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這學期我們介紹了幾個道德理論,包括:自然法論 natural law theory、康德義務

論 Kant’s deontological theory、結果主義 consequentialism、品德論 virtue


theory、社會契約論 social contract theory、沙特存在人文主義、關懷倫理學、
Evolutionary Moral Theory(Darwin)、Veneer Moral Theory(Huxley)等等。
在你看來,人是什麼?道德是什麼?請回答以下問題:

1.期中考時你曾回答過這兩個問題,從那之後你又有更多時間思考,也學習了
更多相關理論。你現在對這兩個問題的看法為何?跟期中考時有何差異?
(10%)
關於自然法論的問題是:怎麼樣才是最完全的、最能遵守自然法的人?
我的想法是:一個具有完全心智的「道德代理人」是能遵守自然法的人,
然而知道如何遵守自然法,並不需要完全照著做,所以另一種想法是,小孩和
精神障礙的人同樣身為人,但因為他們比較不受外務的干擾,而可以完全跟隨
著本性行為,會不會他們才是真正能遵守自然法的人?期中考時我認為會有後
者的想法是因為我們已站在前者的角度思考,如此就以侷限了我們對於自然
法、對於人的認識。故我們能做的最多就只有猜測,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
和期中考時不一樣的是在課程後半部分我們學了存在主義。存在主義認為
人生的意義不會被他人或上帝所決定,而人生的意義可以透過個人的努力或選
擇做出決定。所以若站在存在主義的觀點,就沒有什麼「最完全的人」,因為
每個人都是自由的,而唯一的原則就是不能自欺、逃避選擇的自由。而對於這
個問題,我傾向站在存在主義的觀點。因為既然我們對最完全、最遵守自然法
的人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那麼或許我們可以採取存在主義的觀點,思考在如
此的自由下我們自己能做什麼努力,去實踐人生,而不是侷限於定義、假設、
猜測。
關於結果主義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最大化誰的善?我們應該以誰的善當作
結果?
我的想法是:在量化、計算善惡時,我們可能會提出利己和利群、現在和
預期未來等不同的方向作為考量。期中考時我認為就算做出了分析,還是很難
做出全然的量化。因為很多時候「群」和「己」是具有連帶關係的,像是在公
正性的問題上,為什麼我們無法選擇該就一位親人還是五位陌生人。既然他們
對於我來說同為「他人」,是什麼造成他們的不同?而我認為這樣的思考可能
跟我們從小培養的家庭觀念、接受的教育和社會風氣等有很大的影響。
和期中考時不一樣的是在課程後半部分我們學了關懷倫理學和<反對道德擬
人主義>中所提到的和道德主體的關係,藉由這些基礎更能夠支持我的想法。關
懷倫理學強調人際關係,我們會依據關係的程度去做出不同的行為。同樣的,<
反對道德擬人主義>中也提到我們會因為和道德主體(我自己)的關係不同而有
不同的道德期待、判準、計算,像是相較於小明的爸爸,小明同學的媽媽就較
沒有資格強迫小明去看牙醫。故綜合以上,對於他人我們可能會依據情感、人
際關係做出區別,進而將情感、人際關係納入考量善惡的量化、計算,引響我
們的行為。

2.在回答這兩個問題時,有些理論認為道德是理性的判斷,有些理論認為道德
是自由或自律的展現,有些理論認為道德構成人的卓越狀態的必要成分,也有
理論認為道德在於帶來最大多數的最大福祉。你認為這些立場哪一個比較合
理?請選擇一個採取上述立場之一的具體理論,並提供理由說明其優勢與所面
對的挑戰。(20%)
我認為主張道德在於帶來最大多數的最大福祉的效益主義之立場比較合
理。效益主義主張行為對錯,不在行為本身,而在行為所生之結果的總體善
惡,故最正確的行為是效益最大化的行為。
其優勢在於,首先,人本來就趨向最大的利益。其次,道德的判準皆建立
在社會的多數價值判斷上,沒有只屬於一個人的道德觀。綜合以上,我認為故
效益主義的主張較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而成為行為判準。
其所面對的挑戰是挑戰是:一、公正性的問題。我們是否該將一筆錢用在
親人的醫藥費上還是用在偏遠地區的一群饑餓的小孩身上?若將生命看作是等
值的話,這筆錢花在一群人身上的效益肯定比花在一個人身上大。然而若站在
關懷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將情感、人際關係考量在其中,這筆錢花在親人身上
肯定是更佳的選擇。
二、消極責任和超義務行為。因為如果行為者能直接或間接影響行為的結
果,那麼無論他是允許其發生或是無法阻止,都要為這樣的結果負責。如此一
來將威脅人格的完整性,因為在他人計劃產生較大效益時,消極責任會要求個
人永遠要放棄自己的計劃。另外消極責任也可能會對個人行為的要求永無止
境,我們永遠不被允許去追求任何無傷大雅卻有利自己的行為(例如,在家睡
覺休息),因為我們永遠可以做其他事情來改善人類的命運。換句話說即是在
效益主義中不存在超義務行為。因為只要能夠提升社會整體效益,就是道德上
應該去做的。
然而我認為第二個挑戰是不合理的,因為人是有限度的。所以效益主義應
加上一前提是「在人的限度下,達成最大的效益」。然而何謂人的限度,限度
到哪裡?這或許可以參考自然法和演化論的觀點,人類之間應該是有高程度的
相似性,而將此標準看作是人類的限度。例如,在生物學的研究上面我們可知
一般來說人類需六到八小時的睡眠,且是在晚間時刻到隔日清晨,故我們不該
要求人類違反本性去實現更大的效益。有或者說維持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本就是
一種效益,也須納入考量。

3.在我們最近這幾週學習的理論中,有些理論認為道德與演化(或人的自然狀
態)有關,有些理論認為道德與社會秩序的維持有關。這幾個考量彼此常是相
關的,卻也發展出相當不同的理論,包括 social contract theory、evolutionary
moral theory、以及 veneer moral theory。請介紹這三種理論的核心主張,比較三
者間的異同,並說明你比較支持其中哪一個立場以及你的理由。(20%)
三者理論同樣視道德為人類發展的結果,而不同之處在於,social contract
theory 傾向說明道德是人類長久的自然狀態、戰爭狀態後,所達成的共識,主
動制定的契約。其主張道德即是遵守社會契約的行為;達爾文的 evolutionary
moral theory 傾向說明道德是透過自然、天擇而產生的。其主張人類的道德選擇
源自於自然選擇的過程;和 evolutionary moral theory 不同的是赫胥黎認為達爾
文進化論只解釋我們的傾向,並沒有說明為何去蕪存菁下來的特質都是我們所
謂的「道德」(社會性的傾象),故提出 veneer moral theory。其主張道德是人
類在進化發展中增加的社會創造物。
我認為 veneer moral theory 比較有說服力。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人有社會性
的一面,也有違反社會的一面,這是 evolutionary moral theory 無法說明的,像
是為了生存下來而吃掉自己的手足、為了族群的繁衍而趕走老弱的雙親等等,
這些看似不是道德的行為,卻是我們演化的結果。所以根據赫胥黎,人類在社
會中建立一個更適合生存的生態、道德系統,這也能解釋為何每個人對道德的
看法是不同,道德系統之於人是相對的、變動的。反之,若道德是透過天擇、
繁衍,並存在於每個人的基因,那麼人類的道德在行為與判斷上應該會更普遍
一致。故我認為 veneer moral theory 較 evolutionary moral theory 符合我們對社會
的觀察,也比較具有說服力。而另外,我認為 social contract theory 較不具說服
力的原因是,契約是建立在大範圍的共識上,只能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標準,
而 veneer moral theory 較能因應社會的脈動產生出相對的、變動的道德觀。

4.在我們面對一個擬人超級人工智慧機器人,思考是否將其視為道德主體、是
否應被納入「道德社群」時,你認為需要考慮哪些相關問題?在你看來我們這
學期所學到的這些道德理論提供了哪些資源來思考這個問題?(10%)
在思考是否將一個擬人超級人工智慧機器人視為道德主體、是否應被納入
「道德社群」時,首先,我們可以考量機器人和自然人的差異。像是<反對道德
擬人主義>中作者引用 Strawson 的觀點認為道德的歸屬是基於我們的人際關
係,故當面對他人時我們即預設了「參與者反應態度」。而「參與者反應態
度」即是一種「人類限定理由」,而「人類限定理由」也就是機器人和自然人
的差異。故作者反對機器人的道德擬人主義,認為我們應該區別機器人和自然
人的差異,不應該將機器人納入道德社群中。
然而若科技技術已能機器人和自然人的差異縮減到極小時,其次,我們可
以考量該如何看待機器人。從關懷倫理學的角度,我們應該把機器人看作親近
的個體,還是陌生的個體呢?因為我認為我們對機器人的關係定位會影響它的
行為對於我們造成的感受。像是若一位餐廳的服務生(陌生人)不知道我不喜
歡把咖喱醬汁和飯攪拌在一起,而做出了我不喜歡的行為,我或許沒必要為這
件事有太多的情緒反應。然而若是我的父母親(親人)做出了如此我不喜歡的
行為,我可能就會有較多的情緒反應,認為他們為什麼那麼不了解我。
那麼又或者是我們只是把機器人當作一項工具(無生命)呢?我們顯然會
有不同的態度,像是我們不可能對於一個無生命的工具有任何情緒的反應,像
是我們不可能因為叉子沒插到菜而對叉子而感到怨懟。另外,我想我們也不可
能對於一個有生命但是不同種的動物產生任何情緒的反應,像是我們不可能因
為家裡的寵物狗沒幫忙家事而感到怨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