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10.

政府正就「標準工時」進行廣泛的諮詢及研究 ,這和基督徒的生活有甚麼關係?教會對
工人享有「合理工作待遇」又有甚麼訓導?試簡單講解教會對「合理工資」及「合理工作待
遇」有甚麼的要求?教友僱主、主管及工人在實行這訓導上可做甚麼?

(一)「標準工時」和基督徒的生活的關係
「標準工時」規範僱員每日或每周的法定工作時數,如僱員工作超出該時數,僱主便須支付
超時工作薪酬。
基督徒是社會的一份子,他的身份可以是僱員,也可以是僱主。天主教教理也肯定了工
作的意義和價值,在工作中,人可以發揮天主賦予我們的潛能,與天主合作,在工作中管理
和延續天主的創世計劃,每個人在生活中工作(背負自己的十字架),為光榮天主而工作,在工
作中透過聖神可達至聖化世界的目的。
但教理強調,工作是為了人,而不是人為了工作。在今天的香港,普遍存在工時過長的
問題,人反而被工作控制,工作與生活失去平衡,每天長時間工作會忽略自己和家人的溝通。
而標準工時立法的討論,正好提醒僱主和僱員,工作或經濟活動的目的應是為人服務。「標準
工時立法使人不致在自願或被迫的情況下,淪為工作的奴隸,並幫助人抗拒各種形式的剝削,
以免傷害人的康和尊嚴。」
- 而僱主亦應持守公義,給僱員合理的待遇和工資,不應只顧增加生產、利潤或權勢,給
僱員合理的工資也是持守公義的行為,標準工時有助勞工爭取合理的權益,減少無償的加班;
有更多閒暇,能照顧家庭,與子女有親子活動、溝通的時間。僱主要關心工人整個人,即現
時所說,當作工作顆伴或朋友。如果要將工人當作人,就要容許工人在星期日放假,容許他
們在星期日參加彌撒。
參考天主教教理
2426.經濟活動的發展、生產的成長,是用來為滿足人們的需要。經濟生活不只為了生產的
增加,利潤或權勢的增加;而應首先導向為人服務,為全德範圍內,尊重社會正義,以回
應天主對人的計劃。
2427. 人的工作是直接從人按照天主的肖象受造而來,並被召叫,彼此協同、彼此服務,治
理大地、延續創造的工程。因此,工作是責任: 「誰不願意工作,就不應該吃飯」(得後 3:10)。
我們以造物主的恩賜及天賦的才能工作,為能光榮天主,並獲得救贖。人藉著辛苦勞力,
與納匝肋的木匠,和加爾瓦略山上被釘的耶穌相結合;在某種方式下,與天主聖子,在救
贖工程上合作。人每天背著十字架,在他被召叫所盡的職務上,表示願意作耶穌的門徒。
工作在基督的聖神內可以是聖化的方法,並給現世的事務帶來生機。
2428. 在工作中,人行使並完成一部分銘刻於其本性的潛能。工作首要的價值是在於人自
身,他是創作者,也是受益者。工作是為了人,而不是人為了工作。
每人應該能從工作中獲取維持自己及家人生活的資源,並為人類團體服務。

教會對工人享有「合理工作待遇」又有甚麼訓導?試簡單講解教會對「合理工資」及「合理
工作待遇」有甚麼的要求?

要了解教會對合理工資的立場,需要從教會的社會訓導開始。
1891 年,教宗良十三編寫的第一份社會訓導內,名為《新事》通諭。教會最先關注工資的問
題,當時正值歐洲工業革命後期,工廠制度的興起,在這個大量生產和工廠制度之下,工人
受到各種剝削,並因此出現共產主義。教宗良十三世所寫的第一份通諭亦是針對工人面對的
問題而寫的,
因此,要了解教會對勞工問題的立場,最基本的應從這份《新事》通諭開始,它直接針對當
時資本主義興起所帶來的各種工人受剝削的問題。有關工資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概念要反省工
資的問題,首先應從幾個概念開始認識:(1) 何謂工作;(2)工資應支付給誰;(3) 工資的給付
有什麼標準。
《新事》通諭對工人與僱主或投資者的關係卻有不同的看法,並提出了兩個原則:

(一) 不應將工人視為賺取利潤的工具通諭反對將人變成一種物品(Thing,即將工人物化),
反對為了追求利潤 (Profit) 而將工人工人物化。用今日的術語,就是工人不是僱主賺錢的工
具,工人亦不是商品。

2431. 節錄…國家有責任使得那些從事工作和生產的人,能享受其勞動的成果,並因此而受
到鼓勵,願意誠實而有效地去工作。
2424. 一種以獲利為唯一規則,以經濟活動為最終目的的理論,是道德上不能接受的。
無節制地貪圖金錢必然產生敗壞的惡果,是擾亂社會秩序的許多衝突的原因之一。
「犧牲個人及社團的基本權利,而就合集體生產組織」的體系,違反人的尊嚴。
凡是把人貶抑為純粹獲利工具的作法,就是奴役人,引人崇拜金錢,助長無神主義的擴張。
「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金錢」(瑪 6:24; 路 16:13)。
2434. 公道的薪酬是工作應有的成果。拒絕發給或不按時發給薪資可以構成嚴重的不義。為
衡量公平的酬勞,應同時考慮到每人的需要與貢獻。「工作的酬報應當使人按照各人的任
務、生產技能,以及企業的情形與公益,相稱地維持其自身及其家人的物質、社會、文化
及精神生活」。雙方的同意並不足以表示薪資總額是合理的,在道德上是正當的。

教會最先關注工資的問題,早於 1891 年,教宗良十三編寫的第一份社會訓導內,名為《新


事》通諭。當時正值歐洲工業革命後期,工廠制度的興起,以生產線的方式作大量生產,家
庭工業沒落了,工人亦不再以自己的手藝去創作產品,代之而以機器生產。在這個大量生產
和工廠制度之下,工人受到各種剝削,並因此出現共產主義。當時資本主義興起所帶來的各
種工人受剝削的問題。
有關工資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概念
要反省工資的問題,首先應從幾個概念開始認識:(1) 何謂工作;(2)工資應支付給誰;
(3) 工資的給付有什麼標準。
對一般人來說,一個僱主、投資者或政府都不會白白給錢人使用,必然是基於互利的關
係,即因著一個人所作出的工作和貢獻而支付報酬。故此,工資必然地使人聯想到是一個利
益的交換。一方提供其專長、勞力和智慧,另一方則給錢,這就像人與人之間有關生產的關
係。

《新事》通諭對工人與僱主或投資者的關係卻有不同的看法,並提出了以下原則:
⚫ 不應將工人視為賺取利潤的工具
通諭反對將人變成一種物品(Thing,即將工人物化),反對為了追求利潤 (Profit) 而將
工人工人物化。用今日的術語,就是工人不是僱主賺錢的工具,工人亦不是商品。
可惜,從現實看,經過 100 多年後,近年,將人變成商品的現象有復辟的跡象。在香港,
97 年後將工人物化的趨勢正在加劇,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外判制度的普及化。外判的理念是購
買一個服務,競投的人和公司是價低者得。所以工人要降低自己要求等人去購買自己。一間
公司裡可能部份的生產是本地的,部份是外判的,部份是長工,但其實外判亦影響到長工,
因為這制度會使僱主將長工與外判工做比較,而長工的工資和福利不但一般比外判工高,解
僱亦需多些賠償。一個工人是否物有所值,是否為公司賺取足夠利潤,以致聘請他是「抵

⚫ 僱主與工人:全人的關係
僱主要關心工人整個人,即現時所說,當作工作顆伴或朋友。教宗當時認為,如果要將工人
當作人,就要容許工人在星期日放假,容許他們在星期日參加彌撒。這一百幾十年前的思想,
用在今日的生活當中,就是你要支持工人的信仰生活。要一個機制,去允許和支持他們去履
行他們的宗教義務,不論其信奉什麼宗教。另外,全人的關係亦包括關心到工人的好處。在
安排工作上亦要考慮到工人的性別。[合理工作待遇]~ 容許僱員去履行宗教義務,支持其參
與信仰生活。
關心工人整個人亦代表要支持他們履行家庭責任,通諭內沒有講明怎樣履行責任,但最低限
度不應防礙他們的家庭生活,若依這個原則,在香港,不但工人,高收入人士也受到很
大的阻碍,像會計、社工、護士、醫生等,他們當中有些更 72 小時候命,他們未必是體力
上的消耗,有時是壓力上的損害。
[合理工作待遇]~工時要合理,不應防礙僱員的家庭生活及過量的工作壓力。
歷任教宗對合理工資的詮釋在否定工人是商品、工人出賣其勞力及工資要顧及工人整個人的
利益的大前題下,僱主應該怎樣給付?工人做什麼可以賺取工資?

一般人會想,工人做多些就可賺多些,或公司賺多些,工人便可得到多些,若這樣看,這觀
念仍然將人當作生產工具,就像老闆在工人身上抽佣。教會卻視工人促進整個社會的富裕,
藉著工作生產和服務,因為社會有富裕的環境,所以工人可分享到富裕的成果。社會通諭闡
釋什麼是社會富裕。

社會富裕並非以金錢及生產了多少物質而作評估,1891 年的通諭就以提高社會美德(Social
Virtue)為標準,包括好的生活方式、社會的自由、人的發展、民生的文娛活動等,一個社
會是否好是在於人怎樣生活,而非賺取到多少財富,所以促進社會美德的工作很多時非指直
接賺錢。因為所有工作的人都有份促進社會的美好,因而都應該分享到社會美好的成果。
⚫ 合理工資
教宗良十三世就工作的報酬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工資應足夠維持一個人正常地勤力工作(而
非超時的情況下),行為又良好(即沒有不良的嗜好如賭錢、吸毒等)的合理的安適生活;

第二,工資的保障不但給予個人,更需要保障其妻子和兒女,因為百多年前,婦女都未曾入
去勞工市場,通常是男人返工就養活全家,所以當時的教宗沒有預視到女性會做工這回事,
所以他說一個人返工,他的太太子女和自己要維持生活;

第三,工資還要令工人不需要很節儉也可能有積蓄。

再後來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 1963 年《和平於世》通諭,他說一個人工作是要得到工


資,他用的字是公道工資(proper wages),標準是要公道的,公道是指足夠一個人和他的家
庭去用,而且這個人和他的家庭可以過一個符合人性尊嚴的生活,即係似一個人的生活,並
不是只是餓不死,並不是中國所講的溫飽的權利,而是人的尊嚴。

上任教宗,在 1981 年的《工作》通諭亦都重覆以前教宗對於工資的肯定,但他有一個新


觀念,就是足夠使他能建立並恰當地維持一個家庭之餘,並且要對此家庭的未來能有保障
(providing security for its future)。所以「餐搵餐食」是不足夠的,如果一個人的薪水僅僅足
夠生活,就是不合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的能夠有剩餘的金錢保障將來,則當一個人退
休或沒有工作的時候,生活仍然得到保障,用今日的概念,就是退休保障,教宗就稱這個工
資叫做「家庭工資」 (family wages) 。所以家庭工資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提出的,但觀念就
是由十三世一直承傳下來的。

⚫ 社會訓導認為,若由商家與工人議定,那就是放任,任由商家壓價,若沒有工作就要降
低要求待遇。所以政府有責任,並要透過執政者立法去保障工人的工資。教會最重要的角色,
4 就是提出其從良心呼喚出來的聲音,為建設公義的社會而努力。

教友僱主、主管及工人在實行這訓導上可做甚麼?
2401. 第七誡禁止不義地拿走或扣留他人的財物,以及造成他人財物上的任何損失。…
2404. 「當人使用合法擁有的財富時,不應將財富看成自己專有的,而應視作公有的,意即
不但惠及個人,而且惠及他人」。 財富使其擁有者成為天主眷顧的管理人,應使之結果,
並與他人共享,首先與他的近人。
2407. 在經濟事務上,對人性尊嚴的尊重要求人實踐節制之德,為調節對世物的貪婪;要求
實踐正義之德,為保護他人的權利,並給予他所應有的;要求實踐連帶責任之德,以遵守
金科玉律並隨從基督的慷慨, 「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祂的
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格後 8:9)。
2432. 企業負責人,在社會面前,應承擔他們的工作對社會應負的經濟與環保的責任。他們
應考慮到人群的福祉,而不應只顧利潤的增加。
⚫ 教友僱主、主管應給予工人公道、合理的工資,不應只僱追求經濟利益,而妄顧工人
的需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