꎬ 这才是真正的刚强! 他们
中正独立ꎬ 不偏向任何一方ꎬ 这才是真正的刚强! 国家太平之时ꎬ 他们也不改变
穷困时的操守ꎬ 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国家混乱之时ꎬ 他们也能正直不屈ꎬ 至死
195
国学经典导读

不改ꎬ 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评析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ꎬ 一向以好勇著称ꎮ 正因为好勇ꎬ 所以向孔子请教强大的
问题ꎮ 孔子没有正面回答子路的问题ꎬ 而是先将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作了比较ꎮ
用朱熹的话来说ꎬ 就是 “ 南方风气柔弱ꎬ 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ꎬ 君 子 之 道
也” ꎬ “ 北方风气刚劲ꎬ 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ꎬ 强者之事也” ꎮ 南方之强与北方
之强截然不同ꎬ 南方之强过于柔弱ꎬ 似不及ꎻ 北方之强过于强悍ꎬ 似过ꎬ 过犹不
及ꎬ 二者都不符合中庸之道ꎮ 所以 “ 君子和而不流”ꎬ “ 中立而不倚”ꎬ “ 国有道ꎬ
不变塞焉”ꎬ “国无道ꎬ 至死不变”ꎬ 就是说ꎬ 君子不论在什么情况下ꎬ 不论是 “国
有道” 还是 “国无道”ꎬ 都会 “中立而不倚”、 “和而不流”ꎬ 坚守自己的理想ꎮ

11􀆰 子曰: “ 素隐行怪 [1] ꎬ 后世有述焉 [2] ꎬ 吾弗为之矣ꎮ 君子遵道而行 [3] ꎬ


半途 而 废ꎬ 吾 弗 能 已 矣 [4] ꎮ 君 子 依 乎 中 庸ꎬ 遁 世 不 见 知 而 不 悔 [5] ꎬ 唯 圣 者
能之ꎮ”

注释
[1] 素隐行怪: 素ꎬ 按 « 汉书» ꎬ 当作 “ 索” ꎬ 形近而误ꎬ 索ꎬ 探索寻求ꎮ
隐ꎬ 隐僻之理ꎮ 行怪ꎬ 行为怪异ꎮ
[2] 后世有述焉: 称述ꎬ 称扬记述ꎮ
[3] 君子遵道而行: 道ꎬ 指中庸之道ꎮ
[4] 吾弗能已矣: 已ꎬ 停止ꎮ
[5]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遁世ꎬ 避世隐居ꎮ

译文
孔子说: “ ( 世上有些人) 探索幽隐之理ꎬ 行为怪异ꎬ 虽然后代有人称述他
们ꎬ 但是我不愿做这样的事ꎮ 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ꎬ 但往往半途而废ꎬ 我
是不会中途停止的ꎮ 有些君子依循着中庸之道行事ꎬ 即使隐避而不被世间人们了
解ꎬ 也不悔恨ꎬ 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ꎮ”

评析
探索隐僻的道理ꎬ 行为荒诞不经ꎬ 这已经偏离了中庸之道ꎬ 所以即使这些欺
196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世盗名之人被后人称扬记述ꎬ 真正的君子之人也不屑于这样做ꎮ 另外的一种情况


是ꎬ 有人依照中庸之道行事ꎬ 但是没有坚持下来ꎬ 这种半途而废的做法也是不能
肯定的ꎮ 真正的君子信守中庸之道ꎬ 不汲汲于名利ꎬ 持之以恒ꎬ 就是隐居终生也
不后悔ꎮ 可见能坚持中庸之道者决非常人ꎮ

12􀆰 君子之道费而隐 [1] ꎮ 夫妇之愚 [2] ꎬ 可以与知焉 [3] ꎬ 及其至也 [4] ꎬ 虽圣


人亦有所不知焉ꎮ 夫妇之不肖ꎬ 可以能行焉ꎻ 及其至也ꎬ 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ꎮ
天地之大也ꎬ 人犹有所憾 [5] ꎮ 故君子语大ꎬ 天下莫能载焉 [6] ꎻ 语小ꎬ 天下莫能
破焉ꎮ « 诗» 云 [7] : “ 鸢飞戾天 [8] ꎬ 鱼跃于渊ꎮ” 言其上下察也 [9] ꎮ 君子之道ꎬ
造端乎夫妇 [10] ꎬ 及其至也ꎬ 察乎天地 [11] ꎮ

注释
[1] 君子之道费而隐: 费ꎬ 用途广泛ꎮ 隐ꎬ 本体隐微ꎮ
[2] 夫妇之愚: 愚夫愚妇ꎬ 指普通男女ꎮ
[3] 可以与知焉: 与ꎬ 参与ꎮ 知ꎬ 知道、 理解、 领悟ꎮ
[4] 及其至也: 至ꎬ 极点ꎬ 最精微的地方ꎮ
[5] 人犹有所憾: 憾ꎬ 遗憾ꎮ 不合心意ꎮ
[6] 天下莫能破焉: 破ꎬ 分开ꎮ
[7] « 诗» : « 诗» 指 « 诗经􀅰大雅􀅰旱麓» ꎮ
[8] 鸢飞戾天ꎬ 鱼跃于渊: 鸢 ( yuān) ꎬ 鹰ꎮ 戾ꎬ 至、 到达ꎮ 跃ꎬ 跳ꎮ
[9] 言其上下察也: 察ꎬ 著、 明显ꎮ
[10] 造端乎夫妇: 造端ꎬ 开端、 开始ꎮ
[11] 察乎天地: 察ꎬ 明察ꎮ

译文
君子的道ꎬ 作用非常广泛ꎬ 而内蕴十分精微ꎬ 平民夫妇虽然愚蠢ꎬ 但是也可
以知道一般的道理ꎻ 至于其中深微极致之处ꎬ 即使圣人也有不懂的地方ꎮ 平民夫
妇虽然不贤能ꎬ 但是也可以贯彻一般的道理ꎻ 至于其中深微极致之处ꎬ 即使圣人
也有做不到的地方ꎮ 天地那样辽阔广大ꎬ 人们尚且还对它有怨恨ꎮ 君子之道ꎬ 从
大的方面来讲ꎬ 天下万物无不承载ꎻ 从小处来讲ꎬ 天下没有谁能把它分裂开来
的ꎮ « 诗» 说: “ 老鹰一飞冲天ꎬ 游鱼在深渊跳跃ꎮ” 就是说ꎬ 君子的道和鹰飞鱼
跃一样ꎬ 由上到下都能进行详细的审察ꎮ 君子之道ꎬ 从平民夫妇之间开始ꎬ 从而
197
国学经典导读

达到它的最高境界ꎬ 就能洞察贯彻到天地之间ꎮ

评析
本章围绕君子之道的 “ 费” 与 “ 隐” 展开论述ꎮ 所谓费ꎬ 是指道的普遍性
及用途的广泛性而言ꎬ 也就是说道无处不在ꎮ 所谓费ꎬ 是指道的本体的精微性与
隐秘性而言ꎬ 也就是说道极难把握ꎮ 正因为道具有 “ 费” 的特点ꎬ 所以愚夫愚
妇也可以理解ꎬ 也可以实行ꎮ 正因为道具有 “ 隐” 的特点ꎬ 所以ꎬ 到了极精微
的地方ꎬ 就是圣人也不能理解ꎬ 也不能实行ꎮ
所以君子之道ꎬ 切切实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ꎬ 我们的衣食住行ꎬ 无不包含
着道ꎬ 也就是 “ 造端乎夫妇” ꎬ 但道仅仅停留在普遍性和广泛性上ꎬ 那就把道庸
俗化了ꎬ 因为道还具有高深莫测的一面ꎬ 那是一般的人甚至圣人也无法理解的ꎬ
它 “ 察乎天地” ꎬ 包容万物ꎮ

13􀆰 子曰: “ 道不远人 [1] ꎬ 人之为道而远人ꎬ 不可以为道ꎮ « 诗» 云 [2] :


‘ 伐柯伐柯 [3] ꎬ 其则不远ꎮ’ 执柯以伐柯 [4] ꎬ 睨而视之 [5] ꎬ 犹以为远ꎮ 故君子以
人治人 [6] ꎬ 改而止ꎮ 忠恕违道不远 [7] ꎬ 施诸己而不愿ꎬ 亦勿施于人ꎮ 君子之道
四ꎬ 丘未能一焉ꎬ 所求乎子ꎬ 以事父ꎬ 未能也ꎻ 所求乎臣ꎬ 以事君ꎬ 未能也ꎻ 所
求乎弟ꎬ 以事兄ꎬ 未能也ꎻ 所求乎朋友ꎬ 先施之 [8] ꎬ 未能也ꎮ 庸德之行 [9] ꎬ 庸
言之谨 [10] ꎻ 有所不足ꎬ 不敢不勉ꎬ 有余不敢尽 [11] ꎻ 言顾行 [12] ꎬ 行顾言ꎬ 君子
胡不慥慥尔 [13] !”

注释
[1] 道不远人: 远ꎬ 远离、 离开ꎮ
[2]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幽风􀅰伐柯» ꎮ
[3] 伐柯伐柯ꎬ 其则不远: 柯ꎬ 斧柄ꎮ 则ꎬ 法则ꎬ 这里指斧柄的式样ꎮ
[4] 执柯以伐柯: 前一 “ 柯” 字指手中所执之斧ꎬ 后一 “ 柯” 字指所要削
制的斧柄ꎮ
[5] 睨而视之: 睨ꎬ 斜视ꎮ
[6] 故君子以人治人: 以人治人ꎬ 以人本身固有的道来治人ꎮ 朱熹说: “ 若
为人之道ꎬ 各在当人之身ꎬ 初无彼此之别ꎮ 故君子之治人也ꎬ 即以其人之道ꎬ 还
治其人之身ꎮ 其人能改ꎬ 即止不治ꎮ”
[7] 忠恕违道不远: 忠恕ꎬ 是孔子的重要思想ꎬ 用孔子的话来说ꎬ 所谓忠ꎬ
198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就是 “ 己欲立而立人ꎬ 己欲达而达人” ꎬ 所谓恕ꎬ 就是 “ 己所不欲ꎬ 勿施于人” ꎮ


违道ꎬ 离道ꎮ 违ꎬ 离ꎮ
[8] 所求乎朋友ꎬ 先施之: 先ꎬ 率先ꎮ
[9] 庸德之行: 庸德ꎬ 平常的道德ꎮ 行ꎬ 践行ꎮ
[10] 庸言之谨: 庸言ꎬ 平常的言论ꎮ 谨ꎬ 谨慎ꎮ
[11] 有余不敢尽: 有余ꎬ 说话留有余地ꎮ 不敢尽ꎬ 不说过头话ꎮ
[12] 言顾行: 顾ꎬ 符合ꎮ
[13] 君子胡不慥慥尔: 胡ꎬ 何、 怎么ꎮ 慥慥 ( zào) ꎬ 诚实的样子ꎮ 尔ꎬ 语
气助词ꎬ 表示疑问ꎬ 相当于 “ 呢” ꎮ

译文
孔子说: “ 道是不能远离人的ꎬ 若离开了人来行道ꎬ 那道就推行不下去ꎮ
« 诗» 说: ‘ 砍树来做斧头柄ꎬ 斧柄的样子在眼前ꎮ’ 拿着斧柄做样子来砍制斧
柄ꎬ 斜着眼睛一瞧就看得见ꎬ 但对砍制斧柄的人来说ꎬ 还算是离得远的ꎮ 所以君
子按照做人的道理来治理人ꎬ 只要他肯改就得了ꎮ 能够做到忠和恕ꎬ 那就离道也
不远了ꎮ 别人施加给自己ꎬ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ꎬ 也不要去施加给别人ꎮ 君子之道
有四种ꎬ 我孔丘一样也没能做到ꎬ 拿我所要求于儿子的ꎬ 去服侍父亲ꎬ 没有能做
到ꎻ 拿我所要求于臣子的ꎬ 去服侍君主ꎬ 没有能做到ꎻ 拿我所要求于弟弟的ꎬ 去
服侍兄长ꎬ 也没有能做到ꎻ 拿我所要求于朋友的ꎬ 先去要求自己ꎬ 也没有能做
到ꎮ 实践平常的道德ꎬ 谨慎平时的言语ꎬ 我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ꎬ 使我不敢不努
力ꎻ 所说的还没有全部实行ꎬ 就不敢把话都说尽ꎮ 言语要照顾到行为ꎬ 行为也要
照顾到言语ꎬ 那么君子怎么不会笃厚真实呢?”

评析
“ 道不远人” ꎬ 道就在我们的身边ꎬ 就在日常生活之中ꎬ 所以朱熹说: “ 道
者ꎬ 率性而已ꎬ 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ꎬ 故常不远人ꎮ” 如果认为道是这样的
切近生活而显不出道的高深奥妙ꎬ 于是把道搞得神神秘秘ꎬ 高不可攀ꎬ 那就离道
越来越远了ꎮ 就像 « 诗经􀅰幽风􀅰伐柯» 中所言 “ 伐柯伐柯ꎬ 其则不远” ꎬ 讲的
就是这个道理ꎮ 手持斧子要做一个新的斧柄ꎬ 样式就在自己的手上ꎬ 仿照着做就
行了ꎮ 但是如果眼睛看着别处ꎬ 就找不到制作斧柄的样式ꎬ 斧柄自然就做不出来
了ꎮ 所以圣人治理百姓ꎬ “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ꎬ 就是用普通人身上所
体现出来的人人都理解都能实行的 “ 道” 来治理百姓ꎬ 百姓也就容易理解接受ꎮ
199
国学经典导读

所以ꎬ 道并不神秘ꎬ 就在人们身边ꎮ 如孔子所倡导的 “ 忠恕” 离道不远ꎬ 就是


“ 己所不欲ꎬ 勿施于人” 而已ꎬ 人人可以理解ꎬ 人人可以做到ꎮ
然而ꎬ 道的最高境界ꎬ 即道的隐微之处ꎬ 不是人人ꎬ 甚至圣人所能领悟和践
行的ꎬ 正如孔子所说: “ 君子之道四ꎬ 五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ꎬ 未能
也ꎻ 所求乎臣以事君ꎬ 未能也ꎻ 所求乎弟以事兄ꎬ 未能也ꎻ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ꎬ
未能也ꎮ” 极为普通平常的事情ꎬ 连孔子也没有做到ꎬ 这不是孔子自谦ꎬ 而是从
另一方面来说ꎬ 道确实有它难以把握的地方ꎬ 因此要持之以恒ꎬ 不遗余力地实
践道ꎮ

14􀆰 君子素其位而行 [1] ꎬ 不愿乎其外 [2] ꎮ 素富贵ꎬ 行乎富贵ꎻ 素贫贱ꎬ 行


乎贫贱ꎻ 素夷狄ꎬ 行乎夷狄ꎻ 素患难ꎬ 行乎患难ꎬ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 ꎮ 在
上位不陵下 [4] ꎬ 在下位不援上 [5] ꎬ 正己而不求于人 [6] ꎬ 则无怨ꎮ 上不怨天ꎬ 下
不尤人ꎮ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7] ꎮ 小人行险以徼幸 [8] ꎮ 子曰: “ 射有似乎君子ꎬ
失诸正鹄 [9] ꎬ 反求诸其身ꎮ”

注释
[1] 君子素其位而行: 素ꎬ 平素、 现在ꎮ 素其位ꎬ 根据自己现在的地位ꎮ
[2] 不愿乎其外: 愿ꎬ 羡慕ꎮ 其外ꎬ 指目前地位外的事ꎮ
[3]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无入ꎬ 无处ꎬ 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ꎮ 自得ꎬ 得
意、 满足ꎮ
[4] 不陵下: 不欺凌属下ꎮ
[5] 不援上: 不攀援上司ꎮ
[6] 正己而不求于人: 求ꎬ 苛求ꎮ
[7]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居易ꎬ 朱熹注曰: “ 素位而行也ꎮ” 即安于现状ꎮ
俟命ꎬ 朱熹注曰: “ 不愿乎外也ꎮ” 即等待天命ꎮ
[8] 小人行险以侥幸: 行险ꎬ 冒险ꎮ
[9] 失诸正鹄: 鹄 ( gǔ) ꎬ 箭靶的中心ꎮ

译文
君子平时在自己所处的地位上去行事ꎬ 不存心去做本位以外的事情ꎮ 平时处
在富贵的地位上ꎬ 就按照富贵的地位行事ꎻ 平时处在贫贱的地位上ꎬ 就按照贫贱
的地位行事ꎻ 平时处在夷狄的地位上ꎬ 就按照夷狄的地位行事ꎻ 平时处在患难
200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中ꎬ 就按照患难的环境行事ꎮ 君子不论处在什么地位ꎬ 都能自得其宜ꎮ 处在高位


的ꎬ 不欺压低位的人ꎻ 处在低下地位的ꎬ 不高攀上面的人ꎮ 端正自己ꎬ 不去乞求
别人ꎬ 那就没有怨恨ꎮ 对上不怨恨天命ꎬ 对下不归咎别人ꎮ 所以君子处在平易的
地位来等待天命的到来ꎬ 而小人采用冒险的举动以希望侥幸成功ꎮ 孔子说: “ 射
箭的道理和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相似ꎬ 如果没有射中靶子ꎬ 就应该回过来
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ꎮ”

评析
本章论述儒家的修身正己的功夫ꎮ 作为君子ꎬ 要安守本分ꎬ 处在什么样的地
位ꎬ 做自己应做的事情ꎬ 只有这样ꎬ 才能 “ 无入而不自得焉” ꎮ 不论官位高低ꎬ
都要不卑不亢ꎬ 以正待人ꎬ “ 在上位ꎬ 不陵下ꎻ 在下位ꎬ 不援上” ꎬ 兢兢业业ꎬ
任劳任怨ꎬ 不怨天尤人ꎮ 就是出现什么失误ꎬ 也决不推卸责任ꎬ 要从自己身上找
原因ꎮ

15􀆰 君子之道ꎬ 辟如行远必自迩 [1] ꎬ 辟如登高必自卑 [2] ꎮ « 诗» 曰 [3] : “ 妻


子好合 [4] ꎬ 如鼓瑟琴ꎮ 兄弟既翕 [5] ꎬ 和乐且耽ꎮ 宜尔室家 [6] ꎬ 乐尔妻帑ꎮ” 子
曰: “ 父母其顺矣乎 [7] !”

注释
[1] 辟如行远必自迩: 辟ꎬ 通 “ 譬” ꎬ 譬如ꎮ 迩ꎬ 近ꎮ
[2] 辟如登高必自卑: 卑ꎬ 低ꎮ
[3]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小雅􀅰常棣» ꎮ
[4] 妻子好合ꎬ 如鼓琴瑟: 好合ꎬ 和睦ꎮ 鼓ꎬ 弹奏ꎮ
[5] 兄弟既翕ꎬ 和乐且耽: 翕 ( xī) ꎬ 融洽ꎬ 和顺ꎮ 耽ꎬ 安乐ꎮ
[6] 宜尔室家ꎬ 乐尔妻帑: 宜ꎬ 安ꎮ 帑 ( nú) ꎬ 通 “ 孥” ꎬ 子女ꎮ
[7] 父母其顺矣乎: 顺ꎬ 顺畅、 顺心ꎮ

译文
君子之道ꎬ 如行远路必定要从近处开始ꎬ 如登高山必定从低处开始ꎮ « 诗»
说: “ 与妻子和好ꎬ 情投意合ꎬ 好比弹琴鼓瑟ꎮ 兄弟相爱ꎬ 和睦融洽ꎮ 家室相
安ꎬ 妻儿快乐ꎮ” 孔子说: “ 像这样ꎬ 父母就可以称心如意了!”
201
国学经典导读

评析
君子修道ꎬ 要循序渐进ꎬ 按部就班ꎬ 不 可 眼 高 手 低、 好 高 骛 远ꎮ 老 子 说:
“ 合抱之木ꎬ 生于毫末ꎻ 九层之台ꎬ 起于累土ꎻ 千里之行ꎬ 始于足下ꎮ” 为道也
是如此ꎬ “ 君子之道ꎬ 辟如行远必自迩ꎬ 辟如登高必自卑” ꎮ
儒家倡导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ꎬ “ 修身” 便是 “ 平天下” 的开始ꎮ “ 修
身” 的具体表现就是家庭和睦ꎬ 具体来说ꎬ 就是夫妻和谐、 兄弟和顺、 父母和
乐ꎬ 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ꎬ 能够如此ꎬ 便是 “ 修道” 的开始ꎮ

16􀆰 子曰: “ 鬼神之为德 [1] ꎬ 其盛矣乎 [2] ! 视之而弗见ꎬ 听之而弗闻ꎬ 体物


而不可遗 [3] ꎬ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 [4] ꎬ 以承祭祀ꎮ 洋洋乎 [5] 如在其上ꎬ 如在其
左右ꎮ « 诗» 曰:[6] ‘ 神之格思 [7] ꎬ 不可度思 [8] ! 矧可射思 [9] !’ 夫微之显 [10] ꎬ
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11] ꎮ”

注释
[1] 鬼神之为德: 鬼神ꎬ 并非迷信意义上的魂灵之类ꎬ 而是哲学意义上的
精神范畴ꎮ 程颐说: “ 鬼神ꎬ 天地之功用ꎬ 而造化之迹也ꎮ” 张载说: “ 鬼神者ꎬ
二气之良能也ꎮ” 朱熹说: “ 以二气言ꎬ 则鬼者阴之灵也ꎬ 神者阳之灵也ꎮ 以一
气言ꎬ 则 至 而 伸 者 为 神ꎬ 反 而 归 者 为 鬼ꎬ 其 实 一 物 而 已ꎮ” 为 德ꎬ 犹 言 性 情
功效ꎮ
[2] 其盛矣乎: 其ꎬ 语气副词ꎮ 盛ꎬ 大ꎮ
[3] 体物而不可遗: 体物ꎬ 养成万物ꎮ 遗ꎬ 遗漏ꎮ
[4] 齐明盛服: 齐ꎬ 通 “ 斋” ꎬ 斋戒ꎮ 明ꎬ 洁净ꎮ 盛服ꎬ 盛装ꎮ
[5] 洋洋乎: 朱熹注曰: “ 流动充满之意ꎮ”
[6] « 诗» : « 诗» 指 « 诗经􀅰大雅􀅰抑» ꎮ
[7] 神之格思: 格ꎬ 来ꎮ 思ꎬ 语气助词ꎮ
[8] 不可度思: 度ꎬ 揣度ꎮ
[9] 矧可射思: 矧 ( shěn) ꎬ 况且ꎮ 射 ( yì) ꎬ 朱熹注曰: “ 射ꎬ 厌也ꎬ 言厌
怠而不敬 也ꎮ”
[10] 夫微之显: 指鬼神之事隐微而明显ꎮ
[11] 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诚ꎬ 真实不妄ꎮ 掩ꎬ 掩盖ꎮ
202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译文
孔子说: “ 鬼神所表现的功德ꎬ 真是隆盛啊! 他是看不见、 听不到的ꎬ 人们
只有在体验事物中才可以获得它ꎬ 而且不会遗忘它ꎮ 鬼神可以使普天下的人都斋
戒洁净ꎬ 穿戴着庄严整齐的衣冠ꎬ 而敬奉祭祀它们ꎮ 这时鬼神就仿佛舒缓地飘浮
在人们的上空ꎬ 又仿佛就在人们的身边ꎮ « 诗» 说: ‘ 鬼神来临ꎬ 是想象不到的ꎬ
怎么可以怠慢呢?’ 鬼神的事情本来就是隐约虚无的ꎬ 但又是那样明显地体现出
来ꎬ 所以说诚实专一的心不可以掩蔽ꎬ 就是这样啊!”

评析
本章借鬼神之事阐明道的广大而精微ꎬ 与第十二章的 “ 君子之道费而隐”
遥相呼应ꎮ
这里所说的鬼神ꎬ 从程颐、 张载、 朱熹这些大儒的解释来看ꎬ 就是化育万物
的阴阳二气ꎮ 既然是阴阳二气ꎬ 那就是 “ 无处不在ꎬ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
气交融而形成的ꎬ 也就是 “ 体物而不可遗” ꎬ 这一点ꎬ 便说明君子之道 “ 费” ꎮ
同时ꎬ 既是阴阳二气ꎬ 它隐含在万物之中无形无声ꎬ 看不见ꎬ 摸不着ꎬ 也就是
“ 视之而弗见ꎬ 听之而弗闻” ꎬ 这一点便说明君子之道 “ 隐” ꎮ
所以说ꎬ 君子之道ꎬ “ 夫微之显ꎬ 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17􀆰 子曰: “ 舜其大孝也与 [1] ! 德为圣人ꎬ 尊为天子ꎬ 富有四海之内ꎮ 宗庙


飨之 [2] ꎬ 子孙保之 [3] ꎮ 故大德必得其位ꎬ 必得其禄ꎬ 必得其名ꎬ 必得其寿ꎮ 故
天之生物ꎬ 必因其材而笃焉 [4] ꎮ 故栽者培之 [5] ꎬ 倾者覆之 [6] ꎮ « 诗» 曰 [7] :
‘ 嘉乐君子 [8] ꎬ 宪宪令德 [9] ꎮ 宜民宜人ꎬ 受禄于天ꎬ 保佑命之ꎬ 自天申之 [10] ꎮ’
故大德者必受命 [11] ꎮ”

注释
[1] 舜其大孝也与: 其ꎬ 语气副词ꎬ 表委婉语气ꎮ 大孝ꎬ 大孝之人ꎮ
[2] 宗庙飨之: 飨 ( xiǎng) ꎬ 祭祀ꎮ
[3] 子孙保之: 子孙ꎬ 指舜的后代虞思、 陈胡公等ꎮ 保ꎬ 保卫、 守住ꎮ
[4] 必因其材而笃焉: 因ꎬ 根据ꎮ 材ꎬ 材质ꎮ 笃ꎬ 厚ꎬ 此处为动词ꎬ 厚待ꎮ
[5] 故栽者培之: 所以资质好的就栽培他ꎮ
[6] 倾者覆之: 资质不好的就摧败他ꎮ
203
国学经典导读

[7]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大雅􀅰假乐» ꎮ
[8] 嘉乐君子: 嘉乐ꎬ 美善快乐ꎮ
[9] 宪宪令德: 宪宪ꎬ 显明兴盛的样子ꎮ 令德ꎬ 美好的德行ꎮ
[10] 自天申之: 申ꎬ 引而长之ꎮ 此处指延长寿命ꎮ
[11] 故大德者必受命: 受命ꎬ 受天命而为天子ꎮ

译文
孔子说: “舜可以算是大孝了吧! 他的德行堪为圣人ꎬ 他的尊贵已属天子ꎬ 拥
有四海之内的一切财富ꎮ 宗庙奉祀他ꎬ 子子孙孙永远保持祭祀不断ꎮ 所以有伟大德
行的人必定会获得他应有的地位ꎬ 必定会得到他应有的福禄ꎬ 必定会得到他应有的
名声ꎬ 必定会得到他应有的年寿ꎮ 所以ꎬ 天生万物ꎬ 一定是按照它们材质的本身给
予厚施ꎬ 让他们各自得以充分长成ꎮ 因此ꎬ 能够栽培的就一定去栽培它ꎬ 而要倾覆
的ꎬ 也就只能让它倾覆ꎮ «诗» 说: ‘和善而安乐的君子ꎬ 有彰明显著的美德ꎬ 能
使平民和贵人都相安适宜ꎬ 就能从上天受到福禄ꎮ 天又保佑他ꎬ 命他为天子ꎬ 使他
福禄长享ꎮ’ 所以ꎬ 有伟大德行的人必定会享受天命ꎬ 成为天下的君主ꎮ”

评析
“ 孝” 是中华民族的美德ꎬ 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ꎮ 舜被尊为圣人ꎬ 就因为舜
是大孝之人ꎮ 正因为舜有这样的美德ꎬ 所以得到上天的眷顾ꎬ “ 尊为天子ꎬ 富有
四海之内ꎬ 宗庙飨之ꎬ 子孙保之” ꎮ 在这一章中ꎬ 特别突出 “ 德” ꎬ 有德的人必
得回报ꎮ “ 大德” 必得其位ꎬ “ 故大德者必受命” ꎮ

18􀆰 子曰: “ 无忧者ꎬ 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为父 [1] ꎬ 以武王为子 [2] ꎬ 父作


之 [3] ꎬ 子述之 [4] ꎮ 武王缵大王、 王季、 文王之绪 [5] ꎬ 壹戎衣而有天下 [6] ꎮ 身不
失天下 之 显 名ꎬ 尊 为 天 子ꎬ 富 有 四 海 之 内ꎮ 宗 庙 飨 之ꎬ 子 孙 保 之ꎮ 武 王 末 受
命 [7] ꎬ 周公成文、 武之德ꎬ 追王大王、 王季 [8] ꎬ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ꎮ 斯礼也ꎬ
达乎诸侯大夫ꎬ 及士庶人ꎮ 父为大夫ꎬ 子为士ꎬ 葬以大夫ꎬ 祭以士ꎮ 父为士ꎬ 子
为大夫ꎬ 葬以士ꎬ 祭以大夫ꎮ 期之丧 [9] ꎬ 达乎大夫ꎮ 三年之丧ꎬ 达乎天子ꎮ 父
母之丧ꎬ 无贵贱ꎬ 一也ꎮ”

注释
[1] 以王季为父: 王季ꎬ 文王的父亲季历ꎬ 后来武王即位ꎬ 封为王季ꎮ
204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2] 以武王为子: 武王ꎬ 文王的儿子ꎬ 名发ꎮ


[3] 父作之: 作ꎬ 开创ꎮ
[4] 子述之: 述ꎬ 继承ꎮ
[5] 武王缵大王、 王季、 文王之绪: 缵 ( zuǎn) ꎬ 继承ꎮ 大王ꎬ 即太王ꎬ 就
是王季的父亲古公亶父ꎮ 绪ꎬ 事业ꎮ
[6] 壹戎衣而有天下: 戎衣ꎬ 甲胄之类ꎮ 壹戎衣ꎬ 一束戎衣以伐纣也ꎮ 有ꎬ
拥有ꎮ
[7] 武王末受命: 末ꎬ 晚年ꎮ 受命ꎬ 承受天命ꎮ
[8] 追王太王、 王季: 追王 ( wàng) ꎬ 追尊为王ꎮ
[9] 期之丧: 期 ( jī) ꎬ 服丧一年ꎮ

译文
孔子说: “ 没有忧虑的人ꎬ 大概只有文王吧! 王季是他的父亲ꎬ 武王是他的
儿子ꎮ 父亲开创基业ꎬ 儿子继承并完成大业ꎮ 武王继承了太王、 王季和文王的事
业ꎬ 一战而灭掉了殷商ꎬ 取得了天下ꎮ 周武王以下伐上ꎬ 不仅没有使他失掉显赫
的名声ꎬ 反而推尊为天子ꎬ 拥有四海之内的一切财富ꎮ 宗庙奉祀他ꎬ 子子孙孙永
远保持祭祀不断ꎮ 武王在晚年才受天命为天子ꎬ 周公完成了文王、 武王的德行和
事业ꎬ 把太王和王季都追尊为王ꎬ 用天子的礼仪去奉祀数代以上的祖先ꎮ 这种礼
仪一直贯彻到诸侯、 大夫以至士和庶人ꎮ 假如父亲是大夫、 儿子是士ꎬ 下葬他父
亲时就用大夫之礼ꎬ 而祭祀则用士之礼ꎮ 假如父亲是士、 儿子是大夫ꎬ 下葬他父
亲时就用士之礼ꎬ 而祭祀他父亲时就得用大夫之礼ꎮ 为期一年的丧礼ꎬ 只适用到
大夫ꎮ 为期三年的丧礼ꎬ 一直适用到天子ꎮ 父母的丧礼ꎬ 没有贵贱之分ꎬ 都是一
样的ꎮ”

评析
本章阐述周代先王的功德ꎮ 文王在周代上承王季、 下开武王ꎬ 起着继往开来
的作用ꎮ 武王伐纣ꎬ 开创周王朝的基业ꎮ 周公制作礼乐制度ꎬ 成就文王、 武王的
德业ꎮ 文王、 武王、 周公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ꎬ 奠定了西周的统治基础ꎮ

19􀆰 子曰: “ 武王、 周公 [1] ꎬ 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ꎬ 善继人之志 [2] ꎬ 善述人


之事者也 [3] ꎮ 春秋修其祖庙 [4] ꎬ 陈其宗器 [5] ꎬ 设其裳衣 [6] ꎬ 荐其时食 [7] ꎮ 宗
庙之礼ꎬ 所以序昭穆也 [8] ꎮ 序爵 [9] ꎬ 所以辨贵贱也ꎮ 序事 [10] ꎬ 所以辨贤也ꎮ 旅
205
国学经典导读

酬下为上 [11] ꎬ 所以 逮 贱 也 [12] ꎮ 燕 毛 [13] ꎬ 所 以 序 齿 也 [14] ꎮ 践 其 位ꎬ 行 其 礼ꎬ


奏其乐ꎬ 敬其所尊ꎬ 爱其所亲ꎬ 事死如事生ꎬ 事亡如事存ꎬ 孝之至也ꎮ 郊社之
礼 [15] ꎬ 所以事上帝也ꎮ 宗庙之礼ꎬ 所以祀乎其先也ꎮ 明乎郊社之礼、 禘尝之
义 [16] ꎬ 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注释
[1] 武王、 周公ꎬ 其达孝矣乎: 达孝ꎬ 天下的人们都认为他孝ꎮ 达ꎬ 通ꎮ
[2] 善继人之志: 继ꎬ 继承ꎮ 人ꎬ 此处指祖先ꎮ 志ꎬ 遗志ꎮ
[3] 善述人之事者也: 述ꎬ 继承ꎮ 人ꎬ 祖先ꎮ 事ꎬ 事业ꎮ
[4] 春秋修其祖庙: 春秋ꎬ 祭祀祖先的季节ꎮ 修ꎬ 修整ꎮ 祖庙ꎬ 即宗庙ꎮ
[5] 陈其宗器: 陈ꎬ 陈列ꎮ 宗器ꎬ 先世所藏的重器ꎬ 如周代的赤刀、 大训、
天球、 河图之类ꎮ
[6] 设其裳衣: 设ꎬ 陈设ꎮ 裳衣ꎬ 先祖所遗留下来的衣服ꎮ
[7] 荐其时食: 荐ꎬ 进献ꎮ 时食ꎬ 四时之食ꎬ 就是四季之食ꎮ
[8] 所以序昭穆也: 昭穆ꎬ 宗庙的次序ꎬ 左为昭ꎬ 右为穆ꎬ 以此排列子孙
的次序ꎮ
[9] 序爵: 按照爵位的高低排列次序ꎮ
[10] 序事: 排列宗祝有司职事的次序ꎮ
[11] 旅酬下为上: 旅酬ꎬ 众人举杯劝酒ꎬ 旅ꎬ 众ꎮ 酬ꎬ 以酒相劝ꎮ 下为
上ꎬ 晚辈向长辈敬酒ꎮ
[12] 所以逮贱也: 祖先的恩泽惠及卑贱者ꎮ
[13] 燕毛: 宴饮时ꎬ 按照毛发的颜色区分长幼的次序ꎮ 燕ꎬ 通 “ 宴” ꎮ 毛ꎬ
毛发ꎮ
[14] 所以序齿也: 序齿ꎬ 排列长幼的次序ꎮ 齿ꎬ 年龄ꎮ
[15] 郊社之礼: 郊ꎬ 祭天ꎮ 社ꎬ 祭地ꎮ
[16] 禘尝之义: 指四时祭祀ꎮ 禘ꎬ 天子宗庙之大祭ꎮ 尝ꎬ 秋祭ꎮ

译文
孔子说: “ 武王、 周公ꎬ 可以算达到了孝的最高标准了吧! 孝的标准ꎬ 就是
善于继承先人的意志ꎬ 善于完成先人的事业ꎮ 在四季祭祀时期ꎬ 要整修祖庙ꎬ 陈
列祭器ꎬ 摆设祖先遗留下来的衣裳ꎬ 进献时鲜食品ꎮ 宗庙的礼仪ꎬ 是用来排定
昭、 穆的次序的ꎮ 排定爵位次序ꎬ 以分辨贵贱ꎮ 排定祭祀时各种执事的次序ꎬ 是
206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用来分辨贤能的高低ꎮ 当众人相敬饮酒的时候ꎬ 位卑年幼的向尊长敬酒ꎬ 就是使


礼仪贯彻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ꎮ 根据头发的黑白颜色决定宴席的座次ꎬ 是使老老
小小秩序井然ꎮ 各人站在排定的位置上ꎬ 行使祭祀的礼节ꎬ 奏起祭祀的音乐ꎬ 对
于所应尊敬的祖先加以尊敬ꎬ 对于所应亲爱的祖先加以亲爱ꎬ 侍奉死亡的祖先像
他活着的一样ꎬ 侍奉已不存在的祖先像他还存在时一样ꎮ 这就是孝的最高标准ꎮ
郊、 社的祭礼ꎬ 是用来侍奉上帝的ꎮ 宗庙的祭礼ꎬ 是用来祭祀祖先的ꎮ 明白了
郊、 社的祭礼和禘、 尝的意义ꎬ 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
明白容易了!”

评析
本章继续阐述 “ 孝” 道ꎮ 劈头一句 “ 武王、 周公其达孝矣” ꎬ 奠定本章的主
题ꎮ 然后下边详细地陈述武王、 周公之孝ꎮ “ 善继人之志ꎬ 善述人之事者也” ꎬ
是说能继承先人的遗志ꎬ 能把先人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ꎮ “ 春秋修其祖庙ꎬ 陈其
宗器ꎬ 设其裳衣ꎬ 荐其时食” ꎬ 是说能纪念先祖ꎬ 慎终追远ꎮ “ 宗庙之礼ꎬ 所以
序昭穆也ꎻ 序爵ꎬ 所以辨贵贱也ꎻ 序事ꎬ 所以辨贤也ꎻ 旅酬下为上ꎬ 所以逮贱
也ꎻ 燕毛ꎬ 所以序齿也” ꎬ 是说采取种种措施ꎬ 区分远近、 贵贱、 贤愚、 长幼ꎬ
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ꎮ 尤其在祭祀的时候ꎬ “ 践其位ꎬ 奏其乐ꎬ 敬其所尊ꎬ 爱其
所亲ꎬ 事死如事生ꎬ 事亡如事存ꎬ 孝之至也” ꎬ 是说这样做达到了孝的极点ꎮ 最
后将祭祀祖先与祭祀天地等同起来ꎬ 如果能明了郊社之礼和禘尝之义ꎬ 那么就能
达到天下大治ꎬ 这恐怕就是提倡孝道的最终目的吧ꎮ

20􀆰 哀公问政 [1] ꎮ 子曰: “ 文武之政 [2] ꎬ 布在方策 [3] ꎮ 其人存 [4] ꎬ 则其政
举ꎻ 其人亡 [5] ꎬ 则其政息ꎮ 人道敏政 [6] ꎬ 地道敏树 [7] ꎮ 夫政也者 [8] ꎬ 蒲卢也ꎮ
故为政在人 [9] ꎬ 取人以身ꎬ 修身以道ꎬ 修道以仁ꎮ 仁者ꎬ 人也ꎮ 亲亲为大 [10] ꎻ
义者ꎬ 宜也ꎮ 尊贤为大ꎮ 亲亲之杀 [11] ꎬ 尊贤之等ꎬ 礼所生也ꎮ 在下位不获乎
上ꎬ 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ꎻ 思修身 [12] ꎬ 不可以不事亲ꎻ 思事
亲ꎬ 不可以不知人ꎬ 思知人ꎬ 不可以不知天 [13] ꎮ”
“ 天下之达道五 [14] ꎬ 所以行之者三ꎮ 曰: 君臣也ꎬ 父子也ꎬ 夫妇也ꎬ 昆弟
也ꎬ 朋友之交也ꎬ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ꎮ 知、 仁、 勇ꎬ 三者 [15] 天下之达德也 [16] ꎬ
所以行之者一也 [17] ꎮ 或生而知之 [18] ꎬ 或学而知之ꎬ 或困而知之 [19] ꎬ 及其知
之ꎬ 一也ꎮ 或 安 而 行 之 [20] ꎬ 或 利 而 行 之 [21] ꎬ 或 勉 强 而 行 之 [22] ꎬ 及 其 成 功ꎬ
一也ꎮ”
207
国学经典导读

子曰: “ 好学近乎知ꎬ 力行近乎仁ꎬ 知耻近乎勇ꎮ 知斯三者ꎬ 则知所以修


身ꎻ 知所以修身ꎬ 则知所以治人ꎻ 知所以治人ꎬ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ꎮ”
“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23] ꎬ 曰: 修身也ꎮ 尊贤也ꎬ 亲亲也ꎬ 敬大臣也ꎬ 体
群臣也 [24] ꎮ 子庶民也 [25] ꎬ 来百工也 [26] ꎬ 柔远人也 [27] ꎬ 怀诸侯也 [28] ꎮ 修身则
道立ꎬ 尊贤则不惑ꎬ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ꎬ 敬大臣则不眩 [29] ꎬ 体群臣则士之报
礼重 [30] ꎬ 子庶民则百姓劝 [31] ꎬ 来百工则财用足ꎬ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ꎬ 怀诸侯
则天下 畏 之ꎮ 齐 明 盛 服ꎬ 非 礼 不 动ꎬ 所 以 修 身 也ꎻ 去 谗 远 色 [32] ꎬ 贱 货 而 贵
德 [33] ꎬ 所以 劝 贤 也ꎻ 尊 其 位ꎬ 重 其 禄ꎬ 同 其 好 恶ꎬ 所 以 劝 亲 亲 也ꎻ 官 盛 任
使 [34] ꎬ 所以劝大臣也ꎻ 忠信重禄 [35] ꎬ 所以劝士也ꎻ 时使薄敛 [36] ꎬ 所以劝百姓
也ꎻ 日省月试 [37] ꎬ 既廪称事 [38] ꎬ 所以劝百工也ꎻ 送往迎来ꎬ 嘉善而矜不能ꎬ
所以柔远人也ꎻ 继绝世ꎬ 举废国 [39] ꎬ 治乱持危 [40] ꎮ 朝聘以时 [41] ꎬ 厚往而薄
来 [42] ꎬ 所以怀诸侯也ꎮ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ꎬ 所以行之者一也ꎮ”
“ 凡事豫则立 [43] ꎬ 不豫则废 [44] ꎮ 言前定则不跲 [45] ꎬ 事前定则不困 [46] ꎬ 行
前定则不疚 [47] ꎬ 道前定则不穷 [48] ꎮ 在下位不获乎上 [49] ꎬ 民不可得而治矣ꎮ 获
乎上有道ꎬ 不信乎朋友ꎬ 不获乎上矣ꎻ 信乎朋友有道ꎬ 不顺乎亲ꎬ 不信乎朋友
矣ꎻ 顺乎亲有道ꎬ 反诸身不诚 [50] ꎬ 不顺乎亲矣ꎻ 诚身有道ꎬ 不明乎善ꎬ 不诚乎
身矣ꎮ 诚者ꎬ 天之道也ꎻ 诚之者 [51] ꎬ 人之道也ꎮ 诚者不勉而中 [52] ꎬ 不思而得ꎬ
从容中道 [53] ꎬ 圣人也ꎮ 诚之者ꎬ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ꎮ”
“ 博学之ꎬ 审问之 [54] ꎬ 慎思之 [55] ꎬ 明辨之 [56] ꎬ 笃行之 [57] ꎮ 有弗学ꎬ 学之
弗能ꎬ 弗措也 [58] ꎻ 有弗问ꎬ 问之弗知ꎬ 弗措也ꎻ 有弗思ꎬ 思之弗得ꎬ 弗措也ꎻ
有弗辨ꎬ 辨之弗明ꎬ 弗措也ꎻ 有弗行ꎬ 行之弗笃ꎬ 弗措也ꎮ 人一能之 [59] 己百
之ꎬ 人十能之己千之ꎮ 果能此道矣 [60] ꎮ 虽愚必明ꎬ 虽柔必强ꎮ”

注释
[1] 哀公问政: 哀公ꎬ 春秋时鲁国国君ꎮ
[2] 文武之政: 文武ꎬ 文王和武王ꎮ
[3] 布在方策: 布ꎬ 陈列ꎮ 方策ꎬ 木牍和竹简ꎮ
[4] 其人存ꎬ 则其政举: 其人ꎬ 那人ꎬ 指文王、 武王那样的贤人ꎮ 举ꎬ 得
以实施ꎮ
[5] 其人亡ꎬ 则其政息: 息ꎬ 灭ꎬ 消失ꎮ
[6] 人道敏政: 以人道立政ꎬ 政令就能迅速推行ꎮ
[7] 地道敏树: 以地道种树ꎬ 树木就能迅速生长ꎮ
208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8] 夫政也者ꎬ 蒲卢也: 蒲卢ꎬ 蒲苇ꎬ 生长极迅速ꎮ


[9] 故为政在人: 人ꎬ 用作动词ꎬ 选择人ꎮ
[10] 亲亲为大: 亲亲ꎬ 亲近亲人ꎬ 前一 “ 亲” 字用作动词ꎬ 亲近ꎬ 亲爱ꎬ
后一 “ 亲” 字用作名词ꎬ 指父母等亲人ꎮ
[11] 亲亲之杀: 杀 ( shài) ꎬ 差等ꎮ
[12] 思修身: 思ꎬ 想要ꎮ
[13] 不可以不知天: 天ꎬ 天理ꎮ
[14] 天下之达道五: 达道ꎬ 天下古今共同必经之路ꎮ
[15] 知、 仁、 勇三者: 知ꎬ 通 “ 智” ꎬ 是通过 “ 智” 来理解上述达道的ꎮ
仁ꎬ 是通过 “ 仁” 来体会上述达道的ꎮ 勇ꎬ 是通过 “ 勇” 来加强上述达道的ꎮ
[16] 天下之达德也: 达德ꎬ 天下古今所同德之理ꎮ
[17] 所以行之者一也: 行ꎬ 实行ꎮ 一ꎬ 一样ꎮ
[18] 或生而知之: 或ꎬ 有人ꎮ 生ꎬ 生来ꎬ 出生ꎮ
[19] 或困而知之: 困ꎬ 受困ꎮ
[20] 或安而行之: 安ꎬ 理所当然ꎮ
[21] 或利而行之: 利ꎬ 因为有利ꎮ
[22] 或勉强而行之: 勉强ꎬ 努力自强ꎮ
[23]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九经ꎬ 九条固定的原则ꎮ 经ꎬ 常ꎮ
[24] 体群臣也: 体ꎬ 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ꎮ
[25] 子庶民也: 子ꎬ 意动用法ꎬ 把􀆺􀆺当子女看待ꎮ
[26] 来百工也: 来ꎬ 使动用法ꎬ 使􀆺􀆺到来ꎬ 百工ꎬ 各种工匠ꎮ
[27] 柔远人也: 柔ꎬ 安抚ꎮ 远人ꎬ 远方的人ꎮ
[28] 怀诸侯也: 怀ꎬ 安抚ꎮ
[29] 敬大臣则不眩: 不眩ꎬ 不迷惑ꎬ 不迷于事ꎮ 眩ꎬ 眼花ꎮ
[30]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报ꎬ 回报ꎮ
[31] 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ꎬ 勉励ꎬ 受到勉励ꎮ
[32] 去谗远色: 去谗ꎬ 使进谗言的人离开ꎮ 远色ꎬ 远离女色ꎮ
[33] 贱货而贵德: 贱货ꎬ 以财货贱ꎮ 贵德ꎬ 以德行贵ꎮ 轻视财货、 重视品
德之意ꎮ
[34] 官盛任使: 朱熹注曰: “ 谓官属众盛ꎬ 足任使令也ꎮ”
[35] 忠信重禄: 忠信ꎬ 忠诚待之ꎮ 重禄ꎬ 优厚俸禄ꎮ
[36] 时使薄敛: 时使ꎬ 按季节役使百姓ꎬ 时ꎬ 季节ꎮ 薄敛ꎬ 减轻赋税ꎮ
209
国学经典导读

[37] 日省月试: 日省ꎬ 每日省察ꎮ 月试ꎬ 每月考核ꎮ


[38] 既廪称事: 既廪ꎬ 粮米薪水ꎮ 既ꎬ 通 “ 饩” ꎬ 馈赠人的未经加工烹饪
的食物ꎬ 包括谷物及未宰杀的牲畜ꎮ 廪ꎬ 粮仓ꎬ 又指官府发给的口粮ꎮ 称事ꎬ 与
工作相符ꎮ
[39] 继绝世ꎬ 举废国: 继ꎬ 延续ꎮ 绝世ꎬ 中断的世系ꎮ 举ꎬ 举起ꎬ 复兴ꎮ
废国ꎬ 已经没落的邦国ꎮ
[40] 治乱持危: 治理乱世ꎬ 扶持危局ꎮ
[41] 朝聘以时: 以时朝聘ꎬ 按时朝见天子ꎮ
[42] 厚往而薄来: 厚往ꎬ 赏赐丰厚ꎮ 薄来ꎬ 纳贡菲薄ꎮ
[43] 凡事豫则立: 豫ꎬ 预先准备ꎮ 立ꎬ 成立、 成功ꎮ
[44] 不豫则废: 废ꎬ 荒废ꎮ
[45] 言前定则不跲: 跲 ( jiá) ꎬ 跌倒ꎬ 此处指说话不顺畅ꎮ
[46] 事前定则不困: 困ꎬ 困顿ꎮ
[47] 行前定则不疚: 疚ꎬ 内疚、 惭愧ꎬ 此处指后悔ꎮ
[48] 道前定则不穷: 穷ꎬ 无路可走ꎮ
[49] 在下位不获乎上: 不获乎上ꎬ 得不到上司的信任ꎮ
[50] 反诸身不诚: 反ꎬ 反省ꎮ
[51] 诚之者: 朱熹注曰: “ 未能真实无妄ꎬ 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ꎬ 人事之
当然也ꎮ” 意思是追求真诚ꎮ
[52] 不勉而中: 勉ꎬ 勉强ꎮ 中ꎬ 符合ꎮ
[53] 从容中道: 从容ꎬ 不慌不忙ꎮ
[54] 审问之: 审ꎬ 审慎ꎮ
[55] 慎思之: 慎ꎬ 谨慎、 缜密ꎮ
[56] 明辩之: 明ꎬ 明晰、 清楚ꎮ
[57] 笃行之: 笃ꎬ 笃实、 切实ꎮ
[58] 学之弗能ꎬ 弗措也: 措ꎬ 放下、 搁置ꎮ
[59] 人一能之: 一ꎬ 学习一次ꎮ
[60] 果能此道矣: 果真ꎬ 真的ꎮ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事ꎮ 孔子说: “ 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都明白地记述在方
版和竹简的典籍上ꎮ 有贤能的人存在ꎬ 那么好的政治就能实行起来ꎻ 贤能的人不
210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存在ꎬ 那么好的政治就不能得到实行ꎮ 用人施政的道理是使政治迅速昌明ꎬ 用肥


沃的土地种树的道理是使树木迅速生长ꎮ 政治就像蒲苇一样ꎬ ( 发展成长是很快
的) ꎮ 所以ꎬ 推行政治在于得到贤能的人ꎬ 选拔贤能的人就靠国君自身 ( 提高品
德修养) ꎮ 修治自身就要靠道ꎬ 把道修明起来就要靠仁ꎮ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
亲爱ꎬ 而以爱自己的亲人最为主要ꎮ 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适宜ꎬ 而以尊敬贤能
的人最为主要ꎮ 亲爱自己的亲人ꎬ 应有等级差别ꎻ 尊重贤能的人ꎬ 应有级别区
分ꎬ 这些都是从礼仪中产生出来的ꎮ 处在下位的人不能获得上面的信任ꎬ 那么民
众就不可能被他管理好ꎮ 所以ꎬ 君子不可以不修治自身ꎬ 要想修治自身ꎬ 就不可
以不服侍好自己的亲人ꎻ 要想服侍好自己的亲人ꎬ 就不可以不知道尊贤爱人ꎻ 要
想知道尊贤爱人ꎬ 就不可以不知道自然的道理ꎮ”
“ 天下通行的大道有五种ꎬ 用来实行这些大道的德行有三种ꎮ 就是说: 君
臣、 父子、 夫妇、 兄弟、 朋友间的交际ꎬ 这 五 种 是 天 下 通 行 的 大 道ꎮ 知、 仁、
勇ꎬ 这三种是天下通行的德行ꎻ 用来实行它们的方法都是诚实专一ꎮ 有的人天生
就能知道ꎬ 有的人需要学习才能知道ꎬ 有的人需要经过困难才能知道ꎬ 等到知道
了以后却都是一样的了ꎮ 有的人可以安然地去实行ꎬ 有的人为了图利而去实行ꎬ
有的人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实行ꎬ 等到成功以后却也都是一样的了ꎮ”
孔子说: “ 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ꎬ 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了ꎬ 知道耻辱就接
近于勇了ꎮ 懂得了这三点ꎬ 那么就知道用来修治自身的方法了ꎻ 知道用来修治自
身的方法ꎬ 那么就知道治理他人的方法ꎻ 知道了治理他人的方法ꎬ 那么就知道治
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ꎮ”
“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原则ꎬ 就是说: 修治自身、 尊重贤人、 亲爱亲
人、 敬重大臣、 体恤群臣、 爱民如子、 招徕各种工匠、 优待远来的宾客、 安抚各
国的诸侯ꎮ 修治自身ꎬ 就能树立道德典范ꎻ 尊重贤人ꎬ 就能不至疑惑不明ꎻ 亲爱
亲人ꎬ 就使伯叔兄弟不会有怨恨ꎻ 敬重大臣ꎬ 就会遇事不迷失方向ꎻ 体恤群臣ꎬ
就会受到士人加倍地感恩戴德ꎻ 爱民如子ꎬ 就会使百姓更加勤奋努力ꎻ 招徕各种
工匠ꎬ 就会使国家财产物用富足ꎻ 优待远来的宾客ꎬ 就会使四方的人都来归顺ꎻ
安抚各国的诸侯ꎬ 就会使天下的人都会敬畏服从ꎮ 斋戒洁净ꎬ 穿上庄严的盛装ꎬ
不合礼节的事不做ꎬ 是用来修治自身的方法ꎮ 摈弃谗佞小人的坏话ꎬ 远离女人美
色ꎬ 轻视钱财货物ꎬ 珍视道德品质ꎬ 是用来勉励贤人的方法ꎮ 尊重他们的爵位ꎬ
加重他们的俸禄ꎬ 与他们的喜爱厌恶相同ꎬ 是用来勉励亲人的方法ꎮ 官属众多ꎬ
听任差使ꎬ 是用来勉励大臣的方法ꎮ 讲究忠信的人加重他们的俸禄ꎬ 是用来勉励
士人的方法ꎮ 适时役使ꎬ 减轻赋税ꎬ 是用来勉励老百姓的方法ꎮ 每天有视察ꎬ 每
211
国学经典导读

月有考试ꎬ 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ꎬ 是用来勉励各种工匠的方


法ꎮ 送客迎宾ꎬ 赞美善良ꎬ 同情弱者ꎬ 是用来安抚远方来客的方法ꎮ 延续绝灭的
世家ꎬ 复兴废毁的国家ꎬ 平定乱事ꎬ 扶持危亡ꎬ 按时朝见聘问ꎬ 送给别国的礼品
要丰厚ꎬ 接受别国的礼品要微薄ꎬ 是用来安顺诸侯的方法ꎮ 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
九项原则ꎬ 但是用来实行这些原则的方法却只有一种ꎬ ( 即诚实专一ꎮ) ”
“ 凡是什么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ꎬ 没有准备就不能成功ꎮ 说话之前先想妥ꎬ
就不会失言ꎻ 做事之前先想妥ꎬ 就不会有困惑ꎻ 行动之前先想妥ꎬ 就不会有后
悔ꎻ 推行道之前先想妥ꎬ 就不会有什么行不通ꎮ”
“ 处在下位不能获得上面的信任ꎬ 就不能得到民心并治理好他们ꎮ 要获得上
面的信任ꎬ 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果不被朋友相信ꎬ 也就不会获得上面的信任ꎮ
要获得朋友的相信ꎬ 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果不能孝顺父母ꎬ 也就不会被朋友
相信ꎮ 要孝顺父母ꎬ 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果不能使自己内心诚实ꎬ 就不能孝
顺父母ꎮ 要使自己内心诚实ꎬ 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果不能显示出自己善的本
性来ꎬ 就不能使自己内心诚实ꎮ 诚实ꎬ 是上天赋予的道理ꎻ 实现诚实ꎬ 是做人的
道理ꎬ 诚实的人不必勉强 ( 为人处事) 就会合理ꎬ 不必多思就会得当ꎻ 举止行
动能不偏不倚地符合中庸之道ꎬ 这就是圣人ꎮ 要实现诚实ꎬ 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
理ꎬ 并且坚持不懈地去实行它ꎬ ( 才能成功) ꎮ”
“广博地学习知识ꎬ 详密地探究它ꎬ 谨慎地思考它ꎬ 明晰地辨析它ꎬ 切实地
执行它ꎮ 有的不学习也就罢了ꎬ 如果学习了还不能掌握ꎬ 那就不要停止学习ꎻ 有
的不问也就罢了ꎬ 如果问了还不能明白ꎬ 那就不要停止追问ꎻ 有的不思考也就罢
了ꎬ 如果思考了还不能有所得ꎬ 那就不要停止思考ꎻ 有的不辨析也就罢了ꎬ 如果
辨析了还不能明晰ꎬ 那就不要停止辨析ꎻ 有的不实行也就罢了ꎬ 如果实行了还不
能贯彻到底ꎬ 那就不要停止实行ꎮ 别人一次能做到的ꎬ 我做上百次也一定能做
到ꎻ 别人十次能做到的ꎬ 我做上千次也一定能做到ꎮ 果真能够按照这样的道理去
做了ꎬ 即 使 是 愚 笨 的 人 也 必 定 会 变 得 聪 明ꎻ 即 使 是 柔 弱 的 人 也 必 定 会 变 得
刚强ꎮ”

评析
本章以 “ 为政” 为中心展开论述ꎬ 内容极为丰富ꎮ 开头以哀公问政为发端ꎬ
提出 “ 为政在人” 的观点ꎮ 为政之人ꎬ 要具备方方面面的素养ꎮ 首先要有仁、
义、 礼的素养ꎬ 这 是 最 基 本 的 要 求ꎮ 其 次 要 知 道 “ 天 下 之 达 道 五ꎬ 所 以 行 者
三” ꎬ 所谓达道就是 “ 君臣也ꎬ 夫子也ꎬ 夫妇也ꎬ 昆弟也ꎬ 朋友之交也” ꎬ 也就
212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五种关系ꎮ 所谓达德就是 “ 知、 仁、 勇三者” ꎬ 也就是为


人处事的基本能力和道德素养ꎮ 为政之人ꎬ 必须了解 “ 达道” 和 “ 达德” ꎬ “ 或
生而知之ꎬ 或学而知之ꎬ 或困而知之” ꎬ 因为 “ 知斯三者ꎬ 则知所以修身ꎻ 知所
以修身ꎬ 则知所以治人ꎻ 知所以治人ꎬ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ꎮ”
“ 为政” 除了要了解 “ 达道” 与 “ 达德” 之外ꎬ 还要了解 “ 为天下国家”
的 “ 九经” ꎬ 即 “ 修身也ꎬ 尊贤也ꎬ 亲亲也ꎬ 敬大臣也ꎬ 体群臣也ꎬ 子庶民也ꎬ
来百工也ꎬ 柔远人也ꎬ 怀诸侯也” ꎮ 这九条常规对于治理天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ꎬ “ 修身则道立ꎬ 尊贤则不惑ꎬ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ꎬ 敬大臣则不眩ꎬ 体群臣
则士之报礼重ꎬ 子庶民则百姓劝ꎬ 来百工则财用足ꎬ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ꎬ 怀诸侯
则天下畏之” ꎮ 接着论述了如何掌握这九种常规ꎮ
最后ꎬ 为政还要得到上司的信任ꎬ “ 在下位不获乎上ꎬ 民不可得而治矣” ꎬ
要获得上司的信任ꎬ 首先要得到朋友、 父母的信任ꎬ 而要得到朋友、 父母的信
任ꎬ 就要使自己真诚ꎬ 要使自己真诚ꎬ 就必须明白什么是善ꎬ 而要明白什么是
善ꎬ 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ꎬ “ 博学之ꎬ 审问之ꎬ 慎思之ꎬ 明辩之ꎬ 笃行之” ꎮ
总之ꎬ 这一章围绕为政展开ꎬ 阐述了多方面的内容ꎮ 中心就是如何成为一个
合格的为政之人ꎮ

21􀆰 自诚明 [1] ꎬ 谓之性 [2] ꎮ 自明诚ꎬ 谓之教 [3] ꎮ 诚则明矣ꎬ 明则诚矣ꎮ

注释
[1] 自诚明: 自ꎬ 介词ꎬ 由ꎮ 诚ꎬ 真诚、 诚意ꎮ 明ꎬ 明白事理ꎮ
[2] 谓之性: 性ꎬ 天性ꎬ 即上一章所说的 “ 天道” ꎮ
[3] 谓之教: 教ꎬ 教化ꎬ 即上一章所说的 “ 人道” ꎮ

译文
由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ꎬ 这叫做天赋的本性ꎮ 由明察事理而达到内心诚实ꎬ
这叫做后天的教化ꎮ 由内心诚实就能明察事理ꎬ 而明察事理也能做到内心诚实ꎮ

评析
本章阐述 “ 诚” 与 “ 明” 的联系和区别ꎬ 由真诚而明白事理ꎬ 这是先天的
本性ꎻ 由明白事理而真诚ꎬ 这是后天的教化ꎮ 二者有明显的不同ꎮ 同时ꎬ 二者互
为条件ꎬ 相辅相成ꎬ “ 诚则明矣ꎬ 明则诚矣” ꎮ 可见二者是不可分离的ꎮ
213
国学经典导读

22􀆰 唯天下至诚 [1] ꎬ 为能尽其性ꎻ 能尽其性ꎬ 则能尽人之性 [2] ꎻ 能尽人之


性ꎬ 则能尽物之性 [3] ꎻ 能尽物之性ꎬ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4] ꎻ 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ꎬ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5] ꎮ

注释
[1] 唯天下至诚ꎬ 为能尽其性: 至诚ꎬ 极其真诚ꎮ 为能ꎬ 才能ꎮ 尽其性ꎬ
充分发挥自己本性ꎮ
[2] 则能尽人之性: 人之性ꎬ 他人的本性ꎮ
[3] 则能尽物之性: 物之性ꎬ 万物的本性ꎮ
[4]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赞ꎬ 赞助、 协助ꎮ 化育: 化生养育ꎮ
[5]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参ꎬ 通 “ 叁” ꎬ 朱熹注曰: “ 谓天地并列为三也ꎮ”

译文
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ꎬ 才能尽量发挥自己天赋的本性ꎻ 能尽量发挥自己天赋
的本性ꎬ 就能尽量发挥天下人的本性ꎻ 能尽量发挥天下人的本性ꎬ 就能尽量发挥
万物的本性ꎻ 能尽量发挥万物的本性ꎬ 就可以赞助天地促成万物的生长化育ꎻ 可
以赞助天地促成万物的生长化育ꎬ 就可以和天地并立而为三了ꎮ

评析
本章阐述 “ 诚” 的重要性、 基础性ꎮ “ 唯天下之至诚” ꎬ 这是必要条件ꎬ 然
后才有后边一系列结果ꎬ “ 能尽其性” “ 能尽人之性” “ 能尽物之性” “ 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 ꎬ 直至 “ 可以与天地参矣” ꎬ 达到与日月争光ꎬ 与天地同寿的境界ꎮ

23􀆰 其 次 致 曲 [1] ꎬ 曲 能 有 诚ꎬ 诚 则 形 [2] ꎬ 形 则 著 [3] ꎬ 著 则 明 [4] ꎬ 明 则


动 [5] ꎬ 动则变 [6] ꎬ 变则化 [7] ꎮ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ꎮ

注释
[1] 其次致曲: 其次ꎬ 次于圣人的人ꎮ 其ꎬ 指 “ 自诚明” 的圣人ꎮ 致ꎬ 得
到ꎮ 曲ꎬ 偏ꎬ 一个方面ꎮ
[2] 诚则形: 形ꎬ 显露、 表现ꎮ
[3] 形则著: 著ꎬ 显著ꎮ
[4] 著则明: 明ꎬ 光明ꎮ
214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5] 明则动: 动ꎬ 使动用法ꎬ 使􀆺􀆺动ꎮ


[6] 动则变: 变ꎬ 转变ꎮ
[7] 变则化: 化ꎬ 化育ꎮ

译文
那些次于圣人的贤人ꎬ 能够推究细微事物的道理ꎬ 由此也能达到内心诚实ꎻ
内心诚实就会表现出来ꎬ 表现出来就会日益显著ꎻ 日益显著就会更加光明磊落ꎻ
光明磊落就会使别人感动ꎻ 使别人感动ꎬ 就会使人发生转变ꎻ 使人发生转变ꎬ 就
会使社会产生好的教化ꎮ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ꎬ 才能做到化育万物ꎮ

评析
次于圣人的人虽然不像圣人那样可以 “ 由诚入明” ꎬ 但是次于圣人的人若能
在某一方面下工夫ꎬ 也能达到 “ 诚” 的境界ꎮ 达到 “ 诚” 的境界ꎬ 便会一路顺
利ꎬ 渐入佳境ꎬ “ 诚则形ꎬ 形则著ꎬ 著则明ꎬ 明则动ꎬ 动则变ꎬ 变则化” ꎬ 到了
这个地步ꎬ 就和圣人没有什么不同了ꎮ

24􀆰 至诚之道 [1] ꎬ 可以前知ꎮ 国家将兴ꎬ 必有祯祥 [2] ꎻ 国家将亡ꎬ 必有妖


孽 [3] ꎮ 见乎蓍龟 [4] ꎬ 动乎四体 [5] ꎮ 祸福 将 至ꎬ 善ꎬ 必 先 知 之ꎻ 不 善ꎬ 必 先 知
之ꎮ 故至诚如神ꎮ

注释
[1] 至诚之道ꎬ 可以前知: 前知ꎬ 预先知道ꎮ
[2] 必有祯祥: 祯 ( zhēn) 祥ꎬ 吉兆ꎮ 祯ꎬ 吉祥ꎮ 祥ꎬ 预兆ꎮ
[3] 必有妖孽: 妖孽ꎬ 怪异不祥的事物ꎮ
[4] 见乎蓍龟: 见 ( xiàn) ꎬ 现ꎬ 呈现ꎮ 蓍龟ꎬ 蓍 ( shī) 草和龟甲ꎬ 是用
来占卜的ꎮ
[5] 动乎四体: 动ꎬ 表现ꎮ 四体ꎬ 四肢ꎮ

译文
掌握了至诚之道ꎬ 就可以预先知道未来的事情ꎮ 国家将要兴盛ꎬ 必定会出现
吉祥的预兆ꎮ 国家即将灭亡ꎬ 必定会有妖孽出来作怪ꎮ 这些可以从蓍草、 龟甲的
占卜中发现ꎬ 或是从人们的举止仪容中觉察ꎮ 祸福将要来临: 吉兆ꎬ 必是能预先
215
国学经典导读

知道ꎻ 凶兆ꎬ 也必定能预先知道ꎮ 所以掌握了 至 诚 之 道 就 能 像 神 灵 一 样 无 所


不知ꎮ

评析
本章再论 “ 至诚” 的作用ꎬ 真实不妄的 “ 至诚” ꎬ 到了一定的境界ꎬ 便 “ 可
以前知” ꎮ “ 国家将兴ꎬ 必有祯祥ꎻ 国家将亡ꎬ 必有妖孽” ꎬ 这些征兆都会体现在
卦象和人的行为上ꎬ 不论祸福ꎬ 都能预先知道ꎮ 因为至诚通神ꎮ

25􀆰 诚者自成也 [1] ꎬ 而道自道也 [2] ꎮ 诚者物之终始ꎬ 不诚无物ꎮ 是故君子


诚之为贵 [3] ꎮ 诚者ꎬ 非自成己而已也 [4] ꎬ 所以成物也 [5] ꎮ 成己ꎬ 仁也ꎻ 成物ꎬ
知也ꎮ 性之德也ꎬ 合外内之道也ꎬ 故时措之宜也 [6] ꎮ

注释
[1] 诚者自成也: 自成ꎬ 自我完善ꎮ
[2] 而道自道也: 自道 ( dǎo) ꎬ 自己运行ꎮ
[3]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之为贵ꎬ 以诚为贵ꎮ
[4] 非自成己而已也: 成己ꎬ 完善自己ꎮ
[5] 所以成物也: 成物ꎬ 完善事物ꎮ
[6] 故时措之宜也: 时措ꎬ 适时实施ꎮ

译文
诚ꎬ 是完成自身品德修养的要素ꎻ 道ꎬ 是指导自己走向完成修养的道路ꎮ 诚
是贯穿在万物的始终ꎬ 没有诚也就没有万物ꎮ 因此君子以诚为贵ꎮ 诚不仅是完成
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已ꎬ 并且又用来化成万物ꎮ 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ꎬ 这是仁ꎻ 使
万物都能化成ꎬ 这是智ꎮ 仁和智是人们天性中的美德ꎬ 符合 “ 成己” 、 “ 成物”
的内外规律ꎬ 所以时常实行就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了ꎮ

评析
真诚对于人的自我完善至关重要ꎬ 真诚对于万物来说也至关重要ꎬ 因为真
诚是万物的开始和终结ꎬ 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ꎮ 因此ꎬ 君子以真诚为贵ꎮ 成就
自己是 仁 的 体 现ꎬ 成 就 万 物 是 智 的 表 现ꎮ 仁 和 智 是 人 的 本 性ꎬ 能 融 合 内 外
之道ꎮ
216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26􀆰 故至诚无息 [1] ꎮ 不息则久ꎬ 久则征 [2] ꎻ 征则悠远ꎬ 悠远则博厚ꎬ 博厚


则高明ꎮ 博厚ꎬ 所以载物也 [3] ꎻ 高明ꎬ 所以覆物也 [4] ꎻ 悠久ꎬ 所以成物也 [5] ꎮ
博厚配地ꎬ 高明配天ꎬ 悠久无疆ꎮ 如此者ꎬ 不见而章 [6] ꎬ 不动而变ꎬ 无为而成ꎮ
天地之道ꎬ 可一言而尽也 [7] : 其为物不贰 [8] ꎬ 则其生物不测 [9] ꎮ 天地之道: 博
也ꎬ 厚也ꎬ 高也ꎬ 明也ꎬ 悠也ꎬ 久也ꎮ
今夫天ꎬ 斯昭昭之多 [10] ꎬ 及其无穷 也ꎬ 日 月 星 辰 系 焉ꎬ 万 物 覆 焉ꎮ 今 夫
地ꎬ 一撮土之多ꎬ 及其广厚也ꎬ 载华岳而不重ꎬ 振河海而不泄 [11] ꎬ 万物载焉ꎮ
今夫山ꎬ 一卷石之多 [12] ꎬ 及其广大也ꎬ 草木生之ꎬ 禽兽居之ꎬ 宝藏兴焉ꎮ 今夫
水ꎬ 一勺之 多ꎬ 及 其 不 测 也ꎬ 鼋、 鼍、 蛟 龙、 鱼 鳖 生 焉ꎬ 货 财 殖 焉ꎮ « 诗 »
曰 [13] : “ 惟天之命 [14] ꎬ 于穆不已!”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ꎮ “ 於乎不显ꎬ 文王之
德之纯 [15] !”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ꎬ 纯亦不已ꎮ

注释
[1] 故至诚无息: 无息ꎬ 不间断、 不休止ꎮ 息ꎬ 止息、 停止ꎮ
[2] 久则征: 征ꎬ 征验ꎮ
[3] 所以载物也: 载物ꎬ 承载万物ꎮ
[4] 所以覆物也: 覆物ꎬ 覆盖万物ꎮ
[5] 所以成物也: 成物ꎬ 成就万物ꎮ
[6] 不见而章: 见 ( xiàn) ꎬ 同 “ 现” ꎬ 显现ꎮ
[7] 可一言而尽也: 一言ꎬ 一个字ꎬ 就是 “ 诚” 字ꎮ
[8] 其为物不贰: 为物ꎬ 作为天地ꎮ 不贰ꎬ 独一无二ꎮ
[9] 则其生物不测: 生物ꎬ 生育万物ꎮ 不测ꎬ 难以测度ꎬ 言数量极多ꎮ
[10] 斯昭昭之多: 斯ꎬ 此ꎮ 昭昭ꎬ 犹耿耿ꎬ 小明ꎬ 微弱的光亮ꎮ
[11] 振河海而不泄: 振ꎬ 收、 包容ꎮ
[12] 一卷石之多: 卷石ꎬ 拳头般的石头ꎮ 卷ꎬ 通 “ 拳” ꎮ
[13]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ꎮ
[14] 维天之命ꎬ 於穆不已: 维ꎬ 句首语气词ꎮ 天之命ꎮ 天道ꎮ 於 ( wū) ꎬ
句首语气词ꎮ 穆ꎬ 肃穆ꎮ 不已ꎬ 不止ꎮ
[15] 於乎不显ꎬ 文王之德之纯: 於乎ꎬ 同 “ 呜呼” ꎬ 叹词ꎮ 不ꎬ 同 “ 丕” ꎬ
大ꎮ 显ꎬ 明显ꎮ 纯ꎬ 纯正ꎮ

217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因此ꎬ 至诚的道理不会止息ꎮ 不止息ꎬ 就能长久流传ꎻ 长久流传ꎬ 就可以得
到验证ꎻ 得到验证ꎬ 就悠远无穷ꎻ 悠远无穷ꎬ 就能广博深厚ꎻ 广博深厚ꎬ 就能变
得高明ꎮ 博厚ꎬ 可以承载万物ꎻ 高明ꎬ 可以覆盖万物ꎻ 悠远ꎬ 可以化成万物ꎮ 博
厚与地相配ꎬ 高明与天相配ꎬ 悠远则像天地无边无际ꎮ 像这样ꎬ 虽然没有表现ꎬ
却自然彰明ꎻ 虽然没有行动ꎬ 却可以感人化物ꎻ 虽然无所作为ꎬ 却能够获得成
功ꎮ 天地的道理可以用一句话加以全部概括: 它自身诚一不贰ꎬ 它生成万物ꎬ 神
妙莫测ꎮ 天地的道理就是: 广博ꎬ 深厚ꎬ 高妙ꎬ 精明ꎬ 悠远ꎬ 长久ꎮ
现在先说说天吧ꎬ 它是由点点光明积聚成的ꎬ 却能至于无穷ꎬ 日月星辰悬系
在上面ꎬ 万物也都覆盖在里面ꎮ 现在再说地吧ꎬ 它是由一撮撮泥土积聚成的ꎬ 却
能至于广博深厚ꎬ 承载华山而不觉得沉重ꎬ 收容河、 海而不泄漏ꎬ 万物都可以承
载在大地上ꎮ 现在再说山吧ꎬ 这是由一堆堆拳头般的小石积聚成的ꎬ 却能至于广
大ꎬ 草木生长在上面ꎬ 禽兽栖居在里面ꎬ 宝藏也从山里挖出来ꎮ 现在再说水吧ꎬ
它是由一勺勺水积聚成的ꎬ 却能至于深不可测ꎬ 鼋、 鼍、 蛟、 龙、 鱼、 鳖生长在
海里ꎬ 货财也从海里产生出来ꎮ « 诗» 说: “ 只有天命ꎬ 庄严肃穆ꎬ 运行不息!”
大约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吧ꎮ “ 啊ꎬ 太光明显赫了ꎬ 文王的德行多么纯
正!” 大约是说文王之所以尊谥为 “ 文” ꎬ 是纯正的品德常行不止ꎮ

评析
本章上承 “ 至诚” 之意ꎬ 继续阐发 “ 至诚” 之功ꎮ 先由 “ 至诚不息” 谈
起ꎬ 层层推进ꎬ “ 不息则久ꎬ 久则征ꎬ 征则悠远ꎬ 悠远则博厚ꎬ 博厚则高明” ꎬ
君子若 “ 至诚” ꎬ 就会进入 “ 悠远” 、 “ 博厚” 、 “ 高明” 的境界ꎬ 这样就会载物、
覆物、 成物ꎬ 就会化育万物ꎬ 包容一切ꎮ 到了这个境地ꎬ 君子便与天地同功了ꎮ
文王就是这样一位圣人ꎮ

27􀆰 大 哉ꎬ 圣 人 之 道! 洋 洋 乎 [1] ! 发 育 万 物 [2] ꎬ 峻 极 于 天 [3] ꎮ 优 优 大


哉 [4] ! 礼仪三百 [5] ꎬ 威仪三千 [6] ꎬ 待其人然后行ꎮ 故曰: 苟不至德 [7] ꎬ 至道不
凝焉 [8] ꎮ 故 君 子 尊 德 性 而 道 问 学 [9] ꎬ 致 广 大 而 尽 精 微 [10] ꎬ 极 高 明 而 道 中
庸 [11] ꎮ 温故而知新ꎬ 敦厚以崇礼ꎮ 是故居上不骄ꎬ 为下不倍ꎮ 国有道ꎬ 其言足
以兴ꎻ 国无道ꎬ 其默足以容 [12] ꎮ « 诗» 曰 [13] : “ 既明且哲 [14] ꎬ 以保其身ꎮ” 其
此之谓与!
218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注释
[1] 洋洋乎: 广大无垠的样子ꎮ
[2] 发育万物: 发育ꎬ 生育ꎮ
[3] 峻极于天: 峻极ꎬ 高到极点ꎮ
[4] 优优大哉: 优优ꎬ 宽和的样子ꎮ
[5] 礼仪三百: 礼仪ꎬ 又称经礼ꎬ 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ꎮ
[6] 威仪三千: 威仪ꎬ 又称曲礼ꎬ 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 的
礼节ꎮ
[7] 故曰: 苟不至德: 至德ꎬ 有极高道德的人ꎮ
[8] 至道不凝焉: 凝ꎬ 聚ꎬ 成功ꎮ
[9] 古君子尊 德 性 而 道 问 学: 尊ꎬ 尊 崇、 推 崇ꎮ 道ꎬ 谈 论ꎮ 问 学ꎬ 请 教、
学习ꎮ
[10] 致广大而尽精微: 致ꎬ 推致、 推求ꎮ 尽ꎬ 达到、 穷尽ꎮ
[11] 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ꎬ 到达极点ꎮ 道ꎬ 取道、 遵行ꎮ
[12] 国无道ꎬ 其默足以容: 容ꎬ 容身ꎬ 此处指保全自身ꎮ
[13]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大雅􀅰烝民» ꎮ
[14] 既明且哲: 哲ꎬ 聪慧ꎬ 通达事理ꎮ

译文
伟大啊ꎬ 圣人的道德! 它充塞在天地间使万物生长发育ꎻ 它高达上天ꎬ ( 无
所不包) ꎮ 真是充裕而又伟大啊! 礼的大纲有三百条ꎬ 礼的细节有三千条ꎬ 要等
待圣人出来才能够施行ꎮ 所以说: “ 假如不是具有最高德性的人ꎬ 至善之道也不
会被施行ꎮ” 因此君子尊崇德性ꎬ 又学习探究ꎬ 使学问和德性日益广大ꎬ 又深入
到精微处ꎬ 达到高明的境界ꎬ 遵循中庸之道ꎮ 在学习上温故而知新ꎬ 在品德修养
上要敦厚而崇尚礼仪ꎮ 因此ꎬ 身居高位的人不骄傲ꎬ 身处下位的人不犯上ꎻ 国家
政治清明ꎬ 他的话可以振兴国家ꎻ 国家政治不清明ꎬ 他沉默不语也可以乱世中安
身ꎮ « 诗» 说: “ 既明达又睿智ꎬ 可以保全自己ꎮ”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评析
本章围绕圣人之道展开论述ꎮ 首先赞美圣人之道的广大无边ꎬ 高极于天ꎮ 然
后指出ꎬ 圣人之道的修成ꎬ 必须要有至高的德性ꎮ 而至高德性的形成要通过以下
219
国学经典导读

五条途径: “ 尊德性而道问学ꎬ 致广大而尽情微ꎬ 极高明而道中庸ꎮ 温故而知


新ꎬ 敦厚而崇礼” ꎮ 具备了至高的德性ꎬ 掌握了圣人之道ꎬ 便会 “ 居上不骄ꎬ 为
下不倍” ꎬ “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ꎬ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ꎬ 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ꎮ

28􀆰 子曰: “ 愚而好自用 [1] ꎬ 贱而好自专 [2] ꎬ 生乎今之世ꎬ 反古之道 [3] : 如


此者ꎬ 灾及其身者也ꎮ” 非天子ꎬ 不议礼 [4] ꎬ 不制度 [5] ꎬ 不考文 [6] ꎮ 今天下车
同轨ꎬ 书同文ꎬ 行同伦 [7] ꎮ 虽有其位ꎬ 苟无其德ꎬ 不敢作礼乐焉ꎻ 虽有其德ꎬ
苟无其位ꎬ 亦不敢作礼乐焉ꎮ
子曰: “ 吾说夏礼ꎬ 杞不足征也 [8] ꎮ 吾学殷礼ꎬ 有宋存焉ꎮ 吾学周礼ꎬ 今用
之ꎬ 吾从周ꎮ”

注释
[1] 愚而好自用: 自用ꎬ 自以为是ꎮ
[2] 贱而好自专: 自专ꎬ 独断专行ꎮ
[3] 反古之道: 反ꎬ 通 “ 返” ꎬ 返回、 回复的意思ꎮ
[4] 不议礼: 议礼ꎬ 议订礼制ꎮ
[5] 不制度: 制度ꎬ 制订法度ꎮ
[6] 不考文: 考文ꎬ 考订文字ꎮ
[7] 行同伦: 同伦ꎬ 指伦理道德相同ꎮ
[8] 杞不足征也: 杞ꎬ 国名ꎬ 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ꎮ 征ꎬ 验证ꎮ

译文
孔子说: “ 愚笨的人却喜好自作主张ꎬ 卑贱的人却喜好独断专行ꎻ 虽然他们
生活在当今的时代ꎬ 却要恢复古代的一套道理ꎮ 像这样的人ꎬ 灾难就会降到他的
身上ꎮ” 不是天子ꎬ 不议论礼制ꎬ 不制定法度ꎬ 不考订文字的形体结构ꎮ 如今天
下车辙间的距离相同ꎬ 书写的文字相同ꎬ 行为的伦理道德相同ꎮ 虽然有天子之
位ꎬ 但如果没有圣人的德行ꎬ 就不敢去制作礼乐ꎻ 虽然有圣人的德行ꎬ 但如果没
有天子之位ꎬ 也不敢去制作礼乐ꎮ
孔子说: “ 我解说夏代的礼法ꎬ 作为夏后裔的杞国是不足以验证的ꎮ 我学习
殷代的礼法ꎬ 还有它的后裔宗国存在ꎮ 我学习周代的礼法ꎬ 正是现在所使用的ꎬ
因此我遵从周代的礼法ꎮ”
220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评析
本章围绕 “ 为下不倍” 展开论述ꎮ 开头引用孔子的话ꎬ 反对那些身处下位
而刚愎自用、 独断专行的人ꎬ 以及那些满口古代之道的人ꎮ 这样的人ꎬ 实际上就
是身处下位而背道的人ꎬ 最终要招致灾祸ꎮ 究其实ꎬ 还是不懂得明哲保身ꎮ
身处下位的人ꎬ 应该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ꎬ 切不可越俎代庖ꎬ 超越本分ꎮ 所
以说ꎬ “ 非天子ꎬ 不议礼ꎬ 不制度ꎬ 不考文” ꎮ “ 虽有其位ꎬ 苟无其德ꎬ 不敢作礼
乐焉ꎻ 虽有其德ꎬ 苟无其位ꎬ 亦不敢作礼乐焉” ꎮ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哲人ꎬ 可以
说是 “ 虽有其德” ꎬ 却无其位ꎬ 孔子一生都不敢宣称要制定礼乐ꎬ 只是说: “ 吾
说夏礼ꎬ 杞 不 足 征 也ꎻ 吾 学 殷 礼ꎬ 有 宋 存 焉ꎻ 吾 学 周 礼ꎬ 今 用 之ꎬ 吾 从 周ꎮ”
“ 吾从周” ꎬ 孔子仅仅是要恢复西周初年的礼乐制度而已ꎮ

29􀆰 王天下有 三 重 焉 [1] ꎬ 其 寡 过 矣 乎! 上 焉 者 [2] ꎬ 虽 善 无 征 [3] ꎬ 无 征 不


信 [4] ꎬ 不信民弗从ꎻ 下焉者 [5] 虽善不尊 [6] ꎬ 不尊不信ꎬ 不信民弗从ꎮ 故君子之
道: 本诸身 [7] ꎬ 征诸庶民 [8] ꎬ 考诸三王而不缪 [9] ꎬ 建诸天地而不悖 [10] ꎬ 质诸
鬼神而无疑 [11] ꎬ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ꎮ 质诸鬼神而无疑ꎬ 知天也ꎻ 百世以俟圣
人而不惑ꎬ 知人也ꎮ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12] ꎬ 行而世为天下法ꎬ 言而世为
天下则ꎮ 远之则有望ꎬ 近之则不厌ꎮ « 诗» 曰 [13] : “ 在彼无恶ꎬ 在此无射 [14] ꎮ
庶几夙夜ꎬ 以永终誉 [15] !”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ꎮ

注释
[1] 王天下有三重焉: 王 ( wàng) ꎬ 称王ꎮ 三重ꎬ 三件重要的事情ꎬ 即上
文所说的议礼ꎬ 制度、 考文等ꎮ
[2] 上焉者: 上古时代的礼制ꎬ 如夏、 商时代的礼制ꎮ
[3] 虽善无征: 征ꎬ 征验ꎮ
[4] 无征不信: 信ꎬ 被人信服ꎮ
[5] 下焉者: 身处下位的人ꎬ 如孔子虽善于礼但不在尊位ꎮ
[6] 虽善不尊: 尊ꎬ 尊位、 显赫的地位ꎮ
[7] 本诸身: 本ꎬ 本源ꎬ 用作动词ꎮ 诸ꎬ 之于ꎮ
[8] 征诸庶民: 征ꎬ 验证ꎮ
[9] 考 诸 三 王 而 不 缪: 三 王ꎬ 指 夏、 商、 周 三 代 诸 王ꎮ 缪ꎬ 通 “ 谬 ” ꎬ
谬误ꎮ
221
国学经典导读

[10] 建诸天地而不悖: 建ꎬ 建立ꎮ 悖ꎬ 违背ꎮ


[11] 质诸鬼神而无疑: 质ꎬ 质询ꎮ 疑ꎬ 疑问ꎮ
[12]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道 ( dǎo) ꎬ 通 “ 导” ꎬ 先导ꎮ
[13]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周颂􀅰振鹭» ꎮ
[14] 在彼无恶ꎬ 在此无射: 恶 ( wù) ꎬ 憎恶ꎮ 射 ( yì) ꎬ 厌弃ꎮ
[15] 庶几夙夜ꎬ 以永终誉: 庶几 ( jī) ꎬ 几乎ꎮ 终ꎬ 通 “ 众” ꎬ 众人ꎮ

译文
君王统治天下有三件重要的大事ꎬ 如果能做好这些事ꎬ 他的过失就少了! 上
古时代的礼仪制度虽然好ꎬ 但得不到验证ꎻ 得不到验证ꎬ 民众就不相信ꎻ 民众不
相信ꎬ 就不会依从ꎮ 处在下位的人虽然对于礼仪制度有好的主意ꎬ 但地位不尊
贵ꎻ 地位不尊贵ꎬ 民众也不相信ꎻ 民众不相信ꎬ 也就不会依从ꎮ 所以君子治理天
下的道理ꎬ 要以自身的修养为根本ꎬ 在民众中得到验证ꎬ 用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
度来考查而没有谬误ꎬ 立足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谬ꎬ 验证于鬼神而没有疑虑ꎬ 这
样就是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来施行也不会有疑惑ꎮ 验证于鬼神而没有疑虑ꎬ 这就
是懂得了天理ꎻ 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来施行也不会有疑惑ꎬ 这就是懂得了人情ꎮ
因此君子的举动被后世当作天下的道理ꎬ 君子的行为被后世当作天下的法则ꎬ 君
子的言语被后世当作天下的准则ꎮ 远离他ꎬ 则生有仰慕之心ꎻ 接近他ꎬ 则没有厌
倦之意ꎮ « 诗» 说: “ 诸侯在国无人恨ꎬ 在朝也是无人厌ꎮ 日夜操劳政事ꎬ 永远
受到众人的称赞!” 君子没有不像这样做却先有好的声名流传天下的ꎮ

评析
本章围绕 “ 居上不骄” 展开论述ꎮ 作为居于上位的王者ꎬ 必须重视三件大
事ꎬ 即议礼、 制度和考文ꎬ 这三者是立国之基ꎮ 上古时代的议礼、 制度、 考文虽
然很好ꎬ 但是没有验证ꎬ 百姓便不会信服ꎬ 不信服便不会遵从ꎮ 而当代的议礼、
制度、 考文ꎬ 虽然很好ꎬ 但是掌握这些议礼、 制度、 考文的人没有尊贵的地位ꎬ
没有尊贵地位的人也得不到百姓的信服ꎬ 不信服也不会遵从ꎮ
所以ꎬ 君子之道要 “ 本诸身ꎬ 征诸庶民ꎬ 考诸三王而不缪ꎬ 建诸天地而不
悖ꎬ 质诸鬼神而无疑ꎬ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ꎬ 如果能达到上述要求ꎬ 那么ꎬ 那
些居上位者便会 “ 动而世为天下道ꎬ 行而世为天下法ꎬ 言而世为天下则ꎮ 远之
则有望ꎬ 近之则不厌” ꎮ 这样的君子才会 “ 居上不骄” ꎬ 才会获得人们的信服和
称赞ꎮ
222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30􀆰 仲尼祖述尧舜 [1] ꎬ 宪章文武 [2] ꎻ 上律天时 [3] ꎬ 下袭水土 [4] ꎮ 辟如天地
之无不持载ꎬ 无不覆帱 [5] ꎬ 辟如四时之错行 [6] ꎬ 如日月之代明 [7] ꎮ 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ꎬ 道并行而不相悖ꎬ 小德川流ꎬ 大德敦化ꎬ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ꎮ

注释
[1] 仲尼祖述尧、 舜: 祖述ꎬ 效法前人的行为或学说ꎮ
[2] 宪章文武: 宪章ꎬ 效法ꎮ
[3] 上律天时: 律ꎬ 效法ꎮ 天时ꎬ 时序的自然运行ꎮ
[4] 下袭水土: 袭ꎬ 效法ꎮ 水土ꎬ 地理ꎮ
[5] 无不覆帱: 覆帱 ( dào) ꎬ 覆盖ꎮ
[6] 辟如四时之错行: 错行ꎬ 交错运行ꎮ
[7] 如日月之代明: 代明ꎬ 交替照耀ꎮ

译文
仲尼依循尧、 舜ꎬ 效法文王、 武王ꎻ 上要依据天时变化的规律ꎬ 下要符合水
土地理的情况ꎮ 譬如天地没有什么不能承载ꎬ 没有什么不能覆盖ꎮ 譬如四季更迭
运行ꎬ 日月轮流照耀ꎮ 万物共同生长却不互相妨害ꎬ 天地之道互相并行却不相违
背ꎮ 小德如江河水流ꎬ ( 不止不息ꎻ) 大德以敦厚化育万物ꎬ ( 无穷无尽ꎮ) 这就
是天地所以伟大的地方ꎮ

评析
本章阐述 “ 下焉者” 的孔子 “ 虽善不尊” ꎬ 修明道统ꎬ 与天地比肩ꎬ 与日月
争辉ꎬ 博大精深ꎬ 包容万物ꎬ 是实施中庸之道的典范ꎮ
开头就盛赞孔子 “ 祖述尧舜ꎬ 宪章文武ꎬ 上律天时ꎬ 下袭水土” ꎬ 是说孔子
效法圣王和自然ꎬ 既效法人道ꎬ 也效法天道ꎮ 所以孔子之德 “ 辟如天地之无不
持载ꎬ 无不覆帱ꎬ 辟如四时之错行ꎬ 如日月之代明” ꎬ 孔子之德ꎬ “ 小德川流ꎬ
大德敦化” ꎬ 给予孔子级高评价ꎮ 孔子是 “ 下焉者” 的优秀代表ꎮ

31􀆰 唯天 下 至 圣 [1] 为 能 聪 明 睿 知ꎬ 足 以 有 临 也 [2] ꎻ 宽 裕 温 柔ꎬ 足 以 有 容


也 [3] ꎻ 发强刚毅ꎬ 足以有执也 [4] ꎻ 齐庄中正ꎬ 足以有敬也 [5] ꎻ 文理密察ꎬ 足以
有别也 [6] ꎮ 溥博渊泉ꎬ 而时出之 [7] ꎮ 溥博如天ꎬ 渊泉如渊ꎮ 见而民莫不敬 [8] ꎬ
言而民莫不信ꎬ 行而民莫不说 [9] ꎮ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10] ꎬ 施及蛮貊 [11] ꎮ 舟
223
国学经典导读

车所至ꎬ 人力所通ꎬ 天之所覆ꎬ 地之所载ꎬ 日月所照ꎬ 霜露所队 [12] ꎬ 凡有血气


者 [13] ꎬ 莫不尊亲 [14] ꎬ 故曰配天 [15] ꎮ

注释
[1] 唯天下至圣: 至圣ꎬ 圣明到极点的人ꎬ 如孔子之属ꎮ
[2] 为能聪明睿智ꎬ 足以有临也: 聪明睿智ꎬ 耳聪目明、 敏锐渊博之意ꎮ
知ꎬ 通 “ 智” ꎮ 临ꎬ 居上而临下ꎬ 指治理百姓ꎮ
[3] 宽裕温柔ꎬ 足以有容也: 宽裕温柔ꎬ 宽大优裕、 温和柔顺之意ꎮ 容ꎬ
包容ꎮ
[4] 发强刚毅ꎬ 足以有执也: 发强刚毅ꎬ 发奋坚强、 刚健坚毅之意ꎮ 执ꎬ
决断、 固守ꎮ
[5] 齐庄中正ꎬ 足以有敬也: 齐庄中正ꎬ 整齐庄重、 公平正直之意ꎮ 敬ꎬ
严肃ꎬ 诚敬ꎮ
[6] 文理密察ꎬ 足以有别也: 文理密察ꎬ 思路清楚、 细密明晰之意ꎮ 别ꎬ
分别、 区别ꎮ
[7] 溥博渊泉ꎬ 而时出之: 溥 ( pǔ) ꎬ 博ꎬ 周遍广阔ꎮ 渊泉ꎬ 静深有本ꎮ 时
出ꎬ 时时表现出来ꎮ
[8] 见而民莫不敬: 见 ( xiàn) ꎬ 通 “ 现” ꎬ 出现ꎮ
[9] 行而民莫不说: 说 ( yuè) ꎬ 通 “ 悦” ꎬ 高兴ꎮ
[10]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 声名ꎬ 名声ꎬ 此处指美好的名声ꎮ 洋溢ꎬ 充
满ꎮ 中国ꎬ 中原ꎮ
[11] 施及蛮貊: 施 ( yì) ꎬ 延ꎮ 蛮貊 ( mò) ꎬ 过去对少数民族的轻蔑的称
呼ꎮ 这里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ꎮ
[12] 霜露所队: 队ꎬ 通 “ 坠” ꎬ 落ꎮ
[13] 凡有血气者: 血气ꎬ 血和气ꎬ 指生命ꎮ
[14] 莫不尊亲: 尊亲ꎬ 尊敬而亲爱ꎮ
[15] 故曰配天: 配天ꎬ 是说德之所及ꎬ 如天广大ꎮ

译文
只有天下最为圣明的人ꎬ 才能聪明富有智慧ꎬ 足以统治民众ꎻ 宽裕温柔ꎬ 足
以容纳天下的人和事ꎻ 雄强刚毅ꎬ 足以执掌天下大事ꎻ 庄重中正ꎬ 足以得到民众
的敬重ꎻ 条理密察ꎬ 足以分辨是非ꎮ 他们的美德既广博又深远ꎬ 而且随时会表现
224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出来ꎻ 广博就像天一样ꎬ 而深远又如水渊一般ꎮ 美德表现在仪容上ꎬ 那么民众没


有不敬重的ꎻ 美德表现在言语中ꎬ 那么民众没有不信从的ꎻ 美德表现在行动上ꎬ
那么民众没有不喜欢的ꎮ 因此他们的声名传遍整个国家ꎬ 甚至传播到少数民族地
区ꎮ 凡是船只车辆所能到达的地方ꎬ 人们所能通行的地方ꎬ 上天所能覆盖的ꎬ 大
地所承载的ꎬ 日月所照耀的ꎬ 霜露所坠落的地方ꎬ 凡是有血气的人ꎬ 没有不尊
重、 亲近圣人的ꎬ 所以说圣人的美德可以和天相配ꎮ

评析
本章是围绕 “ 至圣” 而展开论述的ꎮ 所谓至圣ꎬ 就是圣明之极的人ꎬ 如孔
子之属ꎮ 至圣的人ꎬ “ 聪明睿知” 、 “ 宽裕温柔” 、 “ 发强刚毅” 、 “ 齐庄中正” 、
“ 文理密察” ꎮ “ 聪明睿知” ꎬ 按朱熹的说法ꎬ 就是 “ 生知之质” ꎬ 也就是说至圣
的人具有生而知之的资质ꎻ “ 宽裕温柔” 是仁的体现ꎻ “ 发强刚毅” 是义的体现ꎻ
“ 齐庄中正” 是礼的体现ꎬ “ 文理密察” 是智的体现ꎮ 可见至圣之人一身具备种
种美德ꎬ 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ꎮ 他们身上的那种渊博广阔、 沉静有本的品质时
时流露出来ꎬ 他的一言一行ꎬ 对人们都产生巨大的影响ꎬ 人们无不尊敬他ꎬ 无不
信任他ꎬ 无不喜欢他ꎮ 他的美名不仅传遍中原地区ꎬ 还流传到周边的少数民族
地区ꎮ
可见ꎬ 至圣之人ꎬ 是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ꎮ

32􀆰 唯天下至诚 [1] ꎬ 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2] ꎬ 立天下之大本 [3] ꎬ 知天地之


化育ꎮ 夫焉有所倚 [4] ? 肫肫其仁 [5] ! 渊渊 [6] 其渊! 浩浩 [7] 其天! 苟不固聪明圣
知达天德者 [8] ꎬ 其孰能知之?

注释
[1] 唯天下至诚: 至诚ꎬ 真诚到极点ꎮ
[2] 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经纶ꎬ 治理ꎮ 大经ꎬ 常道ꎮ
[3] 立天下之大本: 大本ꎬ 朱熹注曰: “ 所性之全体也ꎮ” 即人的本性ꎮ
[4] 夫焉有所倚: 焉ꎬ 相当于 “ 何” ꎮ 依ꎬ 依傍ꎮ
[5] 肫肫其仁: 肫肫 ( zhūn) ꎬ 诚恳的样子ꎮ
[6] 渊渊: 静深的样子ꎮ
[7] 浩浩: 广大的样子ꎮ
[8]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 固ꎬ 实ꎮ 知 ( zhì) ꎬ 通 “ 智” ꎮ
225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ꎬ 才能治理制订天下的法规ꎬ 树立天下的根本大德ꎬ 懂得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ꎮ 这怎么会有偏倚呢? 他的仁心那么诚挚! 他的思虑像潭水
那么深邃! 他的德行像上天那么浩大! 如果不是确实聪明圣哲、 通达天赋美德的
人ꎬ 谁又能了解这些呢?

评析
本篇论述至圣之人必须 “ 至诚ꎮ” “ 唯天下至诚ꎬ 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ꎬ 立
天下之大本ꎬ 知天地之化育” ꎮ 因为至圣之人ꎬ 要治理天下ꎬ 就要理顺人伦关
系ꎬ 具备仁义礼智信等人性的根本ꎬ 了解天地化育的经过ꎬ 而这一切ꎬ 是要以
“ 至诚” 为前提的ꎮ 所以如果不是至诚之人ꎬ 是不能成为至圣之人的ꎮ

33􀆰 « 诗» 曰 [1] : “ 衣锦尚 [2]


” ꎬ 恶其文之著也 [3] ꎮ 故君子之道ꎬ 暗然而
日章 [4] ꎻ 小人之道ꎬ 的然而日亡 [5] ꎮ 君子之道ꎬ 淡而不厌 [6] ꎬ 简而文 [7] ꎬ 温而
理 [8] ꎬ 知远之近 [9] ꎬ 知风之自ꎬ 知微之显 [10] ꎬ 可与入德矣ꎮ « 诗» 云 [11] : “ 潜
虽伏矣 [12] ꎬ 亦孔之昭 [13] !” 故君子内省不疚ꎬ 无恶于志 [14] ꎮ 君子之所不可及
者ꎬ 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 诗» 云 [15] : “ 相在尔室 [16] ꎬ 尚不愧于屋漏 [17] ꎮ” 故
君子不动而敬ꎬ 不言而信ꎮ « 诗» 曰 [18] : “ 奏假无言 [19] ꎬ 时靡有争 [20] ꎮ” 是故
君子不赏而民劝ꎬ 不怒而民威于镇 钺ꎮ « 诗» 曰 [21] : “ 不显惟德! 百辟其刑
之 [22]
ꎮ”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ꎮ « 诗» 云 [23] : “ 予怀明德 [24] ꎬ 不大声以色ꎮ”
子曰: “ 声色之于以化民ꎮ 末也ꎮ” « 诗» 曰 [25] : “ 德輶如毛 [26] ꎮ” 毛犹有
伦 [27] ꎬ “ 上天之载ꎬ 无声无臭” [28] ꎬ 至矣!

注释
[1]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卫风􀅰硕人» ꎮ
[2] 衣锦尚 : 衣 ( yì) ꎬ 穿衣ꎮ 锦ꎬ 锦绣衣裳ꎬ 此处指色彩华丽的衣服ꎮ
尚ꎬ 加ꎬ 指在外面加穿一件衣服ꎮ ( jiǒng) ꎬ 用麻布做的罩衣ꎮ
[3] 恶其文之著也: 恶 ( wù) ꎬ 嫌恶ꎮ 文ꎬ 花纹ꎮ 著ꎬ 显著、 鲜明ꎮ
[4] 暗然而日章: 暗然ꎬ 隐藏不露ꎮ 章ꎬ 通 “ 彰” ꎬ 彰显ꎮ
[5] 的然而日亡: 的然ꎬ 鲜明、 显著的样子ꎮ 亡ꎬ 消亡ꎮ
[6] 淡而不厌: 淡ꎬ 浅淡ꎮ 厌ꎬ 生厌ꎮ
226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

[7] 简而文: 简约而有文采ꎮ


[8] 温而理: 温润而有条理ꎮ
[9] 知远之近: 知道由远而近ꎮ
[10] 知微而显: 知道隐微可以变得明显ꎮ
[11]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小雅􀅰正月»
[12] 潜虽伏矣: 虽然潜入水中而伏ꎮ
[13] 亦孔之昭: 孔ꎬ 很ꎮ 昭ꎬ 清楚ꎮ
[14] 无恶于志: 无愧于心ꎮ
[15]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大雅􀅰抑» ꎮ
[16] 相在尔室: 相ꎬ 注视ꎮ 室ꎬ 居室ꎮ
[17] 尚不愧于屋漏: 屋漏ꎬ 指室内西北角ꎮ
[18]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商颂􀅰烈风»
[19] 奏假无言: 奏假ꎬ 祈祷ꎮ
[20] 时靡有争: 靡ꎬ 没有ꎮ
[21]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周颂􀅰烈文» ꎮ
[22] 百辟其刑之: 百辟ꎬ 很多诸侯ꎮ 刑ꎬ 通 “ 型 “ ꎬ 模仿ꎮ
[23]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大雅􀅰皇矣» ꎮ
[24] 予怀明德: 怀ꎬ 归向ꎬ 趋向ꎮ 明德ꎬ 美德ꎬ 美德的人ꎮ
[25] « 诗» : « 诗» ꎬ 指 « 诗经􀅰大雅􀅰烝民» ꎮ
[26] 德輶如毛: 輶 ( yóu) ꎬ 轻ꎮ
[27] 毛犹有伦: 伦ꎬ 比ꎮ
[28] 上天之载ꎬ 无声无臭: 引自 « 诗经􀅰大雅􀅰文王» ꎮ

译文
« 诗» 说: “ 穿上华美的丝绸衣服ꎬ 再要加上麻纱制的罩衣ꎮ” 这是因为讨厌
锦服的纹采太艳丽了ꎮ 所以君子为人之道ꎬ 外表暗淡ꎬ 美德却日渐彰明ꎻ 小人的
为人之道ꎬ 外表是鲜艳ꎬ 却会日渐消亡ꎮ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 素淡却不使人讨
厌ꎬ 简朴却有文采ꎬ 温和而有条理ꎬ 知道远是从近开始ꎬ 知道教化别人必从自己
做起ꎬ 知道隐微的必会逐渐显现ꎬ 这样就可以进入圣人的美德了ꎮ « 诗» 说:
“ 虽然鱼潜伏水底ꎬ 但仍然看得很明显ꎮ” 所以君子经常内心省察ꎬ 就不会内疚ꎬ
无愧于心ꎮ 君子不会被别人赶上ꎬ 大概是因为君子能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严格
要求自己! « 诗» 说: “ 看你独自一人在室内ꎬ 不在暗中干坏事ꎮ” 所以君子没有
227
国学经典导读

行动就已心怀敬意ꎬ 没有说话已诚信在心ꎮ « 诗» 说: “ 默默无声地祷告ꎬ 现在


不再有争夺ꎮ” 因此君子不必行赏ꎬ 而民众也会受到勉励ꎻ 不必发怒ꎬ 而民众怕
他会胜过害怕刑戮的威严ꎮ « 诗» 说: “ 德行最为显赫ꎬ 诸侯依循为法则ꎮ” 因此
君子诚笃恭敬ꎬ 天下就能太平ꎮ « 诗» 说: “ 我怀念文王光明的德行ꎬ 从来不是
声色俱厉ꎮ” 孔子说: “ 用厉声厉色去教化民众ꎬ 这是末等的方法ꎮ” « 诗» 说:
“ 德轻如毛ꎮ” 羽毛虽微细ꎬ 但还可以用以类比ꎮ “ 上天化育万物的道理ꎬ 无声无
味” ꎬ 这就是无可比拟的最高境界了!

评析
本章引用 « 诗经» 成句ꎬ 论述如何修行君子之道ꎮ
首先将君子与小人作比ꎬ 君子之道 “ 暗然而日章” ꎬ 小人之道 “ 的然而日
亡” ꎬ 就是说君子内敛ꎬ 小人张扬ꎮ
然后列举君子的种种品行ꎮ 君子光明磊落ꎬ 问心不愧ꎻ 君子不欺暗室ꎬ 不言
而信ꎻ 君子不赏而劝ꎬ 不怒而威ꎻ 君子不动声色ꎬ 笃敬垂范ꎮ 君子求道ꎬ 不着痕
迹ꎬ 自然天成ꎮ 如果能够具备这些品行ꎬ 也就具备了君子之道ꎮ

228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 « 乐记» 的成书与作者ꎬ 理解 « 乐记» 各部
分内容ꎮ
2􀆰 重点了解 « 乐记» 的音乐思想与文学思想的关系ꎬ
掌握 « 乐记» 的核心论点ꎬ 理解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ꎮ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 乐记» 相关问题

一、 « 乐记» 成书年代与作者
« 乐记» 的时代和作者问题众说纷纭ꎮ 历来有两种说
法: ① « 乐记» 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
所作ꎮ ② 此书是汉代刘向、 刘歆父子校先秦古籍所得ꎮ
一般比较公认的观点ꎬ 此书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
的言论编纂而成ꎬ 成书于西汉ꎮ « 汉书􀅰艺文志» 载ꎬ 古
乐早已有 之ꎬ 后 散 失ꎬ 及 秦 而 灭ꎬ 汉 初 “ 广 开 献 书 之
路” ꎬ 河间献王以其地方力量搜集古书古 乐ꎬ 与 毛 生 等
229
国学经典导读

“ 共采 « 周官» 及诸子言乐事者” ꎬ 辑成 « 乐记» ꎮ « 汉书􀅰艺文志» 所列 « 王禹


记» 24 篇可能就是河间献王所辑 « 乐记» ꎬ 不属汉人新作ꎬ 而属 “ 先秦旧书” ꎮ
关于 « 乐记» 的作者ꎬ 古人认为五帝三王之乐: 其一认为ꎬ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为五帝ꎬ 夏禹、 商汤、 周文王为三王ꎻ 其二认为ꎬ 伏羲、 神农、 黄
帝为三皇ꎬ 少昊ꎬ 颛 顼、 帝 喾、 尧、 舜 为 五 帝 ( 参 见 « 史 记 􀅰 五 帝 本 纪» 序
« 正义» ) ꎮ 此外ꎬ 儒者还由 « 礼记􀅰月令» 把太昊 ( 伏羲) 、 炎帝 ( 神农) 、 黄
帝、 少昊、 颛顼 称 为 五 帝 ( 五 方 帝ꎬ 各 主 一 方) ꎬ 夏 禹、 商 汤、 周 文 为 三 王
( « 孟子􀅰告子下» ) 等ꎮ 又有把周文、 武二王合为一王者ꎮ 由以上诸说ꎬ 五帝三
王之乐应指自伏羲氏以来至周初的古乐ꎮ « 吕氏春秋􀅰古乐» 记载: 伏羲氏乐不
详ꎬ 朱襄氏 ( 神农别号) 时作五弦琴ꎬ 葛天氏歌八阙ꎬ 阴康氏作舞ꎬ 黄帝作
« 咸池» ꎬ 颛顼作 « 承云» ꎬ 帝喾作唐歌ꎬ 尧作 « 大章» ꎬ 舜作 « 九招» 、 « 六列» 、
« 六英» ꎬ 禹作 « 夏龠 ( yuèꎬ 跃) » ( 一说乐名 « 大夏» ꎬ 以龠伴奏) 、 « 九成» ꎬ
汤作 « 大护» ꎬ 周武王作 « 大武» ꎮ « 列子􀅰周穆王» 篇晋􀅰张湛注文说: “ « 乘
云» ꎬ 黄帝乐ꎻ « 六莹» ꎬ 帝喾乐ꎻ « 九韶» ꎬ 舜乐ꎻ « 晨露» ꎬ 汤乐ꎮ” « 汉书􀅰礼
乐志» 说: “ 昔黄帝作 « 咸池» ꎬ 颛顼作 « 六茎» ꎬ 帝喾作 « 五英» ꎬ 尧作 « 大
章» ꎬ 舜作 « 招» ꎬ 禹 作 « 夏» ꎬ 汤 作 « 濩» ꎬ 武 王 作 « 武» ꎬ 周 公 作 « 勺» ꎮ”
« 周礼􀅰春官􀅰大司乐» 郑玄注说ꎬ 黄帝乐名 « 云门» 、 « 大卷» ꎬ 尧乐名 « 咸
池» ꎬ 舜乐名 « 大» ꎬ 禹乐名 « 大夏» ꎬ 汤乐名 « 大濩» ꎬ 周武王乐名 « 大武» ꎮ
同书贾公彦疏引 « 孝经纬» 说: “ 伏羲之乐曰 « 立基» ꎬ 神农之乐曰 « 夏谋» ” ꎻ
又引 « 乐 纬» 说: 颛 顼 乐 名 « 五 茎» ꎬ 帝 喾 之 乐 名 « 六 英» ꎻ 引 皇 甫 谧 语 说:
“ 少昊之乐曰 « 九渊» ꎮ” 这些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古乐有的一乐多名ꎬ 如贾公彦考
证 « 大卷» 就是 « 大章» 等ꎬ 再者古乐失传ꎬ 学者各承师说ꎬ 难免以讹传讹ꎮ
« 周礼» 虽载有六代乐名ꎬ 战国时有许多已失传ꎬ 故孔子闻 « 韶» 乐ꎬ 三月不知
肉味ꎬ 此时唯存 « 韶» 、 « 武» 两乐而已ꎮ

二、 « 乐记» 的结构
« 乐记» 是 « 礼记»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ꎮ « 礼记» 中题作 « 乐记第十九» ꎬ
约 5 000 余字ꎬ 包括 11 子篇: « 乐本篇» 、 « 乐论篇» 、 « 乐礼篇» 、 « 乐施篇» 、
« 乐言篇» 、 « 乐象篇» 、 « 乐情篇» 、 « 魏文侯篇» 、 « 宾牟贾篇» 、 « 乐化篇» 、 « 师
乙篇» 等ꎮ 据西汉刘向ꎬ 古代 « 乐记» 共 23 篇ꎬ 篇名都记载于他的 « 别录» 一
书中ꎮ « 别录» 虽已佚ꎬ 但唐孔颖达作 « 礼记注疏» 时说ꎬ « 别录» 所载 « 乐
记» 的全部篇目ꎬ 当时还 “ 总存焉” ꎬ 从孔颖达记载看ꎬ 这 23 篇除上述 11 篇之
230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外ꎬ 还包括 « 奏乐篇» 、 « 乐器篇» 、 « 乐作篇» 、 « 意始篇» 、 « 乐穆篇» 、 « 说律


篇» 、 « 季札篇» 、 « 乐道篇» 、 « 乐义篇» 、 « 昭本篇» 、 « 招颂篇» 、 « 窦公篇» 等
12 篇ꎬ 这 12 篇已佚ꎮ

三、 « 乐记» 的内容
« 乐记» 一书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ꎬ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音乐的本质ꎬ « 乐记» 中有着精辟的论述ꎬ 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
艺术ꎮ 它认为: “ 凡音之起ꎬ 由人心生也ꎬ 人心之动ꎬ 物使之然也ꎮ” “ 凡音者ꎬ
生人心者也ꎬ 情动于中ꎬ 故形于声: 声成文ꎬ 谓之音ꎮ” « 乐记» 关于音乐本质
的论述ꎬ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ꎮ
(2) 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ꎬ « 乐记» 强调音乐与政治、 音乐与社会的密切
关系ꎮ 它认为: “ 是故ꎬ 治世之音安以乐ꎬ 其政和ꎻ 乱世之音怨以怒ꎬ 其政乖ꎻ
亡国之音哀以思ꎬ 其民困ꎮ 声音之道ꎬ 与政通矣ꎮ” 此理论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维
护自身利益的要求ꎮ
(3) 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ꎬ « 乐记» 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 端正社会风
气、 礼治、 伦理教育等相配合ꎬ 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ꎮ 它认为: “ 乐在宗庙
之中ꎬ 君臣上下同听之ꎬ 则莫不和敬ꎻ 在族长乡里之中ꎬ 长幼同听之ꎬ 则莫不和
顺ꎻ 在闺门之内ꎬ 父子兄弟同听之ꎬ 则莫不和亲ꎮ 故乐者ꎬ 审一以定和ꎬ 比物以
饰节ꎬ 节奏合以成文ꎬ 所以合和父子君臣ꎬ 附亲万民也ꎬ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ꎮ”
“ 礼、 乐、 刑、 政ꎬ 其极一也ꎬ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ꎮ” “ 是故先王之政乐也ꎬ 非
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ꎬ 将以教民平好恶ꎬ 而返人道之正ꎮ”
(4) 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ꎬ « 乐记» 有比较深层的论述ꎮ 它强调音乐给人们
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ꎬ 它认为: “ 夫乐者ꎬ 乐也ꎬ 人情之所不能免
也ꎮ” « 乐记» 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ꎬ 其丰富的美学思想ꎬ 对两
多千年来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ꎬ 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ꎮ

第二节 « 乐记» 原著导读

乐    本

凡音 [1] 之起ꎬ 由人心生也ꎮ 人心之动ꎬ 物使之然也ꎮ 感于物而动ꎬ 故形于


231
国学经典导读

声 [2] ꎮ 声相应ꎬ 故 生 变ꎮ 变 成 方ꎬ 谓 之 音ꎮ 比 音 而 乐 [3] 之ꎬ 及 干 戚 羽 旄ꎬ 谓


之乐ꎮ
乐者ꎬ 音 之 所 由 生 也ꎬ 其 本 在 人 心 之 感 于 物 也ꎮ 是 故 其 哀 心 感 者ꎬ 其 声
噍 [4]
以杀 [5] ꎻ 其乐心感者ꎬ 其声啴 [6] 以缓ꎻ 其喜心感者ꎬ 其声发以散ꎻ 其怒心
感者ꎬ 其声粗以厉ꎻ 其敬心感者ꎬ 其声直以廉ꎻ 其爱心感者ꎬ 其声和以柔ꎮ 六者
非性也ꎬ 感于物而后动ꎮ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ꎮ 故礼以道其志ꎬ 乐以和其声ꎬ
政以一其行ꎬ 刑以防其奸ꎮ 礼乐刑政ꎬ 其极一也ꎬ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ꎮ
凡音者ꎬ 生人心者也ꎮ 情动于中ꎬ 故形于声ꎮ 声成文 [7] ꎬ 谓之音ꎮ 是故ꎬ
治世之音安 [8] 以乐ꎬ 其政和ꎮ 乱世之音怨以怒ꎬ 其政乖 [9] ꎮ 亡国之音哀以思ꎬ
其民困ꎮ 声音之道ꎬ 与政通矣ꎮ
宫为君ꎬ 商为臣ꎬ 角为民ꎬ 徵为事ꎬ 羽为物ꎬ 五者不乱ꎬ 则无怗懘 [10] 之音
矣ꎮ 宫乱则荒ꎬ 其君骄ꎮ 商乱则陂 [11] ꎬ 其 官 坏ꎮ 角 乱 则 忧ꎬ 其 民 怨ꎮ 徵 乱 则
哀ꎬ 其事勤ꎮ 羽乱则危ꎬ 其财匮ꎮ 五者皆乱ꎬ 迭 [12] 相陵ꎬ 谓之慢ꎮ 如此ꎬ 则国
之灭亡无日矣ꎮ
郑卫之音 [13] ꎬ 乱世之音也ꎬ 比 于 慢 矣ꎮ 桑 间 濮 上 [14] 之 音ꎬ 亡 国 之 音 也ꎬ
其政散ꎬ 其民流ꎬ 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ꎮ
凡音者ꎬ 生于人心者也ꎻ 乐者ꎬ 通伦理 [15] 者也ꎮ 是故ꎬ 知声而不知音者ꎬ
禽兽是也ꎻ 知音而不知乐者ꎬ 众庶是也ꎮ 唯君子为能知乐ꎮ 是故审 [16] 声以知
音ꎬ 审音以知乐ꎬ 审乐以知政ꎬ 而治道备矣ꎮ 是故ꎬ 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ꎬ 不知
音者不可与言乐ꎮ 知乐ꎬ 则几于礼矣ꎮ 礼乐皆得ꎬ 谓之有德ꎮ 德者ꎬ 得也ꎮ
是故乐之隆ꎬ 非极音 [17] 也ꎻ 食飨之礼ꎬ 非致味 [18] 也ꎮ « 清庙» [19] 之瑟ꎬ 朱
弦而疏越 [20] ꎬ 一倡而三叹ꎬ 有遗 [21] 音者矣ꎮ 大飨之礼 [22] ꎬ 尚玄酒 [23] 而俎腥
鱼ꎬ 大羹不和ꎬ 有遗味者矣ꎮ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ꎬ 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ꎬ 将
以教民平 [24] 好恶而反 [25] 人道之正也ꎮ
人生而静ꎬ 天之性也ꎻ 感于物而动ꎬ 性之欲也ꎮ 物至知知 [26] ꎬ 然后好恶形
焉ꎮ 好恶无节于内ꎬ 知诱于外ꎬ 不能反躬ꎬ 天理灭矣ꎮ 夫物之感人无穷ꎬ 而人之
好恶无节ꎬ 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ꎮ 人化物也者ꎬ 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ꎮ 于是有悖
逆诈伪之心ꎬ 有淫泆 [27] 作乱之事ꎮ 是故ꎬ 强者胁弱ꎬ 众者暴寡ꎬ 知者诈愚ꎬ 勇
者苦怯ꎬ 疾病不养ꎬ 老幼孤独不得其所ꎬ 此大乱之道也ꎮ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ꎬ 人为之节ꎬ 衰麻 [28] 哭泣ꎬ 所以节丧纪 [29] 也ꎻ 钟鼓干
戚ꎬ 所以和安乐也ꎻ 昏姻 [30] 冠笄 [31] ꎬ 所以别男女也ꎻ 射 [32] 乡 [33] 食飨ꎬ 所以
正交接也ꎮ 礼节民心ꎬ 乐和民声ꎬ 政以行之ꎬ 刑以防之ꎮ 礼乐刑政ꎬ 四达而不
232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悖ꎬ 则王道备矣ꎮ

注释
[1] 音: 有一定曲调的声ꎮ
[2] 声: 由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自然的声音ꎮ
[3] 乐: 有曲调、 有旋律、 有主题并伴有舞蹈的音乐ꎮ
[4] 噍: 急促ꎮ
[5] 杀 ( shài) : 衰微ꎮ
[6] 啴 ( chǎn) : 宽舒ꎮ
[7] 文: 节奏ꎮ
[8] 安: 安详ꎮ
[9] 乖: 乖谬
[10] 怗懘 ( zhānchì) : 不和谐的意思ꎮ
[11] 陂 ( bì) : 倾颓ꎮ
[12] 迭: 交相、 交互ꎮ
[13] 郑卫之音: 指春秋时期郑、 卫两地的音乐ꎬ 古人认为郑卫之间的音乐
皆非雅正之声ꎬ 而是放纵不知节制之音ꎮ
[14] 桑间濮上: 本是卫国地名ꎬ 古人认为桑间濮上的音乐是靡靡之音ꎮ
[15] 伦理: 人伦和物理ꎮ
[16] 审: 分辨ꎮ
[17] 极音: 最好听的音乐ꎮ
[18] 致味: 献上美味ꎮ
[19] « 清庙» : 是周人祭祀文王的乐章ꎬ 以瑟伴奏ꎮ
[20] 朱弦而疏: 丝或布帛用水煮过就叫做练ꎮ 朱弦就是用水煮过并染成红
色的熟丝做的琴弦ꎬ 据说这样的弦弹奏出的声音较低沉ꎬ 而未经水煮的丝做成的
琴弦弹出的声音较清越ꎮ 越: 瑟底面上的小孔ꎬ 孔疏则发出的声音迟缓ꎮ
[21] 遗: “ 遗音” 及下文 “ 遗味” 之 “ 遗” ꎬ 是遗失不在ꎬ 意思是不在乎音
和味ꎮ
[22] 大飨之礼: 是诸侯在宗庙里祭祀祖先所用的礼ꎬ 又叫祫 ( xiá) 祭ꎮ
祫祭ꎬ 合祭诸父祖之神ꎮ
[23] 玄洒: 清水ꎮ
[24] 平: 调节ꎮ
233
国学经典导读

[25] 反: 通 “ 返” ꎬ 回ꎮ
[26] 知知: 前一 “ 知” 字为 “ 智” ꎬ 指心智ꎻ 后一 “ 知” 为感知ꎬ 知晓ꎮ
[27] 淫泆 ( yì) : 也作 “ 淫佚” ꎬ 放荡ꎮ
[28] 衰麻: 指丧服ꎮ
[29] 丧纪: 丧事ꎮ
[30] 昏姻: 即 “ 婚姻” ꎬ “ 昏” 同 “ 婚” ꎮ
[31] 冠笄 ( jī) : 指男女成年礼ꎮ
[32] 射: 大射礼ꎮ
[33] 乡: 乡饮酒礼ꎮ

译文
大凡 “ 音” 的形成ꎬ 是人有所触动而产生的ꎮ 人心之所以有所触动ꎬ 是因
为被外物所感ꎮ 人心被外物所感而动ꎬ 于是就表现在口中所发出的 “ 声” 上ꎮ
口里所发出的 “ 声” 互相呼应ꎬ 于是便发生变化ꎬ 变化便会使 “ 声” 形成一定
的节奏ꎬ 这种带有一定节奏的 “ 声” 便叫做 “ 音” ꎮ 把这样的 “ 音” 按照一定
的顺序排列起来ꎬ 并用乐器为它伴奏ꎬ 又使人手持干戈羽旄随着节奏舞蹈ꎬ 这种
形式便叫做 “ 乐” ꎮ
“ 乐” ꎬ 是由 “ 音” 产生的ꎮ 它的本原在于人心被外界事物所触动ꎬ 因此ꎬ
人们被外界事物触动而产生悲哀之情ꎬ 所发出的 “ 声” 就急促面衰微ꎻ 被外界
事物触动而产生快乐之情ꎬ 所发出的 “ 声” 就宽宏而舒缓ꎻ 被外界事物触动而
产生欢喜之情ꎬ 所发出的 “ 声” 就悠扬而舒畅ꎻ 被外界事物触动而产生愤怒之
情ꎬ 所发出的 “ 声” 就粗暴而凌厉ꎻ 被外界事物触动而产生恭敬之情ꎬ 所发出
的 “ 声” 就正直而清亮ꎻ 被外界事物触动而产生爱怜之情ꎬ 所发出的 “ 声” 就
平和而温柔ꎮ 这六种情况ꎬ 并非人的本性ꎬ 而是被外界事物所感而萌动产生的ꎮ
因此ꎬ 先王对于触动人的思想感情的外界事物是非常慎重的ꎮ 所以用 “ 礼” 引
导人们 的 志 向ꎬ 用 “ 乐” 调 和 人 们 的 声 音ꎬ 用 “ 政” 统 一 人 们 的 行 为ꎬ 用
“ 刑” 预防人们的奸心ꎮ 礼乐政刑ꎬ 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ꎬ 就是统一人们的思
想ꎬ 提出治理天下的措施ꎮ
大凡 “ 音” ꎬ 是从人心中产生的ꎮ 心中的情思有所触动ꎬ 于是就反映在所发
出的 “ 声” 里ꎮ “ 声” 形成一定的节奏曲调ꎬ 这样的 “ 声” 便叫做 “ 音” ꎮ 因为
“ 音” 是从人心中产生的这个缘故ꎬ 太平盛世的音安详而快乐ꎬ 表明太平盛世的
政治平和ꎻ 动乱时代的音怨恨而愤怒ꎬ 表明动乱时代的政治乖谬ꎻ 亡国之世的音
234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悲哀而忧愁ꎬ 表明亡国之世的百姓困苦ꎮ 由此看来ꎬ 声音的喜怒哀乐ꎬ 与政治是


相通的ꎮ
五音中的宫象征君ꎬ 商象征臣ꎬ 角象征民ꎬ 徵象征事ꎬ 羽象征物ꎮ 五音不
乱ꎬ 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ꎮ 如果宫音混乱ꎬ 音调就显得涣散ꎬ 说明君王骄
横ꎻ 如果商音混乱ꎬ 音调就显得倾颓ꎬ 说明官员败坏ꎻ 如果角音混乱ꎬ 音调就显
得忧伤ꎬ 说明百姓怨恨ꎻ 如果徴音混乱ꎬ 音调就显得悲哀ꎬ 说明工作辛劳ꎻ 如果
羽音混乱ꎬ 音调就显得危急ꎬ 说明财用匮乏ꎮ 如果五音皆乱ꎬ 交相冲突ꎬ 这样的
音叫做 “ 慢音” ꎮ 如此的话ꎬ 那么离国家灭亡就没有几日了ꎮ
郑卫之音ꎬ 是乱世之音ꎬ 跟 “ 慢音” 相近ꎮ 桑间濮上ꎬ 是亡国之音ꎬ 说明
政治混乱ꎬ 百姓流离ꎬ 欺君罔上ꎬ 徇私舞弊而不可遏止ꎮ
大凡 “ 音” ꎬ 是从人心中产生出来的ꎬ 而 “ 乐” ꎬ 是与人伦事理相通的ꎮ 因
此只知道自然的 “ 声” 而不知道有节奏的 “ 音” ꎬ 禽兽就是这样的ꎻ 只知道有节
奏的 “ 音” 而不知道与人伦事理相通的 “ 乐” ꎬ 百姓就是这样的ꎻ 只有君子是能
懂得与人伦事理相通的 “ 乐” ꎮ 因此ꎬ 分析自然发出的 “ 声” 就可以了解有节奏
的 “ 音” ꎬ 分析有节奏的 “ 音” 就可以了解与人伦事理相通的 “ 乐” ꎬ 分析与人
伦事理相通的 “ 乐” 就可以了解反映国情的国政民风ꎮ 了解了反映国情的国政
民风ꎬ 治理国家的措施也就完备了ꎮ 所以ꎬ 不懂自然发出的 “ 声” 的人不能跟
他讨论有节奏的 “ 音” ꎬ 不懂得有节奏的 “ 音” 的人ꎬ 不能跟他讨论与人伦事理
相通的 “ 乐” ꎮ 如果懂得了 “ 乐” ꎬ 就差不多懂得 “ 礼了ꎮ 在礼乐上皆有所得ꎬ
叫做有德ꎮ 所谓 “ 德” ꎬ 就是 “ 得” ꎮ
因为这个缘故ꎬ 最高境界的 “ 乐” ꎬ 并非极其好听的 “ 音” ꎻ 祭祀宗庙的食
飨之礼ꎬ 并非献上极其可口的美味ꎮ 演奏 « 清庙» 时所用的瑟ꎬ 以水煮染红的
熟丝为弦ꎬ 瑟底面上的小孔排得很稀ꎬ 奏出的音符低沉而迟缓ꎬ 一人领唱三人伴
唱ꎬ 唱出的歌声单调而苍白ꎬ 可见ꎬ « 清庙» 演奏的目的不在于音乐是否好听ꎮ
诸侯祭祀祖先的大飨之礼ꎬ 将清水摆在上位ꎬ 俎中盛着没有做熟的生鱼ꎬ 羹汁也
未经调和ꎬ 可见ꎬ 摆放祭品的目的不在于祭品的是否美味ꎮ 因此ꎬ 先王制定礼
乐ꎬ 并非用它来极享口腹耳目之欲ꎬ 而是用它来教导人们调节好恶之情而回到正
确的人道上来ꎮ
人初生的时候是沉静的ꎬ 这是人的天然本性ꎻ 后来被外物所感而变得躁动ꎬ
这是因为天性中产生了欲望ꎮ 外物来到眼前ꎬ 人的心智能够感知ꎬ 感知以后好恶
之情就会形成ꎮ 好恶之情在内心没有节制ꎬ 知觉所感知的外物在外诱惑ꎬ 如果不
能反躬自省ꎬ 那么人的天性就会消灭了ꎮ 触动人心的外物无穷无尽ꎬ 而人的好恶
235
国学经典导读

之情不加节制ꎬ 这样ꎬ 外物到来人就会被外物异化ꎮ 人被外物异化以后ꎬ 就会丧


失天性而极尽人欲ꎮ 于是就会产生悖逆诈伪的想法ꎬ 作出淫佚作乱的事情ꎮ 因
此ꎬ 强者凌弱ꎬ 众者虐寡ꎬ 智者诈愚ꎬ 勇者欺怯ꎬ 有病不得治疗ꎬ 老幼孤独的人
无处安身ꎬ 等等ꎮ 这是社会大乱的根由ꎮ
因此先王制定礼乐ꎬ 就是为了节制人们的好恶之情ꎮ 如丧服的形制和哭泣的
方式ꎬ 是用来节制丧事的ꎻ 钟鼓干戚等乐器和舞具ꎬ 是用来调和安乐的ꎻ 婚姻和
男女成年所举行的仪式ꎬ 是用来区别男女的ꎻ 大射礼、 乡饮酒礼、 食礼、 飨礼等
礼仪ꎬ 是用来端正人们的交往的ꎮ 礼是节制人心的ꎬ 乐是调和人声的ꎬ 用政治来
推行治国的各项措施ꎬ 用刑法来预防人们的各种奸邪ꎮ 礼乐政刑通达四方而不相
互冲突ꎬ 那么王道的政治局面就形成了ꎮ

评析
« 乐本» 顾名思义ꎬ 就是 “ 乐” 的本原ꎬ 也就是 “ 乐” 的起源ꎮ 为了阐明
“ 乐” 的起源ꎬ « 乐本» 首先从音、 声、 乐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探讨ꎮ 所谓
“ 声” ꎬ 即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ꎻ 所谓 “ 音” ꎬ 指带上一定节奏的声ꎻ 把一系
列的 “ 音”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ꎬ 以乐器伴奏ꎬ 手执干戚羽旄而舞ꎬ 便成
了 “ 乐” ꎮ 需要注意的是ꎬ 先秦时期的 “ 乐” 不同于今天的音乐ꎬ 先秦时期的
“ 乐” 是诗、 乐、 舞三位一体的统一ꎮ
推求 “ 乐” 的本原ꎬ « 乐本» 明确指出 “ 乐” 之 “ 本” 在 “ 人心之感于
物” ꎬ 特别强调一个 “ 感” 字ꎮ 人心被各种不同的外物触动之后ꎬ 便会产生各种
不同的情感ꎬ 如 “ 哀心” “ 乐心” “ 喜心” “ 怒心” “ 敬心” “ 爱心” 等ꎮ “ 情动
于中ꎬ 故形于声” ꎬ 心中产生了不同的感情ꎬ 就要用不同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ꎬ
“ 乐” 便这样产生了ꎮ
但是ꎬ 外物触动人心产生的各种情感ꎬ 并非人的本性ꎬ 而是 “ 感于物而后
动” ꎬ 是 “ 情” ꎮ “ 性” 是内在的ꎬ 表现为 “ 静” ꎻ “ 情” 是外在的ꎬ 表现为
“ 动” ꎮ 既是外在的ꎬ “ 乐” 所反映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 鱼龙混杂ꎬ 如从个人感
情而言ꎬ 可以表现哀心ꎬ 乐心、 喜心、 怒 心、 敬 心、 爱 心ꎮ 从 社 会 层 面 而 言ꎬ
“ 乐” 可以是治世之音、 乱世之音、 亡国之音等ꎮ
正因为 “ 情” 是 “ 感于物而动” 的产物ꎬ “ 物至知知ꎬ 然后好恶形焉” ꎬ
人心由于受到外物的影响ꎬ 而产生好恶之情ꎮ 内心对好恶之情不加节制ꎬ 外部
有外物的诱惑ꎬ 如果不反躬自省ꎬ 人的天性就会泯灭了ꎮ 天良泯没之后ꎬ 人的
欲望就会膨胀ꎬ 于是便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ꎬ 诸如强者凌弱ꎬ 众者虐寡ꎬ 智者
236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诈愚ꎬ 勇者欺怯ꎬ 有病不得医治ꎬ 老弱孤独的人无处安身ꎬ 等等ꎬ 活脱脱一幅


人间地狱图ꎮ
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社会问题ꎬ 先王制定礼乐制度ꎬ 制约人们的好恶之情ꎮ
“礼节民心ꎬ 乐和民声ꎬ 政以行之ꎬ 刑以防之ꎮ 礼乐刑政ꎬ 四达而不悖ꎬ 则王道
备矣ꎮ”
这大概就是 “ 乐” 产生的原因吧ꎮ

乐    论

原文
乐者为同ꎬ 礼者为异ꎮ 同则相亲ꎬ 异则相敬ꎮ 乐胜则流 [1] ꎬ 礼胜则离 [2] ꎮ
合情 [3] 饰貌 [4] 者ꎬ 礼乐之事也ꎮ 礼义立ꎬ 则贵贱等矣ꎻ 乐文同ꎬ 则上下和矣ꎻ
好恶著 [5] ꎬ 则贤不肖别矣ꎮ 刑禁暴ꎬ 爵举贤ꎬ 则政均矣ꎮ 仁以爱之ꎬ 义以正之ꎬ
如此则民治行矣ꎮ
乐由中出ꎬ 礼自外作ꎮ 乐由中出ꎬ 故静ꎻ 礼自外作ꎬ 故文 [6] ꎮ 大乐必易ꎬ
大礼必简ꎮ 乐至则无怨ꎬ 礼至则不争ꎮ 揖让而治天下者ꎬ 礼乐之谓也ꎮ 暴民不
作ꎬ 诸侯宾服 [7] ꎬ 兵革不试ꎬ 五刑不用ꎬ 百姓无患ꎬ 天子不怒ꎬ 如此则乐达矣ꎮ
合父子之亲ꎬ 明长幼之序ꎬ 以敬四海之内ꎬ 天子如此ꎬ 则礼行矣ꎮ
大乐与天地同和 [8] ꎬ 大礼与天地同节 [9] ꎮ 和ꎬ 故百物不失 [10] ꎻ 节ꎬ 故祀天
祭地ꎮ 明则有礼乐ꎬ 幽则有鬼神ꎮ 如此ꎬ 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ꎮ 礼者殊事ꎬ 合
敬者也ꎻ 乐者异文ꎬ 合爱者也ꎮ 礼乐之情同ꎬ 故明王以相沿也ꎮ 故事与时并ꎬ 名
与功偕ꎮ
故钟鼓管磬 [11] ꎬ 羽籥干戚 [12] ꎬ 乐之器也ꎮ 屈伸俯仰ꎬ 缀兆 [13] 舒疾ꎬ 乐之
文也ꎮ 簠簋俎豆 [14] ꎬ 制度文章ꎬ 礼之器也ꎮ 升降上下ꎬ 周还 [15] 裼袭 [16] ꎬ 礼之
文也ꎮ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ꎬ 识礼乐之文者能述ꎮ 作者之谓圣ꎬ 述者之谓明ꎮ 明
圣者ꎬ 述作之谓也ꎮ
乐者天地之和 [17] 也ꎮ 礼者天地之序也ꎮ 和ꎬ 故百物皆化 [18] ꎻ 序ꎬ 故群物
皆别ꎮ 乐由天作ꎬ 礼以地制ꎮ 过制则乱 [19] ꎬ 过作则暴 [20] ꎮ 明于天地ꎬ 然后能
兴礼乐也ꎮ
论伦 [21] 无患ꎬ 乐之情也ꎻ 欣喜欢爱ꎬ 乐之官 [22] 也ꎮ 中正无邪ꎬ 礼之质也ꎻ
庄敬恭顺ꎬ 礼之制也ꎮ 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ꎬ 越于声音ꎬ 用于宗庙社稷ꎬ 事乎山
川鬼神ꎬ 则此所与民同也ꎮ
237
国学经典导读

注释
[1] 流: 放任失敬ꎬ 不讲尊卑ꎮ
[2] 离: 疏离不合ꎮ
[3] 合情: 调和内在的感情ꎮ
[4] 饰貌: 修饰外在的行为仪态ꎮ
[5] 着: 著ꎬ 显著ꎬ 分明ꎮ
[6] 文: 文饰ꎬ 文采ꎮ
[7] 宾服: 臣服ꎮ
[8] 和: 和谐、 调和ꎮ
[9] 节: 节制、 节律ꎮ
[10] 不失: 不失其本性ꎮ
[11] 钟鼓管磬: 泛指演奏时所用的乐器ꎮ
[12] 羽籥干戚: 泛指舞蹈时所用的舞具ꎮ 籥ꎬ 读 yuèꎮ
[13] 缀 兆: 缀ꎬ 舞 位 的 标 志ꎻ 兆ꎬ 舞 位 的 界 域ꎮ 缀 兆ꎬ 指 舞 者 进 退 的
位置ꎮ
[14] 簠簋俎豆: 均为盛放食物的器具ꎮ 簠簋 ( fǔ guǐ) : 盛放黍稷稻粱的竹
制器具ꎻ 俎 ( zǔ) ꎬ 盛放牲体的食器ꎻ 豆ꎬ 盛放肉的食器ꎮ
[15] 周还: 周旋ꎬ 环绕转体ꎮ
[16] 裼袭: 古代的礼服制度ꎮ 裼 ( xī) ꎬ 指袒开外衣而露出部分里衣ꎬ 不
裼则为袭ꎮ 礼盛时以袭为敬ꎬ 礼不盛时以裼为敬ꎮ
[17] 和: 和气ꎮ
[18] 化: 化生ꎮ
[19] 乱: 混乱ꎮ
[20] 暴: 乱、 混乱ꎮ
[21] 伦: 伦理ꎮ
[22] 官: 功能、 职能ꎮ

译文
乐的功能是使人情感认同ꎬ 礼的作用是使人区分贵贱ꎮ 情感认同使人互相亲
近ꎬ 区别贵贱使人互相尊重ꎮ 但是用乐过度ꎬ 就会使人轻慢不敬ꎻ 讲礼过度ꎬ 就
会使人疏离不合ꎮ 调和感情和修饰仪容ꎬ 是礼乐的功能ꎮ 礼仪确立了ꎬ 贵贱的等
238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级也就确立了ꎻ 乐的形成统一了ꎬ 上下之间就和睦了ꎮ 善恶的标准明确了ꎬ 贤人


和不贤之人就能区别了ꎮ 用刑法禁止残暴ꎬ 用爵位推举贤良ꎬ 那么政治就公正清
明了ꎮ 用仁爱来爱护百姓ꎬ 用正义来匡正百姓ꎬ 这样ꎬ 百姓得到治理的局面就可
以实现了ꎮ
乐从内心产生ꎬ 礼在外貌体现ꎮ 乐从内心产生ꎬ 所以显得沉静ꎻ 礼在外貌体
现ꎬ 所以显得斯文ꎮ 盛大的乐一定平易ꎬ 隆重的礼一定简约ꎮ 乐教深入人心ꎬ 就
没有怨恨ꎻ 礼教通行天下ꎬ 就不会纷争ꎮ 所谓的礼让而治理天下ꎬ 说的就是礼乐
的效用啊ꎮ 暴民不起ꎬ 诸侯臣服ꎬ 兵革不使ꎬ 五刑不用ꎬ 百姓无灾难ꎬ 天子不发
怒ꎬ 像这样ꎬ 就是乐教深入人心了ꎮ 融洽父子之间的亲情ꎬ 明确长幼之间的秩
序ꎬ 来使四海之内的人们相互尊敬ꎬ 天子如果能够如此ꎬ 就是礼教通行天下了ꎮ
盛大的乐与天地一样和谐ꎬ 隆重的礼与天地一样规矩ꎮ 由于和谐ꎬ 所以万物
不会失其本性ꎻ 由于规矩ꎬ 所以人们要祭祀天地ꎮ 明有礼乐相助ꎬ 暗有鬼神相
佑ꎬ 像这样ꎬ 四海之内的人们就会相敬相爱了ꎮ 礼的仪式虽然不同ꎬ 但都是叫人
相敬的ꎻ 乐的形成虽然不同ꎬ 但都是叫人相爱的ꎮ 礼乐的实质是相同的ꎬ 所以圣
明的君王沿袭礼乐ꎮ 因而礼的仪式与时代相符ꎬ 而乐的名称与功业相称ꎮ
所以钟鼓管磬、 羽籥干戚ꎬ 是奏乐的器具ꎻ 屈伸俯仰ꎬ 前后快慢ꎬ 是乐的表
现形式ꎮ 簠簋俎豆、 规格花纹ꎬ 是行礼的器具ꎻ 上下升降、 转身行走以及是否袒
露里衣是礼的表现形式ꎬ 所以说了解礼乐实质的人能够制作礼乐ꎬ 懂得礼乐形式
的人能演述礼乐ꎮ 制作礼乐的人叫 “ 圣” ꎬ 演述礼乐的人叫 “ 明” ꎮ 所谓 “ 圣”
与 “ 明” ꎬ 就是针对制作与演述而言的ꎮ
乐是天地和气的象征ꎻ 礼是天地秩序的体现ꎮ 有了和气ꎬ 所以百物皆得以化
生ꎻ 有了秩序ꎬ 所以万物皆得以区分ꎮ 乐是根据上天化育万物的特征制作的ꎬ 礼
是按照大地高下有别的特征制作的ꎮ 制礼错误ꎬ 就会发生混乱ꎻ 作乐失误ꎬ 就会
出现动乱ꎮ 只有明白了天地之道ꎬ 才能制作礼乐ꎮ
论而合乎伦理ꎬ 对社会无害ꎬ 是乐的实质ꎻ 奏乐能使人产生欣喜欢爱之情ꎬ
是乐的功能ꎮ 符合中正之道ꎬ 没有邪僻ꎬ 是礼的本质ꎻ 推行礼法ꎬ 能使人恭顺ꎬ
是礼的作用ꎮ 至于礼乐被君王通过钟声ꎬ 奏出声音用来祭祀宗庙社稷ꎬ 事奉山川
鬼神ꎬ 这却与民众是相同的ꎮ

评析
« 乐论» 将礼、 乐对举ꎬ 论述礼、 乐的区别ꎬ 进而论述礼、 乐各自的社会
功能ꎮ
239
国学经典导读

礼、 乐虽然常常并举ꎬ 但其实是两回事ꎬ 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ꎬ 有时甚至


是相对的ꎮ 如 “ 乐者为同ꎬ 礼者为异” ꎬ 乐的功能是使人在情感上认同ꎬ 而礼是
使人在贵贱上区分ꎬ 二者的功能不同ꎮ “ 乐由中出ꎬ 故静ꎻ 礼自外作ꎬ 故文ꎮ”
乐从内心产生ꎬ 所以沉静ꎻ 礼在外貌体现ꎬ 所以文雅ꎮ 二者的起源和特征不同ꎮ
“ 乐至则无怨ꎻ 礼至则不争” ꎬ 乐教深入人心ꎬ 就没有怨恨ꎻ 礼教通行天下ꎬ 就
不会纷争ꎮ 推行乐教礼教的结果不同ꎮ “ 大乐与天地同和ꎬ 大礼与天地同节” ꎬ
“乐者天地之和也ꎻ 礼者天地之序也” ꎮ 二者取法的对象不同ꎬ 乐取法天地的和
气ꎬ 所以化育万物ꎻ 礼取法天地秩序ꎬ 所以区分万物ꎮ 可以看乐与礼有着很大的
不同ꎮ
虽然礼乐差别如此之大ꎬ 但二者在上古社会同属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ꎬ 发挥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ꎬ 所谓 “ 礼乐刑政ꎬ 其极一也ꎬ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ꎮ”
“ 乐者为同ꎬ 礼者为异ꎮ 同则相亲ꎬ 异则相敬” ꎬ 乐可以使人相亲ꎬ 礼可以使人
相敬ꎻ “ 乐至则无怨ꎬ 礼至则不争” ꎬ 最终便可实现 “ 暴民不作ꎬ 诸侯宾服ꎬ 兵
革不试ꎬ 五刑不用ꎬ 百姓无患ꎬ 天子不怒” 的和乐社会ꎮ 同时又可实现 “ 合父
子之亲ꎬ 明长幼之序ꎬ 以敬四海之内” 的有序社会ꎮ 可见礼乐的社会功能不可
谓不大ꎮ
礼乐的社会功能虽然很大ꎬ 但也不能过度使用ꎬ 否则ꎬ 就会走向事情的反
面ꎮ “ 乐胜则流ꎬ 礼胜则离” ꎬ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ꎮ 由此看来ꎬ 这里面包含有儒
家的 “ 中庸” 思想ꎮ

乐    礼

原文
王者功成作乐ꎬ 治定制礼ꎮ 其功大者其乐备ꎬ 其治辩 [1] 者其礼具ꎮ 干戚之
舞ꎬ 非备乐也ꎻ 孰亨 [2] 而祀ꎬ 非达礼也ꎮ 五帝殊时ꎬ 不相沿乐ꎻ 三王异世ꎬ 不
相袭礼ꎮ 乐 极 则 忧ꎬ 礼 粗 则 偏 矣ꎮ 及 夫 敦 乐 而 无 忧ꎬ 礼 备 而 不 偏 者ꎬ 其 唯 大
圣乎!
天高地下ꎬ 万物散殊ꎬ 而礼制行矣ꎻ 流而不息 [3] ꎬ 合同而化ꎬ 而乐兴焉ꎮ
春作夏长ꎬ 仁也ꎻ 秋敛冬藏ꎬ 义也ꎮ 仁近于乐ꎬ 义近于礼ꎮ 乐者敦和 [4] ꎬ 率神
而从天ꎻ 礼者别宜ꎬ 居鬼而从地ꎮ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ꎬ 制礼以配地ꎮ 礼乐明备ꎬ
天地官 [5] 矣ꎮ
天尊地 卑ꎬ 君 臣 定 矣ꎻ 卑 高 已 陈 [6] ꎬ 贵 贱 位 矣ꎻ 动 静 有 常ꎬ 小 大 殊 矣ꎮ
240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方 [7] 以类聚ꎬ 物 [8] 以群分ꎬ 则性命不同矣ꎮ 在天成象ꎬ 在地成形ꎬ 如此ꎬ 则礼


者天地之别也ꎮ
地气上齐 [9] ꎬ 天气下降ꎬ 阴阳相摩ꎬ 天地相荡ꎬ 鼓之以雷霆ꎬ 奋之以风雨ꎬ
动之以四时ꎬ 暖之以日月ꎬ 而百化兴焉ꎮ 如此ꎬ 则乐者天地之和也ꎮ
化不时则不生ꎬ 男女无辨则乱升 [10] ꎬ 天地之情也ꎮ 及夫礼乐之极 [11] 乎天
而蟠 [12] 乎地ꎬ 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ꎬ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ꎮ 乐著大始 [13] ꎬ 而礼
居成物 [14] ꎮ 著 [15] 不息者天也ꎬ 著不动者地也ꎮ 一动一静者ꎬ 天地之间也ꎮ 故
圣人曰 “ 礼乐云” ꎮ

注释
[1] 辩: 通 “ 遍” ꎬ 遍布、 遍及ꎮ
[2] 孰: 通 “ 熟” ꎮ 亨ꎬ 通 “ 烹” ꎮ
[3] 流而不息ꎬ 指天地万物流动不居ꎮ
[4] 敦和: 敦厚和平ꎬ 此处强调和同作用ꎮ
[5] 官: 各得其职ꎮ
[6] 陈: 成列ꎮ
[7] 方: 指禽兽之类ꎮ
[8] 物: 指草木之类ꎮ
[9] 齐: 跻 ( jī) ꎬ 登高ꎮ
[10] 升: 成ꎬ 形成ꎮ
[11] 极: 至ꎮ
[12] 蟠: 犹 “ 委” ꎮ 委ꎬ 托ꎮ
[13] 大始: 太始ꎬ 指天ꎮ
[14] 成物: 指地ꎬ 因为大地生成万物ꎬ 所以将大地称为成物ꎮ
[15] 著: 显示ꎮ

译文
帝王功业成就作乐ꎬ 国家安定制礼ꎮ 那些功业大的帝王ꎬ 所作之乐完备ꎻ 那
些安定范围广大的社会ꎬ 所制之礼具体ꎮ 手执干戚而舞ꎬ 并非完备的乐ꎻ 烹熟三
牲而祀ꎬ 并非完备的礼ꎮ 五帝时代不同ꎬ 乐不相沿ꎻ 三王社会各异ꎬ 礼不相袭ꎮ
乐太讲究就会产生忧虑ꎬ 礼过粗疏就会发生偏差ꎮ 至于极爱乐却不会产生忧虑ꎬ
极讲礼却不会发生偏差ꎬ 大概只有大圣人才能做到吧ꎮ
241
国学经典导读

天高地低ꎬ 万物分布千差万别ꎬ 而礼就是根据这种差别制定推行的ꎻ 天地二


气流动不息ꎬ 融合变化而产生万物ꎬ 而乐就是仿照这种融合而产生兴起的ꎮ 春生
夏长ꎬ 这是仁ꎻ 秋收冬藏ꎬ 这是义ꎮ 仁跟乐相近ꎬ 义跟礼相近ꎮ 乐的特点是敦厚
平和ꎬ 遵循神的意志而顺从天道ꎻ 礼的特点是辨别义理ꎬ 遵循鬼的精神而顺从地
道ꎮ 所以圣人作乐来顺应上天ꎬ 制礼来配合大地ꎮ 礼乐明晰而完备ꎬ 天地就各尽
其职了ꎮ
天尊地卑ꎬ 君臣之间的关系就确定了ꎮ 地形高低陈列ꎬ 贵贱之间的地位就确
定了ꎮ 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规律ꎬ 大小之间的不同就确定了ꎮ 动物以类相聚ꎬ 植
物以群而分ꎬ 那么万物的天性禀赋就各不相同了ꎮ 天上的日月星辰成为天象ꎬ 地
上的山川河流成为地形ꎮ 像这样ꎬ 所谓的礼ꎬ 就是要反映天地之间的区别ꎮ
地气上升ꎬ 天气下降ꎬ 阴阳相交ꎬ 天地相激ꎬ 用雷霆来鼓动ꎬ 用风雨来振
奋ꎬ 用四季来运作ꎬ 用日月来照耀ꎬ 万物便化育产生了ꎮ 像这样ꎬ 所谓的乐ꎬ 就
是要反映天地之间的和气ꎮ
如果化育不遵天时ꎬ 就不会生成万物ꎻ 如果男女无别ꎬ 就会造成混乱ꎮ 这是
自然的规则ꎮ 至于礼乐ꎬ 上至于天ꎬ 下接于地ꎬ 与阴阳同在ꎬ 跟鬼神相通ꎬ 可以
到达极高极远之处ꎬ 可以探测极深极厚之所ꎮ 乐居于上天ꎬ 礼居于大地ꎮ 昭示运
动不息的是上天ꎬ 显示静止不动的是大地ꎮ 有动有静的ꎬ 是天地之间的万物ꎮ 所
以圣人常说礼乐如何如何ꎮ

评析
« 乐礼» 论礼乐与社会、 天地、 自然的关系ꎮ
礼乐与社会的关系集中体现在 “ 王者功成作乐ꎬ 治定制礼” ꎬ 意即君王在功
业成就之后作乐ꎬ 在国家安定之后制礼ꎮ 由此看来ꎬ 礼乐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反
映ꎬ 不同的时代ꎬ 就有不同的礼乐ꎬ “ 五帝殊时ꎬ 不相沿乐ꎻ 三王异世ꎬ 不相袭
礼” ꎬ 可见礼乐与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ꎮ 礼乐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
价值ꎮ
而礼乐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ꎬ 因为礼乐本来就是取法天地ꎬ 根据天地
的规则制作的ꎮ “ 天高地下ꎬ 万物殊散ꎬ 而礼制行矣ꎻ 流而不息ꎬ 合同而化ꎬ 而
乐兴焉” ꎬ 就说明了这一点ꎮ 可以说礼乐反映了天地的自然特征ꎬ 进而把天地人
格化ꎬ 所以 “ 乐者敦和ꎬ 率神而从天ꎻ 礼者别宜ꎬ 居鬼而从地” ꎮ 此处的 “ 从
天” “ 从地” 可以表明此 “ 天” 已不是自然的天ꎬ 此 “ 地” 也不是自然的地ꎬ
而是带有人格意义的天地ꎮ 所以 “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ꎬ 制礼以配地” 也就并不
242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奇怪了ꎮ
至于礼乐和自然的关系ꎬ « 乐礼» 论述得较为充分ꎬ 主要抓住自然化育万物
这一点展开论述ꎮ 如礼主要反映天地之间的区别ꎬ 而乐主要反映天地之间的和
气ꎮ 所谓的天地之别ꎬ 就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各不相同ꎬ 如 “ 天尊地卑ꎬ 君臣
定矣ꎻ 卑高已陈ꎬ 贵贱位矣ꎻ 动静有常ꎬ 大小殊矣ꎮ 方以类聚ꎬ 物以群分ꎬ 则性
命不同矣ꎮ 在天成象ꎬ 在地成形” ꎮ 所谓的天地和气ꎬ 就是天地万物化育生成ꎮ
“地气上齐ꎬ 天气下降ꎬ 阴阳相摩ꎬ 天地有荡ꎬ 鼓之以雷霆ꎬ 奋之以风雨ꎬ 动之
以四时ꎬ 暖之以日月ꎬ 而百化兴焉” 等等ꎮ 谈的都是礼乐和自然的关系ꎮ

乐    施

原文
昔者ꎬ 舜作五弦之琴ꎬ 以歌 « 南风» [1] ꎬ 夔 [2] 始制乐ꎬ 以赏诸侯ꎮ 故天子
之为乐也ꎬ 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ꎮ 德盛而教尊ꎬ 五谷时孰 [3] ꎬ 然后赏之以乐ꎮ
故其治民劳者ꎬ 其舞行 [4] 缀远 [5] ꎻ 其治民逸者ꎬ 其舞行缀短ꎮ 故观其舞ꎬ 知其
德ꎻ 闻其谥ꎬ 知其行也ꎮ « 大章» [6] ꎬ 章 [7] 之也ꎮ « 咸池» [8] ꎬ 备矣ꎮ « 韶» [9] ꎬ
继也ꎮ « 夏» [10] ꎬ 大也ꎮ 殷周之乐 [11] ꎬ 尽 [12] 矣ꎮ
天地之道ꎬ 寒暑不时则疾ꎬ 风雨不节则饥ꎮ 教 [13] 者ꎬ 民之寒暑也ꎬ 教不时
则伤世 [14] ꎻ 事者ꎬ 民之风雨也ꎬ 事不节则无功ꎮ 然则先王之为乐也ꎬ 以法治
也 [15] ꎬ 善则行象德矣ꎮ
夫豢豕为酒ꎬ 非以为祸也ꎬ 而狱讼益繁ꎬ 则酒之流 [16] 生祸也ꎮ 是故先王因
为酒礼ꎮ 壹献之礼 [17] ꎬ 宾主百拜ꎬ 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ꎬ 此先王所以备酒祸
也ꎮ 故酒食者ꎬ 所以合欢 [18] 也ꎮ 乐 者ꎬ 所 以 象 德 也ꎮ 礼 者ꎬ 所 以 缀 淫 [19] 也ꎮ
是故先王有大事ꎬ 必有礼以哀之ꎻ 有大福ꎬ 必有礼以乐之ꎮ 哀乐之分ꎬ 皆以礼
终ꎮ 乐也者ꎬ 圣人之所乐也ꎬ 而可以善民心ꎬ 其感人深ꎬ 其移风易俗ꎬ 故先王著
其教焉ꎮ

注释
[1] « 南风» : 古诗歌名ꎮ 诗云: “ 南凤之薰兮ꎬ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ꎻ 南凤之
时兮ꎬ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ꎮ”
[2] 夔: 舜时乐宫ꎮ 夔ꎬ 读 kuīꎮ
[3] 孰: 通 “ 熟” ꎮ 丰收
243
国学经典导读

[4] 舞行: 舞位的行列ꎮ


[5] 缀远: 舞位的标志相隔甚远ꎬ 亦即舞者甚稀ꎮ
[6] « 大章» : 尧时的音乐名称ꎮ
[7] 章: 通 “ 彰” ꎬ 彰显ꎮ
[8] « 咸地» : 黄帝时乐名ꎮ
[9] « 韶» : 舜时乐名ꎮ
[10] « 夏» : 禹时乐名ꎮ
[11] 殷周之乐: 殷乐指 « 大濩» ꎬ 周乐指 « 大武» ꎮ
[12] 尽: 到了极点ꎮ
[13] 教: 指乐教ꎮ
[14] 伤世: 损害世道人心ꎮ
[15] 以法治也: 以乐为治国之法ꎮ
[16] 流: 放纵无度ꎮ
[17] 壹献之礼ꎬ 宾主百拜: 献一次酒ꎬ 宾主之间行百拜之礼ꎮ
[18] 合欢: 交合欢乐ꎮ
[19] 缀淫: 缀ꎬ 通 “ 辍 “ ꎬ 停止ꎮ 淫ꎬ 过度ꎮ

译文
从前ꎬ 舜制五弦之琴ꎬ 用来伴奏而唱 « 南风» 之歌ꎬ 乐宫夔开始制乐ꎬ 用
以赏赐诸侯ꎮ 所以天子制乐ꎬ 就是用来赏赐有德诸侯的ꎮ 如果诸侯德行盛大ꎬ 政
教昌隆ꎬ 五谷种植合乎天时且能丰熟ꎬ 然后就把乐赏赐给诸侯ꎮ 所以ꎬ 那些治理
百姓而使百姓辛劳的诸侯ꎬ 他的舞队行列中舞者的位置相隔就远ꎬ 那是因为他得
到的乐舞规模小ꎻ 那些治理百姓而使百姓安逸的诸侯ꎬ 他的舞队行列中舞者的位
置相隔就近ꎬ 那是因为他得到的乐舞的规模大ꎮ 所以只要看一看诸侯舞乐规模的
大小ꎬ 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的高下ꎻ 只要听一听诸侯去世后谥号的褒贬ꎬ 就可以
知道他生前行事的善恶ꎮ 尧时的乐 « 大章» ꎬ 是用来彰显尧的德行的ꎻ 黄帝时代
的乐 « 咸池» ꎬ 是用来歌颂黄帝之德无所不施的ꎻ 舜时的乐 « 韶» ꎬ 是用来颂扬
舜能继承尧的德政的ꎻ 禹时的乐 « 夏» 是用来赞美禹能把舜的德行发扬光大的ꎻ
殷周时代的乐是用来赞扬当时圣王能够竭尽全力实行德政的ꎮ
天地之道ꎬ 如果寒暑不当时令ꎬ 就会发生疾病ꎻ 如果风雨不合节气ꎬ 就会发
生饥荒ꎮ 教化ꎬ 对于百姓来说ꎬ 就像寒暑一样ꎬ 如果不合时宜ꎬ 就会损害世道人
心ꎻ 政事ꎬ 对于百姓而言ꎬ 就像风雨一样ꎬ 如果不加节制ꎬ 就会劳而无功ꎮ 既然
244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这样ꎬ 先王作乐ꎬ 是为治国提供一种方法ꎬ 如果运用得当ꎬ 那么百姓的行为都能


体现道德的要求了ꎮ
养猪酿酒ꎬ 并非用来制造事端的ꎬ 但是纠纷越来越多ꎬ 都是饮酒无度产生的
灾祸ꎮ 因此先王便制定了饮酒之礼ꎬ 行一次敬酒之礼ꎬ 宾主之间要相互跪拜多次ꎬ
这样就是整天饮酒也不会醉酒ꎮ 这就是先王用来预防酒祸的措施ꎮ 所以说ꎬ 酒食
是用来交合欢乐的ꎬ 乐是用来表现德行的ꎬ 礼是用来节制过分之举的ꎮ 因此ꎬ 先
王如果遇有丧葬大事ꎬ 一定有礼来表达悲哀之情ꎻ 遇有喜庆大事ꎬ 一定有礼来表
达喜悦之情ꎮ 悲哀和喜悦的界限ꎬ 都要以礼来限定ꎮ 乐ꎬ 是圣人所喜欢的ꎬ 可以
使民心向善ꎮ 正因为乐感人至深ꎬ 所以能够移风易俗ꎮ 因此圣王特别重视乐教ꎮ

评析
“ 乐” 与天子诸侯的德行关系密切ꎬ 因为 “ 天子之为乐也ꎬ 以赏诸侯之有德
者也” ꎬ 天子作乐ꎬ 目的之一就是赏给有德的诸侯的ꎮ 诸侯的德行有高有低ꎬ 所
赏之乐的规模有大有小ꎬ “ 故其治民劳者ꎬ 其舞行缀远ꎻ 其治民逸者ꎬ 其舞行缀
短” ꎬ “ 故观其舞ꎬ 知其德ꎻ 闻其谥ꎬ 知其行也” ꎮ 通过乐可以看出统治者德行的
高低ꎮ 尧时的 « 大章» ꎬ 黄帝的 « 咸地» ꎬ 舜时的 « 韶» ꎬ 禹时的 « 夏» ꎬ 都是歌
颂他们的功德的ꎮ
« 乐施» 更为突出地阐述了礼乐的教化之功ꎮ 教化对于社会的安定极其重
要ꎬ 文中指出: “ 教者ꎬ 民之寒暑也ꎬ 教不时则伤世ꎮ” 所以 “ 先王之为乐也ꎬ
以法治也ꎬ 善则行象德矣” ꎬ 并以饮酒为例ꎬ 如无节制ꎬ 必生事端ꎮ 于是先王制
定酒礼ꎬ 即使终日饮酒ꎬ 也不致醉酒ꎮ 饮酒小事尚且如此ꎬ 大事可想而知ꎮ “ 是
故先王 有 大 事ꎬ 必 有 礼 以 哀 之ꎻ 有 大 福ꎬ 必 有 礼 以 乐 之ꎮ 哀 乐 之 分ꎬ 皆 以 礼
终ꎮ” 不仅如此ꎬ “ 乐也者ꎬ 􀆺􀆺而可以善民心ꎬ 其感人深ꎬ 其移风易俗ꎮ” 所
以ꎬ 乐教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ꎮ
乐之所以能教化人心ꎬ 主要还是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形式ꎮ 作为艺术ꎬ 和行政
命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作用于人们的情感ꎬ 能够打动人心ꎬ 使人心悦诚服ꎬ 以至
于移风易俗ꎮ

乐    言

原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1] ꎬ 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2] ꎬ 应感起物 [3] 而动ꎬ 然后心
245
国学经典导读

术 [4] 形焉ꎮ 是故志微 [5] 、 噍杀 [6] 之音作ꎬ 而民思忧ꎻ 嘽谐 [7] 、 慢易 [8] 、 繁文


简节 [9] 之音作ꎬ 而民康乐ꎻ 粗厉 [10] 、 猛起 [11] 、 奋末、 广贲 [12] 之音作ꎬ 而民刚
毅ꎻ 廉直、 劲 正、 庄 诚 之 音 作ꎬ 而 民 肃 敬ꎻ 宽 裕 [13] 、 肉 好 [14] 、 顺 [15] 成、 和
动 [16] 之音作ꎬ 而民慈爱ꎻ 流辟 [17] 、 邪散 [18] 、 狄成 [19] 、 涤滥 [20] 之音作ꎬ 而民
淫乱ꎮ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ꎬ 稽 [21] 之度数 [22] ꎬ 制之礼义ꎬ 合生气 [23] 之和ꎬ 道 [24]
五常之行 [25] ꎬ 使之阳而不散ꎬ 阴而不密ꎬ 刚气不怒ꎬ 柔气不慑 [26] ꎬ 四畅 [27] 交
于中而发作于外ꎬ 皆安其位而不相夺 [28] 也ꎮ 然后立之学等ꎬ 广其节奏ꎬ 省其文
采ꎬ 以绳 [29] 德厚ꎬ 律 [30] 小 大 [31] 之 称 [32] ꎬ 比 [33] 终 始 之 序ꎬ 以 象 事 行ꎮ 使 亲
疏、 贵贱、 长幼、 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ꎬ 故曰: “ 乐观其深矣ꎮ”
土敝则草木不长ꎬ 水烦 [34] 则鱼鳖不大ꎬ 气 [35] 衰则生物不遂 [36] ꎬ 世乱则礼
慝 [37] 而乐淫ꎮ 是故其声哀而不庄ꎬ 乐而不安ꎻ 慢易以犯节ꎬ 流湎以忘本ꎻ 广则
容奸ꎬ 狭则思欲ꎻ 感条畅之气 [38] 而灭平和之德ꎬ 是以君子贱之也ꎮ

注释
[1] 性: 本性ꎮ
[2] 常: 不变的感情ꎮ
[3] 应感起物: 似应为 “ 应物起感” ꎮ
[4] 心术: 心志ꎬ 即思想感情ꎮ
[5] 志微: 细微ꎮ
[6] 噍杀 ( shài) : 急促衰微ꎮ
[7] 啴 ( chǎn) 谐: 宽恕和谐ꎮ
[8] 慢易: 缓慢平易ꎮ
[9] 繁文简节: 文ꎬ 形式ꎻ 节ꎬ 节奏ꎮ 形式复杂、 节奏简单ꎮ
[10] 粗厉: 粗犷ꎮ
[11] 猛起: 开头刚猛ꎻ 奋末: 结尾亢奋ꎮ
[12] 广贲: 广愤ꎬ 广大而愤怒ꎮ
[13] 宽裕: 宽畅ꎮ
[14] 肉好: 肉ꎬ 玉璧的边ꎻ 好ꎬ 玉璧中间的圆孔ꎮ 这里用玉璧的肉好比喻
音乐的圆转而润泽ꎮ
[15] 顺: 顺利ꎮ
[16] 和动: 和谐ꎮ
246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17] 流僻: 流于邪僻ꎮ


[18] 邪散: 邪恶散乱ꎮ
[19] 狄成: 轻佻ꎮ
[20] 涤滥: 涤荡放滥ꎮ
[21] 稽: 考核ꎮ
[22] 度数: 音律的度数ꎬ 也即十二律的度数ꎮ
[23] 生气: 阴阳之气ꎮ
[24] 道: 导ꎬ 引导ꎮ
[25] 五常之行: 金、 水、 火、 土五行ꎮ
[26] 慑: 畏惧ꎮ
[27] 四畅: 阴、 阳、 刚、 柔四气畅通ꎮ
[28] 相夺: 互相侵夺ꎮ
[29] 绳: 量度ꎮ
[30] 律: 规范ꎮ
[31] 小大: 指音律高低ꎮ
[32] 称: 使之适合、 使之合宜ꎮ
[33] 比: 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ꎮ
[34] 水烦: 水常被搅动ꎮ
[35] 气: 生气ꎬ 指阴阳二气ꎮ
[36] 遂: 长成ꎮ
[37] 礼慝 ( tè) : 礼邪ꎮ
[38] 条畅之气: 畅达正气ꎮ

译文
人有血气心智的本性ꎬ 却无喜怒哀乐之常情ꎮ 随着外物的刺激ꎬ 引起内心的
感受ꎬ 心有所动ꎬ 然后人们的思想感情才会形成ꎮ 因此ꎬ 当音色细微、 节奏急
促、 情感衰微的音乐响起时ꎬ 人们便会忧愁ꎻ 当宽舒和谐、 缓慢平易、 形式复
杂、 节奏简单的音乐响起时ꎬ 人们便会康乐ꎻ 当粗犷豪放、 开头刚猛、 结尾昂扬
的音乐响起时ꎬ 人们便会刚毅ꎻ 当清廉直率、 刚劲正直、 庄重诚实的音乐响起
时ꎬ 人们便会肃敬ꎻ 当宽容、 圆润、 流畅、 和美的音乐响起时ꎬ 人们便会慈爱ꎻ
当偏邪、 散乱、 轻佻、 放荡的音乐响起时ꎬ 人们便会淫乱ꎮ
因为这个缘故ꎬ 先王作乐ꎬ 以人的性情为本ꎬ 考核音律的度数ꎬ 并用礼义加
247
国学经典导读

以规范ꎬ 聚合和畅的生气ꎬ 遵循五行的运行ꎬ 使所作之乐阳气勃发而不散乱ꎬ


阴气浓郁但不闭塞ꎬ 使得充满刚气ꎬ 但不至于暴怒ꎬ 充满柔气ꎬ 但 不 至 于 畏
缩ꎮ 阴阳刚柔四气流畅地交融在乐中ꎬ 通过演奏表现出来ꎬ 各归其位而不相侵
夺ꎮ 然后建立学习的等级ꎬ 增加它的节奏ꎬ 审查它的文采ꎬ 用以衡量道德的深
厚程度ꎬ 规范音律高低的匀称ꎬ 排列乐章的起讫顺序ꎬ 来表现功业和德行ꎮ 使
亲疏、 贵贱、 长幼、 男女等之间的伦理关系都体现在乐中ꎮ 所以说: “ 乐认识
社会真深刻啊!”
土地贫瘠ꎬ 那么草木就不能生长ꎻ 水被搅动ꎬ 那么鱼鳖就不 能 长 大ꎻ 生
气衰竭ꎬ 那么生物就不能长成ꎻ 世道动乱ꎬ 那么礼就邪恶ꎬ 乐就过度ꎮ 因此
这种乱世之乐ꎬ 悲哀而不庄重ꎬ 快乐而不安定ꎻ 散漫随意而搞乱节奏ꎬ 流连
沉湎而忘了乐的宗旨ꎮ 节 奏 宽 缓 的 时 候ꎬ 就 包 含 着 奸 邪ꎻ 节 奏 急 促 的 时 候ꎬ
就思慕情欲ꎮ 撼动人们的畅达正气ꎬ 灭绝人们的平和天性ꎮ 因此君子鄙视这
样的乐ꎮ

评析
« 乐言» 主要论述乐对性情的影响ꎮ
人都有血气心智这样的本性ꎬ 所以能感知外物ꎻ 但是人的喜怒哀乐之情ꎬ 又
不是固定不变的ꎬ 完全取决于外界的刺激和影响ꎮ 人既有 “ 血气心智之情ꎬ 而
无哀乐喜怒之常” ꎬ 所以不同的外界影响就会引发人的不同情感ꎬ 正如 « 乐言»
所言 “ 是故志微、 噍杀之音作ꎬ 而民思忧ꎻ 啴谐、 慢易、 繁文、 简节之音作ꎬ
而民康乐ꎻ 粗厉、 猛起、 奋末、 广贲之音作ꎬ 而民刚毅ꎻ 廉直、 劲正、 庄诚之音
作ꎬ 而民肃敬ꎻ 宽裕、 肉好、 顺成、 和动之音作ꎬ 而民慈爱ꎻ 流僻、 邪散、 狄
成、 涤滥之音作ꎬ 而民淫乱ꎮ” 可见不同的乐ꎬ 对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ꎬ 有健康
的ꎬ 有不健康的ꎻ 有积极的ꎬ 有消极的ꎻ 有正面的ꎬ 有负面的ꎮ 可见乐对人的性
情的影响可谓大矣ꎮ
乐对人的性情影响如此之大ꎬ 那么ꎬ 作乐就不能不慎重ꎮ « 乐言» 说: “ 是
故先王本之情性ꎬ 稽之度数ꎬ 制之礼义ꎬ 合生气之和ꎬ 道五常之行ꎬ 使之阳而不
散ꎬ 阴而不密ꎬ 刚气不怒ꎬ 柔气不慑ꎬ 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ꎬ 皆安其位而不相
夺也ꎮ 然后立之学等ꎬ 广其节奏ꎬ 省其文采ꎬ 以绳德厚ꎬ 律小大之称ꎬ 比终始之
序ꎬ 以象事行ꎮ 使亲疏、 贵贱、 长幼、 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 ꎬ 圣人作乐ꎬ 慎之
又慎ꎬ 从方方面面考虑ꎬ 要把人们的情感引到积极、 健康的道路上来ꎮ

248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乐    象

原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ꎬ 逆气成象ꎬ 而淫乐 [1] 兴焉ꎮ 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ꎬ
顺气成象ꎬ 而和乐 [2] 兴焉ꎮ 倡和有应ꎬ 回邪曲直ꎬ 各归其分ꎬ 而万物之理ꎬ 各
以类相动也ꎮ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ꎬ 比类以成其行ꎮ 奸声乱色ꎬ 不留聪明 [3] ꎬ
淫乐慝礼ꎬ 不接心术ꎬ 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ꎬ 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ꎬ 皆由顺
正ꎬ 以行其义ꎮ
然后发以声音ꎬ 而文 [4] 以琴瑟ꎬ 动 [5] 以干戚ꎬ 饰 [6] 以羽旄ꎬ 从 [7] 以箫管ꎬ
奋至德之光ꎬ 动四气 [8] 之和ꎬ 以著万物之理ꎮ 是故清明象天ꎬ 广大象地ꎬ 终始
象四时 [9] ꎬ 周还象风雨ꎬ 五色 [10] 成文而不乱ꎬ 八风 [11] 从律而不奸ꎬ 百度得数
而有常ꎬ 小大相成ꎬ 终始相生ꎬ 倡和清浊ꎬ 迭相为经ꎮ 故乐行而伦清ꎬ 耳目聪
明ꎬ 血气和平ꎬ 移风易俗ꎬ 天下皆宁ꎮ 故曰: “ 乐者ꎬ 乐也ꎮ” 君子乐得其道ꎬ
小人乐得其欲ꎮ 以道制欲ꎬ 则乐而不乱ꎻ 以欲忘道ꎬ 则惑而不乐ꎮ 是故君子反情
以和其志ꎬ 广乐以成其教ꎮ 乐行而民乡方ꎬ 可以观德矣ꎮ
德者ꎬ 性之端 [12] 也ꎻ 乐者ꎬ 德之华 [13] 也ꎮ 金石丝竹ꎬ 乐之器也ꎮ 诗ꎬ 言
其志也ꎻ 歌ꎬ 咏 [14] 其声也ꎻ 舞ꎬ 动 其 容 也ꎮ 三 者 本 于 心ꎬ 然 后 乐 气 [15] 从 之ꎮ
是故情深而文 [16] 明ꎬ 气盛而化神ꎮ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ꎬ 唯乐不可以为伪ꎮ
乐者ꎬ 心之动也ꎮ 声者ꎬ 乐之象 [17] 也ꎮ 文采 [18] 节奏ꎬ 声之饰也ꎮ 君子动
其本ꎬ 乐其象ꎬ 然后治其饰 [19] ꎮ 是故先鼓以警戒 [20] ꎬ 三举以见方 [21] ꎬ 再始以
著往ꎬ 复乱 [22] 以饬归ꎬ 奋疾而不拔 [23] ꎬ 极幽而不隐ꎮ 独乐其志ꎬ 不厌其道ꎬ
备举其道ꎬ 不私其欲ꎮ 是故情见而义立ꎬ 乐终而德尊ꎬ 君子以好善ꎬ 小人以听
过 [24] ꎮ 故曰: “ 生民之道ꎬ 乐为大焉ꎮ”
乐也者ꎬ 施 [25] 也ꎮ 礼也者ꎬ 报也ꎮ 乐ꎬ 乐其所自生ꎻ 而礼ꎬ 反其所自始ꎮ
乐章 [26] 德ꎬ 礼报情反始也ꎮ 所谓大辂者ꎬ 天子之车也ꎻ 龙旂九旒 [27] ꎬ 天子之
旌也ꎻ 青黑缘 [28] 者ꎬ 天子之宝龟也ꎻ 从之以牛羊之群ꎬ 则所以赠诸侯也ꎮ

注释
[1] 淫乐: 过度的音乐ꎮ
[2] 和乐: 和谐的音乐ꎮ
[3] 聪明: 指耳与眼ꎮ
249
国学经典导读

[4] 文: 指琴瑟相和而成章ꎮ
[5] 动: 干戚用于武舞ꎬ 所以说 “ 动” ꎮ
[6] 饰: 羽毛用于文舞ꎬ 所以说 “ 饰” ꎮ
[7] 从: 伴随ꎮ
[8] 四气: 旧说是四时之气ꎬ 当指前文所言 “ 四畅交于中” 之气ꎮ
[9] 象四时: 指旋律之更迭ꎮ
[10] 五色: 青、 赤、 白、 黑、 黄ꎮ
[11] 八风: 东、 西、 北、 东北、 东南、 西南、 西北八方之风ꎬ 这里用来指
八音ꎬ 金、 石、 丝、 竹、 匏、 土、 革、 木八类乐器ꎮ
[12] 端: 端倪ꎮ
[13] 光ꎻ 光华ꎮ
[14] : 或作 “ 咏” ꎬ 都应作 “ 永” ꎮ 永ꎬ “ 长” 的意思ꎮ
[15] 乐气: 当作 “ 乐器” ꎮ
[16] 文: 文采ꎮ
[17] 乐之象: 乐心不可见ꎬ 托于声而成象ꎮ
[18] 文采: 指音乐的组织结构及其变化ꎮ
[19] 治其饰: 讲究文采节奏ꎮ
[20] 警戒: 注意ꎮ
[21] 三举以见方: 武舞之先ꎬ 三举足ꎬ 以见其舞之渐ꎮ 方ꎬ 积渐之意ꎮ
[22] 乱: 音乐的结尾ꎬ 叫做乱ꎮ
[23] 不拔: 不至于太快ꎮ
[24] 听过: 审辨其情欲之过ꎮ
[25] 施: 施予ꎮ
[26] 章: 通 “ 彰” ꎮ
[27] 龙旂九旒: 龙旂ꎬ 绘有龙的旗ꎮ 旂: 通 “ 旗” ꎮ 旒 ( liú) : 旌旗下边
垂缀的装饰织物ꎮ
[28] 青黑缘: 千年之龟的龟甲边缘呈青黑色ꎬ 古人认为这样的龟用于占卜
非常灵验ꎮ

译文
大凡奸邪之声作用于人ꎬ 悖逆之气就会与之相应ꎬ 悖逆之气化为具体的事
实ꎬ 过度之乐就会产生ꎮ 纯正之声作用于人ꎬ 和顺之气就会与之相应ꎬ 和顺之气
250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化为具体的事实ꎬ 和谐之乐就会产生ꎮ 一唱一和ꎬ 互相呼应ꎮ 邪正曲直ꎬ 各归其


位ꎬ 万物之理ꎬ 都是同类相随ꎬ 同气相求ꎮ 因此君子回归人的天然本性而调和自
己的情志ꎬ 结连同类以成就自己的德行ꎮ 耳目不接触奸邪之声、 淫荡之色ꎬ 心志
不接纳过度之乐、 邪恶之礼ꎬ 身体不沾染懒惰傲慢、 奸邪不正的习气ꎬ 使耳目口
鼻心智身体都遵循和顺平正的天性ꎬ 以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ꎮ
这样以后ꎬ 用声音来表达ꎬ 用琴瑟来润饰ꎬ 用干戚来舞动ꎬ 用羽旄来装点ꎬ
用箫管来伴奏ꎬ 发扬最高德性的光辉ꎬ 调动阴阳刚柔和谐之气ꎬ 来显示万物之
理ꎮ 因此ꎬ 乐的清明表现天的纯净ꎬ 广大表现地的辽阔ꎬ 有始有终表现四季的交
替ꎬ 用周旋回环表现风雨的往复ꎮ 五彩缤纷斐然成章而不乱ꎬ 八音喧阗铿然协律
而不犯ꎬ 节奏有板有眼ꎬ 所有的音律都合常规ꎮ 高音低音相反相成ꎬ 前阙后阙相
续相生ꎬ 有唱有和ꎬ 有清有浊ꎮ 所有这些ꎬ 交相融合为一曲完美的正乐ꎮ 所以这
样的正乐一经运行ꎬ 人伦井然ꎬ 各安其位ꎬ 使人耳目一新ꎬ 心志平和ꎬ 以至移风
易俗ꎬ 天下安宁ꎮ
所以说: “ 所谓乐ꎬ 就是快乐ꎮ” 不过君子快乐ꎬ 是因为乐表现了大道ꎻ 小
人快乐ꎬ 是因为乐满足了欲望ꎮ 用大道节制欲望就会快乐而不迷乱ꎻ 因欲望忘记
大道ꎬ 就会迷惘而不快乐ꎮ 因为这个缘故ꎬ 君子回归人的天然本性而调和自己的
情志ꎬ 推广正乐来形成教化ꎮ 乐教推行ꎬ 百姓就会归向大道ꎬ 也就可以看出民德
所向了ꎮ 所谓德ꎬ 是人性的开端ꎻ 所谓乐ꎬ 是德行的光华ꎮ 金石丝竹ꎬ 是乐的器
具ꎮ 诗ꎬ 表现人的情志ꎻ 歌ꎬ 延长人的声音ꎻ 舞ꎬ 展现人的姿容ꎮ 诗、 歌、 舞三
者都以人心为本ꎬ 然后乐器加以伴奏ꎮ 因此情感深厚而文采炫然ꎬ 气势盛大而出
神入化ꎮ 只要乐的内核充满了和顺之气ꎬ 那么乐的外在形式便像灼灼英华一样灿
烂无比ꎬ 只有乐不可以造假ꎮ
乐是内心活动的反映ꎮ 声ꎬ 是乐的外在表象ꎮ 文采节奏ꎬ 是声的装饰ꎮ 君子
作乐ꎬ 先从内心受到触动这个根本出发ꎬ 再对乐的基础 “ 声” 进行研究提炼ꎬ
然后对文采节奏进行加工润色ꎬ 这就是作乐的大致过程ꎮ 因此ꎬ 演奏 « 武» 乐ꎬ
先以击鼓引起人们的注意ꎬ 然后三次踏步以表示军队出发ꎻ 第一阕完毕ꎬ 第二阕
开始时也要三次踏步ꎬ 表示军队再度出发ꎬ 再次完毕时以整饬的舞队回到开始时
的位置ꎬ 表示武王伐纣凯旋ꎮ 舞蹈的运作极其迅速但节奏并不过快ꎬ 意味极其深
长并不晦涩ꎮ 整部 « 武» 乐ꎬ 只表现了武王实现伐纣志向的快乐ꎬ 并未损害仁
义之道ꎻ 且完善地表现了仁义之道ꎬ 并未满足个人的私欲ꎮ 因此ꎬ « 武» 乐在表
现感情的同时又树立了道义ꎬ « 武» 乐在结束的同时又尊崇了道德ꎮ 君子因此会
更加好善ꎬ 小人因此会反省自己的过错ꎮ 所以说: “ 养民之道ꎬ 乐教为大ꎮ”
251
国学经典导读

所谓乐ꎬ 是给予ꎻ 所谓礼ꎬ 是回报ꎮ 乐ꎬ 是对自己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表示欢


乐ꎻ 而礼ꎬ 是对自己之所以产生的始祖进行报答ꎮ 乐彰显德行ꎬ 礼回报恩情ꎬ 追
念始祖ꎮ 所谓大辂ꎬ 是天子之车ꎻ 龙旂九旈ꎬ 是天子之旗ꎻ 龟甲边缘青黑的乌
龟ꎬ 是天子的宝龟ꎮ 所有这些ꎬ 再加上成群的牛羊ꎬ 就是天子用来赠送诸侯的
礼物ꎮ

评析
« 乐象» 主要论乐对思想情绪的影响及乐教的意义ꎬ 另外还涉及礼乐的教化
功能ꎮ
乐有 “ 和乐” 和 “ 淫乐” 之分ꎬ “ 和乐” 和 “ 淫乐” 的影响截然相反ꎮ “ 淫
乐” 是 “ 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ꎬ 逆气成象ꎬ 而淫乐兴焉” ꎮ “ 和乐” 是 “ 正声感
人而顺气应之ꎬ 顺气成象ꎬ 而和乐兴焉” ꎮ 先王为了避免淫乐对世道人心的负面
影响ꎬ 便制作和乐来教化世道人心ꎮ
“ 和乐” 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ꎬ “ 故乐行而伦清ꎬ 耳目聪明ꎬ 血气
平和ꎬ 移风易俗ꎬ 天下皆宁” ꎬ “ 和乐” 的推广ꎬ 对个人而言ꎬ 可以 “ 耳目聪明ꎬ
天下平和” ꎻ 对天下而言ꎬ 可以 “ 移风易俗ꎬ 天下皆宁” ꎮ 可见 “ 和乐” 对个人、
对天下的影响有多么巨大ꎮ
为了阐明这个道理ꎬ « 乐象» 以 « 武» 乐为例ꎬ 说明 “ 和乐” 对人心的影
响ꎮ 如 “ 情 见 而 义 立ꎬ 乐 终 而 德 尊ꎮ 君 子 以 好 善ꎬ 小 人 以 听 过” ꎬ 都 说 的 是
“ 乐” 对人心的影响ꎮ

乐    情

原文
乐也者ꎬ 情之不可变者也ꎮ 礼也者ꎬ 理之不可易者也ꎮ 乐统同ꎬ 礼辨异ꎬ 礼
乐之说ꎬ 管 [1] 乎人情矣ꎮ
穷本知变ꎬ 乐之情也ꎮ 著诚去伪ꎬ 礼之经也ꎮ 礼乐偩 [2] 天地之情ꎬ 达神明
之德ꎬ 降兴上下之神ꎬ 而凝是精粗之体 [3] ꎬ 领 [4] 父子君臣之节ꎮ 是故大人举礼
乐ꎬ 则天地将为昭焉ꎮ 天地䜣合 [5] ꎬ 阴阳相得ꎬ 煦妪 [6] 覆育万物ꎬ 然后草木茂ꎬ
区萌达 [7] ꎬ 羽翼奋ꎬ 角觡生ꎬ 蛰虫昭苏ꎬ 羽者妪伏ꎬ 毛者孕鬻ꎬ 胎生者不殰 [8] ꎬ
而卵生者不殈 [9] ꎬ 则乐之道归焉耳ꎮ
乐者ꎬ 非谓黄钟、 大吕 [10] 、 弦歌、 干扬 [11] 也ꎬ 乐之末节也ꎬ 故童者舞之ꎮ
252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铺筵席ꎬ 陈尊俎ꎬ 列笾豆ꎬ 以升降 [12] 为礼者ꎬ 礼之末节也ꎬ 故有司掌之ꎮ 乐师


辨乎声诗ꎬ 故北面而弦ꎻ 宗祝辨乎宗庙之礼ꎬ 故后尸 [13] ꎻ 商祝辨乎丧礼ꎬ 故后
主人 [14] ꎮ 是故德成而上ꎬ 艺成而下ꎻ 行成而先ꎬ 事成而后 [15] ꎮ 是故先王有上
有下ꎬ 有先有后ꎬ 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ꎮ

注释
[1] 管: « 史记􀅰乐书» 作 “ 贯” ꎮ
[2] 偩 ( fù) : 依像ꎮ
[3] 凝是精粗之体: 凝ꎬ 成ꎮ 精粗ꎬ 万物大小ꎮ 是ꎬ 正ꎮ
[4] 领: 理ꎬ 治ꎮ
[5] 䜣合: 䜣ꎬ 通 “ 熹” ꎬ 蒸动、 蒸腾ꎮ
[6] 煦妪: 用 “ 气” 覆育万物曰煦ꎬ 用 “ 体” 覆育万物曰妪ꎮ
[7] 区萌达: 区 ( gōu) ꎬ 曲ꎮ 达、 出ꎮ 弯曲着长出地面叫做区ꎬ 如菽豆之
类的庄稼ꎻ 伸直着长出地面叫做萌ꎬ 如稻稷之类的庄稼ꎮ
[8] 殰 ( dú) : 胎死腹中ꎮ
[9] 殈: 破裂ꎮ 是说鸟卵尚未孵出小鸟就已开裂ꎮ
[10] 黄钟大吕: 皆乐律名ꎬ 在此指代十二律ꎮ
[11] 扬: 一名钺ꎬ 即大斧ꎮ
[12] 升降: 上堂和下堂ꎬ 泛指宾主之间升降跪拜等仪式ꎮ
[13] 宗祝辨乎宗庙之礼ꎬ 故后尸: 宗ꎬ 宗人ꎬ 是为主人掌礼事的官ꎮ 祝ꎬ
是为主人掌接神之官ꎮ 天子之祝则叫大祝ꎮ 后尸ꎬ 指站在尸的后边相赞祭礼ꎮ
[14] 商祝辨乎商礼ꎬ 故后主人: 商祝ꎬ 周代祝官名ꎮ 周代有夏祝、 有商
祝ꎬ 都是主丧礼的官ꎮ 商祝指熟习商礼的祝ꎬ 夏祝指熟习夏礼祝ꎮ 后主人ꎬ 指跟
在主人的后边协助主人行丧礼ꎮ
[15] 行成而先ꎬ 事成而后: 先ꎬ 位在上ꎻ 后ꎬ 位在下ꎮ

译文
乐ꎬ 表现的是不能改变的感情ꎻ 礼ꎬ 表现的是不能改变的事理ꎮ 乐的作用是
认同ꎬ 礼的作用是辨异ꎬ 礼乐的不同作用ꎬ 贯穿在人情之中ꎮ
穷究天性ꎬ 能够知晓人情的变化ꎬ 这是乐的功能ꎻ 显明诚心ꎬ 去掉那些虚假
的东西ꎬ 这是礼的作用ꎮ 礼乐依顺自然的法则ꎬ 通达神明的德性ꎬ 可以使上下之神
降下和出现ꎬ 可以使大小事体成就且端正ꎬ 可以理顺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ꎮ 所以圣
253
国学经典导读

人制定礼乐ꎬ 使得自然法则彰明昭著ꎮ 天地之气相融ꎬ 阴阳二气相合ꎬ 得以化育万


物ꎮ 然后草木茂盛ꎬ 种子萌芽ꎬ 飞禽奋翼ꎬ 走兽繁殖ꎬ 蛰虫苏醒ꎬ 鸟类孵卵ꎬ 兽类
怀胎ꎬ 胎生的没有死胎ꎬ 卵生的没有破卵ꎮ 所有这些ꎬ 都要归功于乐的效用ꎮ
所谓乐ꎬ 并非仅指黄钟大吕、 弹琴而歌、 执干而舞之类ꎬ 这些都是乐的次要
因素ꎬ 所以儿童都可以表演舞蹈ꎻ 铺设筵席、 陈列尊俎ꎬ 摆放笾豆ꎬ 把跪拜升降
作为礼仪等ꎬ 这些都是礼的次要因素ꎬ 所以让有关人员专职此事ꎮ 如乐师只会分
辨声律和诗歌ꎬ 所以只能面北而坐进行演奏ꎻ 宗、 祝只懂宗庙祭祀的礼仪ꎬ 所以
只能站在扮成神灵的人后边赞礼ꎻ 商祝只懂得丧事的礼仪ꎮ 所以只能跟在主人的
后边行礼ꎮ 所以对礼乐而言ꎬ 成就德行是主要的ꎬ 掌握技艺是次要的ꎻ 成就德行
的居于上位ꎬ 成就事功的处于下位ꎮ 所以先王使人们有了有上有下、 有先有后的
观念ꎬ 然后才能治理天下ꎮ

评析
« 乐情» 主要论乐与情的关系ꎬ 礼与乐的区别及社会功能ꎮ
乐与情的关系ꎬ « 乐情» 里这样写道: “ 乐也者ꎬ 情之不可变者也ꎮ” 也就是
说ꎬ 乐抒发的是人们心中的感情ꎮ 乐所抒发的这种人之真情ꎬ 对人类社会而言ꎬ
可以 “ 达神明之德ꎬ 降兴上下之神ꎬ 而凝是精粗之体ꎬ 领父子君臣之节” ꎻ 对于
自然界而言ꎬ 可以使 “ 天地䜣和ꎬ 阴阳相得ꎬ 煦妪覆育万物ꎬ 然后草木茂ꎬ 区
萌达ꎬ 羽翼奋ꎬ 角觡生ꎬ 蛰虫昭苏ꎬ 羽者妪伏ꎬ 毛者孕鬻ꎬ 胎生者不殰ꎬ 而孵生
者不殈” ꎬ 可见乐所抒发的这种感情ꎬ 是天地之间的至情ꎬ 可以使人间社会和谐
安定ꎬ 人人康乐ꎻ 可以使自然世界充满生机ꎬ 化育万物ꎮ
« 乐情» 再一次阐述 “ 乐” 与 “ 礼” 的区别ꎮ “ 乐也者ꎬ 情之不可变者也ꎮ
礼也者ꎬ 理之不可易者也ꎮ” 二者的内容不同ꎬ 一讲 “ 情” ꎬ 一讲 “ 理” ꎻ “ 乐统
同ꎬ 礼辨异” ꎬ 二者功能不同ꎬ 一 “ 统同” ꎬ 一 “ 辨异” ꎻ “ 穷本知变ꎬ 乐之情
也ꎻ 著诚去伪ꎬ 礼之经也” ꎮ 二者虽然有种种不同ꎬ 但目的相同ꎬ “ 礼乐偩天地
之情ꎬ 达神明之德ꎬ 降兴上下之神ꎬ 而凝是精粗之体ꎬ 领父子君臣之节” ꎬ 都是
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的ꎮ

魏文侯

原文
魏文侯 [1] 问于子夏曰: “ 吾端冕 [2] 而听古乐ꎬ 则唯恐卧ꎻ 听郑卫之音ꎬ 则
254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不知倦ꎮ 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 新乐之如此何也?” 子夏对曰: “ 今夫古乐ꎬ 进


旅退旅 [3] ꎬ 和正以广ꎬ 弦匏笙簧 [4] ꎬ 会守拊鼓 [5] ꎬ 始奏以文 [6] ꎬ 复乱以武ꎬ 治
乱以相 [7] ꎬ 讯疾以雅ꎮ 君子于是语 [8] ꎬ 于是道古ꎬ 修身及家ꎬ 平均 [9] 天下ꎬ 此
古乐之发也ꎮ 今夫新乐ꎬ 进俯退俯ꎬ 奸声以滥ꎬ 溺而不止ꎬ 及优、 侏儒、 獶杂子
女 [10] ꎬ 不知父子ꎮ 乐终不可以语ꎬ 不可以道古ꎬ 此新乐之发也ꎮ 今君之所问者
乐也ꎬ 所好者音也ꎮ 夫乐者ꎬ 与音相近而不同ꎮ”
文侯曰: “ 敢问何如?” 子夏对曰: “ 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ꎬ 民有德而五榖
昌ꎬ 疾疢 [11] 不作ꎬ 而无妖祥ꎬ 此之谓大当 [12] ꎮ 然后圣人作ꎬ 为父子君臣ꎬ 以
为纪纲 [13] ꎻ 纪纲既正ꎬ 天下大定ꎻ 天下大定ꎬ 然后正六律 [14] ꎬ 和五声ꎬ 弦歌
« 诗颂» ꎬ 此之谓德音ꎮ 德音之谓乐ꎮ « 诗» [15] 云: ‘ 莫其德音ꎬ 其德克明ꎮ 克明
克类ꎬ 克长克君ꎮ 王此大邦ꎬ 克顺克俾ꎮ 俾于文王ꎬ 其德靡悔ꎮ 既受帝祉ꎬ 施于
孙子ꎮ’ 此之谓也ꎮ 今君之所好者ꎬ 其溺音 [16] 乎?”
文侯曰: “ 敢问溺音何从出也?” 子夏对曰: “ 郑音好滥 [17] 淫志 [18] ꎬ 宋音燕
女 [19] 溺志 [20] ꎬ 卫音趋数 [21] 烦志 [22] ꎬ 齐音敖辟 [23] 乔志 [24] ꎮ 此四者ꎬ 皆淫于
色而害于德ꎬ 是以祭祀弗用也ꎮ « 诗» 云: ‘ 肃雍和鸣ꎬ 先祖是听ꎮ’ 夫肃ꎬ 肃敬
也ꎻ 雍ꎬ 雍和也ꎮ 夫敬以和ꎬ 何事不行? 为人君者ꎬ 谨其所好恶而已矣ꎮ 君好
之ꎬ 则臣为之ꎻ 上行之ꎬ 则民从之ꎮ « 诗» 云: ‘ 诱民孔易ꎮ’ 此之谓也ꎮ
“ 然后圣人作为鞉、 鼓、 椌、 楬、 壎、 篪 [25] ꎬ 此六者ꎬ 德音之音也ꎮ 然后
钟、 磬、 竽 [26] 、 瑟以和之ꎬ 干、 戚、 旄、 狄 [27] 以舞之ꎮ 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ꎬ
所以献、 酬、 酳 [28] 、 酢也ꎬ 所以官序 [29] 贵贱各得其宜也ꎬ 所以示后世有尊卑
长幼之序也ꎮ
“ 钟声铿ꎬ 铿以立号ꎬ 号以立横ꎬ 横 [30] 以立武ꎬ 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ꎮ 石
声磬 [31] ꎬ 磬以立辨ꎬ 辨以致死ꎬ 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ꎮ 丝声哀ꎬ 哀以立
廉ꎬ 廉以立志ꎬ 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ꎮ 竹声滥 [32] ꎬ 滥以立会ꎬ 会以聚
众ꎬ 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ꎮ 鼓鼙之声讙 [33] ꎬ 讙以立动ꎬ 动以进
众ꎬ 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ꎮ 君子之听音ꎬ 非听其铿鎗 [34] 而已也ꎬ 彼亦
有所合之也ꎮ”

注释
[1] 魏文侯: 战国初期魏国的创始者ꎮ
[2] 端冕: 端ꎬ 玄端ꎬ 古代礼服名ꎮ 冕ꎬ 礼帽ꎬ 古代帝王、 诸侯、 卿大夫
所戴ꎮ
255
国学经典导读

[3] 进旅退旅: 旅ꎬ 一块ꎬ 一齐ꎮ 俱进俱退ꎬ 言动作齐一ꎮ


[4] 弦匏笙簧: 泛指各种乐器ꎮ
[5] 会守拊鼓: 会ꎬ 合ꎮ 守ꎬ 待ꎮ 拊ꎬ 即拊搏ꎬ 一种打击节奏的乐器ꎬ 如
果要让堂上奏乐就击拊ꎬ 想让堂下奏乐就击鼓ꎮ
[6] 始奏以文ꎬ 复乱以武: 文ꎬ 指鼓ꎮ 武ꎬ 指金ꎬ 即铙ꎮ
[7] 治乱以相ꎬ 讯疾以雅: 相ꎬ 即拊ꎮ 雅ꎬ 亦乐器名ꎮ
[8] 语: 乐终合语ꎬ 也就是大家在一起议论ꎮ
[9] 平均: 平ꎬ 无上下之偏ꎻ 均ꎬ 无远近之异ꎮ 这是古人理想的政治局面ꎮ
[10] 优、 侏儒、 獶杂子女: 优ꎬ 即俳优ꎬ 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ꎮ
侏儒: 身材矮小的人ꎮ 獶ꎬ 猴子ꎮ 子女ꎬ 在此指男子和妇女ꎬ 是说舞者如猕猴相
戏ꎬ 男女相杂而乱尊卑ꎮ
[11] 疾疢: 疾病ꎮ
[12] 大当: 是说天地之间无不得其当ꎮ
[13] 纪纲: 法度ꎮ
[14] 六律: 指黄钟、 太簇、 姑洗、 蕤宾、 夷则、 无射等六律ꎮ
[15] « 诗» : 指 « 诗经􀅰大雅􀅰皇矣» ꎬ 引用部分是赞扬周文王的父亲王
季的ꎮ
[16] 溺音: 迷惑人的情志的音乐ꎮ
[17] 好滥: 轻佻流曼ꎮ
[18] 淫志: 使人的心志放纵ꎮ
[19] 燕女: 纤柔之声ꎮ
[20] 溺志: 使人的心志消沉ꎮ
[21] 趣数: 当为 “ 促速” ꎬ 音调急促ꎮ
[22] 烦志: 使人的心志烦乱ꎮ
[23] 敖辟: 当为 “ 傲僻” ꎬ 傲慢怪异ꎮ
[24] 乔志: “ 乔” 当为 “ 骄” ꎬ 使人的心志骄恣ꎮ
[25] 鞉、 鼓、 椌、 楬、 壎、 篪: 鞉ꎬ 即 “ 鼗” ( táo) ꎬ 乐器名ꎬ 一种有柄
的 小 鼓ꎮ 椌 ( qiāng ) ꎬ 古 代 打 击 乐 器 名ꎬ 即 “ 柷 ” ( zhù ) ꎮ 楬 ( qià ) ꎬ 柷
敔 ( yǔ) ꎬ 古代一种乐器ꎮ 壎 ( xūn) ꎬ 一种陶制的吹奏乐器ꎮ 篪 ( chí) ꎬ 古代一
竹管乐器ꎮ
[26] 竽 ( yú) : 古代一种竹管乐器ꎮ
[27] 狄: 通 “ 翟” ꎬ 山鸡尾羽ꎮ
256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28] 酳 ( yìn) : 献酒ꎮ


[29] 官序: 即序官ꎬ 即排列官位的高低大小ꎮ
[30] 横 ( guǎng) ꎬ 兴奋ꎮ
[31] 磬 ( kèng) ꎬ 分明ꎮ
[32] 滥: 聚敛ꎮ
[33] 讙: 欢快ꎮ
[34] 铿鎗: 即铿锵ꎮ

译文
魏文侯向子夏问道: “ 我头戴礼帽ꎬ 身穿礼服来听古代之乐ꎬ 就唯恐打瞌
睡ꎻ 而听郑卫之乐ꎬ 就不知疲倦ꎮ 请问古代之乐使人那样厌烦是什么原因呢? 而
当代之乐使人这样喜欢又是什么原因呢?” 子夏答道: “ 古乐演奏的时候ꎬ 舞行
同进同退ꎬ 动作整齐ꎬ 中和平正而且宽广ꎬ 弦匏笙簧各种乐器同时响起ꎬ 听从拊
鼓的指挥ꎮ 开始的时候击鼓ꎬ 结束的时候鸣铙ꎮ 舞蹈结束时以相进行指挥ꎬ 舞步
疾速时用雅进行调节ꎮ 舞蹈结束后君子们一起讨论乐的意义ꎬ 谈论古代的事迹ꎬ
有助于修身治家平天下ꎮ 这就是古乐的意义ꎮ 而现在演奏的新乐ꎬ 进退弯腰屈
体ꎬ 歌声邪僻放纵ꎬ 引诱人们沉溺其中而情不自禁ꎮ 还有俳优、 侏儒ꎬ 男女像猴
子一样混杂在一起ꎬ 父子不分ꎮ 奏乐完毕也不交流ꎬ 也不称说古代的事迹ꎬ 这便
是新乐演后的结果ꎮ 现在大王所问的是乐ꎬ 而所喜欢的是音ꎬ 乐和音相近但并不
相同ꎮ”
文侯问道: “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子夏答道: “ 古时候天地和顺而四季正
常ꎬ 民有德行而五谷丰登ꎬ 疾病不发ꎬ 灾异不生ꎮ 这样的情况叫做 ‘ 大当’ ꎮ 然
后圣人出世ꎬ 制定君臣、 父子的名分ꎬ 以之作为人伦关系的纲常ꎮ 纲常端正以
后ꎬ 天下太平ꎮ 天 下 太 平ꎬ 然 后 端 正 六 律ꎬ 调 和 五 声ꎬ 弹 奏 琴 瑟 来 演 唱 « 诗
颂» ꎬ 这就叫做德音ꎮ 德音才叫做乐ꎮ « 诗» 上说: ‘ 他的德音天下无不应和ꎬ 他
的美德在于能明事非ꎮ 能明事非又能区别善恶ꎬ 因此能做师长ꎬ 能为人君ꎮ 他能
统治这样的大国ꎬ 能使人民慈和顺从ꎬ 又能使上下相亲ꎮ 他的美德影响到他的儿
子文王ꎬ 他的德行没有可后悔的地方ꎮ 他已经受到上帝所降的福祉ꎬ 又把福祉延
续到子孙的身上ꎮ’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ꎮ 如今大王所喜欢的ꎬ 大概是溺音吧?”
魏文侯问道: “ 请问溺音从何而来?” 子夏答道: “ 郑国的音乐轻佻流曼使人
心志放荡ꎬ 宋国的音乐纤细阴柔使人心志消沉ꎬ 卫国的音乐音调急促使人心志烦
乱ꎬ 齐国的音乐傲慢乖张使人心志骄恣ꎮ 这四种音乐都是迎合人们的感官享受ꎬ
257
国学经典导读

对人的德行有害ꎬ 因此祭祀的时候不用它们ꎮ « 诗» 上说: ‘ 肃敬雍合的音乐合


奏共鸣ꎬ 先祖的神灵听这样的音乐ꎮ’ 肃ꎬ 肃敬之意ꎻ 雍ꎬ 雍合之意ꎮ 能够肃敬
雍合ꎬ 什么事情做不到呢? 做百姓君王的人ꎬ 对自己的好恶要谨慎对待ꎮ 君王喜
欢的事ꎬ 臣子就会去做ꎻ 君王做什么事ꎬ 百姓就会跟着去做ꎮ « 诗» 上说: ‘ 诱
导百姓很容易ꎮ’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ꎮ
“ 后来圣人出现ꎬ 制作鞉、 鼓、 椌、 楬、 壎、 篪ꎬ 这六种乐器ꎬ 都能发出德
音之音ꎮ 然后用钟磬竽瑟与它们相和ꎬ 用干戚旄狄来为它们伴舞ꎬ 这样的乐可以
用来祭祀先王的宗庙ꎬ 可以用来宴饮时相互敬酒ꎬ 可以用来排列官位的高低ꎬ 使
不同的人担任与他适宜的官职ꎬ 可以用来向后世显示有尊卑长幼的顺序ꎮ
“ 钟声铿锵ꎬ 以锵锵的钟声建立号令ꎬ 以号令树立气势ꎬ 以气势表示威武ꎬ
君子听到钟声ꎬ 就会想到武臣ꎮ 磬声硁硁ꎬ 以硁硁的磬声表示节义分明ꎬ 以节义
分明表示愿意献出生命ꎬ 君子听到磬声ꎬ 便会想起为国捐躯之臣ꎻ 弦声哀切ꎬ 以
哀切的弦声表现廉洁ꎬ 以廉洁树立志向ꎬ 君子听到琴瑟之声ꎬ 就会想起立志节义
之臣ꎻ 管声集各种乐器之声之大成ꎬ 以集大成之声表现团结ꎬ 以团结聚集民众ꎬ
君子听到竽笙箫管之声ꎬ 就会想起能养民聚民之臣ꎻ 鼙鼓之声欢快ꎬ 以欢快之声
使人激动ꎬ 人情激动便会奋进ꎬ 君子听到鼙鼓之声ꎬ 就会想起统领军队的将帅ꎮ
君子听音ꎬ 并非只听铿锵之音ꎬ 而是要听出各种乐器所发之音是怎样与人心相
合的ꎮ”

评析
« 魏文侯» 通过魏文侯与子夏的对话ꎬ 主要论述了古乐与新乐的区别ꎬ 德音
与溺音的区别ꎮ
关于古乐和新乐的区别ꎮ 在子夏看来ꎬ 古乐和新乐有许多不同ꎮ 舞蹈动作有
不同ꎬ 古乐是 “ 进旅退旅ꎬ 和正以广” ꎬ 新乐是 “ 进俯退俯” ꎻ 有音乐上的不同ꎬ
古乐是 “ 弦匏笙簧ꎬ 会守拊鼓ꎬ 始奏以文ꎬ 复乱以武ꎬ 治乱以相ꎬ 讯疾以雅” ꎬ
而新乐是 “ 奸声似滥ꎬ 溺而不止ꎬ 及优、 侏儒、 獶杂子女ꎬ 不知父子” ꎻ 而古乐
和新乐最大的不同ꎬ 体现在二者对人的教化不同ꎬ 古乐是 “ 君子于是语ꎬ 于是
道古ꎬ 修身及家ꎬ 平均天下” ꎬ 而新乐 “ 乐终不可以语ꎬ 不以道古” ꎮ 可见古乐
和新乐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人心的影响上ꎮ
接着子夏对德音和溺音进行了分析ꎮ 所谓德音ꎬ 子夏: “ 夫古者天地顺而四
时当ꎬ 民有德而五谷昌ꎬ 疾疢不作而无妖祥ꎬ 此之谓大当ꎮ 然后圣人作ꎬ 为父子
君臣ꎬ 以为纲纪ꎻ 纲纪既正ꎬ 天下大定ꎻ 天下大定ꎬ 然后正六律ꎬ 和五声ꎬ 弦歌
258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 诗颂» ꎬ 此之谓德音ꎮ 德音之为乐ꎮ” 由子夏的描述可以看出ꎬ 所谓德音ꎬ 就是


盛世之音ꎬ 是政治昌明、 经济繁荣、 民风淳朴的反映ꎮ 而所谓溺音ꎬ 子夏没有从
理论的高度进行阐明ꎬ 而是举例进行说明: “ 郑音好滥淫志ꎻ 宋音燕女溺志ꎬ 卫
音趣数烦志ꎬ 齐音放辟乔志ꎮ” 这四国的音乐就是所谓的溺音ꎬ 它们使人放荡、
消沉、 烦乱、 傲慢ꎬ 总而言之ꎬ “ 皆淫于色而害于德ꎬ 是以祭祀弗用也” ꎬ 就是
说溺音有损于德ꎬ 这一点与德音相反ꎮ

宾 牟 贾 [1]

原文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ꎬ 孔子与之言ꎬ 及乐ꎬ 曰: “ 夫 « 武» 之备戒 [2] 之已久ꎬ
何也?” 对曰: “ 病不得其众也ꎮ” “ 咏叹 [3] 之ꎬ 淫液 [4] 之ꎬ 何也?” 对曰: “ 恐不
逮事 [5] 也ꎮ” “ 发扬 [6] 蹈厉 [7] 之已蚤 [8] ꎬ 何也?” 对曰: “ 及时事也ꎮ” “ « 武»
坐ꎬ 致右宪左 [9] ꎬ 何也?” 对曰: “ 非 « 武» 坐也ꎮ” “ 声淫及商 [10] ꎬ 何也?” 对
曰: “ 非 « 武» 音也ꎮ” 子曰: “ 若非 « 武» 音ꎬ 则何音也?” 对曰: “ 有司失其
传 [11] 也ꎮ 若非有司失其传ꎬ 则武王之志荒矣ꎮ” 子曰: “ 唯! 丘之闻诸苌弘ꎬ 亦
若吾子之言是也ꎮ”
宾牟贾起ꎬ 免席 [12] 而请曰: “ 夫 « 武» 之备戒之已久ꎬ 则既闻命矣ꎬ 敢问
迟之ꎬ 迟而 又 久ꎬ 何 也?” 子 曰: “ 居! 吾 语 女ꎮ 夫 乐 者ꎬ 象 成 [13] 者 也ꎮ 揔
干 [14] 而山立ꎬ 武王之事也ꎻ 发扬蹈厉ꎬ 大公之志也ꎮ « 武» 乱皆坐ꎬ 周召之治
也ꎮ 且夫 « 武» ꎬ 始而北出ꎬ 再成而灭商ꎬ 三成而南ꎬ 四成而南国是疆ꎬ 五成而
分 [15] ꎬ 周公左ꎬ 召公右ꎬ 六成复缀以崇 [16] ꎬ 天子夹ꎬ 振之而驷伐 [17] ꎬ 盛威于
中国也ꎮ 分夹而进ꎬ 事蚤济也ꎮ 久立于缀ꎬ 以待诸侯之至也ꎮ
且女独未闻牧野 [18] 之语乎? 武王克殷ꎬ 反商ꎬ 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
蓟ꎬ 封帝尧之后于祝ꎬ 封帝舜之后于陈ꎻ 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ꎬ 投 [19] 殷之
后于宋ꎬ 封王子比干之墓ꎬ 释箕子之囚ꎬ 使之行商容 [20] 而复其位ꎮ 庶民弛政ꎬ
庶士倍禄ꎮ 济河而西ꎬ 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ꎻ 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ꎬ 车
甲衅 [21] 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ꎬ 倒载干戈ꎬ 包之以虎皮ꎬ 将帅之士使为诸侯ꎬ 名
之曰 ‘ 建櫜 [22] ’ ꎮ 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ꎮ
散军而 郊 射 [23] ꎬ 左 射 « 狸 首» ꎬ 右 射 « 驺 虞» [24] ꎬ 而 贯 革 之 射 [25] 息 也ꎮ
裨冕搢笏ꎬ 而虎贲之士说剑也ꎮ 祀乎明堂 [26] ꎬ 而民知孝ꎮ 朝觐 [27] ꎬ 然后诸侯
知所以 臣ꎮ 耕 藉 [28] ꎬ 然 后 诸 侯 知 所 以 敬ꎮ 五 者ꎬ 天 下 之 大 教 也ꎮ 食 三 老 五
259
国学经典导读

更 [29] 于大学ꎬ 天子袒而割牲ꎬ 执酱而馈ꎬ 执爵而酳ꎬ 冕而揔干ꎬ 所以教诸侯之


弟也ꎮ 若此ꎬ 则周道四达ꎬ 礼乐交通ꎬ 则夫 « 武» 之迟久ꎬ 不亦宜乎!”

注释
[1] 宾牟贾: 姓宾牟ꎬ 名贾ꎮ
[2] « 武» 之备戒: 演 « 武» 乐之前ꎬ 当先以击鼓为备戒ꎮ
[3] 咏叹: 歌声漫长ꎮ
[4] 淫液: 连绵不断ꎮ
[5] 不逮事: 逮ꎬ 及ꎮ 事ꎬ 戎事ꎮ
[6] 发扬: 手舞足蹈ꎮ
[7] 蹈厉: 蹈ꎬ 以足顿地ꎮ 厉ꎬ 猛ꎮ
[8] 蚤: 通 “ 早” ꎮ
[9] 致右宪左: 右膝跪地ꎬ 左膝屈起ꎮ
[10] 声淫及商: 乐声过度地涉及商声ꎮ 商声主杀伐ꎮ
[11] 失其传: 传述有误ꎮ
[12] 免席: 避席ꎮ
[13] 象成: 表现成功ꎮ
[14] 揔干: 手持武器ꎮ 揔ꎬ 总、 持ꎮ
[15] 分: 指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ꎮ 陕ꎬ 今河南陕县ꎮ 自陕而东周公主之ꎬ
自陕而西召公主之ꎮ
[16] 复缀以崇: 复缀ꎬ 谓返位而止ꎮ 崇ꎬ 谓尊崇ꎮ
[17] 天子夹ꎬ 振之而驷伐: 谓天子与大将夹舞者ꎬ 振铎以为节奏ꎮ “ 驷”
是 “ 四” 字之误ꎮ « 武» 是战象ꎬ 故每个节奏四伐ꎮ 一击一刺为一伐ꎮ
[18] 牧野: 地名ꎬ 在商都朝歌 ( 今河南淇县) 城南七十里ꎬ 是武王伐纣大
败纣军之地ꎮ 牧野之语ꎬ 指武王伐纣的传说ꎮ
[19] 投: 迁徙ꎮ
[20] 行 商 容: 行ꎬ 视ꎮ 商 容ꎬ 商 的 贤 臣ꎬ 据 说 因 为 劝 谏 纣 王 而 被 废 为
庶人ꎮ
[21] 衅: 以牲血涂抹ꎮ
[22] 建櫜: 建ꎬ 通 “ 鞬 ” ꎬ 是藏弓之器ꎻ 櫜 ( gāo) ꎬ 为藏箭之具ꎮ “ 建
櫜” 喻息武不用ꎮ
[23] 郊射: 古礼名ꎬ 是天子或诸侯所举行的一种射箭比赛之礼ꎮ
260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24] 左射 « 狸首» ꎬ 右射 « 驺虞» : 左ꎬ 东学ꎻ 右ꎬ 西学ꎮ


[25] 贯革之射: 即习武之射ꎮ 古代的射箭比赛有两种ꎬ 一为习礼之射ꎬ 一
为习武之射ꎮ 习礼之射张的是布侯或兽侯ꎬ 习武之射则以皮革为射侯ꎮ 习礼之射
重在习礼而不以射中为优ꎬ 习武之射则以射中而且矢贯皮革为优ꎮ
[26] 明堂: 此处指文王之庙ꎮ
[27] 朝觐: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ꎬ 不同的季节名称也不相同ꎮ 春天叫朝ꎬ 夏
天叫宗ꎬ 秋天叫觐ꎬ 冬天叫遇ꎮ “ 朝觐” 泛指朝见天子之礼ꎮ
[28] 耕藉: 即耕种藉田ꎮ 藉田的收获物主要用于祭祀天帝和鬼神ꎮ
[29] 三老五更: 老人们和阅历丰富的人们ꎮ 辞官归居的叫三老五更ꎮ 三、
五都表示多ꎮ

译文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ꎬ 孔子和他交谈ꎬ 说到了乐ꎬ 说: “ « 武» 乐演奏之
前ꎬ 要击鼓很久ꎬ 作为准备ꎬ 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回答道: “ 这是武王伐
纣之前担心不得士众之心ꎮ” “ 舞蹈开始之前ꎬ 长歌慢唱ꎬ 连绵不绝ꎬ 又是什么
原因呢?” “ 那是武王担心伐纣的事情不能成功ꎮ” “ 舞蹈刚一开始就用力地扬手
顿足ꎬ 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回答说: “ 这是表示武王及时实行伐纣之事ꎮ”
“ « 武» 乐中舞者表演坐的动作的时候ꎬ 都是右膝跪地ꎬ 左膝屈起ꎬ 这是什么原
因呢?” 宾牟贾回答说: “ 那不是 « 武» 乐中的坐法ꎮ” “ « 武» 乐过多地涉及充
满杀气的商调ꎬ 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回答说: “ 那不是 « 武» 乐中的声
调ꎮ” 孔子问道: “ 若非 « 武» 乐中的音调ꎬ 那是什么音调呢?” 宾牟贾回答说:
“ 这种情况应该是乐官们传述有误ꎮ 如果不是乐官们传述有误ꎬ 那岂不是说武王
的心志迷乱了吗?” 孔子说: “ 是啊! 我从苌弘那里听到的ꎬ 和您所说的这种情
况是一样的ꎮ”
宾牟贾站起身来ꎬ 离开位子恭恭敬敬地请教道: “ « 武» 乐演奏之前为何击
鼓很久以做准备ꎬ 我 已 经 受 到 您 的 指 教 了ꎮ 请 问 « 武» 乐 每 段 都 很 长ꎬ 整 套
« 武» 乐长而又长ꎬ 这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说: “ 请坐ꎬ 我来告诉你ꎮ 乐是用来
表现事业的成功的ꎮ 开始舞蹈的时候ꎬ 舞者手持盾牌如山屹立ꎬ 这是展现武王以
武德克殷ꎬ 并不以杀伐为目的的德行的ꎻ 到了后来ꎬ 舞者奋力扬手顿足ꎬ 这是象
征姜太公耀武扬威的雄心壮志的ꎻ « 武» 乐收尾的时候ꎬ 舞者全都跪坐于地ꎬ 这
是表示周公召公以文德治理天下的ꎮ 而且 « 武» 乐第一阕舞者向北行进ꎬ 表示
武王北上伐纣ꎻ 第二阕表示武王灭商ꎻ 第三阕舞者向南行进ꎻ 第四阕表示将南国
261
国学经典导读

开拓为疆土ꎻ 第五阕表示分陕而治ꎬ 周公治陕以东ꎬ 召公治陕以西ꎻ 第六阕舞者


返回原位ꎬ 表示诸侯会聚京都ꎬ 尊崇天子ꎮ 如果表现天子在队列之中就要金鼓齐
鸣ꎬ 振动金铎ꎬ 四击四刺为一节奏ꎬ 造成一种庄严的气势ꎬ 用以向中原显示周的
强盛与威武ꎮ 接着舞者又分成两队前进ꎬ 表示武王伐商事业早获成功ꎮ 至于舞蹈
开始之前ꎬ 舞者长久地站在各自的位置上ꎬ 那是表示武王在等 待 各 路 诸 侯 的
到来ꎮ
“ 再说你难道没有听过武王在牧野伐纣的传说吗? 武王打败纣王之后ꎬ 到了
殷的都城ꎬ 还没有下车ꎬ 就把黄帝的后代分封在蓟ꎬ 把帝尧的后代分封在祝ꎬ 把
帝舜的后代分封在陈ꎮ 下车之后ꎬ 把夏后氏的后代分封在杞ꎬ 而把殷的后代迁徙
到宋ꎬ 为王子比干修建了坟墓ꎬ 释放了箕子ꎬ 派他看望商容并恢复了商容的官
位ꎮ 为庶民废除了商王的苛政ꎬ 给下级官吏增加了一倍的俸禄ꎮ 然后渡过黄河向
西ꎬ 把马散放在华山之南ꎬ 不再用它们驾车打仗ꎻ 把牛散放在桃林之野ꎬ 不再用
它们拉车服役ꎻ 战车、 铠甲之类衅血之后藏入府库之中不再使用ꎻ 把干戈倒放之
后用虎皮加以包裹ꎻ 把率领军队的将帅封为诸侯ꎮ 以上种种措施被统称为 ‘ 建
櫜’ ꎮ 这样做了以后ꎬ 天下的人们知道武王不再用兵打仗了ꎮ
“ 解散军队ꎬ 举行郊射之礼ꎮ 在东学举行ꎬ 便演奏 « 狸首» ꎻ 在西学举行ꎬ
便演奏 « 驺虞» ꎮ 这样ꎬ 贯革之射这样以习武为目的的射箭比赛便终止了ꎮ 百官
们身穿裨服ꎬ 头戴冕冠ꎬ 腰插笏板ꎻ 而勇猛的虎贲之士可以解下宝剑ꎬ 不再佩戴
了ꎻ 在明堂里祭祀祖先ꎬ 百姓们便懂得孝道ꎻ 按时朝见天子ꎬ 这样诸侯便知道怎
样做天子之臣ꎻ 天子亲耕藉田ꎬ 这样诸侯便知道如何恪尽职守ꎮ 这五条措施ꎬ 是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政教举措ꎮ 在大学里为三老五更举行食礼ꎬ 天子袒衣亲自为他
们切割牲肉ꎬ 亲手端着肉酱送给他们ꎬ 举起酒杯向他们敬酒ꎬ 还戴上礼帽ꎬ 手持
干戚而舞ꎬ 用这样的方式教导诸侯要尊敬长上ꎮ 像这样ꎬ 就使周的教化传向四
方ꎬ 礼乐通行天下ꎮ 那么 « 武» 乐演奏起来比较长ꎬ 不也是应该的事吗?”

评析
«宾牟贾» 以宾牟贾和孔子的对话ꎬ 对 « 武› » 这部大型史诗乐舞进行了分
析ꎬ 分析了 « 武» 的舞蹈结构、 内容意义ꎮ
« 武» 乐中的舞者还没有上场的时候ꎬ 首先是一段长长的鼓声以作准备ꎬ 接
着是一段连绵不断的长声慢唱ꎮ 这可以被当作序幕部分ꎮ
« 武» 乐正式开始以后ꎬ 第一阕舞者向北行进ꎬ 表示武王北上伐纣ꎮ 第二阕
表示武王灭商ꎮ 第三阕舞者向南行进ꎮ 第四阕表示将南国开拓为疆土ꎮ 第五阕表
262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示分陕而治ꎬ 周公治陕以东ꎬ 召公治陕以西ꎮ 第六阕舞者返回原位ꎬ 表示诸侯会


聚京都ꎬ 尊崇天子ꎮ
整个 « 武» 再现了武王伐纣的历史画面ꎬ 场面壮阔、 震撼人心ꎬ 通过舞蹈
性的场面展现武王之德的盛大ꎮ 但是 « 论语􀅰八佾» 说: “ 子谓 « 韶» ꎬ ‘ 尽美
矣ꎬ 又尽善也ꎮ’ 谓 « 武» ꎮ ‘ 尽美矣ꎬ 未尽善也!’ ” 孔子认为 « 武» 尚不完善ꎬ
极有可能是因为 « 武» 只展示武王伐取天下时威武雄壮的一面ꎬ 而不是像 « 韶»
一样ꎬ 展示舜的仁德ꎮ 因而与自己的思想 “ 仁” 不相符合ꎬ 才作出 “ 尽美矣ꎬ
未尽善也” 的评价ꎮ
然而ꎬ « 宾牟贾» 后文的表述反映的是武王克商后的政治举措ꎬ 通过这些举
措ꎬ 我们完全可以说武王是一位仁德之王ꎮ “ 武王克殷ꎬ 反商ꎮ 未及下车而封黄
帝之后于蓟ꎬ 封帝尧之后于祝ꎬ 封帝舜之后于陈ꎻ 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ꎬ 投
殷之后于宋ꎬ 封王子比干之墓ꎬ 释箕子之囚ꎬ 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ꎮ” 这些举
措ꎬ 对于安抚那些上层人物ꎬ 名流之后ꎬ 消除他们的疑虑ꎬ 对于巩固新生的周王
朝政权ꎬ 无疑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ꎮ 而对于下层官员和普通百姓ꎬ 武王的措施
也是优待有加ꎬ “ 庶民弛政ꎬ 庶士倍禄” ꎬ 这无疑得到广大人民和下层官吏的
拥护ꎮ
政权初步稳固之后ꎬ 武王治国的大政方针是偃武修文ꎮ 文中有一段生动的描
述: “ 济河而西ꎬ 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ꎬ 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ꎬ 车甲衅
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ꎬ 倒载干戈ꎬ 包以虎皮ꎬ 将帅之士使为诸侯ꎬ 名之曰 ‘ 建
櫜’ ꎮ 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ꎮ” 这段文字详细地描绘了武王克商之后ꎬ
不再使用武力的决心ꎬ 在武王看来ꎬ 武力不过 “ 伐无道” 的一种手段ꎬ 只可偶
尔一用ꎬ 不可成为常态的治国方略ꎮ 常态的治国方略只能是礼乐教化ꎬ 而这种教
化手段被概括为五条: “ 散军而郊射ꎬ 左射 « 狸首» ꎬ 右射 « 驺虞» ꎬ 而贯革之射
息也ꎮ 裨冕搢笏ꎬ 而虎贲之士说剑也ꎮ 祀乎明堂ꎬ 而民知孝ꎮ 朝觐ꎬ 然后诸侯知
所以臣ꎮ 耕藉ꎬ 然后诸侯知所以敬ꎮ 五者ꎬ 天下之大教也ꎮ” 这五条是治理天下
最重要的教化措施ꎮ
由此可见ꎬ 武王是一个极具战略头脑的政治家ꎬ 在西周草创时期ꎬ 他的各项
治国措施都是极有远见之举ꎮ 要说 « 武» 乐的意义ꎬ 大概就在于此ꎬ 使我们认
识到我国古代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家ꎮ

乐    化

君子曰: 礼乐不可斯须 [1] 去身ꎮ 致 [2] 乐以治心ꎬ 则易直子谅 [3] 之心油然生


263
国学经典导读

矣ꎮ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ꎬ 乐则安ꎬ 安则久ꎬ 久则天 [4] ꎬ 天则神ꎮ 天则不言而


信ꎬ 神则不怒而威ꎬ 致乐以治心者也ꎮ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ꎬ 庄敬则严威ꎮ 心中斯须不和不乐ꎬ 而鄙诈之心入之矣ꎻ
外貌斯须不庄不敬ꎬ 而易慢 [5] 之心入之矣ꎮ 故乐也者ꎬ 动于内者也ꎻ 礼也者ꎬ
动于外者也ꎮ 乐极和ꎬ 礼极顺ꎬ 内和而外顺ꎬ 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ꎬ 望其容
貌而民不生易慢焉ꎮ 故德煇 [6] 动于内ꎬ 而民莫不承听ꎻ 理发诸外ꎬ 而民莫不承
顺ꎮ 故曰致礼乐之道ꎬ 举而错之天下ꎬ 无难矣ꎮ
乐也者ꎬ 动于内者也ꎻ 礼也者ꎬ 动于外者也ꎮ 故礼主其减 [7] ꎬ 乐主其盈 [8] ꎮ
礼减而进 [9] ꎬ 以进为文 [10] ꎻ 乐盈而反 [11] ꎬ 以反为文ꎮ 礼减而不进则销 [12] ꎬ 乐
盈而不反则放 [13] ꎬ 故礼有报而乐有反ꎮ 礼得其报则乐ꎬ 乐得其反则安ꎻ 礼之
报ꎬ 乐之反ꎬ 其义一也ꎮ
夫乐者ꎬ 乐也ꎬ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ꎮ 乐必发于声音ꎬ 形于动静ꎬ 人之道也ꎮ
声音动静ꎬ 性术之变尽于此矣ꎮ 故人不耐 [14] 无乐ꎬ 乐不耐无形ꎬ 形而不为道ꎬ
不耐无乱ꎮ 先王耻其乱ꎬ 故制 « 雅» « 颂» 之声以道 [15] 之ꎬ 使其声足乐而不流ꎬ
使其文足论而不息 [16] ꎬ 使其曲直、 繁瘠 [17] 、 廉肉、 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
已矣ꎬ 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ꎮ 是先王立乐之方 [18] 也ꎮ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ꎬ 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ꎻ 在族长 [19] 乡里之中ꎬ 长
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ꎻ 在闺门之内ꎬ 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ꎮ 故乐者ꎬ 审
一 [20] 以定和ꎬ 比物以饰节 [21] ꎬ 节奏合以成文 [22] ꎬ 所以合和父子君臣、 附亲万
民也ꎮ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ꎮ
故听其 « 雅» « 颂» 之声ꎬ 志意得广焉ꎻ 执其干戚ꎬ 习其俯仰诎伸ꎬ 容貌得
庄焉ꎻ 行其缀兆ꎬ 要 [23] 其节奏ꎬ 行列得正焉ꎬ 进退得齐焉ꎮ 故乐者ꎬ 天地之
命 [24] ꎬ 中和 [25] 之纪ꎬ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ꎮ
夫乐者ꎬ 先王之所以饰喜也ꎮ 军旅 钺 [26] 者ꎬ 先王之所以饰怒也ꎮ 故先王
之喜怒ꎬ 皆得其侪 [27] 焉ꎮ 喜则天下和之ꎬ 怒则暴乱者畏之ꎮ 先王之道ꎬ 礼乐可
谓盛矣ꎮ

注释
[1] 斯须: 片刻ꎬ 一会儿ꎮ
[2] 致: 研究ꎬ 探讨ꎮ
[3] 易、 直、 子、 谅: 易ꎬ 和易ꎻ 直ꎬ 正直ꎻ 子ꎬ 慈爱ꎻ 谅ꎬ 诚信ꎮ
[4] 天: 自然ꎮ
264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5] 易慢: 轻易怠慢ꎮ


[6] 煇: 同 “ 辉” ꎬ 颜色润泽ꎮ
[7] 减: 简ꎬ 简约ꎮ 礼繁则人易倦ꎬ 故当简约ꎮ
[8] 盈: 丰盈ꎮ
[9] 进: 上进、 努力ꎮ
[10] 文: 美、 善ꎮ
[11] 反: 返回本性ꎮ
[12] 销: 消灭ꎮ
[13] 放: 放纵ꎮ
[14] 耐: 古 “ 能” 字ꎮ
[15] 道: 导ꎬ 引导ꎮ
[16] 息: « 荀子􀅰乐论» 作 “ 諰 “ ꎬ 胡思乱想ꎮ
[17] 繁瘠: « 乐书» 作 “ 繁省” ꎮ 廉肉: 指声音的清脆或圆润ꎮ
[18] 方: 道ꎮ
[19] 族长: 乡党之类ꎬ 所以与乡里并言ꎬ 在此指家族ꎮ
[20] 审一: 即审其人声ꎬ 即人的声音的高低和不同的感情、 情绪ꎮ
[21] 比物以饰节: 比ꎬ 饰ꎬ 在这里都是配合的意思ꎮ 物ꎬ 指乐器ꎮ
[22] 节奏合以成文: 谓节止其乐或奏作其乐ꎬ 使声音和合ꎬ 以成其五声
之文ꎮ
[23] 要: 趁从ꎮ
[24] 命: 犹教ꎮ
[25] 中和: 谓不邪僻ꎮ
[26] 鈇钺: 大斧ꎮ
[27] 侪: 辈类ꎮ

译文
君子说: “ 礼乐不可片刻离身ꎮ” 治乐可以养性ꎬ 那么和易、 正直、 慈爱、
诚信之心便油然而生ꎮ 和易、 正直、 慈爱、 诚信之心产生之后就会快乐ꎬ 快乐之
后就会安定ꎬ 安定之后就会长久ꎬ 长久之后就会与自然融合ꎬ 与自然融合就会与
神相通ꎮ 与自然融合就能不用言说而诚信ꎬ 与神相通就能不用发怒而威严ꎮ 由此
看来ꎬ 治乐可以养性ꎮ
以修礼来修身就会庄重严肃ꎬ 庄重严肃就会显得威严ꎮ 心中只要片刻不冲和
265
国学经典导读

不快乐ꎬ 鄙诈之心就会侵入ꎻ 外貌只要须臾不庄重不严肃ꎬ 轻慢之心就会侵入ꎮ


所以乐从内心影响人ꎬ 礼从外貌影响人ꎻ 乐使人的内心极其平和ꎬ 礼使人的外貌
极其恭顺ꎮ 如果一个人内心平和ꎬ 外貌恭顺ꎬ 那么人们只要看到他的脸色就不会
和他相争了ꎬ 远远看到他的容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了ꎮ 所以说ꎬ 如果一个人内
心充满着道德的力量ꎬ 那么人们没有不听从他的指教的ꎻ 一个人的外貌闪耀着理
性的光辉ꎬ 人们就没有不顺从他的指挥的ꎮ 所以说ꎬ 研究礼乐的规律ꎬ 拿来治理
天下ꎬ 就没有什么难事了ꎮ
乐是从内心影响人的ꎬ 礼是从外貌影响人的ꎮ 所以礼侧重简约ꎬ 乐崇尚丰
富ꎮ 祀重简约ꎬ 人们就会努力上进ꎬ 而且把努力上进当成美德ꎻ 乐尚丰富ꎬ 人们
就会回归本性ꎬ 而且把回归本性当成美德ꎮ 礼重简约却不努力上进就会消亡ꎬ 乐
尚丰富而不回归本性就会放荡ꎮ 所以礼要求回报ꎬ 而乐要求返本ꎮ 礼得到回报人
们就会感到快乐ꎬ 乐得以返本社会就会安定ꎮ 礼要求回报ꎬ 乐要求反本ꎬ 二者的
意义是一样的ꎮ
所谓乐ꎬ 就是快乐ꎮ 追求快乐是人情无法避免的一种本能ꎮ 人的快乐一定从
声音上表现出来ꎬ 在动作上展示出来ꎬ 这是人的天性ꎮ 声音和动作ꎬ 把人们的性
情和心理变化全都表现出来了ꎮ 所以人不能没有快乐ꎬ 快乐不能不表现ꎬ 表现如
不按照一定的方式就不能不发生混乱ꎮ 先王对这种混乱感到 可 耻ꎬ 于 是 制 定
« 雅颂» 之乐来引导人们ꎬ 使 « 雅颂» 的乐声足以引发人们的快乐却不放纵ꎬ 使
« 雅颂» 的歌辞足以引发人们的议论却不非议ꎬ 使 « 雅颂» 乐曲的曲直、 声音的
大小、 节奏的变化足以感发人的善心就行了ꎬ 不让放纵之心和邪恶之气对人产生
影响ꎮ 这就是先王作乐的宗旨ꎮ
因此乐在宗庙之中演奏ꎬ 君臣上下同听ꎬ 没有人不相亲和且尊敬国君的ꎻ 在
乡党邻里之间演奏ꎬ 长幼老少同听ꎬ 没有人不相和谐且顺从老人的ꎻ 在家门之内
演奏ꎬ 父子兄弟同听ꎬ 没有人不相和睦且亲爱父兄的ꎮ 所以所谓乐ꎬ 先审定一个
基调ꎬ 以确定音律的协和ꎬ 再用各种乐器来配合节奏ꎬ 按照节奏和合五声构成乐
曲ꎬ 用以融合父子和君臣之间的关系ꎬ 使万民亲附ꎮ 这就是先王作乐的方针ꎮ
所以说ꎬ 聆听 « 雅颂» 的乐声ꎬ 人们的心胸能够变得宽广ꎻ 手执干戚ꎬ 学
习俯仰屈伸等动作ꎬ 人们的容貌能够变得庄严ꎻ 按着舞蹈时的行列位置前行ꎬ 合
着乐曲的节奏起舞ꎬ 就会使行列整齐ꎬ 进退一致了ꎮ 所以说ꎬ 所谓乐ꎬ 是天地法
则的展现ꎬ 是中和之气的纲纪ꎬ 是人的天性中不可去掉的本能ꎮ
所谓乐是先王用来表现喜悦的方式ꎻ 军旅 钺ꎬ 是先王用来表示愤怒的工
具ꎮ 所以先王的喜悦和愤怒ꎬ 都有相应的表现方式ꎮ 先王喜悦ꎬ 天下的人们都跟
266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着和乐ꎬ 先王发怒ꎬ 暴乱的人们便畏惧害怕ꎮ 先王治理天下的方法ꎬ 礼乐可以说


是其中最重要的了ꎮ

评析
« 乐化» 主 要 论 述 乐 对 个 人 修 养 及 人 伦 的 教 化 作 用ꎬ 以 及 先 王 制 « 雅»
« 颂» 的意义ꎮ « 乐化» 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ꎮ 一开始就说: “ 礼乐不可斯须去
身ꎮ” 可见礼乐的重要性ꎮ “ 致乐以治心ꎬ 则易、 直、 子、 谅之心油然而生矣ꎮ”
治乐以养性ꎬ 就可以产生易、 直、 子、 谅之心ꎬ 而易、 直、 子、 谅是一个人立足
社会起码应有的道德情操ꎮ 因为 “ 易、 直、 子、 谅之心生则乐ꎬ 乐则安ꎬ 安则
久ꎬ 久则天ꎬ 天则神ꎮ 天则不言而信ꎬ 神则不怒而威” ꎬ 树立起易、 直、 子、 谅
的道德情操之后ꎬ 便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快乐ꎬ 由快乐而安定ꎬ 而长久ꎬ 最后与自
然融合ꎬ 与神灵相通ꎮ 到了这个境界ꎬ 便会不用说话也有诚信ꎬ 不用发怒也会威
严ꎮ 形成了一种健全健康的人格ꎬ 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ꎮ 这便是乐对人的教化
作用ꎮ
« 乐化» 还谈到先王制作 « 雅» « 颂» 的意义ꎮ 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ꎮ 人
只要高兴ꎬ 便会发出叫声ꎬ 作出动作ꎬ “ 乐必发于声音ꎬ 形于动静ꎬ 人之道也” ꎬ
“声音动静ꎬ 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ꎬ 可见人高兴时的大呼小叫、 手舞足蹈都是自
出天性ꎮ 但是这种自然的表达方式由于没有规则便会显得粗糙不雅ꎬ 粗俗混乱ꎬ
对人心修养没有什么帮助ꎬ 所以 “ 先王耻其乱” ꎮ 于是 “ 故制 « 雅颂» 之声以道
之ꎬ 使其声足乐而不流ꎬ 使其文足论而不息ꎬ 使其曲直、 繁瘠、 廉肉、 节奏足以
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ꎬ 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ꎬ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ꎮ” 先王制定
« 雅颂» 引导人们ꎬ 规范人们ꎬ 目的是不让人们走上歪门邪道ꎮ 先王用心良苦ꎬ
而效果极其显著ꎬ “ 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 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 父
子兄弟同听之莫不和亲” ꎬ 这也就是先王制作 « 雅» « 颂» 的意义吧!

师    乙

子赣 [1] 见 师 乙 [2] 而 问 焉ꎬ 曰: “ 赐 闻 声 歌ꎬ 各 有 宜 也ꎮ 如 赐 者ꎬ 宜 何 歌
也?” 师乙曰: “ 乙ꎬ 贱工也ꎬ 何足以问所宜? 请诵其所闻ꎬ 而吾子自执焉ꎮ 爱
者宜歌 « 商» [3] ꎬ 温良而能断者宜歌 « 齐» [4] ꎮ 夫歌者ꎬ 直己而陈德也ꎮ 动己而
天地应焉ꎬ 四时和焉ꎬ 星辰理焉ꎬ 万物育焉ꎮ 故 « 商» 者ꎬ 五帝之遗声也ꎮ 宽
而静ꎬ 柔而正者宜歌 « 颂» ꎻ 广大而静ꎬ 疏远而信者宜歌 « 大雅» ꎻ 恭俭而好礼
者宜歌 « 小雅» ꎻ 正直而静ꎬ 廉而谦者宜歌 « 风» ꎮ 肆直而慈爱ꎬ 商之遗声也ꎬ
267
国学经典导读

商人识之ꎬ 故谓之 « 商» ꎮ « 齐» 者ꎬ 三代之遗声也ꎬ 齐人识之ꎬ 故谓之 « 齐» ꎮ


明乎 « 商» 之音者ꎬ 临事而屡断ꎻ 明乎齐之音者ꎬ 见利而让ꎮ 临事而屡断ꎬ 勇
也ꎻ 见利而让ꎬ 义也ꎮ 有勇有义ꎬ 非歌孰能保 [5] 此? 故歌者ꎬ 上如抗ꎬ 下如队ꎬ
曲如折ꎬ 止如槀木ꎬ 倨 [6] 中 [7] 矩ꎬ 句 [8] 中鉤ꎬ 累累乎端如贯珠ꎮ
故歌之为言也ꎬ 长言之也ꎮ 说 [9] 之ꎬ 故言之ꎻ 言 [10] 之不足ꎬ 故长言之ꎻ 长
言之不 足ꎬ 故 嗟 叹 之ꎻ 嗟 叹 之 不 足ꎬ 故 不 知 手 之 舞 之、 足 之 蹈 之 也ꎮ ” ———
« 子贡问乐» ꎮ

注释
[1] 子赣: 子贡ꎮ
[2] 师乙: 乐师ꎬ 名乙ꎮ
[3] « 商» : 古诗歌ꎬ 已逸ꎮ
[4] « 齐» : 古诗歌ꎬ 已逸ꎮ 此段中 “ 自爱者宜歌商” 至 “ 商人识之故谓之
商” 有错简及衍文ꎮ 今据 « 史记􀅰乐书» 及郑玄 « 礼记注» 移正删定如下ꎬ 译
文按移正删定后的文本译出ꎮ “ 宽而静ꎬ 柔而正者ꎬ 宜歌 « 颂» ꎻ 广大而静ꎬ 疏
达而信者ꎬ 宜歌 « 大雅» ꎻ 恭俭而好礼者ꎬ 宜歌 « 小雅» ꎻ 正直而静ꎬ 廉而谦者ꎬ
宜歌 « 风» ꎻ 肆直而慈爱者ꎬ 宜歌 « 商» ꎻ 温良而能断者ꎬ 宜歌 « 齐» ꎮ 夫歌者ꎬ
直己而陈德也ꎬ 动己而天地应焉ꎬ 四时和焉ꎬ 星辰理焉ꎬ 万物育焉ꎮ 故商者ꎬ 五
帝之遗声也ꎬ 商人识之ꎬ 故谓之商ꎮ”
[5] 保: 保持ꎮ
[6] 倨: 直转ꎮ
[7] 中: 恰合ꎮ
[8] 句: 即勾ꎮ
[9] 说: 悦ꎮ
[10] 言: 表情达意ꎮ

译文
子贡见到师乙ꎬ 便向他问道: “ 我听说唱歌ꎬ 各人都有所适宜唱的歌ꎬ 像我
这样的人ꎬ 适合唱什么歌?” 师乙答道: “ 我不过是个卑贱的乐工ꎬ 哪里值得您
问所适合唱的歌? 请让我说说我所听到的一些说法ꎬ 您自己斟酌吧ꎮ 宽和沉静、
柔顺正直的人适合唱 « 颂» ꎻ 心胸宽广而沉静、 疏落通达而诚信的人ꎬ 适合唱
« 大雅» ꎻ 恭敬俭约而喜好礼法的人ꎬ 适宜唱 « 小雅» ꎬ 正直而沉静、 廉洁而谦虚
268
第六章 « 乐记» 导读

的人ꎬ 适合唱 « 风» ꎻ 开放正直而慈爱的人ꎬ 适宜唱 « 商» ꎻ 温良而能决断是非


的人ꎬ 适宜唱 « 齐» ꎮ 歌唱ꎬ 是直抒胸臆和陈述功德的ꎬ 歌唱能使自己感动并与
天地相应ꎬ 四季调和ꎬ 星辰运行有序ꎬ 万物得以生长发育ꎮ 所以ꎬ « 商» 是五帝
时代流传下来的乐ꎬ 商人还熟识它ꎬ 所以叫做 « 商» ꎮ « 齐» 是三代流传下来的
乐ꎬ 齐人还熟识它ꎬ 所以叫做 « 齐» ꎮ 懂得 « 商» 的音律的人ꎬ 临事而能决断ꎻ
懂得 « 齐» 的音律的人ꎬ 见利而能谦让ꎮ 临事而能决断ꎬ 是勇的表现ꎻ 见利而
能谦让ꎬ 是义的表现ꎮ 有勇有义ꎬ 如果没有歌唱加以升华ꎬ 谁能保持这种品德?
所以说唱歌ꎬ 高音如上举ꎬ 低音如坠落ꎬ 弯曲如折ꎬ 停止如槁木ꎬ 音直如短尺ꎬ
弯曲如带钩ꎬ 歌声连续不断好像用线贯穿的一串珍珠ꎮ
所以歌唱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ꎬ 就是把说话的声音拉长而已ꎮ 人一高
兴ꎬ 所以就要用说话把内心的喜悦表达出来ꎻ 说话如果不能把内心的喜悦表达出
来ꎬ 就拉长声音用歌唱来表达ꎻ 拉长声音用歌唱的方式还不能把内心的感情表达
出来ꎬ 所以就要加上感叹ꎻ 用感叹还不能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ꎬ 所以就不知不
觉手舞足蹈起来ꎮ 以上为 « 子贡问乐» ꎮ

评析
« 师乙» 通过师乙与子贡的对话ꎬ 主要论述人的性情不同ꎬ 所适合唱的歌也
不同ꎬ 最后还阐述了歌舞乃人的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ꎮ
人的性情不同ꎬ 所宜歌唱的歌曲不同ꎮ 师乙主要是通过分类举例的方式加阐
述ꎮ “ 宽而静ꎬ 柔而正者ꎬ 宜歌 « 颂» ꎻ 广大而静ꎬ 疏达而信者ꎬ 宜歌 « 大雅» ꎻ
恭俭而好礼者ꎬ 宜歌 « 小雅» ꎻ 正直而静ꎬ 廉而谦者ꎬ 宜歌 « 风» ꎻ 肆直而慈爱
者ꎬ 宜歌 « 商» ꎻ 温良而能断者ꎬ 宜歌 « 齐» ꎮ” 为什么会有人的性情不同ꎬ 所适
合唱的歌也不同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 “ 夫歌者ꎬ 直己而陈德也” ꎬ 就是说ꎬ 歌
唱是直抒胸臆陈述功德的方式ꎬ 自然人的性情不同ꎬ 所唱的歌也就不同了ꎮ
“故歌之为言也ꎬ 长言之也ꎮ 说之ꎬ 故言之ꎻ 言之不足ꎬ 故长言之ꎻ 长言之
不足ꎬ 故嗟叹之ꎻ 嗟叹之不足ꎬ 故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ꎮ” 这段文字非常
经典ꎬ 后来常常被人引用ꎬ 以说明文艺的起源ꎮ

269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 « 礼记» 是儒学杂篇ꎬ 内容庞杂ꎻ « 学记»
是儒家 教 育 思 想 的 系 统 总 结ꎬ 是 结 构 比 较 完 整 的 儒 学
论文ꎮ
2􀆰 重点掌握 « 学记» 的大概内容ꎬ 它在中国教育史
上的作用和意义ꎮ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 学记» 相关问题

一、 « 学记» 的主旨
« 学记» 是 « 礼记» 卷三十六中的一篇体系完整的教
育学论文ꎮ « 别录» 属 « 通论» ꎮ 郑玄说: “ « 学记» 者ꎬ
以其记人教学之意ꎮ” 朱子曰: “ 此篇言古者学校教人传
道授受之次序ꎬ 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ꎬ 盖兼大、 小学言
之ꎮ” 程子曰: “ « 礼记» 除 « 中庸» 、 « 大学» ꎬ 唯 « 学
记» 、 « 乐记» 最近道ꎮ”
271
国学经典导读

« 学记» 是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ꎬ 它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


和理论ꎬ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ꎬ 如教育的作用、 目的、 教
育制度、 教育和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等ꎮ

二、 « 学记» 的作者
« 学记» 一篇究竟为何人所著ꎬ 历来说法不一ꎮ 在历史上主要有两说ꎮ 一说
认为是孔门弟子所作ꎻ 另一说则以为是汉儒所记ꎮ
持前说者如唐代的孔颖达ꎬ 他在 « 礼记正义序» 中说: “ « 礼记» 之作ꎬ 出
自孔氏ꎬ 但正礼残阙ꎬ 无复能明ꎮ 􀆺􀆺至孔子殁后ꎬ 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ꎬ 以为
此 « 记» ꎮ” 北宋程颢虽认为 « 礼记» 杂出于汉儒ꎬ 但仍说其中如 « 乐记» 、 « 学
记» 、 « 大学» 等ꎬ 出于孔门弟子 “ 无可议者” ( 转引自朱彝尊 « 经义考» 卷一
百三十九) ꎮ 持后说者如清代陆奎勋ꎬ 认为 « 学记» 继 « 王制» 而作ꎬ 为汉儒所
记ꎮ 理由呢? 他说 « 学记» 记述 “ 家塾、 党庠、 术序、 国学ꎬ 与 « 周礼» 闾胥、
党正、 州长、 乡大夫之职略同ꎬ 而云 ‘ 古之教者’ ꎬ 明其为汉记也” ( 转引自杭
世骏 « 续礼记集说» 卷六十七) ꎮ 后来的俞正燮也说 « 王制» 、 « 学记» 是 “ 汉
人所造” ( « 癸巳存稿» 卷二) ꎮ
冯友兰认为 « 学记» 为荀学ꎮ 他在 1930 年撰文 « “ 大学” 为荀学说» ꎬ 指出
荀子为战国末年儒家大师ꎬ 后来儒者ꎬ 多出其门ꎮ “ « 大戴记» 中直抄 « 荀子􀅰
劝学» 篇ꎬ « 小戴记» 中之 « 学记» ꎬ 亦自荀子之观点以言学ꎮ” 郭沫若认为应是
孟学ꎮ 他说 « 学记» 对于教育与学习是主张自发的ꎬ 言 “ 道 ( 导) 而弗牵ꎬ 强
而弗抑ꎬ 开而弗达” ꎮ 这和孟子的 “ 君子深造之以道ꎬ 欲其自得之也ꎬ 自得之则
居之安ꎬ 居之安则资之深ꎬ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ꎬ 在精神上是完全合拍
的ꎮ 他还说 « 学记» 言 “ 大学之道” ꎬ 与 « 大学» 互为表里ꎮ « 大学» 是孟学ꎬ
而且是乐正氏之儒的典籍ꎮ 因此ꎬ 他认为 « 学记» “ 是乐正氏所作” ꎮ
« 学记» 的作者是思孟学派的乐正克ꎬ 这是因为ꎬ 第一ꎬ 乐正克是孟轲的得
意门生ꎬ 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ꎮ 第二ꎬ 乐正氏亦师承曾参ꎮ 杜通明认为 « 学记»
作者是汉儒董仲舒ꎮ 他在 « 学记考释» 中指出ꎬ « 学记» 中的文字ꎬ 与董仲舒
« 春秋繁露» 及 « 对贤良策» 中的文体、 语句颇多类似之处ꎮ 如 « 学记» 中常
引用古书而加以结论说ꎬ “ 此之谓也” 、 “ 其此之谓乎” ꎬ 而 « 春秋繁露» 中亦多
采用同样的语句ꎮ 他还认为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ꎬ 亦往往与 « 学记» 中所载有
相互发明之处ꎮ

272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三、 « 学记» 的学习思想
( 一) 学以致道
“ 玉不琢ꎬ 不成器ꎻ 人不学ꎬ 不知道” ꎮ 玉不雕琢ꎬ 不成器用ꎬ 人不学习ꎬ
就会愚昧无知ꎮ 此言以玉类人ꎬ 提出了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致知、 明道的命
题ꎬ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ꎬ 指出人必须经过主观的努力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
世界ꎬ 获取知识ꎬ 明白事理ꎬ 掌握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普遍规律ꎮ “ 学
然后知不足” ꎬ 学习之后才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ꎮ 只有不断地参加更为深入的学
习实践活动ꎬ 开阔视野ꎬ 增长见闻ꎬ 人才会发觉学海的无涯、 真理的无穷和知识
的浩淼ꎬ 才会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的渺小ꎬ 从而也才会加倍努力ꎬ 奋勇
探索ꎮ
( 二) 循序渐进
“ 一年视离经辨志ꎬ 三年视敬业乐群ꎬ 五年视博习亲师ꎬ 七年视论学取友ꎬ
谓之小成ꎮ 九年知类通达ꎬ 强立而不返ꎬ 谓之大成” ꎮ « 学记» 将学生的学业分
为 “ 小成” 和 “ 大成” 两个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阶段ꎮ “ 小成” 阶段ꎬ
第一年应学会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ꎻ 第三年应能专心向学ꎬ 团结同学ꎻ 第五
年应能博览学习ꎬ 亲近老师ꎻ 第七年应能做到讨论学业和交结朋友ꎮ “ 大成” 阶
段ꎬ 也就是在第九年ꎬ 要求学生知识渊博ꎬ 触类旁通ꎬ 举一反三ꎬ 具有坚定的学
习信念ꎬ 勤奋向学ꎬ 矢志不渝ꎮ 这些在学习上的要求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ꎬ 既有
学习态度、 内容和技巧的要求ꎬ 又有择友选师、 生生交流和师生交往的规范ꎬ 还
有情感、 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导向ꎮ 它们由浅入深、 由近及远、 由简而繁ꎬ 体现了
循序渐进的原则ꎬ 具有由粗至精、 由简到繁、 由易而难、 逐年提高的特点ꎬ 遵循
了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ꎬ 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能力差
异和心理发展次序ꎮ
( 三) 一张一弛
“ 故君子之于学也ꎬ 藏焉ꎬ 修焉ꎬ 息焉ꎬ 游焉” ꎬ “ 藏” ꎬ 入学就业ꎬ “ 修” ꎬ
修正业ꎻ “ 息” ꎬ 退而私居ꎬ “ 游” ꎬ 游心于居学ꎮ 即所谓的 “ 藏息相辅” ꎮ 要求
学习上张弛有度、 劳逸结合ꎮ 作为一项艰苦的心智实践活动ꎬ 学习需要采取一张
一弛的策略ꎬ 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特长ꎬ 舒展个性ꎬ 培养兴趣ꎬ 增进其身
心健康水平ꎮ
“ 时教必有正业ꎬ 退息必有居学” ꎮ 这就是要求将 “ 正业” 和 “ 居学” 相结
合ꎬ 就是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ꎮ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补
273
国学经典导读

充ꎮ 有益的课外活动ꎬ 既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知识面ꎬ 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


的理解ꎬ 又能够大大地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ꎬ 为 “ 正业” 的理论学习铺垫
感性的知识和经验基础ꎬ 还能够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ꎮ 这一点值得当今的基础
教育领域反思ꎮ
( 四) 抓住时机
“ 时过然后学ꎬ 则勤苦而难成” ꎮ 学习一定要抓住关键时期ꎬ 否则ꎬ 虽然勤
奋刻苦ꎬ 但却事倍功半ꎬ 收效甚微ꎮ 颜之推也说: “ 幼而学者ꎬ 如日出之光ꎻ 老
而学者ꎬ 如秉烛夜行ꎮ”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ꎬ 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而言ꎬ 有不同
的学习关键时期ꎬ 所谓关键期ꎬ 是指个体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为适宜的时期ꎮ
“ 当其可之谓时” ꎮ 所以ꎬ 学习者在学习时应该严格按照自己的年龄特征和心理
发展次序ꎬ 抓住那个恰到好处的最佳时机进行学习ꎮ 早了ꎬ 缺少接受能力ꎬ 没有
心理需要ꎻ 晚了ꎬ 学习条件已经失去ꎮ 如此ꎬ 必然会 “ 勤苦而难成” ꎮ
( 五) 持之以恒
“ 记曰: ‘ 蛾子时术之’ ꎬ 其此之谓乎” ꎬ 学习者要效仿蚂蚁衔土不息积土成
堆的勤奋专恒精神ꎬ 在学习上要力行不辍ꎬ 持之以恒ꎮ 儒家一贯倡导持之以恒的
学习态度ꎬ 孔子: “ 辟如平地ꎬ 虽覆一篑ꎬ 进ꎬ 吾往也ꎮ” 孟子: “ 有为者辟如掘
井ꎬ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ꎬ 犹为弃井也ꎮ” 荀子: “ 锲而舍之ꎬ 朽木不折ꎻ 锲而不
舍ꎬ 金石可镂ꎮ” “ 天才在于勤奋ꎬ 知识在于积累ꎮ” 知识的习得需要持之以恒地
点滴积累ꎬ 需要具有 “ 积沙成塔、 集腋成裘” 的精神ꎮ
( 六) 互助合作
“ 独学而无友ꎬ 则孤陋而寡闻” ꎮ 学习者如果不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ꎬ 自我
封闭ꎬ 就会学识浅陋ꎬ 见闻局狭ꎮ “ 吾生也有涯ꎬ 而知也无涯” ꎮ 事实上ꎬ 在学
习上靠个人的精力和才力是远远不济的ꎬ 如果众多的学习者勤于进行相互之间的
切磋砥砺ꎬ 则可形成学习上的互助共勉、 携手并进、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的生动
局面ꎮ 孔子非常重视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ꎬ 提出了 “ 以友辅仁” 、 “ 德不孤、 必
有邻”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的主张ꎬ 而 “ 有朋自远方来ꎬ 不亦乐乎” ꎬ 则道出了
学习上互助合作的真正意蕴ꎮ “ 相观而善之谓摩” ꎮ 这就主张学习者相互之间应
相互观摩、 积极交流、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ꎮ
« 学记» 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ꎬ 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ꎬ 既要扩大知
识领域ꎬ 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ꎮ 阐述 “ 教” 与 “ 学” 的
辩证关系ꎬ 从而得出 “ 教学相长” 的正确结论ꎮ « 学记» 重视启发式教学ꎬ 重视
教学的循序渐进ꎬ 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ꎬ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ꎮ 重视
274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因材施教ꎮ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 才质的美恶ꎬ 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ꎮ 主


张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ꎬ 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
原则ꎬ 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发生前ꎬ 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ꎮ 并指出在学习
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ꎮ « 学记» 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ꎬ 提出严师和尊师
的思想ꎮ
«学记» 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ꎮ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
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ꎬ 教学原则与方法ꎬ 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ꎬ 对中国教
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ꎬ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ꎬ 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ꎮ

第二节 « 学记» 原著导读

1􀆰 原文
发 [1] 虑宪 [2] ꎬ 求善良ꎬ 足以謏闻ꎬ 不足以动众ꎻ 就贤体远ꎬ 足以动众ꎬ 未
足以化民ꎮ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ꎬ 其必由学乎!

注释
[1] 宪: 法令ꎮ 典范ꎮ
[2] 謏 ( xiǎo) : 小ꎮ

译文
打开思路ꎬ 招纳良善ꎬ 可以得到小小的名声ꎬ 但不能打动众人ꎮ 亲近贤人ꎬ
体恤远情ꎬ 可以打动众人ꎬ 但不能化育百姓ꎮ 君子如果要化育百姓ꎬ 形成风气ꎬ
大概一定要通过教与学吧!

评析
本章开宗明义ꎬ 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ꎬ 由 “ 謏闻” 到 “ 动众” ꎬ 由 “ 动众”
到 “ 化民” ꎬ 既推导出教育的目的ꎬ 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ꎮ 从教育的目的来
看ꎬ 教育最终是要 “ 化民” ꎻ 从 “ 化民” 的途径看ꎬ “ 化民” 一定要通过教育ꎮ
开门见山ꎬ 点明题旨ꎮ 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ꎬ 奠定了立论的基础ꎮ

2􀆰 原文
玉不琢ꎬ 不成器ꎻ 人不学ꎬ 不知道 [1] ꎮ 是故古之王者ꎬ 建国君民 [2] ꎬ 教学
275
国学经典导读

为先ꎮ « 兑命» [3] 曰: “ 念终始ꎬ 典于学ꎮ” 其此之谓乎!

注释
[1] 知道: 懂得道理ꎮ
[2] 君民: 做百姓的君主ꎮ 也即治理百姓ꎮ
[3] « 兑命» : “ 兑命” 当为 “ 说命” ꎬ « 尚书» 佚篇名ꎮ

译文
玉不经过雕琢ꎬ 就不会成为玉器ꎻ 人不通过学习ꎬ 就不会明白事理ꎮ 因此古
代的君主立国治民ꎬ 教育便成为首要任务ꎮ « 兑命» 里面说: “ 自始至终ꎬ 常常
想着学习的事情ꎮ”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ꎮ

评析
这一节以玉石作比ꎬ 进一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ꎮ 玉不经过加工ꎬ 不会成为玉
器ꎬ 人不通过学习ꎬ 便不会明白道理ꎮ 正因为学习如此重要ꎬ 古代的君王把教育
作为第一要务ꎮ 通过 « 兑命» 的 “ 念终始ꎬ 典于学” ꎬ 告诫人们要重视学习ꎮ 这
里面其实谈的是学习态度的问题ꎮ

3􀆰 原文
虽有佳肴ꎬ 弗食ꎬ 不知其旨也ꎻ 虽有至道 [1] ꎬ 弗学ꎬ 不知其善也ꎮ 故学然
后知不足ꎬ 教然后知困ꎮ 知不足ꎬ 然后能自反也ꎻ 知困ꎬ 然后能自强也ꎮ 故曰:
教学相长也ꎮ « 兑命» 曰: “ 学学半 [2] ꎮ” 其此之谓乎!

注释
[1] 至道: 高深的学问ꎮ
[2] 学学半: 教与学ꎮ 前一 “ 学” 字即 “ 敩” ( xiào) ꎬ 教导ꎮ

译文
虽有盛馔佳肴ꎬ 但是如果不吃ꎬ 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ꎻ 虽有至理妙道ꎬ 但是
如果不学ꎬ 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ꎮ 所以说ꎬ 学了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ꎬ 教了
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困惑ꎮ 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ꎬ 然后才能反省自己ꎻ 只有知
道了自己的困惑ꎬ 然后才激励自己ꎮ 所以说ꎬ 教与学可以互相促进ꎬ 共同提高ꎮ
276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 兑命» 上说: “ 教是学的一半ꎮ”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ꎮ

评析
« 学记» 中的 “ 学” 包含非常丰富的意义ꎬ 可以是 “ 学习” ꎬ 也可以是 “ 教
导” ꎻ 可以是 “ 学校” ꎬ 也可以是 “ 教育” 等ꎮ 本节主要讲 “ 教” 与 “ 学” 的关
系ꎮ 在论述了 “ 学” 的重要性后ꎬ 接着强调了 “ 教” 的重要性ꎮ 特别突出了二
者相互促进的作用ꎬ 尤其是 “ 教” 对学的促进作用ꎮ 这一点ꎬ 可以成为我们提
倡终身学习的理论基础ꎮ

4􀆰 原文
古之教者ꎬ 家 [1] 有 塾 [2] ꎬ 党 [3] 有 庠ꎬ 术 [4] 有 序ꎬ 国 有 学ꎮ 比 年 [5] 入 学ꎬ
中年 [6] 考校 [7] ꎮ 一年视 [8] 离经辨志ꎬ 三年视敬业乐群ꎬ 五年视博习亲师ꎬ 七年
视论学取友ꎬ 谓之小成ꎻ 九年知类通达ꎬ 强立而不反ꎬ 谓之大成ꎮ 夫然后足以化
民易俗ꎬ 近者说服而远者怀 [9] 之ꎬ 此大学之道也ꎮ 记曰: “ 蛾 [10] 子时术 [11] 之ꎮ”
其此之谓乎!

注释
[1] 家: 家族ꎮ
[2] 塾: 与下文的庠、 序和学ꎬ 皆为学校名称ꎮ
[3] 党: 上古时代ꎬ 五百家为一党ꎮ
[4] 术: 当为 “ 遂” ꎬ 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ꎮ
[5] 比年: 连年ꎮ 比ꎬ 并ꎬ 一个接一个ꎮ
[6] 中年ꎬ 隔年ꎮ
[7] 考校: 考试、 考察ꎮ
[8] 视: 观察、 考察ꎮ
[9] 怀: 归顺、 依附ꎮ
[10] 蛾: 蚂蚁ꎮ
[11] 术: 学习ꎮ

译文
古代的教育ꎬ 每家有塾ꎬ 每党有痒ꎬ 每术有序ꎬ 每国有学ꎮ 每年新生入学ꎬ
隔年进行考试ꎮ 第一年考察能否经文断句ꎬ 辨别志向ꎻ 第三年考察是否敬待学
277
国学经典导读

业ꎬ 乐于合群ꎻ 第五年考察能否广搏学习ꎬ 亲近师长ꎻ 第七年考察如何论述学


问ꎬ 选择朋友ꎮ 考察如果合格ꎬ 叫做小成ꎻ 第九年考察能否举一反三ꎬ 触类旁
通ꎬ 自立自强ꎬ 不违师训ꎮ 如果考察合格ꎬ 叫做大成ꎮ 这样以后才能教化百姓ꎬ
移风易俗ꎬ 近处的人们心悦诚服ꎬ 远方的人们归顺依附ꎬ 这就是大学教育的过
程ꎮ « 记» 上这样说: “ 蚂蚁时时学习衔土之事ꎬ 逐渐积累ꎬ 终成土丘ꎮ” 大概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吧ꎮ

评析
本节阐述大学教育的过程ꎮ 在作者看来ꎬ 想要学有所成ꎬ 关键是要循序渐
进ꎬ 逐步积累ꎬ 这样便会由 “ 小成” 进入 “ 大成” ꎬ 这样才能化民易俗ꎮ 同时ꎬ
从考察制度我们还能看到ꎬ 古人考察的内容非常全面ꎬ 既有文化知识ꎬ 又有人文
素养ꎬ 如能否辨别志向ꎬ 是否敬待学业ꎬ 乐于合群ꎬ 能否亲近师长ꎬ 如何选择朋
友ꎬ 等等ꎬ 都是对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考察ꎮ 对于我们今天疯狂的应试教育ꎬ 应
该有一点救弊纠错的作用ꎮ

5􀆰 原文
大学始教ꎬ 皮弁 [1] 祭菜 [2] ꎬ 示敬道也ꎻ « 宵雅» [3] 肄三ꎬ 官其始也ꎻ 入学鼓
箧 [4] ꎬ 孙 [5] 其业也ꎻ 夏 [6] 楚二物ꎬ 收其威也ꎻ 未卜禘ꎬ 不视学ꎬ 游其志也ꎻ 时
观而弗 语ꎬ 存 其 心 也ꎻ 幼 者 听 而 弗 问ꎬ 学 不 躐 等 也ꎮ 此 七 者ꎬ 教 之 大 伦 也ꎮ
« 记» 曰: “ 凡学ꎬ 官先事ꎬ 士先志ꎮ” 其此之谓乎!

注释
[1] 皮弁 ( biàn) : 古冠名ꎬ 用白色鹿皮制成ꎮ
[2] 祭菜: 释菜礼ꎬ 古代入学时以苹蘩之类祭祀先师ꎮ
[3] « 宵雅» : 即 « 小雅» ꎮ 宵ꎬ 通 “ 小” ꎮ
[4] 箧 ( qiè) : 书箱ꎮ
[5] 孙: 通 “ 逊” ꎬ 敬顺ꎮ
[6] 夏 ( jiǎ) : 苦茶ꎬ 枝条可作刑具ꎮ
[7] 躐 ( liè) : 逾越ꎮ

译文
大学开学的时候ꎬ 天子派人戴着皮弁ꎬ 用苹蘩之菜祭祀先圣先师ꎬ 表示尊师
278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重道ꎮ 学习 « 小雅» 中的 « 鹿鸣» 等三首诗篇ꎬ 鼓励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ꎬ


就要立志做官事上ꎮ 入学的时候ꎬ 击鼓召集学生ꎬ 然后打开书箱ꎬ 教育学生要敬
顺学业ꎮ 用 木、 荆条二物制成的两种教鞭ꎬ 用来体罚违纪的学生ꎬ 以收到威严
的效果ꎮ 如果夏天尚未禘祭、 天子不去学校视察考核ꎬ 目的是让学生精神放松ꎮ
老师常常观察学生的各方面表现ꎬ 但并不事事指教ꎬ 目的是使学生的观点得以保
留ꎮ 年幼的学生要他们认真听讲ꎬ 但并不提问ꎬ 是因为学习要循序渐进ꎬ 不能超
越进度ꎮ 这七条是教育的基本原则ꎮ « 记» 上这样说: “ 大凡教育ꎬ 做官要先学
习办事ꎬ 士人要先树立志向ꎮ”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ꎮ

评析
本节阐述教学的七项基本原则ꎮ 其中除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内容外ꎬ
如体罚违纪学生等ꎬ 大部分内容对我们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ꎬ 有的甚至带有匡
救时弊的作用ꎮ 如尊师重道ꎬ 敬顺学业ꎬ 让学生精神放松ꎬ 让学生的观点得以保
留ꎬ 学习要循序渐进等ꎬ 对于目前应试教育中的机械训练、 题海战术等违背教育
规律的做法ꎬ 人文教育的缺失ꎬ 致使人口的素质偏低等情况ꎬ 确能起到警醒的
作用ꎮ

6􀆰 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ꎬ 教必有正业 [1] ꎬ 退息必有居学 [2] ꎮ 不学操缦 [3] ꎬ 不能安 [4]
弦ꎻ 不学博依 [5] ꎬ 不能安 « 诗» ꎻ 不学杂服 [6] ꎬ 不能安礼ꎻ 不兴其艺ꎬ 不能乐
学ꎮ 故君子之于学也ꎬ 藏 [7] 焉ꎬ 修 [8] 焉ꎬ 息 [9] 焉ꎬ 游 [10] 焉ꎮ 夫然ꎬ 故安其学
而亲其师ꎬ 乐其友而信其道ꎮ 是以虽离师辅 [11] 而不反ꎮ « 兑命» 曰: “ 敬孙务时
敏 [12] ꎬ 阙修乃来 [13] ꎮ” 其此之谓乎!

注释
[1] 正业: 正常科目ꎻ 一指先王正典ꎬ 而非诸子百家ꎮ
[2] 居学: 居家休息时所学的内容ꎮ
[3] 操缦: 操ꎬ 琴瑟曲名ꎮ 缦ꎬ 即 “ 引” ꎬ 词曲中有 “ 慢” 的便是ꎮ
[4] 安: 熟习而不劳ꎮ
[5] 博依: 广博的譬喻ꎮ 依ꎬ 譬喻ꎮ
[6] 杂服: 冕服皮弁之类ꎬ 即各种礼服ꎮ
[7] 藏ꎬ 存于内心ꎮ
279
国学经典导读

[8] 修: 现于行动ꎮ
[9] 息: 休息时不忘ꎮ
[10] 游: 游玩时不忘ꎮ
[11] 辅: 指朋友ꎮ
[12] 时敏: 无时不敏ꎬ 就是不停息的意思ꎮ
[13] 来: 有所成就ꎮ

译文
大学教育要因时施教ꎬ 教学内容一定是先王正典ꎮ 放学休息时一定要有居家
休息所学的内容ꎮ 如不学 « 操» « 缦» 这样的曲子ꎬ 就不会弹琴ꎻ 不学各种各样
的譬喻ꎬ 就不会读 « 诗» ꎻ 不学各种礼服的使用ꎬ 就不会行礼ꎻ 不学会学习的各
种方法技能ꎬ 就不会喜欢学习ꎮ 所以君子对于学习ꎬ 要积累ꎬ 要修炼ꎬ 休息时要
思索ꎬ 游乐时要玩味ꎮ 只有这样ꎬ 才能安心学习而亲近师长ꎬ 喜爱同学而相信真
知ꎮ 因而即使离开师长同学ꎬ 也不会背离真理ꎮ « 兑命» 上说: “ 恭敬谦逊ꎬ 努
力进取ꎬ 修行便会成功ꎮ”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ꎮ

评析
本节主要从学的角度论述学习的基本内容ꎮ 除了正式的课程ꎬ 即先王正典之
外ꎬ 还有许多课外的学习内容ꎬ 如音乐、 譬喻、 礼服、 学习的方法技能等ꎮ 这些
内容ꎬ 对正式课程的学习可以起到补充促进作用ꎮ 特别是这些丰富的课外内容ꎬ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ꎬ 提高学习成绩ꎬ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爱好ꎬ 形成
健全的人格ꎮ 和今天的应试教育一味强调知识性学习相比ꎬ 可以看出ꎬ 古人的教
育思想非常成熟ꎮ

7􀆰 原文
今之教者ꎬ 呻 [1] 其占毕 [2] ꎬ 多其讯 [3] ꎬ 言 及 于 数 [4] ꎬ 进 [5] 而 不 顾 其 安ꎬ
使人不由其诚ꎬ 教人不尽其材ꎬ 其施之也悖ꎬ 其求之也佛 [6] ꎮ 夫然ꎬ 故隐 [7] 其
学而疾其师ꎬ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ꎬ 虽终其业ꎬ 其去之必速ꎬ 教之不刑 [8] ꎬ 其
此之由乎!

注释
[1] 呻: 吟读ꎮ
280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2] 占毕: 指简册ꎬ 即书本ꎮ


[3] 讯: 问难ꎮ
[4] 言及于数: 说到一些形名度数ꎮ
[5] 进: 加快进度ꎮ
[6] 佛: 通 “ 拂 “ ꎬ 违背ꎮ
[7] 隐: 忧患ꎬ 痛苦ꎮ
[8] 刑: 成功ꎮ

译文
当今的老师ꎬ 自己本来不通ꎬ 只好照本宣科ꎬ 并且多找一些难题来提问学
生ꎬ 以掩饰自己的无知ꎻ 大谈很多名物制度方面的问题ꎬ 说了很多ꎬ 却不顾学生
是否能够理解ꎮ 教学没有诚意ꎬ 教人不能因材施教ꎮ 他们的施教违背常理ꎬ 对学
生的要求也乖戾不通ꎮ 因为这样ꎬ 所以作为学生厌恶学习而且痛恨老师ꎬ 对学习
上的困难觉得苦恼ꎬ 并且不知学习有什么益处ꎬ 即使勉强完成了学业ꎬ 也必然很
快就忘记了所学的东西ꎮ 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ꎬ 大概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吧ꎮ

评析
本节从老师的角度ꎬ 谈了大学教育中所存在的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ꎮ 主要表
现为不学无术、 自欺欺人、 态度恶劣等几个方面ꎮ 教师素质不高致使学生产生厌
学情绪ꎬ 教学效果极差ꎮ 最终的结果是大学教育的失败ꎮ 放眼今日的中国高校ꎬ
这样不学无术、 误人子弟者比比皆是ꎬ 难怪中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了ꎮ

8􀆰 原文
大学之法ꎬ 禁于未发之谓豫 [1] ꎬ 当其可 [2] 之谓时 [3] ꎬ 不陵 [4] 节而施之为
孙ꎬ 相观而善之谓摩 [5] ꎮ 此四者ꎬ 教之所由兴也ꎮ

注释
[1] 豫: 预防ꎮ
[2] 可: 可以受教的时候ꎮ
[3] 时: 合乎时宜ꎮ
[4] 陵: 超越ꎮ
[5] 摩: 观摩ꎬ 互相切磋ꎮ
281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大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是ꎬ 在学生的错误思想还没有产生以前就加以禁止ꎬ 这
叫做提前预防ꎻ 在学生正好可以接受教育的时候加以教育ꎬ 这就叫做适时而教ꎻ
按照正常进度ꎬ 不跨越阶段进行教育ꎬ 这就叫循序而教ꎻ 叫学生相互观摩ꎬ 取长
补短ꎬ 各有获益叫相互切磋ꎬ 这四种方法ꎬ 是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ꎮ

评析
本节论述大学教育成功的原因ꎮ 这种原因就是科学的教育方法ꎮ 如提前预
防ꎬ 就可以防患于未然ꎬ 大大降低教育成本ꎮ 若等各种不良念头已经产生ꎬ 各种
不良习惯已经养成ꎬ 再去兴师动众做说服教育工作ꎬ 收效甚微ꎮ 再比如适时教
育ꎬ 告诉我们要把握教育的时机ꎬ 循序渐进ꎬ 告诉我们不要违背教育的规律ꎻ 互
相观摩ꎬ 告诉我们要运用合作的学习方式等ꎬ 都是医治我们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顽
疾的良药ꎮ

9􀆰 原文
发然后禁ꎬ 则扞格 [1] 而不胜ꎻ 时过然后学ꎬ 则勤苦而难成ꎻ 杂施而不孙ꎬ
则坏乱 [2] 而不脩 [3] ꎻ 独学而无友ꎬ 则孤陋而寡闻ꎻ 燕朋 [4] 逆其师ꎬ 燕僻废其
学ꎮ 此六者ꎬ 教之所由废也ꎮ

注释
[1] 扞 ( hàn) 格: 抵触ꎮ
[2] 坏乱: 惑乱ꎮ
[3] 脩: 通 “ 修” ꎬ 治ꎬ 指学得好ꎮ
[4] 燕朋: 对朋友不尊重ꎮ 燕ꎬ 亵渎ꎮ

译文
错误的思想已经产生ꎬ 然后才加以禁止ꎬ 就会相互抵触而无法纠正ꎻ 学习的
最好时机已经过去ꎬ 然后才开始学习ꎬ 就会非常辛苦而难有所成ꎮ 杂乱无章地施
教而不循序渐进ꎬ 就会迷乱而学不好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ꎬ 就会孤陋而寡闻ꎻ
轻慢地对待朋友ꎬ 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训ꎻ 不重视譬喻之教ꎬ 就会荒废学业ꎮ 这六
种错误的做法ꎬ 就是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啊ꎮ
282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评析
本节阐述大学教育失败的原因ꎮ 从现代教育学、 心理学的角度来看ꎬ 上述六
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ꎮ 错误的念头一旦产生ꎬ 如果要消除ꎬ 非常困难ꎬ 因为人有
先入为主的心理ꎻ 学习的黄金年龄一旦过去ꎬ 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ꎬ 因为幼
年正是接受新知识、 新事物的大好年华ꎬ 过了这个阶段ꎬ 接受能力就大为下降ꎻ
如果随心所欲而不循序渐进ꎬ 就会使知识缺乏联系ꎬ 没有系统性ꎬ 即使再努力ꎬ
也不会学好ꎮ 因为没有系统的知识就像一盘散沙ꎮ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ꎬ 闭门造
车ꎬ 必然故步自封ꎬ 孤陋寡闻ꎮ 轻慢地对待朋友ꎬ 必然违背老师的教训ꎻ 不重视
老师的教学方法ꎬ 必然学业难成ꎮ 所有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教学ꎬ 依然有着
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ꎮ

10􀆰 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ꎬ 又知教之所由废ꎬ 然后可以为人师也ꎮ 故君子之教ꎬ
喻也ꎬ 道 [1] 而弗牵 [2] ꎬ 强 [3] 而弗抑 [4] ꎬ 开 [5] 而弗达 [6] ꎮ 道而弗牵则和 [7] ꎬ 强
而弗抑则易 [8] ꎬ 开而弗达则思 [9] ꎬ 和易以思ꎬ 可谓善喻矣ꎮ

注释
[1] 道: 导ꎬ 引导ꎮ
[2] 牵: 指强迫对方听自己的ꎮ
[3] 强: 勉励ꎮ
[4] 抑: 压制ꎮ
[5] 开: 启发ꎮ
[6] 达: 完全说出来ꎮ
[7] 和: 亲和ꎮ
[8] 易: 容易学进去ꎮ
[9] 恩: 善于深思ꎮ

译文
君子既要知道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ꎬ 同时也要知道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原
因ꎬ 然后才可以为人师ꎮ 所以君子的教育不过是使人明白事理而已ꎮ 引导而不牵
强ꎬ 勉励而不压制ꎬ 启发而不说透ꎮ 引导而不牵强ꎬ 师生之间就会融洽ꎻ 勉励而
283
国学经典导读

不压制ꎬ 学生就容易领会ꎻ 启发而不说透ꎬ 学生就会善于思考ꎮ 如果能够做到师


生关系融洽ꎬ 学生容易领会老师的意思ꎬ 并且善于思考ꎬ 就可以说老师善于使学
生明白事理了ꎮ

评析
本节在概括上述两节的基础上ꎬ 论述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要知道教育成功和
失败的原因ꎮ 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教师的教学是使人明白事理ꎬ 理解老师所讲的内
容ꎮ 而要做到使学生明白事理ꎬ 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ꎬ 就要做到 “ 导而弗牵ꎬ
强而弗抑ꎬ 开而弗达” 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儒家教育思想中闪耀着民主精
神的光辉、 人文精神的光辉、 科学精神的光辉ꎮ « 论语» 中ꎬ 孔子与弟子们亦师
亦友ꎬ 切磋多于说教ꎮ 弟子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ꎬ 子路甚至顶撞孔子ꎬ 孔子
并不以为忤ꎬ 而且孔子也不止一次地承认自己错了ꎮ 只是到了宋明理学的时代ꎬ
师生关系才变得僵化起来ꎬ 那是后话ꎮ

11􀆰 原文
学者 [1] 有 四 失ꎬ 教 者 必 知 之ꎮ 人 之 学 也ꎬ 或 失 则 多ꎬ 或 失 则 寡ꎬ 或 失 则
易 [2] ꎬ 或失则止 [3] ꎮ 此四者ꎬ 心之莫同也ꎮ 知其心ꎬ 然后能救其失也ꎬ 教也者ꎬ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ꎮ

注释
[1] 学者: 学习的人ꎮ 跟今天 “ 学者” 的含义不同ꎮ
[2] 易: 指自己不深思而过于好问ꎮ
[3] 止: 指自己一味思索而不问ꎮ

译文
学生一般有四种过失ꎬ 老师一定要知道ꎮ 学生学习ꎬ 有的人失于所学过多ꎬ
有的人失于所学太少ꎻ 所有的人失于过于好问ꎬ 有的人失于很少发问ꎮ 这四种情
况ꎬ 心理状态是不同的ꎮ 只有了解了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心理ꎬ 然后才能挽救过
失ꎮ 所以说ꎬ 所谓 “ 教” ꎬ 就是使优点得到发扬而使缺点得到改正而已ꎮ

评析
本节阐述作为老师必须了解学生常犯的四种错误ꎬ 并且要了解这四种错误产
284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生的心理基础ꎬ 才能对症下药ꎬ 改正错误ꎮ 在上古时代ꎮ 我们的祖先ꎬ 已经认识


到在教学中要运用心理学ꎬ 足见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前瞻性ꎮ 可惜在以后的岁月
中ꎬ 这一思想得不到应有的发展ꎬ 致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落后于人ꎮ 时至今日ꎬ 在
发达国家ꎬ 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已非常普遍ꎬ 而在我们中国ꎬ 有几多教师能在教学
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

12􀆰 原文
善歌者ꎬ 使人继 [1] 其声 [2] ꎻ 善教者ꎬ 使人继其志 [3] ꎮ 其言也约 [4] 而达 [5] ꎬ
微 [6] 而臧 [7] ꎬ 罕譬而喻 [8] ꎬ 可谓继志矣ꎮ

注释
[1] 继: 跟着ꎮ
[2] 声: 歌声ꎮ
[3] 志: 观点ꎮ
[4] 约: 简约ꎮ
[5] 达: 通达ꎮ
[6] 微: 含蓄ꎮ
[7] 臧: 美好ꎮ
[8] 喻: 使人明白ꎮ

译文
善于歌唱的人ꎬ 能够使人模仿他的歌声歌唱ꎻ 善于教学的人ꎬ 能够使人接受
他的观点ꎮ 他们的语言简约而通达ꎬ 含蓄而美妙ꎬ 少用譬喻而使人明白道理ꎬ 可
以说善于使人接受他们的观点了ꎮ

评析
本节以唱歌作比ꎬ 论述善于教学的老师的教学特点ꎮ 善于教学的老师ꎬ 能够
使人在不知不觉间接受自己的教育ꎬ 就好像善于歌唱的人ꎬ 使人情不自禁地想模
仿他的歌唱ꎮ 这样的老师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ꎬ 其实只有一点ꎬ 那就是
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ꎬ 吸引学生ꎬ 也就是生动ꎮ 而要生动ꎬ 老师的语言就要简约
而通达ꎬ 含蓄而美好ꎬ 少用譬喻而使人明白道理ꎬ 使人如沐春风ꎬ 不知不觉间ꎬ
受其感化ꎮ 可惜在当今的时代ꎬ 这样的老师很难见到了ꎮ
285
国学经典导读

13􀆰 原文
君子知至学 [1] 之难易ꎬ 而知其美恶ꎬ 然后能博喻 [2] 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ꎻ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ꎻ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ꎮ 故师也者ꎬ 所以学为君也ꎮ 是故择师不
可不慎也ꎮ 记曰: “ 三王四代 [3] 唯其师ꎮ” 此之谓也ꎮ

注释
[1] 至学: 进入学问之境ꎮ
[2] 博喻: 广泛晓谕ꎮ
[3] 三王四代: 夏、 商、 周为三王ꎬ 加上虞为四代ꎮ

译文
君子只有知道进入学问之境的深浅难易ꎬ 也了解学生资质的高低优劣ꎬ 然后
才能使学生广泛地明白事理ꎻ 能够使学生广泛地明白事理ꎬ 然后才能为人师ꎻ 能
够为人师ꎬ 然后才能为官ꎻ 能够为官ꎬ 然后才能为国之君ꎮ 所以ꎬ 老师ꎬ 是靠他
学习如何做国君的ꎮ 因此ꎬ 选择老师不能不慎重啊! « 记» 上这样说: “ 三王四
代虽然都是圣人ꎬ 但关键在于选择老师ꎮ”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ꎮ

评析
本节从政治的角度ꎬ 以从远而近的方式ꎬ 论述了老师的重要性ꎮ 我们都知道
“ 传道授业解惑的” 的道理ꎬ 在这里ꎬ 老师除了传道授业之外ꎬ 还要靠他学习如
何为官为君ꎬ 从而和政治生活联系起来ꎬ 和安邦定国联系起来ꎬ 地位不可谓不
高ꎬ 关系不可谓不大ꎮ 因此ꎬ 选择老师就成了头等大事ꎮ

14􀆰 原文
凡学之道ꎬ 严 [1] 师为难ꎮ 师严然后道尊ꎬ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ꎮ 是故君之所
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 [2] 则弗臣也ꎬ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ꎮ 大学 之 礼ꎬ 虽
诏 [3] 于天子ꎬ 无北面 [4] ꎬ 所以尊师也ꎮ

注释
[1] 严: 尊敬ꎮ
[2] 尸: 在祭祀中充当被祭神灵ꎮ
[3] 诏: 告ꎮ
286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4] 北面: 面向北ꎮ 古代帝王面南君临天下ꎬ 臣民面北表示臣服ꎮ

译文
大凡求学之道ꎬ 能够做到尊重老师很难ꎮ 老师受到尊重以后知识才能得到重
视ꎬ 知识得到重视以后人们才会知道看重学习ꎮ 因此ꎬ 国君不把他的臣子当臣子
看待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当臣子扮成祭祀中的神灵的时候ꎬ 就不把他当臣子看
待ꎻ 一种是当臣子担任国君的老师的时候ꎬ 就不把他当臣子看待ꎮ 按照大学的礼
仪ꎬ 就是向给天子授课ꎬ 老师也不面向北边ꎮ 之所以这样做ꎬ 是为了以这样的方
式尊重老师ꎮ

评析
本节阐述尊师重道的道理ꎮ 纵观几千年的封建社会ꎬ 教师的地位非常高ꎬ 所
谓的 “ 师道尊严” “ 一日为师ꎬ 终身为父” “ 天地君亲师” 等等无不说明教师在
封建社会的崇高地位ꎮ 因为尊师是教育的基础ꎬ 尊师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前
提ꎬ “ 师严然后道尊ꎬ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ꎬ 所以在过去的几千年间ꎬ 教师一直
受到社会的尊重ꎬ 就连天子也不例外ꎮ 社会发展到今天ꎬ 教师越来越成为一种职
业ꎬ 早已失去昔日的荣耀ꎮ

15􀆰 原文
善学者ꎬ 师逸而功倍ꎬ 又从而庸 [1] 之ꎻ 不善学者ꎬ 师勤 [2] 而功半ꎬ 又从而
怨之ꎮ 善问者ꎬ 如攻坚木ꎬ 先其易者ꎬ 后其节目ꎬ 及其久也ꎬ 相说 [3] 以解ꎻ 不
善问者反此ꎮ 善待问者ꎬ 如撞钟ꎬ 扣之以小者则小鸣ꎬ 扣之以大者则大鸣ꎬ 待其
从容ꎬ 然后尽其声ꎻ 不善答问者反此ꎮ 此皆进学之道也ꎮ

注释
[1] 庸: 功ꎮ 此处用作动词ꎬ 归功ꎮ
[2] 勤: 辛苦ꎮ
[3] 说: 通 “ 脱” ꎬ 脱落ꎮ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ꎬ 老师安逸且功效加倍ꎬ 又从而归功于老师ꎻ 不善于学习的
人ꎬ 老师辛苦而功效减半ꎬ 又从而怨恨老师ꎮ 善于请教的人ꎬ 如同破开坚硬的木
287
国学经典导读

头ꎬ 先砍容易劈开的地方ꎬ 然后再砍有节疤的地方ꎬ 时间一久ꎬ 自然脱落分解ꎬ 不


善于请教的人与此相反ꎮ 善于回答请教的人如同撞钟ꎬ 用小的东西撞钟ꎬ 就发出小
的声音ꎻ 用大的东西撞钟ꎬ 就发生大的声音ꎻ 等到撞钟越来越慢的时候ꎬ 钟声便越
来越小ꎬ 直至消失ꎮ 不善于回答请教的人与此相反ꎮ 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ꎮ

评析
本节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ꎬ 并且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加
以阐述ꎮ 作为学生ꎬ 善于学习就会功效加倍ꎬ 否则功效减半ꎮ 是否善于学习ꎬ 结
果大不相同ꎮ 另外ꎬ 善于请教ꎬ 就能解决问题ꎻ 不会请教ꎬ 什么问题也解决不
了ꎮ 可见会不会提出问题ꎬ 能不能提出有见地的问题ꎬ 也会影响治学的效果ꎮ 作
为老师善不善于回答请教也极其重要ꎮ 善于回答学生请教的老师ꎬ 针对学生提出
的问题ꎬ 非常明确地进行回答ꎬ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ꎻ 不会回答请教的老师ꎬ 答非
所问ꎬ 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ꎮ 可见ꎬ 学习要靠师生两方面共同努力ꎬ 互相配合ꎬ
才能有所成就ꎮ

16􀆰 原文
记问 [1] 之学ꎬ 不足以为人师ꎮ 必也其听语乎! 力不能问ꎬ 然后语之ꎻ 语之
而不知ꎬ 虽舍 [2] 之可也ꎮ

注释
[1] 记问: 预先记诵一疑难问题ꎬ 然后把答案教给学生ꎮ
[2] 舍: 放弃ꎮ

译文
预先记诵一疑难问题ꎬ 然后把答案背诵下来给学生讲课ꎬ 这样的人不能为人
之师ꎮ 如果一定要告诉学生那些疑难问题的答案ꎬ 也要等到学生提出那些疑难问题ꎮ
如果学生的能力还不能提出这些疑难问题ꎬ 那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些问题ꎮ 如果告诉了
学生这些疑难问题的答案ꎬ 学生还不能理解ꎬ 就是放弃讲授这些问题也是可以的ꎮ

评析
本节论述教师的基本素养ꎬ 那就是 “ 记问之学ꎬ 不可以为人师” ꎬ 即作为老
师ꎬ 必须有非常丰富的知识ꎬ 在课堂上能从容自如ꎬ 左右逢源ꎬ 而不能提前准备
288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几个问题ꎬ 记住答案ꎬ 到了课堂上ꎬ 先给学生提出那几个准备好的疑难问题ꎬ 显


示自己的高深莫测ꎬ 然后讲出答案ꎬ 显示自己知识的渊博ꎮ 这样的教师纯属误人
子弟ꎬ 可惜这样的教师如今大有人在ꎮ

17􀆰 原文
良冶 [1] 之子ꎬ 必学为裘ꎻ 良弓 [2] 之子ꎬ 必学为箕ꎻ 始驾马者反之ꎬ 车在马
前ꎮ 君子察于此三者ꎬ 可以有志于学矣ꎮ

注释
[1] 冶: 冶炼ꎬ 铸造ꎮ 此处指冶炼金属的工匠ꎮ
[2] 弓: 此处指制作弓箭的工匠ꎮ

译文
优秀的冶工之子ꎬ 一定要学缝制皮衣ꎻ 优秀的弓人之子ꎬ 一定要学习制作箕
畚ꎮ 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与此相反ꎬ 车子在小马之前ꎬ 小马跟在车子之后ꎮ 君子
如果把这三种情况前因后果弄明白的话ꎬ 就可以有志于学习了ꎮ

评析
本节以比喻的方式ꎬ 论述学习必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ꎬ 理性认识必须以
感性认识为基础ꎬ 只有了解了这一点ꎬ 才能有志于学习ꎮ 冶工的儿子要学好冶
炼ꎬ 必须从学习制作皮裘开始ꎬ 掌握基本的连接补缀知识ꎬ 才能学好制作金属器
皿ꎻ 弓人的儿子要学好制作弓箭ꎬ 必须从学习制作箕畚开始ꎬ 才能学好制作弓
箭ꎮ 学习驾车的小马ꎬ 要跟在马车的后边ꎬ 观摩熟习ꎬ 才能学会如何驾车ꎮ 可见
学习之前的准备ꎬ 打下一定的基础是极其重要的ꎮ

18􀆰 原文
古之学者ꎬ 比物丑 [1] 类ꎮ 鼓无当 [2] 于五声ꎬ 五声 [3] 弗得不和ꎮ 水无当于五
色ꎬ 五色 [4] 弗得不章ꎮ 学无当于五官 [5] ꎬ 五官弗得不治ꎮ 师无当于五服 [6] ꎬ 五
服弗得不亲ꎮ

注释
[1] 丑: 俦、 类ꎮ 此处用作动词ꎬ 指汇为一类ꎬ 加以归类ꎮ
289
国学经典导读

[2] 当: 在􀆺􀆺之列ꎮ
[3] 五声: 宫、 商、 角、 徵ꎮ 羽ꎮ
[4] 五色: 青、 赤、 白、 黑、 黄ꎮ
[5] 五官: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士、 司寇ꎮ
[6] 五服: 斩衰、 齐衰、 大功、 小功、 缌麻ꎮ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ꎬ 能够比并事物ꎬ 加以归类ꎮ 鼓不在五声之列ꎬ 但是五声没有
鼓的协调就不能和谐ꎻ 水不在五色之列ꎬ 但是五色没有水的调和就不能显现ꎻ 学
习不在五官之列ꎬ 五官没有通过学习就不能把事情办好ꎻ 老师不在五服之列ꎬ 五
服之内的亲属没有老师的教导就不知亲近ꎮ

评析
本节阐述 “ 比物丑类” 的重要性ꎮ 学习不仅要有感性认识ꎬ 更要有理性认
识ꎮ 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ꎬ 要具有比较、 分析、 综合、 抽象的能力ꎬ 这
样才能举一反三ꎬ 融会贯通ꎮ 如鼓声与五音似乎关系不大ꎬ 如五音没有鼓声的协
调ꎬ 就不会形成和谐优美的音乐ꎬ 从这一意义上讲ꎬ 鼓声与五音就有了非常密切
的关系ꎮ

19􀆰 原文
君子曰: “ 大德 [1] 不官ꎬ 大道 [2] 不器ꎬ 大信 [3] 不约ꎬ 大时 [4] 不齐ꎮ” 察于
此四者ꎬ 可以有志于学矣ꎮ

注释
[1] 大德: 最高的道德ꎮ
[2] 大道: 最高的学问ꎮ
[3] 大信: 最高的诚信ꎮ
[4] 大时: 最好的天时ꎮ

译文
君子说: “ 最高的道德不局限于任何一官ꎬ 最深的学问不拘泥于任何器用ꎬ
最大的诚信不需要订立盟约ꎬ 最好的天时四季并不一致ꎮ 对于这四种情况搞清楚
290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

了ꎬ 就可以有志于学习了ꎮ

评析
本节论述为学的最高境界ꎮ 古人治学ꎬ 超越了具体的事物ꎬ 追求的是事物的
本质ꎮ 也就是探求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最本原的道ꎮ

20􀆰 原文
三王之祭川 [1] 也ꎮ 皆先河而后海ꎻ 或源 [2] 也ꎬ 或委 [3] 也ꎮ 此之谓务本ꎮ

注释
[1] 川: 河流ꎮ
[2] 源: 源头ꎮ
[3] 委: 水流汇聚ꎮ

译文
夏商周三代之王祭祀河流的时候ꎬ 都是先祭祀黄河ꎬ 后祭祀大海ꎬ 一个是河
流的源头ꎬ 一个是河水的汇聚之处ꎮ 这就叫做努力追求根本ꎮ

评析
读书治学应力求根本ꎬ 不追求枝末ꎮ 那么读书治学的根本是什么呢? 作者以
黄河大海作比喻ꎬ 参求儒家的治学标准ꎬ 不难理解ꎬ 读书治学的终极目的是如何
做人ꎮ 当今的应试教育ꎬ 只知教书ꎬ 不知育人ꎬ 致使人口素质越来越低ꎬ 从而引
发了许多社会问题ꎬ 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291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 « 孝经» 的成书时代、 书名由来ꎬ « 孝经»
今古文、 郑注、 孔传ꎬ « 孝经» 版本流传及源流ꎮ
2􀆰 了解 « 孝经» 在历史上的影响ꎬ 理解 « 孝经» 的
思想内容ꎮ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 孝经» 及相关问题

一、 « 孝经» 的思想
« 孝经» 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ꎮ 相传是孔子
向曾子讲述孝道所著ꎬ 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
会ꎮ 清代纪昀在 « 四库全书总目» 中指出ꎬ 该书是孔子
“ 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ꎬ 成书于秦汉之际ꎮ 自西汉至魏晋
南北朝ꎬ 注解者多至百家ꎬ 至唐李隆基为之御注ꎬ 宋代邢
昺为之作疏ꎮ
全书共分十八章ꎬ 以孝为中心ꎬ 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
293
国学经典导读

家的伦理思想ꎮ 它肯定 “ 孝” 是上天所定的规范ꎬ “ 夫孝ꎬ 天之经也ꎬ 地之义


也ꎬ 人之行也ꎮ” 书中指出ꎬ 孝是诸德之本ꎬ “ 人之行ꎬ 莫大于孝” ꎬ 国君可以用
孝治理国家ꎬ 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ꎬ 保持爵禄ꎮ « 孝经» 在中国伦理思想中ꎬ
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ꎬ 认为 “ 忠” 是 “ 孝” 的发展和扩大ꎬ 并把 “ 孝”
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ꎬ 认为 “ 孝悌之至” 就能够 “ 通于神明ꎬ 光于四海ꎬ
无所不通” ꎮ
« 孝经» 对实行 “ 孝” 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ꎮ 它主张把
“ 孝” 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ꎬ “ 身体发肤ꎬ 受之父母ꎬ 不敢毁伤” ꎬ 是孝之
始ꎻ “ 立身行道ꎬ 扬名于后世ꎬ 以显父母” ꎬ 是孝之终ꎮ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
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ꎬ 主张 “ 孝” 要 “ 始于事亲ꎬ 中于事君ꎬ 终于
立身” ꎬ 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ꎬ 提出 “ 孝” 的具体要求: “ 居则致
其敬ꎬ 养则致其乐ꎬ 病则致其忧ꎬ 丧则致其哀ꎬ 祭则致其严” ꎮ 该书还根据不同
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 “ 孝” 的不同内容: 天子之 “ 孝” 要求 “ 爱敬尽于事亲ꎬ
而德教加于百姓ꎬ 刑于四海” ꎻ 诸侯之 “ 孝” 要求 “ 在上不骄ꎬ 高而不危ꎬ 制节
谨度ꎬ 满而不溢” ꎻ 卿大夫之 “ 孝” 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ꎬ “ 非法不言ꎬ 非道
不行ꎬ 口无择言ꎬ 身无择行” ꎻ 士阶层的 “ 孝” 是忠顺事上ꎬ 保禄位ꎬ 守祭祀ꎻ
庶人之 “ 孝” 应 “ 用天之道ꎬ 分地之利ꎬ 谨身节用ꎬ 以养父母” ꎮ
« 孝经» 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ꎬ 认为 “ 五刑之属三千ꎬ 而
罪莫大于不孝” ꎻ 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ꎬ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
秩序ꎮ
« 孝经» 在唐代被尊为经书ꎬ 南宋以后被列为 « 十三经» 之一ꎮ 在长期的封
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 “ 孔子述作ꎬ 垂范将来” 的经典ꎬ 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
起了很大作用ꎮ

二、 « 孝经» 的研究与版本
«孝经注疏» 是 « 十三经注疏» 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经典ꎮ « 孝经» 由战国后
期曾子门人整理成书ꎬ 秦焚书后不行于世ꎮ 汉代初年ꎬ 广开献书之路ꎬ « 孝经»
复出ꎬ 遂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ꎬ 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ꎮ « 汉书􀅰艺文
志» 云: “ « 孝经» 古孔氏一篇ꎬ 二十二章ꎮ” 颜师古 « 注» 曰: “ 刘向云: 古文
字也ꎮ « 庶人章» 分为二也ꎬ « 曾子敢问章» 为三ꎬ 又多一章ꎬ 凡二十二章ꎮ”
« 隋书􀅰经籍志» 云: “ 遭秦焚书ꎬ 为河间人颜芝所藏ꎮ 汉初ꎬ 芝子贞出之ꎬ 凡
十八章ꎬ 而长孙氏、 博士江翁、 少府后仓、 谏议大夫翼奉、 安昌侯张禹ꎬ 皆名其
294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学ꎮ” 刘向校书ꎬ 勘比今古文ꎬ 确定了十八章的今文本ꎮ 今文本有所谓郑玄注ꎬ


古文本则有所谓孔安国传ꎮ 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ꎬ 亲自为 « 孝
经» 作注ꎬ 并命元行冲作疏ꎬ 颁行天下ꎮ 郑、 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ꎮ 到宋代邢
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ꎬ 重新作疏ꎬ 遂成 « 十三经注疏» 中 « 注疏» 之定本ꎮ
由战国至初唐的古本及传抄本现存有: 一是敦煌出土 “ 和平二年康丰国写”
本 « 孝经» 残卷ꎮ “ 和平二年” ꎬ 据考为北魏遗物 ( 公元 461) ꎬ 国家图书馆善本
部藏ꎮ 二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孝章墓出土高昌建昌四年 ( 公元 552) 前写本
« 孝经» 残卷ꎮ 新疆博物馆藏ꎮ 三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早期所抄 « 孝经» 残
卷ꎬ 有数种ꎮ 另有一种日本三千院本———足利本系统的古抄本ꎬ 抄写时间不一ꎬ
且皆在唐后ꎬ 但代表了唐以前失传古文本ꎬ 相当程度上保存了这一阶段古文本的
面貌ꎮ 唐玄宗御注后ꎬ 元有行冲作疏ꎬ 宋又有邢昺的 « 正义» ꎬ 这一系统成为后
世的通行本ꎮ 古文本方面ꎬ 有司马光的 « 古文孝经指解» ꎮ 其后范祖禹的 « 古文
孝经说» ꎬ 明初项熏的 « 孝经述注» ꎬ 皆据此本ꎮ 明末到清初ꎬ « 孝经» 注本ꎬ 不
可胜数ꎮ 其特点是ꎬ 汇解汇校较多ꎬ 各种质疑、 释疑及论辩类著述较多ꎮ « 四库
全书总目» 说: “ « 孝经» 文义显明ꎬ 篇帙简少ꎬ 注释最易成书ꎬ 然陈陈相因ꎬ
亦由于此ꎮ”
现在流行的版本有ꎬ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 « 孝经注疏» 整理本ꎬ 是以明代泰
定本为底本ꎬ 参校吸纳了清阮元本等的整理校勘成果ꎬ 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ꎬ 并
加了标点ꎮ 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ꎬ 供读者研究ꎮ 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 « 注疏»
研究多年ꎬ 颇有心得ꎬ 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ꎮ 此整理本是 « 孝经» 中比较
好的版本ꎮ 还有中华书局出版的胡平生译注的 « 孝经译注» 本ꎬ 亦为善本ꎮ
近人研究 « 孝经» 有特色的有徐景贤的 « 孝经之研究» 、 王正己的 « 孝经今
考» 、 蔡汝堃的 « 孝经通考» ꎮ 在近代研究中ꎬ 以日本学者林秀一的博士论文
« 关于 ‹ 孝经述议› 复原的研究» (1953 年求知堂出版) 贡献最大ꎮ

第二节 « 孝经» 原著导读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ꎬ 曾子侍ꎮ 子曰: “ 先王有至德要道ꎬ 以顺天下ꎬ 民用和睦ꎬ 上下无
295
国学经典导读

怨ꎮ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 [1] 曰: “ 参不敏 [2] ꎬ 何足以知之?” 子曰: “ 夫孝ꎬ 德


之本也ꎬ 教之所由生也ꎮ 复坐ꎬ 吾语汝ꎮ 身体发肤ꎬ 受之父母ꎬ 不敢毁伤ꎬ 孝之
始也ꎮ 立身行道ꎬ 扬名于后世ꎬ 以显父母ꎬ 孝之终也ꎮ 夫孝ꎬ 始于事亲ꎬ 中于事
君ꎬ 终于立身ꎮ « 大雅» [3] 云: ‘ 无念尔祖ꎬ 聿修厥德ꎮ’ ”

注释
[1] 避席: 古代的一种礼节ꎮ 古人席地而坐ꎬ 在回答尊长提问、 或对尊长
的施礼进行回礼的时候ꎬ 要起身离开自己的席位ꎬ 以示对对方的礼貌和尊敬ꎮ
[2] 不敏: 自谦之辞ꎬ 不才、 无能之意ꎮ
[3] « 大雅» : « 诗经􀅰大雅􀅰文王» ꎮ

译文
仲尼安坐ꎬ 曾子相陪ꎮ 孔子说道: “ 从前的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和至关重
要的道理ꎬ 用它来教育天下的人们ꎬ 人们便会和睦相处ꎬ 上下之间没有仇怨ꎮ 你
知道吗?” 曾子离席起身ꎬ 答道: “ 弟子不才ꎬ 怎能知道这种高深的大道呢?” 孔
子说: “ 孝道ꎬ 是一切道德的根本ꎬ 教育的根源ꎮ 回来坐下ꎬ 我告诉你这种大
道ꎮ 人的身躯、 四肢、 头发、 皮肤ꎬ 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ꎬ 不敢毁坏伤害ꎬ 这
是孝道的开端ꎮ 建功立业ꎬ 依天行事ꎬ 让名声流传到后世ꎬ 来光耀父母ꎬ 这是孝
道的终点ꎮ 孝道ꎬ 开始显现于奉养父母ꎬ 进而体现于侍奉君王ꎬ 最后表现于立身
行事ꎮ « 诗经􀅰大雅􀅰文王» 一诗这样写道: “ 怎么能不追念你的祖先呢? 要努
力修行他的伟大的美德ꎮ”

评析
本章题为 “ 开宗明义” ꎬ 揭示了孝的宗旨和根本ꎬ 阐述了孝道的内容及实行
孝道的社会意义ꎬ 最后指出实行孝道的途径ꎮ 可以说ꎬ 这一章是全书的大纲ꎮ 其
中所阐述的观点ꎬ 对于我们发扬传统美德、 改变社会风气、 构建和谐社会ꎬ 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ꎮ

天子章第二 [1]

原文
子曰: “ 爱亲者ꎬ 不敢恶于人ꎻ 敬亲者ꎬ 不敢慢于人ꎮ 爱敬尽于事亲ꎬ 而德
296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教 [2] 加于百姓ꎬ 刑于四海ꎮ 盖天子之孝也ꎮ « 甫刑» [3] 云: ‘ 一人有庆ꎬ 兆民


赖之ꎮ’ ”

注释
[1] 天子: 是古代对统治天下的君主称呼ꎮ 此处指周王ꎬ 是周王朝的最高
统治者ꎮ
[2] 德教: 道德修养的教育ꎮ
[3] « 甫刑» : 又作 « 吕刑» ꎬ 为 « 尚书» 中的篇名ꎮ 周穆王任命吕侯担任
周朝的司寇ꎬ 吕侯依据夏代赎刑的法律ꎬ 以 周 王 的 名 义 颁 布 了 新 的 规 定ꎬ 即
« 吕刑» ꎮ 后来ꎬ 吕侯的子孙改封甫侯ꎬ « 吕刑» 也称为 « 甫刑» ꎮ

译文
孔子说道: “ 爱父母的人ꎬ 对于别人的父母不敢嫌恶ꎻ 敬父母的人ꎬ 对于别
人的父母不敢轻慢ꎮ 如果爱敬之心在奉养父母上竭尽全力ꎬ 那么ꎬ 道德的教化就
会在百姓中推行ꎬ 而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四海百姓的榜样ꎮ 这样的孝道就是天子的
孝道ꎮ « 甫刑» 上这样写道:” 天子若有善心ꎬ 天下万民都要仰仗啊!”

评析
本章论述天子之孝ꎮ 由于天子是最高统治者ꎬ 他的行为是诸侯、 卿大夫和士
庶的榜样ꎬ 所以首先谈天子之孝ꎮ 天子在爱敬自己父母的同时ꎬ 还要爱敬普天之
下的父母ꎬ 只有这样ꎬ 才能推广孝道ꎬ 做天下百姓的榜样ꎮ 当今社会ꎬ 世风日
下ꎬ 人心不古ꎬ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ꎬ 虐待老人、 遗弃老人
的事情时有发生ꎮ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ꎬ 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ꎬ 起模范带头
作用ꎬ 才能改变这种不良风气ꎮ

诸侯章第三 [1]

原文
在上不骄ꎬ 高而不危ꎻ 制节谨度ꎬ 满而不溢ꎮ 高而不危ꎬ 所以长守贵也ꎮ 满
而不溢ꎬ 所以长守富也ꎮ 富贵不离其身ꎬ 然后能保其社稷 [2] ꎬ 而和其民人ꎬ 盖
诸侯之孝也ꎮ « 诗» [3] 云: “ 战战兢兢ꎬ 如临深渊ꎬ 如履薄冰ꎮ”

297
国学经典导读

注释
[1] 诸侯: 天子所分封的各国国君ꎮ 西周时的诸侯共分公、 侯、 伯、 子、
男五个等级ꎮ
[2] 社稷: 社ꎬ 土神ꎻ 稷ꎬ 穀神ꎮ 土地和穀物是国家的根本ꎬ 因此社稷便
成为国家的代称ꎮ
[3] « 诗» : « 诗经􀅰小雅􀅰小旻» ꎮ

译文
如果身居上位而不骄横ꎬ 那么地位再高也不会危险ꎻ 如果日常花费节约省
俭ꎬ 行为举止谨慎有度ꎬ 那么财物再多也不会奢侈糜费ꎮ 身居高位而不危险ꎬ 凭
此就能长久保有尊贵的地位ꎻ 财富充盈而不糜费ꎬ 凭此就能长久地保持充裕的财
富ꎮ 财富地位不离开自己ꎬ 这样以后就能守住自己的国家ꎬ 并且使自己的人民和
睦相处ꎮ 这种孝道ꎬ 就是诸侯的孝道ꎮ « 诗经» 上这样说: “ 战战兢兢ꎬ 小心谨
慎ꎬ 就好像来到深渊旁边ꎬ 就好像站在薄冰上一样ꎮ”

评析
本章论诸侯之孝ꎮ 作为一国之君的诸侯ꎬ 他的孝道关键在于要小心谨慎ꎬ 长
保富贵ꎬ 长保封国ꎮ 这样才是对祖先最大的孝ꎮ 否则的话ꎬ 封国被夺ꎬ 社稷灭
亡ꎮ 祖先得不到享祭ꎬ 这才是诸侯最大的不孝ꎮ 质之当今ꎬ 有些人ꎬ 父母含辛茹
苦ꎬ 望子成龙ꎬ 本人好不容易事业有成ꎬ 父母也老来有靠ꎮ 可由于自己的放纵ꎬ
失去获得的一切ꎬ 使父母一腔心血付之东流ꎮ 这才是最大的不孝ꎮ

卿大夫章第四 [1]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ꎬ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ꎬ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ꎮ 是故非法
不言ꎬ 非道不行ꎻ 口无择言ꎬ 身无择行ꎮ 言满天下无口过ꎬ 行满天下无怨恶ꎮ 三者备
矣ꎬ 然后能守其宗庙ꎮ 盖卿、 大夫之孝也ꎮ «诗» [2] 云: “夙夜匪懈ꎬ 以事一人ꎮ”

注释
[1] 卿、 大夫: 指辅佐天子处理国家事务的高级官员ꎬ 后来泛指各级官吏ꎮ
298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2] « 诗» : 指 « 诗经􀅰大雅􀅰烝民» ꎮ 一人: 指周天子ꎮ

译文
不合乎先王依照礼法制定的服装就不敢穿ꎬ 不合乎先王按照礼法规定的言论
就不敢说ꎬ 不合乎先王遵照礼法厘定的事情就不敢做ꎬ 因此ꎬ 不合礼法的话不
说ꎬ 不合道德的事不做ꎮ ( 经过长期的训练ꎬ 形成了一种习惯) 开口说话不用选
择措辞ꎬ 立身行事不用选择方式ꎮ 言论传遍天下ꎬ 没有说错的话ꎻ 行事传遍天
下ꎬ 没有怨恨的人ꎬ 着装、 言论、 行事三者完美无缺ꎬ 然后就能保全自己的宗
庙ꎮ 这种孝道ꎬ 就是卿大夫的孝道ꎮ « 诗经» 上说: “ 从早到晚不敢懈怠ꎬ 来尽
力侍奉周天子ꎮ”

评析
本章论卿大夫之孝ꎬ 论卿大夫之孝ꎬ 着重强调他们的服饰、 言论、 行事都必
须遵守礼制ꎬ 只有这样ꎬ 才能守住自己的地位和宗庙祭祀的权力ꎮ 如果他们的服
饰、 言论、 行事不符合先王的礼制ꎬ 就会失去祭祀宗庙的权力ꎬ 就会丧失地位和
特权ꎬ 宗庙也就无人祭祀了ꎮ 连宗庙都无人祭祀了ꎬ 这自然是对祖宗最大的不
孝ꎮ 因此作为卿大夫ꎬ 要谨言慎行ꎬ 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法ꎮ

士章第五 [1]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ꎬ 而爱同ꎻ 资于事父以事君ꎬ 而敬同ꎮ 故母取其爱ꎬ 而君取
其敬ꎬ 兼之者父也ꎮ 故以孝事君则忠ꎬ 以敬事长则顺ꎮ 忠顺不失ꎬ 以事其上ꎬ 然
后能保其禄位 [2] ꎬ 而守其祭祀ꎮ 盖士之孝也ꎮ « 诗» [3] 云: “ 夙兴夜寐ꎬ 无忝尔
所生ꎮ”

注释
[1] 士: 是周代次于卿大夫最末一等的爵位ꎬ 是最下层的统治者ꎬ 是周王
朝和诸侯国中面向庶民负责处理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ꎮ 后世泛指掌握了一定技能
为上层社会服务的人ꎮ
[2] 禄位: 俸禄和爵位ꎮ
[3] « 诗» : 指 « 诗经􀅰小雅􀅰小宛» ꎮ 忝: 辱ꎮ
299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用侍奉父亲的爱心来侍奉母亲ꎬ 那么对母亲的爱心和对父亲的爱心是相同
的ꎻ 用侍奉父亲的敬意来侍奉君王ꎬ 那么对君主的敬意和对父亲的敬意是相同
的ꎮ 所以母亲得到他的爱心ꎬ 君王得到他的敬意ꎬ 同时得到他的爱心和敬意的人
是他的父亲ꎮ 所以以孝心侍奉君王就会忠诚ꎬ 以敬意侍奉尊长就会顺从ꎮ 忠诚和
顺从若不丧失ꎬ 来侍奉他的上官ꎬ 这样就能保住他的俸禄和职位ꎬ 也就是保住了
他祭祀祖先的权力ꎮ 这样的孝道ꎬ 就是士人的孝道ꎮ « 诗经» 上这样说: “ 早起
晚睡ꎬ 努力工作ꎬ 不要给你的父母带来耻辱ꎮ”

评析
本章论士人之道ꎮ 士是最下层的统治者ꎬ 士没有封地ꎬ 只有俸禄和爵位ꎮ 所
以士要努力为君、 卿大夫所用ꎬ 才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爵位ꎬ 也才能保住自己家
族的祭祀的权力ꎮ 因而士大夫必须以孝敬父母之心去事奉君王ꎬ 努力做到爱、
忠、 顺ꎮ 质之当今ꎬ 就是一个人要敬业爱岗ꎬ 保有一份工作ꎬ 实质上也就是尽
孝了ꎮ

庶人章第六 [1]

原文
用天 [2] 之道ꎬ 分地之利ꎬ 谨身节用ꎬ 以养父母ꎬ 此庶人之孝也ꎮ 故自天子
至于庶人ꎬ 孝无终始ꎬ 而患不及者ꎬ 未之有也ꎮ

注释
[1] 庶人: 上古一般指具有自由身份的农业劳动者ꎬ 也就是平民ꎬ 并非奴婢ꎮ
[2] 天: 泛指各种自然现象ꎮ 此处指跟农业生产相关的春温、 夏热、 秋凉、
冬寒的季节变化ꎬ 阴、 睛、 风、 雨、 雷、 电等天气变化ꎮ 并非具有精神意志的
天神ꎮ

译文
利用自然的规律ꎬ 因地制宜ꎬ 以获得最大的收获ꎮ 为人小心谨慎ꎬ 生活勤俭
节约ꎬ 来奉养父母ꎮ 这种孝道ꎬ 就是庶人的孝道ꎮ 从天子直至庶人ꎬ 孝道无始无
300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终ꎬ 永恒存在ꎬ 如果担心做不到ꎬ 根本没有这样的事ꎮ

评析
本章论庶人之孝ꎮ 庶人在上古时代是除奴隶之外身份最低的人ꎬ 实际上就是
有自由身份的平民百姓ꎮ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ꎬ 因此ꎬ 庶人之孝就是努力生
产ꎬ 谨身节用ꎬ 以供养父母ꎮ 今天ꎬ 我们普通的工人、 农民ꎬ 报答父母最好的方
式就是努力工作ꎮ

三才章第七 [1]

原文
曾子曰: “ 甚哉ꎬ 孝之大也!” 子曰: “ 夫孝ꎬ 天之经 [2] 也ꎬ 地之义 [3] 也ꎬ
民之行 [4] 也ꎮ 天地之经ꎬ 而民是则之ꎮ 则天之明ꎬ 因地之利ꎬ 以顺天下ꎮ 是以
其教不肃而成ꎬ 其政不严而治ꎮ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ꎬ 是故先之以博爱ꎬ 而民
莫遗其亲ꎬ 陈之以德义ꎬ 而民兴行ꎮ 先之以敬让 [5] ꎬ 而民不争ꎻ 导之以礼乐ꎬ
而民和睦ꎻ 示之以好恶ꎬ 而民知禁ꎮ « 诗» [6] 云: ‘ 赫赫师尹ꎬ 民具尔瞻ꎮ’ ”

注释
[1] 三才: 天、 地、 人被称为 “ 三才” ꎮ
[2] 经: 常ꎬ 永恒不变的道理和规律ꎮ
[3] 义: 公正的法则ꎮ
[4] 行: 正确的品行ꎮ
[5] 敬让: 敬重ꎬ 礼让ꎮ
[6] « 诗» : 指 « 诗经􀅰小雅􀅰节南山» ꎮ

译文
曾子说道: “ 孝道太伟大了!” 孔子说: “ 孝道ꎬ 是上天永恒不变的规律ꎬ 是
大地至公至正的法则ꎬ 是人们极其正确的品行ꎮ 上天的规律是永恒的ꎬ 大地的法
则是公正的ꎬ 因此人们以上天的永恒规律、 大地的公正法则为行事的准则ꎮ 效法
上天日月的运行ꎬ 利用大地物产的丰饶ꎬ 来治理天下ꎮ 因此ꎬ 圣人的教化不必采
用严厉的手段就会获得成功ꎬ 圣人的政治不必采用严厉的措施就会天下太平ꎮ 先
王看到教化可以改变人们的品性ꎬ 因此首先以博大的爱心感化百姓ꎬ 百姓便不会
301
国学经典导读

遗弃自己的父母ꎻ 用道德义理教育百姓ꎬ 百姓便会起来践行ꎻ 以敬重谦让之心做


百姓的榜样ꎬ 百姓便不会争夺利益ꎻ 用礼乐制度引导百姓ꎬ 百姓便会和睦相处ꎻ
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向百姓宣传ꎬ 百姓就会懂得国家的禁令ꎮ « 诗经» 上这样
说: “ 声威显赫的太师尹氏啊ꎬ 百姓都在看着你啊!”

评析
本章从理论的高度进一步阐述孝道的意义ꎮ 指出孝道和上天的规律、 大地的
法则、 人类的本性是一致的ꎮ 人之所以为人ꎬ 是人能够效法上天的规律、 大地的
法则ꎬ 这就为圣人对百姓进行教化建立了理论基础ꎮ 然后从博爱、 道德义理、 敬
让、 礼乐、 好恶五个方面教育百姓ꎬ 实际上就是以孝治国ꎮ 联系今天的社会现
实ꎬ 我们所缺乏的正是对人民的教育ꎬ 导致道德素养的滑坡ꎮ 所以这一章对我们
的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ꎮ

孝治章第八

原文
子曰: “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ꎬ 不敢遗小国之臣ꎬ 而况于公、 侯、 伯、
子、 男 [1] 乎? 故得万国之欢心ꎬ 以事其先王ꎮ 治国者 [2] ꎬ 不敢侮于鳏寡 [3] ꎬ 而
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ꎬ 以事其先君ꎮ 治家者 [4] ꎬ 不敢失于臣妾 [5] ꎬ 而
况于妻子乎? 故得人之欢心ꎬ 以事其亲ꎮ 夫然ꎬ 故生则亲安之ꎬ 祭则鬼享之ꎮ 是
以天下和平ꎬ 灾害不生ꎬ 祸乱不作ꎮ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ꎮ « 诗» [6] 云:
“ 有觉德行ꎬ 四国顺之ꎮ”

注释
[1] 公、 侯、 伯、 子、 男: 周朝分封诸侯的五等爵位ꎮ 它们之间的差别主
要是封地的大小不同ꎮ
[2] 治国者: 指诸侯ꎮ 诸侯的封地为国ꎮ
[3] 鳏寡: « 孟子􀅰梁惠王下» : “ 老而无妻曰鳏ꎬ 老而无夫曰寡ꎮ” 后世常
称丧妻者为鳏夫ꎬ 丧夫者为寡妇ꎮ
[4] 治家者: 指大夫ꎬ 大夫的封地为家ꎮ
[5] 臣妾: 奴仆ꎮ 男性曰臣ꎬ 女性曰妾ꎮ
[6] « 诗» : 指 « 诗经􀅰大雅􀅰抑» ꎮ 觉: 大ꎮ
302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译文
孔子说道: “ 过去圣明的天子以孝治理天下ꎬ 对于小国之臣尚且不敢遗忘ꎬ
何况对于公、 侯、 伯、 子、 男呢? 所以如果得到万国诸侯的爱戴ꎬ 就可以得到万
国诸侯的朝贡和祭品ꎬ 来协助祭祀已经去世的圣王ꎮ 治理封国的诸侯ꎬ 对于孤寡
老人尚且不敢轻慢ꎬ 何况对于士人和庶民呢? 所以如果得到百姓的欢爱之心ꎬ 就
可以得到百姓赋税和祭品ꎬ 来协助祭祀已经去世的父祖ꎮ 治理封地的大夫ꎬ 对于
臣仆奴婢尚且不敢失礼ꎬ 何况对于妻子儿女呢? 所以如果得到家人的喜爱ꎬ 就可
以得到他们的支持ꎬ 来协助他奉养双亲ꎮ 只有如此ꎬ 所以ꎬ 活着的时候ꎬ 父母就
能活得安逸快乐ꎻ 去世以后祭祀的时候ꎬ 父母的亡魂就能享受祭品ꎮ 因此天下太
平ꎬ 灾害不生、 祸乱不起ꎮ 所以ꎬ 圣明的天子用孝道治理天下的结果就是这样
啊ꎮ « 诗经» 上这样说: “ 天子如果有伟大的道德品行ꎬ 四方的国家都会归
顺他ꎮ”

评析
本章论述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意义ꎮ 只有各级统治者以孝道治理天下、 国、
家ꎬ 就会得到人们的拥戴ꎬ 得到人们的拥戴ꎬ 为人父母者都会得到安养和祭祀ꎬ
最终会出现 “ 天下和平、 灾害不生ꎬ 祸乱不起” 的局面ꎬ 可见以孝道治理天下
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ꎮ 今天ꎬ 只要我们的各级政府切实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ꎬ 何
愁我们的人口素质不高?

圣治章第九

原文
曾子曰: “ 敢问圣人之德ꎬ 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 “ 天地之性 [1] ꎬ 人为贵ꎮ
人之行 [2] ꎬ 莫大于孝ꎮ 孝莫大于严父ꎮ 严父莫大于配天 [3] ꎬ 则周公 [4] 其人也ꎮ
昔者ꎬ 周公郊祀后稷 [5] 以配天ꎬ 宗祀 [6] 文王 [7] 于明堂 [8] ꎬ 以配上帝 [9] ꎮ 是以
四海之内ꎬ 各以其职来祭ꎮ 夫圣人之德ꎬ 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亲生之膝下 [10] ꎬ
以养父母日严ꎮ 圣人因严以教敬ꎬ 因亲以教爱ꎮ 圣人之教ꎬ 不肃而成ꎬ 其政不严
而治ꎬ 其所因者本也ꎮ 父子之道ꎬ 天性也ꎬ 君臣之义也ꎮ 父母生之ꎬ 续 [11] 莫大
焉ꎮ 君亲临之ꎬ 厚莫重焉ꎮ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ꎬ 谓之悖德ꎻ 不敬其亲而敬他
人者ꎬ 谓之悖礼ꎮ 以顺则逆ꎬ 民无则焉ꎮ 不在于善ꎬ 而皆在于凶德ꎬ 虽得之ꎬ 君
303
国学经典导读

子不贵也ꎮ 君子则不然ꎬ 言思可道ꎬ 行思可乐ꎬ 德义可尊ꎬ 作事可法ꎬ 容止可


观ꎬ 进退可度ꎬ 以临其民ꎮ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ꎬ 则而象之ꎮ 故能成其德教ꎬ 而行
其政令ꎮ « 诗» [12] 云: “ 淑人君子ꎬ 其仪不忒ꎮ”

注释
[1] 性: 性命ꎬ 生灵、 生物ꎮ
[2] 行: 品行ꎮ
[3] 配天: 配ꎬ 有匹配和配享之义ꎮ 匹配ꎬ 等同比拟ꎮ 古人认为天是最伟
大的ꎬ 父亲是最值得尊崇的ꎬ 所以在孝子看来ꎬ 父亲就等同于天ꎮ 配享ꎬ 是在主
要祭祀对象之外ꎬ 附带祭祀的对象ꎮ 周代礼制ꎬ 每年冬至在郊外祭祀上天ꎬ 同时
祭祀父祖先王ꎬ 这就是配天之礼ꎮ
[4] 周公: 姓姬ꎬ 名旦ꎬ 文王之子ꎬ 武王之弟ꎬ 成王之叔ꎮ 西周初年著名
的政治家ꎬ 他平定武庚之乱ꎬ 营建成周雒邑ꎬ 制定礼乐制度ꎬ 对于西周初年政权
的稳定ꎬ 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ꎮ 被儒家极为推崇ꎮ
[5] 后稷: 名弃ꎬ 周人始祖ꎮ 相传其母姜嫄践巨人足迹ꎬ 感而有孕ꎮ 生后
被弃于小巷、 山林与冰上ꎬ 皆得不死ꎬ 遂收留养大ꎮ 后稷生性好农耕稼穑ꎬ 被尧
任为农师、 封于邰ꎬ 号后稷ꎮ
[6] 宗祀: 聚族而祭ꎮ
[7] 文王: 姓姬ꎬ 名昌ꎬ 商时为西伯ꎬ 能行仁义ꎬ 礼贤者ꎬ 从而使国家日
渐强大ꎬ 为日后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ꎮ
[8] 明堂: 古代帝王布政及举行祭祀、 朝会、 庆赏、 选士等典礼的地方ꎮ
[9] 上帝: 即五方上帝ꎮ 旧说在明堂祭天ꎬ 要按季节祭祀五方上帝ꎬ 即东
方青帝灵威仰ꎬ 南方赤帝赤熛怒ꎬ 西方白帝白招拒ꎬ 北方黑帝汁光纪ꎬ 中央黄帝
含枢纽ꎮ
[10] 膝下: 膝盖之下ꎬ 代年幼之时ꎮ
[11] 续: 指继先传后ꎮ
[12] « 诗» : 指 « 诗经􀅰曹风􀅰鸤鸠» ꎮ

译文
曾子问道: “ 请问圣人的种种德行ꎬ 都不能高过孝行吗?” 孔子说: “ 天地之
间万千生物ꎬ 人最高贵ꎮ 人的各种德行ꎬ 没有比孝行更重要的ꎮ 孝行ꎬ 没有比尊
父更重要的ꎻ 尊父ꎬ 没有比祭天时以父配天更重要的ꎬ 周公就是制定以父配天礼
304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仪的人ꎮ 从前ꎬ 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ꎬ 以后稷配天ꎬ 在明堂聚族祭祀上帝的时


候ꎬ 以文王配天ꎮ 因此四海之内的诸侯ꎬ 各自根据自己的职位ꎬ 贡纳财物来助
祭ꎮ 圣人的种种德行ꎬ 又怎么能高于孝行呢? 所以ꎬ 亲爱父母之心ꎬ 在年幼之时
就产生了ꎻ 成人之后ꎬ 因为奉养父母ꎬ 尊敬父母之心日益增强ꎮ 圣人通过尊敬父
母之心教育人们要尊敬他人ꎬ 通过亲爱父母之心教育人们要亲爱他人ꎮ 圣人的教
化不必采用强制的手段就会取得成功ꎻ 圣人的为政ꎬ 不必采用严厉的措施就会天
下安定ꎬ 圣人凭借的就是孝道这个根本ꎮ 父子之间的关系ꎬ 是天生的性情ꎬ 同时
体现了君臣尊敬与服从的道理ꎮ 父母生育儿女ꎬ 上承祖宗ꎬ 下延儿孙ꎬ 传宗接
代ꎬ 孝行之中ꎬ 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ꎮ 父亲对于儿子而言ꎬ 是以国君和父亲的
双重身份出现在儿子面前的ꎬ 人伦之中ꎬ 没有比这种关系更厚重的了ꎮ 所以不爱
自己的父母而爱他人ꎬ 叫做违背道德ꎻ 不敬自己的父母而敬他人ꎬ 叫做违背礼
法ꎮ 用不爱父母不敬父母来教育人们就会逆天背理ꎬ 人们就会无法可依ꎬ 无所适
从ꎮ 如果不行孝道ꎬ 一心作恶ꎬ 那么即便能够达到目的ꎬ 一时得志ꎬ 君子之人也
不会认为可贵ꎮ 君子之人不是这样ꎬ 如果说话ꎬ 就想所说之话是否为人称道ꎻ 如
果做事ꎬ 就想是否给人带来快乐ꎻ 道德义理ꎬ 是否值得尊重ꎻ 为人处事ꎬ 是否为
人效法ꎻ 容貌仪态ꎬ 是否为人称赏ꎬ 一举一动ꎬ 是否符合法度ꎬ 只有这样ꎬ 才能
统领百姓ꎮ 因此ꎬ 百姓们敬畏他、 爱戴他ꎬ 以他为楷模而效法他ꎮ 所以能够成就
他的道德ꎬ 推行他的政令ꎮ « 诗经» 上这样说:” 美好的君子ꎬ 他的容貌举止没
有一点差错ꎮ “

评析
本章从圣人治理天下的角度论述孝道的重要作用ꎮ 先从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
展开ꎬ 说明父子之间既有父子之亲ꎬ 又有君臣之义ꎬ 五伦之中ꎬ 没有比这种关系
更厚重的了ꎮ 然后推而广之ꎬ 以爱父之心爱人ꎬ 以敬父之心敬人ꎬ 以此为基础ꎬ
推行圣人的教化和政令ꎬ 整个天下便会得到治理ꎮ 可见孝道是圣人行政的基础ꎬ
意义可谓大矣ꎮ

纪孝行章第十 [1]

原文
子曰: “ 孝子之事亲也ꎬ 居则致其敬ꎬ 养则致其乐ꎬ 病则致其忧ꎬ 丧则致其
哀ꎬ 祭则致其严ꎮ 五者备矣ꎬ 然后能事亲ꎮ 事亲者ꎬ 居上不骄ꎬ 为下不乱ꎬ 在
305
国学经典导读

丑 [2] 不争ꎮ 居上而骄则亡ꎬ 为下而乱则刑ꎬ 在丑而争则兵ꎮ 三者不除ꎬ 虽日用


三牲 [3] 之养ꎬ 犹为不孝也ꎮ”

注释
[1] 孝行: 指侍奉父母时应当做到的具体事项ꎮ
[2] 丑: 众ꎬ 卑贱之人ꎮ 在丑ꎬ 指身份为卑贱之人ꎮ
[3] 三牲: 指牛、 羊、 豕ꎮ 上古牛、 羊、 豕各一头为一太牢ꎬ 是最高等级
的宴会或祭祀的标准ꎮ

译文
孔子说: “ 孝子侍奉父母的时候ꎬ 家居要极力表现自己的恭敬ꎬ 奉养要极力
表现自己的欢乐ꎬ 父母生病要极力表现自己的担忧ꎬ 父母去世要极力表现自己的
悲伤ꎬ 祭奠要极力表现自己的肃穆ꎮ 这五种孝行都做到了ꎬ 然后才能够奉养父
母ꎮ 真正能够侍奉父母的人ꎬ 身居上位不骄横傲慢ꎬ 身处下位不叛逆犯上ꎬ 若为
卑贱之人ꎬ 不使性争斗ꎮ 因为身居上位如果骄横傲慢就会灭亡ꎬ 身处下位如果叛
逆犯上就会受刑ꎬ 身为卑贱之人ꎬ 如果使性争斗就会自相残杀ꎮ 如果这三种行为
不去ꎬ 即使每天用三牲来奉养父母ꎬ 还是不孝ꎮ

评析
本章阐述孝行的具体内容ꎮ 概括起来ꎬ 孝行的内容有 “五要三戒”ꎮ 五要从正
面号召人们应该怎么做ꎬ 三戒从反面告诫人们不能怎么做ꎮ 内容具体ꎬ 操作性强ꎬ
给人们指出了孝敬父母的具体途径ꎮ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ꎬ 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ꎮ

五刑章第十一 [1]

原文
子曰: “ 五刑之属三千ꎬ 而罪莫大于不孝ꎮ 要 [2] 君者无上ꎬ 非圣者无法ꎬ 非
孝者无亲ꎮ 此大乱之道也ꎮ”

注释
[1] 五刑: 指墨、 劓、 剕、 宫、 大辟五种刑法ꎮ 墨ꎬ 在额上刺字后ꎬ 涂上
墨色的刑法ꎮ 劓 ( yì) ꎬ 割掉鼻子的刑法ꎮ 剕 ( fèi) ꎬ 也称 “ 刖” ( yuè) ꎬ 砍掉
306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脚的刑法ꎮ 宫ꎬ 男子割掉睾丸ꎬ 女子破坏生殖器官的刑法ꎮ 大辟ꎬ 死刑ꎬ 砍掉


脑袋ꎮ
[2] 要 ( yāo) : 以暴力要挟、 威胁ꎮ

译文
孔子说道: “ 受到五刑惩罚的罪行有三千条之多ꎬ 而罪行没有比不孝更大
的ꎮ 要挟君王的人目无长上ꎬ 非议圣人的人目无国法ꎬ 反对孝行的人目无父母ꎮ
这三宗罪行是大乱的根源ꎮ”

评析
本章进一步从反面阐述孝行的内容ꎬ 也即不孝的行为ꎮ 这一章所指出的不孝
是要挟君主ꎬ 非议圣人ꎬ 反对孝行ꎮ 这三宗罪在上古社会是大不孝的行为ꎬ 是天
下大乱的根源ꎮ 看来ꎬ 这一章已经将孝行由家庭推广到社会ꎬ 尤其是这三种大不
孝的行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ꎬ 动摇了社会的基础ꎬ 已经构成了犯罪ꎬ 孝行的
社会意义于此可见一斑ꎮ

广要道章第十二 [1]

原文
子曰: “ 教民亲爱ꎬ 莫善于孝ꎮ 教民礼顺ꎬ 莫善于悌 [2] ꎮ 移风易俗ꎬ 莫善于
乐 [3] ꎮ 安上治民ꎬ 莫善于礼 [4] ꎮ 礼者ꎬ 敬而已矣ꎮ 故敬其父ꎬ 则子悦ꎻ 敬其兄ꎬ
则弟悦ꎻ 敬其君ꎬ 则臣悦ꎻ 敬一人ꎬ 而千万人悦ꎮ 所敬者寡ꎬ 而悦者众ꎬ 此之谓
要道也ꎮ”

注释
[1] 要道: 是说孝道是最为重要的道ꎮ
[2] 悌: 尊敬并服从自己的兄长ꎮ
[3] 乐: 音乐ꎮ 儒家学者认为ꎬ 音乐对于净化人的心灵ꎬ 改变社会风气ꎬ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ꎮ 所以音乐成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ꎮ
[4] 礼: 礼仪、 礼节ꎮ 儒家学者认为ꎬ 礼的作用是 “ 正君臣父子之别ꎬ 明
男女长幼之序” ꎬ 即维护社会固有的秩序和等级制度ꎬ 规范人们的行为ꎮ 所以礼
也是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ꎮ
307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孔子说: “ 要教育人们亲爱和和睦ꎬ 没有比孝道更好的了ꎻ 要教育人们知礼
顺从ꎬ 没有比悌行更好的了ꎻ 要改变风气和习俗ꎬ 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ꎻ 要安邦
定国ꎬ 治理百姓ꎬ 没有比礼法更好的了ꎮ 所谓礼法ꎬ 不过是一 ‘ 敬’ 字而已ꎮ
所以敬人之父ꎬ 那么子女就会高兴ꎻ 敬人之兄ꎬ 那么弟弟就会高兴ꎬ 敬人之君ꎬ
那么臣子就会高兴ꎬ 敬一个人ꎬ 千千万万的人高兴ꎮ 所敬的人少ꎬ 而高兴的人
多ꎮ 这就是孝道之所以成为至为重要的道德的原因啊!”

评析
本章阐述 “ 孝道” 之所以是 “ 要道” 的原因ꎮ 这一章从国君的角度ꎬ 论述
孝道是安国治民的最好方法ꎮ 具体的方法就是把孝、 悌、 礼、 乐结合起来ꎬ 而最
重要的是礼ꎮ 而 “ 礼” ꎬ 说到底就是一个 “ 敬” 字ꎮ 只要能贯彻 “ 敬” ꎬ 就会使
千千万万的人心悦诚服ꎬ 达到天下太平ꎮ 若从这个角度来看ꎬ 孝道确实可以称得
上是治邦安民的 “ 要道” ꎮ

广至德章第十三 [1]

原文
子曰: “ 君子之教以孝也ꎬ 非家至而日见之也ꎮ 教以孝ꎬ 所以 [2] 敬天下之为
人父者也ꎮ 教以悌ꎬ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ꎮ 教以臣 [3] ꎬ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君者也ꎮ « 诗» [4] 云: ‘ 恺悌君子ꎬ 民之父母ꎮ’ 非至德ꎬ 其孰能顺民ꎬ 如此其大
者乎!”

注释
[1] 至德: 至关重要的道德ꎮ
[2] 所以: 古代汉语的固定结构ꎬ 用来表示凭借、 依据等ꎮ
[3] 臣: 为臣之道ꎮ
[4] « 诗» : 指 « 诗经􀅰大雅􀅰泂酌» ꎮ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以孝来教化百姓ꎬ 并非到每家每户每时刻地教育人们ꎮ 用孝
308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敬父母来教育人们ꎬ 就是借此使人们尊敬天下所有为人之父的人们ꎻ 用尊敬兄长


来教育人们ꎬ 就是借此使人们尊敬天下所有为人之兄的人们ꎻ 用为臣之道教育人
们ꎬ 就是借此使人们尊敬天下所有为人之君的人们ꎮ « 诗经» 上面这样说: “ 和
乐安详、 平易近人的君子ꎬ 是百姓的父母ꎮ” 如果不是至高无上的道德ꎬ 谁能够
教化百姓ꎬ 建立如此伟大的功业呢?

评析
本章阐述至高无上的道德ꎮ 也是从天子的角度出发ꎬ 论述如何利用孝道教化
百姓ꎬ 治理天下ꎮ 具体办法就是用为子之道、 为弟之道、 为臣之道教化百姓ꎬ 进
而达到尊敬天下所有的父母、 兄长、 君主ꎬ 进而达到天下大治ꎮ 这也就是为什么
孝道是最为高尚的道德的原因ꎮ

广扬名章第十四 [1]

原文
子曰: “ 君子之事亲孝ꎬ 故忠 [2] 可移于君ꎮ 事兄悌ꎬ 故顺 [3] 可移于长ꎮ 居
家理ꎬ 故治可移于官ꎮ 是以行成于内ꎬ 而名立于后世矣ꎮ”

注释
[1] 扬名: 传扬美好的名声ꎮ
[2] 忠: 忠心、 忠诚ꎮ 上古社会臣民侍奉君主的道德要求ꎮ
[3] 顺: 依循ꎬ 顺从ꎮ 上古时代对待尊长、 上官的应有态度ꎮ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侍奉父母若能孝敬ꎬ 这种孝敬之心就可以转化为对国君的忠
诚ꎻ 侍奉兄长尊敬ꎬ 这种尊敬之心就可以转化为对尊长的顺从ꎮ 治家若能有条有
理ꎬ 这种治理就可以转化为做官的才干ꎮ 因此说品行在家内养成ꎬ 而美好的名声
可以流传到后世ꎮ

评析
本章阐述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ꎬ 在孔子看来ꎬ 一个人若要扬名后世ꎬ 就必
须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突出的才干ꎮ 而要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突出的才干ꎬ 还必须从
309
国学经典导读

家内做起ꎬ 由事亲孝到事君忠ꎬ 由事兄悌到事长顺ꎬ 由居家理到居官治ꎮ 事君


忠、 事长顺、 居官理ꎬ 必然在社会上获得美好的名声ꎮ 这样孝道与扬名后世就产
生必然联系了ꎮ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 “ 若夫慈爱、 恭敬、 安亲、 扬名ꎬ 则闻命矣ꎮ 敢问子从父之令ꎬ 可
谓孝乎?” 子曰: “ 是何言与! 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 [1] 臣七人ꎬ 虽无道 [2] ꎬ
不失其天下ꎻ 诸侯有争臣五人ꎬ 虽无道ꎬ 不失其国ꎻ 大夫有争臣三人ꎬ 虽无道ꎬ
不失其家ꎻ 士有争友ꎬ 则身不离于令名 [3] ꎻ 父有争子ꎬ 则身不陷于不义ꎮ 故当
不义ꎬ 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ꎬ 臣不可以不争于君ꎻ 故当不义ꎬ 则争之ꎮ 从父之
令ꎬ 又焉得为孝乎!”

注释
[1] 争 ( zhèng) : 通 “ 诤” ꎬ 照直说出对方错误或不当ꎬ 让其改正ꎮ
[2] 无道: 不守圣贤之道ꎬ 不合道德规范ꎬ 没有良好的品行ꎮ
[3] 令名: 美好的名声ꎮ

译文
曾子说道: “ 说到孝顺父母、 尊敬父母、 让父母安心、 扬名后世等ꎬ 我已听
闻老师的教诲了ꎮ 请问孝子无条件地听从父亲的命令ꎬ 可以叫做孝吗?” 孔子说
道: “ 这是什么话! 这是什么话! 从前ꎬ 天子如果有诤臣七人ꎬ 那么ꎬ 即使不守
正道ꎬ 也不会失去天下ꎮ 诸侯如果有诤臣五人ꎬ 那么ꎬ 即使不守正道ꎬ 也不会失
去封国ꎮ 大夫如果有诤臣三人ꎬ 那么ꎬ 即使不守正道ꎬ 也不会失去封地ꎮ 士人若
有诤友ꎬ 那么ꎬ 他就不会失去美好的名声ꎮ 父亲若有诤子ꎬ 那么ꎬ 他就不会陷于
不义之中ꎮ 所以说面对不义ꎬ 孝子不能不对父亲进行规劝ꎬ 臣子不能不对君王进
行谏诤ꎮ 所以面对不义ꎬ 孝子必须谏诤ꎮ 如果无条件听从父亲的命令ꎬ 又怎么能
够成为真正的孝子呢?

评析
本章依然论述孝道的内容ꎮ 不过这一章讲的孝道ꎬ 不是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
310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命令ꎬ 而是面对父母的错误行为竭力进行规劝ꎮ 这才是真正的孝子ꎮ 这是早期儒


家思想中最为闪光的部分ꎬ 体现着民主思想的精神ꎮ

感应章第十六 [1]

原文
子曰: “ 昔者ꎬ 明王事父孝ꎬ 故事天明ꎻ 事母孝ꎬ 故事地察ꎻ 长幼顺ꎬ 故上
下治ꎮ 天地明察ꎬ 神明 [2] 彰矣ꎮ 故虽天子ꎬ 必有尊也ꎬ 言有父也ꎻ 必有先也ꎬ
言有兄也ꎮ 宗庙致敬ꎬ 不忘亲也ꎻ 修身慎行ꎬ 恐辱先也ꎮ 宗庙致敬ꎬ 鬼神著矣ꎮ
孝悌之至ꎬ 通于神明ꎬ 光 [3] 于四海ꎬ 无所不通ꎮ « 诗» [4] 云: “ 自西自东ꎬ 自南
自北ꎬ 无思不服ꎮ”

注释
[1] 感应: 互相影响ꎬ 交相感应ꎮ 这里指孝悌之道可以通于天地之神ꎬ 神
明受到感动而降下福佑ꎮ
[2] 神明: 天地神灵ꎮ
[3] 光: 横ꎬ 即充满ꎬ 充斥ꎬ 到处都是ꎮ
[4] « 诗» : 指 «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ꎮ

译文
孔子说: “ 从前圣明的君王侍奉父亲孝顺ꎬ 并且能以孝敬父亲之心祭祀上
天ꎬ 所以天帝也能明了他的孝敬之心ꎬ 圣明的君王侍奉母亲孝顺ꎬ 并且以孝敬之
心祭祀大地ꎬ 所以地祇也能洞察他的孝敬之心ꎻ 长幼之间的关系和顺融洽ꎬ 所以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会和和睦无间ꎮ 天地神灵若能洞察圣明的君王的孝敬之心ꎬ
便会显现灵异ꎬ 降下福佑ꎮ 所以即使贵为天子ꎬ 一定会有比他更为尊贵的人ꎬ 就
是说ꎬ 天子也有自己的父亲ꎬ 一定会有比他更为年长的人ꎬ 就是说ꎬ 天子也有自
己的兄长ꎮ 在宗庙里祭祀祖先ꎬ 表达敬意ꎬ 是为了不忘祖先的恩情ꎮ 修身养性ꎬ
谨慎行事ꎬ 是害怕辱没祖先ꎮ 在宗庙里祭祀祖先ꎬ 表达自己的敬意ꎬ 鬼神就会显
灵ꎬ 享受祭品ꎬ 降下福佑ꎮ 孝顺父母ꎬ 尊敬兄长到了最高境界ꎬ 就会跟神明通
灵ꎬ 使孝道的精义充满四海ꎬ 无所不通ꎬ 无处不在ꎮ « 诗经» 上面说: “ 从西到
东ꎬ 从南到北ꎬ 没有人不肯归顺臣服ꎮ”

311
国学经典导读

评析
本章仍是阐述孝道的作用ꎮ 但是论述的角度已经从人与人、 人与社会关系转
移到人与天、 人与地、 人与神灵的关系上ꎮ 文中指出ꎬ 作为天子ꎬ 只要孝敬父
母ꎬ 就能与天地神灵、 祖先亡灵相通ꎬ 并得到他们的保佑和赐福ꎬ 最后四方之人
都会归顺、 臣服ꎮ 可见孝道的力量多么巨大ꎮ

事君章第十七 [1]

原文
子曰: “ 君子之事上也ꎬ 进思尽忠ꎬ 进思补过ꎮ 将 [2] 顺其美ꎬ 匡救其恶ꎬ 故
上下能相亲也ꎮ « 诗» [3] 云: “ 心乎爱矣ꎬ 遐不谓矣ꎮ 中心藏之ꎬ 何日忘之?”

注释
[1] 事君: 侍奉君主ꎮ
[2] 将: 执行ꎬ 实行ꎮ
[3] « 诗» : 指 « 诗经􀅰小雅􀅰隰桑» ꎮ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侍奉君王ꎬ 上朝之时ꎬ 只想竭尽自己的忠诚ꎻ 退朝之后ꎬ
一心补救君王的过失ꎮ 对于君王正确的政令ꎬ 顺从地执行ꎻ 对于君王错误的政
令ꎬ 设法制止纠正ꎬ 所以上下之间能相亲相爱ꎮ « 诗经» 上这样说: “ 心中虽
然爱他ꎬ 但由于相距遥远ꎬ 无法诉说ꎬ 只好把它藏在心中ꎬ 什么 时 候 何 曾 忘
记呢?”

评析
本章阐述在朝廷上如何侍 奉 君 主ꎮ 文 中 指 出ꎬ 君 子 侍 奉 君 王ꎬ “ 进 思
尽忠ꎬ 退思补过ꎬ 将顺其美ꎬ 匡 救 其 恶” ꎬ 如 果 这 样 做 了ꎬ 便 “ 上 下 能 相
亲 也 ꎮ” 可 见 力 行 孝 道 ꎬ 不 仅 能 够 为 父 尽 孝 ꎬ 而 且 能 够 为 君 尽 忠 ꎬ 作 用 不
能说不大ꎮ

312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

丧亲章第十八 [1]

原文
子曰: “ 孝子之丧亲也ꎬ 哭不偯 [2] ꎬ 礼无容 [3] ꎬ 言不文 [4] ꎬ 服美不安ꎬ 闻
乐不乐ꎬ 食旨不甘ꎬ 此哀戚之情也ꎮ 三日而食ꎬ 教民无以死伤生ꎮ 毁不灭性ꎬ 此
圣人之政也ꎮ 丧不过三年ꎬ 示民有终也ꎮ 为之棺、 椁、 衣、 衾而举之ꎬ 陈其簠、
簋而哀戚之ꎻ 擗踊哭泣ꎬ 哀以送之ꎻ 卜其宅兆ꎬ 而安措之ꎻ 为之宗庙ꎬ 以鬼享
之ꎻ 春秋祭祀ꎬ 以时思之ꎮ 生事爱敬ꎬ 死事哀戚ꎬ 生民之本尽矣ꎬ 死生之义备
矣ꎬ 孝子之事亲终矣ꎮ”

注释
[1] 丧亲: 父母亡故ꎮ
[2] 偯 ( yǐ) : 哭的尾音迤逦委曲ꎮ 不偯ꎬ 是说孝子哭丧的时候ꎬ 哭声随气
息用尽而自然停止ꎬ 不能拖腔拖调ꎬ 使得尾音曲折绵长ꎮ
[3] 容: 仪态容貌ꎮ 无容ꎬ 是说丧亲时孝子的行为举止不讲究仪容姿态ꎮ
[4] 文: 指文辞方面的修饰ꎬ 有文采ꎮ 不文ꎬ 是说丧亲时ꎬ 孝子说话不应
辞藻华美ꎬ 文饰其辞ꎮ

译文
父母去世ꎬ 孝子哭丧的时候不能拖腔拖调ꎬ 行礼的时候不讲仪容姿态ꎬ 说话
的时候不用华美言辞ꎻ 穿上华美的衣服心中便会不安ꎬ 听到优美的音乐也不会快
乐ꎬ 吃到美味的饮食也不觉得可口ꎬ 这是哀戚忧愁之情的表现ꎮ 父母去世三日之
后进食ꎬ 这是教导人们不要因为父母的去世而伤害了孝子的健康ꎮ 父母去世孝子
哀伤得面容憔悴ꎬ 但决不能危及孝子的性命ꎬ 这是圣人制定的正确的制度ꎮ 守丧
不超过三年ꎬ 这是向人们宣示丧期是有终结的ꎮ 孝子为父母备下棺椁衣裳并将遗
体敛入棺木之中ꎬ 陈列着盛满祭品的簠、 簋ꎬ 寄托对父母的哀思ꎻ 捶胸顿足ꎬ 号
啕大哭ꎬ 极尽悲哀之情为父母送葬ꎻ 为父母选择墓地ꎬ 然后将棺木安放在墓穴之
中ꎻ 给父母设立宗庙ꎬ 请回他们的亡灵ꎬ 请他们享用祭品ꎻ 春秋两季按时祭祀ꎬ
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ꎮ 父母活着的时候ꎬ 以爱敬之心侍奉他们ꎻ 父母去世以
后ꎬ 以哀戚之情祭奠他们ꎮ 能够做到这些ꎬ 人们的孝道就算尽到了ꎬ 生前死后的
义务都完成了ꎬ 孝子侍奉父母的事情才算结束了ꎮ
313
国学经典导读

评析
本章论述孝子如何为父母送终ꎮ 详细地讲了孝子从父母去世开始直到安葬以
后的祭祀这一过程中的各种行为ꎬ 总的来说ꎬ 孝子要以最大的悲哀之情为父母送
终ꎬ 但同时不能过度悲哀ꎮ 因为悲伤过度伤害身体ꎬ 就不合孝道了ꎮ 至此ꎬ 孝子
的尽孝义务才算完成ꎮ

314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老子在道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ꎬ 老子的生平
与活动ꎬ 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ꎮ
2􀆰 了解老子著作的特色ꎬ 理解其重要的守中与无为
思想ꎮ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老子与 « 老子»

一、 老子的生平与时代
关于老子生平资料ꎬ 最可靠者为司马迁的记载ꎮ « 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 曰: “ 老子者ꎬ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也ꎬ 姓李氏ꎬ 名耳ꎬ 字聃ꎬ 周守藏室之史也ꎮ” 唐张守节
« 史记正义» 引 « 朱韬玉札» 及 « 神仙传» 云: “ 老子ꎬ
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ꎮ 姓李ꎬ 名耳ꎬ 字伯阳ꎬ 一名重
耳ꎬ 外字聃ꎮ 身长八尺八寸ꎬ 黄色美眉ꎬ 长耳大目ꎬ 广额
疏齿ꎬ 方口厚唇ꎬ 额有三五达理ꎬ 日角月悬ꎬ 鼻有双柱ꎬ
315
国学经典导读

耳有三门ꎬ 足蹈二五ꎬ 手把十文ꎮ 周时人ꎬ 李母八十一年而生ꎮ” 又 « 玄妙内


篇» 云: “ 李母怀胎八十一载ꎬ 逍遥李树下ꎬ 乃割左腋而生ꎮ” 又云: “ 玄妙玉女
梦流星入口而有娠ꎬ 七十二年而生老子ꎮ” 又 « 上元经» 云: “ 李母昼夜见五色
珠ꎬ 大如弹丸ꎬ 自天下ꎬ 因吞之ꎬ 即有娠ꎮ” 张君相云: “ 老子者是号ꎬ 非名ꎮ
老ꎬ 考也ꎮ 子ꎬ 孳也ꎮ 考教众理ꎬ 达成圣孳ꎬ 乃孳生万物ꎬ 善化济物无遗也ꎮ”
宋裴骃 « 史记集解» 引 « 地理志» 曰苦县属陈国ꎮ « 索隐» 按: « 地理志» 苦县
属陈国者ꎬ 误也ꎮ 苦县本属陈ꎬ 春秋时楚灭陈ꎬ 而苦又属楚ꎬ 故云楚苦县ꎮ 至高
帝十一年ꎬ 立淮阳国ꎬ 陈县﹑苦县皆属焉ꎮ 裴氏所引不明ꎬ 见苦县在陈县下ꎬ 因
云苦属陈ꎮ 今检 « 地理志» ꎬ 苦实属淮阳郡ꎮ 苦音怙ꎮ « 正义» 按年表云淮阳国ꎬ
景帝三年废ꎮ 至天汉修史之时ꎬ 楚节王纯都彭城ꎬ 相近ꎮ 疑苦此时属楚国ꎬ 故太
史公书之ꎮ « 括地志» 云: “ 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ꎮ 有老子宅及庙ꎬ 庙中有九井
尚存ꎬ 在今亳州真源县也ꎮ” 厉音赖ꎮ « 晋太康地记» 云: “ 苦县城东有濑乡祠ꎬ
老子所生地也ꎮ”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曰: “ 老子修道德ꎬ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ꎮ 居周久
之ꎬ 见周之衰ꎬ 乃遂去ꎮ 至关ꎬ 关令尹喜曰: ‘ 子将隐矣ꎬ 强为我著书ꎮ’ 于是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ꎬ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ꎬ 莫知其所终ꎮ 或曰: 老莱子亦楚
人也ꎬ 著书十五篇ꎬ 言道家之用ꎬ 与孔子同时云ꎮ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ꎬ 或言二
百余岁ꎬ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ꎮ” « 正义» : “ 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ꎬ 故书之ꎮ
«列仙传» 云: ‘ 老莱子ꎬ 楚人ꎮ 当时世乱ꎬ 逃世耕于蒙山之阳ꎬ 莞葭为墙ꎬ 蓬
蒿为室ꎬ 杖木为床ꎬ 蓍艾为席ꎬ 菹芰为食ꎬ 垦山播种五谷ꎮ 楚王至门迎之ꎬ 遂
去ꎬ 至于江南而止ꎮ 曰: ‘ 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ꎬ 其遗粒足食也ꎮ’ ”
结合史籍所载ꎬ 老子从早年起就在东周王朝任史官———守藏史 ( 又称柱下
史) ꎬ 掌管史册典籍ꎬ 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ꎮ 约在中年时期ꎬ 受到王朝
贵族迫害ꎬ 一度罢官ꎬ 逃居鲁国避难数年ꎮ 后来ꎬ 老子又被召回复职ꎮ 约在五十
多岁时ꎬ 在东周王朝内战中失败的王子朝ꎬ 携带王朝史册典籍逃往鲁国避难ꎬ 史
册典籍既失ꎬ 老子亦去其职ꎮ 老子在东周时间较长ꎬ 见东周王室衰微ꎬ 便离周去
秦ꎮ 西行途中ꎬ 经函谷关ꎬ 遇守关令尹喜 ( 又称关尹或关令尹喜) ꎮ 尹喜求为其
著一部书ꎬ 老子著道德五千余字ꎮ 即今所言 « 道德经» ꎬ 亦称 « 老子» ꎮ 尹喜慕
老子之学识ꎬ 便 “ 去吏而从之” ꎮ 老子西去后ꎬ 隐居秦国ꎬ 后人只知其寿命很
长ꎮ 司马迁说: “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ꎬ 或言二百余岁ꎮ” 此为传言和推测ꎬ 皆
不实之词ꎬ 但说他因 “ 修道而养寿” 则为可信ꎮ

316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二、 « 老子» 其书及版本
( 一) « 老子» 一书相关问题
« 老子» ꎬ 又称 « 道德经» 、 « 道德真经» 、 « 五千言» 、 « 老子五千文» ꎬ 是中
国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ꎬ 为其时诸子所共仰ꎬ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ꎮ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ꎬ 原文上篇 « 德经» 、 下篇 « 道 经» ꎬ 不 分 章ꎬ 后 改 为
« 道经» 三十七章在前ꎬ 第三十八章之后为 « 德经» ꎬ 并分为八十一章ꎮ 是中国
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ꎮ
梁启超在评胡适 « 中国思想史大纲» 时ꎬ 用 “ 六条证据” 断言 « 老子» 一
书出自战国之末ꎮ 其后ꎬ 顾颉刚、 钱穆、 张寿林、 张季同、 罗根泽、 冯友兰、 熊
伟、 张西堂等学者撰文ꎬ 认定 « 老子» 为战国时书 ( 见 « 古史辨» 第四、 六册
等) ꎮ 他们所依据的不外乎是思想源流、 时代精神、 语体文风、 语言方式、 流播
方式、 学者引述、 民俗习惯等ꎬ 以此判断其为战国时书ꎮ 如梁启超认为ꎬ 老聃是
一个拘谨守礼的人ꎬ 与 « 五千言» 中那种反礼的精神相悖ꎬ 所以 « 老子» 不像
为老聃所书ꎮ 老聃有一句话为: “ 夫礼者ꎬ 忠信之薄ꎬ 而乱之首也” ( 三十八
章) ꎬ 似不可能是老子的话ꎮ 并从 « 老子» 中找出了 “ 万乘之君” 、 “ 取天下” 、
“ 仁义” 等词ꎬ 认为不是春秋时人所能作ꎬ 而是战国时的用语ꎬ 并认为 « 墨子» 、
« 孟子» 中未论及老子ꎮ 罗根泽认为ꎬ « 墨子» 提出 “ 尚贤” ꎬ 而老子提出 “ 不
尚贤” ꎬ 那么ꎬ “ 不尚贤” 这一否定判断不可能在 “ 尚贤” 之前出现ꎮ 钱穆认为:
“ 孔、 墨均浅近ꎬ 而老独深远ꎻ 孔、 墨均质实ꎬ 而老独玄妙ꎮ 以思想之进程言ꎬ
老子断当在孔、 墨之后ꎮ” 另一些学者从文体上来论证 « 老子» ꎬ 冯友兰说 « 老
子» 是一种经体ꎬ 是战国时的作品ꎬ 不同于春秋时期的 “ 对话体” (如 «论
语» ) ꎮ 而顾颉刚认为 « 老子» 是赋体ꎬ 是战国时的新兴文体ꎮ 罗根泽和冯友兰
从私家著述的角度提出ꎬ 战国前无私家著作和私人著述等ꎮ 上述看法几乎剥夺了
老子的著作权ꎮ
我们认为ꎬ 或许正因为老子深知礼的弊端ꎬ 才由知礼到反礼的ꎻ 至于战国词
语问题ꎬ 是 « 老子» 在流传中后人的增益而已ꎻ “ 尚贤” 在先秦文献中不独为墨
子的专利ꎻ 老子的 “ 幽深” 并不能说明其时代一定居孔、 墨之后ꎬ 因为谁也不
敢说 « 易» 不幽深ꎻ 而且孟子未提到 « 老子» ꎬ 不等于 « 老子» 就必然不存在ꎮ
因为ꎬ 孟子也未提到 « 易» ꎬ 而庄子也未提到 « 孟子» ꎬ 这并不能证明 « 易» 、
« 庄子» 是伪作ꎮ 至于文体ꎬ 我们认为 « 老子» 的节奏韵律更像是一种哲理诗的
“ 诗体” ꎬ 似更接近于 « 诗三百» 的 “ 诗体” ꎮ « 诗三百» 篇的 “ 诗体” 在春秋时
317
国学经典导读

期早已存在ꎬ 为什么 « 老子» 就一定要在战国时期才能诞生呢? 至于战国以前


无私家著作ꎬ 私人著作当自 « 论语» 始的说法随意性太大ꎬ 经不起推敲ꎮ 当然ꎬ
认为 « 老子» 一书成于春秋末ꎬ 确是老子所作的学者也有不少ꎬ 如胡适、 唐兰、
郭沫若、 吕思勉、 高亨、 陈鼓应等 ( 见 « 道家文化研究» 第四辑) ꎮ 他们坚持认
为ꎬ « 老子» 出于老聃之手ꎬ 是春秋末年老子出关时所写的 “ 五千言” ꎮ 尤其值
得重视的是吕思勉的意见ꎬ 他在 « 先秦学术概论» 中认为: “ « 老子» 书辞义甚
古ꎬ 又全书之义ꎬ 女权皆优于男权ꎬ 俱足证其时代之早ꎮ” 又在同页注中指出:
“ 全书皆三四言韵语ꎬ 间有散句ꎬ 盖后人所加ꎬ 与东周时代之散文ꎬ 截然不同ꎮ
一也ꎮ 书中无男女字ꎬ 但称牝牡ꎬ 足见其时之言语ꎬ 尚多与后世殊科ꎮ 二也ꎮ”
并认为 « 老子» 并非南方之学ꎬ 而是北方之学ꎮ
1973 年ꎬ 从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帛书 « 老子» 的两种抄本ꎬ 世称甲本
和乙本 ( «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ꎬ 文物出版社 1976 年版) ꎮ 甲本字体处于篆隶
书之间ꎬ 不避 “ 邦” 字讳 ( 汉高祖刘邦) ꎬ 所以ꎬ 断其抄写年代当在高帝之前ꎮ
乙本字体是隶书即今体ꎬ 避 “ 邦” 字讳ꎬ 但仍用 “ 盈” ( 惠帝) 和 “ 恒” ( 文
帝) 字ꎬ 可见其抄写年代应在高帝时期ꎬ 当与甲本相隔不远ꎮ 甲本与乙本距今
都已经两千多年ꎬ 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 « 老子» 一书的抄本之一ꎮ « 老子»
帛书的发现ꎬ 证明了 « 老子» 绝非汉代的作品ꎬ 至少在秦代之前就已经流传ꎮ
1993 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墓大批竹简 ( « 郭店楚墓竹简» ꎬ 文物出
版社 1998 年版) ꎬ 其中竹简 « 老子» 距今 2 300 余年ꎬ 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抄
本ꎮ 不仅发现诸多不同于通行本的思 想 言 述ꎬ 而 且 将 « 老 子» 的 年 代 比 帛 书
« 老子» 往前推进了一百多年ꎬ 推翻了老子成书 “ 晚出说” ꎬ 证明 « 老子» 的时
代起码当在战国中期甚至更早ꎮ 不妨说ꎬ 依据 « 史记» 和前人的考释ꎬ 以及新
出土的郭店本 « 老子» ꎬ 似乎可以基本肯定老子是春秋末期人ꎬ 他拥有着上下篇
五千言的 « 老子» 的著作权ꎮ
因此ꎬ 可以说ꎬ « 老子» 一书为老聃所著的私家著作ꎬ 它并非对话体ꎬ 而是
一种哲学诗或诗性哲学ꎬ 在其流传过程中ꎬ 为后人所修改ꎬ 其基本上反映了春秋
时代老聃的思想ꎮ
( 二) « 老子» 的版本
现存 « 老子» 的版本ꎬ 以帛书甲、 乙本为最早ꎮ 甲本文字ꎬ 不避汉高祖刘
邦讳ꎬ 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ꎮ 乙本避刘邦讳ꎬ 但不避惠帝刘盈、 文帝刘
恒讳ꎬ 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ꎬ 刘盈、 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ꎮ 甲、 乙本皆分二
篇ꎬ 乙本篇末标出 « 德» 3 041 字ꎬ « 道» 2 426 字ꎬ 合计 5 467 字ꎮ 甲本尾题残
318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缺不明ꎮ 两本都不分章次ꎮ
东汉时成书的 « 老子河上公章句» ꎬ 分八十一章ꎬ 上篇道经三十七章ꎬ 下篇
德经四十四章ꎬ 河上本复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 “ 章题” 二字ꎮ 魏王弼 « 老子
注» ꎬ 只分八十一章ꎬ 并无章题名称ꎮ 唐初傅奕校定 « 道德经古本篇» ꎬ 据宋代
谢守灏 « 混元圣纪» 记载: 傅奕考核众本ꎬ 勘数其字ꎮ 项羽妾本ꎬ 齐武平五年ꎬ
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ꎻ 安丘望本ꎬ 魏太和中ꎬ 道士寇谦之得之ꎻ 河上丈人本ꎬ
齐处士仇岳得之ꎮ 其中项羽妾本迄今仍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ꎮ 另尚有题为西汉末
严遵撰的 « 道德真经指归» ꎬ 章句颇与诸本不同ꎬ 今存残本ꎬ 但有人认为是后人
伪托ꎮ
现存 « 老子» 的版本ꎬ 除汉初帛书本外ꎬ 还有许多版本流传ꎮ 约略统计ꎬ
石刻 14 种ꎬ 其中以唐太宗时虞世南校写的石刻 « 老子» 为最古ꎮ 其次为唐中宗
景龙二年 (708) 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ꎮ 唐写本 « 老子» 残卷ꎬ 散见于各地保存
的敦煌经卷中ꎬ 为数颇多ꎮ 今见木刻诸本中ꎬ 以宋刊 «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为较古ꎬ 商务印书馆 « 四部丛刊» 初编有影印本ꎮ 明正统 « 道藏» 搜集 « 道德
经» 本文及汉、 魏、 唐、 宋、 金、 元、 明众注本ꎬ 总计有 41 种之多ꎮ
历代学者研讨和考释 « 老子» 的著作不下千百家ꎬ 但存者少佚者多ꎮ 其中
主要有:
战国末年ꎬ 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ꎬ 最早著 « 解老» 、 « 喻老» ꎬ 西汉 « 老子
邻氏经传» 、 « 老子傅氏经说» 、 « 老子徐氏经说» 以及 « 刘向说老子» 等ꎬ 均已
散失ꎮ
东汉时ꎬ 道教成立ꎬ 河上公 « 老子章句» 宣扬练气可以久寿长存ꎻ « 老子想
尔注» 强调学道练形ꎬ 能致长生ꎮ 魏晋时期ꎬ 何晏作 « 老子道德经» ꎬ 王弼撰
« 老子注» ꎬ 阐发以虚为主、 以无为本的玄学观念ꎮ
南北朝时ꎬ 佛学和道教并盛ꎬ 佛门亦耽玄理ꎬ 释氏注解 « 老子» 的很多ꎮ
据 « 隋书􀅰经籍志» 著录: 刘宋时ꎬ 释惠琳、 释惠严各注 « 老子道德经» 2 卷ꎬ
释慧观撰 « 老子义疏» 1 卷ꎮ « 旧唐书􀅰经籍志» 著录: 鸠摩罗什撰 « 老子注»
2 卷ꎮ 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ꎬ 誓为佛门弟子ꎬ 亦著 « 老子讲疏» 6 卷ꎮ
唐代ꎬ 因皇帝与老子同姓李氏ꎬ 故大力提倡道教ꎬ 设置崇玄学ꎬ 令生徒论习
« 道德经» ꎬ 道俗学人ꎬ 先后注 « 老子» 的名家有孙思邈、 傅奕、 尹知章、 成玄
英、 唐明皇、 李荣、 强思齐、 杜光庭等ꎮ 强思齐 «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20 卷ꎬ
以唐明皇御注并疏为主ꎬ 集河上公、 严君平、 李荣注ꎬ 成玄英和强思齐疏ꎬ 弥补
了成玄英 « 老子疏» 已亡之缺ꎮ
319
国学经典导读

宋代注解 « 老子» 亦多名著ꎬ 道士陈景元撰 «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 10 卷ꎬ


范应元撰 « 老子 道 德 经 古 本 集 注» 2 卷ꎬ 有 « 续 古 逸 丛 书» 影 印 宋 刊 本ꎬ 明
« 道藏» 未收ꎮ 司马光著 « 道德真经论» ꎬ 第一章无名、 有名、 无欲、 有欲ꎬ 皆
于 “ 无” 与 “ 有” 字 下 断 句ꎬ 与 先 儒 不 同ꎮ 王 安 石 喜 读 « 老 子» ꎬ 作 « 老 子
注» ꎬ 第一章句读与司马光相同ꎬ 但王安石阐释 “ 道” 时ꎬ 认为 “ 道有体有用ꎬ
体者ꎬ 元气之不动ꎻ 用者ꎬ 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ꎬ 以气一元论解释 “ 道” ꎮ 司
马光则认为 “ 道生一” ꎬ 道是虚无ꎬ 即自无入有ꎮ 王安石子王雱、 同党吕惠卿、
陆佃、 刘仲平皆有 « 老子注» ꎮ 彭耜撰 « 道德真经集注» 18 卷ꎬ 所引注本ꎬ 或
存或亡ꎮ 其胪 列 解 老 者 诸 姓 名ꎬ 亦 为 珍 贵 的 史 料ꎮ 到 了 元 代ꎬ 吴 澄 作 « 老 子
注» ꎬ 更定为六十八章ꎬ 独成一家言ꎮ 明代焦竑撰 « 老子翼» ꎬ 采集韩非以后解
« 老子» 者 64 家ꎬ 并附以焦氏 « 笔乘» ꎬ 共成 65 家ꎬ 各取精语ꎬ 于诸家注中推
为博赡而有理致ꎮ 并附 « 考异» ꎬ 识其异同ꎮ
清代毕沅撰 « 老子道德经考异» ꎬ 以唐傅奕授定本为底本ꎬ 参校河上公、 王
弼、 顾欢、 陆德明、 彭耜、 « 永乐大典» 、 焦竑 « 考异» 等ꎬ 间有不合于古者ꎬ
则折中众说ꎬ 以定所是ꎮ 但毕沅 « 考异» ꎬ 详于宋元诸本ꎬ 忽于唐本ꎮ 近人罗振
玉针对毕沅这个缺陷ꎬ 撰 « 道德经考异» ꎬ 他根据景龙本、 开元御注本、 广明
本、 景福本等四个唐石刻本以及六朝和唐写本残卷 10 种撰成ꎮ 他说ꎬ 上下二经
八十一章中ꎬ 未见唐抄者才四章耳ꎮ 唐以后诸本ꎬ 不复阑入ꎬ 期与毕书相辅而
行ꎮ 这是该书的特色ꎮ 罗本再加上马王堆汉墓帛书本、 焦竑和毕沅 « 考异» ꎬ 则
汉、 唐、 宋、 元、 明诸本 « 老子» 文字的异同ꎬ 都可以考定了ꎮ
现在的通行本是以王弼本为底本的ꎮ 至于现代人的注本ꎬ 可以参考的书籍比
较多ꎬ 如朱谦之的 « 老子校释» ꎬ 陈鼓应的 « 老子注释及评价» ꎬ 陈松如的 « 老
子说解» ꎬ 刘笑敢的 « 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 ꎬ 任继愈的 « 老子绎
读» 等ꎮ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ꎬ 故 « 老子» 的外文译本亦多ꎮ 世界上 « 老子» 译本
有 260 多种: 德文有 64 种ꎬ 英文有 83 种ꎬ 法文有 33 种ꎬ 荷兰文 19 种ꎬ 意大利
文 11 种ꎬ 日文 10 种ꎬ 西班牙文 10 种ꎬ 丹麦文 6 种ꎬ 俄文、 瑞典文、 匈牙利文、
波兰文各 4 种ꎬ 芬兰文、 捷克文各 3 种ꎬ 冰岛文 2 种ꎬ 葡萄牙文、 越南文、 世界
语各 1 种ꎮ ( 这是统计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数字) ꎬ 其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
经典之首ꎬ 在国外翻译出版的版本也很多ꎮ
从现有资料看ꎬ 西方人开始真正接触 « 道德经» 是 19 世纪ꎮ 只有巴黎的保
罗􀅰佩里奥 1912 年撰文说ꎬ « 道德经» 曾在 7 世纪译成梵文ꎬ 但无版本可寻ꎮ
320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确切的资料表明ꎬ 西方第一个译本是 1842 年巴黎出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理安


« 老子道德经» 法文本ꎮ 1870 年莱比锡出版了维克多施特劳 斯 的 « 老 子 道 德
经» ꎬ 它是第一个德文译本ꎮ 1921 年出版了卫礼贤 « 老子道德经» ꎬ 学者认为这
一本是比较忠于原文的德译本ꎮ 1884 年伦敦出版的鲍尔费的 « 道书» 是最早的
英文译本ꎮ 1891 年理雅各的 « 道书» 译本由牛津出版ꎮ 1898 年美国芝加哥出版
的保罗􀅰卡鲁斯 « 老子道德经» 译本ꎬ 被认为是质量较好的译本ꎮ
20 世纪初ꎬ 老子思想在西方逐步传开ꎬ 普及程度较前有所提高ꎮ 例如老沃
尔特􀅰高尔恩 « 老子译本» 1904 年第一版ꎬ 1913 年第三版ꎬ 1922 年重印ꎮ 1934
年伦敦出版的亚琴􀅰章利英译本 « 道和德 ‹ 道德经› 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
研究» ꎬ 对 « 道德经» 在西方的传播有较大影响ꎬ 重印过多次ꎮ 由中国人自己翻
译的英文 « 道德经» 在西方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是胡泽龄的译本ꎬ 1936 年在成都
出版ꎮ 林语堂 1948 年在纽约出版了 « 老子智慧» ꎮ 1959 年初在伦敦出版了 « 道
德经» ꎮ « 道德经» 译本虽然很多ꎬ 难以统计ꎬ 学者认为译文质量较好ꎬ 有重大
影响的本子是詹文锡 1963 年在纽约出版的 « 老子之道» ꎮ 还有 1977 年美国密执
安大学出版林保罗的 « 老子道德经及王弼著英译» ꎮ 他在序言中说: “ 各种外文
译本已有 70 种至 80 种之多ꎬ 而且至少是世界上每一种语言有一种译本ꎮ” 自
1973 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甲、 乙本出版以后ꎬ 海外也掀起了一股研究老子热ꎮ 研
究老子其人其书ꎬ 各种注本及英文译本大量出现ꎮ

三、 老子的思想体系
« 老子» 以 “ 道” 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ꎬ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ꎬ 老子哲学
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ꎬ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
尊为 “ 中国哲学之父” ꎮ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ꎬ 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
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ꎮ
« 老子» 主要思想脉络: 究天道立人事ꎬ 立天道推人道ꎬ 包含思想完整性ꎬ
坚持深刻全面性ꎬ 实现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合一性ꎬ 即独异于人的天人合一思想ꎬ
亦即老子说的 “ 备天” 思想ꎮ
老子道学理论是理论中的理论是哲学ꎬ 哲学中的哲学是科学———大道哲学ꎮ
从大道哲学的视野出发ꎬ 老子道学的主要观点:
(1) “ 道之为物” 、 “ 有物混成” ( 混成论) 的宇宙万物本体论ꎮ
(2) “ 道生一ꎬ 一生二ꎬ 二生三ꎬ 三生万物” 的道生万物 ( 生成论) 宇宙
自然生态论ꎮ
321
国学经典导读

(3) “ 象帝之先” 的先见之明的认识论ꎮ


(4) 大小不二、 首后不二、 内外不二的异常深刻圆融的相对论ꎮ
(5) “ 执古之道ꎬ 以御今之有” 、 “ 反者ꎬ 道之动” 、 “ 弱者ꎬ 道之用” 的逆
向思维方法论ꎮ
(6) “ 修之于身” 、 “ 无欲ꎬ 以观其妙” 、 “ 有欲ꎬ 以观其徼” 妙徼齐观的
“ 仰观天文、 俯察地理、 中审人事” 的直觉类比的缜密观察审证论ꎮ
(7) “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的宇宙万物本源论ꎮ
以及 “ 道法自然” 、 自然法于自然的理论ꎻ 慈爱万类ꎬ 天下为公ꎬ 天下一家
的宇宙胸怀ꎻ 天人合一、 与道合真的理想追求 ( 把独异于人的老子天人合一观
概括为 “ 五同性” 思想: 同源性、 同构性、 同律性、 同归性、 同一性) ꎻ 现实的
理想天堂———地球天堂之理想ꎻ 起点 “ 和” 、 过程 “ 和” 、 结果 “ 和” 的根本三
和中态方法论ꎻ 以 “ 圣人恒无心ꎬ 以百姓之心为心” 的本体立场ꎻ “ 修之于天
下” 的平民 化 圣 人 人 格———人 人 可 以 超 凡 入 圣ꎬ 升 华 人 生ꎻ “ 无为而无不
为” ———无为而治的正邦治国思想 ( 道治、 德治、 仁治、 义治、 礼治、 法治)
六治合而为一的以正治邦ꎬ “ 以奇用兵” 的万不得已的兵治 ( 是一套完整的辩证
统一的安邦治国思想体系) ꎻ “ 可以为天地母” ———大道科学为一切科学之母ꎮ
所以李约瑟说 “ 内在的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 ꎬ 实际上是 “ 玄之又玄”
与实之又实辩证协调统一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ꎮ
老子之道曲高和寡ꎮ « 老子» 说: “ 上士闻道ꎬ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ꎬ 若存
若亡ꎬ 下士闻道ꎬ 大笑之ꎬ 不笑不足以为道ꎮ” 老子有预见性ꎬ 懂得他的思想难
为常人所解ꎮ
其实老子是在 “ 黄帝之道ꎬ 老子言之” ꎬ 是黄帝破天荒提出 “ 道” 这个概
念ꎬ 作为老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ꎮ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ꎬ 可从历史的角度
来认识ꎬ 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ꎬ 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ꎬ 更应从哲学体系的
辩证法的方法论去思维ꎮ 哲学家们在解释 “ 道” 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ꎬ 有
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ꎬ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ꎻ 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
性的东西ꎬ 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ꎮ 不过在 “ 道” 的解释中ꎬ 学者们也
有大致相同的认识ꎬ 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ꎬ 而非僵化静止的ꎻ 而且宇宙万物包
括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 切 运 动ꎬ 都 是 遵 循 “ 道” 的 规 律 而 发 展
变化ꎮ
老子说 “ 道” 产生了天地万物ꎬ 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完整说明ꎬ 而是非常
深邃奥妙的ꎬ 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ꎬ 这需要一个从 “ 无” 到 “ 有”
322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的循序渐进的过程ꎮ “ 道” 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ꎬ 但是道就是不可固定于那个


具体事物的那个 “ 道” ꎻ 也是说可以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或也可在具体事物之外而
变动不居ꎮ “ 名” 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ꎬ 那道就是恒 “ 名” ꎻ 但道有其捉摸不
到的变化运动性ꎬ 依其运动变化着的相应特征事物也不是道的名字了ꎬ 其所依附
的法则是道、 其名不再是道ꎬ 为此ꎬ 道随其依附的作用性态不同ꎬ 必须依其广义
上另取其名———即非恒名ꎬ 依其所关联在一体的事物就是相应事物的名字了ꎬ 如
太阳、 地球、 人体等ꎮ “ 无” 可以用来表述天地之道同物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ꎬ
也可说 “ 道” 合化存在于事物的运化之中与之上ꎬ 因为 “ 无” 太微小了ꎬ 人们
无法用肉眼见到与用手触摸得着ꎬ 而且 “ 无” 还在永无止息地在作功ꎻ 而 “ 有”
则是宇宙中肯定存在着的万物ꎮ 因此ꎬ 要常从 “ 无” 的过程中去观察领悟 “ 道”
的奥妙ꎻ 要常从 “ 有” 中去观察体会 “ 道” 的端倪ꎮ 无与有这两者ꎬ 来源相同
而名称相异ꎬ 都可以称之为玄妙、 深远ꎮ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 深奥ꎬ 而是玄妙又
玄妙、 深远又深远ꎬ 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命门ꎬ 从 “ 有名” 的奥妙到达无
形的奥妙ꎬ “ 道” 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ꎬ 是开启人类智慧和探索自然奥妙
的钥匙ꎬ 因为道的运化作功是周而复始的ꎬ 其玄妙之门就是阴阳属性的正能态同
负能态相互作用的盈亏消长的位移循环不息ꎬ 才能化生万物的枢机 ( 事物相互
作用化生控制中心) ꎮ 关于 “ 道” 的循行关系准则的理论ꎬ 在老子以前就已经有
雏形了ꎬ 老子应是集大成者ꎮ 是学者的使命感ꎬ 关乎社会的运作ꎬ 因此必须为道
正名ꎮ 这个道也就有广义与狭义的了ꎬ 而广义的道认为是 “ 大象无形” ꎬ 应以
“ 执大象” 的方式才能把道执掌操作ꎬ 其 “ 大象” 属于导向的宏观逻辑意义ꎬ 是
告诉人们如何地认识道和运用道的方法ꎮ 而狭义的道是能够具体运用的道ꎮ
老子认为ꎬ 为学是求知识ꎬ 为道是求智慧ꎮ 真正的智慧是理性、 逻辑的一种
体验方式ꎬ 只有通过得 “ 道” 的方法才能悟到 “ 道” ꎮ 老子的 “ 道” ꎬ 与基督教
的上帝是极其接近的概念ꎬ 但拒绝了基督教上帝与神的完全虚无的迷信色调ꎬ 走
上了具有自然科学的轨道上ꎮ 道非人格化、 非神的上帝化身ꎬ 而上帝是人格化
的、 神圣化的ꎬ 道是无可比的议题ꎬ 讲起来难度也就大了许多ꎮ “ 道” 虽是哲学
的概念ꎬ 除用于表示规律、 法则的含义之外ꎬ 还有自然和社会事物中的运用之
道ꎬ 如地球的椭圆形运转轨道、 现代使用的信频之道、 各种事物的运输之道、 人
体内外的功信与物质纳新吐故之道ꎬ 有了这些道的存在ꎬ 世界才动了起来ꎮ 否则
无道的法则规范和现实的道的作用ꎬ 世界人类无法进行功信和物质的传输交流、
交换和交易ꎬ 则万物无以生存运化ꎮ 如果其前的哲学解辩ꎬ 把道作超思维、 超逻
辑的泛虚释义的话ꎬ 很可能又把老子的道再一次地卷入唯心 论 的 漩 涡ꎮ 单 凭
323
国学经典导读

« 老子» “ 无” 的错解就潜在着一种被神化的内涵ꎬ 一旦社会有了需要ꎬ 它可以


转变为一种宗教的核心理念ꎮ 例如在道学中ꎬ 人们为道的方法发展成为道教修行
的方法ꎬ 老子的 « 道德经» 演绎成道教各类迷信的经书ꎮ 很可惜的是老子在那
时把 “ 无” 讲得太含糊了ꎬ 但不能求全责怪老子与老子的那个时代ꎬ 责任在老
子的后学们ꎬ 不了解老子的道的真正底蕴ꎬ 以致老子的智慧在目前还上不了称为
文明古国的科技雅堂ꎮ 那就令人深思了ꎮ
“ 道” 是黄帝及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ꎬ 而老子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 “ 道”
而展开的ꎮ 过去几十年ꎬ 哲学界长期争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ꎬ 老子哲学是
唯物论还是唯心论ꎮ 其实老子的道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有机合体ꎬ 是 “ 天地之
始” 、 “ 万物之母” 、 “ 人体始终” ꎬ 即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理ꎮ 老子的哲
学是道物论ꎬ 是 “ 唯道是从” 的道物辩证论ꎮ

第二节 « 老子» 原著导读

第一章

原文
道 [1] 可道 [2] ꎬ 非常 [3] “ 道” ꎻ 名 [4] 可名 [5] ꎬ 非常 “ 名” ꎮ “ 无” ꎬ 名天地之
始﹔ “ 有” ꎬ 名万 物 之 母 [6] ꎮ 故 常 “ 无” ꎬ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 有” ꎬ 欲 以 观 其
徼 [7] ꎮ 此两者ꎬ 同出而异名ꎬ 同谓之玄 [8] ꎮ 玄之又玄ꎬ 众妙之门 [9] ꎮ

注释
[1] 道: 老子哲学上的专有术语ꎬ 意指构成宇宙的实体和动力ꎬ 实质上是
宇宙的起源和天地的本始ꎮ 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规律ꎮ
[2] 道: 称说ꎬ 言说之意ꎬ 也就是用语言表达ꎮ
[3] 常: 永恒的、 常存的、 不变的ꎮ
[4] 名: 这个 “ 名” 字是老子的特殊用语ꎬ 是称 “ 道” 之名ꎮ 近于我们今
天所说的事物的概念ꎮ
[5] 名: 这个 “ 名” 字用作动词ꎮ 意为用词语为事物命名ꎮ
[6] “ 无” ꎬ 名天地之始ꎻ “ 有” ꎬ 名万物之母: 历来有两种标点法ꎮ 一、
“ 无” ꎬ 名天地之始ꎻ “ 有” ꎬ 名万物之母ꎮ 二、 无名ꎬ 天地之始ꎻ 有名ꎬ 万物之
324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母ꎮ 本书以第一种标点进行译解ꎮ “ 无” “ 有” 是老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ꎬ
二者都是指称 “ 道” 的ꎮ “ 无” 是天地的本始ꎬ 是天地鸿蒙、 混沌未分之际的命
名ꎻ “ 有” 是万物的根源ꎬ 是作为万物本原的命名ꎮ 从宇宙起源的角度看ꎬ “ 无”
和 “ 有” 实际说明了世界产生的时间顺序ꎬ 即先有天地的分化ꎬ 然后才有万物
的出现ꎮ 从哲学的角度看ꎬ “ 无” 和 “ 有” 反映了事物中一般和个别、 本质和现
象的关系ꎬ 是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ꎮ
[7] 故常 “ 无” ꎬ 欲以观其妙ꎻ 常 “ 有” 以观其徼: 常体 “ 无” ꎬ 以观照
“ 道” 的奥妙ꎻ 常体 “ 有” ꎬ 以观照道的边际ꎮ 妙ꎬ 深微奥妙ꎻ 徼ꎬ 边际、 端倪ꎮ
这一句也有两种标点读法ꎮ 一、 故常无ꎬ 欲以观其妙ꎻ 常有ꎬ 欲以观其徼ꎮ 二、
故常无欲ꎬ 以观其妙ꎻ 常有欲ꎬ 以观其徼ꎮ 本书以第一种标点读法进行译解ꎮ
[8] 此两者ꎬ 同出而异名ꎬ 同谓之玄: 此两者ꎬ 指上文的 “ 无” 和 “ 有” ꎮ
玄ꎬ 幽昧深远的意思ꎮ
[9] 玄之又玄ꎬ 众妙之门: 玄之又玄ꎬ 玄妙之中包含着玄妙ꎮ 门ꎬ 总门ꎮ

译文
“ 道” 如果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ꎬ 就不是永恒的 “ 道” ꎻ “ 名” 如果可以用
语言表示出来ꎬ 就不是永恒的 “ 名” ꎮ “ 无” ꎬ 是用来称说天地本始的ꎻ “ 有” ꎬ
是用来称说万物的根源的ꎮ 所以ꎬ 常体会 “ 无” ꎬ 要以之来观照 “ 道” 的奥妙ꎻ
常体察 “ 有” ꎬ 要以之观照道的端倪ꎮ “ 无” 与 “ 有” 这两个名称ꎬ 同出于道而
名称不同ꎬ 都叫做玄妙ꎮ 玄妙之中包含着玄妙ꎬ 这是一切变化的总门ꎮ

评析
本章开章明义ꎬ 阐明老子思想的核心———道ꎮ “ 道” 是什么? 这个 “ 道” 是
不可称说的ꎬ 是任何概念都无法表示的ꎮ 但是ꎬ 老子认为 “ 道” 是确确实实存
在的ꎮ 他在第 十 四 章 中 这 样 说: “ 视 之 不 见ꎬ 名 曰 ‘ 夷’ ꎻ 听 之 不 闻ꎬ 名 曰
‘ 希’ ꎻ 搏之不得ꎬ 名曰 ‘ 微’ ꎮ 此三者ꎬ 不可致诘ꎬ 故混而为一ꎮ 其上不皦ꎬ 其
下不昧ꎬ 绳绳不可名ꎬ 复归于无物ꎮ 是谓无状之状ꎬ 无物之象ꎬ 是谓惚恍ꎮ 迎之
不见其首ꎬ 随之不见其后ꎮ” 从这段描述中ꎬ 我们可以看出 “ 道” 是看不见、 摸
不着的ꎮ 在二十一章里ꎬ 老子又说: “ ‘ 道’ 之为物ꎬ 惟恍惟惚ꎮ 惚兮恍兮ꎬ 其
中有象ꎻ 恍兮惚兮ꎬ 其中有物ꎮ 窈兮冥兮ꎬ 其中有精ꎻ 其精甚真ꎬ 其中有信ꎮ”
“道” 虽然看不见ꎬ 摸不着ꎬ 但确确实实存在于万物之中ꎬ 无处不在ꎮ 二十五章上
又说 “有物混成ꎬ 先天地生ꎮ 寂兮寥兮ꎬ 独立而不改ꎬ 周行而不殆ꎬ 可以为天地
325
国学经典导读

母ꎮ 吾不知其名ꎬ 强字之曰 ‘道’ꎮ” 这一章是说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了ꎬ 循


环往复ꎬ 永不衰弊ꎬ 是天下万物的本原ꎮ 但是不知其名ꎬ 勉强把它称为 “道”ꎮ
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ꎬ 我们可以得到 “ 道” 的大致轮廓ꎬ 那就是 “ 道” 是
存在于天地未分前的万物的本原ꎬ 一切存在的根源ꎮ 它无质无形ꎬ 看不见、 摸不
着ꎬ 但确确实实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ꎮ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ꎬ 斯恶已 [1] ꎻ 皆知善之为善ꎬ 斯不善已ꎮ 故有无相生ꎬ
难易相成 [2] ꎬ 长短相形ꎬ 高下相倾 [3] ꎬ 音声相和ꎬ 前后相随 [4] ꎮ 是以圣人处无
为之事ꎬ 行不言之教 [5] ﹔万物作而不辞 [6] ꎬ 生而不有ꎬ 为而不恃 [7] ꎬ 功成而弗
居ꎮ 夫唯弗居ꎬ 是以不去ꎮ

注释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ꎬ 斯恶已: 天下的人们如果都知道美是美的ꎬ 那么
也就有了丑了ꎮ 之ꎬ 助词ꎬ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ꎻ 斯ꎬ 连词ꎬ 那么ꎬ 就ꎮ 已ꎬ 通
“ 矣” ꎮ “ 恶” 与 “ 美” 相对ꎬ 构成一对矛盾的概念ꎬ 意为 “ 丑陋” ꎮ
[2] 有无相生ꎬ 难易相成: 生ꎬ 生成ꎮ 成ꎬ 形成ꎮ
[3] 长短相形ꎬ 高下相倾: 形ꎬ 比较ꎮ 倾ꎬ 倾侧、 依赖ꎮ
[4] 音声相和ꎬ 前后相随: 和ꎬ 调和ꎮ 随ꎬ 依随ꎮ
[5]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ꎬ 行不言之教: 圣人ꎬ 道家最高理想的人物ꎮ 道
家的圣人体任自然ꎬ 虚静无为ꎬ 鄙弃名教ꎬ 崇高自然ꎬ 和儒家所标榜的圣人完全
不同ꎮ 处ꎬ 处理ꎮ 行ꎬ 实行ꎮ 无为ꎬ 顺其自然ꎬ 不对自然进行人为干预ꎮ 不言ꎬ
不发号施令ꎬ 不用政令ꎮ
[6] 万物作焉而不辞: 作ꎬ 兴起ꎮ 不辞ꎬ 不拒绝ꎬ 即顺其自然ꎮ
[7] 生而不有ꎬ 为而不恃: 有ꎬ 据为已有ꎮ 恃ꎬ 依赖ꎮ

译文
天下的人们如果都知道美是美的ꎬ 那么就有了丑了ꎮ 都知道善是善的ꎬ 那么
就有了不善了ꎮ 所以有和无互相生成ꎬ 难和易互相形成ꎬ 长和短互相比较ꎬ 高和
低互相依赖ꎬ 音和声互相调和ꎬ 前和后互相依随ꎮ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事
326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务ꎬ 以不用政令来实行教化ꎮ 万物兴起而顺其自然ꎬ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ꎬ 化


育万物而不依仗己能ꎬ 功业成就而不居功ꎮ 正因为不居功ꎬ 因此永远也不会离
开功ꎮ

评析
本章分两个层次ꎬ 第一 层 阐 述 老 子 朴 素 的 辩 证 法 思 想ꎮ 第 二 层 阐 述 老 子
“ 无为” 的观点ꎬ 这两层意思前后相连ꎬ 密切相关ꎮ
美与丑、 善与恶都是在对待的关系中产生的ꎬ 也就是说ꎬ 没有美ꎬ 也就没
有丑ꎻ 没有丑ꎬ 也就 没 有 美ꎮ 同 理ꎬ 没 有 善ꎬ 也 没 有 恶ꎻ 没 有 恶ꎬ 也 就 没 有
善ꎮ 事物都是在相互比较中互相依存的ꎮ 而相互依存的关系、 经常处于变动之
中ꎬ 而美丑善恶等一切事物也经常处于变动之中ꎬ 美丑相比ꎬ 美是美的ꎻ 但是
在更广阔的背 景 上ꎬ 美 与 更 美 的 事 物 相 比 较ꎬ 又 会 显 出 它 的 丑来ꎮ 所以说ꎬ
“ 有无相生ꎬ 难易相成ꎬ 长短相形ꎬ 高下相倾ꎬ 音声相和ꎬ 前后相随ꎮ” 一切事
物都是在相互比较之中ꎬ 相反相成ꎬ 互相对立ꎬ 而又互相依赖ꎮ 这便是老子的辩
证法思想ꎮ
然而ꎬ 一切的概念名号ꎬ 诸如美与丑、 善与恶 、 有与无、 难与易、 长与短、
高与下、 音和声、 前和后ꎬ 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ꎮ 既是人们的认识ꎬ 那么便
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ꎬ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便因人而异ꎬ 因而会引起无休止的争
论ꎮ 要解决这样的 争 端ꎬ 便 要 以 “ 无 为” 处 事ꎬ 以 “ 不 言” 行 教ꎮ 因 为 “ 无
为” 依循自然的规律而不强作妄为ꎬ 只有这样ꎬ 才能摒却主观的片面性ꎬ 也才
能接近客观的世界ꎬ 也只有这样ꎬ 才能把握无质无形、 客观真实的 “ 道” ꎮ 这便
是老子的 “ 无为” 观点ꎮ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ꎬ 使民不争 [1] ꎻ 不贵难得之货ꎬ 使民不为盗 [2] ﹔不见可欲ꎬ 使民心
不乱 [3] ꎮ 是以圣人之治ꎬ 虚其心ꎬ 实其腹ꎬ 弱其志ꎬ 强其骨 [4] ꎮ 常使民无知无
欲ꎮ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5] ꎮ 为无为ꎬ 则无不治 [6] ꎮ

注释
[1] 不尚贤ꎬ 使民不争: 尚贤ꎬ 崇尚贤才ꎮ 不争ꎬ 指不争功名ꎬ 也就是返
327
国学经典导读

朴归真ꎮ 老子认为人们争权夺利的根源就是国君 “ 尚贤” ꎮ


[2] 不贵难得之货ꎬ 使民不为盗: 贵ꎬ 意动用法ꎬ 以􀆺􀆺为贵ꎮ 货ꎬ 财物
珍宝ꎮ 老子认为正因为统治者看重 “ 难得之货” ꎬ 才使人们争相为盗ꎮ
[3] 不见可欲ꎬ 使民心不乱: 见 ( xiàn) ꎬ 通 “ 现” ꎬ 显现ꎬ 此处指显耀ꎮ
可欲ꎬ 能引发人们欲望的东西ꎬ 诸如声色犬马之类ꎮ 老子认为统治者显耀能引发
人们欲望的东西ꎬ 使得人心大乱ꎮ
[4] 是以圣人之治ꎬ 虚其心ꎬ 实其腹ꎬ 弱其志ꎬ 强其骨: 虚ꎬ 使动用法ꎬ
使􀆺􀆺纯净ꎮ 实ꎬ 使动用法ꎬ 使􀆺􀆺充实ꎮ 弱ꎬ 使动用法ꎬ 使􀆺􀆺柔弱ꎮ 强ꎬ 使
动用法ꎬ 使􀆺􀆺强健ꎮ
[5] 常使民无知无欲ꎬ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无知ꎬ 即无智ꎬ 没有心智ꎮ 智
者ꎬ 自作聪明的人ꎮ
[6] 为无为ꎬ 则无不治: 为无为ꎬ 以无为的方式而为ꎬ 也就是以顺其自然
的心态去治理天下ꎮ

译文
不崇尚贤才ꎬ 使百姓不争功名ꎻ 不看重难得之物ꎬ 使百姓不做盗贼ꎻ 不显耀
能引发人们欲望的东西ꎬ 使民心不致淆乱ꎮ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ꎬ 使百姓思想纯
净ꎬ 使百姓肚内充实ꎬ 使百姓心志柔弱ꎬ 使百姓筋骨强健ꎬ 常使百姓没有心智、
没有欲望ꎬ 使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不敢随意妄为ꎮ 以 “ 无为” 的心态来治理天
下ꎬ 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社会ꎮ

评析
这一章阐述老子的政治思想ꎮ 老子所处的时代ꎬ 战乱迭起ꎬ 民不聊生ꎬ 对
此老子进行深刻的思考ꎮ 在老子看来ꎬ 功名富贵会引发人们的欲望ꎬ 为了满足
自己的欲望ꎬ 人们便运用巧诈伪作的手段ꎬ 去获得自己所要的东西ꎬ 这便是导
致社会混乱和冲突的主要原因ꎮ 怎么解决这种社会问题呢? 老子认为ꎬ 首先尽
可能地 “ 实其腹 ” 、 “ 强其骨” ꎬ 使老百姓的生活能得到起码的温饱ꎬ 不致使
百姓为了生存而为盗为贼ꎮ 其次ꎬ 要 “ 虚其心” 、 “ 弱其志” ꎬ 使百姓没有功名
富贵之心ꎬ 没有争强好胜之志ꎬ 使百姓不要为了功名富贵而为盗为贼ꎮ 从物质
和精神上双管齐下ꎬ 这样就顺应了自然规律ꎬ 做到 “ 无为而治” ꎮ 能做到无为
而治ꎬ 天下自然就大治了ꎮ

328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第六章

原文
谷神 不 死ꎬ 是 谓 玄 牝 [1] ꎮ 玄 牝 之 门ꎬ 是 谓 天 地 根 [2] ꎮ 绵 绵 若 存ꎬ 用 之
不勤 [3] ꎮ

注释
[1] 谷神不死ꎬ 是谓玄牝: 谷神ꎬ 指 “ 道” ꎮ 谷ꎬ 形容虚空ꎻ 神ꎬ 形容变化
莫测ꎮ 谷神ꎬ 形容 “ 道” 的虚空而变化莫测ꎮ 不死ꎬ 喻 “ 道” 的变化不停ꎮ 玄
牝ꎬ 微妙的母性ꎬ 指天地万物的产生之处ꎬ 此处用来比喻 “ 道” 的不可思议的
繁殖能力ꎮ “ 牝” ꎬ 即是生殖ꎬ “ 道” 生殖天地万物ꎬ 但创生的过程不留痕迹ꎬ 所
以用 “ 玄” 来形容ꎬ “ 玄” 即是幽深不测的意思ꎮ
[2] 玄牝之门ꎬ 是谓天地根: 天地根ꎬ 天地的根源ꎬ 是说 “ 道” 产生天地
万物ꎮ
[3] 绵绵若存ꎬ 用之不勤: 绵绵ꎬ 绵延不绝ꎮ 若存ꎬ 存而不见ꎬ 即若有似
无ꎮ 不勤ꎬ 不劳倦、 不穷竭ꎮ

译文
大道虚空而变化莫测ꎬ 而且变化不止ꎬ 这叫做生养天地万物的玄妙的母体ꎮ
这生养天地万物的玄妙的母体ꎬ 便叫做天地的根源ꎮ 它绵延不绝ꎬ 若无似有ꎻ 作
用恒久ꎬ 永不衰竭ꎮ

评析
本章阐述 “ 道” 的 特 征ꎮ “ 道 ” 体 为 虚ꎬ 以 “ 谷 ” 为 喻ꎻ “ 道” 生万
物ꎬ 以 “ 神” 为喻ꎮ “ 道” 乃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ꎬ 所以将 “ 道” 比作 “ 玄
牝之门” 、 “ 天地根” ꎮ “ 道” 孕育万物而生生不息ꎬ 用 “ 绵绵若存ꎬ 用 之 不
勤” 来 形 容ꎮ 本 章 用 比 喻、 借 代 的 修 辞 手 法ꎬ 阐 述 “ 道 ” 的 特 征ꎬ 生 动
形象ꎮ

329
国学经典导读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ꎮ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ꎬ 以其不自生ꎬ 故能长生 [1] ꎮ 是以圣人后
其身而身先ꎬ 外其身而身存 [2] ꎮ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3] ꎮ

注释
[1] 以其不自生ꎬ 故能长生: 不自生ꎬ 不为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ꎮ
[2] 是以后其身而身先ꎬ 外其身而身存: 后其身而身先ꎬ 把自己放在后面ꎬ
反面能得到人们的拥戴ꎮ 后ꎬ 使动用法ꎮ 外其身而身存ꎬ 把自己置之度外ꎬ 反而
能保全自己ꎮ 外ꎬ 使动用法ꎮ
[3] 故能成其私: 成其私ꎬ 成就他自己ꎮ

译文
天长地久ꎮ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ꎬ 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ꎬ
所以能够长久ꎮ 因此ꎬ 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ꎬ 反而能得到人们的爱戴ꎻ 把自己置
之度外ꎬ 反而能保全自己ꎮ 之所以这样ꎬ 不正是因为圣人不自私吗? 正因为圣人
不自私ꎬ 所以成就自己ꎮ

评析
这一章由 天 道 论 及 人 道ꎬ 反 映 了 老 子 以 退 为 进 的 思 想 主 张ꎮ 在 老 子 看
来ꎬ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ꎬ 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的生存而自然运行ꎻ 圣人效法
天地ꎬ “ 后其身” 、 “ 外 其 身” ꎬ 不 把 自 己 的 利 害 意 欲 摆 在 前 头ꎬ 不 把 自 己 的
利害作优先的考虑ꎬ 所以才能 “ 身先” 、 “ 身存” ꎬ 才能成就自己的理想ꎮ 这
是一种伟大 的 谦 让 精 神ꎮ 老 子 运 用 朴 素 的 辩 证 法 思 想ꎬ 说 明 “ 退 其 身 ” 、
“ 外其身” 和 “ 身先” 、 “ 身 存 ” 之 间 的 关 系ꎬ 也 即 “ 利 他 ” 和 “ 利 己 ” 之
间的关系ꎮ 老子的这种思想ꎬ 对于纠正今天人欲横流的社会风气ꎬ 有着积极
的意义ꎮ

330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 [1] ꎮ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ꎬ 处众人之所恶ꎬ 故几于道 [2] ꎮ 居善地ꎬ
心善渊ꎬ 与善仁ꎬ 言善信ꎬ 政善治ꎬ 事善能ꎬ 动善时 [3] ꎮ 夫唯不争ꎬ 故无尤 [4] ꎮ

注释
[1] 上善若水: 上善之人ꎬ 如水之性ꎮ
[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ꎬ 处众人之所恶ꎬ 故几于道: 利ꎬ 用如动词ꎬ 此处
意为 “ 滋润” ꎮ 处ꎬ 居、 停留ꎮ 所恶ꎬ 所厌恶的地方ꎮ 几ꎬ 接近ꎮ
[3] 居善地ꎬ 心 善 渊ꎬ 与 善 仁ꎬ 言 善 信ꎬ 政 善 治ꎬ 事 善 能ꎬ 动 善 时: 居ꎬ
居处ꎮ 地ꎬ 用作动词ꎬ 选择地方ꎮ 心ꎬ 心胸ꎮ 渊ꎬ 形容沉静ꎬ 用作动词ꎬ 保持沉
静ꎮ 与ꎬ 对待ꎬ 与人交往ꎮ 仁ꎬ 诚恳仁义ꎮ 言ꎬ 说话ꎮ 信ꎬ 诚实守信ꎮ 政ꎬ 为
政ꎮ 治ꎬ 治理 得 好ꎮ 事ꎬ 处 事ꎮ 能ꎬ 能 力ꎬ 用 作 动 词ꎬ 发 挥 专 长ꎮ 动ꎬ 行 动ꎮ
时ꎬ 时机ꎬ 用作动词ꎬ 把握时机ꎮ
[4] 故无尤: 尤ꎬ 怨恨ꎮ

译文
上善之人ꎬ 其德如水ꎮ 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ꎬ 居于人们所厌恶的
地方ꎬ 所以接近于 “ 道” ꎮ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ꎬ 心胸善于保持沉静ꎬ 待人善于诚
恳仁义ꎬ 说话善于诚实守信ꎬ 为政善于作出治绩ꎬ 处事善于发挥所能ꎬ 行动善于
把握时机ꎮ 正因为不争ꎬ 所以不会招致怨恨ꎮ

评析
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善之人的品性ꎮ 水性如何? 在老子看来ꎬ 水最大的特点
“ 善利万物而不争ꎬ 处众人之所恶” ꎬ 具体表现为 “ 居善地ꎬ 习善渊ꎬ 与善仁ꎬ
言善信ꎬ 政善治ꎬ 事善能ꎬ 动善时” ꎮ 正因为这样ꎬ 水才不会招致怨恨ꎮ 老子认
为ꎬ 上善之人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性ꎬ 利于众生而与世无争ꎬ 甘居卑下之地ꎬ 为人
所不愿为ꎬ 任劳任怨ꎬ 忍辱负重ꎬ 竭尽所能帮助他人ꎬ 贡献社会ꎮ 这样的人ꎬ 不
会招致人们的 怨 恨ꎬ 只 会 得 到 人 们 的 拥 戴ꎮ 若 能 如 此ꎬ 何 愁 天 下 不 治ꎬ 人 民
不安?
331
国学经典导读

第九章

原文
持而 盈 之ꎬ 不 如 其 已 [1] ꎮ 揣 而 锐 之ꎬ 不 可 长 保 [2] ꎮ 金 玉 满 堂ꎬ 莫 之 能
守 [3] ꎮ 富贵而骄ꎬ 自遗其咎 [4] ꎮ 功遂身退ꎬ 天之道也 [5] ꎮ

注释
[1] 持而盈之ꎬ 不如其已: 持ꎬ 拿着ꎬ 此处意为端着ꎮ 盈ꎬ 满ꎬ 此处指盛
满水的杯子ꎮ 已ꎬ 停止ꎬ 此处意为放下ꎮ 这句告诫人们做事不要太满太过ꎬ 万事
要留有余地ꎬ 否则ꎬ 物极必反ꎬ 便会走向反面ꎮ
[2] 揣而锐之ꎬ 不可长保: 揣ꎬ 通 “ 捶” ꎬ 捶击ꎮ 锐ꎬ 使动用法ꎮ 这句告诫
人们不要锋芒太露ꎬ 为人要收敛低调ꎬ 否则ꎬ 便会招致灾祸ꎮ
[3] 金玉满堂ꎬ 莫之能守: 莫之能守ꎬ 宾语 “ 之” 前置ꎬ 即 “ 莫能守之” ꎮ
这句话告诫人们财富不能长保ꎬ 不要汲汲于富贵ꎮ
[4] 富贵而骄ꎬ 自遗其咎: 而ꎬ 连词ꎬ 表假设ꎬ 如果ꎮ 骄ꎬ 骄横ꎮ 遗ꎬ 招
致ꎮ 咎ꎬ 灾祸ꎮ 这句话承接上文ꎬ 告诫人们富贵如果骄横ꎬ 便会招致灾祸ꎮ
[5] 功遂身退ꎬ 天之道也: 遂ꎬ 成ꎮ 天ꎬ 自然ꎮ 道ꎬ 规律ꎮ 这句话告诫人
们不贪功、 不居功ꎬ 这才是自然之道ꎮ 这样才能全身自保ꎮ

译文
端着盛满水的杯子ꎬ 与其战战兢兢ꎬ 不如把它放下ꎮ 捶打利器使之尖锐ꎬ 尖
锐之器更易磨损ꎬ 不可长久保有ꎮ 满堂的金玉宝器ꎬ 没有人能守住它们ꎮ 富贵如
果骄横ꎬ 那是自己招致灾祸ꎮ 功成身退ꎬ 这是自然的规律ꎮ

评析
这一章论述基本的为人之道ꎬ 主要的观点是为人行事要留有余地ꎬ 千万不要
做得太过太满ꎬ 否则ꎬ 便会走向事情的反面ꎮ 重点是围绕一个 “ 盈” 字展开ꎬ
与之相应的有 “ 锐” ꎬ 有 “ 满” ꎮ 锐而易钝ꎬ 满而易亏ꎬ 物极必反ꎬ 自古皆然ꎮ
如果执迷不悟ꎬ 便会 “ 富贵而骄ꎬ 自遗其咎” ꎮ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功遂身退ꎬ
天之道也” ꎮ
人都是有弱点的ꎮ 普通人在功名利禄面前ꎬ 往往是贪心不足ꎬ 不顾死活ꎬ 而
332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稍有才华的人ꎬ 便恃才傲物ꎬ 遭人忌恨ꎮ 这些都是取祸之由ꎮ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中ꎬ 发生过多少这样的悲剧ꎮ 所以作为普通人ꎬ 一定要淡泊名利ꎬ 适可而止ꎬ 该
收手时要收手ꎮ 这才是避祸全身之道ꎮ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 弃 智ꎬ 民 利 百 倍 [1] ꎻ 绝 仁 弃 义 [2] ꎬ 民 复 孝 慈ꎻ 绝 巧 弃 利ꎬ 盗 贼 无
有 [3] ꎮ 此三 者 以 为 文ꎬ 不 足ꎮ 故 令 有 所 属 [4] ꎬ 见 素 抱 朴ꎬ 少 私 寡 欲ꎬ 绝 学
无忧 [5] ꎮ

注释
[1] 绝圣弃智ꎬ 民利百倍: 圣ꎬ 聪明ꎮ 智ꎬ 才智ꎮ 利ꎬ 好 处ꎬ 用 作 动 词ꎬ
获得好处ꎮ
[2] 绝仁弃义ꎬ 民复孝慈: 复ꎬ 恢复ꎮ 孝慈ꎬ 孝敬和慈爱ꎮ
[3] 绝巧弃利ꎬ 盗贼无有: 巧ꎬ 智巧ꎮ 利ꎬ 财富ꎮ
[4] 此三者以为文ꎬ 不足ꎬ 故令有所属: 此三者ꎬ 指圣智、 仁义、 巧利ꎮ
文ꎬ 文饰ꎮ 属ꎬ 归属ꎮ
[5] 见素抱朴ꎬ 少私寡欲ꎬ 绝学无忧: 见 ( xiàn) ꎬ 现ꎬ 表现ꎮ 素ꎬ 没有染
色的丝ꎮ 朴ꎬ 没有雕刻的木ꎮ 抱ꎬ 怀、 笃守ꎮ 绝ꎬ 抛弃ꎮ 学ꎬ 学术ꎮ

译文
抛弃聪明与才智ꎬ 百姓就会获得百倍的好处ꎮ 抛弃仁爱和正义ꎬ 百姓就会恢
复孝敬和慈爱ꎮ 抛弃智巧和财富ꎬ 盗贼就会消失无有ꎮ 以上所说的聪明才智、 仁
爱正义和智巧财富三种情况ꎬ 全是浮文虚饰ꎬ 不能用来治理天下ꎬ 所以ꎬ 要让百
姓的思想有所归属ꎮ 表现本色ꎬ 笃守质朴ꎬ 减少私心ꎬ 淡泊欲望ꎬ 抛弃学术ꎬ 这
样就会心境平和ꎬ 无忧无虑ꎮ

评析
老子认为ꎬ 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统治者所标榜的聪明智巧、 仁爱正义和孝敬慈
爱ꎬ “ 圣” “ 智” 产生巧诈ꎬ “ 仁” “ 义” 流于造作ꎬ “ 巧” “ 利” 腐蚀人们的天
性ꎮ 所以ꎬ 若要社会稳定ꎬ 人心平和ꎬ 必须彻底抛却 “ 圣智” “ 仁义” “ 巧利” ꎬ
333
国学经典导读

使人们返朴归真ꎬ 保持淳厚的天性ꎮ 在拜金主义盛行、 物欲横流的今天ꎬ 老子的


思想对我们应该有极大启迪作用ꎮ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ꎬ 枉则直 [1] ꎻ 洼则盈ꎬ 敝则新 [2] ꎻ 少则得ꎬ 多则惑 [3] ꎮ 是以圣人抱
一为天下式 [4] ꎮ 不自见ꎬ 故明ꎻ 不自是ꎬ 故彰 [5] ꎻ 不自伐ꎬ 故有功ꎻ 不自矜ꎬ
故长 [6] ꎮ 夫唯不争ꎬ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ꎮ 古之所谓 “ 曲则全” 者ꎬ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7] ꎮ

注释
[1] 曲则全ꎬ 枉则直: 曲ꎬ 委曲ꎮ 全ꎬ 保全ꎮ 枉ꎬ 弯曲ꎮ 直ꎬ 伸直ꎮ
[2] 洼则盈ꎬ 敝则新: 洼ꎬ 低洼ꎮ 盈ꎬ 充满ꎮ 敝ꎬ 破旧ꎮ 新ꎬ 更新ꎮ
[3] 少则得ꎬ 多则惑: 少ꎬ 少取ꎮ 得ꎬ 获得ꎮ 多ꎬ 贪多ꎮ 惑ꎬ 迷惑ꎮ
[4]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式: 抱ꎬ 怀、 守ꎮ 一ꎬ 指道ꎮ 式ꎬ 法式、 范式ꎮ
[5] 不自见ꎬ 故明ꎻ 不自是ꎬ 故彰: 自见ꎬ 自现ꎮ 明ꎬ 显明ꎮ 自是ꎬ 自以
为是ꎮ 彰ꎬ 彰显ꎮ
[6] 不 自 伐ꎬ 故 有 功ꎻ 不 自 矜ꎬ 故 长: 自 伐ꎬ 自 夸ꎮ 自 矜ꎬ 自 傲ꎮ 长ꎬ
长久ꎮ
[7] 古之所谓 “ 曲则全” 者ꎬ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诚ꎬ 确实ꎮ 全ꎬ 保
全ꎮ 归ꎬ 信服ꎮ

译文
委曲就能保全ꎬ 弯曲就能伸直ꎬ 低洼就能充满ꎬ 破旧就能更新ꎬ 少取就能得
到ꎮ 贪多就会迷惑ꎮ 因此圣人坚守大道成为天下的榜样ꎮ 不自我表现ꎬ 所以显
明ꎻ 不自以为是ꎬ 所以显著ꎻ 不自我夸耀ꎬ 所以有功ꎻ 不自我矜持ꎬ 所以长久ꎮ
正因为不争ꎬ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ꎮ 古人所说 “ 委曲就可以保全” 等
话ꎬ 难道是空话吗? 确实是能够保全因而信服它ꎮ

评析
本章讲述的是事物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ꎮ 老子首先引用六句古语
334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 曲则全ꎬ 枉则直ꎬ 洼则盈ꎬ 敝则新ꎬ 少则得ꎬ 多则惑” 来阐明这一辩证法思


想ꎮ 然后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进一步阐述这种思想ꎬ “ 不自
见ꎬ 故明ꎻ 不自是ꎬ 故彰ꎻ 不自伐ꎬ 故有功ꎻ 不自矜ꎬ 故长” ꎬ 最后得出 “ 夫唯
不争ꎬ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的结论ꎮ
老子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人们ꎬ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ꎬ 不可能任何事
情都一帆风顺ꎮ 在这种情况下ꎬ 我们应该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是可以相互转化
的ꎬ 适当的时候ꎬ 我们也可以促成这种转化ꎬ 使事情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
展ꎬ 然后采取行动ꎬ 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ꎮ 切不可盲目蛮干ꎬ 使事情变得不可收
拾ꎮ 老子所说的 “ 不争” ꎬ 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 歙 之ꎬ 必 固 张 之 [1] ꎻ 将 欲 弱 之ꎬ 必 固 强 之 [2] ꎻ 将 欲 废 之ꎬ 必 固 兴
之 [3] ꎻ 将欲取之ꎬ 必固与之 [4] ꎮ 是谓微明 [5] ꎮ 柔弱胜刚强ꎮ 鱼不可脱于渊ꎬ 国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6] ꎮ

注释
[1] 将欲歙之ꎬ 必固张之: 歙ꎬ 合、 敛、 闭合ꎮ 固ꎬ 通 “ 姑” ꎬ 姑且ꎮ 张ꎬ
张开ꎮ
[2] 将欲弱之ꎬ 必固强之: 弱ꎬ 削弱ꎮ 强ꎬ 强大ꎮ
[3] 将欲废之ꎬ 必固兴之: 废ꎬ 废弃ꎮ 兴ꎬ 兴起ꎮ
[4] 将欲取之ꎬ 必固与之: 取ꎬ 夺取ꎮ 与ꎬ 给与ꎮ
[5] 是谓微明: 微明ꎬ 隐微而显明的征兆ꎮ
[6] 鱼不可脱于渊ꎬ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脱于渊ꎬ 离开深渊ꎮ 利器ꎬ 有
几种说法: 一说利器指权道ꎻ 一说利器指赏爵ꎻ 一说利器指圣智仁义巧利ꎮ 示ꎬ
显示、 炫耀ꎮ

译文
将要闭合的ꎬ 必先张开ꎻ 将要削弱的ꎬ 必先强大ꎻ 将要废弃的ꎬ 必先兴起ꎻ
将要夺取的ꎬ 必先给予ꎮ 这种情况就是隐微而显明的征兆ꎮ 所以说ꎬ 柔弱胜过刚
强ꎮ 鱼不可离开深渊ꎬ 国家的利器不可给人显示ꎮ
335
国学经典导读

评析
这一章主要描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ꎬ 亦即矛盾 双 方 转 化 的 问 题ꎬ 如 “ 歙
张” 、 “ 强弱” 、 “ 兴废” 、 “ 取与” 之间的相互转化ꎮ 不过论述的侧重点在于矛盾
双方转化过程中的彼消此长ꎬ 即当某一事物发展到极限的时候ꎬ 在它的内部已经
包含着向反面转化的因素ꎮ “ 张” 中隐藏着 “ 歙” ꎬ “ 强” 中隐藏着 “ 弱” ꎬ “ 兴”
中隐藏着 “ 废” ꎬ “ 予” 中隐藏着 “ 取” ꎬ 等等ꎮ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ꎬ
太阳正午的时候ꎬ 就预示着将要偏西ꎻ 天气最热的时候ꎬ 就预示着将要转凉ꎻ 人
到盛年的时候ꎬ 就预示着将要步入老年􀆺􀆺
这一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就是ꎬ 不论做什么事ꎬ 不要过分追求极致和完美ꎬ 因
为事情一旦达到极致和完美ꎬ 就会走向反面ꎮ 在为人处事上ꎬ 不要过于争强好
胜ꎬ 因为一旦占了上风ꎬ 就预示着将要转入劣势ꎮ 所以我们要学会 “ 示弱” ꎬ 因
为 “ 柔弱胜刚强” ꎮ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ꎬ 为道日损 [1] ꎮ 损之又损ꎬ 以至于无为 [2] ꎮ 无为而无不为 [3] ꎮ 取
天下常以无事 [4] ꎬ 及其有事ꎬ 不足以取天下 [5] ꎮ

注释
[1] 为学日益ꎬ 为道日损: 为学ꎬ 求学ꎬ 指对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ꎮ 日益ꎬ
一天天增加情欲文饰ꎮ 为道ꎬ 求道ꎬ “ 道” 指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ꎮ 日损ꎬ 一天
天减少情欲文饰ꎮ
[2] 损之又损ꎬ 以至于无为: 无为ꎬ 不妄为、 不人为干预ꎮ
[3] 无为而无不为: 不妄为ꎬ 就会无所不为ꎮ
[4]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取ꎬ 为、 治ꎮ 无事ꎬ 无扰攘之事ꎮ
[5] 及其有事ꎬ 不足以取天下: 有事ꎬ 繁苛政举ꎮ

译文
求学以追求仁义圣智礼法ꎬ 就会天天增加情欲文饰ꎻ 求道以观照事物未分化
的状态ꎬ 就会天天天减少情欲文饰ꎮ 减少再减少ꎬ 直至进入无所妄为的状态ꎮ 如
336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果能够做到无所妄为ꎬ 就会无所不为ꎮ 治理天下要常以 “ 无所事事” 为准则ꎬ


如果扰攘多事ꎬ 就不能治理天下ꎮ

评析
本章讲述要把 “ 无为” 作为治国之道ꎮ 要做到 “ 无为” ꎬ 就要 “ 为道” ꎮ 老
子为了说明 “ 为道 “ ꎬ 将 “ 为学” 与之相较ꎮ “ 为学” 追求的仁义圣智礼法之
类ꎬ 这些知识积累得越多ꎬ 违背自然的情欲文饰也就越多ꎮ 而 “ 为道” 体验的
是事物未分化状态的自然之道ꎬ 领悟越深ꎬ 违背自然的情欲文饰也就越来越少ꎬ
最后直到进入 “ 无所妄为” 的无为之境ꎮ 如果能够进入无为之境ꎬ 就会无所不
为ꎮ 那么治理天下也就不言而喻了ꎮ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ꎬ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ꎮ 以其无以易之 [1] ꎮ 弱之胜强ꎬ 柔
之胜刚ꎬ 天下莫不知ꎬ 莫能行 [2] ꎮ 是以圣人云: “ 受国之垢ꎬ 是谓社稷主 [3] ꎻ
受国不祥ꎬ 是为天下王 [4] ꎮ” 正言若反 [5] ꎮ

注释
[1] 天下莫柔弱于水ꎬ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ꎬ 以其无以易之: 柔弱ꎬ 柔软
弱小ꎮ 坚强ꎬ 坚硬强大ꎮ 胜ꎬ 胜过ꎮ 无以ꎬ 无法ꎮ 易ꎬ 代替ꎮ
[2] 弱之胜强ꎬ 柔之胜刚ꎬ 天下莫不知ꎬ 莫能行: 之ꎬ 取消句子独立性ꎬ
无义ꎮ 胜ꎬ 战胜ꎮ 莫ꎬ 没有人ꎮ
[3] 受国之垢ꎬ 是谓社稷主: 垢ꎬ 污垢ꎬ 指屈辱ꎮ
[4] 受国不祥ꎬ 是为天下王: 不详ꎬ 祸难ꎮ
[5] 正言若反: 正言ꎬ 正话ꎮ 反ꎬ 反话ꎮ

译文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柔弱ꎬ 但是攻破坚硬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ꎬ 因为在
这一点上ꎬ 水是无法代替的ꎮ 弱小战胜强大ꎬ 柔弱战胜刚强ꎬ 天下没有人不知道
这个道理ꎬ 但是没有人能实践这个道理ꎮ 因此圣人说: “ 能够承受全国的屈辱ꎬ
这样的人可以称为社稷之主ꎻ 能够担当全国的祸难ꎬ 这样的人 可 以 做 天 下 之
337
国学经典导读

王ꎮ” 这样的正话听起来像反话ꎬ 其实里面包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啊ꎮ

评析
本章以水为例ꎬ 说明弱可以胜强ꎬ 柔可以克刚的道理ꎮ 水性至弱ꎬ 但耐力无
限ꎬ 水性至柔ꎬ 但韧性无限ꎬ 所以水能凭借无限的耐力和韧性ꎬ 战胜坚土和岩
石ꎮ 黄土高原上的纵横沟壑ꎬ 深山峡谷中的蜿蜒水道ꎬ 都是水冲击而成的ꎮ 再坚
硬的岩石ꎬ 在流水的冲击面前ꎬ 都将让道ꎮ “ 青山遮不住ꎬ 毕竟东流去” ꎮ
水在战胜对手的同时ꎬ 自己却毫发未损ꎮ 这又是水至弱至柔的一种体现ꎮ 因
此ꎬ 我们要学会示弱ꎬ 示弱有时比一味逞强更有力量ꎮ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 [1] ꎮ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2] ꎬ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3] ꎮ 虽有舟舆ꎬ
无所乘之 [4] ꎻ 虽有甲兵ꎬ 无所陈之 [5] ꎮ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6] ꎮ 甘其食ꎬ 美其
服ꎬ 安其居ꎬ 乐其俗 [7] ꎮ 邻国相望ꎬ 鸡犬之声相闻ꎬ 民至老死ꎬ 不相往来 [8] ꎮ

注释
[1] 小国寡民: 小ꎬ 使动用法ꎬ 使􀆺􀆺小ꎮ 寡ꎬ 使动用法ꎬ 使􀆺􀆺寡ꎮ
[2]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ꎬ 即使ꎮ 什伯ꎬ 什百ꎬ 各种各样ꎮ
[3]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使ꎬ 使得ꎮ 重ꎬ 意动用法ꎬ 以􀆺􀆺重ꎮ
[4] 虽有舟舆ꎬ 无所乘之: 虽ꎬ 虽然ꎮ 舟舆ꎬ 车和船ꎮ 无所乘之ꎬ 没有乘
坐它们的必要ꎮ
[5] 虽有甲兵ꎬ 无所陈之: 甲兵ꎬ 铠甲兵器ꎮ 陈ꎬ 陈列ꎮ
[6]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复ꎬ 恢复ꎮ 用之ꎬ 用结绳记事来治理天下ꎮ
[7] 甘其食ꎬ 美其服ꎬ 安其居ꎬ 乐其俗: 甘、 美、 安、 乐ꎬ 都是意动用法ꎬ
以􀆺􀆺为甘ꎬ 以􀆺􀆺为美ꎬ 以􀆺􀆺为安ꎬ 以􀆺􀆺为乐ꎮ
[8] 邻国相望ꎬ 鸡犬之声相闻ꎬ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ꎬ 相互ꎮ

译文
使国家小ꎬ 使百姓少ꎮ 就是有各种各样的便利器具ꎬ 也不使用ꎻ 使得百姓看
重死亡ꎬ 不迁徙到远方ꎮ 虽然有舟楫车马ꎬ 没有乘坐它们的必要ꎻ 虽然有铠甲兵
338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

器ꎬ 没有摆出它们的必要ꎮ 使得人们恢复结绳记事ꎬ 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理天下ꎮ


让人们觉得自己的饮食可口ꎬ 觉得自己的服装华美ꎬ 觉得自己的居处安适ꎬ 觉得
自己的习俗快乐ꎬ 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ꎬ 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见ꎬ 但是
人们直到老死ꎬ 也不相互来往ꎮ

评析
本章老子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 “ 国家” 的蓝图ꎮ 这样的国家很小ꎬ 人口很
少ꎮ 不使用各种奇巧之器ꎬ 因为使用奇巧之器虽然可以提高功效ꎬ 但同时也诱发
人们的奸诈之心ꎮ 所以虽有舟楫车马ꎬ 没有乘坐它们的必要ꎻ 虽有铠甲兵器ꎬ 没
有陈列它们的必要ꎮ 使社会回到远古时代的自然状态ꎬ 使人们安土重迁ꎬ 惧怕死
亡ꎬ 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ꎮ “ 甘其食ꎬ 美其食ꎬ 安其居ꎬ 东其俗ꎮ 邻国相望ꎬ 鸡
之声相闻ꎬ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ꎮ” 一幅多么自由、 祥和、 安逸、 恬静的画面ꎮ
然而ꎬ 我想老子未必真的相信会出现这样美好的社会ꎬ 这不过是老子的一种
理想而已ꎮ 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ꎬ 民不聊生ꎬ 社会极其动荡和黑暗ꎮ 所以这
样美好的社会不过是针对现状有感而发而已ꎮ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 不 美ꎬ 美 言 不 信 [1] ꎮ 善 者 不 辩ꎬ 辩 者 不 善 [2] ꎮ 知 者 不 博ꎬ 博 者 不
知 [3]
ꎮ 圣人不积ꎬ 既以为人己愈有 [4] ꎬ 既以与人己愈多 [5] ꎮ 天之道ꎬ 利而不
害 [6] ꎻ 人之道ꎬ 为而不争 [7] ꎮ

注释
[1] 信言不美ꎬ 美言不信: 信言ꎬ 诚实的话ꎮ 美ꎬ 动听ꎮ
[2] 善者不辩ꎬ 辩者不善: 辩者ꎬ 善辩的人ꎮ 辩ꎬ 狡辩ꎮ
[3] 知者不搏ꎬ 博者不知: 知者ꎬ 懂得大道的人ꎮ 博ꎬ 广博ꎮ
[4] 圣人不积ꎬ 既以为人己愈有: 积ꎬ 积藏ꎮ 为人ꎬ 帮助别人ꎮ
[5] 既以与人己愈多: 与ꎬ 给予ꎮ 多ꎬ 丰富ꎮ
[6] 天之道ꎬ 利而不害: 道ꎬ 规律ꎮ 利ꎬ 利物ꎬ 给万物带来好处ꎮ 害ꎬ 妨
害、 伤害ꎮ
[7] 人之道ꎬ 为而不争: 道ꎬ 规则ꎮ 为ꎬ 作为ꎮ 争ꎬ 争夺ꎮ
339
国学经典导读

译文
正值诚实的话并不动听ꎬ 动听的话并不诚实ꎮ 真正善辩的人不会狡辩ꎬ 狡辩
的人不会善辩ꎮ 懂得大道的人并不渊博ꎬ 渊博的人并不懂得大道ꎮ 圣人不积不
藏ꎬ 帮助别人以后ꎬ 自己愈加富有ꎬ 给予别人以后ꎬ 自己愈加丰富ꎮ 自然的规律
是利物而不害物ꎬ 人的准则是有所作为而不相争ꎮ

评析
本章主要阐述信与美、 善与辩、 知与博之间的关系ꎬ 这实际上是真假、 美
丑、 善恶的问题ꎮ 老子想要说明的是事物的表象和本质并不一致ꎬ 这中间包含着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ꎮ “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并不是危言耸听ꎬ 而是生活经验的
总结ꎮ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遇见此类现象ꎬ “ 忠言逆耳” 就是如此ꎮ 所谓
“ 满嘴的仁义道德ꎬ 满肚子的男盗女娼” 便是如此ꎬ 所谓 “ 好话说尽ꎬ 坏事做
绝” 也是如此ꎬ 所谓 “ 说人话ꎬ 不办人事” 也是如此ꎬ 等等ꎬ 可见老子的 “ 信
言不美ꎬ 美言不信” 是对社会生活惨痛教训的概括ꎮ 直至今天ꎬ 我们还能感受
到这一点ꎮ

340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庄子在道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ꎬ 庄子的生平
与活动ꎻ 理解庄子思想的核心ꎮ
2􀆰 了解庄子著作的特色ꎬ 理解其重要的自然与无为
思想ꎮ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庄子与 « 庄子»

一、 庄子的生平与时代
庄子 ( 约前 369 年 - 前 286 年) ꎬ 名周ꎬ 字子休 ( 一
说子沐) ꎬ 战国时期蒙 ( 今安徽省蒙城县) 人ꎮ 著名的思
想家、 哲学家、 文学家ꎬ 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ꎬ 老子哲
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ꎬ 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ꎮ
对庄子出生年代人们说法不一ꎮ 史学家范文澜考证认
为ꎬ 庄子生 于 公 元 前 328 年ꎬ 卒 于 公 元 前 286 年 ( 见
« 中国通史简编» 第 274 页ꎬ 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 ꎮ 史
341
国学经典导读

学家钱穆考证认为ꎬ 庄子生年当在周显王元年十年间 ( 见 « 先秦诸子系年» 第


304 页ꎬ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ꎬ 也即是公元前 368 年稍后ꎮ 据马叙伦所著
的 « 庄子年表» 记载ꎬ 庄子生于公元前 369 年ꎬ 卒于公元前 286 年ꎮ 今学者普
遍认为庄子生于约公元前 369 年ꎬ 即魏惠王元年ꎮ 卒年以公元前 286 年为是ꎮ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 庄子者ꎬ 蒙人也ꎬ 名周ꎮ 周尝为蒙漆园吏ꎬ 与梁
惠王、 齐宣王同时ꎮ” 裴骃 « 集解» : “ « 地理志» : 蒙县属梁国ꎮ” 司马贞 « 索
隐» 引 « 地理志» : “ 蒙县属梁国ꎮ 刘向 « 别录» 云: 宋之蒙人也ꎮ” « 正义» :
郭缘生 « 述征记» 云: “ 蒙县ꎬ 庄周之本邑也ꎮ” « 正义» 引 « 括地志» 云: “ 漆
园故城在曹州 冤 句 县 北 十 七 里ꎮ 此 云 庄 周 为 漆 园 吏ꎬ 即 此ꎮ 按: 其 城 古 属 蒙
县ꎮ” « 史记» 没有说明国属ꎬ 引起世人的纷争ꎮ 究竟是何处之蒙人? 今人或曰
今河南商丘ꎬ 或曰今山东曹县ꎬ 或曰今安徽蒙城ꎬ 难以定论ꎮ 孙以楷、 甄长松在
« 庄子通论» 中联系 “ 漆园” 之所在ꎬ 考定庄子为今安徽之蒙城人ꎮ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 楚威王闻庄周贤ꎬ 使使厚币迎之ꎬ 许以为相ꎮ 庄
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ꎬ 重利ꎻ 卿相ꎬ 尊位也ꎮ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
数岁ꎬ 衣以文绣ꎬ 以入大庙ꎮ 当是之时ꎬ 虽欲为孤豚ꎬ 岂可得乎? 子亟去ꎬ 无污
我ꎮ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ꎬ 无为有国者所羁ꎬ 终身不仕ꎬ 以快吾志焉ꎮ” 从时
间上说ꎬ 此事发生在前 339 - 前 331 年ꎬ « 正义» : “ 威王当周显王三十年ꎮ” « 正
义» : “ « 庄子» 云: 庄子钓于濮水之上ꎬ 楚王使大夫往ꎬ 曰: ‘ 愿以境内累ꎮ’
庄子持竿不顾ꎬ 曰: ‘ 吾闻楚有神龟ꎬ 死二千岁矣ꎬ 巾笥藏之庙堂之上ꎮ 此龟宁
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生曳尾泥中乎?’ 大夫曰: ‘ 宁曳尾涂中ꎮ’ 庄子曰: ‘ 往矣ꎬ
吾将曳尾于涂中ꎮ’ 与此传不同也ꎮ” 庄子钓于濮水的时间上ꎬ 应该在前 339 - 前
331 年之间ꎮ 但从 “ 濮水” 也能考察出庄子故里ꎮ 孙以楷、 甄长松在 « 庄子通
论» 中说ꎬ 从 “ 钓于濮水” 看ꎬ “ 濮水” 离蒙城不过数十里ꎬ 若果庄子是宋人ꎬ
且不做官ꎬ 居家又极贫ꎬ 无隔夜之粮ꎬ 怎么可能从小蒙城跑到三四百里处的濮水
钓鱼ꎬ 且与惠施论辩游鱼之乐?

二、 « 庄子» 其书及版本
( 一) « 庄子» 的流传和卷篇
« 庄子» 一书ꎬ 在汉朝流传的是五十二篇ꎬ 已经有司马彪、 孟氏的注本ꎮ 据
« 汉书􀅰艺文志» 著录: “ « 庄子» 五十二篇ꎮ” 班固自注: “ 名周ꎬ 宋人ꎮ” 唐陆
德明的 « 经典释文􀅰序录» 称: “ « 汉书􀅰艺文志» : « 庄子» 五十二篇ꎬ 即司马
彪、 孟氏所注是也ꎮ” 日本武内义雄 « 庄子考» 说ꎬ 五十二篇是由内篇七、 外篇
342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二十八、 杂篇十四、 解说三而成ꎮ 现存 « 庄子» 实有三十三篇ꎬ 包括内篇、 外


篇、 杂篇三部分ꎬ 其中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ꎮ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
子自著ꎬ 而外篇、 杂篇则是 “ 学庄者杂辑以成书” ( 王夫之 « 庄子解» ) ꎮ
« 庄子» 一书ꎬ 到晋朝时ꎬ 其流传有较大的变化ꎮ 晋朝为 « 庄子» 作注的人
有向秀、 郭象、 李颐等ꎮ 据陆德明记载ꎬ 各种注本的卷数多不相同ꎮ 向秀 « 注»
为二十卷二十六篇ꎬ 郭象 « 注» 为三十三卷三十二篇ꎬ 李颐 « 集解» 为三十卷
三十篇ꎬ 在这些不同的卷本中以郭象的三十三卷本流传得最为广泛ꎮ 宋以后注本
更多ꎬ 但皆为十卷三十二篇ꎬ 即宗郭象注本ꎮ
( 二) « 庄子» 的版本
对 « 庄子» 的注释ꎬ 以晋时郭象 « 庄子注» 最为有名ꎬ 系根据向秀的注扩
充、 修改而成ꎬ 注文与原意不尽合ꎬ 因作者借注而发挥自己的思想ꎬ 是当今通行
本之一ꎬ 有古逸丛书覆宋本、 续古逸丛书影宋本、 影明世德堂本、 四部丛刊影宋
本等ꎮ
唐陆德明的 « 庄子释文» 、 成玄英的 « 庄子疏» ꎬ 均是据郭注写成的ꎮ 成玄
英疏有道藏本ꎮ
明代焦竑 « 庄子翼» ꎬ 收集了明以前各家对 « 庄子» 的解释ꎬ 有明万历刻本
及清刻本ꎮ
清末郭庆藩 « 庄子集释» ꎬ 包括郭象注、 成玄英疏、 陆德明音义ꎬ 又吸收了
清代学者关于 « 庄子» 的文字考订成果ꎬ 有思贤讲舍本ꎮ 诸子集成本、 中华书
局标点本ꎬ 是当今通行本ꎮ 清末王先谦 « 庄子集解» ꎬ 比较简明ꎬ 有清刻本、 诸
子集成本ꎬ 也是当今通行本之一ꎮ
近人马叙伦 « 庄子义证» ꎬ 对 « 庄子» 的文字作了许多校勘和考订ꎬ 有商务
印书馆刊本ꎮ 近人王叔岷 « 庄子校释» ꎬ 收集了现在所有 « 庄子» 的不同版本ꎬ
作了很多校勘ꎬ 重点在文字考订ꎬ 有商务印书馆刊本ꎮ
今人有曹础基 « 庄子浅注» ꎬ 而陈鼓应的 « 庄子今注今译» ꎬ 在注释与译文
方面ꎬ 颇为用力ꎬ 有中华书局版ꎮ

三、 庄子的思想体系
( 一) 庄子的哲学思想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 其学无所不窥ꎬ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ꎮ 故其著
书十余万言ꎬ 大抵率寓言也ꎮ 作 « 渔父» 、 « 盗跖» 、 « 胠箧» ꎬ 以诋 孔子之徒ꎬ
以明老子之术ꎮ « 畏累虚» 、 « 亢桑子» 之属ꎬ 皆空语无事实ꎮ 然善属书离辞ꎬ 指
343
国学经典导读

事类情ꎬ 用剽剥儒、 墨ꎬ 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ꎮ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ꎬ 故自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ꎮ” 庄子之学渊源于老子是人所公认的ꎮ 庄子哲学中道的宇宙
观继承了老子道的学说ꎬ 在 « 大宗师» 、 « 知北游» 、 « 齐物论» 、 « 天地» 、 « 天
道» 、 « 秋水» 诸篇中甚明ꎮ 庄子的 “ 小国寡民” 、 “ 无为而治” 的政治思想紧步
老子的后尘ꎬ 在其 « 胠箧» 、 « 应帝王» 诸篇中说得十分清楚ꎮ 庄子的学说ꎬ 正
是在老子学说基础上推衍生发而来的ꎮ 老子最具有奠基性的建树是对 “ 道” 的
论述ꎬ 提出了道家的本体论ꎮ 老子把道作为独立存在并创生万物的宇宙本体:
“有物混成ꎬ 先天地生ꎮ 寂兮寥兮ꎬ 独立不改ꎬ 周行而不殆ꎬ 可以为天地母ꎮ 吾
不知其名ꎬ 强字之曰 ‘ 道’ ꎮ” ( « 老子» 二十五章) 庄子继承了老子 “ 道” 的观
念ꎬ 并加以发挥ꎬ 提出了更为丰富也更为玄妙虚幻的 “ 道” 论ꎬ 形成他的哲学
本体论ꎮ
1􀆰 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
每个哲学家都要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ꎬ 道家以 “ 道” 为世界本原ꎬ 并因此
而得名ꎮ 老子首倡 “ 道” 说ꎬ 他说: “ 有物混成ꎬ 先天地生ꎻ 寂分寥兮ꎬ 独立而
不改ꎬ 周行而不殆ꎬ 可以为天下母ꎻ 吾不知其名ꎬ 强字之曰 ‘ 道’ ꎮ” ( « 道德
经» 第二十五章) 世界本原的 “ 道” 又经过 “ 道生一ꎬ 一生二ꎬ 二生三ꎬ 三生
万物” ( «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的图式ꎬ 派生出世界万物ꎮ 并且认为 “ 道” 有
两个特点ꎬ 一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形、 无声超感觉的实体ꎬ 一是有物、 有象、 有
精在其中ꎬ 两者关系是 “ 有物” 归于 “ 无物” ꎬ “ 有象” 归于 “ 无象” ꎬ “ 有” 生
于 “ 无” ꎮ
庄子和老子一样ꎬ 也把 “ 道” 作为世界本原的ꎮ 在 « 庄子» 中谈到庄子有
关 “ 道” 说的有 « 大宗师» 、 « 知北游» 、 « 齐物论» 、 « 天地» 、 « 天道» 、 « 秋
水» 、 « 庚桑楚» 、 « 则阳» 、 和 « 天下» 诸篇ꎮ 关于 “ 道” 说讲得最全的是 « 大
宗师» 篇ꎬ 他说: “ 夫道ꎬ 有情有信ꎬ 无为无形ꎬ 可传而不可授ꎬ 可得而不可
见ꎻ 自本自根ꎬ 未有天地ꎬ 自古以固存ꎻ 神鬼神帝ꎬ 生天生地ꎻ 在太极之上而不
为高ꎬ 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ꎬ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ꎬ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ꎮ” « 知北
游» 有 “ 道不可闻ꎬ 闻而非也ꎻ 道不可见ꎬ 见而非也ꎻ 道不可言ꎬ 言而非也ꎮ”
« 天地» 有 “ 夫道ꎬ 覆载万物者也ꎬ 洋洋乎大哉!” 都是说的 “ 道” 是 “ 无为无
形” ꎬ “ 自本自根” ꎬ “ 生天生地” 的本原ꎮ 他把 “ 道” 与 “ 无” 完全等同起来ꎬ
认为世界就是从 “ 无” 中生出来的ꎬ 因而在 « 知北游» 中说: “ 有先天地生者物
邪? 物物者非物ꎮ” 不仅道是非物ꎬ 而且还是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的精神实
体ꎮ 庄子虽然也承认 “ 道” 是一种抽象的客观精神实体ꎬ 但是他又把这种精神
344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实体加以主观化了ꎮ 因为ꎬ 在他看来ꎬ “ 道” 是主观认识的标准ꎬ “ 道” 就是


“ 我” ꎬ “ 我” 等同于 “ 道” ꎮ “ 道” “ 我” 合而为一ꎮ 他在 « 天地» 中所说的:
“ 以道观言” 、 “ 以道观分” 、 “ 以道观能” 、 “ 以道泛观” 、 “ 通于天者ꎬ 道也” ꎮ 在
« 齐物论» 中所说的 “ 天地与我并生ꎬ 而万物与我为一” ꎬ 完成了从客观唯心主
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过渡ꎬ 把世界万物和人的精神合而为一ꎬ 认为万物是主观派
生的ꎬ 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唯心主义ꎮ 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到庄子的主观唯心主
义的发展过程ꎬ 是唯心主义由粗到精的过程ꎬ 也是认识史上的深化ꎮ
2􀆰 “ 万物齐一” 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所谓 “ 齐物” ꎬ 就是以主观的绝对精神认识事物ꎬ 事物则无彼此的具体差
别ꎬ 即 “ 齐万物而为一” ꎮ 在庄子的认识论中虽然还没有否认客观的认识对象ꎬ
但是却否认了认识标准的客观性ꎬ 从而对认识抱绝对怀疑的态度ꎬ 所以构成了他
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主义ꎮ 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是通过他的 « 逍遥游» 、 « 齐
物论» 、 « 养生主» 、 « 应帝王» 、 « 知北游» 、 « 秋水» 、 « 天道» 、 « 则阳» 诸篇反
映出来的ꎬ 其中尤以 « 齐物论» 和 « 秋水» 两篇集中地阐述了他的相对主义认
识论的观点ꎮ
庄子认为ꎬ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ꎬ 是没有质和量的规定性的ꎮ 他在 « 齐物
论» 中反复强调: “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ꎬ 而泰山为小ꎻ 莫寿于殇子ꎬ 而彭祖为
夭ꎮ” 庄子在 « 秋水» 中有一段关于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名言: “ 以道观之ꎬ 物无
贵贱ꎻ 以物观之ꎬ 自贵而相贱ꎻ 以俗观之ꎬ 贵贱不在己ꎮ 以差观之ꎬ 因其所大而
大之ꎬ 则万物莫不大ꎮ” 这段论断说明ꎬ 从道来看ꎬ 万物是没有贵贱之分的ꎮ 从
量上看ꎬ 顺万物大的来看都是大的ꎻ 顺小的来看万物又都是小的ꎮ 从功能上看ꎬ
顺万物有用来看都是有用的ꎬ 顺无用来看又都是无用的ꎮ 从取向来看ꎬ 顺万物对
的看都是对的ꎬ 从不对的看则又都是不对的ꎮ 可见ꎬ 庄子完全否认了认识对象的
规定性ꎬ 走上了相对主义ꎮ 庄子还认为ꎬ 人们的一切认识也都没有是非标准ꎬ 否
认真理的客观性ꎮ
在庄子看来ꎬ 世间根本没有是非的界限ꎮ 他在 « 齐物论» 说: “ 是亦彼也ꎬ
彼亦是也ꎮ 彼亦一是非ꎬ 此亦一是非ꎮ” 他还特别论述了是非不能断定的观点ꎮ
人们的认识就应当 “ 彼亦一是非ꎬ 此亦一是非” ꎬ 而不去追求客观真理ꎮ 庄子还
认为ꎬ 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靠性都是值得怀疑的ꎮ 就认识能力来说ꎬ 他把人
生与认识都看成是梦幻ꎬ 自以为有知的认识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ꎮ 他曾说: “ 吾
生也有涯ꎬ 而知也无涯ꎮ 以有涯随无涯ꎬ 殆已ꎬ 已而为知者ꎬ 殆而已矣ꎮ” 这就
是说ꎬ 生命是有限的ꎬ 知识是无限的ꎬ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能是疲
345
国学经典导读

劳不堪的结果ꎮ
3􀆰 诡辩论中的辩证法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诡辩论中具有朴素的辩证
法成分ꎮ 诸如在 « 齐物论» 中认为: “ 其形化ꎬ 其心与之然” 的形神关系的观
点ꎻ “ 夫天籁者ꎬ 吹万不同ꎬ 而使其自己也ꎬ 咸其自取ꎬ 怒者其谁邪” 的观点ꎻ
在 « 逍遥游» 中的 “ 日月出矣ꎬ 而爝火不息ꎬ 其于光也ꎬ 不亦难乎? 时雨降矣ꎬ
而犹浸灌ꎬ 其于泽也ꎬ 不亦劳乎” 的观点ꎻ 在 « 知北游» 中认九 “ 人之生ꎬ 气
之聚也ꎬ 聚则为生ꎬ 散则为死” 的观点ꎬ 全书中承认外物作为认识客体存在的
观点ꎬ 都是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ꎮ 他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从整体上来说
是诡辩论的方法论ꎬ 但是在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中就包含着辩证法的因
素ꎮ 在庄子的著作中同老子一样ꎬ 运用了一系列对立的概念ꎬ 诸如阴阳、 动静、
大小、 上下、 祸福、 生死、 有无、 彼此、 心物、 始终、 善恶、 偏全、 形神、 是
非、 治乱、 寿夭、 长短、 盈虚、 安危、 精粗、 得失等ꎮ 尽管在运用这些对立概念
时被相对主义的观点吞噬了对立的界限ꎬ 但是这些对立概念的运用表明了庄子观
察问题的灵活性ꎬ 也是值得重视的ꎮ 庄子还承认事物变化的观点ꎮ 他在 « 逍遥
游» 中开宗明义他讲了鲲可以变为大鹏ꎮ 这种观点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产生之
后好像很自然的ꎬ 而在庄子的时代提出鲲变大鹏确是一种了不起的科学的推测ꎬ
明确肯定万物是变化的ꎬ 而这种变化又是 “ 无动而不变ꎬ 无时而不移” 的ꎬ 就
是说事物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ꎮ 不仅如此ꎬ 而且庄子还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的ꎮ
他在 « 知北游» 中说: “ 人生天地之间ꎬ 若白驹之过隙ꎬ 忽然而已ꎮ 注然勃然ꎬ
莫不出焉ꎻ 油 然 漻 然ꎬ 莫 不 入 焉ꎮ 已 化 而 生ꎬ 又 化 而 死ꎬ 生 物 哀 之ꎬ 人 类 悲
之ꎮ” 正因为他承认生死的转化ꎬ 所以他才接受 “ 方生方死ꎬ 方死方生” 的观
点ꎬ 在他妻子死时采取了鼓盆而歌的乐观态度ꎮ 庄子辩证法的无条件性使他走向
诡辩论和形而上学ꎮ
( 二) 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ꎮ 庄子的政治观点主要反映在他的 « 人间世» 、 « 应帝
王» 、 « 胠箧» 和 « 盗跖» 诸篇之中ꎮ
1􀆰 揭露盗者为诸侯和痛斥残暴的政治观点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ꎬ 充分地揭露了各诸侯国君的腐化无度行为ꎮ 他在 « 则
阳» 中揭露卫灵公说: “ 夫卫灵公饮酒湛乐ꎬ 不听国家之政ꎬ 田猎毕弋ꎬ 不应诸
侯之际ꎮ” 又说: “ 夫灵公有妻三人ꎬ 同滥而浴ꎮ” 他揭露了齐桓公小白 “ 杀兄入
嫂” ꎬ 谴责田成子常 “ 杀君窃国” 的行为ꎮ 对 “ 窃钩者诛ꎬ 窃国者为诸侯ꎬ 诸侯
346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之门而仁义存焉” ( « 胠箧» ) 的不公正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ꎮ 庄子对尧舜以来的


统治者的残暴行为一一进行痛斥ꎮ 他在 « 庚桑楚» 中痛斥说: “ 民之于利甚勤ꎬ
子有杀父ꎬ 臣有杀君ꎬ 正昼为盗ꎬ 日中为穴阫ꎮ 吾语女ꎬ 大乱之本ꎬ 必生于尧舜
之间ꎬ 其末存乎千世之后ꎬ 千世之后ꎬ 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他在 « 说剑»
中鞭笞了赵文王杀人为乐的行为: “ 昔赵文王喜剑ꎬ 剑士夹门ꎬ 而客三千余人ꎬ
日夜相击于前ꎬ 死伤者岁百余人ꎬ 好之不厌ꎬ 如是三年ꎬ 国衰ꎬ 诸侯谋之ꎮ” 揭
露宋王的残暴时把他比作驱龙ꎬ 在 « 列御寇» 中揭露秦王说: “ 秦王有病召医ꎬ
破癕溃痤者得车一乘ꎬ 舐痔者得车五乘ꎬ 所治愈下ꎬ 得车愈多ꎮ” 他把古今的政
治统治作了对比ꎬ 说古代的人君 “ 以得为在民ꎬ 以失为在己ꎻ 以正为在民ꎬ 以
枉为在己ꎻ 故一形有失其形者ꎬ 退而自责ꎮ 今则不然ꎬ 匿为物而愚不识ꎬ 大为难
而罪不敢ꎬ 重为任而罚不胜ꎬ 远其途而诛不至ꎮ” ( « 则阳» )
2􀆰 反对争霸的战争和有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庄子是反对战争的ꎮ 在他看来ꎬ 黄帝之所以不能达到至德ꎬ 就在于 “ 与蚩
尤战于涿鹿之野ꎬ 流血百里ꎮ 尧舜作ꎬ 立群臣ꎬ 汤放其主ꎬ 武王杀纣ꎮ 自是以
后ꎬ 以强凌弱ꎬ 以众暴寡ꎮ 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ꎮ” ( « 盗跖» ) 当韩魏之间争
霸战争烽火燃起时ꎬ 庄子说: “ 韩魏相与争侵地ꎮ 子华子见昭僖侯ꎬ 昭僖侯有忧
色ꎮ” ( « 让王» ) 用子华子讲了一段劝说停止战争不废左右手的故事ꎬ 说服国君
停止战争ꎮ 在 « 人间世» 中ꎬ 通过颜回的话说: “ 回闻卫君ꎬ 其年壮ꎬ 其行独ꎬ
轻用其国ꎬ 而不见其过ꎻ 轻用民死ꎬ 死者以量乎泽ꎬ 若蕉ꎬ 民其无知矣ꎮ” 说明
卫君好战给人民带来灾难ꎮ 庄子认为ꎬ 战争都是由于好名、 好利引起的ꎬ 他借尧
进攻丛、 枝、 胥敖以及武王伐纣的战争实例说明战争的起因是 为 了 贪 得 名 利
地位ꎮ
在反对战争的同时ꎬ 又极力反对儒家的有为政治ꎮ 庄子认为ꎬ 儒家所宣扬的
政治观点都是有为政治ꎮ 他在 « 盗跖» 中揭露孔子说ꎬ “ 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
非邪? 为我告之: 尔作言造语ꎬ 妄称文武ꎬ 冠枝术之冠ꎬ 带死牛之胁ꎬ 多辞谬
说ꎬ 不耕而食ꎬ 不织而衣ꎬ 摇唇鼓舌ꎬ 擅生是非ꎬ 以迷天下之主ꎬ 使天下之学士
不反其本ꎬ 妄作孝弟ꎬ 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ꎮ 子之罪大极重ꎬ 疾走归!” 在
« 列御寇» 中借鲁哀公问颜阖 “ 吾以仲尼为贞干ꎬ 国有其瘳乎?” 答说孔丘的有
为政治是不可用的ꎮ 尤其在 « 外物» 中以辛辣的笔触写了一个儒以诗礼发家的
故事ꎬ 借以说明儒家有为政治是唯利是图而不择手段的ꎮ
3􀆰 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庄子是主张无为而治的ꎮ 庄子既反对 “ 君人者以己出于经式义度” 的法治
347
国学经典导读

观点ꎬ 也反对 “ 藏仁以要人” 的礼治观点ꎮ 他在 « 马蹄» 中指出: “ 及至圣人ꎬ


蹩躠为仁ꎬ 踶跂为义ꎬ 而天下始疑矣ꎻ 澶漫为乐ꎬ 摘僻为礼ꎬ 而天下始分矣ꎮ”
就是说等到圣人的出现ꎬ 急急于求仁ꎬ 汲汲于为义ꎬ 天下才发生了迷惑ꎻ 纵逸求
乐ꎬ 烦琐为礼ꎬ 天 下 才 开 始 分 离 了ꎮ 所 以ꎬ 他 的 结 论 是 “ 圣 人 不 死ꎬ 大 盗 不
止ꎮ” ( « 胠箧» ) 与有为的主张相反ꎬ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ꎮ 他在 « 应帝王» 中
说: “ 汝游心于淡ꎬ 合气于漠ꎬ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ꎬ 而天下治矣ꎮ” 就是说ꎬ
只要游心于恬淡的境界ꎬ 清静无为ꎬ 因顺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不用私意ꎬ 天下就可
以治理的ꎮ 他的结论是 “ 无为而无不为” ꎮ 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
理想ꎮ 在他看来ꎬ 战国之世并非是 “ 至德之世” ꎮ 而最为理想的 “ 至德之世” 是
回到那种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没有战争的原始社会ꎮ 这种至德之世就是 “ 昔
者容成氏、 大庭氏、 伯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畜氏、 轩辕氏、 赫胥氏、 尊卢
氏、 祝融氏、 伏羲氏、 神农氏ꎬ 当是时也ꎬ 民结绳而用之ꎬ 甘其食ꎬ 美其服ꎬ 乐
其俗ꎬ 安其居ꎬ 邻国相望ꎬ 鸡狗之音相闻ꎬ 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ꎬ 若此之时ꎬ 则
至治已ꎮ” ( « 胠箧» ) 还宣称ꎬ 在这个至德之世ꎬ 人们不分君子与小人ꎬ 没有欲
望和私念ꎬ “ 民有常性ꎬ 织而衣ꎬ 耕而食ꎬ 是谓同德” ꎮ 这实际上是主张人人是
劳动者、 人人平等的乌托邦社会ꎬ 虽然这种乌托邦思想在当时是幻想ꎬ 或是一种
倒退的消极的理想ꎬ 但也给人们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启示ꎮ
( 三) 庄子的伦理思想
庄子所主张的伦理思想是自然人性说ꎬ 其伦理观点的史料主要在其 « 人间
世» 、 « 大宗师» 、 « 马蹄» 、 « 骈拇» 、 « 秋水» 、 « 至乐» 、 « 庚桑楚» 和 « 徐无鬼»
诸篇之中ꎮ “ 天人合一” 是庄子自然人性论的基础ꎮ 庄子认为ꎬ 人是自然物ꎬ
“ 人与天一” ( « 山木» ) 的自然物ꎮ
人就是天ꎬ 天就是人ꎬ 他在 « 大宗师» 中说: “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
所谓人之非天乎?” 这就是说自然和人是同一的ꎮ 人只能因顺自然而存在ꎬ 才是
他所主张的 “ 真人” ꎮ 他在 « 徐无鬼» 中说: “ 古之真人ꎬ 以天待人ꎬ 不以人入
天ꎮ” 在 « 大宗师» 中也说: “ 古之真人ꎬ 不知说生ꎬ 不知恶死” ꎬ “ 不以人助
天” ꎮ 这种人是自然物的天人合一说就是庄子伦理思想的基础ꎮ 庄子的自然人性
论就是在 “ 天人合一” 的基础上建构的ꎮ 在庄子看来ꎬ 人性就是自然本性ꎬ 他
在 « 庚桑楚» 中说: “ 性者生之质也ꎮ” 这就是说性是自然本性ꎮ 这种自然本性
的人性就是他在 « 齐物论» 中所说的南郭子綦的 “ 吾丧我” ꎬ 在 « 应帝王» 中
所说的列子 “ 雕琢复朴” ꎬ 亦是他所提倡的婴儿状态ꎮ 人性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
本性ꎮ
348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的内容是自然事物的属性ꎮ 在庄子看来ꎬ 人和物是没有区


别的ꎬ 万物皆出于机ꎬ 皆入于机ꎬ “ 久竹生青宁ꎬ 青宁生程ꎬ 程生马ꎬ 马生人ꎬ
人又反入于机ꎮ” ( « 至乐» ) 正因为人与物无别ꎬ 而人伦与果理也无分别ꎬ 他说:
“ 果蓏有理ꎬ 人伦虽难ꎬ 所以相齿ꎮ” ( « 知北游» ) 正因为果理人伦无别ꎬ 所以
在人的善恶的道德标准问题上ꎬ 庄子主张以自然的本性作为善的内容来衡量人的
品行ꎮ 在庄子看来ꎬ 自然无为就是人的道德标准ꎮ
庄子追求自我养生的人生观ꎮ 在道德问题上ꎬ 所谓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
是价值观念ꎮ 人的价值不外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ꎮ 他完全否认个人对社会的义
务和责任的社会价值ꎬ 而竭力追求个人生存、 个人自由的自我价值ꎮ 在 « 逍遥
游» 中所追求的是悠闲自得的绝对自由ꎬ 这种人生观完全是以自我价值为核心
的人生观ꎮ 庄子对社会价值问题ꎬ 人对社会的义务的责任问题完全持否定的态
度ꎮ 他通过 « 逍遥游» 、 « 让王» 中讲的尧让天下于许由ꎬ 而许由不受又逃遁的
故事ꎬ 说明无用之为大用的道理ꎬ 就是主张对社会不提供任何价值ꎮ 在他看来ꎬ
凡是给社会提供价值的都是没好结果的ꎬ 倏忽为混饨凿七窍的价值是使混饨致
死ꎬ 关龙逢、 比干、 伍子胥为社会提供价值被杀ꎮ 人只有像社树那样不为社会提
供舟材、 棺橔材、 器材、 门户材、 梁柱材的价值ꎬ 才能保持自己的全生ꎮ 这就是
庄子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ꎮ
总起来说ꎬ 庄子的伦理思想是自然人性论ꎬ 是至德的道德评价论ꎬ 是个人养
生的个人主义人生观ꎮ
( 四) 庄子的文艺思想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ꎬ 也是一位文学家ꎬ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
地位ꎮ
在我国先秦的文坛上ꎬ 对散文艺术的开拓首推屈原和庄子二人ꎮ 所以中国文
学史常把 « 庄子» 和 « 离骚» 并列ꎬ 成为一代散文的灵魂ꎮ 庄子的散文ꎬ 也可
以说是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哲理诗而来的ꎬ 不过它与老子的 « 道德经» 的体裁比
起来是有自己的特点的ꎮ
首先ꎬ 庄子的散文有自己独特的寓言体ꎬ 在 « 庄子» 一书中ꎬ 主要是以寓
言为艺术形式反映庄子思想的ꎮ 据不完全统计ꎬ 全书共有大小寓言故事一百多
个ꎮ 庄子通过这些寓意极深而又易懂的寓言为根据ꎬ 阐述了他的世界观和对理想
主义的追求与探索ꎮ 在 « 逍遥游» 中ꎬ 他通过鲲鹏变化的寓言描绘了无穷无尽
的大千世界ꎬ 又通过肩吾问连叔的寓言阐明了至人无己的精神境界ꎮ 在 « 齐物
论» 中ꎬ 他通过 “ 南郭子綦隐几而坐” 、 “ 啮缺问乎王倪” 、 “ 瞿鹊问乎长梧子”
349
国学经典导读

等寓言阐发了相对主义认识论ꎮ 在 « 养生主» 中ꎬ 他又通过 “ 庖丁解牛” 的寓


言ꎬ 说明了他的处世哲学ꎮ 在 « 人间世» 中ꎬ 又通过孔子与颜回的对话、 叶公
子高出使齐国、 颜阖为卫灵公太子师和匠石遇社树的故事ꎬ 描写了人际关系的纠
结和说明无用为大用的道理ꎮ 在 « 德充符» 中ꎬ 以鲁有兀者王骀、 申徒嘉、 叔
山无趾和卫有恶人哀骀它ꎬ 以及 跂支离无脤与甕 等六个形体不全者的寓言ꎬ
说明了至德的观点ꎮ 在 « 大宗师» 中ꎬ 又通过南伯子葵问乎女偊、 子祀子舆子
犁子来四人相与语、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语ꎬ 以及意而子见许由等故
事ꎬ 说明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ꎬ 批判了孔子的仁义观点ꎮ 庄子的散文可以说是寓
意极深的含有哲理性的散文ꎮ
其次ꎬ 庄子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ꎬ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ꎮ 在庄子的浪漫主
义精神中ꎬ 充满了追求理想境界和神奇超旷的艺术特色ꎮ 他通过诸多的故事情
节ꎬ 追求的是至德超俗的理想王国ꎮ 他赞颂自然ꎬ 顺遂自然ꎬ 以自然无为为最高
精神境界ꎬ 他崇尚原始社会那种无君子和小人之分的耕而食、 织而衣、 无忧无虑
的社会制度ꎮ 他塑造一批真人、 至人、 神人、 圣人的神奇形象ꎮ 这些至人、 神
人、 真人和圣人都有形如槁木、 心如死灰而达到 “ 吾丧我” 的境地ꎻ 都有 “ 登
高不懦ꎬ 入水不濡ꎬ 入火不热” 的神通和情感ꎻ 都有寝不梦、 觉不忧、 食不甘ꎬ
不知悦生ꎬ 不知恶死ꎬ 兔于刑罪的性格ꎻ 都有肌肤若冰雪ꎬ 绰约若处子ꎬ 不食五
谷ꎬ 吸风饮露ꎬ 乘云御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能力ꎻ 都是 “ 不从事于务ꎬ 不就利ꎬ
不违害ꎬ 不喜求ꎬ 不缘道ꎬ 无谓有谓ꎬ 有谓无渭ꎬ 而游乎尘垢之外” ( « 齐物
论» ) 的人ꎮ 所以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就是追求其无名、 无功、 无用的真人、 神
人、 至人和圣人的理想ꎮ 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除了表现于追求理想之外ꎬ 还集中
地体现在他创造人物的艺术风格上ꎮ
再次ꎬ 庄子也是古代语言文字的巨匠ꎮ 在他的著作中ꎬ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
汉语的词汇ꎮ 他对古代单音词的运用有较大的推进ꎮ 他除了运用前人创造的词汇
外ꎬ 还独创一些自己的单音词汇ꎮ 如在 1979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 « 辞海)
中ꎬ 就收入 « 庄子» 的单音词 118 个ꎮ 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单音词汇运用的基础
上ꎬ 又创造了许多双音词ꎬ 这是他对古汉语词汇的一大贡献ꎮ 仅 « 辞海» 就收
入庄子创造或有独特涵义双音词的条目 169 条ꎬ 其中联合式、 偏正式、 重叠式结
构的词汇十分丰富ꎮ 庄子不仅独创了一些单双音词语ꎬ 而且还创造了一大批至今
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ꎮ 据有人统计ꎬ « 汉语成语词典» 的 5 500 多条目中ꎬ
收入庄子的成语 73 条ꎻ « 成语词典» 的 6 800 余条目中ꎬ 收入庄子的成语 197
条ꎮ « 中国成语大辞典» 收入庄子的成语 148 条ꎮ 有些成语人们至今还在经常运
350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用ꎮ “ 不近人情” 、 “ 大有径庭 ( 大相径庭) ” 、 “ 大而无当” 、 “ 越俎代庖” 、 “ 扶摇


直上” 、 “ 朝三暮四” 、 “ 呆若木鸡” 、 “ 踌躇满志” 、 “ 善始善终” 、 “ 每下愈况
( 每况愈下) ” 、 “ 似是而非” 、 “ 送往迎来” 、 “ 害群之马” 、 “ 文过饰非” 等都是
人们在言谈或写作中常用的ꎮ 如果说庄子的散文寓言体裁是一个特点ꎬ 那么在文
字上成语典故化则是一种特色ꎮ
( 五) 庄子的思维方式
庄子是集哲学家、 伦理家、 文学家于一身的思想家ꎮ 因此ꎬ 他的思维方式是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合为一体的ꎮ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运用逻辑思维ꎬ 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ꎮ 如 “ 夫水之积也
不厚ꎬ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ꎬ 则芥为之舟ꎻ 置杯焉则胶ꎬ 水浅
而舟大也ꎮ 风之 积 也 不 厚ꎬ 则 其 负 大 翼 也 无 力ꎮ 故 九 万 里ꎬ 则 风 斯 在 下 矣ꎮ”
( « 逍遥游» ) 用了逻辑思维的推理ꎮ 庄子用寓言典故对人物加以塑造都是用形象
思维的ꎮ 如他运用形象思维塑造庖丁解牛时的形象说: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ꎬ 手
之所触ꎬ 肩之所倚ꎬ 足之所履ꎬ 膝之所踦ꎬ 砉然响然ꎬ 奏刀 然ꎬ 莫不中音ꎬ 合
于 « 桑林» 之舞ꎬ 乃中 « 经首» 之会ꎮ” 庄子所写的百余个寓言故事都是运用了
形象思维的产物ꎬ 这一点可以说也是前无古人的ꎮ 庄子不仅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
维融合起来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ꎬ 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又是以他的直觉思维为基础
的ꎮ 在先秦诸子中老庄的直觉思维是最发达的ꎮ 作为人类认识史的逻辑思维、 形
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之一种的直觉思维ꎬ 应当加以研究和总结ꎬ 而中
国认识史上的老庄直觉思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ꎬ 应该重新认识ꎬ 加以批判地继
承ꎮ 庄子直觉思维的内容和过程与其他人的直觉思维一样ꎬ 是一个直觉激发、 直
觉想象、 直觉类比和直觉判别的过程ꎮ
庄子直觉思维的直觉激发是指他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ꎬ 在外来的信息刺激
下ꎬ 由联想所得出来的新观念ꎮ 如庄子在借匠石之齐ꎬ 得到栎社树之大而寿长的
信息时ꎬ 马上就联想到: “ 已矣ꎬ 勿言之矣ꎬ 散木也ꎬ 以为舟则沉ꎬ 以为棺橔则
速腐ꎬ 以为器则速毁ꎬ 以为门户则液樠ꎬ 以为柱则蠹ꎮ” 而得出新的观念是 “ 是
不材之木也ꎬ 无所可用ꎬ 故能若是之寿ꎮ” 庄子的直觉想象更是十分发达的ꎮ 所
谓直觉想象ꎬ 是指他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ꎬ 用来认识事物ꎮ 也就是说ꎬ 庄子可
以把他的头脑中长期记忆蓄存的各种知识块和潜知的思想元素随机调动和组合ꎬ
直接显示出新的关系、 符号和事物ꎮ 在 « 逍遥游» 中ꎬ 当他写北海中鲲变大鹏
飞向南海时ꎬ 马上就调动了齐谐所载的材料来证实其典故ꎮ 列御寇乘风而行、 南
郭子綦的 “ 吾丧我” ꎬ 三籁相吹ꎬ 狙公赋芧ꎬ 倏忽凿七窍ꎬ 神人吸风饮露ꎬ 至人
351
国学经典导读

入水不濡、 入火不热等等ꎬ 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庄子想象力的产物ꎮ 庄子的直觉


类比ꎬ 是指他在认识过程中ꎬ 把已有的意象作为前提ꎬ 从部分机制到整体机制的
类比类推而得出新知识的方法ꎮ 庄子的直觉判别ꎬ 是指他对认识的对象不用推理
的方式ꎬ 而是采取直接体认的方式来 断 定 事 物ꎮ 庄 子 的 “ 天 地 与 我 并 生” 和
“ 万物于我为一” 的判断就是直觉判别ꎮ 他讲的认识事物的 “ 莫若以明” 也是直
觉判别的精神境界ꎮ
庄子的直觉思维还具有系统的整体性、 不精确的模糊性、 求异的创造性和预
见的洞察性等特点ꎮ 庄子善于把认识的客体作为从结构、 层次、 功能所构成的整
体机制上把握事物ꎮ 庄子的大、 全、 一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客体看作是一个整体ꎮ
如他把进化看作是一个整体系列ꎬ 他说: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ꎬ 四时有明法而不
议ꎬ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ꎮ 圣人者ꎬ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ꎬ 是故至人无为ꎬ 大
圣不作ꎬ 观于天地之谓也ꎮ” ( « 知北游» ) 他认为天道、 帝道、 圣道都是 “ 道”
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ꎮ 就认识的主体来说ꎬ 庄子又总是把人的本能、 欲望、 需
要、 意向、 动机、 潜意识、 感觉、 表象ꎬ 意志、 美感、 想象等非逻辑的直觉思维
的内容来构成他的认识主体的结构ꎮ 他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ꎬ 又要看到事
物的功能ꎬ 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别ꎬ 也要看到事物的取向ꎮ 庄子直觉思维的模
糊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他的 “ 此亦一是非ꎬ 彼亦一是非” 相对主义理论的创造ꎮ
对神人、 至人、 真人、 圣人理想人物的创造ꎬ 对心斋、 坐忘、 以明、 有待哲学概
念的创造ꎬ 对一百多个寓言典故的创造ꎬ 都是直觉思维的创造性所致ꎮ 而他所创
造的东西虽经历代学者的不同解释ꎬ 却始终解释不完ꎬ 这就是模糊性或不确定性
的缘故ꎮ 庄子直觉思维的洞察性ꎬ 是指他在阐述其道理中ꎬ 在创造其寓言典故
中ꎬ 预见了事物的发展趋势ꎮ 如ꎬ 他在观察当时的社会的弊端时就预见到: “ 大
乱之本ꎬ 必生于尧舜之间ꎬ 其末存乎千世之后ꎮ 千世之后ꎬ 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
也!” ( « 庚桑楚» ) 这种直觉思维的洞察性ꎬ 已为后来的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残酷
统治所证实ꎮ

第二节 « 庄子» 原著导读

齐物论第二节选

南郭子綦 [1] 隐机 [2] 而坐ꎬ 仰天而噓 [3] ꎬ 荅焉 [4] 似丧其耦 [5] ꎮ 颜成子游 [6]
立侍乎前ꎬ 曰: “ 何居乎 [7] ? 形固可使如槁木 [8] ꎬ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
352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隐机者ꎬ 非昔之隐机者也 [9] ꎮ”


子綦曰: “ 偃ꎬ 不亦善乎ꎬ 而问之也 [10] ! 今者吾丧我 [11] ꎬ 汝知之乎? 女闻
人籁而未闻地籁ꎬ 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12] !” 子游曰: “ 敢问其方 [13] ꎮ”
子綦曰: “ 夫大块噫气ꎬ 其名为风 [14] ꎮ 是唯无作ꎬ 作则万窍怒呺 [15] ꎬ 而独
不闻之翏翏乎 [16] ! 山林之畏隹 [17] ꎬ 大木百围之窍穴 [18] ꎬ 似鼻ꎬ 似口ꎬ 似耳ꎬ
似枅ꎬ 似圈ꎬ 似臼ꎬ 似洼者ꎬ 似污者 [19] ꎻ 激者ꎬ 者ꎬ 叱者ꎬ 吸者ꎬ 叫者ꎬ
者ꎬ 宎者 [20] ꎬ 咬者ꎮ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21] ꎮ 泠风则小和ꎬ 飄风则大和 [22] ꎬ
厉风 [23] 济则众窍为虛ꎮ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24] ?
子游曰: “ 地籁则众窍是已 [25] ꎬ 人籁则比竹是已 [26] ꎮ 敢问天籁ꎮ”
子綦曰: “ 夫天籁者ꎬ 吹万不同 [27] ꎬ 而使其自己也 [28] ꎬ 咸其自取 [29] ꎬ 怒
者其谁邪 [30] !”

注释
[1] 南郭子綦 ( qí) : « 庄子» 中的虚构人物ꎮ
[2] 隐机: 凭几ꎮ 机ꎬ 通 “ 几” ꎮ
[3] 嘘: 吐气ꎮ
[4] 荅 ( tà) 焉: 相忘的样子ꎮ
[5] 耦: 通 “ 偶” ꎬ 匹对ꎮ 此处指与精神相对的肉体ꎮ
[6] 颜成子游: 姓颜名偃ꎬ 字子游ꎬ 谥成ꎬ 子綦弟子ꎮ
[7] 何居乎: 为何会这样ꎮ 居ꎬ 故ꎮ
[8] 形固可使如槁木: 固ꎬ 难道ꎮ 槁木ꎬ 枯木ꎬ 意谓寂然不动ꎮ
[9] 今之隐机者ꎬ 非昔之隐机者也: 一说子綦的 “ 隐几” 和以前所见的别
人不同ꎬ 如郭象注: “ 子游尝见隐机者ꎬ 而未见若子綦也ꎮ” 一说子綦现在的
“ 隐机” 和从前大不相同ꎬ 如成玄英疏: “ 子綦昔见坐忘ꎬ 未尽玄妙ꎻ 今逢隐机ꎬ
实异曩时ꎮ”
[10] 不亦善乎ꎬ 而问之也: 而ꎬ 通 “ 尔” ꎬ 汝ꎮ 此句是 “ 而问之也ꎬ 不亦
善乎” 的倒装ꎮ
[11] 今者吾丧我: 如今我忘掉自己ꎮ
[12]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ꎬ 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 人籁ꎬ 是人吹箫管发出
的声音ꎬ 比喻无主观成见的言论ꎮ 地籁ꎬ 指风吹洞穴发出的声音ꎮ 天籁ꎬ 指各物
因其各己的自然状态而发出的声响ꎮ
[13] 敢问其方: 敢ꎬ 表敬副词ꎮ 敢问ꎬ 请问ꎮ 方ꎬ 道术ꎬ 指三籁的含义ꎮ
353
国学经典导读

[14] 夫 大 块 噫 气ꎬ 其 名 为 风: 块ꎬ 土 块ꎮ 大 块ꎬ 大 地ꎮ 噫 ( yì) ꎬ 吐 气
出声ꎮ
[15] 是唯无作ꎬ 作则万窍怒呺: 是ꎬ 此ꎬ 指上文的 “ 风 “ ꎮ 作ꎬ 起ꎮ 是唯
无作ꎬ 此风不起则已ꎮ 呺ꎬ 亦作 “ 号” ꎮ 怒呺ꎬ 怒吼ꎮ
[16]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 而ꎬ 通 “ 尔” ꎬ 汝ꎮ 翏翏 ( liáo) ꎬ 亦作 “ 飂飂” ꎬ
大风声ꎮ
[17] 山林之畏隹: 山林ꎬ 当为 “ 山陵” ꎮ 畏隹ꎬ 当为 “ 嵔崔” 之省ꎬ 高峻
的样子ꎮ
[18] 大木百围之窍穴: 围ꎬ 两手合抱之周长为围ꎮ 窍穴ꎬ 指树孔ꎮ
[19] 似鼻ꎬ 似口ꎬ 似耳ꎬ 似枅ꎬ 似圈ꎬ 似臼ꎬ 似洼者ꎬ 似污者: 枅 ( jī) ꎬ
柱上方木ꎮ 圈ꎬ 圆窍ꎮ 臼ꎬ 舂捣器具ꎮ 洼ꎬ 池沼ꎬ 指深窍ꎮ 污ꎬ 泥塘ꎬ 指浅窍ꎮ
似鼻、 似口等等ꎬ 都说的是各种不同形状的窍穴ꎮ
[20] 激者ꎬ 者ꎬ 叱者ꎬ 吸者ꎬ 叫者ꎬ 者ꎬ 宎者: 激者ꎬ 如激流之声ꎮ
( xiào) 者ꎬ 如箭去之声ꎮ 叱者ꎬ 如叱咤之声ꎮ 吸者ꎬ 如嘘唏之声ꎮ 叫者ꎬ 如
叫喊之声ꎮ 者ꎬ 若嚎哭之声ꎬ ꎬ 通 “ 嚎” ꎮ 宎 ( yǎo) 者ꎬ 若沉吟之声ꎮ 咬
( jiāo) 者ꎬ 若哀叹之声ꎮ 激者、 者等ꎬ 说的都是各种窍穴发出的各种不同的
声音ꎮ
[21]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于、 喁 ( yú) ꎬ 皆指应和之声ꎮ
[22] 泠风则小和ꎬ 飘风则大和: 泠风ꎬ 小风ꎮ 飘风ꎬ 大风ꎮ
[23] 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厉风ꎬ 暴风ꎮ 济ꎬ 停止ꎮ 虚ꎬ 寂静ꎮ
[24]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而ꎬ 通 “ 尔” ꎬ 汝ꎮ 独ꎬ 难道ꎮ 调调ꎬ 树
枝大动ꎮ 刁刁ꎬ 又作 “ 刀刀” ꎬ 树枝微动的样子ꎮ
[25] 地籁則众窍是已: 众窍ꎬ 各种窍穴ꎮ 已ꎬ 通 “ 矣” ꎮ
[26] 人籁則比竹是已: 比竹ꎬ 并列的竹管ꎬ 泛指箫管之类的乐器ꎮ
[27] 吹万不同: 吹万ꎬ 风吹万窍ꎮ 不同ꎬ 发出不同的声音ꎮ
[28] 而使其自己也: 使它们从自己本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ꎮ
[29] 咸其自取: 都是各个窍穴的自然状态所致ꎮ
[30] 怒者其誰邪: 发动者还有谁呢?

译文
南郭子綦凭几而坐ꎬ 仰天而嘘ꎬ 物我两忘ꎬ 似乎丧失肉身一样ꎮ 颜成子游侍
立在前ꎬ 说: “ 为什么会这样呢? 肉体难道可以使它像枯木一样ꎬ 而精神难道能
354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够使它像死灰一样吗? 如今凭几而坐的你ꎬ 不是过去凭几而坐的你ꎮ” 南郭子綦


说道: “ 颜偃ꎬ 你问这样的问题ꎬ 不是问得很好吗? 现在我抛弃了偏执的自我ꎬ
你知道吗? 你只听过人吹管箫的声音ꎬ 而没有听过风吹洞穴发出的声音ꎬ 你听过
风吹洞穴发出的声音ꎬ 而没有听过自然万物的声音啊!”
子游说道: “ 请问其中的道理ꎮ” 南郭子綦说道: “ 大地所嘘之气ꎬ 它的名字
叫风ꎮ 此风不起则已ꎬ 起则万窍怒号ꎮ 你难道没有听过这样呼呼的风声吗? 高大
崔嵬的山陵之中ꎬ 百围粗细的大树上的窍穴ꎬ 有的像鼻子ꎬ 有的像嘴巴ꎬ 有的像
耳朵ꎬ 有的像梁上方木ꎬ 有的像牛羊栏圈ꎬ 有的像舂臼ꎬ 有的像池沼ꎬ 有的像泥
塘ꎮ 这些窍穴中发出的声音ꎬ 有的如激流之声ꎬ 有的如箭去之声ꎬ 有的如叱咤之
声ꎬ 有的如嘘唏之声ꎬ 有的如叫喊之声ꎬ 有的如嚎哭之声ꎬ 有的如沉吟之声ꎬ 有
的如哀叹之声ꎮ 风吹树动ꎬ 前面的风声与后面的风声互相呼应ꎬ 小风则小声相
和ꎬ 大风则大声相应ꎬ 暴风停止以后ꎬ 所有的窍穴都变得沉寂下来ꎮ 你难道没有
见过树枝还在摇曳晃动的情景吗?”
子游又问: “ 风吹洞穴发出的声音就是各种窍穴发出的这种声音ꎬ 人吹竹管
的声音就是箫管之类的乐器发出的这种声音ꎮ 请问自然万物所发出的声音是怎么
回事?”
南郭子綦答道: “ 自然万物所发的声音ꎬ 就是风吹万窍所发出的各种不同的
声音ꎮ 使它们从自己本身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ꎬ 都是各个窍穴的自然状态所
致ꎬ 发动者还会有谁呢?”

评析
« 齐物论» 是 « 庄子􀅰内篇» 中的一篇ꎬ 是庄子哲学著作的代表作ꎬ 反映了
庄子 “ 天地与我并生ꎬ 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哲学思想ꎮ 王先谦云: “ 天下之物之
言ꎬ 皆可一视之ꎬ 不必致辩ꎬ 守道而已ꎮ” ( « 庄子集解» ) 意为 « 齐物论» 可分
为 “ 齐物” 与 “ 齐言” 两个部分ꎮ 在庄子看来ꎬ 世间万物ꎬ 虽然看起来千差万
别ꎬ 诸如生与死、 贵与贱、 荣与辱ꎬ 成与毁、 大与小、 寿与夭、 然与不然、 可与
不可等等ꎬ 但归根结底是齐一的ꎬ 这就是 “ 齐物” ꎮ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
和观点ꎬ 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ꎬ 如诸子各家的论争ꎬ 都是出自偏见的彼此是非之
争ꎬ 但是归根结底也是齐一而无差别的ꎮ 这就是 “ 齐言” ꎮ
« 齐物论» 共分七节ꎬ 节选部分是全文的第一节ꎬ 可以看成是全文的总纲ꎮ
一开头就提出 “ 吾丧我” 的境界ꎬ “ 丧我” 即抛弃个人成见ꎬ 打破自我中心ꎬ 与
万物融为一体ꎬ 取消物我之别ꎮ 接着描写 “ 三籁” ꎬ 对于大风的各种声音ꎬ 作了
355
国学经典导读

生动的描写ꎬ 各种声音的不同ꎬ 其实是说明自然界的现象千差万别ꎬ 给下文的论


述张本ꎮ 最后归结到 “ 咸其自取ꎬ 怒者其谁也?” 意思是万窍怒号乃是自取而然
的ꎬ 并没有其他的东西来发动它们ꎮ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ꎬ 栩栩然胡蝶也 [1] ꎮ 自喻适志与 [2] ꎬ 不知周也ꎮ 俄然觉ꎬ
则蘧蘧然周也 [3] ꎮ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ꎬ 则必有
分矣 [4] ꎮ 此之谓物化 [5] ꎮ

注释
[1]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ꎬ 栩栩然胡蝶也: 昔者ꎬ 犹 “ 夕者” ꎬ 晚上ꎮ 胡蝶ꎬ
今作 “ 蝴蝶” ꎮ 栩栩然ꎬ 即 “ 翩翩然” ꎬ 形容蝴蝶飞舞的样子ꎮ
[2] 自喻适志与: 喻ꎬ 晓ꎬ 觉得ꎮ 适志ꎬ 快意ꎮ
[3] 俄然觉ꎬ 则蘧蘧然周也: 俄然ꎬ 突然ꎮ 蘧蘧然ꎬ 僵卧的样子ꎮ
[4]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分ꎬ 区别ꎮ
[5] 此之谓物化: 物化ꎬ 意为物我不分ꎬ 与万物融为一体ꎮ

译文
晚上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ꎬ 翩翩飞舞自由自在的样子就像一只真正
的蝴蝶ꎮ 自己觉得极为快意啊ꎬ 不知自己原来就是庄周ꎮ 突然醒来之后ꎬ 发现
原来直挺挺躺卧床榻之上的人就是庄周自己ꎮ 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ꎬ 还
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区别的ꎮ 这种情况就叫做 “ 物
化” ꎮ

评析
“ 庄周梦蝶” 是 « 齐物论» 的最后一段ꎬ 这最后一段给 « 齐物论» 画上了
一个完美的句号ꎬ 将物我交融、 人我合一的主旨推向了极致ꎬ 给人留下了回味不
尽的意味ꎮ 庄子以文学的手法、 神奇的想象力、 浪漫主义的笔触ꎬ 给我们描绘一
个优美的哲学意境ꎬ 千百年来ꎬ 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和追求ꎮ “ 庄周梦蝶” 是庄
子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ꎮ

356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养生主第三节选

原文
吾生也有涯ꎬ 而知也无涯 [1] ꎮ 以有涯随无涯ꎬ 殆已 [2] ꎻ 已而为知者ꎬ 殆而
已矣 [3] ! 为善无近名ꎬ 为恶无近刑 [4] ꎮ 缘督以为经 [5] ꎬ 可以保身ꎬ 可以全生ꎬ
可以养亲ꎬ 可以尽年 [6] ꎮ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7] ꎬ 手之所触ꎬ 肩之所倚ꎬ 足之所履ꎬ 膝之所踦 [8] ꎬ 砉
然响然ꎬ 奏刀 然ꎬ 莫不中音 [9] ꎬ 合于 « 桑林» 之舞ꎬ 乃中 « 经首» 之会 [10] ꎮ
文惠君曰: “ 嘻 [11] ꎬ 善哉! 技盖至此乎 [12] ?” 庖丁释刀对曰: “ 臣之所好
者道也 [13] ꎬ 进乎技矣ꎮ 始臣之解牛之时ꎬ 所见无非全牛者ꎮ 三年之后ꎬ 未尝
见全牛也 [14] ꎮ 方今之时ꎬ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15] ꎬ 官知止而神欲行 [16] ꎮ 依
乎天理 [17] ꎬ 批大郤ꎬ 导大窾 [18] ꎬ 因其固然 [19] ꎻ 技经肯綮之未尝ꎬ 而况大軱
乎 [20] ! 良庖岁更刀ꎬ 割 也ꎻ 族 庖 月 更 刀ꎬ 折 也 [21] ꎮ 今 臣 之 刀 十 九 年 矣ꎬ 所
解数千牛矣ꎬ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2] ꎮ 彼节者有间ꎬ 而刀刃者无厚 [23] ꎮ 以无厚
入有间ꎬ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4] ꎬ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ꎮ 虽
然ꎬ 每至于族ꎬ 吾见其难为ꎬ 怵 然 为 戒 [25] ꎬ 视 为 止 [26] ꎬ 行 为 迟ꎬ 动 刀 甚 微ꎮ
然已解 [27] ꎬ 如 土 委 地ꎮ 提 刀 而 立ꎬ 为 之 四 顾ꎬ 为 之 踌 躇 满 志 [28] ꎬ 善 刀 而
藏之ꎮ”
文惠君曰: “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ꎬ 得养生焉 [29] ꎮ”

注释
[1] 吾生也有涯ꎬ 而知也无涯: 涯ꎬ 亦作 “ 崖” ꎬ 边际、 界限ꎮ
[2] 以有涯随 无 涯ꎬ 殆 已: 随ꎬ 跟 随ꎬ 此 处 为 追 求ꎮ 殆 已ꎬ 殆 矣ꎬ 危 险ꎬ
此处为疲困ꎮ
[3] 已而为知者ꎬ 殆而已矣: 已而ꎬ 已经ꎮ 为知ꎬ 追求知识ꎮ 殆而已矣ꎬ
那就更加危险了ꎮ
[4] 为善无近名ꎬ 为恶无近刑: 为善ꎬ 行善ꎮ 无近名ꎬ 不要求名ꎮ 为恶ꎬ 作
恶ꎮ 无近刑ꎬ 不要受刑ꎮ
[5] 缘督以为经: 缘ꎬ 遵循ꎮ 督ꎬ 自然之道ꎮ 经ꎬ 常法ꎮ
[6] 可以保身ꎬ 可以全生ꎬ 可以养亲ꎬ 可以尽年: 保身ꎬ 保护生命ꎮ 全生ꎬ
保全天性ꎬ 生ꎬ 性ꎮ 养亲ꎬ 赡养双亲ꎬ 亲ꎬ 父母ꎮ 尽年ꎬ 享尽天年ꎬ 年ꎬ 天然的
357
国学经典导读

寿命ꎮ
[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ꎬ 厨师ꎬ 名丁ꎮ 文惠君ꎬ 梁惠王ꎬ 魏国国君ꎮ
[8] 手之所触ꎬ 肩之所倚ꎬ 足之所履ꎬ 膝之所踦: 所触ꎬ 所接触的地方ꎮ
所倚ꎬ 所依靠的地方ꎮ 所履ꎬ 所踩踏的地方ꎮ 所踦ꎬ 所抵住的地方ꎮ
[9] 砉然响然ꎬ 奏刀 然ꎬ 莫不中音: 砉 ( huā) 然ꎬ 皮骨分离的声音ꎮ 响
然ꎬ 用刀的声音ꎮ 奏刀ꎮ 进刀ꎮ ( huō) 然ꎬ 进刀之声ꎮ 中音ꎬ 合乎音律ꎮ
[10] 合于 « 桑林» 之舞ꎬ 乃中 « 经首» 之会: « 桑林» ꎬ 相传为殷商时代
的乐曲ꎮ « 经首» ꎬ 相传为尧时的乐曲ꎮ 会ꎬ 节奏ꎮ
[11] 嘻: 惊叹声ꎮ
[12] 技盖至此乎: 盖ꎬ 通 “ 盍” ꎬ 亦即 “ 何” ꎮ
[13] 臣之所好者道也ꎬ 进乎技矣: 道ꎬ 规律ꎮ 进ꎬ 超过ꎮ
[14] 未尝见全牛也: 全牛ꎬ 完整的牛ꎮ
[15]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神遇ꎬ 以精神与牛接触ꎮ
[16] 官知止而神欲行: 官知ꎬ 感觉器官ꎮ 神欲ꎬ 精神ꎮ
[17] 依乎天理: 按照牛的天然结构ꎮ
[18] 批 大 郤ꎬ 导 大 窾: 批ꎬ 击 入ꎬ 插 入ꎮ 郤 ( xì)ꎬ 空 隙ꎮ 导ꎬ 导 入ꎮ 窾
(kuǎn)ꎬ 空隙ꎮ
[19] 因其固然: 因ꎬ 顺着ꎮ 固然ꎬ 本来的结构ꎮ
[20] 技经肯綮之未尝ꎬ 而况大軱乎: 技ꎬ “ 枝” 字之误ꎮ 枝经ꎬ 经络相聚
之处ꎮ 肯ꎬ 附着在骨头上的肉ꎮ 綮 ( qǐ) ꎬ 筋骨接连的地方ꎮ 大軱 ( gǔ) ꎬ 大骨ꎮ
[21] 良庖岁更刀ꎬ 割也ꎻ 族庖月更刀ꎬ 折也: 良庖ꎬ 优秀的厨师ꎮ 族庖ꎬ
普通的厨师ꎮ 折ꎬ 砍断ꎮ 此处指砍断骨头ꎮ
[22]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发ꎬ 磨出来ꎮ 硎 ( xíng) ꎬ 磨刀石ꎮ
[23] 彼节者有间ꎬ 而刀刃者无厚: 间ꎬ 空隙ꎮ 无厚ꎬ 没有厚度ꎮ
[24]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恢恢乎ꎬ 广大的样子ꎮ 游刃ꎬ 运刀ꎮ
[25] 每至于族ꎬ 吾见其难为ꎬ 怵然为戒: 族ꎬ 筋骨盘结的地方ꎮ 怵然ꎬ 警
惕的样子ꎮ 为戒ꎬ 为之戒ꎬ 为此而小心谨慎ꎮ
[26] 视为止ꎬ 行为迟: 为止ꎬ 为之止ꎮ 为迟ꎬ 为之迟ꎮ
[27] 然已解: ( huò) 然ꎬ 骨肉解散的样子ꎮ
[28] 踌躇满志: 闲豫安适、 从容自得的样子ꎮ
[29] 得养生焉: 从中悟出养生之道ꎮ 焉ꎬ 于此ꎮ

358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有限ꎬ 可是知识无限ꎮ 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ꎬ 将会非常
疲困ꎮ 已经非常疲困ꎬ 依然不停地追求知识ꎬ 那就更加困苦不堪了ꎮ 行善不要贪
图名声ꎬ 做恶不要遭受刑罚ꎬ 遵循自然之道作为常法ꎬ 可以保护生命ꎬ 可以保全
天性ꎬ 可以赡养双亲ꎬ 可以享尽天年ꎮ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ꎬ 双手所触及的地方ꎬ 肩膀所倚靠的地方ꎬ 双脚所踩踏的
地方ꎬ 膝盖所抵住的地方ꎬ 都会听见皮骨分离的声音ꎬ 用刀的声音ꎬ 以及刀子前
进时进刀的声音ꎮ 所有这些声音ꎬ 没有不符合音律的ꎬ 既合乎 « 桑林» 的旋律ꎬ
又合乎 « 经首» 的节奏ꎮ
文惠君说: “ 嗬ꎬ 好啊! 你的技术怎么到了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来ꎬ
答道: “ 我所喜欢的是道ꎬ 已经超越技术了ꎮ 开始我解牛的时候ꎬ 所看到的没有
不是完整的牛的ꎬ 三年之后ꎬ 不曾看到完整的牛ꎮ 当今之时ꎬ 我以精神跟牛接触
而不用眼睛观察ꎬ 感官停止活动而全凭精神运行ꎬ 按照牛的天然纹理ꎬ 将刀子插
入筋骨之间比较大的缝隙ꎬ 然后在骨节间较大的空间运刀ꎮ 按照牛体的天然结
构ꎬ 就连经络骨肉连接、 极为复杂的地方都不曾妨碍运刀ꎬ 何况大骨呢? 优秀的
厨师每年换一次刀ꎬ 是割肉的原因ꎻ 普通的厨师每月换一次刀ꎬ 是砍断骨头的原
因ꎮ 如今我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ꎬ 所解的牛几千头了ꎬ 而刀刃就好像从磨刀石
上刚刚磨出来的一样锋利ꎮ 牛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ꎬ 而刀刃没有厚度ꎬ 用没有厚
度的刀刃进入有些空隙的骨节之间ꎬ 非常宽绰ꎬ 对于运刀来说还有空余之地ꎮ 虽
然这样ꎬ 每当到了筋骨盘结的地方ꎬ 我见它难以运刀ꎬ 便非常警惕ꎬ 非常小心ꎬ
目光为此而专注ꎬ 行为为此而迟缓ꎬ 动刀轻微ꎬ 最后 ‘ 哗啦’ 一声分解开来ꎬ
就像土倾倒在地上一样ꎮ 这时ꎬ 我提着刀站在那里ꎬ 为此而四面环顾ꎬ 为此而踌
躇满志ꎬ 最后将刀擦拭干净ꎬ 收藏起来ꎮ” 文惠君说: “ 好啊! 我听了庖丁的话ꎬ
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ꎮ”

评析
养生主ꎬ 意为养生的宗旨ꎮ 在庄子看来ꎬ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ꎬ 而知识是无限
的ꎬ 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ꎬ 本身就违背自然的规律ꎬ 最终会陷入窘迫危
险的处境ꎮ 不仅如此ꎬ 人类社会是非常复杂的ꎬ 到处充满了矛盾和是非ꎬ 生活在
这样的社会环境中ꎬ 动辄得咎ꎬ 随时都会受到伤害ꎬ 危及性命ꎮ 所以要 “ 缘督
以为经” ꎬ 也就是顺应自然之道作为处世的常法ꎬ “ 为善无近名ꎬ 为恶无近刑” ꎬ
359
国学经典导读

要避开一切矛盾和是非ꎮ 就像解牛一样ꎬ 要 “ 因其固然” 、 “ 依乎天理” 、 “ 以无


厚入有间” 、 “ 技经肯綮之未尝” ꎬ 等等ꎬ 并且怀着 “ 怵然为戒” 的审慎态度ꎬ 才
能 “ 刀刃若新发于硎 ” ꎮ 对于人来说ꎬ 只有 “ 因其固然” 、 “ 依乎天理” ꎬ 才能
“ 保身” 、 “ 全生” 、 “ 养亲” 、 “ 尽年” ꎮ
当然ꎬ 庄子的 « 养生主» ꎬ 旨在阐明顺其自然的哲学观点ꎬ 但是ꎬ « 养生主»
对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ꎮ 它告诉我们ꎬ 若要养生ꎬ 只有遵循自然规律ꎬ 才能保
持生命之树常青ꎮ 如果违背自然规律ꎬ 养生便成为 “ 虐” 生ꎮ 如今社会上泛滥
的盲目减肥、 医学美容ꎬ 违背生命的自然规律ꎬ 损害健康ꎬ 危及生命ꎮ 面对这样
的社会问题ꎬ 回过头来再读庄子的 « 养生主» ꎬ 我们不能不佩服庄子的睿智ꎬ 目
光远大ꎬ 洞穿两千多年的时空ꎬ 直指今日ꎮ

天道第十三节选

原文
世之所贵道者 [1] ꎬ 书也ꎮ 书不过语 [2] ꎬ 语有贵也ꎮ 语之所贵者ꎬ 意也 [3] ꎬ
意有所随ꎮ 意之所随者ꎬ 不可以言传也 [4] ꎬ 而世因贵言传书 [5] ꎮ 世虽贵之ꎬ 我
犹不足贵也ꎬ 为其贵非其贵也ꎮ 故视而可见者ꎬ 形与色也ꎻ 听而可闻者ꎬ 名与声
也ꎮ 悲夫ꎬ 世人以形色 名 声 为 足 以 得 彼 之 情 [6] ! 夫 形 色 名 声 果 不 足 以 得 彼 之
情 [7] ꎬ 则知者不言ꎬ 言者不知ꎬ 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 [8] ꎬ 轮扁斫轮于堂下 [9] ꎬ 释椎凿而上 [10] ꎬ 问桓公曰: “ 敢
问ꎬ 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 “ 圣人之言也ꎮ” 曰: “ 圣人在乎?” 公曰: “ 已
死矣ꎮ” 曰: “ 然则君之所读者ꎬ 古人之糟魄已夫 [11] !” 桓公曰: “ 寡人读书ꎬ 轮
人安得议乎! 有说则可ꎬ 无说则死 [12] !” 轮扁曰: “ 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13] ꎮ 斫
轮ꎬ 徐则甘而不固ꎬ 疾则苦而不入 [14] ꎮ 不徐不疾ꎬ 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ꎬ 口不
能言ꎬ 有数存焉于其间 [15] ꎮ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 [16] ꎬ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ꎬ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17] 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 [18] ꎬ 然则君之所读者ꎬ
古人之糟魄已夫!”

注释
[1] 世之所贵道者ꎬ 书也: 世ꎬ 世人ꎮ 所贵道者ꎬ 认为最重要的道ꎮ
[2] 书不过语ꎬ 语有贵也: 语ꎬ 语言ꎮ 贵ꎬ 可贵之处ꎮ
[3] 语之所贵者意也ꎬ 意有所随: 意ꎬ 意思ꎮ 随ꎬ 寓意ꎮ
360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4] 意之所随者ꎬ 不可以言传也: 传ꎬ 传达、 表达ꎮ


[5] 而世因贵言传书: 贵言ꎬ 看重语言ꎮ 传ꎬ 流传ꎮ
[6] 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彼ꎬ 大道ꎮ 情ꎬ 实质ꎮ
[7] 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果ꎬ 实在、 确实ꎮ
[8] 桓公读书于堂上: 桓公ꎬ 齐桓公ꎮ 堂上ꎬ 厅堂ꎮ
[9] 轮扁斫轮于堂下: 轮扁ꎬ 名叫扁的制作车轮的匠人ꎮ 斫轮ꎬ 砍削木材ꎬ
制作车轮ꎮ
[10] 释椎凿而上: 释ꎬ 放下ꎮ 椎凿ꎬ 锤子和凿子ꎮ
[11] 古人之糟魄已夫: 糟魄ꎬ 同 “ 糟粕” ꎬ 渣滓ꎮ 已夫ꎬ 语气词ꎮ
[12] 有说则可ꎬ 无说则死: 说ꎬ 说头、 道理ꎮ 死ꎬ 处死ꎮ
[13 ] 臣 也 以 臣 之 事 观 之: 事ꎬ 工 作、 职 业ꎬ 此 处 指 斫 轮ꎮ 观ꎬ 观 察、
考察ꎮ
[14] 徐则甘而不固ꎬ 疾则苦而不入: 徐ꎬ 宽松ꎮ 甘ꎬ 滑、 光 滑ꎮ 疾ꎬ 窄
紧ꎮ 苦ꎬ 涩、 艰涩ꎮ
[15] 有 数 存 焉 于 其 间: 数ꎬ 术 数、 技 术ꎮ 于 其 间ꎬ 在 制 作 车 轮 的 过 程
之中ꎮ
[16]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 喻ꎬ 明白地告诉ꎮ
[17]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ꎬ 行年ꎬ 年岁ꎮ 老ꎬ 依然、 还ꎮ
[18]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 其不可传也ꎬ 指古人思想中的精华ꎬ 此处
实指庄子上文所说的 “ 道” ꎮ

译文
世人所看重的道ꎬ 其实就是书籍ꎮ 书籍不过是用语言写成的ꎬ 语言也有可贵
之处ꎮ 语言的可贵之处是语言所表达的意思ꎬ 而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是有寓意的ꎮ
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的寓意ꎬ 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ꎬ 然而世人因为看重语言而
流传书籍ꎮ 世人虽然看重语言ꎬ 我还是认为不值得看重的ꎬ 因为他们所看重的并
不是他们所应当看重的ꎮ 所以说ꎬ 一看就能看见的ꎬ 是形状和颜色ꎻ 一听就能听
见的ꎬ 是名称和声音ꎮ 可悲啊! 世人认为从形状、 颜色、 名称、 声音就能获得大
道的实质ꎬ 而形状、 颜色、 名称、 声音确实不能获得大道的实质ꎮ 那么懂得大道
的人不能用语言传达ꎬ 能用语言传达的人不懂得大道ꎬ 世俗之人哪里知道这个道
理呢?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ꎬ 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ꎬ 轮扁放下锤子和凿子ꎬ 走上前
361
国学经典导读

来ꎬ 问桓公道: “ 请问你所读的书ꎬ 是什么样的言论呢?” 桓公说: “ 是圣人的言


论ꎮ” 轮扁又问: “ 圣人在吗?” 桓公说: “ 已经死了ꎮ” 轮扁说道: “ 既然这样ꎬ
您所读的书ꎬ 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怒道: “ 寡人读书ꎬ 你一个制作车
轮的匠人怎能妄加议论呢! 你如果讲得还有道理也就罢了ꎬ 如果讲得没有道理就
处死你ꎮ” 轮扁不慌不忙地说道: “ 我呢ꎬ 拿我制作车轮的事情来考察这个问题ꎮ
制作车轮时ꎬ 如果铆眼宽松ꎬ 那么榫头插进去的时候ꎬ 就会觉得非常光滑顺溜ꎬ
但是车轮不会坚固ꎻ 如果铆眼窄紧ꎬ 那么榫头插进去的时候ꎬ 就会觉得艰涩不
顺ꎬ 所以很难进入ꎮ 我可以把铆眼做得不松不紧ꎬ 手上作出来的铆眼和心中所想
的铆眼互相一致ꎬ 但是我用语言无法解说清楚ꎬ 所以在制作的时候确实有一定的
技术ꎮ 这种技术ꎬ 我不能把它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ꎬ 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
会它ꎬ 因此我已七十岁了还依然在制作车轮ꎮ 古代的人与他们无法表达出来的精
华都已经死了ꎬ 既然这样ꎬ 那么您所读的书ꎬ 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ꎮ”

评析
这是 « 天道» 的最后两节ꎬ 即第七第八节ꎮ 在这两节中ꎬ 庄子论述了真意
的不可言传性ꎮ 庄子说道: “ 世之所贵道者ꎬ 书也􀆺􀆺世虽贵之ꎬ 我犹不足贵
也ꎬ 为其贵非其贵也ꎮ” 认为书籍并不可贵ꎬ 因为 “ 书不过语ꎬ 语有贵也ꎮ 语之
所贵者意也ꎬ 意有所随ꎮ 意之所随者ꎬ 不可言传也ꎮ” 在这里ꎬ 庄子论述了书、
语、 意及寓意之间的关系ꎬ 认为书并不可贵ꎬ 语并不可贵ꎬ 可贵的是书中所蕴含
的 “ 寓意” ꎬ 而寓意 “ 不可言传也” ꎮ 庄子的这种观点ꎬ 确实具有一定的片面性ꎬ
因为他否定了书籍在传承文明中的作用ꎮ
但是庄子的观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ꎮ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ꎬ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ꎬ 是抽象的ꎬ 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反映具体的现象ꎬ
两者之间很难完全适应ꎬ 有时确实存在词不达意的情况ꎮ 就像轮扁所说: “ 斫
轮ꎬ 徐则甘而不固ꎬ 疾则苦而不入ꎬ 不疾不徐ꎬ 得之于手而应于心ꎬ 口不能言ꎬ
有数存焉于其间ꎮ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ꎬ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ꎮ” 斫轮的关键技
术ꎬ 无法用语言表述ꎬ 只能用心去体会ꎮ 曹丕在 « 典论􀅰论文» 中阐述过同样
的观点: “ 文以气为主ꎬ 主之清浊有体ꎬ 不可力强而致ꎮ 譬诸音乐ꎬ 曲度虽均ꎬ
节奏同检ꎬ 至于引气不齐ꎬ 巧拙有素ꎬ 虽在父兄ꎬ 不能以移子弟ꎮ” 苏轼在 « 文
可画赏谷偃竹记» 中说过类似的话: “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ꎬ 内外不
一ꎬ 心手不相应ꎬ 不学之过也ꎮ” 可见庄子所言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ꎮ
庄子在这里所说的 “ 寓意” ꎬ 实际上是 “ 道” 的反映ꎬ 而所谓 “ 真意” 是
362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只可意会ꎬ 不可言传的ꎬ 正像老子在 « 道德经» 中所说的 “ 道可道ꎬ 非常道” ꎮ


撇开哲学上的问题暂且不论ꎬ 单就认识论而言ꎬ 庄子的这一观点对我们就有多方
面的启示ꎮ 如读书学习ꎬ 不能迷信书本ꎬ 而应注重自己的独特感受ꎬ 要有自己的
心得体会ꎬ 这样才会真正受益ꎬ 否则就会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淖ꎬ 一无收获ꎬ 就像
孟子所说 “ 尽信书ꎬ 不如无书ꎮ”

天运第十四节选

原文
孔子西游于卫ꎮ 颜渊问师金曰 [1] : “ 以夫子之行为奚如 [2] ?” 师金曰: “ 惜
乎! 而夫子其穷哉 [3] !” 颜渊曰: “ 何也?” 师金曰: “ 夫刍狗之未陈也 [4] ꎬ 盛以
箧衍ꎬ 巾以文绣 [5] ꎬ 尸祝齐戒以将之 [6] ꎮ 及其已陈也ꎬ 行者践其首脊ꎬ 苏者取
而爨之而已 [7] ꎮ 将复取而盛以箧衍ꎬ 巾以文绣ꎬ 游居寝卧其下 [8] ꎬ 彼不得梦ꎬ
必且数眯焉 [9] ꎮ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 [10] ꎬ 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ꎮ 故伐树
于宋 [11] ꎬ 削迹于卫 [12] ꎬ 穷于商周 [13] ꎬ 是非其梦邪? 围于陈蔡之间 [14] ꎬ 七日
不火食ꎬ 死生相与邻 [15] ꎬ 是非其眯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ꎬ 而陆行莫如用车ꎮ 以
舟之可行于水也ꎬ 而求推之于陆ꎬ 则沒世不行寻常 [16] ꎮ 古今非水陆与? 周、 鲁
非舟车与? 今蕲行周于鲁 [17] ꎬ 是犹推舟于陆也! 劳而无功ꎬ 身必有殃ꎮ 彼未知
夫无方之传 [18] ꎬ 应物而不穷者也ꎮ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 [19] ? 引之则俯ꎬ 舍
之则仰 [20] ꎮ 彼ꎬ 人之所引ꎬ 非引人也ꎮ 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ꎮ 故夫三皇五帝之
礼义法度 [21] ꎬ 不矜于同而矜于治 [22] ꎮ 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ꎬ 其犹柤梨橘
柚邪! 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ꎮ 故礼义法度者ꎬ 应时而变者也ꎮ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
公之服 [23] ꎬ 彼必龁啮挽裂 [24] ꎬ 尽去而后慊 [25] ꎮ 观古今之异ꎬ 犹猨狙之异乎周
公也ꎮ 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26] ꎬ 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ꎬ 归亦捧心而颦其里ꎮ
其里之富人见之ꎬ 坚闭门而不出ꎻ 贫人见之ꎬ 挈妻子而去之走ꎮ 彼知颦美ꎬ 而不
知颦之所以美ꎮ 惜乎ꎬ 而夫子其穷哉!”

注释
[1] 孔子西游于卫ꎬ 颜渊问师金曰: 游ꎬ 游学ꎮ 师金ꎬ 鲁国太师ꎬ 名金ꎮ
[2] 以夫子之行为奚如: 以􀆺􀆺为ꎬ 认为􀆺􀆺ꎮ 行ꎬ 此行ꎬ 指孔子西游于
卫ꎮ 奚如ꎬ 怎么样ꎮ
[3] 而夫子其穷哉: 而ꎬ 通 “ 尔” ꎬ 汝ꎮ 穷ꎬ 困窘ꎮ
363
国学经典导读

[4] 夫刍狗之未陈也: 刍狗ꎬ 用茅草扎成的狗ꎬ 用于祭祀ꎮ 陈ꎬ 陈列ꎬ 此


处指陈设在神位之前ꎮ
[5] 盛以箧衍ꎬ 巾以文绣: 箧衍ꎬ 箱子ꎮ 巾ꎬ 巾帛ꎬ 用作动词ꎬ 包裹ꎮ 文
绣ꎬ 刺有花纹的巾帛ꎮ
[6] 尸祝齐戒以將之: 尸祝ꎬ 主持祭祀的人员ꎮ 齐戒ꎬ 即斋戒ꎬ 祭祀鬼神
时ꎬ 沐浴更衣ꎬ 戒除嗜欲ꎬ 以示虔诚ꎮ 将ꎬ 送ꎮ
[7] 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苏者ꎬ 打柴的人ꎬ 苏ꎬ 柴草ꎮ 爨 ( cuàn) ꎬ 烧火
做饭ꎮ
[8] 游居寝卧其下: 游居ꎬ 遨游居处ꎮ
[9] 必且数眯焉: 数 ( shuò) ꎬ 屡次ꎬ 多次ꎮ 眯 ( mì) ꎬ 梦魇ꎮ
[10]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 先王ꎬ 指儒家所推崇的尧、 舜、 禹、 汤、
文、 武等古代帝王ꎮ 刍狗ꎬ 这里比喻儒家所倡导的先王的政教法令ꎮ
[11] 故伐树于宋: 孔子与他的弟子曾经在宋国的大树下演习礼法ꎬ 宋国的
司马桓魋要杀孔子ꎬ 伐倒大树ꎬ 孔子只好逃走ꎮ
[12] 削迹于卫: 孔子前往卫国ꎬ 在匡地被卫人包围ꎬ 围了五天ꎬ 才被放出
来ꎮ 孔子被放的时候ꎬ 占据匡城的公孙戌警告他不许再到卫国来ꎮ 削迹ꎬ 绝迹ꎮ
[13] 穷于商周: 商周ꎬ 指宋卫ꎬ 宋为商王后裔ꎮ 卫国乃武王同母少弟康叔
的封国ꎬ 故称卫为周ꎮ 穷于商周ꎬ 指不得志于商周ꎮ
[14] 围于陈、 蔡之间: 孔子与其弟子游于陈、 蔡之间时ꎬ 楚昭王派人请孔
子到楚国做官ꎮ 陈、 蔡大夫怕孔子到楚国做官对他们不利ꎬ 于是便发兵把孔子他
们围住ꎬ 绝粮七日ꎬ 弟子饿得爬不起来ꎮ
[15] 死生相与邻: 死生ꎬ 偏义复词ꎬ 偏指死ꎮ
[16] 则没世不行寻常: 没世ꎬ 终生ꎮ 寻常ꎬ 古代长度单位ꎬ 八尺为寻ꎬ 二
寻为常ꎮ
[17] 今蕲 行 周 于 鲁: 蕲ꎬ 期 求ꎮ 行 周 于 鲁ꎬ 指 在 鲁 国 实 行 西 周 时 期 的
礼制ꎮ
[18] 彼未知夫无方之传: 无方之传ꎬ 事物的变化并无一定的常规ꎮ 方ꎬ 常
规ꎮ 传ꎬ 运转、 变化ꎮ
[19] 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 夫ꎬ 那ꎮ 桔槔ꎬ 上古的汲水装置ꎮ
[20] 引之则俯ꎬ 舍之则仰: 引ꎬ 牵引ꎮ 俯ꎬ 低下ꎮ 舍ꎬ 放开ꎮ 仰ꎬ 抬起ꎮ
[21]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 三皇ꎬ 指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ꎮ 五
帝ꎬ 有三种说法ꎮ 一指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ꎻ 二指太皞、 炎帝、 黄
364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帝、 少皞、 颛顼ꎻ 三指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舜ꎮ


[22] 不矜于同而矜于治: 矜ꎬ 崇尚、 注重ꎮ
[23]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 猨狙ꎬ 猴子ꎮ
[24] 彼必龁啮挽裂: 龁 ( hé) ꎬ 啃ꎮ 啮 ( niè) ꎬ 咬ꎮ 挽裂ꎬ 撕裂ꎮ
[25] 尽去而后慊: 慊 ( qiè) ꎬ 满足ꎮ
[26] 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颦ꎬ 皱眉ꎮ

译文
孔子将西往卫国游说ꎬ 颜渊向师金问道: “ 你认为我的老师此行怎么样?”
师金说道: “ 可惜呀! 你的老师大概要身处困境了ꎮ” 颜渊说: “ 为什么呢?” 师
金说: “ 那些用柴草捆扎的狗还没有在神位之前陈列的时候ꎬ 人们用竹箱盛着
它ꎬ 用文绣裹着它ꎬ 那些主持祭祀的人员沐浴斋戒之后ꎬ 恭恭敬敬地迎送它ꎮ 等
到它已经在神位前面陈列以后ꎬ 走路的人都可以踩着它的头和脊背ꎬ 打柴的人也
可以把它检回去烧火做饭ꎮ 如果有人重新把它拿来用竹箱盛着ꎬ 用文绣包着ꎬ 遨
游居处躺卧在它的旁边ꎬ 那么他们即使不做噩梦ꎬ 也必将多次受到困扰ꎮ 如今你
的老师也是重新取来先王已经陈列过了的草扎的狗ꎬ 聚集弟子遨游、 居处、 躺卧
在它的旁边ꎮ 所以ꎬ 在宋国被人伐掉托身的大树ꎬ 在卫国被警告禁止入境ꎬ 在宋
卫两国都不得志ꎮ 对你的老师来说ꎬ 这不是他的噩梦吗? 被围困在陈、 蔡之间
时ꎬ 七日不得生火做饭ꎬ 差点饿死ꎬ 对你的老师来说ꎬ 这不是他所受到的困扰
吗? 在水上旅行没有什么比得上船ꎬ 在陆地旅行没有什么比得上车ꎮ 因为船可以
在水中航行ꎬ 如果想在陆地上推它前行ꎬ 那么终生也走不了多远ꎮ 古代和现代不
正像水中和陆地吗? 西周和鲁国不正像船与车吗? 现在要在鲁国推行西周的礼乐
制度ꎬ 这就像在陆地上推船一样ꎬ 不仅劳而无功ꎬ 还会身遭祸殃ꎮ 他不知道事物
的变化并无常规ꎬ 顺应万物的变化没有穷尽的道理ꎮ 再说您难道没有见过那汲水
的工具桔槔吗? 拉住绳子ꎬ 桔槔就会低下去ꎻ 放开绳子ꎬ 桔槔就会抬起来ꎮ 桔槔
是人所牵引的装置ꎬ 不是牵引人的装置ꎬ 所以不论低下去还是抬起来都不会牵制
人、 左右人ꎮ 所以那些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ꎬ 不注重是否相同而注重能否治理国
家ꎮ 所以ꎬ 将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打个比方ꎬ 大概就像山楂、 梨子、 橘子、 柚子
吧! 它们的味道不同但是都很可口ꎮ 所以礼义法度ꎬ 要顺应时代而变化ꎮ 假如捉
来猿猴而把周公的衣服给它穿上ꎬ 它一定会啃咬撕扯ꎬ 直至剥光以后才会满意ꎮ
我们看到古今的不同ꎬ 如同猿猴跟周公的不同ꎮ 所以当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
的时候ꎬ 她同村的丑人见了以后觉得非常美ꎬ 回去以后也用手捂着心口ꎬ 皱着眉
365
国学经典导读

头走在村子里ꎮ 村里的富人见了ꎬ 紧紧地关门不出ꎻ 穷人见了ꎬ 带着妻子儿女逃


走了ꎮ 丑人知道皱眉美ꎬ 却不知道皱眉美的原因ꎮ 可惜呀ꎬ 你的老师大概要身处
困境了!”

评析
这是 « 天运» 的第四节ꎬ 写师金对孔子周游列国恢复礼制行为的评价ꎬ 指
出古今不同ꎬ 礼法不可因袭ꎬ 因而必须应时而变ꎮ
在这里ꎬ 庄子用了六个比喻ꎮ 从不同的侧面ꎬ 非常充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
点ꎮ 首先以 “ 先王已陈刍狗” 来比喻已经过时的礼制ꎬ 这种礼制已经远远落后
于时代ꎬ 如果强行恢复这样的礼制ꎬ 不仅无益ꎬ 反而有害ꎮ 孔子周游列国ꎬ 其结
果是 “ 伐树于宋ꎬ 削迹于卫ꎬ 穷于商周” ꎬ “ 困于陈蔡之间ꎬ 七日不火食ꎬ 死生
相与邻” ꎮ 接着用 “ 推舟于陆” 形象地说明往日的礼乐制度到了今天是根本行不
通的ꎬ “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ꎬ 而求推之于陆ꎬ 则没世不行寻常” ꎬ 其结果是 “ 劳
而无功ꎬ 身必有殃” ꎮ “ 桔槔” 是原始的汲水装置ꎬ “ 引之则俯ꎬ 舍之则仰” ꎬ 任
人俯仰ꎬ “ 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ꎬ 以之来比喻人不能受已经过时的礼制左右ꎬ
而应该能动地制约礼制的道理ꎬ 也就是说ꎬ 礼制是为人服务的ꎬ 不是人为礼制服
务的ꎮ “ 柤梨橘柚” 虽然味道不同ꎬ 但都非常可口ꎬ 用以比喻三皇五帝的礼义法
度虽然不同ꎬ 但都适宜各自的时代ꎮ 说明时代不同、 礼法各异的道理ꎮ 以猿狙衣
周公之服ꎬ 讽刺孔子食古不化ꎬ 死搬硬套ꎬ 结果是 “ 彼必龁啮挽裂ꎬ 尽去而后
慊” ꎮ 东施效颦更是讽刺孔子机械模仿、 丑态百出ꎮ
以上六个比喻ꎬ 生动地说明了礼法应当 “ 应时而变” 的道理ꎬ 表现了庄子
思想中进步的一面ꎮ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ꎬ 乃南之沛ꎬ 见老聃 [1] ꎮ 老聃曰: “ 子来乎? 吾
闻子ꎬ 北方之贤者也! 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 “ 未得也ꎮ” 老子曰: “ 子恶乎求
之哉?” 曰: “ 吾求之於度数 [2] ꎬ 五年而未得也ꎮ” 老子曰: “ 子又恶乎求之哉?”
曰: “ 吾求之于阴阳 [3] ꎬ 十有二年而未得也ꎮ” 老子曰: “ 然ꎬ 使道而可献ꎬ 则人
莫不献之于其君ꎻ 使道而可进ꎬ 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ꎻ 使道而可以告人ꎬ 则人莫
不告其兄弟ꎻ 使道而可以与人ꎬ 则人莫不与其子孙ꎮ 然而不可者ꎬ 无它也 [4] ꎬ
中无主而不止 [5] ꎬ 外无正而不行 [6] ꎮ 由中出者ꎬ 不受于外ꎬ 圣人不出 [7] ꎻ 由外
入者ꎬ 无主于中ꎬ 圣人不隐 [8] ꎮ 名ꎬ 公器也ꎬ 不可多取 [9] ꎮ 仁义ꎬ 先王之蘧庐
366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也 [10] ꎬ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ꎮ 觏而多责 [11] ꎮ 古之至人ꎬ 假道于仁ꎬ 托宿于


义 [12] ꎬ 以游逍遙之虛 [13] ꎬ 食于茍简之田 [14] ꎬ 立於不贷之圃 [15] ꎮ 逍遙ꎬ 无为
也ꎻ 茍简ꎬ 易养也 [16] ꎻ 不贷ꎬ 无 出 也 [17] ꎮ 古 者 谓 是 采 真 之 游 [18] ꎮ 以 富 为 是
者ꎬ 不能让禄ꎻ 以显为是者ꎬ 不能让名ꎻ 亲权者ꎬ 不能与人柄 [19] ꎮ 操之则 ꎬ
舍之则悲ꎬ 而 一 无 所 鉴ꎬ 以 窥 其 所 不 休 者ꎬ 是 天 之 戮 民 也 [20]
ꎮ 怨、 恩、 取、
与、 谏、 教、 生、 杀八者 [21]
ꎬ 正之器也 [22]
ꎬ 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 [23] ꎮ
故曰: 正者 [24]
ꎬ 正也ꎮ 其心以为不然者ꎬ 天门弗开矣 [25] ꎮ”

注释
[1]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ꎬ 乃南之沛ꎬ 见老聃: 闻道ꎬ 得道ꎮ 沛ꎬ
今江苏沛县ꎮ 老聃ꎬ 老子ꎮ
[2] 吾求之于度数: 度数ꎬ 制度名数ꎮ
[3] 吾求之于阴阳: 阴阳ꎬ 指天地造化ꎮ
[4] 无它也: 它ꎬ 通 “ 他” ꎬ 别的ꎬ 另外的ꎮ
[5] 中无正而不止: 无主ꎬ 没有主宰ꎮ 止ꎬ 停留ꎮ
[6] 外无正而不行: 正ꎬ “ 匹” 之误ꎬ 匹ꎬ 匹配ꎮ
[7] 由中出者ꎬ 不受于外ꎬ 圣人不出: 由内心悟出的道ꎬ 如果外人不能接
受ꎬ 那么圣人不会出示所悟之道ꎮ
[8] 由外入者ꎬ 无主于中ꎬ 圣人不隐: 由外部而入的道ꎬ 如果内心没有主
宰ꎬ 那么圣人不会接纳所入之道ꎮ
[9] 名ꎬ 公器也ꎬ 不可多取: 名ꎬ 美好的名誉ꎮ 公器ꎬ 公用的器具ꎮ 不可
多取ꎬ 不能过分地矫饰ꎮ 此句比喻下文的仁义不宜长用ꎮ
[10] 仁义ꎬ 先王之蘧庐也: 蘧庐ꎬ 传舍ꎬ 供行人休息住宿的住处ꎮ 蘧ꎬ 通
“ 遽” ꎮ
[11] 觏而多责: 觏 ( gòu) ꎬ 见ꎮ 天天相见ꎬ 便会招致许多责难ꎮ 此句比喻
仁义不能常用ꎬ 天天挂在嘴上ꎮ
[12] 假道于仁ꎬ 托宿于义: 假道ꎬ 借路ꎮ 托宿ꎬ 寄宿ꎮ 此句是说仁义只可
临时利用ꎬ 不可将仁义当作目的ꎮ
[13] 以游逍遙之虛: 逍遥ꎬ 无拘无束、 闲适自得ꎮ 虚ꎬ 通 “ 墟” ꎬ 本指人
们居住的地方ꎬ 此处是 “ 境界 “ 之意ꎮ
[14] 食于茍简之田: 苟简ꎬ 苟且简素ꎮ 田ꎬ 田地ꎬ 泛指处所ꎮ
[15] 立于不贷不圃: 贷ꎬ 施与ꎮ 圃ꎬ 园圃ꎬ 泛指处所ꎮ
367
国学经典导读

[16] 苟简ꎬ 易养也: 易养ꎬ 容易养活ꎮ


[17] 不贷ꎬ 无出也: 无出ꎬ 没有损耗ꎮ
[18] 古者谓是采真之游: 采真ꎬ 探求真性ꎮ
[19] 亲权者ꎬ 不能与人柄: 亲ꎬ 迷恋ꎮ 柄ꎬ 权柄ꎮ
[20] 是天之戮民也: 天ꎬ 自然ꎮ 戮民ꎬ 受到刑戮的人ꎮ
[21] 怨、 恩、 取、 与、 谏、 教、 生、 杀八者: 怨ꎬ 怨恨ꎻ 恩ꎬ 恩惠ꎻ 取ꎬ
获取ꎻ 与ꎬ 施与ꎻ 谏ꎬ 诤谏ꎻ 教ꎬ 教化ꎻ 生ꎬ 生存ꎻ 杀ꎬ 杀戮ꎮ
[22] 正之器也: 正人之具ꎮ
[23] 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 大变ꎬ 大自然的变化ꎮ 湮ꎬ 滞塞ꎮ
[24] 正者ꎬ 正也: 要端正人民ꎬ 首先端正自己ꎮ
[25] 天门弗开矣: 天门ꎬ 大道之门ꎮ

译文
孔子五十一岁尚未得道ꎬ 于是向南前往沛地ꎬ 拜见老聃ꎮ 老聃说: “ 您来
啦! 我听说您是北方的贤人ꎮ 您也得道了吗?” 孔子说: “ 没有得道ꎮ” 老子说:
“ 您是怎样求道的呢?” 孔子答道ꎻ “ 我通过制度名数追求大道ꎬ 五年时间也未得
大道ꎮ” 老子又问: “ 后来您又是怎样求道的呢?” 孔子答道: “ 我通过阴阳追求
大道ꎬ 十二年也不得大道ꎮ” 老子说: “ 对ꎮ 假如道可以献给君王ꎬ 那么ꎬ 没有
人不把道献给他的君王ꎻ 假如道可以进奉双亲ꎬ 那么没有人不把道进奉父母ꎻ 假
如道可以告诉别人ꎬ 那么没有人不把道告诉他的兄弟ꎻ 假如道可以送给别人ꎬ 那
么没有人不把道送给他的子孙ꎮ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ꎬ 没有别的原因ꎬ 心中如果
没有接受大道的资质ꎬ 大道便不会停留心中ꎻ 外德如果不能与大道匹配ꎬ 大道便
不会通行ꎮ 由内心悟出的大道ꎬ 如果外人不能接受ꎬ 那么圣人便不会出示所悟之
道ꎻ 由外部而入的道ꎬ 心中若无受道之质ꎬ 那么圣人便不会接纳所入之道ꎮ 美好
的名声ꎬ 是天下共用的器具ꎬ 不能过多占有ꎮ 仁义是先王的传舍ꎬ 只可以暂住一
宿ꎬ 而不能久住ꎮ 所以天天谈论仁义ꎬ 便会招致许多灾难ꎮ 古代的圣人ꎬ 借路于
仁ꎬ 寄宿于义ꎬ 来遨游无拘自适的境界ꎬ 饮食于苟且简素的田地ꎬ 立足于无所损
耗的园圃ꎮ 无拘自适ꎬ 便能自然无为ꎻ 苟且简素ꎬ 便能容易养活ꎻ 无所施与ꎬ 便
会无所损耗ꎮ 古时称此为保持真性的遨游ꎮ 认为追求财富正确的人ꎬ 不会把利禄
让给别人ꎻ 认为追求地位正确的人ꎬ 不会把名誉让给别人ꎻ 迷恋权势的人ꎬ 不会
把权柄交给别人ꎮ 当他们把持财富、 地位、 权力的时候ꎬ 因为害怕失去而战栗ꎻ
当他们失去财富、 地位、 权力的时候ꎬ 因为失落而悲伤ꎮ 这种人毫无识见ꎬ 来反
368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省自己不知停止的贪求行为ꎮ 这样的人ꎬ 是受到上天惩罚的人ꎮ 怨恨、 恩惠、 获


取、 施与、 诤谏、 教化、 生养、 杀灭这八种方式ꎬ 是端正人民的工具ꎬ 只有顺应
自然变化没有滞塞的人才能运用这种端正人民的工具ꎮ 所以说ꎬ 若要端正人民ꎬ
首先端正自己ꎮ 假如有人心中认为不是这样ꎬ 那么ꎬ 大道之门就不会打开了ꎮ

评析
这一部分选自 « 天运» ꎬ 是 « 天运» 的第五节ꎮ 通过老聃与孔子的谈话来谈
论道ꎬ 指出度数、 阴阳ꎬ 仁义等皆不合大道ꎬ 只有 “ 采真之游” 才是获取大道
的途径ꎮ
庄子认为ꎬ 大道不可献给君王ꎬ 不可进奉父母ꎬ 不可告诉兄弟ꎬ 不可传给子
孙ꎬ 其原因是 “ 中无主而不止ꎬ 外无正而不行ꎮ” 意为心中如果没有接收大道之
质ꎬ 大道便不会在心中驻留ꎻ 外德如果不能与大道相配ꎬ 大道便不会通行ꎮ 怎么
才能得道呢? 此前孔子所说的度数、 阴阳、 仁义并不能得道ꎬ 只有 “ 采真之游”
才能得道ꎬ 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 古之至人ꎬ 假道于人ꎬ 托宿于义ꎬ 以游逍遥之
虚ꎬ 食于苟简之田ꎬ 立于不贷之圃” ꎬ 才能领悟大道ꎮ 因为 “ 逍遥ꎬ 无为也ꎻ 苟
简ꎬ 易养也ꎻ 不贷ꎬ 无出也ꎮ” 也就是说ꎬ 只有做到 “ 无为” ꎬ 才能领悟大道ꎮ
像下文所说的 “ 以富为是者” ꎬ “ 以显为是者” ꎬ “ 亲权者” 等 “ 天之戮民” ꎬ 因
为他们执着于名利ꎬ 是不可 能 得 道 的ꎮ 对 于 “ 天 之 戮 民” ꎬ 只 有 以 “ 怨、 恩、
取、 与、 谏、 教、 生、 杀” 等八种 “ 正人之器” 进行救治ꎬ 方有得道的可能ꎮ
而只有那些因循自然变化无所滞塞的人才能运用这些 “ 正人之器” ꎮ

原文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ꎮ 老聃曰: “ 夫播糠眯目ꎬ 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1] ꎻ 蚊虻
噆肤ꎬ 則通昔不寐矣 [2] ꎮ 夫仁义憯然ꎬ 乃愦吾心ꎬ 乱莫大焉 [3] ꎮ 吾子使天下无
失其朴 [4] ꎬ 吾子亦放风而动ꎬ 总德而立矣 [6] ! 又奚傑傑然揭仁义ꎬ 若负建鼓而
求亡 子 者 邪 [7] ! 夫 鹄 不 日 浴 而 白ꎬ 乌 不 日 黔 而 黑 [8] ꎮ 黑 白 之 朴ꎬ 不 足 以 为
辩 [9] ꎻ 名誉之观ꎬ 不足以为广 [10] ꎮ 泉涸ꎬ 鱼相与处於陆ꎬ 相呴以湿 [11] ꎬ 相濡
以沫ꎬ 不若相忘于江湖ꎮ”
孔子见老聃归ꎬ 三日不谈ꎮ 弟子问曰: “ 夫子见老聃ꎬ 亦将何规哉 [12] ?” 孔
子曰: “ 吾乃今于是乎见龙 [13] ꎮ 龙ꎬ 合而成体ꎬ 散而成章 [14] ꎬ 乘云气而养乎阴
阳 [15] ꎮ 予口张而不能嗋 [16] ꎬ 予又何规老聃哉?” 子贡曰: “ 然则人固有尸居而
龙见ꎬ 雷声而渊默ꎬ 发动如天地者乎 [17] ? 赐亦可得而观乎?” 遂以孔子声见老
369
国学经典导读

聃 [18] ꎮ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 [19] : “ 吾年运而往矣 [20] ꎬ 子将何以戒我乎 [21] ?”


子贡曰: “ 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ꎬ 其系声名一也 [22] ꎮ 而先生独以为非圣
人 [23] ꎬ 如何哉?” 老聃曰: “ 小子少进! 子何以谓不同?” 对曰: “ 尧授舜ꎬ 舜授
禹ꎮ 禹用力而汤用兵ꎬ 文王顺纣而不敢逆ꎬ 武王逆纣而不肯顺ꎬ 故曰不同ꎮ” 老
聃曰: “ 小子少进! 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ꎮ 黃帝之治天下ꎬ 使民心一 [24] ꎬ
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ꎮ 尧之治天下ꎬ 使民心亲 [25] ꎬ 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
民不非也 [26] ꎮ 舜之治天下ꎬ 使民心竞 [27] ꎮ 孕妇十月而生子ꎬ 子生五月而能言ꎬ
不至乎孩而始谁 [28] ꎬ 则人始有夭矣ꎮ 禹之治天下ꎬ 使民心变 [29] ꎬ 人有心而兵
有顺 [30] ꎬ 杀盗非杀人 [31] ꎬ 自为种而天下耳 [32] ꎬ 是以天下大骇ꎬ 儒墨皆起ꎮ 其
作始有伦 [33] ꎬ 而今乎归ꎬ 女何言哉 [34] ! 余语汝: 三皇五帝之治天下ꎬ 名曰治
之ꎬ 而乱莫甚焉ꎮ 三皇之知ꎬ 上悖日月之明ꎬ 下睽山川之精 [35] ꎬ 中堕四時之
施ꎬ 其知憯于蛎虿之尾 [36] ꎬ 鲜规之兽 [37] ꎬ 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ꎬ 而犹自以为
圣人ꎬ 不亦可耻乎? 其无耻也!”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38] ꎮ

注释
[1] 夫播糠眯目ꎬ 则天地四方易位矣: 播糠ꎬ 碾米之后ꎬ 用簸箕将谷糠播
扬出去ꎮ 眯目ꎬ 眼中进入杂物而无法睁开ꎮ 易位ꎬ 颠倒位置ꎮ
[2] 蚊 虻 噆 肤ꎬ 則 通 昔 不 寐 矣: 噆 ( zǎn ) ꎬ 咬ꎮ 昔ꎬ 通 “ 夕 ” ꎻ 通 昔ꎬ
整夜ꎮ
[3] 夫仁义憯然ꎬ 乃愦吾心ꎬ 亂莫大焉: 憯ꎬ 通 “ 惨” ꎬ 毒ꎮ 愦ꎬ 乱ꎮ 吾
心ꎬ 人心ꎮ 乱ꎬ 扰乱物性ꎮ
[4] 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 吾子ꎬ 您ꎬ 比 “ 子” 显得更为亲近ꎮ 朴ꎬ 淳朴
的天性ꎮ
[5] 吾子亦放风而动: 放ꎬ 依顺ꎮ 风ꎬ 风化、 风教ꎮ
[6] 总德而立矣: 总ꎬ 秉持ꎮ 德ꎬ 自然德性ꎮ
[7] 又奚傑傑然揭仁义ꎬ 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傑傑然ꎬ 用力的样子ꎮ
负ꎬ 同 “ 掊” ꎬ 击ꎮ 亡子ꎬ 逃亡的人ꎮ
[8] 夫鹄不日 浴 而 白ꎬ 乌 不 日 黔 而 黑: 鹄ꎬ 天 鹅ꎮ 日ꎬ 每 天ꎮ 浴ꎬ 洗 浴ꎮ
乌ꎬ 乌鸦ꎮ 黔ꎬ 黑ꎬ 此处用为动词ꎬ 染黑ꎮ
[9] 黑白之朴ꎬ 不足为辩: 朴ꎬ 素朴本色ꎮ 辩ꎬ 通 “ 辨” ꎬ 分辨ꎮ
[10] 名誉之观ꎬ 不足以为广: 观ꎬ 外观ꎬ 意为身外之物ꎮ 广大ꎬ 播扬扩
大ꎬ 意即宣扬ꎮ
370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11] 相呴以湿: 呴 ( xū) ꎬ 吐气ꎮ 湿ꎬ 湿气ꎮ


[12] 亦将何规哉: 规ꎬ 规劝、 劝谏ꎮ
[13] 吾乃今于是乎见龙: 乃今ꎬ 如今ꎮ 于是乎ꎬ 在这里ꎮ
[14] 合而成体ꎬ 散而成章: 合ꎬ 聚合ꎮ 散ꎬ 分散ꎮ
[15] 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养ꎬ 通 “ 翔” ꎬ 飞翔ꎮ 阴阳ꎬ 借指天地之间ꎮ
[16] 余口张而不能嗋: 嗋 ( xié) ꎬ 合、 合拢ꎮ
[17] 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ꎬ 雷声而渊默ꎬ 发动如天地者乎: 固ꎬ 岂、 难
道ꎮ 尸居ꎬ 如尸僵卧ꎮ 龙见ꎬ 如龙显现ꎮ 见ꎬ 通 “ 现” ꎬ 显现ꎮ 雷ꎬ 如雷一样发
声ꎮ 渊ꎬ 如渊一样静默ꎮ 如天地ꎬ 像天地一样运转ꎮ
[18] 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声ꎬ 名义ꎮ
[19]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 倨ꎬ 通 “ 踞” ꎬ 臀部着地ꎬ 伸腿而坐ꎮ 堂ꎬ
堂上ꎮ 应微ꎬ 小声地答道ꎮ
[20] 吾年运而往矣: 年运ꎬ 行年、 年岁ꎮ 往ꎬ 流逝ꎮ
[21] 子将何以戒我乎: 戒ꎬ 训戒、 指教ꎮ
[22] 其系声名一也: 系声名ꎬ 获取美名ꎮ 一ꎬ 一样ꎮ
[23] 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 独ꎬ 偏偏ꎮ
[24] 使民心一: 一ꎬ 淳一、 单一ꎮ
[25] 使民心亲: 亲ꎬ 偏爱ꎮ
[26] 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 杀其杀ꎬ 应为 “ 杀其服” ꎬ 杀ꎬ 降差ꎬ
分等级ꎮ 服ꎬ 丧服ꎮ
[27] 使民心竞: 竞ꎬ 争竞ꎮ
[28] 不至乎孩而始谁: 孩ꎬ 小儿笑ꎮ 始谁ꎬ 开始认人ꎮ
[29] 使民心变: 变ꎬ 多变ꎮ
[30] 人 有 心 而 兵 有 顺: 人 有 心ꎬ 人 有 心 机ꎮ 兵 有 顺ꎬ 兵 刃 所 加ꎬ 必 顺
天道ꎮ
[31] 杀盗非杀: 杀死盗贼不算杀人ꎮ
[32]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人自为种ꎬ 人们都自以为是ꎮ 而天下ꎬ 而扰乱
天下ꎮ
[33] 其作始有伦: 伦ꎬ 次序ꎮ
[34] 而今乎归ꎬ 女何言哉: 归ꎬ 回归从前 “ 人自为为种而天下耳” 的混乱
状态ꎮ 女ꎬ 汝ꎮ 此句旧注断作 “ 而今乎妇女ꎬ 何言哉” ꎬ 解释为 “ 如今娶女为
妻ꎬ 说什么呢” ꎬ 与理不合ꎮ 且稽考古籍ꎬ 老子的时代没有 “ 娶女为妻” 的陋
371
国学经典导读

俗ꎬ 所以老子不会说这样的话ꎮ
[35] 上悖日月之明ꎬ 下睽山川之精ꎬ 中堕四时之施: 悖ꎬ 背逆ꎬ 此处意为
“ 遮蔽” ꎮ 睽ꎬ 睽隔ꎬ 违背、 精ꎬ 精气、 灵性ꎮ 堕ꎬ 通 “ 隳” ꎬ 毁坏ꎮ 施ꎬ 运行ꎮ
[36] 其知憯于蛎虿之尾: 蛎、 虿ꎬ 都是蝎子的别名ꎬ 毒虫之类ꎮ
[37] 鲜规之兽: 鲜规ꎬ 野兽ꎬ 其状不详ꎮ
[38] 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蹴蹴然ꎬ 心神不安的样子ꎮ

译文
孔子见到老聃以后大谈仁义ꎮ 老聃说: “ 如果播扬谷糠而眯住眼睛ꎬ 那么天
地四方便会错位了ꎮ 蚊虻叮咬皮肤ꎬ 那么整夜就不能入睡了ꎮ 仁义惨毒ꎬ 搅乱人
心ꎬ 没有什么比仁义更能扰乱物性的了ꎮ 您如果使天下的人们不丧失他们的质朴
的本性ꎬ 您自己也依顺无为之教来行事ꎬ 那么ꎬ 您就能秉持自然之性而立足于
世ꎮ 又何必十分费力地ꎬ 好像敲着大鼓ꎬ 寻找逃亡的人呢! 天鹅并非天天洗澡而
变白ꎬ 乌鸦并非天天墨染而变黑ꎮ 不论黑白ꎬ 都是天然本色ꎬ 不能分辨美丑ꎻ 美
好的名誉是身外之物ꎬ 不必宣扬扩大ꎮ 泉水干涸以后ꎬ 鱼儿相互困在陆地上ꎬ 以
湿气相嘘吸ꎬ 以口水相滋润ꎬ 与其如此ꎬ 倒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记ꎮ”
孔子拜见老聃之后回来ꎬ 三日不言ꎮ 弟子问道: “ 夫子见老聃ꎬ 有何劝谏
呢?” 孔子说: “ 我如今在这里见到了龙ꎮ 龙ꎬ 聚合起来浑然一体ꎬ 离散以后焕
然成章ꎮ 腾云驾雾而飞翔在天地之间ꎬ 使我张大嘴巴而无法合拢ꎮ 我又怎么规劝
老聃呢?” 子贡说: “ 既然这样ꎬ 那么人难道有如尸僵卧而如龙显现ꎬ 如雷一样
发声而如渊一样静默ꎬ 发动起来像天一样运转的情景吗? 我能见一见吗?” 于是
以孔子弟子的身份去拜见老聃ꎮ 老聃正踞坐在堂上ꎬ 小声应道: “ 我年纪已老ꎬ
您将用什么来指教我呢?” 子贡说道: “ 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略虽然不同ꎬ 但
是他们获得的美名是一样的ꎮ 然而先生偏偏以为他们不是圣人ꎬ 为什么呢?” 老
子说道: “ 年轻人ꎬ 走近一点ꎮ 你根据什么说他们治理天下的方略不同?” 子贡
答道: “ 尧传位给舜ꎬ 舜传位给禹ꎮ 禹用力治水而汤用兵伐桀ꎬ 文王顺从纣王而
不敢反抗ꎬ 武王反抗纣王而不肯顺从ꎬ 所以说他们的治国方略不同ꎮ” 老聃说
道: “ 年轻人ꎬ 再走近一点ꎬ 我来告诉你三皇五帝如何治理天下ꎮ 黄帝治理天
下ꎬ 使民心淳一ꎬ 有人父母去世而不哭ꎬ 而人们并不非议ꎮ 尧治理天下ꎬ 使民心
偏爱ꎬ 有人为了父母的缘故ꎬ 区分丧服的等级ꎬ 而人们并不非议ꎮ 舜治理天下ꎬ
使民心争竞ꎬ 孕妇怀胎十月生子ꎬ 孩子出生五月就能说话ꎬ 不到会笑就能区分不
同的人ꎬ 那么ꎬ 人就开始有夭折的了ꎮ 禹治理天下ꎬ 使民心多变ꎬ 人有心机ꎬ 以
372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杀伐为顺应天道ꎬ 杀死盗贼不算杀人ꎮ 人们都自以为是而扰乱天下ꎬ 因此天下的


人非常惊恐ꎬ 儒家、 墨家各个学派纷纷兴起ꎮ 他们开始兴起的时候尚有伦序ꎬ 如
今又回到从前的混乱局面ꎮ 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告诉你ꎬ 三皇五帝治理天
下ꎬ 名义上说是治理天下ꎬ 实际上扰乱世道人心ꎬ 没有比他们更过分的了ꎮ 三皇
的智识ꎬ 在上遮蔽日月的光明ꎬ 在下违背山川的灵性ꎬ 在中毁坏四季的运行ꎮ 他
们的智识比毒蝎之刺、 鲜规之兽还有狠毒ꎬ 连自己的性命之情都不能安宁ꎬ 还自
以为圣人ꎬ 难道不觉得可耻吗? 太无耻了!” 子贡听了ꎬ 站在那里ꎬ 惶恐不安ꎮ

评析
这是 « 天运» 的第六节ꎮ 写老聃对仁义和三皇五帝的猛烈抨击ꎮ 老聃认为ꎬ
仁义对人的本性和真情毒害至深ꎬ 使人昏聩糊涂ꎻ 而三皇五帝治理天下ꎬ “ 乱莫
甚焉” ꎮ
孔子对老聃谈仁义ꎬ 老聃直斥 “ 夫仁义憯然ꎬ 乃愦吾心ꎬ 乱莫大焉” ꎬ 仁义
之毒ꎬ 如 “ 蚊虻噆肤ꎬ 则通昔不寐矣” ꎮ 仁义之乱ꎬ 如 “ 播糠眯目ꎬ 则天地四方
易位矣” ꎮ 在老子心目中ꎬ 仁义是社会动乱的根源ꎬ 是使人们丧失天然本性的罪
魁祸首ꎮ 因为仁义只关注外在的东西ꎬ 而不注重人的内在天然本性ꎬ 就像天鹅为
白、 乌鸦为黑ꎬ 本是朴素本色ꎬ 无所谓美丑ꎬ 根本用不着分辨ꎮ 而孔子之徒大讲
仁义ꎬ 就好像只关注天鹅、 乌鸦的黑白之色ꎬ 而忽略了天鹅之所以为天鹅ꎬ 乌鸦
之所以为乌鸦的内在本质ꎬ 其结果只能是颠倒黑白、 扰乱人心ꎮ
在驳斥子贡的过程中ꎬ 老聃历数三皇五帝的罪恶ꎮ “ 黄帝之治天下ꎬ 使民心
一ꎬ 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ꎻ 尧治天下ꎬ 使民心亲ꎬ 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
不非也ꎻ 舜之治天下ꎬ 使民心竞ꎬ 孕妇十月生子ꎬ 子生五月而能言ꎬ 不至乎孩而
始谁ꎬ 则人始有夭矣ꎻ 禹之治天下ꎬ 使人心变ꎬ 人有心而兵有顺ꎬ 杀盗非杀ꎬ 人
自为种而天下耳ꎬ 是以天下大骇ꎬ 儒墨皆起ꎮ 其始作者有伦ꎬ 而今乎归ꎬ 女何言
乎?” 从黄帝到夏禹ꎬ 从 “ 使民心一” 到 “ 使民心亲” 到 “ 使民心竞” 到 “ 使
民心变” ꎬ 我们可以看出ꎬ 人是如何丧失人的天然本性的ꎮ 谈及此事ꎬ 老聃的语
调极为沉痛ꎮ 接着老聃愤激地告诉子贡: “ 吾语汝ꎬ 三皇五帝之治天下ꎬ 名曰治
之ꎬ 乱莫甚焉ꎮ” 说到这时ꎬ 老聃的情绪已极为激动ꎬ 厉声揭露三皇五帝的罪
恶: “ 三皇之知ꎬ 上悖日月之明ꎬ 下睽山川之精ꎬ 中堕四肘之施ꎮ 其知憯于蛎虿
之尾ꎬ 鲜规之兽ꎮ” 最后ꎬ 老聃不禁怒骂道: “ 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ꎬ 而犹自以
为圣人ꎬ 不亦可耻乎? 其无耻也!” 慷慨激昂ꎬ 痛快淋漓ꎮ
在 « 庄子» 中ꎬ 像这样感情激烈、 措辞严厉的性情文章ꎬ 仅此一篇ꎮ
373
国学经典导读

原文
孔子谓老聃曰: “ 丘治 « 诗» 、 « 书» 、 « 礼» 、 « 乐» 、 « 易» 、 « 春秋» 六经ꎬ
自以为久矣ꎬ 孰知其故矣 [1] ꎬ 以奸者七十二君 [2] ꎬ 论先王之道而明周、 召之
迹 [3] ꎬ 一君无所钩用 [4] ꎮ 甚矣ꎬ 夫人之难说也ꎬ 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 “幸
矣ꎬ 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 夫六经ꎬ 先王之陈迹也ꎬ 岂其所以迹哉 [5]
! 今子之
所言ꎬ 犹迹也ꎮ 夫迹ꎬ 履之所出ꎬ 而迹岂履哉! 夫白鶂之相视ꎬ 眸子不运而风
化 [6] ꎻ 虫ꎬ 雄鸣于上风ꎬ 雌应于下风而风化ꎮ 类自为雌雄 [7] ꎬ 故风化ꎮ 性不可
易ꎬ 命不可变 [8] ꎬ 时不可止ꎬ 道不可壅ꎮ 茍得于道ꎬ 无自而不可ꎻ 失焉者ꎬ 无
自而可ꎮ” 孔子不出三月ꎬ 复见ꎬ 曰: “ 丘得之矣ꎮ 乌鹊孺 [9] ꎬ 鱼傅沫 [10] ꎬ 细要
者化 [11] ꎬ 有弟而兄啼ꎮ 久矣ꎬ 夫丘不与化为人 [12] ! 不与化为人ꎬ 安能化人ꎮ”
老子曰: “ 可ꎬ 丘得之矣!”

注释
[1] 孰知其故矣: 孰ꎬ 通 “ 熟” ꎬ 熟悉ꎮ 故ꎬ 典章制度ꎮ
[2] 以奸者七十二君: 奸ꎬ 通 “ 干” ꎬ 求ꎬ 此处意为 “ 游说” ꎮ
[3] 论先王之道而明周、 召之迹: 道ꎬ 治国之道ꎮ 周召ꎬ 周公ꎬ 召公ꎮ 迹ꎬ
政绩ꎮ
[4] 一君无所钩用: 钩用ꎬ 采用ꎮ
[5] 岂其所以迹哉: 所以迹ꎬ 用来踩出足迹的鞋子ꎮ
[6] 夫白鶂之相视ꎬ 眸子不运而风化: 白鶂ꎬ 一种水鸟ꎬ 状如鹭 ꎮ 不运ꎬ
不动ꎮ 风化ꎬ 雌雄相诱ꎬ 感而成孕ꎮ
[7] 类自为雌雄: 类ꎬ 一种虚构的动物ꎬ 一身两性ꎮ
[8] 性不可易ꎬ 命不可变: 性ꎬ 命ꎬ 都指本性ꎮ 易ꎬ 变ꎬ 都是变更之意ꎮ
[9] 乌鹊孺: 孺ꎬ 通 “ 乳” ꎬ 意谓孵化而生ꎮ
[10] 鱼傅沫: 傅沫ꎬ 以沫相育ꎬ 傅ꎬ 附ꎮ
[11] 细要者化: 细腰ꎬ 蜂名ꎮ 细腰者化ꎬ 意谓细腰不交不产ꎬ 自然化生ꎮ
[12] 夫丘不与化为人: 化ꎬ 自然变化的造物者ꎬ 即大道ꎮ 为人ꎬ 为友ꎮ

译文
孔子对老聃说: “ 我研究 « 诗» 、 « 书» 、 « 礼» 、 « 乐» 、 « 易» 、 « 春秋» 六
径ꎬ 自以为很久了ꎬ 熟悉知晓其中的典章制度了ꎬ 以此游说七十二位国君ꎬ 论述
374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先王的治国之道ꎬ 阐明周公召公的为政之迹ꎬ 然而没有一位国君采纳任用ꎮ 太难


了! 人君难以说服ꎬ 大道难以阐明ꎮ” 老子说: “ 你没有遇到治世之君ꎬ 真是太
幸运了ꎮ 六经ꎬ 是先王留下的陈迹ꎬ 难道是踩出足迹的鞋子吗? 如今你所说的
东西ꎬ 如同足迹ꎮ 足迹ꎬ 是鞋子踩出来的ꎬ 而足迹难道是鞋子吗? 白鶂互相注
视ꎬ 眼眸不动就能互相吸引ꎬ 感而成孕ꎮ 有一种虫子ꎬ 雄性在上风头鸣叫ꎬ 雌
性在下风头应答ꎬ 就能互相吸引ꎬ 感而成孕ꎮ 有一种叫类的野兽ꎬ 身具雌雄二
性ꎬ 可以自相吸引ꎬ 感而成孕ꎮ 德性不可改变ꎬ 本性 不 可 变 易ꎬ 时 光 不 会 阻
止ꎬ 大道不会壅塞ꎮ 如果领悟了大道ꎬ 没有什么事情行不通ꎻ 如 果 失 去 了 大
道ꎬ 没有什么事情行得通ꎮ” 孔子回去以后ꎬ 闭门不出ꎬ 三个月后ꎬ 又来拜见
老子ꎬ 说: “ 我领悟大道了ꎮ 乌鸦和喜鹊孵化而生ꎬ 鱼以口沫相濡而生ꎬ 细腰
不交不产自然化生ꎮ 有了弟弟以后ꎬ 哥哥便因失爱而啼哭ꎮ 我不与大道为友ꎬ
已经很久了ꎮ 不与大道为友ꎬ 怎么能感化别人呢?” 老子说道: “ 可以了ꎬ 你
已经领悟大道了ꎮ”

评析
这是 « 天论» 的第七节ꎮ 在这一节中ꎬ 老子告诉孔子 « 六经» 乃先王陈迹ꎬ
非 “ 所以迹” ꎬ 进一步批判先王之治ꎮ 并指出唯有顺应自然变化才能教化他人ꎮ
老聃首先针对孔子所宣扬的六经批评道: “ 夫六经ꎬ 先王之陈迹也ꎬ 岂其所
以迹哉! 今子之所言ꎬ 犹迹也ꎮ 夫迹ꎬ 履之所出ꎬ 而迹岂履哉!” 老聃将六经比
作 “ 先王之陈迹” ꎬ 而将 “ 先王之道” 比作 “ 所以迹” ꎬ 也即下文的 “ 履” ꎮ 而
“ 先王之陈迹” 与 “ 先王之道” 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ꎬ 就像 “ 足迹” 与 “ 鞋子”
的关系一样ꎮ 孔子死守 “ 先王之陈迹” ꎬ 自以为得先王之道ꎬ 不知变通如此ꎬ 固
陋可笑ꎮ “ 足迹” 还是那个足迹ꎬ 而 “ 鞋子” 换了一双又一双ꎬ 二者如何能等
同呢?
接着老聃以比喻的方式ꎬ 论述唯有顺应自然变化才能教化他人ꎮ “ 夫白鶂之
相视ꎬ 眸子不运而风化ꎮ 虫ꎬ 雄鸣于上风ꎬ 雌鸣于下风而风化ꎮ 类自为雌雄ꎬ 故
风化ꎮ” 物各不同ꎬ 化育方式各不相同ꎬ 万物各有自性ꎬ 任物自化ꎬ 人力不可强
为ꎮ 因为 “ 性不可易ꎬ 命不可变ꎬ 时不可止ꎬ 道不可壅ꎬ” 只有顺其自然变化ꎬ
才能领悟大道ꎻ 只有领悟大道ꎬ 才能 “ 无自而不可” ꎬ 否则便会 “ 无自而可” ꎮ
只有到了 “ 无自而不可” 的境界才能 “ 与化为人” ꎬ 也只有 “ 与化为人” ꎬ 才能
“ 化人” ꎮ

375
国学经典导读

秋水第十七节选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 [1] ꎬ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2] ꎬ 曰: “ 愿以境内累矣 [3] !” 庄
子持竿不顾 [4] ꎬ 曰: “ 吾闻楚有神龟 [5] ꎬ 死已三千岁矣ꎮ 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
之上 [6] ꎮ 此龟者ꎬ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
“ 宁生而曳尾涂中ꎮ” 庄子曰: “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ꎮ”

注释
[1] 庄子钓于濮水: 濮水ꎬ 水名ꎬ 在今安徽芡河上游ꎮ
[2]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往先焉ꎬ 前去向庄子先行传达自己的意思ꎮ
[3] 愿以境内累矣: 境内ꎬ 国内ꎬ 此处指国事ꎮ 累ꎬ 有劳ꎮ
[4] 庄子持竿不顾: 顾ꎬ 回头看ꎮ 不顾ꎬ 不加理睬ꎮ
[5] 吾闻楚有神龟: 龟ꎬ 古人用龟壳占卜吉凶ꎬ 认为非常灵验ꎬ 可以通神ꎬ
故称神龟ꎮ
[6] 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巾ꎬ 缠束或覆盖的织品ꎮ 笥ꎬ 盛装物品的
长方形竹箱ꎮ 巾、 笥ꎬ 这里均用作动词ꎮ
[7] 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ꎬ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贵ꎬ 显示贵重ꎮ 曳ꎬ
拖ꎮ 涂ꎬ 泥ꎮ

译文
庄子在濮水垂钓ꎬ 楚王派大夫二人前往ꎬ 向庄子先行表达自己的意思ꎬ 说:
“ 希望以国事有劳先生ꎮ” 庄子手持鱼竿ꎬ 头也不回地说: “ 我听说楚国有一神
龟ꎬ 已经死了三千多年了ꎬ 楚王把他包上巾帛ꎬ 装入竹箱ꎬ 珍藏在庙堂之中ꎮ 请
问这一神龟是愿意为了留下龟壳显示尊贵而死呢ꎬ 还是愿意在泥中拖着尾巴活着
呢?” 两位大夫说: “ 愿意在泥中拖着尾巴活着ꎮ” 庄子说: “ 那好ꎬ 你们走吧!
我要在泥中拖着尾巴活下去ꎮ”

评析
这则故事节选自 « 秋水» 第五节ꎬ 反映了庄子不愿做官而损害其自然真性ꎬ
申发 “ 无以得殉名” 之意ꎮ
376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庄子崇尚自然ꎬ 追求自由ꎬ 在本文中ꎬ 庄子以比喻的方式ꎬ “ 吾将曳尾于涂


中” ꎬ 表明庄子宁可以清贫淡泊自处ꎬ 也不愿应楚王之邀的心志ꎬ 表现了他对独
立人格精神自由的追求ꎮ

原文
惠子相梁ꎬ 庄子往见之[1] ꎮ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ꎬ 欲代子相ꎮ” 于是惠子恐ꎬ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ꎮ 庄子往见之ꎬ 曰: “南方有鸟ꎬ 其名为鹓 [2]
ꎬ 子知之乎? 夫
鹓 ꎬ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ꎬ 非梧桐不止ꎬ 非练实不食ꎬ 非醴泉不饮[3] ꎮ 于是鸱
得腐鼠[4] ꎬ 鹓 过之ꎬ 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
[1] 惠子相梁ꎬ 庄子往见之: 惠子ꎬ 惠施ꎬ 名家的代表人物ꎬ 庄子的朋友ꎮ
相ꎬ 官名ꎬ 相当于后世的宰相ꎬ 此处用作动词ꎮ
[2] 南方有鸟ꎬ 其名为鹓 : 鹓 ( yuānchú) ꎬ 凤凰之类的鸟ꎮ
[3] 非练食不食ꎬ 非醴泉不饮: 练食ꎬ 竹子的果实ꎮ 醴泉ꎬ 甜美的泉水ꎮ
[4] 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ꎬ 在这个时候ꎮ 鸱 ( chī) ꎬ 猫头鹰ꎮ

译文
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ꎬ 庄子去拜见他ꎮ 有人对惠子说: “ 庄子此来ꎬ 要取代
你做梁国的宰相ꎮ” 于是惠子非常恐慌ꎬ 在国都之中搜了三日三夜ꎮ 之后ꎬ 庄子
前去拜见惠子ꎬ 说: “ 南方有一种鸟ꎬ 它的名字叫鹓 ꎬ 你知道这种鸟吗? 鹓
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ꎬ 非梧桐不栖ꎬ 非练食不食ꎬ 非醴泉不饮ꎮ 正在这时ꎬ 有个
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ꎬ 鹓 正好从空中飞过ꎬ 猫头鹰抬头盯着鹓 怒喝
道: ‘ 吓!’ 现在你要拿你的梁国来怒喝我吗?”

评析
这则故事选自 « 秋水» 第六节ꎮ 在这一节里ꎬ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 ꎬ 而将
惠子比作鸱ꎬ 将功名富贵比作腐鼠ꎮ 在此ꎬ 庄子无意于贬损惠子ꎬ 只是借此表明
自己鄙视功名利禄的心志ꎬ 表现庄子追求自由无碍、 自由无待的人生境界ꎮ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 ꎮ 庄子曰: “ 儵鱼出游从容 [2] ꎬ 是鱼之乐也ꎮ”
377
国学经典导读

惠子曰∶ “ 子非鱼ꎬ 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 子非我ꎬ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


子曰 “ 我非子ꎬ 固不知子矣ꎻ 子固非鱼也ꎬ 子之不知鱼之乐 [3] ꎬ 全矣!” 庄子
曰: “ 请循其本 [4] ꎮ 子曰 ‘ 汝安知鱼乐’ 云者ꎬ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ꎮ 我知之濠
上也ꎮ”

注释
[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濠ꎬ 水名ꎬ 在今安徽凤阳境内ꎮ
[2] 儵鱼出游从容: 儵ꎬ 通 “ 鯈” ꎮ 鯈 ( tiáo) 鱼ꎬ 白条鱼ꎮ
[3] 子之不知鱼之乐ꎬ 全矣: 全ꎬ 完全可以肯定ꎮ
[4] 请循其本: 循ꎬ 追溯ꎬ 回ꎮ 本ꎬ 开始ꎬ 指原来的问话ꎮ

译文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游览ꎮ 庄子说: “ 鱼儿游得这么悠闲自得ꎬ 这说明鱼
儿很快乐啊ꎮ” 惠子说: “ 你不是鱼ꎬ 怎么知道鱼儿快乐?” 庄子说: “ 你不是我ꎬ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 惠子说: “ 我不是你ꎬ 固然不知道你是不是知道
鱼儿快乐ꎮ 而你 本 来 也 不 是 鱼ꎬ 所 以ꎬ 你 不 知 道 鱼 儿 快 乐ꎬ 是 完 全 可 以 肯 定
的ꎮ” 庄子说: “ 请你回到你开始所说的话ꎮ 你说 ‘ 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 这样
的话ꎬ 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才问我ꎮ 我是从濠梁之上知道鱼儿快
乐的ꎮ”

评析
这一部分节选自 « 秋水» 第七节ꎮ 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辩论鱼乐之
事ꎮ 写出庄子与惠子在观鱼时的不同心态ꎮ
惠子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ꎬ 注重分析ꎬ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
度ꎬ 重在知识的探讨ꎮ 而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ꎬ 注重感受ꎬ 对外界的认识带
着欣赏的态度ꎮ 所以对于水中的游鱼ꎬ 庄子看到的是 “ 儵鱼出游从容ꎬ 是鱼之
乐也” ꎮ 这与他追求自由无碍、 自然无待的哲学境界有关ꎻ 而惠子所关心的是庄
子怎么能知道鱼儿快乐的道理ꎬ 这与他探求未知知识的逻辑事理有关ꎮ 所以二人
的争论注定是没有结果的ꎮ 最后只能以庄子偷换命题偷巧取胜作结ꎬ 给后人留下
了一段千古佳话ꎮ

378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至乐第十八节选

原文
庄子妻死ꎬ 惠子吊之 [1] ꎬ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2] ꎮ 惠子曰: “ 与人居ꎬ
长子、 老、 身死ꎬ 不哭ꎬ 亦足矣 [3]
ꎬ 又鼓盆而歌ꎬ 不亦甚乎!”
庄子曰: “ 不然ꎮ 是其始死也ꎬ 我独何能无概 [4] 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ꎬ 非徒
无生也而本无形ꎬ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ꎮ 杂乎芒芴之间 [5] ꎬ 变而有气ꎬ 气变而
有形ꎬ 形变而有生ꎬ 今又变而之死ꎬ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6] ꎮ 人且偃然
寝于巨室ꎬ 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 [7] ꎬ 自以为不通乎命ꎬ 故止也 [8] ꎮ”

注释
[1] 庄子妻死ꎬ 惠子往吊之: 吊ꎬ 吊唁、 慰问ꎮ
[2]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方ꎬ 正ꎮ 箕踞ꎬ 臀部着地ꎬ 两腿伸直岔开而
坐ꎬ 形似簸箕ꎮ 在古代ꎬ 箕踞是一种不拘礼俗的坐姿ꎮ 鼓盆ꎬ 敲着盆ꎮ
[3] 与人居、 长子、 老、 身死ꎬ 不哭ꎬ 亦足矣: 人ꎬ 指庄 子 的 妻 子ꎮ 居ꎬ
同床共枕ꎮ 长子ꎬ 生儿育女ꎮ 老ꎬ 年老ꎮ 足ꎬ 够忍心ꎮ
[4] 是 其 始 死 也ꎬ 我 独 何 能 无 概: 是ꎬ 此 人ꎬ 指 庄 子 的 妻 子ꎮ 概ꎬ 通
“ 慨” ꎬ 感触伤心ꎮ
[5] 杂乎芒芴之间: 芒芴ꎬ 同恍惚ꎬ 指大道ꎮ
[6]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相与为ꎬ 犹言就好像ꎮ
[7]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ꎬ 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 偃然ꎬ 安然仰卧的样子ꎮ
巨室ꎬ 指天地之间ꎮ 噭噭 ( jiǎo) 然ꎬ 痛哭的样子ꎮ
[8] 自以为不通乎命ꎬ 故止也: 命ꎬ 自然ꎮ 止ꎬ 停止哭泣ꎮ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ꎬ 惠子前去吊唁ꎬ 庄子却箕踞而坐ꎬ 敲着瓦盆唱歌ꎮ 惠子
说: “ 你跟妻子同床共枕ꎬ 生儿育女ꎬ 如今年老身死ꎬ 你不哭已够忍心了ꎬ 又敲
着瓦盆唱歌ꎬ 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 “ 不能这样说ꎮ 我的妻子她刚死的时
候ꎬ 我怎么能不伤心呢? 然而想起她未生之前ꎬ 本无生命ꎻ 不仅没有生命ꎬ 而且
本无形体ꎻ 不仅没有形体ꎬ 而且本无气息ꎮ 混杂于恍惚变化的境界之间ꎬ 经过变
化才有了气息ꎬ 气息变化才有了形体ꎬ 形体变化才有了生命ꎮ 如今又经变化走向
379
国学经典导读

死亡ꎮ 这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ꎮ 我的妻子已经安然地躺卧在天地之


间ꎬ 而我却呜呜地跟着痛哭ꎬ 我认为这样不通自然之理ꎬ 所以停止哭泣ꎮ”

评析
这则故事选自 « 至乐» 第二节ꎬ 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ꎬ 认为生死不过是气
的聚散ꎬ 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变化ꎬ 因此不必悲伤ꎮ
庄子认为ꎬ 人的生死ꎬ 是自然变化的结果ꎮ “ 察其始本无生ꎻ 非徒无生也ꎬ
而本无形ꎻ 非徒无形也ꎬ 而本无气” ꎬ 人生于无ꎬ 无气ꎬ 无形ꎬ 无生ꎬ 可以说ꎬ
人在未生之前ꎬ 一无所有ꎮ 后来 “ 杂乎芒芴之间ꎬ 变而有气ꎬ 气变而有形ꎬ 形
变而有生” ꎬ 经过自然变化ꎬ 又回归到未生之前的状态ꎮ 这整个的过程ꎬ 是自然
变化的结果ꎬ “ 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 ꎮ 因此ꎬ 面对死亡ꎬ 应该以平和的
心态对待ꎬ 没有必要悲伤ꎮ 死亡ꎬ 就像远行的游子回家一样ꎮ
人应该热爱生命ꎬ 更应该正视死亡ꎬ 这样才能活出生命的尊严ꎬ 当大限来临
之际ꎬ 应该以超然的心态待之ꎮ 如果贪生拍死ꎬ 将被庄子所耻笑ꎮ

原文
庄子之楚ꎬ 见空髑髅 [1] ꎬ 髐然有形 [2] ꎬ 撽以马捶 [3] ꎬ 因而问之ꎬ 曰: “ 夫
子贪生失理ꎬ 而为此乎 [4] ? 将子有亡国之事ꎬ 斧钺之诛ꎬ 而为此乎 [5] ? 将子有
不善之行ꎬ 愧遗父母妻子之丑ꎬ 而为此乎 [6] ? 将子有冻馁之患ꎬ 而为此乎? 将
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7] ?” 于是语卒ꎬ 援髑髅ꎬ 枕而卧 [8] ꎮ
夜半ꎬ 髑髅见梦 [9] 曰: “ 向子之谈者似辩士 [10] ꎮ 视子所言ꎬ 皆生人之累
也 [11] ꎬ 死则无此矣ꎮ 子欲闻死之说乎 [12] ?” 庄子曰: “ 然ꎮ” 髑髅曰: “ 死ꎬ 无
君于上ꎬ 无臣于下ꎻ 亦无四时之事ꎬ 从然以天地为春秋 [13] ꎬ 虽南面王乐ꎬ 不能
过也ꎮ” 庄子不信ꎬ 曰: “ 吾使司命复生子形 [14] ꎬ 为子骨肉肌肤ꎬ 反子父母妻子
闾里知识 [15] ꎬ 子欲之乎?” 髑髅深矉蹙頞 [16] 曰: “ 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
间之劳乎!”

注释
[1] 见空髑髅: 髑髅 ( dúlóu) ꎬ 死人头骨ꎮ
[2] 髐然有形: 髐 ( xiào) 然ꎬ 空枯的样子ꎮ
[3] 撽以马捶: 撽 ( qiào) ꎬ 旁击ꎮ 捶ꎬ 通 “ 箠” ꎬ 马鞭ꎮ
[4] 夫子贪生失理ꎬ 而为此乎: 失理ꎬ 背理、 逆理ꎮ 为此ꎬ 成为这样ꎬ 指
380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招致诛杀ꎮ
[5] 将之有亡国之事ꎬ 斧钺之诛ꎬ 而为此乎: 将ꎬ 连词ꎬ 还是ꎮ 斧钺之诛ꎬ
被斧钺所杀ꎮ
[6] 将子有不善之行ꎬ 愧遗父母妻子之丑ꎬ 而为此乎: 不善之行ꎬ 不法行
为ꎮ 遗ꎬ 留给ꎮ 丑ꎬ 耻辱ꎮ
[7] 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春秋ꎬ 年纪ꎮ 故ꎬ 老ꎮ
[8] 于是语卒ꎬ 援髑髅ꎬ 枕而卧: 卒ꎬ 完毕ꎮ 援ꎬ 拉ꎮ
[9] 髑髅见梦: 见楚ꎬ 即现梦、 托梦ꎮ
[10] 向子之谈者似辩士: 向ꎬ 刚才ꎮ 谈者ꎬ 所谈的话ꎮ 辩士ꎬ 善辩的人ꎮ
[11] 视子所言ꎬ 皆生人之累也: 视ꎬ 看、 考究、 玩味ꎮ 累ꎬ 拖累ꎮ
[12] 子欲闻死之说乎: 说ꎬ 论说ꎬ 道理ꎮ
[13] 从然以天地为春秋: 从然ꎬ 即 “ 纵然” ꎬ 从ꎬ 通 “ 纵” ꎮ
[14] 吾使司命复生子形: 司命ꎬ 主管生命之神ꎮ
[15] 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 反ꎬ 通 “ 返” ꎮ 闾里ꎬ 里巷邻居ꎮ 知识ꎬ 相
识相好ꎮ
[16] 髑髅 深 蹙 : 深 ( pín) ꎬ 紧 皱 眉 头ꎮ 蹙 ( cù) ( è) ꎬ 紧 缩
鼻梁ꎮ

译文
庄子前往楚国ꎬ 看见一个空空的骷髅ꎬ 虽然中空ꎬ 但依然成形ꎮ 庄子用马鞭
敲了敲ꎬ 于是问骷髅道: “ 老先生是贪生背理而招致亡身的呢? 还是有亡国之
祸ꎬ 斧钺加身而亡呢? 或者是有不法行为ꎬ 愧对父母妻儿之羞而亡呢? 或者是有
饥寒之灾而亡呢? 或者是年纪老大而亡呢?” 说完这番话之后ꎬ 拿过骷髅ꎬ 枕着
睡下了ꎮ
到了半夜ꎬ 骷髅托 梦 说: “ 从 您 刚 才 所 说 的 话 来 看ꎬ 你 好 像 是 个 善 辩 的
人ꎮ 细想你所说的话ꎬ 都是人生的拖累ꎬ 人死之后ꎬ 就没有这些拖累了ꎮ 你想
听听有关死后的道理吗?” 庄子说: “ 是ꎮ” 骷髅说: “ 人死之后ꎬ 在上无君ꎬ
在下无臣ꎬ 也无四季冷暖变化之事ꎮ 死后是那么快乐ꎬ 纵然与天地同寿ꎬ 就是
南面称王的快乐ꎬ 也不能胜过ꎮ” 庄子不信ꎬ 说: “ 我让司命之神再生你的形体ꎬ
让你长出骨肉肌肤ꎬ 让你回到你的父母、 妻子、 邻里、 相识那里ꎬ 你愿意吗?”
骷髅紧皱眉头、 缩着鼻梁ꎬ 说道: “ 我怎么能放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受人间的
辛劳呢?”
381
国学经典导读

评析
这则故事选自 « 至乐» 第四节ꎮ 通过庄子与空骷髅的对话ꎬ 写出了人生的
种种患累ꎮ
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ꎬ 庄子并不悲观厌世ꎬ 庄子也并不是对人们进行误
导ꎬ 诱导人们向往死亡ꎮ 庄子只是想打通生死的界限ꎬ 使人们以一种超然的心态
坦然看待生死ꎬ 生而何欢? 死而何悲? 人生有太多的羁绊ꎬ 束缚人的天性ꎬ 而死
亡未必像人们想象得那么恐怖ꎮ 骷髅之所以说: “ 死ꎬ 无君于上ꎬ 无臣于下ꎬ 亦
无四时之事ꎬ 从然以天地为春秋ꎬ 虽南面王乐ꎬ 不能过也ꎮ” 不过是为了衬托人
生之累而已ꎮ 况且在庄子的心目中ꎬ 生与死本来就是一回事ꎬ 不过是生命的两种
表现形式而已ꎮ

山木第二十节选

庄子行于山中ꎬ 见大木 [1] ꎬ 枝叶盛茂ꎮ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2] ꎮ 问其故ꎬ


曰: “ 无所可用ꎮ” 庄子曰: “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
夫子出于山ꎬ 舍于故人之家 [3] ꎮ 故人喜ꎬ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4] ꎮ 竖子请曰:
“ 其一能鸣ꎬ 其一不能鸣ꎬ 请奚杀?” 主人曰: “ 杀不能鸣者ꎮ”
明日ꎬ 弟子问于庄子曰: “ 昨日山中之木ꎬ 以不材得终其天年ꎻ 今主人之
雁ꎬ 以不材死ꎮ 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 “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ꎮ 材与不材
之间ꎬ 似 之 而 非 也 [5] ꎬ 故 未 免 乎 累ꎮ 若 夫 乘 道 德 而 浮 游 则 不 然 [6] ꎮ 无 誉 无
訾 [7] ꎬ 一龙一蛇 [8] ꎬ 与时俱化ꎬ 而无肯专为 [9] ꎮ 一上一下 [10] ꎬ 以和为量 [11] ꎬ
浮游乎万物之祖 [12] ꎮ 物物而不物于物 [13] ꎬ 则胡可得而累邪! 此神农 、 黄帝之
法则也ꎮ 若夫万物之情、 人伦之传则不然 [14] : 合则离 [15] ꎬ 成则毁 [16] ꎬ 廉则
挫 [17] ꎬ 尊则议 [18] ꎬ 有 为 则 亏 [19] ꎬ 贤 则 谋 [20] ꎬ 不 肖 则 欺 [21] ꎮ 胡 可 得 而 必 乎
哉 [22] ! 悲夫! 弟子志之ꎬ 其唯道德之乡乎 [23] !”

注释
[1] 见大木: 看见一棵大树ꎮ 木ꎬ 树ꎮ
[2]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止ꎬ 停止ꎮ 取ꎬ 伐取ꎮ
[3] 舍于故人之家: 舍ꎬ 寄宿ꎮ 故人ꎬ 朋友ꎮ
[4]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ꎬ 童仆ꎮ 雁ꎬ 鹅ꎮ 烹ꎬ 亦作 “ 飨” ꎬ 款待ꎮ
[5] 似之而非也: 似乎有道但并非有道ꎮ
382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6]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乘ꎬ 因循、 随顺ꎮ 道德ꎬ 指自然ꎮ 浮游ꎬ


游于虚无之境ꎮ
[7] 无誉无訾: 誉ꎬ 称誉ꎮ 訾 ( zǐ) ꎬ 毁谤ꎮ
[8] 一龙一蛇: 意为时隐时现ꎮ 龙蛇ꎬ 取其屈伸无定、 随时变化之意ꎮ
[9] 而无肯专为: 无肯ꎬ 不肯ꎮ 专为ꎬ 专执一端ꎮ
[10] 一上一下: 一进一退ꎮ
[11] 以和为量ꎬ: 和ꎬ 顺ꎬ 顺随自然ꎮ 量ꎬ 准则、 法度ꎮ
[12] 浮游万物之祖: 万物之祖ꎬ 即万物的根源ꎮ
[13] 物物而不物于物: 物物ꎬ 主宰万物ꎮ 不物于物ꎬ 不被万物主宰ꎮ
[14] 若夫万物之情、 人伦之传则不然: 情ꎬ 情状ꎮ 伦ꎬ 类ꎮ 传ꎬ 变化ꎮ
[15] 合则离: 合ꎬ 聚合ꎮ 离ꎬ 分离ꎮ
[16] 成则毁: 成ꎬ 成功ꎮ 毁ꎬ 毁败ꎮ
[17] 廉则挫: 廉ꎬ 正直ꎮ 挫ꎬ 摧折ꎮ
[18] 尊则议: 尊ꎬ 尊崇ꎮ 议ꎬ 非议ꎮ
[19] 有为则亏: 有为ꎬ 有所作为ꎮ 亏ꎬ 亏损ꎮ
[20] 贤则谋: 贤ꎬ 贤能ꎮ 谋ꎬ 遭人暗算ꎮ
[21] 不肖则欺: 不肖ꎬ 不贤、 愚笨ꎮ 欺ꎬ 受人欺辱ꎮ
[22] 胡可得而必乎哉: 胡ꎬ 何、 怎么ꎮ 必ꎬ 偏执一端ꎮ
[23] 其唯道德之乡乎: 唯ꎬ 只有ꎮ 乡ꎬ 境界ꎮ

译文
庄子走在山中ꎬ 看见一棵大树ꎬ 枝叶茂盛ꎬ 然而伐木者停在这棵大树的旁边
而不砍伐ꎮ 询问其中的缘故ꎬ 伐木者说: “ 这棵大树没有什么用处ꎮ” 庄子说:
“ 此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享尽它的天年的吧ꎮ”
庄子从山中出来之后ꎬ 住在朋友家里ꎮ 朋友非常高兴ꎬ 让童仆杀鹅来款待庄
子ꎮ 童仆请示道: “ 其中一只鹅会鸣叫ꎬ 其中一只鹅不会鸣叫ꎮ 请问杀哪一只?”
主人说: “ 杀哪只不会鸣叫的ꎮ”
第二天ꎬ 弟子向庄子问道: “ 昨日山中之树ꎬ 因为不成材得以享尽天年ꎬ 如
今主人之鹅ꎬ 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ꎮ 先生将处于什么境况之中呢?” 庄子笑道:
“ 我将处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ꎮ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ꎬ 看起来似乎有道ꎬ 其实并非
有道ꎬ 所以ꎬ 并不能免除人生之累ꎮ 至于随顺自然而遨游虚无之境ꎬ 却不是这
样ꎮ 没有称誉ꎬ 也没有毁谤ꎬ 如龙蛇一样时隐时现ꎬ 随时令的变化而变化ꎬ 而不
383
国学经典导读

肯偏执一端ꎮ 一进一退ꎬ 都以随顺自然为准则ꎬ 遨游在万物的源头ꎮ 主宰外物而


不被外物左右ꎬ 那么ꎬ 怎么能受外物的拖累呢? 这就是神农、 黄帝的处世法则ꎮ
至于万物的情状、 人类的变化却不是这样: 有聚合就有离散ꎬ 有成功就有毁坏ꎬ
廉直就会受挫ꎬ 尊崇就会受人非义ꎬ 有所作为就会亏损ꎬ 贤能就会遭人暗算ꎬ 愚
笨就会受人欺负ꎮ 怎么能够专执一端呢? 可悲啊ꎬ 弟子们记住ꎬ 要免遭人间之
累ꎬ 大概只有进入自然无为的大道境界吧!”

评析
这段选自 « 山木» 的第一节ꎮ 通过庄子与弟子的对话ꎬ 写 “ 山中之木以不
材得终其天年” 和 “ 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ꎬ 以及 “ 材与不材之间” “ 未免乎累”
的种种情况ꎬ 说明在现实社会中ꎬ 远害全身之难ꎮ
现实社会有太多的束缚ꎬ 若以 “ 万物之情ꎬ 人伦之传” 作为处世的法则ꎬ
根本无法免除人生患累ꎮ 因为现实社会 “ 合则离ꎬ 成则毁ꎬ 廉则挫ꎬ 尊则议ꎬ
有为则亏ꎬ 贤则谋ꎬ 不肖则欺” ꎬ 进退维谷ꎬ 动辄得咎ꎮ 但是 “ 若夫乘道德而浮
游则不然” ꎬ 因为因循道德浮游虚无之境就会 “ 无誉无訾” 、 “ 与时俱化” ꎬ 就会
“ 物物而不物于物” ꎬ 也就没有人生之累ꎬ 左右逢源ꎬ 处处适意ꎮ
这则寓言ꎬ 庄子为人们明哲保身ꎬ 开了一剂良方ꎬ 那就是 “ 其唯道德之乡
乎” ꎮ

外物第二十六节选

庄周家贫ꎬ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1] ꎮ 监河侯曰: “ 诺ꎮ 我将得邑金 [2] ꎬ 将贷


子三百金ꎬ 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 [3] 曰: “ 周昨来ꎬ 有中道而呼者 [4] ꎮ 周顾视车
辙中ꎬ 有鲋鱼焉 [5] ꎮ 周问之曰: ‘ 鲋鱼来 [6] ! 子何为者邪?’ 对曰: ‘ 我ꎬ 东海
之波臣也 [7] ꎮ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8] ?’ 周曰: ‘ 诺ꎮ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ꎬ
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9] ꎬ 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 ‘ 吾失我常与 [10] ꎬ 我无所处ꎮ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11] ꎬ 君乃言此ꎬ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2] !’ ”

注释
[1] 故往贷粟于监河候: 监河候ꎬ 监河之官ꎮ
[2] 我将得邑金: 邑金ꎬ 封邑之地的赋税ꎮ
[3] 庄周忿然作色曰: 忿然ꎬ 生气的样子ꎮ 作色ꎬ 改变脸色ꎮ
[4] 有中道而呼者: 中道ꎬ 半路ꎮ
384
第十章 « 庄子» 导读

[5] 有鲋鱼焉: 鲋鱼ꎬ 鲫鱼ꎮ


[6] 鲋鱼来: 来ꎬ 语助词ꎬ 相当于 “ 啊” ꎮ
[7] 东海之波臣也: 波臣ꎬ 波浪之臣ꎬ 即水族成员ꎮ
[8]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岂ꎬ 是不是ꎬ 莫非ꎮ 活ꎬ 使动用法ꎮ
[9] 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激ꎬ 引发ꎮ
[10] 吾失我常与: 常与ꎬ 常相依赖ꎮ 此处指水ꎮ
[11] 我得斗之水然活耳: 然ꎬ 就ꎮ
[12]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曾ꎬ 还ꎮ 肆ꎬ 店铺ꎮ

译文
庄周家贫ꎬ 所以去向监河候借粮ꎮ 监河候说: “ 好ꎮ 我就要得到封地的税
金ꎬ 将借给你三百金ꎮ 行吗?” 庄周气得变了脸色ꎬ 说: “ 我昨天来的时候ꎬ 半
路上有人叫我ꎮ 我回头一看车辙之中ꎬ 有一条鲫鱼ꎮ 我问它说: ‘ 鲫鱼啊ꎬ 你是
做什么的呀?’ 鲫鱼说: ‘ 我是东海的水族ꎬ 您是否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呢?’ 我
说: ‘ 好ꎮ 我要到南方游说吴越之王ꎬ 引西江之水来迎你ꎬ 行吗?’ 鲫鱼气得变
了脸色ꎬ 说: ‘ 我失去了我赖以活命的水ꎬ 我无存身之处ꎮ 我得到一点点水就能
活命ꎬ 你竟然说出这样的话ꎬ 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找我ꎮ’ ”

评析
这则故事节选自 « 外物» 第二节ꎮ 这则故事通过鲫鱼的故事ꎬ 说明 “ 道”
的重要性ꎮ 道之于人ꎬ 如水之于鱼ꎮ 鱼离开了水ꎬ 就无法生存ꎮ 人离开了道ꎬ 就
不成其为人ꎬ 因为人丧失了道ꎬ 也就丧失了自然天性ꎮ 丧失了自然天性的人还是
人吗?

385
后  记

我从西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ꎬ 到西安文理学院任教以来ꎬ 一直给文学院汉


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 “ 儒家经典导读” ꎬ 也想给学生提供一本合适的教
材ꎮ 机缘巧合ꎬ 今年上半年ꎬ 多家高校出版社来我校举办教材展ꎬ 幸会对外经济
贸易大学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强晓洁女士ꎬ 促成了本书的出版ꎮ 由 于 书 名 取 为
« 国学经典导读» ꎬ 就又加上了 « 老子» 和 « 庄子» 部分内容ꎬ 但也仅限于先
秦ꎮ 由于出版计划的原因ꎬ 时间紧促ꎬ 凭我一人之力实难实成ꎮ 而我的大学同
学、 今又为同事的赵孝悌ꎬ 一向谙熟先秦典籍ꎬ 就邀他与我共同完成此项工作ꎮ
全书中ꎬ 本人撰写了绪论、 第一章 « 周易» 导读、 第二章 « 论语» 导读、
第三章 « 孟子» 导读ꎬ 以及后面七章中第一节的导读部分内容ꎮ 赵孝悌撰写了
第四章 « 大学» 导读的第二节、 第五章 « 中庸» 导读的第二节、 第六章 « 乐
记» 导读的第二节、 第七章 « 学记» 导读的第二节、 第八章 « 孝经» 导读的第
二节、 第九章 « 老子» 导读的第二节和第十章 « 庄子» 导读第二节原著导读部
分的注释、 译文和评析ꎮ
本书能顺利出版ꎬ 要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强晓洁和本书责编赵昕两
位女士的辛勤工作ꎬ 在此一并致谢ꎮ

李小成
2012 年 12 月 20 日于西安市太白南路 212 号寓所

38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