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1]黄梦伟.(2017).汉语中同物异名现象分析. 牡丹(15),18-20. doi:CNKI:SUN:MDAN.0.2017-15-011.

语  言  研  究 18

汉语中同物异名现象分析

黄梦伟

汉语的发展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 之“死”,人们敬称为“牺牲”;而敌人之“死”,
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交际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则多咒之为“葬身”或“翘辫子”;一般人之“死”,
变化,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词汇。在丰富的汉语词汇 常用“去世”“逝世”等。
中,存在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现象,即同一事物有两 (二)同物异名现象的来源
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称名,也就是所谓的“同物异名” 同物异名现象的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词汇现象。本文主要对汉语中同物异名现象的成因、 1. 共同语与方言之间存在的差异
来源、类型、作用等作初步探讨。 例如,不同地区对“馄饨”的叫法不一样,普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世界 通话叫“馄饨”,新疆话叫“曲曲”,福建话俗称“扁
上约有 1/5 的人口把汉语作为日常生活的交际工具。 食”,江西话“清汤”,广东话“云吞”,四川话“抄
汉语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发展 手”,湖北话“包面”或“水饺”,安徽皖南话“包
过程中,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均已形成了 袱”。作为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对各大方言都有
自己的特色。就以词汇而言,汉语中存有的同物异名 很大影响;当然,普通话也从方言中汲取营养成分,
是其普遍而又特殊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同物异名现 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象,毫无疑问,来自于汉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也 2. 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彰显出汉语的独特魅力,对其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例如,“自个儿—独自”“看病—就诊”“老家—
一、同物异名现象的成因及来源 祖籍”
“搞定—解决”
“脑袋—头部”
“老外—外宾”
“同
(一)同物异名现象的成因 学—同窗”“领头—为首”“生日—诞辰”“见面—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指称同一事物,各 会晤”“礼拜—星期”“瓜葛—关联”“哆嗦—颤抖”
有特色。也就是说,不同地区对同一事物的称名有所 之类,前者属于口语形式,后者多用于书面语。二者
不同。例如,玉米的称谓多达几十种,如东北辽宁话 的用词不同,因为特定环境、特定场合、特定对象以
叫“珍珠粒”,潮州话“薏米仁”,粤语“粟米”, 及特定目的决定人们使用特定的语言方式。
上海、台湾话“番麦”,南京话“苞卢”,湖北、四 3. 正称与俗称之间存在的差异
川、重庆等地称“包谷”,山西叫“玉茭茭”“玉茭 例如,“番茄—西红柿”“白血病—血癌”“正
子”“玉米棒子”,豫北是“玉茭草”或“玉茭”, 月初五—破五”“阑尾炎—盲肠炎”“鼻翼—鼻翅
而在商丘一带方言中,称玉米为“玉蜀黍”的居多。 儿”
“汞—水银”
“雨凇—冰挂”
“凤仙花—指甲花”
“蝉—
另外,古今文化的差异也是形成同物异名现象 知了”“水泥—洋灰”“中元节—鬼节”“碳酸氢钠—
的一个重要原因。汉语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语言随 小苏打”“门镜—猫眼”“癫痫—羊角风”“马铃薯—
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风 土豆”等。这些词语前者为正称,后者为俗称。正称
尚和民俗文化,因而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称谓,这 主要运用于各行各业,具有行业语色彩;而俗称主要
必然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例如,古代有着森严的等 是普通大众,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级制度,对“死”的称名也有严格的规定,天子谓之 4. 原称与简称之间存在的差异
“崩”,诸侯“薨”,大夫“卒”,士“不禄”;而 例如,
“邮政编码—邮编”
“北京大学—北大”
“中
庶人处于社会底层,其死才名之为“死”。当然,在 国人名解放军—解放军”“外交部长—外长”“加利
当今社会中,“死”的称谓是有感情色彩的,如壮士 福尼亚州—加州”“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乒
19 语  言  研  MU
究DAN

乓球协会—乒协”“网络游戏—网游”“中央电视台— 爷”“依爷”“叔”“阿叔”“郎罢”等。
央视”等。为了交际的高效便利,人们在日常会话中 (二)网络用语中的同物异名现象
往往使用一些较长词语的简称。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
此外,现称与旧称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造成 切的结合,网络语言随之产生。网络语言的产生反
同物异名现象的来源之一。例如,“维生素—维他 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大众追求个性化的心理特征。
命”“锦纶—尼龙”“青霉素—盘尼西林”“激光— 网络语言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上是汉语词汇的个
莱塞” “演员—戏子”“士兵—兵卒”“邮递员— 性变化。
邮差”“家政服务员—保姆”“厨师—厨子”“服务 例如,“虾米—什么”“酱紫—这样子”“表—
员—跑堂”“司机—车夫”等,前者是现称,后者是 不要”“偶—我”“木有—没有”“稀饭—喜欢”“兄
旧称。现称和旧称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变 台—大哥”“坛子—论坛”“果酱—过奖”“涨姿势—
化。例如,旧时期一些有职业歧视的称谓词,就逐渐 长知识”“菜鸟—新人”“匿鸟—隐身”“恐龙—丑
被一些带有中性色彩的新词取代,这不仅反映了人们 女”“抛砖—跟帖”“小强—蟑螂”“板斧—版副”“大
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也体现了人们对职业已经没有了 虾—高手”“886—拜拜了”“斑竹—版主”“高大上—
高低贵贱的思想认识。 高端大气上档次”“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等。前
二、同物异名现象案例分析 者是网络流行语,后者是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实际意义。
同物异名现象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亲 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词语的谐音、数字的谐音或词
属称谓、网络用语、地名、动植物名等。本文将以案 语的缩写、简称。
例来说明同物异名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一)亲属称谓中的同物异名现象 合理的使用网络流行语能使人们的日常交际更加风趣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纷繁复杂。从古至今,其称 幽默,也能更加便利、快捷地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
谓发生了很大变化。另外,不同方言区的亲属称谓也 这种流行元素融入到汉语词汇中,给语言注入了时代
不尽相同。 的气息,增加了语言的活力。但是,在创造或使用网
1. 从古今发展看亲属称谓的变化 络新词新语的同时,人们要注意新词新语必须符合汉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等 语的结构规律,并使之规范化。
级制度根深蒂固,其礼仪制度深入人心,这对我国文 (三)地名中的同物异名现象
化影响颇深,尤其是用词方面。从古今变化看,以“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
母”为例,古代除“爹娘”“父母”“双亲”“二老” 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名称谓也发生了变化。
等古今通用之外,还有“高堂”“尊亲”“严亲”“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
闱”“椿萱”等代称。另外,在古代,自己对父亲尊 地名发生了改变。例如,把“北平”改成“北京”,
称可用“家尊”“家严”,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令 “瑷珲”改成“爱辉”,“中甸”改成“香格里拉”,
严”;对自己母亲尊称可用“家母”“家慈”,称对 “大庸”改成“张家界”,“徽州”改成“黄山”,
方的母亲为“令堂”“令慈”。而今天,一般称父亲 “襄樊”改成“襄阳”,“灌县”改成“都江堰”等。
为“爸爸”“父亲”,称母亲为“妈妈”“母亲”。 由于这些地名变换的时间不长,人们有时依旧会使用
2. 从地域差别看亲属称谓的变化 原名,这样就产生了许多同物异名的地名词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形成“大杂居,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地名为古代的,今天仍在
小聚居”的地域分布,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 使用。另外,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简称,这也使同一
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 地名有几种不同的称谓。例如,“江西”古代称为“豫
从不同方言区来看,普通话中的“爸爸”这一称谓, 章”,其简称为“赣”。因此,这三个称谓就构成了
在各地方言中,就分别称作“爸”
“阿爸”
“爹(爹爹)”
“依 “江西”这一区域的异名现象。
爹”“阿爹”“老父”“伯(伯伯)”“阿玛”“大(大 (四)动植物名中的同物异名现象
大)”“老子”“阿伯”“老伯”“阿大”、“奶公”“阿 1.命名理据不同形成的同物异名
父”“阿哥”“阿爷”“伯爷”“老豆”“爷子”“爷”“爷 同一事物从它的形状、功用、产地、生长特征等
语  言  研  究 20

不同因素去命名,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名称。例如,“马 个词的差别,主要在于感情色彩不同。“鼓动”是
铃薯”的得名源于其形状呈马铃状,又被人称为“洋 中性词,可用于好的方面,指激发、动员别人做好事,
芋”,因为它是从东南亚传入我国,这是以来源地命 含有褒义;也可用于坏的方面,指挑唆、怂恿别人
名的。又如“牡丹”,因其花朵饱满艳丽,因而又称“富 做坏事,含有贬义。
贵花”,这是从其外形而命名的;又因宋时洛阳牡丹 由此可知,汉语同物异名词的使用能使语言达
闻名天下,所以又称“洛阳花”,这是从其产地命名的。 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汉语词汇的多样性能够促进语言
“壁虎”又叫“守宫”“蝎虎”等。因其外形 的不断发展。同物异名词汇的运用体现了语言的动态
与蛇相似,因而又叫“四脚蛇”。“红鹳”因其羽毛 发展过程,增加了语言的生机与活力。
鲜艳,像火焰一样,因而又叫“火烈鸟”。“蛭蝚” (二)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
又叫“至掌”,这是因为它生活在池沼或水田中,靠 词汇教学是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
吸食人畜血液,还能依附在人的手足上,这是根据它 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人们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是
的习性来命名的。“蝉”又叫“知了”,因为蝉的叫 学习词汇,而词汇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是同物异名词汇
声听上去像是“知了,知了……”的声音。 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
2. 历史原因形成的同物异名 材施教。
我国古代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来事物大 教师课堂教学讲解词语时,可以合理发挥同物
都持一种轻视的态度,因此在对外来事物的命名上也 异名词语的作用。在对课文生词的解释中,适当地用
反映出一种轻视的色彩。唐代以前引进的作物大多冠 同物异名词语加以补充说明,可以避免词汇学习的单
以“胡”字,如“胡麻”原指芝麻或亚麻;“胡荽” 调、枯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叫“胡菜”“香荽”,但也指“油菜”;“胡葵”是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词汇,领略汉文化的博大精
“蜀葵”的别名;“胡瓜”,就是“黄瓜”;“胡豆” 深。例如,在讲解“向日葵”一词时,为了让学生更
指“豌豆”或“蚕豆”,后来取消了“胡豆”的说法。 好地了解这一事物,教师可以列举不同地区对“向日
唐代以后,从外邦传入我国的植物命名大多冠以 葵”的不同称呼:山东莒县把“向日葵”叫做“转日
“番”字,如“番瓜”(即南瓜)、“番薯”(甘薯)、“番 葵”,栖霞叫“转日莲”,济南叫做“朝阳花”,昌
豆”(花生)、“番椒”(辣椒)、“番茄”(西红柿)等。 乐叫做“向阳花”;安徽灵璧称向日葵为“转莲”;
清代从海路传入的,大多用“洋”字,如洋芋、洋葱、 湖南邵阳“向日葵”称“盘头瓜子”;河北承德把“向
洋姜、大洋生 ( 清末传入的一种大粒种花生 )、小洋生。 日葵”称为“朝阳转”,任邱称为“望天葵”,唐山
三、同物异名词汇的作用 称为“日头转”,文安大城称为“转枝莲”或“盘莲”,
汉语中的同物异名词汇数目众多,不仅极大地 永清霸州称为“望枝莲”,固安称为“望日莲。
丰富了汉语词汇,增加人们用词的多样性,使人们更 这些不同的称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地传情达意,而且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对汉语教学 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而且可以让学
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生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
(一)丰富汉语表达,避免用词重复 四、结语
同物异名词汇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除 同物异名又称同义名,是指同一事物先后给予两
了表示相同的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各自不同的形象 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这些名称虽然不同,但它们的
色彩和感情色彩,因而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这些同物异 实际含义是相同的。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产
名词语能够获得不同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生了大量同物异名词汇,这些同物异名词语对人们的
例如,“父亲”“母亲”分别和“爸爸”“妈 学习和生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汉语词汇同物异
妈”是同物异名词。“父亲”“母亲”带庄重色彩, 名现象的研究,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话题。同物异名作
多用于书面语;“爸爸”“妈妈”带亲切意味,多 为一种充满乐趣的语言现象,是劳动人民实践认识的
适用于口语。又如“鼓动”和“煽动”这两个动词, 产物,引发了无数人的兴趣和探索,也值得人们去研究。
都含有用语言或文字激发人们行动起来的意思。两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