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上週課程:四大天王是廟宇的守護神並代表風調雨順,龍為想像中的合成動

物,二者經常出現為寺廟石雕或木雕中的裝飾。台灣寺廟常因成本考量而向大陸
採購,容易出現鬼斧神雕卻工匠化、世俗化與普及化的現象。本課程主要介紹宗
教、民間信仰與民間習俗;三者反應出傳統文化與個人之間的互動。因此本週將
以畫皮介紹一夫一妻多妾傳統文化中的故事,文本中的女鬼生前缺乏關愛並受到
虐待,因此激烈的報復下奪取王生的心臟,正妻陳氏屈辱救夫,將乞丐穢物化為
王生心臟;有人認為是蒲松齡對於自身妻子劉氏的懷念,有人認為蒲松齡認為王
生不論對妻子或情人,那顆心到最後都是髒的。

個人行為與傳統文化的互動 耿振華老師
參考資料:李亦園:《文化與行為》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 1986)
(初版為 1966)
◎文化與行為
●個人與社會的互動
☆主要探討個人人格與行為,在傳統文化與社會規範下的反應。
★社會或文化是行為的產物,且因人而傳遞下去。
○討論文化規範下的個人行為,才知道個人對文化的反應,才能了解社會的規律。
○社會(林)由個人(樹)構成。
○社會或文化是行為的產物且因人而傳遞下去,沒有人就沒有社會文化的存在。
大多數的人所構成的社會規律,在時間的傳遞下形成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與社會規律便規範現代人的言行舉止。
○個人對所處的當前社會規律或文化體系所產生的順從、叛逆、改革的行為,便是
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生的研究範圍。
●社會對個人的影響☆每一個人的性格都有若干方面像所有的人(基本人格,世界
性的普世價值);若干方面像一部份的人(典範人格,族群同質性);若干方面則什
麼人都不像(獨特性格,個別性)。
●文化對人性的塑模程度是有影響的○傳統認為青少年犯罪出於生物性,因生理變
化引起衝動○西方:滿足欲望。○東方宗教:昇華與轉移注意力;欲求永無止盡。
◇印度薩古魯(1957 年生於南印,父親為眼科醫師,大學主修英文系)。
1 抽菸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而是一件愚蠢的事。
2 在任何墮落的階段中,都能找到同伴並取得認同。
3 體會到自己圓滿與無限的可能性,從而提昇生命。
◆每個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做你想要他做的事,因此沒必要要求別人為
他所做的事對有悔意。快樂來自於自我,沒有其他人能決定你的快樂與否。

畫皮 耿振華老師整理

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襆(被)獨奔,甚艱于步。急走趁之,乃二八姝
麗(美女)。心相愛樂,問:「何夙夜踽踽獨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憂,
何勞相問?」生曰:「卿何愁憂?或可效力,不辭也。」女黯然曰:「父母貪賂,鬻
妾朱門(豪富之家)。嫡妒甚,朝詈(罵)而夕楚(杖責)辱之,所弗堪也,將遠遁

6
耳。」問:「何之?」曰:「在亡(出亡)之人,烏有(何有)定所。」生言:「敝
廬不遠,即煩枉顧(屈臨)。」女喜從之。生代攜襆物,導與同歸。

女顧室無人,問:「君何無家口?」答云:「齋耳。」女曰: 「此所良佳,如
憐妾而活之,須秘密,勿泄。」生諾之,使匿密室,過數日,而人不知也。生微告妻,
妻陳,疑為大家媵妾,勸遣之。生不聽。偶適(赴)市,遇一道士,顧生而愕,問何
所遇?答言無之。道士曰:「君身邪氣縈繞,何言無?」生又力白,道士乃去,曰:
「惑哉!世固有死將臨而不悟者。」生以其言異,頗疑女,轉思明明麗人,何至為妖?
意道士借魘禳(代人祈禳)以獵食(獵取)者。

無何,至齋門,門內杜(閉)不得入,心疑所作,乃踰垝垣(壞牆),則室門亦
閉,躡跡而窗窺之,見一獰鬼(凶惡的鬼),面翠色,齒巉巉(刻露狀)如鋸,鋪人
皮于榻上,執采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於身,遂化為女子。睹此狀,
大懼,獸伏(匍伏如獸狀)而出,急追道士,不知所往,遍跡之,遇於野,長跪乞救。
道士曰:「請遣除之,此物亦良苦,甫能覓代(覓替代的人)者,予亦不忍傷其生。」
乃以蠅拂授生,令掛寢門,臨別,約會於青帝廟。

生歸,不敢入齋,乃寢內室,懸拂焉。一更許,聞門外戢戢有聲,自不敢窺也,
使妻窺之。但見女子來,望拂子不敢進,立而切齒(憤怒狀),良久乃去。少時,復
來,罵曰:「道士嚇我,終不然,寧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壞寢門而入,徑登
生床,裂生肚,掬(取)生心而去。妻號,婢入燭之,生已死,腔(胸腹中)血狼藉
(穢亂),陳駭涕不敢聲。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怒曰:「我固憐之,鬼子
乃敢爾(這樣)!」即從生弟來,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曰:「幸遁未遠。」
問:「南院誰家?」二郎曰:「小生所舍(所居)也。」道士曰:「現在君所。」二
郎愕然,以為未有。道士問曰:「曾否有不識者一人來?」答曰:「僕赴青帝廟良不
知,當歸問之。」去少頃而返,曰:「果有之,晨間,一嫗來,欲傭為僕家操作,室
人止之,尚在也。」道士曰:「即是物矣。」遂與俱往,仗木劍,立庭心,呼曰:「業
魅(孽鬼)償我拂子來。」嫗在室惶遽無色,出門欲遁,道士逐擊之,嫗仆,人皮劃
然而脫,化為厲鬼,臥嗥(號聲)如豬。道士以木劍梟其首(懸首示眾),身變作濃
煙,匝地作堆。道士出一葫蘆,拔其塞,置煙中,颼颼然(口吸氣聲)如口吸氣,瞬
息煙盡。道士塞口入囊。共視人皮,眉目手足,無不備具。道士卷之,如卷畫軸(畫
幅)聲,亦囊之,乃別,欲去。

陳氏拜迎于門,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謝不能,陳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曰:
「我術淺,誠不能起死,我指一人,或能之,往求必合有效。」問何人?曰:「市人
有瘋者,時臥糞土中,試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二郎亦習知之,乃
別道士,與嫂俱往,見乞人顛歌道上,鼻涕三尺,穢不可近。陳膝行而前,乞人笑曰:
「佳人愛我乎?」陳告之故,又大笑曰:「人盡夫也,活之何為?」陳固哀之,乃曰:
「異哉!人死而乞活於我,我閻摩(俗傳管地獄的王)耶?」怒以杖擊陳,陳忍痛受
之,市人漸集如堵(如牆),乞人咯(吐)痰唾盈把,舉向陳吻(口邊)曰:「食之!」
陳紅漲於面,有難色,既思道士之囑,遂強啖焉,覺入喉中,硬如團絮(團結的棉絮),
格格(不消納的意思)而下,停結胸間。乞人大笑曰:「佳人愛我哉?」遂起,行已
不顧,尾之,入於廟中,追而求之,不知所在,前後冥搜,殊無端兆(端倪),慚恨
而歸。既悼夫亡之慘,又悔食唾之羞,俯仰哀啼,但願即死。方欲展血斂尸,家人竚

7
(立)望,無敢近者,陳抱尸收腸,且理且哭,哭極聲嘶(聲破裂狀),頓欲嘔,覺
鬲中(胸中)結物突奔而出,不及回首,已落腔中,驚而視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
突猶躍,熱氣騰蒸如煙焉,大異之,急以兩手合腔,極力抱擠,少懈,則氣氤氳(氣
分合狀)自縫中出,乃裂繒帛,急束之。以手撫尸,漸溫,覆以衾裯,中夜啟視,有
鼻息矣,天明竟活。為言:「恍惚若夢,但覺心隱痛耳。」視破處,痂結如錢,尋愈。

異史氏曰: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為妄。
然愛人之色而漁之(好色的人如漁人取魚的意思),妻亦將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
好還,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可哀也夫。

蒲松齡生平
蒲松齡(《淄川縣誌·續貢生》:「先生諱松齡,宇留仙,號柳泉,康熙辛卯歲貢,
以文章風節著一時。」)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小商人家庭。蒲氏為淄川世家,熱
衷功名。父親蒲槃時家道已漸中落,曾娶妻孫氏、董氏、李氏,松齡為董氏子。年
少時,張獻忠、李自成起事、明朝滅亡、清軍入關,正處改朝易鼎之際,社會動盪。
蒲松齡 19 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取中秀才,受到山東
學政施閏章獎譽,「名藉藉諸生間」。康熙元年(1662 年),長子蒲箬出生。然而
他在之後科舉場中極不得志,雖滿腹實學,鄉試屢不中,至 46 歲時方被補為廩膳生,
71 歲時,被補為貢生。平日除微薄田產外,以教書、幕僚維生。
康熙九年(1671 年)八月,蒲松齡在江蘇省寶應縣為同鄉進士孫蕙做幕僚(受孫蕙
的侍姬顧青霞影響),後隨往高郵,一年後回家鄉,居家曾隨縉紳高珩、唐夢賚游
嶗山。十二年在豐泉鄉王觀正家坐館。康熙十八年(1679 年)在鄉紳畢際家中做塾
師,受到禮遇,「居齋信有家庭樂」,三十二年畢際病逝,蒲松齡作《哭畢刺史》八
首。康熙三十三年,受山東按察使喻成龍相邀,做臬台署中的座上客。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年)蒲松齡辭別畢家石隱園綽然堂,其間教學近 40 年,直到 71 歲以老歸家。
康熙五十四年病逝,一生頗不得意。
從 20 歲起,蒲松齡開始收集素材,鄒濤的《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作此書時,
常設茶煙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偶聞一事,歸
而粉飾之」。有說只要說出一些神鬼傳說供蒲松齡者就可領取一碗小米綠豆粥,魯迅
以為未必可信。蒲松齡 40 歲時完成志怪小說《聊齋志異》,該書共有十二卷,四百
九十餘篇。每成篇章,便請同鄉好友王士禎指正。蒲松齡在世時,並未刊刻,僅在同
儕間傳鈔,並幾度改易原稿,直至死前仍有增添。
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為之題詩:「姑妄言
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王曾欲以五百兩
黃金購《聊齋志異》手稿而不可得。蒲松齡還為此立下家規:「餘生平惡筆一切遺稿
不許閱諸他人」,手稿由長子世代傳存,八世孫蒲英灝遺失下半部[5],今存上半部,
收藏於遼寧圖書館,是中國古典小說唯一存世的手稿。除此之外,蒲松齡還創作了詩、
詞、散文、俚曲等,還有一篇長篇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醒世姻緣傳》作者西

8
周生,一般以為即《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但不少學者對此說持異議)。後來有專
門研究蒲松齡及其作品的學問,名為蒲學。
蒲松齡的座右銘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
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家世
蒲松齡的遠祖蒲臻,高祖蒲世廣,在地方上都有點名氣。曾祖蒲繼芳,同他父親一樣,
是個秀才。叔祖蒲生汶中了進士,選河北玉田知縣,是個有名的孝子,聽說老母患病,
哭得湯水不進,嘔血數斗,死在衙門。他是蒲松齡屢次提到的玉田公,也是蒲家幾代
中最高功名的人物了。蒲松齡的祖父蒲生汭沒有功名,父親蒲槃,字敏吾,原先也儘
力讀書,知識淵博,但考到二十幾歲,不能進學,家境又困難,便棄儒經商,做起買
賣來。二十年間,有了相當的積累,成為當地的富裕人家。明末天下大亂,他便停業
在家讀書教書。蒲槃長子兆箕早喪,四十多歲沒有兒子,性情喜歡周貧濟困,到蒲松
齡出生時,家道已經衰微了。蒲松齡是蒲槃的第三個兒子,正妻董氏所生。上面還
有長兄兆箕,次兄柏齡;下面還有個弟弟鶴齡,總共兄弟四人。
族屬問題
關於蒲松齡先世的族屬有四種說法:即回族說、蒙古族說、漢族說、女真族說。其中
回族、蒙古族二說在學術界仍有爭議。
根據蒲松齡《述劉氏行實》上的記載來看(劉氏乃蒲松齡之妻),蒲松齡全家信佛
重僧且圈養家豬,不符合山東地區回族人及其後裔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另外蒲
松齡的先祖在元代擔任過般陽路總管,當時朝廷對路總管人選的任用有明確的規定─
─《元史.世祖紀三》載:「世祖二年春,二月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
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爲定製。」由漢人擔當各路總管是元朝定製。
蒲松齡在自撰《族譜序》也提到「吾族爲般陽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內有諭葬
二:一諱魯渾,一諱居仁,並爲元總管,蓋元代受職不引桑梓嫌也」,所謂「元代受
職不引桑梓嫌」是忽必烈「罷世侯、置牧守」以前的大蒙古國時期。因爲在此時期,
蒙廷對漢地進行間接統治,委付漢人世侯直接統治,漢人總管的任用才可能「不避桑
梓嫌」,才可父子相繼或祖孫相傳。由此補證了蒲松齡先祖爲元代漢人的說法。
《聊齋誌異》<大力將軍>查伊璜與吳六一;丹尼爾「為螞蟻引路」
《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無足觀也矣!」
《聊齋誌異》<種梨>受到國外好評,是因慷慨是公認的美德,吝嗇是公認的缺點;
慷慨是典型的利他行為,吝嗇是典型的利己行為;當看到吝嗇的缺點受到懲罰時,大
家都會發自內心感到喜悅。
蒲松齡《省身語錄》「費千金而結納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饑餓;構萬楹而招
來賓客,何如葺(音器)數椽之屋,以庇孤寒。」「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
田;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言,皆為良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