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DOI:10.13633/j.cnki.zjtcm.2015.01.

003

浙江中医杂志 2015 年 1 月第 50 卷第 1 期 ·7·

论 《温病条辨 》 对仲景白虎汤方的发挥
陈烨文   许   琳   龚一萍 # (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张仲景   白虎汤

   《伤寒论》 是张仲 景 论 外 感 类 疾 病 的 专 著, 又 兼 对证治疗 “骨节 烦 疼 ”, 这 是 仲 景 抓 住 主 要 病 机, 随


论杂病,其中所论及的外感 六 淫 以 “寒” 邪 为 主, 也 证治之 的 示 范 之 一。 竹 叶 石 膏 汤 是 白 虎 汤 的 类 方 之
兼顾了温病,如 “温病”、 “风 温”、 “暍” 等。 虽 然, 一,是在白虎加人参汤的 基 础 上, 减 去 知 母 润 下, 加
后世有 “六经钤 百 病” 之 说 [
,但是由于伤寒与温病
1]
竹叶、 麦 冬、 半 夏 “止 呕 逆、 除 烦”, 治 疗 伤 寒 解 后
各有其发病规律和转归 的 差 异 性, 所 以 两 者 各 适 用 于 劳复,余热不解者。这三 方 对 后 世 温 病 家 治 疗 气 分 热
不同的辨治体系,立足 于 其 辨 证 论 治 的 共 性, 对 两 种 证和养阴清热法的创建 有 启 迪 意 味。 张 仲 景 的 白 虎 汤
性质不同的疾病进行分 析 比 较, 选 取 白 虎 汤 方 作 为 讨 类方有 4 首,其剂量比较如表 1。
论的切入点,无疑是一个优选。
1  张仲景白虎汤类方特色 表 1  张仲景白虎汤类方剂量分析

1  白虎汤证的主要病 机 特 点: 阳 明 胃 经 属 于 “燥”
1. 方名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适应病证
土,外感 之 邪 传 入 阳 明 必 然 化 燥 伤 津, 向 上 逼 迫 肺 (每次量)

金,肺主皮毛,胃主四肢及肌 肉, 所 以 阳 明 热 证 见 四 白虎汤 假 热 真 寒,三 阳 合 病,


一斤 六两 二两 六合
肢及 全 身 大 汗 出, 导 致 肺 之 化 源 断 绝, 亟 需 饮 水 自 (1/3) 热厥

救,此是阳明热证发病的主要机理。 白虎加人 暍,白 虎 汤 证 基 础 上 的


一斤 六两 二两 六合
2  张仲景 白 虎 汤 类 方 及 其 分 析: 张 仲 景 所 创 白 虎
1. 参汤(
1/3) 伤津(加人参)

汤方是治疗阳明病热证 的 主 方。 方 中 石 膏 辛 甘 寒 与 知 白虎加桂枝
一斤 六两 二两 六合 温疟(桂枝)
母凉润是配伍的主要 药 对, 因 为 清 热 力 量 甚 大, 所 以 汤(煮散)

予以 性 味 甘 平 之 甘 草、 粳 米 保 护 胃 气, 且 有 生 津 之 竹叶石膏 伤 寒 差 后 劳 复 (加 人
一斤 无 二两 半斤
用。吴鞠通认 为 “白 虎 (汤 ) 本 为 达 热 出 表 ”, 有 解 汤(1/6) 参、竹叶、半夏、麦冬)

肌表邪热的作用,白虎汤 适 应 证 候 的 病 机 应 该 是 表 里
3  关于白 虎 汤 治 禁 的 争 论: 白 虎 汤 证 主 要 证 候 的
1.
邪热散漫 (《伤寒论》 第 176 条 云 “表 有 热”), 津 液
表现为:表里 大 热 (第 176、350 条), “不 恶 寒, 反
损伤不严重,但未成实, 与 热 结 肠 腑 则 需 三 承 气 汤 苦
恶热”(第 182 条), “自汗出” (第 182、219 条), 脉
咸寒攻下,热毒炽盛则需 大 黄 黄 连 泻 心 汤 苦 寒 直 折 不
浮、滑、大 (第 176、350、184 条 )。 这 与 后 世 所 总
同。从第 350 条可知, 白 虎 汤 可 以 治 疗 热 厥 证, 此 为
结的阳明经热 “四大” 证 (大 热, 大 汗, 大 渴, 脉 洪
邪热郁滞在里,所以四 肢 厥 冷, 但 是 通 过 真 热 假 寒 的
大) 不同,其中的区别在 于 白 虎 汤 证 的 口 渴 与 白 虎 加
临床 证 候 特 点, 可 以 推 知 胸 腹 热 甚, 断 定 施 用 白 虎
人参汤证的 “欲饮水数 升” 程 度 的 差 异。 吴 鞠 通 总 结
汤,必以脉证 为 依 据。 若 伤 寒 病 经 汗 吐 下 后 (第 168
了白虎汤 “四禁”,其实质即 卫 表 未 解 (脉 浮), 气 机
条) 或误用桂枝汤后 (第 26 条) 出 现 “口 燥 渴” (第
郁滞 (脉 弦 )、 血 虚 (脉 细 ), 阴 证 (脉 沉 ), 里 热 未
169 条)、 “欲 饮 水” (第 220 条) 乃 至 饮 水 数 升 不 得
盛 (不 渴、 汗 不 出 )。 张 锡 纯 批 评 吴 氏 此 说, 认 为
解,此为阳明邪热逼迫津 液 从 汗 出, 热 盛 津 伤 者, 治
“不口渴”、 “汗 不 出” 也 可 以 运 用 白 虎 汤。 何 绍 奇 认
疗 以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益 气 生 津。 另 外, 在 《金 匮 要
略》[2]中,亦提 及 以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治 疗 “暍 ” 病, 并 为张锡纯对温病 有 门 户 之 见 [3], 且 此 亦 说 不 妥, 里 有

发明白虎 加 桂 枝 汤 治 疗 里 有 大 热 之 “温 疟 ”, 加 桂 枝 热必然伴随着口渴、汗出, 况 且 石 膏 不 解 表, 无 发 汗
作用,“四禁” 只是示人不可滥用白虎汤之意 [4]。
 #  通讯作者:龚一萍,
E-ma
il:
tcmgong@126.
com 2  《温病条辨》 白虎汤类方分析
·8· 浙江中医杂志 2015 年 1 月第 50 卷第 1 期

1  《温病条 辨 》 白 虎 汤 类 方 的 特 点: 通 过 对 《温
2. 外感寒温立规矩法度。吴 鞠 通 所 运 用 的 白 虎 汤 类 方 以
病条辨》 的条文及方药 梳 理, 发 现 吴 鞠 通 在 上 焦 篇 和 “白虎” 命 名 的 方 剂 有 5 首, 而 以 “玉 女 煎” 命 名 的
中焦篇较为频繁叙述了白 虎 汤 和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所 适 应 白虎汤类方有 3 首,而化 斑 汤 只 是 在 白 虎 汤 的 基 础 上
病证的特点,涉 及 上 焦 手 太 阴 温 病、 暑 温、 伏 暑, 中 加元参、犀角,减味竹叶 石 膏 汤 则 是 竹 叶 石 膏 汤 的 变
焦阳明温病及攻下后出 现 的 阳 明 经 热 证。 在 阳 明 病 篇 方,吴氏通过化裁使其 更 适 合 于 中 焦 阳 明 温 病, 证 见
的 “阳明中风”、“三阳 合 病” 等 病 证 均 有 类 似 温 病 的 “脉浮 而 促 ” 者。 虽 然 此 10 首 方 不 尽 由 吴 鞠 通 所 创
特点,无疑是论伤寒和 论 温 病 的 汇 通 处。 吴 鞠 通 明 确 制,如白虎加苍 术 汤 方 源 于 《类 证 活 人 书 》, 玉 女 煎
地将 《伤寒论》 经方应 用 于 温 病, 并 指 出 治 伤 寒 之 麻 方源于 《景岳 全 书 》, 然 而 《温 病 条 辨 》 中 对 于 白 虎
桂法与治温病之银翘桑 菊 法 有 实 质 性 的 差 异, 无 论 是 汤类方的悉心化裁运用, 皆 出 于 作 者 对 于 辨 治 温 病 理
伤寒抑或是温病,在涉及 阳 明 气 分 热 证 的 时 候 又 有 重 念,值得深入研究。 《温 病 条 辨》 的 白 虎 汤 类 方 有 10
叠。讨论白虎汤类方理 法 方 药 的 区 别, 有 助 于 为 辨 治 首,其药味组成及适应病症比较见表 2。

表 2  《温病条辨》 白虎汤类方剂量分析

方名(每次用量) 石膏 知母 甘草 白粳米 适应病证

白虎汤(
1/3) 一两 五钱 三钱 一合 上焦:太阴温病,暑温,伏暑;中焦:阳明温病及下后

白虎加人参汤(
1/3) 一两 五钱 三钱 一合 白虎汤证基础上的伤津(加人参)

白虎加桂枝汤(
1/3) 一两六 六钱 二两 一合 上焦温疟(加桂枝木)

白虎加苍术汤(
1/3) 一两 五钱 三钱 一合 上焦暑温夹湿(加苍术)

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
1/3) 一两 五钱 三钱,生 一合 中焦疮家湿疟(加苍术、草果)

化斑汤(
1/3) 一两 四钱 三钱,生 一合 上焦:太阴温病发斑;中焦:阳明发斑(加元参、犀角)

玉女煎(
1/2) 一两,生 四钱 无 无 中焦秋燥证(加牛膝、熟地)

玉女煎加减方(
1/2) 一两,生 四钱 无 无 上焦太阴温病(去牛膝、熟地,加元参、麦冬、细生地)

竹叶玉女煎方(
1/2) 六钱,生 二钱 无 无 下焦妇女温病(加有牛膝、麦冬、竹叶,熟地黄改为干地黄)

减味竹叶石膏汤(
1/3) 八钱 无 三钱 无 中焦阳明温病(加麦冬、竹叶)

2  吴 鞠 通 以 “白 虎” 命 名 白 虎 汤 类 方 分 析: 吴 鞠
2. 方源自 《景岳 全 书 》, 石 膏、 知 母 清 胃 泻 火, 熟 地 填
通对于 “白虎” 药物用 量 较 张 仲 景 有 所 减 少。 对 于 仲 精增液,牛膝作为向导,引药 下 行。 吴 鞠 通 以 之 治 疗
景白虎加桂枝汤用煮 散 法, 而 吴 鞠 通 则 用 汤 剂, 且 增 中焦之秋燥气血两燔 证, 病 机 为 燥 热 侵 犯 中 焦, 气 分
大石膏的剂量,抓住阳 明 经 热 的 主 要 病 机, 又 如 阳 明 大热,伤及下焦精血,然邪热 尚 未 陷 入。 与 白 虎 汤 方
邪热伤津太甚,可以在白 虎 加 人 参 汤 的 基 础 上 增 大 人 对比,减粳米、甘 草, 加 熟 地、 牛 膝, 因 为 燥 伤 中 焦
参剂 量 (倍 人 参 ), 这 使 得 经 方 更 适 合 当 下 的 病 情。 胃阴与燥热波及下焦阴 液 不 同。 从 三 焦 辨 证 比 较 分 析
另外,白 虎 加 苍 术 汤 方 出 于 《上 焦 篇· 暑 温 》 第 26 两方可以发现,前者为燥 邪 深 入 中 焦, 侵 犯 下 焦, 耗
条,主治暑温兼 湿 者, 湿 邪 侵 犯 肌 表, 阻 遏 气 机, 证 损精血,后者则为温邪从 上 焦 而 入, 侵 犯 中 焦, 耗 损
见 “身重”,故 以 白 虎 汤 为 “达 热 出 表 ”, 清 解 肌 热, 津液,虽然同为气血两燔, 毕 竟 范 围 不 同, 所 以 主 治
加苍 术 燥 湿 解 表; 苍 术 白 虎 汤 加 草 果 方 出 于 《中 焦 方药亦异。竹叶玉女煎主 治 下 焦 妇 女 温 病 (下 焦 篇 第
篇·湿 温 》 第 75 条, 主 治 “疮 家 湿 疟 ”, 以 方 测 证, 27 条),因为涉及 “经水”,属于下焦、 血分, 所以 仍
证属湿热类温病,阳明胃 属 阳 土, 喜 凉 润, 白 虎 汤 清 用牛膝 “趋 下 ” 为 引 导, 石 膏 配 伍 竹 叶 清 解 在 表 余
阳明热,太阴脾 属 湿 土, 喜 苦 燥, 苍 术、 草 果 苦 温 燥 热,配伍知母清解中焦邪 热, 干 地 黄、 麦 冬 养 阴 生 津
脾湿,此为 《上焦篇·伏暑》 所 谓 “湿 热 平 等 者, 两 顾护胃阴,属卫、气、血同治。
解之” 之法。 4  论化斑汤与减味竹 叶 石 膏 汤 为 温 病 白 虎 汤 类 方:
2.
3  以 “玉 女 煎” 命 名 的 白 虎 汤 类 方 分 析: 玉 女 煎
2. 分述如下。
浙江中医杂志 2015 年 1 月第 50 卷第 1 期 ·9·

2.
4.1  化 斑 汤: 化 斑 汤 主 治 上 焦 温 病 发 斑、 中 焦 阳 剂量轻有轻以去实,有利于温邪由来路而解。
明发斑,前者属于温病 辛 温 发 汗 误 治, 邪 由 卫 表 传 入 3  对 白 虎 类 方 的 传 承 与 发 展: 白 虎 汤 类 方 经 过
3.
气分,后者属于温热之 邪 侵 犯 中 焦 阳 明, 由 于 肺 主 皮 《温病条 辨》 的 发 展, 在 类 方 的 数 量 和 药 味 使 用 变 化
毛,胃为多气多血之腑,阳明 主 肌 肉, 所 以 两 者 病 机 的两个方面都有大为 丰 富 地 发 展。 除 了 石 膏、 知 母 的
同属邪热逼 迫 阳 明, 劫 烁 津 液, 热 盛 “发 斑 ”。 吴 鞠 核心配伍 药 对 之 外, 还 继 承 了 甘 草、 粳 米 甘 平 调 和,
通在抓 住 白 虎 汤 清 肺 胃 热 的 基 础 上, 加 元 参 壮 水 制 人参 益 气 生 津, 桂 枝 通 络 走 表, 竹 叶 除 烦 热, 止 呕
火,护下焦之阴,犀角 败 毒 辟 瘟, 符 合 《内 经 》 “热 逆,麦冬养阴,止呕 逆; 除 了 不 用 辛 温 半 夏 之 外, 补
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 甘” 之 旨, 不 仅 仅 增 强 了 充了苍术、草果燥湿,犀角 (今 用 水 牛 角 替 代) 清 热
白虎汤治疗发斑的疗效,更适应当下的病情。 败毒,熟 地 填 精 补 血, 牛 膝 作 为 下 焦 引 经 药, 生 地、
4.
2. 2  减味 竹 叶 石 膏 汤: 减 味 竹 叶 石 膏 汤 是 在 竹 叶 麦冬、元参补益胃阴。
石膏汤的基础上减少石 膏、 甘 草 剂 量, 减 去 人 参、 半 4  治疗疾 病 范 围 扩 大: 张 仲 景 白 虎 汤 类 方 涉 及 的
3.
夏、粳米,其化裁的依据是热 邪 初 入 阳 明, 表 有 余 邪 病证 有 真 热 假 寒 证、 热 厥、 三 阳 合 病、 温 疟、 劳 复、
(脉浮), 仍 用 石 膏、 竹 叶 清 热 透 解, 由 于 阴 津 损 伤 暍病等,而吴鞠通则补充 了 暍 病 范 畴 的 相 关 病 名 如 暑
(脉促),减去辛温的半夏, 以 热 邪 伤 津 不 甚, 况 且 剂 温、伏暑。同时补充了 “暑 必 兼 湿” 的 治 疗 方 法, 讨
量大为减少,不必顾虑 损 及 胃 气, 所 以 再 减 去 甘 缓 之 论了侵 犯 中 焦 阳 明 的 温 病、 燥 邪、 妇 女 温 病、 湿 疟、
人参、粳米,仍用麦冬,这可 能 是 受 到 叶 天 士 “益 胃 发斑等,或围绕石膏、知母清 肺 胃 之 热 的 核 心, 或 围
阴” 法的影响。条文注解所谓 “其 势 甚 急” 似 乎 让 人 绕石膏、竹叶清解余热的核心进行论治。
难以理解,如果是病势 急 何 以 不 用 白 虎 汤, 结 合 脉 证 5  辨治 理 念 的 发 展: 后 人 医 家 认 为 张 仲 景 创 “六
3.
可知病情应该是不急, 但 是 热 邪 内 传 的 趋 势 急, 所 以 经辨证”,其 清 热 类 方 药 为 吴 鞠 通 临 床 辨 治 温 病 提 供
用辛凉重剂之剂量轻者,“逐邪外出则愈”。 重要借鉴。虽然,温病热 在 卫 分 可 归 于 六 经 病 之 太 阳
3  《温病条辨》 对白虎汤方发挥的总结 病,热在气分可归于少阳 病、 阳 明 病, 热 在 下 焦 可 归
1  白虎汤 剂 量 的 变 与 不 变: 从 上 述 表 格 的 比 较 可
3. 于少阴病和 厥 阴 病, 然 而 依 此 辨 治 温 病 具 有 局 限 性。
知,经方 剂 量 大, 而 《温 病 条 辨 》 所 载 方 剂 的 量 较 吴鞠通传承仲景学说,在叶 天 士 的 基 础 上, 发 挥 “温
小。首先,不能仅仅依靠剂量 批 判 方 剂 的 优 劣, 而 应 病始于上焦手太阴” 之说, 创 三 焦 辨 证, 并 依 据 温 病
该以配伍 的 周 密 与 否、 效 果 是 否 确 切 为 依 据; 其 次, 侵犯人体 “卫、 气、 营、 血” 四 个 层 次, 发 展 补 充 了
辨证论治的准确性是方 药 取 得 良 效 的 必 要 条 件。 以 白 温病辨治 的 特 色, 正 如 其 自 诩 “是 书 虽 为 温 病 而 设,
虎汤作为例,尽管总体 剂 量 变 化, 但 是 可 以 发 现 石 膏 实可羽翼伤寒”。
4∶1, 吴
剂量总是大于知母,仲景白虎汤类方约为 2. 4  结语
氏白虎汤类方则大概为 3∶2 与 2∶1 之 间, 这 正 是 变 从上述白虎汤类方 的 分 析 中 不 难 看 出, 《温 病 条
之中的不变,是保持经方疗效的关键。 辨》 与仲景著作有着千丝 万 缕 的 联 系, 既 有 传 承, 也
2  轻剂量 的 必 然 性: 从 剂 量 的 变 化 可 以 推 求 吴 氏
3. 有发展和创新。而从方药 入 手 对 仲 景 学 说 与 温 病 学 说
有下 5 点辨治温病的 思 路。 首 先, 这 体 现 了 温 病 家 推 进行辨证论治理念体系 的 对 比 研 究, 有 利 于 深 入 了 解
崇 “轻以去实”, 制 方 剂 量 轻 的 特 点, 目 的 是 使 邪 从 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同 时 对 中 医 临 床 实 践 也 有 积 极
表解,这 在 其 创 制 的 银 翘 散 方 上 可 以 得 到 证 实; 其 的指导作用。
次,伤寒治法不与温病相同, 如 叶 天 士 云 “若 论 治 法 5  参考文献
则与伤寒 大 异”; 其 次, 吴 鞠 通 善 于 三 因 制 宜 化 裁 经 1]陈亦人 .伤寒论译释[M].上 海: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 2010:
方,正如其在 《温 病 条 辨· 凡 例 》 3-5]

云: “方 中 所 定 1135.
分量, 宜 多 宜 少, 不 过 大 概 而 已 ”; 再 次, 疾 病 是 邪 2]张仲景 .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
22.
正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 表 现 的 证 候 必 然 受 到 体 质 3]何绍奇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张 锡 纯 的 温 热 观 [M].北 京:

因素的影响,如其在 “凡例” 云 “叶 氏 吴 人, 所 治 多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86.
南方证”;最后, 是 吴 鞠 通 出 于 对 仲 景 方 的 修 正, 温 4]方药中,许家松编 .温 病 汇 讲 · 温 病 医 案 选 讲 [M].北 京:人

病从上焦、 肺 卫 而 入, “凡 病 温 者, 始 于 上 焦, 在 手 民卫生出版社,
1986:
345.
太阴”(上焦篇第 2 条), 既 然 了 解 温 邪 的 来 路, 当 温 5]吴鞠通 .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
9.
邪由上焦侵犯中焦,或 由 卫 分 波 及 气 分, 白 虎 汤 方 的   收稿日期  2014-05-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