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中医头痛研究资料(Water 版)

《竺友泉医疗经验》...................................................................................................................................2
头痛(一).............................................................................................................................................2
头痛(二).............................................................................................................................................2
头痛(三).............................................................................................................................................3
头痛(四).............................................................................................................................................3
《玄灯医笺》(高光)...............................................................................................................................4
《邓占元医萃》..........................................................................................................................................6
12、雷头风............................................................................................................................................6
《崔文彬临证所得》...................................................................................................................................6
26、头痛................................................................................................................................................6
《三十年临证探研录》(邹孟城).............................................................................................................8
療血头痛兼阴虚遗泄..............................................................................................................................8
《医门精思》(裴海泉)............................................................................................................................9
清解阳明经,治愈前头痛.......................................................................................................................9
《河北中医验案》(1982 年版)...............................................................................................................9
头痛........................................................................................................................................................9
《决生死秘要》........................................................................................................................................13
头痛眩晕..............................................................................................................................................13
《柯与参医疗经验荟萃》..........................................................................................................................13
自拟治头痛三方...................................................................................................................................13
《疑难病治验》(李凤翔)......................................................................................................................14
十七、痛厥验例...................................................................................................................................14
《宋鹭冰 60 年疑难杂症治验录》.............................................................................................................15
一、厥阴头痛.......................................................................................................................................16
二、肝阳头痛.......................................................................................................................................17
三、三阳头痛.......................................................................................................................................17
四、气血亏虚头痛................................................................................................................................18
五、寒客络瘀头痛................................................................................................................................19
六、偏头痛...........................................................................................................................................19
七、痰火头痛(三叉神经痛)..............................................................................................................20
《罗定昌临证经验集》.............................................................................................................................21
5.论月经不调,偏头痛,加味风引汤治愈一案.....................................................................................21
6.论背部击伤导致月经不调,头痛治愈一案.........................................................................................21
19.论产后头风三年,祛风镇静药治愈一案..........................................................................................22
《疑难病症中医治验心悟》(雷昌林)....................................................................................................22
12.三叉神经痛......................................................................................................................................22
13.眶上神经痛......................................................................................................................................24
16.偏头痛.............................................................................................................................................24
《刘星元临证集》.....................................................................................................................................25
(八)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高血压一)...............................................................................................25
(九)肝阳上亢头痛剧烈(高血压二)...............................................................................................26
(十)肝阳上亢大便秘结(高血压三)...............................................................................................26
(十一)肝阳上亢肝风头痛(高血压四)............................................................................................27
(十二)肝阳上亢左侧麻木(高血压五)............................................................................................28
(十三)肝阳上亢心悸多汗(高血压六)............................................................................................29
(十四)肝阳上亢项强不遂(高血压动脉硬化).................................................................................30
《中医临床验方集》(郭仁旭编)...........................................................................................................30
三、头痛..............................................................................................................................................30

《竺友泉医疗经验》

头痛(一)

  患者乌 XX,女,27 岁,干部,1978 年 7 月 12 日就诊。


  初诊:患头痛五月余,痛呈游走性,且以前额及枕后疼痛为著,面部轰热、咽干。脉象弦、舌苔薄
白。证属外感风热,治则以疏风散热解郁法为主。处方:
  川羌 6 克、葛根 15 克、川芎 10 克、白蒺藜 30 克、白芷 15 克、防风 10 克、升麻 8 克、薄荷 6 克。
服四剂,每剂药煎煮两次,将两次所煎药液混合后分四等份,每六小时温服一次,以每次服药后头有微
汗为宜。
  二诊:头痛已减轻,近日睡眠不好,梦多,脉弦,舌质稍偏红。此系心经有热。处方:
  原方加琥珀 6 克(冲服)、灯心为引煎服,服法同前。
  三诊:睡眠好转,头已不痛,脉弦细,舌质色正,苔薄白。风热已散,以养血疏风法善后。处方:
  当归 20 克、川芎 10 克、白芍 15 克、黑芝麻 30 克、菊花 12 克、桑叶 6 克,二剂水煎服。
  按:风热上犯,稽留未去,故头痛五月余未愈,风邪性善走窜,故痛呈游走性,应治以疏散风热之
法。考虑病程较长,邪郁不去,故方中加入白蒺藜 30 克以其苦泄辛散之性,祛风热散郁结。每剂药分二
次服,恐其药力不足,所以改为每六小时服药一次。后期治以养血疏风法,使血行风去以巩固疗效。

头痛(二)

  患者谢 XX,女,33 岁,工人,1978 年 5 月 11 日就诊。


  初诊:患者形体肥胖,前额头疼,头晕眼花,耳鸣,胸闷恶心,咯睡白色粘痰,心慌,寐差,尿黄
且伴灼热之感。脉弦滑乏力,舌苔薄白。辨证:痰浊上扰,阻遏清阳而致头痛,治则健脾和中化炎。处
方:
  清半夏 20 克、云茯苓 30 克、陈皮 15 克、竹茹 10 克、石菖蒲 10 克、石莲子 30 克、白芷 10 克,四
剂,水煎服。
  二诊:前额疼减轻,睡眠渐趋平稳,心慌、胸闷等症也随之减轻,脉弦而少力,舌苔薄白。处方:
  清半夏 12 克、茯苓 15 克、陈皮 12 克、竹茹 6 克、石菖蒲 10 克、黄芪 15 克、白芷 10 克、菊花 10
克,六剂,水煎服。
  三诊:头疼渐愈,虽能入眠但夜梦多。脉弦,舌苔薄白。辨证:胃中不和,痰邪扰于心神,故寐不
得安,治则:化痰和中、镇静安神。处方:
  清半夏 10 克、茯苓 12 克、陈皮 10 克、石菖蒲 10 克、远志 10 克、龙齿 30 克、黄芪 15 克、升麻 2
克,四剂,水煎服。
  按:脾失健运,则中焦滋生痰浊,痰浊上蒙,清阳不升,清轻之气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且晕。痰
湿停阻胸膈,胃中不和,气机不利,心神受扰,故胸闷恶心咯痰,心慌寐差。因此,投以二陈汤化裁,
以健脾和中化痰。俾脾得建运则痰湿去,清阳则能上荣于头,其病即可痊愈。

头痛(三)

  患者解 XX,女,40 岁,家庭主妇,1978 年 3 月 11 日就诊。


  初诊:一月前因汗出受凉后,始觉头前额疼,曾服解热止痛片,但无效。后头痛渐渐加剧,且呈游
走性,X 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头疼。脉浮而无力,舌苔薄白。辨证:上受风寒,湿邪络脉受阻,此为头风,
治宜活血祛风胜湿之法。处方:
  川芎 30 克、苍术 12 克、细辛 3 克、羌活 12 克、当归 15 克、白芷 10 克、防风 10 克,四剂,水煎
服。
  二诊:头疼已渐渐减轻,发作次数也减少。脉、舌同前。投以活血祛风之剂,处方:
  当归 15 克、川芎 30 克、白芍 12 克、防风 10 克、白芷 10 克、葛根 15 克、芥穗 10 克、僵蚕 10 克,
四剂,水煎服。
  三诊:仅觉颈项有时作疼。脉弦,舌苔薄白。仍守上法,上方减去白芷、僵蚕,改葛根为 30 克,继
续服用。药尽病愈。
  按:头为诸阳之会,只受轻清之气濡灌,不受淫邪之侮。患者汗出后,肌腠空虚,卫外之力减弱,
风寒湿邪乘机侵袭,阻遏经脉,使清阳之气受阻而致发生本病。故以羌活、防风、白芷发散风寒,以苍
术祛风湿,当归、川芎能活血通络,其中川芎辛香善升能至头面巅頂,功长祛风止痛,是治头痛之良药,
故用量至 30 克。待病势衰减,即治以活血祛风之法,血行风灭络脉疏通,病则痊愈。

头痛(四)

  患者王 XX,女,26 岁,社员,1979 年 5 月 3 日就诊。


  初诊:头部前额及巅顶疼,目视物不清,夜寐常常惊醒,身乏力,手足心热。脉弦数,舌偏红苔薄
白,证属营血不足,风邪犯首,治宜养血疏风之法。处方:
  当归 15 克、白芍 30 克、制首乌 20 克、柴胡 10 克、黄芩 10 克、防风 12 克、薄荷 6 克、菊花 12 克,
六剂,水煎服。
  二诊:头痛减轻,遂自行停药。现患“外感”,恶寒,恶心欲呕吐。脉弦滑,舌苔薄白。证属外受
风寒,胃气失和,治宜散风寒和胃气。处方:
  柴胡 12 克、黄芩 10 克、藿香 15 克、白芷 12 克、竹茹 12 克、防风 6 克、生姜 3 片,水煎服。
  三诊:“外感”已愈,头疼已明显减轻,睡眠较前平稳,但尚易惊醒。脉弦,舌苔薄白,证属血虚
不能养神,治宜养血安神。处方:
  当归 15 克、川芎 12 克、黑芝麻 30 克、制首乌 20 克、夜交藤 30 克、茺蔚子 15 克、白芷 12 克、柴
胡 10 克、黄芩 12 克,六剂,水煎服。
  四诊:头已不疼,目视物已如常人。脉弦,舌苔薄白,原方去白芷,加沙参 12 克,水煎服。服药后
自觉症状基本消灭,遂停药。
  按:血虚不能上满头目,头目失其滋养则头痛,视物模糊,复加风邪上犯,又使头痛之症加重,风
邪化热故脉数舌红。故以当归、白芍、何首乌养血活血,以白芷、防风祛风止头痛,薄荷、菊花性凉能
清热疗头痛。用柴胡、黄芩既可泄热,启转人身之枢纽,调理气机升降,增强上药功效。

  小结:头痛原因虽多,但概要言之不外由于外感内伤。外感中包含风寒、风热、风湿;内伤中包含
气、血、痰、火。
  上述四例头痛,虽都病同,但病因和病机不同,因此治疗原则也各有所从。例(一)病由外感风热,
邪郁不去,例(三)属外感风寒湿邪,络脉受阻;例(二)为痰浊上蒙,清阳不升而致头疼;例(四)
则属血虚不能濡养头目,复受风邪侵袭邪郁化热之证。
  所以,例(一)治以疏风散热解郁之法,选用发散风热之药,方中白蒺藜用量至 30 克;例(三)治
则活血祛风胜湿,选用发没风寒之品,方中川芎用量至 30 克。例(二)治则健脾和中化痰,选方以二陈
汤化裁。例(四)则治以养血疏风清热之法,并用柴胡黄芩启转枢纽,调理气机升降增强疗效。
  因此,头痛的合理疗法,首先应该寻其所属主因,辨别其不同类型的症状,以及病理机转,而予以
恰合病情的治疗,则对任何成因所产生的头痛,都可除去或减轻。

《玄灯医笺》(高光)

  例一,沈多头,女,46 岁。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20 多年不愈。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舌


淡脉弦细。初诊用活血通络,平肝息风法。
丹参 15,生山楂 30,留行子 15,川芎 6,红花 6,全蝎 6,白附子 10,防风 10,白僵蚕 15,娱蚣
2 条,白芷 6。
  服药 7 剂,头痛渐缀,恶心呕吐已止,仍有颈部拘紧,耳聋。二诊仍从前方加减。去防风、蜈蚣,
加石菖蒲 10,灵磁石 30,耳聋左慈丸 10。再服 10 剂,诸症显著好转,耳聋减轻。四诊改用中成约复方
丹参片、鸡血藤膏、耳聋左慈丸等调理,以巩固疗效。

  例二,汪水成,男,50 岁。血管性头痛。眩晕,耳鸣,头痛。1977 年 11 月住院治疗。舌胖苔白,


脉缓。初诊用活血通络,健脾益气法。
石菖蒲 10,白芷 6,留行子 15,丹参 15,桃仁 10,红花 6,川芎 10,米仁 20(原文为“米仁”),
炙黄芪 15,党参 10,焦冬术 10。
  服药 7 剂,头痛已止,仍眩晕乏力耳鸣。二诊仍以前法,去桃仁、红花、党参,加人参须 15、茯苓
10、制黄精 20。再服 7 剂。
  三诊时头痛已除,眩晕乏力好转,仍有耳鸣。改用健脾益肾法。
熟地 20、山萸肉 10、补首脂 15、仙灵脾 15,吐丝子 15,参须 15,炙黄芪 15,焦冬术 10,米仁
20,灵磁石 30、茯苓 10。
  连服药 10 剂,各种症状显著好转。恢复阶段改用中成药人参健脾丸、金匮肾气丸调补。

  例三,何开园,男,30 岁。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数月未止。舌红脉弦。初诊用镇痉止痛法。
白附子 10,白僵蚕 15,全蝎 6,蜈蚣 2 条,桃仁 10,红花 6,石菖蒲 10,炒枣仁 10,远志 10,辰
茯苓 10。
  服药 7 剂,头痛已止。二诊仍从前法,再服 10 剂,以巩固疗效。

  例四,石黄永,男,40 岁。西医诊断为氯丙嗪(qín)中毒引起的头痛,头胀痛,颈前倾,两目干燥,
苔糙脉弦。初诊用解毒补脑养血平肝法。
石菖蒲 10,远志 10,白附子 10,全蝎 6,僵蚕 15,制首乌 30,制黄精 20,炙甘草 15,当归 10,
黄芪 15,钩藤 10。
  服药 10 剂,头部胀痛渐缓,目燥好转,仍眩晕失眠,头颈前倾。三诊仍以前法加减。去白附子、僵
蚕、勾藤,加炒枣仁 15、夜交藤 30、珍母 30、黑归脾丸 10。再服 10 剂,眩晕失眠好转,头颈前倾渐缓。
五诊时改用中成药首乌健身片、黑归脾丸、杞菊地黄丸调补。
  按:中医历来认为头痛之原因,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或因情志不和,肝郁化火,上扰清空;或因
肾水不足,肝阴亏损,肝阳上亢;或因房事不节,肾阴亏耗,脑髓空虚;或因多思伤脾,不能营养脑髓;
或因脾虚生痰,痰蒙清窍,都可能导致头痛。外感风寒、风热、夾湿,可能气血凝滞或气血逆乱而导致
头痛。久病气滞血瘀,阻塞经络,也能导致头痛。
  上述有五例为血管阻滞或血管痉孪引发的头痛。通则不痛。治疗大法,首先考虑活血通窍。集中使
用丹参、留行子、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使大脑血脉畅通,则疼痛当可缓解。至于血脉因
阻滞而引起的痉挛,则用白僵蚕、白附子、全蝎、蜈蚣等镇痉止痛药,使脑中脉络归于平复,从而收到
镇痛之效。
  有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证状的,加用白芍、柴胡、钩藤、葛根、决明子、绿梅花、逍遥丸、龙胆草
等疏肝凊肝药物,使肝气条达,肝火抑制,肝风熄止。
  有脾虚血亏者,加用当归、黄芪、熟地、鸡血藤、制首乌、桑椹、米仁、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
补血药。
  有肾精亏耗者,加用熟地、萸肉、菟丝子、补骨脂、杞子等补肾药。
  一例神经痉挛性头痛和一例西药氯丙嗪过量中毒,损伤脑髓的头痛,均重用白附子、僵蚕、炒枣仁、
蜈蚣、远志、夜交藤、合欢皮、辰灯心、辰茯神、珍珠母等镇静神经、制止痉挛的药物,而收到止痛的
效果。气血虚弱,脑髓亏损者,还应辅之以当归、首乌、黄芪、鸡血藤、人参、熟地等养血益气补脑药
品。
  恢复期较长时期服用养血补脑健脾益肾之中成药黑归脾丸、金匮肾气丸、首乌健身丸、人参健脾丸,
肝郁者服逍遥丸,对于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有很好的效果。
《邓占元医萃》

12、雷头风

  姜 XX,女,38 岁,干部。1975 年 4 月 2 日初诊。


  头痛六年,时好时差,近一个月来加剧。头痛、脑鸣,每 4~5 天就要发作一次,发作时脑内发热并
伴有轰响,好似雷鸣,多于睡前发作,历时半小时到一小时。神疲,气短,少寐多梦,四肢发麻,胃纳
差,食后欲吐,大便黄,形体丰腴,舌体胖大,舌质红,苔白厚,自觉舌根部发硬,脉弦数。服中西药
未效,故以清震汤加减,平肝熄风:升麻 8 克、苍术 3 克、荷叶 10 克、菊花 12 克、钩藤 10 克、陈皮 10
克、夜交藤 30 克、水牛角 15 克、远志 8 克、竹茹 12 克,四剂。
  1 月 6 日二诊。服药后未发作,喉中痰仍多,不易咳出。上方去夜交藤,加磁石 30 克、浮海石 15 克,
四剂。
  4 月 12 日三诊。昨夜受凉感冒,又发作一次,但比以前轻微,历时约 15 分钟。舌质红,苔白,脉细
缓,仍守上法治之,于第一方中加蔓荆子 10 克,四剂。
  5 月 3 日四诊。病情已经稳定,虽经劳累头痛也未发作,寐安,精神好转。肝风已平,改用健脾化痰
养心法:升麻 3 克、苍术 3 克、荷叶 10 克、沙参 10 克、麦冬 12 克、百合 15 克、白芍 15 克、陈皮 10
克、磁石 15 克、甘草 3 克,八剂。以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雷头风”颇少见,特点是头痛发作时,自觉脑内雷鸣,痛胀难忍,为风、湿、热邪郁结于三
阳经所致。患者多为体形偏胖、痰湿素盛的脑力劳动者。平素思虑过度,肝气郁结,心阴亏损,病延日
久,痰浊化火乘肝风上扰于脑,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此证。据古代医书所载,用清震汤治之有
效验。
  考“清震汤”方有两条。一为《汤头歌诀》所载,由升麻、苍术、荷叶三药组成;另外为《审视瑶
函》所载,除上述三药外,还有葛根、黄芩、赤芍、芥穗、薄荷、甘草,治疗“雷头风”多用前方,治
疗风热眼疾多用后方。
  升麻甘辛微寒,入肺、脾、胃经,能升举脾胃清阳,兼解湿毒;苍术苦辛温,气浓香,入脾胃经,
长于燥湿运脾;荷计甘微苦平,入肝、脾、胃经,能升发清阳、清热解暑、散风止痛。三药配合,能升
清降浊、淸热化痰、平肝熄风、镇静止痛。本例方中,除用上述三药外,又加水牛角、菊花以清热平肝;
磁石、海浮石、陈皮、竹茹清化热痰;白芍、夜交藤养肝宁神;钩藤平肝熄风。后于清震汤中加沙参、
麦冬、百合等药,养肝益心、健脾补肺以固其本。

《崔文彬临证所得》

26、头痛

  〔例一〕刘 X,男,42 岁,干部。1975 年 2 月 14 日初诊。


  病史:右侧头痛伴双目胀痛已半年许。头痛发作时嗜睡,双手发凉。头痛常因用脑过度而发,并有
恶心。经某医院诊为“偏头痛”,予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平日素喜曲蘖。
  检查:舌质红,苔白腻中间黄,脉象弦数。
  辨证:肝胆湿热挟风火上扰清空所致。
  治则:清泄少阳,和化湿浊,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玄参 12 克、蔓荆子 10 克、生地 24 克、赤芍 10 克、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细辛 3 克、红
花 12 克、白菊花 10 克、薄荷 6 克、白芷 10 克、决明子 12 克、地肤子 18 克、黄芩 10 克
  2 月 21 日二诊:脉来弦势已缓,肝阳渐戢(jí 收敛,停止),阳明湿热有下行之机,故右侧头痛渐
减,目胀亦瘥。再以柔肝熄风,活血祛瘀为治。
  方药:生石决明 24 克、醋柴胡 10 克、醋鳖甲 30 克、蔓荆子 10 克、当归 12 克、川芎 10 克、红花
12 克、赤芍 10 克、淡黄芩 10 克、全蝎 3 克、夏枯草 10 克、生地 12 克、地肤子 10 克
  2 月 26 日三诊:临床症状消失,脉象与舌苔恢复正常,又服上药 3 剂。以后随访至今未发。
〔按语〕《临证指南医案》邹时乘按:“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是例向喜饮
酒,以致肝胆湿热内蕴,湿热挟风火上扰清空,故发头痛目胀。“阳气者烦劳则张”,故烦劳过度又每
而引发,“久痛入络”,气血瘀滞,则见手指发凉、嗜睡等症,治宜清泄肝胆,以制风阳;和化湿浊,
以清利阳明,并佐以活血化瘀为其法治,经服半月,诸恙屏退,病告痊愈。
Water 按:
曲糵,见《尚书·商书·说命》“若作酒醴,尔惟曲糵”,古指酒曲,本文当理解为酒。

  〔例二〕陈 XX,男,21 岁,技术员。1974 年 8 月 5 日初诊。


  病史:经常头痛一年余。逢精神刺激或气候变化疼痛加剧,痛时双目流泪,颜面潮红,自觉面部发
热,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经某医院检查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虽求治于多方而枉效。
  检查:舌质紫暗,苔薄黄,脉象弦缓。
  辨证:久痛入络,气血瘀痹。
  治则:党参 10 克、生地 12 克、蔓荆子 10 克、玄参 10 克、红花 12 克、桃仁 10 克、当归 12 克、川
芎 10 克、赤芍 10 克、薄荷 6 克、白菊花 10 克、全蝎 10 克、蝉蜕 6 克、决明子 10 克、细辛 3 克
  8 月 18 日二诊:自述服上药 4 剂后,疼痛停止,唯口渴欲饮,依上方加生石膏 30 克,以清阳明之蕴
热。再进 5 剂。
  〔按语〕头为六阳之首,位居最高,乃清空之所。大抵头痛之因亦有多端,如塞(原文“塞”似应
为“寒”)邪犯脑,湿热挟风,肝阳僭(jiàn,超越本分)逆,痰、瘀、食积之种种不同。凡诊头痛者,
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总不离乎风,“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其因乎外风头痛者,当有
六经形证可据,自然不难分别,而内风头痛者,当责之于肝肾,多由风阳僭逆而来,或有肝阳挟痰浊上
蒙清窍而致头痛者。其有久病者,或因肾精不充,髓海空虚,或因营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或因久病
迁延,血瘀气滞所致。故暂痛者多以实证为主,治当祛邪气为要,而久病者则以虚证为多,治当补正气
为宜。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或本虚而标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是例头痛始由情怀不舒,木郁化风,风阳郁冒而成,然病延一年之久,“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势
在必然,治当以“桃仁四物汤”为主,活血化瘀以通络,复入蔓荆子、薄荷、白菊花、决明子平肝清热
以利头目;党参补血益气,并佐加虫类搜逐血络,细辛通络而止痛。究其所属主因,随证参治,故久病
头痛之证,只经半月而愈。
《三十年临证探研录》(邹孟城)

療血头痛兼阴虚遗泄

  青年徐某,英年十七。十三岁起颅额左侧一点疼痛,固定不移痛剧时如刀割锥刺。每日或间日一发,
持续数小时方能渐解。发作时间最长者达四小时之久,读书及生活深为所累,其母爱子心切,百计筹措
钱款,求医问药二年余,竟无弋获。1991 年 10 月 17 日至余处诊治。余视其形体瘦瘠,面色无华。按脉
弦细,苔薄舌瘪。因年少失怙,家境贫寒,营养久缺而致气血虚衰,但额头之痛为瘀血所作。病属体虚
症实,治法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旨,以除额痛为急。故先疏血府逐瘀汤以行瘀止痛:
大生地 12g、桃仁 9g、甘草 1g、赤芍 9g、川芎 3 克、白芷 6g、当归 9g、红花 3g、炒枳壳 4.5g、柴
胡 4.5g、桔梗 4.5g、怀牛膝 9g
  服药十四帖,头痛得愈。
  继而来诊,惟求切脉观舌,不言病症。其左脉弦细,右关细软而尺稍盛,舌瘪(biě 不饱满)而嫩,
边多红点,是阴血不足而兼有相火之象。余疑其夜间遗精,询之果然。以养血安神兼调肝脾为法,随拟
一方:
大生地 9g、硃茯苓 9g、炙远志 9g、丹参 9g、炙甘草 3g、炒白术 9g、炒白芍 9g、当归 4.5g、炒黄
柏 1.5g
  又服十四帖,遗精渐止,予一贯煎法以善其后。偶或相火见旺,加入知柏各 5g 即平,最后诸恙皆安,
惟脉弦细不退。于方中参入石斛 9g、炙龟板 15g 以养血柔肝。服十余帖脉渐柔和。
  按:王清任《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由桃仁 12g、红花 9g、当归 9g、生地黄 g、川芎
4.5g、赤芍 6g、牛膝 9g、桔梗 5g、柴胡 3g、枳壳 6g、甘草 3g 组成。善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血
府血瘀之主方。何谓“血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血府之本意乃指脉管,
而原书所主治之病症,多为胸中瘀血,阻碍气机之证,而于实际使用中又不受此限,举凡气滞血瘀而病
势未甚诸症,均可使用。更不局限于脉管或胸中部位。其中关于辨证,本例以症状为主要依据,患者左
额一点疼痛,固定不移、痛如刀割锥刺具有瘀血为患之特点。以血府逐瘀汤治瘀血头痛,已成临床习用
之法。《医林改错》中曰:“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
用此方一剂而愈。”据上案验证,知非虚语。
  至于遗精临床有梦遗、滑精之分:有梦而遗精者谓之“梦遗”,无梦而自遗,甚则清醒时亦有精液
外出者为“滑精”。两者之异同,《景岳全书》“遗精”篇曰:“梦遗滑精,总皆失精之病,虽其症不
同,而所致之本则一。”俞震于《古今医案按》中言之最切:“向来医书咸云有梦而遗者责之心火,无
梦而遗者责之肾虚,二语诚为括要。以予验之,有梦无梦皆虚也,不虚则肾坚精固,交媾犹能久战,岂
有一梦即遗之理。”景岳与俞震之论极为精要,本例因营养不良,后天严重失调,体质更见虚弱,加之
遗滑不禁则虚而又虚矣。故案中以养血安神、健脾益肝为法。方中用黄柏者,《重庆堂随笔》曰:“精
滑自遗,每成劳损,男女皆有之。”、“阴虚火动者为虚,湿热下注者为实。不论虚实,皆宜佐以黄柏,
苦能坚阴固肾,寒能清热胜湿也。”

Water 按:
硃茯苓:取茯苓片,加一定量朱砂细末拌匀,为“朱茯苓”(每 100kg 茯苓用朱砂 2kg)。朱砂伴过以
后能增强茯苓的镇静安神的作用,用于惊悸、烦躁、失眠等病症。
《医门精思》(裴海泉)

清解阳明经,治愈前头痛

  阳明经在面部循行最广泛,上至额,下至额,中至鼻,左右至颊,几乎整个面部都为阳明经脉循行
所布,无处不到,所以有“阳明主面,治面要取阳明”之论。仲景在《伤寒论》第 48 条说:“二阳并病
……因转属阳明……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在临床上,前头部(即额部)
及眉棱骨部疼痛极为常见,但用一般西药止痛药,或不按经络循行选药,叠加一些祛风止痛中药,疗效
并不显著。按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方用药,常能取得理想疗效。
  病例:王某,男,农民,大庙人,2004 年 6 月 10 日初诊。患者前额部及眉棱骨处疼痛剧烈,但有规
律,早上和晚上不痛。早上八九点钟,太阳出得很高时开始发作。不能在太阳下活动,否则就疼痛难忍。
眼睛畏光难睁,眉棱骨部有酸困沉重感,面色红赤,舌质红,舌苔厚腻,脉洪滑有力。余诊后,治以清
解阳明、行气化痰。方用白虎汤加味治之。
  处方:知母 12、石膏 20g、葛根 15g、黄芩 10g、茯苓 12g、白芷 10g、半夏 9g、天麻 6g、陈皮
9g、甘草 3g。3 剂,水煎服。
  3 日后患者来诊,病情大为好转,已基本不痛,能在太阳下劳动了。照前方稍事加减,继服 3 剂,病
已愈 3 年,未再复发。
  综上所述,可知经络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内经》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经络的生理、
病理及诊断和治疗,并在《灵枢·卫气》中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仲景在《内经》的
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并作《伤寒杂病论》一书,创立了六经辨证,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使经络
学说具体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此后,经络学说代有发展,如清代名医喻嘉言说:“不明脏腑经络,开口
动手便错。”进一步强调了经络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一些中医医生对经络学说不够重视或学而不用,有
的疾病久治不愈,也不知循经选方用药,只埋怨中医这不行、那不对,忘记了经络学说的巨大作用。笔
者在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治病必须重视脏腑经络,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河北中医验案》(1982 年版)

头痛

  例 1:律某某,男,成人。石家庄市人民商场售货员。于 1965 年 3 月 1 日初诊。


  于 2 月 25 日因患外感头痛,咳嗽等症,经治疗后好转。突于夜间剧烈头痛,致通宵未寐。于今晨由
家属扶送来诊。
  患者两颞(niè 头颅两侧靠近耳朵的部分)及头顶剧烈跳痛,并有头晕,躁烦不宁,两目红赤,口唇
紫绀,隐约可见颞动脉搏动。口干苦,身无寒热,头汗出。舌质暗红,苔白而滑,脉象强劲,体温
37℃,血压 140/100mmHg。
  脉症合参,证属肝阳偏亢兼瘀血头痛之证。拟以平肝熄风,活血逐瘀之剂治之。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尾 9 克、赤芍 10 克、桃仁 9 克、红花 9 克、牛膝 15 克、龙胆草 9 克、夏枯草 15 克、甘草 9 克、
珍珠母 9 克、杭菊花 9 克、全蝎 3 克、炒栀子 10 克。水煎服,日 1 剂。
  二诊(3 月 3 日):服药 2 剂后,头痛、头晕明显减轻,其它证情均好转,食欲增进。舌质红,有津
无苔,脉象沉弦稍数。守前方增钩藤 9 克,制首乌 15 克以养血熄风。
  三诊(3 月 4 日):头痛完全消失,有时仍见头晕,目赤消退,神志清爽,口唇转为淡红,睡前有时
烦躁,脉象微弦。血压 120/80mmHg。仍以前方继服 2 剂以善其后。
  体会:本例属肝阳偏亢兼瘀血头痛。患者素有肝阳偏亢,肝风欲动,患外感之后,由外风而诱发,
引动内风,风胜则痉,致脉络拘挛,血运不畅。故拟平肝熄风、活血逐瘀之法,仿血府逐瘀汤意,佐全
蝎驱风,服药 5 剂,不仅头痛诸疾霍然而愈,而且血压亦迅速恢复正常。随访十多年无复发。
——石家庄地区医院姜国宏
  例 2:郝某某,女,17 岁,学生。住石家庄市解放路 15 条 6 号。1978 年 3 月 13 日初诊。
  患头痛 5 年,多在晚间发作,几无间断,疼痛以后脑部为重,痛甚则放声大哭,以拳击头或以头撞
墙,每次发作时间约 40 分钟左右而缓解。近月来病情加重,发作频繁,有时一日发作 4-5 次,痛而怕风,
遇风则重。患者因病废学,每天由家人轮流看守,不敢离身。经医院检查,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
服麦角胺咖啡因、安痛定、苯妥英钠等药和组织胺脱敏疗法罔效。
  经仔细询问患者,并觉有头痛怕风,遇风则重,四肢逆冷。行经期头痛尤甚。舌淡苔白而腻,脉沉
弦数。
  根据脉证,属风热乘袭,客于三阳经脉,稽留不去,随经上攻头部,邪正相搏,而致头痛。治宜通
经络,去风火之法。仿东垣升阳散火汤加减治之。
方药:菊花 9 克、杭芍 9 克、白芷 6 克、葛根 9 克、羌活 3 克、升麻 3 克、柴胡 5 克、僵蚕 6 克、党
参 9 克、香附 6 克、蔓荆子 6 克、甘草 5 克。5 剂,水煎服,日 1 剂。
配以外治法(陈修园方):
晚蚕砂 62 克、僵蛋 17 个、川芎 16 克,水煎一大碗,以厚纸中剪小指粗一孔,敷盖于碗上,令药气
从孔而出,乘热熏头痛部位,每天一次。
  二诊(3 月 25 日):用药后头痛已轻,每日发作 1~2 次。嘱前方继服 5 剂。
  三诊(3 月 30 日):头痛大减,痛时已能忍受,每日发作一次。时置经期头痛未增重。舌淡,苔薄
白,脉沉弦。仍按原方加当归 9 克。
  四诊(4 月 7 日):服上药 3 剂,头痛已近痊愈,因昨晚突受惊骇,昏倒在地,头痛转甚,哭叫难眠,
合目即惊。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此系内外合邪,风火挟痰上扰清窍,蒙蔽心神所致。治以熄风清热,
豁痰定惊。以温胆汤加味治之。
方药:杭芍 9 克,钩藤 13 克,茯苓 13 克,半夏 9 克,陈皮 9 克,竹茹 9 克,菖蒲 9 克,瓜萎皮 13
克,枣仁 16 克,夜交藤 16 克,胆星 6 克,生牡蛎 16 克,枳壳 6 克,甘草 6 克,琥珀、硃砂各 1 克
(单包冲服)。水煎服,日 1 剂。
  五诊(4 月 10 日):上方服 3 剂后精神好转,头痛消失,睡眠亦佳。原方去琥珀、硃砂再服 3 剂,
以资巩固。
  体会:头痛一证其因很多,本案头痛怕风,遇风加重,似属感受风邪而起,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
之”。风犯巅顶,清窍被扰,则头痛发作。风为阳邪,郁久化火,故脉见沉弦而数,故仿东垣升阳散火
汤治之。方中柴胡以发少阳之火;升麻、葛根发阳明之火;羌活发太阳之火;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
所以能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党参、甘草益脾胃;芍药酸敛甘缓,理肝而敛阴,散中
有收,不致损伤阴气;加入僵蚕、蔓荆子以通络而疏发风热;香附以调畅气机,使风热郁火得以宣散,
故连服 10 余剂,头痛基本消失。其间 4 月 6 日晚,复因突受惊骇恐惧不安,夜不成寐,脉转弦滑而数。
系因风热挟痰上冒巅顶,内蒙心神,随用温胆汤加味,以熄风清热豁痰定惊,连服数剂,竟收全功。经
追访两个月头痛未再复发,并已恢复学习。
——河北省中医院李兰生

  例 3:王某某,男,41 岁。住唐院七排四号。1976 年 2 月 9 日初诊。


  两周前因受风寒,左侧面部剧疼,如锥如刺,上午轻,下午及夜间增重,痛呈阵发性,约 1~2 分钟
一次。伴头晕,无寒热,口不能含热物。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疼。曾用中西药均无效。舌质红,脉浮
数略弦。
  证属风寒外袭,郁久化热。法拟散风清热,镇痛。以白虎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之。
方药:防风 9 克,薄荷 9 克,白芷 6 克,石膏 31 克,知母 13 克,甘草 13 克,白芍 47 克,黄柏 9 克,
元参 16 克,赭石 16 克,丹皮 9 克,生龙骨 25 克,生牡蛎 25 克。水煎服,日 1 剂。
  二诊(2 月 13 日):服药 4 剂后,面部疼痛显著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头晕大减。舌质淡红,脉略
弦数。拟下方治之。
  方药:防风 6 克,薄荷 5 克,白芷 6 克,石膏 25 克,知母 9 克,甘草 13 克,黄柏 5 克,元参 16 克,
丹皮 9 克,赭石 16 克,白芍 37 克,生龙骨 25 克,生牡蛎 25 克。服上药 5 剂后痊愈。
  体会:本例患者病起于风寒,故用防风、薄荷、白芷以散风止痛。由于“风为阳邪,极易化火”,
风邪客于经络,蕴蓄已久,热象已成,故以石膏、知母之苦寒直折其势,但二药专走气分,故叉加黄柏、
元参、丹皮以清其血分之热;白芍能缓解痉挛,甘草善缓急止痛,二药合用对疼痛确有良效,故重用之。
然专靠清散缓解之力,犹恐难收全功,故加赭石、龙、牡之重坠潜镇以伏其阳,合而用之,竞收全功。
——唐山市中医院王筱波

  例 4.1:张某某,男,49 岁。开滦煤矿干部。1972 年 10 月 24 日就诊。


  于 1972 年 1 月开始左颞(niè)部头痛,早晚加重,时有恶心。眼底检查正常。血压:左臂
190/120、右臂 220/120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左三叉神经痛。曾用利血平、地巴唑、苯妥英钠、匹
那米洞、维生素 B12 及杜冷丁等药,久治未愈,今日来门诊求治。
  患者左侧偏头痛,一日发作 10 余次,病发时突然剧痛难忍,如刀割样痛,甚时咬牙、流泪,面颊有
抽掣感,触之则痛尤甚。局部喜冷畏热,虽严冬不敢戴帽,冷风吹之疼痛稍缓。大便干燥,舌淡少苔,
脉沉弦。
  本证属于风邪入络化热,少阳、厥阴经脉受阻。治以祛风通络,缓急止痛。以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
加味治之。
方药:白芍 15 克,炙甘草 9 克,钩藤 9 克,全蝎 9 克,川芎 9 克,白芷 9 克,当归 9 克,桑叶 9 克,
菊花 12 克,石决明 15 克,生龙骨 12 克,生牡蛎 12 克,怀牛膝 9 克。水煎服,日 1 剂。
  二诊(10 月 27 日):服上药 3 剂后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一日约 5~6 次。痛止后,面颊有麻
木感,仍得热痛甚,遇冷痛缓,两目干涩,夜寐多梦,易急躁。舌苔白腻,脉沉弦。以上方去桑叶、牛
膝,加黄芩 6 克,桑椹 12 克,鸡血藤 30 克。水煎服,日 1 剂。
  三诊(10 月 31 日):服上药 3 剂,疼痛明显减轻,痛止后面颊仍有麻木感,但知觉尚可。口不能张
大,影响进食,余证同前。
方药:白芍 18 克,炙甘草 9 克,钩藤 9 克(后下),蜈蚣一条,土鳖虫 6 克,地龙 9 克,当归 9 克,
白芷 6 克,细辛 3 克,桑叶 9 克,菊花 12 克,生龙骨 15 克,生牡蛎 15 克。水煎服,日 1 剂。
  四诊(11 月 4 日):服上药 3 剂,头痛大为减轻,发作次数一日 3~4 次,张口活动已近正常。面颊
触之无碍,原来局部喜冷,现在怕风,需要戴帽。舌苔腻微黄,脉沉细而数。
方药:白芍 18 克,炙甘草 9 克,钩藤 9 克,土鳖虫 6 克,地龙 9 克,蜈蚣 1 条,川芎 9 克,白芷 6
克,细辛 2.4 克,菊花 12 克,石决明 9 克。水煎服,日 1 剂。
  五诊(11 月 10 日):服药 3 剂、疼痛消失,仅感患侧面颊有轻度麻木,但知觉灵敏,余无不适。血
压亦正常。上方继服 3 剂,以善其后。1974 年暑假随访,一年以来始终未发作。
Water 按:
止痉散源《方剂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全蝎、蜈蚣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 1—1.5 克,日服 2 次,
温开水调送。祛风镇痉,止痛。主治痉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以及顽固性头痛,关节痛等症。

  例 4.2:邱某某,男,71 岁。开滦煤矿职工家属。1972 年 10 月 28 日初诊。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一年余。痛连眉棱骨,触之则痛甚。口噤难开,两目流泪,或痛势扩及对侧,
剧痛难忍,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弦滑有力。
  本证属于风邪袭络,经脉失养,故挛急而痛。治以缓急止痛,佐以通络泻府。
方药:白芍 15 克,炙甘草 9 克,钩藤 9 克,蜈蚣一条,川芎 9 克,白芷 9 克,地龙 9 克,石决明 15
克,生龙骨 12 克,生牡蛎 12 克,山萸肉 9 克,大黄 9 克,瓜蒌 9 克,焦山楂 9 克。水煎服,日 1 剂。
  服上药 3 剂后痛减,又继服 3 剂,大便正常,疼痛完全消失而治愈。
  体会:三又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偏头痛或偏头风的范畴。其发病原因多由风寒外侵,伤及少阳经
脉而致。少阳经脉起于眼外角,到耳前,上颞部,下耳后,再沿颞部上方,下颈两侧到肩。故痛在头角。
因此对本病的治疗,系从足少阳经脉着手。方用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在于酸甘合用,缓急止疼;合以止
痉散,在于祛风通络。所不同的是例 4.1 合并有高血压,故佐桑、菊、龙、牡等药以消肝潜镇,用细辛取
反佐入络之意。例 4.2 兼有阳明府证,佐大黄、瓜蒌以通府泻热。在此二例中,主证虽同,兼证各异,因
此施治之法及兼药则有差别。
——河北医学院岳伟德

  按: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此,故外感时邪或脏腑内伤都可生头痛。在外感
方面,多为风寒、湿、热等邪而引起,如风寒侵袭,阻碍脉络,使气血凝滞;风热上扰,致气血逆乱;
湿邪内侵,蒙蔽清阳,阻塞清窍。在内伤方面,情志失调,脾肾两虚,或气滞血瘀等皆可导致头痛。如
情志不舒,肝失条达,化火动风,上扰清窍;肾阴不足,肝失滋养,肝阳上亢;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
或肾阴衰微,清阳不展;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浊上扰,阻碍清阳;气滞血瘀,阻碍脉络。此外亦有
以太阳头痛、少阳头痛、阳明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等六经分类者。由于头痛的病因较
多,故治法亦异,应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和症状,以相应的方法而辨证施治。例 1 为内伤头痛的一种类
型,主为气滞血瘀,脉络受阻,并有肝阳偏亢的证候。此型临床较少见,姜氏根据其脉证,明确了诊断,
并仿《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之意,加减成方冶之而获愈。例 2、3、4.1、4.2 均由外感而引发,
其中例 2 以风热为主,又因久病阳虚气陷,故用升阳散火汤加减施治。例 3 热胜于风,而以清热为主,
兼以散风;例 4.1、4.2 因风胜于热,用以祛风为主,因“风胜则痉”,故又在祛风基础上伍以解痉之药,
以缓急止痛。由此可见,在同属外感头痛之病例中,应详审病机,辨证而施治之,其效方捷。
《决生死秘要》

头痛眩晕

  头者诸阳之会,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病。上连风府眉角而痛者,皆可药愈。或上穿风府,隐入于
泥丸宫而痛者,是为真头痛,不可以药愈,夕发旦死,且发夕死,贵在根气先绝也。(《三因》)
  真痛,脉短涩,天门真痛,上引泥丸,不治;灸百会(囟会、气海)、猛进参、沉、乌、附,或可
生。(《永类》)
  其或痛入泥丸,上至巅,一点痛不可忍,六脉或绝,此由根本之气虚,谓之真头痛,旦发夕死,夕
发旦死,不可不知。(《治法秘方》
  诊头痛目痛,久视无所见者死。(《脉经》)
  凡头痛眩晕,时时迷冒,及头目卒然大痛,目视不见,或泻多之后,皆凶证也。(《金鉴》)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黄帝内经·灵枢·厥病》)
  脑痛,脉缓大者死。(丹溪)
Water 按:
天门穴又名攒竹,也作天庭,位于两眉中印堂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柯与参医疗经验荟萃》

自拟治头痛三方

  头痛之证,有多种类型,现介绍三种常见头痛证的治法:
(一)
症状:由于经络不舒,痛在前额者。
治则:疏通经络。
方药:葛根 9 克、白芷 8 克、川芎 6 克、菊花 9 克、五味子 6 克、石菖蒲 4.5 克、薄荷 6 克、甘草 3 克。
加减:头顶痛加藁本 6 克,后脑痛加羌活 6 克、荷叶 9 克。
服法:煎服二次,每日一剂,每次加水适量,煮取 100 毫升作一次服下。于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二)
症状:由于血络瘀滞,痛在一侧者。
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生地黄 9 克、当归 6 克、川芎 6 克、玄参 9 克、茺蔚子 9 克、菊花 9 克、龙井茶 6 克、甘草 3 克、
白芍 6 克。
服法:煎服二次,每次加水适量,煮取 150 毫升,作一次服下。于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三)
症状:由于肝气郁结,痛在满头者(妇女多患之);脉右大于左。
洽则:疏肝理气。
方药:酒炒柴胡 45 克、白术 6 克、茯苓 6 克、酒炒白芍 6 克、当归 6 克、牡丹皮 6 克、栀子 6 克、薄荷
3 克、甘草 3 克、生姜 3 克。
服法:煎服二次,每次加水适量,煮取 150 毫升,作一次服下。于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疑难病治验》(李凤翔)

十七、痛厥验例

  患者翟 XX,男,40 岁,汉族,农民,山东省成武县城内人,1967 年春 3 月初诊。


  【主诉】间歇性剧烈头痛半月。
  【病史】患者于半月前头痛,两天后疼痛加剧,犹如刀劈,经医生检查,初步认为是神经性头痛,
配以镇静止痛剂,七日不减,日益增重,每天疼痛欲死几次,怀疑脑瘤,动员转省院进一步检査。
  【沧疗经过】曾多次服用止痛类药物,均不显效。后经某中医给以小柴胡汤加味三剂治之,亦不显
效。
  【现在症状及治疗】刚接触病人时,正值痛甚之际,奄奄一息,犹如假死,看来是因痛而不敢语言
震动。脉沉弦而紧,有数象,舌苔不能见到。细询病情,痛在左颞侧柿饼大范围,不红不肿,外观无所
见,痛连于脑,发则为痛厥(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谓疼痛性休克)。从经络学说诊断,侧属肝胆,既服小
柴胡加味无效,给开龙胆泻肝汤二剂,配以奇效止痛散间服。
胆草 10 克、生地 10 克、当归 12 克、柴胡 10 克、木通 10 克、泽泻 12 克、栀子 10 克、黄芩 10 克、
甘草 10 克、大黄 6 克,水煎二次服,日一剂,先服二剂。
僵蚕 6 克、全蝎 6 克、朱砂 3 克,共为细面,每付 1.5 克,白开水或药汁送下均可,日三次。
  共服汤药两剂、散剂四次即愈。
  【分析】头痛的种类很多,有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之分。太阳头痛在后,阳明头痛在前,
少阳头痛在侧,当详辨其部位,细审其性质,观察疼痛之微甚。此外还有厥阴头痛,因厥阴之脉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而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故厥阴头痛风痛也。因少阳之脉,上抵头角,而少阳之上,火
气主之,故少阳头痛火痛也。此病痛在颞部左侧当属风火相煽,上走空窍,血气随之上升巅顶,涌而无
还,压迫血管暴胀而产生剧烈性头痛。陈修园云:“身有他病,而兼头痫,痛之微者也。独患头痛,其
痛欲死,痛之剧者也。”血液随风火(风乘火势,火借风威)之势而上升巅顶,故发痛厥。欲挽其势,
必须急熄其风火。前医既给小柴胡清胆火不验,是有升无降,余则利用龙胆泻肝之力,以减其上涌之势,
风火得熄,血液随之下降,其痛必止。又恐药力不及,配以奇效止痛散急止之,果应。其所以获速效,
在于综合治疗,汤与药面同时并用。因胆草、柴胡泻肝胆之火;又佐黄芩、栀子清热苦降,引火下行;
利用木通、泽泻使热从小便排泄。特别是加大黄一味,苦寒下降,直通地道,并能破血中之瘀结(痛则
不通)。又恐泄之过猛,配以当归、生地滋肝养血;甘草缓急以止痉挛性剧痛,并能调和诸药以奏其功。
奇效止痛散是余之自拟方,治剧烈性头痛,确有卓效。僵蚕能祛风镇痉解毒;全蝎亦有熄风解痉、祛风
止痛和解毒散结作用;朱砂镇静以止痛。以巅顶之上,惟风药能到,随龙胆泻肝之势而下行,故風熄火
降、剧痛得止。愈后随访数年,再无复发。
Water 按:
奇效止痛散(李凤祥自创):僵蚕 6 克、全蝎 6 克、朱砂 3 克,共为细面,每付 1.5 克,白开水或药汁送
下均可,日三次。
关于“奇效止痛散”的网络资料(可靠性较高):
奇效止痛散治疗顽固性头痛(毛兴兵副主任医师,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中医科)
  自 1996 年 4 月至 1999 年 10 月,笔者用自拟奇效止痛散治疗丛集性头痛、偏头痛、经期头痛、鼻窦
炎引起的头痛共 86 例,疗效满意,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86 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 35 例,女 51 例;年龄最小 16 岁,最大 65 岁;病程最短 2 月,最长 12
年。86 例中丛集性头痛 37 例,偏头痛 29 例,鼻窦炎引起的头痛 13 例,经期头痛 7 例。
2、治疗方法
  方用奇效止痛散药物组成:全蝎 10g、蜈蚣 10 条、川芎 20g、天麻 20g、朱砂 5g。此 5 药共研细末,
均匀分成 10 份,早晚饭后各服 1 份,温开水冲服,1 个疗程为 5 天,服用 2 个疗程无效停药,儿童及孕
妇忌服。部分病例根据引起的疾病不同及头痛的部位不同,适当配合汤剂或加用引经药辩证治疗后痛势
顿减,奇效立现。
  如偏头痛加服散偏汤;经期头痛加服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鼻窦炎引起的头痛加服苍耳子散;太阳
经头痛加羌活、蔓荆子;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加柴胡、黄芩;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
藁本等。
3、治疗结果
  缓解:疼痛完全消失 55 例;显效:疼痛明显好转 24 例;无效:服 1—2 个疗程病情无变化者 7 例,
总有效率为 91.9%。
4、病案举例
  支某,女,37 岁,幼儿园老师。于 1996 年 10 月 21 日初诊。述间歇性头疼 6 年,每遇精神紧张而
发作,痛时两颞部剧烈灼痛,夜眠不安,烦躁易怒,每 2—3 天发作 1 次,持续 10—20 分钟,曾在本地
医院内科诊断为丛集性头痛,叠服西药麦角胺、氨氛待因、谷维素、刺五加片等效果不明显,改服中药
舒肝理气、祛风止痛之剂效亦不佳。
  此次因家事不顺而发作,就诊时呈痛苦貌。查脑电图、眼底均无异常,测血压为 16.3/10.0Kpa,病
程中无高血压史,予奇效止痛散原方加柴胡 10g。1 剂,服法同上,2 天后来诉疼痛已去大半,服完 2 剂
后临床症状消失,随访 2 年未再复发。
5、小结
  奇效止痛散是在内蒙古自治区李风翔老中医治剧烈性头痛的经验方(全蝎 6g,僵蚕 6g,朱砂 3g)的基
础上去僵蚕加蜈蚣、川芎、天麻而成。头为诸阳之会,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故治头痛多用祛风之品。方
中蜈蚣、全蝎为止痉散组成,有熄风解痉、通络止痛之功,尤对顽固性头痛取效甚好。
  川芎为治头痛要药,“头痛非芎不开”,有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之功,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天
麻熄风止痉止痛,“与川芎配用能治偏正头痛”;朱砂镇静以止痛。5 药合用共奏止痛奇功,对各种顽固
性头痛确有卓效,故拟名为奇效止痛散。另外,全蝎、蜈蚣、朱砂均为有毒之品,在散剂常用量范围内
一般无明显毒性反应,但过量或长期服用可致中毒,故宜谨慎,孕妇及儿童禁服。

《宋鹭冰 60 年疑难杂症治验录》

头痛
一、厥阴头痛

  案 1:康某,女,50 岁,铁路职工。


  初诊:1978 年 6 月 12 日,3 年来头昏头痛,前额和头顶尤甚,痛剧时呕恶频作,痰涎上涌。短气,
胃脘胀痛,喜温喜按。查脑电图、脑血流图,无异常发现。内服祛风止痛、养血通络等中药百余剂未效。
右眼白珠发红 8 年,无痛痒。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辨证为肝胃虚寒,浊饮上犯。以吴
茱萸汤加味,温肝和脾、降浊止呕。
吴茱萸 10g、太子参 18g、大枣 5 枚、生姜 10g、黄连 4.5g、法夏 10g
  二诊:6 月 21 日。3 剂后,头顶痛、呕恶均止,胃胀痛减轻。但前额仍昏闷,右肩胛和右肘关节疼
痛,倦怠乏力,口淡腻,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薄白,二便正常,脉弦缓。此肝胃阴寒减退,太阴脾
湿未能正常输转,故湿邪上逆则前额闷重,走窜筋络则关节酸痛。仍用吴茱英汤加祛湿通络之品治之,
更加枳实、白术以开胃消痞,少用黄连反佐,防其格拒呕逆。
太子参 24g,吴茱萸 10g,法夏 10g,大枣 18g,藿香 10g,炒枳实 12g,白术 18g,秦 18g,黄连
3g,钩藤(后下)24g
  服 4 剂后,各症均减,再拟调胃和中之剂,数服大安。
  按:《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某萸汤主之。”厥阴之脉与督
脉会于巅顶,肝寒冲胃,挟胃中浊饮上犯,此头痛呕恶所由作也。吴菜萸汤气辛味厚,降逆止呕、消头
痛;合枳术丸则消痞开胃;余药祛湿通络,随宜施用,故胃脘闷胀、关节酸痛亦消。右眼白珠发红 8 年
未退,亦由中焦浊阴上逼肺经而非实火所致,故浊饮下趋,眼白发红亦随愈。

  案 2:邓某,女,47 岁,成都中医学院讲师。


  初诊:1974 年 3 月。头部畏寒、巅顶疼痛已 3 年。服中药川芎茶调散等祛风散寒药多剂无效,痛剧
时急服止痛片可暂缓解,不久即失效而痛更剧。初诊时头顶痛(每月痛 2~3 次)、怕冷畏风,虽暑季大
热,头上仍戴两顶棉毡帽,不能片刻取掉。四肢常不温,更不敢稍触冷水,饮食少思,精神萎靡。脉弦
细无力,舌质淡,面色淡黄无泽。系肝血素虚,感受外寒日久,宜温经养血以祛寒邪,当归四逆汤加附
片、藁本。
当归 10g、桂枝 10g、白芍 10g、细辛 6g、木通 6g、甘草 6g、制附片(先煎)10g、藁本 4.5g、大
枣 10 枚
  服上方 8 剂后,头痛大减,四肢转暖,可不戴帽,精神食欲转佳,脉舌同前,上方继服 6 剂而愈。
以后加强营养、锻炼,体亦健旺。
  按:据舌脉表现,本例属阴血虚少,肝阳不足。头为诸阳之会,厥阴之脉与督脉上会巅顶,寒邪外
袭日久,致阴寒循经上逆,故头痛剧烈、畏风怕冷。本病不是单纯外感风寒,故辛散解表无效,而用上
方温通肝血、温经祛邪而愈。

  案 3:杨某,女,38 岁,渡口市某厂技术员。


  初诊:1978 年 5 月。头部疼痛时轻时重已 5 个月,痛发如闪电,暴痛欲裂,早晨起床时尤甚,痛极
则恶心欲吐、视力模糊、手足厥冷。诊脉细弱无力,舌诊无异常。病属厥阴虚寒,久寒内伏,浊邪上逆
心胸而为呕吐头痛,以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当归 10g,桂枝 10g,白芍 10g,吴茱萸 10g,大枣 6 枚,生姜 10g,细辛 4.5g,木通 6g,甘草 6g
  服上方 6 剂而安。
  按:足厥阴之脉上额交巅,厥阴肝经寒甚则肝阳不足,血分闭塞不通,故前额痛连巅顶。加以腹内
素有久寒停蓄(即停痰宿水),再感外寒,肝经之气挟浊饮上逆,故呕恶时作,头额剧痛;浊阴下降则
剧痛暂止。肝开窍于目,血虚肝无所养,故视力模糊,脉象细弱。本方温散厥阴寒邪、调营养血,佐以
吴茱萸、生姜辛辣气厚者,抑制上逆之浊饮,而收温肝通血、祛寒逐饮之功。

二、肝阳头痛

  李某,男,57 岁,成都市某局干部。
  初诊:1981 年 3 月 20 日。自述患高血压并脑动脉硬化已多年,近来头痛发作频繁,夜晚痛甚,均是
睡卧时着枕一侧头颞胀痛,未着枕的一侧不痛,故随睡觉姿式而左右交替发作。疼痛掣引枕后,颈项背
心发麻,目胀不欲睁,痛甚时感眩冒。右前闷痛如重物压迫,少气纳差,心烦,眠差多梦,手指端麻胀、
屈伸不灵。血压为 160/98mmHg。二便可,口干苦,苔薄黄少津、质淡中裂碎,脉弦劲。乃肝肾阴虚,
风阳上扰,清空壅塞之下虚上实证。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疏风,用羚角钩藤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羚羊角粉 1.5g,白蒺藜 10g,丹皮 10g,首乌片 18g,生地黄 18g,白芍 10g,钩藤(后下)10g,
天麻 10g,女贞子 18g,黄芩 10g,石决明(先煎)24g,怀牛膝 10g,菊花 10g,甘草 3g
  复诊:3 月 30 日。上方共服 8 剂,药后即连续数日解稀溏灼热便,泡沫甚多。至第 7 剂,头痛消失,
头目眩晕而重大减,顿觉心胸舒畅、神清气爽、口中和,脉较前和缓,但仍呈弦象,舌中裂、质淡少津。
此风阳已得潜镇,再予养阴柔肝疏风之剂。原方去羚羊角、生地黄、黄芩、石决明、牛膝,继服 6 剂,
血压 130/90mmHg,头痛、项强、胸闷压痛完全解除,睡眠有所好转。指端时感麻木,纳食尚少,脉弦
缓,舌象如前。乃增入甘淡实脾之味,合酸甘化阴之品以扶土荣木、柔润筋脉,以固疗效。
怀山药 18g,炒扁豆 10g,茯苓 10g,首乌 18g,丹皮 10g,钩藤(后下)10g,生地黄 12g,石斛
10g,白蒺藜 10g,女贞子 12g,甘草 6g
  按:肝阳头痛多系本虚标实,阴精亏损,风阳上亢,不治,终有演变为气血痰火上并,发为大厥之
类。故先投平肝潜阳、滋阴柔润之剂,待血压下降后继予健脾养肝,药用甘淡益脾、养阴滋血之味,则
下元充实,虚阳得敛,阴精足而筋脉和润,头痛得治。此证慎用温燥方药,正如叶天士所说:“肝为刚
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三、三阳头痛

  郭某,男,46 岁,某局设计院工人。
  初诊:1980 年 10 月 27 日。3 个月前感冒受凉,头痛畏寒,继而右眼胀痛,后影响左眼亦胀,每发
头痛欲裂,目胀欲脱,右眼尤甚,掣引头枕后部及巅顶,前额及眉棱骨昏重胀痛,项背不利,俯仰受制。
双目充血,白睛满布血丝,睛突,羞明流泪。眼科检查为“眼底水肿”,但眼压不高,视力无明显改变。
其他有关检查均正常,服西药症情未减。又服中药治疗,曾服石决明散、驻景丸,以及活血化瘀、平肝
息风之剂,仍未缓解。近来头痛掣引右眼胀痛更剧,伴恶心,痛苦之状难以忍受。口干苦,无汗,小便
黄,唇红,舌红少津、苔薄白,脉浮弦有力。
  辨证为汗出伤风,风邪郁于太阳、阳明、少阳经,久之气血失调,经俞不利,郁而化热,壅蔽清空,
发为是证。法当祛风散热、清利头目、疏解三阳之郁,拟张氏选奇汤佐以通经活络为治。
粉葛 18g,羌活 10g,黄芩 12g,防风 10g,菊花 10g,夏枯草 30g,蝉蜕(后下)6g,赤芍 10g,
丹皮 10g,红花 10g,甘草 4.5g
  二诊:11 月 11 日。服上方 6 剂,头痛如劈、目胀欲脱之势顿减,前额、眉棱骨已不痛,头目清爽许
多,目睛血丝减少。现右眼掣引右枕后部时痛,颈项转侧不甚自如,入夜心烦,手脚心热,口干,脉细
弦。继与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剂。
粉葛 18g,羌活 6g,藁本 4.5g,细辛 3g,防风 10g,黄芩 12g,当归 10g,川芎 10g,熟地黄
15g,赤芍 10g,甘草 6g
  三诊:11 月 24 日。连服 8 剂,诸恙续见好转,额部及头顶重痛未再发,左眼胀痛除,血丝消失,心
烦、发热亦除。惟右眼尚掣引枕后发胀,天气变化则后脑和项脊麻木,强痛不适。脉细弦,舌淡苔薄。
此病久肝血亏虚,余邪留滞太阳经俞,予养血疏肝、益气通络之剂并伍以疏风之品以善后。
柴胡 10g,黄芪 15g,当归 10g,白芍 10g,焦术 10g,茯苓 18g,川芎 6g,粉葛 10g,羌活 6g,防
风 10g,薄荷(后下)6g,煨姜 10g
  服 6 剂后,头痛、眼胀均止,颈背强麻消失,而获痊愈。
  按:头为三阳之会,前额、眉棱痛多属阳明,后脑连项属太阳,痛引两侧、巅顶属少阳(厥阴)。
本例头痛,目睛胀痛掣引枕后,痛及前额、巅顶,如劈如裂,实为三阳头痛的典型症状。此乃外感风邪
郁滞三阳经络,气血失调,化火攻冲,壅塞清空所致。选奇方治疗风邪郁滞,风火相煽的头痛实系良方。
张石顽说:本方以“羌活、甘草之辛甘发散,仅可治风,未能散火,得黄芩以协济之,乃分解之良法也。
黄芩虽苦寒,专走肌表,所以表药中靡不用之。”本证头痛兼眼球外凸、口苦咽干、目睛红赤,是风邪
挟少阳胆热上冲,故加菊花、夏枯草清泄少阳,合赤芍、丹皮、红花化瘀通络,首剂则获显效。风阳壅
滞日久,肝血亦渐虚耗,治风同时兼顾治血,故继之合用养血疏肝之四物汤、逍遥散。前后加减虽有不
同,但终以选奇汤贯穿其中。张石顽用选奇汤治头风疼痛,高巅诸疾,因其证之虚实,有两种化裁,虚
证以肝血亏虚为主,当合用养血柔肝法;实证以胆胃郁热为主,配以泄热和胃、清泄少阳法。本例风阳
攻冲,肝血虚耗,虚中有实,故两法并投,先清泄疏散,后养血疏肝,先后各有侧重,贵在随证化裁。

四、气血亏虚头痛

  何某,女,28 岁,医院医生。
  初诊:1980 年 4 月 2 日。自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已半年,每当看书看报或给病人查病后,头晕头
痛加重,自感头大如斗,全身乏力,惊恐不安,自汗常出,不能举步,常常不能坚持日常工作。食欲欠
佳,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而弱。辨证为气血亏虚,髓海失荣,治宜补养气血,归脾汤化裁。
潞党参 24g,生黄芪 18g,当归 10g,炒枣仁 10g,茯神 10g,远志 8g,龙眼肉 18g,生龙齿(先
煎)18g,生牡蛎(先煎)24g,制首乌 12g,枸杞子 10g,木香(后下)1.5g,炙甘草 6g
  4~6 剂。
  二诊:5 月 10 日。服上方 6 剂后,自觉头大如斗、惊恐难受等症大减,出汗已止,但看书后头仍晕
痛,全身乏力,失眠多梦,嘱其重服上方 4 剂。6 月 10 日随访,患者服上方 10 剂后,又自按上方比例 4
倍共研末,加炼蜜制成丸剂,早晚开水冲服,每次 10g。现睡眠正常,头痛头晕消除,能坚持日常工作。
按:本例为气血亏虚,髓海失荣而头晕头痛。劳则气伤血耗,故头晕头痛加重。中气耗损,则全身乏力、
出汗;脾运失常,食欲欠佳,清阳不升,清窍不利故头大如斗。脑及心、肝、脾之血不足,故失眠多梦、
惊恐不安、舌质淡红、脉象细弱。《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故治以养心益脾、气血双补,佐以潜镇。拟归脾汤加龙齿、牡蛎潜阳收敛,首乌、枸杞子增强补阴之力,
使血生有源,肝脑得养,则诸症自去。

五、寒客络瘀头痛

  李某,男,40 岁,剑门公社社员。
  初诊:1980 年 12 月 9 日。始时头部左侧疼痛,全身畏寒,继而满头昏痛,身寒全无。经用中药祛风
散寒、潜镇凉泻、温补之剂等,西药解热止痛、镇静降压,历时 5 个月,病势如故。近日来,白日头痛
尚可,夜间痛不可忍,势如锥刺,辗转反侧,需用热水袋熨敷或热姜片擦头后疼痛方可稍减。诊其脉细
而涩,舌色紫晦苔少。脉症合参,辨为寒邪入客,脉络瘀阻。仿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味。
川芎 10g,桃仁 10g,红花 10g,赤芍 10g,当归 10g,生姜 10g,大枣 8 枚,桂枝 10g,麝香(另
包,分冲服)1.5g
  2 剂。
  二诊:服上方 2 剂后,头痛大减,但气少懒言、手足心热、脉舌如前,以养血益气佐以通络法治之。
生黄芪 24g,当归 10g,鸡血藤 18g,制首乌 12g,枸杞子 10g,丹参 12g
  2 剂。
  服后痛失病愈,未再复发。
  按:头为诸阳之汇。本例属血虚寒客,脉络瘀阻,故前医祛风散寒、潜镇凉泻、温补诸方均不效。
治当活血通络、温经散寒,选用通窍活血汤加桂枝。药后头痛大减。脉舌同前,惟增气乏懒言等,系外
邪已去,本虚显露之征。即用滋阴养血益气的当归补血汤加鸡血藤、制首乌、枸杞子、丹参养血行血,
虚实兼顾,病得痊愈。

六、偏头痛

  刘某,女,32 岁,剑阁县山区某小学民办教师。
  初诊:1980 年 2 月 28 日。自述失眠,眼前闪现金光,恶心呕吐,暴烈性头痛,时发时止已 3 年。经
绵阳精神病医院及四川医学院附院内科、五官科、神经科检查脑血流图、脑超声波、脑电图,均未发现
异常,先后诊断为神经官能症、闪灼性盲点型偏头痛。曾服西药镇静安眠、止痛解痉,中药清肝目及针
灸等治疗,效果不显,始来求治。
  现症:失眠多梦,每当惊恐劳累,尤其每当失眠后的次日,先觉头昏脑闷眼花,随即眼前出现大小
不等的圆形黑影,继而黑影变成弧形闪光,闭目亦见。闪光每次持续 5~10 分钟,闪光时视物不清。紧
接着发生呕恶,头部呈暴烈性重压疼痛,持续 2~3 小时后自行减轻。头痛的部位与闪光出现的方位有密
切关系,即眼的正前方出现闪光则头额、头顶疼痛,眼的左前方出现闪光则右侧头痛,闪光在右前方出
现则左侧头痛,其痛势与闪光持续的时间成正比。闪光未出现时,头部呈针刺样闷痛,昏晕时作,部位
不定,舌苔白腻、舌质红,脉象弦滑无力。根据脉症辨为阴虚痰饮,阳亢风生,仿羚羊钩藤汤与温胆汤
义,组方如下。
法半夏 10g,明天麻 10g,白芍 10g,炒枣仁 10g,陈皮 10g,磁石(先煎)24g,生龙骨(先
煎)18g,生牡蛎(先煎)18g,炒枳实 10g,羚羊角(另磨汁兑冲)1.5g,竹沥 10g,甘草 3g。同
时另以杞菊地黄丸常服。
  二诊:4 月 16 日。白述服上方 8 剂后,继服杞菊地黄丸。现失眠多梦、眼前闪光、呕恶头痛大减。
在服药期间曾发病 3 次,但持续时间较前缩短,程度亦较轻,失眠次日病势亦不若初诊前剧烈。现仍有
失眠时发,短暂头晕头痛。近日工作紧张,失眠、视物闪光、头痛呕恶时作。舌苔白、根部微黄,脉微
细而弱。治以养阴清热、化痰潜镇,以《金匮要略》酸枣仁汤化裁。
炒枣仁 12g,茯苓 12g,广百合 24g,炒知母 10g,川芎 6g,夏枯草 18g,竹茹 10g,陈皮 10g,生
龙骨(先煎)18g,生牡蛎(先煎)18g,磁石(先煎)24g,天麻 10g,甘草 6g
  4~6 剂。
  8 月暑假来信致谢述说:二诊处方服至 6 剂后,诸症全除,未再复发。
  按:本例属内伤头痛。乃下元阴亏,肝木化火生风,炼液成痰,上攻清窍,阻闭经络所致。厥阴风
火上窜,故视物闪光,头痛暴烈,部位游移;肝胆相连,胆热乘胃,痰浊上逆故呕恶,舌苔白腻,脉象
弦滑均为痰热之征。每当惊恐、劳累、失眠后,阴气愈伤,虚阳更无所制,上扰更甚,病遂加重。此证
上实下虚,首以羚羊钩藤汤合温胆汤化裁,凉肝息风、和胃祛痰以治其标,继用六味地黄丸化裁,滋水
涵木、镇肝息风以治其本。二诊时病势已减,因劳累失眠,小有反复,诊其脉象细弱,按营血不足,阴
虚阳亢兼胆胃痰热施治,用酸枣仁汤加味,滋阴潜阳、宁心安神,兼清痰热。药后失眠、头痛虽减,然
胃中灼热不适,乃胆胃痰热尚盛,故以温胆汤、栀子豉汤合方化裁,祛痰和胃、清热息风,4 剂后又守服
初诊滋阴潜阳方,终使风痰消去,下元得充而愈。

七、痰火头痛(三叉神经痛)

  蔡某,女,39 岁,成都某厂职工家属。
  初诊:1981 年 1 月 23 日。自诉左侧头面痛、四肢关节疼痛已 6 年。头痛每 10 天左右必发一次,均
在左侧,先起于头额,后掣引左眼角及耳根、牙龈、面颊,每发均呈闪电样,瞬息即作,烧灼刺痛,延
续数分钟至半小时。痛时目不能转,舌不能动,口不能开,苦痛殊甚,并有头目昏眩、干呕,常唾黏液
涎沫,舌本发麻,脘痞胸闷,泛酸纳差。心烦,夜寐不安,口干苦。四肢关节游走疼痛,手指关节肿胀。
二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濡数。此乃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挟肝胆郁火,扰窜阳明、少阳经隧
之内伤头痛;且湿热内蕴,留滞经络关节,兼发热痹。治当分轻重缓急,先拟清热祛风、化痰降逆,以
温胆汤加味。
陈皮 10g,半夏 10g,茯苓 12g,枳实 6g,竹茹 10g,天麻 10g,钩藤(后下)10g,全蝎 4.5g,菊
花 10g,丹皮 10g,焦山栀 10g,白茅根 15g
  4 剂。
  二诊:1 月 30 日。服药期间发作一次,但疼痛已较前轻微,且无掣引眼耳之感。心烦、口苦、呕逆
得减,昏眩、烦躁好转,惟口中涎腻,脘腹痞胀较甚,小便黄,苔仍黄厚而腻,脉弦滑微数。继与前法,
再增清化热痰之品。
陈皮 10g,法夏 10g,茯苓 12g,胆南星 6g,石菖蒲 10g,黄连 4.5g,竹茹 10g,枳实 10g,天麻
10g,钩藤(后下)10g,枣仁 12g,牡蛎(先煎)24g,甘草 3g
  4 剂。
  三诊:3 月 6 日。服上方后疼痛未发生,头昏眩消除,舌不强,呕逆止,胸脘巳舒,眠食增,痰涎大
减,惟关节酸痛,舌红、苔干腻,脉沉濡。热痰已得清化,风阳不复上扰,改投清热燥湿、活血通络之
剂以宣络痹,四妙散加味。
银花藤 24g,萆蘚 10g,防己 10g,薏苡仁 24g,蚕沙 10g,炒黄柏 10g,怀牛膝 10g,丝瓜络
10g,桑枝 24g,苍术 10g,姜黄 10g,羌活 10g
  6 剂后,肢节游走疼痛基本告愈,头面疼痛亦未再发。
  按:《丹溪心法》说:“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多火。”本例治疗着眼于痰、火。痰乃脾胃素蕴所
生,火为肝胆气郁而化,兼之风阳上扰,致风、痰、火并而上阻清窍,攻窜经络,故痛勢剧而掣引眼、
舌、齿。施治重在清泄郁热、平肝祛风,合降逆祛痰为治。最后宣络除痹,以毕全功。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髓海所居之地,头部经络与脏腑相连,又有孔窍内外相通,因此,多种
急慢性疾病都能引起头痛。但就其原因不越外感、内伤二端。外感头痛病程多较短暂,并有恶寒发热的
表证,痛势较剧,病愈痛止,多属新病实证,治宜祛邪为主。内伤头痛病程般较长,痛势较缓,隐痛空
痛,劳则痛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治宜补虚为主。若属虚中夹实,如痰浊、瘀血所致者,治法即应
虚实兼顾。

《罗定昌临证经验集》

5.论月经不调,偏头痛,加味风引汤治愈一案

  2000 年庚辰岁三月,患者雷某,女,38 岁。宿患偏头痛、伴月经不调色紫黯,多方治疗罔效,求治


于我。先以针疗疏通血脉,再用风引汤加补虚镇静剂并调经而愈。
风引汤全方加:
红参、川牛膝、丹参、菊花、蔓荆子、刺蒺藜、白芍各 10 克,天麻、川芎各 5 克,北细辛 3 克,制
马钱子 2 克,涤心丹 2 克(冲服),甘草 8 克
  服上方 6 剂后偏头痛月经俱特效,再改方于后:
正红参、大天麻、枣皮、丹皮、蔓荆子、刺蒺藜、紫丹参、香附、北柴胡、法夏各 10 克,熟地黄、
北芪、当归各 20 克,菊花、枸杞、云苓、泽泻、怀山药各 15 克,川芎、石菖蒲、条芩、甘草各 5

  服 4 剂彻底痊愈,经久未发。
  昌按:为医者必须了解患者性情和受病根源,并向患者说明避免风寒,节制饮食,调解七情六欲,
则为防病护体之上策。精气神三品上药是人体自有之上药,能够保持节约使用,自然身健体轻,不分男
女老幼。

6.论背部击伤导致月经不调,头痛治愈一案

  1999 年十月已卯岁,杨某,女,26 岁。在工作时空中掉下铁器,击伤其背部,致使月经不调,行经


时血色紫,量少,小腹疼牵引背部及肩,两手无力,头昏眼花,来我处就诊,问清了受病的始末根由,
行经时缠绵不尽色紫。我与她推拿按摩受伤部位,拟以风引汤加味:
煅紫石英、青龙骨、赤石脂、生牡蛎、寒水石、漂滑石、生石膏、川庄黄各 20 克,全当归、正红参
各 15 克,杭菊花、白芍、关黄柏、结云苓、炒苍白术、北柴胡、牡丹皮、焦栀仁各 10 克,嫩桂枝、
川羌活、甘草各 8 克,大田七 5 克(冲服),大土鳖、建菖蒲、川芎各 5 克,制马钱子、制川草乌各
2 克,北细辛 3 克
  以上服 6 剂,服完月经干净,再服全身万应丹调治,早晚各服 1 次,每次服 2 克,连服 60 天,伤部
血散经调矣。
  昌按:妇女受伤比男人易治些,因为每月行经时血海充满,八脉流通能使瘀血及时行动,去旧更新,
损伤部位容易通达,使用全身万应丹,在两月经期时使受伤部位的瘀血全部推尽,新血自生,全身各病
俱可消失,永无后患也!

19.论产后头风三年,祛风镇静药治愈一案

  2000 年庚辰岁三月,患者郑某,女,25 岁。因生女儿产后伤风三年未愈,脉象浮缓,病满头昏,求


治于余,余以熄风镇静之剂 4 剂药而愈。拟方于后:
正红参、拣天麻、炒焦术、结云苓、远志肉、麦门冬、西洋参各 10 克,生北芪 30 克,当归身、龙
骨、牡蛎、生赭石各 20 克,杭菊花、枸杞、熟地、白芍各 15 克,嫩桂枝、制附子、甘草各 5 克
  服药后病愈如拈全无知觉,年之头疾一旦而愈。患者感觉奇妙,感激!
  昌按:患者头痛三年,痛时累服去病镇静西药,药下痛止,药停病来,吃多次则失效。余以中药辨
证治之,病者年轻血旺,从未服过中药,所以有药到病除之功,全无感觉病愈如拈十分愉快也!方中以桂
枝汤为头领,重用白芍,因他医累用西药汗出表虚,所以遂止遂痛,今用黄芪当归天麻为佐,助桂枝之
力把潜伏脑神之风祛除体外,再有二参枸杞四君远志麦冬保护胃阳,使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下降者而不
虚逆,龙骨牡蛎填窍闭关,使风邪不能再侵入头颅经脉神经,故无再发之机也。

《疑难病症中医治验心悟》(雷昌林)

12.三叉神经痛

(1)张某,女,25 岁,初诊:1979 年 8 月 10 日
  【病史与检查】主诉:患左侧中下支三义神经痛近半年。在当地服中药一百多剂,同时服苯妥英钠
及维生素 B1,维生素 B6 等西药,疼痛得以缓解,但近 3 日又复痛剧,再服上药已不见效,故来宝请余
诊治。
  患者左耳前及上下颌区域出现电击样剧痛,早上及夜间加重,频繁发作,洗脸须很轻微,吃饭不能
咀嚼只能喝稀的,左侧颜面时有抽动感,伴左侧颜面红肿,左上牙龈红肿疼痛并有出血,及烦躁,失眠,
咽痛,大便干,苔薄黄,脉浮弦。
  【病机与治则】肝阳亢化风夹瘀血走窜经络,伴风热结于龈咽;平肝潜阳,清热散结,活血化瘀。
  【处方】钩藤 12g,夏枯草 20g,僵蚕 12g,葛根 12g,牡蛎 30g,珍珠母 30g(后二味另包先煎),
牛膝 12g,地龙 12g,大黄 5g(另包后下),莪术 30g,三棱 30g。水煎服,2 剂,4 小时 1 次。
  【方解】该患者先有三叉神经痛,后有牙龈及咽部痛,二者可同时治疗。本方以夏枯草,僵蚕,葛
根,钩藤,牛膝,地龙,大黄,牡蛎,珍珠母,平肝疏风潜阳,清热散结泻下;莪术,三棱,活血化瘀,
通经活络。上药合奏平肝清热活血通络之效。
  8 月 11 日:昨天服药后痛止,睡眠好,今早天不亮又开始痛,一直痛到 10 时左右才止,但这次痛局
限在下颌区域(下支),颜面仍时有抽动感,牙龈红肿减,大便仍较干,苔薄黄,脉弦。仍以上方加公
英 20g,改大黄 7g 主之,4 剂,1 日 3 次。
  8 月 14 日:昨早仅有微痛,今早已完全不痛,咽已不痛,左侧颜面已不红,抽动感显减,牙龈红肿
痛也显减,昨晚睡眠好,一夜未痛,一般吃饭已不痛,大便已利,苔薄黄,脉浮细弦。仍以上方主之,3
剂,1 日 3 次。
  8 月 16 日:近 3 日一直未痛,洗脸吃饭均无异,牙龈已不肿痛,左颜面已不抽。三叉神经痛已愈,
今日要回家(现在亲戚家住),仍以上方加减 3 剂,带回继服,以巩固疗效。

(2)郭某,女,52 岁,初诊:1980 年 8 月 19 日。
  【病史与检查】主诉:双下牙痛已 1 月余。一直以“牙痛”治疗,但服消炎药和止痛药都无效,故
改请中医治疗。
  患者的“牙痛”,为阵发烧灼样跳痛,时痛时止,吃饭咀嚼时痛著。察局部牙龈颜色正常,按压不
痛,并伴胸闷气短,呃逆,头时痛时止,胃时凉时热,大便时干时稀,腹胀,大便不利,烦躁多梦,白
带多,苔白,脉浮细弦。根据四诊该患者并非牙痛,而是三叉神经痛所致。
  【病机与治则】肝郁化火化风,气滞血瘀,伴脾虚气滞;疏肝清肝,活血化瘀止痛,兼健脾导滞。
  【处方】柴胡 10g,黄芩 10g,合欢皮 15g,旋覆花 10g,台乌 12g,蒺藜 12g,蝉蜕 10g,莪术
15g,三棱 15g,苡米 12g,莱菔子 8g。水煎服,3 剂,1 日 3 次。
  【方解】本方以柴胡,黄芩,合欢皮,旋覆花,台乌,蒺藜,蝉蜕,疏肝降气,清肝疏风;莪术,
三棱,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苡米,莱菔子,健脾利湿,行气导滞。上药合奏疏肝清肝,活血化瘀,兼
健脾导滞之效。
  8 月 21 日:“牙痛”显减,昨天就痛 1 次,历时 1 分钟,吃饭已能咀嚼,头痛,胃凉,呃逆均减,
大便日 1 次稀,苔白,脉细弦。仍以上方改莱菔子为 5g 主之,6 剂,1 日 3 次。
  8 月 25 日:“牙痛”继减,仅为一过性痛,已无烧灼感,头痛,胃凉,呃逆已止,近有阵发轰热感,
苔白,脉浮细弦。
  【治则】平肝潜阳,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钩藤 12g,夏枯草 15g,牡蛎 30g,珍珠母 30g(后一味另包先煎),莪术 20g,三棱
20g,苡米 15g,水煎服,2 剂,1 日 1 次。
  8 月 27 日:近 2 日已不痛。仍以上方加减主之,3 剂,1 日 1 剂。
  8 月 30 日:一直未痛,病已愈,改治他病
  【治后感】许多三叉神经痛的早期,或症状不够典型者,医者以患者自感牙痛,而以牙痛治疗,该
患者就是按牙痛治疗月余而无效。其实仔细检查局部,就会发现牙龈或无充血水肿,或局部虽有症状但
与痛的程度及特点不相吻合。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出现的阵发短暂性剧烈疼痛,令人难
以忍受。西医的神经系统,在中医属于经络系统。前例是亢阳化风,本例是肝郁化风,风动上扰于面,
阻遏经络,气滞血瘀,而出现阵发短暂性剧烈疼痛疼痛,通过以疏肝清肝,活血化瘀止痛为主的治疗,2
日大减,6 日治愈。
  中医是古人创造的伟大医学体系,但也需要历代不断的创新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充实中医,发展中
医,才能丰富中医并提高中医的诊治水平,保持中医的青春及活力。无论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还是
思维西化,舍中为西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对中医的发展是不利的。
13.眶上神经痛

(1)冯某,女,39 岁,初诊:1979 年 4 月 23 日。
  【病史与检查】主诉:左眉棱骨痛已半年,近半月加重。在外院诊断为眶上神经痛,治疗效不著。
患者左眉棱骨痛为阵发跳痛,上午轻,下午重,痛剧时自感眼珠欲出感,伴面红,烦躁,失眠,手麻,
苔薄黄,脉浮弦。
  【病机与治则】肝阳上亢化风,气滞血瘀;滋阴潜阳,疏风通络,活血化瘀。
  【处方】钩藤 12g,夏枯草 15g,草决明 14g,葛根 12g,牡蛎 30g,珍珠母 30g(后二味另包先
煎),生白芍 30g,蝉蜕 10g,僵蚕 10g,莪术 15g,三棱 15g。水煎服,4 剂,1 日 3 次。
  【方解】本方以钩藤、夏枯草、草决明、葛根、牡蛎、珍珠母、生白芍滋阴潜阳;蝉蜕、僵蚕疏风
通络;莪术、三棱活血化瘀。上药合奏滋阴潜阳,疏风通络,活血化瘀之效。
  4 月 28 日:左眉棱骨痛已基本止,但时有热感,睡眠较前好,烦躁减,苔薄黄,脉弦。仍以上方主
之,2 剂,1 日 1 剂。
  4 月 30 日:左眉棱骨痛已不痛,已无轰热,已不烦躁,睡眠好。病已愈,仍以上方 3 剂巩固之。

(2)席某,女,47 岁,初诊:1977 年 7 月 26 日。
  【病史与检查】主诉:前额阵发痛剧已 4 日。以二眉棱骨痛剧,为阵发跳痛,如割肉样,早重晚轻,
今早 4 时一直痛到上午 10 时就诊时,二眉棱骨有明显压痛,伴鼻塞流清涕,大便日 2 次稀而不爽,苔白
腻,舌质红,脉浮细弦微紧。
  【病机与治则】肝阳上亢化风,气滞血瘀,伴外感鼻塞;滋阴潜阳,疏风活血,辛温散寒。
  【处方】钩藤 12g,复枯草 15g,藜 10g,蝉蜕 10g,川芎 10g,乳香 12g,没药 12g,党参 12g,
白芷 10g,苡米 12g,茯苓 12g。水煎服,2 剂,4 小时 1 次。
  【方解】本方以钩藤、夏枯草、蒺藜、蝉蜕平肝疏风;川芎、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党参、白
芷、苡米、茯苓益气解表,健脾渗湿。上药合奏滋阴潜阳,疏风活血,辛温散寒之效。
  7 月 27 日:服药后二眉棱骨痛减,昨晚睡眠好,今早 5 时痛到 6 时即止,鼻塞流涕减,苔白腻,脉
细弦。仍以上方加减主之,3 剂,1 日 3 次。
  8 月 9 日:来院时述,服上药后痛止,至今未犯。
  【治后感】框上神经痛与三叉神经痛都属于头风范围内,其病机主要为肝阳上亢,导致化风阻络,
气滞血瘀而引起。故平肝潜阳而治本,活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治,很快就能控制病情,上二例都在 1
周内治愈。
  中医治病,常规 1 日 1 剂药早晚服,间隔十几个小时,不能使药物在人体内持续保持高浓度,以致
中医与西医相比疗效较慢,故应改变这种习惯用药模式,根据临床需要,采用 1 日 2 剂,或 1 日 1 剂半,
或 1 日 1 剂等多种用药方法,来适应病情变化,调高治疗效果。

16.偏头痛

  吴某,男,53 岁,初诊:1976 年 9 月 2 日。
  【病史与检查】主诉:右偏头痛年余,发作 2 日。这次因外感十几日后而发作,患者自感右偏头阵
发抽掣痛,痛剧,每天都注射复方独活针(止痛),及维生素 B12 注射液,内服消炎药和止痛药,但都
止不住痛,这两晚痛的彻夜难眠,故转请中医诊治。
  患者呈疼痛病容精神较差,面色晦暗,畏寒,现气候炎热,身穿棉衣仍感冷,纳差(半斤/日),苔
溥黄,脉浮弦紧。
  【病机与治则】风寒外束,寒掣筋脉;辛温散寒,活血安神。
  【处方】苏叶 10g,川芎 10g,白芷 10g,细辛 5g,鸡血藤 30g,苍术 12g,滑石 10g,牡蛎 30g,
珍珠母 30g。水煎服,3 剂,1 日 3 次。
  【方解】以苏叶、川芎、白芷、细辛辛温散寒止痛;鸡血藤活血通络;苍术辛温散寒燥湿;牡蛎,
珍珠母重镇安神;反佐以滑石以清热利湿,以防主药燥热太过。上药合奏辛温散寒,活血安神之效。
  9 月 4 日:服上药偏头痛显减,近两晚已能安静入睡,全身畏寒显减,纳增,但感口苦,唇,溲黄,
苔溥黄微十,脉浮弦。仍以上方加金银花 10g,石膏 30g,化粉 10g 主之。2 剂,1 日 1 剂。
  9 月 6 日:偏头痛止,纳大增,1H1 斤,苔溥门,脉浮、仍以上方加减巩固之,3 剂。

《刘星元临证集》

(八)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高血压一)

  患者:杨 XX,女性,34 岁,教师。


  1975 年 10 月 4 日初诊:
  头痛,头晕,耳吗,血压 170/100mmHg 已三个多月,睡眠不实,梦多,手不能握拳,恶心欲吐,
疲乏,月经错后,量多色红、无瘰块,两侧头痛,手足发麻,眼睛胀痛;脉弦盛,舌色鲜红。此乃肝阳
上扰,治宜平肝潜阳,拟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之。
处方:
丹皮 9 克,炒栀子 9 克,生杭芍 9 克,茯苓 9 克,白术 9 克,柴胡 9 克,黄芩 9 克,薄荷 4.5 克,菊
花 12 克,青葙子 12 克,炒地龙 9 克,勾藤 9 克,生地 12 克,元参 9 克,麦冬 12 克
  三付,隔日一付。
  10 月 11 日二诊:
  服药后头晕减轻,呕恶消失,能入睡。血压降为 126/78mmHg,但药停又升至 141/88mmHg。脉弦
而缓,舌红稍减。10 月 4 日处方加防风 9 克。三付,隔日一付。
  10 月 17 日三诊:
  药后诸证继续减轻,精神亦好,但仍梦多。现值月经来潮,脉弦缓,舌光少苔。10 月 4 日处方加防
风 9 克,继续服用。五付,隔日一付,诸证大减停药。
  心得体会:
  患者所具两鬓角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月经量多、手足发麻、眼睛胀痛等证,均系肝阴
不足,肝阳上亢所致,血压升高亦是肝经阴虚阳盛的影响。方药采用丹栀道遥散,调解肝经阴阳为主;
增液汤,滋阳潜阳为辅;佐以勾藤、地龙、菊花、青葙子,系疏风解痉之品;后又增加了防风一味。盖
肝为风脏,防风治诸风,不论久新,故提高了效果。
Water 按:
《薛氏医案》丹栀逍遥散:柴胡 10g,白芍 10g,当归 10g,茯苓 10g,白术 10g,甘草 5g,牡丹皮
6g,栀子 6g,煨生姜 3g,薄荷 3g。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主治肝郁血虚生热证。方本方即逍遥散加牡
丹皮、栀子而成。方中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栀子泻火除烦,清
热利湿,凉血解毒。诸药合之,共奏养血健脾,疏肝清热之功。

(九)肝阳上亢头痛剧烈(高血压二)

  患者:姚 XX,女性,48 岁,教师。


  1975 年 4 月 4 日初诊:
  血压高四、五年,常在 200/120—160/110 毫米浆柱之间。头痛剧烈,尤其左侧后脑及两太阳穴处,
更为疼痛。目胀,左鼻孔和左眼有发痠感觉。左手发麻,左足发抽,面部红肿,两颧处出现大片血丝,
眼底检查动脉(Water 按:原文如此,参照后文,此处应为“动脉硬化”)。失眠多梦,月经每月两次量
多。右脉沉小而数,左手沉伏。治宜清热凉血,息风止痉。拟用白薇四物汤加减施治。
处方:
白薇 9 克,川芎 9 克,生石膏 15 克,荆芥 9 克,勾藤 9 克,薄荷 3 克,防风 9 克,菊花 9 克,生地
12 克,杭芍 9 克,远志 9 克,茯苓 9 克,侧柏叶 9 克,旋复花 9 克,代赭石 9 克,炒地龙 9 克,龙
骨 12 克,牡蛎 12 克,僵蚕 9 克,天麻 6 克,全竭 3 克,黄苓 9 克
  三付,隔日一付。
  4 月 12 日二诊:
  服药后面部红肿大消,两颧部大片血丝变少变谈。睡眠好转,头痛目胀减轻;左手脉气稍活,右手
脉沉小。4 月 4 日原方三付,隔月一付。
  5 月 18 日三诊:
  患者经过一月时间,睡眠较好,头部不痛,左手足发麻发抽消失。每隔一两日就把原先的方子服一
付,已能正式上班。复查时,脉象沉缓,舌尖稍红。仍服 4 月 4 日处方五付,隔一两日服一付。
  心得体会:
  患者高血压四五年,血压波动较大。病的特点,左侧后脑及两太阳穴处剧烈疼痛,眼睛发胀,鼻孔
及眼睛发痠,失眠多梦,左手发麻,左足有时抽搐,两颧部有大片血丝。西医诊断血压高、眼底动脉硬
化。根据患者症状上出现左侧脑部剧痛,左侧手足麻木抽摘,属于血热胀痛及气不通畅之证候。主要病
机在于肝经,月经量多、两颧部有血丝,也都表现出肝经血热。
  处方选用白薇四物汤(不用当归恐助血热),白薇入胃经,又是冲任两经要药,为清虚火、除血热
良品,对血压高有一定的疗效。用四物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用荆、防、菊花、勾藤、
薄荷,清头明目止痛。用石膏、黄芩清气分热,用旋、代、龙、牡,降逆镇惊。用僵蚕、天麻、全蝎,
平肝熄风解痉。用远志、茯苓、侧柏叶,强心宁神益智。诸药和合,对血热上行、肝风内动之高血压,
确有缓解之效。

(十)肝阳上亢大便秘结(高血压三)

  患者:牛 XX,女性,61 岁,住兰州市庆阳路。


  1969 年 3 月 14 日初诊:
  高血压七八年,有时高达 220/130mmHg,头部发烧,耳腔内发烧感更甚,大便秘结不通,头痛昏晕,
不想吃饭。每次病发作,先由大便少、不畅快开始,脉洪数,苔垢舌红。治宜泄肝利胆,滋阴润燥。拟
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
处方:
白薇 9 克,旋复花 9 克,代赭石 15 克,肉苁蓉 15 克,杭菊花 15 克,桑叶 9 克,龙胆草 9 克,生地
15 克,元参 9 克,瓜蒌仁 10.5 克,花粉 10.5 克,丹参 15 克,生石膏 10.5 克,灯心 1.5 克,竹叶 6

  三付,隔日一付。
  3 月 20 日二诊:
  服药后大便畅快,头耳热感减轻,头痛头昏基本消失,全身自感轻快。脉洪数大减,舌色变浅,苔
垢变少。3 月 14 日处方,三付,隔日一付。
  3 月 29 日三诊:
  经西医检查,血压 150/100mmHg,患者疾病若失,一切正常。3 月 14 日处方三付,隔两日一付。
  心得体会:
  1969 年下半年,因我离开兰州,患者病发时,我不在家,乃把原方取上两三付,结果服后,大见效
果。开始以为是偶然的事,后来每当发病时,即按原方取药二至三付服后,病就大好,如此习以为常。
1977 年春天,其子出差来天水我处,谈及他母亲的血压高,据说一直用这张处方维持,身体很好。
  这张方中,龙胆草可能起到主要作用。该药大苦大寒,气味俱厚,属纯阴之性,入肝胆胃三经,为
去火邪除湿热之良品。患者血压升高时,有一特点,自述“耳颈”发热的很,从经络循行来说,胆经经
脉,出入耳中,而龙胆草最清胆经之热。其次为生石膏,治肺胃实热。白薇、菊花、桑叶,最清头目去
昏晕。旋复花、代赭石,降浊气逆气。苁蓉、生地、元参、丹参、瓜萎、花粉,皆滋阴润燥,增加津液
之品。总起来说,血压高病是阴虚阳亢。尤其此例患大便秘结,成为诱因。所以增液滋阴,即解阳热亢
盛。阳热一减,血压即降,是此例患者的惯例。

(十一)肝阳上亢肝风头痛(高血压四)

  患者:颜 XX,女性,37 岁,营业员。


  1972 年 10 月 30 日初诊:
  平时血压高,近两日忽然剧烈头痛,甚至嚎叫有声。疼痛部位,以前额和两侧太阳穴为主。初病曾
有发冷感,现在又觉发热。口苦,咽于,口粘欲呕,不能饮食,大便秘结,脉弦,苔厚略腻。此为病在
肝胆经,属半表半里之证。治宜和解少阳为主,佐以平熄肝阳,降低血压。拟用小柴胡汤加味治之。
处方:
柴胡 6 克,黄芩 12 克,姜半夏 9 克,代赭石 9 克,旋复花 9 克,杭菊花 12 克,川芎 6 克,生石膏
15 克,勾藤 15 克,杭白芍 12 克,薄荷 4.5 克,白薇 9 克,葛根 15 克,茯苓 9 克,远志 9 克,生姜
3 克,大枣 6 克,羚羊角粉 3 克,分六次冲服三付,隔日一付。
  11 月 1 日二诊:
  服药两付后,头痛头晕全部消失,大便亦解。唯仍感项部拘紧,胸喉闷滞,手部麻木,脉弦稍大。
此因少阳经证已罢,血压仍高,故有项强、手麻、胸闷、脉弦诸证,改用加味乌梅汤三付,隔日一付。
处方:
桑寄生 24 克,杜仲 24 克,葛根 24 克,勾藤 15 克,炒地龙 9 克,旋复花 9 克,代赭石 9 克,乌梅
15 克,黄柏 3 克,黄连 1.5 克,干姜 3 克,党参 3 克,桂枝 3 克,细辛 1.5 克,附子 1.5 克,炒川椒
1.5 克,焦三仙各 6 克,天花粉 1.5 克,远志 9 克,茯苓 9 克
  1 月 8 日三诊:
  服后诸证皆退,但脉弦无力。改用逍遥散舒肝解郁,并加旋、代降逆,勾藤、川芎、石膏疏风清热,
继服五付,隔日一付。
  心得体会:
  按此证系高血压(肝阳过盛)兼少阳证。当时头痛不可忍耐为急(急则治标),所以急按少阳症候,
采用降逆平肝清火明目之剂为主。又恐草木之品,力量有限,故加用羚羊角粉。羚羊角属阳中之阴,性
沉降,主入厥阴肝经,为清肝、祛风、舒筋、下气、降火、泻肝热之品,所以收到头痛、头晕全部消失
之效。二诊处方是为了血压高及脉弦而设。余治血压高病,除个别病人必须采用从速降压者外,一段不
用速降法。经验所得,加味乌梅汤绝少直接降压之品,但病者反映,药后头上待别轻快,如同摘掉沉重
的帽子一样。可见血压高从证侯群来说,是机体内部升降的失序,是整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非
单独血液一方面的问题。三诊处方采用逍遥旋代合以疏风清热之品,是因妇女血压高者,多应照顾肝郁
的问题,肝郁了就容易上逆,上逆了就容易生热,除去这些因素也就不热了,还是治病求本的道理。

(十二)肝阳上亢左侧麻木(高血压五)

  患者:杨 XX,女性,40 岁,小学教师。


  1972 年 11 月 4 日初诊:
  患者长期高血压,血压波动于 210/130——190/130mmHg 之间。现觉头痛,头晕,眼花,心悸,心
急,食欲亦差。左侧肢体麻木感,尤以上肢为重,不能举手和握物。尿黄,大便数日一解。诊查脉象伏
匿,望诊见患者口角歪斜,苔满厚腻。证属肝阴暗亏,肝血不足,兼有风阳内动之证候。治宜祛风养血,
调和阴阳。拟用旋代乌梅汤加味治之。
处方:
桑寄生 15 克,杜仲 15 克,葛根 15 克,勾藤 15 克,地龙 9 克,旅复花 9 克,代赭石 9 克,乌梅 15
克,黄柏 3 克,黄连 1.5 克,干姜 3 克,党参 3 克,桂枝 3 克,当归 3 克,细辛 1.5 克,附子 1.5 克,
炒川椒 1.5 克
  三付,隔日一付。
  11 月 9 日二诊:
  药后头痛、头晕大减,右上肢能上举、握物。尿色转清,大便通调。唯纳食尚差,左下肢麻木感。
脉左虚右弦无力,舌质不实。11 月 4 日处方加焦三仙各 4.5 克,砂仁 1.5 克,伸筋草 15 克,木瓜 9 克,
怀牛膝 9 克。三付,隔日一付。
  11 月 16 日三诊:
  自觉口苦、纳呆、肢床诸证皆见好,嘱原方继瞩三付,隔日一付。
  11 月 23 日四诊:
  诸证进一步好转,尚感下肢无力,左手指麻木。切脉寸盛尺衰,此为肝肾不足。故原方加女贞子 9
克、早莲草 9 克,以益肾阴,继续调治。
  心得体会:
  此例长期高血压,影响肝阴亏损,肝血不足。肝主筋,因而出现左侧肢麻,手指不能握物。肝又主
疏泄,亦即新陈代谢调节功能降低,所以食欲不好,大便数日一次,从而发生头痛、头晕、眼花、口角
歪斜诸证。总之,由于血气不足,肝阴失养,阴衰阳盛,不能平衡,上升之力有余,下降之力不足,出
现了上述风阳内动之证侯。
  治疗上当以舒筋、活络、降逆为急务。处方中的桑寄生、杜仲、旋、代、葛、藤、地龙等药,就是
为此而设。至于采用乌梅汤治高血压,为予所常用者,因乌梅汤为厥阴总方,厥阴诸证,多可考虑。该
汤寒热配合,酸、苦、辛、甘互用,正合厥阴证寒热错杂,阿阳失调之证侯。尤其乌梅一味,大酸为主。
泄肝家阳亢,补肝家阴亏。黄连、黄柏,一入心,一入肾,苦寒泄热为辅。盖肝家一热,心肾之热亦随
之而起。配合乌梅,更兼酸苦涌泄之义。干姜、附子辛温为佐。干姜通五脏六腑、四肢关节诸络脉,治
脏腑诸经寒气凝结。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尤能通心阴、开心气。附子走而不守,引补气药行
十二经,以复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真阴。细辛、川椒为使,二药味皆辛辣。细辛能开九窍,散
风泄热,润肝肾经之燥;川椒暖胃消食,温中下气,通三焦,利关节,二药用量均不可过 1.5 克。桂枝通
阳,当归补血,人参补气。药仅十品,在以乌梅泄肝阳补肝阴为主下,兼五味,俱四气,祛寒除热,调
阴阳,和气血,无所不备。此所以有自然矫正气血升降的机理。二诊时,胃纳尚差,左肢麻木,加焦三
仙、砂仁和胃,伸筋草、木瓜、牛膝以舒展下肢。三诊续服三付,四诊寸盛尺弱,加二至丸以益肾阴。

(十三)肝阳上亢心悸多汗(高血压六)

  患者:刘 XX,女性,61 岁。
  1974 年 6 月 8 日初诊:
  患者血压 160/100mmHg,经常头晕、心悸、汗出,有时大汗。胃中嘈杂,呕吐苦水,目涩。脉左寸
微左关弦,余脉缓弱,两尺无力。治宜调和阴阳,宁心止汗。拟用旋代乌梅汤加味治之。
处方:
乌梅 15 克,黄柏 3 克,黄连 1.5 克,干姜 3 克,党参 3 克,桂枝 3 克,当归 3 克,细辛 1.5 克,附子
1.5 克,炒川椒 1.5 克,代赭石 6 克,旋复花 9 克,浮小麦 15 克,黄芩 4.5 克,姜半夏 4.5 克,勾藤
9 克,炒地龙 9 克
  三付,隔日一付。
  6 月 21 日二诊:
  服药后,心悸好转,上午九、十点钟头昏一阵,其余时间良好。脉弦象减缓,左寸弱。原方四付,
隔日一付。
  7 月 1 日三诊:
  心悸平息,头晕大减,仍上午九时左右一阵头昏,脉弦。6 月 8 日处方加白薇 9 克、侧柏叶 9 克、茯
苓 9 克、远志 6 克。四付,隔日一付。
  心得体会:
  肝阳上亢、头晕、目涩,是肝阴虚、肝阳盛的表现,心悸、多汗是肾阴虚不能与心协作的关系,
《内经》说:“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胃中嘈杂,呕吐苦水,是肝旺犯脾,胃气
不得和降的关系。说明此例肝阳上亢,有其本身内在的一定联系,故应根据病情及其特点结合治疗。
  处方采用旋代乌梅汤加味,有调升降出入失常及功能紊乱的作用,尤其善治肝阳上亢的头晕、目眩
一类疾患。加味浮小麦、黄芩、姜半夏、勾藤、炒地龙等,配合治疗头晕、心悸、多汗、呕吐苦水等证。
二诊三诊时,头晕、心悸、汗多、胃嘈杂、呕吐黄水等症状有所减轻,或较大好转;唯上午九、十点钟
左右,一阵头部昏晕,所以三诊时又加白薇、侧柏叶、茯苓、远志等强心和肝之剂。
(十四)肝阳上亢项强不遂(高血压动脉硬化)

  患者:田 XX,女性,63 岁。
  1973 年 4 月 19 日初诊:
  西医诊断为肺泡微石症,心肌炎,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曾在急诊室抢救,经治疗转危为安。现
在主要证候项强不遂,头昏,头痛,口干,失眠,视物不清,大便数日不解,尿不利。舌红无苔,脉右
数左沉伏。治宜平肝息风,宽胸醒脑。拟用瓜萎薤白半夏汤、旋代乌梅汤合方施治。
处方:
瓜萎 12 克,薤白 9 克,姜半夏 9 克,茯苓 9 克,远志 9 克,葛根 15 克,桑寄生 15 克,勾藤 9 克,
炒地龙 9 克,旋复花 9 克,代赭石 9 克,乌梅 15 克,黄柏 3 克,川黄连 1.5 克,干姜 3 克,党参 3
克,当归 3 克,细辛 1.5 克,附子 1.5 克,炒川椒 1.5 克,桂枝 3 克
  二付,一日一付。
  4 月 20 日二诊:
  经服中药后,睡眠好转,大便畅通,小便清利,头昏、头痛、项强、口干等密状均减轻。脉数,舌
上微有白苦。4 月 19 日处方,二付,一日一付。
  4 月 23 日三诊:
  精神大好,项部头部清爽灵活,二便自如,食欲增进。4 月 19 日处方三付,隔日一付。
  5 月 4 日四诊:
  病情大好,食睡均佳,脉气调匀,舌色淡红,舌苔薄白。4 月 19 日处方五付,隔日一付。
  心得体会:
  患者系因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来医院抢救后住院的。在住院期间,因服西药接受不良,由中医会诊。
处方采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旋代乌梅汤合方,结合加味药进行治疗。瓜萎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能和胃通阴阳,又能涤痰,再加茯苓、远志,增强疗效。旋复乌梅汤,有降逆和调整升降出
入的作用,再加葛根、桑寄生、钩藤、地龙,通经终、舒筋脉相辅为用。所以服药后能收到睡眠好转,
大便通畅,小便清利,头昏、头痛、口干均减轻等效果。治疗过程,始终坚持此方,病情逐步好转,达
到脉气调匀、舌谈红、苔琳白等正常现象。服药方法,一二诊一日一付,三四诊隔日一付。开始时急于
祛病,所以每日一付。病情稳定后,可以不专恃药力了。

《中医临床验方集》(郭仁旭编)

三、头痛

  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以头部抽引掣痛,烦躁不安,头晕,头胀,目眩,耳鸣等为主要特
征。其发病原因,多因外感六淫,上扰清空,情志上荣于脑,或跌仆损伤,淤血停滞等所致。本病有虚
实之分。实证发病急暴,病势剧烈,持续不止;多为风寒、火热之邪上扰,或痰浊、痰滞经络所致。虚
证病程较长,病势较缓,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为阴虚阳亢,或气血不足,不能上荣所致。治宜实证
以祛风散寒,清散风火为主;虚证以滋养肝肾,潜阳熄风,益气养血为主。

第一方
主治:顽固性头痛,数年不愈者。
处方:羊脑汁一具,酒当归 12 克,川芎 9 克,香白芷 10 克,羌活 10 克,嵩本 10 克,防风 10 克,菊花
10 克,蔓荆子 10 克,麦冬 10 克,独活 10 克,酒黄芩 10 克,细辛 3 克,甘草 6 克,生姜为引。
用法:先将羊脑汁水煎至熟,调白糖适量。再将上诸药水煎两次,混合一起,再同羊脑汁相混。一日一
剂,分二次服。
按语:本方治疗顽固性头癢患者 57 例,全部获愈。病程在 5 年以上者 24 例,10 年以上者 21 例,15 年
以上者 12 例,最多眼药 16 剂,最少服 3~5 剂。

第二方
主治:风邪头痛,头目眩晕,怕风,汗自出,眼脸发生抽掣。
处方:川芎 9 克,白芷 10 克,生石膏 30 克,九菊 12 克,羌活 10 克,藁本 10 克,防风 12 克,荆芥穗
10 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三方
主治:风湿头痛,头重足轻,头痛不能举,逢阴天、寒冷时更甚。
处方:川芎 6 克,蔓荆子 12 克,羌独活各 10 克,防风 12 克,蒿本 10 克,炙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四方
主治:风痰头痛,眩晕身重,恶心烦乱,欲吐,吐痰涎。
处方:半夏 10 克,天麻 12 克,白术 10 克,云苓 10 克,蔓荆子 10 克,陈皮 9 克,炙草 10 克,枣姜为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五方
主治:气虚头痛,早轻晚重,无力,神疲。
处方:党参 10 克,黄芪 10 克,蔓荆子 10 克,升麻 2 克,黄芪 15 克(Water 按,黄芪重复),人参 3 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六方
主治:气虚头痛,朝重夕轻,过劳则甚,头觉空虚,眼目眩晕;两太阳穴绵绵而痛,恶风气短。
处方:黄芪 15 克,人参 6 克,白术 10 克,杭芍 12 克,当归 12 克,柴胡 10 克,升麻 6 克,蔓荆子 10
克,川芎 9 克,细辛 5 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七方
主治:血虚头痛,心跳头晕,眉稍骨痛。
处方:制首乌 15 克,菊花 10 克,白芍 10 克,葛根 15 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八方
主治:血虚头痛,如细筋牵引,痛连眼梢角;下午痛甚,常有心悸、呕恶、眩晕。
处方:当归 12 克,熟地 24 克,川芎 9 克,白芍 10 克,蔓荆子 10 克,黄芩 10 克,菊花 12 克,炙甘草
6 克,生地 10 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九方
主治:食郁头痛,胸腹胀满,恶食吞酸,意出臭气,饱食则痛势加剧。
处方:厚朴 12 克,枳实 12 克,神曲 15 克,半夏 10 克,云苓 10 克,陈皮 9 克,山楂 30 克,甘草 6 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十方
主治:偏正头痛。
处方:细辛 3 克,公丁香 3 粒,瓜蒂 7 个,赤小豆 7 粒,冰片 0.2 克,麝香 0.1 克,天麻 6 克
用法:共为细末,将药末取黄豆大放入鼻内。左痛放左,右痛放右,一日二次。

第十一方
主治:偏正头痛。
处方:蓖麻 2 克,乳香 2 克,香 0.2 克
用法:将三味药捣成饼,贴太阳穴。

第十二方
主洽:偏正头痛。
处方:天麻 30 克,当归 30 克,半夏 10 克,枳实 10 克
用法:用白酒泡一星期后,每次喝一盅,一日三次。

第十三方
主洽:偏头痛。
处方:蔓荆子 10 克,野菊花 12 克,草决明 18 克,香附 10 克
用法:水煎代茶饮,一日数次。

第十四方
主治:两侧头痛。
处方:葛根 15 克,凤尾草 10 克,红花 3 克,柴胡 6 克,龙胆草 10 克,生地 10 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十五方
主治:头痛偏右侧。
处方:陈皮 10 克,云苓 12 克,半夏 10 克,甘草 8 克,沙参 15 克,黄连 10 克,黄苓 10 克,川芎 6 克,
防风 12 克,胆南星 10 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