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IYPT 培訓經驗分享 -Brilliant 驗分享

Pattern IYPT 培訓經


物理專文

-Brilliant Pattern撰文 陸亭樺
國際青年物理辯論賽 (IYPT) 是對高中生而言很棒的物理教育機會。本文中簡短介紹了
筆 者參與培訓過程中的體會,並以參與培訓的題目“Brilliant Pattern”為例,與各位讀者
分 享物理研究的樂趣。

在去年八月剛加入師大物理系時,剛好是系上正 在
籌辦 IYPT 的暖身賽 - 徐有庠盃第一屆台灣青年學 生
物理辯論競賽,當時是第一次擔任物理辯論比賽 評審
委員。也正因為看到這個比賽帶給高中生開放 思考物
理各種可能性的收穫,所以在開始培訓學生 參加國際
賽的期間便加入擔任培訓老師的行列。這 是一次相當
難得的經驗,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物理問 題,通常只是
提出一個現象,然後我們必須用物理 的角度去思考、
圖一 實驗所需器材 : (a) 針筒及針頭;(b) 綠光 雷射筆;(c)
加以分析,以實驗去驗證理論是否 正確然後得到結論 支持桿夾;(d) 數位相機;(e) 屏幕。
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有一些細節尚待釐清,但在研 究
,如同所有做研究的過程一樣。
過程中的所見已經讓我們獲益良多也見識了物理 的
由於題目沒有設限太多條件,因此每個問題若要做 到
美妙。
全盤的了解實屬不易,培訓過程中除了參與同學 與老
Brilliant Pattern 是第 23 屆國際青年學生物理辯論
師們熱烈的討論之外,我們更必須利用有限的 時間與
賽 (IYPT) 所規定的十七道題目之一,培訓過程由 筆
資源將最重要的物理參數提出來深入分析,
者與參與學生共同完成實驗,在其他協辦教授熱 烈討
做出一個主題明確的報告。
論之下,讓我們從中獲得一些小小心得。筆者 將其研
究過程得到的結果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藉 由這個機
會與大家分享這個小實驗所展現的美麗斑 圖。

一、 實驗題目與架設
題目的敘述翻譯如下 : 將一滴水珠懸掛在針筒針
尖處,並用一束雷射光照亮水珠,觀察在雷射光照 射 (5mW)、支撐桿夾、紙屏、數位相機,如圖一所示。 利
之下所產生的明亮斑圖,並解釋斑圖的形成結構。 一 用支撐桿夾將針筒固定垂直向下,將一滴水珠擠 壓至
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光學實驗,隱含了光的反射、 針尖處並使其懸掛在針尖之下不至掉落,水滴 直徑約
折射、繞射等現象,也產生一系列絢麗的干涉、繞 射 為 1.2 mm。另架設一綠光雷射且固定雷射光 照射到
條紋。更讓我們從小問題著手,進而了解光的奇 妙特 水珠時的截面直徑約為 2 mm,此目的是為了 使雷射
性與明亮斑圖形成的原因。 光能覆蓋整個水珠。

此實驗所需要的器材有針頭、針筒、綠光雷射

PHYSICS BIMONTHLY
2010.10 / psroc.phys.ntu.edu.tw / 419

物理雙月刊32-5_353-448.indb 419 2011/4/15 上午 01:53:53


圖四 光線進入水滴的位置 ( d a = 0 ~ 2 ) 與折
射後光線聚焦點位置 ( f ) 的關係圖。

滴後方直接投射在屏幕上呈一小圈較亮的圓環。由 屏
幕上放大的圓形明亮區域可推測水滴此時所扮演 的
角色如同一放大鏡,將入射的雷射光束放大了好 幾倍
,這是由於光在空氣與水滴交界面產生折射現 象所造
成的結果。圖三清楚顯示了光線在水滴與空 氣交界處
的折射現象,水滴半徑 a 、雷射光束直徑

、光線由空氣進入水滴的入射角θ
d θ
i 、折射角 r 、 光
線由水滴射出空氣的折射角θr',光束在距離水滴 f 處
圖二 雷射穿透水滴在屏幕上形成放大明亮區域。
聚焦,經過聚焦點之後即漸漸發散,發散半角
二、 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 為 θo 。藉由折射定律與幾何的分析可推得入射光線
位置與光線聚焦位置的關係式
筆者將實驗結果分成三個部分來探討,分別是 : 2.1
由幾何光學觀點探討雷射光束進入水滴之後的折 射
()()
結果;2.2 探討雷射光照到水滴後直接反射及進入 水 −
θθθθ
滴後多次反射與折射的現象,及其產生的干涉條 紋, fa θθ
此部分結合幾何光學和物理光學的觀點綜合討 論;2.3
以物理光學的觀點探討雷射光經過水滴邊緣 所產生
的繞射現象。

2.1 光的折射結果 ( 幾何光學 )

將屏幕放置於水滴後方約 25 sin 2
ri
cm 處觀察雷射光通
=−+ −−
  , (1) cos 2 1
ri
過水珠後的斑圖,實驗結果如 圖二所示。由於雷射
() tan 2 2 i r
其中sin( ) 2 i θ = d a。圖四是式 (1) 的關係圖,橫軸表示
光束直
光線入射水滴的位置,縱軸表示聚焦點距離水珠表 面
徑大於水滴直徑,所以照到水滴的雷射光會因 水的折
的距離。若光束大於水滴,則必須考慮 da≤2的所
射率大於空氣而使得光束偏折,光束穿過水 滴再次進
有情形,因此聚焦點的分布會從水滴表面延續至 距離
入空氣中時亦會因折射率變化產生偏折, 兩次偏折後
水滴表面 a 處。進一步亦可得到發散半角θo 與
的光束在屏幕上呈現放大的圓形明亮區 域。較外圍的
雷射光束因為沒有照射到水滴而於水

圖三 光線經過水滴折射後的示意圖, 圖五 光線進入水滴的位置 ( d a = 0 ~ 2 ) 與折射後光線發


光束會被聚焦在距離水滴表面 f 處。 散角 ( θo ) 的關係圖。

32 卷 5 期
420 雙月刊

物理雙月刊32-5_353-448.indb 420 2011/4/15 上午 01:53:55

IYPT 培訓經驗分享 物理專文


-Brilliant Pattern
2.2 多次反射與折射 ( 幾何光學 ) 及其干涉 條
紋 ( 物理光學 )
光線行進若遇到介質不同的交界面時,除了會有 折
射穿透的光之外,也會有反射的光。這個小節就 是要
探討當雷射光束照到水滴而直接反射的光,如

圖六與水平線夾θ1 的紅色光線;以及折射進入水滴 之
後在水滴內反射一次及兩次再折射出空氣的光 ( 如

圖六與水平線夾θ2 的藍色光線和與水平線夾θ3 的粉
紅色光線 )。
為了觀察圖六中指向雷射光入射方向的斑圖,我 們
利用將屏幕中心開一個小洞使雷射光得以通過照 亮
水滴,並將屏幕至於水滴前方約 15 cm 處,如圖 七所
圖六 雷射
示。多次反射及折射的光在屏幕上形成絢麗的 干涉條
光照到水滴直接反射 ( θ1 ) 或進入水滴後一次 反射 ( θ2 )
及兩次反射 ( θ3 ) 後再折射出水滴的示意圖。 紋,為使看清楚條紋的細部結構,特別分成 (a)、(b)、

光束直徑的關係 2( ) θ θ θ o i r = − ,如圖五所示。然而 (c) 三個區域放大來觀察。整體而言,屏 幕上呈現了接


若考慮雷射光束的強度為高斯分布,實際上的發散 近水滴狀的明亮區域,且區域內盡是 佈滿清晰的干涉
角僅會侷限於約 35 度以內,與實驗結果的發散角約 條紋,(a) 區域是同心圓的干涉條 紋,一直延伸到 (b)
為 33 度相當符合。 區域都還是清楚可見的干涉條 紋,且 (b) 區邊緣距離
水滴中心的角度約為 42 度。 除了幾何光學分析光線的位置之外,重
(b) 區與 (c) 區中間則出現一暗帶,直到角度約為 52
度才開始出現區域 (c) 亮度較 (b) 區暗的干涉條紋。
若使雷射光對稱地射入水滴,這些干涉條紋就會在 水
滴兩側對稱地分布。為了探討這些干涉條紋的成 因,
我們利用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幾何關係來解 析圖六
中各個角度與入射光束的關係。經過計算分 析 後 得
到 以 下 關 係 式 : 1 2 θ θ = i , 2 4 2 θ θ θ = −r i , o
3 180 2 6 θ θ θ = + −i r ,其中sin( ) 2 i θ = d a 。圖八顯示
雷 射照射到水滴而直接反射的光 ( θ1 )、一次反射兩
次 折射 ( θ2 )、兩次反射兩次折射 ( θ3 ) 與入射光線位
置 ( d a = 0 ~ 2 ) 的關係圖。圖八紅色線條表示越接
近水滴中心照射水滴後直接反射的光,其反射角度 越
小 ( 接近 0 度 ),反之,越遠離水滴中心照射水滴 後反
射的光,其反射角度越大 ( 接近 180 度 )。藍色 線條代
表的光線是在水滴內一次反射且在水滴與空 氣交界
面折射兩次的光,其角度分布為 0 度到 42 度 之間,
最大角度是 42 度。粉紅色線條代表的光線是 在水滴
內兩次反射且在水滴與空氣交界面折射兩次 的光,其 圖七 雷射照到水滴後在原雷射入射方向屏幕上觀察到的實
驗 結果。(a)、(b)、(c) 分別是放大之後所看到的干涉條紋。
角度分布為 180 度到 51 度之間,最小角度 是 51 度。
這樣的結果說明了圖七實驗干涉條紋的形 成及位置。

PHYSICS BIMONTHLY
2010.10 / psroc.phys.ntu.edu.tw / 421

物理雙月刊32-5_353-448.indb 421 2011/4/15 上午 01:53:56


要的是必須將光的波動特性納入考量,波的干涉是 造 出現的角度一樣,虹是出現在仰角 42 度,
成絢麗斑圖的主要原因。由於必須有至少兩道光 的振 霓則出現在仰角 51 度。這兩個問題的相似處在於都
幅線性疊加之下才會有干涉現象的產生,因此 實驗結 是光進入水與空氣交界面所產生的結果,不同處在 於
果在屏幕中心 (a) 區至同心圓邊緣約 42 度 (b) 區的干 霓虹的產生是由遠方的太陽光照進無數多個微小 水
涉條紋分布是照射到水滴後直接反射的光 ( 圖 八紅色 珠因而產生分光作用;上述的干涉條紋則是由同 調光
曲線 ) 與反射一次折射兩次的光 ( 藍色曲線 ) 疊加之 源綠光雷射照進單一水滴而產生。
下所產生的結果。(a) 區的同心圓干涉條紋跟 麥克森
2.3 光的繞射結果 ( 物理光學 )
干涉有異曲同工之處,且正中心會是亮點暗 點交錯出
現。這是因為水懸在針頭下方時會因環境 的微擾造成 除了上述探討的反射、折射、干涉現象之外,光 學
中還有一個重要且有趣的繞射現象,這是利用幾 何光
水滴形狀的改變,雖然是微小的改變,
學無法解釋的現象。若雷射光束直徑比水滴直
但相較於綠光雷射光束的波長 532 nm 而言,已足夠
形成光程差造成亮暗紋的變化。同樣地,實驗結果 在
屏幕上約 51 度之外的 (c) 區的干涉條紋分布是照 射
到水滴後直接反射的光 ( 圖八紅色曲線 ) 與反射兩 次
折射兩次的光 ( 粉紅色曲線 ) 疊加之下所產生的 結
果。然而 42 度至 51 度中間的暗帶因為只有照到 水滴
後直接反射的光的貢獻,無法與其他光形成干 涉條紋
,因此雖然有光但卻相對地微弱。42 度及 51 度這兩
個特殊角度相信對大家而言並不陌生,就是 跟彩虹會
如圖九 (b),再將中心紅框處放大則可看到更 清楚的
繞射條紋結構如圖九 (c),水滴正後方的中心 處確實
為一亮點。
解釋繞射條紋必須先了解海更斯原理 (Huygen´s
principle),海更斯原理說明了波陣面上的每一點 可以
看做是產生球面子波的一個次級擾動中心, 而以後任
何時刻的波陣面則可看作是這些次級子 波的包絡。為
了簡化繞射問題的複雜度,我們將 雷射光束經過水滴
邊緣近似為一平面波經過圓形 的障礙物來處理,如圖
十所示。而實際上會有繞 射貢獻的部分只有接近水滴
邊緣部分的光,因 此可將此部分光 dS 在遠方屏幕上
的貢獻 dE 寫成 ( ) exp( ) A dE r i t i k r dS = ⋅ − ε ω ,其
中 A ε 是單位面積的 光源強度,ω 是角頻率, k 是波
圖九 (a) 觀察繞射現象的實驗示意圖;(b) 屏幕上的
同心圓繞射條紋;(c)中心處放大後的繞射條紋結構。 數。經過近軸近似 計算之後可得到

徑大,則大於水滴的光會發生繞射現象,在水珠正 後 ω
ε −+
=
∫∫ , (2)
()
方形成繞射條紋且正中心會是亮紋。為了清楚觀 察繞 i t kR
射條紋,我們將屏幕置於距離水滴 4 公尺後方 處,如 ik Yy Zz R
Ae E e dS
圖九 (a) 所示。在屏幕上可清楚看到同心圓繞 射條紋 ( )/

R 、θ2 、θ3 的關係圖。


圖八 光線進入水滴的位置 ( d a = 0 ~ 2 ) out of aperture
與θ1
再經過積分後可得距離水滴 R 的屏幕上光場分布

32 卷 5 期
422 雙月刊

物理雙月刊32-5_353-448.indb 422 2011/4/15 上午 01:53:58

IYPT 培訓經驗分享 物理專文


-Brilliant Pattern
域,R 是水滴至屏幕的距離。

ω ε
π
i t kR
()

kaq
A e EaaJ
, (3)
−
02 ( ' ) ( )
RR
即是屏幕上由繞射現象造成的光場分布,其中

0 J (.)是第零階貝索 (Bessel function) 函數。我們先以


理論分析計算出不同水滴大小所造成的繞射條紋,
圖十 繞射現象來源示意圖,黑色區域為半徑為 a 的水滴 ( 如圖十一上排所示,在 4 公尺遠的屏幕上 4 cm2 範圍
障礙物 ),會造成繞射的是半徑 a ~ a’ 之間的紅色圓環區
內看到的繞射條紋,水滴直徑分別為 0.9 ~ 2 mm。 圖
十一下排則是對應的實驗結果,與理論相當吻合。 水
三、 總結
滴越小,繞射條紋越疏;水滴越大,繞射條紋越 密。
本文重點式的介紹藉由綠光雷射照亮一顆小水滴
足以看見了光的反射、折射、繞射這三個光學中最 重
要的基本現象。上述內容中我們將實驗結果分成 三個
部分來仔細探討,深入研究這個問題讓我們觀 察到許
多美麗的干涉、繞射條紋,然而在結合幾何 光學和物
理光學的觀點之下,我們解釋了與理論分 析相符的實
驗結果。
在培訓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到如何實踐課本上的
物理知識,更在動手做實驗的同時得到莫大的成就
感。從小題目中激發學生對物理的熱誠是這個活動 最
成功之處。感謝所有參與討論的老師與同學,以 及徐
註釋
有庠紀念基金會的經費贊助使這次活動中的實 驗得
[1] Optics (4th Edition) by Eugene Hecht (2001). 以圓滿完成,也使筆者獲益良多。雖然有些細 節尚未
完全被解答,保持一些疑惑在心中也是一種 支持我們
繼續追尋物理奧秘的原動力 !

作者
陸亭樺
圖十一 上排為不同水滴直徑造成不同繞射條紋的理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E-mail: thlu@ntnu.edu.tw
計算結果,屏幕設定在距離水滴 4 公尺處,計算區域為
2 cm x 2 cm 的範圍之內;下排為對照的實驗結果。

[2] Dean S. Langley and Philip L. Marston, “Generalized tertiary rainbow of slightly oblate drops: observations with laser
illumination," Applied Opt. 37, 1520 (1998)

PHYSICS BIMONTHLY
2010.10 / psroc.phys.ntu.edu.tw / 423

物理雙月刊32-5_353-448.indb 423 2011/4/15 上午 01:54:01

You might also like