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4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土 木 工 程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探討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拌和完後
儲存條件對於成效影響
The Performance Impact of Cold Recycled
Mixtures with Emulsified Asphalt Cold Mixed
Asphalt Recycled Concrete after Various Stockpile
Storage Conditions

研 究 生:林太祈

指導教授:陳世晃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 一 ○ 年 六月 
摘要
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因有明顯強度隨時間增強發展之趨勢,該材料於
生產後之時效性相較於其他材料更為明顯,甚至進而影響其強度發展及工
作性,國內「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規定,工程品管需現場取
樣送至實驗室進行成效試驗檢驗,因此對於該材料於生產至壓實前之儲存
管制時間與壓實後強度之探討有其必要性,有助於該材料使用於鋪面工程
上之品質控制。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臺灣地區所
能儲存之時間,其中配合設計係參考國內已鋪設之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
土底層之配比及「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儲存環境則 結合蒐
集臺灣地區氣候資料作為依據進行模擬儲存環境,並分別調整配比水泥含
量與儲存方式(是否允許水分蒸發),最後藉由馬歇爾穩定值試驗與滯留強
度評估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儲存時間對於成效試驗影響。由本研究試
驗結果得知,於材料添加 0.5 水泥之混和料於強度方面,允許水分蒸發之
儲存方式(以下稱開放式儲存)在僅儲存 0.5 天時 12 小時強度即有顯著下降
而在不允許水分蒸發儲存方式(以下稱密封式儲存)可維持強度乾養護穩定
值約 3 天,以及滯留強度約 12 小時,在以相同儲存天數下,密封式儲存強
度皆高於開放式儲存強度,且滯留強度亦有此現象,而本研究進一步探討
若水分蒸發後,再添加等同蒸發量之水量,是否可避免強度下降,經試驗
結果得知,再添加水對於強度無顯著影響,然而可改善抗水分侵害能力 ;
工作性方面,以 SGC 旋轉壓實進行模擬壓實,在少量水分(約混和料重之
0.5%)蒸發損失下,水分對工作性無顯著影響,而儲存 7 天後,工作性有顯
著下降趨勢。綜合以上所述,於臺灣地區現場取樣進行實驗室成效試驗,
建議將混和料密封儲存並擠壓出空氣,置於陰涼處避免日照,12 小時內送
至實驗室壓實試體,避免與現場混和料狀態差異過大。冷拌再生乳化瀝青
混凝土於拌和完後儲存方式與儲存時間確實會影響其鋪面成效,值得進一
步研究與應用。
關鍵詞:冷拌再生、乳化瀝青和儲存時間
Abstract
Cold-mix recycled asphalt concrete has an obvious tendency to develop its strength
over time. Hence, the timeliness for this material after production is more crucial
than the others. Taiwan regulates the in situ mixture should be sampled and tested in
the lab.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rage
time before compaction and the strength after compaction. It helps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is material in pavement engineering.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storage time of cold recycled mixtures with emulsified cold-mix
recycled asphalt in Taiwan. Storage conditions are simulated based on the climate
data of Taiwan. Different cement content and storage type is selected (whether
moisture allows evaporation or not). The performance effect of cold recycled
mixtures using emulsified asphalt after storage for a while is carried out by Marshall
stability test and Retained Strength Index. According to the laboratory results, both
Marshall Stability and Retained Marshall Stability a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storing for 12 hours in open storage environment which allows water to evaporate.
In a sealed storage environment that restricts water evaporate, it can maintain its
Marshall Stability performance for about 3 days. After storing for 12 hours can still
fit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 for Retained Marshall Stability. For Marshall Stability
and Retained Marshall Stability, a sealed storage environment is always better than
an open storag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same storage duration. As for workability,
Superpave Gyratory Compactor (SGC) is used to simulate compaction. The little
amount of water (about 0.5% of the mixture weight) evaporates show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workability. However, the workability obviously decreases after
storing for 7 days, including a sealed storage environment and open storage
environment. In summary, sampled mixture should be sealed stored and remove air
as much as possible while avoiding the sunlight. Besides, the mixture should be
compacted in the laboratory within 12 hours to ensure the mixture’s performance
data in the laboratory won’t differ from the field.
.
Keywords: Cold recycled concrete, emulsified asphalt and storage time
目錄
摘要.............................................................................................................................................I

Abstract......................................................................................................................................II

目錄...........................................................................................................................................III

圖目錄......................................................................................................................................VI

表目錄......................................................................................................................................IX

第一章、緒論.............................................................................................................................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動機及目的...............................................................................................2
1-3  研究流程...........................................................................................................3

第二章、文獻回顧.....................................................................................................................4

2-1  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技術介紹與應用...........................................................4
2-1-1 冷拌再生技術穩定處理方式.......................................................................5
2-1-2 冷拌再生工法之施工類型.........................................................................10
2-1-3 國內外冷拌再生技術之研究與應用.........................................................13
2-2  影響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強度之因子探討.................................................18
2-3  冷拌瀝青混凝土水分蒸發.............................................................................24
2-4  文獻回顧小結.................................................................................................28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29

3-1  研究流程與試驗配置.....................................................................................29
3-2  材料基本性質試驗.........................................................................................33
3-2-1 粒料基本性質試驗.....................................................................................33
3-2-2 乳化瀝青基本性質試驗.............................................................................34
3-3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及相關試驗.........................................37
3-3-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流程.................................................37
3-3-2 試體製作與準備.........................................................................................39
3-3-3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試驗項目.........................................................39
3-4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混合料儲存環境模擬.........................................42
3-4-1 氣候環境資料蒐集.....................................................................................42
3-4-2 混合料製成與儲存.....................................................................................43
3-4-3 試體製作與試驗.........................................................................................44
3-5  統計方法.........................................................................................................45
3-5-1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45
3-5-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45

第四章、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46

4-1  材料基本性質試驗結果.................................................................................46
4-1-1 粒料基本性質試驗結果.............................................................................46
4-1-2 乳化瀝青基本性質試驗結果.....................................................................48
4-1-3 材料基本性質小結.....................................................................................48
4-2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結果.....................................................49
4-2-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粒料級配設計結果.....................................49
4-2-2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51
4-2-3 選擇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最適配比.............................................54

第五章、實驗室試驗結果分析...............................................................................................55

5-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水分蒸發結果.....................................................55
5-1-1 添加 0.5%水泥對於混合料水分蒸發之影響...........................................55
5-1-2 添加 3%與 5%乳化瀝青含量對混合料水分蒸發影響............................57
5-1-3 影響混合料水分蒸發因子小結.................................................................59
5-2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不同儲存方式與時間實驗室成效分析結果.....60
5-2-1 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60
5-2-2 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71
5-2-3 滯留強度試驗結果.....................................................................................85
5-2-4 水分散失後再添加水之實驗室成效分析.................................................86
5-2-5 不同儲存方式與時間實驗室成效分析小結.............................................90
5-3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不同儲存時間工作性探討.................................91
5-3-1 密封式儲存儲存時間對於工作性影響.....................................................92
5-3-2 開放式儲存儲存時間對於工作性影響.....................................................95
5-3-3 工作性探討小結.........................................................................................98
5-4  工程實務綜合討論.......................................................................................100
5-5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實驗室試驗綜合討論.......................................101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102

6-1  結論...............................................................................................................102
6-2  建議...............................................................................................................104

參考文獻.................................................................................................................................105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3

圖 2 乳化瀝青製程示意圖......................................................................................................7

圖 3 發泡瀝青製程示意圖......................................................................................................8

圖 4 廠拌式冷再生設備示意圖............................................................................................10

圖 5 廠拌式進料口示意圖....................................................................................................11

圖 6 廠拌式微電腦控制示意圖............................................................................................11

圖 7 現地銑刨滾筒設備........................................................................................................11

圖 8 履帶式再生車隊............................................................................................................12

圖 9 輪胎式再生車隊............................................................................................................12

圖 10 現地鋪築與實驗室試驗之穩定值比較......................................................................13

圖 11 CRM 與 HMA 之實驗室間接張力比較.....................................................................16

圖 12 CRM 與 HMA 之現地間接張力齡期強度.................................................................16

圖 13 不同養治齡期之 CRME 與 HMA 靜態潛變試驗......................................................17

圖 14 不同水泥含量之乾養護 與浸水養護間接張力........................................................18

圖 15 不同水泥含量之 浸水殘餘強度................................................................................18

圖 16 凝聚力及磨損試驗結果..............................................................................................19

圖 17 動態穩定性試驗結果..................................................................................................19

圖 18 低溫抗裂性試驗結果..................................................................................................20

圖 19 乳化瀝青混合料拌和前與拌和後示意圖..................................................................20

圖 20 動態穩定性與水泥含量關係圖..................................................................................21

圖 21 混合料儲存時間與試體空隙率關係圖......................................................................22

圖 22 模擬現地水分蒸發行為之試體..................................................................................23

圖 23 水分損失與試體養治時間關係圖..............................................................................25

圖 24 水分蒸發不同階段示意圖..........................................................................................26

圖 25 比較蒸發速率與蒸發深度關係於不同容器尺寸、溫度與濕度..............................26

圖 26 蒸發速率與時間關係圖..............................................................................................27

圖 27 第一階段研究內容......................................................................................................29
圖 28 第二階段研究內容......................................................................................................30

圖 29 第三階段研究內容......................................................................................................31

圖 30 第四階段研究內容......................................................................................................32

圖 31 粗粒料比重及吸水率試驗..........................................................................................33

圖 32 細粒料比重及吸水率試驗..........................................................................................33

圖 33 篩分析試驗儀器..........................................................................................................34

圖 34 賽氏黏度試驗儀..........................................................................................................35

圖 35 針入度試驗儀..............................................................................................................36

圖 36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流程..................................................................38

圖 37 馬歇爾穩定值試驗......................................................................................................40

圖 38 拌和機示意圖..............................................................................................................43

圖 39 恆溫恆濕櫃..................................................................................................................43

圖 40 SGC 旋轉壓實機.........................................................................................................44

圖 4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粒料級配曲線圖..........................................................50

圖 42 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51

圖 43 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52

圖 44 滯留強度試驗結果......................................................................................................53

圖 45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合適配比範圍..............................................................54

圖 46 不同水泥含量混合料累計水分損失結果..................................................................56

圖 47 不同乳化瀝青含量之混合料累計水分損失結果......................................................57

圖 48 不同乳化瀝青含量之混合料蒸發速率與時間關係圖..............................................58

圖 49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61

圖 50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65

圖 51 開放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69

圖 52 3A0.5C 混合料不同儲存時間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72

圖 53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濕養護穩定值試驗結果..................................77

圖 54 開放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濕養馬歇爾護穩定值試驗結果......................82

圖 55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滯留強度試驗結果................................................................85
圖 56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滯留強度試驗結果................................................................86

圖 57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下儲存 7 天穩定值結果.....................................................87

圖 58 3A0.5C 儲存 0 天之壓實曲線.....................................................................................91

圖 59 3A0.5C 密封儲存 0.5 天之壓實曲線..........................................................................92

圖 60 3A0.5C 密封儲存 1 天之壓實曲線.............................................................................93

圖 61 3A0.5C 密封儲存 3 天之壓實曲線.............................................................................93

圖 62 3A0.5C 密封儲存 7 天之壓實曲線.............................................................................94

圖 63 3A0.5C 開放儲存 0.5 天之壓實曲線..........................................................................95

圖 64 3A0.5C 開放儲存 1 天之壓實曲線.............................................................................96

圖 65 3A0.5C 開放儲存 3 天之壓實曲線.............................................................................96

圖 66 3A0.5C 開放儲存 7 天之壓實曲線.............................................................................97

圖 67 3A0.5C 開放儲存 7 天後加水之壓實曲線.................................................................97

圖 1 研究流程圖......................................................................................................................3

圖 2 乳化瀝青製程示意圖......................................................................................................7

圖 3 發泡瀝青製程示意圖......................................................................................................8

圖 4 廠拌式冷再生設備示意圖............................................................................................10

圖 5 廠拌式進料口示意圖....................................................................................................11

圖 6 廠拌式微電腦控制示意圖............................................................................................11

圖 7 現地銑刨滾筒設備........................................................................................................11

圖 8 履帶式再生車隊............................................................................................................12

圖 9 輪胎式再生車隊............................................................................................................12

圖 10 現地鋪築與實驗室試驗之穩定值比較......................................................................13

圖 11 CRM 與 HMA 之實驗室間接張力比較.......................................................................16

圖 12 CRM 與 HMA 之現地間接張力齡期強度...................................................................16

圖 13 不同養治齡期之 CRME 與 HMA 靜態潛變試驗........................................................17

圖 14 不同水泥含量之乾養護 與浸水養護間接張力........................................................18

圖 15 不同水泥含量之 浸水殘餘強度................................................................................18

圖 16 凝聚力及磨損試驗結果..............................................................................................19
圖 17 動態穩定性試驗結果..................................................................................................19

圖 18 低溫抗裂性試驗結果..................................................................................................20

圖 19 乳化瀝青混合料拌和前與拌和後示意圖..................................................................20

圖 20 動態穩定性與水泥含量關係圖..................................................................................21

圖 21 混合料儲存時間與試體空隙率關係圖......................................................................22

圖 22 模擬現地水分蒸發行為之試體..................................................................................23

圖 23 水分損失與試體養治時間關係圖..............................................................................25

圖 24 水分蒸發不同階段示意圖..........................................................................................26

圖 25 比較蒸發速率與蒸發深度關係於不同容器尺寸、溫度與濕度..............................26

圖 26 蒸發速率與時間關係圖..............................................................................................27

圖 27 第一階段研究內容......................................................................................................29

圖 28 第二階段研究內容......................................................................................................30

圖 29 第三階段研究內容......................................................................................................31

圖 30 第四階段研究內容......................................................................................................32

圖 31 粗粒料比重及吸水率試驗..........................................................................................33

圖 32 細粒料比重及吸水率試驗..........................................................................................33

圖 33 篩分析試驗儀器..........................................................................................................34

圖 34 賽氏黏度試驗儀..........................................................................................................35

圖 35 針入度試驗儀..............................................................................................................36

圖 36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流程..................................................................38

圖 37 馬歇爾穩定值試驗......................................................................................................40

圖 38 拌和機示意圖..............................................................................................................43

圖 39 恆溫恆濕櫃..................................................................................................................43

圖 40 SGC 旋轉壓實機..........................................................................................................44

圖 4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粒料級配曲線圖..........................................................49

圖 42 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50

圖 43 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51
圖 44 滯留強度試驗結果......................................................................................................52

圖 45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合適配比範圍..............................................................53

圖 46 不同水泥含量混合料累計水分損失結果..................................................................54

圖 47 不同乳化瀝青含量之混合料累計水分損失結果......................................................55

圖 48 不同乳化瀝青含量之混合料蒸發速率與時間關係圖..............................................56

圖 49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59

圖 50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63

圖 51 開放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68

圖 52 3A0.5C 混合料不同儲存時間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71

圖 53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濕養護穩定值試驗結果..................................76

圖 54 開放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濕養馬歇爾護穩定值試驗結果......................81

圖 55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滯留強度試驗結果.................................................................84

圖 56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滯留強度試驗結果.................................................................85

圖 57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下儲存 7 天穩定值結果......................................................86

圖 58 3A0.5C 儲存 0 天之壓實曲線......................................................................................90

圖 59 3A0.5C 密封儲存 0.5 天之壓實曲線..........................................................................91

圖 60 3A0.5C 密封儲存 1 天之壓實曲線..............................................................................92

圖 61 3A0.5C 密封儲存 3 天之壓實曲線..............................................................................92

圖 62 3A0.5C 密封儲存 7 天之壓實曲線..............................................................................93

圖 63 3A0.5C 開放儲存 0.5 天之壓實曲線..........................................................................94

圖 64 3A0.5C 開放儲存 1 天之壓實曲線..............................................................................95

圖 65 3A0.5C 開放儲存 3 天之壓實曲線..............................................................................95

圖 66 3A0.5C 開放儲存 7 天之壓實曲線..............................................................................96

圖 67 3A0.5C 開放儲存 7 天後加水之壓實曲線..................................................................96


表目錄
表 1 各乳化瀝青等級之適合使用時機..................................................................................7

表 2 瀝青系穩定處理方式優缺點綜合分析表......................................................................9

表 3 冷拌再生工法與熱拌工法之成本比較........................................................................13

表 4 冷拌再生工法與熱拌工法生產每噸混合料之成本計算比較....................................14

表 5 道路管線挖埋回填層之成效追蹤 CBR 值..................................................................15

表 6 國內冷拌再生乳化瀝青底層案例................................................................................37

表 7 國內近年前五名最高連續 168 小時平均溫度與該時段相對濕度............................42

表 8 道路刨除料基本性質試驗結果....................................................................................46

表 9 篩分析試驗結果............................................................................................................47

表 10 乳化瀝青基本性質試驗結果......................................................................................48

表 1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配合設計級配過篩百分率..........................................50

表 12 3A0.5C 密封混合料之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56

表 13 密封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62

表 14 密封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62

表 15 開放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63

表 16 開放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 Welch 統計量檢定....................63

表 17 開放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64

表 18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穩定值描述性統計量表......................66

表 19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穩定值影響 MANOVA 表...................67

表 20 密封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68

表 21 密封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68

表 22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70

表 23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 Welch 統計量檢定....................70

表 24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71

表 25 密封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73

表 26 密封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74

表 27 開放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75


表 28 開放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76

表 29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濕養護穩定值描述性統計量表......................78

表 30 密封式儲存之天數與水泥含量對濕養護穩定值影響 MANOVA 表.......................79

表 31 密封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80

表 32 密封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 Welch 統計量檢定.......................80

表 33 密封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81

表 34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83

表 35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 Welch 統計量檢定.......................83

表 36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84

表 37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儲存 7 天乾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87

表 38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儲存 7 天乾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88

表 39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儲存 7 天濕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88

表 40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儲存 7 天濕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89

表 41 3A0.5C 密封式儲存不同儲存時間壓實結果............................................................94

表 42 3A0.5C 開放式儲存不同儲存時間壓實結果............................................................98

表 43 不同儲存方式與不同儲存時間壓實曲線方程式整理表..........................................99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根 據 交 通 部 統 計 處 統 計 結 果 顯 示 , 1098 年 臺 灣 地 區 道 路 總 長 約
432,12038 公里,道路面積共 5342,69827 千平方公尺,相較於民國 105 年
道路長度減少了 21.86%,面積成長 10.36%,顯示近年臺灣地區新建道路
無顯著成長的趨勢,且道路工程以養護(改善)工程為主,以臺北市 1098 年
為例,道路改善工程面積為道路新建工程面積的 310168 倍。每年瀝青混
凝土鋪面經刨鋪維修後,所產出之瀝青刨除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RAP)年產量大幅增加,然而熱拌再生瀝青混凝土因法規之限制, RAP 回
收再利用添加上限為 40%,導致各縣市之瀝青廠貯存之瀝青刨除料逐漸飽
和,並衍生生活品質及粉塵與空氣污染等問題,影響生活品質與環境污染
之影響。
冷拌再生工法於歐美以及中國大陸等地區已發展成熟,且被廣泛應用
於道路工程中,而在臺灣,內政部營建署近年推廣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應
用於道路底層,輔導直轄市進行試鋪,並於 109 年完成直轄市試辦工程。
冷拌再生工法優點為拌和及滾壓皆於常溫即可進行,相對於常見之熱拌瀝
青混凝土,減少加熱粒料程序的能源,並且可添加 100%瀝青刨除料,以
達到再生再利用。

1
1-2  研究動機及目的

發泡瀝青混凝土及乳化瀝青混凝土皆屬於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其特
色為使用發泡瀝青或乳化瀝青作為黏結材料與粒料進行拌和,常見的冷拌
再生瀝青混凝土除了添加粒料與瀝青材料以外,通常會添加拌和用水與水
泥以提高拌和與滾壓的工作性及鋪面強度,在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滾壓完
後,隨著水分的蒸發,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逐漸失去工作性並發展強度。
由於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含有水泥與水,因此時間的流逝會導致水分
蒸發以及水泥水化,不僅會影響滾壓過後鋪面的強度發展,亦會影響滾壓
前混合料於鋪築滾壓時的工作性,進而影響鋪面強度。,然而目前國內
「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中規定需進行現場冷拌再生瀝青混合
料抽樣實驗室成效檢驗,然而規範並無針對鋪築前現場品管取樣混合料的
儲存時間與儲存方式進行規定,往往現場取樣之混和料送至實驗室時,水
分已散失且工作性不佳,無法代表現場施工時混和料之狀態,故本研究主
要以乳化瀝青混凝土進行模擬混合料儲存情形,並以實驗室成效檢驗進行
分析作為初步研究,以利未來乳化瀝青技術於臺灣之鋪面工程發展。本研
究探討主題為:
 現地品管取樣混合料,維持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成效之最適儲
存方式。
 在不影響成效為前提,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臺灣地區所能儲
存之時間。
 建議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規範對於現地品管取樣混合料及相關試驗
要求。
本研究將進行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儲存模擬,控制儲存環境溫度
與濕度,在不同儲存方式與儲存時間後,進行成效試驗以探討上述主題。

2
1-3  研究流程

本研究先蒐集國內外冷拌再生工法之乳化瀝青技術相關研究及應用案
例、國外冷拌再生技術與影響水分蒸發因子並蒐集臺灣地區氣候環境資料
參考 AASHTO PP 86 規範及「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進行乳化
瀝青技術配合設計,選擇最適配比後以臺灣地區蒸發速率較高之氣候環境
進行儲存模擬,並進行實驗室成效試驗評估,研究流程如圖 1 所示。

3
4
圖 1 研究流程圖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首先探討現行國外冷拌再生技術及應用,再者進行國內外冷拌再
生相關規範探討,三者進行現行道路刨除料面臨之問題及相關研究,最後
探討影響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之強度因子,以四大主軸作為本研究文獻回
顧。

2-1  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技術介紹與應用

美國瀝青科技中心(National Central Asphalt Technology, NCAT)將瀝青


混合料依據拌和溫度可分為熱拌式、半溫拌式、溫拌式及常溫式等四類。
本研究以常溫式(冷拌)為探討之主軸,冷拌瀝青混凝土之拌和溫度通常為
16℃~35℃,而冷拌再生技術係指將原鋪面刨除之再生瀝青混凝土粒料,
以發泡瀝青穩定處理、乳化瀝青穩定處理或水泥穩定處理等處理方式進行
拌和作業;於拌和過程中,粒料不須進行加熱,拌和後可直接將冷拌再生
混合料鋪築於道路,鋪築完畢後即可開放車輛交通。(呂柏璋,2012)
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技術穩定處理方式依據拌和過程中所添加穩定劑
作為分類,其中添加之穩定劑包含水泥、瀝青膠泥、礦物摻料及卜作嵐材
料等,現今主要以水泥系穩定處理及瀝青系穩定處理為大宗。穩定處理方
式係指將粒料藉由添加穩定劑發揮黏結效果,使粒料結合在一起,以提升
混合料之強度與抗水分侵害能力。

6
2-1-1 冷拌再生技術穩定處理方式

維特根冷再生技術手冊(2004)針對冷拌再生技術穩定處理方式之定義
進行釐清,冷拌再生技術穩定處理方式係指刨除料於常溫拌和並添加穩定
劑使其產生黏結或固化作用增加其材料強度及穩定性,主要分為水泥系穩
定處理方式及瀝青系穩定處理方式,由於水泥系與瀝青系屬不同類型材料
其技術方法亦不同,以下針對兩者之材料工法、特性及運用進行探討。
1. 水泥系穩定處理方式
在鋪面工程中,水泥系材料主要之功能為提供強度,並提升道路
材料之勁度與抗壓強度,以減少產生塑性變形;添加水泥系穩定處理
係指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進行施工時,添加水泥系材料,如石灰、水
泥以及燃煤飛灰等材料,並與原道路材料及適量拌和用水均勻拌和,
使混合料開始產生水化反應,且水泥系材料可使粒料間相互黏結,經
道路施工鋪築後,可增加道路結構之承載能力,然而添加水泥系材料
作為穩定處理材料之用量不宜過多,因水泥系材料經水化反應後,若
養治不當或添加過量,易產生龜裂現象,故用於鋪面工程中須謹慎設
計水泥系材料用量。水泥系材料穩定處理之添加方式主要分成以下兩
種:
(1) 乾式散播法
欲進行水泥系穩定處理之道路,以人工式或機械式進行散播,
利用滾筒將水泥系材料與鋪面材料充分拌和。此法於施工過程中易
受風之影響,使水泥系材料懸浮於空氣中,且車輛通行時易使水泥
系材料被機具輪胎帶走或造成塵揚現象亦影響施工人員健康,導致
散播之水泥系材料產生局部性均勻不足。由於此法僅能概約估算所
需水泥系材料用量,無法精準估算工程實際用量。

7
(2) 濕式泵送法
預先將水泥系材料與水拌和成漿體狀態,透過泵送設備噴入再
生機具中與既有道路材料進行拌和作業,以微電腦設備進行混合料
品質管控,此法之準確度及均勻性為水泥系穩定處理最理想之方法。
2. 瀝青系穩定處理方式
瀝青系穩定處理方式主要以乳化瀝青及發泡瀝青為主,乳化瀝青
穩定處理方式之發明為克服傳統熱拌瀝青混凝土進行拌和及鋪築作業
時,瀝青膠泥與粒料須受溫度控制,溫度過高易使瀝青膠泥產生老化
現象,溫度過低即影響拌和及鋪築之工作性,因乳化瀝青穩定處理方
式皆以常溫狀態下將乳化瀝青與粒料進行拌和,且鋪築時為常溫狀態
下進行,故可節省能源成本並提升施工效率。發泡瀝青穩定處理方式
係由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 Ladis H. Casanyi 教授於 1956 年首先發現,
發泡瀝青可作為穩定處理方式,此項穩定處理技術後來被 Mobil 石油
公司進行改良,並開發瀝青膠泥與水進行拌和所產生發泡的膨脹室,
使瀝青膠泥呈泡沫化狀態,此狀態下能有效與粒料均勻拌和,且使用
發泡瀝青穩定處理方式只需少量瀝青膠泥用量及拌和用水量且不需加
熱粒料,故材料成本較一般傳統熱拌瀝青混凝土廉價。
(1) 乳化瀝青穩定處理
乳化瀝青(Emulsified Asphalt)係將瀝青加熱後,經機械作用以
細小顆粒狀態分散於乳化水溶液之中,由於乳化瀝青有陽離子與陰
離子之分別,故添加穩定劑使降低電性減少吸附力,延緩脫乳時間 ,
並提高乳化瀝青之工作性。乳化瀝青與粒料拌和時會使水分喪失,
並發生破乳現象,使瀝青微粒相互結成瀝青膜並附著於粒料表面上 。
若使用乳化瀝青作為穩定處理方式,其優勢為進行現地拌和作業時,
可與濕粒料進行拌和,因此使用乳化瀝青穩定處理之主要關鍵在於
乳化瀝青破乳時機與瀝青混合料養治方式及時間,如圖 2 所示。然
而,選擇適當之乳化瀝青等級對於工程應用上是相當重要的,杜嘉
崇等人(2005)依乳化瀝青等級及應用之時機進行整理,統整如表 1
8
所示。

圖 2 乳化瀝青製程示意圖
資料來源:游景年(2017)

表 1 各乳化瀝青等級之適合使用時機
陽離子 陰離子 陽離子 陰離子 陽離子 陰離子
乳化瀝青
快凝型 快凝型 中凝型 中凝型 慢凝型 慢凝型
等級
(CRS) (RS) (CMS) (MS) (CSS) (SS)
道路黏層、
適合使用 道路面層處理及碎 開放級配
道路面層及密級配
時機 石道路封層用 之冷拌和用
冷拌和用

資料來源:杜嘉崇等人(2005)
林志棟等人(1997)研究指出,進行乳化瀝青穩定處理時,乳化
瀝青種類之選擇相當重要,而乳化瀝青可分為陽離子乳化瀝青及陰
離子乳化瀝青兩類,而臺灣地區一般碎石級配中氧化矽(SiO2)含量
較金屬氧化物(MgO、CaO)多,故大部分碎石皆帶負電荷,且於乳
化瀝青穩定處理程序中會添加拌和用水,水本身因礦物質濃度差異
可分為軟水及硬水,陽離子乳化瀝青軟水及硬水皆適用,而陰離子
乳化瀝青若使用硬水進行拌和作業,會使其瀝青微粒發生凝聚沉澱
之現象導致無法產生良好黏結力,況且進行拌和後粒料表面為潮濕
狀態,此狀態帶負電荷,故基於異性相吸之原理,選用陽離子乳化
9
瀝青進行乳化瀝青穩定處理為佳。
(2) 發泡瀝青穩定處理
發泡瀝青係指瀝青膠泥處於高溫(160℃以上)時,注入微量的水,
使瀝青膠泥產生暫時性之物理性質改變。由於水與高溫的瀝青接觸
時,其狀態會由液體轉換成氣體,呈大量的微小瀝青泡沫,使瀝青
膠泥體積產生膨脹並使其黏度降低,於此狀態下與粒料拌和,如圖
3 所示。發泡瀝青穩定處理為少汙染、低能源且又養護簡易之工法,
此方式可與常溫粒料進行拌和作業,於拌和過程中,粒料與機具皆
無須加熱,無論是品質高之碎石或含高塑性細料之劣質礫石料,皆
可使用發泡瀝青穩定處理方式進行施作。(徐聖博,2015)

圖 3 發泡瀝青製程示意圖
資料來源:徐聖博(2015)

10
依據徐聖博君(2015)之整理綜合分析結果如下表 2 所示。

表 2 瀝青系穩定處理方式優缺點綜合分析表
優點 缺點
乳化瀝青穩定處理
1. 使用乳化瀝青穩定處理的材 1. 乳化瀝青無法於現地生產,
料具有黏彈的特性,能夠提 生產過程須嚴格控制質量
高抗變形之能力 2. 如原路面材料含水量過高,
2. 施工上僅須透過乳化瀝青運 加入乳化瀝青會產生泌水現
輸車將乳化瀝青泵送至儲存 象
槽或再生機噴嘴即可 3. 養治時間較長,強度成長速
度受水分散失速度影響
發泡瀝青穩定處理
1. 使用發泡瀝青穩定處理的材 1. 瀝青膠泥須加熱至 160℃以
料具有黏彈的特性,能夠提 上,才能製成發泡瀝青,須
高抗變形之能力 特殊加熱設備及額外安全保
2. 施工上僅須透過瀝青膠泥運 護措施
輸車將瀝青泵送至儲存槽或 2. 發泡瀝青穩定處理須適量的
再生機噴嘴即可 No. 200 號篩(0.075 mm)細
3. 發泡瀝青製程時僅使用針入 料,過多或過少會造成混合
度分級之瀝青膠泥,無額外 料無法黏結
製造成本
4. 施工時可鋪設及滾壓,壓實
後可立即開放交通
資料來源:徐聖博(2015)整理

11
2-1-2 冷拌再生工法之施工類型

冷拌再生工法主要分為廠拌式及現地式兩種工法,廠拌式係將設備設
置於瀝青拌和廠,將道路所刨除之刨除料經運輸至拌和廠進行堆置或進行
拌和作業;現地式則使用再生設備以車隊方式進行,將現地刨除之刨除料
透過再生設備進行拌和後鋪築於道路。
1. 廠拌式再生工法
廠拌式再生工法機具移動性高,可透過聯結車託運,僅需空地進
行架設,無須混凝土基礎即可進行安裝。架設廠拌式再生機具需考量
堆置再生粒料位置及運輸車輛通行之問題,可依工地所需,將廠拌式
再生機具設置於工地附近可降低運輸成本。安置妥當後,則需額外搭
配水車及油罐車,水車為調整粒料含水量達至夯實所需之含水量,油
罐車則提供發泡瀝青所需之瀝青膠泥或乳化瀝青,若為發泡瀝青則須
設有加熱設備。

圖 4 廠拌式冷再生設備示意圖
資料來源:Wirtgen Group
廠拌式再生機具有兩供料斗,用來供不同粒料或粒徑進行設置,
分別設有流量控制系統,以控制級配設計之不同百分比混合料,粒料
透過輸送帶送入雙軸連續式拌和計內進行拌和作業,於拌和機內裝設
填縫料供料系統,使填縫料與粒料充分拌和,再噴入發泡瀝青或乳化
瀝青,拌和均勻後由輸送帶送出,混合料成品可暫時進行存放或可直
接裝入運輸車運至工地進行施工使用。此拌和機於輸送帶上設有磅秤,
以微電腦進行監控,準確的控制粒料、瀝青、填縫料及水添加量。
12
圖 5 廠拌式進料口示意圖 圖 6 廠拌式微電腦控制示意圖
資料來源:Wirtgen Group
2. 現地式再生工法
現地式再生設備主要分為履帶式及輪胎式機具,兩種再生機具共
同核心元件為銑刨滾筒,銑刨滾筒裝設大量具有鎢碳鋼頭之刨齒,滾
筒滾動時使刨齒將既有道路之材料破碎並翻起,銑刨滾筒拌和艙內設
有噴灑系統,使水與穩定劑噴入。藉由微電腦設備控制,準確地將水
與穩定劑加入拌和艙內,使粒料與穩定劑充分拌和。

圖 7 現地銑刨滾筒設備
資料來源:Wirtgen Group

13
(1) 履帶式再生機具
履帶式再生機具於銑刨滾筒後設有播料螺旋及熨平板,故經銑
刨之粒料經瀝青穩定處理後藉由播料螺旋進行散佈後以熨平板進行
作業,鋪築出設計厚度與坡度。施工無須搭配平路機進行滾壓,直
接以壓路機進行滾壓至預設密度即可。
(2) 輪胎式再生機具
若以水泥穩定處理工法可選擇輪胎式再生機具設備,輪胎式再
生機具為簡易現場冷拌再生車隊。以軟管將水車、水泥漿拌和車與
再生機具進行連結,視材料狀況進行噴水作業,達至夯實所需之最
佳用水量。此再生機具後,需配震動式壓路機進行初步壓實,在以
平路機進行調整至設計路面坡度,最後以壓路機進行壓實至預定密
度。

圖 8 履帶式再生車隊 圖 9 輪胎式再生車隊
資料來源:Wirtgen Group

14
2-1-3 國內外冷拌再生技術之研究與應用

杜嘉崇等人(2013)指出以乳化瀝青作為穩定處理方式,添加 5%改質乳
化瀝青(CRS-1)及 2%水泥進行現地鋪築及實驗室成效試驗,試驗數據如圖
10 所示,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隨著齡期增長強度亦相對提高。由表 3
可知,冷拌再生工法應用於道路基底層之成本較一般傳統熱拌工法低,且
施工及生產過程皆無須加熱,故具節能減碳之效益,因此冷拌再生乳化瀝
青混凝土可應用於道路基底層。

圖 10 現地鋪築與實驗室試驗之穩定值比較
資料來源:杜嘉崇等人(2013)

表 3 冷拌再生工法與熱拌工法之成本比較
道路結構 冷拌再生工法 熱拌工法
基層 5 cm(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 —
底層 15 cm(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 15 cm
面層 5 cm(熱拌瀝青混凝土) 5 cm
成本(元/m2) 730 890
資料來源:杜嘉崇等人(2013)

15
徐聖博君(2015)以冷拌再生發泡瀝青穩定處理方式添加 100%瀝青刨除
料進行研究,並以國內施工綱要規範第 02714 章(CM-1)、第 02726 章(CM-
2)及國外 ASTM D4215(CM-3)之道路底層級配規範要求進行配合設計,其
研究指出 CM-1 最適合作為臺灣發泡瀝青配合設計,且冷拌再生工法之生
產材料成本較熱拌工法生產之材料成本最多可減少 751 元,而熱拌工法之
生產材料成本相當於冷拌再生工法之 2.04 倍,如表 4 所示。故使用冷拌再
生工法可有效降低道路工程之底層材料成本。

表 4 冷拌再生工法與熱拌工法生產每噸混合料之成本計算比較
項目 冷拌 冷拌 冷拌 熱拌
(元/噸) CM-1 CM-2 CM-3 瀝青處理底層
粒料及填縫料 384.54 363.51 363.51 484.62
瀝青膠泥 350.00 350.00 350.00 749.00
生產設備耗能 4.25 4.25 4.25 235.14
總成本 738.79 717.76 717.76 1,468.76
資料來源:徐聖博(2015)
曾偉原君(2016)研究結果指出傳統 CLSM 於施工時須等待其凝結時間,
而冷拌再生發泡瀝青混凝土經一般壓路機壓實後可立即具有高承載能力並
能直接鋪築 AC 面層,且無須等待其強度發展時間,與傳統 CLSM 施工時
間可減少約 2 小時之施工時間。因此冷拌再生發泡瀝青混凝土作為回填材
料可減少施工時間並且於施工完後可立即開放交通,亦可提升管線挖掘回
填工程之施工品質及效率。
簡啓倫君(2019)以冷拌再生乳化瀝青穩定處理方式添加 100%瀝青刨除
料進行研究,以 AASHTO PP 86、AASHTO MP 31 作為配合設計參考依據,
研究結果指出添加適當水泥可有效提升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抗水分
侵害能力。

16
游景年君(2017)以冷拌再生發泡瀝青混凝土進行現地驗證,其道路長
度為 30 m,試鋪斷面係模擬現行管線挖掘回填工程管頂至地面深度為 150
cm 並進行現地驗證道路檢測及成效追蹤。鋪面狀況指標(PCI)檢測及圓錐
動態貫入試驗結果指出,冷拌再生發泡瀝青混凝土經 90 天齡期檢測後仍
屬好(good)狀態,由表 5 顯示,其 CBR 值經 90 天齡期檢測後皆符合國內施
工綱要規範要求。現地驗證道路完工後以三米直規進行道路平整度量測,
其檢測結果皆符合公共工程委員會施工綱要規範第 02742 章「瀝青混凝土
鋪面」之單點高低差± 6 mm 規範要求。綜合以上論述代表冷拌再生發泡瀝
青混凝土經一般道路施工壓實後,已具有足夠之承載能力,且開放交通後
經長時間車輛之反覆載重下,冷拌再生發泡瀝青混凝土之道路品質能維持
良好水準。

表 5 道路管線挖埋回填層之成效追蹤 CBR 值
樁號位置 7天 28 天 60 天 90 天
A 201 213 200 213
B 195 200 187 213
C 201 180 213 213
單位:%
資料來源:游景年(2017)

17
Cesare Sangiorgi et al. (2017)以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CRM)與熱拌
瀝青混凝土(HMA)進行實驗室試驗與現地鋪築於道路底層之成效比較。實
驗室試驗比較結果如圖 11 所示,儘管 CRM 間接張力強度低於 HMA 間接
張力強度,但兩者皆符合義大利規範之強度要求(0.30 MPa),且由圖 12 可
知,兩者於現地鋪築之回彈模數具有相同趨勢,故以環保節能減碳的角度
選用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可減少加熱之耗能亦可使刨除料永續再利用。

圖 11 CRM 與 HMA 之實驗室間接張力比較


資料來源:Cesare Sangiorgi et al. (2017)

圖 12 CRM 與 HMA 之現地間接張力齡期強度


資料來源:Cesare Sangiorgi et al. (2017)

18
Juntao Lin et al. (2017)之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CRME)養治條件以
20℃及濕度 60%進行,並藉由靜態潛變試驗針對不同養治齡期(7 天、28
天)之 CRME 與熱拌瀝青混凝土(HMA)之應變值進行探討,試驗結果如圖
13 所示,前期承受加壓應力時 CRME 之應變較 HMA 少,而養治齡期 7 天
之 CRME 因尚未養治完成,故在應力卸載後產生之應變最大,但養治完成
之 CRME 在應力卸載後產生之應變較 HMA 低,代表養治完成之 CRME 具
有良好的抵抗永久變形之能力。

圖 13 不同養治齡期之 CRME 與 HMA 靜態潛變試驗


資料來源:Juntao Lin et al. (2017)

19
2-2  影響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強度之因子探討

Tao Ma et al. (2015)以冷拌再生乳化瀝青穩定處理方式,固定 4%乳化


瀝青含量,而添加不同比例之水泥進行間接張力試驗及浸水殘餘強度試驗
試驗結果由圖 14、圖 15 所示,其間接張力強度與水泥添加量呈非線性之
趨勢,當水泥含量添加至 1%時,間接張力強度發展開始趨緩,當水泥添
加量超過 1.5%時,浸水殘餘強度發展幾乎呈持平狀態,故添加過量之水泥
無助於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強度發展。

圖 14 不同水泥含量之乾養護 圖 15 不同水泥含量之
與浸水養護間接張力 浸水殘餘強度
資料來源:Tao Ma et al. (2015)

20
Jinhai Yan et al. (2017)將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分別依 ASTM D1560
及 ASTM D7196 進行凝聚力試驗及磨損試驗,試驗結果由圖 16 可知,水
泥添加量愈高則凝聚力愈佳,而磨損率則愈低。由圖 17、圖 18 之試驗結
果可知,隨著水泥用量增加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 60℃ ± 1℃動態穩
定性強度亦隨之提升,而在-10℃低溫抗裂性強度則是先增後降,由研究
顯示水泥添加量若超多 1.5%會使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呈脆性狀態導致
強度降低。

圖 16 凝聚力及磨損試驗結果
資料來源:Jinhai Yan et al. (2017)

圖 17 動態穩定性試驗結果
資料來源:Jinhai Yan et al. (2017)

21
圖 18 低溫抗裂性試驗結果
資料來源:Jinhai Yan et al. (2017)
Juntao Lin et al. (2015)研究指出,乳化瀝青混合料添加水泥經拌和後,
粒料表面會產生一層水膜,早期破壞大部分從水膜產生,導致乳化瀝青混
凝土早期強度不高。經養治程序後,水泥產生水化反應可使乳化瀝青混凝
土產生強度。而乳化瀝青與粒料進行拌和後,粒料表面之水膜會在養治過
程中蒸發產生空隙,導致固化後之破壞通常來自水膜蒸發後空隙。乳化瀝
青混合料拌和前與拌和後示意圖如圖 19 所示。

圖 19 乳化瀝青混合料拌和前與拌和後示意圖
資料來源:Juntao Lin et al. (2015)

22
Jian Xu et al. (2011)研究指出,水泥添加量從 0%~1.5%時,冷拌再生
乳化瀝青混凝土之動態穩定性有明顯提升而車轍深度有下降趨勢,但水泥
添加量超過 1.5%時,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動態穩定性下降而車轍深
度有上升趨勢,其說明水泥添加過量導致混合料變得太硬而無法有效壓實
由試驗結果顯示添加 1.5%水泥量為佳,如圖 20 所示。

圖 20 動態穩定性與水泥含量關係圖
資料來源:Jian Xu et al. (2011)

23
I. N. A. Thanaya Beng(2009)以冷拌乳化瀝青穩定處理方式,比較無添
加水泥與添加 2%快凝水泥,於拌和完堆置 0,3,6,24,48 小時,研究結果指
出,添加 2%水泥混合料變硬(工作性降低),因此試體空隙率隨時間提高,
無添加水泥則差異較小。

圖 21 混合料儲存時間與試體空隙率關係圖
Sadaf Khosravifar et al. (2012)將 100%刨除料添加 1%水泥,以冷拌發
泡再生技術拌和成混合料後,以桶裝且密封進行堆置,以兩面各夯實 75
下製成馬歇爾試體,於 40℃養治 72 小時,以兩面各夯實 75 下製成馬歇爾
試體,於 40℃養治 72 小時,研究指出冷拌發泡瀝青混凝土堆置兩週後,
乾養護(放置於室溫 25℃)間接張力強度與濕養護(浸泡於 25℃水中 24 小時)
間接張力強度與拌合完即夯實試體相比,分別下降 26%與 24%,顯示冷拌
再生發泡瀝青混凝土會因為堆置而造成強度下降。

24
Guillermo Flores et al. (2020)以冷拌乳化再生技術以 100%刨除料進行
試驗,以旋轉壓實方式製作試體,並在試體周圍以塑膠包住於 20℃下養治
7 天,如圖 22 所示,模擬現地水分僅由表面蒸發,使水泥能與水反應較長
的時間,再將試體以 50℃烘乾至恆重,最後進行實驗室成效試驗。試驗結
果顯示,添加水泥可提高間接張力、回彈模數與抗疲勞能力。

圖 22 模擬現地水分蒸發行為之試體

25
2-3  冷拌瀝青混凝土水分蒸發

C.-Y. XU and V. P. SINGH 陳尉平君與葉信富君(20082)指出,目前已有


數種估算水分蒸發散之公式,大致上可將其分為 5 種類型:(1)水平衡法彭
門-蒙地斯組合法;(2)質量傳遞法溫度估計法;(3)彭門-蒙地斯組合法輻射
能法;(4)輻射能法質量傳遞法;(5)溫度估計法水平衡法等。其中彭門蒙地
斯法被廣泛運用於估算蒸發散量,且該方程式經簡化後被聯合國糧食及農
業組織(FAO)認可並推廣使用(Allen et al., 1998),為國際諸多著名學術組織
認可及應用,其 FAO 簡化後之公式如式 1 所示,然而此該估算法需要大量
的參數,包含空氣溫度、濕度、輻射能及風速資料以進行蒸發散率的推估
這些資料取得不易。以溫度為基礎之估算法多可整理成如式 2 之型式,此
公式之蒸發量與溫度成正相關,與濕度成負相關。
900
0.408 ∆ ( Rn−G ) + γ u (e −e )
T +273 2 s a
ET = (式 1)
∆+ γ (1+ 0.34 u2)

ET :蒸發散率[mm/day]
∆ :汽壓曲線斜率[kPa/ ℃]
Rn :淨輻射量[MJ m-2 day-1]
G :土壤熱通量[MJ m-2 day-1]
γ :溼度常數[kPa/℃]
T :溫度[℃]
u2:2 公尺高所量測到之風速[m/sec]
(e s −e a) :飽和水汽壓與露點水汽壓壓差[kPa]

ET =c 1 d 1 T a( c 2−c 3 h) (式 2)
ET :蒸發散量
T a :溫度項
h :濕度項
c 1 , c2 , c 3:常數

26
d 1:時間項

27
Fabrizio Cardonea et al.(2015)以冷拌再生乳化瀝青穩定處理方式,固定
使用使用 3%陽離子慢凝型乳化瀝青,添加 1%及 2%三型波特蘭水泥進行
試驗,將試體分別以 20℃與 40℃養治,觀察其 1,3,7,14,28 天水分變化量,
試驗結果如圖 23 所示,以 40℃養治約 7 天即可達到恆重,而以 20℃養治
則需約 14 天;在達到恆重時,並非所有水分皆蒸發,有一部份的水分與
水泥進行水化反應成 C-S-H 膠體,另一部分則吸附在 C-S-H 膠體奈米孔隙
中,而 40℃較早將水分蒸發,使較少水泥的水合度較低,因此達到恆重時,
重量損失較多。

圖 23 水分損失與試體養治時間關係圖

28
Peter Lehmann et al. (2008)指出水分蒸發的第一階段為水從飽和區經毛
細壓力至表面蒸發,當水分蒸發的深度大於毛隙壓力推升水的長度時,進
入蒸發的第二階段,此階段為水無法經由毛隙壓力至材料表面,因此在材
料內部蒸發,蒸發速率較慢,如圖 24 所示。在相同材料下,即使環境的
溫度、濕度與容器的不同,進入第二階段時有相似的蒸發深度,如圖 25
所示。

圖 24 水分蒸發不同階段示意圖

圖 25 比較蒸發速率與蒸發深度關係於不同容器尺寸、溫度與濕度

29
Tahseen Saadoon et al. (2017)使用冷拌乳化瀝青混凝土與級配粒料進行
實驗,研究指出蒸發可分為第一階段 (First stage)、過渡階段 (Transition
stage)與第二階段(Second stage),如圖 26 所示,第一階段蒸發速率最快且
溫度為主要因子,過渡階段為當蒸發速率急遽下降之時期,而第二階段蒸
發速率隨時間逐漸下降,且其斜率趨緩。

圖 26 蒸發速率與時間關係圖
Tahseen Saadoon et al. (2017) 使用冷拌乳化瀝青混凝土與級配粒料進行
水分蒸發探討,研究指出,在相同級配與乳化瀝青含量下,添加水泥與否
對於水分蒸發量無顯著影響;在相同級配下,添加乳化瀝青會延緩水分蒸
發。
Sadaf Khosravifar et al. (2012)以冷拌發泡瀝青混凝土分別於不同拌和
用水量及不同壓實含水量進行探討,研究指出拌和用水量對間接張力強度
沒有顯著影響,且根據該研究結果顯示,較低的壓實時含水量,其浸水殘
餘強度(TSR)較低。

30
2-4  文獻回顧小結

目前國內已有「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本研究將以此規
範、AASHTO PP 86 與 AASHTO MP 31 進行配合設計及品質檢驗,參考國
內已鋪設之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比,以貼近工程實務,並藉由本研
究蒐集之相關文獻進行統整出以下幾項重點作為後續本研究參考主軸。
1. 添加水泥可提升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強度與抗水分侵害能力,然而有可
能混合料於堆置後降低其工作性。
2. 混合料未於拌和完後立即壓實,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會降低其強度。
3. 混合料拌和完後,壓實前若有水分散失有可能降低抗水分侵害能力。
4. 依據以溫度為基礎之水分蒸發估算公式,蒸發散量與溫度呈正相關與濕
度呈負相關,故高溫與低濕度會導致水分蒸發較快。
5.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
3-1  研究流程與試驗配置

本研究以去化臺灣地區刨除料為目的,故使用之粒料為 100%瀝青刨
除料,且利用乳化瀝青穩定處理技術應用於道路底層,依據「冷拌再生瀝
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與國外 AASHTO PP 86 規範及參考國內以鋪設之冷
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比進行配合設計,再依據臺灣地區氣候環境條件
進行混合料儲存模擬,並以實驗室成效試驗進行分析,綜合探討混合料儲
存條件及時間,最後對於混合料廠拌完至現場施工之時間及現地材料取樣
保存方式進行建議。
本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研究內容,首先參考中華民國
國家標準(CNS)進行本研究試驗材料基本試驗,如圖 27 所示,其中包含道
路刨除料基本物理性質試驗、乳化瀝青基本性質試驗,以供後續冷拌再生
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使用。

圖 27 第一階段研究內容

32
第二階段研究內容,如圖 28 所示,本研究依據「冷拌再生瀝青混凝
土」暫行版規範與國外 AASHTO PP 86 規範進行馬歇爾法配合設計,並參
考國內已鋪設三條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雖然 AASHTO PP 86 建議拌
和用水添加量為 1.5% ~ 2.5%,然而 Juntao Lin et al. (2015)研究指出,乳化
瀝青混凝土固化後之破壞通常來自水膜蒸發後空隙,且國內目前最高添加
量為 1%,本研究為貼近實際情況,故採用添加 1%拌和用水進行配合設計。

圖 28 第二階段研究內容

33
第三階段研究內容,如圖 29 所示,本研究將蒐集臺灣地區氣候環境
資料,選用臺灣地區最高連續七天平均溫度以及同時段之相對濕度,並以
實驗室之最適配比進行儲存情形模擬,同時量測混合料重量變化以推估水
分損失量,分別以是否添加水泥及以不同儲存時間探討添加水泥及水分散
失對於實驗室成效試驗之影響,評估臺灣地區環境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
土可儲存之時間及方式。

圖 29 第三階段研究內容

34
第四階段研究內容,如圖 30 所示,藉由實驗室之成效試驗及 SGC 壓
實結果,綜合探討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臺灣地區儲存存放之可行性
以及建議臺灣地區儲存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儲存方式與儲存時間。

圖 30 第四階段研究內容

35
3-2  材料基本性質試驗

本研究參考「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及 AASHTO PP 86 進
行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首先將道路刨除料進行洗油、分離
程序,使粒料與瀝青膠泥分離。參考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進行粒料
相關基本物理試驗。

3-2-1 粒料基本性質試驗

1. 粒料密度、相對密度(比重)及吸水率試驗
(1) 試驗目的:此試驗係測定粗、細粒料面乾內飽(SSD)和或乾燥
(OD)狀態下之相對密度(比重),以供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及拌
和用量參考。
(2) 試驗儀器:粒料分樣器、烘箱、恆溫水槽、金屬網籃製吊桶、
磅秤、李氏比重瓶,如圖 31、32。
(3) 試驗方法:CNS 487 細粒料密度、相對密度(比重)及吸水率試
驗法、CNS488 粗粒料密度、相對密度(比重)及吸水率試驗法。

圖 31 粗粒料比重及吸水率試驗 圖 32 細粒料比重及吸水率試驗

36
2. 篩分析試驗
(1) 試驗目的:透過此試驗可得粗細粒料之粒徑分佈曲線,以判斷
粒料級配優劣性質及粒料分佈情形,以供後續冷拌再生乳化瀝
青混凝土配合設計之混合料級配曲線參考。
(2) 試驗儀器:試驗篩網、機械式搖篩機、恆溫烘箱及磅秤,如圖
33 所示。
(3) 試驗方法:CNS 486 粗細粒料篩析法。

圖 33 篩分析試驗儀器

3-2-2 乳化瀝青基本性質試驗

本研究採用之乳化瀝青等級為「陽離子慢凝型乳化瀝青(CSS-1)」,為
使用於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故須依 CNS 1304 乳化瀝青規
範進行基本性質試驗,確保本研究使用之乳化瀝青符合規範。
1. 賽氏黏度試驗
(1) 試驗目的:藉由賽氏黏度儀測定乳化瀝青在相應之溫度下的流
動特性。在試驗溫度下,以容量 60 ml 之樣品經標準孔徑流出,
其所需之時間(秒)乘以黏度計校正係數,即為該樣品於檢驗溫
度時之賽氏黏度。

37
(2) 試驗儀器:賽氏黏度儀、賽氏黏度溫度計、恆溫水槽、吸液管
溫度計支架、碼錶、受油瓶、過濾漏斗,如圖 34。
(3) 試驗方法:CNS 3483 石油產品賽氏黏度檢驗法。

圖 34 賽氏黏度試驗儀
2. 乳化瀝青蒸發殘渣量測定試驗
(1) 試驗目的:為測定乳化瀝青經蒸發試驗後,其瀝青膠泥殘餘量
是否符合 CNS 1304 乳化瀝青規範之標準。
(2) 試驗儀器:玻璃製燒杯、標準規格之玻璃棒、磅秤、烘箱。
(3) 試驗方法:CNS 10456 乳化瀝青蒸發殘渣量測定法。
3. 針入度試驗
(1) 試驗目的:以標準規格之貫入針於已知荷重、時間及規定溫度
下,垂直貫入瀝青樣品內,貫入深度以 1/10 毫米(0.1 mm)為一
單位。
(2) 試驗儀器:針入度試驗儀、標準貫入針、鋁製圓盒、恆溫水槽
計時器,如圖 35。
(3) 試驗方法:CNS 10090 瀝青物針入度試驗法。

38
圖 35 針入度試驗儀
4. 乳化瀝青儲存穩定性試驗
(1) 試驗目的:為測定乳化瀝青樣品在模擬儲存條件下靜置 24 小
時後,該試驗樣品之保持均勻分散能力是否符合 CNS 1304 乳
化瀝青規範之標準。
(2) 試驗儀器:玻璃製量筒、玻璃製吸量管、磅秤。
(3) 試驗方法:CNS 10371 乳化瀝青儲存穩定性試驗法。
5. 三氯乙烯溶解度試驗
(1) 試驗目的:測定瀝青於三氯乙烯中的溶解度,其可溶部分代表
活性膠結成分。
(2) 試驗儀器:瀝青/柏油專用過濾坩堝或古氏坩堝、超細玻璃纖維
濾紙、濾瓶、過濾管、橡膠軟管或接頭、錐形瓶、抽氣設備。
(3) 試驗方法:CNS 10092 瀝青/柏油之三氯乙烯溶解度試驗法。
6. 乳化瀝青水泥混合試驗
(1) 試驗目的:為測定乳化瀝青與水泥混合後,該試驗樣品之穩定
性是否符合 CNS 1304 乳化瀝青規範之標準。
(2) 試驗儀器:試驗篩、鐵盤、量筒、攪拌棒、磅秤。
(3) 試驗方法:CNS 10366 乳化瀝青水泥混合試驗法。

39
3-3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及相關試驗

3-3-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流程

本研究以探討臺灣地區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儲存條件及時間為目
的,故參考國內「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及已鋪設三條冷拌再
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應用於道路底層之配比,以貼近實際工程情形,2020 年
已鋪設三條道路之配比數據如表 6 所示,三路段之刨除料添加比例皆為
100%、標稱最大粒徑有兩路段為 1/2 in、拌和水量有兩路段為 1.0%,水泥
量有兩路段使用 0.5%,且水泥含量若使用 0.8%,則需添加約 4%的乳化瀝
青含量方能符合規範要求,故選擇使用 100%道路刨除料、添加 1%水及
0.5%水泥進行配合設計。

表 6 國內冷拌再生乳化瀝青底層案例
試驗項目 路段一(桃園) 路段二(臺中) 路段三(雲林)
刨除料比例 100% 100% 100%
標稱最大粒徑 3/4 in (19.0 mm) 1/2 in (12.5 mm) 1/2 in (12.5 mm)
乳化瀝青含量 4.0% 2.5% 2.5%
拌和水量 1.0% 0.0% 1.0%
水泥量 0.8% 0.5% 0.5%
道路長度 約 650 m 約 314 m 約 1200 m
水泥量施作面
約 0.8%6,500 m2 約 0.5%2,100 m2 約 0.5%19,200 m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瀝青刨
除料處理及陽離子慢凝乳化瀝青(CSS-1)基本性質測試,確保材料品質符合
規範要求,避免對於設計出的配比有不良影響,以及提供相關數據作為後
續配合設計的依據。第二階段依據國內「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
範之 D-5 標稱最大粒徑 1/2 in 級配規範進行,並以不同比例之乳化瀝青含
量製作 4 in 馬歇爾試體,試體製作完成後依照規範進行養治程序,再分乾、
溼養護分組進行馬歇爾穩定值與滯留強度試驗,以此作為最適含油量選擇
依據。
40
圖 36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流程

41
3-3-2 試體製作與準備

本研究試體製作使用馬歇爾夯打兩面各 75 下製作試體,製成高度為
63.5 mm ± 3 mm 之 4 吋馬歇爾試體,於配合設計階段,每個含油量須至少
6 個試體,3 個進行乾養護 3 個進行濕養護以供後續試驗。目前我國實驗室
配合設計報告均以馬歇爾夯打試體製作求得最適乳化瀝青含量,以供現場
鋪築使用,故本研究也採用此方法求得最適乳化瀝青含量。

3-3-3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試驗項目

本研究試驗材料皆符合規範要求後,即可依「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
暫行版規範與 AASHTO PP 86,進行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
首先以不同乳化瀝青含量製作馬歇爾試體,因本研究主要以常溫進行拌和
作業,故製作過程中粒料、乳化瀝青及夯打機具皆無須加熱,試體製作完
成後立即將試體頂出,進入養治程序。養治程序首先將試體放置於 60℃ ±
1℃之烘箱中養治至恆重,且試體四周皆可通風,恆重定義為 2 小時內重
量變化不大於 0.05%,養治時間至少 16 小時但不超過 48 小時,經 60℃ ±
1℃烘箱養治後,再放置於 25℃ ± 2℃之烘箱中冷卻,冷卻時間至少 12 小
時,完成養治程序後,將試體分為乾、濕養護分組,養護完成後進行馬歇
爾穩定值試驗、滯留強度試驗評估後選擇最適配比。

42
1. 馬歇爾穩定值試驗
(1) 試驗目的:馬歇爾穩定值試驗主要測試瀝青混凝土之抗張能力
而抗張能力即道路抵抗破裂之能力。
(2) 試驗儀器:馬歇爾穩定值試驗儀、試體夾具、恆溫水槽或烘箱
馬歇爾穩定值試驗如圖 37 所示。
(3) 試 驗 方 法 : 本 研 究 參 考 AASHTO T 245 (Resistance to Plastic
Flow of Asphalt Mixtures Using Marshall Apparatus) 進行試驗,
因試體為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故須依 AASHTO PP 86 規
範針對試驗內容進行微調。試驗前須經過溫度調節,將試體放
置 40℃ ± 1℃之恆溫水槽或烘箱(擇一即可),溫度調節時間至
少 2 小時。

圖 37 馬歇爾穩定值試驗

43
2. 滯留強度試驗
(1) 試驗目的:滯留強度試驗主要評估瀝青混凝土在有水分侵入狀
態下造成強度及結構之影響。
(2) 試驗儀器:馬歇爾穩定值試驗機、試體夾具。
(3) 試 驗 方 法 : 本 研 究 參 考 AASHTO T 245 (Resistance to Plastic
Flow of Asphalt Mixtures Using Marshall Apparatus) 進行試驗,
因試體為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故須依 AASHTO PP 86 規
範針對試驗內容進行微調。依 AASHTO PP 86 規範施作時,將
試體分成兩組並使其平均空隙率大約相等,且以不同養治方式
之試體進行對照,分別為乾養護組及濕養護組;乾養護組試體
試驗前須經過溫度調節,將試體放置 40℃ ± 1℃之恆溫水槽或
烘箱(擇一即可),溫度調節時間至少 2 小時;濕養護組試體試
驗前須讓水分佔試體空隙容積 55%至 75%之部分飽和狀態,使
試體呈部分飽和狀態後,將試體放置 25℃ ± 1℃之恆溫水槽,
溫度調節 23 小時後再浸入 40℃ ± 1℃之恆溫水槽 1 小時。將上
述兩組試驗值進行比值計算後,可得該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
土滯留強度值。

44
3-4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混合料儲存環境模擬

本研究為模擬臺灣地區儲存情形,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空氣品質
監測網所開放之歷年監測數據,整理臺灣地區曾遇到連續高溫的氣候環境
並以此進行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儲存模擬。

3-4-1 氣候環境資料蒐集

根據文獻回顧基於以溫度為基礎之水分蒸散公式,當溫度愈高、濕度
愈低,水分份的蒸發速率愈快,為模擬臺灣地區可能遇到的最嚴苛情形,
因此選擇高溫的環境。本研究於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之空氣品質監測網下載
歷年監測數據,包含 2011 年至 2019 年之北部測站(約 26 個),及 2018 年至
2019 年之全部測站(約 50 個),本研究以 Python 進行資料處理,整理出曾
出現過最高的連續 168 小時(7 天)7 天平均溫度及該時段之相對濕度,表 7
為前五名的平均溫度與相對濕度,並選擇溫度 34℃與相對濕度 60%作為混
合料儲存環境之條件。

表 7 國內近年前五名最高連續 168 小時 7 天平均溫度與該時段相對濕度


測站 起始時間 結束時間 溫度(℃) 相對濕度(%)
萬華 2017/08/12 08:00 2017/08/13 08:00 33.83 60
三重 2017/08/12 07:00 2017/08/13 07:00 33.79 54
菜寮 2017/08/12 12:00 2017/08/13 12:00 33.65 58
中山 2017/08/12 12:00 2017/08/13 12:00 33.04 64
永和 2017/08/13 09:00 2017/08/14 09:00 33.02 6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5
3-4-2 混合料製成與儲存

本研究根據配合設計結果,以最適配比及最適配比不添加水泥進行研
究,使用實驗室拌和機進行拌和,拌和機如圖 38 所示。拌和分為三階段
進行,第一階段為水泥與刨除料乾拌 20 秒,第二階段加入拌和水再拌和
20 秒,第三階段加入乳化瀝青拌和 50 秒,一次拌和混合料約 14.5 kg,並
儲存於直徑 30 cm 高度 32 cm 之鐵桶中,以確保混合料所受重力壓實及水
分蒸發面積相同,放置於恆溫恆濕櫃中,以模擬臺灣高溫氣候環境,並以
開放式與密封式進行探討水分蒸發所造成實驗室成效的影響,儲存時間分
別為無儲存(以下皆稱 0 天)、12 小時(以下皆稱 0.5 天),該恆溫恆濕櫃控制
精度為溫度±1.0℃相對濕度±5.0%。

圖 38 拌和機示意圖 圖 39 恆溫恆濕櫃

46
3-4-3 試體製作與試驗

成效試驗之試體製做與試驗方式如 3-3-2 與 3-3-3 所述進行,探討工作


性之試體以 SGC 旋轉壓實機壓實 6 吋試體,SGC 旋轉壓實機如圖 40 所示。
儘管規範對於 SGC 試體有高度的規定,然而本研究並無對 SGC 試體進行
成效試驗,為探討壓實時的工作性,本研究固定初始混合料重約 3650 g,
使混合料於初始狀態儘量相同。本研究以儲存時間為 0 天之 4 吋馬歇爾試
體之壓實度作為目標壓實度,比較不同儲存時間混合料壓實至目標壓實度
之圈數,以探討其工作性。

圖 40 SGC 旋轉壓實機

47
3-5  統計方法

3-5-1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為檢定多組樣本之平均數是否相等,檢定兩個自變
數與兩個自變數之交互作用是否會顯著影響依變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須
有以下假設才可進行後續分析:
1. 每一母體皆為常態分佈。
2. 變異數同質性,表示各組樣本取自變異數相等的母體
3. 樣本取得為隨機抽樣,且彼此獨立。

3-5-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主要為檢定三組或三組以上平均數差異之顯著性,
是一種利用變異數比較數據之平均數是否相等之分析。進行變異數分析時
要先有以下假設才可進行後續之分析:
1. 每一母體皆為常態分佈。
2. 變異數同質性,表示各組樣本取自變異數相等的母體
3. 樣本取得為隨機抽樣,且彼此獨立。
本研究使用 Levene 統計量進行變異數同質性檢定,若符合變異數同值
之假設,設立兩個假設,分別為虛無假設(H0:各組平均數相等)以及對立
假設(H1:各組平均數不全相等),如果於顯著水準 α 為 0.05 情況下,顯著
性 p 值小於 0.05,拒絕虛無假設,表示各組間有顯著差異,事後檢定以
LSD 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若變異不同質,則以 Welch 統計量判斷各組間
平均值是否有顯著差異,事後檢定以 Games-Howell 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

48
第四章、 實驗室試驗結果分析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配合
設計
4-1  材料基本性質試驗結果

本研究以道路刨除料、波特蘭 I 型水泥及乳化瀝青作為冷拌再生乳化
瀝青穩定處理配比設計之材料,並參考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 針對道路刨
除料、一般填縫料及乳化瀝青進行材料基本性質檢驗,以確保材料品質符
合規範。本研究所使用粒料為道路工程所產生之道路刨除料,係經瀝青拌
和廠打碎後並依公共工程委員會施工綱要規範第 02966 章「再生瀝青混凝
土鋪面」之再生瀝青混凝土依照 19.0 mm~12.5 mm(3/4 in~ 1/2 in)及 4.75
mm(No. 4)以下等級配分堆儲放。將粗、細刨除料洗油後進行材料基本性
質試驗。乳化瀝青方面,本研究採用陽離子慢凝型乳化瀝青(CSS-1)進行基
本性質試驗。

4-1-1 粒料基本性質試驗結果

1. 粒料比重及吸水率試驗
本研究之 道路刨除 料依 19.0 mm ~12.5 mm(3/4 in~ 1/2 in)及 4.75
mm(No.4)以下級配可分為粗刨除料及細刨除料,並分別以 CNS 488 及
CNS 487 進行試驗,試驗結果如表 8 所示,道路刨除料比重與天然粒
料比重 2.5~2.7 相較下相差甚微,且吸水率皆低於 2.0%。

表 8 道路刨除料基本性質試驗結果
項目 比重 吸水率 試驗規範
粗刨除料 2.56 1.5% CNS 488
細刨除料 2.55 1.9% CNS 487

49
2. 篩分析試驗
本研究依篩分析試驗結果由表 9 可知,粗刨除料之標稱最大粒徑
為 12.5 mm(1/2 in);細刨除料之標稱最大粒徑為 9.5 mm(3/8 in )。

表 9 篩分析試驗結果
過篩百分率 (%)
試驗篩號
粗刨除料 細刨除料
25 mm (1 in) — —
19 mm (3/4 in) 100 —
12.5 mm (1/2 in) 94 100
9.5 mm (3/8 in) 83 97
4.75 mm (No. 4) 38 78
2.36 mm (No. 8) 25 58
1.18 mm (No. 16) 21 45
0.60 mm (No. 30) 18 35
0.30 mm (No. 50) 14 27
0.15 mm (No. 100) 10 19
0.075 mm (No. 200) 7.0 12.8

50
4-1-2 乳化瀝青基本性質試驗結果

本研究所使用之乳化瀝青等級為陽離子慢凝型乳化瀝青(CSS-1),並以
CNS 1304 乳化瀝青規範進行試驗,確保本研究所使用之乳化瀝青品質符合
規範標準。試驗結果由表 10 可知,乳化瀝青試驗項目皆符合規範要求。

表 10 乳化瀝青基本性質試驗結果
試驗項目 試驗結果 規範要求 試驗規範
賽氏黏度試驗 (25℃,
21 20~100 CNS 3483
SFS)
儲存穩定性試驗 (%) 1 ≦1 CNS 10365
水泥混合試驗 (%) 0.2 ≦2.0 CNS 10366
針入度試驗 (mm) 105 100~250 CNS 10090
延展性試驗 (cm) 94 ≧40 CNS 10091
三氯乙烯溶解度 (%) 99.4 ≧97.5 CNS 10092
蒸餾殘渣試驗 (%) 63 ≧57 CNS 10454

4-1-3 材料基本性質小結

本研究刨除料分兩類,符合國內「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
中 2.1.2 再生瀝青混凝土粒料(RAP)分堆儲放之要求,其試驗結果供後續本
研究配合設計使用;乳化瀝青依「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選擇
陽離子慢凝型乳化瀝青(CSS-1),並依 CNS 1304 規定進行各項試驗,其試
驗結果皆符合規範要求,確保本研究使用之材料符合國內規範。

51
4-2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配合設計結果

本研究參考國內「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及國外 AASHTO
PP 86 進行配合設計,配合設計試體以 4 吋馬歇爾試體(高度 63.5 mm ± 3
mm)進行馬歇爾穩定值試驗以求得最適含油量。為使後續研究更符合國內
施工現況,本研究參考國內已鋪設之三條乳化瀝青混凝土底層,採用 0.5%
水 泥 含 量 以 及 1% 拌 和 用 水 量 , 並 以 不 同 比 例 之 乳 化 瀝 青 含 量
(2%、3%、4%、5%)進行配合設計,並以國內「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
行版規範及 AASHTO MP 31 等規範選取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最適配
比。

4-2-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粒料級配設計結果

本研究係參考國內「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冷拌瀝青混
凝土標稱最大粒徑 1/2 in 粒料級配範圍進行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粒料
級配設計。以本研究之道路刨除料(粗刨除料、細刨除料)篩分析試驗結果
進行設計,設計結果如表 11 所示,其混合料級配組成以粗刨除料 56%及細
刨除料 44%進行摻配,並以道路刨除料之重量比換算方式,額外添加不同
比例之乳化瀝青含量、0.5%水泥含量及 1.0%拌和用水量進行探討,調配後
之粒料級配曲線圖如圖 41 所示。

52
表 1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配合設計級配過篩百分率
過篩百分率 (%)
試驗篩號
上限 下限 本研究設計值
25 mm(1 in) 100 100 100
19 mm (3/4 in) 100 100 100
12.5 mm(1/2 in) 90 100 97
9.5 mm(3/8 in) — — 90
4.75 mm(No. 4) 44 74 56
2.36 mm(No. 8) 28 58 41
1.18 mm(No. 16) — — 32
0.60 mm(No. 30) — — 26
0.30 mm(No. 50) 5 21 20
0.15 mm(No. 100) — — 15
0.075 mm(No. 200) 2 10 10.0

圖 4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粒料級配曲線圖

53
4-2-2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馬歇爾配合設計結果

本研究參考 AASHTO PP 86 之配合設計程序進行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


凝土馬歇爾配合設計,夯實 4 吋試體兩面各 75 下,藉由馬歇爾配合設計法
可測得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濕養護馬歇爾穩
定值及滯留強度指數,最後以國內「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及
AASHTO MP 31 之規範值評估最適配比。
1. 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
不同比例之乳化瀝青含量及水泥含量之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
結果由圖 42 可知,試驗結果皆符合「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
範及 AASHTO MP 31 之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567(kgf)規範要求。

規範值

圖 42 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54
2. 濕養護穩定值
不同比例乳化瀝青含量之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如圖 43 所
示,含 3%乳化瀝青含量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最高。

1000
900
800
700
600
穩定值 (kgf)

500
400
300
200
100
0
2.0 3.0 4.0 5.0
乳化瀝青含量 (%)

圖 43 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3. 滯留強度指數
滯留強度試驗結果由圖 44 可知,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添加乳
化瀝青含量 3%、4%及 5%之滯留強度≧70%符合規範要求,而添加乳
化瀝青含量 2%則不符合規範要求,表示在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中
提高添加乳化瀝青含量可有效提升抗水分侵害能力。

55
100
90
80
(%) 70
60
50
滯留強度

40
30
20
10
0
2.0 3.0 4.0 5.0
乳化瀝青含量 (%)

圖 44 滯留強度試驗結果

56
4-2-3 選擇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最適配比

由於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為瀝青系穩定處理方式,因此添加之乳
化瀝青含量及水泥含量須符合 AASHTO MP 31 及「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
暫行版規範之殘餘瀝青與水泥含量比須≧3:1 規範要求。因本研究所使用
之乳化瀝青蒸餾殘渣為 63%,故乳化瀝青添加量須乘以乳化瀝青蒸餾殘渣
(%),即可得各乳化瀝青含量之殘餘瀝青量。本研究 水泥含量添加 0.5%之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僅乳化瀝青含量 2%不符合規範要求,其餘皆符
合規範要求。
因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最適配比須符合 AASHTO MP 31 之乾養
護馬歇爾穩定值≧567 (kgf)及滯留強度指數≧70%要求,配合設計之試驗
數據結果及規範要求進行統整以利選擇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最適配
比,如圖 45 所示,乳化瀝青含量約 2.7%以上皆符合規範要求,本研究為
未貼和現場施工情形,故考量施工成本,選擇較低成本的 3%作為乳化瀝
青含量。本研究以乳化瀝青含量 3%、水泥含量 0.5%及 1.0%拌和用水量作
為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配比。

滯留強度

穩定值
合格

殘餘瀝青與水
泥含量比

2.0 2.5 3.0 3.5 4.0 4.5 5.0

含油量 %

圖 45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合適配比範圍

57
第五章、實驗室試驗結果分析
54-13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水分蒸發結果

本研究探討水泥或瀝青含量是否影響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的水分
蒸發,於拌和完放置於恆溫恆濕櫃前量測一次重量,儲存後取出混和料再
量測一次重量,過程在混和料移出恆溫恆濕櫃 30 秒內完成,其重量差為
散失水分重,將水分重除以混合料重可得水分散失率(%)。比較水泥是否
影響水分散失僅有進行成效試驗前混合料量測數據,包含儲存 0 天、0.5 天、
1 天、3 天及 7 天,且該數據為不同批次拌和之混合料;而比較乳化瀝青混
凝土之水分散失則是同一批混合料於不同時間進行量測重量,量測約 7 天
20 筆以上的數據進行比較。

54-13-1 添加 0.5%水泥對於混合料水分蒸發之影響

本研究比較最適配比(3A0.5C)以及最適配比但不添加水泥(3A0.0C)之
開放式儲存水分損失情形,這兩者的水分含量皆為約 2.2%(對混合料),水
分隨時間損失結果如圖 46 所示,由結果可知,1 天內的蒸發量較多,儲存
1 天即蒸發了接近 0.3%,而儲存 7 天總共蒸發約 0.7%,顯示蒸發速率隨時
間的增加有呈現下降的趨勢。

58
0.8%

0.6%
水分損失

0.4%
3A0.0C
Polynomial
(3A0.0C)
0.2%

0.0%
0 1 2 3 4 5 6 7 8

混合料堆置時間 ( 天 )

圖 46 不同水泥含量混合料累計水分損失結果

59
本研究將試驗結果進行變異數分析檢定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並以
SPSS 進行成對樣本 T 檢定,其分析結果如表 12 所示,其變異之顯著性為
0.290 > 0.05,即添加水泥與否對於水分蒸發量沒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與
Tahseen Saadoon et al. (2017)研究結果相符。
H0:添加水泥對水分蒸發無影響
H1:添加水泥對水分蒸發有影響

表 12 3A0.5C 密封混合料之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平均數的
平均數 標準差 t 自由度 顯著性
標準誤
-0.01265 0.01974 0.00987 -1.282 3 0.290

60
54-13-2 添加 3%與 5%乳化瀝青含量對混合料水分蒸發影響

本研究比較最適配比(3A0.5C)與 5%乳化瀝青含量 0.5%水泥含量配比


(5A0.5C)之開放式儲存水分損失情形,3A0.5C 的水分含量約為 2.2%(對混
合料),5A0.5C 的水分含量約為 3.0%,水分隨時間損失結果如圖 47 所示,
由結果可知,在約 24 小時內兩者的蒸發量差異不大,24 小時後累計蒸發
量有明顯差異。

1.0%
0.9%
0.8%
0.7%
0.6%
累計水分損失

0.5%
3A0.5C
0.4%
5A0.5C
0.3%
0.2%
0.1%
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時間 ( 小時 )

圖 47 不同乳化瀝青含量之混合料累計水分損失結果

61
每小時水分蒸發量如圖 48 所示,可以看出 3A0.5C 於初期蒸發速率急
遽下降,根據 Tahseen Saadoon et al. (2017)所述,推估一開始進入蒸發的過
渡階段,而 5A0.5C 則較 3A0.5C 晚進入此階段,顯示較高的乳化瀝青含量
(含水量亦較高)會維持較久的高蒸發速率階段。兩種混合料在蒸發速率急
遽下降後,呈現蒸發速率變化趨緩,逐漸下降,此為蒸發的第二階段,根
據試驗結果顯示,在相同粒料級配與水泥含量下,儘管殘餘瀝青含量與水
分含量有所差異,其蒸發第二階段的水分蒸發速率差異不大。

2.5

2.0
蒸發速率 (kg/h)

1.5

3A0.5C
1.0
5A0.5C

0.5

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時間 ( 小時 )

圖 48 不同乳化瀝青含量之混合料蒸發速率與時間關係圖

根據 Peter Lehmann et al. (2008)研究指出,在相同材料下,進入蒸發


第二階段時的蒸發深度大約相同。假設乳化瀝青含量不影響水分蒸發,則
3A0.5C 與 5A0.5C 於水分蒸發時可視為相同材料,且本研究儲存容器規格
相同,當蒸發進入第二階段時,即下層混合料水分已無法透過毛細壓力至
混合料表面蒸發,此深度相同,因此混合料含水量狀態應一致,然而
3A0.5C 進入蒸發第二階段時約為儲存 24 小時後,此時混合料含水量約為
1.9%,而 5A0.5C 進入蒸發第二階段時約為儲存 36 小時後,此時混合料含
水量約為 2.6%,與原本假設混合料含水量一致不同,故推論乳化瀝青含量
會影響水分蒸發,且較高乳化瀝青含量會延緩水分蒸發。

62
54-13-3 影響混合料水分蒸發因子小結

依本研究試驗結果,於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添加 0.5%水泥與否,
對於其水分蒸發量無明顯影響,而添加 5%乳化瀝青之混合料因含水量較
添加 3%乳化瀝青之混合料高,故維持蒸發第一階段(高蒸發速率)較久,也
因此於 7 天內蒸發量較多,本研究亦以 Peter Lehmann et al. (2008)研究成果
為基礎,相同材料進入第二階段時,其蒸發深度約略相同,以此進行計算
推論若混合料含水量相同,較高的乳化瀝青會延緩其水分蒸發速率,然而
此推論需進一步做實驗證實。

63
54-42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不同儲存方式與時間實驗室成效分析結

本研究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實驗室成效試驗以最適配比(3A0.5C)
以及最適配比但不添加水泥(3A0.0C)夯打製成馬歇爾試體進行試驗,其試
驗為馬歇爾穩定值試驗。混合料於拌和完後儲存於恆溫恆濕櫃中,分別以
密封式(水分無蒸發)及開放式(水分蒸發)作為混合料儲存儲存方式,因此共
有四個分組,分別為開放式含 0.5%水泥(3A0.5C 開放)、密封式含 0.5%水
泥 (3A0.5C 密 封 ) 、 開 放 式 不 含 水 泥 (3A0.0C 開 放 ) 及 密 封 式 不 含 水 泥
(3A0.0C 密封),每個分組混合料儲存不同時間(0、0.5、1、3 及 7 天)後以
馬歇爾夯打壓實試體,試體養護程序完成後進行馬歇爾穩定值試驗,以探
討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混合料於臺灣高溫環境下,改變儲存條件所造
成的強度影響。

45-24-1 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本試驗參考 AASHTO PP 86 施作乾養護穩定值試驗之方式進行,試體


完成養治程序後,以 40℃進行至少 2 h 溫度調節進行馬歇爾穩定值試驗,
並以 AASHTO MP 31 及 ARRA CR201 之馬歇爾穩定值≧567(kgf)規範要求,
檢視本研究之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1. 含水泥混合料密封與開放儲存於儲存不同時間之強度影響
本研究將含 0.5%水泥之最適配比(3A0.5C)分別以開放式與密封式
之儲存方式置於恆溫恆濕櫃中,並於不同時間壓實試體進行成效試驗,
圖 49 為添加 0.5%水泥之最適配比,比較開放式與密封式儲存,水分
蒸發對於儲存時間的影響,共計四個時間(0.5 天、1 天、3 天及 7 天),
因 0 天對照組並不屬於開放式或密封式,因此將另外進行比較。

64
1200
規範值    0 天強度 開放 密封
1000

800
穩定值 (kgf)

600

400

200

0
0.5 1 3 7
混合料儲存時間 ( 天 )
圖 49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本研究使用 ANOVA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別探討兩種儲存方式,
於不同儲存時間是否對乾養護穩定值造成影響,並加入 0 天進行比較。
首先探討密封式儲存於不同儲存時間的影響,設立兩個假設,分別為
虛無假設(𝐻0:穩定值無顯著差異)與對立假設(𝐻1:穩定值有顯著差異)。
密封式變異數分析結果由表 13 可知,其顯著性為 0.00,表示試驗數據
間有顯著差異,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密封狀態下仍然會受儲存
時間影響。本研究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14 所示,
0 天、0.5 天、1 天及 3 天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僅在儲存 7 天與其他天數
存在顯著差異,表示混合料於密封狀態下儲存 7 天強度即顯著下降。

65
表 13 密封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組間 8843.488 4 22210.872 11.747 0.000
組內 24579.672 13 1890.744 — —
總和 113423.160 17 — — —

表 14 密封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天 天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0.5 23.425 30.7469 0.460
1 17.342 33.2104 0.610
0
3 43.200 30.7469 0.183
7 205.675 33.2104 0.000
0 -23.425 30.7469 0.460
1 -6.083 33.2104 0.857
0.5
3 19.775 30.7469 0.531
7 182.250 33.2104 0.000
0 -17.342 33.2104 0.610
0.5 6.083 33.2104 0.857
1
3 25.858 33.2104 0.450
7 188.333 35.5035 0.000
0 -43.200 30.7469 0.183
0.5 -19.775 30.7469 0.531
3
1 -25.858 33.2104 0.450
7 162.475 33.2104 0.000
0 -205.675 33.2104 0.000

0.5 -182.250 33.2104 0.000


7
1 -188.333 35.5035 0.000
3 -162.475 33.2104 0.000

66
再來探討開放式儲存於不同儲存時間的影響,設立兩個假設,分
別為虛無假設(𝐻0:穩定值無顯著差異)與對立假設(𝐻1:穩定值有顯著
差異)。開放式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 15 所示,然而於 Levene 變異數同
質性檢定顯著性小於 0.05,表示其變異數不同質,改用 Welch 統計量
來檢定如表 16 所示,其顯著性為 0.000,表示試驗數據間有顯著差異,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開放狀態下仍然會受儲存時間影響。本研
究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17 所示,0.5 天、1 天、3
天及 7 天穩定值強度皆與 0 天穩定值強度存在顯著差異,代表若混合
料為開方式儲存允許水分蒸散的狀態,強度在 0.5 天後即顯著下降,且
除了 0.5 天與 1 天之間強度無顯著差異,其餘各組間皆呈現顯著差異,
代表隨著開放式的儲存時間推移,強度呈現下降的趨勢。
根據上述結果可知,添加水泥 0.5%之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合料,
相對於開放式儲存,密封良好的儲存方式可避免乾養護穩定值下降,
以本研究實驗為例,在密封良好 3 天內壓實試體進行乾養護穩定值試
驗與拌和完馬上壓實試體無顯著差異;而本研究開放式儲存儘管強度
隨時間明顯下降,但儲存 3 天仍然符合規範對乾養護穩定值之要求,
惟儲存七天後,強度不符規範要求。

表 15 開放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619649.75
組間 4 154912.439 182.512 0.000
6
組內 19521.964 23 848.781 — —
639171.72 — — —
總和 27
0
表 16 開放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 Welch 統計量檢定
統計量 分子自由度 分母自由度 顯著性
229.112 4 8.103 0.000

67
表 17 開放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天 天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0.5 141.92500 31.58480 0.031
1 130.17500 21.02666 0.006
0
3 291.96389 18.71969 0.000
7 439.43214 17.72964 0.000
0 -141.92500 31.58480 0.031
1 -11.75000 29.41619 0.993
0.5
3 150.03889 27.81400 0.034
7 297.50714 27.15754 0.005
0 -130.17500 21.02666 0.006
0.5 11.75000 29.41619 0.993
1
3 161.78889 14.76955 0.000
7 309.25714 13.49269 0.000
0 -291.96389 18.71969 0.000
0.5 -150.03889 27.81400 0.034
3
1 -161.78889 14.76955 0.000
7 147.46825 9.50574 0.000
0 -439.43214 17.72964 0.000

0.5 -297.50714 27.15754 0.005


7
1 -309.25714 13.49269 0.000
3 -147.46825 9.50574 0.000

68
2. 含水泥與不含水泥混合料於密封式儲存儲存不同時間之強度影響
本研究探討添加水泥是否會影響不同儲存時間之穩定值,因此除了最
適配比外,亦拌和不含水泥之混合料,該配比除了水泥含量外,其餘材料
比例皆與最適配比相同。圖 50 為混合料以密封式儲存,比較添加水泥
0.5%與無添加水泥對於儲存時間的影響,共計四個時間(0.5 天、1 天、3 天
及 7 天)。

1200
規範值 0% 水泥 0.5% 水泥
1000

800
穩定值 (kgf)

600

400

200

0
0 0.5 1 3 7
混合料堆置時間 ( 天 )
圖 50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69
本研究將試驗結果進行變異數分析檢定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探
討不同因子對穩定值之影響,第一項為添加水泥與否對穩定值是否有
顯著影響,第二項為儲存天數對於穩定值是否有顯著影響,第三項為
添加水泥與否與儲存天數交互作用下對於穩定值是否有顯著影響,並
以 SPSS 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其描述性統計量表分析結果如表 18
所示。:
H0:添加水泥與否對穩定值無影響
H1:添加水泥與否對穩定值有影響

H0:儲存天數對穩定值無影響
H1:儲存天數對穩定值有影響

H0:添加水泥與否與儲存天數相互作用對穩定值無影響
H1:添加水泥與否與儲存天數相互作用對穩定值有影響

70
表 18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穩定值描述性統計量表

天數 水泥含量 平均數 標準離差 個數


0.5%水泥 943.6750 33.89419 4
0 0.0%水泥 933.2000 15.81044 3
總數 939.1857 26.25036 7
0.5%水泥 920.2500 30.26962 4
0.5 0.0%水泥 882.4800 57.78414 5
總數 899.2667 49.08531 9
0.5%水泥 926.3333 16.62328 3
1 0.0%水泥 849.7600 57.65352 5
總數 878.4750 59.57276 8
0.5%水泥 900.4750 74.11659 4
0.0%水泥 692.6500 67.39700 6
3
775.7800 125.9852 10
總數
4
0.5%水泥 738.0000 26.00000 3
7 0.0%水泥 635.2500 37.69505 4
總數 679.2857 62.86683 7
0.5%水泥 891.7000 81.68201 18

789.4652 122.2720 23
0.0%水泥
總和 1
834.3488 117.0333 41
總數
4

依據 SPSS 分析出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之結果如表 189 所示,其組


間變異之顯著性為小於 0.05,表示兩種儲存方式之間、四種儲存時間
之間或是儲存方式與儲存時間彼此具有顯著差異。

71
表 19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穩定值影響 MANOVA 表
來源 型 III 平方和 df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校正後的模式 469166.27a 9 52129.59 20.53 0.000
截距 27635578.92 1 27635578.92 10884.87 0.000
天數 296335.08 4 74083.77 29.18 0.000
水泥含量 73857.41 1 73857.41 29.09 0.000
天數*水泥含量 50765.13 4 12691.28 5.00 0.003
誤差 78705.88 31 2538.90
總數 29089525.53 41
校正後的總數 547872.14 40
a. R 平方= .856 (調過後的 R 平方= .815)

由表 19 可看出無論是天數、水泥含量或天數*水泥含量之變異皆
小於 0.05,拒絕儲存天數對乾養護穩定值無影響之假設、水泥含量對
乾養護穩定值無影響之假設以及儲存天數*水泥含量對乾養護穩定值無
影響之假設。本研究再進一步做深入比較,使用 ANOVA 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分別探討兩種水泥含量,於不同儲存時間是否對乾養護穩定
值造成影響。
因之前已分析過含 0.5%混合料密封儲存於不同儲存時間對乾養護
穩定值的影響,其分析結果如表 13 與表 14。探討不含水泥混合料密封
式儲存於不同儲存時間的影響,設立兩個假設,分別為虛無假設 (𝐻0:
穩定值無顯著差異)與對立假設(𝐻1:穩定值有顯著差異)。變異數分析
結果由表 20 可知,其顯著性為 0.00,表示試驗數據間有顯著差異。本
研究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21 所示,0 天、0.5 天及
1 天之間並無顯著差異,3 天與 7 天無顯著差異,這兩組間存在顯著差
異,表示不含水泥混合料於密封狀態下儲存 3 天強度即顯著下降。

72
表 20 密封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274783.56
組間 4 68695.892 22.845 0.000
7
組內 54126.205 18 3007.011 — —
328909.77 — — —
總和 22
2
表 21 密封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天 天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0.5 50.72000 40.04672 0.221
1 83.44000 40.04672 0.052
240.5500 38.77507 0.000
0 3
0
297.9500 41.88186 0.000
7
0
- 40.04672 0.221
0
50.72000
1 32.72000 34.68147 0.358
0.5 189.8300 33.20498 0.000
3
0
247.2300 36.78526 0.000
7
0
- 40.04672 0.052
0
83.44000
- 34.68147 0.358
0.5
32.72000
1
157.1100 33.20498 0.000
3
0
214.5100 36.78526 0.000
7
0
3 0 - 38.77507 0.000
73
240.55000
- 33.20498 0.000
0.5
189.83000
- 33.20498 0.000
1
157.11000
7 57.40000 35.39663 0.122
- 41.88186 0.000
0
297.95000

- 36.78526 0.000
0.5
247.23000
7
- 36.78526 0.000
1
214.51000
- 35.39663 0.122
3
57.40000

74
3. 含水泥與不含水泥混合料於開放式儲存儲存不同時間之強度影響
圖 51 為混合料以開放式儲存,比較添加水泥 0.5%與無添加水泥對於
儲存時間的影響,共計四個時間(0.5 天、1 天、3 天及 7 天)。

1200
0% 水泥 0.5% 水泥
1000

800
穩定值 (kgf)

600

400

200

0
0 0.5 1 3 7
混合料儲存時間 ( 天 )

圖 51 開放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乾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本研究再進一步做深入比較,使用 ANOVA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分別探討兩種水泥含量,於不同儲存時間是否對乾養護穩定值造成影
響。因已分析過含 0.5%混合料開放儲存於不同儲存時間對乾養護穩定
值的影響,其分析結果如表 16 與表 17。探討不含水泥混合料開放式儲
存於不同儲存時間的影響,設立兩個假設,分別為虛無假設(𝐻0:穩定
值無顯著差異)與對立假設(𝐻1:穩定值有顯著差異)。變異數分析結果
由表 22 可知,然而於 Levene 變異數同質性檢定顯著性小於 0.05,表
示其變異數不同質,改用 Welch 統計量來檢定如表 23 所示,其顯著性
為 0.000 , 表 示 試 驗 數 據 間 有 顯 著 差 異 。 本 研 究 進 一 步 以 Games-
Howell 檢定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其分析結果如表 24 所示,0 天與 0.5
天即有顯著差異,顯示開放儲存 0.5 天強度即下降,並且除了儲存 1 天
與儲存 0 天之間、儲存 1 天與儲存 0.5 天之間、儲存 1 天與儲存 3 天之

75
間無顯著差異,其餘各組間皆有顯著差異,顯示強度有下降的趨勢。

表 22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組間 306836.792 4 76709.198 58.595 0.000
組內 17018.853 13 1309.143 — —
總和 323855.645 17 — — —

表 23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 Welch 統計量檢定


統計量 分子自由度 分母自由度 顯著性
173.831 4 5.891 0.000

76
表 24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乾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天 天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0.5 98.30000 12.45200 0.003
104.7000 34.95101 0.183
1
0
0 261.5333 10.65056 0.000
3
3
396.5333 17.05191 0.000
7
3
- 12.45200 0.003
0
98.30000
1 6.40000 34.78475 1.000
0.5 163.2333 10.09159 0.000
3
3
298.2333 16.70848 0.001
7
3
- 34.95101 0.183
0
104.70000
0.5 -6.40000 34.78475 1.000
1 156.8333 34.18130 0.067
3
3
291.8333 36.68371 0.006
7
3
- 10.65056 0.000
0
261.53333
- 10.09159 0.000
0.5
3 163.23333
- 34.18130 0.067
1
156.83333
7 135.0000 15.41284 0.020
77
0
- 17.05191 0.000
0
396.53333

- 16.70848 0.001
0.5
298.23333
7
- 36.68371 0.006
1
291.83333
- 15.41284 0.020
3
135.00000

54-42-2 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本試驗參考 AASHTO PP 86 施作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之方式進行,


試體完成養治程序後,將試體至於水中抽氣,使試體呈部分飽和狀態,以
25℃進行 23 h 濕養護後,將試體置於 40℃恆溫水槽溫度調節 1 h 進行馬歇
爾穩定值試驗。
1. 含水泥混合料密封與開放儲存於儲存不同時間之強度影響
本研究將含 0.5%水泥之最適配比分別以開放式與密封式之儲存方
式置於恆溫恆濕櫃中,並於不同時間壓實試體進行濕養護馬歇爾穩定
值試驗,圖 52 為添加 0.5%水泥之最適配比,比較開放式與密封式儲
存,水分蒸發對於儲存時間的影響,共計四個時間(0.5 天、1 天、3 天
及 7 天),因 0 天對照組並不屬於開放式或密封式,因此將另外進行比
較。

78
1200
0 天強度 開放 密封
1000

800
穩定值 (kgf)

600

400

200

0
0.5 1 3 7
混合料儲存時間 ( 天 )
圖 52 3A0.5C 混合料不同儲存時間濕養護馬歇爾穩定值試驗結果

79
本研究使用 ANOVA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別探討兩種儲存方式,
於不同儲存時間是否對濕養護穩定值造成影響,並加入 0 天進行比較。
首先探討密封式儲存於不同儲存時間的影響,設立兩個假設,分別為
虛無假設(𝐻0:穩定值無顯著差異)與對立假設(𝐻1:穩定值有顯著差異)。
密封式變異數分析結果由表 25 可知,其顯著性為 0.027,表示試驗數
據間有顯著差異,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密封狀態下仍然會受儲
存時間影響。本研究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26 所示,
不同儲存天數之濕養護穩定值與 0 天比較,0.5 天、1 天與 3 天無顯著
差異,而 0 天強度與 7 天強度有顯著差異,表示混合料於密封狀態下
儲存 7 天強度即顯著下降,此趨勢與密封式儲存下不同儲存時間影響
濕養護穩定值相似。

表 25 密封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組間 66371.603 4 16592.901 3.883 0.027
組內 55555.800 13 4273.523 — —
121927.40 — — —
總和 17
3

80
表 26 密封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天 天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0.5 37.30000 53.37617 0.497
1 82.30000 49.92883 0.123
0
3 83.80000 49.92883 0.117
7 182.30000 49.92883 0.003
0 -37.30000 53.37617 0.497
1 45.00000 49.92883 0.384
0.5
3 46.50000 49.92883 0.369
7 145.00000 49.92883 0.012
0 -82.30000 49.92883 0.123
0.5 -45.00000 49.92883 0.384
1
3 1.50000 46.22512 0.975
7 100.00000 46.22512 0.050
0 -83.80000 49.92883 0.117
0.5 -46.50000 49.92883 0.369
3
1 -1.50000 46.22512 0.975
7 98.50000 46.22512 0.053
0 -182.30000 49.92883 0.003

0.5 -145.00000 49.92883 0.012


7
1 -100.00000 46.22512 0.050
3 -98.50000 46.22512 0.053

81
再來探討開放式儲存於不同儲存時間的影響,設立兩個假設,分
別為虛無假設(𝐻0:穩定值無顯著差異)與對立假設(𝐻1:穩定值有顯著
差異)。開放式變異數分析結果由表 27 可知,其顯著性為 0.000,表示
試驗數據間有顯著差異,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開放狀態下仍然
會受儲存時間影響。本研究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28 所示,0.5 天、1 天、3 天及 7 天穩定值強度皆與 0 天穩定值強度存
在顯著差異,代表若混合料為開方式儲存允許水分蒸散的狀態,強度
在 0.5 天後即顯著下降,且除了 0.5 天與 1 天之間強度無顯著差異,其
餘各組間皆呈現顯著差異,隨著開放式的儲存時間推移,強度逐漸下
降,趨勢與開放式儲存對濕養護穩定值之影響相似。根據上述結果可
知,添加水泥 0.5%之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合料,相對於開放式儲存,
密封良好的儲存方式可避免濕養護穩定值下降。

表 27 開放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264990.38
組間 4 66247.596 91.709 0.000
4
組內 14447.336 20 722.367 — —
279437.72 — — —
總和 24
0

82
表 28 開放儲存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天 天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0.5 208.47500 20.52756 0.000
1 229.20000 20.52756 0.000
0
3 267.58889 17.91792 0.000
7 367.20000 19.62810 0.000
0 -208.47500 20.52756 0.000
1 20.72500 19.00483 0.288
0.5
3 59.11389 16.15100 0.002
7 158.72500 18.02956 0.000
0 -229.20000 20.52756 0.000
0.5 -20.72500 19.00483 0.288
1
3 38.38889 16.15100 0.028
7 138.00000 18.02956 0.000
0 -267.58889 17.91792 0.000
0.5 -59.11389 16.15100 0.002
3
1 -38.38889 16.15100 0.028
7 99.61111 14.99121 0.000
0 -367.20000 19.62810 0.000

0.5 -158.72500 18.02956 0.000


7
1 -138.00000 18.02956 0.000
3 -99.61111 14.99121 0.000

83
2. 含水泥與不含水泥混合料於密封式儲存儲存不同時間之強度影響
本研究探討添加水泥是否會影響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因此
除了最適配比外,亦拌和不含水泥之混合料,該配比除了水泥含量外,其
餘材料比例皆與最適配比相同。圖 53 為混合料以密封式儲存,比較添加
水泥 0.5%與無添加水泥對於儲存時間的影響,共計四個時間(0.5 天、1 天、
3 天及 7 天)。

1200
0% 水泥 0.5% 水泥
1000

800
穩定值 (kgf)

600

400

200

0
0 0.5 1 3 7
混合料儲存時間 ( 天 )
圖 53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濕養護穩定值試驗結果
本研究將試驗結果進行變異數分析檢定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探
討不同因子對濕養護穩定值之影響,第一項為添加水泥與否對濕養護
穩定值是否有顯著影響,第二項為儲存天數對於濕養護穩定值是否有
顯著影響,第三項為添加水泥與否與儲存天數交互作用下對於濕養護
穩定值是否有顯著影響,以 SPSS 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並以 SPSS 進
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其描述性統計量表分析結果如表 29 所示。:
H0:儲存方式對濕養護穩定值無影響
H1:儲存方式對濕養護穩定值有影響

H0:儲存天數對濕養護穩定值無影響

84
H1:儲存天數對濕養護穩定值有影響

85
H0:儲存方式與儲存天數相互作用對濕養護穩定值無影響
H1:儲存方式與儲存天數相互作用對濕養護穩定值有影響

表 29 密封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濕養護穩定值描述性統計量表

天數 水泥含量 平均數 標準離差 個數


0.5%水泥 943.6750 33.89419 4
0 0.0%水泥 933.2000 15.81044 3
總數 939.1857 26.25036 7
0.5%水泥 920.2500 30.26962 4
0.5 0.0%水泥 882.4800 57.78414 5
總數 899.2667 49.08531 9
0.5%水泥 926.3333 16.62328 3
1 0.0%水泥 849.7600 57.65352 5
總數 878.4750 59.57276 8
0.5%水泥 900.4750 74.11659 4
0.0%水泥 692.6500 67.39700 6
3
775.7800 125.9852 10
總數
4
0.5%水泥 738.0000 26.00000 3
7 0.0%水泥 635.2500 37.69505 4
總數 679.2857 62.86683 7
0.5%水泥 891.7000 81.68201 18

789.4652 122.2720 23
0.0%水泥
總和 1
834.3488 117.0333 41
總數
4

86
表 30 密封式儲存之天數與水泥含量對濕養護穩定值影響 MANOVA 表
來源 型 III 平方和 df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校正後的模式 236735.72a 9 26303.97 8.22 0.000
截距 12689894.58 1 12689894.58 3965.40 0.000
天數 163605.91 4 40901.48 12.78 0.000
水泥含量 49797.54 1 49797.54 15.56 0.000
天數*水泥含量 12639.89 4 3159.97 0.99 0.430
誤差 92804.59 29 3200.16
總數 13079193.68 39
校正後的總數 329540.31 38
a. R 平方= .718 (調過後的 R 平方= .631)

依據 SPSS 分析出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之結果如表 30 所示,可看


出無論是天數與水泥含量之變異皆小於 0.05,拒絕儲存天數對濕養護
穩定值無影響之假設與水泥含量對濕養護穩定值無影響之假設,而儲
存天數*水泥含量之變異大於 0.05,無法拒絕儲存天數*水泥含量對濕
養護穩定值無影響之假設。本研究再進一步做深入比較,使用
ANOVA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別探討兩種水泥含量,於不同儲存時
間是否對濕養護穩定值造成影響。

87
因之前已分析過含 0.5%混合料密封儲存於不同儲存時間對濕養護
穩定值的影響,其分析結果如表 25 與表 26。探討不含水泥混合料密封
式儲存於不同儲存時間的影響,設立兩個假設,分別為虛無假設 (𝐻0:
穩定值無顯著差異)與對立假設(𝐻1:穩定值有顯著差異)。變異數分析
結 果 由 表 31 可 知 , 然 而 於 Levene 變 異 數 同 質 性 檢 定 顯 著 性 小 於
0.05,表示其變異數不同質,改用 Welch 統計量來檢定如表 32 所示,
其顯著性為 0.000,表示試驗數據間有顯著差異。本研究進一步以
Games-Howell 檢定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33 所示,0 天、0.5
天及 1 天之間並無顯著差異,且 0 天與 3 天之間有顯著差異,儲存 7 天
與儲存 0 至儲存 1 天之間皆有顯著差異,表示不含水泥混合料以密封
儲存 3 天後濕養護穩定值即顯著下降。

表 31 密封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組間 117153.4758 4 29288.37 12.581 0.000
組內 37248.79083 16 2328.05 — —
總和 154402.2667 20 — — —

表 32 密封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 Welch 統計量檢定


統計量 分子自由度 分母自由度 顯著性
33.583 4 6.367 0.000

88
表 33 密封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天 天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0.5 -4.4750 38.37394 1.000
1 42.0000 27.72168 0.600
0
3 137.3333 34.77168 0.028
7 178.7500 24.79020 0.018
0 4.4750 38.37394 1.000
1 46.4750 32.34296 0.640
0.5
3 141.8083 38.55704 0.047
7 183.2250 29.86854 0.031
0 -42.0000 27.72168 0.600
0.5 -46.4750 32.34296 0.640
1
3 95.3333 27.97459 0.063
7 136.7500 13.71359 0.018
- 34.77168 0.028
0
137.3333
- 38.55704 0.047
3 0.5
141.8083
1 -95.3333 27.97459 0.063
7 41.4167 25.07270 0.526
- 24.79020 0.018
0
178.7500

- 29.86854 0.031
0.5
7 183.2250
- 13.71359 0.018
1
136.7500
3 -41.4167 25.07270 0.526

89
3. 含水泥與不含水泥混合料於開放式儲存儲存不同時間之強度影響
圖 54 為混合料以開放式儲存,比較添加水泥 0.5%與無添加水泥對於
儲存時間的影響,共計四個時間(0.5 天、1 天、3 天及 7 天)。

1200
0% 水泥 0.5% 水泥
1000

800
穩定值 (kgf)

600

400

200

0
0
1 0.5 3 7
混合料儲存時間 ( 天 )
圖 54 開放式儲存混合料於不同儲存時間濕養馬歇爾護穩定值試驗結果
本研究再進一步做深入比較,使用 ANOVA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分別探討兩種水泥含量,於不同儲存時間是否對濕養護穩定值造成影
響。因已分析過含 0.5%混合料密封儲存於不同儲存時間對濕養護穩定
值的影響,其分析結果如表 27 與表 28。探討不含水泥混合料開放式儲
存於不同儲存時間的影響,設立兩個假設,分別為虛無假設(𝐻0:穩定
值無顯著差異)與對立假設(𝐻1:穩定值有顯著差異)。變異數分析結果
由表 34 可知,然而於 Levene 變異數同質性檢定顯著性小於 0.05,表
示其變異數不同質,改用 Welch 統計量來檢定如表 35 所示,其顯著性
為 0.001 , 表 示 試 驗 數 據 間 有 顯 著 差 異 。 本 研 究 進 一 步 以 Games-
Howell 檢定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分析結果如表 36 所示,儲存 0 天與儲存
1、3 天及 7 天有顯著差異,濕養護穩定值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儘管 7

90
天只與 0 天有顯著差異,7 天與 0.5 天、1 天與 3 天無顯著差異,應為
儲存 7 天組內變異較大所導致,因開放儲存會使上層混合料較乾,下
層混合料較濕之情形,儘管本研究於壓實前盡量均勻拌和且以四分法
取樣進行夯打,仍無法完全避免混合料不均勻之情形導致組內變異較
大,然而仍可明顯看出整體強度趨勢為隨時間降低。

表 34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組間 188616.297 4 47154.074 21.176 0.000
組內 31175.108 14 2226.793 — —
總和 219791.404 18 — — —
表 35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 Welch 統計量檢定
統計量 分子自由度 分母自由度 顯著性
24.103 4 6.165 0.001

91
表 36 開放儲存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之濕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天 天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0.5 71.97500 27.74453 0.216
169.0000 37.22891 0.023
1
0
0 209.0000 25.98381 0.008
3
0
292.0000 50.21446 0.033
7
0
- 27.74453 0.216
0
71.97500
1 97.02500 30.99625 0.137
0.5 137.0250 15.80930 0.001
3
0
220.0250 45.78501 0.095
7
0
- 37.22891 0.023
0
169.00000
- 30.99625 0.137
0.5
1 97.02500
3 40.00000 29.43071 0.681
123.0000 52.08167 0.302
7
0
- 25.98381 0.008
0
209.00000
- 15.80930 0.001
0.5
3 137.02500
- 29.43071 0.681
1
40.00000
7 83.00000 44.73999 0.511
92
- 50.21446 0.033
0
292.00000

- 45.78501 0.095
0.5
220.02500
7
- 52.08167 0.302
1
123.00000
- 44.73999 0.511
3
83.00000

93
54-24-3 滯留強度試驗結果

1. 含水泥混合料密封與開放儲存於儲存不同時間之滯留強度影響
本研究比較 3A0.5C 以不同儲存方式下儲存不同時間之滯留強度,
結果如圖 55 所示,於密封式儲存混合料對於滯留強度影響不大,而開
放儲存之滯留強度則小於密封式儲存,顯示水分蒸發會影響冷拌再生
乳化瀝青混凝土之抗水分侵害能力。

100%
0天 規範值 開放 密封
90%
80%
70%
(%)

60%
50%
滯留強度

40%
30%
20%
10%
0%
0.5 1 3 7
混合料儲存時間 ( 天 )
圖 55 3A0.5C 不同儲存時間滯留強度試驗結果
2. 不含水泥混合料密封與開放儲存於儲存不同時間之滯留強度影響
本研究比較 3A0.0C 以不同儲存方式下儲存不同時間之滯留強度,
結果如圖 56 所示,本研究之配比於無添加水泥時,僅密封式儲存儲存
0.5 天符合規範要求滯留強度≧70%。密封式儲存混合料對於滯留強度
影響不大,而開放儲存之滯留強度則小於密封式儲存,顯示水分蒸發
會影響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抗水分侵害能力。

94
100%
0天 規範值 開放 密封
90%
80%
70%
60%
(%)

50%
滯留強度

40%
30%
20%
10%
0%
0.5 1 3 7
混合料儲存時間 ( 天 )
圖 56 3A0.0C 不同儲存時間滯留強度試驗結果

54-24-4 水分散失後再添加水之實驗室成效分析

根據本研究上述成果可知,儘管開放式儲存會影響冷拌再生乳化
瀝青混凝土之穩定值,然而以本研究為例,僅開放式儲存 7 天之強度
未達規範要求,本研究嘗試將蒸發的水再添加回去,以觀察在相同儲
存時間不同含水量變化狀況下,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強度與抗水
分侵害能力,因此本研究以 3A0.5C 密封儲存 7 天、開放儲存 7 天與開
放儲存 7 天後加水進行成效分析,結果如圖 57 所示。

95
800
乾穩定值 濕穩定值

600
穩定值 (kgf)

400

200

0
密封 開放 開放加水
混合料儲存狀態
圖 57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下儲存 7 天穩定值結果
本研究以 SPSS 進行 ANOVA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別探討乾養護
穩定值與濕養護穩定值。
首先探討乾養護穩定值,設立兩個假設,分別為虛無假設(𝐻0:穩
定值無顯著差異)與對立假設(𝐻1:穩定值有顯著差異),變異數分析結
果由表 37 可知,其顯著性為 0.000 小於 0.05,表示此三種儲存方式對
於乾養護穩定值存在顯著影響。

表 37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儲存 7 天乾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組間 119710.155 2 59855.078 109.335 0.000
組內 6021.897 11 547.445 — —
總和 125732.052 13 — — —

96
本研究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其分析結果如表 38 所示,在密
封儲存良好狀態下,乾養護穩定值較開放與開放加水高,而開放與開
放加水彼此間的變異大於 0.05,儘管於壓實時含水量有所差異,然而
對於乾養護穩定值並沒有顯著影響。

表 38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儲存 7 天乾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儲存狀態 儲存狀態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開放 233.75714 16.14584 0.000
密封
開放加水 205.30000 17.87017 0.000
- 16.14584 0.000
密封
開放 233.75714
開放加水 -28.45714 14.66519 0.078
- 17.87017 0.000
密封
開放加水 205.30000

開放 28.45714 14.66519 0.078

再來探討濕養護穩定值,設立兩個假設,分別為虛無假設(𝐻0:穩
定值無顯著差異)與對立假設(𝐻1:穩定值有顯著差異),變異數分析結
果由表 39 可知,其顯著性為 0.000 小於 0.05,表示此三種儲存方式對
於濕養護穩定值存在顯著影響。

表 39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儲存 7 天濕養護穩定值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顯著性
組間 77416.422 2 38708.211 26.173 0.000
組內 14789.350 10 1478.935 — —
總和 92205.772 12 — — —

97
本研究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其分析結果如表 40 所示,在各
儲存方式下儲存 7 天濕養護穩定值試驗進行多重比較分析結果顯著性
皆小於 0.05,表示儘管開放儲存與開放儲存後加水之濕穩定值皆小於
密封儲存,然而開放加水濕養護穩定值較開放儲存高,顯示添加散失
的水量可提升濕養護穩定值。

表 40 3A0.5C 於不同儲存狀態儲存 7 天濕養護穩定值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儲存狀態 儲存狀態 平均差異 標準誤 顯著性


開放 184.90000 25.79769 0.000
密封
開放加水 125.55000 27.19315 0.001
- 25.79769 0.000
密封
開放 184.90000
開放加水 -59.35000 25.79769 0.044
- 27.19315 0.001
密封
開放加水 125.55000

開放 59.35000 25.79769 0.044

98
54-24-5 不同儲存方式與時間實驗室成效分析小結

依本研配比儲存於溫度 34℃相對濕度 60%環境後,進行成效試驗得到


以下結果:
1. 含 0.5%水泥混合料密封儲存 3 天可維持其乾、濕養護穩定值強度無明
顯下降,並且乾養護穩定值符合規範要求,然而 1 天與 3 天儲存天數不
符合滯留強度要求。
2. 於密封儲存方式下,添加 0.5%水泥與否對於乾、濕養護穩定值有顯著
影響,並且添加 0.5%水泥與儲存天數交互作用下對於乾養護穩定值有
顯著影響。
3. 含 0.5%水泥混合料開放儲存 0.5 天,其乾、濕養護穩定值皆顯著下降,
不含水泥混合料則是儲存 1 天內強度下降。
4. 含 0.5%水泥開放儲存 7 天後,水分蒸發約 0.7%情況下,即使添加與蒸
發量相同的水分,其乾養護穩定值與開放儲存無顯著差異,而濕養護穩
定值則有顯著提升,然而乾、濕養護穩定值皆比密封儲存低。

99
54-53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不同儲存時間工作性探討

本研究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實驗室成效試驗以最適配比
(3A0.5C),分別以密封式(水分無蒸發)及開放式(水分蒸發)作為混合料儲存
儲存方式,混合料儲存不同時間(0、0.5、1、3 及 7 天)後,以 SGC 旋轉壓
實試體至少 130 圈,每顆試體重約 3650 g 以確保壓實能量作用在等量的混
合料上,並以儲存時間 0 天的 4 吋馬歇爾試體之壓實度作為目標壓實度,
比較各儲存時間 SGC 試體達到目標壓實度之壓實圈數,以探討儲存對於工
作性的影響。儲存時間 0 天的 4 吋馬歇爾試體平均壓實度為 81.1%,其
SGC 壓實曲線如圖 58 所示。
f(x) = NaN
90.0 ln(x) NaN
R² = NaN
85.0

80.0
壓實度 (%)

75.0

70.0

65.0
0 2 4 6 8 10 12

壓實圈數 ( 圈 )

圖 58 3A0.5C 儲存 0 天之壓實曲線

100
45-53-1 密封式儲存儲存時間對於工作性影響

3A0.5C 密封式儲存不同儲存時間之壓實曲線如圖 59 至圖 62 所示,


並整理不同儲存天數之試體達到目標壓實度之實際壓實圈數結果如表
41 所示,於儲存 3 天內,達到目標壓實度之壓實圈數皆在 32 至 39 之
間,而儲存 7 天則需要 52 圈才能達到目標壓實度,顯示冷拌再生乳化
瀝青混凝土於密封良好儲存下,儲存 7 天即有可能導致工作性降低而
不易壓實。
f(x) = NaN
90.0 ln(x) NaN
R² = NaN
85.0
壓實度 (%)

80.0

75.0

70.0

6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壓實圈數 ( 圈 )

圖 59 3A0.5C 密封儲存 0.5 天之壓實曲線


90.0

85.0
f(x) = 3.12722496344973 ln(x) + 69.5073756955263
R² = 0.995999605836227
壓實度 (%)

80.0

75.0

70.0

6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壓實圈數 ( 圈 )

101
圖 60 3A0.5C 密封儲存 1 天之壓實曲線

90.0

85.0
f(x) = 3.1426585420276 ln(x) + 70.0193693138972
R² = 0.995292724991286
壓實度 (%)

80.0

75.0

70.0

6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壓實圈數 ( 圈 )

圖 61 3A0.5C 密封儲存 3 天之壓實曲線


90.0

85.0
f(x) = 3.50265722354988 ln(x) + 67.0777286814371
R² = 0.995054578104847
壓實度 (%)

80.0

75.0

70.0

6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壓實圈數 ( 圈 )

圖 62 3A0.5C 密封儲存 7 天之壓實曲線

表 41 3A0.5C 密封式儲存不同儲存時間壓實結果

儲存時間 到達目標壓實度圈數(圈)
0天 39
0.5 天 37

102
1天 39
3天 32
7天 52

103
45-35-2 開放式儲存儲存時間對於工作性影響

3A0.5C 開放式儲存不同儲存時間之壓實曲線如圖 63 至圖 66 所示,


並整理不同儲存天數之試體達到目標壓實度之實際壓實圈數結果如表
42 所示,於儲存 3 天內,達到目標壓實度之壓實圈數皆在 34 至 40 之
間,而儲存 7 天則需要 56 圈、57 圈才能達到目標壓實度,顯示冷拌再
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開放式儲存下,儲存 7 天即有可能導致工作性降
低而不易壓實,此趨勢與密封式儲存相似,且 7 天與 7 天(加水)之圈數
差異不大,顯示即使水分蒸發後再補足蒸發之水量,對壓實的工作性
影響不大。
f(x) = NaN
90.0 ln(x) NaN
R² = NaN
85.0
壓實度 (%)

80.0

75.0

70.0

6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壓實圈數 ( 圈 )

圖 63 3A0.5C 開放儲存 0.5 天之壓實曲線

104
90.0

85.0
f(x) = 3.16403735726127 ln(x) + 69.63576012372
壓實度 (%) R² = 0.996258067412519
80.0

75.0

70.0

6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壓實圈數 ( 圈 )

圖 64 3A0.5C 開放儲存 1 天之壓實曲線


90.0

85.0
f(x) = 3.25125931601909 ln(x) + 69.4668202281513
R² = 0.995612890225044
壓實度 (%)

80.0

75.0

70.0

6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壓實圈數 ( 圈 )

圖 65 3A0.5C 開放儲存 3 天之壓實曲線

105
f(x) = NaN
90.0 ln(x) NaN
R² = NaN
壓實度 (%) 85.0

80.0

75.0

70.0

6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壓實圈數 ( 圈 )

圖 66 3A0.5C 開放儲存 7 天之壓實曲線


90.0

85.0
f(x) = 3.55468913145756 ln(x) + 66.6091750243462
R² = 0.996394004247867
壓實度 (%)

80.0

75.0

70.0

65.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壓實圈數 ( 圈 )

圖 67 3A0.5C 開放儲存 7 天後加水之壓實曲線

106
表 42 3A0.5C 開放式儲存不同儲存時間壓實結果

儲存時間 到達目標壓實度圈數(圈)
0天 39
0.5 天 40
1天 36
3天 34
7天 56
7 天(加水) 57

45-35-3 工作性探討小結

依據本研究實驗數據顯示,以 0 天達到目標壓實圈數 39 圈為基準,


在儲存 3 天 0.5%的水分蒸發內,達到目標壓實圈數介於 32 圈至 40 圈
之間,所需壓實能量約為 0 天的 82%至 103%,顯示在水分蒸發 0.5%
內,儲存天數對於混合料工作性影響不大;而儲存 7 天不同水分蒸發
下(最大蒸發量約 0.7%),所需壓實能量約為 0 天的 133%至 146%,顯
示在蒸發量約 0.7%內且儲存天數 7 天內,混合料含水量對於工作性影
響不大,且儲存 7 天所需之壓實能量較儲存 3 天內高。

107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壓實曲線可迴歸成式 3 之形式,不同儲
存方式下儲存不同時間之壓實曲線方程式整理如表 43。常數 b 可視為
混合料自重導致之壓實度,其數值愈低表示初始狀態愈鬆散,可能原
因推測為混合料變硬導致,而係數 a 則可視為開始壓實後之密度上升
程度,直愈大表示壓實度上升愈快,因為為對數迴歸,主要影響為初
期壓實。在不同儲存方式儲存 7 天之常數 b 皆小於 67.08,而儲存 3 天
內最小不低於 68.58,兩者相比壓實度至少差 1.5%,推測儲存 7 天後混
合料逐漸變硬,使壓實前密度較低,而係數 a 於不同儲存方式儲存 7
天皆大儲存 3 天,表示初期壓實度上升較快,推論為儘管儲存 7 天混
合料較硬,然而其黏結處並不強,因此初期壓實度可上升較快。
y=a ln x+ b (式 3)
y :壓實度(%)
x :旋轉壓實圈數(圈)

表 43 不同儲存方式與不同儲存時間壓實曲線方程式整理表

壓實曲線係數 a(斜率) 壓實曲線常數 b


儲存時間
密封 開放 密封 開放
0天 3.1490 3.1490 69.453 69.453
0.5 天 3.2145 3.3406 69.347 68.582
1天 3.1272 3.1640 69.507 69.636
3天 3.1427 3.2513 70.019 69.467
7天 3.5027 3.4637 67.078 67.020
7 天(加水) — 3.5547 — 66.609

108
54-46  工程實務綜合討論

由於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有明顯強度隨時間發展的趨勢,該材料於拌
和完後會因時間影響其強度與工作性,而「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
規範尚未明確規定混合料的儲存方式與儲存時間,本研究以實驗成果對工
程實務運用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進行以下建議:
1. 依據本研究實驗結果可知,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強度會隨時間流逝
而下降,在允許水分蒸發的儲存方式下尤為明顯,而工程實務上於廠內
拌和完後載至施工現場儘管有黑布覆蓋,也難確保水分完全不散失,因
此建議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拌和完後儘速鋪築與壓實。
2. 依據「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規定,需進行現場冷拌再生瀝
青混合料抽樣實驗室成效檢驗,依據本研究經驗,其混合料儲存應盡量
擠壓出空氣,此外,由於日照輻射會使混合料溫度過高,並且往往會使
混合料硬化降低工作性,因此應密封好後放置於陰涼處避免日照,避免
影響後續實驗室成效結果。
3. 本研究儲存環境控制在溫度 34℃相對濕度 60%為模擬臺灣地區高溫環
境,混合料密封良好儲存於此環境下,儲存 3 天之乾養護穩定值強度與
拌和完後立即壓實無顯著差異,且儲存 12 小時 0.5 天滯留強度仍符合規
範,因此建議現場品管取樣後儲存 12 小時 0.5 天內應於實驗室進行壓實。

109
54-57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實驗室試驗綜合討論

1. 本研究參考國內三條以鋪設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底層配比,並以
「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暫行版規範及 AASHTO PP 86 規範進行冷拌再
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實驗室配合設計試驗,配合設計結果以 AASHTO PP
86 之規範要求選擇最適乳化瀝青,配比之比例為粗刨除料 56%、細刨
除料 44%、乳化瀝青含量 3%、水泥含量 0.5%及拌和用水量 1.0%。
2. 藉由實驗室成效試驗可知,儲存 3 天內 0.5%的水分損失對於冷拌再生
乳化瀝青混凝土的工作性影響不大,然而水分的蒸發會降低其強度以及
抗水分侵害能力,與相同儲存時間相比,蒸發水量在 0.3%內,乾養護
穩定值約下降 12%,蒸發水量 0.5%至 0.7%,乾養護穩定值約下降 26%
至 32%。
3. 本研究分別以密封儲存 7 天、開放儲存 7 天與開放儲存 7 天後加水進行
實驗,即使水分蒸發後再添加水,亦無法改善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
之強度及工作性,但可改善其濕養護穩定值與滯留強度。
4. 藉由實驗室成效試驗可知,添加水泥對於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水分
蒸發沒有顯著影響,並且於允許水分蒸發的儲存環境下(開放式儲存),
添加水泥對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強度影響不大。
5. 藉由實驗室成效試驗可知,隨著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儲存時間增長,
會導致其強度下降,然而密封式儲存方式相較於開放式儲存,可延緩強
度下降儲存更久,以本研究成果為例,密封式儲存儲存 3 天內,乾養護
穩定值強度與拌和完立即壓實沒有顯著差異,並且在密封良好的狀態下,
儲存 7 天內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的滯留強度相差 10%以內,相對於
開放式儲存更能維持其抗水分侵害能力。

110
第六五章 、結論與建議
56-1  結論

本研究使用材料為 100%瀝青刨除料、0.0%或 0.5%水泥含量、3%陽離


子慢凝型乳化瀝青含量及 1.0%拌和用水量,經拌和後以溫度控制 34℃相
對濕度 60%進行臺灣高溫環境儲存模擬,本研究經實驗後整理之結論如下:
1. 水分對於添加 0.5%水泥之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影響
無水分蒸發(密封良好儲存):
(1) 與 0 天穩定值強度相比,儲存 3 天內對乾養護穩定值強度無顯
著影響,而儲存 7 天穩定值強度下降約 22%;儲存 0.5 天 12 小
時,其滯留強度仍符合規範要求,儲存 3 天內滯留強度微幅降
低,於儲存 3 天時下降最多,下降約 8%。
(2) 儲存 3 天內,對於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工作性影響不大,
所需壓實能量與儲存 0 天差異不明顯。
允許水分蒸發(開放儲存或未覆蓋):
(1) 儲存 0.5 天 12 小時蒸發約 0.1%的水,與 0 天乾養護穩定值相
比下降約 15%,強度隨時間增加而下降;於儲存 1 天時蒸發約
0.3%,滯留強度下降最多,降低約 17%。開放儲存 7 天內,於
相同儲存天數下乾養護穩定值與滯留強度皆比密封儲存低,且
開放儲存之滯留強度皆無法達到規範要求。
(2) 儲存 3 天內且蒸發 0.5%內的水量,對於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
凝土的工作性影響不大,壓實能量與儲存 0 天差異不明顯。
(3) 於開放儲存 7 天水分蒸發約 0.7%後再添加已蒸發之水量,無
法明顯改善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之工作性與乾養護穩定值,
然而可改善濕養護穩定值與滯留強度。

111
2. 水泥對於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影響
(1) 添加 0.5%水泥於儲存 7 天內對於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水
分蒸發無顯著差異,此結果與 Tahseen Saadoon et al. (2017)研
究結果相同。
(2) 在允許水分蒸發的儲存方式下,添加水泥對於冷拌再生乳化瀝
青混凝土之強度影響不大。
綜合上述各點,在不影響工程性質與混合料工作性前提下,密封使水
分無蒸發之儲存方式可儲存 0.5 天 12 小時;而開放儲存與 0 天相比,強度
明顯下降,本研究亦檢視儲存 7 天後加水,對於工程性質是有部分的疑慮。
在工程實務方面,因此於臺灣地區高溫環境下,廠內拌和完後載至施工現
場儘管有黑布覆蓋,也難確保水分完全不散失,因此建議現場儘速鋪築與
壓實,而現場品管取樣,密封良好儲存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應於 0.5 天 12 小
時內送至實驗室進行試驗壓實試體,避免不會影響實驗室成效。

112
65-2  建議

1. 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於拌和完後應儘速鋪築與壓實,以免強度下降。
2. 現場品管取樣應將混合料密封儲存,並盡量擠壓出空氣,放置於陰涼無
日照處,避免影響後續實驗室成效試驗。
3. 本研究僅針對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進行儲存方式與時間探討,建議
後續研究亦可針對冷拌再生發泡瀝青混凝土進行儲存方式與時間探討。
4. 本研究使用的配比添加含水量較低,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不同含水量進
行水分蒸發及儲存時間探討。
5. 本研究於試驗期間遭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第三級疫情警
戒,無法於實驗室完成全部試驗,因此本研究根據文獻與試驗結果推論,
較高乳化瀝青含量會延緩水分蒸發,此實驗以混合料不同之含水量進行
計算,因此建議後續研究探討乳化瀝青是否影響水分蒸發,以調整拌和
用水量使總含水量一致。

113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交通部統計查詢網,查詢日期:2021 年 7 月 9 日,取自,https://
stat.motc.gov.tw/mocdb/stmain.jsp?sys=100 。 http://stat.motc.gov.tw/
mocdb/stmain.jsp?sys=
210&funid=b340101&type=1
臺北市公務統計資料查詢系統,查詢日期:2021 年 7 月 9 日,取自 http://
pwbstat.taipei.gov.tw/pxweb2007p/dialog/statfile9.asp?ccms_cs=1。
呂柏璋,(2012),「溫拌瀝青混凝土應用於台灣地區可行性研究」,國立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杜嘉崇、陳朝雯、陳光耀,(2013),「綠道路之鋪面刨除料於基底層改
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新北。
杜嘉崇、蕭炎泉、李東林,(2005),「乳化瀝青常溫拌合特性之研究」,
臺灣公路工程,第三十一卷,第十二期,第 18-25 頁。
杜嘉崇、葉榮晟、李艾倫,(2013),「刨除料應用於排水瀝青混凝土之研
究」,鋪面工程,第十一卷,第一期,第 67-72 頁。
林志棟、王韻謹、李謙偉、蔣逸儒,(1997),「再生級配基底層利用乳化
瀝青穩定處理之評估研究」,台灣區瀝青工業同業公會研究報告,桃
園。
徐聖博,(2015),「發泡瀝青技術添加瀝青刨除料應用於道路底層可行性
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曾偉原,(2016),「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應用於管線挖掘回填層之可行性
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游景年,(2017),「冷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應用於道路管線挖掘回填工程之
現地驗證」,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簡啓倫,(2019),「冷拌再生乳化瀝青混凝土應用於鋪面底層之可行性評
估」,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114
陳尉平,(2008),「台灣地區區域化蒸發散量參數之評估」,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AASHTO PP 86. (2020). “Standard practice for emulsified asphalt content of
cold recycled mixture designs.” Group 3.
AASHTO MP 31. (2017).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materials for cold
recycled mixtures with emulsified asphalt.” Group 3.
Allen, R. G., Pereira, L. S., Raes, D. and Smith, M.: (1998).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 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ge Paper 56, FAO, 1998, ISBN
92-5-104219-5
Cesare Sangiorgi, Piergiorgio Tataranni, Simone, Andrea Simone, Valeria
Vignali, Claudio Lantieri, and Giulio Dondi (2017). “A laboratory and filed
evaluation of Cold Recycled Mixture for base layer entirely made with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38,
pp. 232-239.
Asphalt Recycling & Reclaiming Association. (2016). “Recommended
recommended mix design guidelines for cold recycling using emulsified
asphalt recycling agent.” CR201.
Fabrizio Cardone,Andrea Grilli,Maurizio Bocci &Andrea GrazianiCardone, F.,
Grilli, A., Bocci, M., & Graziani, A. (2015). “Curing and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cement–bitumen treate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Engineering, 16(10), 868-880.
Flores, G., Gallego, J., Miranda, L., & Marcobal, J. R. (2020). “Cold asphalt mix
with emulsion and 100% rap: Compaction energy and influence of
emulsion and cement conten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50,
118804.
I. N. A. Thanaya, S. E. Zoorob, and J. P. Forth (2009, February). “A laboratory
study on cold-mix, cold-lay emulsion mixtur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5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Transport (Vol. 162, No. 1, pp. 47-55).
Thomas Telford Ltd.
Jian Xu, Songchang Huang, Yongchun Qin, and Feng Li (2011). “The impact of
cement contents on the properties of asphalt emulsion stabilized cold
recycling mix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4(1), pp. 48-55.
Jinhai Yan, Zhen Leng, Feng Li, Haoran Zhu, and Shihui Bao (2017). “Early-age
strength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asphalt emulsion cold recycled
mixes with various cement content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37, pp. 153-159.
Juntao Lin, Jinxiang Hong, and Yue Xiao (2017).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100% cold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 using asphalt emulsion and cemen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56, pp. 337-344.
Juntao Lin, Tanzhong Wei, Hong, Jinxiang Hong, Yongli Zhao, and Jiaping Liu
(2015).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early-stage strength for
cold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 using emulsion asphal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99, pp. 137-142.
Peter Lehmann, Shmuel Assouline, and Dani Or (2008). “Characteristic lengths
affecting evaporative drying of porous media.” Physical Review E, 77(5),
056309.

Sadaf Khosravifar, Dimitrios G. Goulias, and Charles W. SchwartzKhosravifar,


S., Goulias, D. G., & Schwartz, C. W. (2012).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Foamed Asphalt Stabilized Base Materials.” In GeoCongress 2012: State of
the Art and Practice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p. 1592-1601).
Lehmann, P., Assouline, S., & Or, D. (2008). “Characteristic lengths affecting
evaporative drying of porous media.” Physical Review E, 77(5), 056309.

116
Lin, J., Hong, J., & Xiao, Y. (2017).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100% cold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 using asphalt emulsion and cement.”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56, pp. 337-344.
Lin, J., Wei, T., Hong, J., Zhao, Y., & Liu, J. (2015).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early-stage strength for cold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 using
emulsion asphal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99, pp. 137-142.
Tao MaMa, T., Hao WangWang, H., Yongli ZhaoZhao, Y., Xiaoming
HuangHuang, X., and Yuhui Pi& Pi, Y. (2015). “Strength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factors for cold recycled asphalt mixture.”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ahseen SaadoonSaadoon, T., Alvaro GarciaGarcia, A., & and Breixo Gómez-
MeijideGómez-Meijide, B. (2017). “Dynamics of water evaporation in cold
asphalt mixtures.” Materials & Design, 134, 196-206.
Sangiorgi, C., Tataranni, P., Simone, A., Vignali, V., Lantieri, C., & Dondi, G.
(2017). “A laboratory and filed evaluation of Cold Recycled Mixture for
base layer entirely made with 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38, pp. 232-239.
Thanaya, I. N. A., Zoorob, S. E., & Forth, J. P. (2009, February). “A laboratory
study on cold-mix, cold-lay emulsion mixtur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Transport (Vol. 162, No. 1, pp. 47-55).
Thomas Telford Ltd.
Wirtgen Cold Recycling Manual. (2010). 3th Edition, ISBN 3-936215-05-7,
Wirtgen GmbH, Windhagen, Germany.
Wirtgen Cold Recycling Manual. (2012). 1st Edition, Wirtgen GmbH,
Windhagen, Germany.
Xu, C. Y., & Singh, V. P. (2002). “Cross comparison of empirical equations for
calculating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ith data from Switzerl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16(3), 197-219. Xu, J., Huang, S. C., Qin, Y. C., & Li,
F. (2011). “The impact of cement contents on the properties of asphalt emulsion

117
stabilized cold recycling mix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4(1), pp. 48-55.
Yan, J., Leng, Z., Li, F., Zhu, H., & Bao, S. (2017). “Early-age strength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asphalt emulsion cold recycled mixes with various
cement content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37, pp. 153-159.

11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