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六节 熟语

熟语是习用的定型词组,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熟语内容丰富,形式精练,很有表
现力,为人们喜闻乐道。从结构上看,它是词组,但作用相当于词。熟语主要包括成语、谚
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简练精美的固定词组,它是在社会演进和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是人
们长期的语言实践的认识结晶,是我们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精华。
(一)成语的特点
1.意义的整体性。成语和一般的词组不同,它的意义不是各个词的词义的简单相加,
而是由各个词所融合成的一个含意深刻的整体。例如“痴人说梦”,从字面看,是傻子说
自己做的梦,实际上是讽刺人凭着妄想,说根本办不到的话。再如“问道于盲”,从字面
看,是向瞎子问路,实际上是比喻向根本不懂的人请教,不能解决问题。
2.结构的凝固性:成语的整个结构是定型凝固的,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的位置,更换
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例如“见仁见智”,不能说成“见智见仁”;“惊涛骇浪”,不能说
成“狂涛骇浪”;“开源节流”,不能说成“开源并节流”;“侃侃而谈”,不能说成
“侃侃谈”。
(二)成语的来源
1.神话寓言:例如“夸父逐日”,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大意是说:夸父(神话中的英雄)和太阳赛跑,追赶上了太阳。他渴极了,想喝水;喝了
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又到北边去喝大湖的水,人还没有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他的木
杖也丢弃了,后来变成了一片树林,叫做邓林。这个成语比喻决心大,也喻指不自量力。又
如“叶公好龙”,语出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
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
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大意是说:叶公子高特别爱好龙,钩
形的刀具上刻上了龙,凿子上刻了龙,凡是房屋卧室雕花的地方都刻上了龙。天龙知道了
就下到叶公住的地方,把头伸进窗户探望,尾巴拖在厅堂上。叶公看见龙,掉头就跑,吓
得失魂落魄,脸色都变了。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爱好龙,他爱好的只是外表像龙实际上并不
是龙的东西啊。这个成语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爱好。
2.历史故事:例如“唇亡齿寒”,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
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大意是说:晋国的献公第二次去
打虢国,又向虞国借路。虞国的臣子宫之奇向虞公劝说道:“虢国是虞国外面的一层保护
虢国一亡,虞国一定跟着灭亡。晋国永不满足,不可助长他这个念头,就像强盗不可不在
意一样。一次失着已经足够了,还可以来第二次么?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相互依存,没
有了嘴唇牙齿就要觉得冷了。这句话正是说的虞国和虢国呢!这个成语比喻关系密切,利
害相关。又如“图穷匕首见”,语出《战国策·燕策》。其中说,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
秦王,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地名)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到了秦王座前,慢
慢地把地图展开,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后以此比喻事情发展到最终,真相或本意显露
了出来。
3.诗文语句:例如“未雨绸缪”,语出《诗经·豳风·鸱鴞》:“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
土,绸缪牖户。”大意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剥些桑树根儿的皮,把巢室有缝隙的地
方缠缚紧了(后多指修理好门窗)。这个成语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又如“水落石出”,语出
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花开)而幽香,佳木(美好的树木)秀而繁阴(浓密的树
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现。
4.口头俗语:例如“利令智昏”、“亡羊补牢”、“众志成城”、“投鼠忌器”等都是
古时的俗语俚词;“改头换面”、“拐弯抹角”、“七手八脚”、“平心静气”等都是后世
流传于民间的口语。
除以上所说外,也有一些是从外语吸收来的。如“昙花一现”,源于佛经,从梵语来。
“天方夜谭”,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火中取栗”出于法国文艺作品。
(三)成语的构造
成语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从它的结构关系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联合型。例如:
骄奢淫逸、悲欢离合、情投意合、精雕细刻、
斩尽杀绝、好逸恶劳、废寝忘食、兴高采烈
2.偏正型。例如:
一孔之见、后起之秀、庞然大物、世外桃源、
孜孜不倦、焕然一新、彬彬有礼、豁然开朗
3.支配型。例如:
崭露头角、平分秋色、包罗万象、饱经风霜、
重整旗鼓、不落窠臼、感人肺腑、搜索枯肠
4.陈述型。例如:
人定胜天、草木皆兵、叶公好龙、史无前例、
气贯长虹、势不可当、双管齐下、师出无名
5.补充型。例如:
感激涕零、逃之夭夭、极盛一时、体贴入微、
迫不及待、轻于鸿毛、毁于一旦、遗臭万年
6.连动型。例如:
守株待兔、束手待毙、缘木求鱼、过河拆桥、
改邪归正、手到病除、结党营私、负荆请罪
7.兼语型。例如:
望子成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请君入瓮、
纵虎归山、引狼入室、按兵不动、诱敌深入
(四)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言简意赅。例如:
(1)沈雁冰同志把个人的名誉、地位、“实惠”等等都看得很淡薄,犹如过眼云
烟,而把对党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强信念看得高于一切。(雷克
《追求·奋斗·理想》)
(2)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居世界前列
例(1)“过眼云烟”,简洁而形象地描述了沈雁冰对待个人名誉、地位等等的“淡薄”态
度,它与“忠心耿耿”一起,表现了沈雁冰的高尚品德。例(2)“未雨绸缪”、“防患未
然”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成语,将二者连用,既符合标题文字简短的要求,又十分精当。
2.语含警策。例如:
(3)倘若走下车去,越过这些“屏障”,深入到腹地一看便会发现,有的整座山
岗被砍伐成了“癞痢头”,树桩累累,枝干横陈,狼藉满地;有的连同主干
被放火“烧荒”,黑烟弥漫,终日不散;有些虽然种植上了甘蔗、香蕉、菠
萝等经济作物,但与那些被连根铲除的珍稀树种相比,有如焚琴煮鹤,实在
是得不偿失!(吴学良《哭泣的原始森林》)
“焚琴煮鹤”是说把琴当作柴火烧,用来煮鹤吃,谁都会认为这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
作者以此喻指毁林行为,具有促人深省的效果。
3.流畅和谐。例如:
(4)“国”字从玉,古已有之,顺应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在我们民族
的文化中,玉是美好的象征。“玉洁冰清”、“璞玉浑金”、“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等词语,都含有高贵、纯洁、坚定之意。“国”字从玉,正表达了华
夏儿女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赞美。(黄勤信《国庆读“国”》)
“玉洁冰清”、“璞玉浑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由四字构成的成语本身各自就很
匀称,这里连用,读来琅琅上口,和谐悦耳。
运用成语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及其结构,以防出错。例如:
(1)*当年鉴真和尚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这一壮举千百年
来广为人们传颂。(习作)
(2)*北京这许多年发生了翻天地复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面貌大变,
不用说外地人,连本市居民也都认不出来了。(报)
例(1)“一衣带水”意为一水相隔,如同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是强调距离近。这里和“生
命危险”、“壮举”不能搭配。可改成:“……冒着生命危险,渡过东海,前往邻邦日本”
例(2)“翻天地复”,应为“天翻地覆”,由两个并列的主谓词组组成。

二、谚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口头流传的通俗而深刻的句子。它是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
结,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谚语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其中:
有寓含哲理的。例如:
独弦不成音
立木顶千斤
满架葡萄一条根
不嚼碎,不知味
有讲工作方法的。例如:
横吹笛子竖吹箫
锯快不怕树粗
急走冰,慢走泥
骆驼脖子再长,也吃不了隔山草
有勉励人勤奋的。例如:
笔勤能使手快,多练能使手巧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香满园
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
有讲生态环境的。例如:
要想风沙住,人人来栽树
搞好四旁绿化,风沙旱涝不怕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
栽树在河畔,防洪保堤岸
有讲自然气象的。例如:
早上浓雾一天晴
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
一颗星,夜保晴
寒水枯,春水铺
头九二九下了雪,头伏二伏雨不缺
谚语中也有一些应该剔除的糟粕。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反映了反动的血统论;“出头的椽子先烂”,宣扬了“中庸”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
灭”,表现了剥削阶级腐朽的人生观;等等。
谚语语意深刻,简明通俗,活泼生动,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常常运用。例如:
(1)糖弹战的基本战术,不外是伺机察隙,择薄弱者而攻,各投所好,因势取不
同手段。如俚语所说:“苍蝇专叮有缝的蛋”,“见缝下蛆”。(欣仁《弹糖
及其战法种种》)
(2)“磨刀不误砍柴工”,保养身体为的是更好地工作。中年人,请爱护自己的
健康!(周冠虹《中年人要调整好生活节奏》)
例(1)“苍蝇专叮有缝的蛋”,“见缝下蛆”为经验性民谚,这里以此佐证,带有揭示规
律作用。例(2)“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流传于广大群众口头的谚语,以此提醒人群中最
为忙碌的中年人,通俗而有说服力。

三、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设谜和解谜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是谜面,后一部分是谜底。
平时说话,常常只说前一部分,而将后一部分藏着不说,让听话人去猜测体会,所以显得
幽默风趣,歇后语的名称也正由此得来。
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
(一)喻意歇后语。它的前一部分往往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字面上是对前面的解释,
实际上言在此而意在彼,另有含意。例如:“六窍皆通——一窍不通”,人有“七窍(两
眼、两耳、两鼻孔和口)”,表面上说的“六窍”怎样,实际上暗指“一窍”怎样。再如:
半天云里点灯——高明
拿着锄头刨黄连——挖苦
山水画——没人
泥佛爷的眼珠儿——动不得
钥匙插进胸口里——开心
镜子挂在后脑勺——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二)谐音歇后语。前一部分说出一件具体的事情,后一部分加以解说,这是运用谐
音双关的手法,表达出深层的意思。例如:“老虎拉车——没人敢(赶)”,后一部分的
解说借助于“敢”、“赶”谐音,来表示“没人敢”。再如:
僧人到了家——妙(庙)
冰糖拌黄瓜——干(甘)脆
冻豆腐——难办(拌)
何家姑娘嫁郑家——正(郑)合(何)适(氏)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活泼形象,富于趣味性。例如:
(1)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
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毛泽东《反对党
八股》)
(2)郑云山笑着说:“他让我在欠条上批了句话:下辈子还。”人们听完,不由
得都笑了起来。连武艾英也忍不住笑了。郑谷雨说:“只有老牛筋能出这号
点子。他是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马烽《结婚现场会》)
例(1)“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例(2)“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都
是歇
后语,要说的意思分别是后一个分句的“又长又臭”和“嘴硬”。
四、惯用语
惯用语是一种意义整体化了的、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惯用语的意义大都由比喻来。例
如“吹鼓手”,原指旧时办喜事丧事时吹奏乐器的人,现表示吹捧某人的人。又如“当耳
边风”,其中“耳边风”原指从耳边吹过的风,“当耳边风”,表示对别人的劝告、嘱咐
根本听不进去。
惯用语在结构上,多数为三音节的词组。例如:
走过场、放空炮、敲边鼓、打头阵、赶浪头、翘尾巴、过电影、和稀泥、
夹尾巴、嚼舌头、开绿灯、开夜车、两面光、关系网、老大难、凉半截
非三音节的数量较少。例如:
卡壳
抹黑
婆婆妈妈
唱独角戏
勒紧裤带
打马虎眼
花岗岩脑袋
脸红脖子粗
七大姑八大爷
惯用语在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但使用时可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碰钉子”,可以说
成“碰了个大钉子”、“碰了个软钉子”。又如“打光棍儿”,也可以说成“打了半辈子光
棍儿”。
惯用语来源于口语,其中的许多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现在有的
除特殊表达需要外,一般已不再使用。如“放卫星( 1958 年大跃进期间指创造出惊人成
绩)”、“拔白旗(过去政治运动中指对落后典型进行批判)”、“臭老九(文革期间指知
识分子)”、“割尾巴(文革期间指割除农村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等“资本主义尾巴”)”。
有的新惯用语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来。如“小皇帝(娇生惯养的独生子)”、
“小公主(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小金库(在单位财务以外另立账目的公款)”、“递
红包(为求人办事而送钱财)”。这一点也是惯用语和成语的重要区别。成语大都历史久远,
构成比较稳定,不像惯用语处于变动之中。
运用惯用语可以使语言显得生动、新鲜。例如:
(1)最近进一步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对犯有此类罪行的干部进行彻底追
究。特别是对那些过去人们认为模不得的老虎屁股,现在就是要摸。经济领
域的一些大案,一个个被揭露出来,得到了切实处理。如此严肃认真,群众
精神也就为之振奋。消极泄气的话也就少了,无人传播了。“来真格的了”
这种充满信心的语调代之而起,遍及街谈巷议。(张雨生《认真与信心》)
(2)莫斯科天客隆今天掀盖头(《北京晚报》)
例(1)“老虎屁股”、“来真格的”,都是惯用语。例(2)“掀盖头”,掀去新娘蒙在头
上遮住面部的红绸布之意,惯用语。1999 年中国在莫斯科开设天客隆超市,此处代指“开
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