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一九九九年第四期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吕建中

提  要 :
 我国古代社会在其发展中, 形成了一套适合封建国家的赋税制度, 从而维护了
封建国家的统治, 同时对促进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 文章着重对其内容 、
形式及改革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探讨 。
关键词 :
 赋税形式  赋税制度  作用
在中国古代, 赋是指国家直接向人民征收实物 、货币和农产品 ;
税则泛指对工 、商 、矿业给
官府上缴款项或实物 。
中国赋税制度起源很早 。“自虞夏时, 贡赋备矣” ① 。 征收的方法是“夏后氏五十而贡, 殷
人七十而助, 周人百亩而彻 。 其实皆什一也” ② 。 贡 、助 、彻是夏 、商 、周三代不同的赋税制 。所
谓“五十” 、“七十” 、“百亩”是一个约数, 是分派给每个家庭所能耕种的田亩数 。“其实皆什一
矣”, 即按土地年产量的十分之一征收赋税, 这个十分之一赋税额是“校数岁之中以为常” ③, 是
以若干年的平均产量为标准的 。西周时, 赋分九类, 即 :
“一曰邦中之赋, 二曰四郊之赋, 三曰邦
甸之赋, 四曰家削之赋, 五曰邦县之赋, 六曰邦都之赋, 七曰关市之赋, 八曰山泽之赋, 九曰币余
之赋” ④ 。 其内容包括田赋 、人口税 、关税 、商税 、物产税等 。 秦统一后, 实行“黔首自实田”, 规
定田赋有田租 、口赋 、力役三种形式 。因此, 以后各代的赋税在狭义上仅指土地税和户口税, 而
在广义上还包括商税 、货税 、物产税等, 称为征榷 、杂役等 。
汉代推行算赋 、口赋 、田租 、徭役 、算缗 、关市等赋税形式 。“算赋”, 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
税, 始于高祖四年( 前 203) , 凡民年 15 —56 岁, 每人交 120 钱, 贾人及奴婢加倍 ;
汉惠帝六年
( 前 189) , 对民间女子 15 ———30 岁不嫁的加收 5 倍 ;
汉文帝时减算赋额为每人 40 钱, 一年一
次, 每年 8 月纳征 。“口赋”是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 始于汉武帝, 从 3 岁起征, 至元帝时改
为 7 岁, 每人 23 钱 。“田租”也称田赋, 是以土地物产为征收对象的赋税 。 高祖时规定十五税
一, 景帝时改为三十税一 。“徭役”是成年男子必须服的劳役 。汉代规定 23 岁至 56 岁男子, 每
年要到郡县服徭役一月, 称为“践更”, 如不服役则须出 2000 钱 。 适龄者又有每年戍边三日力
役, 以路途遥远难以往还索钱 300 文, 称为“过更” 。“算缗”是财产税( 缗钱即用绳串起的钱, 为
1000 钱) , 征收的对象是商人 、高利贷者 、手工业者及车船所有者 。 规定民车一乘征一算( 120
钱) , 商车一乘征二算, 船五丈以上者征一算 ; 商贾财产缗钱二千一算, 手工业者缗钱四千一算 。
为推行这种赋税制度, 汉武帝元狩四年( 前 119) 发布“缗钱令” ;
由于工商业者匿而不报, 在元
鼎三年( 前 114) 又发布“告缗令”, 对工商业者隐瞒财产或报而不实者, 没收其财产 ;
并奖励告
密者, 凡告发经查实, 奖励没收财产之半 。告缗的成果, 朝廷“得民( 工商) 财物以亿计, 奴婢以
千万数, 田, 大县数百顷, 小县百余顷” ⑤ 。“关市”是关卡和市易税 。
136
汉武帝时期采取的这些财政政策和税收措施, 加强了国家对税收的管理, 有力地打击了当
时富商大贾隐瞒财产, 偷漏税收, 屯积居奇, 扰乱经济秩序的不法行为,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
收入, 弥补了当时由于连年战争, 军费耗资过大以及大兴土木, 修建豪华宫殿等原因造成的国
家财政亏空 。因此, 汉代建立的税收制度可以说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赋税制度 。它不仅对稳定
当时社会生产和经济秩序, 为国家开辟财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且对以后各代的赋税制度也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
东汉末年, 曹操推行计亩而税 、计户而征的租调制 。规定田租每亩每年纳粟 4 升, 户调平
均每户每年纳绢 2 匹, 绵 2 斤, 废除了汉代征收的口赋 、算赋 。这是因为, 曹魏时期, 自耕农是
农民中的大多数, 对自耕农的赋税制度, 仍是曹魏政权的主要经济来源 。 计亩而税 、计户而征
的租调制, 使租额固定, 自耕农的负担比东汉时相对减轻 。 魏晋南北朝基本上沿循这一制度,
只是数目略有增减 。
北魏太和九年( 485) , 颁布了均田制, 规定男子年 15 岁以上, 受种植谷物的露田 40 亩, 妇
女 20 亩, 如果是二年休耕一次的地, 则加倍受田, 三年休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 。 奴婢和平民一
样受露田, 奴 40 亩, 婢 20 亩 。 此外, 男子每人受种植树木的桑田 20 亩 ;
不宜栽桑的地区, 男子
受麻田 10 亩, 妇女 5 亩 ;
奴婢也受平民同样数量的麻田 。对新建住宅的, 3 口给宅田 1 亩, 奴
婢 5 口给宅田 1 亩 。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 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
位, 租额相对减轻, 即一对夫妇年纳粟 2 石, 帛 1 匹, 15 岁以上未婚的男女 4 人, 从事耕织的奴
婢 8 人, 耕牛 20 头, 也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 ;
如果是麻布之乡, 则不纳帛而纳布一匹 。 以后
相继建立的北齐 、北周 、隋 、唐都曾颁布过此令, 唯办法略有变更 。 如北齐( 550 —577) 年规定,
18 岁受田输租调, 20 服兵役, 60 免力役, 66 退田免租调 。租调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 每对夫
妇调绢 1 匹, 绵 8 两 ;
垦租二石, 义租五斗 。 奴婢纳平民的一半, 牛调二尺, 垦租一斗, 义租五
升。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推行的均田制和在此基础上实行的新的租调制规定, 除桑田外, 一般
的耕地都属于国家所有, 私人只有使用权, 而无所有权 。由于奴婢和牛都可以受田, 而且对受
田奴婢的数量没有限制, 租调又比一般农民为轻, 所以并不损害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 更没有
触动土地所有制 。但在当时地旷人稀的条件下, 分配给农民一块土地, 使荒地与劳动力结合起
来, 这扩大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来源, 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而且对以后相
继建立的北齐 、北周及隋 、唐各代都有相当的影响 。
唐代前期, 鉴于当时长期遭受战乱, 人口死亡流散, 土地大量荒芜, 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
为了稳定政权, 保证赋税收入, 继续实行均田制和“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 。规定 :
每个男丁每
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 ;
纳绢或绫二丈 、绵三两, 叫做“租” ;
不产绵地区纳布二丈五尺 、麻三斤, 叫
做“调” ;
此外, 每丁每年服徭役 20 日, 闰月加 2 日, 如无徭役, 则纳绢或布替代, 称为“庸” 。随
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均田制的破坏, 在农民失去土地, 经济情况趋于恶化的形势下, 政府只凭
户籍人丁征租庸调, 人民已不堪忍受 。 为了逃避赋役, 百姓“多去本籍, 浮食闾里” ⑥ 。 因此, 到
唐代中后期, 又采取了新的措施 。
租庸调制以后的赋税制度主要有三次较大的变化, 即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法 。
两税法是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 开始推行的 。唐朝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
基础上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口越来越多, 而农民可受的田地越来越少, 加上农民两极分化,
137
土地被大地主所吞没, 国家控制的户口锐减, 出现了所谓“唐调之征愈增, 则户口之数愈减” ⑦
的现象 。 唐朝政府在强行“括户”( 检查户口, 清理人丁, 勒令回籍) , 增辟税目, 都不能奏效的情
况下, 采取了新的措施 。 于建中元年, 采用宰相杨炎的建议, 颁行了两税法 。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六项 :一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 只保留户税和地税 。 二 、量出制
入, 政府先预算全年开支, 以确定赋税的总额 。实际上唐中央以 779 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的总
数, 作为户税和地税的总额, 分摊于各州 。三 、户税是以户等高低征钱 。户等的划分, 依据财产
的多少分为九等 。户等高的出钱多, 户等低的出钱少 。四 、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 田多多征, 田
少少征, 无田不征 。 五 、无论户税 、地税, 皆分夏秋两季征收, 夏税以六月为限, 秋税以十一月为
期 。 六 、对不定居的商人, 按资产征税三十分之一, 后改为十分之一 。
两税法在实行之后, 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首先, 南北朝以来, 国家对租调徭役的征敛,
过去都是“重”身丁, “轻”资产 。 两税法则主要是依据土地多少征税 。两税中的地税是按亩征
税, 户税虽说依据资产, 但土地是资产中的重要内容, 所以, 也主要是依据土地征税 。 这种征税
依据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它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某种削弱 。 其次, 租庸调是以均田
制为基础, 流亡客户既不合法, 又因不在当地受田, 所以既不编入户籍, 也不纳税 ;
两税法则承
认客户迁居的合法性, 不论土户 、客户只要有资产就要纳税, 这无疑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
时也部分减轻了人民负担, 缓和了阶级矛盾 。 第三, 两税法关于定税计钱, 折钱纳物的规定, 虽
不是征收货币, 却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两税法实行头一年, 户口增加二百万 。国家的财政收入自然增加 。 以地方上缴唐中央的
税钱为例, 原先每年为一千二百万贯, 其中包括一半盐利, 实行两税法后, 每年收入一千三百多
万贯, 还不包括盐税 。显然, 国家税收较前增加了一倍以上, 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势力 。
一条鞭法是在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下, 于万历九年( 1581) 在全国推行的 。 其主要内
容是 :
1 、以县为单位, 将所有赋税, 包括正税 、附加税 、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
全部徭役, 统一编派, 并为一条, 总为一项收入, 分摊在本县田赋之中 。过去, 田赋有夏粮 、秋粮
之分, 征收上有种种名目 ;
徭役编派与田赋征收既不相同, 本身更为复杂繁琐 。一条鞭法使赋
役合并统一征收 、化繁为简, 既便于国家统一掌握, 也使民户明白易知, 小吏难于作弊 。
2 、关于徭役征派, 过去有里甲 、均徭 、杂泛之分 。里甲按户计征, 不役者纳“户银” ;
均徭 、杂
泛按丁分派, 应役方式有力差( 以身服) 、银差( 纳银代役) 之分 。 一条鞭法取消里甲之役, 将应
征的全部户银, 同丁银合并在一起 。“丁银”的计算办法, 是将力差的“工”( 劳动) 和“食”( 服役
期内全部生活费用) 折算为银 。然后把全部役银以“丁”和“地”或粮两大因素统一考虑编派征
收, 即所谓“量地计丁, 丁粮毕输于官” 。 自此, 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 。 丁的负担也部分转归
于“地”或”粮”中 。丁银的摊派, 各地不一, 或丁六粮四, 或丁四粮六, 或丁粮各半, 总有一部分
由地粮来承担 。
3 、赋 、役之中, 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 其余“皆
计亩征银, 折办于官” 。
4 、官府用役, 一律“官为金募”, 雇人从役 。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征 、解送田粮之差 、伐薪 、
修路 、搬运 、厨役等一概免除 。
一条鞭法是中国封建赋役史继两税法之后又一重大的改革和发展 。 一条鞭法实行后, 百
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免去了其他课税, 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到了保
138
证 。 一条鞭法规定的役归于地, 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又有所削弱, 为城镇手工业
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劳动力 。 规定以银两征赋, 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一个冲击, 客观上有
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 这也与当时商品经济比较
活跃, 货币流通量增加的趋势相适应 。
摊丁入亩法是清代采取的赋税制度 。清代在沿袭明朝一条鞭法的基础上, 继续对赋税制
度进行改革, 于康熙五十二年( 1713) 下令, 以康熙五十年各地所报人丁数作为丁银的固定税
额, 以后“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这就是说, 从康熙五十年起, 丁银总额固定, 不再增加, 此后新
增人丁, 一律免除了丁银的负担 。 从封建赋税制度趋势来看, 这一作法有利于增加人口, 发展
生产, 稳定税收, 无疑是一大进步 。 但是, 固定的丁银数额, 仍需由各户人丁承担, 而各户人丁
多少, 因变化而常常难以掌握 。子孙繁衍多者, 数十丁承纳一丁之银 ;
单丁独子之家, 则一丁仍
纳一丁之银, 无所减轻 ;
户绝之家, 其丁银还须他人承纳 。“滋生人丁, 永不加税”的办法, 使全
国征收丁税的的总额固定下来, 不再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税 。 这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
定的好处, 但是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赋役不均的状况 。康熙末年, 御史董之燧提出 :
“统计丁粮,
按亩均派”的建议 。 于是, 在康熙的默许下, 广东 、四川两省先行, 将定额丁银摊入地亩征收, 这
种尝试, 获得成功 。 雍正元年( 1723) 七月, 正式将“摊丁入亩”的办法在全国推行 。
摊丁入亩制度是明朝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 它实际上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延续了两千余
年的人头税, 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 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 。 按土地多少收税, 实际上就是
按人们的财产和负担能力收税,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不均的严重情况, 减轻了贫苦人民的
负担 。这一变化, 对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
赋税, 是古代封建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 是国家用于国防军事 、城建 、水利 、文教以及维持
宫廷 、官僚和常备军队的开支所需之经费 。从本质上讲, 封建国家的赋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
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 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先天性的根本缺陷 。 尽管这样, 两千多年来在历代
王朝的不断改革下, 形成的一套适合封建国家的赋税制度, 对促进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曾起过
积极作用, 其中某些合理有用的部分对我们今天的税收制度改革不无借鉴之处 。

注释 :
①参见《尚书·禹贡》 。
②《史记》卷二《夏本纪》 。
③《孟子·滕文公上》 。
④《从周礼·天官 .太宰》 。
⑤《史记·平准书》 。
⑥《新唐书·宇文融传》 。
⑦《通典·食货典》 。

〔吕建中  青海民族学院管理科学系主任〕 ( 责任编辑  星全成)       


1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