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關於「七藝」

七 藝 (SevenLiberalArts) 是 七 種 學 科 , 即 文 法 ( Grammar ) 、 修 辭 (Rhetoric) 、 辯 證


(Dialectic)、算術(Arithmetic)、幾何(Geometry)、天文(Astronony)、及音樂(Music),這些是
西方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學科目。七種科目中,前三者稱為「前三藝」(Trivium),後四者
稱為「後四藝」(Quadrivium)。前三藝屬於人文學科,較受古代學者重視,後四藝則是自然
學科,較受古代學者忽略。
文法包括文學(Literature),它與修辭是古希臘羅馬教育的基本課程;辯證即是現今所言
之邏輯(Logic),它為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所大力提倡,且是中世
紀大學(MedievalUniversities)師生從事「辯論」(Disputation)的主要工具。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提倡古希臘羅馬文學,故文法及修辭又恢復舊觀。但自然科學昌明後,自然學科的
價值日漸提高,後四藝的課程分量,遂在學校教育上佔了相當的地位。
首先為七藝命名的學者是五世紀時的一名教士卡佩拉 (MartinusCapella),他描述天上兩
星(Mercury 及 Philology)的婚禮。而以七位女儐相代表七種學科,新郎(Mercury)是知識
的守護神,新娘(Philology)則是知識的縮影。可見原先的七藝才有極濃厚的宗教色彩,這
也是西方教育與宗教合一的一個典型例證。(林玉體)
資料來源:中華百科全書。http://living.pccu.edu.tw/chinese/data.asp?id=6600&htm=01-064-
0064 七藝. htm&lpage=1&cpage=1【上網日期:2004/8/9】

西元八世紀,查理曼大帝征戰四方,意圖一統歐洲,鑑於修院地處偏遠,又往往不
受政治羈糜,乃命領地內各城市主教就近建立教會學苑,培養治國人才。巴黎主教
遂 在 西 堤 島 上 開 設 學 苑 , 教 授 七 藝 ( liberal arts) 與 基 督 神 學 。 神 學 以 聖 經 為 核 心 , 七
藝 則 囊 括 了 當 時 被 視 為 菁 英 必 備 的 語 法、修 辭 和 辯 證「 修 身 三 藝 」, 以 及 音 樂、算 術、
幾 何 和 天 文 等「 治 事 四 藝 」。不 過 , 七 藝 僅 是 基 督 神 學 的 預 備 課 程 , 目 的 是 培 養 虔 誠
而高尚的教徒和神學士,而非科學家。
資料來源:蘇宏達(2002)。索爾邦與巴黎 大學從教會學苑漂亮變身。
http://www.cdn.com.tw/live/2002/07/22/text/910722j1.htm【上網日期:
2004/8/9】

古代希臘、羅馬有自由人的七藝學習領域(文法、邏輯、修辭、算術、幾何、音樂、天文);
中國古代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而 1984 年起 Howard Gardner 提出多元智能論
(multiple intelligence) 從腦解剖定位與表徵性能力觀察(含傾向)而定下七種智能分類 ─
語言、內省、人際、邏輯與數學、空間、音樂、身體運作。 這三者之間有共通部份,例如數學
音樂;也有相異部份,例如天文與空間,其實相去甚遠;又例如禮與修辭均打動人心,
相似卻又相遠。中國教育一向講究文武皆備,唯朝中大臣卻是文武分立而且以文御武。至

-1-
於希臘、羅馬之七藝學習則著重人文精神-熱情、浪漫、理性,條理清晰又滔滔雄辯,並
且崇尚探討自然本質與結構的追究,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特性。這七藝學習是從外在
去看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能力、品性、素養。而多元智能的觀念則不從外在的學習附加能力
定位,從一個人必然內在的可能去定位,(當然是互為因果)它不再如此一般性地去觀
看、要求全材的一個人,它反而更注重、注意每個人的智能特色-一個人可能從具一到全
七皆備。
資料來源:田光復(2004)。學習領域的分割、構成、統整與教育文化現狀。http://
www.trd.org.tw/Dresource/nine/3_3.htm【上網日期:2004/8/9】

在古希臘羅馬有七藝的教學,前三藝為文法、修辭、邏輯,後四藝為算術、幾何、天文、音
樂,所謂的邏輯只的就是邏輯辯證,當時教育最著重的就是邏輯辯證,並且前三藝被列
為良善公民應具備的能力,由此可見辯證的重要。 柏拉圖將世界一分為二:觀念世界與
現象世界,當人類沈迷於洞穴中的現像世界時,靠著少數人運用辯證逐漸摸索而達到觀
念世界,辯證是人類理性最佳的詮釋,是理性運用的極致,辯證可以藉著教育教導給每
一個人,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辯證似乎是哲學王和高級統治階級的專利,他們的辯證智
慧帶領共和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然而今日在教育機會均等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應該受
辯證的訓練,成為能獨立思考的個體,教育的理想是讓全人類走出洞穴,能夠沐浴在真
善的陽光之下。 辯證的益處為何?人往往惑於感官的萬象迷離,而不能直視問題的核心、
找不出解決方法。辯證讓人發揮人的理性看透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我們所處的經驗世
界可以給我們感官的答案,譬如說:海水是鹹的,球是圓的。但某些形而上的答案必須
靠辯證思考,譬如說:正義是什麼?愛是什麼?我們透過經驗收集資料,再轉化這些資
料理出共同的法則,轉化消化的過程便是辯證。共同的法則必須能廣泛地應用在人世間
各項人事物上,是通則、是定律、是真理,所謂「天生萬物、有物有則。」大抵是這個意思。
人生於世,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批判性思考?什麼時候學會辯證?在「我的歷史」已經不可
考,在起初我全盤接受這個世界已然形成的一切制度,不多作思考,也許是親師的啟迪 ,
總而言之,開始懷疑,懷疑這個社會的秩序、亂象、制度…等等。但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下,
孩子大多是被動的,慣於接受生活和父母的安排,沒有好好運用啟發式教學提高想像力 ,
反而讓創造力和想像力被考試補習給遏止抹煞。我就是一個例子,缺乏創造力囿於模仿 ,
在「知道-學習-模仿-轉化-創造」的五個步驟裡,往往僅僅止於模仿,辯證便是轉化
與創造,辯證是新的創造,是獨一無二,這便是人的價值所在,人是會思考的動物。 根
據本篇文章馬克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大部分資源流向戰爭。」社會上
大部分資源操縱在少數人手裡,造成嚴重的貧富不均,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目前實行著社
會主義色彩的公益制度,透過政府的力量藉由稅收來補助下層民眾,沒有這種制度恐怕
會起社會革命,然而這又不過是消極的作法,根據階級再造的理論,貧者恆貧、富者恆
富,大部分的人所生產的與所分配到的不相等,中間巨大的財富掌控在資本家手裡,些
微的救濟不能彌平這樣的差距。所以我們的社會雖然處於資本主義之下,卻並不公平,
我們當用辯證的智慧為人類的社會尋求更幸福的未來才是,積極發揮辯證的功能。

-2-
資料來源:杜明慧(2003)。七藝。http://www.tcu.edu.tw/tzu/forum_wen/GetMsg.asp?
ID=1186【上網日期:2004/8/9】

自然科學在西洋學術史中,原屬於哲學。中世紀時期歐洲大陸上的大學,分為神學、哲學
法學與醫學四學院。而哲學( philosophy)則包括人文哲學、社會哲學與自然哲學
(natural philosophy)。英國最早的大學如牛津與劍橋,由若干獨立的學院組成。各學院
的教學除神學外,以七藝為主。所謂七藝乃指文法、修詞、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天文。
每一學院則相當於歐陸的哲學院。其中的自然哲學僅包括數學與天文而已。
資料來源:鮑亦興(1986)。科學、工程與應用力學。http://library.ccut.edu.tw/ sct/content/
1986/00110203/0005.htm【上網日期:2004/8/9】

-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