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

第四章

十九世紀民主、民族風潮
4-2 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擴展
http://www.0214shui.blogspot.tw/
本講義參考三民版教學資源
◎民族國家形成
時 間 主要國家 特 色
中古末期到十 英、法、 ◆長期自然演進而成
第一階段
九世紀後期 西班牙等 ◆較為安定團結
◆多由鐵血革命手段達成
十九世紀後期 德、義、 ◆以軍事手段達成統一或獨立
第二階段
到一次大戰前 美、日本 ◆人民民族意識未必成熟
◆政府透過教育培養民族認同感
◆依民族自決原則獨立
◆傳統大陸性帝國因此崩解
一次大戰後到 東歐 ◆國際秩序因此改變
第三階段
二次大戰前 新獨立國家 ◆刺激亞非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各民族
◆新興國家存有少數民族的問題
◆民族主義的理想與現實已出現差距
◆依民族自決原則獨立
◆亞非的列強殖民地紛紛獨立
◆代表新帝國主義的徹底瓦解
原歐、美各國
第四階段 二次大戰後 ◆此階段獨立的國家數目最多
的殖民地
◆此時獨立的民族國家內部常起衝突
◆證明民族國家的形成應以文化來推
動,而不是政治或軍事力量
§ 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激盪
◎浪漫主義的盛行
1.反對啟蒙運動強調的理性
十八世紀末 2.提倡個人情感、意志
日耳曼地區 3.提倡民族文化
4.重視歷史傳統、風土人情
浪漫主義興起 與地方習俗

歐美各國

持續至十九世紀中期
學者文人
§ 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激盪
◎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族觀

法國
大革命
路易十六被處決 共和政體
人民

國王 效忠對象 國家
§ 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激盪
◎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族觀

法國
大革命
路易十六被處決 共和政體

在近代西方
首創普遍徵兵制
§ 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激盪
◎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族觀

法國
大革命
路易十六被處決 共和政體
拿破崙的征戰
刺激不同國家民族敵我之別
§ 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激盪
◎工業革命的影響

中產階級認為民族國家
為最有利經濟之政體

工業革命
助長
中產階級勢力
§ 浪漫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激盪
法國大革命
浪漫主義 工業革命
帶來的
盛行 影響
民族概念

1.強化西歐原有民族國家
2.啟發十九世紀中的中歐民族建國
◎浪漫主義與日耳曼的建國
浪漫主義重視傳統
把過去當成了解現在、策劃未來的一個方法

日耳曼最早、最具影響力
的浪漫主義者赫德,主張
所有真正的文化或文明都 赫
必須在本土的根基上發芽 德
茁壯,以表現其獨特的文
明精神。
◎浪漫主義與日耳曼的建國
浪漫主義重視傳統
把過去當成了解現在、策劃未來的一個方法

日耳曼的浪漫主義和民族
主義相互激盪,哲學家費
費 希特在拿破崙占領期間,
希 發表告日耳曼民族書的演
特 講,宣揚日耳曼民族的種
族及文化優越,為日耳曼
人民族意識覺醒的例證。
◎浪漫主義與日耳曼的建國
浪漫主義重視傳統
把過去當成了解現在、策劃未來的一個方法

格林童話則為格林兄弟在
日耳曼各地旅行,研究當
地方言,並蒐集民間故事
改編而成,被視為民族精
神的表現。
1812年首版的封面
§ 義大利的統一建國
◎背景

維也納會議後 西北部的薩丁尼亞王國是
唯一本土王室統治的政權

中、北部由奧國控制

南部兩西西里王國由
義大利半島 法國的波旁王朝控制
分裂為數個政權

奧國、法國為義大利統一建國最大阻礙
§ 義大利的統一建國
◎背景
復興運動
義大利的統一建國運動
天主教 溫和 自由主義
保守派 中間路線派 革命派
1.主張由教宗 1.主張由薩丁 1.由馬志尼領導
領導 尼亞王國領 2.主張建立民主共
2.建立義大利 導統一 和國
邦聯 2.強調承襲傳 3.以青年義大利黨
統,漸進改 鼓吹民族主義

馬志尼的革命活動
馬志尼曾經加入推翻君主專制的秘密
組織燒炭黨,遭逮捕釋放後流亡至西
班牙馬賽,創立了青年義大利黨,並
被推舉為領袖。
1834年,馬志尼發起「青年歐洲」運
動,宣傳群眾的運動能統一義大利,
但馬志尼領導的革命運動屢遭失敗。
1848年,義大利爆發革命後,馬志尼
與其他領導者趁機成立羅馬共和國,
不過最後遭法軍所滅,宣告失敗。
§ 義大利的統一建國
◎義大利的統一進程

1848年
義大利半島發生數起革命運動
統治者的鎮壓使革命為時甚短並告失敗
馬志尼的革命共和理想
難引起共鳴
國王維克多‧伊
曼紐二世及其重
臣加富爾成為統
教宗故步自封 一的主要功臣
薩丁尼亞王國
維克多‧伊曼紐二世 成為義大利民族主義的希望
§ 義大利的統一建國
◎義大利的統一進程

薩丁尼亞 友好法國
法國
王國
1859年
加富爾說服拿破崙三世參與薩奧戰爭

里 1.合併義大利中北部各邦

底 2.將尼斯、薩伏衣割讓給法國

富 3.法國放棄倫巴底給薩丁尼亞王國

§ 義大利的統一建國
◎義大利的統一進程

義大利王國的統一
僅餘羅馬
法國支持教廷並派軍戍
守羅馬,義大利王國遲
遲無法行動
1870年普法戰爭
法軍撤出羅馬
義大利王國隨即進占
義大利軍隊進入羅馬城

義大利王國進軍羅馬後,教宗庇護九世(Pius IX)
自視為俘虜,稱自己為「梵蒂岡之囚」。
§ 義大利的統一建國
◎義大利統一年表

1815 維也納會議後義大利分裂為數國
1832 馬志尼成立義大利青年黨
1848 義大利發生革命運動,薩丁尼亞頒布憲法
1859 薩奧戰爭 薩丁尼亞將奧國逐出倫巴底
1860 加里波底攻下西西里島和那不勒斯,交給薩丁尼亞
1861 義大利建國,薩丁尼亞國王成為義大利國王
1866 在普奧戰爭中與普魯士結盟,義大利取得威尼西亞
在普法戰爭期間,趁法國撤軍,進占羅馬,定羅馬
1870
為新首都,完成統一
◎德國地區發展過程
§ 德國的統一建國
◎背景



拿破崙重組日耳曼地區為萊因邦聯
激發日耳曼人民族主義情感,各邦積極改革,以
期能建立強大而統一的日耳曼國家
§ 德國的統一建國
◎背景



曼 維也納會議後將日耳曼地區組成日耳曼邦聯
拿破崙重組日耳曼地區為萊因邦聯
邦 各邦實際上由奧國主導,為了維持政權統一與安
激發日耳曼人民族主義情感,各邦積極改革,以
聯 定鎮壓民族主義運動,使統一建國受到阻礙
期能建立強大而統一的日耳曼國家
§ 德國的統一建國
◎德國的統一進程

1818年 普魯士推動關稅同盟

1848年 日耳曼地區激發許多革命運動
革命最後失敗,保守勢力再次掌權

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俾斯麥為宰相


鐵血政策才能使普魯士擁有軍事、 一
經濟實力,建立以普魯士為中心的 世
日耳曼國
日耳曼關稅同盟
李斯特極力促成日耳曼
關稅同盟,廢除各邦關
稅,使日耳曼經濟獲得
統一,對日後的統一產
生影響。
1848年後,關稅同盟漸
漸增強。
1870年,德國在世界工
業總產量中的比重上升
到13.2%,超越法國,
成為工業發達國家。
普魯士工業實力相關的指標

普魯士與日耳曼各邦 普魯士與日耳曼各邦
人口數 棉織業產值

普魯士的工業實力與人口數在日耳曼各邦中首屈一指,
是日耳曼統一的主要推手。
§ 德國的統一建國
◎德國的統一進程

1863年 戰後
丹麥戰爭
丹麥兼併 什列斯威‧荷斯坦
什列斯威 普奧聯手 的處置造成普奧兩
‧荷斯坦 擊敗丹麥 國衝突因素
丹麥戰爭

上圖描繪迪伯爾戰役的場景,在此役中丹麥戰敗,
被迫退回丹麥本部。
第2頁/2
§ 德國的統一建國
◎德國的統一進程

戰勝
1866年 1867年
與奧媾和,
普魯士以什列 以普魯士為首
規定其不得
斯威‧荷斯坦 成立北日耳曼
干預日耳曼
問題發動戰爭 聯邦
事務
普奧戰爭

1866年薩多瓦會戰(Battle of Sadowa)普軍大敗奧軍,此後
普軍節節勝利,奧國面對普軍的進逼,不久向普魯士求和。
§ 德國的統一建國
◎德國的統一進程

1.北日耳曼聯邦儼然成為歐陸新勢力 普法
2.日耳曼南部諸邦由法國控制 對抗情勢
逐漸升高
1870年 戰時 1871年 戰後
法向普宣 日耳曼南部 德意志帝國 法國割讓
戰,普法 諸邦加入普 成立,威廉 洛林與亞
戰爭爆發 魯士陣營 一世為皇帝 爾薩斯

西班牙王位繼承上兩國產生
分歧+俾斯麥的挑撥
普法戰爭

普軍圍困巴黎時人民慘遭炸死、餓死,中央手握三
色旗的女神卻仍然挺立,表示人民不屈的精神。
洛林與亞爾薩斯
的割讓
圖中的俾斯
麥用代表普
軍的藍色油
漆塗在法國
的亞爾薩斯
和洛林。

第2頁/2
第2頁/2
◎義大利、德國統一比較

領導 重要 建國 完成統
國王
國家 人物 阻礙 一

義 薩丁 維克多‧ 馬志尼 普法戰爭


大 尼亞 伊曼紐二 加富爾 (1870進
利 王國 世 加里波底 奧國 佔羅馬)
普法戰爭
普魯 法國
德 (1871宣
士王 威廉一世 俾斯麥
國 布帝國成

立)
§ 奧匈雙元帝國的建立
德、義
建國
1866年 普奧戰爭戰敗

避免國內非日耳曼民族趁機爭取獨立

成立奧匈雙元帝國
打擊奧國
損失不少控制地 匈牙利為內部自治的民族王國,
國王由奧國皇帝兼任
奧國民族組成

奧國是十九世紀
歐洲最大的多民
族國家,三大族
群日耳曼人、匈
牙利人與斯拉夫
人,各占總人口
的24%、20%、
48%,統治奧國的
哈布斯堡王朝為
日耳曼人。
§ 奧匈雙元帝國的建立
國旗 國徽

奧國 匈牙利 奧國 匈牙利

斯拉夫人認為是日 安撫匈牙利民族主義
耳曼人聯合匈牙利 卻刺激斯拉夫民族建國
人打擊他們
興起反日耳曼民族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