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个案研讨· 27

“太行八陉 ” 线路文化遗产特质分析
*
张祖群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 北京 100070)

摘 要: 以线路文化遗产为工具,可以从全新角度认识我国的文化遗产,发掘其学
术意义。本文以 “太行八陉” 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剖析了 “太
行八陉” 的线路文化遗产特质,并且以 “井陉” 为实例分析了它的地理区位。重新审视
包括 “太行八陉” 在内的众多线路文化遗产,需要重新发掘其交通意义和旅游文化意义。
关键词: 线路文化遗产; 井陉; 太行八陉; 旅游文化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ight Taihang Xing”Line
ZHANG Zuqun
(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Making the lin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tool,we can learn our country’s cul-
tural heritage through a new viewpoint to explore their academic significance. Taking
“Eight Taihang Xing”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aper dissects the eight Taihang Xing
line cultural heritage traits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natur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
phy. Also,the auther analyses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an example,“Jing Xing”.
Review the numerous line cultural heritages,including eight Taihang Xing,we need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traffic and tourism culture.
Key words: line cultural heritage; Jing Xing; Eight Taihang Xing; tourism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53 - 1203 / C ( 2012) 6 - 0007

* 作者简介: 张祖群 ( 1980 ~ ) ,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博士后,首都经济


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12CJY08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10BGL04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 09YJCZH084) 、2011 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资助 ( PHR201108319) 、北京市高等教育
学会 “十二五”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 BG125YB012) 、北京市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 2012 年课题 “北京文化遗产
的教育发掘与实施途径研究” 科研成果之一。
致谢: 感谢劳动经济学院 2010 级王星宇同学整理资料,协助整理! 感谢工商管理学院 2011 级研究生王波、本科生蔡宇鹏
同学校对。
28·学园 Academy

一 线路文化遗产研究综述与切
入点

( 一 ) “线路遗产” 的概念
引 子 “线路遗产” 的概念,引入我国时日不多。
[晋] 郭缘生 的 《述 征 记 》 曾 经 有 一 句 名
从检索的文献资料来看,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大
言: “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 有 八
多是 2005 年后诞生的,且多为对线路文化遗产
陉,是山凡中断皆曰陉。” 下文以此切入,从线
的理论研究,具体对象涉及秦直道、丝绸之路、
路文化遗产之概念变迁入手,探讨首都经济圈
茶马古道、京杭大运河等耳熟能详的线路文化
内部 ( 晋—京津冀) 的空间联系与文化变迁。
空间。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国内对 线 路 文
化遗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 见下表) 。

近年来对 “线路文化遗产” 的主要研究文献

作者 文献 时间 主要内容

三峡众多考古成果不仅为认识该地区的社
会、经济、文化 提 供 了 新 视 野,也 为 三 峡
《三峡文物考古成果
[1][2]
旅游开发开辟了新思路。以考古学新证据
李小波 的旅游转化途径与廊 2006. 2
揭示三峡文化的深层结构,提出了考古成
道遗产的时空构建》
果向旅游产品的转化途径,对新三峡遗产
廊道的时空构建进行了探讨。

系统介绍了文化线路保护的发展动态,并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3]
将之与在美国已经盛行有年的遗产廊道进
李伟,俞孔坚 的 新 动 向———文 化 2006. 4
行了比较,结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深
线路》
入思考。

[4]
《“文化线路”: 文化 对文化线路概念进行介绍,以及当前我国
唐踔 2011. 6
遗产保护的新理念》 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理念启示。

[5]
《京杭大运河的申遗 阐述了大运河遗产特征的现状,提出了大运
阮仪三,王建波 2009. 9
现状、价值和保护》 河在 “申遗”保护过程中的质疑和思考。

厘定文化线路是一个活的空间、一个开放
空间,包含有大量的人类社区,人们需要
[6]
刘小方 《文化线路辨析》 2006. 10 继续在这里交流、对话和生活。它不仅包
括遗址等物质遗产,还包括线路生成的非
物质遗产。

《四川茶马古道路网
[7]
喇明英,徐学书 系统及其文化与旅 2011. 4 对茶马古道沿线自然与人文遗产的研究。
游价值探讨》

《辽宁满清文化遗产 通过回 顾 线 路 类 遗 产 类 型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8]
保 护 模 式——— “遗 确定了以 “遗产廊道” 的保护模式对辽宁
赵兵兵,陈伯超 2011. 5
产廊 道 ” 保 护 模 式 省满清 文 化 遗 产 有 效 保 护 的 原 则 与 方 法,
的应用》 指出了此种保护模式的重要意义。
个案研讨· 29

以上研究表明,国内对线 路 文 化 遗 产 的 研 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 8 条咽喉要道,连


究还不是很深入,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成熟的旅 接山西黄土高原和华北冲积平原,是三省边界
游景观,从线路文化遗产的角度加以 分 析; 用 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太行八陉” 同丝绸
线路文化遗产的方法研究一个新的对象缺少历 之路、京杭大运河一样,是我国线路文 化 空 间
史的纵深和现实的张力。因此,以线路 文 化 遗 的重要组成部分 ( 见下图) 。 “太行八陉” 作为
产为工具,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我国的文化遗产, 京晋冀三 地 交 界 的 重 要 地 理 坐 标 和 交 通 要 道,
所需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分布在自然地理与文化地理情况复杂的太行山
脉中,特点不同,功能各异。
( 二) 典型线路文化遗产学术意义
以京杭大运河为例。京杭 大 运 河 自 隋 唐 以
来作为沟通南北的重要水路,至近代疏于管理
疏通,逐渐废弃。20 世纪 80 年代 “南水北调”
工程开展后,作为 “南水北调” 工程东线工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焕发了光彩。中 国 文 化
遗产研究院牵头承担的 《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
理总体规划》 针对大运河遗产特有的线性、连
2
续、超大规 模 分 布 ( 3827km ) 、同 时 370 项 遗
产构成要素形体大小差异极大 ( 大至 158189ha,
小至 0. 0001ha) ,遗产分布时空复杂,构建了梯
次结构的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体系。保 护、运
营、维护各行 业 统 筹 协 调,河 道 疏 浚,碧 波 荡
漾,使历史遗留的线路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的
利用和展示。
以茶马古道为例。茶马古 道 曾 是 我 国 西 南
乃至周边各国的繁华商路,后逐渐被现代交通
道路和工具所取代。“文革” 后对茶马古道的文
化历史意义的再认识,使人们的关注焦点再一
次聚焦于此。茶马古道线路附近佛教、基督教、
伊斯兰教等并存,多个民族和谐共处,自 然 奇
( 一 ) “太行八陉” 的自然地理特点
观、人类活动遗迹、古代民族风俗还有 众 多 缠
太行山脉从河南济源往 北 延 续,一 直 到 北
绵悱恻 的 故 事 流 散 其 中, 积 淀 成 为 “历 史 之
京,呈北北东走向,主脉加上余脉长达千余里,
道”,蕴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时代痕迹。例如滇
大部分海拔在 1200 米以上,最高峰为北段小五
藏茶马 古 道 ( 包 括 沿 线 的 大 理、丽 江、中 甸、
台山主峰东台顶 ( 海拔 2882 米) 。 《吕氏春秋》
盐井、察隅等) 已 成 为 云 南、西 藏 最 为 重 要 的
以会稽、泰、 王 屋、 首、 太 华、 岐、 太 行、 羊
旅游节点,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经 济 也 随
肠、孟门为 “九山”,其中属于太行山脉的有太
之发展。 [9]
行、王屋、孟门、羊肠 4 座名山。 太行是一座
古老而年轻的山脉,历史文化内涵丰 富。大 约
从 7000 万年前的白垩纪开始,在燕山造山运动
二 “太行八陉 ” 的线路文化遗产
的作用下,“古太行” 就是由华北西部的古陆地
特质 地层逐渐隆起形成的。而开始于 200 万 ~ 300 万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尔雅 · 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再次抬升和加高了太
释山》 中记载有 “陉者,山中断绝者也”。 “太 行山脉,塑造了太行山的基本走向、地形地貌、
行八陉” 作为太行山中八处东西向河流切穿山 高度落 差 等。目 前 太 行 山 抬 高 运 动 仍 在 进 行。
体形成 的 横 向 山 谷,后 来 形 成 古 代 晋—冀—豫 当然,从地质时期隆起开始,它也不断 经 受 流
30·学园 Academy

水切割、冲刷 以及风 力 的 磨平 作 用等 地质 运 动 理板块有 效联 结 起 来,极 大地 方 便 了 中 国 北方


[11]
的影响。特别 是由于 地 壳 板块 间 的互 相推 顶 和 的交通。 其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较近,因而成
相互挤压使 太 行 山 内部 产生 大 量褶 皱,形 成 众 为近现代晋冀交通道路的重要基础之一。
多被称为 “太行 八 陉” 的险 峻 异常 的峡 谷,但
这也为人类翻越不同的 自 然 地理 板块 和 障 碍 提 ( 二) 军事战略区位
供了可能。 《读史方舆纪要》 中记载: “太行八陉,其
( 二) 太行八陉的人文地理特点 第五陉曰土 门 关。今 山 势 自 西 南 而 东 北,层 峦
太行 山 绵 亘 蜿 蜒, 层 峦 叠 嶂, 地 势 复 杂, 叠岭,参差环 列,方 数 百 里。至 井 陉 县 东 北 五
历来 是 兵 家 必 争 之 地。 “太 行 八 陉” 作 为 京、 十里曰陉山,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曰:
[12]
晋、冀的 交 通 要 道, 最 早 在 南 北 朝 郭 缘 生 的 井隆。” 这里位于太行山之中,奇难险峻,古
《述征记》 中有所记载。后世史家多次引用和解 时一旦爆发 战 争,军 方 多 取 道 于 此,逐 渐 变 为
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太行八陉” 只作为一 兵家必争 之地。历 时记 载 在 此 发生 的 战 争多达
个概念出现在书本上,只是在民间有一定流传; 17 次[9] ,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诸侯 国 的混
至明末清初,著 名 思 想 家、史 学 家、语 言 学 家 战、汉将韩信指挥的 “背水之战”、东晋十六国
顾炎武 ( 1613 ~ 1682 年) 等对 “太行八陉” 进 的诸侯割据、安史之乱的对峙等。
行了详细的考察和研究。他在 《读史方舆纪要》
中把八陉归为 “重险”。书中记载的历史上沿陉 ( 三) 经济地理区位
线的 道 路、村 落、商 旅、碑 刻、寺 庙 等 均 比 较 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货殖列传》,将西汉
明确,是研究我国线路文化遗产的重要范本。 版图 划 分 为 山 东、山 西、江 南、龙 门 碣 石 北 4
综上资料可知,“太行八陉” 的共同特征是 个经济区域。比 较 有 意 思 的 是 龙 门—碣 石 线 自
地理位置险 要,多 为 天 然 形 成或 人工 稍 加 开 凿 东北—西南斜 切今 日 的 山 西 全 省,山 西 省 西 北
之交通要道,或 为 军 事 要 塞,或 为 今 公 路、铁 部在司 马 迁 看 来 是 “多 马、牛、羊、旃 裘、筋
路、油气管 道 的道路 雏 形,古 往今 来 发 挥 着 重 角” 的半农半牧区,另外一半 “山西” 有丰富
要的连接和缓冲作用。除了太行山本身的自然、 的材、竹、谷、纑、旄、玉 石 等,属 于 内 陆 农
人文特点外,京、晋、冀 三 地 交 汇 的 特 殊 地 理 耕重心 区。而 太 行 山 以 东 的 “山 东” 多 “鱼、
区位,更显其 重 要 性。自 古 至 今,军 事 谋 略 家 盐、漆、丝、声色”,属于滨海农耕重心区。太
多在 “太行八陉” 上加关设隘、凿山拓 路,以 行山脉实际上直接连接了 “山东” 与 “山西”、
通有 无。和 平 时 期,布 米 交 易; 战 争 年 代,金 “龙门碣石 北”,间 接 连 接 了 “江 南 ”。不 同 文
戈铁马。 化板块里的物产得以通过 “太行八陉” 交易。
上述三重 区位 的 叠 加,常 使 游 人 抚 今 思 昔
的是井陉关 口 的背 水古 战 场、宋 代 古 城、阁 楼
三 “井陉” 地理区位分析实例 栈道、民 居 戏 楼、照 壁 墙、宋 金 壁 画 墓 群、历

井陉位 于 太 行 山 脉 中 段,是 “太 行 八 陉 ” 代重修关门 之 碑 记、千 佛 岩 石 雕、韩 信 庙、关

中最重要的一陉,列 “天下九塞” 之一。作 为 帝庙、文人 墨 客的 碑 刻 诗 文 等。它们 是 认 识 晋

沟通晋冀的 咽 喉 要 道,在 历 史时 期一 直 发 挥 着 京津冀的 空间 联 系 与 变 迁 的 主 要 线索,也 是今

重要作用,并沿线形成了河北省井陉县 ( 图 2) 。 天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旅游的最好载体。

( 一) 自然地理区位
井陉关背 负 太 行 山,和 华 北 平 原 相 对,是 四 研究讨论: “太行八陉 ” 的交通
晋冀之 间 的 交 通 咽 喉,具 有 显 赫 的 战 略 地 位。 意义和旅游文化意义
自井陉东 出,直 捣 河 北 重 镇 定 州———今 河 北 正 经历了历 史的 沧 桑 变 迁,渐 渐 被 人 们 遗 忘
定,进入华 北 大平原; 西出 井 陉可 进入 山 西 高 的 “太行八陉” 重 新 走 入 人 们 的 学 术视 野。线
原,通往晋 中 政治中 心 太 原,过风 陵 渡 进 入 关 路文化遗 产十 分 关 注 价 值 的 长 期 延续 性。我们
中地区。这条 通道把 太 行 山东 边 和西 边两 个 地 应重新审视包括 “太行八陉” 在内的众多线路
个案研讨· 31

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它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 八陉” 的军 事、历 史、文 化、商 业 意 义展 现出


“太行八陉” 作为历史悠久的三地交通要冲,其 来。基于此,我 们应 该 反 思 线路 文 化 遗 产 的 研
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兼备 交 通 意义 和旅 游 文 化 意 究方式,努 力 做到 研 究 与 宣 传 的 有 机 结 合,使
义两个方面。但从目 前 的 研究 成 果来 看,对 其 “太行 八 陉” 文 化 遗 产 的 价 值 能 够 得 到 充 分 的
的发掘还十 分 有 限,研 究 结 论大 多是 非 专 业 人 发挥。
士或当地学者的早期著作,远远 没能 将 “太 行

参考文献
[1] 李小波. 三峡文物考古成果的旅游转化途径与廊道遗产的时空构建 [J]. 旅游科学,2006
( 1) : 12 ~ 17.
[2] 李 小 波, 陈 喜 波. 城 市 景 观 的 本 土 化 解 读 与 旅 游 意 义 [M]. 四 川 大 学 出 版 社,
2006: 194 ~ 203.
[3] 李 伟, 俞 孔 坚.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新 动 向———文 化 线 路 [J]. 城 市 问 题,2005
( 4) : 7 ~ 12.
[4] 唐踔. “文化线路”: 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 [J]. 江海纵横,2011 ( 6) : 42 ~ 45.
[5] 阮 仪 三, 王 建 波. 京 杭 大 运 河 的 申 遗 现 状、 价 值 和 保 护 [J]. 中 国 名 城, 2009
( 9) : 8 ~ 15.
[6] 刘小方. 文化线路辨析 [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 5) : 622 ~ 625.
[7] 喇明英,徐学书. 四川茶马古道路网系统及其文化与旅游价值探讨 [J]. 社会科学研究,
2011 ( 4) : 158 ~ 161.
[8] 赵兵兵,陈伯超. 辽宁满清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遗产廊道” 保护模式的应用 [J]. 华
中建筑,2011 ( 5) : 156 ~ 158.
[9] 小林. 巍巍太行八陉 [J]. 科学大观园,2011 ( 4) : 4 ~ 9.
[10] 李孝聪 ( 著) .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2004: 179 ~ 189.
[11] 无名氏. 太行八陉 [J]. 森林与人类,2006 ( 9) : 35 ~ 36.
[12]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十·北直一 [M].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