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高一自然地理笔记——第壹章

第一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 形形色色的天体
1.宇宙
a)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b)各种各样的天体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2.天体(天上的自然物体)的种类: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
星、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恒星与太阳
1.恒星
a.恒星特征:
⚫ 自行发热发光
⚫ 炽热的气体组成
⚫ 不断运动和变化中
b.最靠近地球的恒星—太阳
c.恒星能自行发光的原因—氢氦核聚变反应
4 氢→氦+能量(4H→He)
d.恒星亮度分类:星等
⚫ 1 等星最亮最少、6 等星最暗最多,星等每降 1 等,约暗 2.5
倍。
⚫ 视星等:由于恒星距离地球的远近不同,即使发光能力相同,
观测到的明暗程度会不相同。
⚫ 绝对星等:将所有天体放在距离地球 32.6 光年的标准位置
后,再测量亮度。

2.星座
a.人们把部分恒星组合而成的图形,称为星座。
b.古代人结合神话中的人物或动物为星座命名。
c.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星空划分为 88 个星座。

3.太阳
a.太阳是离地球最近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恒星。
b.巨大炽热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c.太阳的总寿长为 110 亿年,当前寿命约 49 亿年,属于中年期。其质
量、亮度、表面温度等方面也处于中间状态,属于中等恒星。
高一自然地理笔记——第壹章

4.太阳结构(绘图)

太阳内部圈层:
a. 核反应区:进行氢氦核聚变
b. 辐射区:以辐射方式向外传输太阳能
c. 对流区:以对流方式用更快的速度向外输送

太阳外部圈层:
a. 光球:人类日常所见的太阳
b. 色球:太阳一层淡红色的大气,气体稀薄,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望远
镜才可见
c. 日冕:气体最稀薄,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日冕仪才可见

5.太阳的活动
a.黑子(光球表面的暗黑斑点)
循环周期约为 11 年并且和地球的降水量有关。
b.日珥(色球层中的气柱)
巨大气体升腾后又落回太阳表面或脱离太阳引力消散不见的气柱.
c.耀斑(色球表面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能量释放过程、太阳活动最激烈表现。
影响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甚至中断。
d.太阳风(日冕层氢原子核、电子,挣脱太阳引力,奔向行星际空
间)
从日冕“吹”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
太阳风携带着的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极区与稀薄空气碰撞,出现
极光。
高一自然地理笔记——第壹章

行星与地球
1.行星的特征
a.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质量比太
阳小得多,却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b.以恒星组成的各个星座的天空背景上,有明显的相对移动。
c.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
星。
d.八大行星的共同特征:
✓ 轨道呈近圆性,公转轨道偏心率小,轨道近似于圆。
✓ 轨道具有共面性,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小,表示公转的轨道平面
相差不多。
✓ 行星运动具有共向性,公转方向大都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
e. 分类:(绘表)

2.地球——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a.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太阳是单颗恒星,周围其他恒星比较稀疏,密度小,有利于太阳
的稳定。
(2)太阳对于地球的光照稳定,利于生命演化。
(3)太阳系行星的公转方向一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b.地球的自身环境:
(1)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拥有适于生命发展的平均温度(15°C)。
(2)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其引力使大量气体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
高一自然地理笔记——第壹章

(3)地球内部因重力收缩而产生高温,形成软流层。软流层活动活
跃,物质透过火山活动喷出地表。其水汽遇冷凝结、降雨,落到地面
低洼处,形成大洋。
c.

3.地球的圈层结构(绘图)
a.

b.
高一自然地理笔记——第壹章

卫星与月球
1. 天然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本身不发光,反射外来的光线。

2. 月球
a.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年龄与地球一样。
b.(绘表)
概况 月球
直径 地球的 1/4
体积 地球的 1/49
面积 地球的 1/14
质量 地球的 1/81
高一自然地理笔记——第壹章

表面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 1/6


c.由于表面重力小,所以月球保留不住大气,声音无法传播。月球上
也没有水汽,无法产生风、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月球昼夜温度变
化大。
d.(绘表)

月球明亮部分 月面山脉、高原

月球暗黑部分 月面平原、低地

e.显著特征:坑穴星罗棋布。
在月球正面有 33000 多个环形山,这些环形山大多是宇宙体冲击月
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其他天体: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
1.矮行星是绕太阳运行、呈球体形状的天体,但不像行星,它未能清除自
身轨道邻近的其它天体。

2.小行星是绕太阳运行、主要由岩石物质组成的小天体。小行星大多分
布于火星、木星轨道之间。

3.彗星沿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
(绘图)

当它远离太阳时,呈现朦胧的星状小亮斑,其较亮的中心部分叫彗核
(冰物质、岩石组成)
高一自然地理笔记——第壹章

当它接近太阳时,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挥发成气体,在周围形成云
雾状的彗发
绕过太阳后,彗尾和彗发相继消失

4.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因撞击压力而在高空灼热发光。(流星现
象)成群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则形成流星雨。未烧尽的流星体降落
到地面,称为陨星,分为陨石、陨铁。流星体内部未曾经历高温过程,保
留原始状态,有助于探讨太阳系、地球及生命起源。

5.各星体之间有极稀薄的气体和极少量的尘埃分布其间,称为行星际物
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