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103 年 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

一、單題:(1~35 題)

答案:(C)
解析:大快朵頤:指飽食愉快的樣子。
從題幹可知彼得小兔在菜園裡大快朵頤,吃了不少東西,心情愉快,

答案:(B)
解析:(A)「古稀之年」是七十歲的代稱。
(B)「福壽全歸」為對年高而有福者死亡的題辭。不可用於祝壽。
(C)「茂如松柏」、(D)「壽比南山」均為祝壽題辭。

1
答案:(A)
解析:(B)炒魷魚:比喻辭退、解僱。
(C)踢皮球:比喻互相推卸責任。
(D)甕中鱉: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人或動物。

答案:(D)
解析:由甲、乙、丙、丁四選項的句義和語氣,可知丙後接乙,甲後接丁。
甲中的「但是」是轉折連接詞,宜放在丙、乙之後。

答案:(A)
解析:(B)績→積。(C)牽→遷。(D)劍→箭。

答案:(B)
解析:從題幹可知「品格」如樹木,是根本、最重要的,而「名聲」如樹影,是虛幻不實的,
故選項(B)最接近。

2
答案:(A)
解析:(B)刪「總」、「的」。(C)刪「化的形狀」。(D)刪「適合」。

答案:(B)
解析:題幹指出不應做惡勢力的化妝師,意即不要為惡勢力包裝掩飾,故答案為(B)。

答案:(A)
解析:題幹旨在說明遭遇風雨苦難時,不要躲在保護傘下,而要勇於面對,如此才能感受成
功的喜悅,故(A)「勇於正視黑暗的人,才真正懂得光明的可貴」最接近。

答案:(C)
解析:由「這種新一代的生質燃料是否競爭得過每桶 60 美元的石油,成為主流能源,仍是個
大問題」一句可知價格是重要的考量。

答案:(D)
解析:
(A)ㄔㄨㄞˇ/ㄊㄨㄢ (B)ㄑㄩㄢˋ/ㄐㄩㄢˋ(C)ㄆㄧㄝ/ㄅㄧㄝˋ(D)ㄐㄧㄝˊ。

3
答案:(B)
解析:
「然我們卻不能否認地球是,星的一種」意指地球是一種星體,而西瓜又是地球上的水
果,故詩人說西瓜具有星星的血統。

答案:(C)
解析:由「知識就是力量」
、「但若不具備起碼的現代知識,便沒有能力理解一般公眾事務……
並替惡事惡行推波助瀾」可知(C)最接近文字的涵義。

答案:(B)
解析:明信片只能「寄」,不能「緘」,故先刪(A)、(C)。明信片因不須封口,所以不用啟
封詞「啟」而用「收」,但不可用「敬收」,因此答案選(B)。

4
答案:(D)
解析:(A)「珠」網→「蛛」網。(B)「合」緩→「和」緩。(C)即「性」→即「興」。

答案:(D)
解析:(A)通「囀」,此指蟬鳴/形容蜿蜒曲折。(B)作對/對不易解決的事,感到苦惱
(C)看/觀,音ㄍㄨㄢˋ,高的樓臺。(D)你。

答案:(C)
解析:文中宰相的孫子向人乞米,尚書的孫子替人背糧,可見富貴人家的子孫未必能得到庇
蔭,仍要靠自己努力,故選(C)。
【出處】王士禎 池北偶談。
【語譯】某個宰相的孫子,(因家道中落)向他人乞討一袋米,在回家的路上扛不動米,
只好找一個傭工來替他搬,又嫌他走得慢,說:「我是宰相的孫子,背不動是
理所當然。你是個傭工,怎麼也會背不動呢?」那傭工回答說:「我也是某個
尚書的子孫。」這件事是我從董蒼水那裡得知的。富貴人家的子孫,不能不知
曉。」

5
答案:(B)
解析:由「若有人問你何以/在天地間虛擲你的美?」、「如果眼睛是為了看見而生/那麼,
美就是美存在的理由」可知,紫杜鵑綻放美麗的花,如果人的眼睛看見了,就是美存
在的理由;如果無人欣賞,紫杜鵑也依然盛開,展現其美麗。

答案:(A)
解析:由「適世」、「合時」和末二句「故干戈興則武夫奮,韶、夏作則文儒起」的意義,可
知是(A)時勢造英雄。故選【A】
【出處】葛洪 抱朴子外篇廣譬卷第三十九。
【語譯】人才的任用沒有固定的標準,器物的使用沒有一定的原則。有能力的人能符合
時勢所需才算是傑出,有才識的人能配合時局才稱得上高妙。所以有戰事發生
時,那麼會打仗的武將就會被重用,奏響韶樂、夏曲時,那麼飽學的文臣就會
被任用。

6
答案:(D)
解析:偶一「失言」、「失謀」、「恣行」卻無災禍,就安然處之、不在意,那麼「莫大之患,
由此生矣」,故選(D)。
【出處】弘一法師。
【語譯】人生最不幸的地方,是偶爾的失言而災禍卻沒降臨,偶爾的失誤而事情卻僥倖
成功,偶爾的為所欲為卻獲得了利益,之後就視為理所當然,就安然不以為意。
那麼更大的禍患,就由此產生了。

答案:(D)
解析:(A)淋漓盡致:文章或言語表達的暢達詳盡。此處宜刪「盡致」二字。
(B)不識之無: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此處宜改為「不識相」。
(C)倚老賣老:自以為年紀大,閱歷豐富,而看不起別人。「總是倚老賣老」宜改為
「閱歷豐富」。
(D)苦心孤詣:費盡心思,專心研究,達到他人無法並駕齊驅的境地。

答案:(A)
解析:(A)語不驚人死不休:比喻說出讓人吃驚的話。
(B)心有靈犀一點通:比喻心靈相連,情意相通,意念相契合。此處宜改為「得來全
不費工夫」。
(C)九牛一毛:比喻極其微小,微不足道。此處宜改為「九牛二虎之力」
(比喻極大的
力量)。
(D)金科玉律: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此處宜改為「明日黃花」
(比喻為過時的事物)。

7
答案:(D)
解析:鄭國人將魚兒放在盆裡,讓牠們的生存空間受到限制,反而導致魚兒的死亡,正是「愛
之適足以害之」,可知選(D)。
【出處】宋濂 宋文憲公全集卷七十六燕書。
【語譯】鄭國有位愛魚的人,用盡方法想獲得魚,有時用竹編的器具,或用網子,或用
魚餌來抓魚。他在院子裡放了三個盆子,盆裡裝滿了水。有人告訴他說:「魚
是活在江河裡的,如今你把這些魚放在一勺子水裡面,每天玩弄牠們,卻說:
『我愛魚,我愛魚!』魚能存活下來的情形是很少的!」這個人不聽勸告,不
到三天,這些魚兒都因鱗片脫落而死。鄭國人才後悔沒有聽從那個人的話。

答案:(B)
解析:(A)江——形聲/泉——象形。(B)呵——形聲/喝——形聲。
(C)枯——形聲/森——會意。(D)昭——形聲/晶——會意。

答案:(B)
解析:由「當森林的夜市開鑼,我們卻懵然窩入發霉的被褥,蜷縮著自己,酣然入夢」可知
選(B)。 (A)文中未提及。(C)鳥類、蝴蝶多在白晝活動。(D)文中提及「森
林屬於夜生活的」。

8
答案:(C)
解析:(A)斗,十升為一斗。出自李商隱〈自貺〉。
(B)斛,十斗為一斛,後改作五斗為一斛。出自李白〈宣城送劉副使入秦〉。
(C)鈞,重量單位詞,古代三十斤為一鈞。出自薛逢〈句〉。
(D)鍾,六斛四斗為一鍾。出自宋真宗〈勸學〉。

答案:(D)
解析:解析:由「層層疊疊的財富在我們架高的房子下」,「住在上面的我們卻處於赤貧」
可知用(D)「密封的玻璃糖罐外的螞蟻」來形容最適合。

答案:(A)
解析:題幹指「遇見一首好詩」就像「在心靈的礁岸撞擊出一蓬雪色的浪花」,是「生活中
值得品味的幸福」,故選(A)。
【出處】陳幸蕙編著《小詩森林》序。

9
答案:(C)
解析:飢寒勞三者,是民生問題,使人民最憂慮的,故選(C)。
【出處】 《墨子‧非樂上第三十二》

【語譯】人民有三種憂患,饑餓的人沒有食物可吃,寒冷的人沒有衣服可穿,勞累的人
沒有辦法休息,這三件事是人民最大的憂患啊!

答案:(D)
解析:題幹指詩家認為不祥之語會應驗,但文中舉白居易十八歲時作衰病語,卻活到七十五
歲,故選(D)。
【出處】宋 洪邁《容齋隨筆》卷一。
【語譯】今人在富貴時寫些失意的詩句,年輕時寫些體衰生病的詩句,詩人們往往認爲
這些讖語會應驗。白居易十八歲時,曾在病中吟出這樣的詩句:「久爲勞生事,
不學攝生道;少年已多病,此身豈堪老?」結果他活了七十五歲。

答案:(D)
解析:題幹指「士之處世,見紛華盛麗,當如老人之度節慶」 、「未嘗置欣戚於胸中也」,故選
(D)。
【出處】節選宋 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
【語譯】讀書人為人處世,看到繁華熱鬧的場面,就應當像老年人過節慶時的心境。以
上元、清明節來說,正當年輕力壯的人,日夜出遊,還怕時間不夠;彩燈收了,
鮮花凋零,就悵然懊悔,久久不能忘懷。老年人就不是這樣,他們不把欣喜、
憂戚放在心上。

10
答案:(B)
解析:由「好人讀壞書仍是好人,壞人讀好書仍是壞人」可知書籍的好壞沒有什麼影響,故
選(B)。

答案:(B)
解析:由「往往為醉人所推罵,則自喜漸不為人識」可知選(B)。
【出處】節選蘇軾〈答李端叔書〉。
【語譯】(我)因罪被貶至此地,與外界隔絕、消息不靈通,常常駕著一葉扁舟,穿著草
鞋,漫遊於山水之間,與鄉野的樵夫漁民共處,有時還會被路上的醉漢推開謾
罵。雖然如此,但我心中不禁高興沒有太多人認識我。

答案:(A)
解析:由「從婢二人,青衣襤褸。問:『何人?』曰:『相公夫人』可知杜夫人儉樸,杜黃裳
為官清廉,不宜送厚禮,故選(A)。
【出處】節選《唐德林‧德行》。
【語譯】李師古蠻橫粗暴,卻對宰相杜黃裳有所顧忌,不敢失禮,他就準備了百萬財物
和一輛華麗的車子,派人送給杜黃裳。這個使者不敢立刻送去,於是先到杜黃
裳家的門外觀察。看到轎子從宅第出來,後面跟了兩個穿著破舊黑衣的婢女。
他問:「轎子裡是什麼人?」旁邊的人告訴他:「那是宰相夫人。」使者急忙
回去,將情況告訴了李師古,於是李師古就打消了送禮這個念頭。

11
答案:(A)
解析:由「鄭板橋是把畫蘭竹的筆法用在書法上」可知答案選(A)。(B)由「他的畫沒有
明顯的突破」可知。(C)由「字體結合了篆、隸、行書」可知。(D)由「鄭氏的書
法比他的畫好」可知。

二、題組:(36~48 題)

答案:(C)
解析:(C)由「□□,我也渴望自廚房出走。那時下班衝回家總是心急」對照「□□我厭倦了把
廚房當沙場的日子,放慢腳步之後才開始喜歡廚房」,可推知前文是在描述過往的經
驗,故第一個空格裡填入「曾經」。後文是順接著先前的急促生活後而產生轉折改變,
故第二個空格裡選擇「直到」。

12
答案:(B)
解析:(A)沙場與平靜天地是用來象徵作者的心境轉變。
(C)廚房裡各種聲音的描摹,多用來營造烹煮過程的急促與匆忙。
(D)作者將匆忙切菜煮飯與放慢腳步烹煮的兩種心態相對比,未言及其廚藝進步與否。

答案:(D)
解析:(D)由「超高齡社會,每 5 人就有 1 人是老人」可知其比例為 20%,若該縣市總人口有
100 萬人,則其老年人口應為 20 萬人。

13
答案:(C)
解析:(A)由次段「根據衛生署調查……」可知臺灣人口老化的速度越來越快。
(B)高齡縣或超高齡區幾乎都是鄉村地區。
(D)臺灣在 106 年老年人口比例達 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

14
15
答案:(D)
解析:(D)文中未提及具體的飼養理論,多敘寫作者與動物共同生活的情形。

答案:(D)
解析:(D)文中未提及復育動物的工作,而是強調讓動物享有自由。

答案:(B)
解析:(A)由「我太太在管教雁鵝上所花的心血,大半都被我的父親毀掉」可知家人看法不一。
(C)作者為真正了解動物,因而給予牠們完全的自由。
(D)作者撰寫此文的目的,並非警惕讀者飼養動物前應三思,而是分享其生活及想法。

16
答案:(D)
解析:(D)由「步過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婦人,擔水夷然走過桐花的態度可知,她將花視為
樹、山林地,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可知。

答案:(C)
解析:(A)未寄託時光易逝的感慨。
(B)文中未側重於描寫農家工作情形,而是對人與自然相融的讚佩。
(D)未描摹婦人之美,而讓作者暗嫉的是婦人的生活態度。

17
答案:(C)
解析:(A)太宗在年少時自以為能體悟弓矢的妙理,但其實不然。
(B)太宗藉著弓矢平定天下,那時卻尚未悟得弓矢之理。
(D)太宗運用弓矢的技巧,相較於治國之道更為嫻熟。
【語譯】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 「我從小就喜歡彎弓射箭,自以為能完全掌握其中
的奧妙。最近得到十多張好弓,拿去給製弓的工匠看,他卻說:「這些都不是用好材
料製成的弓。」我問這是什麼緣故,工匠說:「製弓的木材若樹心不正,那麼它的紋
理一定也是歪斜的。這樣的材料製成的弓雖然剛勁有力,但射出的箭卻不直,所以
不是好弓。」我才領悟到其中的道理。我用弓箭平定天下,所用的弓箭夠多了,卻
還沒完全弄通其中的道理。何況我治理天下的日子還很短,對於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肯定還不及對弓箭的了解。對弓箭的認識尚且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是治國的道理呢?
從此便詔令京都五品以上的官員,都必須輪流在宮中值夜班。每回太宗召見他們,
都讓他們坐下,仔細詢問外邊各種事情,務必了解朝廷的施政對於百姓的利害影響,
以及推行政教的得失。

答案:(A)
解析:(A)由文末太宗下詔詢問京官的舉動,可知其虛心請益、察納雅言。

18
答案:(C)
解析:(A)因為地理位置臨近城市,而成為遊覽勝地。
(B)虎丘在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皆是遊人如織。
(D)作者認為虎丘在中秋節時遊客很多,就像夕霞雁落般熱鬧。
【語譯】虎丘距離(蘇州)城大約六七里,這座山沒有高聳的山岩與幽深的山谷,因為它
臨近城市,所以簫鼓聲喧的遊船,沒有一天不到這裡來。凡在有月的夜晚,花
開的早晨,飄雪的傍晚,來往穿梭的遊客很多,而以中秋時節最為熱鬧。每到
這一天,全城的人都關上家門,攜手並肩地來到這裡。上至名門貴族,下至貧
苦人家,全都盛裝打扮。眾人鋪設的墊席交錯重疊,就在人來人往的路旁擺起
酒菜,從千人石往上一直到山門,人群像梳齒魚鱗一樣密集。檀木製的歌唱拍
板像山丘一樣積聚,把酒樽的美酒不斷傾倒出來,就像大雨瀉地一樣。遠遠望
去,猶如雁鳥成群飛落在平坦沙灘上,又像滿天的雲霞鋪滿江面,難以用言語
來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答案:(B)
解析:(B)對虎丘的自然山景描繪不多,反而側重描寫遊人盛況。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