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第⼀章⽂化社会学中的强范式:结构诠释学的基础

一、错误路径及其后果
1.处于争论中 ⼼的错误路径出现在关于“ ⽂化社会学 "(cultural sociology)与“⽂化的社会
学"(sociology of culture)1 的讨论中。⽂化社 会学取向的 ⼈同意这样 ⼀种观点:我们的每
⼀种⾏为——不论它具有多 少 ⼯具性的、反思性的、或是鉴于外部环境的强迫性的因素
(Alexander, 1988)——都在某种程度上被包含在情感和意义中。
2.传统的“ ⽂ 化的社会学”取向更多地 将 ⽂ 化看作 ⼀ 种 ⾮ 独 ⽴ 的变量, ⽽ “ ⽂ 化社会
学”中⽂化则在塑造⼈的⾏ 为和制度的建构时承担⼀种拥有相对⾃主性的“独⽴变量”⻆
⾊,能够对 ⼈的⾏为输⼈如物质、制度⼒量⼀样的勃勃⽣机。
3.在科学社会学的语境之下,强⽂化范式这⼀概念表达 了⼀种强烈的将认知内容与⾃然决
定论脱钩的意愿。我们认为,强⽂化 范式也可能出现在社会学的⽂化研究当中。这样⼀种
积极的将⽂化与社 会结构进⾏理论脱钩的尖锐争论,正是我们所指出的“⽂化⾃主”
4.强⽂化范式有着较为详尽的理论符码作为⽀持,⽽弱⽂化范式却 受缚于那些反映传统习
性以及制度取向的社会科学符码。
5.强文化范式的三个特征。(1)强⽂化范式的唯⼀且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它认可⽂化的⾃
主性,并致⼒于实践这种⽂化⼀社会学理论。 (2)在⽅法论定义中,要到达深描必须要剥
离出 ⼴ 泛的、 ⾮ 符号性的社会关系。只有在创造了分析层 ⾯上的 ⾃主的 ⽂化研究对象之
后,我们才有可能发现⽂化与其他社会⼒量是以怎样的⽅式发 ⽣交互作 ⽤, ⽐如具体社会
世界⾥的权⼒与⼯具理性。 (3)对于阐明⽂化是如何 产⽣不同的,我们的态度并⾮暧昧
不清;为强⽂化范式试图 直接在⾏动者与机构之间建⽴因果关系,并具体⽽详细阐明⽂化
是如何 介⼈乃⾄引导实际发⽣的事。
6.功能主义逻辑把⽂化形式 及社会功能和制度捆绑得如此紧密,以⾄于很难想象⽂化的⾃
主性在任 何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得到体现。
二、一些弱文化范式:
7.在强⽂化范式的观点看来, 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可以称为⼀种不充分 的⽂化视⻆,是⼀种
缺乏⽂化乐感的理论。他的著作缺乏⽂化乐感,没有 以纯⽂本的形式对社会⽂本进⾏重新
建构,因⽽缺少强有⼒的解释学维 度。尽管帕森斯的理论提出了价值观的重要性,但却没
有对价值观本⾝ 的性质给出解释。帕森斯和他的结构主义同僚并没有致⼒于⽤社会学的
想象去研究构成社会⽂本的狂热的代码与叙事 ;⽽是从外部来观察⾏动, 并采⽤⼀种基于
假定的功能需要⽽产⽣的类型框架,推断出⼀个引领⾏ 动的价值判断的存在。在帕森斯那
⾥没有深描,⽂化只在抽象和分析的 意义上具有⾃主性。回到经验世界,我们发现功能主
义逻辑把⽂化形式 及社会功能和制度捆绑得如此紧密,以⾄于很难想象⽂化的⾃主性在任
何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得到体现。微观社会学,对于布鲁默 (Blumer)、⼽夫曼(Goffman)、
加芬克尔(Garfinkel)等作者来说,⽂化构 成了⼀个外部环境,⾏动者根据这个外部环境,
做出⼀系列“可以解释 的”,或者可以产⽣好的“印象”的⾏动。在这个微观社会学传统
中,极少 提及符号作为准则性的戒律或叙事通过内化了的道德约束⼒由内⽽外地塑造⼈际
互动的⼒量。
8. 伯明翰学派的点睛之笔是将有关⽂化⽂本的思想与葛兰西提出的关于⽂化霸权主义如何
维持社会关系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相联系。这样,伯明翰学派的学者们就得以提出令⼈激
动的新观念,阐述⽂化如何以⼀种灵活的⽅式作⽤于各种社会情境,与此同时也兼顾了关
于阶级统治的旧观 念。于是⼀种“关于⽂化的社会学”分析思路诞⽣了,这种分析思路将
⽂ 化形式与社会结构捆绑起来。然而,伯明翰学派的失败之处在于⽂化的⾃主性问题。
9. ⽪ 埃尔•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著作则做得 ⾮ 常出 ⾊ ,与伯明翰学派形成了鲜明对
⽐。许多伯明翰学派式的分析似乎都缺少⽅法的清晰运⽤,⽽布迪厄的作品则是坚定地根
植于中观层⾯的经验研究,这其中有定量研究,也有定性研究。在布迪厄的框架中,⽂化
起着保证社会不平等的复制,⽽ 不是创造着变⾰的可能性作⽤。于是,⽂化通过惯习的作
⽤,更多是作为⼀个因变量,⽽不是⼀个⾃变量进⾏操作。它是⼀个⼯具箱(对布迪厄来
说,社会分层系统在不同的场域中利 ⽤ 某个特定的地位 ⽂ 化与其他的地位 ⽂ 化互相竞
争),⽽不是发动机。因此 ,依然属于弱文化范式。⽂化为⾏动者 提供了⼀种战略性资
源,它是⾏动的外部环境,⽽不是以内在的⽅式塑造 这个世界的⽂本。⼈们利⽤⽂化,但
却并不真正在意⽂化本⾝。
10.福柯。⼀⽅⾯,福柯(1970,1972)的 主要理论著作《知识考古学》和《词与物》主张话
语以任意的 ⽅式对世界进 ⾏分类并决定知识的形成,为强⽂化范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
础。同时, 他在阐述这些濟论时所汇集的经验研究的历史数据,也已经⾮常接近对 社会
⽂本的重构。然⽽,问题在于另⼀⽅⾯:福柯在运⽤谱系学⽅法讨论 权⼒与知识关系时却
形成了与功能主义相类似的还原主义逻辑 (Brenner,1994)。他认为话语与制度、权⼒流和
技术相⼀致。他对偶然 性的阐述停留在“历史”的层⾯,停留在⽆法理论化的碰撞和断裂
的层⾯, ⽽没有具体到制度安排的层⾯。他⼏乎没有为与历史同步发⽣的偶然性 留下什
么空间,⽤以解释⽂化与制度之间、权⼒与权⼒符号或⽂本基础之 间、⽂本与⾏动者对⽂
本的理解之间的分裂。换句话说,这种话语与社会 结构之间的绑定没有留出任何空间来理
解⾃主性的⽂化领域如何阻碍或 帮助⾏动者进⾏判断、批判或者形成将社会⽣活⽂本化的
超验⽬标。这种话语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绑定没有留出任何空间来理解⾃主性的⽂化领域如
何阻碍或 帮助⾏动者进⾏判断、批判或者形成将社会⽣活⽂本化的超验⽬标。
10.新制度主义认为⽂化是重要的,但仅仅将其作为⼀个提供合法性的 限制条件,⼀个⾏
动的外部环境。
11.文化的生产与接受。这股思潮的众多拥护者就⽣产与消费⽂化的情境进⾏了明智的中观
层次经验研究。它的长处在于它能够给 出⽂化与社会结构之间具体的因果关系,从⽽避免
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然⽽可惜的是,这种学 术上的诚实往往只是⽤来传播⼀种还原主义
的冲动。所坚持的⽬标 似乎就是要把⽂化还原为由政府机构、精英或者利益等发起的过程
所产 ⽣的结果来作解释。对利益、权⼒、声望或意识形态控制的追求位于⽂化 ⽣产的核
⼼。同时,对⽂化的接受则⽆情地由社会处境所决定。分析的⽬ 的并不是要揭⽰意义 对社
会⽣活和⾃我认同形成的影响,⽽是要探索社会⽣活和⾃我认同如何限制潜在的意义。意
义往往被处理成⼀种⿊箱,⽽分析⼯作聚 焦于⽂化⽣产和⽂化接受的外部环境中。
12.总的来说,社会学对⽂化的研究仍然主要属于弱⽂化范式,解释学⼒度不够、对⽂化⾃
主性含糊不清、并且只⽤抽象⽽不是具体的机制来把⽂ 化置⼈具体的社会过程中。要认识
到⽂化的⾃主性还有⼀些⼯作要做,也就是说要深⼈地理解在所研究的⽂ 化对象中起作⽤
的代码。只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发现 ⽂化产品所 具有的内部 ⽂化输⼈以及内在制
约。
三、迈向强文化范式
1.格尔茨(Clifford Geertz,1973, [1964])⽐任何⼈都更努⼒地 致⼒于阐述⽂化是⼀个丰富⽽
复杂的⽂本,对社会⽣活产⽣着⼀种微妙 的框架作⽤。⽂化必须看成是⼀张指导⾏动的意
义之⽹。但是他⼏乎没有对意义之 ⽹如何影响⾏动的具体机制进⾏任何精确的阐述。⽂
本分析的⽬标变成了展⽰职业化的表征以及这些表征背后所体现的技巧 和权⼒关系。由此
这股思潮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学术写作和民族志博 物馆展⽰之类的知识。这能够帮助我们
理解⽂化⽣产的零散条件,却⼏ 乎放弃了解释⼀般社会⽣活的任务,或者说放弃了寻求⼀
个⼀般性理解 的可能性。尽管格尔茨的⼯作可能并不完全,但却为⽂化分析的强思潮提供
了 ⼀个跳板。它表明了对意义的精细阐述要置于学术⽇程表的中⼼,并为 ⽂化⾃主性提
供了有⼒的确认。然⽽,这⾥所缺失的是⼀个将⾃主性嵌 ⼊意义的机理,并且包含对社会
结构和制度变迁更深⼀层理解的⽂化理 论。
2.某种更偏向结构主义的⽂化视⻆有助 于解决第⼀个问题。另外,这种视⻆还向格尔茨所
回避的⼀般理论迈进。美国的实⽤主义和实证主义学者对于⽂化作⽤如何传播的机制问题
作出了积极的回应。美国的实⽤主义学派 则为⼀种清晰的话语体系提供了温床 ;把复杂的
语⾔游戏约简为简单的 语句;⽽⾏动者在转化⽂化结构、具体⾏动和制度的过程中扮演着
某种积 极的⻆⾊。
3.其他因素也促进了美国⽂化社会学界强⽂化范式的涌现。与实⽤主 义思潮相⽐,这些因
素与我们提出的结构主义解释学是最佳出路的观点 联系更为紧密,这类⼯作的关键是对⽂
化 的理解不应仅停留在(格尔茨意义上的)⽂本的层⾯,⽽应将其理解为有 规律地互相
联系的符号和象征所⽀撑的⽂本。涂尔⼲和他 的学⽣赫尔茨、⽑斯等⼈已经理解了⽂化是
⼀种由⼆元对⽴组成的分类 系统。与此同时,索绪尔正在发展他的结构语⾔学,主张意义
是由概念和 声⾳之间有规律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年后,列维-斯特劳斯开创性 地把
这些语⾔学、社会学的分类⽅法结合在⼀起⽤以研究神话、亲缘和图 腾。这种结合的优点
在于它为理解⽂化的⾃主性提供了⼀种有⼒的⽅式。因为意义是任意的、在符号系统中产
⽣的,所以它们相对于社会的决定性具有⼀定的⾃主性。

4.并不是 把⼴义的⽂化情景作为最终决定⽂化⽂本的内容和重要性的因素本⾝, ⽽是将


其视为以某种有意义的⽅式折射出⽂化⽂本的制度和过程,它们是⽂化因素与物质条件和
理性利益冲撞或结合从⽽产⽣特定后果的场所(社会情境不是决定文化,而是折射文化的
制度和过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