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法家思想治國原因

• 法家思想治國素有成效: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後來掃
平六國,統一天下
• 有利君主集權:透過嚴刑峻法,防範六國遺民叛亂//利用法家君權至上的
思想,推行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 秦始皇刻薄寡恩:為人固執多疑,冷酷無情//早年讀過韓非子著作,流露
欣賞之情

秦始皇統治措施
政治方面
1.確立皇帝至尊地位
• 「功過三王德兼五帝」,自定尊號為皇帝,自稱朕,自號始皇帝,期望
「二世三世,至於萬世」
• 命令稱詔或制,印信稱璽,百姓稱黔首
• 制定尊君朝儀和文書制度
o 朝儀:群臣聽傳令官指示才可入殿朝見
o 文書:上書奏事採用「臣某昧死言」格式
• 按鄒衍「五德終始學說」,秦為水德,代周而立,十月為歲首,尚黑色/
數字六
• 確立皇帝威權,鞏固政權,確立政權合理性

2.設立三公九卿
• 三公:丞相管理全國政務,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
• 九卿:執掌皇室政府事務,如中正/廷尉/太僕/少府等
• 設博士官 72 人以備諮詢
• 全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互相牽制
• 皇帝掌握任免大權,控制百官,鞏固政權
• 君主獨裁,皇帝濫權或昏庸,容易被竊權
o 秦二世昏庸殘暴,大肆役民,復建阿房宮徵調 5 萬人屯衛,聽信
趙高讒言殺李斯,「事無大小皆決於趙高」,造成全國大動亂,
秦速亡
3.郡縣制全面推行
• 李斯建議郡縣制
o 全國劃 36 郡,後來 54 郡,郡守為最高長官,郡尉管軍事,郡監
監察郡政
o 郡下設縣,萬戶以上設縣令/不足萬戶設縣長為最高長官,縣丞縣
尉輔助
• 鄉里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百里為鄉
o 鄉設三老管教化/嗇夫管訴訟徵稅/游徼掌治安,里設里正,亭設亭

o 地方長官掌握地方戶籍/土地/賦稅等情況
• 全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郡守按上計制度定期向中央匯報情況
o 上計:郡守每年 9/10 月呈報「計簿」予丞相府
• 皇帝掌握任免大權,完全控制地方軍政財情況,鞏固政權
• 君主獨裁,皇帝濫權或昏庸,容易被竊權
o 秦二世昏庸殘暴,大肆役民,復建阿房宮徵調 5 萬人屯衛,聽信
趙高讒言殺李斯,「事無大小皆決於趙高」,造成全國大動亂,
秦速亡
• 缺乏屏藩,遇事未能即時反應
o 陳勝吳廣集十萬軍,秦二世才驚聞亂事
• 六國貴族反對,項羽「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4.劃一法律制度
• 《史記》「事皆決於法」,廢除六國原有法律,李斯訂《秦律》
• 規定各級官吏須精通法律
• 肉刑:黥/劓/斬,徒刑:修築城牆/雜役,大辟/鑿顛/抽脅/鑊亨
o 遲到者斬,重則酷刑處死
o 士兵不按期向官府報到處笞刑
o 不足五人合盜超過 660 錢,被刺面/削去鼻子/徒刑
• 加強對民眾控制,鞏固統治,以防叛亂
• 法律苛刻,動則獲罪,族誅連坐,罪輕刑重,令人生畏
o 《漢書》「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o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起義
5.防止六國遺民叛變
• 銷毀兵器:沒收全國兵器,集中咸陽銷毀,鑄成大量銅鐘/十二銅人,陳
列宮中
o 防止人民造反
• 拆除險阻:拆除戰國時各國城郭/長城,疏通壅塞河川,夷平險阻,收馳

o 防範人民據險自守,穩固大一統王朝
• 遷徙富豪:豪強財雄勢大造成威脅,遷十二萬戶豪強至咸陽,遷數萬戶
富豪至麗邑/雲陽/巴蜀等邊地
o 瓦解富豪於原住地勢力,消除反叛中央潛在勢力
o 促進首都繁榮,促進邊地發展
• 加深對秦不滿,人民加入民變

經濟方面
1.統一度量衡
• 戰國各國計算標準不同,不利政令推行和經濟發展
• 廢棄六國舊制,以秦度量衡為標準,監製各種標準度量衡器具
• 便利政府徵稅,發放口糧
• 促進各地經濟聯繫交流,加速民族融合,中華民族融和壯大

2.統一貨幣
• 戰國:齊燕刀幣/楚蟻鼻錢/三晉布幣/秦圜錢
• 統一以黃金為上幣,單位鎰//銅錢為下幣,單位半兩,稱半兩錢,半兩錢
圓形方孔,方便民眾穿繩攜帶
• 有利民間日常交易,工商貿發展,國家課稅,有助經濟社會發展
• 加速民族融合,中華民族融和壯大

3.確立土地私有
• 商鞅變法起,廢井田,開阡陌,准許土地自由買賣
• 統一後下令農民自行呈報所佔田數,據以納稅
o 田租:按土地徵糧,租率為十分之一//口賦:按人頭徵錢,每人繳
120 錢//雜賦:臨時性徵調
o 秦賦稅稅率約農民收成三分之二
• 提高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
• 稅率沉重,兼併嚴重,地主剝削農民,奪取田宅,貧富懸殊
o 董仲舒「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導致「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物」
o 加深對秦不滿人民,加入民變
4.重農抑商
• 重農:以免稅賜爵等方式獎勵耕織/開荒,興修水利以便農業灌溉,以農
事成績好壞作考核地方官依據
• 抑商:限制私營手工業,商人只能在官府管理市場交易,控制商品價
格,把商人當罪犯看待,罰勞役/戍邊
• 琅琊台石刻:「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 提高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
• 調徵發政策使工商業生產/商品交換停滯不前,有礙國家經濟全面發展,
加深對秦不滿,人民加入民變
• 全國五分之一男丁服役,老弱婦孺留在田間,生產力下降,導致秦末物
資短缺,物價飛漲

文化方面
1.統一文字
• 戰國字體差別大,不利政令推行及文化交流
• 下令書同文
o 李斯簡化大篆成小篆,作為官方書體
o 秦吏程邈簡化小篆成隸書,通行天下
• 有利政令傳達及執行,文化傳達
• 加強對國家認同,產生歸屬感,使民族融和

2.統整思想風俗
• 下令行同倫,以吏為師,以法為教
• 巡遊時留下刻石頌辭,表彰/批評當地風俗
o 始皇曾遊泰山/琅琊台/會稽
o 如會嵇刻石「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
絜誠」
• 整頓各地風俗,破除迷信,扭轉淫泆歪風
• 各地設三老,專掌教化,勸導人民尊紀守法
• 編寫《倉頡篇》《博學篇》等教字,人民學習法令,禁止私學
• 人民行為規範漸趨統一
• 其他文化知識被排除,國人思想狹窄乏味
3.焚書坑儒
• 焚書:博士淳于越引古書,批評秦不行分封
o 李斯建議焚書,除秦史書/醫學/占卜/種植等書,一律焚燬,嚴禁
民間收藏
o 談論《詩》《書》者,一律處死
o 防止儒生以古非今,使人民對政權產生歸屬感
• 坑儒:術士盧生/侯生譏評始皇
o 審問咸陽儒生/術士,非議朝政/妖言惑眾 460 多人活埋
o 控制言論,阻礙新思想/新學說出現,士人不滿,失去知識分子支
持,失去中堅力量

軍事方面
1.修築長城
• 將戰國秦/燕/趙邊城連接,修建連綿數千公里長城
o 長城西起臨洮,東抵遼東
o 城牆設城台/峰燧,守軍監視邊境形勢
o 征發平民
• 加強北方邊境防衛,抵禦北方外族匈奴南侵,鞏固秦之國防,確立版圖
• 窮兵黷武,大興土木:築長城 40 萬,長城駐軍 30 萬,建阿房宮/驪山陵
70 萬,被徵發役使男丁超 200 萬,佔全國人口 2000 萬十分之一

2.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 北伐:蒙恬領兵 30 萬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增闢 34 縣,進軍河套
以北,設九原郡,派軍屯駐
• 南征:屠睢發兵 50 萬南征百越,設南海/桂林/象三郡,駐以重兵,徵發
數十萬人口移民實邊
• 鞏固嶺南地區統治,徙民實邊開拓疆土,鞏固秦之國防
• 建立四十一部,確立版圖:東起遼東,南抵今越南北部,西至臨洮,北
抵今內蒙古
• 窮兵黷武:北伐 30 萬,南征 50 萬,嶺南駐軍 50 萬,對外征戰動員超過
100 萬民伕

3.通西南夷
• 於西南地區設郡縣,加派駐軍
• 修鑿五尺道,打通西南及中原交通
• 加強對西南夷統治,確立版圖
交通方面
1.統一車軌
• 戰國車輛大小不一,車路寬度各異,一車不能暢行全國
• 下令車同軌,馬車兩輪間闊六尺,道路以此作修建標準
• 加強中央/地方聯繫,便利軍務,鞏固統治
• 促進各地人民往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加速民族融合

2.開闢交通
• 修建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貫通全國
o 路面闊 50 步,兩側每三丈種有松樹
o 主要幹線:向東直達過去齊燕地區,向東南直達過去吳楚地區
• 修建直道:為攻匈奴,蒙恬修築,由咸陽至北方九原郡軍事通道
• 始皇 5 次巡行天下,觀察各地情況
• 加強中央/地方聯繫控制,縮短政令傳達/軍糧運輸/行軍時間,鞏固統治
• 促進各地人民往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加速民族融合

3.開闢運河
• 疏濬鴻溝,使濟/汝/淮/泗諸水暢通
• 開鑿靈渠於廣西境內,連接湘江/灕江,令長江/珠江兩水系得以溝通
o 解決南征百越軍糧運輸困難,秦軍獲軍事補給,促成勝利
• 開渠疏溝,有利農田灌溉,改善水路運輸
• 加強中央/地方聯繫,鞏固統治
• 促進各地人民往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加速民族融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