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8

思考:

天资和后天教育哪个重要?
《伤仲永》 王安石
课⽂背景
课⽂为王安石23岁时所写。

方仲永与王安石年龄相近,本为神童,但因缺乏后

天学习,终究只能成为庸凡之人,王安石以此⽂对

仲永的遭遇表示哀伤惋惜,并借此事深切地说明天

赋条件不足仗恃,后天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
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
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对方仲永感到惋惜)
课文翻译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祖先世世代代从事耕作。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书写工具,

忽啼求之。
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讨这些书写工具。
/
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讶,就向邻居借来给他。
/ /
即 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
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
其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为主旨

传一乡秀才观之。
父亲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
/
自是 指物作诗 立就, /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都能立刻完成,
/ /
其 文理 皆有可观者。
而且诗中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乡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的礼节
款待他的父亲,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父利其然也,
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就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
没有让他学习。
2nd 段
余闻之也/久。
我听过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叫他作诗,写出来的作品已经不能符合之前
的名气。
又七年,还自扬州,
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
复到舅家问焉。
再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
他说:“方仲永的天赋已经消失,和普通人
一样了!”
3rd 段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安石说:“仲永通达智慧,是天赋。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赋胜过有才能的人很多。
卒(zú)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他变成一个普通人,是他后天教育有所
欠缺啊。
3rd 段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像他这样有天赋,这样有才能的人,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尚且变为普通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现在那些没有天赋,本来就平凡的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恐怕连成为一个普通人
都不能吧?
第一意义段(段1)
写方仲永幼年聪颖异常的传闻。

第二意义段(段2)
写方仲永被父亲利用来求利而停止了学习。

第三意义段(段3)
写方仲永才智日渐消失,终于成了常人。
写作特点

1. 线索明晰,章法缜密。叙事以“闻”“见”“闻”为线
索;“不使学”三个字是一篇之警策。前面“异”和
“奇”的赞美渲染,都成了揭示天才致命伤的表现。
2. 先扬后抑的写法。(对其不幸结局感到惋惜)
3. 前后对比方法的运用。
文章结构
结构 内容 写作手法
书诗四句 天资不凡
五岁 指物作诗
文理可观 不 先扬后抑
先叙后议论

使
邑人以钱乞之
学 对比
十二三岁 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十岁 才能枯竭
泯然众人矣

仲永: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议论 后天教育及学习
众人:不受之天,不受于人 对成才极为重要
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五岁能诗至“泯然众人”的具

体事例,批评了只凭天资、不肯学习的错误思

想,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的决定作用。
问题与讨论
怎样知道方仲永小时候真的很厉害?
怎样知道方仲永小时候真的很厉害?

指物作诗立就,其⽂理皆有可观者。
⽂章的⽂眼在哪里?
⽂章的⽂眼在哪里?

不使学
(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

文眼:文章写作用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题、升华意境、涵盖
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能够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
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作者王安
石对方仲永感到哀伤、惋惜?
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作者王安
石对方仲永感到哀伤、惋惜?

泯然众人

指人原来才华横溢或能力突出,备受关注,后
因才华或能力尽失,不再受关注,变得和普通
人一样了。
“伤仲永”究竟“伤”
什么?
“伤仲永”究竟“伤”什么?
1. 伤仲永幼时聪明出众,最后沦为平庸常人。

2. 方仲永之父短视近利,靠炫耀儿子获取金钱
地位,不使其学习,因而葬送儿子的前途。

3. 乡人浅俗,只知好奇逐异,没有良好的学习
环境。天才而不学,与常人无异,平庸而不
肯努力,如何有成?
你觉得天资过人的方仲永最后会变
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谁的责任?
你觉得天资过人的方仲永最后会变得“泯然众人矣”
的原因是什么?这是谁的责任?

“不使学”。家庭、本身和社会三方面都有责任。
• 方仲永家境贫寒,加上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不使学”。(家庭)
• 他本身也不好学,小时候会哭着要书具,长大后却没
有主动要求学习。(自身)
• 当时社会没有栽培天才的认知,邑人只是一味追捧,
这样的环境不利学习,也不利成才。(社会)
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
怎样的人?
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
出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人。
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即使是天
赋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得平
庸无能。
作者认为,一个人既没有天资,
又没有接受后天教育和学习,会
变成怎样的人?
作者认为,一个人既没有天资,又没有接受
后天教育和学习,会变成怎样的人?

变成一个连普通人都比不上的人。/
比普通人都不如的人。
大江健三郎
我觉得书中关于“⾃⼰的树”和“

为什么直直地向上长呢”的问题
最值得读。
祖母告诉⼤江健三郎:每个⼈在
山⾕中都有⼀棵属于⾃⼰的树,
灵魂从树中出来钻到刚降⽣的⼈
的身体⾥。聪明的灵魂是记得⾃
⼰出来的那棵树的。有⼀天你进
入林⼦,无意站到⾃⼰的树下,
上了年纪的⾃⼰就会和那幼年的
⾃⼰相见。如果⼩⼩的⾃⼰向年
迈的⾃⼰发问:你是怎么⽣活过
来的,这时候你会做出什么样的
“为什么孩⼦要上学︖”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江
认 多年,⼀直到⼤江⾃⼰也有了孩⼦——脑部与
智能发展异常,但对⾳乐却惊⼈地敏锐的⼤江
识 光。

自 他看着光在⼀教室嘈杂的⼩朋友当中痛苦地掩
着⽿朵,仍然无法回答为什么必须如此。

直到他看到光在学校交到了朋友,并更进⼀步
发展他在⾳乐上的才能,他才回答⾃⼰,上学
是为了——

“充分理解自己,建立与他人的联系”。
拗折峭深 ǎo shé qiào shēn

王安石
(1094-1098)

• 字介甫,号半山。
• 王安石变法。
• ⽂章拗折峭深,唐宋八大家之一。
• 性格刚强、执拗,倔强不屈。
⽂化知识:古人的字号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名和字是在这个人的一生中不同时期而取的称

谓,所以他们的作用和含义也各不一样。
例子:
苏轼

姓苏 父母
名轼 (低调,不锋芒毕露)

长辈
字子瞻 望,向高处看
号东坡居士 生活经历
平辈
原⽂先叙后议,属议论体。选作课
体裁 ⽂时,删去了议论部分,变成以记
叙为主,当以记叙体看待。

课⽂选自《临川先生⽂集》/《王⽂公
⽂集》。
主题:
通过神童方仲永未能得到后天的教育,
最终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说明后天教育
对成才的重要性,强调一个人能否成才,
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
自身的学习息息相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