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002 考古发现与研究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 2015 年发掘简报


◎福建博物院 南靖县文物保护中心

【摘 要】东溪窑是闽南地区明清时期的一处大规模外销瓷窑场。2015 年考古发掘表明,封门坑窑址不仅产品类涵
丰富,而且保存有较好的窑炉、作坊、居住以及瓷土矿洞遗迹,对研究明清时期的制瓷工艺流程以及聚落形态有着
重要意义。
【关键词】南靖县 东溪窑 封门坑窑址 发掘简报

一、前言 研究报告。2007 年初,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


东溪窑遗址位于南靖县龙山镇、金山镇和华安 对位于华安县境内的东溪窑马饭坑、下洋坑两处窑
县高安镇交界处,属明中晚期至晚清民国时期的窑 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第一次对东溪窑遗址进行科
址(图一)。由于窑场面积大,文化内涵复杂,时 学考古发掘,揭露了两处横窑阶级窑炉遗迹,并出
间跨度长,从二十世纪 80 年代至今,不少专家和学 土一批标本。
者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并撰写一批调查与 2013 年 3 月 19 日,南靖县人民政府将位于龙山
镇西山村的“东溪窑遗址”公布为第八批县级文物
保护单位。同时启动南靖县东溪窑遗址补充列入“海

上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录工作,并邀请福建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到南靖龙山镇西山村的封门坑
窑址进行实地踏勘。经调查,我们基本了解了东溪
窑封门坑窑址分布状况,还发现了瓷土的取土矿洞、
作坊、居住遗址等遗迹。这些遗迹长期以来被雨水、
溪流冲刷,人们修建机耕道等生产活动破坏,亟需
加强保护。
2015 年 1 月下旬至 2 月上旬,4 月上旬至 5 月
下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福建博物院、南靖县
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组织队伍,对封门坑窑址开展抢救
性考古发掘。在南靖县、龙山镇、西山村以及下东溪
头林场等各级组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发掘任务顺利
完成。共发掘面积 1020 平方米,揭露有相互叠压打
破关系的窑炉遗迹 4 座(编号 2015NFY1 ~ Y4),

图一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位置示意图
作坊遗迹 1 处、居住遗迹 1 处,并出土一批瓷器、
003

窑具及制瓷工具等标本。现
将该窑址 2015 年的发掘情
况报告如下:

二、窑炉遗迹
(一)地层关系
由于窑址被机耕道破
坏严重,大部分的地层都被 图二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 Y1 地层剖面图 0 0.5 1米

扰动,这里以保存相对较好
的 Y1 为例进行说明(图二):
第① a 层:表土层,土质较疏松,呈灰黑
色, 夹 大 量 窑 砂 以 及 植 物 和 树 的 根 茎 等。 厚
0.05 ~ 0.15 米,出土较多青花瓷片、匣钵残片。
第① b 层:为修建机耕道时扰乱的废品堆
积层,质地疏松,夹大量的匣钵残片和瓷片。深

0.05 ~ 0.15、厚 1.05 ~ 2.1 米。
第① c 层:为修建机耕道时扰乱之前的山体
地表层,呈灰黑色,夹有较多匣钵残片及瓷片。
深 1.18 ~ 2.1、厚 0.2 ~ 0.3 米。
第②层:为 Y1 的废品堆积层,含大量的匣钵、
瓷片等。深 1.37 ~ 2.46、厚 0.2 ~ 0.25 米。
第②层下为 Y1 窑炉遗迹,打破生土。
(二)遗迹概况
此次发掘揭露的 4 座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
中,Y4 叠压 Y1、Y1 是将 Y3 窑炉缩短后进行
再使用,Y3 打破 Y2。Y1 ~ Y3 均为横室阶级窑,
Y4 为龙窑(图三)。
Y1 横室阶级窑,依山而建,窑头朝向西北,
方向 327°。西南部被机耕道破坏,仅保留部分
底部隔墙及窑顶。斜长 22.3、水平长 20.9、高差 8.3
米,窑底坡度 22°。分火膛、窑室及出烟室等。
火 膛 内 宽 6.5、 进 深 1.2 米, 分 四 间, 宽
1.3 ~ 1.4 米。每间火膛前方正中间有一火膛口,
宽 0.22 ~ 0.24 米。火膛后壁共有 16 个通火孔与
第 1 间窑室相连,宽 0.13 ~ 0.18、高 0.25 ~ 0.3 米。
窑室共有 5 间,从前往后依次编号为窑室
1 ~ 5。其中窑室 2、3 大部分被机耕道覆盖于路
面之下,未能揭露。其余窑室内宽 6.3 ~ 6.5、
进 深 2.8 ~ 3.1 米, 两 侧 均 有 斜 坡 式 火 道、 宽 0 1 2米

0.1 ~ 0.15 米。 残 存 7 ~ 9 排 匣 钵。 每 间 窑 室
图三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窑炉遗迹平面图
004 考古发现与研究

前端两侧均有窑门与外面的工作平台相通,一般宽 窑室残长 2.15,窑室底部用砖砌成阶梯式,残


0.45 ~ 0.6 米。窑室 4 东侧窑门保存较好,下部宽 0.6、 存二层。后面一层进深 0.8、残宽 1.25 米,前面一层
高 1.65 米。护窑墙,窑室与火膛两侧均有护窑墙, 残进深 0.47 米,两层高差 0.1 米。
多用残砖平铺叠砌,中间填土和砖块等,平面呈长 出烟室南部残,进深 0.25 米,后壁残高 0.17 米。
方形,宽 0.5 ~ 1.8 米。 护窑墙南侧护窑墙呈弧形,残长 1.45、残高 0.25
出烟室进深 0.28、残宽 3.5 米,残存 2 间,东侧 米;北侧护窑墙宽 0.8、高 0.9 米。
一间完整,宽 1.45 米,西侧一间已残,残宽 1.3 米。 窑尾挡土墙利用原来 Y1 的护窑墙,用残窑砖砌
挡土墙位于出烟室后面,叠压 Y3 之上,呈弧形, 成,残长 3.8、高 0.94 米。
为单层残砖平铺,残长 2.7、残高 0.55 米 ( 图三 )。 (三)出土遗物
工作平台西侧大部分被机耕道破坏,东侧保存较 封门坑窑址产品以青花、白瓷、青瓷为主,亦
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对其全部清理,进深 3.1 ~ 3.8、 有部分米黄釉、酱釉产品。器形以碗、盘、盒、碟、
已揭露部分宽 0.7 ~ 3.2 米。 杯、汤匙、罐、水注、勺、灯、茶盏、香插、炉等
Y3 横室阶级窑,前段被 Y1 利用,可以确认为 日用生活器为主。纹饰有洞石花卉、缠枝菊花、山水、
Y3 的有 2 间窑室,斜残长 7.9、水平残长 7.1 米,方 寒江独钓等。窑具有平底、M 形匣钵以及少量垫饼等。
向 327°。窑炉西部被机耕道破坏,仅保留部分底部 青花瓷
隔墙及窑顶。 碗 釉多泛青灰,内、外均施釉,部分叠烧器物
窑室西部被机耕道破坏,进深 2.5、残宽 2.6 ~ 2.7 内底有一涩圈,足端刮釉,一些圈足粘有窑砂。依
米。燃烧沟宽 0.3、深 0.18 米,窑室共 8 排匣钵,东 口沿、腹部形态不同可分二型。
侧残存一道通火道,宽 0.12 米。 A 型 撇口。
工 作 平 台 进 深 2.9 ~ 3.3 米, 已 揭 露 部 分 宽 15NFY ③:8,圈足较高,足端较窄;内底中心
1.5 ~ 2.2 米,在平台 1 靠近后壁处堆有匣钵,最高 1.15 绘草叶纹,外壁绘二组对称青花花卉;口径 14.3、足
米。匣钵有平底,M 形两种。 径 6.4、高 7.6 厘米(图四:1;图八)。15NFY ③:
出烟室系利用 Y2 燃烧沟改造而成,进深 0.22、 02, 内 底 中 心 绘 三 圆 点, 外 壁 绘 果 实 花 叶; 口 径
残宽 2.15 米,前壁残高 0.28 米,可见三个通火孔, 16、足径 7.4、高 6.6 厘米(图四:2)。15NFY ①:
宽 0.14 ~ 0.16 米。 02,内底中心绘草叶纹,外壁绘游鱼;口径 14.6、
Y2 横室阶级窑,由于前段被 Y3 破坏,仅保存 足径 6.1、高 7.1 厘米(图四:3)。
最后二个窑室与出烟室的局部。残长 4.55、残宽 4.2 米, B 型 敞口。
方向 314°。窑炉西部被机耕道破坏。 15NFY ③:01,外壁绘缠枝菊纹,足内书青花“玉”
窑室进深 3.2 米,残存 7 排匣钵。靠近东壁的斜 字;口径 14.1、足径 7、高 6.2 厘米(图四:4;图九)。
坡式火道宽 0.18 米。残存 3 个通火孔,宽 0.14 ~ 0.16、 15NFY ③:04,残,二件叠烧粘连标本;上面一件
残高 0.08 ~ 0.2 米。 外壁绘云龙纹,下面一件外壁绘四组绶带纹。通高 8.9
窑门北壁已残,仅存南壁,残高 0.55 米,从门 厘米,其中上者口径 14.6、足径 7.2、高 6.7 厘米,
口窑汗复原窑门宽 0.45 米。 下者口径 15.7、足径 7.2、高 6.4 厘米(图四:5;图
东侧护窑墙宽 0.65 ~ 1.2、高 1.5 米。工作平台 一○)。
进深 4.9 米,已揭露部分宽 2.8 米。 碟 均为浅斜直腹或斜弧腹,圈足;白釉略泛青,
Y4 龙窑,是在 Y1 废弃后垫上填土,再修建窑 内外均施釉,足端无釉。依口、腹形态可分二型。
炉而成。斜残长 2.1、水平残长 2 米,由于西壁破坏 A型 敞口。
殆尽,根据痕迹,复原宽度约 1.5 米,方向 248°。 15NFY ②:57,内壁、底绘洞石花卉,外壁上
由于修建机耕道,破坏严重,仅存窑室后部及部分 部绘三“壬”字形草叶;口径 9.4、足径 4.5、高 2 厘
出烟室。 米(图四:6;图一一)。15NFY ②:53,内壁、底
005

图八 A 型青花碗(15NFY ③:08)
1

2
图九 B 型青花碗(15NFY ③:01)

7
图一○ B 型青花碗(15NFY ③:04)

0 2 4 厘米
5 8
图一一 A 型青花碟(15NFY ②:57)
1 ~ 3.A 型碗(15NFY ③:08、15NFY ③:02、15NFY ①:02) 4、5.B 型碗(15NFY ③:01、15NFY ③:04)
6、7.A 型碟(15NFY ②:57、15NFY ②:53) 8.B 型碟(15NFY ②:88)

图四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出土青花瓷碗、碟

绘蝙蝠、莲花、石榴等,中心书一“寿”字,外壁 一二)。
上部绘三“壬”字形草叶;口径 9、足径 5.1、高 2.2 小杯 依口
厘米(图四:7)。 沿形态可分二
B 型 撇口。 型。
15NFY ②:88,内壁、底绘蝙蝠、莲花、石榴 A型 敞口
等,中心书一“寿”字,外壁上部绘三“壬”字形 或敞口微撇,弧
图一二 B 型青花碟(15NFY ②:88)
纹;口径 9.6、足径 5.4、高 2.3 厘米(图四:8;图 腹,小圈足。
006 考古发现与研究

10

2
11
6

4 9 12

0 2 4 厘米

1、6. 茶盏(15NFY ②:61、15NFY ②:64) 2、5、7、11.B 型小杯(15NFY ②:21、15NFY ②:16、15NFY ②:37、15NFY ②:44) 3.I 式汤匙(15NFY ②:14)
4. Ⅱ式汤匙(15NFY ②:11) 8、9. 盏盖(15NFY ②:79、15NFY ②:75) 10.A 型小杯(15NFY ②:35) 12. 盏托(15NFY ②:56)

图五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出土青花瓷小杯、茶盏、盏盖、盏托、汤匙

15NFY ②:35,外壁绘洞石花卉,足外壁绘青 图一六)。15NFY ②:44,外壁绘洞石花卉。口径 8、


花带;口径 5.4、足径 2、高 4.2 厘米(图五:10; 足径 2.9、高 4.6 厘米(图五:11)。
图一三)。 盏盖 覆碟形,弧形盖面,圈足钮;盖面绘洞石
B 型 撇口,斜弧腹。 花卉。
15NFY ②:37, 外 壁 绘 洞 石 花 卉。 口 径 15NFY ②:79,口径 10、钮径 3.6、高 4 厘米(图
6.4、 足 径 2.1、 高 3 厘 米( 图 五:7; 图 一 四)。 五:8;图一七)。15NFY ②:75,口径 10.4、钮径
15NFY ②:16,外壁上部各绘青花地回纹如意云纹带, 3.3、高 3.7 厘米(图五:9;图一八)。
下部绘青花长方形条带;口径 6、足径 2.3、高 3 厘 茶盏 口微撇,斜弧腹,圈足。白胎,白釉略泛
米(图五:5;图一五)。15NFY ②:21,外壁绘青 青,内外均施釉,足端无釉;外壁上部与足外墙上
花山水;口径 5.2、足径 2、高 2.6 厘米(图五:2; 部各绘青花双圈弦纹,外壁绘洞石花卉,青花呈蓝色,
007

图一三 A 型青花小杯(15NFY ②:35) 图一四 B 型青花小杯(15NFY ②:37) 图一五 B 型青花小杯(15NFY ②:16)

图一六 B 型青花小杯(15NFY ②:21) 图一七 青花盏盖(15NFY ②:79) 图一八 青花盏盖(15NFY ②:75)

图一九 青花茶盏(15NFY ②:64) 图二○ 青花茶盏(15NFY ②:61) 图二一 青花烟斗(15NFY ②:90)

外壁饰乳钉纹,外壁为青花;长 3.2、宽 1.8、高 2.2


厘米(图二一)。
汤匙 白胎,白釉泛青,通体施釉,底部刮釉一
圈。依斗头部形态可分二式。

图二二 青花汤匙(15NFY ②:14)


Ⅰ式 斗头部较圆。
15NFY ②:14,斗部略变形,斗底部内凹,柄
料厚处呈蓝黑色。 末端略呈燕尾形;内壁、底部绘花卉,外壁绘三“壬”
15NFY ②:64, 口 径 11.3、 足 径 4.5、 高 5.8 字形草叶;长 11.4、宽 4.4、高 4.8 厘米(图五:3;
厘 米( 图 五:6; 图 一 九)。15NFY ②:61, 口 径 图二二)。
10.8、足径 4.5、高 5.8 厘米(图五:1;图二○)。 Ⅱ式 斗头部较尖。
盏托 15NFY ②:11,柄端残,斗底部内凹。内壁、
15NFY ②:56,撇口,斜弧腹,圈足;白胎, 底部绘洞石花卉。残长 8.4、宽 4.5、残高 2.8 厘米(图
白釉略泛青,内外均施釉,足端无釉;内壁、底绘 五:4)。
洞石花卉,外壁绘三“壬”字形纹;口径 11、足径 5、 白瓷 数量较多,大部分白釉泛青或略泛灰。主
高 1.6 厘米(图五:12)。 要器形有碗、小杯、碟、盘、瓷塑、香插、盏盖、炉、
烟斗 小罐等。
15NFY ②:90,斗部呈漏斗形,底部有一小圆孔, 碗 撇口,弧腹,圈足较高,足端较圆。白釉略
008 考古发现与研究

B型 撇口,斜弧
腹。
15NFY ②:92,
1 2 13
12 口径 6、足径 2.3、高 3.2
9
厘米(图六:2)。

3

15NFY ②:03,

4
敞口,浅斜直腹微弧,
14
底内凹;灰白胎,白釉
10
泛青灰,内施釉至口沿
5
附近,外壁、底末施釉;
口径 9、底径 2.6、高 2
厘米(图六:5)。
6
盘 依整体形态不
15
11 同可分三型。
A型 撇口,折沿,

16
折腹 , 圈足宽矮。
15NFY ②:08,

7
口 径 20、 足 径 13.5、
高 3 厘 米( 图 六:
17 18)。
B型 撇口,斜弧
腹,圈足。
15NFY ③:14,
8 18
0 2 4 厘米 胎 薄。 口 径 12、 足 径

1.A 型白瓷小杯(15NFY ②:23) 2.B 型白瓷小杯(15NFY ②:92) 3. 青瓷碟(15NFY ①:68) 4. 青瓷盏托(15NFY ①:69)
6.5、高 2.3 厘米(图六:
5. 白瓷碟(15NFY ②:03) 6. 白瓷盏盖(15NFY ②:208) 7、8. 白瓷碗(15NFY ③:05、15NFY ③:25) 9. 青瓷小罐(15NFY ①:10)
10、13. 青瓷水盂(15NFY ①:95、15NFY ①:71) 11、12. 白瓷小罐(15NFY ④:12、15NFY ③:12) 14. 青瓷炉(15NFY ①:97)
16)。
15. 青瓷罐(15NFY ③:06) 16.B 型白瓷盘(15NFY ③:14) 17.C 型白瓷盘(15NFY ③:04) 18.A 型白瓷盘(15NFY ②:08)
C型 敞口,斜弧
图六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出土青瓷、白瓷器
腹,大圈足。
15NFY ③:04,
泛青,内外均施釉,足端刮釉。 白釉泛黄,通体冰裂纹,内外均施釉,足端刮釉;
15NFY ③:05,口径 14.6、足径 6.5、高 7.8 厘米(图 口径 20.6、足径 10.7、高 4.8 厘米(图六:17)。
六:7;图二三)。15NFY ③:25,口径 14.8、足径 7、 盒
高 6.9 厘米(图六:8)。 15NFY ③:13,盒盖为母口,直壁,顶微弧,
小杯 弧腹或斜弧腹,小圈足;白胎,白釉泛青。 盒身为浅子口,上腹直,下腹弧收,卧足;灰白胎,
内、外均施釉,足端刮釉,大部分器物釉面布满冰 白釉泛青,外壁釉面布满冰裂纹,内壁釉面气泡较
裂纹。 多,内外均施釉,足端刮釉;盖口径 6.4、盒口径 5.8、
A 型 敞口,弧腹。 足径 4.2、通高 3.3 厘米(图二五)。
15NFY ②:23,口径 6.3、足径 2.5、高 3.3 厘米(图 瓷塑
六:1;图二四)。 15NFY ②:91,头残缺,左腿盘坐,右腿斜竖,
009

图二三 白瓷碗(15NFY ③:05) 图二四 A 型白瓷小杯(15NFY ②:23) 图二五 白瓷盒(15NFY ③:13)

图二六 白釉瓷塑(15NFY ②:91) 图二七 白瓷香插(15NFY ②:13) 图二八 白瓷小罐(15NFY ③:12)

图二九 青瓷小碟(15NFY ①:68) 图三○ 青瓷罐(15NFY ③:06) 图三一 青瓷水盂(15NFY ①:95)

双手互握,搭于右膝之上;白胎,白釉泛灰黄,釉 釉至颈部,外施釉至腹底部;口径 2、底径 2.4、高 3.9


施至腿部,高 4.8 厘米(图二六)。 厘米(图六:12;图二八)。
香插 炉
15NFY ②:13,尾微残,龙首鱼身,摩羯形, 15NFY ④:08:生烧,腹部有裂缝;敛口,弧腹,
尾上翘,底部平,背部有一小圆孔;灰白胎,白釉泛 底部较平,三乳足;灰黄胎;口径 13.8、底径 6.9、高 8.2
灰黄,头部被熏成灰黑色,外施釉,底部无釉;长 7.8、 厘米(图七:7)。
宽 2.8、高 5.5 厘米(图二七)。 青瓷 数量较多,釉色多呈青绿,一般釉面布满
盏盖 冰裂纹。器形有碟、盏托、炉、罐、水盂、小罐、碗等。
15NFY ②:208,覆碟形,弧形盖面,圈足钮; 碟
灰白胎,白釉略泛青,通体冰裂纹,内外均施釉, 15NFY ①:68,残,可复原;敞口,斜直腹,圈足;
钮顶端无釉;口径 10.3、钮径 3.5、高 3.6 厘米(图六: 灰胎,青绿釉,通体冰裂纹,内外均施釉,足端无
6)。 釉;口径 10.2、足径 4.8、高 2.2 厘米(图六:3;图
小罐 二九)。
15NFY ④:12,直口,鼓肩,弧腹,卧足;灰白胎, 盏托
白釉略泛灰,内外均施釉至肩部,足端刮釉;口径 15NFY ①:69,敞口,浅斜直腹,圈足;灰胎,
3、足径 4.4、高 7.5 厘米(图六:11)。15NFY ③: 青绿釉,通体冰裂纹,内外均施釉,足端无釉;口
12,口微撇,略束颈,鼓肩,弧腹,平底,底部可 径 10.3、足径 4.5、高 1.8 厘米(图六:4)。
见线割痕;灰白胎,白釉略泛灰黄,局部开片,内施 炉
010 考古发现与研究

15NFY ①:97,撇口,束颈,
扁鼓腹,腹部以下残;灰胎,青绿
釉,内施釉至口沿附近,内壁釉薄, 5

呈灰白色,通体冰裂纹;口径 8.5、
残高 4 厘米(图六:14)。
1
罐 6
15NFY ③:06,直口,圆肩;
灰胎,青绿釉,内施釉至口沿附近,
内壁亦有溅釉,外壁满釉,布满冰
裂 纹; 口 径 7.4、 足 径 5.8、 高 6.9 2
厘米(图六:15;图三○)。 7
水盂
15NFY ①:95, 水 盂 与 双 耳
炉套烧标本;水盂为敛口,弧腹,
3 8
卧足;灰胎,青绿釉,内施釉至口
沿,外施釉至腹底部,釉面布满冰
裂纹,双耳炉为直口,弧腹,附双 9
0 2 4 厘米
环形耳,小圈足略外撇;灰胎,内 4
1. 米黄釉碗(15NFY ③:22) 2、4.A 型匣钵(15NFY ①:134、15NFY ①:209) 3.B 型匣钵(15NFY ①:13)
施釉至腹中部,外施釉至足外墙底 5. 米黄釉盘(15NFY ③:25) 6.A 型青瓷碗(15NFY ①:81) 7. 白瓷炉(15NFY ④:08)
8.B 型青花碗(15NFY ①:67) 9. 米黄釉杯(15NFY ③:23)
部,釉面布满冰裂纹;水盂口径 2、
图七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出土青瓷、白瓷、米黄釉瓷器及窑具
足 4.6 径、高 3.6 厘米,炉口径 8、
足径 4.4、高 5.8 厘米(图六:10;
图三一)。15NFY ①:71,敛口,
弧腹,卧足。灰胎,青绿釉,内施
釉至口沿,外施釉至腹底部,釉面
布满冰裂纹。口径 2、足径 4.4、高
3.3 厘米(图六:13)。
小罐 图三二 B 型青瓷碗(15NFY ①:67) 图三三 米黄釉碗(15NFY ③:22)

15NFY ①:10,撇口,束颈,
圆肩,鼓腹,平底,底部可见线割痕;
灰白胎,青绿釉略泛灰,内施釉至
肩部,外施釉至腹下部,釉面布满
冰裂纹;口径 2.9、足径 3.4、高 4.7
厘米(图六:9)。 图三四 米黄釉盘(15NFY ③:25) 图三五 米黄釉杯(15NFY ③:23)

碗 撇口,弧腹,圈足宽矮。
B 型 器形较小。
灰胎,青绿釉,通体冰裂纹。内、外均施釉,足端刮釉。
15NFY ①:67,口径 11、足径 4.6、高 4.2 厘米
依大小不同可分二型。
(图七:8;图三二)。
A 型 器形较大。
米黄釉瓷 数量较少,主要器形有碗、盘、杯等。
15NFY ①:81,口径 16、足径 6.8、高 4.9 厘米

(图七:6)。 15NFY ③:22,撇口,弧腹,圈足宽厚;灰黄
011

胎,米黄釉,通体冰裂纹,内、外均施釉,足端刮 A 型 M 形。
釉;口径 18.2、足径 9.3、高 8.4 厘米(图七:1;图 15NFY ①:134, 口 径 15.5、 底 径 15.7、 高 7.8
三三)。 厘米(图七:2)。15NFY ①:209,口径 26、底径
盘 26.2、高 6 厘米(图七:4)。
15NFY ③:25,撇口,折沿,折腹,宽圈足; B 型 平底。
灰黄胎,米黄釉,局部泛青灰,通体冰裂纹,内施满 15NFY ①:13,灰胎,夹粗砂。外壁刻划一“成”
釉,外施釉至足外壁底部,足内亦有部分施釉;口径 字;口径 23.4、底径 23.8、高 7.3 厘米(图七:3)。
15.1、足径 9、高 2.7 厘米(图七:5;图三四)。
杯 三、作坊遗迹
15NFY ③:23,撇口,斜直腹微弧,圈足较宽 此次发掘的作坊遗迹位于窑炉西部向北突出的
矮;灰黄胎,米黄釉,通体冰裂纹,内、外施满釉, 一座小山包的顶部,东距 Y1 火膛约 20 米。揭露遗
足端刮釉;口径 7.4、足径 3.7、高 3.3 厘米(图七:9; 迹共有池 11 个(编号 C1 ~ C11)、沟 4 条(G1 ~ G4)、
图三五)。 灰坑 2 个 (H1、H2)、道路 1 条 (Ll)、挡土墙 3 个(挡
窑具 主要有匣钵及少量垫饼等。 土墙 1 ~ 3)、平台 3 个(T1 ~ T3),分别位于三
匣钵 均为夹砂耐火粘土制成。可分二型。 个台地上(图三六)。

0 1 2米
图三六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作坊遗迹平面图
012 考古发现与研究

0 0.5 1米

图三七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 T5251-T5249 南壁剖面图

(一)地层关系 色土瓷泥,呈细粉末状,较纯净。
作 坊 区 位 于 山 坡 的 二 级 台 地, 地 表 种 植 大 片 C5 位于最低的第三台地北部。平面形状略呈
竹林。长期以来受雨水冲刷及当地村民的耕种平整 椭 圆 形, 长 径 3.9、 短 径 2.9、 深 0.35 米。 池 壁 为
土 地 破 坏, 在 发 掘 前, 部 分 池 壁 的 石 块 就 已 露 出 鹅卵石堆砌,大小不匀,大者 30 ~ 40 厘米,小者
地 面, 清 理 完 表 土 层, 遗 迹 全 部 揭 露 出 来。 现 以 10 ~ 15 厘米。池东部有一个宽 0.5 米的豁口,豁口
T5251 ~ T5249 南壁为例(图三七): 外朝北连着一条鹅卵石砌成的小沟,长 1.76、宽 0.32、
第①层:灰黑土,现代耕土层,夹大量竹根、 深 0.1 ~ 0.25 米。南部有一个宽约 0.76 米的豁口,
鹅卵石等。出土部分青花、白瓷片以及制瓷工具等。 与 G1 相连。池底东、北部铺鹅卵石,南部铺砖块,
厚 0.06 ~ 0.35 米。 两者之间的分界线呈弧形,推断该池可能存在扩建。
第①层下即为作坊遗迹,打破生土。 即原来以鹅卵石铺底的池子,扩建后的部分以砖铺
(二)遗迹 底。
C1 位于作坊区的东南部的最高一个台地上。平 C6 位于第三台地的西南部。平面近似方形,长
面略呈长方形,长 1.18、宽 1.06、深 1.24 米。四壁 1.7 ~ 1.8、深 0.3 米。池壁为鹅卵石堆砌,池底铺鹅
均以鹅卵石砌成,除东部因外力挤压变形严重外, 卵石,较平整。
其余保存较好。底部铺有鹅卵石,较平整。 C7 位于第三台地的西南部。平面近方形,长
C2 位于作坊区北部的第二个台地上。平面近圆 1.8 ~ 2.2、深 0.4 米。池壁为鹅卵石堆砌,池底铺鹅
形,直径 5 ~ 5.32 米。池壁用鹅卵石堆砌,略向外 卵石,较平整。
倾斜。东壁保存较好,最高 0.5 米,西壁破坏殆尽, C8 位于作坊区东南部第一台地上。池的西部和
北壁有一个宽约 0.4 米的豁口,豁口底部有三块红砖, 北部被后来耕种破坏,残长 1.7、深 0.46 米。池壁以
高出地面约 0.05 米。池底部绝大部分为鹅卵石铺成, 鹅卵石堆砌,池底以鹅卵石平铺。在被破坏的西北
较平整,只有西北角区域靠近豁品处有一部分为窑 角有一层厚约 0.05 米的灰白色砂土。
砖平铺。 C9 位于作坊区东南部第一台地上。平面近方形,
C3 位于第二台地向第三台地之间的斜坡上,平 长 1.34 ~ 1.36、深 0.86 米。池壁以鹅卵石堆砌,池
面形状近似圆形,直径 0.76 ~ 1.06、深 0.78 米。池 底以鹅卵石平铺。池底有一层厚约 0.14 米的灰白色
壁为大小较均匀的鹅卵石堆砌,石块长 15 ~ 30 厘米。 砂土,可能为淘洗瓷土沉淀所残留。
池底较平整,未见鹅卵石铺底。池底有一层厚约 0.1 C10 位于作坊区西北部第三台地。平面近圆形,
米的灰白色砂土,可能为瓷土淘洗沉淀后留下的。 直径 1.14 ~ 1.28、深 1.38 米。池壁以鹅卵石堆砌,
C4 与 C3 相连,平面略呈横“8”字形,直径 池底为鹅卵石平铺,池底部中心有一长 48、高 16 厘
0.75 ~ 1.04、深 0.78 米。池壁为鹅卵石堆砌,鹅卵 米的石块,顶部较平整。池底残留一层厚 0.2 米的灰
石大小不一,大者 30 ~ 40 厘米,小者 10 ~ 15 厘米。 白色瓷泥。
池底用鹅卵石铺成,较平整,鹅卵石之间的缝隙用 C11 位于第三平台的北部,西临 C10,西南临
匣钵碎片填塞。池底中部略偏西有一个“M”形匣钵 C7。平面近椭圆形,长 2.2、宽 1.68、深 0.65 米。西
嵌于鹅卵石之间。池底残留一层厚约 0.08 米的灰白 壁以残砖平铺顺砌为主,夹少量石块,南壁则以鹅
013

卵石为主进行堆砌,东壁较矮,仅保存少量石块, 表面有一层较为致密的灰褐色工作面,夹杂有部分
北侧为豁口,较平,可进出池内。池底残留一层厚 0.15 灰白色瓷土。
米的灰白色瓷泥,夹杂部分黑色草木灰等。 T3 位于最南端,已揭露部分长 4、宽 4.4 米。
挡土墙 1 位于作坊区的北侧,用鹅卵石砌成, 东侧地面铺有一些较碎小石块,西南角有一道弧形
东西走向。长 4.5、高 1.6 ~ 1.8 米。鹅卵石大小较均匀, 的沟(G4)。
长 0.2 ~ 0.3 米。 (三)性质及年代
挡土墙 2 位于挡土墙 1 的南侧。用鹅卵石砌成, C3、C9 底部均未铺鹅卵石,从保存的灰白色砂
东西走向,长 7、高 0.65 米。 土来看,应该是淘洗池;C4、C10 底部均铺有较平
挡土墙 3 位于作坊区的东北部,C2 的北侧。用 整的鹅卵石,残留的灰白色泥土也较细腻,粘性大,
窑砖砌成,东西走向,长 3.1、宽 0.28、高 0.12 米。 应该为淘洗后的瓷泥,因此 C4 与 C10 应该用来储存
砖长 0.28、宽 0.14、厚 0.08 米。 淘洗后的瓷泥;C2 与 C5 面积较大,底部也铺有较
L1 位于作坊区的北部,为作坊区通向北侧坡下 平整的鹅卵石和砖块,形状为圆形,应该为练泥池;
平台的道路。用鹅卵石铺成台阶,宽 0.8 ~ 1 米,共 C1 池底铺石,虽未发现残留的瓷泥,但从深度来看,
8 级台阶,高差 0.1 ~ 0.14 米。 应该是陈腐池之类;C6、C7、C8 池底均铺石,池浅,
G1 位于作坊区的中部,东南至西北走向,东 未见残留的瓷泥,因此应该是做为拉坯前临时存放
南端较窄,浅,西北端较宽、深。沟宽 0.44 ~ 0.78、 瓷泥之用;C11 东、西、南三壁为砖或石砌,北部为
深 0.05 ~ 0.4 米。G1 的西北端连接 H1。 豁口,从 L1 可直通池内,池底还残存部分瓷土,因
H1 东南端与 G1 相连,北端与 C5 相连。平面 此推测 C11 用来存放粉碎后的瓷土。
略呈长条形。坑壁较直,坑底不平。长 2.4、宽 0.82、 从 T1、T2、T3 的位置来看,位于作坊区的中部
深 0.34 米。 偏西位置,距储泥池等比较近。在台地上发现明显
G2 位于作坊区的中部,与 G1 基本平行走向, 的踩踏面,中间还杂夹着一些灰白色瓷泥等。T1 的
相距约 1.7 米。沟宽 0.1 ~ 0.2、深 0.1 ~ 0.4 米。 东南部还发现可能为陶车的柱洞,附近出土了一些
H2 位于作坊区的中部,东南端与 G2 相连。平 挡箍、轴顶碗等陶车构件,因此推测 T1、T2、T3 为
面近似圆形。坑壁略斜,坑底较平。直径 0.9 ~ 1.07、 拉坯制瓷的地方。
深 0.36 米。 从作坊出土器物来看,主要有青花瓷、白瓷、
G3 位于 C5 的东侧,南接 H1,北侧通往 L1。 酱釉瓷以及少量陶器、与窑址产品基本相同,年代
由于地形关系,形状不太规则,东、西壁均较斜,长 4、 为明清时期。
宽 0.25 ~ 1、深 0.1 ~ 0.3 米。
G4 位于作坊区的西南部,T3 的西南角,弧形, 四、居住遗迹
较浅,坑壁斜。长 3、宽 0.1 ~ 0.16、深 0.08 米。 (一)地层关系
在 G1 的西侧有三个中间高,两侧低的平台,自 居住遗址位于作坊区所在山包的西侧山脚,与
北向南分别编号 T1 ~ T3。 管理东溪林场的小屋隔溪相望。地表为茂密竹林,
T1 呈长方形。北面与东面各有一道砖墙,均用 杂草丛生。整个居住区地层可分三层,现以 T1111、
窑砖平铺砌成。北墙长 3.5、宽 0.28、残高 0.26 米。 T1011 东壁为例(图三八):
东墙长 1.92、宽 0.27 ~ 0.4、残高 0.3 米。墙内有一 第①层:灰黑土,现代耕土层,夹大量竹根等。
层厚约 0.15 米的灰褐色土,较质密,夹杂一些炭粒、 出土部分青花、白瓷片、青瓷、模具以及少量窑具等,
烧土颗粒、灰白色瓷土以及瓷片等。在 T1 的西北角 大量石条等建筑构件亦混杂其中。厚 0.06 ~ 0.65 米。
有一个圆形坑,直径 0.5、深 0.2 米。坑内填土土质疏松, 第②层:灰黄土,较粘,出土青花瓷、白瓷、
土色灰黑,包含有较多的匣钵碎片及瓷片。中部有 青 瓷 片 以 及 少 量 米 黄 釉、 酱 釉 瓷 片、 模 具 等。 深
一圆形柱洞,直径 0.2、深 0.12 米。 0.06 ~ 0.65、厚 0 ~ 0.3 米。
T2 高于东、西两侧的 T1、T3,平面近长方形, 第③层:灰土,较疏松,夹大量瓦片,砖块等,
南北向长 5.56、已揭露的东西方向宽 3.67 米。东侧 为建筑倒塌堆积层,大部分被后期人们耕种所破坏,
为斜坡,南面用砖砌一道挡土墙,长 1.05、高 0.12 米。
014 考古发现与研究

0 1 2米

图三八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 T1111、T1011 东壁剖面图

0 2 4米
图三九 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居住遗迹平面图

只在少数低凹处有保存。深 0.18 ~ 0.37、厚 0 ~ 0.28 露四间,南面还有一间被机耕道覆盖,未能清理。


米。 面阔 10、进深 3.7 ~ 3.9 米。F1 西侧还有鹅卵石铺
第③层下即为房屋遗迹,直接建于生土之上, 成的走廊,宽 0.95 ~ 1.3 米。
部分地方将原来山体基岩凿平,并铺有地砖、条石。 F2 正对大门, J1 的南侧,进深 4.9 ~ 5.3、面
局部地区如走廊、天井还夯有三合土。 阔 14.5 米。自西向东依次编为 F2—1、F2—2、F2—
(二)遗迹 3、F2—4、F2—5。除 F2—3 的铺地砖破坏较多外,
由于居住遗址的西南部被机耕道覆盖,未全部 其他房间铺地砖大部分保存较好。
揭露。已揭露遗迹包括房基 4 组(编号 F1 ~ F4), F3 位于 J1 的东侧,为东厢房。已揭露出来三间,
天井 3 个(编号 J1 ~ J3)、排水沟 1 条(编号 G1) 面阔 12.65、进深 3.8 米。
以及道路 2 条(编号 L1、L2)等(图三九)。 F4 位于 F1 西侧,为附属建筑,仅存底部墙基。
房基共揭露 4 组,其中 F1 ~ F3 为主体建筑, 南北长 5.2、东西宽 4.6 米。西侧还有一近半圆形石
F4 为附属建筑。墙基均用小石块或小石块与条石混 砌遗迹,仅存底部断续一些石块。南北长 3、东西宽 2.6
合砌成,铺地砖除 F1—3 为红色方砖外,其余均为 米。
长方形青砖,一般长 24.6 ~ 30、宽 15 ~ 18、厚 5 ~ 6 天 井 共 有 三 个, 正 对 着 大 门 为 大 天 井, 编 号
厘米。 J1,J1 的东南、西南侧各有一个小天井,分别编号
F1 位于大天井(J1)的西侧,为西厢房,已揭 J2(东)、J3(西)。
015

J1 为居住遗址的中心位置,呈长方形,东西长 五、发掘收获
8.6、南北宽 6.57 米。东、南、西三面均为条石或石 (一)封门坑窑址第三期窑炉(Y1)的产品与
块砌成的台阶和走廊,除部分被种植竹林破坏以外, 印度尼西亚泰兴号沉船出水的部分瓷器相同,根据
大部分保存较好。大门位于 J1 北墙中间,残存门槛 泰兴号沉船出水“道光二年”的纪年器物,人们一
条石、踏步石、门柱、门道墙等。门槛条石长 178、 般认为其年代在道光初期。因此封门坑窑址第三、
宽 20、厚 16.5 厘米; 门槛内外均有踏步石,门东、 四期窑炉,即 Y1、Y4 的年代应在清代中晚期,而第
西两侧内、外各有一根长条形石柱。正对着大门有 一、二期的年代即 Y3、Y2 的年代则在明代晚期至清
一道砖砌的墙基,长 3.9、宽 0.13 ~ 0.34 米。 代中期。
J2 位于 J1 的东南角。南北长 3.07、东西宽 2.6 米。 (二)封门坑窑址产品种类丰富,延续时间长,
东、南壁用条石砌于三合土与石块之上,西壁则只用 窑业技术发展序列清楚,对研究我省窑业技术、制
石块砌成,高 0.23 ~ 0.27 米。J2 中间有一条东西走 瓷手工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向的道路,用石块、废弃的磨盘等铺成,连接东西壁, (三)此次发掘揭露的窑炉、作坊、居住遗迹,
应为后来改建而成。 连同附近的开采瓷土矿洞遗迹,构成完整制瓷手工
J3 与 J2 对称,位于 J1 的西南角。南北长 3.03、 艺遗存。向人们完整的展示了从开采、粉碎瓷土到
东西宽 2.53 米。东、南、西三壁均用条石砌成,高 0.2 炼泥拉坯、烧制成品等一系列制瓷工艺流程。将这
米,中间铺有较多石块,也应为后来改建而成。 些遗存妥善保护,并进行系统规划和展示,对于如
G1 位于遗址的南部,F2、F3 的南侧。东、西 何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人们的精
两端分别被竹林和机耕道覆盖,未能全部清理出来。 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已清理出来的部分长 9、宽 0.85、深 0.25 ~ 0.3 米。 (四)东溪窑是我省明清时期著名外销瓷产地
道路共发现 2 条,一条位于 F4 的西北侧,编号 之一。这些产品经月港或周边港口输出海外,远销东
L1,通往 F1 西北侧小溪边的台阶,为小石块铺成, 南亚、日本、欧洲甚至非洲一带。近年来海内外遗址、
较平整,长 7、宽 2.3 米。另外一条位于 F4 的西侧, 沉船发现数量众多、品类丰富的瓷器,都与东溪窑
编号 L2,通往 F4 的南侧。表面为一层灰褐色的细砂, 的产品相同,充分证实了东溪窑瓷器工艺通过海上
坚实致密,夹杂少量小石块。已揭露部分长 6.5、宽 1.5 丝绸之路贸易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米。
(三)年代与性质
居住遗址出土陶瓷器基本上为封门坑窑址,或
周边其他东溪窑址的产品,此外还出土大量汤匙、
砚滴、盒盖等模具以及轴顶碗、挡箍等制瓷工具,
年代为明清时期。
领 队:羊泽林
从建筑结构、布局、规模以及建筑材料来看,
发 掘:栗建安 危长福 廖富魁 宋蓬勃 简荣伟
该遗址早期应该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
王建能 简伟鹏 陈芳玲 蔡福水 刘 淼
窑场经营者或商业贸易者所修建居住。到了后期,
可能随着人口增多,或房屋破败,屋主、房屋用途 胡舒扬 李 蜜 黎民露 叶开建 陈建国

改变等原因,出现维修、改建的现象。甚至部分房 朱砚山 朱 滨 肖 凡 陈 昕 姜武威


屋可能作为窑业生产者放置或者制作制瓷工具、模 熊仁寿
具的场所。 执 笔:羊泽林 刘 淼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