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华为的⼊关和渡劫

饭统戴⽼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远川研究所 Author 李墨天/戴⽼板
远川研究所
整合全球视野,助⼒关键决策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经史纵论 -No.24

华为的⼊关和渡劫

作者:李墨天/戴⽼板

数据⽀持:远川研究所
1258年,忽必烈的兄弟旭烈⺎率领蒙古⼤军包围了阿拨斯王朝的⾸都巴格达,蒙古⼈的骑兵和⼸
箭被12英尺厚的城墙所阻挡。

阿波斯王朝(The Abbasid)在中国旧称“⿊⾐⼤⻝”,创建于安史之乱前的公元750年,并在⼀
年后跟唐帝国激战于中亚怛罗斯。这个强悍的王朝延续了500年的国祚,代表了阿拉伯的⻩⾦时
代,⾸都巴格达更是⼈稠物穰,学者云集,财富鼎盛,⼈⼝⾼达120万。

兵临巴格达城下的不光有蒙古⼈,还有突厥⼈、波斯⼈、信奉基督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
安条克公国的⼗字军,以及1000名东⽅炮兵专家。最终,在⼯程师的弩炮和早期铁管⽕炮的攻
击下,巴格达的城⻔在三周内轰然倒塌,末代哈⾥发Al-Mustasim投降。

此后便是⽆情的屠城。据记载,⽆数清真寺、宫殿、医院和学校被摧毁,数⼗万⼈死去,全市的
36所图书馆被付之⼀炬,书籍被扔进了底格⾥斯河——据说因为扔的太多,以⾄于河⽔被染成了
墨⽔颜⾊⻓达六个⽉。⽽哈⾥发则被裹在地毯⾥,由蒙古骑兵践踏碾死。

旭烈兀围攻巴格达(插画),1258年

蒙古的崛起和巴格达的陷落是⻄⽅史学界研究烂了的课题,也是欧美⼈⻣⼦⾥那种“东⽅恐惧”的
来源之⼀。⽽在去年,这段历史⼜双叒叕被翻了出来——美国评论家⼤卫·⼽德曼在接受《世界周
刊》采访时[1],把如今中国对美国的挑战,⽐作蒙古对巴格达的征服。
这种暗藏“⻩祸论”的观点其实漏洞百出,把蒙古⻄征套在中国头上是⼀种很勉强的⽣硬叙事,蒙
古⼈的扩张是⼀种游牧⽂化,从来都跟儒家体系的主流绝缘。⽽⼽德曼在采访中也不得不承
认:“除了维护领⼟完整之外,他们(中国⼈)对其他东⻄没有任何兴趣。”

不过⼤卫·⼽德曼引发东⻄⽅媒体热议的⼀个点在于,他把华为⽐作轰破巴格达城墙的东⽅⼯程师
部队。

在⼽德曼眼⾥,华为是“⻓枪的枪尖”,是席卷⻄⽅的先锋。⽽华为五万外籍员⼯更让他联想到围
攻巴格达的多⺠族军队,他认为华为像蒙古⼈⼀样,先击垮对⼿,然后再招纳对⽅⼈才,为⼰所
⽤。因此他声称:“华为没有很强的中国属性,反⽽更具有帝国性。”

跟国内其他⼤型商业集团相⽐,华为的确可能更符合⼈们惯常认知中帝国的形象:辽阔的疆域、
频繁的扩张、庞⼤的外籍军团、全球资源调配,对外四处征伐,对内强势铁腕,⽽执掌帝国的是
⼀位如凯撒般威望空前的领袖。这在中国商业史上是独⼀⽆⼆的。

⽽在华为内部,既有IBM和Mercer设计的现代管理系统,也有“牺牲是军⼈的最⾼付出,胜利是
军⼈的最⼤奉献”这种挂在墙上的标语[9];⾼管们既能在卢浮宫⽤流畅的英⽂介绍最新机型,也
能在内部论坛⾥熟练地使⽤“攻⼭头”“前线后⽅”“到农村去”这种⾰命词汇。

⻄⽅⼈没⻅过这样的公司。《下⼀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中评价说, “ 这是中国式的密码传
承,⻄⽅公司永远弄不懂,弄懂了也⽆法推⾏。”但搞不清楚的⼜何⽌是⻄⽅?中国⼈⾃⼰有时
候也⽆法理解华为,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华为的讨论时常陷⼊分歧和争议。

华为身上到底是具有中国性、美国性,还是帝国性?这是⼀切问题的起点。

01. 内核:⾃我驱动的技术战军团
华为身上有着鲜明的美国性,即使在被围追堵截的⽇⼦⾥,任正⾮也不忘反复强调:“华为⼀直
是⽐较崇拜美国的。”

1997年,任正⾮去美国考察了四家⾼科技公司,尤其是IBM,洋⽓⼜⾼效的管理模式给任正⾮洗
了脑。回国后任正⾮发表了⼀篇⽂章,名字简单粗暴,叫《我们向美国⼈⺠学习什么》。这种标
题的⽂章要是晚20年发,恐怕会被“太平洋不加盖”这种评论给淹没。

第⼆年,50多位⻄装⾰履的IBM顾问空降华为,来⼿把⼿指导改⾰。前后花了20亿⼈⺠币和两年
时间后,华为把产品上市时间缩短 40% ~ 60% ,浪费减少 50% ~ 80% ,⽣产⼒提⾼ 25% ~
30%。尝到资本主义甜头之后,供应链、市场、财务等项⽬陆续启动。

通过向⻄⽅最顶尖的公司学习,华为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早已是世界500强的级别。⼀家英国
客户这样评价华为[4]:华为是⼀家中国的美国公司。

但外国⼈还是太naive,不知道 “中学为体,⻄学为⽤”这句话已经被中国企业家倒背如流。任正
⾮的经历,注定了华为不可能⽌步于“美国化”,⽆论裹上多少层⻄⽅外⾐,这家公司价值观始终
⼀如任正⾮的讲话那般充满⾰命⽓息:忠诚,奋⽃,个⼈利益服从集体。

为了保证忠诚、奋⽃和服从,华为在营造 “ 狼性⽂化 ” 的同时,必须要设计出⼀套制度来让员


⼯“发⾃肺腑”地认同它的价值观,否则就会陷⼊“领导画⼤饼,员⼯翻⽩眼”的窠⾅。这套制度,
就是后来华为有别于其他公司的最⼤标签:⼈⼒资源和价值分配制度。

成⽴之初的1990年,本着“有福同享”的朴素思维,任正⾮⽤每股1元的价格让员⼯参股,股票的
分红⾮常⾼,⻓期维持在25%-50%之间,最⾼时甚⾄超过100%,打败⼀切理财产品。很多员⼯
上午拿到⼯资,下午就去财务那⾥排队,争相去交股权认购款。

每股1元的价格,⼀直持续到2001年。这让华为从90年代末开始,便⻓期雄踞中国⺠营企业个⼈
所得税纳税排⾏榜的第1名。
2011年,华为将下属公司华为电⽓以65亿元的价格卖给艾默⽣,在清理员⼯股权时,华为最初
提出以1:1的⽅式(每股1块钱)回购,但华为电⽓员⼯显然不⽢⼼放弃这么⼀颗摇钱树,提出要
1:7回购(每股7块钱),最终双⽅妥协,以1:4的⽐例分四年兑现。

这次事件引起了任正⾮的反思,紧接⽽来的“华为的冬天”,再度促使他启动股权改⾰,华为2001
年后便不再派发每股1元的股票,员⼯持股改为虚拟受限股,没有所有权和表决权。⽼员⼯的股
票也逐渐转化为期股,不再有稳定的分红,兑现的周期也被⼤幅拉⻓。

在当时的环境下,华为这种搞法不乏违规,甚⾄违法。“虚拟受限股”游⾛在灰⾊地带,曾被友商
举报⾮法集资,⼀度被搞成 “ 姓资姓社 ” 问题闹到了北京。后来朱镕基赴深圳考察,⽤ “ 三个特
殊”来定了个调:虚拟受限股是特殊年代下,因特殊原因的特殊妥协[14]。

但即使认购价不再是1块钱,华为的“虚拟受限股”也意味着巨⼤的财富,⽼员⼯之间逐渐有了“买
房靠分红,⼯资算零花”的说法。⽽受损失的其实是不断给出股权的任正⾮,2000年底任正⾮的
股权单独剥离出持股⼯会,只剩下1个多点(真实持股数量未知)。

2008年,华为进⼀步补漏,提出了“饱和配股”,规定每个级别的员⼯持股达到上限后就不再参
与新的配股。2013年,⼜推出TUP计划,每年给员⼯配⼀定数量的期权,与虚拟受限股享有同等
权利。随着时间推移,虚拟股不断被稀释,“⽼员⼯”⼜不得不继续奋⽃。
⽽在2008年,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不能解聘⼯作超过10年的员⼯。任正⾮决定开
展新⼀轮集体⼤辞职,要求所有⼯作超过8年的员⼯上交⼀份辞职报告。接着有两种选择:将过
往⼯龄清零,签新的劳动协议;或者带着补偿⾦离开华为。

集体⼤辞职在⽇后成为华为内部不成⽂的规定,⼯龄达到⼀定标准后,合乎标准的员⼯会重新签
⼀份新合同,丧失“奋⽃精神”的员⼯会逐渐离开队伍(当然,会给予相当丰厚的补偿)。华为还
趁这个机会调整了⼯号顺序,以刨除由⼯号⼤⼩带来的阶层划分。

这给华为带来了持续的争议,但的确能调动战⽃⼒。正如任正⾮对华为的精准描述:华为是⼀个
由货币资本和劳动资本共同构成的价值创造和价值的分配体系。

这让⼈想起了商鞅对秦的改造:将⼤量产业国有化,紧抓利益分配的权⼒,借以充分动员全社
会,让所有⼈都围绕“农耕和战争”两项任务来⼯作,同时⼤⼑向既得利益集团头上砍去,废除世
袭制,将阶级跨越的途径唯⼀化,只有赢得军功才能实现阶级跃迁。

种种措施最终把秦国改造成⼀个农战国家,巅峰时秦国有8%-20%的⼈⼝都是军队,⽽其他⼈⼝
都是提供军需和粮⻝的后勤⼒量。⽽东部六国⾃身都是社会属性相当重的国家,在⾯对这样战争
机器的时候毫⽆胜算,这其实是⽩起王翦战⽆不胜的⼤背景[15]。

如果⼠兵们赚了太多的钱,就没有动⼒应对下⼀场战争;⼠兵们没赚够钱,就没有耐⼼等待下⼀
场战争降临。华为的管理层为利润的分配殚精竭虑,他们为员⼯开出⾼于市场的薪资和期权,⼜
要时刻警惕员⼯的财富积累的太快,以⾄于丧失了“艰苦奋⽃精神”。
很显然,每年分红率是不透明的

在 2012 年的采访中,华为轮值 CEO 徐直军透露:公司会有意控制利润,不能太⾼也不能太


低。“⾃从前年分了2.98元之后,家属天天就想着2.98元,去年分了1.46元,家属就有意⻅。”他
说华为不希望通过上市让员⼯⼀夜暴富[10],“不能上完市,⼤家都不⼲活了。”

⼀系列持续⾄今的制度变⾰把华为变成了⼀个⾃我驱动的科技战争军团,也塑造了华为超然于中
国性和美国性之外的特性——巧妙的制度设计让员⼯的战⽃⼒有增⽆减,他们永远活在危机和忧
患意识⾥,⽆法停下增⻓的脚步——扩张没有极限,征伐永不停歇。
华为内部刊物记录了很多奋⽃故事:在孟买恐袭时坚守岗位、在阿尔及利亚地震时开拓市场、在
埃博拉肆虐时签订⼤单……光靠铁腕管理和洗脑画饼,员⼯很难⼏⼗年如⼀⽇这样奋⽃。不少公
司痴迷于华为“狼性⽂化”,却往往在战利品分配上不慷不慨,最终适得其反。

旁观者可以指责批判,但拿到丰厚战利品的⼠兵从不抱怨,这就是⼀个⾃我驱动的征战集团的核
⼼特征。

02. 边界:华为的红旗能够插多远?

⼀个⾃我驱动的强⼤军团,什么情况下会放缓或暂停征服的脚步?⼀是遭遇了对⼿的反制,⼆是
遭遇到了扩张的边界。

外部反制其实是迟早要来的。改⾰开放后,⻄⽅⼀直认为中国是廉价商品的制造中⼼,⽐如⾐
服、鞋⼦和组装电脑。但华为却让⻄⽅看到了⼀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中国⼈完全有能⼒向全球出
售“深度技术”,⽐如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5G⽹络,这引发了⻄⽅的警惕。

上⼀次让某些⻄⽅⼈对⼀⻔“技术”产⽣恐惧⼼⾥,恐怕还要追溯到1453年围攻君⼠坦丁堡的乌
尔班巨炮。在那⼀年,21岁的奥斯曼苏丹携带69⻔巨⼤的⽕炮,在50多天⾥向狄奥多⻄城墙轰
击了5000多枚680公⽄的⽯弹,最终攻破这座1000多年未陷落的城市。

君⼠坦丁堡的陷落让⻄⽅感到了震惊和恐惧,它不仅让欧洲失去了屏障,还严重挫伤了基督教世
界的各种⾃信,更是被称为古典世界的悲剧性终结,是“荷⻢和柏拉图的第⼆次死亡”。在《⼈类
群星闪耀时》⾥,茨威格把它列为14个影响⼈类⽂明的瞬间之⼀。
奥斯曼帝国围君⼠坦丁堡,1453年

在不少观察家眼⾥,5G就是乌尔班的巨炮,它能将⻄⽅固守千年的优越感轰得粉碎。

如何处理跟⻄⽅的关系,是中国⾃晚清以来苦思的⼀个⼤课题。华为出海之后,⼀向是谨慎且低
调,“因地制宜”。⽐如2004年打击李⼀男的港湾⽹络,华为⼿段雷霆凶悍,⽽在同期与思科的
官司⾥,华为⼜向美国⼈展现出了⼀副谨遵商业规则的成熟形象。

但与思科的官司之后,华为⼏乎每年都会遭遇美国政府和媒体的攻击,⽐如“与解放军有密切联
系”、“知识产权纠纷”、“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这种罪名。“华为有中国政府财政⽀持”的论调便来
⾃思科CEO约翰·钱伯斯(JohnChambers)在欧洲某场峰会上的演讲。

任正⾮试图通过跟⻄⽅对话,消除这种敌意。他曾多次把5G⽐作⾼速公路——上⾯跑什么⻋不是
华为决定的。在墨⻄哥,华为对当地政府说,“你们的宽带⽹络让我们来建,你们可以开展电⼦
商务和⾦融⽀付,我们提供配套物流和融资⽅案,让你们融⼊世界市场。”

但这恰恰是⻄⽅世界所不理解的,过去⼏⼗年⾥,⻄⽅公司扮演着修桥筑路的⻆⾊,华为的崛起
让他们感到难以适应,因为华为有着迥然相异的体系与价值观,和这些曾经的霸主格格不⼊。美
国不害怕中国成为商业强国,却担⼼中国变成⼀个技术强国。 
毕竟在他们眼⾥,乌尔班巨炮这种先进事务,应该归属于⻄⽅阵营,⼀旦让东⽅的异族掌握了就
会带来⽆尽的噩梦。这是⼀种根深蒂固的偏⻅。

除了外部的反制,扩张的边界也是需要华为重点考虑的事情。在过去的三⼗多年,华为似乎没有
边界:从固话领域逆袭居上,到⽆线领域攻城拔寨,然后从通信设备攻⼊企业⽹,再杀⼊万亿规
模的⼿机市场,华为的技术军团从胜利⾛向胜利,兑现了丰厚的利润。

徐直军曾在采访中骄傲的表示,“挖我们⼀位中⾼级主管很难,因为待遇你是开不起的。⼯资你
可以给得⾼⼀点,但没有股权,我们公司要求离开的⼈就得退股。”这套分配体系是华为成功的
核⼼,但它运转的前提是疆域可以不断的扩张,不断地获得新的战利品。

但扩张的边界在什么地⽅?恐怕连华为⾃⼰都不知道。在⼿机这个规模超万亿的市场⾥,华为只
⽤了8年时间就坐到了接近全球第⼀的位置,国内市占率更是达到了令⼈咋⾆的40%。下⼀个能
够容纳华为庞⼤军团的万亿级别产业,恐怕就只剩下汽⻋⾏业了。

当秦灭六国之后,⼆世⽽亡的重要原因之⼀就是农耕的供给仍然源源不断,但是战争能提供阶级
上升之路却被封死了,军团还在,但敌⼈没了。嬴政之所以要在战后建⻓城、挖灵渠、修陵墓,
搞⼀⼤堆超级⼯程,其⽬的就是输出因农战主义⽽形成的巨⼤产能[15]。

华为技术军团的产能和战⽃⼒,是有⽬共睹的。2019年华为⼿机海外受阻,⼤批⼈员被调往国
内深耕电商和线下,效果⼗分明显:全年华为终端出货量逆势增⻓16%,代价则是竞争对⼿们的
压⼒⼭⼤,OV、⼩⽶等⼚商都遭遇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下滑。

如何破局反制问题和边界问题,华为需要向更⾼的位⾯去寻求指导。中国⼏千年的历史,能给它
⼀个答案吗?

03. ⼊关:历史能教给华为什么?
在华为焦头烂额的应付制裁的同时,中⽂互联⽹的⼀些圈⼦也在试图深挖历史,他们整理若⼲
种“学说”,⽐较代表性的就是⼊关学。

⼊关学的核⼼,是将中国⽐作⼭海关外的⼥真⼈,将⻄⽅⽐作⼭海关内的明朝,后者以⽂明中⼼
⾃居,认为前者是野蛮⼈,⽽前者⽆论如何跪舔后者,都⽆法获得认同。更重要的是,⼤明尽管
腐朽,但可以从⾃⼰主导的秩序中获利,这很像美元体系下的美国。

前者唯⼀的出路,就是“⼊关”——⽤实⼒去征服后者,逼他们承认⾃⼰,否则会永远陷⼊内卷化
的循环。就像华为本来已经打到海外的部队如果被迫回归国内,就只能跟⼩⽶ov这些公司搞恶性
竞争,内部压⼒骤然升⾼,最后N败俱伤,没有⼀个⼈是赢家。

⼊关的好处显然是⼤⼤的,⽀持该“学说”的⼈希望通过强⾏⼊关,达到⼀种巴黎⼈们欢迎拿破仑
的效果:

第⼀天,不明蛮夷在建州发动叛乱;第⼆天,⼥真野⼈向南⽅攻击前进;第三天,匪⾸多尔衮残
害我军⺠;第四天,摄政王占领⼭海关,官军⿏窜;第五天,英勇王师连克⻄⼆旗和天通苑;第
六天,朱由检⼩⼉⾃缢,皇帝陛下今⽇莅临⾃⼰忠实的帝都。

这种“学说”听起来通俗易懂,很多⾃⼰⽆法理解的事情往上⼀套,就特别容易理解。⽐如为什么
很多⻄⽅国家都会选择性忽略中国抗疫的经验,甚⾄连戴⼝罩都要付出巨⼤代价后才肯施⾏?⽤
⼊关学来解释就是:你⼥真⼈的蛮夷搞法,我堂堂⼤明怎么会去学?

听起来有道理,细推敲却问题多多。⻄⽅⼈把我们⽐作蒙古,我们把⾃⼰⽐作⼥真,这都不是什
么好榜样,⽽把中美的差距⽐作⼥真⼈跟明朝的差距,其实是⼀种⾃我矮化。最重要的是,⼊关
虽好,怎么⼊是个问题,是⽤核武器,还是⽤吴三桂呢?

除了⼊关学,还有东进学和翦商学的“学说”在⼀些⼩圈⼦⾥流传。东进学是基于秦国东出征讨六
国的历史,来描述中国跟世界的关系,这显然错误理解了中国的战略意图;翦商学将美国⽐作⽆
道⽆德的商纣王,把中国⽐作替天⾏道的周武王,这显然⼜贬低了对⼿。

⼊关学、东进学和翦商学⽆法适⽤于当前华为和中国的处境,其核⼼原因在于:我们的历史并没
有应对这种情况的先例。

中国历史以来的王朝,缺乏⼀套对外交流的哲学和思想体系。⻄⽅从罗⻢时代就靠扩张和贸易来
跟周围的世界打交道,很早就确⽴了“中⼼-半边缘-边缘”的统治体系。但中国由于很早就实现了
⼤⼀统,物产⼜丰富,与周围世界进⾏交流的动⼒就明显不⾜。

但在崛起的⼤背景下,华为的问题也会是其他中国企业的问题,它们在未来的⼆⼗年将全⾯涌
来。在中国的商业史上,没有⼀家公司完整的⾛过这样的⼀条全球治理的艰难之路,到底怎么
⾛?⼆⼗四史⾥没有答案,⻩⽼之术⾥没有答案,儒道哲学⾥也没有答案。

⼊关学虽然参考性不⾜,但它的名字却很有意义 ——华为的确有个“关”需要⼊,中国也的确有
个“关”需要⼊,那就是如何让这个世界,按照我们希望的⽅式来理解和对待我们。这个关怎么
⼊,历史并没有给我们答案和解药,需要新⼀代的中国⼈⾃⼰趟出来。

华为的问题,是中国⾯临的问题,⽽华为的答案,也是中国急需的答案。

04. 渡劫:除了胜利,别⽆选择

2019年5⽉16⽇,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纳⼊实体清单。⼀年后的 2020 年 5 ⽉ 16
⽇,⼜传出美国将要升级打压措施的消息。
⼗年前记者向思科CEO钱伯斯:“哪⼀家对⼿让你最担⼼?”钱伯斯毫不迟疑地回答:“25年以前
我就知道我们最强的对⼿会来⾃中国,现在来说就是华为[1]。”中国有很多公司能够让海外同⾏
脱帽致敬,但从来没有⼀家公司像华为这样,让⻄⽅世界⼼⽣畏惧。

美国⼈从没⻅过这种公司,也不知道如何击败它,但当他们产⽣出像乌尔班巨炮⼀样的恐惧和偏
⻅时,昔⽇的众⽣灯塔就变成了不择⼿段。⼀年之后,当新⼀轮的制裁来临,美国的⼿段表⾯,
它的⽬的显然不再是单纯的卡脖⼦,⽽是意图将华为置于死地。

⻅惯了⿊云压城城欲摧,华为内部“⼼声社区”⼀位员⼯发表的评论就很有代表性:

对华为接下来的命运,我和我的⼤部分同事都不感到悲观,实际上也没有太多精⼒去焦虑。还有
很多事在路上,我们还是会继续做好⾃⼰的事。很多时候⼤家都认为中美博弈已经是滔天巨浪,
但华为确实有很多像我⼀样傻的⼈,我们相信连接⼈和物的远⽅,相信远⽅更⼴阔的数字洪流。
在历史⻓河中,很多以为的巨浪就成为了浪花。

相⽐⼀年前,世界因为⼀场疫情发⽣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脱钩、逆全球化和呼啸⽽起的⺠粹
主义。当⻄⽅越发以⼀种充满敌意的眼光看待中国时,中国也需要⾯对正在困扰华为的那些问
题:应该⽤⼀种怎样的眼光和态度,去审视如今这个波涛汹涌的世界?

即将遭遇⻛浪的,华为不是唯⼀的⼀个,也不会是最后⼀个。需要⼊关的岂⽌是华为,需要渡劫
的⼜岂⽌是华为?

全⽂完。感谢您的耐⼼阅读,请顺⼿点个"在看"吧~
参考⽂献:

[1]. 下⼀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吴春波/⽥涛
[2]. 华为的冬天,陈⼴
[3]. 华为三⼗年,程东升/刘丽丽
[4]. ⼀曲⽆声的赞歌,饭统戴⽼板
[5]. 华为变⾰史,苗兆光
[6]. 华为的长征,戴辉,2017
[7]. 领导班⼦要敢于战略崛起,任正⾮
[8]. 美国需要华为,纽约时报
[9]. 狼性⽂化给华为带来了什么,NYT
[10]. 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全⾯剖析华为,财富中⽂版
[11]. 朱镕基主动给华为贷款,新浪财经
[12]. 任正⾮之后,谁来掌舵华为,NYT
[13]. 特朗普打击华为的策略失误何在,NYT
[14]. 华为管理变⾰,吴晓波
[15]. 财政这把⼑,楚团长,饭统戴⽼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