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時間 國家 事件

15 世 葡萄牙/西班 地理大發現(即大航海時代)
紀末至 牙 背景:15 世紀以後,隨着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歐洲人對黄金的需求
16 世 日益增長。但歐洲黃金資源匱乏,許多人受到《馬可·孛羅行紀》的影
紀 響,相信遙遠的東方流金淌蜜,渴望去東方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東西方的
商貿交往由來已久,來自波斯、阿拉伯或拜占庭帝國的商人將產自東方的
絲綢、香料、瓷器等商品通過陸路運到地中海沿岸,賺取巨額利潤。鄂圖
曼帝國(土耳其)崛起後,逐漸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傳統商道,大大增加了
歐洲人和亞洲人進行商品交流的成本,迫使西歐商人尋找前往東方的新通
道。
開闢新航路
航海技術的進步和地理學知識的發展為新航路的開闢創造了條件。當時,
歐洲人製造出適於遠洋航行的多桅帆船,並開始用指南針、星盤等航海工
具來測定船隻方位,製作航海地圖。
(1)1487 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率船隊從里斯本出發,沿非洲西海岸南
下,抵達非洲西南端。迪亞士船隊航行到非洲西南端時,遇見風暴,
船隊被吹離海岸。當船員再次看見陸地時卻發現船隊正在向東航行。不
久,迪亞士的船隊抵達大菲希河河口附近,但此時船員們已經疲憊不堪,
迪亞士只好命令船隊返航。在返航過程中,船員們發現了位於非洲西南端
的海岬,迪亞士將其命名為“風暴角”。據說,葡萄牙國王在聽了迪亞士
的匯報後,認為風暴角的發現為葡萄牙的海洋探險活動帶來了“美好的希
望”,便將這個海岬改名為“好望角”。
(2)1497-1498 年,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着迪亞士開通的航路繼續
東行,最後到達印度。

西班牙和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市場和財富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為緩和兩
國的尖銳矛盾,1493 年,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仲裁下,以亞速爾群島和
佛得角群島以西 100 里格的子午線為分界線,把該線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劃
歸西班牙,以東的一切土地歸葡萄牙。1494 年,西、葡兩國又締結《托
德西里亞斯條約》,把這條分界線向西移動 270 里格,巴西部分地區被劃
入葡萄牙的勢力範圍。
西班牙和葡萄牙勢力範圍的分界線

(3)當葡萄牙人向東開闢海上航線的同時,相信“地圓說”的意大利人哥
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向西尋找通往印度、中國和日本的新航路。
1492 年,哥倫布和他的船隊抵達今天的巴哈馬群島。此後,哥倫布多次
横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沿海的很多地方,開闢了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
路。
(4)但是,哥倫布並没有在美洲找到充足的黄金。1519 年,西班牙國王命
麥哲倫繼續尋找“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亞洲。麥哲倫船隊繞過南美
洲,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最終於 1522 年回到西班牙,實現了人類歷史
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地理大發現的結果及影響:大交流
(1)新航路開闢後,越來越多的歐洲人來到美洲定居。與此同時,他們將
從非洲掠奪來的大量勞動力運到美洲,迫使他們從事高強度的勞動。在數
百年的時間裹,歐洲白人、非洲黑人和印第安人生活在美洲,他們中的一
些人彼此通婚,產生了混血種人。

(2)隨着歐洲人一起來到美洲的還有天花、麻疹、百日咳等疾病。在這些
疾病面前,美洲人不堪一擊。數年間,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死亡。在疾病
的打擊下,美洲的古老文明也遭受重創。

(3)新航路的開闢還促進了不同物種和商品的交流。歐洲大陸的馬、牛、
豬、羊等動物和小麥、橄欖等農作物被引入美洲;美洲的馬鈴薯、玉米、
甘薯、可可等也傳播到世界各地。歐洲人還將美洲的白銀運到亞洲,交換
香料和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推動了白銀的流通和東西方貿易
的發展。
15 世 英法荷 西方列強的早期殖民活動與澳門
紀至 (1)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動:
17 世 1415 年,葡萄牙佔領北非的休達,此後,又在盛產黃金的非洲西海岸建
紀 立了許多據點。隨着新航路的開闢,葡萄牙又佔領了印度西海岸,攻陷了
馬來半島上的馬六甲,侵佔了亞洲“香料之國”爪哇,還在巴西建立了殖
民地。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西班牙開始對美洲進行殖民擴張。他們屠殺當地
居民,開採金礦,掠奪財富,進行殖民統治,還侵佔了亞洲的菲律賓群
島。

(2)英國、法國的殖民活動:
英國很早就積極開展殖民活動。1588 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後,開始逐步取得海上霸權,加緊了對外殖民的步伐。17 世紀初,英國
政府特許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和倫敦公司等殖民貿易公司,進行殖民活動。
與此同時,法國也進行殖民活動。英國與法國在美洲估據了廣大的殖民
地,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據點。
荷蘭的 17 世纪,荷蘭擁有最龐大的商船隊,幾乎控制了殖民活動從歌洲
到亞洲和美洲的貿易,有“海上馬車夫”之稱。荷蘭人在世界範圍內建立
了許多殖民據點,還從葡萄牙人手裏奪得了馬六甲和錫蘭,侵入了亞洲印
度尼西亞的爪哇岛,在非洲佔據了好望角殖民地,在北美建立起新阿姆斯
特丹殖民地
西方列強通過早期殖民活動,掠奪了巨額財富,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歐洲社
會經濟的發展,但也給被殖民地區帶來深重的災難。

(3)英、法、荷爭奪殖民地的鬥爭:
在爭奪殖民地的過程中,英國同荷蘭、法國的衝突始終不断。
(A) 英荷之爭
1651 年,英國頒佈了《航海條例》,規定進出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
運載,以保護本國的海上貿易荷蘭的海上貿易活動受到打擊。荷蘭與
英國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此後,英荷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最終荷蘭失
敗,日趨衰落,殖民活動受到遏制。英國獲得了荷蘭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
丹殖民地,並將其改名為“紐約”。
(B)英法之爭
17 世紀末到 18 世紀,英國與法國為爭奪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門爭,進行
了多次大規模戰爭,最終,英國獲得勝利,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和北美等地
的殖民地。18 世紀後期,英國逐步建立起自翻為“日不落”的殖民帝
國。
(C)西方殖民活動與澳門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554 年,葡萄牙人獲得進入廣州及附近
港口經商的許可。隨後,葡萄牙人入居澳門。但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貿
易須受中國政府官員的管轄。葡萄牙以澳門為基地,同中國內地進行貿易
活動,還把中國的絲綢等貨物運往日本等地銷售。通過這些貿易活動,葡
萄牙人賺取了大量白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銀貿易的重要內容。
在此期間,許多西方傳教士來到澳門,向亞洲傳播天主教。
1576 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宣佈成立天主教澳門教區,任命賈耐
勞為澳門主教(賈耐勞是天主教澳門教區首任主教),統籌中國、日本和朝
鮮等地的教務。
隨着澳門教區的建立,天主教在澳門獲得了發展,教會系統的各種機構日
臻完善。
葡萄牙在澳門獲得了巨大利益,引起了荷蘭、英國等西方列強的覬覦。17
世纪,荷蘭多次進攻澳門。17-18 世紀,英國多次派軍艦進逼澳門。鴉片
戰爭後,葡萄牙殖民者逐步佔領了澳門半岛。
1760 英/法/德/美/ 第一次工業革命
年代至 俄 工業革命的背景:圈地運動
1840 15 世纪以後·随着國際貿易的擴大,英國的毛紡織業發展起来,羊毛的需
年代 求增大,養羊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地主們開始用柵 1 欄、籬笆、溝渠或
者圍牆圈起一塊塊土地,建起牧場養羊。起初,他們只是強佔公用土地,
後來直接圈佔農民的耕地,很多農民被逐出家圉,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这就是圈地運動。
“光榮革命”以後,圈地運動進一步發展。列 18 世紀末,英國一半以上
的土地變成了牧場或大農場。牧場主或農場主引進新品種、改良耕作方
法,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獲得了豐厚的收入,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不得
不在牧場或手工工場從事工资低廉的工作。這些客觀上有利於工場手工業
的發展。
工業革命的發明:(1)珍妮紡纱機
18 世纪時,随着海上霸權的確立和市場的擴大,英國手工工場生產的產
品供不應求,人們想方設法擴大生產,在棉紡織業領域,一種叫飛梭的織
布工具被發明出来,大大加快了織布速度。1765 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
可以一次紡出多根紗線的“珍妮紡紗機”,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後來,
在很多能工巧匠的努力下,不断有新的更先進的紡織機器被發明出来,其
他生產部門也出现了各種各樣的機器發明,越來越多的機器被使用,極大
地推動了生產的發展。人們把工業生產领域發生的種種巨大的變化稱为
“工業革命”。
(2)1771 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一家水力紡紗廠,借助旁邊河流
提供的水力驅動紡紗機,他把很多紡紗機放在一個廠房裏,很多工人一起
工作工廠出现了。
(3)蒸汽時代:由放水力驅動的工廠只能建在河流附近,很不方便,瓦特
總结當時人們研究蒸汽動力的成果,多方改進,製造出了方便實用的蒸汽
機,1785 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首先在纺織廠投人使用,後来·,冶金、
採礦等許多生產部門都開始使用蒸汽機。人類歷史進入“蒸汽時代”
(4)蒸汽機除了驅動工廠的機器,還被人們用於交通工具。1807 年,美國
人富爾頓造出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並試航成功。1825 年,英國人史蒂芬
遜製造的第一列火車試車成功。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840 年前後,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
家。不久,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家也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大
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世界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17 世 俄國 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
紀至 (1)俄國的興起
18 世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東斯拉夫人的一支,9 世紀時,建立了基輔羅斯。13 世
紀 紀時,由於蒙古軍隊的入侵,基輔羅斯衰落下去。成吉思汗的後代建立的
金帳汗國,統治了東歐和西亞的部分地區。當地的很多小國向金帳汗國納
貢。後來,金帳汗國從這些小國的王公中挑選一人代為統一徵收貢賦。莫
斯科公國的大公獲得了這個機會,迅速崛起。15 世紀末 16 世紀初,莫斯
科公國擺脫了蒙古統治,建立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國家。
(2)沙皇專制統治的確立
16 世紀時,伊凡四世通過持續兼併、擴張,擴大了俄羅斯的版圖。他自
稱“沙皇”,無情鎮壓反對派,確立了沙皇專制統治。
(3)彼得一世改革
17 世纪時,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落後於西歐國家,工商業發展尤其緩
慢。1689 年,彼得一世親政。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後面貌,實現富國強
兵,他決定向西方學習,實行改革。

改革內容:彼得一世改革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等
很多方面。彼得一世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觀念,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力
量,鞏固集權統治,進一步對外擴張。
俄國原來是一個内陸國家。彼得一世認為,要與西歐國家競爭,成為歐洲
強國,必須要面向海洋。為了獲得出海口,從 1700 年開始,俄國同瑞典
進行了長達 21 年的戰爭。因為這場戰爭主要發生在俄國的北方,歷史
上稱為“北方戰爭”。雖然俄國在戰爭初期一度失利,但最終取得了勝
利。在此期間,彼得一世在靠近波羅的海的涅瓦河河口建起了一座新城聖
彼得堡,並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裏。

1721 年,俄國和瑞典簽訂和約,俄國吞併了瑞典大片領土,獲得了波羅
的海出海口,打開了由波羅的海通向大西洋的通道。後來,彼得一世被尊
稱為“彼得大帝”。

1775 美國 美國獨立戰爭
年 4
月 19
日 – 你們有學過,不覆述了!!!!
1783
年 9
月 3

1789 法國 法國大革命
年 5 你們有學過,不覆述了!!!!
月 5
日 –
1799
年 11
月 9

1870 美國/歐洲 第二次工業革命


年代始 電氣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一些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迅速,科學研究也取得了很
多重大進步。19 世紀中後期,科學研究成果與生產相結合,促進了工業
的蓬勃發展,人們稱這一過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
(1) 法拉第提出的電磁感應理論為製造發電機提供了基本原理,人們開始
研製、改進發電機。19 世紀 70 年代,電開始進入實際生產領域。把
電轉化為動力的電動機也出現了,電力越來越多地成為工廠機器的主
要動力。電車、電燈、電話、電報等各種新發明不斷湧現。
(2) 1879 年 10 月,美國人愛迪生用一根經過碳化處理的棉線作燈絲,研
製成功了耐用的白熾燈泡。此後,他又在紐約開設了發電廠,使更多
居民用上了電燈。
(3) 19 世紀中期,美國人摩斯成功拍發了有線電報
(4) 電訊事業的發展 19 世紀后期,長期生活在美國的貝爾研製的有線電話
通話成功。不久,意大利人馬可尼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成功拍發了無線
電報。電訊事業的發展使世界各地的聯繫進一步加強
(5)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另一個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德國在内
燃機的研製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876 年,德國人奥托製造出煤氣內燃
機。
(6) 1885 年,德國人卡爾·平治試製成功由內燃機驅動的三輪汽車。後來,
汽車經過不斷改進,逐漸成為大眾交通工具。以内燃機為發動機的輪
船、飛機和拖拉機也紛紛出現
(7)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化學工業發展迅猛。內燃機的應用推動了石油
開採和加工,石油化學工業興起。人們通過化學合成方法,生產新的
材料,大大豐富了生產和生活。1867 年,瑞典人諾貝爾發明了現代炸

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在歐美很多國家同時發生,影響更加廣泛。
它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推動了很多新工業部門的出現,還使生產規
模進一步擴大,管理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口增長,城市設施不斷完
善,人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這些國家的環境
污染等社會問題也進一步凸顯。

1852- 意大利 意大利的統一


1871 (1)加富爾改革
统一前的意大利
撒丁王國位於意大利西北部,包括撒丁島、熱那亞和都靈等地,19 世紀
中期,它是意大利唯一獨立的邦國,也是意大利經濟最發達、實力最強的
邦國。撒丁王國政治上比較開明,實行君主立憲制。馬志尼領導的革命失
敗後,人們把統一的希望寄託於撒丁王國。
1852 年,加富爾出任撒丁王國首相。為了儘快實現富國強兵,他推行了
一系列改革措施。經濟上,改革財稅制度,增加國家收入;資助鐵路、港
口和商船隊建設,發展工商業;降低關稅,鼓勵對外貿易。政治上,主張
政教分離,允許人民享有一定的言論自由,同意意大利其他地區的人到撒
丁王國避難。軍事上,大力加強國防建設,改編並擴大軍隊,更新武器裝
備。通過改革,撒丁王國實力增強,在意大利甚至在歐洲的地位和聲
望得到提高,成為意大利統一運動的中心。

撒丁王國的統一戰爭
加富爾深知單靠撒丁王國的力量,無法徹底趕走外國勢力。為了打擊主要
敵人奥地利,他與法國君主拿破崙三世達成協議,結成同盟。拿破崙三世
同意幫助撒丁王國對付奥地利,統一意大利北部地區,但要求撒丁王國割
讓與法國接壤的部分土地,並在意大利中部建立法國的勢力範圍。
1859 年,撒丁王國與奥地利之間的戰爭爆發。撒丁王國和法國的軍隊連
戰連捷,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邦國民眾紛紛起義,建立臨時政府,並要求
與撒丁王國合併。拿破崙三世擔心法國的利益受損,單獨同奥地利議和,
並企圖干預意大利的統一步伐。但是,統一大勢不可逆轉,1860 年,意
大利北部和中部基本完成了統一。

意大利半岛南端和西西里島當時在兩西西里王國的統治之下,受西班牙波
旁王朝控制。1860 年 4 月,受北方形勢的鼓舞,南部兩西西里王國的民
眾發動起義。消息傳到北方,民眾組織了 1000 多人的志願軍,在加里波
第的率領下,遠征兩西西里王國。志願軍在西西里島登陸後,受到當地民
眾的熱烈歡迎和支援。更多的志願軍從北方來到西西里岛加里波第指揮志
願軍很快佔領了西西里岛,不久進入兩西西里王國首都那不勒斯。
不久,撒丁王國軍隊攻入意大利中部的教皇領地,加里波第同意南部意大
利經公民投票與撒丁王國合併。

1861 年,意大利王國成立,撒丁國王成為意大利國王,加富爾成為意大
利王國第一任首相,意大利王國成立之初,威尼西亞地區還在奥地利統治
之下。1866 年,普魯士同奥地利爆發戰事,意大利軍隊加入普軍一方作
戰。普鲁士獲勝後,意大利得到了威尼西亞,1870 年,趁普法戦爭爆
發,法軍無暇顧及之機,意大利佔領羅馬,教皇退居梵蒂岡,意大利最終
完成了統一,1871 年 1 月,意大利首都遷往羅馬

1861- 德國 德國的統一
1871 (1)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19 世紀中期,德意志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境内有大大小小的近 40 個邦
國和自由市。當時,在德意志很多地方,工業革命已經展開,各地之間的
經濟聯繫日益密切;同時,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人們希望建立一個统一
的德意志人國家,對內建立统一的國内市場,對外有利於參與國際競爭。
在德意志各邦中,較大的是奥地利和普魯士。奥地利雖然佔有首席地位,
但它還統治了許多非德意志人地區,統一願望和能力都不足。普魯士的民
族成分單一,經濟發展迅速,軍事力量強大,統一決心堅定。最後,實現
德意志統一的旗幟落到了普魯士手中。

1834 年,普魯士聯合十多個主要邦國成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對外實行
統一的關稅,對内免除相互之間的關稅。19 世紀 50 年代,除奥地利和個
別邦國外,德意志各邦均加人了關稅同盟。當時,普魯士的重工業生產已
佔德意志的一半以上,它的魯爾、西里西亞等都已經成為發達的工業區。
所有這些,都為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創造了有利條件。

(2)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1861 年,威廉一世即位,成為普魯士國王。第二年,俾斯麥被任命為首
相。俾斯麥當過議員和外交官,對普鲁士國内政治和歐洲形勢有深刻的了
解。他相信強權和武力,認為只有通過“鐵和血”才能達到目的。他因此
被稱為“鐵血宰相”。
俾斯麥堅信德意志的統一必須由普魯士領導,認為要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必須排除奥地利,並驅逐法國勢力。因此,普魯士與奥地利,法國的戰爭
將是不可避免的。在威廉一世的支持下,他加強對國內局勢的嚴格控制,
推動軍事改革,大力發展經濟和軍事,作好戦爭準備。同時,俾斯麥在歐
洲國家間展間靈活的外交活動,爭取分化、孤立敵國,各個擊破。
(3)德意志的統一
1864 年,普魯士聯合奥地利,撃敗丹麥,取得了丹麥控制下的部分德意
志地區。為了打敗奥地利,俾斯麥展開外交活動,得到了法國的中立承諾
和意大利的支持。1866 年,普奥戦爭爆發。經過 7 週的作戰,普軍大獲
全勝。第二年,普魯士成立了北德意志邦聯,奥地利從此被排擠在德意志
事務之外。1870 年,普魯士同法國之間爆發戦爭。普軍大勝,進逼巴
黎。
1871 年 1 月,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完成了統一國家,
促進了德國社會經済的迅速發展。德國一舉成為歐洲大陸主要強国,改變
了歐洲的格局。

1914- 歐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1918 第一次世界 (1)歐洲的火藥庫
大戰 巴爾幹半島位於東南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這裡民族眾多,民族問題十
分複雜。15 世紀起,這一地區長期被鄂圖曼帝國(土耳其)控制。19 世紀
末 20 世紀初,鄂圖曼帝國衰落,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國相繼獲得獨
立。
1908 年,奥匈帝國企圖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但當地人民希望同
塞爾維亞結合,共同組成一個南部斯拉夫人國家。俄國乘機以南部斯拉夫
人的解放者自居,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向巴爾幹地區擴張。
西方列強在巴爾幹地區明爭暗鬥的同時,巴爾幹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也在
發展,局勢更加動邊,戰爭一觸即發。巴爾幹地區因此被稱為“歐洲的火
藥庫”。
(2)“三國同盟”是一個德意奧三國的反俄同盟
為了爭奪霸權和殖民地,歐洲列強進行激烈的鬥爭,矛盾複雜。
普法戦爭後,法國被迫割地賠款,失去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法國一直
想復仇,視德國為最大的敵人。德國為了防範法國,不断擴充陸軍。
19 世紀 70 年代以後,德國和俄國的關係惡化,俄國與奥匈帝國在巴爾幹
地區的矛盾也日趨激化。
1879 年,德國和奥匈帝國在維也納秘密締結具有明顯反俄性質的同盟條
約,德國還利用意大利和法國在爭奪殖民地中的矛盾,拉攏意大利。1882
年·德、意、奥三國簽訂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三國
同盟”的核心。
(3)“三國協約”是一個英法俄三國的反德同盟
1893 年,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德國,法國和俄國簽訂了秘密軍事協定,
規定在遭受“三國同盟”進攻或威脅時,相互支持。英國推行维持歐洲大
陸均勢的政策,不顧看到德國過分強大。這期間,英、德兩國在殖民地等
問題上衝突加劇,矛盾逐漸激化。因此,英國協調了同法國、俄國的利害
衝突,先後於 1904 年和 1907 年簽訂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這樣,
“三國協約”建立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
薩拉熱窩事件 或者 叫 塞拉耶佛事件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後,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霸權積極進行
擴軍備戰,導致軍事衡突频發,政治危機加劇。

1908 年,奥匈帝國企圖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遭到塞爾维亞的反
對。1914 年 6 月,奥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到波斯尼亞檢閱軍
隊,以此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6 月 28 日,斐迪南夫婦被塞爾维亞族青
年普林西普刺殺。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過:
戰爭的爆發和凡爾登戰役
奥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俄國以“援助塞爾維
亞”為由出兵。接着,德、法、英等國基於協約或同盟關係參戦。第一次
世界大戰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歐洲為主戦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和南線三條戦線。英
國、法國和比利時軍隊在西線同德國軍隊對抗,俄國軍隊在東線同奥匈帝
國、德國軍隊作戦,塞爾維亞軍隊在南線對抗奥匈帝國軍隊。
西線的戦爭具有決定性作用。戰爭開始後,德國按照早就制定好的計劃向
西進攻比利時和法國等國。1916 年 2 月,德軍集中兵力,向巴黎附近的
軍事重鎮凡爾登發動進攻。德軍準備把凡爾登作為“碾碎法軍的磨盤”
(凡爾登戰役:尤其雙方死傷極為慘重,這戰役又叫凡爾登絞肉機)。法軍
頑強抵抗,挫败了德軍的進攻。這場戰役異常惨烈,交戦雙方傷亡惨重,
凡爾登變成一片廢墟。

1916 年 6 月,英法軍隊在索姆河一带向德軍發動進攻,以減輕凡爾登戰
場的壓力。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新式装備-坦克。經過長期
的陣地戦,英法軍隊共奪回约 180 平方公里的土地。索姆河戰役後,坦克
成為戰争中的重要装甲車輌、被稱為“陸戰之王”。

1917 年 2 月,為了封鎖英國,德國海軍部正式宣佈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
戰。德國潜艇可以事先不發出任何警告,任意擊沉任何開往英國水域的商
船。無限制潜艇戰給英國及其他協約國的海上運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由
於英國随後實行護航制及美国的參戰,德國的無限制潜艇戰宣告失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
大戰爆發後,美國宣佈中立,繼續與交戰雙方做生意。1917 年 4 月,美
國正式向德國宣戰。協約國的實力大大加強。1917 年,俄國爆發十月革
命,並於 1918 年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國簽署停
戰協定,宣佈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巴黎和會簽《凡爾賽和約》
(1)1919 年 6 月 28 日,與會各國代表簽署了針對德國的《凡爾賽和約》。
(2)1917 年,中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所以一戰完後,中國是戰勝國,
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收回戰前被德國佔領的膠州灣、膠濟鐵路
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巴黎和會不顧中國的反對和抗議,竟然決定將德國
原在中國山東攫取的一切權利交給日本。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
約》上簽字。這種強權政治激怒了中國人民,引發了“五四運動”。
對德和約簽訂後,協約國又與奥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鄂圖曼帝國簽
訂了和約。這些和約與《凡爾賽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1939- 歐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
1945 亞洲 (1) 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經濟衰退,政
非洲 治混亂,政府無力控制政局。墨索里尼乘機組織了法西斯黨,準備以
第二次世界 武力奪取政權。意大利國王只得授權墨索里尼組織政府。1922 年 10
大戰 月,墨索里尼建立起法西斯政權。
(2) 德國納粹黨上台:經濟大蕭條沉重地打撃了德國,激化了社會矛盾。
當時的德國政府軟弱無能,無法應對危機。以希特拉為首的法西斯組
織納粹黨,乘機發展壯大。希特拉利用德國人對《凡爾賽和約》的
不滿和渴望民族復興的心理,煽動復仇主義情緒。在經濟形勢日益惡
化的情況下,1932 年,納粹黨成為德國國會內的第一大黨。1933
年,希特拉出任德國總理。不久·他又集總統與總理大權於一身,成為
國家元首。希特拉一上台,就實行法西斯恐怖統治。他下令解散工
會,取締納粹黨以外的一切政黨,殘酷迫害猶太人。為了加強思想控
制,法西斯分子還焚毁大量書籍。
(3) 歐洲綏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彌漫着“力求避免戰爭”的
和平主義思潮,美國也實行儘量不參與歐洲事務的“中立”政策。英
法等國領導人希望把德國的侵略矛頭轉向蘇聯。面對日益膨脹的法西
斯勢力,英、法、美等國採取了姑息縱容的绥靖政策。1938 年,德國
吞併奥地利 接着,希特拉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人居住的蘇台
德區,進而達到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的目的。英法害怕戦爭,一
再對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壓力,在慕尼黑會議上滿足希特拉的要求。至
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
(4) 1939 年,德國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蘇聯
對英法更加不信任,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1939 年 8 月,蘇聯同德
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5) 德國+意大利+日本結成軸心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德國入侵波蘭
1939 年 9 月 1 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
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波蘭根本無力抵抗,很快覆亡。英法因與波蘭
簽訂了共同防禦協定,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2) 珍珠港事件
日本侵略中國以後,佔領了大片領土,還企圖侵佔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
廣大地區,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共榮圈”。日本的野心嚴重損害
了英美等國的利益,美國逐渐改變以往的“中立”態度,禁止對日本出口
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日美矛盾激化。
1941 年 12 月,日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珍珠港,發動了太平
洋戦爭。美國對日宣戦。與此同時,日軍也對東南亞發動進攻。到 1942
年春,日本侵估了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第二次世界
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3) 1945 年春,盟軍從兩個方向攻人德國。美英軍隊深入德國境內,蘇軍


直搗柏林。經過浴血奮戦,蘇軍士兵把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5 月 8
日,德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

(4) 1945 年 8 月初,美國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對日


宣戰,蘇軍進入中國東北和朝鮮。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接受《波茨坦
公告》,向盟國投降。9 月 2 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
正式結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