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天水圍發展史

天水圍是八十年代初香港政府為配合人口增加而發展的新市填。其前身為元朗市的一
條圍村,由大片紅樹林和基圍魚塘組成。巍城有限公司(由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及華潤集團所擁
有)於七十年代末取得天水圍一帶的土地,並與香港政府簽約秘密協議「私人備忘錄」(Private
Memorandum)12,禁止旗下物業以外的商業及發展以保障其私人發展不受競爭影響,例如 1989
年三月拓展處於天水圍發展計劃中就提出永久街市建議3,而現存的 61000 平方米商業樓面則於
2005 年售予領匯。現今天水圍的商業設施都被長實和領匯壟斷,地租也因此而不合理地高,間
接把當區物價推高至一度比香港其他地區高 50%4。

過多公營住宅及過少商業機會導致區內就業機會偏低,失業問題嚴重,青少年、已婚婦女
及中年人士都有高企的失業比例567。然而,跨區就業卻為昂貴的交通費用所窒礙。乘港鐵往銅
鑼灣、金鐘、沙田及旺角的單程成人車資為$24.5、$24.5、$22.6 及$178。儘管政府推行「鼓勵
就業交通津貼計劃」,卻因手續繁複、限制多多、杯水車薪而令人卻步,未能有效解決問題9。
同時,區內人口眾多,直達三十萬人10,奈何區內就業機會卻因領匯及長實的壟斷而進一步減
低而變得競爭激烈,新來港人士及中年人容易被淘汰而失業。
嚴重失業、物價高企及跨區困難等等問題使主要為低收入的天水圍居民必需另謀出路以解
決生活所需,故促使天光墟的誕生。

天光墟

在天水圍物價高企及失業嚴重的背景下,居民需要尋求一個價格低廉的市場及一個方便賺
取外快的工作機會,因此就逐漸形成了天光墟。

地點
天光墟普遍位於天水圍中心以西,排水道與沿岸屋邨、學校之間的行人路及單車徑,沒有
固定位置,一般散落於天恆邨及天瑞邨之間的路段,密度不一,視乎人流情況而定。小販阿鳳
說他們的位置不定,視乎人流而改變,例如下雨天行人則多走商場並避免沿排水道走露天的行
人路,小販會因此轉到人流比較少但比較安全的地段擺賣。她又說:「平日咪喺呢度囉(天恩
邨附近),人流多,其他人又喺度擺。呢度朝頭早多人送仔女返學同去晨運吖嘛。」天水圍不
少屋邨,如天瑞、天華、天恩、天澤及天恆邨都貼近該路段,而且路段上有不少康樂設施如單
車徑、健身器材及長椅等等,加上路通十二間中小學,還通往數個輕鐵站、天瑞商場及社區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心等設施。因此不同目的的居民都會經過這路,如晨運、上學、接送子女、買菜等,從而吸引
小販到此處擺賣。他亦強調,小販去向由人流而定,十分彈性,沒有固定地點。

時間
由於政府於七十年代停止發放小販牌照,所以天光墟的小販皆以非法形式運作,若遭食環
署人員發現其擺賣行為,即會罸款一千五百元及充公所有貨物。曾於天光墟擺賣的鄧太就聲稱
曾因為被補而損失五千元的貨物及現金。「嘩好肉填架,一日擺得一兩個鐘,賺得個百幾二百,
一捉就連貸蝕五千!」她補充道。而偶然會到天光墟擺賣的陳哥則表示會拿少量的貨物到天光
墟,減少風險,但他承認一千五百元的罸款對小販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
為減少被食環署人員票控的機會,不少小販都會選擇於天光時份,即早上六七時的時候開
始擺賣到九時半左右,避開約九時開始開始巡查的食環署人員。天光墟因此而得名。當然,小
販擺賣時間不一,沒有規定。孄姐 在天光墟擺賣自己種植的蔬菜農作物,因此她的產品得因時
節變動。「有時落雨,浸壞哂啲菜,咪唔黎賣囉。」她說:「都冇話一定要幾點黎,平時我五
點幾起身,收完菜就黎賣,好新鮮架,收薯仔就慢啲,收菜就快啲,收完就黎,賣完就走,一
般七點到九點左右啦!」結果到訪當日(二零一四年五月六日),因為人流稀疏,她八點多就
提早收拾離開。街坊號稱「茶果婆」的小販則說:「我地呢種老人家黎賣下野都係搞下世藝姐,
冇咩做先黎既。今朝得閒包左糭所以黎賣囉,唔係黎得咁密架炸。」阿鳳則是送完子女上學後
來擺賣,九時左右就離開,除了天光墟,她還會在下午三四時在其他地方擺賣,「但係屋企多
家務要做就擺少日囉。」她說。
就三次到天恩邨附近實地考察所見,早上八時半至九時為最多小販的時間,他們大概九時
就逐漸離開,十時左右就全數離開。三次觀察中均沒有食環署人員到該地點票控小販,但兩次
目擊他們在附近巡視。第一次巡視於四月四日早上七時四十六分,第二次則為五月七日早上九
時。根據陳哥口述,二零一二年之前,食環署人員只會間中或接收到附近學校投訴才會到天光
墟發票,一般都在九時之後,但自從天秀墟開幕後,人員巡查次數急升,而且時間不定,有時
早至清晨七時,更會採取「前後夾擊」策略由小路包抄小販,又或停留在天恩邨附近使小販無
法營業,大大影響參與天光墟的人數及時間。

貨種
天光墟小販的貨種沒有規定,在三次實地考察裡都出現過乾貨和溼貨。曾出現的溼貨有
蔬菜(馬鈴薯,臭草,椰菜,胡蘿蔔,西洋菜),魚(烏頭);乾貨有海味(瑤柱,海星,八爪魚,
花膠,魚翅),紅棗,衣物(胸圍,女性時裝,童裝,帽子),傘,背包;食物(茶果,椶)和雜貨。
阿鳳曾說當初入天光墟當小販時[很隨便],[沒人賣甚麼我就賣什麼。無架,搵架車仔上大
陸買貨在內度賣出去,無甚麼念頭,好隨便,幫補下家計咋]

經過三次實地到訪天光墟,接觸過接近二十多名小販當中,只有兩名為男性,而絕大部分
為女長者,其餘則為中年婦女以下取錄自她們的對話:
賣帽的阿鳳「……賺下外快嘛,家下搵食咁難……送完仔女返學咪賣一陣囉,得嗰個幾
鐘架炸,賺到一百幾十囉,總好過無吖。下晝就返去做家務,有時都會五點幾黎擺下架……」
「加加埋埋都唔少架,(個仔)仲要補習呢,仲要書簿呢,都幾多架」
茶果婆「老人家要寄託嘛。得閒無野做咪包下糭呀茶果呀拎黎賣囉,唔賺到幾多炸,有
時飲茶都未夠架,不過都好過無啦,最主要都係搵個寄託啦。」
賣菜孄姐「我係農夫黎架!細個種開菜,所以宜家都有種開,食唔哂咪拎出黎賣囉,擺
係度又無用,換番錢都好,幫補下家計嘛哈哈!」

概括以上的對話及其他小販的背景,可以找到三個較明顯及普遍的所屬群體及特徵:

婦女:補貼家計及子女花費,需要彈性的工作環境及時間以配合家務及家庭需要。因此流動小
販這種低風險亦有彈性的工作正能迎合其需要。

長者:隨著年齡上升,不能再進入勞動市場,然而生活空間未必能給予寄託,想利用過多的閒
暇幫補家計。

農夫:善用其少量及自家生產之農作物,換取金錢。
不少小販都有以上一個或多個的身份,他們同時都指出,在天水圍的生活費用昂貴,經營小販
檔攤能有效地改善生活。

行人
不少途經天光墟的行人都會光顧小販。一名於墟市消費的婦人指,由於天水圍物價高漲,
天光墟的貨物一般比天水圍商場的都便宜,而即使蔬果價格相若,品質都較佳。她說,光顧天
光墟的習慣已有十多年。
她進一步指,即使沒有購物需要,都會到天光墟與相熟小販及其他居民見面聊天。「街坊
黎架嘛,都係住附近,有啲見左十幾年喇……得閒無野做咪落黎囉」按實地觀察,不少街坊均
會停留在各攤之間閒聊,而偶然經過的其他街坊都會加入話題,居民亦會在墟市附近逗留閒話
家常。即使明確知道對方不會消費,小販們都會主動跟不認識的人攀談。「唔買咪唔買囉,傾
下偈都幾好吖」隨即與筆者打開話匣子。
相熟的老街坊會進一步建立互利關係。其中一次考察中,孄姐特地帶了少量臭草給一個老
街坊。「哦,佢前幾日話要,我話我有種,咪拎幾棵比佢囉」她說,隨即致電該街坊,通知他
來領取。這種「訂貨服務」在小販跟熟客之間相當普遍。

在天水圍高物價 、 跨區困難和失業嚴重的情況下,天水圍的居民需要謀求出路以維持生
計。流動小販正好給予被勞動市場排斥的人幫補家計的工作,包括婦女,長者,農夫。同一時
間,天水圍居民也正需要一個廉價市場減少開支。雙方形成互惠互利的關係,同時促進了社區
關係的發展。在天水圍人流和食環署的威脅下,現今的天光墟逐漸得以形成。
Reference
#1360, 立法會正式會議紀錄,(16/11/2011)

Kwok, Vivian. (06/12/2010) Colonial deal built 'City of Sadnes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p. A3

Kwok, Vivian. (06/12/2010) Colonial deal built 'City of Sadnes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p. A3

"香港各區物價差距大 天水圍價格平均高出 50%''. (17/2/2013) Retrieved from

finance.sina.com.hk/news/-1-5639654/1.html

蘇振軒. (20/1/2011),缺乏大街市 被逼幫襯超市 天水圍物價貴三成,星島日報.

.pp. A5

"高達 34%元朗及天水圍青少年失業''. (3/11/2012), Retrieved from.

leecheukyan.org/node/443/print

’天水圍婦女失業冠全港’. (28/9/2009), Retrieved from

the-sun.on.cc/cnt/news/2009028/00407_003.html

’調查發現天水圍中年人失業問題嚴重’. (11/6/2011). Retrieved from

rthk.hk/rthk/news/expressnews/20100611/news_20100611_55_674832.htm

Law, Chi-kwong, Dr Wong Yu-cheung, Dr Ernest Chui, Mr Lee Kar-mut, Ms.

PongYuen-yee, Ms Rose Yu and Mr Vincent Lee (2010), A Study on Tin Shui

Wai New Town, Hong Kong,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Adminatration of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u, Joseph Cho Yam ,''The In fluence of suburbanization on the access to employment of

workers in the new towns: A case study of Tin Shui Wai, Hong Kong'', Habitat International,
34 (2010) 38-4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