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馮垂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chweihwahong@gmail.com
W12 讀書報告【價值與評價】

Values in Markets

Aspers & Beckert(2011)探討市場中價值(value)及價格(prices)的評量過程。不過,Aspers &


Beckert 強調,市場並不獨立於社會之外,因此對市場中的評量行為必須考量其組織及網絡等社會
特性,價值及價格於是與其蘊含的社會價值攸關。本文首先由市場的不穩定及秩序之間的張力切
入,說明價值及價格的評量如何回應這些問題。接著,作者們討論價值的經濟與非經濟面向。作
者們也進一步討論物品評價的過程,說明市場行動者如何利用分級( classification )和分類
(categorization)的方式來評價物品,並介紹進行分級與分類的社會裝置。最後,作者進一步探
討三項延伸而來的議題:組織與評價之間的關係、經濟價值的動態,以及價值與價格的關係。

市場的互動及競爭具有不穩定的特性,因此常常需要建立秩序來確保互動及競爭的進行。為了解
決這難題,市場必須穩定物價,並且不同商品評價之間的關係進行評估。換句話說,解決市場難
題的方式涉及一連串評價的過程。然而,價值怎麼被界定呢?首先,任何價值形式都透過相應的
尺度(scale)進行衡量或比較,不過,不同經濟行動者之間所使用的尺度可能有所差異,可能造
成衝突(如道德尺度/道德價值,以及經濟尺度/經濟價值)。這時候,市場社會仰賴轉譯者進
行尺度的轉譯,但這並不保證轉譯會順利進行(例如道德文化常常挑戰經濟尺度及價值的轉譯),
使我們得以觀察不同價值之間的摩擦變化(friction)。就此而言,要達到價值的平穩,評價必須
具有正當性,以便成功連結市場價值與道德價值,而這也意味著市場經濟並未脫離社會而存在。

傳統上,經濟價值經常透過金錢來評量,但金錢的意涵通常是關係性的,容易受到經濟行動者的
偏好所影響,因此並不是一種中性的評量媒介。Aspers & Beckert 回顧了傳統政治經濟學、社會學、
邊際效用理論,以及新古典經濟學,指出過去的理論典範一方面忽略了非經濟因素對經濟行為的
影響,另一方面則將經濟行動者的喜好(preference)視為外生於經濟之外的因素。即使到了當代,
經濟學界對經濟行動者的喜好仍興致缺缺,他們僅僅將喜好作為一種既有的解釋要素,又或將之
視為心理現象,很少將其視為一種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Aspers & Beckert 因此強調,對事物的評
價需要關注商品對行動者的意義以及市場社會的制度結構。

Aspers & Beckert 進一步討論經濟價值的不同面向。首先,價值受到意義的概念( concept of


meaning ) 影 響 , 一 個 商 品 的 價 值 能 被 接 受 , 必 然 是 因 為 接 受 者 對 其 價 值 含 義 有 所 理 解
(understood)。購買者透過不同面向來理解經濟價值,如使用價值與投資價值、獨立價值與關係
價值、功能性價值與象徵性價值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價值類型是一種理念型,在實際經驗
中它們常常是彼此交疊的。另外,象徵價值也一直是社會學研究中的關注重點,它意味著不同行
動者之間共享著特定文化意義,同時也是再生產階級結構的重要元素。接下來的問題是,市場中
的參與者如何判定市場商品的價值呢?

行動者對商品的評估(evaluation)涉及複雜的社會機制,需要買家及賣家兩方的交互協商。買家
需要比較市場中的商品,並且對商品之間的價值差異進行判斷。相反地,賣家需要彰顯其商品與
其他商品之間的不同價值,標定其價值的特異性。換言之,兩方都在針對商品之間的價值關係進
行比較。在此過程中,生產者/賣家的角色十分關鍵,他們必須確保商品的品質(practice of
qualification),藉此來妥善建構商品的象徵性特質。由此看來,生產者或賣家的設定價值的行為
也意味著其偏好並非外在於經濟行為。例如,賣家的產品或利基市場即與他們的身份有關,他們
創造認同,並且透過商品來傳遞他們的認同,但也生產多樣性的產品來展現多元的認同。
馮垂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chweihwahong@gmail.com

再者,評估也意味著一種分類過程,即將事物分配到不同類屬,是不同事物之間具有可比性,並
降低市場的複雜性。生產者往往會向市場輸出他們的分類框架,但消費者在不同條件下能選擇接
受或拒絕該分類框架。對消費者而言,分類並沒有充分解決價值的問題,例如他們無法成功比較
同一類別中不同產品之間的差異。為此,消費者需要針對產品的品質作進一步的判斷,而物品品
質判斷則仰賴物品的獨特性(good’s individualization)。這種品質判斷受到一些社會過程或社會
因素的影響,如構框、地位、網絡、資格、判斷裝置以及商品通路的影響。例如,在標準化市場
中,買賣雙方地位的階序會影響商品價值的判斷,而雙方的交易也意味著地位的交流。又如社會
透過許多判斷裝置(judgment devices)來增加行動者的資訊、協助構框、標識獨特性、進行比較
等等,以便協助行動者判別市場商品的品質。作者引用 Karpik 為這些裝置進行分類,提出網絡、
指南、買賣雙方匯流的位置、排名、稱謂等等判斷裝置的類型。

接著,Aspers & Beckert 進一步討論價值的組織基礎、彼此的摩擦變化,以及它與價格之間的關係。


首先,針對事物品質提出標準即是一種組織行為,它需要彰顯組織的認同、進行商品定位、創造
標準,以及提供許多判斷裝置。組織也透過具體實作及情緒創造來維繫經濟價值,前者包括組織
間的互動話語,後者則致力於創造或維持特定商品所蘊含的感情或情緒。其二,由於評價是一種
社會建構的構成,因此它必然涉及不同品質判斷的方式以及不同行動者之間的互動。許多時候,
不同行動者或判斷裝置甚至會同一時候對特定事物進行評價,引起市場的不穩定,此即價值的摩
擦變化。流行產業價值的不斷更迭即是一例。其三,價值和價格指向不同概念,但市場往往將經
濟價值形塑成為價格(一種尺度),因此經濟價值往往透過金錢這種單一尺度來進行交易。換句
話說,市場價格是對經濟價值進行評估以及市場社會結構的結果。不過,市場價格與經濟價值可
能不一致,例如消費者對經濟價值的判斷,可能與賣家的不同。消費者因此需要一個判斷商品價
格的標準,使消費者可以理解價格與價值之間的關係,唯有如此,價格才能作為促進溝通的重要
資訊。問題是,價格從何而來?Aspers & Beckert 羅列各個社會結構因素:市場的制度、規範性競
爭、權力結構、社會網絡,以及認知框架,這些因素都促使價格形成。與此同時,價格與價值之
間也會產生互動,例如價格會重新被納入價值評價的過程中,作為一種判斷裝置。

最後,作者們為未來研究提出建議。過去有關價值及價格的研究聚焦在金融市場、美學市場,以
及倫理相關產業。不過,在當代,許多市場形式或元素已經相互交織,例如審美與道得倫理的市
場元素也影響了資訊產業,因此需要研究者更深入的關注。與此同時,研究者也可以回過頭去研
究核心產業中的價值與價格,例如航太與電廠等等,以豐富此研究領域之視野。

Toward a Comparative Sociology of 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Lamont(2012)回顧了北美及歐陸評價與評估社會學(Sociology of 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SVE)


的研究典範,試圖建構新的理論視角。儘管他意識到評價(valuation)與評估(evaluation)涉及
社會組織、制度及結構的影響,但他更聚焦於評價及評估的過程與實踐,討論評價及評估過程中
的不同階段或「次過程」(subprocesses)、維持異質性的的條件,以及評價與評估的實踐。在此
領域中,學者們關懷博雜,彼此之間缺乏對話,因此 Lamont 提議透過比較研究取經來加深對評價
及評估行為的理解。開始論述以前,Lamont 將評價界定為賦予價值或值得的感受的實踐,評估則
是一種評量一個實體如何取得特定價值的實踐。此外,他強調,評價或評估之所以作為一種社會
文化過程,是因為(1)它在一系列參照矩陣中互為主體,(2)透過協商來達到衡量標準與正當
性,(3)且在一系列的關係過程中產生價值,因此價值是關係型的。
馮垂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chweihwahong@gmail.com

評價及評估又涉及哪些內涵呢?首先,它涉及分類的結果,即依據特定實體的性質或屬性,將其
分屬/定位到不同類別的實踐。分類意味著不同類別間存在著界線,文化研究者關注的是類別系
統間文化及象徵性界線,而經濟社會學者則重視類別間的階序。不過,一些實體可能難以被歸類
(如藝術品),因此難以被賦予價值。這種實體的價值之所以成立,必須經歷正當化的過程,即
自身及他者都對其價值特質有所共識,並且同意它具有那種價值。尤其在象徵性場域中,這些實
體常常仰賴行動者賦予其正當性,其中包括傾向拓展象徵性場域與自主性的行動者,以及與該場
域的資本結構密切關聯的行動者。

不過,評價及評估的標準相當多元。在這議題上,歐洲學者們重視評價或評估標準的論述、語句
以及規範,這是建構民眾對特定價值感受的重要元素。相對的,美加兩國則關注評價與評估的制
度邏輯,探討組織制度如何建構特定實體的價值。Lamont 介紹了這兩大區域中的學術研究成果。
就歐洲學界而言,Bourdieu 等人利用政治學理論來解釋評估實踐中話語含義的多樣性如何影響價
值的排序原則;Boltanski 等人則發現價值的定義充滿不穩定性,需要不斷地重構行動者的共識以
求穩定。後者也進一步說明文化的構框如何影響人們對價值的態度,繼而形塑了判斷價值的規範。
對美加兩國的學界來說,Stark 指出,價值的異質性受到不同組織形式的影響;Lamont 則探討法國
及美國不同階級及種族之間對價值定義的差異,討論群體之間的界線如何發揮再製價值差異的功
能。儘管有所差異,但 Lamont 發現兩個場域中的共同興趣,例如他們都重視評價及評估實踐的多
樣性,重視市場與非經濟領域的作用,同時關注金錢以及制度如何影響評價及評估。

接下來,Lamont 開始聚焦於他關注的議題:評估與評價的微觀實踐過程,以及由此實踐而來的價
值異質性。在本文中,他以學術界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作為例子,回顧了數個構框評估/
評價實踐的條件,包括:評估的技術、標準、規範與慣例、評估者的自我概念,以及非人的評估
工具。學術場域裡的評估技術指的是一種知識技術,這種技術使行動者能進行分級(rated)及排
名(ranking)。分級指的是區分場域內/外的一種比較標準,類屬中各個實體的價值並不相衝突,
因此更具異質性;相反地,排名則是一種將類屬中的所有實體進行排序的實踐,它將造成排名光
譜的兩極,甚至引發零和遊戲。標準的界定常常基於其比較的對象而隨時變動,它一方面繼承了
先前的標準,一方面又因評估者對時下新現象的體察而發生變動。Lamont 因此強調,評價及評估
社會學應關注行動者表現上的差異,探討標準的界定如何受到情緒、認知,以及互動的影響。

就規範及慣例而言,它們賦予價值評價與評估的正當性。這種正當性受到社會形態的影響,例如
在自由民主社會,評價標準常常是公共或競爭型的。這種評價標準往往很難在威權或其他文化國
家擴散,意味著它們難以在當地取得正當性。另外,Lamont 也強調評估者的自我概念有助於定義
評價或評估的具體方式。其自我概念往往受到組織場域的影響,組織的制度環境將介入形塑評估
者的自我。例如,專家的自我形構及其提供的信號,是提供評估指南的重要依據。這些行動者的
自我形構也應視為一種實踐,他們透過行為展演或裝備配置,來彰顯自身品位,以進一步形塑自
我概念。最後,Lamont 也強調非人的裝備或工具有助於提升評估與評價的說服力,包括數據、呈
現或展示的工具等等,它們使評估的標準更為可見,是一種捕捉、再現、比較價值的有利方式。

回顧既有研究以後,Lamont 提出數項建議。首先,他提議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關注分類以及正當
化之間的關係,以及評價或評估的過程與實踐之間的關係。在議題方面,也可以進一步關注共同
品味如何受到社會網絡影響、象徵性商品的價值如何進行代間承襲,以及參與評估過程的大眾如
何被建構的議題。尤其在當代資訊社會中,研究者也必須關注資訊科技如何影響評估或評價,以
及業餘大眾與專家對評估行為的影響。
馮垂華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三年級
chweihwahong@gmail.com

討論與提問

Aspers & Beckert 探討價值與價格的評量過程,強調這種過程受到行動者的偏好所影響,因此是鑲


嵌在社會關係之中的經濟行為。在本文中,他們著重於討論組織與評價之間的關係、經濟價值的
動態,以及價值與價格的關係。他們強調評價通常是一種組織行為,且涉及不同行動者之間構框
的協調或衝突,並指出價值與價格之間可能不一致,但彼此可以交互形塑,進一步加強或削弱對
方的正當性。相反地,Lamont 關注評價及評估過程中行動者微觀實踐的過程,討論實踐中評估的
技術、標準、規範與慣例、自我概念以及評估工具如何形塑價值及價格。值得注意的是,Lamont
提出比較框架,認為可以透過比較不同場域中的評價過程,帶動學界對話,以發展評量及評估的
社會學理論。就此而言,Aspers & Beckert 較為重視組織制度的評量過程,而 Lamont 則關懷行動
者的微觀實踐,發現行動者的認知、情緒、文化框架都可能對評量造成影響。結合兩篇文章的觀
點,筆者嘗試對一套評價或評估系統的全球擴散之現象進行提問。

實際上,事物或商品的價值不再只受到在地單一行動者(價值的守門人)來界定。當商品跨越國
界流動,它的價值或價格受到更為複雜的評量及評估過程所影響。筆者認為,透過比較各國之間
評價或評估過程之間的差異,可以進一步回答:這種評量或評估尺度如何取得各國行動者的共識?
他們如何對特定價值具有共同的理解?不同國家的價值及其評價過程如何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
繼而產生變遷?例如,世界大學排名評估系統是一套將全球大學分類、分級的系統。此一評估系
統設計一套測量尺度,將所有大學作為評量對象。不過,同一尺度未必符合特定國家地區的辦學
方針及需求,導致許多大學為追求世界排名而作出犧牲。接下來的問題即是,這套評估系統如何
取得它的正當性?它如何取得世界大學乃至國家的認可及共識,甚至將之作為辦學指南?在地的
評價系統與他國的評價系統出現衝突時,他們如何產生價值的摩擦變化(friction)?

實際上,價值或評價過程的跨國影響可以視為一種擴散(diffusion)現象。過去的擴散研究著重
於外部及內部機制的作用,前者包括提倡者、專業組織以及媒體的作用,後者則指內部組織社會
關係以及連結的影響。此外,擴散研究也強調文化的作用,包括調節擴散的理解性工作、考察機
構之間話語論述的交換、檢視特定做法或實踐的文化地位如何影響擴散(Strang & Soule, 1998)。
然而,當代價值或評價機制的擴散涉及更為複雜的實踐(practice)過程,它不僅涉及行動者的認
知及文化框架,同時也重視非人工具的影響。利用擴散理論的文化觀點固然可以令我們理解評估
行動者如何相互框架、主導話語論述,但透過評價及評估社會學的微觀實踐觀點,我們也能補充
擴散研究的留白,豐富雙方的理論貢獻。

參考書目

D. Strang and S.Soule, S.1998 ”Diffusion in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From hybrid corn to
poison pill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Mich`ele Lamont 2012 “Toward a Comparative Sociology of 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Patrik Aspers and Jen Beckert 2011 “Value in Markets”in The Worth of Good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